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25:19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1

一、电子商务概述

1.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事物。从某个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是顺应技术时展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事物。电子商务自出现以来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活动已经成为了为人们提供便利生活的关键保障,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电子商务模式高度追捧,由此对于电子商务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

2.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的商务活动,整个信息交流、贸易交易都是依靠网络。当前颇受“网购族”喜欢的淘宝网、京东网、亚马逊等都是电子商务发展领域的代表。电子商务的特点与传统的商务模式相比,高效率与虚拟化是显著的特点。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电子商务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产品信息、服务信息的展示,潜在的客户通过核心词语的检索便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商品。由此,通过与卖方之间的交流来确定实际的需求总量。相关信息的虚拟化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于相关产品、服务进行了解,使得整个电子商务贸易效率更高。并且,当前电子商务贸易在快递行业的支撑下在跨区域贸易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电子商务模式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伴随着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拓展自身发展范畴,在电子商务领域进行积极的拓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领域进一步拓展

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具体运作模式与传统的商务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管理领域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管理需要进行拓展与优化。

电子商务管理所融入的全新的信息技术操作要求是对于传统管理的挑战。当前,电子商务管理工组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管理人员对于基础的信息处理进行明确。电子商务信息的处理需要一整套的信息处理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的整体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配备、软件配备、人员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2.管理思路调整要求明确

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相关产品的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整个管理体系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其对于管理思路的调整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管理对象的调整。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与产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所需要纳入管理体系中的内容需要进行调整,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参与方面都成为了企业需要管理的对象。在实际的发展、运作过程中,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系统、客户网络信息统计都成为了企业需要管理的对象。对于管理对象的调整是电子商务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必然现象”,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认识到在管理对象方面的拓展影响力,提升对于管理对象、管理范畴的认识。

其次,对于管理环境的调整。管理环境对于如何开展管理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力。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环境需要对于原有的管理思维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由此才能够达到顺应管理环境的变化的需求而进行必要的调整。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对于管理环境的变化认识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调整管理思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

3.管理模式、途径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现有的管理模式来说,传统的、单纯针对员工行为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电子商务领域的需求。电子商务模式下,人们可以选用一种非常自由、灵活的方式进行工作,由此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对于各项工作的管理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国外部分半固定的办公模式是当前国际领域电子商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此类办公模式正在向国内的企业推进,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存在的相关前卫因素将会引导着管理模式不断的优化、不断的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三、企业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

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电子商务模式对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并且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领域中去。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部分企业的管理问题却逐步突出。当前,企业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当前,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从管理角度来说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优化与处理。从一定角度来说,企业对电子商务工作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看法,相关管理问题的处理角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影响力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由此在整个管理层工作的过程中,整个管理行为依然延续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对于相关管理优化、管理创新的重视性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信息、网络的依靠程度非常高。由此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管理与相关管理技术手段是紧密相连的,在部分企业运营的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营管理已经收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保障使得整体的管理活动开展非常的被动,相关企业在预留信息技术建设资金、网络安全维护资金方面非常的少,整个信息技术建设体系的投入非常的少,因此在整体的软件更新方面不及时,整体电子商务技术处理方面的维护非常滞后,对于各项体系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管理素质堪忧,管理模式僵化

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内部能够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管理主体相对较少,企业对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升不及时已经成为了影响相关管理活动的重要问题,管理素质方面出现了缺陷由此导致了电子商务模式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相对较为保守,不能够根据整体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管理者对于存在的管理问题敏感度非常低。

当前,大量的企业管理者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效率低,并且所采用的手段不能够满足当前电子商务模式对于管理的需求。从整体的管理灵活度来说,灵活度差,对于国际领域最新的管理模式知之甚少,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甚至诱发了内部之间的矛盾。

3.管理原则缺失,激励手段不足

管理原则与管理激励手段是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顺利进行的保障。电子商务模式下整体的工作活动开展非常的滞后,由此整体的建设情况来看,管理原则是一种具有制度性建设意义的事物,能够在内部管理活动中针对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新工作特点进行有效的约束。但是从整个实际的工作情况来看,管理原则的缺失已经非常的明显,整个管理活动的开展随意性过强,个人行为取代管理原则的情况非常的普遍。

管理激励手段是电子商务模式下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通过完善的激励手段能够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断的优化管理方法,调动管理主体的积极性。从实际的内部管理建设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的管理激励手段相对较少,各项工作的开展所面对的工作阻力相对较大,管理主体的实际积极性无法调动。由此,缺乏管理激励制度使得整个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企业管理非常被动,管理实际能力不足。

四、完善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管理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其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的同时也是的企业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善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管理的对策应当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1.提高思想认识,健全保障体系

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整个管理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当前,企业的管理层首先要认识到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由此在分析自身管理实际的能力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正确的提升管理工作、优化管理能力进行目标上的明确。由此为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的需求提供一个指向,增强整体行动的效率。

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电子商务模式的实际影响力,明确信息技术保障对于内部管理有序运行的积极作用。由此,在实际的企业发展预算中,要将信息技术保障投入作为整体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经济保障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进而才能够为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基础的技术保障。

2.强化培训教育,优化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发展需求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企业要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与教育,通过强化培训教育来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由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素质提升循环,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学习电子商务领域最新的理论知识,帮助管理人员接触到科学的管理经验与方法。

在提升管理人才素质的基础上,企业要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明确当前管理模式对人才管理的关键作用,将管理模式的优化作为“基础性建设”来抓。通过学习、参考、分析国外相关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管理模式来组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在优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能够照搬照抄他人的模式,要结合企业的业务情况、电子商务市场拓展情况、员工素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建设与调整。

3.完善管理原则,健全激励手段

要明确管理原则的关键作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突出管理原则对于管理人员、员工个人行为的约束力量,将管理原则的完善作为适应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关键。当前,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参考、借鉴相关企业的管理原则建设经验,将管理原则的建设作为重点,突出整体管理工作的原则意识、原则指向性,由此才能够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提升管理的实际效力。

在完善各项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要发挥激励体系的作用。将激励体系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点,由此明确整个管理活动的积极作用,突出管理激励在调动管理人员管理主动性、积极性方面的作用,突出激励体制对于整个工作开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健全激励手段,还能够调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好完成各项管理任务,迎接市场的挑战。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2

关键词:商务模式关键活动关键资源客户价值

1、引言

近年来,商务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主流工具。由于商务模式是企业最基本的价值创造机制(程愚,2010),将企业的商务模式分析清楚,就可以系统透视企业运营的全过程。这对诊断企业经营状况,发现问题,寻求管理改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好清香餐饮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好清香”)是一家位于厦门的餐饮企业。该企业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专门经营闽南特色菜肴和厦门风味小吃,在闽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中享有盛名,相继被授予“中华老字号”、“中华餐饮名店”等称号,至今已拥有1家美食中心、4家大酒楼,发展成厦门较大的餐饮集团。该企业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引人注目的商务模式,但随着近年来经营环境的变化,该模式也显露出一定问题,亟待进一步调整完善。

本文通过对“好清香”的实地访谈收集了关于“好清香”运营的第一手资料,以已有文献提出的商务模式概念模型为分析工具,系统地总结了“好清香”的商务模式,并根据经典战略和资源基础理论剖析了其优劣及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模式改进策略。与此同时,笔者也就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做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以求为管理研究做出贡献。

2、理论背景

关于如何分析商务模式,许多学者提出了富有创见的主张。翁君奕(2004)认为商务模式是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三个维度的各种企业活动形式和形态的组合。其中价值主张是商务模式的指向,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是实现价值主张的手段。Shafer,SmithandLinder(2005)将商务模式要素分为4部分,一是战略选择,包括客户、价值主张、能力、收益/定价、竞争者、产出、战略、品牌、差异化、愿景;二是价值网络,包括供应商、客户信息、客户关系、信息流、产品/服务流;三是创造价值,包括资源/资产、流程/活动;四是捕获价值,包括成本、财务、利润。他们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在价值网内创造和捕获价值的核心逻辑和策略选择的表达。morris,Schindehutteandallen(2005)认为,商务模式定义可以分成3类,一是“经济性的”,二是“操作性的”,三是“策略性的”。在经济性定义下,构成要素主要有收入来源、定价法、成本结构、边际利润、期望产量;在操作性定义下,构成要素主要有生产和服务提交方法、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物流;在策略性定义下,构成要素主要有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价值网、联盟。他们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通过决策变量集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表达。原磊(2007)提出了商务模式“3-4-8”构成体系。其中“3”代表联系界面,包括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企业价值;“4”代表构成单元,包括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8”代表组成因素,包括目标顾客、价值内容、网络形态、业务定位、伙伴关系、隔绝机制、收入模式、成本管理。商业模式的“3-4-8”构成体系实质是一种从“远-中-近”三个层次对商业模式进行全面考察的立体架构。魏炜、朱武祥(2008)认为商务模式由5类关键要素构成:关键资源和能力、业务系统、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企业价值。他们认为商务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程愚(2011)认为可从企业活动分析认识商务模式,提出商务模式是由活动、活动直接目标、活动效果构成的因果模型。因此,他认为可将商务模式表达为通过“关键活动”(包括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关键整体策略、制定关键局部策略)获取“关键资源和能力”,进而以资源能力为基础创造“客户价值”的因果机制(如图1)。其中关键整体策略一般应包括定位、产品设计、体制和治理机制安排、总体文化、总体目标、总体战略等因素;关键局部性策略一般应包括资源获取策略、生产运作策略、产品营销策略、竞争对抗策略、社会协调策略等。

图1商务模式概念模型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程愚(2011)整理

这些研究都提出了各自的要素方案,但有些理论概念界定有些模糊,或存在含义重叠与交叉,有些理论对要素的联系机制缺乏清晰的理论说明,还有些理论提出的要素概念在用于实例分析时会因为难以获得对应信息而缺乏可操作性。比较而言,程愚(2011)的解释使用的概念相对简明易懂,并明确提出了商务模式要素之间的主要关系,便于理解和应用,故本文以下采用他提出的概念模型进行商务模式实例分析。

3、案例分析

笔者于2011年6至8月期间走访了厦门好清香餐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好清香大酒楼总经理李宏伟先生(好清香的实际掌门人),收集了关于“好清香”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李宏伟先生从1975年加入好清香至今已有37年,历经企业几次重大变革与转型,为企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对企业情况甚为了解。他向我全面介绍了好清香的发展历程和运营情况细节,并提供了必要的档案资料。

经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笔者根据图1所示的商务模式概念模型对好清香的商务模式做出如下归纳总结。

3.1关键活动

活动主题。企业力求实现小品化、全面化、高端化。这在好清香经营策略活动中具有统率意义,构成其活动主题。

关键性整体策略。在定位方面,企业将自己的细分客户定位为大众客户和高端客户两类,并根据两类不同的客户定位建立两类不同的生意系统,一个系统是美食中心,另一个是大酒楼系统,实行双线生意系统定位:美食中心面向大众消费者,大酒楼面向高端消费者。在产品设计方面,美食中心实现产品多样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创”。大酒楼把所有的菜品都结合几道小吃小点,形成了以风味宴席为主题的产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体制和治理结构方面,“好清香”是隶属于市级商业集团夏商集团的一家国有企业,管理高度集权,经营者决策权受到较大约束,一些重大举措要听集团的统一安排。在总体文化方面,企业的愿景是把美食中心办成地方小吃总汇,把大酒楼办成厦门菜的代表店家。作为国有企业,企业还肩负挖掘民间偏方、使小吃工艺不至失传的使命。在总体目标方面,企业短期目标是尽快做成标准的生产流程,实现产品生产标准化;长期目标是把好清香品牌发展成第一厦门地方菜品牌。在总体战略方面,企业实行双线生意互补战略,五家店既有统一管理又有相对的灵活性;酒楼系统采取高端化策略,美食中心采取快餐化策略。

关键局部性策略。好清香是一家销等各经营环节都具备的企业,而其各环节都有若干关键的细节策略,这些策略在企业整个模式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并体现出模式的特色,因此,需从多环节总结这些关键局部性策略。

3.1.1资源获取策略

在人力资源获取方面,企业目前面临较大压力。原因之一是由于近几年劳动力供给减少,且餐饮企业工作较为辛苦,工作岗位没有太大吸引力,用工极为紧张。原因之二是很多一线老员工要退休,新员工又很难招收到,企业将面临技术力量断层的重大危险。原因之三是受限于国有企业的体制,经营者不掌握工资奖金的支配权,难以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员工跳槽现象严重。人力资源不足制约了企业发展,店面时常出现拒单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目前只能采取相对柔性的管理策略,企业文化策略、培训策略等都很难奏效。在物料资源方面,受限于国有企业体制,好清香的物料资源策略基本上只能是“集团内部采购”,即主要向夏商集团内部供应商采购,这种被动采购策略对企业降低成本和保证货源质量均十分不利。在资金资源方面,企业的筹资方式主要是接受集团投资,目前资产负债情况较为良好,经营者只负责经营,资金由集团统一管理。

3.1.2生产运作策略

在双线生意互补的整体战略下,企业在好清香酒楼实施“小吃宴席化”策略,将地方小吃产品做小、做精、做细,放到宴席上,形成风味宴席,创造了酒楼独特的主题。据此生产策略,好清香酒楼生意系统发展迅速,从2005年到2008年又增开了4家店。可以说,这一独特生产策略把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街边小吃成功转型为酒楼产品,重塑了厦门的餐饮文化。

在美食中心系统,企业实施了“麦当劳式店头”策略。2006年美食中心重新装修,全面模仿麦当劳的店面格局和店头制售形式(如将菜品制成各类标准化套餐等),做麦当劳风格的中式快餐。这样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优雅舒适的就餐环境,非常吸引消费者。

企业还在全系统实施标准化生产策略。美食中心设有一个制作部,负责统一提供全系统5家店的小吃。企业还准备进一步将其规范化,建立标准的车间,做标准化生产,希望以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并提高系统生产效率。

企业还制定了产品丰富化策略,通过挖掘这些年来大家忽略的小吃、民间美食偏方,开发了很多产品,壮大了自己的产品结构。目前企业小吃小点已有60多个品种,小吃品种在厦门市是最全的。

3.1.3产品营销策略

为扩大营业额,企业积极开展礼品化营销策略。“佛跳墙”是福建名吃,好清香将这个产品做成礼盒,展开礼品化营销,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

企业还与时俱进探索实施网络营销策略。目前,企业正不断将年糕、年货、炸五香、鱼丸、肉羹、韭菜盒等适宜网购的产品通过网络开展营销,经济效益逐渐显露。

企业还开展拳头产品营销策略。好清香开发了堪比麦当劳汉堡的产品“大肉包”,深受消费者欢迎。企业就以该产品为拳头产品,开发零售、团购市场,使之达到美食中心营业额的14%。企业利用该产品很好地带动了其他产品的销售,并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企业还积极实施“下一代营销”策略。好清香经常利用端午节等节日举办亲子活动,邀请父母带着小孩子到美食中心包粽子;暑假还接待中学生实习,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习小吃的制作。通过这样的“下一代营销”策略,好清香力求让下一代了解、喜欢中国传统美食,了解、喜欢好清香,为企业的发展培育潜在客户群体。

3.2关键资源和能力

通过实施以上系统化策略,好清香逐步积累形成了若干关键资源和能力。企业积累的主要资源包括:丰富的土特菜品和小吃的食谱资源;熟练掌握本地特色小吃制作工艺的人力资源;网络化的优质地段资源。在这些资源基础上,好清香形成了若干重要能力,如土特菜宴席化能力、小吃全系化精品化制作能力、双线生意系统互补经营能力、多样化时尚化营销能力、高平端客户全覆盖能力,等等。这些资源和能力非常独特,大多很难被同行模仿,是好清香创造客户价值的基本依托和手段,是好清香获取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的基础。

3.3客户价值

好清香的双线生意系统创造了两类客户价值,一类是为高端客户创造的土特菜高端化价值,另一类是为大众客户创造的小品化价值。两类客户价值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因此,从总体上看,好清香为客户创造了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客户价值。

3.4要素联结形成的商务模式

以实证眼光看,以上经营要素在好清香营运过程中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整套的关键活动,就不可能积累和形成那些关键资源和能力,也就无法凭借关键资源和能力创造客户价值、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好清香的整个价值创造机制,可概要地总结为通过一系列关键活动来发展关键资源和能力,再凭借关键资源和能力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逻辑体系(如图2所示)。这个价值创造逻辑体系,是好清香的基本经营模型,实质就是其商务模式。

图2好清香的商务模式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4、“好清香”商务模式得失分析

好清香凭借其上述商务模式把小吃店发展成大型国有餐饮集团,应该说其商务模式基本是成功的。但从理论上讲,即便是成功的商务模式也很难说是绝对完善的。深入分析好清香商务模式,可以总结出得失两方面经验教训。

从“得”的方面讲,该企业商务模式具有如下特长:第一、主题明确而富有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好清香的所有策略安排都围绕小品化、全面化、高端化主题展开,在饮食服务业中可谓独辟蹊径,而且这种主题经实践证明完全符合市场需求,这就从根本上把企业引向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使企业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第二、经营主题与整体策略、局部细节策略配套,如以双线市场定位、双线生意系统战略等整体性策略落实主题,又以生产标准化、小吃宴席化、店头麦当劳化等局部性策略保障整体性策略的实施,这些绵密的关键活动能够很好地匹配互补,有力保障了资源形成和能力形成。第三、独特资源和能力的形成有力保证了独特价值的创造。如企业通过挖掘民间偏方获得的一系列独特的食方资源,以及依靠其高平端双线战略形成的互补经营能力,对创造出土特菜高端化、精品化、宴席化、全面化等全新客户价值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资源和能力是同行竞争者所不具备的,几乎是对手无法复制的,构成了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从“失”的方面讲,这套商务模式仍有如下不足之处:第一,双线市场定位几乎是一种全市场定位策略,这导致要以双线生意系统战略及相应细节策略配套,并要求在资源和能力形成上也要双线化,这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加大企业战略和策略实施难度,并分散企业资源,从而可能给企业长期发展埋伏资源和能力隐忧。第二,平端战略与现有模式中的既定体制存在明显冲突,在目前环境下发展平端市场迫切需要实施更有吸引力的人力资源策略,然而,该企业现有体制却没有给与经营者足够的策略创新权限,致使经营者几乎无法使用人力资源策略去强化企业能力,使“策略—能力—客户价值”机制面临威胁。第三,企业体制因素制约了企业物料资源策略的合理化、市场化,在目前体制下,企业只能根据指令在集团内部采购原材料,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第四,现有体制因素作为商务模式的一部分不能有效激励经营者,经营者不愿设定更长期的更具有潜力的发展目标,使现有企业目标有一定短期化、保守化倾向,不利企业成长。

5、结论和启示

以上分析表明,好清香仍有可能通过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改善管理。具体措施可考虑:第一,如双线定位暂不宜变动,可注意在大众化生意系统中突出拳头产品。企业希望把美食中心做成小吃总汇的愿景是好的,但这也导致企业开发的产品种类过多(60多个小吃品种),其中有些产品对销售额的贡献很微小却要耗费企业很多资源,从成本收益核算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细节模式安排并不合理。合理的做法是突出拳头产品、适当减少边际贡献过小的产品。第二,加大新型礼品营销和网络营销策略的分量,为现有模式升级做局部性和增量上的准备。“佛跳墙”礼盒、网上年糕等销量很好,但销售潜力远未充分开发。这些策略已经过试验,显示了良好效应,很有深度开发价值。第三,有关方面应探讨进一步为好清香创造自主经营决策的体制。体制因素对好清香现有模式中多个环节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现有模式的突出问题。作为模式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制因素长期不改善,好清香目标短期化保守化、策略与资源矛盾冲突等问题都难以消除,其商务模式将可能长期带有这些隐患。第四,可探讨将双线生意系统分拆的可能性。从长期看,双线生意系统在资源分配上的冲突难以避免,将两个系统从产权层次上分拆可能最有利于两个系统各自发展。当然,这种模式变革同样要取决于体制因素,故目前只能作为完善商业模式的一种超前思路予以研究。

好清香的商务模式透视也给我们许多管理理论启示。笔者发现,以关键活动、关键资源和能力、客户价值这三个要素来认知企业商务模式,几乎可以调用笔者收集的所有素材。这说明,这三个概念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性,在用于商务模式分析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外,笔者发现将关键活动、关键资源和能力、客户价值之间以因果关系联系起来,能够较清楚地将传统战略理论与资源能力学说相结合,且这样的联系也客观反映了企业运营中的主要关系,因此,以这套机制去系统、扼要地解释企业的商务模式是有较高的理论效率的。

参考文献

[1]程愚.商务模式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翁君奕.介观商业模式:管理领域的“纳米”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4,1.

[3]Scottm.Shafer,H.JeffSmith,JaneC.Linder.thepowerofbusinessmodels[J].BusinessHorizons,2005.

[4]michaelmorris,minetSchindehutte,Jeffreyallen.theentrepreneur’sbusinessmodel:towardaunified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

[5]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

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人数达到4.6亿人,比上一年增长21%。2015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3.8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5.7%。2015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7%,比上一年的10.6%,增长了2.1%。未来电子商务行业无疑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行业。

电子商务行业自兴起,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体现在电子商务行业内不能有效协调供应商、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等各参与方有关利益、技术、关系、战略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难以整合、不能最大化的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信息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会极为不利的影响电子商务行业的有序成长。

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几年的《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中可以总结出,2013年至2015年电商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接到网络消费用户投诉的数量是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其中售后服务、网络售假、发货迟缓、退换货难、退款难、虚假发货、货不对板等成为热点投诉问题。这些投诉热点问题不得到根本性的有效的应对,将极大的限制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确保电子商务行业呈现良性有序的发展,就要重点优先解决电子商务行业内各参与者之间的存在的协调问题。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将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易从实体化变为电子化,而是转变为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组织机构,如物流、银行、电信、软件等围绕着核心企业,以交易主体--网络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聚集。通过互联网这个新的产业环境,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整个行业呈现出明显的生态化迹象。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的结果。

商业生态系统是将生态学观点应用于企业竞争战略后的新生概念,它是由各种类别的物种主体(即企业或组织)构成,这些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和职责。与商业生态系统类似,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物种”成员按其功能可划分为三类:领导种群、关键种群和支持种群。

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物种”们各尽其责,交错形成完整的价值传递网络。在这个网络内能量、物质和信息循环流动,组成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模式

根据协同创新模式的组成要素划分,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的两要素协同创新模式;第二代的三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和第三代多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如表3所示)。从这三代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出影响协同创新的要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技术、市场、组织、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因素。在此演变过程中,协同创新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开始单纯的把技术创新作为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因素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发展到认为市场、战略、组织、文化等因素与技术因素在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功效上,地位相当。

电子商务行业与其他行业与之相对比,有之独特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传统商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新兴产物。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由于互联网具有特殊的网络效应,使得领导种群(电子商务企业)对目标客户(关键种群)的价值会随着目标客户(关键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型增长。与此同时,目标客户(关键种群)数量越大又更容易吸引更多的潜在目标客户(关键种群)。这种“正网络效应”带来的结果就是目标客户(关键种群)也习惯其提供的产品或是服务,从而强者俞强,弱者逐渐被吞并或是消失。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要达到各“物种”成员的密切合作、共同创新,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就必须树立领导种群的绝对领导地位。

然而,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不仅拥有领导种群外,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关键种群,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物种。关键种群之间发生直接的交易买卖行为,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实现价值交换,转移,升级的途径。关键种群隶属于不同的经济实体,独立运转,因此他们都将以各自利益最大化来进行决策。各关键种群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不仅彼此之间极容易产生冲突,并且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总体利益。如何在领导种群的领导下处理协调好关键种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已经成为局限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个健康、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除了有领导种群所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数量巨大的关键种群外,还应该具备完善的支持种群。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是让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能正常流动和循环。

在第三代多要素协同创新模式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物种”成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协作、资源共享等方式构建的生态系统在技术、组织、市场、战略、文化等方面为实现自身的运行、发展以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创新。领导种群提供平台以及监管服务,为系统成员提供共享资源,找到有效的方法去创造价值,并与其他成员分享价值。电子商务企业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培育了新市场,可以容纳更多的关键物种和支持种群进入,在此起到了市场协同的作用。关键种群成员内部之间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协同两种关系,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员因为竞争而走向合作,使竞争和合作中的一种趋势优势化,最终形成一种总的趋势,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形成。

四、结论

协同创新能力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各个群体在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他们需要迅速及时对各种变化做出调整,保障自己不受影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是能有效决定其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进而影响系统的有序运行。其次,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复杂多变,各关键种群之间存在着信用/信任问题、利益争夺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协作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一个有序、良性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商务企业生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http://.zt.upload_data/wenjian/2012ndyh.pdf.2012年度中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

[2]http:///zt/upload_data/down/20140311.pdf.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

[3]http:///zt/upload_data/bgk/20150313.pdf.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

[4]http:///zt/upload_data/2016315/images/2015bg.pdf.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

[5]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协调机制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J].软科学,2009,23(9):5-10.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4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苏宁易购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发展趋势及最新动态,从终端、应用、平台、管道、云、流量等关键要素的角度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了系统的内涵和趋势分析,并基于这些要素考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新特征。同时,《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各部分都结合国内外移动互联网产业现状及实践案例进行了适度的剖析和对比。

《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适合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领域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及内容提供商的战略策划、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及运营管理工作相关人员,以及关注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阅读。《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也可作为移动互联网相关企业的培训用书,还可作为关心移动互联网行业读者的入门读本。

目录

第1章 移动互联网:全新的游戏规则

1.1 互联网的移动化

1.2 移动互联网的乘法效应

1.3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1.4 移动互联网的方向--SoLomo模式

第2章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驱动要素

2.1 终端:用户价值实现的引擎

2.2 应用:持续激发用户需求

2.3 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助力

2.4 管道: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

第3章 终端:移动互联网的突破口和推动力

3.1 终端市场及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2"终端+服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商业模式

3.3 跨界竞争趋势

3.4 运营商终端引领模式的构建

第4章 重点应用--应用商店

4.1 应用商店发展现状及趋势

4.2 产业链及商业模式

4.3 典型应用商店运营案例分析

4.4 移动应用开发者概况

第5章 重点应用--社交应用

5.1 社交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

5.2 移动社交应用发展趋势

5.3 移动社交应用的商业化路径

5.4 社交应用典型商业模式

第6章 重点应用--位置服务

6.1 位置服务概念及分类

6.2 位置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6.3 产业链及商业模式

6.4 典型位置信息服务案例分析

第7章 重点应用--移动支付

7.1 移动支付概述

7.2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趋势

7.3 移动支付价值链及商业模式

7.4 典型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分析

第8章 平台:开放与合作的基础

8.1 从围墙花园到平台花园

8.2 开放平台案例

8.3 多样化能力集生态系统

第9章 管道:智慧的力量

9.1 智能管道提出的背景

9.2 智能管道的内涵

9.3 建设智能管道的4大策略

9.4 国际运营商的智能管道探索

第10章 云:不再缥缈

10.1 云计算模式及关键技术

10.2 云计算对产业的影响

10.3 云计算发展现状

10.4 移动云计算

第11章 流量经营:关注两个转化

11.1 基于两个转化的流量经营CtR模型

11.2 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变现挑战

11.3 流量转化典型案例

11.4 电信运营商的流量经营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5

在商业模式的魅力与迷惑

商业模式作为独立概念成为中国商界显学,风险投资(VC)与新经济创业潮的推动是关键。在《赢在中国》赛场上,当马云、俞敏洪、史玉柱等商界大佬问创业者“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的时候,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在创立自己企业的时候,并没有规划清晰的商业模式,甚至都还没有把商业模式作为口头禅。

乔布斯在创造ipod时,没有考虑这么复杂,他要为“音乐迷”(他本人就是)创造一款时尚的、大容量(容纳5000首乐曲――多么疯狂的想法)的音乐播放器。即使在创造itunes时,他也只是想要提供一个合法的、低成本的正版音乐下载渠道――因为当时市场上没有这样的平台。再比如,马云做淘宝网时发明了诚信通、支付宝(支付宝创造了第三方支付新产业),都是被逼出来的创新,而不是创立阿里巴巴时就有的商业模式。

提示这个被人忽略的现象,是想说明以下与商业模式有关的错误观念:1.商业模式描述不清晰,说明项目不靠谱,不会成功;2.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决胜的关键要素;3.好的商业计划书是获得风投青睐的法宝。

当年在历届《赢在中国》上侃侃而谈的优胜者,如今并没诞生一个新的阿里巴巴、脑白金、新东方的迹象。最早复制Groupon模式的第一季《赢在中国》十二强选手任春雷创办的团宝网,近两年净亏损近4亿元后正处于生死边缘。

这并不是说商业模式没有价值,而是借这个事实厘清中国商界对商业模式认知的基本概念:商业模式反映企业的经营逻辑,但并不一定要先“估量”清楚商业模式,然后才能做出好企业。从任何一个成功企业里能够分析总结出一个商业模式,但并不能依靠一个商业模式造就一个成功企业,这两者完全不是对等的逻辑关系。

不是有个好的商业模式,还有好的团队(即VC所谓的关键是投人),公司就一定会成功,关键成功要素(KSF)从来没有所有企业都通用的单一及组合要素,如商业模式、定位等概念,商业模式只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里的因素之一。

累计亏损近5亿美金的Groupon能实现ipo,成为市值比肩Google的互联网公司。而为何亏损4亿人民币的团宝网要倒下呢?显然不是因为两者商业模式有什么不同或中国团购市场太小,也不能说团宝先烧钱后赢利的经营模式犯了天条,甚至不是管理水平的差异,更不是投资人有眼无珠,只能说中国团购“时运不济”:2011年中国概念股遭到大规模阻击,加上Groupon上市后股价疲软,对于a2C(美国至中国)式的商业模式复制型企业,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失去兴趣,一个业绩阴晴不定的Groupon就够投资者烦心的了。

重要的现实是,创新性的企业实践,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相反。真正创新的商业模式都带有不可预估性,能够描述清楚的商业模式,大多是平庸的“模仿式创新”,潜力有限。商业模式的创新才会带动企业的进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进步。

除了市值5000亿美元、现金贮备800多亿美元、富可敌国的苹果,谷歌、亚马逊、Salesforce等创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依靠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着企业的持续发展。

我们也不能因为市场波动,就将商业模式打入废纸篓。商业模式的理论因新经济(互联网)而成为显学,但商业模式在所有行业都在发挥“增长加速器”的作用,那些敢于打破行业领导者的垄断及其商业模式的企业,正在成为塑造产业格局的新生力量。

amazon的电子阅读产业链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改造,不仅让出版社与amazon实现电子出版的利益分成模式,个人作者也可以绕过传统的出版社、书店在amazon系统上实现个人出版,内容的创新带动Kindle电子书与KindleFire平板电脑迅速实现硬件销量的暴增。

宣称与amazon商业模式相同的盛大文学,由于内容仅限于网络文学,受众面过窄,其电子阅读器Bambook(锦书)的销量不温不火。而偏重硬件的汉王电纸书,由于缺乏电子阅读内容的支持,加上错误的产品价格定位,正陷入巨大的亏损之中。

商业模式存在“橘逾淮则为枳”的现实问题,说明即使相同的商业模式也需要商业环境、企业资源、经营战略的支撑。Salesforce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没有重新发明CRm(客户关系管理),只是让CRm从Sap、oRaCLe等巨头的垄断中,变成任何企业都可以低成本获得的管理工具,大幅降低管理软件的使用门槛。虽Salesforce创导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已风行全球,但要在中国落地依然困难重重。

商业模式的魅力与魅惑同样巨大而真实,这需要我们从更加科学、务实的角度解剖商业模式这个“魔方”究竟与企业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既不要神话化,也不要妖魔化,而是真实地厘清商业模式与企业发展、企业进步的关系。

商业模式的本质及驱动企业增长的关键要素

商业模式的定义流派甚多,有些商业模式的观点或是玄而又玄,如利益相关者动态合约结构(魏、朱武祥的《发现商业模式》);或是无所不包,如实现客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企业经营要素整合系统(李振勇的《商道逻辑》),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商业模式新时代》)等。

这些商业模式观点都有自己的逻辑结构,成一家之言,但总体来说将商业模式凌驾于企业战略、运营管理之上,甚至提出先有商业模式后有企业、商业模式是最高竞争力等偏激论点。这样将商业模式无限拔高、泛化、神化,只会让商业模式变成中国商界总喜欢抓的救命稻草,最后失去企业成功之本,在模式崇拜中走向企业的覆灭。

企业成败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商业模式、定位、创意、传播等各种被神化的单一经营要素,商业模式也不是企业竞争的终极武器,企业成功及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一种多要素的动态组合。每个成功企业的组合结构、要素优先性都不同,说某个单一或组合要素是所有企业成功、争胜的武器,不符合千百万成败企业的经营现实。同样的要素、同样的组合,对a企业是制胜关键,对B企业可能是毒药,正如Groupon与团宝案例所显示的。

我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企业战略是围绕商业模式对经营价值链的整合。在这个概念框架内,商业模式要解决的是企业战略最核心的问题:企业收入从何而来?这个命题包括以下细分课题:1.为什么收入可以由此而不是由彼产生(价值定位或利基定位)?2.收入来源的规模、结构及费效比。3.实现收入的关键活动、渠道、支持要素是什么?4.将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对勘后产生的赢利结构。5.由此组合而成的企业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可持续性。

企业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供应链、外部协作资源等都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元素,但这些要素不应放入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之中,否则商业模式就会无所不包,反而失去了商业模式的“锐利锋芒”(即核心价值):企业收入的实现逻辑。

我们认为,企业实现收入的逻辑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企业发展各阶段都是最核心的要素,对这个问题发生迷失或误判,才是企业胜败的转折点,而企业管理、治理结构、营销管理等在这个问题面前,都是优先级略后的运营要素。

苏宁电器最近宣称要向“全商品”企业转型,引起市场热议,即苏宁这个品牌不再与电器这个品类挂接,而是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超级卖场,无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门店),我们称之为苏宁的沃尔玛化。苏宁新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苏宁商业模式的再定义,即苏宁实现收入的手段再次发生巨变,这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不大,也谈不上客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只是企业收入模式的变化。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实现收入的逻辑,精确地说,是实现收入的战略及手段。将这个问题界定清楚,就是商业模式清晰化;企业的发展就是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通过及时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与时俱进地达成收入目标。

2010年,面对京东、新蛋等电商的快速崛起,业内在讨论家电连锁企业苏宁、国美要不要进军电商。有论点认为在网购消费者“门店看货、网上下单”的消费模式下,如果苏宁、国美电商化,可能会导致门店消费者转变为网上购物者,这样实际上未必会增加总体销售额,只是同一消费者购买渠道的改变。有人甚至总结为:不做电商是等死,做电商是找死。站在中国商业环境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分岔口,传统的门店运营商应该如何选择,这就涉及到商业模式的改变或再造。

笔者在《强势渠道商的电子商务战略路径》一文中明确指出:京东的快速崛起已经证明,制造商挡不住网购平台低价销货的诱惑;渠道商自然明白,与其让别人挖自己墙脚,不如让挖走的墙脚仍然在自己的仓库里。家电强势渠道商抛开思想顾虑,全心全力进军电子商务后,京东、新蛋等网购家电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受到真正有威胁的挑战。

2011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收入59亿元,比2010年的10亿元增长近6倍;2011年实体门店苏宁电器的销售收入为938亿元,比2010年增长24%。2012年,苏宁再次提出沃尔玛化转型,仍然是沿着收入的逻辑在调整商业模式。对苏宁的这次转型,还是有不同观点,但我们依然认为苏宁的沃尔玛化是符合苏宁“资源条件”的方向正确的战略转型。

苏宁这次从电器向全品类扩张的战略与管理挑战可谓巨大,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凡客诚品2011年出现业绩大滑坡,其Ceo陈年自己反思的结论之一,就是凡客诚品的全品类扩张失控,导致大量无效SKU及产品存货过大。这说明全品类扩张作为一个商业模式,不同的企业仍然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我们认为苏宁的资源条件支持其作这种转型,苏宁有什么独特的资源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苏宁遍布全国的门店、有谈判能力的采购关系、线下作业积累的顾客服务经验。在商业地产成本节节上升的背景下,苏宁的门店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门店经营的多元化可以增加客户黏性。所谓定位专业的电器品牌会对苏宁形成威胁更是一个伪命题,现在中国还有谁可以形成如苏宁这种门店规模的专业化电器连锁企业?二是苏宁巨资打造的“系统的力量”:一个集eRp系统优化、数据挖掘分析、企业Soa平台建设、财务组织优化、人力资源培训、会员服务、仓储配送等全面整合的企业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的力量在2007―2010年苏宁赶超国美中已经显现威力,在2011年苏宁易购电商中也经受了考验。

苏宁的两大资源条件经过多年积累,可以说独一无二,支撑着苏宁的战略。本次苏宁沃尔玛化转型,围绕这个商业模式,需要苏宁在门店结构、门店运营、电商运营、供应链管理、配送服务等层面实现企业经营要素的匹配,这确实是一个浩大的管理工程。苏宁的战略,考验的依然是苏宁的战略设计能力与管理系统效能,而不是该不该转型的问题。

商业模式驱动企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当我们将商业模式的本质定义为收入实现逻辑,并将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的关系确定后,就能避免过于复杂庞大的商业模式定义与理论带来的思维困扰,清晰锐利地找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变革、优化来驱动企业增长、进步乃至进化的现实路径:企业收入实现路径的创新。

传统的企业经营逻辑是设计并制造一项产品或服务,建立销售组织与分销渠道,配以线上及线下的宣传与推广,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典型4p的运作模式。新经济催生的新型企业如Google、amazon、Facebook、Groupon等,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经营逻辑:一个企业的价值是可以“提前”被资本预支的,投资额/估值/市值与现有业务收入及赢利没有比例关系,而是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

这种新经济带来的商业模式超越了传统企业经营逻辑,在传统的成本加成模式之外,正在诞生越来越多的创新商业模式:

免费模式:流量转化广告收入模式,如im(mSn、QQ、Skype)、杀毒软件(360电脑管家)等。

价格杀手模式:减少渠道环节,压缩渠道增值空间,如淘宝、凡客诚品、麦考林、当当网、京东商城、1号店等C2C、B2C服务网站等。

收入变形模式:不卖产品卖服务的收入模式,如租车、开心农场DiY种菜、绿化植物租赁等;关联销售,如动漫等;线下线上联动,如网游等。

第三方收入模式:如维络城电子优惠券、团购模式等。

服务外包模式:线下营销外包商,如华谊嘉信,企业经营(管理价值链)外包商,如客户关系管理云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iBm、埃森哲)、培训外包(安博、聚成等)、个人管理外包(诺亚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服务)等。

以“收入实现逻辑”为商业模式之纲,能够快速切入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首先必须在产业、市场、竞争的大格局中确立的存在价值,是当今商业环境及资源允许企业进行大胆解构、重组的商业模式创新试验田,是商业模式驱动企业进步的现实路径。

商业模式创新方法论

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跳出产品经营的传统逻辑,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设计经营模式、收入模式,并依据顾客特性设计赢利模式、渠道模式,从而整合为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总结了一个商业模式创新逻辑架构(见下页图1),为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方法论工具。如图1所示,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对四个要素进行的万花筒式组合:

1.开放性经营模式:免费im、杀毒等是希望先建立客户流量与黏性(客户端依赖),然后通过广告、关联产品获取收入及赢利。这是用开放性经营模式吸引用户。

2.开放性收入模式:电子阅读是一个轻硬件收入、重内容收入的开放性收入模式代表,amazon的Kindle以及即将推出的平板电脑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在于amazon平台上的100万册正版电子图书。中国的出版机构不愿意放弃印刷产品的蛋糕,对电子出版冷淡观望,造成了中国电子阅读内容供应不足、以盗版图书为主的混乱现实。盛大文学的网络出版,以小说为主要产品,吸引的是青春期的年轻人,这种内容的阅读与网游无异,绝不是电子阅读作为人类知识产品数码化的内容本质。

3.开放性赢利模式:动漫产业是典型的开放性赢利模式,动漫的形象授权、主题公园、动漫播映、政策奖励甚至广告植入等,成为动漫产品设计、制作的主要赢利来源。

4.省略)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6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2001)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ticoll(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2003)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mahadevan(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四、结束语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4-0158-03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创业的融资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融资计划在酝酿阶段,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特点,避免融资计划没有针对性,大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明晰融资计划的目标和定位,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把创业融资计划的正反理由写出来,逐层推敲,让大学生学会自己逐渐把模糊的融资计划在创业初期调整到最清晰的状态。第二,商业计划书把融资阶段的风险通过计划书每个步骤清晰显现给创业学生,是预测风险的关键工具。第三,对于正在寻求资金的创业企业,商业计划书是一张名片――介绍企业融资能力的名片,一个寻求新的投资机会的名片。第四,商业计划书是建立战略与投资方略结合,吸引投资者投资的财务与营运构架、经营战略等结合的计划书。总之,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商业计划书的编写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的关键工具。

1编写商业计划书的意义

创业初期阶段需要一个明晰的创业计划书,理清创业的目的、预测风险,积极创新项目来推动创业初期的发展战略的执行及经营战略的执行。在融资初期,编写计划书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其意义如下:

1.1明晰创业初期融资计划

商业计划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创业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边撰写边理清创业企业初创目的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越编写越明晰,在编写过程中,时常检验投资理财、融资、经营等存在的风险,通过文字编写不断修正,在初创阶段编写吸引投资与合作的完美计

划书,且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评估创业企业的价值。

1.2完美的创业商业计划书可以吸引长期合作的投资伙伴进行合作

完美的创业计划书,应尽量说明在创业初期融资的价值、投资的风险、企业未来发展的价值,行业内有创业合作潜力的投资战略伙伴会根据计划书来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从而通过计划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的编写的内容

商业计划书编写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行业分析,投资侧重点不同,项目产品特色不同,根据不同的创业项目认真撰写不同的商业计划书符合创业要求――客观、科学、合理、细致。其中,体现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编写的内容如下:

2.1商业计划书概要

虽然商业计划书概要是计划书一开始看到的部分,但是编写却是最后完成的部分,它是商业计划书的精华,要求撰写时言简意赅,把创业企业的亮点、项目的亮点、客户的亮点、团队的亮点,通过商业计划书两页的篇幅撰写出来。

2.2创业项目、产品介绍

创业项目、产品详细介绍,介绍创业项目的优势和创业产品的特点,对研发、盈利进行详细介绍,然后根据市场分析,细分市场分析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对创业项目、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如对创业项目、产品的特点、投资亮点、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介绍。

2.3商业模式和实施计划

实施战略团队、销售渠道、营销、资金、合作等战略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与其他部分的设计要保持一致,形成合理的融资计划、资金运行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等。

2.4创业团队介绍

创业团队的创业经验很重要,选取创业团队成员的核心是创业团队人员的创业经验和创业团队成员在创业团队初期帮助企业盈利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创业核心团队的实施计划与介绍部分。

2.5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创业者根据竞争优势,除了内部财务风险预测外,聘请专业财务预测专家,预测创业项目的风险性,预测项目财务风险,可以及时控制风险的诞生,增强投资对象对创业项目的信心,减少投资人的顾虑。

2.6融资方案

融资方案是根据创业计划,创业项目、产品的特点,结合创业团队的优势,针对创业客户的优势,结合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风险控制的计划,编写的能够吸引战略投资伙伴的融资计划和融资策略方案。

3如何通过商业计划书进行融资能力的提升

商业计划书是一个完成创业企业根据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优势进行战略合作的融资计划书,但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还有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商业计划书的展示。如何进行商业计划书的展示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步骤。以下是提升商业计划书融资能力的几大步骤:

3.1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探究

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也是整个创业项目成功融资的关键。商业模式的设计是商业策略(BusinessStrategy)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实施是创业企业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设置的关键;除此之外,也是系统(生产线)构架的过程,最后一部分是商业运作(Businessoperations),商业运作是业务建模(Businessmodeling)、业务流程设计(BusinessprocessDesign)的环节,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创业企业战略层面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客户关系、创业企业核心价值及核心竞争力、收入模型的核心部分的撰写。其中盈利模式的撰写是商业计划书关于商业模式撰写的重要部分。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商业计划书成功寻求融资对象和投资战略合作伙伴的最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创业项目的成功,

也是提升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学预测环节。

3.2市场预测与市场调查

通过第三方调查,调查创业企业创业项目的价值评估、客户群及未来盈利方向,通过未来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对创业项目未来的盈利空间、竞争优势及合作伙伴进入条件、合作空间等进行细分市场调查与细分市场预测。

3.3创业产品、创业项目的优点挖掘过程

通过可识别客户资料搜集及竞争对手资料搜集,通过创业学生自己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分析出创业产品、创业项目的优点,可以根据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的创业经验,总结出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的优势,进入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潜力市场挖掘

阶段。

3.4商业计划书的展示

商业计划书编写完成后,创业学生可以将商业计划书带给各潜在投资战略合作者进行协商,根据投资战略合作人的投资意向进行谈判,谈判内容根据战略合作伙伴的兴趣进行,关于创业企业的合作特点及创业项目的亮点,可以通过编写好的商业计划书简明扼要地一一呈现,短时间内,商业计划书能够给投资战略伙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盈利模式及创业企业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亮点及竞争优势,商业计划书能够打破传统商业模式进行经营,获得盈利是合作伙伴最想看到的商业计划书的核心内容,当然在商业计划书中,团队建设和客户群的定位也是商业计划书展示的重点。

4结语

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商业计划书的编写,在创业初期阶段,商业计划书的编写主要包括商业计划书的梗概、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亮点、商业实施计划、团队建设、财务风险控制计划等内容,对于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的理解提到实用阶段,商业模式的收入模式、价值评估模式、生产线流程、盈利模式、经营模式都要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创业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细分市场的调研。通过商业计划书的编写达到创业融资能力提高的目的,从而找到合适的投资战略合作伙伴,解决资金合作、筹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2]刘大允,李靖茂.论高校和谐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J].教育导刊,2010,(3).

[3]王涌.创业融资与商业计划书[J].科技投资,2006,(10).

[4]盛亚辉.创业投资策划与商业计划书――创业成功的必由之路[J].科技创业,2003,(3).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8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osterwalder模型;魏朱模型;创新

一、osterwalder和魏朱关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

(一)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osterwalder提出,他指出商业模式应该包含四大支柱――产品或服务、资产管理界面、客户界面和财务,这些支柱下还包含九个构成要素――价值主张、目标消费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盈利模式。这个模型用于分析公司经营中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该特定实体所能为其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他还给出了各要素的内涵及之间的联系及每个要素的内在含义。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建立的商业模式关系图如下:

其中,箭头指向部分表示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子要素,比如:对消费者分析时应该明确其分类标准,才能找到目标客户;对渠道讨论时要分析公司与消费者如何建立联系等。实线表示要素间存在的联系,对一个要素分析时应该连带考虑与之相连的要素。〖Bp(〗比如:对渠道进行讨论时,应该结合价值建议和消费者的情况来考虑,他们会对渠道产生影响;对价格进行研究时,应该考虑产品或服务能为消费者提供什么,其在渠道链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都对价格的制定产生影响。虚线框表示四大支柱各包含的要素,比如:消费者界面包括:渠道和消费者分析。

该模型由于要素概括全面,关系表述清楚,四大支柱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分析模块使用,简明扼要的表示出组织的商业模式的优点,当时被应用于诺基亚研究院《诺基亚研发体系商业模式改进实施方案》项目。但运用者该模型进行分析时,需要对各模块的要素予以澄清;各个要素之间存在联系,容易造成归类不清楚;模型要素较多,较为复杂,对于商业模式较为简单的组织适用性较差,因此提高了应用了难度,并且有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有待商榷。

(二)魏朱六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魏炜、朱武祥、林桂平(2012)提出,他指出商业模式应该包括以下6个要素: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企业价值,如图2。其中定位指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产品、客户、需求和方式);业务系统指企业选择哪些行为主体作为其内部或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构型:连接的结构;关系: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交易性质;角色:〖Jp3〗有一定资源能力的利益相关者);盈利模式指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收支方式;关键资源能力指支撑交易结构背后的资源和能力;现金流结构指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现金流流入的结构和流出的结构以及相应的现金流的形态;企业价值指未来净现金流的贴现,对上市公司而言,直接表现为股票市值。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打开了企业黑箱,能够为理解、诊断、设计、调整企业商业模式提供全面的视角,也使我们可以把商业模式与战略、管理等概念加以区别,凸显了商业模式概念和理论体系可以,而且需要作为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但将商业模式定性为一种交易结构,本身值得商讨。如果说商业模式是一种交易结构,即商业模式里所谓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关系的一种列举和排序,仅仅是概括了商业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较少的反应角色之间的关系。〖Bp(〗其次,这种商业模式模型包括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等六个方面,这类似商业计划书或者构建商业模式的框架,不能全面的反映商业模型的内涵。最后,从外延看,这种定义容易造成商业模式的狭义和趋同,企业有商业模式,其他组织也有商业模式,而对于有些非盈利性组织而言,它不一定必须是什么交易结构,也不一定非要什么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是为研究和实践独特的商业活动而诞生的,是一种有明显特征的个性的,是鲜活的,而不是共性的,也不应该成为一种概述商业活动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大而泛、广而全的定义。

二、创新视角选择

目前而言,有关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主张非常庞杂,从不同企业实际出发,自然会衍生出多种研究流派和观点,究其原因还是学者在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的好处在于帮助我们拨冗去繁,有效地避开细枝末节,准确地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参照系或基点开展研究。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各要素的作用及其关系,更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也可基于不同的视角:(1)基于不同类别的商业模式创新。原磊(2007)认为包含四大类商业模式,即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商业模式,出现以上分类,均来源于研究学者的侧重不同,基于不同类别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更有针对性。(2)基于外部环境视角。由于企业经营都有一定的外部环境,本文提及了技术、消费者、竞争、商业环境,及它们构成的系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基于外部环境视角能够关注到外部驱动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3)基于要素视角。对于系统类的商业模式,其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系统,系统有各个构成要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alexander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和魏朱的六要素模型较能反映商业模式的实质,因此要素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拿以上两个观点做参考。(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afuah,a.,tucci,C.L.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cs:textandCases[m].nY:Graw一Hill,2001.

[2]osterwalder,a.thebusinessmodelontology-apropositioninadesignscienceapproach[D]1UniversitydeLausanne,2004.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9

流程规划

流程体系,一般而言包括三个层面:公司级关键流程、部门级业务流程和岗位级工作流程。

关键流程的实质,是对商业模式的清晰描绘。如果商业模式只停留在概念陈述的层面,而不能够通过一个逻辑清晰、过程明确、具体可操作的任务表述来加以澄清和呈现,往往说明这个商业模式的构想,存在无法付诸实践的致命缺陷。中国企业往往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商业模式不清,就不可能有清晰的企业定位,战略、差异化、组织设计和资源配置等关键性问题,都会陷于模糊和混乱。所以,首先务实地描绘出组织运行的关键流程,一方面检验和澄清商业模式的构想,一方面为组织模式的设计提供直接指引。这是流程规划关键的首要步骤。

然后才是部门级业务流程规划。这里的业务流程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狭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即分别包括以“事”为中心的流程和以“人”为中心的流程。业务流程的规划,需要基于关键流程与组织模式的双重约定,进一步匹配具体业务流程与组织单元功能。从对商业模式进行直接描述的关键流程中,基于客户需求、组织响应、供应商协同的逻辑顺序,按照过程具体、目标明确、责任落实的基本原则,细分出若干个具体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以此为索引,在既定组织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组织结构的整体框架和关键脉络,需要明确设定次级组织单元(通常称之为“部门”),并界定每个组织单元的功能和职责定位。在实务中,一般首先基于具体流程规划提出组织单元设置的假设,然后再基于假设的组织单元设计,反向验证其与流程执行的匹配度,通过若干个回合的假设与匹配验证过程,最后把流程和组织优化调整到一个满意的匹配程度,即可认定业务流程规划与组织单元设计的成果。在实务中,根据业务特性和组织规模的差异,可能需要多层次部门设置,所以,部门级业务流程,也可能需要进行多层次规划。其具体结果是,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流程清单,在每一层次的每个业务流程描述中,需要具体界定其每一个独立的步骤,包括:内容、目标、责任部门、执行时限、责任边界和成果记录等具体内容。

最后是岗位级工作流程设计。责任必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具体的责任人,才能够被有效执行。把上述部门级业务流程进一步细化,确保每一个业务流程,按照责任到岗的原则,细化为更为微观、明确、具体、完全匹配实际责任岗位的工作流程。其基本方法可以参考部门级业务流程规划部分的阐述。依然要贯彻“流程决定组织”且“流程与组织并行设计”的基本原则。只有完成了具体落实到岗位的工作流程规划,整个组织体系的实际运行,才能获得执行性保障,才能具备真正有序且可实际操作的游戏规则。

组织设计

商业模式的关键业务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集群;集群价值链;机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3

一、引言

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组织形式,在过去的20年中,成功演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集群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集群视为提升国家、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从本质上看,集群是由价值链组成的网络化组织系统,因此在考量区域竞争优势时不仅要从集群角度,还需要结合价值链体系的完整程度及其对整个集群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以便动态地、关联地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的全貌。电子商务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不仅出现了依存信息的虚拟集群,而且依存实体的物理集群也逐渐成为未来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集群作为电子商务的高级发展形态,主要表现为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包括网店企业、平台服务商、软件服务商、媒体服务商、会展服务商、支付与金融服务商、人才服务商、广告服务商、诚信评估服务商、搜索服务商、物流服务商以及咨询服务商等(刘跃、陈强敏,2010)[1])的整合,对信息(包括科技和其他专有知识)的依赖,对产业链金融模式的内生需求,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驾驭和管控等等。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以及价值链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此不再赘述。对于电子商务集群的研究成果缺乏,目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结合区域电子商务集群的发展状况提出政策建议,如蒋定福、岳焱(2012)[2]从优化电子商务行业环境、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电子商务产业载体、培育龙头企业四个方面研究了上海推进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策略;池丽月、蒋晓蕙(2011)[3]提出了厦门市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建设策略;二是对电子商务虚拟集群现象的研究,如庄宝丁、刘向晖(2009)[4]总结了虚拟集聚三种独特的成长模式。而目前从价值链角度对电子商务集群的研究甚少,未来5-10年我国电子商务集群进入发展的关键期,将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和国际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为此本文以集群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子商务集群内部结构的分析,清晰地了解影响电子商务集群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为缓解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集群普遍存在集群主体发育不健全,相关辅机构缺位,集群内利益联结松散,电子商务模式单一,市场过度竞争,企业之间互动不足等问题寻找路径,建立起完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设的效率,从而实现集群价值链的增值。

二、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结构分析

集群的价值链源自于企业价值链,是企业价值链的延伸。集群的价值链结构也是在价值链结构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网络结构,通过不同的动力机制、集群政策、制度及治理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及目标的协调,通过集群内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价值创造实现集群价值链的竞争优势。根据价值链模型可以将集群的各项活动进行分解,通过分析其微观价值活动及其相互间联系来确定竞争优势[5]。对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进行延伸,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不仅包括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的内部价值链,还包括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的纵向价值链以及企业与政府、行业组织和竞争对手等的横向价值链。电子商务产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在业务上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联并相互影响。

(一)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模型

集群价值链的构成要素包括由供应商、竞合制造商、经销商、顾客及相关企业组成的核心层次以及由基础设施、中介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制度环境及外部市场关联者组成的辅助层次[6],根据集群价值链要素的划分,可构建出产业集群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模型包括核心层次和辅助层次。核心层次主要由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构成,包括平台服务商、软件服务商、支付与金融服务商、搜索服务商、物流服务商等;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供应商和经销商)、水平联系的竞争与合作企业以及客户。辅助层次是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系,包括网络、通信、科研、知识、创业等基础环境;为集群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或地方法规等形成的制度环境以及供应外部资源、需求外部产品的外部关联市场。

(二)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结构

图1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模型

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是由相互依存的价值增值活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核心环节的主体是集群分工网络的基本活动,即采购、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直接创造价值,是企业集群网络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辅助环节则是由中介机构、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组成的服务网络,为集群核心环节的稳定运行,提供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支持。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的核心层次和辅助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两个层次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互动和共享,构成了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的增值网络。这种增值网络包括两个流程:第一个流程是集群核心要素成员之间的价值增值过程,它包括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技术共享机制和相互作用模式(如电子商务人才在集群企业间流动;平台服务商、软件服务商、支付与金融服务商、搜索服务商、物流服务商等企业间合作和技术人员间正式或非正式沟通等)。第二个流程是集群辅助层次向核心层次注入技术、知识的过程,它通过集群公共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以向集群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如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及其形成的制度环境;大学、研究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支撑体系;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等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资金和信息等服务;核心层次和辅助层次间正式沟通机制等)。

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各环节联系联结在一起的。集群价值链的核心层次主体与辅助层次主体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它们的相互作用导致该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在集群价值链中,联系的重点在于构建单个企业价值链与上下游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关联网络以及和其他中介机构等构建的网络联系,尤其强调经济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联或产业网络,包括以产业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关联、企业间竞争、合作互动的关联以及生产要素共享、互补等。需要强调的是,电子商务集群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顾客需求和市场需求反馈会促使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价值链上各个子系统需着眼于自身长远利益和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的持续发展,才能在良性循环过程中不断产生价值的增值。

三、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内在机理分析

与传统产业集群价值链相比,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呈现虚拟化、信息化特征,它不仅逐渐摆脱了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形成了独立的集群形态,而且它还可以嵌入到传统产业集群价值链中,实现传统产业集群价值链的再造。电子商务集群主要是对集群内某一服务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商业应用、营销到最终为客户提供服务一整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价值增值进行考究并对各参与主体的内部深层联系深入分析,从而识别出各关键维度与联结机制,从而促进价值链效能的发挥。

1.基于信息平台的跨产业的聚合

在网络经济所具有的“正网络效应”“客户价值的增加与客户规模增大的良性循环”“锁定客户”机理的作用下,那些掌握网络经济规律、满足客户需求、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更具优势,最终形成主导市场的局面。这样逐渐形成了以这些企业为核心,集聚了大量的客户,吸引了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参与其中,包括物流企业、软件公司、金融机构、政府机构、技术外包商、认证机构、网络教育培训与人才服务机构等。这些机构通过平台相互连接、相互促进和拉动,在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的商业生态系统[7]。在系统内部有关键驱动因素,围绕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主张,将所有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建立成员之间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协调机制

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是由关系密切的组织与机构组成。物质、资金、信息通过这些主体的各司其职和分工协作在系统内流动并增值,从而形成一个多组织、多层次、多样性的复杂系统。为了实现共同的价值理念,集群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现价值联结。成员积极地为系统创造价值,同时又获取一定的价值,形成成员之间的行动激励机制[2]。但是,集群成员作为独立节点,都以各自收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这就必然会引起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博弈和成员个体与系统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进而会影响系统的总体效益。因此这个经济共同体能否生存并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系统中能否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成员之间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协调机制和手段,系统是否具备自动协调成员冲突的能力。

3.提供集群优化升级的路径依据,促进集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涵盖了集群发展的所有关键维度,并深层揭示了各参与主体的分工经济与联结机制,价值链分析为集群企业价值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可以识别价值生成的过程及在每个环节所需要投入的成本,通过对价值形成关键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成本,实现更高的增殖收益,提高企业与集群的竞争力,从而寻求集群优化升级的可能路径,为集群发展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依据。同时集群价值链会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审视价值理念和价值主张的有效性,在核心层次的价值活动上积极地寻求创造新价值的途径,推进整个系统的螺旋式上升,从而提升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四、基于价值链的电子商务集群模式分析

价值链与电子商务集群模式的本质和核心是统一的,都是价值创造。在电子商务集群价值创造中,信息成为集群经济的主体,同时随着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逐渐融合,它又不能完全脱离实体而纯粹地以虚拟形式而存在。因此,按照实体依存度和信息依存度两大维度,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空间集群”特征明显的区域电子商务产业园型

电子商务产业园是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电子商务服务需求为核心,聚集了核心企业群、辅助企业群及公共服务平台三大维度的主体要素,业务涉及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投融资服务、软硬件服务、网络营销推广服务、电子商务信用与安全认证服务等。其中,核心企业群体凭借其软件开发、商务服务、信用认证、在线支付和搜索等技术和品牌优势,发挥集群引领作用。辅助企业群主要包括物流、投融资、软件、设计、标准化、会展、广告、设计、认证、咨询等众多服务业领域,是集群价值链拓展的重要方向,集群的发展离不开配套企业的支持,它们直接参与了电子商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关系着集群内整体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如果上下游企业关联性强,集群就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中介组织、产业联盟、网络基础设施和所在区域公共政策,这些关联机构构成了对集群内各参与主体及集群整体发展起支撑服务的横向价值链,这些机构虽然不参与产业链上产品的直接价值创造,但他们通过辅助作用,促进了电子商务服务价值增值的实现。

2.“虚拟集群”特征明显的电子商务平台

以价格机制为主导、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信息手段为沟通媒介,连接了国内外很多中小企业,吸引了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参与其中,这些企业机构通过平台相互连接、相互促进和拉动,形成协同进化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是第三方综合性平台、也可以是专注于某一行业的垂直型平台,甚至可以是龙头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等;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认证机构、政府机构等;作为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群的中小企业在集群平台内实现产业分工、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平台上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的产业链,从而生成网络产业集群。这类集群将需求方和供给方置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此类虚拟集群是网络经济的高端模式,不但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形态,而且对传统经济的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此外,在这类系统中还包括了直接的和潜在的竞争者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

3.传统产业集群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集群模式

以义乌为例,它是全国小商品市场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传统的中小加工制造型及销售型企业对实体和信息的依赖度均较低,其优点是进入门槛低,经营灵活度大,缺点是可替代性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缺乏议价能力。近年,基于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氛围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义乌又成为基于传统小商品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集群的典型代表,诸多电子商务技术服务商及平台提供商汇集于此地,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慧聪网、环球资源网、生意宝及文笔网等B2B电子商务网站。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义务本地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如中华商埠网、中国小商品数字城、小商品团购网、中国化妆品网、中国饰品网等,从而形成了电子商务平台集群。这些平台不仅将电子商务服务的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而且围绕着这些平台,把全国甚至全球零散的各种小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综合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中小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和准确地获得前沿科技和趋势信息,提升设计水平,实现包括现金流、物流、信息流在内的高度集成应用,吸引订单和扩大销路,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嵌入度和价值实现能力,实现从本土集群向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全球集群的跃迁[8]。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跨区域甚至跨越国境的电子商务集群形式将日益成熟与壮大。

五、结论与展望

电子商务集群的价值实现强调群内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关系网络,纵向之间具有明显的“投入-产出”关系,横向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合作”关系,既反映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相互联系的纵向价值链,又体现了核心企业间相互竞争合作的横向价值链。在政策、制度等环境影响下,集群价值链各辅助成员,共同作用于主导企业,推动集群的成长与升级。同时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模式,而不同的模式有着不尽相同的价值实现能力及途径。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看,不同电子商务集群模式将会进入快速发展、不断融合的阶段,尤其是虚拟集群与物理集群的融合、电子商务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融合是未来电子商务集群价值链成长的重要特征。

为实现我国电子商务集群的快速成长与升级,在宏观层面,政府应将电子商务集群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地方性标准(如电子商务在线服务、电子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和地方政策的建设,培育良好的电子商务集群发展环境。在微观层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关联机构、辅助机构的建设;集群企业应努力使价值链上的每一环节都成为企业利润的来源,将企业的战略与集群价值链结合起来,树立合作共赢理念;集群要充分重视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将集群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集群价值链的增值。

参考文献:

[1]刘跃,陈强敏.基于电子商务的集群式供应链发展浅析[J].改革与战略,2010(3).

[2]蒋定福,岳焱.上海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推进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6).

[3]池丽月,蒋晓蕙.厦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建设策略研究——基于Swot的分析[J].莆田学院学报,2011(8).

[4]庄宝丁,刘向晖.论电子商务虚拟集群现象与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5).

[5]林莉.竞争优势探寻——价值链分析法的运用[J].商业研究,2004.

[6]曹群,李葳.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59-60.

[7]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协调机制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J].软科学,2009,23(9):5-10.

[8]孙健,马立强.基于网络经济的企业集群价值链机理与流转[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作者简介:汪怡(1974-),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电子商务服务业、企业管理决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