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28:11

税收筹划研究篇1

【关键词】税收筹划;企业集团研究

一、引言

企业集团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经济团体,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活动,并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拥有较为复杂且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企业税收筹划的运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降低企业的财务支出,并且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企业利润被更好地实现。

二、税务筹划的概念

在国外的企业经营中,为了保证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营利益,企业会采用税收筹划的方式来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经济活动,并通过这项活动来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税收筹划的发展是属于税法合理范围内经营的一定成果。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运用相关的方法;来巧妙的安排企业的经营活动。税收筹划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国家来说都是一项比较积极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的运作状况下,使用有效的方法来让纳税人获取利益的前提下不断的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于降低征税的成本也有很大的帮助。

企业集团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需要在法律许可下对企业经营中涉及到税收的活动做相应的安排,通过有效的筹划来降低相应的利润,这对于企业调配资源来说是有着比较积极的影响的。税收筹划是可以帮助降低赋税的成本并且提高自身收益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生产中可以加大企业筹划的规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一些中介机构的发展。

三、企业集团税收筹划的现状

税收筹划不仅会涉及财务方面的知识,还是一门比较专业化的管理学科。它涉及到的内容广泛并且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才能达成相应的结果,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国家主要是运用自己宏观调控的职能来积极的引导企业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而企业也需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相应的经营行为。税收筹划在国外企业的应用已经非常的广泛,并且也是众多企业运用的财务工具。而相比于他们的发展程度,国内在税务筹划方面还是处于起步初级阶段。目前在税收筹划中国内还是处于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是利用企业设立的财务部门来完成相应税费的审核;另外一方面企业由于受到技术上的限制也可以运用一些中介机构来进行处理。这种模式的运行很容易会产生信息上的泄露,而相比于中介机构,公司内部财务部门能够更好的做好企业信息的安全性。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税收筹划意识不强

大多数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都有一些散乱的现象,这也使得他们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企业的直接利润,而往往忽略了对税收筹划的管理。很多企业在税收中产生了重复交税的现象。而对于国内的企业做好合理的避税管理依然是很多企业需要不断探索的话题。针对各个企业自身的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更好的降低税收方面的费用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态势。

2.税收筹划风险大

由于税收筹划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也导致了一些相对保守的企业在实践中并没有做好对税收筹划的重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需要对一些风险做好控制,但是在税务筹划方面由于企业缺乏一定的不确定性,进而会造成企业运营成本上的负担,因此,他们并不对税收筹划做过多的关注。

3.缺乏相关的意识

税收筹划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还是比较新型的失误,因此在很多企业的认知上认为税收筹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偷漏税行为,由于无法对两者做好相应的区分,也导致了企业并没有做好税收筹划的相关工作而造成了企业利益的损失。有些企业虽然做出了税收筹划的相关行为,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也导致了他们并没有将筹划的计划执行到实际的经营活动里。

四、税收筹划的建议

税收筹划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需要关注的焦点,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来降低企业应该承担的税收费用,企业要运用好公司的资本来做好经济活动的运作。很多企业的内部机构较为复杂,并且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机构来做税收筹划的工作。企业在发展中需要经税收筹划中放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中来,利用税收筹划的手段来降低企业整体的纳税水平。另外,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税种的多样性也对我们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企业的相关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跟进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税务筹划可能的风险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五、结语

企业集团如果能做好税务筹划活动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的走向成熟。不同影响因素影响下的税收费用都有较大的差异。企业在发展中除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掌握好相关的筹划技巧,进一步提高企业在税收筹划上的工作效率,以此来适应变幻无常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朱丹.企业集团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及实施建议[J].财会研究,2008,18:14-16.

税收筹划研究篇2

(一)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分析。

税权作为一个税法概念,应当将其置于税收法律关系中,按照法律权利的一般原理对其进行解释。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无论形式多么复杂,最基本的当事人是国家和纳税人,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税权不是国家单方面的权力;国家和纳税人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的两极,理应享有对等的权利义务,税权也应是国家和纳税人同时享有的税收权利或税法权力。

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角度看,税权即税法权利,是指税法确认和保护的国家和纳税人基于税法事实而享有的对税收的征纳和使用的支配权利。由此可见,对于国家而言,税权体现为对税金的取得和使用的权利;对于纳税人而言,税权体现为纳税人对税收要素的参与决定权和对税款使用的民主监督权等。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和纳税人作为税收双主体之一的角度来认识税权,提升了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并将纳税人税权系统地划分为税收使用权、税收知情权、税收参与权、税收监督权、税收请求权等几类。

(二)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分析。

对于税收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配论,认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另一类是以西方社会契约思想为基础的等价交换说、税收价格说和公共需要说,认为税收是公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是公民为获取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

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分析税权,将税权不仅定位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权力与权利的追求,并将纳税人作为税收权利的主要地位,纳税人为了获得公共需要而纳税,政府则成为企业获得公共需要而必须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权力。

(三)税收权力与税收权利。

马克斯·韦伯说:“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而权利是权利主体在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是社会管理者、领导者所保护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和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从“权利是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的定义看,权力是权利的保障者和根本条件,而权利是权力所保障的对象,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税收权力就是保障税收活动正常运行必须且应该时,迫使被管理者不得不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为税收管理者——征税人所独自拥有且为被管理者所承认的强制力量。事实上税收权力是保障社会公共资源和纳税人之间利益的根本手段,征税人是全体社会成员委托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的代表。而税收权利是税收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是社会管理者、领导者所保护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和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征税者的权利就是纳税人的义务,相反,纳税人的权利就是征税者的义务。

可见,税收权力和税收权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税收权力是税收权利的根本保障,是保障税收权利主体必须且应该的索取与利益的强制力量;税收权利是税收权力保障下的权利主体必须且应该获得的利益。

二、企业的税收权利分析

市场经济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经济,是“逐利”和“趋利”经济。企业是经济的基本单元,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实体和竞争主体,它具有各种能力和各种权利,能够独立享有权利并承担责任,是各种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其中,享有权利对企业至关重要,如果不保护并肯定这些权利,作为市场主体的现代企业也丧失了权利能力,同时也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就没有了在市场中存在的价值。那么,税收筹划是不是企业的权利,还应该从企业依法享有的税收权利谈起。

企业的税收权利也即纳税人权利。纳税人权利是纳税人因纳税而拥有的权利,即通过税收来实现公共权力(政府)对个人产权的有效保护。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不仅指有形物品,也包括许多无形物品:一种重要的无形的公共物品就是“对产权的保护”。通常人们说国家和政府的职能是实行“法治”,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来建立和稳定社会秩序,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但这些都不过是手段,所有这些手段最终生产出的东西,正是社会上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权益保障的前提则是权益的确认(合法化),税收正是追求权益合法化的重要途径,纳税人权利正是通过纳税使得其自身权益得到合法化的确认和得到有效保障。纳税人权利在内容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纳税人权利指的是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时,法律对其依法可以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同时包括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当获得的救济与补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纳税义务而生的纳税人权利,例如目前体现在《税收征管法》(2002年实施)中纳税人的19项权利(知法权、知情权、保密权、申请减免退税权、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控告、检举权、申请获取检举奖励权、受尊重权、要求回避权、延期申报权、延期缴纳税款权、基本生活用品无税所有、使用权、委托权、受赔偿权、退回多缴税款并受补偿等)。广义的纳税人权利指的是公民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享有的权利。①

三、税收筹划权分析

(一)税收筹划权的法理基础。

税收筹划存在的法理基础在于税收法定和私法自治,税收法定是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私法自治则表现为公民个人参与市民生活、处分其私有财产权利的自主性。税收法定和私法自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共同保证纳税人权利的实现。

1.筹划权是税收法定原则的应有之义。

税收法定原则产生于英国。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只有国会通过法律才能向人民征税。此后,这一原则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宪法或法律接受,成为保障人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法律依据。税收法定原则正式建立在西方社会契约自由和税收价格说的基础之上,其基本含义是,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有税必须有法,未经立法不得征税”。税收法定是法治主义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税收实体法定和税收程序法定。税收实体法定是指各单行税种法律中所共同规定的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它具体包括征税主体、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和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由法律明确。税收程序法定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及纳税主体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它具体包括税额核定、税收保全、税务检查、强制执行、追缴追征等内容。税收法定原则要求对税法的解释原则上只能采用字面解释的方法,不得作任意扩张,也不得类推,以加重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也就是说,当出现“有利国库推定”和“有利纳税人推定”两种解释时,应采用“有利纳税人推定”,当税法有欠缺或存在法律漏洞时,不得采用补充解释的方法使纳税人发生新的纳税义务。税收立法的过失、欠缺与不足应由立法机关通过合法程序来解决,在法律未经修改之前,一切责任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应由国家负责,不能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由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侧重点在于限制征税一方过度滥用税权,保护纳税人权利,它要求构成课税要素的规定应当尽量明确,避免出现歧义。因此凡规定含糊不清或没有规定的,都应从有利于纳税人的角度理解。也就是说,只要没有违背税法中明文规定的内容,纳税人无论是利用优惠规定也好,还是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也好,都是纳税人的权利,是合法的,应当受到保护。所谓“凡非法律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反映在税法领域就是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要求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应避免道德判断。因为道德标准不是法律标准。道德规范不能等同于法律。道德标准是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而法律是立法机关的明文规定。虽然法律在制定过程中会受到道德标准的影响,但是法律一旦形成,就与道德规范相脱离,不受道德规范左右。正因为如此,虽然违法行为通常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不能反过来认为不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的。

2.私法自治是筹划的内在动力。

私法自治原则建立在19世纪个人自由主义之上,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力界限,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按照我国台湾法学家王泽鉴在《民法总则》一书中的观点,私法自治是个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市民生活,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组织的非法干预。私法自治原则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利界限,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私法范围内,个人能够自主地参与经济活动,自由处分其私有财产,进而促进市场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英国著名法学家aJm米尔恩的阐释,权利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资格。它可以分为两大类:行为权和接受权。享有行为权是指有资格去做某事或用某种方式做某事;享有接受权则是指有资格接受某物或以某种方式受到对待。基于私法自治原则,基于对税收利益的追求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税收筹划行为,是纳税人享有的行为权。按照经济学观点,纳税人(企业)是在社会经济状态中从事生产、消费、交换的行为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偏好,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必然带来对税收筹划利益的追求与向往。

(二)税收法定与私法自治共同保障税收筹划权利的实现②。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评价作用。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具有客观性,如果不想受到法律的制裁,必须在客观上使个体的行为与法的规定相协调。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税收法定原则同样为纳税人纳税、征税机关征税建立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规定,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是合法还是非法,是税收筹划行为,还是偷税、漏税、骗税行为,这些都需要税收法定原则在相应的税收法律中予以明确。按照法学理论,法律一方面通过宣告权利,给予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置义务,来要求人们做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在税收法定原则下,纳税人一方面享有税收筹划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行事。

税收法定的根本目的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并不背离私法自治原则。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各种纳税范围内,有根据自己生产、生活需要任意选择生产经营方式的自由,但自由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最终将导致自由的沦丧;权利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同样导致权利的滥用。税收法定对私法自治的限制,不会妨碍私法自治原则的适用。税收法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对鼓励国家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经营,调整私法自治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税收筹划权在税收法定中是法律在其规定范围内所享有的权利,私法自治原则使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行使税收筹划权利,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则的相互界定,将税收筹划权的具体权利与行为范围体现在明确而具体的范畴内。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税收筹划权利必将作为一项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得到法律的认可。

(三)税收筹划权的法律意义③。

税法确认和保护的国家和纳税人基于税法事实而享有的对税收的征纳和使用的支配权利,即税权。相应地,税收筹划权作为税权的一部分则可以界定为在法律权利义务规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在法治社会中,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纳税人各种权利,税收筹划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原因在于权利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法的规定性,它对权利拥有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权利拥有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前者以法律界定为标准,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后者则表明虽然法律对权利的规定是实施权利的前提,但还需要纳税人在守法的前提下,主动地实现其需求,即纳税人对自己主动采取的行为及其后果事先要有所了解,并能预测将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说,税收筹划就是这种具有法律意识的主动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中,经济主体有自身独立的经济权利和利益,税收筹划权也成为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税收筹划的发展史上,为大家公认的税收筹划产生的标志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的发言,他说“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税收筹划第一次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成为奠定税收筹划史的基础判例。另一重要判例为1947年美国法官汉德在一个税务案件中的判词更是成为美国税收筹划的法律基石,原文如下:“法院一直认为,人们安排自己的活动,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不可指责的。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不论他是富人还是穷人,而且这样做是完全正当的,因为他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国家的税收。税收是强制课征而不是无偿捐献,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纯粹是奢谈”。这两个判例,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对纳税人纳税筹划权利认可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也在法律上承认了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利。而且,中国加入的wto和oeCD组织赋予国民八项权利,其中便有纳税人的筹划权。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既是纳税义务人,又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人,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在法律允许或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纳税人有从事经济活动、获取收益的权利,有选择生存与发展、兼并与破产的权利。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对其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属于企业应有的经济权利。从长远和整体看,税收筹划权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甚至可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

注释:

①张祷:《对我国税收征纳关系的认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税收筹划研究篇3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企业所得税法

在“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税制改革思路下,探索新的税收筹划方法,及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将基于国内外学者在税收筹划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从企业的组织形式、税率、税基、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的税收筹划方法的研究,并结合具体案例对新税法下税收筹划方法进行探索,为纳税人进行合法节约纳税支出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为推动税收筹划的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税收筹划的定义

什么是税收筹划?“税收筹划”一词来源于英文的“taxplaning”。“taxplaning”可以译成中文的“税收计划”或“税收筹划”。如果所阐述的具体内容是税务机关对税收方案或目标进行预测、设计或安排,则可译为“税收计划”;如果所阐述的内容是纳税人对纳税方案或目标进行比较和选择,则可译为“税收筹划”。本文所述税收筹划特指后一种情形。在中国现阶段企业是纳税人的主体,税收筹划更多的是企业的需要。

二、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策略

(一)企业组织方式选择中的所得税税收筹划。新企业所得税法明确了我国对公司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实行不同税制。税法规定,合伙企业及个人独资企业则不缴纳企业所得税,只对其业主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与合伙经营相比,公司制企业的营业利润在企业课税环节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后利润以股息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又得将其分得的税收利润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存在重复征税,税负必然加重。如果单从纳税负担的角度出发,在新组建企业时可以选择设立为合伙制或独资企业。

(二)基于税基的所得税税收筹划。计税依据的确定较复杂,其筹划空间较大,也是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重点。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因此,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的筹划又可以分为收入的筹划、扣除的筹划。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所得税税收筹划。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核算出来的结果会有不同,对纳税人的税负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税法规定范围内有很多可供企业选择的核算方法。

(四)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所得税税收筹划。税收优惠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税收方面给予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各种优待,是政府调控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最主要也是运用最多的方法。

三、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企业税收筹划意识,依法筹划。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必须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得与税法规定相抵触。新税制实施以来,税收对纳税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税务部门的执法力度越来越大,企业因违反税法而受到严肃查处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企业要消除对税收筹划认知上的片面性,并要强化税收筹划意识,明确税收筹划对于企业理财的积极影响,制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税收筹划机制,确保纳税筹划的效果,从而掌握税收筹划的主动权。

(二)事先筹划。税收筹划必须在涉税经济活动发生之前,预先对其进行计划、决策,以达到减少税赋、获取节税利益的目的。由于纳税行为相对于经济行为而言,具有滞后性,如企业实现利润要计算应纳所得税时,才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规避和减轻纳税义务,就为时已晚了。

税收筹划研究篇4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新企业所得税法;税收筹划;中小企业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

(1)税收筹划的概念。通过中外各位专家对税收筹划的定义可以得知其共同认可税收筹划的部分:目的是减轻税负;事前规划;遵守法律法规,分歧集中在筹划人和允许运行的范围。纳税人作为行政行为的相对方,处于弱势地位,新税法应当限制行政主体的权力,保护相对方的利益。如此看来,首先,税收筹划的主体应为纳税人。其次,税收筹划为企业财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从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第三,纳税筹划所采取的手段应是法律规章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为,按照“法无明文不为罪”的原则,税收筹划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都应是得到承认和允许的行为。至此,通过查阅资料,经税收筹划定义为: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而委托进行生产、经营、投资等经济行为的事先设计和运筹的过程。(2)进行税收筹划的意义。所得税的提前筹划可降低税收成本、增大税后利润、增强资金流动性和利用率。细致的纳税筹划可以规范其决策行为,使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更为合理;筹划促使企业节约支出、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经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纳税人根据税率和税基对纳税方案择优选择,根据国家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进行调整,在国家经济杠杆的调控下走向生产合理布局的道路。在整体和长远上,国家的税收也会同步增长。

二、中小企业进行筹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所得税筹划的必要性。一是,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主体。二是,入世之后,外企不断涌进中国市场,外企的进入使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国外大小企业的双重竞争,由于规模小税负相对重,想要进行竞争,就必须通过税收筹划控制税收成本的比例。三是,根据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资料显示,内资企业在税源来源中占25%左右,外资企业占了15%左右,内资企业比外资企业高出了将近10%的税负,中小企业税负负担明显过重。四是,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使中小企业扩大市场变得异常艰难,中小企业要想增强竞争力只能从内部着手,加强内部管理、减少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2)所得税筹划的可行性。一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构造简单等优势,可以使企业在没有超出正常经营范围内节约税收成本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相对也较大,进行税收筹划具有可行性。二是,计划经济下把纳税看作是企业对国家应有的贡献,片面强调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有性,突出了国家的权威忽视了纳税主体的合法权利。三是,但凡重视税收筹划,这个国家一般都会有比较完善而又相对稳定的税收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税收的环境影响企业的纳税方案质量。有关税收的法律和法规,都是对当事人双方行为的规范,规定当事人双方如何让在给定的空间内争取到最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我国在1994年进行税收制度改革,我国的税收体制也一直在不断的完善着,这也为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护。四是,政府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刺激国民经济增长,会实施差别税收政策,这些存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给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和减轻税负创造了极大的可能和机会。

三、新所得税法与旧法的不同

(1)企业进行居民和非居民之分,明晰了纳税的主体。新企业所得税法抛弃了旧法形式重于实质的作法,将企业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一律采用“登记注册地标准”和“实际管理机构地标准”,更加注重实质;而旧的企业所得税法把纳税主体分为内资和外资,内资以独立核算单位为纳税人,外资以法人为纳税人,旧法只做形式的区分,实质上并没有区分法人和非法人,纳税的对象容易混乱。(2)实行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税率。新所得税法实行内资外资一致的税率25%,小型微利企业为20%。我国实行的25%的税率,虽然属于国际中等水平,但也保证了企业的竞争力并吸引了不少的外资。新企业所得税法实行的小型微利企业20%低率,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平等竞争创造了条件。(3)建立以产业为导向的税收优惠制度。旧企业所得税法的优惠政策以区域优惠为主,而新法将其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并兼顾社会进步的优惠格局。新法不仅完善了税收政策,还明确了产业以及区域的导向;通过给予高新技术的优惠照顾,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也不断的在升级。

四、中小企业在新所得税法下的税收筹划方法

(1)企业组织形式选择。一是,公司与非公司的选择。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我们国家对公司和非公司制企业实行有差别的税率,如果选择公司制企业,就要承担双重的纳税义务,缴纳完企业所得后还要缴纳股东个人所得税。但是如果选择的是非公司企业制,那就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由于公司制企业承担的责任重于非公司制企业,所以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减少税负,达到节税目的。二是,子公司与分公司的选择。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子公司和分公司在有关纳税上的规定,差异巨大。若为控股型的子公司,因其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有其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母公司不必承担子公司欠下的债务,所以子公司的亏损就不能抵充掉母公司的利润,也就自然不能减轻公司的税负;如果选择了分公司,它虽然拥有自己的名字但不具备法人资格,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所以经营的所有后果都由它的母公司承担,这样是可以抵充总公司的利润,可以减轻公司的税负负担。(2)不征税收入的筹划。那种不属于由经营带来的经济利益,纳税人也不负纳税义务的收入即为不征税收入。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四种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其他不征税收入。所以,企业应该努力获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补助之类的资金支持,从而减少税收支出。(3)扣除项目的筹划。一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进行了统一规定,规定不超过年利润总额的12%的公益支出准予扣除。中小企业可利用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比例提高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也能减税。二是,旧法中内资企业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如果内资企业提高了职工的工资,就会缴纳更多的企业所得税,这样的规定极大的打击了企业改善职工福利的积极性。新所得税法取消了内资企业计税工资制度,对于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三是,新税法把广告费用和宣传费用进行了合并,规定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15%就可以扣除,并且超过部分还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五、结语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在加入wto后税收项目也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税收筹划的发展事态良好。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研究还比较少。不论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到何种阶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始终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根据经济变化不断调整企业所得税的筹划计划,实现企业的目标。税收筹划的核心是企业所得税,因所得税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外加本人的知识水平实在有限,不能对中小企业依新企业所得税法进行税收筹划进行更广更深的研究,这需要后续的政策的出台来帮助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险峰.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J].商业会

计.2007(10)

[2]杨寿康.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几大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

响[J].集团经济研究.2007(13)

[3]牛达.企业所得税法新旧法条要点对照[J].财会月刊.2007

(13)

[4]曹仲军.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税收优惠政策解读[J].企业导报.2009(3)

税收筹划研究篇5

[关键词]税收筹划税收筹划主体理论主体形式主体特征

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任何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安排自己经济活动的一种理财行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国家。税收筹划传入我国二十余年,但其在我国的发展很快。我国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纷纷撰文对税收筹划进行理论研究。但从现有的部分文献资料看,笔者尚未发现有对税收筹划主体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研究成果。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所学与所思拟对税收筹划主体的研究进行如下探索。

一、税收筹划主体的身份认定

1.税收筹划主体的涵义

税收筹划主体是构成税收筹划行为的重要因素。对税收筹划主体的研究应该作为税收筹划理论体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税收筹划主体是税收筹划工作的参与者,纳税人是税收筹划的主体。

2.税收筹划、税收筹划主体的单主体理论及其多主体理论

(1)税收筹划的定义

其实业内并无统一的税收筹划的定义。为了论证我们命题,我们将不得不考察业内一些较权威的说法。“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以下简称“教材组”)在2008年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税务实务》一书中对税收筹划作了如下解释:“税收筹划目前尚无权威性的定义,但一般的理解是,税收筹划指的是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其要点在于‘三性’:合法性、筹划行和目的性。”教材组开门见山地指出了税收筹划的活动地带――“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税收筹划的路径――“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一针见血地道破了税收筹划的终极目标――“尽可能地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教材组并没有直白地指明税收筹划主体的身份。

其实,研习业内一些老师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对税收筹划主体的身份认定,国内已经形成两种代表性的理论,即:税收筹划主体的单主体理论和税收筹划主体的多主体理论。

(2)税收筹划主体的单主体理论

税收筹划主体的单主体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盖地教授等。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盖地教授于2001年在《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一书中称:“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依据所涉及到的现行税收法规(不限一国一地),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运用纳税人的权利,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与不允许、应该与不应该,以及非不允许与非不应该的项目、内容等,对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的谋划和对策。”盖地教授于2006年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的《税务筹划的主体、目标及学科定位》一文中提出:“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税境(taxboundary)和现行税法,遵循税收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与‘不允许’及‘非不允许’的项目、内容等,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盖地教授先后两次对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盖地教授认为税收筹划的主体是纳税人。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税务专家高金平等。

(3)税收筹划主体的多主体理论

税收筹划主体的多主体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艾华教授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艾华教授在《税收筹划研究》一书中称:“税收筹划的一般意义应按如下表述:税收筹划是指税收征纳主体双方运用税收这一特定的经济行为及其政策和法律规范,对其预期的目标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确定其最佳实施方案,为自身谋取最大的利益的活动过程。”艾华教授在这里给出了的纳税主体包括“税收征纳主体双方”。

著名税务专家贺志东在《税务总监》一书中称:“税务筹划是指税收事务参与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就税制设计、税收立法和税收征收管理事务及税收缴纳事务等进行的筹谋、策划。”“它包括征税筹划和纳税筹划两个方面。”可见,贺志东老师认为税务筹划主体为“税务事务参与主体”,其含义是指税务筹划主体至少包括“‘征税筹划’主体”和“‘纳税筹划’主体”。

同艾华教授、贺志东专家一样,持税收筹划主体多主体理论(认为税收筹划主体包括但不仅仅限于纳税人一方)的还有张中秀教授、谈多娇博士等。

3.纳税人是税收筹划的主体

笔者认为税收筹划主体是纳税人,换言之,税收筹划主体不可能是“税收征纳主体双方”或者除此双方以外的其他第三方。笔者这样讲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从税收筹划的渊源来看,纳税人是税收筹划的主体

国内学者尽管对税收筹划主体有着种种不同的观点,但在表述税收筹划的由来时,国内的专家们大多引用了如下经典案例:

“早在1935年,美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温斯特大公’一案,作了有关税收筹划的声明:他认为‘任何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汤姆林爵士的观点赢得了当时法律界的广泛认同,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在以后的税收判例中经常援引这一原则精神。”参见张彤、张继友、孙梅合编的《如何做税收筹划》(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3页~4页;高金平所著的《税收筹划谋略百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页;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编写的《个人税务与遗产筹划》(中信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99页;文桂江编著的《税收筹划理论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页等。

从此经典案例看,纳税人(即案例中所指的想“少缴税”的人)是税收筹划的主体,而税收征收人不存在想少缴税的问题。

(2)一些外国权威机构和税务专家认为纳税人是税收筹划的主体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iBF),在其编著的《国际税收词汇》中对税收筹划下的定义是:“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该定义表述了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为少缴税收而对经营活动的事务安排。

印度税务专家n・G・雅萨斯威在其《个人投资和税收筹划》一书中称:“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n・G・雅萨斯威认为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安排。

(3)从法理上讲,纳税人是税收筹划的主体

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征纳主体双方,即:一方为税收征收机关,主要指税务机关;另一方为“任何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即:纳税人。征纳主体双方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平等但不对等。我们不能因此就枉下结论: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纳税筹划的主体。这是因为,我们处在法治社会,凡事得讲究法治原则。

对公法而言,应遵循“法无授权不得为”、“凡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对税收征收机关来说,税务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体现在税收征管上,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征管、依法治税、依章计税、应收尽收。”如果像“税收筹划多主体理论”认为的那样:税务机关是税收筹划的“‘征税筹划’主体”,也可以进行所谓的征税筹划;税务机关完全可以凭借其拥有的税法解释权,造成滥用公法的恶果。而对纳税人来说,可以遵循“法无明文不为过”的原则,去放手planning(可译为“筹划”、“策划”、“规划”),因其符合“凡法律未禁止的,就是允许的”现代法治原则。因此,从法理上讲,纳税人是税务筹划的主体。

从教材组描述的税收筹划活动的终极目标看,教材组应该赞同税收筹划主体的单主体理论。

二、税收筹划主体的形式

笔者认为,税收筹划主体是纳税人,具体表现为替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的参与者,尤其是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的策划者。在税收筹划的实践活动中,笔者按税收筹划策划者的不同性质将税收筹划主体分为:税收筹划的外部主体形式和税收筹划的内部主体形式。

1.税收筹划的外部主体形式

所谓税收筹划的外部主体形式,通俗地讲就是从事税收筹划工作的是纳税人以外的人,是“外部人”,主要指社会中介机构及独立的税务策划人。换言之,纳税人可以通过与税务中介机构或独立税务策划人订立经济合同,将纳税人的税务筹划工作“外包”。

这些“外部人”包括: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税咨询网站、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及独立提供税务筹划服务的国际注册特许财务策划师等。他们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提供有效的税收筹划方案,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可能比纳税人更快捷。外部人会或多或少得收取一定的费用。

如果纳税人追求税收筹划的专业性、又不介意付费,纳税人可以将税收筹划工作外包。

2.税收筹划的内部主体形式

所谓税收筹划的内部主体形式,是指从事税收筹划工作的是纳税人自己的常设职能机构(财务部、税务事务部)或者虽未常设专门机构、但指定了专门人员,是“内部人”,包括:企业的经理人(税务筹划工作的领导者)、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或税务总监等(税务筹划工作的责任人)、税务筹划的其他参与者(主要指筹划方案涉及到的具体经济业务的执行者)。内部人对自己所处的业务环境比外部人更熟悉,又执行“自己”谋定的方案,这样可能会效率较高。内部人一般不会收取费用。

如果纳税人追求税收筹划的效率性、经济性,纳税人可以自己将税收筹划工作进行到底。

三、税收筹划主体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税收筹划主体的基本特征是利已性和计划性。没有这两个特征,税收筹划主体将失去存在的经济意义。

1.税收筹划主体的利已性

笔者认为,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对涉税事宜所进行的种种事前安排,以期达到最小税收负担或迟延纳税之目的的一种理财活动。在企业,税收筹划应被纳入财务管理范畴统一组织。在个人,税收筹划应被纳入家庭预算、得到重视,毕竟在高物价年代,供房养车不容易。

税收筹划的最高目的是税收负担最小化,税收筹划的最低目标是迟延纳税。税收筹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想较少纳税以获得节减税务成本或迟延纳税以获得节减资金成本的好处。税收筹划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于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以便为社会提供最大的福利。税收筹划是一种“合法”的利己行为。利己性是税收筹划主体的最主要特征。

2.税收筹划主体的计划性

税收筹划活动涉及纳税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税收筹划要求筹划者具备财务、统计、金融、数学、保险、贸易和税法及其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统筹谋划的能力,要能做到避免或推迟税务事实的发生。为此,税收筹划主体必须事前对事事都作出缜密的安排。因而,计划性是税收筹划主体的又一基本特征。

探索、完善税收筹划主体理论的基础内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税收筹划主体,有助于我们协调税收筹划主体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提高税收筹划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教材组:税法(i)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33

[2]税务实务.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345

[3]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

[4]盖地:税务筹划的主体、目标及学科定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5):85

[5]艾华:税务筹划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

[6]贺志东:税务总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86

税收筹划研究篇6

关键词:政策性;税收筹划;政策性税收

abstract:the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isinourcountry’seconomiclifenewlyemergingthings,isdifferentwiththegeneraltechnicalstratificationplane’staxrevenuepreparation,thisarticlesaid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referringinparticulartoviewinourcountryextralargetypeenterprisegroup’sonekindofnationaltaxpolicystratificationplanetaxrevenuepreparation.lookingfromthedomesticresearch,becausethepresentourcountrymainlypausesaboutthetaxrevenuepreparation’sresearchinthetechnicalstratificationplane,tothiskindofspecial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stheoreticalanalysis,generallyspeaking,hasnotarousedtheinterest.butlookedfromthepractice,sincethemid-1990s,ourcountrycertainlargeenterprisegroupgainedincertainexperienceinthe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practiceaspect,andhasobtainedthegoodeconomicalachievements.basedonthis,thisarticlewillutilizethenewsystemeconomicintheelaborationtheanalysistool,keyconductsthepreliminarystudytothepolicy-typepreparation’sconnotation,basedonthisandproposesthe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logicandthetechnicalway.

keyword:policy-type;taxrevenuepreparation;policy-typetaxrevenue

前言

政策性税收筹划是指特大型企业集团在不违背税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与国家政府中的税务、财政等部门进行协商,试图改变现有对企业或行业不适用的税收制度,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财方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这种筹划实质上是一种税收制度筹划的创新活动。特大型企业集团发现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从而产生的税收制度创新需求,政府根据这一制度需求对税收制度的供给进行调整,以实现税收制度均衡。政策性税收筹划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税收制度来改进、替代另一种税收制度的过程。这一基本论断是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基本依据。

政策性税收筹划起点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可理解为税收博弈的参与人对现行税制不满意状态,从供求关系看,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一致的一种状态。政策性税收筹划实际上就是对税收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

从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主要表现为税收制度的需求缺口,即对新的税收制度需求的产生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从而造成税收制度有效供给的不足。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税收政策实施中的统一性与行业执行特殊性的矛盾。因为现有的国家层面上的税法与各种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强调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但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国民经济中各行各业存在巨大差异,使形式上公平的税收法律和政策在实施中出现结果上的不平等,压抑了行业生产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该经济主体的利益,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同其他同类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从而导致效率损失。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必然意味着现行税制安排的净收益小于可供选择税制安排的净收益,而基于行业特殊性的对原有税法与税收政策的修正和部分的改进,正体现了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由于这种改进符合公平与合理的税收原则,国家的利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行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将大幅度增加,形成税收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导致新的潜在制度需求,从而构成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起点。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过程是税收制度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税收制度的非均衡表明了潜在收益的存在,而这种潜在收益在现存制度中是无法获取的。只有通过改变原有的税收制度安排,选择和建立一种新的均衡基础上的制度安排才能获得潜在收益。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轨迹就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

这一逻辑路径的主要思想是,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出发点,政府和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纳税人对税制的接受程度,不断地调整税收制度供给以满足税收制度需求,从而实现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税收制度创新过程中,参与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同。政府作为税收制度的供给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税制设计和政策选择。同时,特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税收制度的需求者,有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动机。反映双方利益最大化税收制度的均衡既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供给,也不单方面取决于税收制度的需求,而是由该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然而,由于国家追求税收政策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的目标导向和信息的不完备性,国家追求潜在收益的积极性相对微弱,相比之下,处于市场竞争的企业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对这种潜在收益的追求要强烈和持久。因此,税收制度主体是企业,而国家只不过是名义的税收制度的供给者而已。

政策性税收筹划反映了特大型企业集团对更合理的税收制度的需求,承认了上述特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形成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即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既有的税收制度,作为市场竞争和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它还是我国税收制度创新的主体。从近年来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的石油、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税收制度创新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

由于政策性税收筹划是对国家税法制度的筹划,它要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与一般性税收筹划相比,政策性税收筹划要艰难得多。根据上述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路径,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线如下:

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企业首先要深入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准确把握税收理论的前沿和税收制度演进的规律。国家税收政策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取向,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只有准确把握税制完善的方向,才能为政策性税收筹划营建成功平台。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性。国家税收制度的设计均是从全局和宏观角度出发,而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却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善于敏锐地发现并深入研究国家现有的税收政策对行业生产的非均衡性,才能提出合理的税收制度改革的建议。

提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筹划,不能将政策性税收筹划片面地理解为向国家“要政策”,政策性税收筹划要遵循“有理”的原则。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增值税筹划时就提出石油全生产过程理论作为其筹划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与国家税务机关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税制改革的基本意见。企业要向国家税务机关如实地反映情况,强调现有的税收制度由于对行业生产的不适应性,最终会损害国家利益,从而提出兼顾企业和国家双方利益格局的税收制度改革方向。

形成具体的国家税收修正政策的实施细则。作为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既体现国家利益,又反映行业特殊性的具体的国家税收修正政策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完成。

与一般性的技术层面上的税收筹划不同,政策性税收筹划是高层次的筹划,它是在对自身生产特点和产业特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改变不合理的、与行业特征不适应的税收政策,其实质是国家税制的改革与创新。显然,这一特征决定了政策性税收筹划的使用范围。一般而言,政策性税收筹划只适应于我国特大型企业集团,这类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税收制度博弈的实力。企业进行政策性税收筹划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且可以丰富我国税收筹划的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庚寅,胡音。我国税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4.3

2.王兆高主编。税收筹划[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蔡昌,王维祝。企业税务筹划策略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1.2

4.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税收筹划研究篇7

【关键词】税收筹划规避价值最大化

一、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

1)经济环境变化风险。企业的纳税事宜与税收政策及所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会施行积极的财税政策,制定减免税或退税等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的生产和投资,企业的税赋相对较轻或稳定;反之,政府为抑制某产业的发展就会利用税收杠杆调整税收政策,企业的税赋可能加重或不稳定。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在不同时期或地区,运用税收杠杆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针对不同产品或行业实行差别的税收政策,使税收政策常处于变化之中,这种不确定性将会对筹划人员开展税务筹划特别是中长期筹划产生较大的风险。所以税务筹划将面临经济环境变化所引致的风险。

2)税收法律及执法风险。即由于税收法律的不明晰性和各级税务机关在执法时未按相关法律或法定程序受理税收筹划事项所导致的税务筹划风险。一方面,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税收基本法,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层次较多,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众多,企业可能要应对国税和地税两套征纳系统,所以筹划人员适用法律时就可能因不了解相关税收法规或是对法律理解有偏差或适用不当,从而导致筹划失败。同时,由于税收法律法规庞杂,税务筹划人员在筹划时可能对税法精神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引致税收法律选择风险。

二、企业进行税收筹划需注意的问题

(一)投资税收筹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投资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中对投资规定的有关减免税政策以及优惠政策,设计多种投资方案,实现为企业节税的目的。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考虑公司的创立形式以及附属公司是分公司还是子公司,或者是否将公司设立在税收优惠地区,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这都是为了节省税收,但是企业投资税收筹划要注意一些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节税的目标。首先,企业在进行投资税收筹划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税收筹划不仅仅是为企业节省税收,同样进行税收筹划也要企业支付相关费用,不能仅仅使税收筹划方案在理论上可行,更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税收筹划时,不能单纯的只考虑节税带来的现金流量,要考虑增量现金流量。企业往往为了达到节税的目的,选择对企业并不是最有利的投资方案,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并不会非常有利,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其次,企业在进行投资时,税收筹划自身是存在风险的。企业能否把握好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对投资进行纳税,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整个税收筹划方案很可能是失败的。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税收筹划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税收筹划的风险,不要让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二)筹资税收筹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企业筹资税收筹划,即企业采用税收筹划方法为企业减少筹资成本的方法。企业筹资的渠道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权益筹资,一个是负债筹资,无论哪一方面,都要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企业筹资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不能片面的考虑成本的节约,负债筹资资金成本可以抵税,但是也要考虑对其它因素的影响,只有税收筹划方案带来的收益大于费用支出时,税收筹划方案才是可行的。对于筹资利息支出,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要密切注意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租赁问题,经营租赁以及融资租赁二者之间要进行权衡,对于企业不同的角色即出租人或者承租人考虑不同的节税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减税的目的。

(三)企业收益分配纳税筹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进行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对企业自身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关键是要注意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同税率地区对投资者利润分配的形式要加以区分,为投资者创造利润,减少税收负担。另一方面,股利发放形式也影响着股东的收益,发放现金股利,需要缴纳所得税,发放股票股利,投资者可以获得增值收益。因此,在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各种形式的选择,为投资者减少税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资本运营税收筹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各个活动都是通过资产的运营展开循环的,因此,在展开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要注意为企业节税。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为企业节税。例如,在营业现金流量中,固定资产可以抵税,而且不同的折旧方法纳税是不同的。存货也有多种计价方法,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企业在出售资产时,按照规定是需要缴纳流转税以及所得税的,但是如果企业出售资本时,就可以获得税收优化,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运用会计政策进行节税,也可以通过将某些出售资产的行为转变为出售资本的行为,从而减轻税收负担。但是企业在资本运营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是面临着税收筹划风险的,企业要密切关注这一点,如果企业处理不当,就会受到税收部门的惩罚,税收罚款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而且利用会计政策来进行节税的同时,也面临着不确定性,会计政策虽然是固定的,但是风险是伴随而来的,如果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不清晰,对具体的经营活动处理不恰当,不会为企业节省税收,相反会为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合理掌握好会计政策以及资本以及资产的灵活运用,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创造收益,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

三、解决我国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的对策

(1)加强税收筹划的宣传,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观念。开展税收筹划首先应该增强纳税人法制观念和纳税意识,通过对依法纳税的正确宣传与理解,明确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享有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当权力,使人们对税收筹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事实上,纳税人纳税意识增强了,才会在不违背和不违反税法规定的情况下谋求合法的税收利益。其次,开展税收筹划要改变税务人员的观念。一部分税务人员对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避税识别能力低下,将税收筹划和偷税、避税等同对待,这就使纳税人无所适从。因此,对征税机关而言,要更新观念,要正确理解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要正视纳税人的权利,要依法治税。

(2)广泛开展税收筹划的理论研究,加强筹划指导。我国对税收筹划的研究较为肤浅,大多是引进国际税收方面的论著,理论和技巧也大多是国外现成的东西,没有根据我国国情和现行的税法体系形成一套成型国产理论,可行性差。因此我们在介绍国外税收筹划的研究成果、借鉴其先进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税法和经济环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税收筹划理论,用以指导我国税收筹划的开展,同时正确评价税收筹划对国家税收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税收筹划研究篇8

【关键词】我国煤炭企业税收筹划

一、我国煤炭企业税费现状

煤炭在能源生产消费中居主导地位。我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国情是“富煤、贫油、少气”,这一国情决定了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并且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当前,我国可供利用的煤炭储量约占据世界煤炭储量的11.67%,居于世界第三。此外,在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方面,是世界最大。

2002年左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煤炭行业走出了20世纪末的衰退困境,煤炭价格持续上升,开始了煤炭的黄金十年,各大型煤炭企业扩充产能,新建矿井的同时,许多小煤窑也纷纷建矿产煤,以谋取利润。据统计数据,2002年全国原煤产量为13.8亿吨,2013年的全国原煤产量上升到了36.8亿吨,累计增产166.7%。市场上煤炭供给增长幅度如此巨大,必然会造成煤企间的竞争加剧,煤价由升转降。与此同时,煤炭进口逐年增长,大量的进口低成本煤炭冲击国内煤炭市场,使得煤炭的销售压力加大。

从2013年起,煤炭的需求量下降。2003年开始,国家为了拉动国民经济,十分注重房地产行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的发展,煤炭生产大幅增加。现如今,国家着手控制房地产的泡沫膨胀,这样一来,工业生产用煤需求逐渐下滑,而已经扩大的煤炭产能无法及时消化。另外,电煤需求量也发生变化。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为火力发电,其发电量达到总量的70%以上,而火力发电的主要能源为煤炭。但是,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出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水电、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发电量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18.45%增长到2013年的21.52%。虽然煤炭仍然是我国电力的主要能源,但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在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名义联合了《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着力保障清洁能源供应,推动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在2017年将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的目标,发电行业正在逐渐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燃料,但是却没有统一的定价机制,各企业在市场行情出现下滑的时候,经常竞相降价销售,造成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态势,这样恶性循环不仅无益于煤价回升,反而会促使煤价进一步下降。此外,我国煤炭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及相关费用较高,煤价下跌,煤炭生产的经营管理成本仍然很高,使得煤炭企业的利润降低。

二、炭企业具体税收筹划的应用

(一)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1.合理选择组织形式

煤炭企业一般为大中型企业,在安排附属单位作为子公司还是分公司时,企业决策者应从筹划的角度来合理安排,选择最有利的税收优惠的组织形式。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纳税时独立纳税。而分公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所以其所得并入总公司,汇总纳税。因此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为企业节税。

2.充分利用所得税优惠政策

(1)专用设备的税收筹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符合《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内的,可以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不足抵免的,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但结转期不得超过5个纳税年度。

(2)安置残疾人员的税收筹划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令第51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企业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时,不仅可以按照支付的工资如实扣除,而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还可以按照支付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残疾人就业,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达到节税的目的。

(3)研发支出的税收筹划

依照税法规定: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土地使用税税收筹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煤炭企业的矸石山、排土场用地、防排水沟用地、矿区办公、生活区以外的公路、铁路专用线及轻便道和输变电线路用地、火炸药库库房外安全区用地,向社会来访的公园及公共绿化带用地,暂免征收土地使用。”一般而言,煤炭企业占地较多,企业的财务人员一定要利用好国家这一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节税。

(二)房产税税收筹划

依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几个业务问题的解释与规定》中关于房产的解释,“房产”是以房屋形态表现的财产。房屋是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有墙或两边有柱),能够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其所特有的皮带走廊是煤炭由井下通过提运到达地面煤场的通道,是和绞车、运输皮带、电机等组成一项固定资产,由此分析可见皮带走廊不属于上述房产范围,所以应当不征房产税。

三、煤炭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煤炭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1.税收政策变化风险

由于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状况存在着差异,落后的政策逐渐被新政策所取代,所以,国家税收政策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时效性,一旦相关的法律法规变动,便会使得税收筹划具有很高的风险,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在对煤炭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税收筹划人员必须要及时的更新与掌握最新的法规和政策,如果没有及时全面的掌握,可能就会导致企业筹划的失败并给公司带来损失。

2.法律判定风险

一切的税收筹划方案都要在企业运营活动之前确定,所以未来的一切都是无法预知的。一旦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改变了一切政策因素等,都会对企业有着些许不利的影响,甚至还可能造成偷税、漏税等后果并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煤炭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部分经营活动进行改革,但税务机关不认同企业的做法,则企业的这次改革,不仅会造成成本的损失,还要补缴税款,不仅没有降低企业的税负,还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3.税款征纳双方差异性认定

企业在确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明确筹划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要在法律的允许内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但事实上,企业的税收筹划有时会与税务机关的认定有偏差。税务机关可能会认定企业的筹划方案为避税,甚至是偷税漏税,这不仅会造成影响企业信誉的损失,还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煤炭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应对措施

1.加强税收筹划风险的认识

企业必须要合法地进行税收筹划。因此,企业必须深刻的理解税收筹划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全面掌握税法以及相关规定,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方可制定出最能满足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筹划方案。

2.健全税收筹划风险评估制度

只要有筹划行为,就会伴随着筹划风险的产生,再结合煤炭行业本身具有的特殊性,税收筹划必定要进行风险评估。只有确定了风险值后,才可顺利的进行税收筹划工作。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一是要全面分析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二是要对过去年度纳税情况及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评估,确保筹划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并且有助于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3.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

税收筹划方案是基于对法律的理解而制定的,但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很难把握,尤其是如何区别偷税、漏税与合法税收筹划。税务机关是否对筹划行为认可,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筹划能否顺利进行,这就需要企业与税务机关具有良好的关系。因此,煤炭企业应当加强与地方税务机关的联系,实现绝对的纳税遵从,对国家税法全面准确的了解,明确企业自身财务、经营收入以及应税行为、纳税义务,意识到偷税、漏税等行为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避免筹划风险的关键就是主动向税务机关咨询,力争与税务机关的看法一致。

【参考文献】

[1]刘丽霞.煤炭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研究[J].当代会计,2014,10:23-24.

[2]王维.煤炭企业研发支出涉税管理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6:85-86.

[3]朱敏.国内煤炭企业税收管理及优惠政策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22:51+53.

税收筹划研究篇9

二、税收筹划的涵义

整体来说,税收筹划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其主体是应该交税的相关义务人,不仅包含个人,也包含单位。第二,税收筹划指的是交税之前的筹划事项,也就是对单位相关事项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以便减少交税款项。第三,税收筹划是指对交税事项进行合理安排,并不是反对我国的税法,而是通过正当的活动,巧妙运用税收政策,促进税费最低。第四,进行税收筹划,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降低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是主要组成部分,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开展税收筹划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润,降低成本,一般来说增加利润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第二,减少企业支出,包括税费和各项经费。第一种方法在投资一定的状况下,虽然通过各种方法能够提高效益,但是提高的力度是有限度的。而第二种方法,通过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税费,为企业利润的增加提供了可能,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提高企业纳税意识

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据国家规定依法纳税。税收筹划只是在合理条件下降低企业税费,是客观的,但是目前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化,很多企业成本不断增加,降低税费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更多企业会重视税收的筹划,将自己的减税行为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另外,税收筹划管理间接促进企业利润的提升,合理的筹划管理,能够为企业降低较多税费,从而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纳税意识。

3.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财务管理最主要的三方面是利润、成本、资金。税收筹划管理是降低成本、资金,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税收筹划管理,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一般来说,税收的相关政策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一定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企业要想通过税收管理降低税费,需要加强内部的财务核算、财务资料整合分类以及经营管理等,而这些行为的进行无形中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四、改进税收筹划的意见和对策分析

1.要培养企业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意识

企业财务人员是收税筹划的主要人员,在企业纳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状况来看,虽然很多人的纳税观念已经改变,可以依法纳税,但是很多会计人员只是依据国家规定进行税费缴纳,并没有进行筹划研究,这就在无形中造成了企业资本的流失。所以必须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税收筹划打好基础。另外,要完善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可以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去学习,定期召开沟通交流会,提高财务人员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也可以定期考察财务人员的税务方面知识,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2.企业领导要重视税收筹划

企业领导重视税收筹划是基础,财务人员税收培训是条件。首先企业领导要了解相关税收知识,从本身出发进行税收筹划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纳税和筹划意识,进而促进财务人员的意识培养。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如果企业领导不重视税收管理,那么势必会造成财务人员对税收筹划的忽视。可以通过财务资料的分析,了解税费缴纳的数额,并进行对比评估,提高筹划意识。另外,从企业运行整体入手,项目开发环节、销售环节以及供应环节都与企业的税收相关,并不单单是财务人员的事情,要做好单位人员整体的宣传,为减少税费做铺垫。

3.注重税收筹划的可操作性和整体性

对企业内部财务活动进行合理整合和筹划,降低税费,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筹划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的实际状况,通过实际情况的分析制定合理的筹划方案,而不能盲目追求低税费,忽视企业其他方面的利益,造成企业决策的偏颇。另外,还要对筹划的实施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其可行性之后再进行决策。

五、结束语

税收筹划研究篇10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税收筹划;差异;有利条件

一、对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研究的意义

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中的竞争都在日益增加,这也造成了企业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税负的加重、用工成本增加、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等等)不断增加。而企业成本的增加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的步伐,甚至导致许多中小企业连日常的生产经营都难以为继。而此时,如果企业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税收筹划,不仅能在合理的范围能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还能帮助企业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最大化。目前我国的税收筹划发展的较晚,许多理论和实践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大多数税收筹划的研究都是针对大型企业开展的。所以小企业对税收筹划的需求就更为迫切,我们主要针对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税务筹划问题。对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研究还能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学习更多的关于税收方面的知识,为他们在平时经营和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让企业能够很好的生存和发展。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及调整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一致之处

第一,准则规定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不再计提减值准备,与税法的规定一致,避免了对企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的工作,也能提高企业账务处理的准确性。第二,准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进行了规范,规定小企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应采用年限平均法,因技术进步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时,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这一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企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的管理方法,但在符合准则规定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方法,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第三,小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时,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包含商誉,与税法的规定一致,避免了因规定不同而导致涉税问题的出现。第四,新准则统一了小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方法和摊销年限,对于无法明确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小企业对其进行摊销的年限不得低于10年,且小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时只能采用直线法,不能采用其他的方法。这与税法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一致。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对所得税处理的不同上,而在所得税处理问题上形成的差异又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企业一定期间的会计收益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不同产生的差异,以后各期不得转回。小企业的永久性差异主要包括,准则规定对于免税利息收入应作为投资收益,影响当期的收益;税法对于免税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在年终汇算清缴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三项经费全部可以计入当期的费用进行扣除,而税法则对三项经费规定了扣除限额,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有些收入准则规定不确认为收入,而税法规定应确认为当期的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进行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归纳法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主要有以下情形: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超过当年工薪总额2.5%的部分可以结转至以后的纳税年度进行扣除;企业当年发生的广告宣传费超过企业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可以结转至以后的纳税年度进行扣除;这些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被完全消除。

三、小企业税收筹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环境下的有利条件

由于我国的小企业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意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有的小企业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税收筹划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对其涉税问题进行指导,导致税收筹划的问题难以真正得以运用。而基本上所有的小企业都有降低税负的愿望,但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还是应该把经营放在首位,其次再考虑税负的问题。因为企业应着眼于未来,税收成本只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收益,而其他的非税收成本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控制,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虽然,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现在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准则规定的健全都为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的税收环境正在不断改进和优化,让小企业有了更好的机会去学习;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也为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带来了可能;各种涉税中介机构的兴起,让小企业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正常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与税务有关的问题则可以让更为专业的中介机构去帮助企业处理。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