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29:46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1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尹恩德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教育系统各项信息化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内容与方法,以应用为核心,强化服务职能,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8]。金江军[9]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的智能化,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表现出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三大特征。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智慧教育

从生态观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还会改变我们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了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10]。对于智慧教育而言,技术不再是无足轻重,其角色已经发生“质变”,跃升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性物种。信息技术的合理导入和应用加速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和谐运转和持续进化,带动着教育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智慧教育不是隔空建楼,而是对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数字教育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比如信息系统维护难、数据与资源共享难、管理效率低下、决策科学化水平不足、技术与教学整合层次较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教育转型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合理、有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创新型人才。智慧教育要教会学生21世纪生存技能[11],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和职业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二)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信息化推动下的智慧教育与当前流行的数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现代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是信息化环境开展的基于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教育形态[12]。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数字教育的范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二者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替代,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enhancede-education)。智慧教育在发展目标、技术作用、应用的核心技术、建设模式、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科研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数字教育表现出诸多的不同(见下表),总体呈现智能化、融合化、泛在化、个性化与开放协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领域(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智慧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战略和长期任务。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队伍与机制的全方位发展与完善,将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智慧教育的持续发展又将进一步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优势,巩固教育信息化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智慧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13]。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14],呈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信息化和创新性、国际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和法制性等基本特征[15]。智慧教育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发达的教育形态,具备公平性、终身性、创新性、开放性、个性化等多个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智慧教育既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智慧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环境的智慧化上,还包括教与学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教育科研的智慧化、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教育评价的智慧化等多个方面,是信息化推动下的全方位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大批具备21世纪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智慧型人才。

三、智慧教育的特征分析

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

(一)教育特征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核心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技术与科研的融合、技术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技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等等。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是智慧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教育系统的核心业务。如果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物理反应”,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则是“整合”基础上的“化学反应”。智慧教育环境下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载具,BYoD(BringYourownDevice)运动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推广普及。移动终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组织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不囿于“排排坐”的固定形式。支持各种学科教学的专用软件(如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ChemLab等)将越来越丰富,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能力培养。智慧教育需要广大师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理、有效、创新应用技术促进课前、课中与课后教与学活动的全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消融”,教师和学生从关注技术逐步转变到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是智慧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特征。

2.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

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地球村”正在从预言变成现实。智慧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而是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世界公民。近年来,在世界知名大学的努力推动下,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运动和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运动席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智慧教育秉承“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自建、引进、购买、交换)实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无障碍流通,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意获取任何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课程、教学软件等)。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共享,是突破教育资源地域限制的“大智慧”,将有可能缩小世界教育鸿沟,提升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质量。

3.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

智慧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教育空间,而是通过网络将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各种场所连接起来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习不应该固定在教室和学校,而应回归社会和生活,发生在任何有学习需求的地方。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将走向泛在学习。泛在学习不是以某个个体(如传统学习中的教师)为核心的运转,而是点到点的、平面化的学习互联。“泛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16],最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17]。

4.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

“绿色教育”强调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智慧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实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推动绿色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云计算技术通过整合基础设施(iaaS)、研发平台(paaS)、应用软件(SaaS)三种计算资源,可以实现管理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管理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减少教育管理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QRcode)、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装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各种教育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处理,可以为教育决策(经费分配、学校布局等)提供数据支持,而科学的教育决策又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均衡发展。办公自动化全面普及,将大幅度减少纸张浪费,实现教育领域的低碳环保。不仅仅学生的学业需要“减负”,教育的管理业务也需要“减负”,精简管理流程,废除或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如繁琐的公文审批、设备招标、经费报销等),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5.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智慧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实现各种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的呈现。智慧教育环境下包括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质健康评价、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评价与评估,将更具智慧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2013年9月1日教育部开始推行全国统一学籍,每个学生都分配一个能够跟随他自己一生的一个学籍号。“全国学生终身一人一号”的推行,为全国教育数据的统一采集提供了条件,学校不仅仅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籍号持续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习情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科学数据分析结果。

(二)技术特征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

1.情境感知

情境感知是智慧教育最基础的功能特征,依据情境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常用的情境感知技术包括GpS、RFiD、QRCode以及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情境感知的对象包括两类,分别是外在的学习环境与人的内在学习状态,具体感知内容包括:(1)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2)感知教与学活动发生、进行与结束的时间信息;(3)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4)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如焦虑、烦躁、开心等;(5)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等;(6)感知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等;(7)感知学习者的学习与交往需求。

2.无缝连接

泛在网络是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基于泛在网络的无缝连接是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无缝连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集成:遵循技术标准,跨级、跨域教育服务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集成;(2)虚实融合: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3)多终端访问:支持任何常用终端设备无缝连接到各种教育信息系统,无缝获取学习资源与服务;(4)无缝切换:学习者的多个学习终端之间实现数据同步、无缝切换,学习过程实现无缝迁移;(5)联接社群:为特定学习情景建立学习社群,为学习者有效联接和利用学习社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支持。

3.全向交互

教与学活动的本质是交互,智慧教育系统支持全方位的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全向交互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自然交互:通过语音、手势等更加自然的操作方式与媒体、系统进行交互;(2)深度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促使深层学习发生;(3)过程记录:自动记录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为智慧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智能管控

教育环境、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管理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智能管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智能控制:基于标准协议,实现信令互通,进而实现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控制;(2)智能诊断:基于智能控制数据和结果,辅助管理者快速、准确诊断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教育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智能分析:在系统内各类数据的汇聚与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为智慧教育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升级改造提供科学决策依据;(4)智能调节:感知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物理场所的环境,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动态调节声、广、电、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5)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机构布局、分配教育经费等。

5.按需推送

智能教育要达成“人人教、人人学”的美好愿望,教育资源可以按需获取和使用,教与学可以按需开展。按需推送是智慧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按需推送资源: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2)按需推送活动:根据用户的现有基础、学习偏好以及学习目的,适应性推送学习活动;(3)按需推送服务:根据用户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适时推送学习服务(解决疑问、提供指导等);(4)按需推送工具:根据用户学习过程记录,适应性推送用户学习所需的各种认知工具;(5)按需推送人际资源: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学习的内容等,适应性推送学伴、教师、学科专家等人际资源。

6.可视化

可视化是信息时代数据处理与显示的必然趋势。可视化是智慧教育观摩、巡视、监控的必备功能,也是智慧教育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可视化监控:通过视窗可以监看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2)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形界面,清晰、直观、全面的呈现各类教育统计数据;(3)可视化操作:提供具有良好体验的操作界面,以可视化的方式操作教育设备和应用系统。

四、结束语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2

【关键词】教师教育智慧内涵生成要素

教师教育智慧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到底是以何种方式体现其神奇的魔力?教师又该如何生成教育智慧?这些将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智慧内涵的审视

1.教师教育智慧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能力和诸要素的综合

已有的对教师教育智慧的界定有很多种阐述,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魅力。[1]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的教育境界,包括教育理智、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机智等要素,是教育感性与教育知性、教育理性与教育悟性的统一。[2]

前者把教师教育智慧归结为教师的一种能力,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混淆了智慧和能力的区别。能力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是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和外化。而智慧具有缄默性,即通常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它表达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面对复杂的场景时所展现的综合素养,具体可表现为敏捷的思维、明智的判断、正确的选择、机智的实践等方面,同时也是人追求真善美等生命价值的方式。换句话说,能力仅仅是智慧的一种表现方式。不管是教育智慧的内涵还是外延都要比“教育能力”的范畴广。

后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是多要素的综合体。这一解释揭示了教师教育智慧内涵中所包含的部分要素,但未能完全诠释教师教育智慧整合性特征。教师教育智慧不仅应包含教育能力、教育理智、教育艺术等诸多要素,并且应当是各种要素的有机整合及灵活性、创造性运用。

2.教师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落实两个“转化”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追求并践行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智慧型行动。教育的本体是教学成人。[3]教学和成人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教育智慧是实现课堂情景下从“教学”到“成人”的智慧型行动,这种智慧型行动具体又体现在教师善于机智地实现两个“转化”。

(1)促进学生知识向智慧转化。莫兰曾说,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在充满知识的头脑里,知识被堆积,但不具有一个给它们以意义的选择和组织的原则……相对而言,构造得宜的头脑同时拥有比知识更重要得多的提出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连接知识和给予它们以意义的组织原则。[4]涂尔干也曾说,教育的任务不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在学生那里形成一种类似灵魂的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在童年而且要在今后的人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前进。学会生活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智慧并把智慧融入生活之中,而教师教育智慧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促使学生智慧向健全人格转化。只有优质的教育才能促进智慧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学生的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智慧向健全人格的转化,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基于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通过集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灵活性、创造性运用,最终促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智慧鲜明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在教学中替代并超越了学生父母的角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尽管课堂只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但教师永远不能放弃提升教育智慧的努力。

二、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正因为教师教育智慧是实现从“教学”到“成人”转化的桥梁,滋养教师的智慧品性,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内涵构成丰富、彼此和谐互补的完整系统,倘若把教师教育智慧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对学生的爱是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为大树的生长提供着丰富的养分;广博的知识是大树发达的根系,固持着整棵株体并源源不断地为之输送水和无机盐;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智慧之树的干,支撑着大树巍峨的身躯;勤奋的教学反思则是那茂盛的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智慧之树提供生长的能量。

1.爱——教师教育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

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又属于情感范畴。倘若仅在认识范畴谈教师教育智慧,那么这种智慧就缺失了其和谐性与完整性。情感既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智慧生成的强大动力,是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古今中外,纵使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有千万种,但“其共同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与无条件的信任”。[5]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事业的灵魂。这种爱在性质上是无私的神圣的爱、在原则上是严慈相济的爱。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也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并对其抱以适度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转化成一种能量,不断激励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师生之间爱的相互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教育便默默地实现了它“育人”的根本功能。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3

1.理想与现实

人们总是对教育怀有美好的理想,寄予深切的期望,这是教育的应然状态。但教育的实然和应然总是存在差距的,譬如在今天,“应试教育’,依然甚嚣尘上,教育改革依然举步维艰。但现实的艰难不能成为我们教师放弃自己职业信念,屈从于现实的籍口。教师既然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那么无论今天教育改革的现实多么举步维艰,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也不应把“智慧”用在如何去迎合现实,为自己牟取个人的名利上。有太多的所谓的“名师”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这样的把学生教成高效率的“应声虫”、“书呆子”的教育智慧,我们宁可不要。对教育现实的改革和超越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善于革新,也是一种智慧。真正的智者哲人要在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跋涉,他们不会守旧,而会在认识领域或实践领域进行不断的革新。教育过程是一个以教育理念支配着的过程,这使得教育活动蕴涵着理想,积蓄着人文情怀,观照人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脱离培养和完善“人”这个方向,再有“智慧”的教师也不是好的教师。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是教育智慧的方向标,指引着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去爱人、关注人、培养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什么才是教师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河曲智叟的“智”,而是愚公大“智”若愚的“智”,是迎着艰难困厄,坚守着自己的职业信念,不断革新,执着奋斗的智慧。

2.科学与艺术

教育智慧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儿,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了科学和艺术中的哪一个,教育智慧都无法产生。如果离开了关于教育的和关于人的科学,教育者走进教育,就会像走进一个陌生的星球一样,惊慌失措,一筹莫展。不懂得教育科学的教育者,不可避免地要有弄不明白自己在教育的哪一个层面的感觉;不懂得人的科学的教育者,不可避免地会有与学生交流困难的感觉。所以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首先要不断地保持学习的劲头,使自己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精深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涵养教育的智慧,没有科学是不行的,但仅有科学是不够的。如果离开了艺术,本于科学的教育行为在人眼里就会生涩,就会缺乏生命的感觉,不会闪耀出教育智慧的光芒。智慧在实践中总表现为行为的灵巧、机敏,并富有节奏和旋律。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艺术感觉和修养。一个教育者要想拥有教育智慧,良好的艺术感觉和修养是必须具备的。教育智慧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又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

3.教学与研究

有教师认为,教育智慧应是一个教师在教学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后必然显现出来的能力,此话固然不假,但在教学上欲臻炉火纯青之境地,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不仅需要潜心自己的教学,还要善于开展教育研究,这样才能从量变产生质变。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拥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教育经验的积累,而通过研究的反思,对教育情境、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则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积淀和升华,这样在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的不断反思中,便容易产生教育智慧的火花。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产生并不断丰富教育智慧的一个必要前提。要想成为拥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在专业成长中成为研究者。只要教师怀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深情,怀有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信念,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勇于创造、勤于进取;只要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情境中,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意义的思考,使其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和平淡无奇的乏味,教,师就使自己也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入伴随惊喜、充满生机、盎然情趣、绵延生命的智慧境界。

4.个人与他人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4

关键词:智慧教育;多媒体;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72-03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以任意方式(anyway)和任意步调(any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Learning)、投入地(engaged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五、结束语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系统的规划,盲目的、填鸭式的建设只会造成对人力、财力的浪费,不利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应用;而把普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是对“智慧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滥用,这样不利用智慧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站在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前沿脚踏实地,不断追求,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s:///services/multimedia/smarter_planet_zh_cn.pdf.

[2]黄荣怀等.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5.9.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l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5.

[4]黄荣怀等.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8-9.

[5]陈琳,王蔚,李佩佩,李冰冰.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智慧缺失”及建设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6(4):17-24.

[6]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7]张永和,肖广德,胡永斌,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让学习环境有效服务学习者[J].远程教育杂志2012(2):85-89.

[8]郑旭东,杨现民,岳婷燕.智慧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27-32.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5

【关键词】教师教育智慧;价值;生成

【中图分类号】G6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当今,教师教育智慧的培养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对教师教育智慧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诸如对教师教育智慧涵义了解不够全面、对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研究还流于表面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

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的真、善、美的一种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关注个性、尊重生命、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的教学规律,也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综合艺术的体现。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是教育的实践性语言。教育智慧能够让教师在教育情境中保持瞬间的、积极的行动。“教育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1]教师面临的教育情境是时刻变化着的,教师应该在面临预料之外的教育情境的巨大挑战下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2.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价值

教师教育智慧在教育自身、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改的需要三个方面彰显了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对于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重要价值的探讨则属于一个紧追时代的课题。

2.1教育自身需要教师教育智慧

教育自身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柏拉图曾指出:“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2]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触及人类灵魂的高层次的活动,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对真理的把握。然而,教育的自身除了对真理的追求之外,还在于对美和善的追求。我国古代《大学》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于弘扬正大品德,构设完美境界,正体现了教育自身对美与善的追求。只有具备了教育智慧,方可实现对教育过程中真美善的追求。

2.2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教育智慧

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倘若教师只满足既得的经验而不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其教学水平也就不容乐观。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经验的增长和反思经验过程中理论的提升。波斯纳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理论的实践者,更是真理的言传者。教师要实践理论,言传真理,就得搞研究,那教师到底要研究什么内容?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内容?我们认为,教师的研究就是要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通过叙述,从而打开智慧之门,使日常的教学经验能够彰显出理性的智慧。从这方面来说,智慧的生成就不是外加之物,而是教师应有的,因为教育智慧既指向于行动也指向于理性。

2.3新课改需要教师教育智慧

近十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教学改革表现出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应对复杂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水平,成为了激发课堂教学生机和活力的一个契机。

3.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是一个“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表现为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发展过程。”[4]

3.1教师专业人格的完善

优秀的人格特征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基本保障。教师必须要有师德,首先,师德表现在有高尚的教育信念。其次,师德还应表现在对学生的爱。“古今中外,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有千万种!其共同的根源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纯真的爱与无条件的信任。”[5]师爱对学生的身心发长以及教育教学的效果意义重大。第三,师德还体现在对美的追求上。教师只有具备了外在的仪态美、语言美、书法美,同时兼具了内在的人格美、情感美,方可塑造出美的心灵,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3.2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知识结构的完善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必备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其次必须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只有具有渊博的专业文化素养,才能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有所获。只有掌握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教师才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真实了解学生内心情状,从而更好实施教学。

因而,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怎样做呢?首先,教师必须广泛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大脑。当然,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时代,仅仅埋头诗书,是不能读出其“颜如玉”的,教师必须借助新的传播媒介高效而准确的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让自我的知识结构呈现复合、交叉的结构。其次,教师必须时时保持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后及时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式。

3.3应对突发状况教育机智经验的积累

马卡连柯提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对突发事件的恰当处理,就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和果断的意志。二是教师具有对学生的关怀之心和尊重态度。三是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教育技巧。

教师要做到灵活机智的处理突发事件,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是关爱学生之心,以“人溺我溺,人饥我饥”的心态去解读学生和与学生相处,真实的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肆意训斥学生,而应该本着教育利益的理念,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心理感受,选择最适宜、最有效的处理方式。第二,要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识见。第三,是教师必须具有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教育技巧。这种经验的累积,技巧的纯熟,使教师能自如地驾驭规律,面对突发事件能进行果断而恰当的处理。

教育智慧的生成需要教师自身的长期积累和深刻的体悟,更需要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觉醒。教育思想落后的教师是不能生成教育智慧的,因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总是灵活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代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2]单中惠,杨汉鳞.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15.

[3]吕星宇.教育智慧的呼唤与生成[J].教育理论研究,2007.12.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6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3-05

教育是城市振兴、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石,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信息社会”作为当前的一大主流形态,呈现出“智慧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转型深度融合的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随之被国际社会迅速接受,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各行各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教育领域,“智慧教育”表现为通过iCt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智慧教育”的提出是“智慧城市”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目前南京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到全面建设“智慧南京”的阶段,“智慧南京”就是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抢抓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南京“智慧教育”的提出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智慧教育”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需遵循“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智慧南京”信息基础设施,做到“智慧教育”与“智慧南京”统筹协调同步发展。

一、南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核心内涵是依托计算机和教育网,全面深入地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吸收各类社会教育力量,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及效益,全面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在项目实施与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

“智慧教育”作为南京“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首先要做好与“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衔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做到统筹协调,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各单位、学校以及其他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智慧教育”创新整合平台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又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总体规划为先导能够保证建设方向、顺序、内容、后续扩展保持正确和统一的方向。

2.以全面的信息集成为核心

实现“智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信息孤岛”之间的联系,通过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等四个方面的信息集成目标。

3.以信息资源利用为基础

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行支撑平台、数据、知识、应用系统、维护队伍等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最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4.以用户服务为导向

“智慧教育”体系的设计应以如何让用户获得最佳服务体验为原则进行实施,屏蔽技术细节,注重用户服务体验,降低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学习成本,增强用户服务体验感,增加用户的粘性。

5.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可以方便的融合第三方软件系统,提供开放的api让出版商、教育资源制作商、移动运营商迅速接入,并向平台内的用户提供第三方软件服务。

二、南京“智慧教育”总体框架

南京“智慧教育”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大服务平台、三大基础设施、三大保障体系”,即在组织架构、政策法规及安全保障三大体系的保障下,构建教育专网、感知校园和教育云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设施,推进以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开放平台及城市教育智能门户为核心的“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见图1)

三、南京“智慧教育”发展目标

遵循“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要求,在“智慧教育”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智慧南京”公共基础设施,使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全市的南京教育专网,创建全市共享的“感知校园”普适化管理平台;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对内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智慧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智慧教学的要求,对外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吸收接纳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具体实现目标:一是积极推进各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并与市政务网络及市级中心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网,加快教育无线网络的普及;二是加快建设感知校园基础设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办学水平和校园安全;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市政务数据中心共建设教育云数据中心,提供教育基础设施云服务;四是积极推进基础数据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五是建设市、区、校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多级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各类教育数据汇总分析和多级协同办公,实现全市教育的智慧管理;六是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优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智慧教学的基础;七是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对社会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八是利用社区化、移动化、服务化的技术手段,建设市教育智能门户,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办公、移动学习应用;九是建设开放式的学习互动平台,吸收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四、南京“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南京“智慧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教育专网的互联互通、校园的感知物联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为各项教育智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加速构建“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满足南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对于教育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智慧创新和人的现代化的需求。

1.教育专网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增强、优化南京市教育专网的系统功能,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密切合作,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政务网,按需求合理扩展网络,整合南京市现有网络资源设施,完善“一点两翼”架构,实现各中心内部之间高速互联。整合教育城域网教育服务功能,在南京积极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服务。到2015年,主中心与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万兆,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千兆,三个中心与区域学校的网络带宽达到百兆。完成南京教育城域网的多层应用网络的建设,整合原有网络设施,建设专用区域教育服务器集群,为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提供种类丰富的无障碍虚拟教育信息化服务,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教育应用和服务需求。

2.感知校园

以物联网和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加知校园建设。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为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1)打造国内领先的平安校园。在校园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音视频编码传输技术,依托无线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实现结点之间的高速互联,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温湿度等信息推送到教育管理平台和家长手机上。平安校园利用技术手段打开了校园的“围墙”,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同时,让家长放心安心。

(2)实现校园节能。通过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的校园能源管理平台为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奠定基础,为客观评价校园节能效果、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节能对策提供基础依据,为可持续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数据支撑,为节能宣传、节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推进南京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3)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解决学生食堂消费、学生宿舍管理、保安巡查巡更、开水房及澡堂用水控制、大门门禁及停车场等一揽子问题,并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市民卡的对接。

3.教育云数据中心

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合作,加快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构建云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管理,方便业务应用灵活部署和管理,保证更强的业务连续性,促进节能减排和搭建绿色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云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云主机系统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构建云服务部署管理平台,为上层“智慧教育”应用提供弹性部署环境,同时承担全局的数据集成与整合、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与协同环境支撑,大规模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上层应用的接口服务和管理支撑,以及提供云服务平台的运营监控、资源池管理等运维支撑。

4.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智能教育开放平台和教育智能门户在内的各类子平台。

(1)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加快构建“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一标准、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力争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校,能够体现南京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教育资源集群库。依据国际和国家资源库建设要求,制定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成立资源建设项目专家组,负责南京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科齐全、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开放可定制、内容丰富、便利教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有序高效、科学合理的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以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整合各级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包括农村和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需求的目标。

(2)教育管理智慧化

在“十二五”期间,首先建立统一、完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手段,动态整合来自各级教育机构的基础数据,逐渐实现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动态及时地互联互通,达到数据的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应用共享,彻底消除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设全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电子办公、公文流转、数据上报以及综合查询分析,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工作效率。通过为每个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统一的应用环境,满足这些部门电子办公、跨部门协同办公及网上审批的需求。

(3)教学与学习智慧化

建设教师教研空间,为教师建立在线研修、团队教研、网上备课、共享资源和业务交流的数字化校本研修平台。为各级教研组织、个人提供基于社区协作方式的网络教研平台;基于个人教研工作及教研协作,提供多种教研应用。

建设学生学习空间,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在线作业、虚拟实验、实时测评、个性发展和互动合作的网络学习系统。引进泛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基础工程,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以社区化的形式为学生、老师提供在线教学、学习平台。

建设智慧教室,通过教育专网接入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端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师生通过教育云终端设备同时共享教育云上的资源。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授课;学生通过学生电脑和电子书包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与交互;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教师社区和学生社区进行师生和家校互通,充分发挥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效能。

(4)智能教育开放平台

通过多层次的开放平台为最终用户即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数据及应用服务,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开放服务平台浏览和申请使用教育资源,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下载、重新整合和展现。同时,教育应用开发商或各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上载教育应用或资源并提供各类教学服务,而平台的运营者或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开放平台对用户、资源、计费进行统一管理。平台将提供包括在线课程、直播课堂、你问我答和智能分析等功能。

1)在线课程

教师个人或社会教育机构可通过“在线课程”的方式自己的教学应用,也可利用平台提供课件录制、技术、服务等自建教学应用。各类教学应用内容包括讲座、习题、模考、答疑等多种教学资源,全程采用多媒体音/视频授课,图像、声音、文字、手写演示同步传输,拥有领先的手机移动课堂和高清视频课件,支持随时随地在线或下载学习。

2)直播课堂

平台提供直播教学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通过摄像头、话筒、白板、pDF讲义等多种方式组合完成音/视频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入网络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即可轻松感受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实时互动的教学效果。

3)开放问答

智能教育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式问答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任何人在这里既可成为教师也可成为学生,既可提出问题也可解答问题,并可通过解答问题获得收入。平台将通过制订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核仲裁机制,来充分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和保障参与用户的权益。

4)智能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以此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5)教育智能门户

建设教育智能门户,为全体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窗口,公众可以通过门户了解各类教育服务公告,浏览公开的优质资源推荐、浏览各类教研教学活动资讯、分享教学案例,获取政府在线审批服务,与各类教育机构进行互动,享受教育云服务。市、区、校级教研机构可以在门户上组织各类教研活动,通过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流程化作业和教研过程的多人协同;可以通过门户采集教研教学活动过程数据、资源服务行为分析数据,结合学业测评系统,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智慧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组织领导体系是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和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力度,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分级管理。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稳定专业教师,特别是专技人员的岗位,按试行的管理条例落实有关人员的待遇,规范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教育城域网各中心按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并配备技术人员,在工作环境、收入分配和人员编制等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加强“智慧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教育”运行、管理、服务的规范与法律准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理顺区域“智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在政务部门逐步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工作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智慧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对各单位的信息化投入挂钩。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市各级单位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3.加强“智慧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智慧教育”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安全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教育”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全过程管理,做到从“智慧教育”业务系统设计和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充分保障“智慧教育”建设的信息安全,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的完整闭环。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建设“智慧教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等工作。

4.确保“智慧教育”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智慧教育”的投入。“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根据教育规划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探索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创新,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政府资金和信息资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智慧教育”建设领域,扶持一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智慧教育”建设运营主体。

5.建立“智慧教育”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智慧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2.

[2]南京市.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Z].2012.2.

[3]邓贤峰,张晓海.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思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1(2).

[4]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7

关键词: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关键支撑技术

1.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就国外智慧教育的一些研究来看,比较注重智慧教育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纯粹的学术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智慧教育是借助于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各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目的是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内容、方法及实践上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强化教育的服务只能,构建以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及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国内学者尹恩德总结了智慧教育的技术架构,他认为智慧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智能化的表现,其特点是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葛红认为要根据区域的差异进行智慧教育云构建,尤其是在构建的方法、技术及策略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实现教育管理、学校应用及社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最终促进教育资源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与关键支撑技术

(1)智慧教育体系构建内容。智慧教育构建主要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评价体系、智慧科研及服盏龋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及社会公众对教育资源的分享和利用。教育智慧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类环境、三个内容库、四种技术、五类用户、六种业务。如图所示。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有密切的联系,包括城市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关、智慧物流及智慧能源等。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除了关键支撑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相应的建设保障机制和应用推进机制。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支撑技术。智慧教育的关键支撑技术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将教育信息智能化,达到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提升教育体系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管理及实践的高度融合。物联网是借助于互联网形成的连接各类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类所需信息的网络体系,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借助于物联网进行教育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储存。大数据是核心技术是it技术,包含海量的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及传感数据,其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可视。云计算是第三次it技术改革,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目标。无线通信技术是将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协同和融合,将实现跨网络、跨行业、跨应用、异构多技术的融合和协同。

(3)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在进行,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像智慧教育建设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学校、社区、家庭及公共区域教育环境的智慧性,实现教育环境的共融和联通。其次,智慧教育产业标准的制定需要国家制定规范化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得以落实。另外,像智慧教育业务的开展,尤其是学校是教育教学环节实施的重心,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管理及评价环节的智慧化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最重要的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以及智慧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是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并且逐步改善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有效地改进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参考文献: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8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智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0-02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信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由信息化时代走向智慧时代,而智慧教育正是智慧时代的产物,从而智慧管理取代了传统的信息化的教育管理。目前教育管理事业信息化的新发展也是走向智慧管理。智慧,就是对于知识的创新,与客观物体的古往今来的统一。智慧管理,是现今所有的知识管理的创新,让知识管理成为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长久以来,中国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虽然人口基数过大、数量过多,导致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现象的产生,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但是,国家也一直在改革政策中,争取源源不断的培养人才,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优秀的公平的教育。继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之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奖学金以及贫困助学金等政策来保证学生们不因金钱的缺少而缺少教育。在对于教育的质量方面,教师的资格要进行考核,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之中等措施的确也让中国的教育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信息管理还有待完善,恰恰是没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导致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桎梏。

首先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智能程度太低,很多数据还都是得靠人力来管理,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同教育管理信息化密切结合起来。在智慧管理的过程中,仍旧需要管理人员参与数据的统计与管理,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就比如学生选课系统,很多时候错误频出,造成错选漏选。还有学生成绩登记系统也不完善,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为0分的情况。这些事件的发生,说到底还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智能程度太低所导致的。

其次是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并且具有效力的管理体系,没有确立明确的管理制度,以至于不能制止约束各方面的信息管理操作。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系统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自行建立自己的教育管理系统,教学信息资源的重复利用与浪费,不完善的教育系统存在的漏洞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损失。比如多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就与教育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存在密切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完善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完善的一个显著问题。国家和政府没有出台一个完善的教育监督系统,不能及时的实现监管与改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错误。比如近几年考研试题频频的泄露,对于辛苦奋斗两三年的考研学子来说是多么不公平不公正的一件事,而这恰恰是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到位造成的;再比如,基本全国的学校都有监控系统的覆盖,但是,一旦发生偷盗、杀人等社会影响严重的不良事件,监控确需要经过层层的申请才能够调出,给与了犯罪嫌疑人充足的潜逃时间。不可否认,这的确是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完善造成的一系列潜在的隐患。

最后,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普及并没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大山里的孩子们由于资源的匮乏,想要学习,只能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来充实完善自我,享受不到智慧教育的优越及便利。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开始享受到智慧教育的优越性,教育也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管理信息化要普及全国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任务。

二、智慧管理

1.智慧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智慧,就是对于知识而产生的创新性,是人类对于客观物体通过知识而产生的一种大脑的活动。智慧管理,是现今所有的知识管理的创新,让知识管理成为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智慧管理的内涵体现在智慧之中。智慧就是意味着创新、智能、高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必须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智能的精神、高效的精神。运用智慧管理,是我国对于教育部门的新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坚持。

2.智慧管理的特性

智慧管理是比信息化管理更进一步的管理,是我国目前发展应坚持的战略与策略,其具有以下特性:

智能化、高效化。智慧管理较之信息化管理最大的一项改变是更加智能化。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从书本之上,还有互联网、社会实践等,数据的管理更加智能化。而智慧管理的高效化体现在解放人力资源,使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加高效化。

透明公开性。透明公开性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教育管理系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够完全做到透明公开的特点。而智慧管理系统承载与互联网之上,全国教育资源共享,全国教育管理系统公正公开,甚至是普通人也能看到一部分透明化的管理系统。

可视化。可视化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特征。可视化代表着可以看见,就是让所有人,无论是教育部门的领导、管理人员还是学生等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可以真真切切的用眼睛看得到,用心能体会到感受到。在智慧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监控系统去关注教育管理,可以及时解决教育管理系统出现的错误以及漏洞,针对错误与漏洞做出有效的决策,能够及时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

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这是我国目前针对教育管理的现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不再满足于信息化的教育系统的管理,而是趋向于更完善更智能的智慧管理系统。运用智慧管理系统,让教育部门作出更加成熟的决策,智慧的调动教育的资源,实现教育管理中智慧管理的智能高效化、透明公开化以及可视化,培养和发展对于社会有利的人才,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持续、和谐以及健康的发展。这是我国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的目标,也是决心。

参考文献: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9

关键词:教师智慧;内在生成;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30-0065-01

马克思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而我们的教育需要智慧的教育,智慧的老师。教师智慧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个性,并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智慧是个人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统一,是热爱教育与爱学生的统一。

智慧的增长是教师发展的标志。所以一名具有智慧的教师是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于一体的,所谓“自由之思想”就是对教育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正理解教育的精髓所在,并且能够付诸实践,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独立之人格”就是教师具有自己的性情,自己的思想,不趋炎附势,不尔虞我诈,不仅自己有独立的精神,更是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关心、尊重学生。

一、自由之思想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智慧得益于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智慧才有可能生成,智慧是知识的深化与升华。而作为教师,要想让智慧环绕,成为一代教育家,培养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广泛涉猎名家名著,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各种教育知识、理论信手拈来,烂熟于胸,古今中外,皆为我用。

智慧的教师,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教育自身要把握好教育本身,教师自己要把握好自己,掌握好方向与原则。教育不只是对人在自然状态基础上的发展承担任务,也对人在社会状态下所受到的束缚中获得解放担当重任。因此,教师就要随时注意在各种现存的和未来可能会约束人的要素中搜寻理想的答案。教师尽其所能拥有知识,尽其所能展现智慧,尽其所能彰显个性。

智慧型教师,不仅理论知识炉火纯青,实践知识也要达到登峰造极。教师的实践知识指的是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能够灵活自如的引导学生达到一定目标时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应该说这种知识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实践知识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智慧生长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中,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使自身的知识得到发挥与巩固、提升,教学相长,从而越接近智慧。二是教师自己,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思考,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经验上升为理论,转化为智慧。

二、独立之人格

教师独立之人格,指教师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有科学精神,有主见,有个性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逐渐达到的,体现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思辨力,博学而睿智以及教书育人、开拓创新的能力素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具有独立人格,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博学多识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一杯水,而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应该是源头活水,清甜甘洌。面对着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渴求知识,具有丰富想象力,个性十足的一群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练就一身的“武功”,十八般兵器样样懂一些,成为一个杂家,才能引导学生,学会终生可用的本领,生活、工作的智慧。

(二)理性睿智

要做到时时刻刻能够保持清醒的状态,敏锐的心,使之与心术不正、尔虞我诈、崇尚权术、趋炎附势等泾渭分明。他不是自命清高,与世无争,卓尔不群,而是既善于合作,又保持个性与同事和谐相处。遇到一切事情,能够取长补短,应对自如,运筹帷幄。具备以正确运用致力为特征的理解、推理、归纳和判断的能力。

(三)爱学生

“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达到智慧之爱,师生双方才能做到互相尊重,双方之间的交流会畅通无阻,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真正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需要从以下几点去努力:(1)尊重和信任学生,特级教师王栋生说得好:“教师,‘不跪着教书’”,那么,学生也要“不跪着学习”。(2)做学生的朋友,朋友之间是可以真诚交流的,学生不管遇到忧愁、快乐都愿与你分享。(3)做一个好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是一生。为人师表,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

教育是基础性的工作,而教师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个性、智慧,首先是教师具备发现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智慧,需要智慧的教师,所以让教师充分发掘、培养自己的智慧,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篇10

[关键词]转识成智教育知识智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215-02

一、“转识成智”的内涵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这是唯识学的终极关怀,是唯识的实现,也是唯识的超越。①但唯识学的“转识成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赋予“转识成智”以科学的内涵。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就它反映的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认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认识。就智慧而言,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它本身包含着多元的内容,是综合而深邃的。大众口中的智慧便与智力、才智等同,范围较窄。广义的智慧主要是指人们运用知识、技能、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同时它更是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中个人生存、发展状态的积极审视与观照,以及对于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地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和生存方式。②知识与智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孕育于知识之中,但智慧又不等于知识,是知识的升华。知识侧重于现实世界,是具体有形的,可通过书籍或他人传授而获得并逐步储存起来的理论知识或技能。智慧则不同,它不光包含现实世界,还包含人类自身,是无形的,通过对知识的反思,在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综合并内化为一种力量、精神品质并对知识进行创新、应用,这仅靠知识积累在短期内是无法形成的。因而,知识与智慧可以说是一个共同体,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二、“转识成智”的过程

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③既然智慧建立在知识转化的基础之上,那么必然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本文通过冰山水面上下的不同来分析人“转识成智”的过程。

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知识、技能等都是一种物化的“现象”,具有多样性和欺骗性。而智慧是潜藏在一切外在现象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具有隐蔽性和真实性。(如图1)水平面上的冰山一角,是肉眼可以看到的“识”,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及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技能,是人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灌输并逐步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之后再通过语言、行为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外在的表象作为衡量人的一个标准颇受重视。知识在人脑中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路径长期积淀逐步内化为智慧,表现为一个人的品格、德行,是隐藏在水平面下的冰山基座。智慧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也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通过激活知识、自我完善等方式形成。由于它的隐蔽性,往往被大家所忽视。那么“转识成智”的过程便是人通过对知识的分解,形成个性化的见解,由一个知识人向智慧人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知识与德性有关联性,但没有必然性,知识渊博不代表品德高尚,反之亦然。

(图1)

三、当代教育“重知轻智”

在一个高速和高度“知识化”的社会里,知识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意义,而当代教育却过分专注于知识而忽视智慧的养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知识储量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传授知识上。学生从小学开始每天都要掌握很多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知识进行咀嚼、理解。日久天长,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成为了“图书馆型学生”,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储量,却没有个性标记的知识符号。这样的知识学习对于学生智慧的发展不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仍沿袭着灌输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运用大量的时间宣讲,较少考虑学生个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这种被动的接受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仅仅是掌握了知识,却无法挖掘知识深层所蕴含的智慧。离开对知识内含的智慧的领略,知识教学是不完整、不充分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固着在知识的外在形式上,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因而也就没有机会体验知识的智慧意蕴。

(三)忽视“人”的教育

知识作为当今社会衡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备受重视,我们的教育也一味地强调知识本身,而不注重“人”的培养。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特有的教育,但教育的实效甚微,理论的宣讲没有从实质上塑造人的品质,没有将知识内化为人的德性。

四、教育的新理念“转识成智”

(一)“转识成智”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人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且远远超越知识的本身。如果说过去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知识如何影响人的发展,知识如何改变人的命运的话,那么今天则更加强调人对于知识信息的主动筛选、组织、运用和实践。

强调人对于知识的主体能力,尤其是在一个知识愈来愈“网络化”的时代里。④那么,人对知识的掌握、分解、综合及创新便逐步内化为一种智慧,一种适应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转识成智”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当代教育呈现“以科学知识为本位”的特点,而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教育变革中,这种“以科学知识为本位”的教育遭遇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便是扭转“重知轻智”的新体验,教育不止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人的能力,增长人的智慧。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或通过知识生成智慧主体。教育的“转识成智”,最终需要落实到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尤其是需要落实到学校课程改革中来,通过课程的改革来引导、激发人的智慧的成长。

(三)“转识成智”是人自我完善的需要

由于智慧是人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转识成智”是一个知识人向智慧人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这个过程与教育密不可分。那么,教育实践中的“转识成智”,旨在通过人类的知识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的发展,培育他们的智慧能力、智慧精神和智慧人格以形成完满的人生智慧。

注释:

①胡伟希.转识成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靖国平.“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③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66.

④靖国平.“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参考文献】

[1]靖国平.“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2]童国嘉.转识成智“转”在何处[J].江苏教育研究,2009.

[3]李长吉.知识教学的使命:转识成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