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十篇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十篇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1:13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1

“教师阅读工程”推进的途径

在“整体设计、榜样带动、分层实施”策略引领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一)分析教师阅读需求,准确定位实施目标

海淀区有李希贵、窦桂梅、刘可钦等一大批外来的教育名家,也有刘彭芝、李晓风、王春易等众多在本地成长的教育、教学大师。在同样的专业成长环境中,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快速成长?通过分析名教师、名校长的专业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热爱思考而且勤于笔耕的人。他们热爱教育,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在他们完善自我的道路上,阅读和写作就像梯子和拐杖,伴随着他们行进在越来越高远的专业发展之路。这种以内部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成长路径,摆脱了对外部刺激的依赖,能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持久和自觉。那么,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和名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改善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从而促进更多教师在专业上提升呢?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寻找推进教师专业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高度认同阅读的价值,把阅读与反思看作是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和学校都对教师阅读本身缺乏理性认识,希望能够得到活动方法的支持,在区域内形成交流平台和管理工作机制。有了学校与教师对阅读的价值认同做基础,有学校和教师的阅读需求做指引,海淀区的“教师阅读工程”定位也变得逐渐清晰。在区教委的统筹安排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希望通过阅读工程的实施,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阅读,从此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洒落在海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思考中,浇灌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树。

(二)建设学习型学校,点燃教师阅读的内驱力

只有阅读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心,教师才会在阅读中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才会有把阅读所得用于改善教育教学的企望。如何才能把更多教师变成持续的学习者呢?除了通过建设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健全管理制度等外部措施,打造自己的“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发挥文化对学校成员的滋润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型文化融入个人意识之中。追求个人发展,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只有把个人学习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成为个人发展的持续动力。学习型学校发挥对个人学习的带动作用的关键在于,把学习、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组成三位一体的整体,让学习成为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在学校中的每个人意识里都注入读书促进发展的基本观念。

(三)推荐精品好书,丰富教师阅读内容

为了让教师阅读持续有效地进行,我们借助各种活动,把好书推荐给教师。

在区域层面,我们展开教师阅读的研究,精心选择能够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书籍,推荐给全区教师。每年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精品书,详细介绍图书的作者和内容,供教师们选择。推荐书目源自对教师阅读书目的分析,例如通过对教师征文分析,把教师认可度最高的10本图书推荐给教师。区域层面的图书推荐活动已经进行了6年,累计向教师推荐300本图书。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里就能读到需要的书,我们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扩大学校藏书量和更新速度;指导学校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人文化管理。这些努力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也使更多教师直接受益。

(四)推广经典阅读,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从经典阅读入手,组织教师阅读经典的集体活动,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培养教师阅读教育经典的兴趣,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指导小组启动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教师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好书、诵经典,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成为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之一。各学校在推广经典诵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诵读形式。教师读书社、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和读书交流时间等名字各异的读书组织在海淀区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组织活动时间或灵活、或固定,参与人数或部分、或全部。教师们边阅读,边讨论,对教学的认识角度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五)评选区域读书人物,为教师介绍读书方法

为了以真实人物带动教师阅读,我们以示范学校为主,面向全区评选“海淀区教师读书人物”;每年都召开阅读工程总结表彰会,推广读书经验,分享教师阅读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教师。景小霞、窦桂梅、刘可钦等一批优秀教师被评为“教师读书人物”。我们组织他们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核心阅读书目、读书方法、选书心得、读书感悟等写成平实生动的文章,并且编印成书,供全区教师借鉴。他们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渊博、谦逊与深厚,深深触动了教师们的心灵,使教师在自我发展与专业阅读之间建立了一条感情的纽带。每年评选的海淀区“十大读书人物”成为许多教师的精神榜样,一大批读书先进人物应运而生。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征文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引用刊登。

(六)丰富交流反思渠道,提升教师阅读效果

教师职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教师运用阅读获得的思想来解决实践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形成经验智慧,进而促进专业进步与成长。基于阅读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教师阅读工程”注重集体阅读,突出合作与交流。在教师之间开展阅读交流,能促进教师积极思考,启发思维,催生思想火花,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从他人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教师阅读的引领,使教师能够成为实践型、反思型教师。

区域的教师阅读交流平台有每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的读后感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我们把学校的阅读交流平台也纳入区域平台之中。教师借助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专业视野,提高了阅读的层次和水平,从他人的阅读中汲取了智慧,同时又启发了别人。通过阅读工程,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领会到“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而文化的滋养令教师们人文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底蕴不断深厚,有力地提高了全区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主要成效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新的“增长点”,日益得到了学校与教师的普遍认可,对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起到了战略性作用。

(一)区域教师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5年来,“教师阅读工程”从全区的角度组织了大量阅读活动,主要有专家讲座、阅读工程现场会、阅读征文、阅读人物评选等。这些活动对学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海淀区曾经请朱永新教授对全区教师做“读书与教书”专题报告会。会上朱教授推荐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随后,就有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共读了这本书。每年海淀区面向教师进行的读书征文活动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固定的读书活动之一。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进而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二)教师的阅读环境大幅度改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面对中小学普通教师展开了教师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2011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绝大多数学校已把教师阅读工作常规化。79.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源得到较大更新,77.2%的教师认为阅读工程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与2007年相比,2011年读书数量在5本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从37.0%上升到62.1%,提高了25%。教师在学校中能够过有组织的图书生活,能读到好书,也能及时交流读书收获。

(三)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教师阅读工程”在学校开展得比较普遍,在教师层面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在阅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把学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形成了“以读书促教书”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觉地通过读书提高教学质量,在工作中领悟阅读的快乐和教书育人的真谛。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热情也得到激发,在“读书—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调查显示,通过4年阅读工程的开展,94.4%的教师了解了“教师阅读工程”;77.2%的教师对阅读工程的成效非常肯定,普遍认为阅读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师阅读工作已经融入学校发展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也使得多数学校推广读书成为常规内容。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经过4年的工作推进,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多数学校已经把教师阅读工作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工作。部分学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师阅读工作机制。海淀区许多学校建立了各种阅读工作室,为教师提供阅读的场所,更多的学校把精力放到教师阅读活动的组织上,部分学校能够做到固化活动形式,同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典型经验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教师阅读工程”顺利推进

在阅读工程启动前,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由区教工委副书记领导,教委人事科、教科所、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办公室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学校各个处室之间也密切协作,各部门工作统筹安排,使得阅读工程在学校和全区顺利推进。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支持。我们还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阅读氛围,《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海淀报》等都大篇幅报道过我们的阅读工程。《海淀教育》杂志设立“一卷书屋”专栏,专门刊发“教师阅读工程”的优秀读书征文。

(二)把教师阅读和继续教育管理结合,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教师阅读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就通过政策推动将教师阅读纳入了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赋予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并研发出“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6年来,通过阅读工程展开全员继续教育,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使教师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满足了不同职级和学校教师的需求。继续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常规制度,在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操作和管理体系。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成本较高、有时教师在培训中还比较被动等。阅读工程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弥补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单一的不足,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为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培训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三)坚持以阅读促教学,提高“教师阅读工程”的时效性

“教师阅读工程”应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组织者需要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和提倡教师广泛参与阅读活动,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形成开放的阅读交流渠道;在鼓励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倡导职业性阅读,实现阅读价值的多元化;引领教师将阅读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阅读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阅读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素养;开展阅读活动应特别注重实效性,在引导教师结合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实践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确保阅读的效果。

(四)坚持全面引导与重点推进结合,实现“教师阅读工程”普及性

海淀区开展教师阅读活动的策略是全面引导,重点推进。以试点校形式推进“教师阅读工程”,引领学校将教师群体阅读、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教师阅读工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30所试点校首先开展教师群体阅读活动,总结和分享活动经验,引领、带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教师阅读工程”。试点学校都以校为本,制订和实施了本校的工作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校本阅读活动,比如,教师讲述读书故事,开展读书朗诵会、读书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师们通过阅读、交流、分享,产生对教育职业和教育生活的热爱。试点校的经验及时向全区,打消了个别学校实施“教师阅读工程”的畏难情绪,提升了一般学校实施阅读工程的效率,最终实现了“教师阅读工程”在海淀区中小学全覆盖的良好局面。

(五)立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增加“教师阅读工程”可持续性

“教师阅读工程”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而是涉及教师素养提高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整体性的眼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工作、实践与研究、学习与反思的关系,将养成教师阅读习惯和建设“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增强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2

韩林

摘要: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有成为全社会、家庭、学校较为关注的问题。学生选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怎样在课外阅读方面下功夫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影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等。作者就山区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山区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在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有成为全社会、家庭、学校较为关注的问题。学生选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怎样在课外阅读方面下功夫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影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等。所以作为一名山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对本山区学生做了此次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在地处秦岭腹地的灞源乡中心小学六年级两个班进行,本地区是省级贫困县蓝田县山区的乡镇,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极为缓慢。本次共发放问卷84份,其中一班41人、二班42人,收回有效卷80份。

二、调查结果

1、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

山区学校比城市学校的藏书少,而且获取课外阅读的途径也非常窄,山区有些学生甚至小学毕业到初中毕业未曾读过一本课外阅读。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入学六年以来,一本工具书都没有的学生在一个班中竟占38%。可想而知差距之大,令人忧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并不高,不能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山区家庭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并且山区图书馆不够健全、藏书较少,图书较为陈旧,使用率低,不能合理开放,同时加之某些经济因素不能满足,丰富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成为一句空话。同学之间互借阅读的比例虽大,但阅读面过于单一,有些书籍与学习并没有关系。租书方面本地区也没有类似的市场。从网上获知的为零,几乎没有学生接触过网络,所以一无所知,对于探究性的问题无从下手。

2、关于课外阅读的方法

类别

项目

六(一)

六(二)

阅读后做笔记的情况

经常作

27%

22.5%

偶尔作

33%

37.5%

不作

50%

40%

读书后与他人交流写体会读后感的

经常写

15%

10%

偶尔写

37.5%

30%

从不写

47.5%

60%

课外阅读有选择的

有针对性选择

17.5%

12.5%

无针对性选择

40%

45%

随便无目的

42.5%

42.5%

上表中所反映的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对于课外阅读有待正确的认识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还反映出多数学生选择的盲目性,有的学生随便拿到一本便相互传看,在我班我曾发现有些学生竟拿些星座运势类似于算命的书籍传看,由于山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城市的较差些,有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较多,对学生的教育相对松懈,学校的教育必定是有限的。社会之大,这样盲目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他们幼小的心灵遭受污秽。

3、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情况

项目

六(一)班

六(二)

认为有正面影响

37.5%

40%

认为有负面影响

35%

35%

无所谓

27.5%

25%

可以看出:有益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的确,在调查时有的学生说对自己的作文,同时对自己的言行也有很大帮助并能辨别是非等。很明显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表现极为活跃、语言组织能力较强、有较多的创新性问题提出。作文中语句流畅、观点鲜明、可读性强,处事较为理智。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反映迟钝,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成绩平平,没能有选择性地去阅读。

三、反思

1、由于山区学生与外界交流较少,信息较为闭塞,对外界了解太少。我曾问过学生:“你们长这么大,谁到县城去过?”一个班中竟寥寥无几,而大城市更不用说。每次带学生参加县一级的竞赛很难取得好的成绩,他们对部分问题闻所未闻。我虽然只是对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单方面做了调查,但在我国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或不如这样的地区的学生值得我们关注和帮助,使他们与城市学生缩小差距,让基础教育的阳光普照大地。

2、小学生对童话较为感兴趣。对有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文学作品不太敢兴趣,加之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引导,认为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处于发育期的他们好奇心较强,如果不筛选阅读内容,很可能影响学习。

四、建议

1、增强山区小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图书馆应加大建设力度,合理开放借阅工作。充分发挥好为教育教学服务,能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又好又快地发展。

2、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目的性教育,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多做笔记摘录学习优秀句段,多写心得体会,从而有新的体会发现,以此提高。制定计划,教师有的放矢的去指导学生。多进行一些优秀作文展评,辩论、演讲、朗诵、主题班会等活动。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3

首先,在苗区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字、词、句是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苗区儿童从苗语过渡到普通话,从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积累的经验理解文中的词句含义,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达意思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加强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交际或习作中运用。理解汉语的语法,例如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类+大类”(或叫“小名+大名”)的类型,小类在前,限定后面的大类,像“桃花”、“梨树”,“桃”、“梨”为小类,“花”、“树”为大类,但苗语里的词序恰恰相反,大类在前,小类在后,“桃花”说成“benxghueax”(苗音,词义为“花桃”),“梨树”说成“ndntrax”(苗音,词义为“树梨”)。通过学习,逐步使苗区儿童由苗语思维过渡到汉语思维,又使汉语思维的习惯反过来影响苗语思维,融会贯通,互相促进,更加丰富。

其次,在苗区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以后,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兴趣,除了教材的课文以外,要选取一些贴近苗区儿童心理和生活实际的课外阅读教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时教师可以找一些苗区儿童都熟悉的歌谣来让孩子们翻译写成汉语,激发兴趣。

第三,在苗区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小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苗区儿童受苗语发音影响,训练诵读时应该首先要求读得正确,不读错;接着要求读得流利,不拖拉;然后要求读得有感情,不平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文要让学生去读,而不只是老师讲。默读是无声阅读,它比朗读速度要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它省时省力,形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练习时,要求学生不出声,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边读边看边想。重复训练,熟能生巧,既要学生读懂文章,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背诵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文章的阅读方式。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加强背诵训练,学生通过背诵名篇佳作,名家那典范的语言就会自然地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上,影响并规范了口语。

第四,在苗区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加强阅读方法的传授和训练。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苗语没有文字,苗区的儿童说话张口即出,说完就完。汉语有文字,课堂精读,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略读常见于课外阅读,往往属于学生自主性极强的选择阅读。训练时只要求学生捕捉住关键信息就可以。课外书籍繁多,有些有用,有些没用,要教会学生用略读来多地阅读有用的文章,能得到关键信息即可。浏览则用于查找资料,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就具备这种查找资料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在苗区小学阅读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也十分重要。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语言文字材料的心理过程。阅读时,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所读材料的意思。若不能自觉专心地分析思考阅读就会如同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酒肉穿肠过,佛祖也不心中留,毫不成效可言。阅读是一种与作者的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情感活动过程。阅读教学要根据苗区儿童思维特点与学习汉语的思维特点来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离开情感交流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例如,可以写读后感,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可以在自己的读物书本上作记号和批语。阅读动笔在理解消化作品内容和积累知识方面是很有帮助的。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4

关键词:早期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322-01

一、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早期阅读教育重在培养阅读能力。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3—8岁是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如果能养成“爱阅读、会阅读、能阅读”的良好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就能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学理层面上的意义姑且不说,从实际生活来看,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至少有以下两大好处:第一,能帮助幼儿找到知识的钥匙。第二,可以为幼儿将来写作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热爱阅读、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二、幼儿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1、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

一个幼儿认识的字多,可以证明该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强,说明其区别文字符号与其他符号的能力强。然而,幼儿阅读能力的高低除了要求阅读者必须具备对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的能力,即能够将书面语言与自己的口语经验联系起来,明白书面语言是用另一种表达形式来表达与口头语言相同的意思,只有这样,幼儿才可能逐渐掌握书面语言的语法经验,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语言)表述画面、文字的涵义。

2、认为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

这种说法隐含了两个观念:其一是幼儿的潜能开发最为重要,其二是提前读写必然导致潜能的开发。研究表明,幼儿早期阅读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是有好处的,除此之外,幼儿早期阅读对孩子情感的发展、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早期阅读的价值并不在于开发幼儿潜能方面,而体现在使幼儿通过接触书面语言,获得与书面语言有关的态度、期望、情感和行为。

3、有些老师缺少科学的早期阅读指导

大多数老师己经意识到幼儿阅读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少对幼儿的阅读活动进行指导,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老师对幼儿早期阅读的认识存在误区,或者虽然对早期阅读有科学的认识,但禁不住社会现象、个人功利主义的诱惑而在认识和做法上产生矛盾。

4、家庭阅读环境的欠缺

孩子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个利于幼儿阅读的氛围。幼儿园虽然为幼儿准备了阅读材料,但由于担心孩子读后看后随处放,把阅读区弄得很乱、看起来不整齐,而把阅读材料放在幼儿不能随意取放的地方,束之高阁。

三、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策略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根据幼儿听读游戏说字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同时,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阅读交流活动。

我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四、家园合作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1、指导家长为幼儿创设阅读环境

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应经常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定时定内容的去指导幼儿阅读图书,鼓励幼儿在听书的过程中跟读。

2、指导家长和社区资源进行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5

正基于此,我们对上海市普陀区内部分中小学生在课外阅读形式、阅读时间、阅读原因等方面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此来探讨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整合各方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率。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1年上半年,我们对区内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的有二:第一,通过调查,了解普陀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第二,根据调查结果,在区域层面上开展阅读指导工作的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调研的范围为普陀区内20所中小学,其中小学10所、初中7所、高中3所。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基本题型为选择题。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83份,有效问卷1945份。问卷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学生课外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阅读的原因以及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一)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

我们对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纸质阅读依然是学生比较喜爱、比较常用的阅读方式。不过高中生的纸质阅读率明显低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基本不阅读的学生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

(二)学生阅读的时间

我们对学生每周平均的阅读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纸质阅读时间呈递减的趋势,而上网阅读的方式更被高中生所接受。

(三)学生阅读新书的原因

我们对学生阅读新书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3):

本题是单项选择题,对学生阅读新书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阅读的学生呈上升趋势,并占主导地位。而受教师推荐、同学介绍、家长指定等外界因素影响选择阅读的学生呈递减趋势。

(四)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我们对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4):

此题为单项选择题。表4显示,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仍以课业负担重居首,其次为没有自己喜爱的图书、教师家长不支持阅读等客观因素。

二、情况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悲观,不喜爱阅读的学生仅占10%左右。

在阅读方式方面,传统的纸质阅读依然是学生比较喜爱的阅读方式。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看纸质图书才是阅读,上网浏览文学作品、看电子书刊也应该算作阅读,它是纸质阅读的延伸。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选择上网阅读的学生逐步增加。当然,这也与小学生家长害怕上网影响孩子视力、担心小孩受到网络负面影响而不允许孩子上网有关。

在阅读时间方面,小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每天阅读课外书籍或报纸杂志50分钟左右,而初中、高中学生每天书面阅读平均少于40分钟。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网络浏览时间呈明显增长之势,高中生上网浏览时间与书面阅读时间相差不多。如果不是课业负担较重的因素,此数字可能还会上升。

在学生阅读新书的原因方面,小学生受教师、家长、同学的影响较大,自主阅读需求并不强烈。这也就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是最为必要与关键的,因为此时学生的可塑性最大。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外界的影响趋弱,受自主阅读需求或媒体推介的影响更趋明显。因此,此时通过媒体的推荐,效果可能更加好。

在影响学生阅读因素方面,仍以学生课业负担重为主因。但是,在初中、小学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的年段,教师、家长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与缺乏学生自己喜爱的图书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向学生推荐好书、师长鼓励学生阅读显得十分必要。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我们发现,90%左右的学生还是喜爱阅读的,只是在阅读的方式上发生了改变。因此,我们在呼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并充分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生阅读。

(一)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助推学生阅读

作为学生在校课外阅读主阵地的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条件,促进学生阅读。

我们希望学校图书馆在配置图书前,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听取师生的意见。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组织师生代表一同前往书店选购图书。或者通过校园网购书意见征询单,满足学生自主选书的愿望,以此提高藏书的质量,吸引学生前来图书馆阅读。

同时,学校图书馆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欢迎学生前来阅读图书。图书馆要尽一切力量提高服务质量,以优美雅静的环境、优质充足的藏书吸引学生,以热情周到的态度服务读者,同时,适当调整开放时间,特别是延长放学后的服务时间。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学图书馆“学生上课我上班,学生放学我下班”的矛盾,也解决了某些小学取消晚托班后学生无处去的难题。

(二)通过网络平台,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建议负责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教育局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下同)利用区内“教育情报网”推动、指导学生阅读,逐步转变家长、教师观念。

我们建议图工委在“教育情报网”上及时介绍新版图书的梗概,并附上教师或学生的读后感,供学生参考。同时,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荐书者既要介绍清楚所荐图书的版别、出版日期、定价,还要写出简明的荐书理由。区图工委经过筛选、评比、整理、加工、编辑后,通过网络及时予以介绍。通过图工委、伙伴的图书推荐,学生读者会有一种亲近感,选择阅读的可能性也会大为提高。

我们建议图工委要结合形势或教育重点工作,推荐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图工委要抓住节庆、纪念日等契机,结合时代热点,趁热打铁,大力鼓励学生阅读。同时,也让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态,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阅读指导

我们建议图工委定期开展阅读指导活动,开设趣味性的读书讲座,培养学生阅读热情。在深入基层学校开展阅读指导时,图工委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召开相应的读书指导会。用贴近学生的语言,“零距离”地向学生推荐图书,并传授一些阅读方法,供学生参考。同时,通过“教育情报网”将每次阅读指导的内容、形式、安排等一告知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同时,利用网络平台采用互动形式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阅读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欢迎学生主动地参加读书活动。这种互动的阅读指导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建议各中小学图书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做学生的“阅读指导者”。定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阅读。通过校园网加强新书宣传,让学生了解馆藏资源的更新,知晓图书发行动态,从而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及时选择书籍阅读,提高阅读率。

(四)开展丰富的读书互动活动,促进学生阅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为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益。我们建议图工委可以每学期根据德育工作的重点,与教育局相关部门、团队组织协调后确定一个读书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增强阅读的生命力。我们认为以下的活动形式比较受学生欢迎,且有一定的实效,可以经常组织开展。

1.开展学生自主荐书活动

让学生向同伴推荐书籍,可能更具有亲和力。因此,建议图工委每学期组织开展学生荐书活动。在荐书活动中,学生用精练的语言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的梗概,并写出推荐的理由。图工委经过筛选后,将学生的荐书文章公布在“教育情报网”上,既可供爱书的学生参考,也可作为学校图书馆选购图书的依据之一。

2.组织读书征文评比活动

我们建议图工委利用假期组织开展学生网上读书征文活动。征文形式既可以是不加重学生负担的“读书一得”、“百字书评”,也可以是学生有感而发的网上读后感交流。对于有一定质量的征文小作者,区图工委经过评选后给予表扬、奖励。同时,为鼓励学校领导、教师关心、支持学生参加读书活动,区图工委还可以每年评选区级的“读书活动先进集体”与“优秀指导教师”。

3.“读书小报”展示

我们建议图工委每年进行1~2次“读书小报”评比。小报制作可以以班级或小队(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阅读后通过书面语言展现集体阅读的状态。小报一般设置“好书推荐”、“阅读风貌”、“一句话书评”、“阅读明星”等栏目,以此反映出团队阅读的风貌。在“读书小报”的评比过程中,图工委可以根据小报内容及该团队日常参与读书活动实际情况,授予“书香班级”、“书香小队”等称号,从而调动一个集体的阅读热情。

4.阅读先进集体与个人的评比

我们建议图工委每年度对积极参加读书活动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小学生进行评比表彰。在学生本人申报、学校推荐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投票评选出年度区“书香少年”。为激励以班队为单位的阅读群体,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每年可以评选一次“书香班级”、“书香小队”,调动班主任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同时在面上形成“书香校园”的氛围。为鼓励图书小管理员更好地为学生读者服务,调动他们宣传读书活动的积极性,每年可以评选“优秀小管理员”,并通过教育报刊或教育情报网进行事迹介绍,激励更多的图书小管理员热心为小读者服务,使他们成为宣传、参与读书活动的中坚力量。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数学;发展性阅读;有效策略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不同于一般阅读。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数学阅读的理解常常出现误区:

误区之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应该包括对数学信息、数学类读物的阅读,阅读这些读物是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有益补充。但如果仅仅把数学阅读理解为阅读数学报刊、杂志或网络媒体,或者把数学阅读理解成数学教学后的欣赏、阅读拓展,简单地把数学阅读看成:“数学+阅读”,这是对数学阅读狭隘的理解。数学阅读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应该包括课前的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应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误区之二:数学阅读=提问+自学

数学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通过问题的生成、解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的产生应来源于学生。不少教师误以为数学阅读就是教师布置自学导读题,让学生看书自学。这固然是数学阅读的一种方式,但数学语言高度抽象概括,教师如果以这种短线的问答式展开教学,忽略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探究、发现,省略学生的体验,怎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丰富性,何谈发展学生的思维?

误区之三:数学阅读=课本+学生

数学阅读强调用好教材,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大有益处,但如果过份强调课本的作用,不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班级差异等诸方面的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让学生围绕课本进行学习、操作、答疑、练习,把数学阅读看成一种程序性的操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被课本所禁锢和束缚,反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学阅读其实并不陌生,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只是在原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进一步突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可持性发展。数学阅读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阅读中激趣、生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如果丢失了学习的兴趣,获得的知识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会被遗忘,学生会在可持续发展上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兴趣,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生成问题,激发求知欲。例如:学习《比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教师出示: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同座位互相比划信息中的数据。你是怎样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关于“比”你有什么疑问?你还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识?通过阅读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和想要了解的数学知识,以问题引路,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阅读中比较、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对知识的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正话反话等形式,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把“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与“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进行比较。在学生认识钝角的知识时,把“钝角都大于90度”与“大于90度的角都是钝角”进行比较。学习圆的周长时,将“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进行比较,帮助其理解之间的区别。

三、阅读中探究、发现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学生数学阅读还应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相融相伴。只有在阅读中探究,在阅读中发现,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字与信息》研究身份证编码时,教师出示课前学生收集的身份证号码让学生进行阅读:

622222197801053015

622222198612022014

622222197412056013

622222198503062042

……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身份证号码的开始都有“622222”这些相同的数字,猜一猜这些相同的数字可能表示什么?②“19780105”、“19861202”等这些数字有什么相似之处,可能表示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在阅读中,引发猜想,讨论交流,探究发现身份证编号中的一些信息。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7

【摘要】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孩子喜欢的一种学习途径,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开展愉快的阅读区角活动,对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对孩子的一生影响也是很积极的,本文从书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掌握、环境的创设、教师的指导、氛围的营造、与教学的结合及家庭中阅读角的建立等几个方面做了阐述,从而揭示快乐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阅读区活动;快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从小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积累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在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活动中,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角让阅读区活动快乐起来,可大大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1.书目的选择及投放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着幼儿对图书种类的喜好,以大班幼儿为例:大班幼儿已获得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语言.思维.想象等能力均具备较好的基础,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审美取向,所以在选择图书时要从书的大小、色彩、构图、内容等多方面考虑孩子的需求;如果书过大、过小,孩子都不讳太喜欢,因为会让他在阅读时觉得不方便,不舒适。书的色彩构图要清晰明亮,可以一下子捕捉到孩子的视觉注意力;书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层面的。童话故事、儿歌、自然科学、成语故事、历史人物传记等等,以满足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语言发展的渴求。在投放过程中应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予以灵活调整。

2.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区的活动一般都是教师指导下惊醒的幼儿独立的自主活动,所以教会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法是开展活动的前提。教会孩子正确的翻书方法,认识封面、封底、页码,并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小小图书真有趣,有封面,有封底,一页一页往后翻,从左到右别漏掉,看谁看书最仔细。告诉孩子一本书就是字宝宝的家,封面是大门,封底是后门,每一页都是一个小房间,看书时要轻轻的别把字宝宝的家弄坏了,看完了,要把字宝宝的家关好放到安全的地方。

3.环境的创设及延伸为幼儿创设一个愉快丰富的阅读环境,首先是物质环境,教师应在教室一角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活动区,除了提供足够数量的能吸引孩子阅读的书籍,还要提供一切能帮助幼儿阅读的辅助用品:靠垫、小椅子、故事录音等,在墙面上可以贴一些背景图,和一些故事中常出现的动物图片,方便幼儿操作。其次要注重阅读材料的延伸,除了书以外,根据不同的幼儿年龄段提供不同的材料。如排图讲述、拼字游戏、字图配对。大班的孩子还可以提供工具鼓励幼儿为故事配插图,自制图书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4.教师的指导阅读的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指幼儿各自阅读的活动,它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榜样的作用,教师应时时刻刻主义自己的言行,爱书、惜书。让孩子感到老师也爱阅读。其次教师要运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教师和小伙伴一起阅读的快乐。在集体阅读时间,比如听故事,让孩子发表意见听什么故事时,要渗透公平民主的思想,既让孩子都有选择的权利,又要让孩子知道不能事事以我为中心,要尊重大多数孩子的意愿,学会克制自己,教师也应避免集权思想和偏向心理。教师要根据已有经验,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猜想人物的心理、故事情节的发展。听故事不仅仅是孩子接受与欣赏的过程,更大的价值在于――成为让他们验证猜想、寻求答案的主动思考过程。

5.营造阅读的氛围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为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不要刻意限制幼儿选择看这本不看那本书,也不要强行中止幼儿阅读过程,如阅读时间结束前五分钟可以提醒幼儿活动快结束了,给幼儿一个心理缓冲,使阅读成为幼儿喜欢的事情。

激励也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鼓励幼儿在不打扰别人的前提下交流讨论图书内容,分享阅读的快乐,在阅读活动中“你看的真仔细”伸出大拇指,奖励孩子一颗五角星等方式表扬孩子在阅读时认真与专著,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成功与快乐,阅读的兴趣回更加浓厚。

对于能力差、胆怯的孩子,应多给予指导关注,让能力强的孩子与其共同阅读,耐心引导孩子从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开始学习,逐步帮助幼儿克服胆小,并加以适时的鼓励与赞许,提高幼儿阅读的自信心。

6.与教学相结合教学中主题活动的开展也应与阅读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中班的主题《香香的蔬菜》等可以提前投放一些科普类有关蔬菜的配图图书,让孩子提前获取经验,为教学活动做好知识储备,孩子会非常感兴趣。在六一活动结束后,还可将孩子活动的照片配以文字制成图书投放在活动区内,让孩子自由翻阅,从中获取愉快的体验。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从小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积累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在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活动中,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角让阅读区活动快乐起来,可大大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1.书目的选择及投放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着幼儿对图书种类的喜好,以大班幼儿为例:大班幼儿已获得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语言.思维.想象等能力均具备较好的基础,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审美取向,所以在选择图书时要从书的大小、色彩、构图、内容等多方面考虑孩子的需求;如果书过大、过小,孩子都不讳太喜欢,因为会让他在阅读时觉得不方便,不舒适。书的色彩构图要清晰明亮,可以一下子捕捉到孩子的视觉注意力;书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层面的。童话故事、儿歌、自然科学、成语故事、历史人物传记等等,以满足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语言发展的渴求。在投放过程中应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予以灵活调整。

2.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区的活动一般都是教师指导下惊醒的幼儿独立的自主活动,所以教会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法是开展活动的前提。教会孩子正确的翻书方法,认识封面、封底、页码,并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小小图书真有趣,有封面,有封底,一页一页往后翻,从左到右别漏掉,看谁看书最仔细。告诉孩子一本书就是字宝宝的家,封面是大门,封底是后门,每一页都是一个小房间,看书时要轻轻的别把字宝宝的家弄坏了,看完了,要把字宝宝的家关好放到安全的地方。

3.环境的创设及延伸为幼儿创设一个愉快丰富的阅读环境,首先是物质环境,教师应在教室一角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活动区,除了提供足够数量的能吸引孩子阅读的书籍,还要提供一切能帮助幼儿阅读的辅助用品:靠垫、小椅子、故事录音等,在墙面上可以贴一些背景图,和一些故事中常出现的动物图片,方便幼儿操作。其次要注重阅读材料的延伸,除了书以外,根据不同的幼儿年龄段提供不同的材料。如排图讲述、拼字游戏、字图配对。大班的孩子还可以提供工具鼓励幼儿为故事配插图,自制图书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4.教师的指导阅读的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指幼儿各自阅读的活动,它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榜样的作用,教师应时时刻刻主义自己的言行,爱书、惜书。让孩子感到老师也爱阅读。其次教师要运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教师和小伙伴一起阅读的快乐。在集体阅读时间,比如听故事,让孩子发表意见听什么故事时,要渗透公平民主的思想,既让孩子都有选择的权利,又要让孩子知道不能事事以我为中心,要尊重大多数孩子的意愿,学会克制自己,教师也应避免集权思想和偏向心理。教师要根据已有经验,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猜想人物的心理、故事情节的发展。听故事不仅仅是孩子接受与欣赏的过程,更大的价值在于――成为让他们验证猜想、寻求答案的主动思考过程。

5.营造阅读的氛围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为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不要刻意限制幼儿选择看这本不看那本书,也不要强行中止幼儿阅读过程,如阅读时间结束前五分钟可以提醒幼儿活动快结束了,给幼儿一个心理缓冲,使阅读成为幼儿喜欢的事情。

激励也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鼓励幼儿在不打扰别人的前提下交流讨论图书内容,分享阅读的快乐,在阅读活动中“你看的真仔细”伸出大拇指,奖励孩子一颗五角星等方式表扬孩子在阅读时认真与专著,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成功与快乐,阅读的兴趣回更加浓厚。

对于能力差、胆怯的孩子,应多给予指导关注,让能力强的孩子与其共同阅读,耐心引导孩子从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开始学习,逐步帮助幼儿克服胆小,并加以适时的鼓励与赞许,提高幼儿阅读的自信心。

6.与教学相结合教学中主题活动的开展也应与阅读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中班的主题《香香的蔬菜》等可以提前投放一些科普类有关蔬菜的配图图书,让孩子提前获取经验,为教学活动做好知识储备,孩子会非常感兴趣。在六一活动结束后,还可将孩子活动的照片配以文字制成图书投放在活动区内,让孩子自由翻阅,从中获取愉快的体验。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9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作为小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93-01

提高小学生语文低段阅读能力不仅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眼、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将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新疆地区的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重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逐步传授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方位的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新疆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几点浅见,望能促进边疆地区教育教学事业不断发展。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特别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学生,他们受到本地语言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激发其利用汉语进行阅读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通过课件演示,使其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文本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孩子的感悟力。此外,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有关的读物,或及时介绍报章杂志上的好文章,注意开拓他们的眼界,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在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高学生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要求掌握哪些深奥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但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之法,学会自主阅读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还应注重从小渗透,从小做起,积极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技巧传授来说,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长句并画出来指导朗读,让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字词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更好地读出感悟。其次,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从课文总体结构入手,细细品读,达到总揽全文之目的。教学时,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全文入手、整体阅读的能力。最后,一些文章可以从“题眼”入手,从文章的重点入手,阅读全篇;一些则可以抓重点词、关键句子阅读。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或是“关键词、句”去阅读,逐步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阅读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阅读速度、效率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疆地区的学生,一个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利于他们学习汉语,利于他们有效的进行汉语阅读,准确把握其阅读方式和母语的异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口的习惯,要求学生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在善于动口、动手的基础上还善于做笔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聚精会神、认认真真的良好阅读习惯,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发展,教学落在实处。

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获取知识DD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阅读也是如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也就是思考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给学生留出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三个儿子》这一课中,在引导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中说的明明是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读完课文后,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这样,在学生阅读前创设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参与阅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印象,利于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总结:搞好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完善和创新。作为一名合格的边疆语文教师,我们只有认真学习,不断的创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篇10

一、手脑并用,理解阅读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是数学阅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阅读数学文本,通过反复阅读,并借助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算一算等操作活动,去发现、探究、领悟数学文本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如圈画法,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突出阅读中的重点内容与关键词句,阅读后做到对所读文本一目了然、理解掌握。初步阅读后,指导学生边看文本内容,边动手实践,在摆、画、剪、拼、折、量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深入理解新知识。反复阅读后,要指导学生尝试验证推理,反思错误,总结经验。

二、咬文嚼字,反复阅读

咬文嚼字和反复阅读的方法适合于学生阅读应用题、概念、法则、公式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分析、研究,反复推敲,归纳总结,从而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例如,教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倒数不能孤立存在,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把这个概念读几遍,然后把自己认为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反复阅读,再在小组中讨论分析。学生们一致认为“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是重点词,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倒数的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深入透彻地解读了倒数的本质。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互为”一词强调突出,倒数不能独立存在,这样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

三、质疑问难,合作阅读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问难,合作阅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例如,教学“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我先让学生自读:“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接着,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的重要词句,并在小组中讨论理解。绝大部分学生提出要重点理解“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而只有小部分学生圈画了“最简分数”。我再让学生细读第二遍后,小组间进行质疑。当一个学生提出“最简分数”也是重要词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换成是‘一个分数’,这个结论还成立吗?”学生们兴致盎然地精读起来,边读边思考,并举出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解释说明,最终对这个结论成立的理由达成共识。可见,合作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同伴互助、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实现了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真正提高了阅读效果。

四、前后联系,比较阅读

数学学习中新旧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学中可借助前后知识的比较,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去熟悉理解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掌握新材料,并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减少思维的盲目性。同时,对教材所包括的周密的逻辑关系做深入透彻的理解,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知。通过比较除法、分数以及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出定义上的类似之处,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句话,其中的“0除外”学生解释得头头是道。这样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比较,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

五、归纳整理,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