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十篇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十篇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2:19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行政管理 奖励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现代企事业行政管理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激励手段。实践证明,在整个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随着《院长目标管理责任制》、《职工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逐步健全与完善,正确操作和实施奖罚机制,已成为各个单位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它对促进医院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然而,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由于奖罚不当或不讲标准、不计效果地评先发奖,不仅大大影响了有关科室、班组和个人争先创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使原有的奖励“含金量”大为降低,应有的荣誉感变成人们心中的疑惑和不屑,应有的示范作用也化为乌有,实是有悖于精神文明建设。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奖罚不当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负面影响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1奖罚不当的主要表现

1.1奖罚制度不完善

   据笔者对6家单位调查发现,没有一家单位有完善的职工奖罚制度,3家单位仅在一些管理制度中有“视工作表现给予奖励”的笼统阐述,显然不能也完全不适应现代科学管理。如在奖金的分配上,不少单位仍然采取以考勤为主要内容的平均分配方法,解决不了“出工”与“出力”的矛盾;有的单位虽然以科室为奖金核发单位,虽然解决了科室吃单位“大锅饭”的问题,却仍然解决不了个人吃科室的“大锅饭”问题;有的单位采取了计分核奖的办法。可是由于这些单位人员结构或科室设置不合理,以及定额核算方法不完善等致使有的科室容易增收,有的科室不易增收。另外还有诸如考核办法不够科学等因素,致使在同一单位付出相同劳动代价的职工,得不到相等的奖励,使奖金分配的不合理现象很难得到解决。特别是一些行政职能科室,工作无定额,考核标准又缺乏可定量的客观尺度,造成有定额的科室奖罚分明,无定额的行政人员“早涝保收”的极不合理现象,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原先为坐科室的人员要到临床第一线去,而一些临床医护人员挖空脑筋想坐办公室的不安定现象。

1.2奖罚不够分明

   主要表现为该奖的不奖,该罚的不罚,或者不分青红皂白,也来个平分秋色。常常是在与科室、班组签订责任状时,把怎样进行奖罚兑现条款说得头头是道,致使许多科室、班组开始有些喘不过气来,可时间一过又来个急转弯,让人又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年终评奖时,不间这个科室、班组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一律照样下发20%的先进指标,免得分出个你高他低,影响情绪。而到了下边,科室班组的领导为图省事,怕麻烦、得罪人,干脆“删繁就简”轮流做先进,使得有些被轮流坐上“先进”的一上光荣榜,还出现过真正够格当先进人员要求不上光荣榜的事。

1.3奖罚不够严肃、严格

   这主要表现在有极少数单位在实施奖罚时太轻率,动不动就罚、就惩,好像不奖不罚就没有“杀手钢”了;有些单位则把奖罚面搞得太宽,次数太多,奖励有月奖、季奖、半年奖、年度奖、竞赛活动奖、科研奖、单项奖等等。惩罚的有:除了违犯院规院纪的以外还有如延误承诺的、协调不好的、卫生不达标的、无故不参加学习的等等,五花八门,凡事都有奖罚。可就在这也奖,那也奖,这也罚,那也罚的同时,医院整体工作仍无大的起色,常常使医院内部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处境尴尬,十分被动。

1.4领导层获奖过多

   调查发现,在每项奖励中,班组、科室、院级领导所占比例占整个年度奖励的90%以上。也就是说,所有的奖励几乎全奖给了大小干部。评奖时,总是把头头们作为第一人选,一人发言,大家附和,其实很少有人说的是真话。这里不是说干部就不能获奖,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比如,一个职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超过本职工作范畴且有利于人民和集体利益的事,则该职工就应该奖励。而作为一个科长、院长,自我工作非常出色或几乎完善,但科室、整个单位或分管部门的工作成绩一般,奖励也就失去了意义。

2奖罚不当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领导干部思想方法片面,主观因素干扰严重

   主要表现为有的领导以为奖得越多,成绩就越大,医院工作就越好;有的则认为罚得越多,管理就越严格。常常以奖罚论是非,在实施奖罚过程中,不能全面地从勤、绩、德、能等多方面综合评定,总是受他们自身经验、智能、情绪、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或是掺人一些亲疏好恶和主观爱憎等因素。再有者,有些领导特权思想严重,习惯于个人说了算,不按组织原则办事,不经集体讨论研究全凭个人意愿决定奖惩。 

2.2管理教育虎头蛇尾,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一些领导干部常常借故工作忙,单纯依赖奖罚,有的会议一开,任务一布置,好像就万事大吉了,最后用奖罚来吓唬人,忽视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忽视做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遇到问题绕道走,怕得罪人,碰到钉子怕戳手,不敢面对现实,为自己留下后路,不是脚踏实地地去解决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是在不同场合宣布一下,奖罚了事,结果奖也奖了,罚也罚了,可问题依然存在。

2.3工作不实不强,优劣心中无数

   有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忙在嘴上,动在会上,写在纸上,浮在面上,类似葫芦掉下井,看上去落实下去了,但实际上没有沉下底,差在何处,摸不到点子上。有的检查考核,做做形式,看看样子,不按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核打分,你好、我好、大家好,只要不给领导出难题就好。

2.4奖励也爱搞综合平衡,照顾方方面面

   特别是奖,这个科室有的,那个科没有不行,职工有了,干部没有不行。团员有了,党员没有不行,结果是这里出一个,那里冒一个,不管三七二十一,发奖总比惩罚来得容易,皆大欢喜。

2.5不正之风渗入奖罚体系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2

员工违反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根据规章制度规定,该违纪行为应当受到经济处罚;

经济处罚所依据的规章制度内容和程序合法并且适当。

企业进行内部管理时,通过罚款对员工进行规制的情况并不在少数。那么,这种做法是否违法呢?

违纪员工,该不该罚款

支持者观点

支持者认为,用人单位扣罚员工工资是公司自主经营管理权的体现。《劳动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本系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无论从实践的角度还是法律的角度,用人单位都有权制定规章制度,对员工的行为予以规范,包括使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管理,如适当的奖惩措施。而扣罚员工工资恰恰属于用人单位管理员工的手段之一,只要其赖以存在的规章制度制定主体、程序和内容合法,且数额适当,就应认定为合法。

同时,有的地区以立法形式确认了用人单位的“罚款”权,如:《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从员工工资中扣减下列费用:(一)员工赔偿因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费用;(二)用人单位按照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的违纪经济处罚;(三)经员工本人同意的其他费用。用人单位每月扣减前款第(一)、(二)项费用后的员工工资余额不得低于最低工资。”

反对者观点

有人认为,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有权设立罚款处罚的最低一级机关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也就是说,该级别以下的任何组织均无权设立“罚款”条款。同时,《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了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为“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见,对公民的财产行使经济处罚权的主体只能是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有授权的主体,且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执行。用人单位仅根据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财产上的惩罚,显然没有法律依据。

另有一些人认为,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才可以扣除劳动者工资,包括: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代扣代缴相关费用的情形;劳动者使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而需要赔偿的情形;以及劳动者违反服务期或竞业限制约定义务而需要支付违约金的情形。除此之外,用人单位无权以任何名义扣罚员工工资。

此外,还有人认为,即使用人单位欲通过奖惩手段加强内部管理,亦可通过警告、降职、降级、绩效、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进行,毕竟扣罚工资并非唯一的惩罚手段。且即使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合法,数额又应当控制在何种范围内才算适当,实践中尚无认定依据。

例如,《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仅在深圳市范围内有效,而广东省在《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对此有截然相反的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定了罚款内容,或者其扣减工资的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施罚款或者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扣减劳动者工资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被罚款或者扣减工资的人数每人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以罚款。”

从实践视角分析问题

劳动关系兼具平等性和从属性的双重属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缔结劳动合同时虽秉承了平等、自愿的原则,但劳动关系一经建立,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成员后,就应该听从用人单位的指挥和调度。用人单位有权对其员工进行管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承认用人单位的自主管理权并不当然意味着承认其有权对员工进行奖惩,包括经济处罚。自主管理权亦有边界,对于他人人身和财产的处分需要法定或约定的理由。

笔者认为,在一定限度内,用人单位有权根据员工的表现进行奖惩,包括经济处罚,理由如下:

对用人单位管理权的规制不宜比照公法对公权力的限制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下,劳动行政职能由对劳动关系的决定和支配,逐渐转变为对劳动关系的指导、监督和保障。在此前提下,若依据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设定和执行程序对公司的自主管理权进行规制实属不妥,因为普通的企业相对于国家机关而言不可能对不特定人群的权益产生影响,对用人单位管理权的限制不宜比照公法对公权力的限制。

法不禁止即自由

在检索了相关法律法规后,笔者发现,国家层面对于“罚款”并无具体规定,地方层面除了个别地区以明文规定进行了授权(如《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三十四条)或禁止(如《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五十一条,该条例在深圳市以外的地区执行)以外,多数地区亦未进行明确规定。

比如,已失效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对于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职工,经批评教育不改的,应当分别情况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一)违反劳动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消极怠工,没有完成生产任务或者工作任务的;(二)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工作分配和调动、指挥,或者无理取闹,聚众闹事,打架斗殴,影响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三),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或者违章指挥,造成事故,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四)工作不负责任,经常产生废品,损坏设备工具,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的;(五),违反政策法令,违反财经纪律,偷税漏税,截留上缴利润,滥发奖金,挥霍浪费国家资财,损公肥私,使国家和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的;(六)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走私贩私、行贿受贿、敲诈勒索以及其他违法乱纪行为的;(七)犯有其他严重错误的。职工有上述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虽然条例已于2008年1月被废止,其废止当月恰逢《劳动合同法》生效。《劳动合同法》中确认了用人单位有权并且应当“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这部分条款可视为对原来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承继。虽由于当前的客观情况已有所不同,《劳动合同法》无法照搬《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做法明确规定企业可对员工进行“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但《劳动合同法》无疑承担并延续着《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使命。

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士认为,除了法律规定的“代扣代缴”、“赔偿经济损失”、“违约金”等情况以外,用人单位无权扣减劳动者工资。需要明确的是,《劳动合同法》并不否认用人单位有权通过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奖惩。

笔者认为,既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性质上不等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关系,那么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则,用人单位有权对员工进行经济处罚。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九条也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解释支持了这一观点,即只要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合法且内容无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条款就具有法律效力。

也有人认为,“罚款”并非企业管理的唯一手段,警告、降职、降级、绩效、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几种方式确为可行的管理手段,但我们讨论的是能不能的问题,而非孰为最佳选项的问题。

笔者认为,劳动法律法规虽然向保护劳动者倾斜,但同时也兼顾对用人单位的保护。劳动者的违纪行为,无论是否对用人单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都会对其管理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用人单位对相关违纪行为进行一定处罚是出于维护其自身权益的考虑,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承认用人单位的“罚款”权并不与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相冲突。

举重以明轻

实践中,用人单位因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而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时,关于是否达到“严重违反”程度的认定标准由用人单位自行规定。笔者认为,既然违纪解除劳动合同的标准可由用人单位自行决定,而“罚款”无论是性质还是对劳动者权益产生的实质影响都不会比解除劳动合同更严重,根据“举重以明轻”原则,用人单位自然有权对劳动者的违纪行为进行罚款,当然前提是罚款的刀钣τ胛ゼ托形的性质和程度相适应,高额的罚款显然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初衷相悖。

实操建议

虽然法律条文没有禁止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对员工的违纪进行“罚款”,但从管理角度出发,“罚款”并不是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的上策。

对劳动者而言,不当的扣罚工资将侵犯其合法权益;从用人单位角度,虽可以通过“罚款”起到威慑作用从而提高管理力度,但由于“罚款”涉及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较为敏感,若处理不当,会引起劳动者不满,继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严重的还会因此产生劳动争议。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3

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今年以来,我们矿坚持把成本控制作为全矿经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紧抓不放,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精细管理,全面创新成本管理模式和机制,大力打造经营理念,精心强化成本意识,狠抓成本责任体系的落实,实现了成本管理的优化和成本投入的降低,1-7月份,全矿各项经营指标全部完成,确保了全矿效益的最大化。在成本控制工作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靠大幅度超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成本超前控制上严抓细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成本理念,形成全员成本管理模式

今年以来,我们把强化成本理念作为全矿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培训、宣传等教育手段以及指标分解落实到个人等多种手段和形式,让员工切实认识到成本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而让每名员工在思想上树立起效益为先、降耗为本的意识,在全矿形成了“大家管,管大家,人人抓,抓人人”的全员成本管理模式。

1、继续深入开展了“成本在我心中”的成本宣讲活动。我们由经营副矿长牵头,财务、材料、机电等职能部门参与,成立了成本宣讲组,定期深入区队,向广大员工讲解成本构成、运行、控制等成本管理知识,矿开设成本培训班,对基层干部进行成本管理培训,在月度工作例会上,矿长向全矿干部介绍成本完成情况和成本控制措施,使全矿上下对成本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全矿成本运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充分调动起了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了人人会算帐,勤算帐,算细帐,为全矿实现低成本运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指标分解。我们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结合各生产区队的实际生产条件和各职能科室的职能分工进行指标分解,按年、季、月将费用指标分解,层层落实,实行归口分级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了从矿领导到区队、班组及个人,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头上有指标,构成了严密、过细的全员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3、严肃月度成本计划,超前控制。财务部门每月都要将矿单位成本和总成本以及生产单位、辅助单位的材料、配件、工资等成本计划随生产计划一同制表下发,月底严格考核兑现,节奖超罚。在月底对当月成本完成情况进行预测,分析成本费用超降原因,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降低成本意见,上报矿领导,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4、坚持勤算帐、算细帐的工作方法,要求矿领导及各单位都要算成本帐,材料部门实行日清日结,对生产单位,要求在超产的情况下,也要按计划产量任务算成本帐,分析成本情况,明确投入与产出关系,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坚决完成计划任务下的成本指标。

二、创新成本管理机制,形成严密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今年以来,我们不断健全各项经营及成本管理制度,在继续执行2001年制定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交叉式立体经营管理网络系统工程考核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精细管理,创新成本经营管理体系,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出台了《矿二00三年经营管理责任挂钩考核办法》和《矿二00三年全矿各单位及管理人员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内容考核办法》,形成了严密的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三级经营管理责任体系,通过狠抓落实,严格考核,在成本管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分层次推行《经营管理责任挂钩考核办法》

1、领导层(即副总以上矿领导)挂钩和考核办法如下:

(1)挂钩项目安排:主要同各自分管的经营项目挂钩;把加强经营理念及应用这一点作为一项内容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分管的主要经营指标当月没完成,一律取消当月所挂项目的全部奖励;突出体现经营有奖有罚,重责重奖重罚的分配原则。

(2)挂钩分项及奖罚标准:以各自所分管的经营工作及指标进行分项,项目数不等,一项对应一个奖罚金额,累加起来就是挂钩项目总数和奖罚总额。如矿长挂钩9项,奖罚总额为900元,经营副矿长挂钩29项,奖罚总额为1100元等。

(3)考核办法:考核总项在25项以上,以二分之一项目为基数,完成二分之一不奖不罚,完成二分之一以上,奖罚项目相互低销后余额为奖励数,完成不足二分之一,按未完成项目所挂金额之和进行扣罚;考核项目总项在25项以下,以三分之二项目为基数,完成三分之二不奖不罚,完成三分之二以上,奖罚相互抵销后余额为奖励数,完成不足三分之二,按未完成项目所挂金额之和进行扣罚。

2、管理层(即18家职能科室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挂钩与考核办法是:挂钩项目以各自负责的经营管理工作及指标进行分项,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单位经营管理主要指标及主要工作任务没完成,取消单位当月所挂全部奖项,考核以基数项目为准,完成基数项目不奖不罚,完成基数项目以上或以下分别进行奖励和扣罚。如财务科挂钩13项,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奖罚总额630元,材料科挂钩27项,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奖罚总额为1080元等。

3、操作层(即全矿生产、辅助单位的区队长、书记、经营副区队长及领料员、库工)挂钩与考核办法是:

(1)凡生产、辅助单位的区队长、书记、经营副区队长实行双重经营管理责任挂钩考核,即:除根据单位月度直接成本完成情况奖罚集体外,另节超在1000-3000元之间,三名主要责任持钩者各奖罚60元,在3000-6000元之间,奖罚100元,在6000-10000元以上奖罚150元。

(2)各生产、辅助单位的领料员、库工列入挂钩考核范围,如单位材料配件超支在1000-3000元之间,扣罚单位领料员、库工各50元,节支在1000-3000元之间奖励30元;超支在3000-6000元之间扣罚100元,节支在3000-6000元之间奖励60元;超支在6000-10000元之间扣罚150元,节支在6000-10000元以上奖励90元。

(3)操作层仍实行综合单价效益工资制。各生产、辅助单位的材料、配件等直接成本按年计划指标分解后承包考核。单位进行再分解,分项以区队班组分解为基数核算。

通过半年多的执行来看,《挂钩考核办法》对全矿的经营管理特别是成本控制是非常有效的,它使成本管理覆盖到了全矿,真正实现了成本管理的细化、量化,明确了责任,落实到了个人,形成了成本管理齐抓共管的局面,开创了成本管理的新模式,上半年,经考核并严格兑现,全矿挂钩责任奖励共发放30.4260万元。《挂钩考核办法》有效地促进了我矿上半年各项成本指标的顺利完成。

(二)严格落实《全矿各单位及管理人员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内容考核办法》

今年,集团公司把我矿列为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单位,我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力实施精细管理,这一《考核办法》的出台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具体体现。《考核办法》对全矿各单位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了细化、量化、目标化,直接与个人及单位工资挂钩,是今年我矿工作的一条重要主线,在管理责任内容的制定上,特别把经营管理及成本管理列为重要项目,占到了较大分值,从矿领导到每一个单位及工作人员都有经营指标考核,进一步突出了成本在全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强化经营理念,树立成本意识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提高了全矿干部员工抓好经营和成本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了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经考核并按文件规定严格兑现,上半年共有21名副总以上矿领导受过罚,最高罚款金额占到个人工资总额的6.7%,全矿共发放工作目标管理奖励95649元,罚款72242元。对这一《考核办法》的严格落实,是我矿上半年顺利完成各项经营指标的重要原因。

三、实行刚性考核,形成严密的经营管理考核体系

今年以来,我矿在不断完善经营管理考核制度的同时,大力强化考核办职能,把对经营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考核作为考核办的重点业务工作,做到了“严、细、实、广”。

“严”具体体现在不免扣罚,不说人情,工资不保底,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其考核程序是:每月由有关职能部门将负责考核项目完成情况按时报考核办,报表必须有单位领导或分管矿领导签字,考核办按照领导层、管理层挂钩考核项目进行对应分类制表,根据考核办法进行奖罚,考核结果报经营副矿长、矿长审批后执行。严格的考核程序,为实现刚性考核创造了条件。

“细”具体体现在制定各种严密的考核制度,使考核工作真正落实到全矿各单位的方方面面,目前我矿重点考核的项目有综合单价效益工资考核;经营责任挂钩考核;全矿各单位及管理人员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年薪制考核;科室、部门专项考核(如供电、供热、创收自养、自制自修产值、煤质增收等),形成了立体交叉式的考核体系。如我矿对部分采掘队组实行年薪制,除考核产量、进尺指标外,还重点考核材料和配件指标,综采一队由于产量和材料、配件指标没完成,两年没有得到年薪,而综采三队由于产量和材料、配件指标完成的好,2002年得年薪16.278万元。年薪制增强了生产单位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从而对全矿的成本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实”具体体现在考核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加强考核力量,勤检查、常督促,认真执行考核办法,做到奖不封顶,罚不保底,工资挖深肉,借款发工资。例如七月份综采二队材料费用超支6.66万元,配件费超支4.23万元,在考核中按超一罚一的原则共扣罚了10.89万元,造成了该队工资缺口,向矿借款发放工资,以后逐月扣还。综采三队材料费节约2.62万元,配件费节约6036元,在考核中按节一奖一的原则奖励该队3.22万元。上半年全矿综合单价效益工资考核共奖64.9万元,罚67.8万元。

“广”是把考核波及到全矿各系统、各单位的各个方面,使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位个人层层有指标,人人有责任。

在成本管理考核上我们主要体现了四个特征:

一是一体性。我们所有考核是一体的,都是围绕成本管理这个中心,只是从单位不同的性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是双重性。为加强成本管理的力度,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重复性的考核,如成本(材料、配件)超支在综合效益工资里执行了超一罚一、节一奖一的一比一工资总额扣罚,同时又在单位及管理人员工作目标责任考核里按照评分情况进行总额工资百分比的奖罚。如综采一队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以来,生产一直被动,材料、配件成本每月超支,按照综合单价效益工资考核办法,每月都要扣罚其一万元左右的工资,同时,因成本超支,按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每月还扣除该队工资总额的5%--6%。

三是专项性。在成本管理上为调动全矿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对与成本有直接关系的职能部门进行专项考核,其负管理责任,如对财务科与全矿总成本挂钩考核,根据超支情况按照超一罚二、节一奖一进行奖罚。上半年,各职能科室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加大了成本管理力度,促进了全矿成本的下降,全矿共奖职能科室10.8万元。

四是综合性。我们在制定考核办法时,不仅仅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制定考核项目,还从单位整体工作管理方面充实内容,使单位的各项工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全面推动工作发展。

四、强化主项成本管理,挖潜堵漏,节支降耗,实现了低成本运营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构成严细的管理网络体系。2001年以来,我们不断完善材料、配件等各项主要成本项目的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共制定下发了《关于部分材料领用的审批规定》、《设备配件修理及外委加工和皮带管理规定》等30多个规章制度,全面规范了材料、配件及其它主要成本项目审批、领用、发放、使用各环节的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了堵塞漏洞,合理投入,降低损耗,节约成本的管理目标的实现。

2、成立专项管理组,加强了大型材料、配件和费用的业务管理。我们成立了皮带、电缆、油脂、工掘支护、采煤支护、生产准备、劳保用品、单体柱、安技措资金、检修十个管理组,分别由一名副总负责,加大这十个项目的管理力度,控制投入,降低消耗,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我们在年初分解指标时将材料分项指标相应分解到了这十个管理组,按月考核,节奖超罚。上半年各管理组运行正常,管理效果显著,共节约材料费40.5万元。

3、严把物资采购、供应及使用管理关,实现节支降耗。一是严格审批制度,杜绝计划外投入。我们严格执行材料、配件投入的逐级审批制度,日常材料、配件的审批由分管副矿长和经营副矿长审批,对大型材料执行矿长一支笔审批,部分二类材料和三类材料必须先由经营副矿长审批,千元以上大件配件由机电副矿长一支笔审批。因特殊情况,需增加项目,造成材料、配件费用超支的,必须由单位提出申请,在1万元以下先由分管领导批示,再由经营副矿长审核批示后发放,在1万元以上还需最后报请矿长批准方可使用费用。二是严把采购、验收、使用关。材料机电部门层层负责,在采购上,严格执行“货比三家,三先三后,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在验收上,从数量、质量、价格上进行全面验收,坚决杜绝质次价高的物资进矿,对于不合格的物资坚决退货,同时,使用单位有权拒领质次价高的物资。上半年共退回不合格材料价值达100多万元。在领用、发放上,采取计划、资金双向控制,材料部门对用料单位的供料严格按月初的生产用料计划及所下达的考核资金控制,无用料计划无资金者一律不予供料,对定额材料每月分三次供应,不得一次领用,同时日清日结,随时掌握资金消耗动态,有效控制了材料的乱领超用现象。在材料的考核上,严格按照年初承包指标进行考核,把材料费用和各分管矿长、副总、区队长直至领料员、库工的工资进行挂钩,完成有奖,超支罚款,上半年对各超支单位罚款达48万元。在使用上,对已发放的材料、配件的使用、回收、复用,我们要求材料、机电部门深入井上、井下进行跟踪管理,材料科由专职井下管理员深入井下,对井下各大盘区、工作面的所有大型材料全部建立台帐,定期检查,随时掌握井下用料情况,避免了不必要的投入,机电科由配件组人员深入井下了解掌握配件的消耗情况,对流通、使用过程中造成损坏、丢失、浪费的单位及个人进行扣罚。

4、强化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工作,减少新的投入。对于修理、回收、复用我们每月都要下达任务指标,特别是回收复用,在年初即制定计划任务并逐级按月分解到各单位和十个管理组,每月现场测算一次,确定一次,根据当月回采范围内的回采数据,按照回收指标严格考核兑现。我们设立了大井和南山两个井下回收站,成立了材料、配件回收复用管理队,负责全矿井下材料、配件的回收、修理和复用工作,根据各队组生产情况制定回收和修复任务,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督促落实,在回收有用物料的同时,对井下影响煤质的无用杂物如树皮、棉纱头等也要求回收,专门制作了杂物兜,由矿领导下井时携带,带头对杂物进行回收。我们还成立了井下油脂、锚栓发放仓库,减少了油脂和锚栓在发放、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我们号召全体员工积极投身回收复用工作中,做到出井不空手,并根据个人所回收的材料按照回收物料补贴标准给予补贴。上半年,全矿共回收各类物资价值达799.47万元,复用价值达583.75万元,有效地冲减了成本。按文件规定,经考核,上半年矿共兑现生产单位回收补贴41633元,回收站奖励7396元,个人回收补贴59272元,极大地提高了各单位及员工大搞回收复用的积极性。在自制上,我们上半年自制实现产值112.9万元。

经过不断地控潜堵漏,1-7月份全矿材料成本累计完成11元/吨,比年计划11.52元/吨降低0.52元/吨,比去年同期实际12.96元/吨降低1.96元/吨;配件累计完成4.51元/吨,比去年同期5.4元/吨节支0.89元/吨;其它如自用煤、电力、折旧、租赁费等成本指标也比年计划和同期有大幅节支,取得了较好效果。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劳动者经济处罚法律环境

在现实劳动关系中,一些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惯常以经济惩罚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动辄对违规违纪劳动者罚款,轻则几十几百元,重则千元几千元,随意性大,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职业安定和生活保障,并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劳动争议,影响了企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07年6月,国家颁布了《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08年1月15日,国务院颁布第516号令废止了1982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以下简称《奖惩条例》),并明确该条例已被《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代替。在新的法律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能不能进行经济惩罚?如何处罚?本文将通过对新旧法律环境的比较,分析了现行法律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经济惩罚权的法律依据。

一、旧的法律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经济惩罚权的依据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惩罚包括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在《奖惩条例》被废止前,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惩罚权的法律依据主要有:(1)劳动法律,如《劳动法》;(2)劳动规章,如《奖惩条例》。其中《劳动法》规定的比较笼统,只有第三条“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及第四条“用人单位应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劳动法》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惩罚没有明确的规定。《奖惩条例》的规定很详细,它规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惩罚有罚款、停发工资、降低工资级别和赔偿经济损失四种形式。《奖惩条例》规定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全体的职工,而我国除了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外,还有私营经济、个体工商户、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涉外经济等,除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外的企业中,都存在对职工罚款的问题,而这些企业行使罚款权在当时是无法可依的。

二、《奖惩条例》已时过境迁,不适合现实发展要求

《奖惩条例》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出台的,是以固定工为主体的劳动用工条件下制定的,企业劳动者作为计划经济的要素,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由政府纳入了计划的编制。公有制的企业为了维持内部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正常运作,在企业实行行政化管理的背景下企业对职工的惩罚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在劳动关系已经全员劳动合同化的今天,固定工在法律上已经成为历史,《奖惩条例》已明显的不适合现实的发展要求了。

笔者认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只有行政机关才有罚款权。《奖惩条例》明显有参照《行政处罚法》和《刑法》的痕迹,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当时具有行政属性的劳动关系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日趋契约化,劳动关系的形成和调节方式主要通过劳动合同方式来实现的今天,《奖惩条例》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劳动关系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今的法律是相悖的。正是因为不适合现实的发展要求,《奖惩条例》于今年1月份被废止,为《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所代替。

三、新的法律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惩罚权的依据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同月,《奖惩条例》被废止。纵观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惩罚权在如下条文中有所规定:(1)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2)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3)第二十五条:“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4)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从上面所列的条款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惩罚权规定了违约金及赔偿经济损失两种形式,且违约金只适用于因用人单位提供了培训而约定的服务期条款及竞业限制条款两种情况。

笔者认为,在具有行政管理色彩且不符合市场经济时展的《奖惩条例》已被废止,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已生效实施的法律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罚款权已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即用人单位不能再以“劳动者迟到罚款50元,矿工罚款300元”等理由对劳动者实施罚款,即使这些规定写进经企业合法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也是不能成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罚款依据,因为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本身是不合法的,根据我国的法律,只有行政机关才有罚款权。在现行法律环境下,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惩罚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违约金。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只能在用人单位提供了培训而约定的服务期条款及竞业限制条款两种情况下约定违约金。

2.赔偿经济损失。《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原劳动部颁发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从上述规定可知,因劳动者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或合法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定要求劳动者从工资中进行赔偿,该赔偿数额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或合法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定应是确定的,且每月从工资中进行赔偿的数额有限制,即不得超过当月工资的20%或剩余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笔者认为,如赔偿数额事先没有在合同中或经合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得到确定,用人单位不可单方确定赔偿的数额并从劳动者工资中直接扣取。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5

工程目标责任书范文

为进一步贯彻企业法人质量思想,规范施工质量行为,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坚持以质量求生存、求效益、求发展的宗旨,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精心组织施工,积极创建精品工程,并切实完成公司质量工作目标,特决定与__________项目部签订该责任书。

一、目标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工程质量等级目标

1、确保完成该工程质量目标为__________。

2、确保该工程竣工验收后无任何用户投诉现象。

3、确保本工程在各级主管部门、总公司等上级部门检查中及季度考评中无停工、罚款、通报,出现不合格分项、扣分等现象,严格执行iSo9002质量体系标准,确保各级审核顺利通过。

4、确保工程基础、主体结构安全,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要求,杜绝出现工程质量事故。

二、具体措施

1、质量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有关规程、

上级有关文件,严格执行公司质量管理规定的全部内容,并严格执行日照分公司编制的《项目质量内控管理办法》。项目部对各级部门提出的质量隐患,应认真及时整改,杜绝出现停工、罚款、通报批评、扣分等情况,确保顺利完成工程质量目标。

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项目部必须按上级部门设置专职质检员文件要求及集团公司管理规定设置足够的专职质检员、资料员,认真执行公司制定的各项申报验收制度,需由公司质量管理处验收的分项隐蔽工程,及各分项工程样板,必须经各项目部专职质检员验收合格后上报,经质管处检查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确保该工程所使用的一切材料、构配件及设备均应达到国家标准以及日照市建委实行的产品材料备案证制度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按规定进行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杜绝不合格建筑产品以及先使用后化验的建筑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4、严格按一体化质量体系要求,深入开展QC攻关活动,严格按攻关程序进行精心施工,消除不合格因素,使竣工工程质量达到无使用功能质量通病工程。

5、年内质量大检查(月检、季度检查)所查工程分部分项均应达到合格以上标准,杜绝公司所施工的工程出现不合格分项、停工、罚款、通报批评、扣分等问题,否则,日照公司将按公司管理大纲规定进行处罚

6、工程资料应按一体化标准规定进行编制,加强过程控制,专人管理,与工程实体同步进行,严格按规范、规程组织施工,规范施工管理,对单位工程各检验批、分项、分部资料认真进行核定,督促项目部认真及时整理工程技术资料,工程竣工验收前必须整理好三套资料(包括竣工图),工程竣工后负责报送各部门归档、办理交接手续。

三、奖罚规定

1、奖励

在确保完成集团公司确定的目标外,创出日照市优质结构奖的给予每单体工程1000元奖励;创出日照市市优工程的每个单体工程给予20xx元奖励;创出港城杯,给予每平方米2元奖励;获省泰山杯奖工程,给予每平方米5元奖励;创出国优工程,每平方米奖励6元;创出鲁班奖工程根据所签合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竣工决算值的1.5%给予奖励;QC成果奖按公司管理大纲进行奖励。(上述奖项只计最高奖),完不成上述指标的等额处罚。凡在青岛市范围内的质量观摩工程,每平方米奖励2元;在山东省范围内的质量观摩工程,每平方米奖励4元。对各级奖项创奖有功人员,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奖励。

2、处罚

1、未达到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定所规定的质检人员配置标准,虚报人员或者借用非本单位人员的,每发现一人次罚款1000元,质检员与其他岗位人员互相兼职的,每发现一人次罚款1000元,质量管理人员不到岗到位的,每发现一人次罚款1000元,质量管理人员应严格管理,隐患检查记录应在技术资料中存档,未履行管理职责的,每发现一人次罚款1000元。

2、工程主体分部备案验收时出现以下情况者,按企业大纲有关规定处罚。

a、砂浆、砼强度不足,主体结构抽检回弹未通过;

B、现浇砼板负筋位移超标、板厚不足、板面严重不平整;

C、按青岛市下发的二十条治理质量通病技术措施进行质量通病治理。每出现一项通病未解决的。

3、对上级部门的质量检查,检验批、分项、分部合格率达不到100%,出现不合格、通报批评、罚款、停工、扣分等情况,根据轻重罚项目部10005000元,项目经理100020xx元,质检员100-500元。

4、日常巡检及月底检查和上级部门的检查,对各项条款的奖罚执行公司质量管理规定的相应条款和公司下发的文件规定。

5、加强工程回访制度的落实,工程竣工验收后各公司应认真组织各栋号进行回访、维修、确保用户满意,杜绝投诉现象,并将回访结果报公司主管部门存档备查。如不按期进行回访或对用户提出的问题整改不及时,被建设单位投诉到分公司的罚项目部1000元,如投诉到集团公司,罚项目部20xx元,如发生投诉到主管部门现象影响集团声誉的,视情节轻重,罚项目部30005000元,罚项目经理5001000元。

6、工程基础、主体、备案必须及时,各项资料与工程进行同步,在巡检和月底大检查中,缺项多,不规范,不认真者每次视情节轻重罚资料员200500元,项目部5001000元。基础、主体和竣工无故不及时备案者,罚项目部5001000元。

7、年内凡出现工程质量事故,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的,或因工程质量原因给公司造成恶劣影响的。除按公司管理规定严肃处理外,年底不得参加集团公司及开发区分公司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比。

8、对不服从公司质量管理部门管理,施工质量多次纠正仍然达不到公司质量验收规定和国家验收标准的项目部或项目经理,建议开发区公司取消其在日照分公司范围内承担项目的资格(内部分包队伍不在日照安排任务)。

9、其他事项的奖罚执行企业管理规定及质量管理规定。

四、有关事项

1、本责任书双方签订后应严格认真的履行其职责,确保本责任书目标的完成,本责任书由开发区分公司质量管理处授权日照分公司负责签订和解释。

2、本责任书自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始至该工程竣工验收完成目标止。保修和回访执行施工合同。

房建八分公司(签章):_____项目经理(签章):__________

经理(签章):_________专职质检员(签章):____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工程项目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系统性有利于增强责任感。

(2)明确的个人目标在满足项目目标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最大程度地调动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3)目标管理强调最终的结果,而不在意其实现目标的手段,可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奖惩制度,企业管理,绩效考评

引言:我国从秦以来就早有官吏奖惩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奖惩制度也在不断更新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中奖惩制度的完善决定着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对员工进行奖赏和惩罚取代了单一的管理制度,企业用奖励来让员工看到利益,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用惩罚来规范员工的不当行为。奖励与惩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也叫结果趋向评估,在考核的时候,通过确认员工的成绩和不足给员工打分,并由此确定员工的薪金。从理论上绩效考核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有些企业的考核制度不公平,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升反降。作为管理者,若想改变员工的这种心理,就要在绩效考核中做到“一碗水端平”,由于员工对公平的理解不同,而最终的考核制度只能是一个标准,因此,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集思广益,尽可能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1、岗位分析要全面。每个岗位对员工都有不同的要求,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不同。岗位分析就是分析不同的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环境艰苦程度。责任和风险的大小等,然后分出高低等级,为确定薪酬打下基础。

2、要制定薪酬的等级定位。岗位分析之后,应按岗位的等级进行分配,这就出现了很多等级标准,随着岗位重要程度的提高,薪酬的等级差别也会增加,实行以岗计酬,而不是以人计酬。

二、严格处罚制度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惩罚是管理者们最常用的、最直接的管理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最无能的管理者往往轻易对犯错的下属实行经济处罚。其实,惩罚只是一种管理约束的手段,是为了鞭策后进,惩罚懒惰,是为了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声誉。管理者在实施处罚前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制定合理的处罚标准。处罚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绝不是以处罚为目的,更不是为了向员工发泄怨气。所以处罚标准一定要合理,千万不能随便处罚下属,随口开价,那样会让员工没有安全感,最终会使企业不安全。

2、公正地划分责任额度。在团队中,任何责任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链条、一个流程。因此,表面上是某个员工犯错了,要承担责任,但实际上其他人也要为此负责,只不过有主要责任、次要责任之分或直接责任、间接责任之分。

3、适当地原谅员工。管理者们众所周知,处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有些影响不大,破坏性不强的错误,或初次犯错等,是可以酌情原谅。真正需要重罚的故意犯错、重复犯错的人,对这种人绝不能姑息迁就。因为但凡有点觉悟的人都知道要对公司负责,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重复犯错。

4、保持纯粹的处罚动机。有些管理者把处罚当成敛财的手段,而不是为了纠正员工的缺点,帮助员工纠正不良的工作习惯和作风。处罚的目的是纠正员工的错误,让员工不断改正、不断进步,处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制定及时褒扬制度

及时褒扬能让员工感受到尊重、受肯定、受奖励,员工会觉得自己为公司所做的是有价值的,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1、财务把关方面。奖励员工一般需要资金,但由于财务程序比较烦琐、把关太紧,导致资金下拨耽误了时间,这样就错过了奖励的最佳时机。为此,财务可以精简拨款程序,尽可能做到快速地下拨资金,为及时奖励员工提供资金保障。

2、把握时机方面。管理者看到下属成绩后应立即给予肯定,这种褒扬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心甘情愿为公司做事。

四、奖励基层员工制度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公司中的明星员工就如同那块最长的木板,基层员工就像最低的木板,明星员工的光环很容易看到,而管理者往往忽视基层员工。2011年8月11日,百度Ceo李彦宏创建了一道特殊的奖项,旨在奖励公司总监级别以下的基层员工。奖励的对象是10名基层员工的小团队,奖金数额高达100万美元。设置这个奖项是为了鼓励“小团队做出大事业”,以发扬互联网精神。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公司的员工的积极性,以此也可以看出奖励基层员工的重要性。

五、制定精神奖励制度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员工缺少激励,实际工作能力只能发挥20%~30%,而如果员工获得充分激励,其潜能可以发挥出80%~90%。在很多企业,管理者虽然重要激励员工,但大多数集中在薪酬等物质激励上,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却没有写进奖励制度。这会影响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出精神奖励的重要性。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尊重员工。人与人是平等的,平等的最好表现就是尊重别人。尊重员工包括尊重员工的观点、想法、建议,重视员工的意见,耐心地倾听员工的不满等。

2、关注员工。当员工的需求和不满被领导忽视时,员工会选择消极对待工作或选择离开,这无疑会对公司造成影响,管理者应尽可能的去了解员工关注员工。

3、信任员工。信任对员工而言,是一种最好的激励,而对于管理者而言,则代表了一种能力。

只有把精神奖励写进奖励制度中去,加大精神奖励的力度,才能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制度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用人单位;罚款;处罚权

现在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根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红头文件等规定,对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一定数额的罚款。用人单位的这种罚款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无法律依据?这就成为了众多劳动者关心的问题,也成为现在劳资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罚款这一处罚措施的法律性质和特征。《行政处罚法》第8条的规定,罚款是行政处罚的种类之一,只能由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行政管理机关或者法律授权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来行使的行政处罚措施。行政处罚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行政处罚权的主体是法定的行政主体。只能由拥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决定并实施,其他任何组织、个人不能决定或实施行政处罚。

2.行政处罚适用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指违反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被认为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即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被管理人、外部相对人,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4.行政处罚是违法者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之一。行政法律责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既包括行政主体因违法或不当行政而应承担的责任,也包括被管理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应承担的责任。

5.行政处罚是以制裁为内容的具体行政行为。它以直接限制或剥夺被管理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为内容,是由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确定的、并由特定的行政主体实施的带有强制性的国家制裁措施。

6.行政处罚要严格按照行政法律规定的程序作出决定,被处罚人有权按照《行政复议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按照《行政诉讼法》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规定:对人身的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对财产的处罚只能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罚款属于财产罚范畴,所以此项规定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行政部门制定。从《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处予罚款与《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相悖。从《行政处罚法》第8条、第15条、第16条、第17条和第18条的规定看,罚款是行政处罚的种类之一,只能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或依法受委托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行使,而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事业组织也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9条的规定,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而用人单位是以赢利为目的经济组织,既不是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行政部门,也不是符合条件的事业组织,所以无权对劳动者实施罚款。

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设定罚款条款的用人单位都是以1982年4月10日国务院、同日施行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作为直接的法律依据。但是,国务院2008年1月15日公布、同日生效的《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16号)明确规定,《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已被1994年7月5日中公布的《劳动法》、2007年6月29日公布的《劳动合同法》代替。因此,《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中包括对职工处予罚款在内的全部内容已经废止,不能作为法律依据。

严格按照上述规定,那就意味着用人单位并不符合实施行政处罚规定的条件,无权对劳动者进行罚款的处罚。而用人单位之所以对劳动者进行处罚的原因有二个:一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强势地位;二是1982年4月10日国务院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2条规定:“对职工的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在给予上述行政处分的同时,可以给予一次性罚款。”第16条规定:“对职工罚款的金额由企业决定,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20%。”

上述两条规定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全体职工。这是我国劳动法律中对企业职工罚款的直接法律方面的依据,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就是按照这两条

定在其规章制度中赋予自己对劳动者罚款的处罚权利,甚至在以前的仲裁机构的裁决、法院的裁判中也有支持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对违法、违纪职工采取罚款的案例存在。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废止后,取而代之的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那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是否赋予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罚款处罚权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这两部法律均规定: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严重违反法律、规章制度以及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用人单位重大损害的行为,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90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的,应当按照约定

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可见,《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没有赋予用人单位拥有罚款的处罚权,对于劳动者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的行为,用人单位可以采取解除劳动合同、要求劳动者赔偿损失以及按约定支付违约金等措施,而并不能采取罚款的处罚。换言之,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规定、员工手册或自发的文件中约定,对于员工的违章行为采取罚款的处罚措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按照我国现行有效的劳动法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处以罚款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只能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并没有授权用人单位可以对劳动者罚款。所以,只能按照现行有效的劳动法律规定,对劳动者违反法律、规章制度或劳动合同造成用人单位的实际损失要求赔偿,要求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或者按在劳动合同中的约定支付培训费或违约金。

同时,用人单位也要注意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损害赔偿、违约金与罚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

[参考文献]

[1]劳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4-7-5.

[2]劳动合同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7-6-29.

[3]周佑勇.行政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7-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1996-

3-17.

[5]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发【1982】59号).

[6]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第516号令,2008-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8

一、企业管理中应坚持的激励原则

1、要考虑员工的需求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要根据员工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对报酬更为看重,讲求实际,而男性更注重企业和自身职业规划的发展;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学历较低的人注重基本需求的满足;等等。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相同的激励措施起到的激励效果就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2、奖惩适度的原则

奖励过重会使员工产生骄傲的情绪,失去进一步前进的动力,或者互相攀比,互相封闭,恶性竞争;奖励过轻,不通不痒,起不到激励效果,员工也失去兴趣,或认为领导不重视,有点轻视自己。惩罚过重会让员工感到不公平,产生怠工或破坏的情绪,甚至报复公司,失去应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惩罚过轻会让员工轻视错误的严重性,放松警惕,会重蹈覆辙。

3、奖罚相结合的原则

奖是对员工符合组织目标期望的行为而进行的奖励,使这种积极向上的行为更多地出现,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罚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标非期望的行为而进行的惩罚,以使这种负面行为不再出现。罚使人产生内疚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行为,使错误的倾向朝正确的方向转变;奖使人产生被认同感和尊重感,信心得到加强,使自己的行为感染更多的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一奖一罚的激励机制,树立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从而产生无形的压力,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这两种手段,虽性质不同,但殊途同归。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奖惩结合。只奖不惩,就降低奖的价值,折扣奖的效果;只惩不奖,会使人不知所措,人们只知道不该做什么。所以,奖惩必须兼用。

4、坚持公平的原则

公平性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不公的待遇,会使员工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危害公司的利益。管理者在处理员工问题时,一定要大公无私,不抱任何偏见或喜好,不能有任何不公的言语和行为。对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对犯同等错误的员工,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者宁可不奖励或者不处罚。不然,你的奖罚措施会适得其反。

5、坚持奖励正确行为,避免奖励错误行为的原则

管理学家米切尔?拉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归结出应奖励和避免奖励的十个方面的工作行为:奖励善用创造力而不是愚蠢的盲从行为;奖励多动脑筋而不是奖励一味苦干;奖励忠诚者而不是跳槽者;奖励承担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的行为;奖励果断的行动而不是光说不练的行为;奖励使事情简化而不是使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奖励沉默而有效率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者;奖励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图眼前利益的行动;奖励有质量的工作,而不是匆忙草率的工作;奖励团结合作而不是互相对抗。

6、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的积极性。它是我国企业用得较普遍的一种主要的激励模式。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物质激励是不少,但未见到“一激就发”的局面,职工的积极性也不高,贻误单位的发展。例如:有些企业实行平均主义,却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还是“大锅饭”,职工干多干少奖励一样。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在海尔的奖励制度中有一项叫“命名工具”,即用一线的普通工人的名字来命名他所改革的创新工具。工人李启明发明的焊枪被命名为“启明焊枪”,杨晓玲发明的扳手被命名为“晓玲扳手”。这一措施大大激发了普通员工在本岗位创新的激情,员工以此为豪!对员工创造价值的认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及时的激励,能让员工觉得工作起来带劲,有奔头,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所以,两者要并举,不可偏废。

二、采取激励措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人的需求多样性、多层次性,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采取激励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员工要注意机会均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2、激励要把握最佳时机;

3、激励要有足够力度;

4、激励要公平准确、奖罚分明;

5、构造员工收入分配的合理落差。

6、激励要及时,不能都等到年终再奖励。

7、激励程度要与贡献相当。

8、激励的方式方法要变化,不能年年老套;

9、激励不要过于频繁。

三、激励的误区

1、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对人才不够重视,在单位论资排辈,对有才能的人打击,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这些企业需革新自己的落后观点,要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员工很难有积极性,必遭市场经济的淘汰。

2、激励措施“一刀切”

许多企业没有调查分析员工的需求,激励措施“一刀切”,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企业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如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者等核心员工,要使用长期激励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等,对他们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盲目激励,不注重自身企业的文化建设

有的企业看到别人有激励措施,自己便照办,缺乏创新。它没有立足员工的需求,自然效果不理想,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必须先对员工的需求认真调查和科学分析,再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4、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已经讲过,奖罚要结合。不可只奖不罚或只罚不奖。要多用奖励,辅以惩罚。

5、激励缺乏沟通,不注重员工的反馈意见

企业往往重命令,轻反馈。上下级缺乏必要的沟通。管理者应注意员工的正面反馈,肯定员工的工作付出,感谢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拉进与员工的距离,“团结的象一家人”。

6、重激励轻约束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9

一、企业管理中应坚持的激励原则

1、要考虑员工的需求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要根据员工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对报酬更为看重,讲求实际,而男性更注重企业和自身职业规划的发展;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学历较低的人注重基本需求的满足;等等。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相同的激励措施起到的激励效果就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2、奖惩适度的原则

奖励过重会使员工产生骄傲的情绪,失去进一步前进的动力,或者互相攀比,互相封闭,恶性竞争;奖励过轻,不通不痒,起不到激励效果,员工也失去兴趣,或认为领导不重视,有点轻视自己。惩罚过重会让员工感到不公平,产生怠工或破坏的情绪,甚至报复公司,失去应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惩罚过轻会让员工轻视错误的严重性,放松警惕,会重蹈覆辙。

3、奖罚相结合的原则

奖是对员工符合组织目标期望的行为而进行的奖励,使这种积极向上的行为更多地出现,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罚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标非期望的行为而进行的惩罚,以使这种负面行为不再出现。罚使人产生内疚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行为,使错误的倾向朝正确的方向转变;奖使人产生被认同感和尊重感,信心得到加强,使自己的行为感染更多的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一奖一罚的激励机制,树立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从而产生无形的压力,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这两种手段,虽性质不同,但殊途同归。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奖惩结合。只奖不惩,就降低奖的价值,折扣奖的效果;只惩不奖,会使人不知所措,人们只知道不该做什么。所以,奖惩必须兼用。

4、坚持公平的原则

公平性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不公的待遇,会使员工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危害公司的利益。管理者在处理员工问题时,一定要大公无私,不抱任何偏见或喜好,不能有任何不公的言语和行为。对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对犯同等错误的员工,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者宁可不奖励或者不处罚。不然,你的奖罚措施会适得其反。

5、坚持奖励正确行为,避免奖励错误行为的原则

管理学家米切尔?拉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归结出应奖励和避免奖励的十个方面的工作行为:奖励善用创造力而不是愚蠢的盲从行为;奖励多动脑筋而不是奖励一味苦干;奖励忠诚者而不是跳槽者;奖励承担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的行为;奖励果断的行动而不是光说不练的行为;奖励使事情简化而不是使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奖励沉默而有效率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者;奖励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图眼前利益的行动;奖励有质量的工作,而不是匆忙草率的工作;奖励团结合作而不是互相对抗。

6、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的积极性。它是我国企业用得较普遍的一种主要的激励模式。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物质激励是不少,但未见到“一激就发”的局面,职工的积极性也不高,贻误单位的发展。例如:有些企业实行平均主义,却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还是“大锅饭”,职工干多干少奖励一样。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在海尔的奖励制度中有一项叫“命名工具”,即用一线的普通工人的名字来命名他所改革的创新工具。工人李启明发明的焊枪被命名为“启明焊枪”,杨晓玲发明的扳手被命名为“晓玲扳手”。这一措施大大激发了普通员工在本岗位创新的激情,员工以此为豪!对员工创造价值的认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及时的激励,能让员工觉得工作起来带劲,有奔头,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所以,两者要并举,不可偏废。

二、采取激励措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人的需求多样性、多层次性,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采取激励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员工要注意机会均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2、激励要把握最佳时机;

3、激励要有足够力度;

4、激励要公平准确、奖罚分明;

5、构造员工收入分配的合理落差。

6、激励要及时,不能都等到年终再奖励。

7、激励程度要与贡献相当。

8、激励的方式方法要变化,不能年年老套;

9、激励不要过于频繁。

三、激励的误区

1、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对人才不够重视,在单位论资排辈,对有才能的人打击,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这些企业需革新自己的落后观点,要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员工很难有积极性,必遭市场经济的淘汰。

2、激励措施“一刀切”

许多企业没有调查分析员工的需求,激励措施“一刀切”,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企业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如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者等核心员工,要使用长期激励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等,对他们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盲目激励,不注重自身企业的文化建设

有的企业看到别人有激励措施,自己便照办,缺乏创新。它没有立足员工的需求,自然效果不理想,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必须先对员工的需求认真调查和科学分析,再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4、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已经讲过,奖罚要结合。不可只奖不罚或只罚不奖。要多用奖励,辅以惩罚。

5、激励缺乏沟通,不注重员工的反馈意见

企业往往重命令,轻反馈。上下级缺乏必要的沟通。管理者应注意员工的正面反馈,肯定员工的工作付出,感谢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拉进与员工的距离,“团结的象一家人”。

6、重激励轻约束

单位奖罚制度管理制度篇10

【摘要】本文认为,法家的执法思想就是在“壹教”、“壹刑”、“壹赏”和“布之于众”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律法规定执法,不避亲疏,不论贵贱,一断于法。这种执法思想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制度施行的借鉴意义在于:制度要通俗易懂,易知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要布之于众,宣传学习,务求个个不失、人人皆知;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奖有度,罚有据,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关键词】法家;执法思想;借鉴;管理制度;施行

一、法家执法思想

法家崇尚“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强调法具有一种普遍的制约作用,无论高低贵贱必须一体遵行。同时明确指出:法的运作要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有什么样的行为就要有什么样的奖惩。认为法应在成文化并公诸于世的基础上,严格贯彻执行。这样,既可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又可防止执法者欺上瞒下、恣意运用,真正做到法行有据,执法公正。法家的执法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中的制度施行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法家执法思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统一思想,制定统一的刑赏标准,为推行法治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即:“壹教”、“壹刑”、“壹赏”;而后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坚持信赏必罚和不逾赏、不滥罚的原则,贯彻实施法律制度,最终达到“富国强兵”天下归一的目的。

法家主张“壹教”,就是坚决取缔一切不符合现行法律的思想言论,清除传统观念的影响,用“法”来统一思想,统一舆论,“以法为教”。“壹刑”、“壹赏”则是在统一刑罚对象和赏罚标准的基础上,刑过不避大夫,庆赏不遗匹夫。即无论何人,只要违反国家法律,一律严惩不贷;不管出身贵贱,只要建立功勋,必定依法受赏。《商君书·刑赏》[1]中明确指出:“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功是功,有功即赏;过是过,有过必罚。功过不能相抵,贵贱不可两适,一切唯法是从。

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法家非常重视信赏必罚这一点。认为赏有信,人们才能为赏而尽力;罚必必,人们才会为避罚而不犯法。不仅如此,法家还对赏和罚的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这就是不逾赏,不滥罚。法家极力反对无功受赏,《商君书·靳令》有言:“受功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尽;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韩非子·难三》[2]中也说:“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此法之所以败也”。无功予赏,民不尽力,且会造成奸私之臣,导致法治败亡。另外,用刑泛滥也为法家所禁止,刑过或淫刑可能导致国家衰亡。《韩非子·饰邪》说:“用刑过着民不畏”,民不畏者法不行,法不行者国必乱!只有赏罚有度、有理、有据、有节,才能真正推动法治实践。

基于上述认识,法家对立法、布法也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即:易见,易知,易为。认为所立之法要明白易知,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微妙意志之言”。《商君书·定分》曰:“夫微妙意志之言,上智之所难也。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智者而后能知者,不可以为法,民不尽智;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为法,务使之明白易知,明正愚智便能知之”。其目的就在于保障法律的顺利施行。

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臣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家主张:“法莫如显”并要“布之于众”,“以法为教”,人人学法懂法,做到家喻户晓,以免不知法而犯法。《韩非子·难三》中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编著之图籍”是说法的成文性,“布之于百姓者”是指法的公开性,韩非所说的法,就是指官府制定的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之后,就成为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标准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任谁也不能篡改。只有相互监督,人人凛遵,即便是官吏也不得徇私枉法,真正做到“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韩非子·八说》),法的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障。

另外,法家还认为:法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制裁手段,而且还是臣民的行为准则,是一种积极的防范措施。这种知法守法、公正行法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法家的执法思想对现代管理中的制度施行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众所周知,一个单位的管理主要在于制度的运作,制度运作得好,管理必出效益;制度运作得不好,其内部秩序必然混乱不堪。如何才能使制度良性运作呢?我们以为,无非三法:一是制度要通俗易懂,易知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二是布之于众,宣传学习,务求个个不失、人人皆知;三是严格按制度办事,奖有度,罚有据,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二、法和制度要通俗易懂,易知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制度建设是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和保障,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管子·法法》[3]中说:“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规章制度对于一个单位而言就是其内部的“法”。因此,规章制度建设首先要在顺时、从公、无私的基础上遵循现行法规来进行。既要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也要符合现行法律的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它的精神,具有同法律、政策的一致性。规章制度只有合法,才会管用。其次,制度建设在从单位利益出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公众利益,在不违背事理、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按照以轻从重、以小从大的原则进行。只有建立在群体受益基础上的规章制度,才能得到拥护和支持,其顺利实施的结果,也必然会有效保障单位的利益。第三,规章制度建设既不能墨守成规一劳永逸,也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既要符合客观规律的稳定性,也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性以及具体事情的可变性。规章制度建设只有顺应实际并在不断修订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实效。第四,单位的规章制度建设要建立在人情世理的基础上,因人之情,立民所欲,禁民所恶,趋利避害;重视世理,赏善罚恶,以情乐民,以理服人。如此,制度才能顺利施行,反之,违逆必多,违逆多则犯者众,犯者众则令难行,“法不责众”的结果只能使制度形同虚设。第五,制定规章制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度,不特立独行,不奢望一蹴而就,既要遵循一般性和普遍性原则,也要分清楚轻重缓急,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第六,规章制度建设要考虑到人的能力限度,能为,则人尽其力,自觉自律;不能为,则人人怨怼,消极抵抗。可见,制度首先要可行,可行才能得众。另外,规章制度还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定分明职,名实相符,切忌模棱两可和模糊语言的存在。只有建立在“量可能”基础上的明确的责权划分和赏罚标准,才能行之有效,其约束力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就是要有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制度可行,人人遵从;制度稳定,利于施行;操作规范,人无邪念;奖惩有据,不惹非议;公平公正,即可服众。故而,唯有首先建设好规范的规章制度,才有可能实现用制度管人理事、使管理出效益的目标。

三、布之于众,宣传学习,务求个个不失、人人皆知

制度颁行以后,要充分利用会议、广播、板报以及其它宣传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务求制度适用群体人人皆知。知是行的前提,只有先知道,才有可能按制度办事,进而自我约束并使之成为习惯。宣传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知行统一,相互监督。一方面可以使人明确制度的要求以及可预见的奖惩;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制度的透明性和强制性,利于制度的贯彻和落实。这样,既可以促进自我约束,也可以强化相互监督,进而增强制度贯彻落实的实效性,达到制度管人理事的目的。

四、严格按制度办事,奖有度,罚有据,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制度颁行以后,能否严格按制度办事就成为了制度约束力强弱的集中表现。能,则制度的权威性得到保障并使制度得以顺利执行;不能,则制度若有若无形同虚设,既达不到约束的目的,还可能影响到群体的心理,其后果必然导致制度的全面崩溃。

众所周知,执行力是法制的保障,即有法必依。没有执行,所有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法家认为:管理行为也就是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和需要分析,以求人与组织的和谐,在引导适应人们需求和对需求渴望的基础上来实施组织的目标。在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现代管理学的控制职能是衡量和校正属下人员的各种活动,从而确保组织目标以及行为达到目标的各项工作得以实现。对于包括领导者在内的各个层次人员来说,控制的职能均是必不可少的,控制对象包括人、事、行为等在内,因此控制是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基本手段。这里所说的“控制”,就是制度的执行过程。

执行制度,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了制度谁就应该受到制度规定相应的惩罚,既不能从轻处罚,亦不能加重处罚,须知:轻则不惧,重则逆反。否则,不但达不到制度管理的目的,而且还会影响到同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所形成的消极后果必然会大大降低管理的实效性。因此,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奖惩有据,奖惩适度。公平,则人人凛遵;不公,则投机取巧。只有奖惩公平公正,人们才能在认知的基础上,真正心甘情愿地照章办事,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以制度为准则,变制度执行的被动性和强制性为主动性和自觉性。

总而言之,法家执法思想的核心是严格统一,不避亲疏,不论贵贱,一断于法。法家的执法思想,对于企事业单位用制度管人理事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要用制度管人理事,首先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其次是宣传学习制度,有制度可依,有规章可循;最后才是认真施行制度,不避亲疏,不畏权势,该奖的奖,该罚的罚,既不乱奖,也不滥罚,始终保持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如此,制度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