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6:12

智慧教育总结篇1

“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自智慧校园创建开始,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筹划,仔细部署,认真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创建工作总结向领导汇报。

一、已经落实的工作

1.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智慧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领导小组制定智慧校园管理、使用、人员培训等系列制度,从创建之初就从严要求,严格按照制度和要求执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而教师能力水平决定着智慧校园创建的标准。为此,学校多方面结合:第一,学校邀请区教体局领导专家指导我校的创建工作;第二,校内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媒体的应用专题培训,开展各学科优课展示、师徒听课等活动,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第三,学校安排领导和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国内智慧校园创建的最新理念,学习外单位智慧校园创建的创新做法;第四,进一步落实完善三个课堂工作,以班带班、以校带校,实现优质资源均衡共享,落实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另外,学校还邀请合作企业派驻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等,通过培训指导,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水平。

3.重视对硬件的投入

目前学校现有教师108人,基本实现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师机比达1:1,学生1356人,学生机222台,生机比6.5:1。学校有28个教学班均配有班班通计算机、交互式白板一体机。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教师办公地点和试点班级安装无线路由,做到无线覆盖。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监控、智能安防、访客系统等。做到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平台人人通。

4.加强平台的管理应用

在校园教育教学管理中初步使用云校家系统。包括:电子课程表、移动讲台、课前导学、在线检测、课后练习、设备保修、会议安排、场馆申请、问卷调查、电子备课、网络素质评价。智慧管理系统涵盖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管理层面的日常管理工作,涵盖校务、教务、资产、人事等业务流程,通过全方位数据采集汇聚和智能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5.我校认真落实市级、区级学习培训计划。本学期全校教师于5月18日全员参加了自治区统一安排的中教云数字教材入校培训;6月11日,信息部针对全校功能室人员展开了“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培训。校内大力开展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智慧课堂培训、在线互动课堂教学培训等各类信息化培训,为老师更好的使用信息,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6.学校每月定期更新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学校的最新数据,为上级部门把握工作进展和部署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7.学校积极推动“个人空间”建设应用。在“宁夏教育云”上共享教学资源,书写教学心得,迸发出教育思想的火花;学生登录“个人空间”,下载教学资源,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8.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教学

“在线互动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不用出课堂,就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公平。

同时,“在线同步互动课堂”的实施也让教学点的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刚开始我校实施“在线互动课堂”教学时,教师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加上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导致课堂效果不太好。学校领导及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在线互动课堂”听课,对每堂课的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和技术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运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在线互动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师经常通过“在线互动课堂”教学进行教学交流,相互沟通,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9.本学年学校组织了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各类公开课,有骨干教师“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高级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观摩课;“在线互动课堂”数学教师联片教研的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人工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竞赛。通过各类公开课、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智能教学助手的应用常态化、自觉化。

二、着眼未来,持续发展,总结反思

创建智慧校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着眼未来,我校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长远发展之中。

1.进一步加大硬件的投入。我校有28个教学班级,其中9个教学班配备了鸿合一体机,其余19个教学班均为以前的希沃一体机,目前部分电脑已经接近使用年限,故障频发。今后将计划为这些教室更新装配新的交互式一体机,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撑。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平台的融合应用。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我校派出教师学习培训的力度还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培训,请进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为教学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多项教学平台、同时有些学科还开始使用多种app教学软件服务教学,今后将继续开发这方面的创新使用案例,进一步探索运用免费资源。

智慧教育总结篇2

关键词: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生成路径;生成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19-0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教育应该回归实践。唯有教师的实践智慧才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转变当前教育方式,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

实践智慧相对于理论智慧而言,是解决实践问题所需要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的调适,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教学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行的彰显,一般表现为在实践经验中形成的才能和谋略,具有实践性、独特性、生成性、缄默性等特点。我们认为:实践智慧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从教师自我发展上看,实践智慧表现为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是教师对美好教育生活执着追求的一种职业生存方式。从教育教学过程而言,实践智慧表现为对知识传授的超越,教师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世事的洞见,用激情、灵魂去影响学生。从教育教学方法上看,实践智慧表现为一种教育教学机智,教师面对一些突发的教学事件,恰当的把握教育时机,实施有效教育教学行为。

一、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路径

小学教师的发展应该有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重视路径、研究路径,无疑对教师智慧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倡导学校的行动研究,探索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路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为教师实践智慧生成营造环境

校园文化对教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全校教师共有的精神力量和共同遵守的规约,能够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近几年,我们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挖掘学校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我们做到让校园环境熏陶教师。我们重组了学校办学理念,精心构思设计了校园十景,开辟了丰富多彩的班级中队角,努力把文化的触角伸向每一个师生的心灵深处,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教育智慧。其次,我们做到让办学成果感召教师。我们开辟了学校荣誉室、文明单位成果创建室和学生成果展览室,作为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感召每一个马小人。再次,我们做到让学校精神鼓舞教师。我校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连续十二次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马小五种精神”,鼓舞全校师生,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享受成功与幸福,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进步与快乐。“智慧带来希望,和谐赢得发展”这句话深深地刻印在每一个马小人心中。

校园文化的打造、校园精神的塑造和全员研究意识的形成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内在成长动力,不仅把全校教师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更重要的是唤醒所有教师潜能,发挥创造力,开发智慧,最终提升理念,进而转化为行动。只有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教师实践智慧才能够得以真正释放。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专业人格,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核心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教师为人师表,更应该有道德,更应该具备完善的专业人格。师德是教师身为人师的一种重要专业素养,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核心。一个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工作,就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的专业人格,纳悦教师职业,用满腔热情、无私奉献、真诚热爱来从事教育事业,并潜心于教育研究和实践。否则,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也就无从谈起。

近几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梳理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组织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组织学生及家长测评教师等系列活动,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把完善教师专业人格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师德一旦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人格一旦得到领导及同行的推崇,必将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其在工作中不断生成实践智慧。

3.加强教育理论自学,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教师实践智慧生成提供源泉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实践的行动指南。教师要实现由普通教师向教育智者的转变,必须坚持不懈学习教育理论,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取教育的精神营养和能量,才能促进实践智慧的生成。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实践智慧生成也就缺乏目标,会变得盲目。

我校地处农村集镇,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自己学习教育理论,鼓励教师自学、自研、自我反思和提高,让教师想学、愿学,积极营造学习氛围。为了得到专家和名师的指点,我们除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到校指导外,还鼓励教师向校外的教科研专家学者登门拜师,寻求理论指导。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开展“相约周三”校本研修,通过串门沙龙、即兴演讲、网上写作、博客论坛等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切磋,引领反思,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促进智慧生成。

浓郁的教师自主学习研究氛围催生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浸入到教师的思想意识与实践行为中,继而内化为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新生的文化力量——克服自身惰性,促使他们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热情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

4.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智慧课堂,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主战场

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反思,才能不断地生成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的积淀、升华,才有可能成就智慧型的教师。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渠道,理应成为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主战场。

我们结合课题研究,重点组织教师深入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我们认为,智慧课堂应是致力于建构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用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启迪和唤醒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引领他们主动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放飞思想,彰显个性,由培养知识人走向培养智慧者。

通过四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探索了智慧课堂的基本流程:导学定向,点燃智慧;自主探究,生成智慧;合作对话,共享智慧;总结提升,发展智慧。我们要求教师用自己的机智幽默,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自己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课堂调控策略,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畅通,师生课堂智慧共生。另外,我们在开设传统研究课的基础上,还重点研究整合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录音常态课,自我解剖教学语言,将智慧课堂教学研究落到实处。

5.加强自我反思,催生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集中展现

智慧的本性是批判的,而反思是获得实践智慧的领悟形式。加强自我反思,才能养成对问题质疑的习惯,训练思维反应品质,提高教育现场的观察力和调整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准确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从而把握教育时机,催生教师教育教学机智,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二、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模式

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式,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旦稳定化、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成了我们所认为的生成模式。

1.问题解决模式:发现问题——反思自己——注重实践

教师在实践中找出自身发展的不足和教育行为存在的不合理性,研究自己、批判自己,然后自行设计发展规划,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最后达成自身成长的目标。问题解决模式需要教师个体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引导教师自我反思,积极参与实践。

实践智慧生成的问题解决模式不仅适用于教师个体,还适用于教师群体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例如,前几年,由于我校骨干教师大批外流,新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我校面临师资队伍断层状态,我们就果断决定将30周岁以内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利用每周三晚上两个小时进行校本培训,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了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以新促老”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经验。

2.理论引领模式:学习理论——实践验证——获得成功

教师自学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或得到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必会从中深受启发,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尝试,验证理论的可行性,最终带来教学的变化,获得教育的成功,赢得管理的效益。这是一种理论智慧与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是实践智慧生成的典型模式。

3.同伴借鉴模式:学习借鉴——模仿实践——取得效果

成功的教师必然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学校可以有组织地引导其他教师分享同伴的实践经验,或是让其他教师自发学习借鉴,然后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模仿实践,最后取得良好的效果。

4.经验梳理模式:尝试总结——概括提炼——形成经验

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教师把这些经验反复深入思考,认真梳理,甚至邀请专家把脉和寻求集体诊断,进行概括提炼,必定找到规律,形成思想,生成个性化的经验成果,写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经验论文。这是一种基于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的反复概括提炼,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重要模式。

例如,提起我们学校的教育科研,是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办学特色。但我们总觉得这些经验和做法比较零散,操作层面居多,缺乏主心骨。后来,校长在一次又一次的办学经验介绍中,不断地思考总结和提炼,最终选准从文化层面来统整教育科研经验,形成了“立足农村,自主研修,集团作战”的教育科研文化特色,并由此征集了校训,更新了校风、教风和学风,提出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赢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反响非常好。科研文化的形成又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土壤。

pathandmodeofprimarySchoolteacher'spracticalintelligenceGeneration

Caoai-dong

(matangprimarySchool,Rudong226401,China)

智慧教育总结篇3

关键词:智慧教育;职业教育智慧课程;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陈波涌(196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刘青(1993-),女,湖南张家界人,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高职贯通的课程衔接研究”(编号:ZJC2012080),主持人:唐智彬。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10-06

一、从智慧教育到智慧职业教育课程

2010年11月美国《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以下简称为netp2010),通过将教育领域应用技术的状况与近三十年来企业部门应用技术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对比,发现教育改革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渐进式的修修补补”,提出了应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基本理念。2012年3月,我国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供不懈动力与支撑。

在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系统是制度化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显然应当是“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及主要内容[1]。作为人的解放的基本形式,教育过程中人必须取代知识、技能而真正成为教育的目的,不应只终止于某种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的获得,要进一步在向完整的人的生成复归的过程中把这些方面平衡地协调整合起来;教育过程也必须和历史运动现实地统一起来[2]。课程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手段。因而,“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的核心部分。课程应在内容上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关注当下教育活动所发生的具体时代情境。当下,信息化是最显著的时代特点,学校教育结构性变革的核心则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开发面向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的智慧课程。

理解智慧课程,首先要理解智慧教育。2008年,iBm在智慧地球概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智慧教育。基于智慧教育,许多专家学者又提出了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程等。从形态上看,智慧教育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智慧课程是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形态的实践载体。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智慧课程的内涵进行了相关的界定。张琪认为智慧课程是在智慧教育框架下,帮助学生提高智慧生成与应用含量、培养时代价值观和思维特质、综合运用新学习工具与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育过程及评价等优化重构的“灵巧”课程体系[3]。汤伟则认为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发展过程中,挖掘创新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使学校形成有慧眼和慧心的大智慧群体[4]。陈琳等从课程本质的视角,指出智慧型课程是着力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富有智慧地学习、教师更富有智慧地教育教学的课程[5]。不难看出,智慧课程是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依托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程活动中共同成长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或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6],课程是教育过程中各类因素的中心,是“教”的主要内容,培育人才的过程,主要是课程实施的过程。赋予课程“智慧”,才能培育智慧之人。

基于上述分析,职业教育智慧课程可以初步界定如下: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智慧教育的基本框架,以培养学生应对未来世界的“生活与工作的智慧”为取向,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以“人机协同”的智慧学习环境、多种学习工具与创新学习方式为基本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习得内容过程及评价等优化重构的课程体系。通过智慧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利用智能的手段为学生获得进入职业世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素养,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智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与教师在此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生成智慧。智慧职业教育课程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核心特征

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带来各种新的可能。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和口耳相传,到后来的印刷术,到世纪初的互联网,再到如今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类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面貌和愿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多媒体教学出现,这是智慧教育的初始形态,当今,在信息技术发展――社会变迁――教育变革三元互动结构中[7],以教育信息化Ф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趋势。智慧课程将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成为驱动职业教育转型的结构性力量。智慧课程是“教育+互联网”的最集中展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在实体中介中的“深度融合”。构建智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有效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改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效不显著的问题,引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智慧课程具备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部分核心特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重要特征:

一是选择性。智慧课程是在信息技术这一“时代催化剂”的作用下课程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信息化元素充分融入教育后的课程新理念。从课程的形式上,智慧课程理念催生出一朵朵课程变革的浪花,mooCs、微课、网络视频公开课等都是智慧教育理念下的新课程形式。学校教育从仅限于校园到跨越校园围墙,只需通过某个平台就可以在线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学校教育形式和个人学习方式都显在和潜在地发生变化,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等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学习者从个体学习需求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安排等,由此带来学习评价的相应改变,彰显个性发展需要,从而实现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课程。

二是开放性。职业教育智慧课程体现了时间、空间与结构上的开放性。在时间上,智慧课程的形成是持续修订、持续完善、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试用,最终走向完善。在空间上,职业教育智慧课程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呈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的人群,可以随时通过链接互联网,接触或下载相应的智慧课程资源。基于平台,课程学习者能及时了解课程开设的信息,如排名情况、下载量、好评度等。从结构角度来看,智慧课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课程资源以共建共享的形式,一方面,课程开发者的智慧为学习本课程的人分享,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习者的思考与激情,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课程学习者为课程的完善贡献自己的智慧,学习者通过批判性地学习课程,在理解与接受课程知识的同时,提出改进课程、完善课程,并逐步生发出课程智慧。

三是先进性。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缘起与发展于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这个现代化时代紧密相连。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职业教育智慧课程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最前沿、最重要的内容,满足职业教育教学的最新需求。其次是教学方法先进。智慧课程不仅仅是利用最先进信息技术开发的教学资源,同时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最新发展,融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突出了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规律的最新探索。再次是依托平台先进。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空间局限,依托我国各类教育平台,将智慧课程的开发成果通过最便利的平台,分门别类地展示课程,引导学习者进入相关学习平台,并最终成为引领职业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力量。

四是友好性。传统课程的最大缺陷在于封闭性,这种封闭性直接影响到其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智慧课程的友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慧课程的“易获得性”,即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非常便利地获取到相应的课程资源,随时随地开始学习。二是智慧课程自身设计的便利性,突出界面友好,结构清晰,内容重点突出,特点明显,学习者根据课程框架,确定自己的学习安排。友好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三是智慧课程为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了许多的机会,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还全面支持泛在学习,既服务于在校学生,又支持社会学习者,支持学分银行。帮助人们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后,可以根据生产、科技发展的需要,获得各种自己目前职业或者未来职业所需的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学习者用一生的时间来充实、完善自己,满足自己对教育享受的需要。

五是研究性。智慧课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8]。其区别于以往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探索性,这源于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与职业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深度结合。课程内容上,通过融入职业教育探索性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培养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作为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基础,以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学生凭借虚拟环境的优势,尝试不同的角色参与工作过程,进而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完全进入探索过程,直接接触感性知识来强化形象思维,使学生把不合理的随意调节转化为从中总结经验的手段,从而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是立体性。立体性首先体现在智慧课程的呈现形式上。职业教育智慧课程不仅仅是授课视频资源,还包括相应的文字教材、配套练习、技能细节讲解视频、学习自我评价和诊断平台以及其他拓展支持资源。所有资源的集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整体性解决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灵活选择最适合的优质资源,并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与手段,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其次,职业教育智慧课程体现在能力培养的立体性上。智慧课程从来不限于以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探索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智慧课程体系既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对职业技能的重视,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注重学生通用技能的培养,如信息素养、新设备操作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等,这是学生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世界的重要素养;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育,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眼界视野和数理思维等纳入智慧课程的总体框架,并进行重点培养。

三、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课程目标定位、实施及评价

一个社会若按自身的形象塑造其成t,最有力的工具便是教育[9]。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媒介,一直是学生通过教育走向社会化的实体中介。科学的课程开发将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发展需求,是调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根本手段。课程开发是为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变革,其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越来越显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将呈现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将如何体现在智慧课程上?

(一)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定位

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目标应体现当今经济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明确提出,教育要“反思课程编排”,重申人文主义方法,要努力发展更加适应实际需求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多样化和灵活性,以便调整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这意味着要确保个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最有效掌握和应用职业适应能力[10]。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谈到:“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么他们就本末倒置了。如果我们只改变学生学习的技能,而不改变他们的观念,他们就会依旧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高效的劳动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就会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实用主义心态去开展经营活动”[11]。国内学者的调研也发现,我国的学生最缺人格培养、通识性能力缺失及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能力偏弱[12]。从这一点看,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任务是培养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创新型人才。既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职业人”,更要培养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智慧人”,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结合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6个层次分类[13],智慧课程要超越简单的知识性课程目标,着重通过知识和认知过程的不同结合方式来厘定课程目标。具体说来,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目标将定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职业技能,并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可转移技能”“二十一世纪技能”和“非认知技能”,其中包括交流、数字素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及创业能力等。课程不仅要服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要指向并服务于学生的素养以及创新创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以富有创造性和负责任的方式运用有关知识(信息、理解、技能和价值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他人建立新的联系[13]。总而言之,职业教育智慧课程定位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工作智慧、生活智慧的生成与应用,培养学生符合时代的价值观和思维特质,并以此作为课程实践的取向。在实施上,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各种课程形态的创新创造、互动互补的方式与途径。

(二)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智慧课程要有智慧型的课程主体关系,即智慧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要改变“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学生充当看客或听众。所谓知识也好、信息也好,都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14]的问题,智慧课程的教学实施应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实现,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15]。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根据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师生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尤其鼓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和协作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如翻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对象的不同、培养需求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教学实施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交流与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与演说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探索与创新意识等得到尊重与培养。此外,重视探索性与研究性是职业教育智慧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特征,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听课与探索、理解与创新紧密Y合,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以探讨的态度、批判的角度进行学习,一方面,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得到更为深度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更深刻理解方法,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

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课程评价同样凸显信息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意义。首先要建立职业教育智慧课程规范,确定智慧课程的基本要求,明确课程的完整性、适应性和体系性,完善智慧课程规范的评价标准。其次课程内容评价,即课程覆盖相应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在构成、组织、呈现以及更新速度方面的总体性评判,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融合程度是课程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再次,智慧课程的评价还包括教学设计的体验。从这一角度出发,智慧课程的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较高创造性、较高参与度和较愉悦的学习体验,在兴趣与动机、教学设计层次目标以及学习反馈与交互方面形成明确的观察点。最后,智慧课程评价还应该关注课程实施的支持构件,如支持智慧课程学习的设备与网络环境,并有充分的软件技术条件、平台以及管理技术,这些主要是从运行环境、操作与应用、兼容性以及开放程度等角度进行评价[16]。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实施过程应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融于课程的各个阶段,既要评价开发,也要评价实施;既要评价结构,也要评价内容;既要评价基础条件,也要评价支撑条件;既要充分考虑智慧课程的创新要素,也要关注传统课程的经典因素。

四、推进职业教育智慧课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按规划、分层次推动职业教育智慧课程建设

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建设职业教育精品智慧课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配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开发规划与发展思路,按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通用能力类课程等课程类型,分层次推动职业教育智慧课程开发。通过建设一批、总结做法、提炼经验、带动一批,逐步形成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经典之作,构建职业教育智慧课程体系。

(二)发展与智慧课程相配套的智慧评价,以评价促课程建设

智慧课程要有配套的智慧评价,以课程评价促进课程建设。在职业教育智慧课程评价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有关学习平台,挖掘与收集学生学数据,通过分析学生的智慧课程学习行为,形成更为科学、智能、严谨、精准的课程评价。通过确定与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相配套的智慧评价体系,学生将形成对课程学习评价的全新认识,在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要求、重点难点等方面都将有更科学准确的认识。智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通过建模,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挖掘、结构挖掘和使用记录挖掘,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逐步积累学生的学数据,并对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促进智慧学习与课程研究,从而有利推动智慧课程建设。

(三)加强适应智慧课程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课程从建设到使用,都离不开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的支持。建设一支适应智慧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与评价的教师队伍,一是要使职业教育教师走出封闭的课程意识,理解信息技术重构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发展互联网思维,顺应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从思想层面理解智慧课程的建设理念与需求。二是逐步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教师参与智慧课程开发与利用智慧课程奠定基础,这也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集中授课、网络学习等方式,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三是利用名师的典型效应,总结智慧课程开发、应用的典型经验,带动其他教师的参与。四是要为教师参与智慧课程开发与应用提供有利条件,从经费、设备与时间方面得以保证,并鼓励和保护教师的探索行为。

(四)加大智慧课程的共享平台开发力度,提高课程的开放性和利用率

智慧课程将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不断进步。因此,应加大智慧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力度,逐步形成职业教育智慧课程“准淘宝”市场,搭建一个课程资源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根据个人需求,选择自己的课程。利用现有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基础,将优质智慧课程资源精准地推送给每位学生。同时,也可以在自建平台之外寻求其他的平台空间,与国际化慕课大平台,如edx、Coursera等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将相关课程在知名平台上线,有力扩散我国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影响范围与纵向深度。

(五)加强研究,将职业教育智慧课程建设引向深入

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也因为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推动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理论研究,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理论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深入:一是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理论研究,对厘清课程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以及课程模式等问题有深刻意义,这是我们理解职业教育智慧课程一些基本问题的基础。二是研究职业教育智慧课程的教学与应用模式,并对应用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让职业教育智慧课程落地,不断提高智慧课程建设水平。

总之,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在各种因素、部分、全部内容的复合最后完成之后,结果才能降临。静待花开是在纷繁的教育事务和问题中的一种自觉,是对人和教育的一种理性[17]。因此,不管是传统课程还是智慧课程,都只是促成学生生成智慧、全面发展的一种影响因素。要实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创新型智慧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期待有智慧的课程,更期待促成智慧生成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教育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耐心与不懈付出。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11):78.

[2]项贤明.泛教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537.

[3]张琪.技g变革视域下学科智慧课程建设――基于“长尾”评价的研创课程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5(3):89.

[4]汤伟.在“智慧课程”创生中体现校本特色――关于学校课程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8(1):68.

[5]陈琳,陈耀华,李康康,等.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4.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

[7]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5.

[8]王济军.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05(5):56.

[9]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

[10]UneSCo.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eB/oL].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15年出版,巴黎.http:///new/zh/education/themes/leading-the-international-agenda/rethinking-education/.2016-4-6.

[11][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

[12]阎光才.我们的教育缺什么?[n].光明日报,2016-01-05(13).

[13]王小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4):22.

[14]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96.

[15]何克抗,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5.

智慧教育总结篇4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3-05

教育是城市振兴、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石,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信息社会”作为当前的一大主流形态,呈现出“智慧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转型深度融合的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随之被国际社会迅速接受,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各行各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教育领域,“智慧教育”表现为通过iCt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智慧教育”的提出是“智慧城市”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目前南京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到全面建设“智慧南京”的阶段,“智慧南京”就是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抢抓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南京“智慧教育”的提出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智慧教育”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需遵循“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智慧南京”信息基础设施,做到“智慧教育”与“智慧南京”统筹协调同步发展。

一、南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核心内涵是依托计算机和教育网,全面深入地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吸收各类社会教育力量,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及效益,全面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在项目实施与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

“智慧教育”作为南京“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首先要做好与“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衔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做到统筹协调,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各单位、学校以及其他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智慧教育”创新整合平台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又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总体规划为先导能够保证建设方向、顺序、内容、后续扩展保持正确和统一的方向。

2.以全面的信息集成为核心

实现“智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信息孤岛”之间的联系,通过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等四个方面的信息集成目标。

3.以信息资源利用为基础

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行支撑平台、数据、知识、应用系统、维护队伍等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最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4.以用户服务为导向

“智慧教育”体系的设计应以如何让用户获得最佳服务体验为原则进行实施,屏蔽技术细节,注重用户服务体验,降低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学习成本,增强用户服务体验感,增加用户的粘性。

5.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可以方便的融合第三方软件系统,提供开放的api让出版商、教育资源制作商、移动运营商迅速接入,并向平台内的用户提供第三方软件服务。

二、南京“智慧教育”总体框架

南京“智慧教育”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大服务平台、三大基础设施、三大保障体系”,即在组织架构、政策法规及安全保障三大体系的保障下,构建教育专网、感知校园和教育云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设施,推进以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开放平台及城市教育智能门户为核心的“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见图1)

三、南京“智慧教育”发展目标

遵循“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要求,在“智慧教育”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智慧南京”公共基础设施,使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全市的南京教育专网,创建全市共享的“感知校园”普适化管理平台;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对内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智慧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智慧教学的要求,对外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吸收接纳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具体实现目标:一是积极推进各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并与市政务网络及市级中心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网,加快教育无线网络的普及;二是加快建设感知校园基础设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办学水平和校园安全;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市政务数据中心共建设教育云数据中心,提供教育基础设施云服务;四是积极推进基础数据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五是建设市、区、校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多级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各类教育数据汇总分析和多级协同办公,实现全市教育的智慧管理;六是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优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智慧教学的基础;七是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对社会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八是利用社区化、移动化、服务化的技术手段,建设市教育智能门户,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办公、移动学习应用;九是建设开放式的学习互动平台,吸收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四、南京“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南京“智慧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教育专网的互联互通、校园的感知物联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为各项教育智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加速构建“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满足南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对于教育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智慧创新和人的现代化的需求。

1.教育专网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增强、优化南京市教育专网的系统功能,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密切合作,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政务网,按需求合理扩展网络,整合南京市现有网络资源设施,完善“一点两翼”架构,实现各中心内部之间高速互联。整合教育城域网教育服务功能,在南京积极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服务。到2015年,主中心与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万兆,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千兆,三个中心与区域学校的网络带宽达到百兆。完成南京教育城域网的多层应用网络的建设,整合原有网络设施,建设专用区域教育服务器集群,为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提供种类丰富的无障碍虚拟教育信息化服务,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教育应用和服务需求。

2.感知校园

以物联网和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加知校园建设。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为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1)打造国内领先的平安校园。在校园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音视频编码传输技术,依托无线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实现结点之间的高速互联,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温湿度等信息推送到教育管理平台和家长手机上。平安校园利用技术手段打开了校园的“围墙”,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同时,让家长放心安心。

(2)实现校园节能。通过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的校园能源管理平台为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奠定基础,为客观评价校园节能效果、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节能对策提供基础依据,为可持续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数据支撑,为节能宣传、节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推进南京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3)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解决学生食堂消费、学生宿舍管理、保安巡查巡更、开水房及澡堂用水控制、大门门禁及停车场等一揽子问题,并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市民卡的对接。

3.教育云数据中心

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合作,加快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构建云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管理,方便业务应用灵活部署和管理,保证更强的业务连续性,促进节能减排和搭建绿色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云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云主机系统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构建云服务部署管理平台,为上层“智慧教育”应用提供弹性部署环境,同时承担全局的数据集成与整合、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与协同环境支撑,大规模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上层应用的接口服务和管理支撑,以及提供云服务平台的运营监控、资源池管理等运维支撑。

4.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智能教育开放平台和教育智能门户在内的各类子平台。

(1)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加快构建“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一标准、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力争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校,能够体现南京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教育资源集群库。依据国际和国家资源库建设要求,制定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成立资源建设项目专家组,负责南京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科齐全、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开放可定制、内容丰富、便利教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有序高效、科学合理的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以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整合各级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包括农村和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需求的目标。

(2)教育管理智慧化

在“十二五”期间,首先建立统一、完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手段,动态整合来自各级教育机构的基础数据,逐渐实现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动态及时地互联互通,达到数据的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应用共享,彻底消除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设全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电子办公、公文流转、数据上报以及综合查询分析,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工作效率。通过为每个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统一的应用环境,满足这些部门电子办公、跨部门协同办公及网上审批的需求。

(3)教学与学习智慧化

建设教师教研空间,为教师建立在线研修、团队教研、网上备课、共享资源和业务交流的数字化校本研修平台。为各级教研组织、个人提供基于社区协作方式的网络教研平台;基于个人教研工作及教研协作,提供多种教研应用。

建设学生学习空间,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在线作业、虚拟实验、实时测评、个性发展和互动合作的网络学习系统。引进泛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基础工程,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以社区化的形式为学生、老师提供在线教学、学习平台。

建设智慧教室,通过教育专网接入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端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师生通过教育云终端设备同时共享教育云上的资源。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授课;学生通过学生电脑和电子书包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与交互;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教师社区和学生社区进行师生和家校互通,充分发挥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效能。

(4)智能教育开放平台

通过多层次的开放平台为最终用户即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数据及应用服务,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开放服务平台浏览和申请使用教育资源,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下载、重新整合和展现。同时,教育应用开发商或各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上载教育应用或资源并提供各类教学服务,而平台的运营者或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开放平台对用户、资源、计费进行统一管理。平台将提供包括在线课程、直播课堂、你问我答和智能分析等功能。

1)在线课程

教师个人或社会教育机构可通过“在线课程”的方式自己的教学应用,也可利用平台提供课件录制、技术、服务等自建教学应用。各类教学应用内容包括讲座、习题、模考、答疑等多种教学资源,全程采用多媒体音/视频授课,图像、声音、文字、手写演示同步传输,拥有领先的手机移动课堂和高清视频课件,支持随时随地在线或下载学习。

2)直播课堂

平台提供直播教学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通过摄像头、话筒、白板、pDF讲义等多种方式组合完成音/视频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入网络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即可轻松感受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实时互动的教学效果。

3)开放问答

智能教育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式问答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任何人在这里既可成为教师也可成为学生,既可提出问题也可解答问题,并可通过解答问题获得收入。平台将通过制订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核仲裁机制,来充分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和保障参与用户的权益。

4)智能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以此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5)教育智能门户

建设教育智能门户,为全体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窗口,公众可以通过门户了解各类教育服务公告,浏览公开的优质资源推荐、浏览各类教研教学活动资讯、分享教学案例,获取政府在线审批服务,与各类教育机构进行互动,享受教育云服务。市、区、校级教研机构可以在门户上组织各类教研活动,通过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流程化作业和教研过程的多人协同;可以通过门户采集教研教学活动过程数据、资源服务行为分析数据,结合学业测评系统,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智慧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组织领导体系是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和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力度,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分级管理。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稳定专业教师,特别是专技人员的岗位,按试行的管理条例落实有关人员的待遇,规范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教育城域网各中心按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并配备技术人员,在工作环境、收入分配和人员编制等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加强“智慧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教育”运行、管理、服务的规范与法律准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理顺区域“智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在政务部门逐步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工作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智慧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对各单位的信息化投入挂钩。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市各级单位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3.加强“智慧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智慧教育”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安全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教育”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全过程管理,做到从“智慧教育”业务系统设计和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充分保障“智慧教育”建设的信息安全,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的完整闭环。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建设“智慧教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等工作。

4.确保“智慧教育”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智慧教育”的投入。“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根据教育规划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探索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创新,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政府资金和信息资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智慧教育”建设领域,扶持一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智慧教育”建设运营主体。

5.建立“智慧教育”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智慧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2.

[2]南京市.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Z].2012.2.

[3]邓贤峰,张晓海.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思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1(2).

[4]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智慧教育总结篇5

【关键词】中职院校;示范校;智慧校园;物联网;云计算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职教育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春天。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员,社会需要大批的技术人才,中职教育发展正当时。

我国中职校园的发展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自然离不开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校园、数字校园、到当下提出的新理念:“智慧校园”(SmartCampus)。特别是在示范校建设发展的阶段,引入“智慧校园”新理念,体现了示范校的示范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以下对中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做些分享,希望对其示范校发展有所帮助。

一.智慧校园概念

2008年11月,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1]。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2]。“智慧校园”建设包括了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师生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3]。“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升华和提升,在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由电脑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化,由网络有线信息化向无线智能化转变。

“智慧校园”建设从前期的理念提出到现实建设也经历了几年的沉淀。走在前列的高校,中职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校示范校建设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地域环境等因素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此来提高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地位。

二.智慧校园特征

iBm提出的智慧系统特征是3i:即能够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instrumented),更全面的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更深入的智能化(intelligent)。[4]对“智慧校园”特征,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黄荣怀等[5]认为,智慧校园(SmartCampus)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环境全面感知;(2)网络无缝互通;(3)海量数据支撑;(4)开放学习环境;(5)师生个。结合以上观点,联系自身中职院校的特点,智慧校园特征总结如下。

(一)网络高速互通。之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建立在有线宽带基础的网络基础上,智慧校园建设更进一步的扩大覆盖范围,让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延展,充分发挥无线网络的优势,结合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有线和无线的双重覆盖,构建高速无缝覆盖的网络空间。让师生置身于高速互通的网络中,完成无纸化办公,提高教育学习办公的效率。构建好这张网络,智慧校园才有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二)信息终端感知。对环境的反馈与判断,离不开传感器对环境的感知,如何体现出智慧性,对环境感知的识别,不简单的是收集和采样,还要对感知程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可通过此功能,完善员工考勤,信息传递等与教学服务相关的管理。

(三)大数据平台云构建。在信息化社会的当下,数据的巨大性不可估量。因此基于海量数据存储处理的云平台构建势在必行。

(四)个,开放学习。有高速网络为背景,大数据做支撑,信息感知终端为反馈,提供给广大师生开放的学习环境,提升课堂内外的互动性,让学习处在开放的平台中,学习无处不在。

三.根据特征,量体裁衣

根据智慧校园自身特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需要在智慧校园特征中各个突破,做出特色,达到示范校建设的效果。

(一)智能化网络构建。目前,本校具有先进的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1000m校园网络。加之校企合作移动的CmCC-eDU,实现校园网络无缝覆盖。为高效率的信息化办公提供了前提条件。智慧校园建设更多的是对其网络升级改造,确保网络高速互通,稳定安全。

(二)加强物联感知终端建设。智慧校园的以物物相连为依托,产生物物感知决策效应。通过物联网技术把校园基础设施(教学楼供电,供水,基建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等)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后勤保障等)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物联感知反馈系统。通过各种物联传感技术(气体侦测,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指纹扫描,人脸识别,激光扫描,远程通信控制监控等)与传统的校园管理,数字校园对接,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的管理。

(三)云计算平台搭建。云计算,构建大数据平台,为全校师生服务,提供更多海量信息。这是数据存储处理的核心,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兄弟院校共建,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本校也可以依托于中央电大,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广大师生构建云数据平台,提供优质服务。

(四)发展特色差异化教学服务理念。中职学生在学习自律性上与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因此,智慧校园平台中,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与集中管理要有所区别。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是全方位、多时段的互动式开放教学方式。此年龄阶段学生具有充分的好奇心,应该发挥这一特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智慧校园能够提供更多师生互动平台和方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更多的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智慧学习,为教师提供智慧教学的一个良好平台。是加强员工,师生,学生家长,学校各个部门沟通合作的桥梁。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值得做的民心工程,需要各方面支持,同时也是一个耗时的长久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改进,摸索出适合自身学校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永民(2010).解读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界,(10):23-29.

[2]郭惠丽,李倩倩,张蕾(2011).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9):68-71.

[3]严大虎,陈明选(2011).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6):123-125

智慧教育总结篇6

1.1何为教育智慧

根据有关文献注释:“智”,强调的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分析判断、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对其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智慧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因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靠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来完成。在这四要素中智慧属核心要素。知识可以从书本、网络上得来;技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的;经验是建立在技能基础上通过实践的反复积累的;而智慧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客体和主体的批判觉悟到的,当今强调的“课后反思”一词,就是强调自我提升“批判觉悟”。上述教育教学的四要素分别代表四种境界:光有知识,不算合格教师;有知识且有技能者,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有经验者,才能称得上优秀教师,且经验越丰富,教师的优秀程度就越高。所谓“智慧型”教师,通常指的是经验极其丰富、工作十分优秀、表现卓尔不群的教师。由此可见,经验的价值远高于知识和技能,而且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勤于“反思”的教师内心,经验就会产生一个裂变。经过裂变的经验便得到升华,从而达到通常所说的教育智慧的境界。这种智慧境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倡导“智慧型”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智慧,让智慧回归教育、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教师会巧妙地将课堂阵地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为一种有利于教学契机,从而使课堂变得精彩,把教学引向深入。

1.2教育智慧构成

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是多类型、多层面的。概括起来,可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知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整体感知、直观把握而形成的。它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如课前组织教学、调控课堂秩序、新颖导入新课,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集中精神、参与学习上来,应是知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二是理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规律认识而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长期体验而升华的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是自己施教方法”;“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等,应为理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三是情感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爱而形成的。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热爱,是形成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它对教育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智慧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人对于智慧的追求,并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整体把握。例如,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于2012年5月8日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危急时刻为抢救学生被轧断双腿。这是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情感智慧的高度表现,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美的教师,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四是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关键在于实践。如果离开实践探索,离开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就很难提高。一个教师最值得珍惜、能反映自己教育生涯的价值及教学宝贵财富的就是他的教学经验。一些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即在实践智慧的提升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全面总结了30多年的教育智慧而形成情境教育理论,反映出情境教育的非凡影响力,并在教育界掀起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热潮。天津张菁老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提炼出富有智慧和灵动的数学感悟———“形变质通”,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为灵动,即在表现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在基本思想上却相互通达并存在着的必然和普遍联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创新意识,可以成为学生一种学习与人生的智慧。这些都是高水平实践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前强调和倡导教师实践经验积累和实践智慧提升的意义所在。不难看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和水平,进而深刻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1.3教育智慧体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有如下多种体现:体现之一:在于知识启迪。即教师增强问题意识,用问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亮学生寻求知识的道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体现之二:在于“授人以渔”。面对知识更新快速换代的今天,如果说传统教育的重点是知识,那么未来教育的视野应该是智慧。因此,“智慧型”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交代所以,更要讲清所以然,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在进行习题课、讲授例题、解答应考试题时,要注重解题思路,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在讲授此类问题时,就题讲题,方法僵化,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长智慧。这种缺乏智慧的教学,像固守程序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是对学生思路的堵塞,又何谈让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体现之三:在于智慧施教。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师德。高尚师德的核心是师魂,而师魂的时代内涵为爱心、德行、责任和智慧。其中爱心是师魂的内核,德行是师魂的精髓,责任是师魂的品格,智慧是师魂的真谛。教师是智慧的行动者。面对今天教育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多样、教育理念多元,要做好今天的教师,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更需要行动的智慧。智慧施教,就是用智慧统领教学、调控教学。如对学生严格要求,要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不严而训斥;当课堂出现失序时,批评要讲技巧,不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失序为有序。因为有了智慧施教,所有类型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因为有了智慧施教,就能更加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爱护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遵循规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一样的发展,都能有最大程度的进步。这就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智慧施教的行动展现。故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智慧”。这表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教师的期求,值得我们用心思考,探索实践。

2增长智慧途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长智慧有下列途径:

2.1强调知识转化

众所周知,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多,是渊博,未必就是智慧。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积累。知识多寡,可以通过学科、学历来衡量。而智慧源于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转化而形成智慧。教学中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教有新意、有所作为就是一例。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告知你事物是什么,而智慧则是对知识的超越,指导你应当如何去做。例如,按儒家伦理要求“男女授受不亲”。但当“嫂溺”时,则要根据这种特殊情景施之于权(意即采取临时变通的权宜之计)而“援之以手”,这种“礼”与“权”的统一就是一种智慧。如果在这一具体场合,还一味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置“嫂溺”于不顾,那不仅不是智慧,而且是人性的缺失,故在各种情况下能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动决断才是智慧。那种一味唯“礼”、唯书,只会按条框办事的人不是智慧之人,而只是十足的书呆子。这一例证说明,知识只能告诉我们真假,只有智慧才能告诉我们善恶对错。智慧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能力与德行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因此,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正确地运用知识;不仅要加强知识学习,而且要加强道德修养和人生感悟。

2.2实践增长智慧

智慧的增长离不开实践。尤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不论个体还是群体,没有足够的智慧,就无法推进教育的发展。面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应有所见解、有所尝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一要活教活用。知识是人类智力劳动的结晶,是培养、增长智慧途径之一。每一个人的发现创新活动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进行新的发现创造,必须先学习已有的知识成果,并对这些既有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激发出新的创新成果。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使知识充满活力,不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教学中要力戒向学生灌输死知识,而要力求把知识教活,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即增强学生的智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创造性,必须具有长盛不衰的创新追求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目标坚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才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二要培养全人。人的智慧是其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结合。培养全人,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成为全面成长的职业之人、有责任的社会之人、有智慧之人。长期的教育失误,原因在于只重视知识教育、“成才”教育,而放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成人”教育,使一些学生在道德品质上令人堪忧。人才是“人”与“才”的统一,离开了“人”,“才”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人的发展和智慧的增长,如果离开了道德的指引和道德能力的支撑,其人格就不会健全,甚至还会迷失方向。故党的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这是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栝。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牢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这一理念,而且要切切实实地践行这一理念。即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全面发展和富有智慧的人才,并从育人实践中体验和增长智慧,这应是教育的追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三要提炼经验。在前述“教育智慧构成”中,已提及个体经验,可形成实践智慧。当今,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这已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在此形势下,我们在教书育人、创新教学、课程改革与教材使用中出现的感悟和灵感的点滴经验要及时积累、长期坚持、梳理提炼、以形成实践智慧。这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把这样的要求凝聚在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方面,无疑将从新的角度推动这两方面的快速发展。

2.3教研生成智慧

教师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与教研来获得。可以说,学习与教研是生成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将外来知识与自身经验相融合,才能被内化,并经过独立思考与实践形成个人风格,生成新的智慧。而教研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成功之路,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就要通过教育科研,训练自身的教研素养,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研究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发展潜能,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供有效指导。这对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裨益。

3重塑师道尊严

教育需要智慧,这种智慧是源于可教的信念。其表现则主要靠教师自身的品质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只有让学生具有炽热的求知欲和持续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才能取得成功。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需要规范教学行为,放下架子,改变权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塑。

3.1尊师贵在重道

“师道尊严”,对为师之道的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根椐这一传统,要成为有道之师获得尊严,不仅要求教师“学高”,而且要求其“身正”。教师需先善其德,才能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应该看到,对“师道尊严”的倡导,其初衷只是把尊师作为重道的手段,重道才是目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随着市场经济功利化对学校的冲击,导致“师德”一定程度上的缺损。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应付了事,作风不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么冷漠处之,要么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方式对待学生。如学生回答不上问题、上课迟到或课堂失序,令其站立直至赶出教室等体罚就是一例。如此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必然会失去智慧教学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必须进行重塑,建立一种新的“师道尊严”观,以适应智慧教学的需要。

3.2重塑师道尊严

重塑师道尊严,就是教师要正确处理师德、师职与师尊的关系,为施展教育智慧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出色履行自己的“师职”,才能在尊重学生中赢得“师尊”。一是注重改变自己。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立足自我解决矛盾,先改变自己,再教育引导学生。著名教师魏书生以理解和宽容对待学生,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良方。针对一些教师埋怨学生学习不佳、课堂失序的情况,魏书生却认为:“学生坐在咱教室里,是咱的学生,你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应该是自己施教方法。一个人不可能工作在一个处处都如意的环境中,如果天天为环境忧心,用七分力气去埋怨、指责环境,不仅于工作无助,甚至还会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魏书生老师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理解环境、宽容一切,多改变自己、不埋怨环境的治学良言,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体现,值得我们教师学习与借鉴。二是营造和谐环境。新的“师道尊严”,意味着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过去的学生服从教师改变为师生间互相尊重。教师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不存在人格上的尊卑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尽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尽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和谐环境,还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会促使师生之间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赏识,从而使得教师价值得以体现,学生得以成长。三是构建情感智慧。“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是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对教师“敬业爱生”的要求。充分尊重、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以博大的爱,年复一年地润物无声、感化学生,给学生以关怀,这是构建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有了情感智慧,教师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书育人上不辞辛苦、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对学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而学生则以持续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勤奋钻研,探求新知,健康成长。

4转变教学方式

要做“智慧型”教师,实行智慧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因传统教学一直认为教学方式就是传授知识。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原有教学方式在发生着带根本性的转变,即由知识储备式的教学转变为智力开发式的教学。人才培养不再是以知识储备为追求目标,而以提高智能水平,培养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就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如何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如何由单纯储备知识转变成智力高、能力强的智慧开发者?

4.1指导学生“会学”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当今社会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人类社会记忆力出现了革命,大量的资料可以储存于知识库,需要时能够迅速提取,并可按照指令进行筛选与综合;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手段已从手工检索进入网络检索时代,因而现代教学不能不把保存知识和培养记忆力放在次要地位,而把培养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放在主要地位。面对这种教学形势,从事现代教学的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学科知识、条件知识、人文知识,还必须掌握网络应用与文献检索的信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智慧水平。

4.2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实行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发散型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落实到各个环节。辅导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答疑时在思路上进行启发,考试评定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常用的“一题多解”、“一词多用”的教学方法,都不失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4.3激励创新精神

智慧教育总结篇7

【关键词】慧学南通;优质资源;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59-02

【作者简介】李志丹,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1)副院长,高级教师。

为落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以智慧教育为发展目标,把智慧教育作为打造“教育之乡”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普惠市民终身学习的新举措,集中力量,围绕“慧学南通”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和“莘学通”智慧教育产业运营两大体系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慧学南通”目标愿景

“慧学南通”是为全体市民提供优质教育教学服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也是南通市智慧教育体系中的普惠型、公益型部分的具体内容。

围绕教育信息化各种服务对象的信息化需求,我们提出了“慧学南通”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目标愿景。学生:会学。学得更轻松、更方便、更灵活、更高效、更有趣。教师:诲学。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更便捷、有效,强调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学校:汇学。汇聚资源,汇集需求,汇总数据。政府:惠学。提供保障,协调资源,分析决策,指导发展。家长:家校互动方式更科学,信息和资源获取更全面、便捷。

二、“慧学南通”发展现状

一是推进“慧学南通”基础建设。市、县两级教育资源分享系统和教育管理通用系统基本建成;南通市基础教育专网基本建成,并实现省、市、县、校四级高速互联;建成具备智能化、情境化、趣味化、交互性、体验型的智慧教育体验馆,为全市智慧教育发展提供了样本,发挥了示范与引领作用。二是开发“慧学南通”优质资源。研发了8800个微课资源包,集成了职业教育类和市民终身学习的资源,与华莘智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互动课堂资源。三是构建“慧学南通”应用体系。优化、整合和新建了一批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三、“慧学南通”推进策略

1.以集约为原则发展基础设施。

重点建设区域共享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市、县两级信息中心,建成面向区域,提供网络、计算、存储和安全服务的区域教育云。

优化整合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发展数字课堂的交互终端和数字校园的互联网应用,推广3D打印、移动阅读、Steam创客教育等数字化应用系统。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江苏有线传媒、社区和公共场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慧学南通”优质资源传播,建设泛在的学习环境。

2.以需求为导向划分业务系统。

按照教育教学工作需求,遵循智慧教育从数字化、数据化到智慧化的发展规律,我们将教育信息化分为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教学空间、学业监测、智慧招考、教育安防、资源分享、市民学习、公众服务、教师教育、家长学校(家校互动)等18个业务系统,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等7个教育版块与18个业务系统之g,形成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关系;而每一个业务系统,可根据不同的教育范畴建设一种或多种应用系统。反过来,一种具体的应用系统也可能适用于多个业务系统的需求。如,blackboard平台,可用作教育科研系统,也可用作课程资源建设与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支撑系统。

3.以整合为目标确定建设时序。

智慧教育必然要经历数字化和数据化两个阶段。数字化阶段主要解决数据的生成与采集,数据化则是将数据组合成信息,再从积累的信息中分析出规律(知识、认识),最终成为指导学习、工作、生活的智慧。“慧学南通”的建设目标就是从数字化走向数据化、智慧化。我们以数据整合为目标,以标准化建设为原则,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和信息化发展规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确立了“慧学南通”应用系统建设时序。

四、“慧学南通”教学变革

1.推进混合式学习方式融入教学。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远程培训机构提出,指的是基于网络的线上教学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的混合,实现面对面教学与网上教学的优势互补。多年来,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就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有混合式学习本体研究和混合式学习的应用研究。本体研究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应用模式、技术开发、环境建设等;应用研究主要涵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混合式学习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共同要求与必然趋势。一方面,班级授课的线下学习活动仍然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和认识的个体性差异,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活动,在线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反馈机会和自定步调的学习节奏。

将混合式学习融入课堂教学,既要关注教学形式上的混合,如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自定步调学习(自主学习)与课堂实时协作的混合,还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混合,如结构化知识学习(正式学习)和非结构化的碎片化学习(非正式学习)的混合,传统教学资源与现代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的混合;既要关注传统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混合,还要关注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混合。

2.推进项目学习方式融入教学。

如果说混合式学习更侧重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则更加关注学习的“生活化、情境化、经验化、任务化”,关注学科的综合性和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项目学习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合作完成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项目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教学形式上,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属于学生的时间较少,因此,独立思考,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项目学习,教师主要是指导,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30%,在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样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独立的思考与集体讨论的互动学习相结合,提升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智慧教育总结篇8

一、班主任教育智慧的一般理解

当“智慧”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就形成了“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的关心”,是一种指向人的心灵、情感和身体的关心。①缺乏教育智慧,班主任在实践成长中就缺乏透过琐碎去追求精深、透过雷同去追求个性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总感觉到许多班主任还缺少一些什么,也许就是一种思想、机敏与灵气,一种能让人豁然开朗、如沐春风,能汩汩流淌于学生心田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与品行涵养,而这些都离不开长期的书香浸润与实践积累。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和方法。爱心是基础,也是我们要给学生的内容,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再好的爱心也没有效果。因此,好的班主任,一定是注重对学生工作的谋略和方法的。

“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②智慧的课堂教学需要智慧型教师,同样,智慧的班级管理也需要充满智慧的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应该是立足班级实际、主动驾驭教育规律,将自身智慧与先进教育思想融为一体并将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表现为有深层思考,有价值追求,有人文关怀,有较高的悟性,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在学生成长与个人成长历程中扮演仁者与智者的双重角色。因此,在班级管理和师生对话过程中,应当引导班主任体味教育情结、反思教育行为、激发教育灵感,从而生成教育智慧。

二、班主任教育智慧的过程认识

智慧的教育培养出智慧的人,有智慧的教师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而有智慧的班主任带出有智慧的班集体。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是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的,体现在管理实践的解读、互动、反思过程之中。

1.解读学生的智慧

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教学过程中人类的经验——公共知识和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适切性。在教学适切性的概念框架内,反思实际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空洞的抽象”等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信息、经验、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获得新的理解。③在学生智慧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教学智慧的转变,同样有赖于班主任教育智慧的熏染,重新建构公共知识和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适切性。班主任要善于解读学生的智慧,看到学生当前的优点与缺陷,预见到学生将要达到的发展区,透过现象,看到事物因果之间的联系点,从而引发思考,生成问题。如“好学生”真的一切都好吗?班级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为什么有时受阻?个别同学的自尊心是怎样受到伤害的?等等。捕捉到了问题要进一步对问题的性质、特点以及解决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确认,“要认清解决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对象本身有什么价值意义,同时还要注意认清对周围其他人有什么教育与影响”。④有了对问题的把握,下一步便是着手寻找对症下药的良方了。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要明白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不是以出现自己期望的结果去断定真伪,更不是追求适合自己教育的孩子,而是以科学的原理去建立适合儿童的教育智慧。

2.师生互动的智慧

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班级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班主任是教师教学的成员,同样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交往等能力的塑造与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个性的形成,学生交往习惯的定型,与班级活动、师生交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合作文化的环境中,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班主任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问题,而不是空洞说教、拿出理论真理的人。比如班主任可以利用课间、班会和学生一起活动、谈笑;利用学习问题和学生一起沟通思想,了解情况;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学生打架了,能静下心来了解情况,把事情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智慧与情感体验。

3.管理反思的智慧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强调,反思性行为是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涉及到直觉、情绪和激情,是理性和情绪交织的行为,其中虚心、责任感、全心全意是反思性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但现实中,许多班主任对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不够重视,甚至忽视,管理中缺少实践性反思,造成班级管理上的“失语症”。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倾向,长期发展下去,会严重地影响班主任教育智慧的形成和专业成长。

智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班主任的教育智慧的形成更多的还是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觉的反思、提炼来实现。因此,最值得班主任珍视的就是他在长期班级管理中所积累的经验和体验,在借鉴和审视的基础上,重视自己的经验,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总结和反思下促进智慧的生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吸取专家经验的同时,通过反思的长期积累,必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收获。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时,班主任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也有专家的智慧,也有成为专家的机会。其次,班主任进行教育科研的时间少、困难大,因此,应该逐步养成科研的习惯,比如平时通过班主任叙事、个案分析等形式进行文本研究,通过写反思日记、心得体会、随笔、填写表格等多种形式对自身参与学生活动或研讨会的过程、效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以便能够快速地接收、探索、创新和应用新的班级管理思想,为反思性实践的实现提供前提。应该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要结合实际情况,从班级教育管理实践的点滴做起,再提炼、深化;如果本身没有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和认识高度,却非要提炼,那是徒劳的。

三、班主任教育智慧的修炼与生成

专业化是班主任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育智慧是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重要因素。班主任通过自身的行动与实践反思,与其他的班主任、教育管理专家共同探讨、学习、研究,并在体验中提炼智慧,进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这是班主任教育智慧形成的重要途径。

1.在行动中内化教育智慧

作为一名追求教育智慧的班主任,要坚持在行动中研究与探索,随时注意敏感地捕捉和科学地确认班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特定场景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始终指向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指向对某一教育现象的影响和改变。第一,班主任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但这种实践是带有行动研究性质的实践。班主任主动观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节,接近学生生活,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读,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对教育事件进行理解,发现或搜寻这一教育事件背后隐藏的教育问题、理论假设,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取舍,获取一些实践性知识。同时,将自己的内在知识显性化,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与理论知识架构有机融合。第二,要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与复杂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研究学生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方法掌握得当,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内化实践智慧,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班主任。

2.在互动中汲取教育智慧

班主任作为影响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人物,应该能够在教育活动的瞬间采取机智的措施,而这种教育行动既是“充满智慧”的,又是“未加思索”的,能够采取这种教育行动的班主任就是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这种智慧可以在交流互动中得到分享与借鉴,使更多的班主任享受到这种教育智慧带来的良好效果的欣慰与领悟。互动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获得彼此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形成个体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一部分,为指导班级管理实践提供有效帮助。首先,班主任通过协作交流和同伴互助在班级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共同寻求教育的真谛。在班主任之间创设班级管理活动上的专业切磋与合作学习,达成经验共享,促进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为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平台。其次,加强教师与专家之间的相互研讨、交流和合作。在这里,班主任与专家群体的互动研究犹如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平台上,以“他者的眼光”的视角或“推人及己”的路径来审视教育事件的因果关系。班主任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教育理论知识,有目的地对自身的班级管理过程进行严谨而理性的观察和分析,进而汲取教育智慧。

3.在反思中升华教育智慧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科尔布(DavidKolb)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班主任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亲自体验,并与其他个体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同时,立足实际,班主任通过自我对话,在班级教育实践和自主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反思意识,就会产生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意向,反观自身及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从中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还要注意打破仅着眼于单因素归因的定势,从多方面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在客观位置上反复地自我观察、分析和归纳,进行自我权衡和行为检验,正确地归因,并得出合理、公平的结论,再回到自己的实践。这样就可以合理地明确学校班级管理的特点与功能,明确当代班主任应具有的能力素质,提高自身班级管理的技能技巧。因此,班主任应当有意识地去关注班级里发生的一切,敏锐地去观察课堂发生的事件,就会对一些在特殊场景下发生的不确定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班级群体的活动模式,就会逐步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行动知识。

注释

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②叶澜,白益民,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③肖川:《知识观与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1期,第13-17页

智慧教育总结篇9

关键词:智能时代;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智能时代正在构筑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立体化环境,重塑和勾勒传媒行业的未来生态图景,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传媒教育急需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及行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变革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催生和倡导的新型教学形态,其教学理念的前沿性、教学工具的智能化、教学场景的交互式正在引发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传媒专业建设需与时俱进,与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实践的进步相适应和匹配,运用智慧教育在多个层面和维度打破传媒专业发展桎梏并助力传媒专业学科再造、教学创新、师资专业和人才优化。

一、智慧教育的产生与运用

“智慧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其核心旨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让万事万物实现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智能技术运用于教育实践,支持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信息化设备及平台,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智能技术支持下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进入2020年,5G技术开始全面运用,其迅捷的速度、强大的容量、极致的体验为智能化运用提供技术支撑和运作基础,智能时代赋能智慧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智慧教育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智慧教育工具的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提高智能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二是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实现智慧教育过程的交互与渗透;三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均衡分配;四是智慧教育策略的实施。包括宏观的教育制度策略和微观的教学环节策略两个方面。

二、智慧教育运用于传媒专业的价值与意义

新文科时代,传媒教育应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与时俱进的精神,重视科技前沿动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实现传媒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于传媒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服务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

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的实践和改革是落实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的开创,是对国家传媒教育“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同时,伴随着传媒行业的裂变和升级,智慧教育的精准教学模式实现与新兴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构建传媒专业智能教育范式

智慧教育有助于传媒专业主动适应智能化社会变革,及时融入技术变革的新趋势,更新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打造部级一流课程,形成智能教育新范式。

(三)优化传媒专业师资力量

智慧教育有利于激活教师的流动机制,促进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基于传媒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智慧教育模式下的传媒教师将获得极大丰富,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吸纳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第二,传媒行业一线教师,丰富实践教学;第三,经过培训和调整的传媒专业教师。

(四)培养卓越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智慧教育能够深度实践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传媒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传媒专业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学术研究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培养既懂传媒业发展规律又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卓越创新型传媒人才。

三、智能时代背景下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机制

传媒专业与国家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联系紧密,具有边缘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智慧教育是实现传媒专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是传媒专业从传统教学到智慧型教学转型的必然选择,传媒类专业智慧教育系统机制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结构模式、专业资源构成、专业运作效率三个层面。

(一)智慧教育层次机制:革新传媒专业结构模式

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察教育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模式。教育的宏观层次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教育体系总体结构的集中体现;教育的中观层次是从学校职能组织入手,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强化和管控;教育的微观层次是将宏观的共性要求和中观的个性要求有机融合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传媒专业结构革新以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为准则,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三个维度深入认识和理解传媒专业改革背景,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注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思路,挂钩传媒专业行业发展现实,依托智慧设施建设、智能化管理模式及教育系统,囿于外部环境—学校组织—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多维交互,生成和建立传媒专业智慧管理和多重机制。

(二)智慧教育形式机制:调整传媒专业资源构成

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是从教育形式的角度探索教学活动各要素间的资源构成。首先,是教学环境的资源构成,智慧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在线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在“智慧+”背景下,智慧教育能够实现教育环境的智能感知、管理和控制,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平面、静态、单一场景转换为立体、生动、多维的交互呈示;[2]其次,是教学方式的资源构成,例如应用较为深广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从本质而言,这类课程是在原有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重组和调整;最后,是师资力量的构成,让行业资深从业者走进校园,加强学术型师资与业界师资相融合,实现师资资源的丰富和多元。图1传媒专业智慧教育形式机制智能时代使传统传媒专业教育工业时代特征、信息孤岛等壁垒日益凸显,专业资源构成混乱与异化。传媒专业建设需从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着手,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三个层面进行资源的重新匹配和融合。线下物理教学环境与线上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实现教学环境的重构;学术型师资和传媒业界师资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多元化呈现。最终,提升传媒教育服务品质,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堰塞湖,实现传媒教育机制的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三)智慧教育功能机制: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

传统的教育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存在机制效率低下且缺乏适应能力等问题,条分缕析的标准化流程和按部就班的机械化运作远离了智慧教育的场域。智慧教育改变了这种局面,从行政化、程式化走向弹性化、自发化,激发教育活动和热情。激励机制调动教育主客体积极性,是推进教育进程的基本保证;制约机制是教育体系各部门间的分权和制衡,为教育运行提供自由环境;保障机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教育经费、技术设备等物质保障。二是学校观念、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传媒专业应发挥智慧教育功能机制的效用,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首先,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形成性评价是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具备连续反馈、及时改进和形成激励的功能,有助于增强教与学的活力和弹性;其次,传媒专业具有高度开放性、实战性等特征,组织机构应遵循传媒专业发展规律,破除束缚其改革发展的机制障碍,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联系,投入资金支持,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对话和合作,保障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深耕智慧教育文化赋能。如图2所示。

四、智能时代背景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面对智能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要坚守学科立命之本,遵循专业发展逻辑和旨趣;另一方面需以行业动向为依托,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宗旨。其构建路径如下。

(一)运用智慧平台,架构跨界与融合的传媒专业生态体系

智慧平台是集成智慧教学终端和学习工具的综合学习设备,具有支持数据分析的泛在网络连接系统和汇聚多方资源的全面向交互能力。[3]例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科大讯飞智学网等。智慧平台形式多样,包含在线课程课、拓展资源、教辅材料、测试题库动画教学工具等。智慧平台横向可以打通学科专业各领域资源,建设完整资源库;纵向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各个成员,将教学过程完美串联。传媒专业需要借助智慧资源平台实现生态体系的重新架构。通过智慧资源平台渗透数学、哲学、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促进传媒专业与这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传媒专业由工业化走入智能化。同时,实现教师对传媒专业优质学科融合教学资源的呈现和分享,优化学习过程完善学生深度学习体系。

(二)建设智慧教室,打造智慧化立体化传媒专业学习空间

智慧教室,是顺应智能时代新时代要求用于开放远程教育领域,利用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空间,包括标准智慧教室、研讨型智慧教室、阶梯智慧教室等形式和跨校区协作智慧教室等形式,每种形式的智慧教室各有优势(如图3)。智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场域,其设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征,体现服务教学的基本思路;其价值需通过对具体学习过程的支持来体现。总而言之,智慧教室应满足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实施学习活动。[4]图3智慧教室的类型按照智慧学习空间的构成形式,传媒专业学习空间以智慧教室的建设为核心和基础:一是建立传媒教学智慧教室,多屏互动的教学场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感官体验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热情。智慧教室的参与感和实践导向有利于传媒创新创业课程的展开,例如互联网创业、传媒运营创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等课程;二是开展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例如浙江传媒学院的多讯道导播虚拟仿真实验,山东大学“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项目是传媒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的着力点,对传媒实验教学全媒体化、平台化、信息化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智慧教育服务,搭建综合性个性化传媒专业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服务。智慧教育服务一方面要能通过联接教学社群、知识库和学情分析等方式接受学习者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演进;另一方面要依托智慧教育云,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智慧教育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如图4所示。传统传媒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与学的断层,缺乏一以贯之的专业教学核心匹配序列去引导和促进教与学的投入产出效果。针对此,传媒专业应通过完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形成教与学的交互模式。第一,智能教育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学情的精准分析,便于学生即时进行学习诊断并调整学习进度和方案;第二,通过教学社群划分课程主线,确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比赛课程及毕业设计等社群模块,与学习者学习社群对接,以作品或成果为产出标准,与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匹配;第三,借助智慧服务建立传媒专业知识图谱,通过信息抽取、实体融合、跨媒体计算等技术,构建高质量媒体知识图谱,精准构筑每位学生的学习场景,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5]。

五、结语

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传媒教育要以智慧教育的运行规律为基准,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融合多学科、投入新设备建设学习和实践平台。传媒专业的改革创新需要运用智慧教育模式从机制的理论建设和路径的实际运作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机制的理论建设是新时代传媒专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路径的实际运作是新时代探求传媒专业教育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其最终归旨是打造国家一流传媒专业,培养复合型、全媒型、专家型、技能型传媒人才[6]。

参考文献:

[1]飞鹏,汤京淑.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与评价——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19).

[2]罗生全,王素月.智慧课程:理论内核、本体解读与价值表征[J].电化教育研究,2020(01).

[3]胡钦太,郑凯,胡小勇,林南晖.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

[4]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及建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5]徐晶晶,田阳,高步云,庄榕霞,杨澜.智慧教室中基于学习体验的学习者满意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09).

智慧教育总结篇10

智慧教育

在汉语中,智慧即“能够迅速、正确、灵活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一种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们对智慧教育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对人们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唐烨伟博士通过实践研究,按照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程度将智慧课堂和教学划分为四个层次:①平移型应用。将书本中的知识平移到媒体环境中,此种应用将媒体当作一种教学工具,先进于原始的教鞭、黑板,促进教育发展,但不能使教育产生革命性变化。②按照整合点针对型应用。相比第一层次该应用能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应用,节省时间,提升效果,但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等仍沿用传统方式,不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③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型应用。在理想条件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突破媒体技术、教育思想等的束缚,理想设计,尽量满足,这为教学、学习带来很多变化,是目前教育已经达到的层次。④智慧型应用。在该层次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构想该用什么样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技术变成学生构想和验证的工具,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也是目前教育致力于达到的层次。

由传统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演变,需教师、学生及技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进步,如技术经过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学习需求、教学需求等情况下由教师的教学工具变成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如图1)。

1.教师功能变化

传统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领导者,学生学习目标、掌握知识层次及过程、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均由其设计、制定并组织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育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搜集资料方式开始多样化,教学相比以前也更加灵活多样,但总免不了“课堂主宰者”这一角色的担当。而智慧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由传统的“教”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引”,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有效提升。

2.技术角色转变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技术逐渐渗透到教学系统中,技术由单纯地由教师使用转变为学生和教师都使用的角色。技术自运用到教学中以来,一直是教师教学资源搜集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是课堂上使用甚少,而在智慧教育中,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能力提升,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的有力工具。

3.学生角色转变

在智慧教育中,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加工机器,转变为主动学习构建的智慧者。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各方面通过智慧教育学习过程均得到有益锻炼和提升,是教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关键。

首先,智慧课堂能够促进师生交互,优化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由一般的单向传递(教师传递给学生)转变为双向传递(师生交互),师生更多地通过互动进行有效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现个性化学习;其次,智慧教育中媒体角色的变化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媒体这一工具更好地吸收、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激发下一轮学习的动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语文学习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孕育出智慧教育这一高阶教育形态,相比当前教育形式更多具备公平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学习个性化等多个理想化教育的核心特征,更加适合语文学科的学习。

智慧课堂的开展,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使其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方面均实现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创新性得到有效提升,知识由原来的“给”转变为现在的“探”,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如对一个成语的学习,原来要求是记住、理解并知道成语来源,这些信息均由教师或课本给予,而在智慧课堂中则要学生自己寻找,并且学生还要寻找不同情境去运用知识,这样探究出来的知识比给予的知识更易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先进技术如网络学习空间、云平台、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契机。笔者就智慧课堂中用到的信息技术做了分类总结,并将教师和学生对其运用进行了简单分类(如图2)。

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运用,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指能够触摸到的实物,如基本的桌椅、座位等一般教室中具有的,在图中没有特别提及,只提出智慧课堂中的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其中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相比ppt更易操作演示;平板电脑则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的,方便师生之间资源的推送、管理和服务,是智慧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极大地增加了其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微课、网络和平台等软环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的有效工具,如教学平台、管理平台、评价平台、服务平台、云平台等有效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案例设计

《倡议书专题学习――做鸟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倡议书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以期完成某种任务或展开某项活动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遵循一般书信的格式,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使用。一般包括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日期,倡议书的规范格式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五部分组成。通过专题活动学习明确倡议书的格式组成、适用对象、使用范围和作用,体验语文学习对日常生活的帮助,同时通过不同小组在课堂展示学习成果,能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扩展合作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基于之前对语文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熟练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但对倡议书这一应用文还停留在知道、了解这一层面上,需要对这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学生已适应小组学习法,并能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效沟通交流,组内基本能够合理分工,互相补充,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较好地展开。对于资料的搜集,学生已掌握方法,并适应智慧课堂这一新型教学环境,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明确鸟类在文学、艺术、科学、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人的影响;培养独立查寻资料和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总结归纳,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倡议书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内容。

难点: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5.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提供范围,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网络查找有关鸟的资料;温习微课《倡议书的写法》。

课上:

①情境导入(展示鸟的系列图片)。鸟以艳丽的羽毛、轻盈的身姿、美妙的飞翔点缀着大自然的美景,又以捕捉害虫、保护庄稼成为人类的朋友。在爱鸟周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开展的主题是“做鸟类的朋友”综合实践活动。

②出示活动任务,明确活动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课前查找到的资料再次分类归纳(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任务,考察组织、分工、协调能力)。

③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提示在每个组展示讲解的同时,其余三组要仔细听并且做记录。一个组讲解完毕后,会向其余三组各提一个问题。每个组回答正确与否,决定该组是否得分以及最终的自我检测评价等级。

结合活动目标设置组别,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文学组、艺术组、生态环境组和生活科技组。

④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小组汇报学习,完成教师推送的题目,对自己的学习做一简单测评,明确学习成果和不足。

课后:各组进行自我检测评价,以帮助活动主体了解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实现。教师提供《倡议书的写法》微视频,让学生拟写保护鸟类倡议书,学习倡议书的写法。教师适时总结倡议书的写法并点拨、拓展:鸟类在文学、艺术、生态环境、生活科技等方面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伙伴、朋友,我们要像保护鸟类一样保护它们。

智慧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以学生广泛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为手段,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上,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达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是活动、综合、语文三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贯通三者,智慧学习环境的使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电子白板的推送服务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资源交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素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