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8:27

智能建筑标准篇1

1验收的范围与程序

按照新的国家标准,目前智能建筑到底包括多少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技术的专业架构和技术体系应如何构建,这些问题直到2000年国家颁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才有初步结论。2006年,GB/t50314进行第一次修订,2012年该标准进行第二次修订。根据国家标准GB/t50314对智能建筑专业技术(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智能建筑应包括系统,其中公共广播系统是以语音广泛传递为目标的信息导引及系统,是“由使用单位自行管理,在本单位范围内为公众服务的声音广播。包括业务广播、背景广播和紧急广播等”。照明系统应归入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定义差距较大。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定义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现场控制器为单元,通过符合工业标准的管网络对分布于监控现场的现场控制器进行连接,通过特定的末端设备,对建筑内的机电设备设施实现集中监控和管理。其系统的结构包含了计算机、现场控制器、末端设备以及通信网络四个部分,因此有一个提前量也是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从程序来说应包括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验收应按“先产品,后系统;先各系统,后系统集成”的顺序进行。竣工验收应在系统集成正常连续投运时间1个月后进行。竣工验收文件资料应包括:设计说明文件及图纸;设备及软件清单;软件及设备使用手册和维护手册,可靠性维护说明书;过程质量记录;系统集成检测记录;系统集成试运行记录。

2标准的浅析

2.1执行强制性标准的必要性目前,国家的标准分推荐性与强制性两种,凡是国家标准带“t”标志为推荐性,而不带“t”的标准是强制性的;在强制性标准中注明的强制性条款,是强制中的强制(简称双强条款)。在验收时有的企业对双强条款置之不理,对不执行双强条款,应不予验收通过。本文以相关标准,就双强条款以及一些施工单位的漏洞作一剖析。(1)产生信息泄密的危害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双强条款第5.5.2条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必须具有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审批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我们发现一些重要部门在验收时根本没有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审批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不仅施工方,连业主都不知道相应规范,有的企业对屏蔽室的设立以及计算机能辐射信息的认识不够,设立屏蔽室对隔离外界电磁干扰,隔断室内电磁辐射向外界扩散,防止电子通信设备信息泄漏,确保信息安全,保证室内电子、电气设备正常工作。(2)操作时违反程序《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验收规范》GB50462-2008第3.1.5双强条款规定:对改建、扩建工程的施工,需在改变原建筑结构时,进行鉴定和安全评价,结果必须得到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设计资质单位的确认。在验收时经常会发现有些工程做了较大改动,但没有原设计单位确认章的情况。(3)影响人身安全《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验收规范》第5.2.2双强条款规定:正常状态下外露的不带电的金属物必须与建筑物等电位网连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第3.1.1双强条款指出:屋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或钢筋混凝土构架以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遮栏和金属门,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柜、箱)及操作台等的金属框架和底座,电缆桥架、支架和井架,承载电气设备的构架和金属外壳等电气装置的金属部分均应接地或接零,如不合理接地易埋下隐患。(4)发生火灾时的疏散《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2010的双强条文规定:用于火灾隐患区的扬声器应由阻燃材料制成或采用阻燃后罩;广播扬声器在短期喷淋的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当广播系统具备消防应急广播功能时,应采用阻燃线槽、阻燃线管和阻燃线缆敷设;当广播系统具有紧急广播功能时,紧急广播应由消防分机控制,并应具有最高优先权;在火灾和突发事故发生时,应能强制切换为紧急广播并以最大音量播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的双强条款说明,在面积大于100m2的主机房,安全出口应不少于两个,且应分散布置。面积不大于100m2的主机房,可设置一个安全出口,并可通过其他相临房间的门进行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应自动关闭,并应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机房内开启,走廊、楼梯间应畅通,并应有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5)防止干扰与对设备的保护《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2010的双强条文指出: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严禁在同一线管内敷设;《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中的双强条款8.3.4中也说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所有设备可导电金属外壳、各类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并接地,目的是为防止强电对弱电的干扰以及防止强电的漏电。

智能建筑标准篇2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频繁的接触到一个名词“智能建筑”或“智能小区”,这里所指的智能建筑或小区,是指具备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筑工程或小区。所谓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指在新建或已建成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增建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以及这些系统的集中管理系统,通过安装在工程中的各个传感器、线缆、中央处理设备及软件管理系统,使其功能按预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运行,管理更方便,并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智能建筑最早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90年代在我国起步,迄今不过10来年的时间。这期间智能建筑的概念逐步从模糊到清晰,管理也从不规范逐渐走向规范。

1.我国已颁布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上海市在1995年颁布了智能建筑设计地方标准,此后,建设部会同其它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312-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等国家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包括上海、深圳、北京、江苏等大多数省市颁布了智能化工程的地方管理规定,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行等级评估制度。智能建筑按其智能化子系统的配置情况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甲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智能化系统标准高、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智能化子系统齐全的建筑工程,又称高级智能化系统;

乙级智能化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物智能化系统标准较高、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智能化子系统较齐全的建筑工程,又称智能化系统;

丙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部分主要建筑智能化子系统,系统集成化程度较低,有发展和扩充需要的建筑工程,又称准智能化系统。

我们可以将配置了相应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称为高级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建筑和准智能化建筑。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则更详细的将10个智能化子系统均按甲、乙、丙三个等级进行划分,每个等级都有详细的条件及设置。应该注意的是该定义中强调了系统的集成,这与原先少数公司宣传的3a、5a(认为分的越细表明智能化程度越高)的观点有所不同。

但只有具备了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的丙类设计标准的配置,并按照消防设计规范设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各个智能化子系统能进行各自的联网集成管理,且每个子系统的设备及管理软件均留有发展和扩充需要的建筑工程才能称为丙级智能建筑工程或准智能化建筑。乙级智能化建筑、甲级智能建筑的要求则更高些。

2.从近几年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实施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从智能建筑的定义看,它包含了建筑、电信、广电、公安消防等多个行业的内容。而这些行业是分别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的,所以智能化工程是一个多部门管理的行业。

在工程实践中,智能化工程的许多分项工程经常是由许多不同行业的专业队伍设计、施工,而这些单位相互很少沟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管线打架和漏埋的事故经常发生,有些垄断行业的施工队伍甚至连各个子系统的设备都要安装在不同的机房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即使个别工程是由一个施工单位承包的,但最后的检测、验收是各个部门独立进行,这造成了一个工程要经多次检测、验收的局面,使业主和施工单位疲于应付,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2)我国虽然颁布了一些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但作为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配套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至今没有颁布,所以目前把智能建筑作为一个部分和建筑工程一起验收评定的技术依据尚不充分。

(3)智能建筑中的很多子系统(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的功能的实现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对智能建筑的等级评估很大程度上是对计算机软件的评估。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智能建筑软件系统,都是各个施工单位自行编制的,而国内又没有权威的机构可以对这些软件系统进行鉴定,这就影响了智能建筑等级评估的正常进行。

(4)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所以经常是外行管内行,结果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而真正需要管的又没有管好。

此外,物业公司的操作和维护人员素质偏低,对智能化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小故障往往不能及时排除,使业主对智能化工程产生一些不信任,认为自动控制还不如人工控制的稳定性高。

(5)国内一些厂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差,而象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的水泵等设备的传感器的工作环境湿度很高,所以故障率很高,给日常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这也是很多业主不愿意选择该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

3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对一个行业实施管理必须抓住这个行业的特点,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规范和促进并保障这个行业能够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言,行业管理应该由行业协会进行管理和规范,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在国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才刚起步,所以政府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而当行业协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政府部门再逐渐退出管理的舞台。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做到以下几点,对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和规范管理是有积极作用的∶

(1)尽快正式颁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为智能建筑作为建筑单位工程的一个部分提供技术依据,从而把建筑智能化工程纳入建筑工程管理的范围中,建立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其它行业管理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

(2)各地应成立智能化工程的行业协会,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地方标准和管理规定,参加智能化工程的招投标的评标工作。当发生纠纷时,为政府部门解决纠纷,提供咨询意见或技术鉴定。有能力的行业协会还可以组织对施工企业设计的操作系统进行鉴定。

(3)成立智能化工程的综合检测机构,检测范围应包括智能化系统中的主要子系统,为最后工程的验收交付提供检测依据。考虑到智能化工程需检测的分项很多,涉及多个行业管理部门,而成立一个能检测所有分项工程的检测机构难度比较大,故可以联合原来各行业部门的检测机构,成立一个集团性质的检测机构,这样可以避免一个工程在验收时要多次检测的情况,给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智能建筑标准篇3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智能建筑标准篇4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智能建筑标准篇5

1我国智能化建筑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新建建筑大多为智能建筑,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已全面进入智能建筑建设的新高潮。继我国大陆第一幢智能大厦北京发展大厦、上海浦西第一高楼世茂国际广场、南京第一幢甲级智能建筑中信银行大厦、香港第一幢智能建筑汇丰银行总部大楼等经典的智能大厦随着城市化脚步到来后,21世纪新型智能楼宇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例如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上海金茂大厦、广州中信广场、新电视塔、珠江新城东、西塔等。据住建部统计,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0%,城镇人口超过7.5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从当前我国智能建筑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普及程度和水平来看,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普及程度和水平较高,只是各种类型建筑的需求不同,智能化程度有所差异。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投资额约占建筑总投资的8%-10%,较高的可达15%。目前,据住建部公布,我国既有建筑的总面积为400亿平方米,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还将建约300亿平方米的房屋,这将为智能建筑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未来,智能建筑将日新月异。

1.1住宅智能化问题我国智能建筑系统设计不完善、检测不充分、技术不兼容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根源在于“标准”存在严峻漏洞,在建筑业技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时候,有些行业标准没有得到及时跟进,必然出现标准滞后的严重现象,将制约着国内智能建筑向前发展。就国内智能化建筑标准游走于核心技术边缘,法规落后,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现状,我国对于现有的智能化标准,应当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强更新换代的速度,使其更好地为智能建筑服务。如今,中国智能建筑各项标准也陆续制定出台中,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否需要每隔相应期间对原有的标准进行修改补充;加大国内标准准制定的力度等系列问题值得业界深思。

1.2住宅安防智能化随着多行业用户对智能化重视度的提升,安防项目的总额度大幅增加,it、电信、智能建筑等领域的大型集成商进入安防系统集成行业,从不同角度切入并满足了用户对智能化监控的需求,直接提升了智能建筑行业的系统集成能力,整合型集成商的优势明显,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的智能建筑市场普遍面临这种现状。新建建筑较少将安防系统单独招标,而是打包在弱电总包内,对于安防资质反而不太有硬性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反而在工程案例、资质、资金实力等方面提高了安防工程商的准入门槛。基于建筑物内部的intranet的各弱电子系统的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及有效联动的智能建筑进行总集成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现在的大项目也一定要求系统集成。

1.3住宅管理智能化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智能小区,为在城市内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统一管理、特征相似的住宅楼群构成的住宅小区实施的建筑智能化。例如进小区大门(或楼栋门)要刷卡;有人按门铃不但可以与其对话,而且更能看到对方的样貌;小区里各重要位置都有电子眼时实监控;一旦有人非法入侵设防区域,控制台会立刻收到报警信号。一般,智能小区系统集成包括以下子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程控交换系统、可视对讲联网系统、家居安防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周界防范系统、三表计量系统、园区/停车场出入口、门禁、考勤、一卡通消费系统、视频会议系统、VoD点播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

2住宅智能化实现的方式

关于智能建筑的概念,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均无统一的定义,其原因在于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业与通讯信息产业结合的产物,近年来信息产业又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迅猛发展,而智能建筑中的许多技术都是和计算机与通讯技术有关,因此智能建筑本身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其采取的新技术和新概念使智能建筑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和更多的便捷。

智能建筑标准篇6

1智能建筑的概念和发展

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智能建筑”的概念是由美国iBi(即美国智能建筑协会)提出的。智能建筑,是一座通过它的四个基本元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内在关系的优化,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和成本合算的环境。智能建筑可以帮助业主、房地产经营人和用户实现在这一领域中的关于成本、舒适、方便、安全,长期的灵活性和市场活力的目标[2]。智能建筑主要包括大厦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综合通信系统3个组成部分。智能建筑源于美国。1984年,由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将一幢旧金融大厦改建为都市大厦,完成了传统建筑与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尝试。随后,智能建筑蓬勃兴起,以美国,日本兴建最多[3]。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程度不高,但业内专家的认可。建设部编制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提出了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对智能建筑理念有了较全面的阐述。1995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了《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设计规范》,同年上海正式颁发了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建设部1997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10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及《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截止1999年底,据估计仅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已建起约1150幢智能大楼,90年代中期,智能住宅小区也迅速从概念、商业宣传到形成建设热潮。智能建筑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智能建筑的建设已成为一个迅速成长的新兴产业[4]。

2综合布线系统

2.1综合布线概念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系统。它既实现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图像的彼此相连传输,也实现了各个通信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5]。综合布线系统的构成分为六个子系统,它们是由传输介质、管理硬件、传输电子线路、电气保护设备等硬件集成在一起的。

2.2综合布线特点系统性:在建筑物的任一区域均有输出端口,在连接和重新布置工作终端时无需另外布线;重构性:在不改变布线结构的情况下组织网络结构;标准化:整个建筑物内的输出端口及相应配线电缆应统一,以便平稳连接所有类型的网络和终端;通用性:综合布线系统一旦安装完成,应可以连接任一类型的终端。它独立于任何电脑生产厂家,但能适应不同类型的网络[6]。

2.3综合布线系统支持的计算机网络标准(1)ieee8023总线局域网标准;(2)ieee8025环型局域网标准;(3)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高速网络标准;(4)CDDi铜线分布式数据接口高速网络标准;(5)atm异步传输模式[3]。综合布线系统标准是一个开放系统标准,它广泛应用于各种协议的网络系统中。

2.4综合布线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综合布线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构件,是连接各个子系统的中间介质,是信号传输的媒体,它决定了网络的传输速率、网络传输的最大距离、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容性和连接器件的选择等等。综合布线的传输介质主要是电缆和光缆。光缆主要用于智能建筑群之间和主干线子系统的布线,其优点是容量大、传输距离大、安全性好、传输信息质量高。双绞线主要用于建筑物的水平子系统的布线。目前在综合布线工程中,由于考虑传输介质的质量、价格和施工难易程度等,最常用的是五类、超五类或者六类非屏蔽双绞线作为其传输介质。

2.5综合布线的构成综合布线系统可以划分为6个子系统,分别是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以及建筑群子系统。(1)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物子系统是由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传输介质和各种相关支持的设备组成的,敷设电缆的方法有架空电缆法、直埋电缆法或管道布线法。架空电缆法用于有现成电线杆;直埋电缆法是先开挖沟道,再将电缆放入沟道内,最后填土;管道布线是由管道和入孔组成的地下系统,将建筑物的各个建筑物进行互连。(2)水平子系统水平子系统是由水平布线子系统由信息插座、水平电缆、楼层配线架上的配线盘和跳线等组成。每个工作区最大为10m2,每个工作区至少配置2个信息点,推荐配置3个信息点。确切的信息点配置应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来设计,并为将来系统的扩展留有适当冗余量。双绞线信息插座的接口是8针RJ45形式,必须符合iSo8877和iSo603.7标准,电气性能至少保证五类指标。水平电缆与插座模块的端接一般按照t-568B定义[5]。光纤信息插座可采用St或SC形式。水平布线的长度不得超过90米。(3)垂直干线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是由设备间子系统或管理区子系统与水平子系统的引入口之间的连接线缆组成。对于电话主干,一般采用大对数三类主干电缆;对于高速数据主干,可选用光缆,如果主干长度不超过90米,也可采用五类25对非屏蔽主干电缆[5]。在系统设计施工时,应预留一定长度的线缆作为冗余信道。(4)工作区子系统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称为工作区子系统,是由终端设备及其连接到水平系统信息插座的接插线等组成。它的终端设备可以是电话、电脑、或特定用途的设备。对于计算机终端,采用RJ45-RJ45的4对跳线,跳线的长度必须是厂家提供的1.5米、3米或5米,信息插座是由八芯模块化RJ45头插座组成,其功能规定符合568标准;电话终端采用RJ11连接电缆。一个终端设备的服务面积一般应按10m2设计。(5)设备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是是建筑物用于安装进出线设备、进行综合布线及其应用系统管理和维护的场所。设备间的位置应设置在建筑物平面的中间位置及建筑物干线的中间楼层。(6)管理区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是由配线间的线缆、配线架及相关接插线等组成,它是管理线缆和连接硬件的区域。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人员可以在管理区子系统中灵活的改变用户的路由。

智能建筑标准篇7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发展前景

引言

智能建筑的概念是有美国人最早提出的。美国建筑学会定义:智能建筑是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四个基本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率并具有经济效益的环境。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1智能建筑的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组成部分

1.1智能建筑发展的关键技术

其中软方面表现为如下四点: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智能建筑的功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智能建筑管理的高度重视;基于系统工程的开放式智能化建筑结构的建立。硬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如下几个方面: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基于宽带的物业管理技术;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

1.2智能建筑中各智能组成部分:

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组成部分:电力供应与智能管理系统:保证安全、可靠、有效的电力供应;以及对各种高压配电、低压配电、备用电源检测与管理,节约用电;照明控制与智能管理系统:智能建筑根据对普通照明以及应急照明的不同要求,对普通照明进行智能的调节亮度,及无人区自动关闭电源,从而节约用电;同时碰到紧急情况,对应急照明进行智能控制,引导人员进行疏散和撤离,保证人员安全。空调系统的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保证使用者得到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节约能源以及室内通风的质量,对风管及室风外温度进行监测,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及空气流量;给排水系统的检测与控制系统:实现卫生、安全、节约用水,对水管压力、流量进行智能监测,防止水管破损浪费水源,并可实现水的重复利用以及污水处理;建筑室内通道智能管理:对电梯群实行计算机群控.达到优化传送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对进出的汽车进行自动化管理,停车场进行智能监控管理,通道安全监控。

2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的智能建筑大多处于第一代水平阶段,正在向第二代智能化系统发展和过渡。楼宇管理自动化功能在中国的应用最为普遍,它包括楼宇设备自控功能,如空调系统控制、变配电控制、电梯及照明控制等;保安功能,如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闭路电路监视系统等;还有消防报警及停车库管理系统等。

在智能建筑迅猛发展的背后,智能建筑的建设与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体水平不高,设计质量低,智能建筑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化水平很低,相关技术产品尚不适应市场需求与合理滞后的矛盾,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筑硬、软件产品。许多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的期望过高,设计人员因不熟悉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与智能建筑设计方法,智能化建筑竣工后出现应用效果差的问题。如集成性差,监控点配置不合理,控制精度低,致使智能物业管理实施困难。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不健全,近年来,由于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迅速,相关设备与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尚不健全。

系统集成商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良莠不齐,功能需求由业主提出,设计通常由设计院负责,深化设计与具体实施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普遍存在不协调甚至脱节。系统集成商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也对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系统集成商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而且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以致好多工程建成后,系统运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重建设轻管理,重建设轻管理是智能建筑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业主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意识落后,对选择物业管理公司时无法提供具体的智能化建筑管理目标。有的业主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在智能化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人数和知识层次上降低要求,智能化系统不能有效的正常工作,无法实现智能建筑给投资者带来的好处。生态、节能和保护环境方面重视不够。

3智能建筑亟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

我国的智能建筑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设计意图跟不上用户的需求,建设投资思路保守。如某些开发商只片面的考虑成本降低.而不去深刻的剖析用户的心理和社会的发展.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要求制定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专家学者介绍,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一般都按专业制定,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可参考其它相关专业进行制定。如低压配电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电子计算机房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以及消防设计标准、施工及监理规范等。

4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

智能建筑是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之一,被认为是本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中国也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程。智能建筑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也将促进信息高速公路的极大发展。智能建筑要想给人们带来安全、舒适、高效等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关键要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开发与设计,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不破坏周边环境,向“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国既有建筑的总面积为400亿平方米,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建筑占10亿平方米。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还将建成约300亿平方米的房屋。到2010年,大中城市至少80%的行政办公楼、60%的住宅要实现智能化。而目前,我国现用楼宇智能化产品以进口为主,所以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建设部在《建设科技“十一五”计划》中提出进一步加速智能建筑技术发展,智能建筑用品的国产化程度要大幅提高,系统集成软件国产化率争取到达90%,管理服务业器件产品和应用软件的国产化率达到80%。这些计划的制定,不仅为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结束语

现在国内智能建筑选用的设备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但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国产的敏感元件、执行元器件、阀门与变送器等没有形成配套开发与生产,给国产智能建筑的推广与应用造成较大影响,希望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与专家工作委员会的足够重视,给予大胆而必要的扶持。

参考文献:

[1]张亦逸.智能建筑的信息平台及综合布线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6)

智能建筑标准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墙面设计

1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可以这样理解,智能建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具有一套管理、控制、维护和通信设施,能够在花费较少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第二: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并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好环境。

2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1)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

(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

(3)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4)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3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1)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10m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所谓的corneroffice.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3)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

(4)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5)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4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1、地面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2、墙面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3、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4.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4.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4.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4.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5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6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

7结语

建筑之所以要花大力气来做到智能化,就是要给使用的人提供更加舒适、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继承了以往建筑中优秀的部分,又随着科技的发展,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通过这些方面的结合,力求营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空间,也只有作为主体的人状态能保持最佳时,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考资料:

1、谈工业以太网及其与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方甲松《智能建筑》2004年第5期

智能建筑标准篇9

集成化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智能建筑的功能不断强大,建筑变得越来越聪明。智能建筑的发展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迎合了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智能建筑投资高但是维护成本低,减少了电梯、电话、水电管理等费用。未来,智能化建筑将向家用电器一样,走进我们寻常百姓的家,智能化建筑将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我们也发现,在目前智能建筑发展的初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去不断克服与完善。

二、智能建筑中行业存在的问题

1、智能建筑人才欠缺

在智能建筑中要用到很多非常新的信息化集成技术,这要求设计师对这些技术要相当熟悉,才能将这些技术用到建筑中来。当前,很多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对智能建筑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考虑智能化系统实施的基本需求,未能与各专业有机地进行协调,满足不了其他专业的要求。同时,基础施工队伍素质差,大量农民担当施工安装,造成建筑质量不高的现状。工程督导人员素质差,对新的技术不了解,也难以监督到位。

2、集成化设计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

由于缺少专门的智能化设计人才,智能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在起始阶段就留下了“病根”。没有总体集成的概念与系统发展的考虑,以致形成了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浪费现象。这样的设计势必导致最后系统的集成度不高,结构整合优化程度不高的结果。

3、各方对智能建筑理解存在偏差

由于投资商与业主对智能建筑不甚了解,导致最后各方都不满意。投资商贪多求全,期望太高,仓促上马,致使投资效果很不理想。对于业主来讲,他们对智能建筑的期望值过高,认为钱多了一定处处到位,这与当前智能建筑的功能差距较大,另外他们对智能建筑的很多功能不理解,存在着使用的不当与不便等,因而存在不满意现象。

4、政府在智能建筑行业监管不到位

智能建筑行业涉及到邮电通讯、光电传媒、公安消防、技术监督、审计物价等多个部门,只有部门联手制定智能建筑标准,这样才能有质量与安全保障。但是,目前无论是在标准上还是的工程的质量监督上,都存在着无法律法规可以依据的散乱局面。价格上更是无据可查。严重制约了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促进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1、探索中国特色的智能之路

国家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组织更多的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专家学者、集成商、施工单位参与国内智能建筑的研究探索,不断推动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国在智能建筑方面已经做的一些工作如:《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的修订。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的成立,初步为规划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提了依据。但这些工作只是起步。

2、加强对智能建筑的宣传

可利用电视、报纸、广告、网络等形式,让公众了解智能建筑的含义,了解智能建筑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澄清对智能建筑认识误区。尤其在一些城市地区,要通过体验、参观等形式,让智能建筑走进寻常大众,激发兴趣、发掘需求。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好用好《建筑法》,加快建筑行业依法管理的进程,使智能建筑行业的各项工作全面步入法制轨道。

3、坚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专业技术骨干的教育,要采取先培训再任职的制度。要让专业化设计、质检与施工方面的人才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新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对特殊工种的培训考核工作严格地按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考核取证后才能上岗。同时加强专业人员各方面的协调与整合,形成智能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监控方面的规范与流程,实现科学化与规范化。同时,要加强培训,让投资商与入住者了解智能建筑的施工、设计,一方面使得投资商在选择时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投资选择,一方面让消费者对其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4、加强标准制定与质量评审工作

国家要加强立法工作,使得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建筑主管部门应该整合有关的部门,尽快制定更加科学的智能建筑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对智能建筑提出强制性的要求,一方面使得设计施工有一个依据可依,同时也能保证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一些不法建筑商乘火打劫。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编制全国统一设计标准,包括信息通讯、监控、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电源、环境的一般规定、设计要素、设计标准等内容。建筑行业要建立行规行约,行规行约要有具体内容。如垫资承包工程已命令禁止,建设单位虽有要求,但施工企业都不要垫资承包。谁垫资谁违约,要按违约处理。

5、企业要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存在很多中介,对此要加以规范,以防危害市场。企业须形成科技发展机制,从施工企业实际出发,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提高科技含量;必须以科技为先导,把依靠科技进步落实到施工生产中去,对一些科技进步项目还应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推开;还必须切实抓好与国际接轨工作,推进企业步上新台阶;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必须形成激励机制,重奖科技成果和有突出贡献者。

智能建筑标准篇10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高科技:工程应用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业更新换代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电子技术与人类古老行业的结合,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数量的智能建筑,及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显示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表现。

一、智能建筑是建筑物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系统,也就是通讯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个系统的集成,是原来建筑物中“弱电”系统水平的极大提升。这种提升使不少人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许多业主及设计人员对智能建筑的功能,信息化产品了解较少,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超出实际需要。事实上智能建筑属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对高,工程有一定难度,技术含量高风险也大。一些开发商把智能化变成推销手段,追求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大而全。实际上很多系统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为一种摆设。据文献资料介绍,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从工作实际使用分析,至今看到的真正达到智能标准的确实不多,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满足建设者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根据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档次,不同地区建筑的需求,配置不同需求的智能化装置。

二、完善适应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发展快车道,人们的传统观念及旧规程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经验表明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技术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现在从全国范围看,与智能建设相关的管理部门有许多个,如建设、邮电、广电,技术监管及公安等,管理部门多标准不同,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智能建筑专业的规范化,必须统一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智能建筑开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和标准,开发商对参于建设的各方如设计,集成商及供货商没有更有效的监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检测,无规范标;隹情况下任其使用和随意验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智能化要求。

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还缺乏规范行为,需要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措施上对智能建筑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智能建筑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针。政府参于和指导规范智能建筑的管理极其关键,理顺现行建设体制,按市场规则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严格制度审查及工程验收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处罚,使我国智能建筑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优良体系。

三、智能建筑一体化运作

由于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领域。而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并不完美,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建筑或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其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可见传统工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构成,已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需要。

建筑作为永恒的主体必须使其具备比较高的智能系统,并使其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现在智能化建筑直接应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当代智能化建筑领域内,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无线局部网络化技术及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都会有更加广泛深入的具体应用。

四、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水平

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急待提高。许多设计单位没有智能建筑化系统的设计资质,缺乏智能化专业设计人才,特别是建筑“弱电”人才,在智能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设计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供应商或施工单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另外智能化产品规格混乱通用性差,使系统集成难以实现或留下潜在隐患。对于施工企业而言,目前专业划分过细,缺乏综合实力,很难承担一个项目的全部施工内容。现在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安装施工,是由集成商自己来承担。而集成商因为没有施工力量将安装工程分包给其它人施工,其工程质量很难保证。而施工验收仍偏重于定性验收,忽视定量验收。问题是缺乏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人才,造成在设计、施工、监督、竣工、验收等过程中不能把关,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伴随着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的发展提高,智能建筑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的建筑、结构、设备和电气工程师,极其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智能建筑所具备的特征和功能,拓宽视野,使国内的建筑设计,物业管理系统和服务水平上一个台阶,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高智能。对设计人员的要求要充分应用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和自动化技术,交叉进行技术设计,灵活运用“强弱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和通信自动化技术,把智能建筑有机结合控制,对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

五、总结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智能建筑的领域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经过建筑界人们的艰辛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现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发达城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无论建设标准,还是质量方面不能与国外相比,只能算是准智能建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智能建筑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造价偏高,涉及多个高新技术和产品,国内从经济实力,技术应用及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智能建筑领域发展很快,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不宜以行政手段强制在某一技术或协议标准上,应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使其符合国内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