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总产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0:36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1

关键词医药产业偏离-份额法区域经济

一、引言

医药工业的十二五规划中将“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作为第六项主要任务,规划指出:要发挥东部地区引领医药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受资源约束、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合理有序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医药产业,鼓励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格局。如何确定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各省份医药产业结构发展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是完成第六项任务的首要工作,基于此,本文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Shift-Share)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优势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一)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应用简介

偏离-份额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于1942年提出,1943年,美国劳动统计局专家Creamer运用此方法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地理分布进行研究,[1]1961年missell将其应用到劳动力与资本在企业内流动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效应研究,[2]同一时期,美国学者Dunn提出了总偏离量由差别偏离和比例偏离两部分组成,[3]即演变为现在经典模型中的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Dunn对于偏离-份额模型的提出和推广功不可没,此后,在诸多学者的研究推广下,偏离-份额分析法得以广泛应用。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核心是将一定时间段内的地区发展状况同参照区域(如全国、全省)的发展相比较,找出其优于参照区域和劣于参照区域的方面,从而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4]偏离-份额分析法认为区域总增长量(G)由地区增长份额(n)、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竞争力偏离份额(D)三部分组成。

(二)模型构建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实际情况,构建相适应的分析模型,现假设:表示期初,表示期末,代表期初全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代表期末全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代表医药子产业i(如化学药制剂、生物制剂、中成药)期初全国工业总产值,代表医药子产业i期末全国工业总产值,其中(i=1,2,…,n)代表本文研究的各个省份医药产业包含的子产业;代表j省份期初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代表j省份期末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其中(j=1,2,…,m)代表本文研究的我国各个省份;代表j省份医药子产业i期初工业总产值,代表j省份医药子产业i期末工业总产值。根据上述假设及偏离-份额分析法原理,则有:

表示j省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期末实际增长与j省份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工业总产值按照全国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比例增长总和产生的偏离。

(三)数据选取

为研究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区域结构发展情况,本文选取期初2004年到期末2011年我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化学药制剂、生物制剂、中成药的工业总产值等数据进行研究(海南、青海、宁夏、缺失大量数据,予以剔除)。数据来源:中国医药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米内网(部分年份数据通过米内网数据计算所得)。

三、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一)数据处理

根据前文构建的我国医药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2004年到2011年我国27个省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三个子产业工业总产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1所示:

(二)结果分析

由表1中实际增长总量(G)数据来看,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增长量最大的是江苏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共计增长902.45亿元,山东、广东等医药大省紧随其后;增长量最小的省份是新疆,8年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只有7.01亿元,这也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药产业发展规模相适应。从增长速率来看,江苏省以15.19倍的增长速度稳居榜首,增长总量不大但是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的辽宁省位居第二,与之相比,山东、广东等医药大省的增长速度不是太明显,虽然新疆增长量最小,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超过了很多省份,说明新疆自治区的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增长较为缓慢的省份是重庆市、贵州省和甘肃省,增长速度都在3倍以下,说明这些省市医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产业结构和竞争模式亟须调整。

从表1中总偏离分量(p+D)数据来看,在研究期间,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省份共有11个,占所有研究省份的40.7%,也就是说,只有这11个省份在2004到2011年之间,医药产业发展总体状况优于全国水平,而剩下的16个省市医药产业发展均没有达到预期值。从增长量方面来看,总偏离分量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省份有5个,分别是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和山东,除上海市总偏离分量增长较少以外,其余4个省份增长量都非常大,尤其是江苏省,总偏离量高达553.73亿元;在中部地区,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省份也有5个,分别是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从总偏离量来看,中部五省与东部五省有较大的差异,中部地区除河南省总偏离量在100亿元以上,其余四省相对都比较少,说明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份,医药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药材发展比较突出的这5个省份;在我国西部地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一个省份总偏离量为正值,且增长量相对来说比较小,其余8个省份均为负值,说明我国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全国水平,增长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从表1结构偏离分量(p)数据来看,在研究期间,我国共有13个省份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在2004到2011年间,接近半数的省份医药产业结构优于全国水平,在这些省份中,发展较快的医药子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省和上海市具有较大的结构优势,在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的14个省份中,吉林省和贵州省的医药产业结构对其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可能与这两个省份医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有关。从地域角度来看,结构偏离分量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除河北省之外的东部地区所有省份医药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东部大部分地区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结构相对合理,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有山西、安徽和河南省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但偏离增量也都比较小,说明这3个省份的医药产业结构虽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依旧有改进和升级的空间;在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医药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这些省份发展缓慢的医药子产业较多,产业结构亟须调整。

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数据来看,我国超过半数的省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共有15个省份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在2004到2011年间,这15个省份中医药产业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子产业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其中竞争力偏离分量增量最大的依旧是江苏省,高达195.14亿元,远远超过其他省份,说明在江苏省,其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均有良好发展,发展速度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相比之下,天津、上海和浙江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差,对其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竞争力偏离份额的地域差异相对较少,东、中、西部地区具有多个省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偏离份额增量正值最多的地区不是东部地区,而是中部地区,甚至西部地区也多于东部地区。充分说明了我国医药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当中,医药产业发展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医药产业各子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减少,中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结语

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医药产业总体处于稳定增长趋势,但大部分省市增长没有达到预期,仍然有继续发展的潜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此差异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基本吻合,东部地区各省份医药产业发展较快,医药产业结构相对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东部地区各省份医药产业竞争力优势逐渐减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在医药子产业方面的竞争力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落后。我国不同省份医药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只有根据各省份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医药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医药子产业竞争力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作者简介:徐怀伏,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医药产业结构与政策研究。王欣,男,硕士,主要从事医药产业结构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受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硕士)项目支持,项目编号:KYZZ_0192。]

参考文献

[1]CreamerD.Shiftofmanufacturingindustries,industriallocationandnationalresources.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43.

[2]王子龙,谭清美,许萧迪.基于SS法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研究[J].统计观察,2004(9):58.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2

关键词医药产业产业结构传统偏离份额法动态偏离份额法

中图分类号:F426.77;F4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1-0045-05

empiricalanalysisofJiangsu’s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structurebasedonshift-sharemethod

XUYun,QiUJiaxue

(SchoolofinternationalBusiness,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119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providesuggestionsforthestructureadjustmentandupgradingofpharmaceuticalindustrybyanalysisofthedevelopmentandcompetitiveadvantagesof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methods:pharmaceuticalindustrialoutputdataofJiangsuprovincewereanalyzedbytheshift-shareanalysisanddynamicshift-shareanalysisandthedynamicchangesof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structureduring2005-2011wereexplored.Results:thegrowthofpharmaceuticalindustryinJiangsuprovincewasabovethenationalaverageandinadominantposition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pharmaceuticalindustry.Varioussub-industrieswereinastateofstructuraladvantagesandtheircompetitivesituationwassignificantlydifferent.Conclusion:Differentdevelopmentplansshouldbeformulatedbasedontheactualsituationofeachsub-industriessoastoeffectivelypromoterthedevelopmentofvarioussub-industries.pharmaceuticalindustryshouldbemadetomaximizetheuseofresources.

KeYwoRDSpharmaceuticalindustry;industrialstructure;shift-sharemethod;dynamicshift-sharemethod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经多年快速发展,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的重心为“促发展”[2],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传统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method,SSm)和动态偏离份额法(dynamicshift-sharemethod,DSSm)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竞争力状况,以期能对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1模型原理与建立

SSm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现已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SSm认为,产业发展和升级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如果一个产业的结构与全区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DSSm引入动态思想,将考察时间段作进一步细分,跟踪每个时间分段各地区、各因素对总体变化的影响,同时保留了SSm的基本思想,从份额、结构和竞争力这3个方面,揭示了总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用DSSm,通过建立产业与子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的差异变动方向[3-5]。

1.1SSm分析

SSm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本文中指中国)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现假设,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全国医药制造业、江苏省医药制造业(i)和医药制造业内任意子产业部门(j)的总量与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则相对而言,其在该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j=1,2,…,n)……………………(1)

R为变化率;B0为基期产值;Bt为报告期产值。假设基期医药产业经济总规模为,报告期产业经济总规模为。设为t期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为t期j省医药产业子产业(i)的产值,并将全国分成n个省m个子产业,则子产业(i)的全国产值为:

(j=1,2,…,n)……………………(2)

将各产业的产值相加,则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为:

(i=1,2,…,m)……………………(3)

为经过[0,t]时期产值增加量,则有:

=……………………(4)

其中: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按全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应有的增长额,是全国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即份额分量系数,是j省医药子产业(i)按照全国医药产业增长速度而应有的增长率;

表示医药子产业(i)由于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是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产业结构分量系数,是相对于全国医药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率差异,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由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是j省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医药子产业(i)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竞争分量系数,其归因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率的差异。

1.2DSSm分析

将所观察周期分成若干个时期,对每个时期进行结构分量系数计算;以t表示第t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可以表示为[5]:

=

2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结构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2005年-2011年江苏省及全国医药行业工业产值数据(数据来源:中国药学年鉴)为基础,以2005年为基期,将各年工业产值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平减。利用SSm和DSSm对江苏省医药产业各子产业2005年-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

2.2SSm分析结果

产值变化率计算结果见表1,2010年江苏省医药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分析表1,表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2005年-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的增长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优势地位,且每个子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均属于增长性部门。8个子行业中总偏离为正的有5个: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化学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其中生物化学制品总产值增长最快,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36倍,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其次是中药饮片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2.2倍;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约1.7倍。而化学药品原药、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成药制造业与全国医药制造业相比其增长速度则处于劣势。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常年位于全国首、次位,主要依赖于生物生化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以及中药饮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其中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2)根据表2可进一步分析医药产业子产业发展状况,其医药产业增长份额的构成状况可按情形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型为主,且竞争力占优势地位,如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二是产业结构属于增长型,但竞争力却处于劣势地位,从静态数据来看,其余7类子行业均属于这一类型。

3)由于产业规模具有一定惯性作用,对产业整体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考虑产业规模的影响后可以进一步将上述第二大类细分为两小类:一是产业规模较大的行业,如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由于其产业规模效应较大,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将会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更大的影响;二是规模较小的行业,如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成药、中药饮片,由于产业发展较新(如制药专用设备)、或是江苏省自身资源限制(如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原因,其原来的产业规模较小,那么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的影响将远远小于规模巨大的其他子行业。

2.3DSSm分析结果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分量DSSm分析结果见表3,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分量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4。

通过分析表3,表4,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2006年-2007年快速增加后逐年放缓,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其产业结构略有波动、基本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缓慢回升后于2009年-2010年起连年下降,且程度激烈。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出口大国,江苏省原料药产业规模也占各子行业第二,紧随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之后,其在竞争份额上的巨大劣势可能带来严重产业危机,势必给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带来重大影响。

2)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自2006年-2007年起快速增加,增速在各子行业中最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整体呈良好的上升趋势,但并不十分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始终为负值且逐年降低,于2009年-2010年骤升后由负转正,2010年-2011年间又迅速回落,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劣势。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是医药产业子行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往往占据全医药产业1/3或更高的比例,可以说是医药产业的支柱产业,对整个医药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产业结构上的波动以及竞争力劣势对于医药产业有着重大影响。

3)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生物化学制剂制造业结构偏离分量逐年递增,且波动较小,至2010年-2011年间迅速上升,增势迅猛,且历年来其值始终为正,其结构分量优势明显;从竞争分量来看,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增长,增速逐渐增大,且同样始终为正值。不难看出,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正逐步完成新兴产业向核心产业转变的过程,其产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稳定的结构优势推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力预示着该产业前景良好,在未来替代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老大地位可能性很大。

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增速较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2010年-2011年间继续增加,正向偏离较大,结构推动效应显著;其竞争力偏离分量始终为正,略有波动,在2010年-2011年间骤降为负值。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该子行业产值占医药行业子行业中的第三位,产业规模较大。其正向的结构和竞争力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势必给整个医药产业带来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保持该子行业的竞争优势,扭转其竞争劣势的局面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波动较大。该子行业结构推动效应平稳,竞争力推动效应不稳定。

6)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略有波动。由于该子行业产值低于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所占份额较小,其产业推动效应对医药产业影响较小。

7)中成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中成药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2010年-2011年间发展迅速,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降低,自2006年-2007年起始终为负值。这可能与江苏省中药材资源较贫乏,产业基础较薄弱有关。因此,与一些中药强省相比竞争力显得不足。

8)中药饮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重要饮片制造业自2007年-2008年起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略有波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竞争优势推动力。

3结语

目前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其各子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起均为正向效应,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具有巨大的结构推动效应。各子行业竞争力情况差异较大。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作为医药产业中较为重要的产业之一,竞争力下降明显。生物化学制品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发展形势良好,正逐步取代化学药品原药的地位。针对这一情况,应进一步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在保持化学药品原药原本产业优势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时,应根据各子产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地制订发展规划,有效地促进各子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江苏省医药制造业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2,6]。

参考文献

[1]曹军伟,顾海.基于偏离-份额法评价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竞争力[J].中国药房,2006,17(8):568-570.

[2]刘亚明.科技创新是加快医药产业升级的引擎[J].中国科技财富,2011(15):56-59.

[3]邱家学,缪丹,孟奇,等.我国医药制造业结构分析[J].决策,2013(12):i0018-i0019.

[4]吴晓隽,高汝熹,陈志洪.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2):52-59.

[5]王兆红,张晓平.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28(5):604-610.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3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

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

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

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

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

5、相对垄断

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

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19*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1100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

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19*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19*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

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

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

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19*-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

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

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

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20*年全国实现效益前10名省市如下表所示:

排序销售收入总额前10名省市利润总额前10名省市

*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9*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19*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

19*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1999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0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19*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

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

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

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

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

禁止类限制类

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

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

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

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

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

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

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

药用天然胶塞

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

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如下:

类别目录

限制类氯霉素、青霉素G、洁霉素、庆大霉素、双氢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盐酸四环素、土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生产

安乃近、扑热息痛、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生产

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菌苗类及抗毒素、类毒素类(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白百破、麻疹、乙脑、流脑疫苗等)生产

成瘾性品及原料药生产(中方控股)

血液制品的生产

非自毁式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及血袋生产

禁止类列入国家保护资源的中药材加工(摩香、甘草、黄麻草等)

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秘方产品

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

维生素类:烟酸生产

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

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

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

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

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

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

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

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

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

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

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

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

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

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

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

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4

(一)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医药产业科学健康发展。

(二)企业主体,龙头带动。支持企业内联外引,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医药产业高水平和集约化发展,做强医药产业集群。

(三)自主创新,品牌强企。加快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产、学、研结合,打造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基地,重点扶持优势产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资源整合,扩大内需。搞活流通,扩大销售渠道,拉动内需,促进医药产品销售本地化,加快医药物流产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全力推进医药产业百亿工程,做大医药产业经济总量,努力建设全省医药产业强市,建成西南医疗器械生产基地、中成药生产基地、中药材原生种植基地、川南及成渝两地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做强医药产业集群,提升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将南格尔公司培育成世界采、输血液器械生产知名企业,港通集团培育成全国医疗器械生产知名企业,禾邦集团、大千药业培育成全国中成药生产知名企业,砚山集团培育成全国中药材原生种植和加工知名企业,珍珠制药、新元制药培育成四川化学药及原料药生产知名企业,国光农化培育成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全国知名企业。

(二)经济目标。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到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7.5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2户,20-50亿元企业2户,10-20亿元企业4户,1-10亿元企业10户。将规模以下9个企业培育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建立3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结构目标。不断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到2015年,努力将医疗器械及设备生产总值由现在占行业生产总值的21.9%提高到30%,中成药生产总值由现在占行业生产总值的31%提高到35%,化学药制药生产总值由现在占行业生产总值的9.5%提高到13%,生物生化药品生产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四)创新目标。到2015年,力争培育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每年开发药品医疗器械3个,力争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方面取得新突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以上。

(五)品牌目标。力争到2015年争创部级知名品牌2个,省级知名品牌6个。

(六)人才目标。不断提高医药企业科技人员的比重,到2015年专业科技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品。依托南格尔、港通等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医疗器械企业与国内外医疗器械优势企业合作,开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鼓励和支持外来投资者在我市开办新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壮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二)大力发展中成药产品。依托禾邦、大千、仁德、砚山、泰康等生产企业积极发展中成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养殖。

(三)大力发展西药化学原料药产品。以珍珠、新元为龙头,巩固发展好现有品种,注重发展仿制药品和新剂型产品。

(四)大力发展规模医药流通企业。依托现有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整合医药资源,发展规模医药流通企业,搞活流通,拉动内需。

四、主要措施

(一)扶持龙头企业,抓好重点项目实施

1.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大对南格尔、禾邦、珍珠、港通、国光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药品、医疗器械、农药企业集团。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企业用好用活国家现行政策,积极为企业间的联合牵线搭桥,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联合发展;积极支持现有企业与知名企业合作,与知名院校合作,与国际企业合作,实现医药企业裂变发展。

3.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禾邦集团的禾邦滴丸和软胶囊技改、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的冲施肥及原药制机生产线、珍珠制药生产线技改、南格尔公司血液保存液灌装线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4.建设医药产业园区。支持医药龙头企业领建新的医药产业园区,以企招商,打造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级。

(二)整合医药资源,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1.成立医药资源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市的医药资源整合工作,抢抓医改契机,制订医药资源整合规划和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提高医药企业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2.支持组建医药商贸集团。积极支持医药流通企业以雁江、简阳、乐至、安岳四个行政区域为中心,以规模企业为龙头,成立医药物流中心,建立以*为中心、面向全川、幅射全国的营销网络,积极构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社会消费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做强做大医药流通企业。

3.发挥药品市场供应保障体系作用。鼓励、支持、引导本市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国家基本药物保障体系框架内,积极参与基本药物公开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行动。建立本地药品医疗器械批发零售企业购销我市医药生产企业的产品和本地医疗机构采购我市药品医疗器械批发企业产品机制。

4.发挥药品消费政府支付的杠杆作用。医保、新农合要充分利用政府支付的杠杆作用,按规定将我市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列入医保用药目录。要将药品零售连锁店纳入新农合体系,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便民惠农的药品供应体系。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打造知名品牌。鼓励、指导和帮助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把南格尔、禾邦、港通、仁德、大千、砚山、贵均培育成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

2.创新新药研发机制。加强新药研发指导,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3.创新种养模式。发挥农村专合组织优势和政策扶持优势,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推动饮片生产工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促进产业升级。

(四)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1.落实新建医药工业企业优惠政策。新建医药工业企业,首期投资额1亿元人民币(含1亿元)以上,并在24个月内建成投产的,根据企业税收贡献情况,按照税收解缴关系,由同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生产发展。

2.落实新药开发优惠政策。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新药和Ⅲ类医疗器械注册,且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按照税收解缴关系,由同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次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3.落实流通企业扩销优惠政策。支持医药流通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扩大内需作用,医药商贸上规模企业可实行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融资担保政府给予的相同政策支持,将发展医药商贸上规模企业纳入各级政府工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4.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医药企业开发、引进部级新药项目,凡符合国家863计划条件,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协助其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并根据该项目产品投产后的税收贡献情况,按照税收解缴关系,由同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5

【关键词】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资源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反哺机制

北京地区的中药产业基础雄厚,中药资源种植历史悠久。但近年来,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步下降成为拖累北京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成药新产品工业产值比重较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70%),而且对创新成果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相应地对中药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当。这与“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规划拟定重点发展中药产业的要求差距很大,也与已经形成的“四、三、二”产业格局不相称。时下,北京京郊正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几个中药重点区县已经形成了集中化规模种植的局面。北京中药产业的发展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挖掘中药资源除经济价值以外的生态、品种等价值,依托强大的医药产业基础,未雨绸缪、理清思路,构建中药产业反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及体系。

1 北京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1.1 近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

   近年来,北京地区医药产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但销售收入、尤其是销售利润增长趋缓,而且利润总额还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这种状况与全国相比较更为明显,其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而且在全国的地位呈现出下滑态势,利润总额由2001年的第4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6位。与上海、天津等医药重点省市比较,虽然利润对销售收入占比仍然较高,但利润总额绝对减少,尤其是新产品产值增长乏力,2006年仅为3.10%,而同期上海和天津增长的幅度分别为20.70%、57.10%。见表1。表1 2006年北京地区和全国、上海、天津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比较(略)注:括号内为同比增长(%)

 

1.2 2006年北京地区医药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状况

   分行业来看,2006年北京医药工业领域的化学制药、生物医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四大子行业各有差异。化学制药工业销售稳定增长,但利润大幅下滑;而中药制药工业销售和利润均同步下降。化学制药工业和中药制药工业利润大幅下滑是2006年整个北京地区医药工业利润严重滑坡的最主要因素。生物生化制品和医疗器械这两个子行业经济运行良好,展现出销售、利润同步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利润出现快速增长(达到29.5%和37.6%)。相比较而言,中药销售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成为整个北京市医药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见表2。表2 2006年北京地区医药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状况(略)

   根据表2数据分析,北京市医药产业总体平稳增长但利润却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高附加值新药品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已经影响到现在的利润增长,而且还会制约将来长远的产业发展;二是制药工业利润下滑,说明中药资源产业化发展成为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联系近年来生物创新医药高速发展的趋势,中药产业化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北京医药产业提升的关键。

2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状况

2.1 中成药产业状况

  近年来,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经济总量提升较快,提升速度始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4.26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35.20亿元,提高1.5倍,平均年递增率为25.34%,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11.03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1位提高到第9位,稳定位于全国中上水平(第9~11位)。2005年统计快报显示,北京中成药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40亿元,与2004年基本持平。初步分析认为,占北京中药销售收入1/3左右的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在2005年销售出现负增长,影响了北京中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

   

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工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利税总额持续增长,工业效益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1.3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7.28亿元,提高4.60倍,平均年递增率为53.83%,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39.96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3位提高到第2位。2005年统计快报显示,北京地区中成药行业实现利润8.25亿元,同比增长26.20%。利税总额由2000年的2.7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80亿元,增加3.00倍,平均年递增率为31.28%,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年递增率17.41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14位提高到第3位。

2.2 中药制药工业状况

   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步下降成为拖累北京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6年,中药制药工业(包括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完成销售收入42.60亿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1.70%,利润总额为6.900亿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19.20%。主要原因:一是主要中药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北京中药制药工业经营状况下滑主要受同仁堂集团影响较大,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销售收入和利润在北京中药制药工业中,占据近50%的份额。但在国内新兴中药企业的赶超下,出现业绩下滑和股价低迷。二是中药主打品种竞争地位下滑。长期稳居市场老大的主打品种六味地黄丸、鸟鸡白凤丸让出霸主之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2.3 中药企业状况

   北京国有和股份制的中药企业担当了近几年北京地区中成药产业发展与贡献的主力军。不论从工业总产值还是从利税贡献方面看,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都是绝对主力,两者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已占北京中成药行业的90%以上。从企业规模方面看,大型企业在经济总量增长和提高工业效益方面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显示出企业规模效应。大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近70%,利税占全行业的90%以上。突出的体现出如下特点。

2.3.1 销售收入和利润向优势企业集中 

北京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健康药业和北人维信等4家企业年销售占整个北京中药制药工业的56.00%,利润总额占61.00%。

2.3.2 企业体制创新的优势突出

如与同仁堂合资的同仁堂健康药业,因为体制差异、管理模式不同,经营一枝独秀,销售与利润同步快速增长,已进入北京医药工业企业前20强的地位。

2.3.3 兼并整合的趋向渐趋加强 

2006年,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51.00%的股权以协议方式转让给“天坛生物”。此外,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还与大股东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三方共同出资组建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即“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拉开了疫苗产业整合序幕。华源生命2006年与华润股份签署协议,华润股份收购北药集团50.00%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双鹤药业48.89%的股份和万东医疗51.51%的股份。

2.3.4 资金募集国际化趋势明显 

科兴生物在美国上市,中生北控在香港上市。科兴生物在美国上市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到目前为止,北京医药类上市公司已达14家,共融资超过40亿元,市值近220亿元,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医药工业的1/4,利润总额占全市1/2以上。

2.3.5 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加快 

2006年,同仁堂香港生产研发基地——同仁堂国药公司在香港大埔工业园落成,这是第一家在香港全资投资的内地企业。近年来,同仁堂已在英国、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中国港澳台等14个国家和地区建了22家药店,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中成药出口量方面,同仁堂已居首位。

3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北京中药产业经济总量提升较快,工业效益也不断提高,利润、利税总额持续增长,工业效益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研发机构人才多,科研实力基础雄厚

   北京拥有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构成的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核心,所获政府经费占全国的40%;北京地区的中医药科技人员约占全国的30%,由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专家和优秀中青年专家为主构成了北京阵容强大的创新人才队伍。目前,“863”计划等重大国家科技计划的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1997-2001年,北京地区每年平均“产出”新药证书117张(其中“二类”以上38张),持续稳定占据全国总数的1/10。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北京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基因组、生物芯片、转基因和干细胞等前沿技术平台的搭建已初具规模。

3.2 临床资源丰富,院内制剂市场广阔

   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东直门医院是国家中药新药主要临床基地,院内中药制剂资源丰富。以广安门医院为例,院内中药制剂多达90种。院内中药制剂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市场规模已初步形成,是北京未来创新中药大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政府机构汇聚,地利优势显著

   北京集中了国家药品管理体系中几乎全部的政府机构,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在北京市级以上的政府科研机构中,生命科学的科研机构有55家,以生命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6个。

4 北京地区中药材资源产业化发展分析

4.1 中药材种植条件优越

4.1.1 发展速度较快 

2000年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300hm2,2001年增幅超过150%,这几年基本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通州区和房山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4.1.2 种植区域相对集中 

通州、房山和怀柔3个区(县)种植面积占全市85%以上,主要品种30个左右,初步形成了房山以甘草为主、通州以黄芪为主、怀柔以西洋参为主的品种布局。

4.1.3 主栽品种特色鲜明 

北京郊区(县)生态环境优越,凡华北地区种植的中药材在京郊均有分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主要有甘草、黄芪、西洋参、黄芩、丹参、柴胡、板蓝根等,主栽品种是甘草、黄芪、西洋参。

4.1.4 具有产业化生产特征 

怀柔将西洋参经营企业和农民联系起来,签订药材购销合同,同时向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了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通州和房山也依托当地的药材加工企业,发展本地药材生产。近年来,京郊还涌现出中药材种植经济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及销售服务。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促进中药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2 中药材产业基础良好

   北京中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同仁堂现有24个剂型,800余个品种,无论从剂型数量还是品种数量均位于国内领先地位。北京郊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我国原料药材重要流通市场,素有“国药”、“京药”等美誊。北京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市场,药品质量全国领先,医药流通市场的药品合格率近年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便利条件突出,既有形成规模的院内制剂需求市场,还有相邻地区河北安国药材市场。此外,京郊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在药材种植方面能够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持。

4.3 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形成

   “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规划拟定,医药产业发展将重点发展中药产业,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医疗器械产业,加快扶持代表医药发展方向的生物制药,适度发展化学药,培育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建立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化学药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方案”确定,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京西医药产业带、京东医药产业群这5个地区为中心(即“一园、一城、一谷、一带、一群”),建成北京市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并使生物工程与医药成为北京市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中关村注重发展生命科学的上游研发、中试与试生产以及企业的孵化等;大兴立足于产业化基地;亦庄药谷则定位于现代制造业基地。由此,形成了生物医药三驾马车协力抢滩生物经济的战略布局。2002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白皮书”透露,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四、三、二”的格局,即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等4个产业环节,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等3个核心领域,共性和专业性2个服务体系。

4.4 发展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北京将重点支持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刘家窑-赵公口地区同仁堂科技园的发展,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硬件配套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在此基础上,北京将作为中国标志性的市场和全国中医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吸引京外、海外投资,实现北京中药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现代中药将成为北京医药工业新亮点。在“北京市关于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发展中药现代化、壮大中药产业的新思路——“促存量、抓增量、出大药”,即在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的基础上,依托北京丰富的中药创新资源、中医临床资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培育中药大品种,以品种带动企业发展;支持现有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京区中药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以科技资源为手段,吸引京外、境外资本投资北京中药产业。

4.5 京郊地区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形势

   药材种植是京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种植中药材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大田作物,现已成为京郊地区新的种植热点,而且有些地区还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延庆县农民种中药材可获生态补贴等。

5 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思路

5.1 基本认识

   中药产业发展要从北京地区道地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看待。一个地方中药材资源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物品生成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取决于对这种物品利用的产业化途径和产业化组织方式。可以说,诸如生态环境等是中药资源的外部环境,其中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中药资源的道地性。而对一种资源的利用方式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表现,中药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才是决定一定区域道地药材能否可持续生成的内在规定。这既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条件,同时还取决于生产的组织方式。

5.2 视角转换

   北京地区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要从产业化利用角度进行研究。从全国范围和市场化角度来看,中药产业化的核心并不取决于北京地区所拥有的道地药材,而是如何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产业化条件,包括技术优势和产业化组织方式。因此,要阐明道地药材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剖析道地药材资源产业化利用方式,揭示产业化对北京道地药材的影响作用,提出道地药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5.3 建立医药产业发展与道地药材保护利用之间的反哺促进机制

   

中药资源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道地性延续的种质价值,还有与道地性相关的医疗安全道德价值,以及最为直接的生态环保价值和间接的中医文化价值。因此,要区分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发挥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把重要的价值增值环节留在北京,而不一定将全部产业环节都限制在北京区域范围。这就要求探索中医药产业对道地药材种植的反哺机制,换言之,北京地区中医药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但产业化的基础并不能建立在道地药材种植基础之上,而且相反还要通过企业-基地、政府转移支付等形式,探索中药产业化资金反哺支持北京道地药材种植生产的适宜组织和方法。

6 北京地区中药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对策

6.1 树立一般化资源理念

   相对于中药资源产业化,道地药材、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都是中药产业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要树立一般资源化理念,辨析中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发挥科技、人才、管理、政策优势,促进北京中药产业化发展。

6.2 确立中药产业发展的全局视野

   要利用全国中药资源,以减轻北京道地药材的负担;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6.3 鼓励支持产业组织创新

   北京地区道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取决于产业化利用程度,包括产业化的技术、组织管理方式。因此,要对产业组织的创新加大扶持的力度。

6.4 加大道地药材保护力度

   改变中药产业是资源型产业的认识,从整体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审视北京地区道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区分医药产业与道地药材种植,突出道地药材保护的重要性。

6.5 建立中药产业反哺道地药材种植基金

   转变观念,从产业发展出发看待道地药材资源,产业发展资金要反哺道地药材保护。针对不同资源,采取不同对策。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6

“十五”期间,作为我国中药现代化试点省份的吉林省,在中药资源、创新能力、产业规模等方面形成了比较优势,医药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在15%以上。未来5年,吉林省将继续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到2010年,全省中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600亿元。

目前,吉林省药品生产企业达317家,其中251家通过了药品Gmp认证,形成了以中成药、生物制药为主,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饮片、药用包材、药用辅料等门类齐全的产业链。

吉林省科技厅厅长卢连大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吉林省将发挥支柱优势产业作用,充分利用省内具有较强科研基础、资源条件以及一批医药企业和专业人才的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把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还将搞好中药材种植,种出规模、水平和信誉。加强产业基地和标准化建设,抓好物种、环境等资源保护,重点保护、开发、利用好长白山药用资源。创出品牌。

到2010年,全省中药产业产值将力争达到6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8%左右;到2012年,医药工业产值有望达10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12%。在中药工业方面产值达到42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中成药工业产值达350亿元,年均增长25%,提取物、饮片、功能食品等健康产品产值70亿元,年均增长30%。

为实现上述目标,吉林省将重点建设并完善30个重要的中药科技创新中心;扶持30户创新主导型医药企业和5家专注于中医药和生物制药发展的创业投资公司;筛选并启动实施100个重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创新项目;启动10个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县(市)建设示范项目。

卢连大表示,吉林省医药产业未来的战略布局是“两条主线、三大中心、多点突破”的“三足鼎立”布局。“两条主线”即把中药材生产及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的开发和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的开发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加以发展。同时,以长春市、通化市和延边州敦化市作为区域发展中心,以现代中药基地县建设为补充,形成吉林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科技产业基地的“三大中心、多点突破”的发展格局。

吉林省力争“十一五”期向上市公司达70家

吉林省经济委员会助理巡视员冬启寰日前表示,吉林省“十一五”期间的企业上市目标是:通过3n5年的努力,使吉林省证券化率达20%以上,力争在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0家左右。

截至今年7月30日,吉林省共有上市公司38家,其中a股公司33家,H股公司5家。33家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119.2亿元,总资产约729.55亿元,净资产396.1亿元,累计募集资金268亿元。8月27日,吉林省东北证券借壳锦州六陆实现上市,目前全省已有a股上市公司34家。

冬启寰介绍说,吉林省在香港上市公司有5家,其中正常交易的4家,即:大成生化、奇峰化纤、东北虎、长龙药业。截至7月30日,总市值90亿港元,流通市值82.62亿港元,主营收入72.2亿港元。利润总额6.89亿港元。达兴药业2005年7月起暂停交易。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7

以Ge、瓦里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及设备生产行业代表着北京同业最高水平,生产总值占到全市同行业的75%以上,位列全国第一。以德国拜耳、法国安万特、日本第一制药为代表的药品生产企业,发展良好,税收稳定。以百泰制药、舒泰神药业、奥萨医药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发展迅速。以昭衍新药、义翘神州、本元正阳、诺赛基因、康龙化成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企业,具有一流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已能规模化承接国内国际高质量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在基因蛋白表达、合成筛选、安全评价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

在南部新区产业发展的蓝图上,对生物医药产业有这样一段描述:发展一批旗舰型企业,包括产值百亿元的企业2-3家,产值50亿元的企业5-6家,产值1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产值过亿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和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基地。

目前,在一批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带动下,南部新区正朝着这一目标扎实迈进。

2011年,对于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又是丰收的一年。据统计,1-11月,新区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6.7亿元,同比增长29.1%。除了数字,更令人欣喜的是,生物医药产业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新技术、新产品纷纷面世。

绿竹生物:

新疫苗临床申请获受理

日前,北京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以下简称23价肺炎)、以及北京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与北京绿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以下简称eV71)提交的临床实验申请双双获得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

据绿竹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23价肺炎疫苗研发难度较高,目前成都病毒所是国内惟一生产厂家。此次绿竹生物的23价肺炎疫苗临床申请被受理,凸显了公司的自主研发实力。而eV71(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之一)疫苗尚无产品上市,国内仅有三家单位进入临床阶段,公司通过合作研发积极布局该品种,不仅有望分享政策支持,而且有助于提升公司在病毒类疫苗领域的技术实力。

两重量级品种进入临床申请,标志着绿竹生物向自产转型取得显著进展。如果两疫苗能顺利完成临床实验并成功上市,将进一步丰富绿竹生物未来的产品线。

悦康药业:

产量同比增长近5成

在工信部最新的行业排名中,南部新区企业悦康药业位列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第86位,中国制药工业研发企业十强之一。

记者了解到,2011年,对于悦康药业来说,虽然面临着较强的市场压力,但是其三个工厂仍然取得了产量增长近5成的业绩。更为重要的是,标志着悦康药业全球化战略大幕开启的四期工程――化药国际化产业园项目已在2011年正式开工建设。

据透露,2012年悦康药业将推出新产品上市,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创新达到转型升级的目标。

悦康表示,公司通过先走仿创结合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目前,经过十年的发展和积淀,悦康已逐步建立了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通过整合内部外部研发资源,悦康药业相继组建了悦康药业集团(北京)药物研究院、悦康药业集团技术中心和悦康抗生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药物研究院和技术中心已被北京市科委和市经信委认定为北京市级研发机构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近年来,悦康药业保持着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在头孢类制剂工程技术、包合物制备技术、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微囊化技术、乳剂化技术、缓释技术和速释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目前,公司有多个一类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未来将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赛诺菲安万特:

来得时生产线投产在即

2005年落户开发区的赛诺菲安万特北京工厂,人数不过百人,但却是开发区纳税50强的常客。日前,投资9000万美元的来得时(甘精胰岛素)预填充预灌装生产线竣工投产在即,这将为赛诺菲安万特带来更大的收益。

赛诺菲安万特集团总部位于法国巴黎,是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在欧洲排名第一,其业务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赛诺菲安万特将最先进的糖尿病治疗药品――甘精胰岛素生产线转移到北京工厂,并决定增资9000万美元,在北京工厂建设来得时(甘精胰岛素)预填充预灌装生产线。这也是赛诺菲安万特首次将该药品的生产权交到母公司以外的分公司。

赛诺菲安万特意味深长地将此次增资命名为莲花。工厂总监张平表示:“来得时预填充生产线竣工标志着赛诺菲安万特确立了中国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

据了解,作为糖尿病的主要治疗药物,胰岛素的地位不可替代,相比于其他药物,赛诺菲安万特的甘精胰岛素一天吃一次即可。来得时(甘精胰岛素)预填充预灌装生产线在北京工厂的建设无疑为中国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预计投产后,北京工厂来得时预期产能将达5000万包装单位。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8

关键词:医药产业;药价虚高;政策建议

一、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医药产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对国民经济贡献有所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已经跻身世界医药大国之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生产、科研、教育、设计、商业流通一整套完整的医药制造体系,医药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4250.4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1741.31亿元。2006―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8.08%,26.76%,23.78%,19.91%,24.33%。利润总额也在不断增长,2005年行业利润338.20亿元,到2010年达到了1331.09亿元的新高,2006―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0.16%,56.03%,36.41%,25.36%,33.92%,反映了医药制造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和GDp的比重也得到了一定提高。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504%上升到2010年的7.299%;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298%上升到2010年的2.927%,医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提升。

(二)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医药产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环保治理不善、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推动了我国药品价格的虚高。国内外医药制造业发展实践与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药品价格虚高是医药产业发展问题的综合表现,采取药品降价的政策措施只能治标,如果要治本,则需全面调整产业政策,通过促进医药制造产业的升级及良性发展。

二、药品价格过高的原因

(一)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药品流通费用高

1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恶性竞争

从企业的数量来看,2004年我国医药制造企业4397家,而同年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国一一美国还不到2000家,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数量近几年还在呈不断上升趋势,到2010年有7039家。如此众多的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严重供大于求,并且多数企业规模小,研发新药的能力差,多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产品呈现高度的同质性。

面对激烈的竞争,厂商们只能选择通过高额的回扣来吸引医药和药品批发商以实现销售。因此,药品市场上本应该是产品质量与技术的竞争演变为了给予回扣多少的恶性竞争,而这些回扣,又以虚列成本、虚高定价的方式最终为患者所承担。另外,我国医药业缺乏高技术含量产品,原药出口附加值低,制剂进口附加值高,整个制药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药品价格主要受发达国家药价的牵动。

2流通环节臃肿,药品流通费用高

我国现行药品流通按照药品生产商、商、批发商、零售商或医疗机构再到消费者的渠道进行,繁杂流通环节的成本加价是造成药品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8万多家,呈现出多、小、散、乱的竞争态势。另外,由于流通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流通效率也较低。因此,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较多的流通费用,再加上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药品层层加价,造成药品价格虚高。

(二)研发投入不足,推动药价攀高

上图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的R&D经费支出不断提高,2009年达到了134.5亿元。但早在2005年,美国药品研发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成员产业中的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就高达394.3亿美金。从R&D强度上来讲,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之比从2005年的不足1%逐渐上升,到2009年上升到1.42%以上,我国制药产业中的企业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而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R&D强度已经达到了9%,而后的30年间,其比率不断上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5%以上。

无论从绝对金额上还是强度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巨大的差距。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我国研发实力不强,高技术药品过于依赖进口,或者通过购买专利来生产药品,增加了我国医药生产的成本,难以抑制药价高攀。

(三)药品定价不合理导致药品价格过高

药品定价要求较高,要有专业的药物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但我国现有的定价机构缺乏这种专业性,相关人员对药品价格的调查审核能力有限,而且品种繁多,定价范围很难确定。另外药品定价和审批的不是同一个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增加了定价难度。医药企业通过改变剂量、换新包装等,将旧药改成“新药”,避开降价。定价程序也没有规范化和公开化,许多企业与定价人员拉关系,存在“人情价”、“关系价”。

(四)厂商的纵向合谋,使得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药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商品,造成了生产厂商进行产销纵向合谋的可能性。药品消费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医药消费中,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处于劣势地位。由于患者依赖于医生的建议,医生掌握了用药的自由权,而且病情的复杂性和身体条件等因素,医生在同一种病上能选择不同的药物,这样,医生可以主导患者的用药。为了收取回扣等,医生可能诱导患者使用高价药,提高医药价格。

三、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产业结构和布局政策

我国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认证,淘汰了一些落后的企业,优化了医药产业结构,提高了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但是,目前医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状,说明我国Gmp等认证标准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而关于医药产业布局,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导致全国医药产业的重复建设,不利于医药产业增长极的培养和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

同时,我国医药产业政策法制化程度低。美国与欧洲都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比如:美国制订的《生物技术未来投资和扩展法案》、欧盟制订的《98/44/eC指令》、波兰制订的《医药工业法》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法,加大对医药企业的监管力度,为医药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二)医药产业科技政策

《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认为我国医药科学技术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是,努力提高化学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的创新能力和研制水平。但是,我国目前医药产业研发的主体是科研院所及学校,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医药产业研发的主体是企业。有关学者对地理溢出、大学研究对产业部门的影响进行空间计量检验发现,大学研究对医药产业创新不能产生促动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支持医药企业研发,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

(三)医药价格管理政策

我国医药价格管理政策表现的最明显的是近十年来政府主导的23次药品降价。但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引发了其他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首先,药品降价严重影响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研究表明,药品价格下降40―50%,将导致医药研发投入减少30―60%。而对于医药产业这样的高技术的产业而言,研发投入是其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一味的降低药价导致部分医药企业进入了困境。企业为了寻求发展,便以高价销售成分和功效与降价药一样的替代药,这是导致目前药品价格逐年走低,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却逐年走高的直接原因。另外,药品降价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做强做大。因此,在调控药价时,应该综合采用医药产业政策,培育有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使药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完善医药产业政策

鼓励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联合、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发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与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努力形成“专、精、特、新”的中小优势企业。通过培育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优势企业,形成共生的市场体系,从而解决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制定合理的医药产业政策,将产业政策法制化。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应更倾向于获得规模经济的企业重组兼并政策和产业布局的非均衡性,培养产业增长极。我国有关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虽在逐渐增多,但法律级次不高,配套法规不够完备,因此,要完善我国医药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将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医药产业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

(二)加大医药研发投入,以企业为研发主体

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调整产业政策,转换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新药品研发、临床检验、市场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药品创新风险较大,银行不愿意提供资本支持,制药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且多投资于收益相对稳定的经营领域,创新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们医药产品创新的主要瓶颈之一。政府投资则成为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通过资本分工,使企业专注于投资新药品的商业化研究和生产工艺改进,政府参与分担创新资金,投资于新药品研发机构与研发基地建设,降低企业前期新产品研发的投入资金成本。

药品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作为药品创新的启动者和推进者,可以通过公共采购政策的安排,在保证药品疗效的前提下,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产生技术创新的“市场拉动”效应,使创新药品在市场开拓期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保护,同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与市场有关的风险。

此外,财政资金在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建设和对医药科研项目资助上向急需的创新药品、高附加值药品倾斜。同时,辅之以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医药创新的成本与风险。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9

[关键词]医药电子商务;集散中心;熵权法;topSiS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4-0008-03

1引言

2012年11月底,我国具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企业118家,其中B2C模式的企业68家,B2B模式的企业43家,第三方医药电子交易服务平台7家。目前,B2B医药企业以及大部分的B2C医药企业只提供信息平台,而国内现有的医药电子商务物流大部分由第三方承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但仍存在获取资格证(主要是GSp)困难、难以监管以及安全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因此,通过在全国建立统一规划的现代医药电子商务集散中心,具有优化医药供应链的现实意义。

2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情况

从流通渠道看,我国医药流通渠道有以下四种:

渠道一: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含各级商)—医疗机构—消费者

渠道二: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含各级商)—零售药店—消费者

渠道三:生产企业—零售药店—消费者

渠道四:生产企业—医疗机构—消费者

其中,渠道一是我国医药流通的主要形式(见图1)。

近年,国内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所占份额很小(如图2所示)。2011年之前,医药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占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份额不到万分之一。2012年,仅占1/300。据SFDa公布的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的医药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名单统计显示(见图3),国内现从事医药电子商务服务的区域分布很不均衡,仅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地就占了全国约50%以上的份额。

3医药电子商务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改进的topSiS

31医药电子商务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全国31个省市为样本,结合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特征,建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医药电子商务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可测量性,选择了易于收集数据且可以较好地反映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状况的四个方面共12个指标: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均GDp,各地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二是医药发展水平:制造业就业人数,医药工业总产值。

三是网络信息发展水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医药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数量。

四是物流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各地货运量,各地货物周转量。

考虑到指标选取的主观性及信息的重叠性,运用相关系数法剔除掉强相关的指标,筛选出8个指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人均GDp,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各地货运量,各地货物周转量,医药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数量,医药工业总产值)构建成医药电子商务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2改进的topSiS

本文以“垂面”距离替代欧氏距离运用topSiS确立相对最优方案。对31个备选位置的评价矩阵标准化与加权后,推导得由di=|H-·ti|=∑9j=1H-j×tij确立各方案的相对“垂面”距离。式中:ti为将加权矩阵平移至理想解的平移矩阵,H-j为平移矩阵的负理想解。易得di值越小,方案越优。

4我国区域医药电子商务物流竞争力分析

首先利用Z-score标准化处理原始评价矩阵,后运用熵权法,计算出医药电子商务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信息熵与权重如表1所示。

从表5可看出,一级医药电子商务物流节点的“垂面”距离均值(108)比总体“垂面”距离均值(174)小,二级医药电子商务物流节点的“垂面”距离均值(178)在总体“垂面”距离均值(174)的附近,而三级医药电子商务物流节点的“垂面”距离均值(219)比总体“垂面”距离均值(178)大,且一级和三级医药电子商务物流节点占少数,分别为194%和226%,而二级医药电子商务物流节点占总体的一半以上,占581%,满足一般统计分析规律,一级二级三级医药电子商务物流节点分布均匀。

医药电子商务集散中心建立在一级医药电子商务物流节点处(广东省、北京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这些省市分布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流相关产业及基础设施发展良好的地区,并可以带动医药电子商务需求以及医药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在这些地区建立医药电子商务集散中心,不仅可以满足当地需求,也可以带动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如图4所示)。

5建立医药电子商务集散中心的效果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医药电子商务集散中心,在改变传统医药流通体系的同时,可起到以下作用。

一是可加大医药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力度。在全国建立区域性的集散中心,实现统一的管理,可加强GSp与Gmp的认证与实施,保证药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实现医药电子商务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监管流的四流合一。

二是可规范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市场。在全国建立区域性的集散中心后,各物流公司可依托于集散中心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合作联盟。

三是可降低医药电子商务流通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区域集散中心可以为各个医药生产厂家以及物流公司提供专门的仓储以及部分运输功能。集中的仓储与运输,可减少各厂家以及物流公司的零散成本,可有效降低医药流通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华小义,谭景信.基于“垂面”距离的topSiS法——正交投影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14-119.

[2]姜旭.关于柳州市物流产业的经济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10):62-66.

[3]周雪梅.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医药产业总产值篇10

一、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3年至2013年,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年均增幅高达25%的高速增长态势,培育壮大了云南白药、滇虹药业、沃森生物、盘龙云海等一批知名企业,初步建立起以天然药物为主体,包括中药、生物生化制品、植物提取物、天然健康产品、中药材种植等在内的科、工、贸结合,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云南自主研发全国独家生产的品种由280个,其中中药、民族药品种251余个、民族药120个。全省医药生产企业达到239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07家,医药工业总产值348.9亿元;全省医药批发企业达500余户,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0.6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玉溪高新区等工业园区正逐渐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二、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

产业集群发展最大的优势是能通过构建区域网络,促进企业与集群内部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升集群企业在获取人才、资金、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产业集群外向关联的提升,推动产业朝着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上升。近年来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发展最快的昆明高新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目前有生物医药生产类企业75家,规模以上企业25家,分别占全省的31.4%和23.4%。而美国硅谷生物技术产业区从业人员占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员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57%,R&D投入占59%,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另外,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总值仍偏小,2013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48.9亿元,而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全国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近1万亿美元。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

全省生物医药生产企业中,除云南白药一枝独秀外,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5户,云南白药以158.15亿元的营业收入占据全省药企收入的近1/4。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带动能力有限,资源优势仍难以转化为资源优势,目前全省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0%。在全球排名100位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而2012年美国强生市值达到1814亿美元,云南生物医药企业与全国、全世界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龙头企业发挥牵引和吸聚作用,生物医药产业形不成突出的品牌效应,更不容易形成共同的区位品牌,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还造成创新项目技术扩散效应无法发挥,不利于后续创新。

(三)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

目前云南自主研发全国独家生产品种由280个,其中中药、民族药251个,但由于产业分散,研发经费分散在不同的着力点上,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且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抵押担保能力,再加上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欠缺,导致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能力受到制约。按照生物医药业界研发一款新药“10亿美金、10年时间”的说法,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仍是资金。统计显示,国际医药巨头辉瑞一年的研发费用,超过我国所有生物医药企业的总和,巨大的研发投入,导致我国尝试新药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大多为仿制或跟踪国外,而世界绝大部分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也集中在发达国家,正在研发的生物技术药物品种63%在北美,25%在欧洲,7%在日本。

(四)产业竞争力仍然偏弱

生物医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导致产业呈现集聚发展趋势: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极具、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聚集了全国生物医药领域近2/3的智力技术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并且在高等级医院、资本运作体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布局于山东、江苏等地,两省生物医药总产值占到全国的1/3。而珠三角、厦门、山西、宁夏也都具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从科研机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多方面来看,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仍然偏弱。

三、金融支持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高投入、高风险产业,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发展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云南生物药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无论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集聚发展程度不高,还是龙头企业偏少、偏弱,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是融资困难。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金融机构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机遇。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紧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

(一)支持园区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金融机构应紧密跟踪滇中产业新区建设,重点支持以昆明为核心,以玉溪、曲靖、楚雄为支点的生物产业园区建设,改变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多、资源重复配置、企业“小、散、乱”的情况,形成对社会资金、智力资源等产业发展核心要素的强大吸引,把滇中生物产业园区建成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如人行玉溪中支结合辖区实际拟定并由市政府印发了《玉溪市金融支持园区发展贯彻意见》,定期组织召开金融支持工业园区推进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累计贷款近12亿元支持玉溪高新区提质升级为继昆明高新区之后的云南省第二家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引进和培育沃森生物、九州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把企业内生性、地域性的创新制度氛围演变为整个区域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市60%的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在玉溪高新区,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龙头企业基本处于成熟阶段,部分企业开始谋求上市,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创新力度,提供包括并购贷款、短融、基金理财、现金管理、顾问咨询等“一站式”金融服务,通过提供间接融资、促进实现直接融资,帮助龙头企业在跨越式发展中突破资金瓶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构建、产业链完善、创新项目技术扩散等方面的牵引作用,带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如云药龙头――云南白药与世界顶级巨头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成功将云南白药散剂打造出多个个人护理产品,产品品类由单一品种增加到19个剂型、300多个品种,打造了多个产品及品类成功打败跨国企业同类产品的经典案例。

(三)支持企业创新,助力企业构建技术洼地

目前,全球十大药企均已在国内投资设厂或建立研发中心,已经从传统的处方药销售向战略性全产业链布局转变,通过并购国内成长性较好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占领市场,容易造成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没前景被淘汰、有前景被收购”的被动局面。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引导各类资金扶持有基础的企业提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形成政府专项基金引导、金融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支持企业进行专利购买、企业并购、自主研发,全面构建技术洼地。如玉溪市金融机构通过贷款、票据贴现、保理等多种方式累计帮助玉溪沃森生物融资近23亿元,支持致力于疫苗类产品的自主创新,助力发展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两种细菌结合疫苗的企业。2012年,沃森完成4宗并购,成为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最大的收购者,2013年,沃森收购嘉和生物58.08%的股份,嘉和生物研发技术团队绝大部分具有在国际一流生物医药公司长期工作经历,在单抗药物研发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品,收购嘉和能帮助沃森打造包括疫苗、血液制品和单抗三大板块的“大生物制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