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1:46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计量工作企业管理节能降耗

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要根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充分认识计量管理对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性

计量是节能和管理的眼睛,缺少科学的计量数据,节能和管理就是一句空话。质检部门主管的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认证认可、特种设备监察等工作,都与节能降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计量数据却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计量数据不准或不真实,什么成本、经济效益都不可能真实。

没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能源审计的能量平衡表无法编制,能源网络图无法绘制,能量平衡测试工作也无法进行,也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没有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就是一本“糊涂账”,更谈不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第三十六条规定: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树立了计量就是计钱的理念!”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没有计量这把尺子可不行。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企业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或者企业领导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想把企业节能工作搞好,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随着各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专项整治和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技术和管理上,相当一部分企业能源计量基础工作不扎实,能源计量管理手段落后、水平不高,存在对国家能源计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不了解、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足或不适用、能源计量管理人员队伍不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能源计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通过广泛的能源计量法规宣传和国家节能政策的宣传,要转变企业负责人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观点,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觉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推动了全市计量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服务中我们注意这几点:一是带着热情搞服务,对企业既管又帮、管帮结合,不能乱施权威,更不能居高临下;二是带着原则搞服务,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监管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监督,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既要敢于直言不护短,又要苦口婆心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在企业领导面前多为他们说话,多为他们撑腰,多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三是带着主动意识服务。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计量服务职能优势,着重帮助指导试点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网络,完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开展能源计量检测、实施能源计量数据统计和能源消耗数据间的平衡、追溯、比对,用科学的数据控制节能空间。质检部门应抓住当前的机遇,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思想统一是保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有效的技术服务,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工作,计量工作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二、计量管理工作要融入到企业节能降耗中去

1.完善各项能源管理制度

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理顺了工作流程,各项管理规范、顺畅。这些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燃料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通过严格的检查、考核、评比,确保奖惩结果在每月的绩效工资中予以兑现。

2.构筑计量管理平台,为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

计量确认体系是一个“标准化”的系统,有组织机构、职责、程序和资源五部分构成。计量确认体系在计量设备的规范、计量检测设备的配备及性能要求、储存与保管、量值溯源、记录、标记、环境条件、计量人员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并对应形成的适宜程序文件。

3.完善能源计量网络

按计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储存、反馈、控制的需要,逐步形成各种能源的检测计量网络,同时,还根据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绘制《电能计量网络图》、《供煤计量网络图》、《蒸汽计量网络图》、《供水计量网络图》等,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计划严格按照网络图实施。

4.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溯源、检定等管理工作

计量工作的核心就是通过量值溯源,出具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保障。为了保证使用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量值统一、准确,计量管理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按照计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对公司能源计量范围内的各种计量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建立企业能源量值传递系统。依据《量值溯源管理程序》制定能源量值传递溯源图。明确规定标准器的名称、精确度、测量范围,器具的型号、数量,被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的名称、精确度、测量范围、数量、使用地点、检定周期等,使能源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要达到100%。对那些精密度高、本企业不能检定的计量器具,及时提请政府计量部门安排检定。实行周期检定。根据能源计量器具所检测对象的重要程度和使用环境的优劣,来确定各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要求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受检率要达到98%~100%;检定/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才能投入运行。对能源计量器具的购置,严格按照《测量设备采购、贮存、发放管理程序》执行。能源计量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要保证投入服役运转的计量器具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三、做好能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为生产提供服务

扎实做好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计量数据统计是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企业在能源供应、输送和消耗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数理现象和运动规律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以《质量月度分析》的形式,及时上报给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统计分析包括:能源供应、消耗、节约和储存等方面计划执行的情况并加以分析;指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特别是要提供统计期产品单耗(指单位产品如吨盐、吨汽等所耗用的某种能源,如多少千瓦时电力,多少千克焦炭)和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耗用的所有能源)。这些数据为公司合理组织供应,分配使用能源,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计划节能目标的制定等各项能源管理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计量管理;企业节能;能源计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4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实施以来,企业从生产各个环节都注重节能工作,在这众多的环节当中,计量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一个科学的能源计量管理模式,才能得到准确的计量检测数据,进而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充分认识计量管理对企业节能的重要性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肩负着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和特种设备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责,许多工作都与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计量是企业重要的技术基础,缺少科学的计量数据,节能和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计量数据不准或不真实,什么成本、经济效益都不可能真实。企业广泛使用计量检测数据为经营管理服务,将这些数据反馈到企业的产、供、销各方面。准确可靠的经营管理数据信息的获得,是靠计量工作实现的。只有计量数据的可靠,才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及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一切用数据说话”,达到提高企业管理及经济效益的目的。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企业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或者企业领导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是不可能把企业节能工作搞好的。近年来,随着各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专项整治和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技术和管理上,相当一部分企业能源计量基础工作不扎实,没有科学的能源计量管理模式,存在对国家能源计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不了解、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足或不适用、能源计量管理人员队伍不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能源计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二十七条:“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对各类能源的消费实行分类计量和统计,并确保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真实、完整。”没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无法对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没有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就是一本“糊涂账”,更谈不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没有计量这把尺子可不行。

通过广泛的能源计量法规宣传和国家节能政策的宣传,要转变企业负责人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观点,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觉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推动了企业计量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2计量管理要融入到企业节能中去

2.1完善各项能源管理制度

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理顺了工作流程,各项管理规范、顺畅。这些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燃料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通过严格的检查、考核、评比,确保奖惩结果在每月的绩效工资中予以兑现。

2.2确定能源计量工作的范围

能源计量工作是企监实现能源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范围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负责制定能源计量网络图和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规划;

(2)协助企业能量平衡测试,为企业用能设备的改造和管理提供可靠数据;

(3)参加基建、技术改造措施有关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方案的审批;

(4)编制能源计量器具购置计划、安装和调试;

(5)对因计量不准而引起的能源经济纠纷进行技术仲裁;

(6)对能源计量器具的合理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2.3构筑计量管理平台,为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

计量确认体系是一个“标准化”的系统,有组织机构、职责、程序和资源五部分构成。计量确认体系在计量设备的规范、计量检测设备的配备及性能要求、储存与保管、量值溯源、记录、标记、环境条件、计量人员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并对应形成适宜程序文件。

2.4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溯源、检定等管理工作

计量工作的核心就是通过量值溯源,出具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保障。为了保证使用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量值统一、准确,计量管理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对企业能源计量范围内的各种计量活动进行管理、监督。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建立企业能源量值传递系统。制定能源量值传递溯源图,明确规定标准器的名称、精确度、测量范围,器具的型号、数量,被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的名称、精确度、测量范围、数量、使用地点、检定周期等,使能源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要达到100%。实行周期检定要求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受检率要达到100%;检定/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才能投入运行。能源计量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要保证投入服役运转的计量器具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3建立科学的能源计量管理模式

加强能源计量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急需的。一方面,要依据国家计量管理部门所提出的管理要求,从加强能源管理出发,结合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要依靠企业在管理中充分发挥自主作用,建立科学的能源计量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能源产、耗数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企业能源计量由计量机构统一管理,从计量监督、计量器具的配备和改造、量值传递到数据采集、计量认证及计量器具的拆装、维护均由计量部门负责。这种计量管理模式从理论上是可行的.可保证计量数据的准确、公正性,可对能源计量的全过程实行集中监督、统一管理,使企业计量工作协调发展,但这种模式完全依赖于计量部门,缺乏监督认证。计量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能源计量数据的准确性,不利于企业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督控制。

随着国企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笔者认为,企业对能源计量应建立由计量管理部门和能源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计量管理部门着重于计量器具的管理、选型配备,制定完善的周期检定定计划,做到检定记录齐全,数据准确,在用的能源计量器具均应有检定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前使用,以保证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能源管理部门负责计量器具的日常维护、保养。能源计量数据采用“数出一门,多家认证”的管理方式,由能源管理部门采集的能源计量数据必须经工艺员复核、用户部门签字、计量部门认证后才能报表的三级管理模式。计量部门和用户部门在平时采取抽查认证方式监督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各部门分别建立完善的计量数据管理台帐。确保能源计量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应用性,通过数据汇总、统计分析,能耗检测,对量值进行管理,指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既能对能源管理部门、消耗部门和计量部门互相监督的作用;又能让两个部门共同配合、密切协作,使能源计量经常处于正常状态,满足能源统计的需要。在能源计量发生纠纷时,应由计量管理部门和能源管理部门共同协商裁决。

综上所述,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计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万路.能源计量百问[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尉忠友.工业企业能源计量与管理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计量工作计量管理企业节能降耗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节能降耗就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总面积48.2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巴州自然资源富集,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有石油天然气、水土光热、矿产资源,但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资源消耗偏高的问题。2012年中央确定经济发展以结构调整为重点,调低经济增长速度,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强化节能降耗工作。巴州突出抓好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等手段、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例如:巴州的一些企业在完善计量管理体系,全面贯彻《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具体实践中,围绕计量管理服务于生产、服务于质量工作,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在科研生产、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通过采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的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工艺节能过程,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攻关,科学调控、合理利用能源以及加强节能基础性管理等工作后,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完善计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在各项节能降耗措施中的效用,对实现节能降耗技术指标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专项整治和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技术和管理上,相当一部分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比较被动,能源计量基础工作不扎实,轻视计量管理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能源计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能源计量管理手段落后、水平不高,对国家能源计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不了解、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足或不适用、能源计量管理人员队伍不健全、素质不高和能源计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原因导致企业计量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应有作用。

一、充分认识能源计量管理对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性

加强计量管理是科学、有序、节能生产的先决条件,计量管理的重点是有准确的计量数据,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能源计量涵盖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离开计量数据管理,就不能量化各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节能降耗就无法实施。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通过广泛的能源计量法规宣传和国家节能政策的宣传,转变企业负责人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认识,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觉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推动计量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计量管理工作要融入到企业节能降耗工作中去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第三十六条规定: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树立了计量就是计钱的理念!”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没有计量这把尺子可不行。

1.完善各项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计量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这些制度包括:能源计量管理机构职责及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燃料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等等。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计量人才队伍,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

2.认真做好测量体系的策划,能源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完善能源计量网络

测量体系是能源计量工作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测量体系能够保证企业能源统计报表数据资料准确,保证企业能源单耗的可比性和受控性并逐步达到先进合理、保证能耗定额的有效执行与合理奖惩,保证能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计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和手段,能够使企业对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使用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能源检测数据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等工作中的作用。企业通过用能分析,掌握耗能情况,查找企业的节能潜力,明确企业的节能途径,为改进企业的能源管理,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按计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储存、反馈、控制的需要,逐步形成各种能源的检测计量网络,同时,还根据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完善能源计量网络。

3.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管理以及溯源、检定等管理工作

要依据《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标准的要求,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经济合理的配备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计量工作的核心就是通过量值溯源为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科学研究等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保障。为了保证使用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量值统一、准确,建立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量值溯源系统,使能源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要达到100%。对那些精度高、本企业不能检定的计量器具,及时提请政府计量部门安排检定。

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生产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管的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认证认可、特种设备监察等工作,都与节能降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为能耗企业在计量设备的规范、完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储存与保管、量值溯源、计量人员培训、建立科学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网络等方面提供服务,积极帮扶、指导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促进节能降耗,增强企业能源计量意识,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根据企业的需要,帮助企业建立相应的计量标准,以满足企业计量器具量值溯源的要求。开展能源计量检测、实施能源计量数据统计和能源消耗数据间的平衡、追溯、比对,用科学的数据控制节能空间,依据《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标准和国家质检总局《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保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完好率,开展对能耗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计量器具管理、能源耗用数据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为企业提供国家政策、国内外先进计量检测新技术的开展及应用知识的传达和培训,搭建企业计量人员相互沟通学习的平台。对企业既管又帮、管帮结合,;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监管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监督,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既要敢于直言又要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计量服务职能优势,构筑计量管理平台,为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质检部门应抓住当前的机遇,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工作,通过有效的技术服务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工作。

四、结语

正确处理好计量管理与企业节能降耗的关系,对企业在能源供应、输送和消耗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数理现象和运动规律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各项能源管理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计量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工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4

一、进一步增强能源计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能源计量工作是企业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节能法规、政策、标准,合理用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国家依法实施节能监督管理,评价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重要依据。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是利国、利民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大好事。企业建立完备的能源计量监控管理体系,既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对加强企业生产经营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基础作用。众所周知,严格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在发达国家,通过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直接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行业都不惜把大量资金投入计量领域,以期获得高额经济回报。在我县,建材、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能源消耗总量较大的行业一直非常重视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能源计量体制。

能源计量涵盖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离开计量数据管理,就不能量化各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各项能源计量管理就无法实施。首先,计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和手段,能够使企业对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使用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能源检测数据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等工作中的作用,用科学准确的计量数据指导生产,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其次,计量还是一种工艺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第三,计量通过量值溯源为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科学研究等提供准确、一致的基础性条件。工业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增强节能意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保障经济发展后续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工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节能法》对能源计量工作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于1997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1998年1月1日实施。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节约能源法》。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于今年4月1日实施。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规定了一系列节能管理的基本制度,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共有4处直接提到了计量,第27条和第74条谈到了用能单位要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第38条要求集中供热建筑实行供热分户计量,第49条谈到公共机构要加强能源计量和监测管理,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将计量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计量对整个节能工作的重要作用,相对于旧的《节约能源法》来说,是一大进步。在节能监测、节能诊断、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等能源管理中,能源计量是基础。没有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也就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计。

我们现在的节能任务艰巨,能源结构、管理方法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科学准确的数据做支撑,没有数据就无法正确开展节能工作,而数据只能来源于准确的计量。所以,“计量就是诊断,就是望闻问切”,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而这些指标最终是否能实现,只能依靠仪器仪表计量的数据说话,我们谈“十一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18%,各县(市)区、各企业也制定了自己的节能目标。那我们到底节约了多少?有没有达到18%?各县(市)区、各企业制定的目标到底有没有实现?这些都不是凭空说出来的,只能依靠计量出的数据来说话。

三、清醒认识能源计量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些企业仍未把节约能源和利用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保障措施,节能的法律意识淡薄,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比较被动,认为能源计量是政府要求的,是“不得不做”的,因此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开展企业能源计量工作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企业领导层片面追求产品的产量和产值,忽视计量管理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保证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能源计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企业计量基础薄弱,企业计量设施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投入不足导致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三是计量管理水平落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计量管理制度或不严格执行,使计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四是企业内部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企业计量人员缺少技能提高的机会且待遇较低,很多高素质人才流向其他生产部门。五是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指导服务没有完全到位。这些原因导致企业计量工作没有充分发挥促进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应有作用。

四、牢固把握节能目标任务和形势

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8%,年均下降3.89%,节能量297.53万吨标准煤;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2%,控制在2.5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7%,控制在7.0万吨以内(其中:火电行业控制在4.77万吨以内)。200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2.02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0.39%,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8%,与目标差距较大;200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8.3%左右,圆满完成了2007年的节能目标,虽然情况好于前年,但形势依然严峻;2008是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之年,从今年到2010年这3年,每年至少下降4.9%,才能完成节能任务。据近年的统计数据,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总量的76%以上(等价值),因此要实现全市的节能目标,关键在工业,重点、难点也在工业,而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又占工业能耗的90%以上,所以重点耗能企业又是工业节能的重点,有责任有义务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理应成为全市节能降耗的主力军和攻坚力量。

五、切实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六点建议

(一)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证,人员是基础。企业领导要重视能源计量工作,熟悉国家能源、计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要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形成相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包括能源计量管理机构职责及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等规章制度;要加强能源计量人才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能源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能源计量检测能力,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对能源计量检测过程的控制水平。要依据《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国家标准的要求,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配备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并认真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

企业要对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使用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能源计量检测数据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用科学、准确的计量数据指导生产,通过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管理漏洞和技术潜力,及时加以改进提高,把节能挖潜落到实处。

(三)做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强化能源计量的法制观念。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履行节能义务,该法还规定把节约能源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长远战略方针,把国家节能政策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节约能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应当加强宣传和监督管理的力度,促使企业严格遵守《节约能源法》和《计量法》以及有关法规政策的要求,做好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把国家能源节约政策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企业节能评价体系,提倡节能生产。依据《企业能源计量仪器配备和管理导则》国家标准,对企业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仪表的配备率和完好率进行检查。对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的订购、验收、保管、使用、检定、维修、报废制度进行可控制的检查,保证企业能源计量仪表有较高的配备率和完好率。提倡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计量。能源计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进出厂的能源量的计量,而是伴随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计量的量化跟踪和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技术潜力和管理漏洞,及时加以改进提高,促进技术进步,把节能挖潜落到实处。

(五)做好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评估。做好计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这是能源计量的保证。企业应该建立起各种能源的计量框架,绘制能源计量网络图,确立重要的能源计量点,配备先进的计量设备,运用先进的测量手段,提高主要能源的计量率和准确性。特别要做好用能分析,这是能源计量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用能分析,掌握耗能情况,查找企业的节能潜力,明确企业的节能途径,为改进企业的能源管理,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5

可持续节能机制,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于节能机制的设计,通常指基于市场的、长效的节能机制,与此相对的是政府行政主导的、短期的节能措施,如为了完成节能目标的“拉闸限电”。显然,可持续节能机制能够长期地、深入地促进企业节能,是我国节能管理的发展方向。

2可持续节能机制简介

2.1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最为典型的可持续节能机制,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并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形成全球目前庞大的节能服务产业。其商业模式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用能企业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运行维护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或其他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合同能源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用能企业的投资、运行压力,是一种节能的细化分工合作模式。我国于1997年通过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根据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协会(emCa)统计[4],截止2014年底,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达到2650.37亿元,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为958.76亿元,形成了年节能能力2996.15万t标准煤,减排Co27490.38万t。

2.2“节能量交易”制度“节能量交易”制度既是一种能效政策,又是一种交易体系。其前提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节能配额分配。其依据是通过交易,承担节能义务的主体能够以最低的边际成本实现减排。节能量交易制度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较为成熟,也称之为“白色证书”交易制度[5-8]。中国的节能量交易制度尚未建立,目前江苏、山东已经开始了省级试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覆盖全国的节能量交易制度是大势所趋。

2.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是指根据企业能源利用的特点,运用过程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管理模式,对能源利用全过程进行系统地识别,划分为可控制的过程单元,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联的管理控制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企业能源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以实现企业能源方针、目标[9]。类似于iSo9001、iSo14001等应用比较广泛的国际管理体系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也采取第三方认证。我国于2009年以国家标准的形式了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目前,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认证市场尚未形成规模。

2.4能源管理师制度能源管理师是从事能源管理的专门人才。能源管理师制度起源于日本,是一种部级的职业资格考试。日本《节能法》规定年耗能3000kL(原油换算)以上的制造业、矿业、电、气、热供应企业,其能源管理责任人必须获得能源管理师资格。同时,对聘用能源管理师的数量、岗位职责、职业资格管理、培训考试内容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我国在山东、天津、陕西等地开展了能源管理师制度试点,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山东。山东2010年出台了《山东省能源管理师管理试行办法》,规定重点用能单位应聘任能源管理师,全省统一组织考试,自实施以来,数千人取得能源管理师资格,成为企业节能的中坚力量。

2.5能效“领跑者”制度能效“领跑者”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产品、企业或单位。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通过树立标杆、政策激励、提高标准,形成推动终端用能产品、高耗能行业、公共机构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促进节能减排。为了促进能效“领跑者”制度的实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7部委2014年制订了《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分别在终端用能产品、高耗能行业和公共机构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

2.6节能评估制度节能评估是指根据节能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标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对策和措施,并编制节能评估文件,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行为。节能评估是一种预防性的机制,可以预防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形成的高能耗“锁定效应”。目前,根据国家发改委6号令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要求,节能评估文件的分类管理见表1。

2.7能源审计制度能源审计既是一种节能管理的制度,也是一种方法。能源审计是指依据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由专门的审计机构对企业和其他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能源审计的内容包括: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概况、用能概况及能源流程、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能源消费指标的计算、主要用能设备的运行效率、产品综合能耗和产值能耗指标、节能技改项目的财务和经济分析等。与节能评估不同的是,能源审计是一种“事后”审查的行为。我国早在1983年就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展能源的研究和试点,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出台了国家标准GB/t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出台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中继续推行能源审计。

2.8政府收购能效资源制度“能效资源收购”制度是指为了公共利益,政府利用从能源用户那里收取的公共资金来收购项目的节能量。政府机构通常雇佣一个第三方公司来交付节能量。该第三方公司利用政府提供的公共资金,向使用能源的工业、商业和居民用户提供资金奖励和技术支持,收购他们的节能量。政府根据与第三方交付机构的合同约定,严格地监控利用公共资金实现的实际节能量,并进行验证。该制度主要在北美实施,近年来,美国和加拿大有多达30个州和省正在运作各类能效资源收购项目。在美国,各州用于节能项目的支出从2006年的20亿$增加到2011年的70亿$,其中用于能效资源收购的开支占了绝大部分。加拿大各省的相关开支也快速增加,2011年达到10亿$。

3江西建立可持续节能机制的构想

江西作为中部不发达省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增加很快,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节能压力增大。作为世界银行“中国省级能效推广项目”试点省份之一,江西积极借鉴国内外节能管理的先进经验,通过政策研究和能力建设,试图建立可持续的、长效的、基于市场的节能机制。虽然近年来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评估、能源审计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育了一批节能服务公司和人才队伍,但系统、完善的可持续节能机制尚未建立。江西建立可持续节能机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3.1夯实法律依据节能具有经济的外部性,需要依赖政府的政策设计和强力推动。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统领节能工作的《节能法》,但相应节能机制的建立仍然需配套的法律保障。如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需要配套的法律基础包括:企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及配额分配、节能量交易与抵消机制、惩罚措施等。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需要明确能源管理师的法律地位、岗位职责、职业资格管理,以及考试、培训办法。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目前都需要法律依据的支撑。

3.2做好制度设计建立节能市场机制,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是依靠政府的制度设计,人为地创造出“市场需求”。如能源消费配额制度是建立节能量交易机制的前提,政府既要考虑公平,又要避免企业的投机行为去分配配额。政府收购能效资源制度,需要明确政府收购资金的来源、收购的方式、节能量的交付与验证等。涉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需要明确第三方机构的资质条件、权利义务,以及服务的程序等。制度设计还有一个不断试错、完善的过程,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如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虽然设计严密,但运行中也出现了配额分配过量、价格暴跌的情况。因此,积极吸纳发达国家节能市场机制设计的经验,并有步骤地实施试点,可以有效地避免制度设计的缺陷,保障机制效能的发挥。

3.3做好相关标准和方法学的开发。节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相对于基准情景节约了多少能源,不同的计量、计算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不同行业由于工艺流程、装备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节能量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是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主要依据,能效“领跑者”制度的核心,就是确定可信的、可复制的能效先进值。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本身就是以标准为准绳。因此,需要配套开发相应的方法学和标准,作为节能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做好人才保障节能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需要一批专业人才,是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不具备的。如能源管理师作为企业能源管理的专业人才,需要专门的培训和考核;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需要对节能服务公司管理、技术人才的培训,也需要对用能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

3.5依靠并发展节能服务市场。面向市场的节能机制,必然依赖、并促进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如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必然带来认证市场的繁荣。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将带动一批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技术装备生产企业,以及金融等机构的发展。政府应做好规则设计和市场监管,但有不要过度插手市场的运作。

4建议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6

一、进一步提高对能源统计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市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执行最严格的能耗标准,落实好节能降耗减排任务。

准确计量、全面客观的能源统计数据是加强能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贯彻国家和本市节能法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前提,是开展节能降耗任务分解和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当前,本市能源统计监测工作仍待加强:能源统计力量相对薄弱;能源统计监测制度不完善,全市性的能源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能源统计信息需要整合,信息机制有待完善;许多用能单位对能源消费情况缺乏必要的、准确的计量和原始记录,能源统计数据质量需提高等。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逐步加以解决。

二、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源统计监测体系

市统计局作为本市统计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会同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按照建设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中心和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的监测评价中心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全市能源统计监测工作的统筹管理。要研究制定能源流通供应部门数据报送制度,指导帮助有关部门建立完善能源流通供应统计制度。努力提高能源统计监测的工作质量。

要研究建立全市能源统计监测体系,按照满足全市能源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需要的要求,整合现有的能源统计资源,规范能源统计监测工作,研究建立全市统一、功能齐全、分工明确、信息共享的能源统计监测体系。

要以全市能源统计监测体系为基础,开展节能降耗进展情况监测,加强对全市能源统计分析工作,定期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全市能源统计监测分析报告。

三、明确工作职责,实现齐抓共管

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区县政府和相关单位,要把加强能源统计监测作为能源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基础,明确工作职责,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一)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要继续完善全社会能源消费统计,健全生产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统计制度,重点加强第一、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统计。建立并逐步完善产品能耗、设备能耗等能源利用效率的统计制度。研究并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统计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全部能源生产、供应和消费的统计指标体系。

(二)各能源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指定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能源统计监测工作。要按照统计法规的要求,规范能源统计监测制度方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自20*年起,按照要求报送能源统计数据,将能源统计监测情况及时纳入全市能源统计监测体系。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市重要物资市场监测平台”和“*市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的完善与运行;负责全市政府机关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测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并将监测情况纳入全市能源统计监测体系;负责全市主要煤炭经营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测工作。

市市政管委负责全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热力等能源品种供应情况的统计工作。按季度提供全市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供应数据,按年度提供热力供应及供热用燃料数据,并逐步实现按月提供上述资料。

市商务局负责对全市成品油市场的监测工作,配合统计部门建立完善全市成品油统计制度。

市交通委负责研究建立煤炭、石油制品等主要能源品种公路运输量统计制度,并逐步实现提供相关数据。

市建委负责本市民用建筑耗能统计报表制度的实施工作,逐步建立全市大型建筑物能耗的统计监测制度,并将监测情况纳入全市能源统计监测体系。

市工业促进局负责全市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电力运行情况的监测工作,并将监测情况纳入全市能源统计监测体系。

*电力公司负责全市电力供应和使用情况的统计监测工作,按月提供相关数据。

(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以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为重点,依法加强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四)各区县政府对本区域内的节能降耗工作和能源统计监测工作承担领导责任。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工作,充实能源统计的人员力量,完成各项能源统计任务。

(五)市、区(县)两级财政部门要按照部门预算的管理规定,为政府统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能源统计制度建设和能源统计监测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六)各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能源统计监测中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帮助指导企业加强能源统计基础工作,提高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四、加强基础工作,提高数据质量

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用能单位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能源统计的基层基础工作,提高能源统计的数据质量。

(一)各职能部门要以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为重点,定期开展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人员和能源统计人员的培训。

(二)全市能源生产销售和供应单位、第二、三产业规模以上单位和农业法人企业要根据能源统计工作的需要,指定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工作,并保持能源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各级能源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统计从业资格,要定期接受统计法规和能源统计业务知识的培训,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及时、准确地填报统计报表。

要按照统计制度要求,以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记录为依据,建立能源月度统计台帐,并严格记录本单位各能源品种生产、购进、消费的全部情况。

要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国家强制性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建立和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做好计量测试工作。

(三)政府统计部门要加大对能源统计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的检查和执法力度,对能源统计中的违法行为,依据法律法规,予以严肃处理。

要研究建立能源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加强对能源基层统计数据和综合汇总数据的审核评估。重点加强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其降低率数据质量的监测评估。要建立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全市能源统计数据的质量。

五、整合能源统计信息,完善能耗公报制度

(一)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要联合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全市能源统计信息及其需求进行统一梳理,依法研究制定全市统一的能源统计信息管理与制度,明确各部门对全市能源数据使用和的权限。

(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信息使用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对能耗数据的有关规定。各单位不得擅自未经国家统计部门评估确认的全市能耗及其相关数据。

(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和市发展改革委要结合节能降耗目标考核的要求,提高能源平衡表的编制质量,完善全市及分区县能耗公报制度。坚持对各区县能源消费量实行下算一级的制度,完善季度能源消费量的测算方法。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提高能耗公报的时效性。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节能降耗的工作要求,逐步增加公报内容,规范公报形式。

(四)各能源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按照分区县能耗公报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细化管理,加强统计的基础工作,逐步实现分区县监测,并提供分区县能耗公报所需的资料。

六、加大协调和监管的工作力度

(一)建立全市能源统计监测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全市能源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研究解决能源统计监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能源统计监测工作的落实。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7

浙江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相对不足。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5亿立方米,在全国属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地区。但人均水资源量为1780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仅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逼近世界公认的水资源紧缺警戒线。近年来,我省年实际利用水资源量约220亿立方米,已接近240亿立方米的可开发利用量,而且留待开发的水资源成本越来越高。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我省属东亚季风气候,水资源时空不均特征十分明显。最丰水年水资源量1397亿立方米,是最枯水年479亿立方米的2?郾9倍。3~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雨量最为丰富,占全年的70%左右。我省水资源与人口分布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东部温州、台州、宁波等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水资源需求增长快,而水资源少。瓯江、飞云江、鳌江、椒江一带水资源量占全省38%,而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24%。

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省山区河流和大部分水库水体水质相对较好。全省平原地区河流水体不同程度受到污染,部分河流未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全省除嘉兴、杭州外,大部分县级城市饮用水源从河道取水转向水库取水。目前全省水污染对饮用水源的威胁呈现出从平原河网地区上溯到丘陵山区的趋势,即使以水库作为饮用水源,污染威胁也时时存在。不少平原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已经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资源使用尚显粗放。我省水资源使用尚显粗放,节约用水仍有较大潜力。农业是用水大户,目前全省农灌渠道的2/3仍是土渠,灌溉水量损失严重。工业用水增长迅猛,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35%左右(发达国家达7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55立方米(国外节水先进国家达35立方米);城市供水系统自来水管道的漏损率约为18%,发达国家的漏损率为8%,差距明显。

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略显不足。根据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成果,在节水的前提下预测我省2020年需水量约288亿立方米,已经超过了我省240亿立方米的可开发利用量。现状220亿立方米的用水量也已接近国家初步分配给我省225亿立方米的2015年总量用水控制红线。

我省水资源状况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处于紧平衡状态,要支撑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从以开发水资源为重点转移到以管理水资源为重点的战略转变。

我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近几年,我省水资源管理通过制定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与配套文件、抓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规划、规范水资源依法行政管理、建设水资源配置与保障工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措施,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从出台《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省政府关于划定杭嘉湖和甬台温地区地下水禁采限采区意见》、《浙江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浙江省节约用水办法》等到水资源管理有关指标纳入“生态省”建设及党政领导考核。规划制定从《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浙江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到《浙江省百库水源安全保障工程总体方案》,水利规划重点向水资源保护与配置转移。水资源保障工程切实解决了重点区域缺水和城乡居民优质饮用水水源问题,全省70%左右的居民用水已由水利工程提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解决了解决全省1500多万农村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农村饮水基本安全覆盖率从62%提高到90%;“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全省累计完成河道清淤31000km,实现河道保洁38000km,促进了水环境改善。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岱山、义乌、玉环、余姚、温岭、开化、舟山市被列为部级或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由点到面铺开。通过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5万亩,新增年平均节水能力4?郾7亿方。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的建立,确定了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要求,并对全省700个水质监测站点进行监测,监测全省214个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的水量测算工作,促进各行政区域交接断面的水质保护。加强了我省沿海平原地下水保护,杭嘉湖、甬台温地区累计完成封井1440口,基本完成了省政府规定的地下承压水禁采工作任务。

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省目前水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二是水资源管理新理念、新理论不断涌现,但未形成系统工作体系;三是水资源规划体系偏重工程布置,对管理的约束性和指导性较弱;四是水资源微观监管体系不完善;五是水资源管理支撑体系薄弱,标准规范建设滞后,管理手段较为落后,水资源管理队伍力量薄弱。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系统地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

核心理念与制度框架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核心理念。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第一层次是饮水保障;第二层次是防洪安全;第三层次是粮食安全;第四层次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五层次是生态与环境保护;最高层次是国家安全。我们的水资源不可能同时无限制地满足某种单一需求,也不可能无限制满足上述所有需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就是要让人类从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不超越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水需求。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国家提出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制度、三条红线、四项考核指标、十项监测评价指标、四方面重点任务、五项保障措施”。

一个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四项考核指标:区域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功能区达标率。

十项监测评价指标:万元GDp用水量、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高用水行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评估指标、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标、国家重要江河湖泊生态水量调控评估指标。

四方面重点任务:实施流域与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与水资源红线管理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具体涵盖23项重点任务。

五项保障措施:健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点。该制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强化需水管理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区别于传统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特色,在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水资源需求侧管理,来解决“水少、水脏”的问题。(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了“三条红线”控制制度、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监测统计评估制度、目标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设计,这是对传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次整合、完善、革新。(3)管理手段进步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微观基础,水资源监管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大大提高。(4)科学监测评估体系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保障,关键是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和考核制,把水资源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

管理制度的工作思路

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行动,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贯彻生态文明战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推动载体。主要工作思路为:(1)形成“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格局,通过政府考核推动地方加强水资源工作。(2)以制度贯彻落实为契机,整合、完善现有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形成水利部门的核心业务工作体系。(3)以考核促执行,倒逼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强化水资源监督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4)增强工作规范性,建立完善、高效、可行的监测计量与统计核查体系。(5)强化水资源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管理经费保障水平。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强化取水许可制度,支撑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的实施。建立以取水许可为主要落脚点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并以完善的监管手段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具体措施:一是开展水量分配,落实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结合当前用水情况及发展趋势,开展全省主要江河流域的水量分配工作。以国家下达给我省的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指标为基础,建立覆盖市县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二是深化取水许可管理,落实节水的设计、施工、投入运行“三同时”制度。三是以实时监控为核心,推进取水计量工作。四是以计划用水管理为抓手,做好相关节水工作。对突破计划用水量的取水户,征收超计划累进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累进加征价、居民生活阶梯式水价等制度。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节水型社会载体创建,建设一批节水型示范工程。

落实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打造有效的保护工作载体。建立以水功能区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具体措施:一是制定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的基础工作,完成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基本情况调查;提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及年度实施计划,实施水功能区达标率考核;加强新建、改扩建排污口管理。二是强化饮用水源区管理。启动全省水源地保护工作,参与制定《浙江省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落实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备用制度,探索建立水库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等政策机制。三是完善水功能区监测、统计、评估体系。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广西;会计信息质量;预算管理

本文为梧州学院科研项目(2008C003)、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LX43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5日

随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控制中日趋重要,如何使企业预算管理持续高效配置资源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与结果,会计信息质量将影响着企业预算管理模式选择。本文将重点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以期有益于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效率。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企业预算管理分类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下,最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具有立足于实际交易或事项、如实反映、真实性与完整性四个特征,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相关性是“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FaSB(2006)对相关信息理解为“为了帮助使用者在决策中,有助于他们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中关于现金流量或确认或改进他们原来的估计而提供导致差异的能力”(葛家澍,2007)。各国比较认同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因此本文主要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质量特征。

(二)按基本功能划分企业预算管理。著名会计学教授Zimmerman(2000)将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归纳为:预算是一项可以对公司中各种活动进行协调的决策制定工具,也是对行为实施控制的一种工具。蔡剑辉(2009)认为传统预算担负计划协调和资源等决策职能,又作为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的标准,成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并从组织角度看提高预算决策能力往往以牺牲预算控制效率为代价。在此基础上,佟成生(2011)确定了预算具体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认为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企业如果不恰当使用预算会导致预算两大基本职能冲突,指出企业应根据具体环境发挥相应的预算功能才能使企业业绩更好。企业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企业预算管理按照预算基本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管理与决策型预算管理,由于预算实务中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很难界定的,也就是说企业预算管理不可能只履行单一功能,而是同时具有双层功能。文中控制型预算管理是指以控制功能为主、决策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决策型预算管理是指以决策功能为主、控制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

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两大质量特征,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我们认为这不是一种偶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理

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资源配置前后的状态反映,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只有企业预算管理配置资源的效率能客观反映出来,高效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不断优化,如果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能良性互动,企业才能高效配置资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除了反映预算管理过程与结果,还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缩短企业内部过长的委托链,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良好环境。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形成一部分预测信息将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性,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相互制约,可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最终实现高效配置企业资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见如图1,互动机理只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大基本质量特征,预算管理按照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与决策型预算两类。(图1)

(一)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与归宿点。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是企业配置资源的基础,企业通过分析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预期的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源实施初始配置(即企业预算),形成的企业预算也就成为企业日后经济活动执行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会计信息也反映了企业资源实际配置结果,一般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越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资源实际配置结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会计信息既是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也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

(二)预算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企业资源配置的管理工具有很多,有事前、事中与事后等各种配置工具,而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因为:(1)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事前资源配置手段,对企业资源实施的初始配置,符合企业战略,以后企业采取的各种管理控制工具一般只是微调某些环节的资源配置;(2)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的资源配置手段,既涉及到财务以及非财务方面,又覆盖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还跨越多个会计年度;(3)企业预算管理为其他资源配置工具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制

1、会计信息质量能优化预算管理环境。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按层次划分为:部门经理与业务员工、总经理与部门经理、董事会与总经理、股东与董事会、股东与监事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债权人与债务人七层委托关系(聂顺江,2010),形成一个自股东至业务员的多层次委托关系聚合体。在每一层委托关系中,人都处于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有限理性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由于企业委托关系链比较长而复杂,会计信息从产生到传递给高管过程中,在每一层委托关系都可能产生噪音,容易出现“牛鞭效应”,严重时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将采取两项措施:(1)理顺企业委托链,减少委托层次,从而促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形转变;(2)增强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将加强信息管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为了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会计信息也就成为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关系的工具,会计信息也将凸显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当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除了要透明的同时,更应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便使企业各层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与人能充分共享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见强调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将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委托链;强调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这能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较好的管理环境。

2、预算管理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少,一般企业采取扁平形组织结构,在扁平形组织结构中,企业与外部环境接触面比较大,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依靠企业所有员工,可以说企业员工最熟悉各个业务终端,企业预算管理也就不得不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使得企业预算管理效果更佳,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相反,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多,一般企业采取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如果采取全员参与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成本相对较高,预算效率较低,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激励的同时,更加偏重于监督受托方,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监督色彩比较浓的控制型预算管理。而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低,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共享程度比较高,委托方更加偏重于激励机制建设来激励受托方,因此企业一般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过程形成预算信息,预算信息是会计信息的组成部分,当企业采取控制型预算管理时,企业预算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权威的评价标准,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此时会计信息必须与预算信息一致程度较高,说明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验证性;当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时,由于预算参与程度较高,企业对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比较准确,此时的预算信息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将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为会计信息相关主体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凸显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迁促进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进一步固化变迁后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模式的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的支撑点是资源配置效率,可靠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相关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因此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主要有两种选择:(1)可靠性会计信息-控制型预算管理;(2)相关性会计信息-决策型预算管理。

三、小结与建议

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功能相互制约,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凸显可靠性会计信息与控制型预算匹配,凸显相关性会计信息与决策型预算匹配。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初始配置的核心工具,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都服务于企业资源高效配置这一终极目标,企业要高效配置资源须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的互动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09.12.

[2]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9

一、能源审计的依据

能源审计主要依据有关节能法规和标准,其中能源审计标准最早参考GB/t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和《江苏省公共机构能源统计、能效公示、能源审计、能耗分项计量系统建设实施细则(暂行)》(2009年3月江苏省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2010年10月12日江苏省DB32/t1645.5-2010《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第5部分:能源审计》,成为早期江苏省开展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主要标准依据,2014年12月31日的GB/t31342-2014《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技术导则》,为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共性方法指导。

二、能源审计的任务来源

能源审计可以自行开展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从目前地市级公共机构自身情况看,尚不具备自行开展能源审计的条件,一般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能源审计任务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的审计任务,地方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年度节能工作需要,每年制定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计划,确定被审计公共机构单位名单,委托有资质的能源审计机构实施。2.用能单位委托的审计任务,当用能单位对能源审计有需求时或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审计有要求时,用能单位会自行委托,实践中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当公共机构创建省级或部级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时,或有意向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时。

三、能源审计的工作流程

开展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时,一般可按如下程序实施(见图1)。1.接受委托:签订协议,约定审计单位和委托单位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协商相关配合事宜。2.制定审计方案:根据委托协议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周期,明确审计范围和内容,给出审计时需要配合的部门及人员情况,审计方案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并经确认。3.现场审计:召开审计动员会,宣传能源审计作用,指导被审计单位填写《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前期填写资料》(此为我所自行编制),前期资料包含建筑信息、车辆信息、管理制度、财务账单、人员档案、用能设备台账、能源计量器具台账等,根据前期资料查阅原始记录、凭证,核验有关内容,与相关人员座谈,运用检测仪器对主要用能设备进行测试,评估用能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查找节能潜力点。4.编制审计报告:根据现场审计情况依据审计标准编制能源审计报告。5.反馈初稿并修改:向被审计单位提交审计报告初稿,被审计单位反馈修改意见,协商修改,由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报告。6.专家评审:由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能源审计报告进行评审、验收,返回评审意见并修改。7.定稿确认:能源审计报告定稿后印刷成册,由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盖章签字确认。8.后续跟踪服务: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帮助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落实审计中提出的节能技改项目。

四、能源审计工作总结

2010年至2015年,我所先后对37家公共机构进行了能源审计,审计任务主要来自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少量来自用能单位,涵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医院、银行等各类型公共机构,建筑面积从1800m2到141129m2不等,审计面积合计623838m2,用能人数少则35人多则7562人,涉及能源种类覆盖电、水、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等,所在审计期能源消费总量折合当量标准煤9369t,建筑面积和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情况如图2所示,用能人数和人均综合能耗情况如图3所示。由图2、图3可以看出地市级公共机构在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单耗上差异较大,单耗水平参差不齐,对照江苏省DB32/2663-2014《行政机关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规定的行政机关能耗限额限定值,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20kgce/(m2•a),人均综合能耗≤780kgce/(人•a),部分公共机构节能空间巨大。审计共提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4项,可节约能源折合当量标准煤508.90t,综合节能率为5.43%。此次能源审计暴露出地市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机构不健全,均已成立节能领导小组,但成员多集中于各部门领导,真正从事能源相关工作的人员未名列其中,各成员分工不明确,缺少配套的部门责任和岗位职责。

2.制度不完善,多已制定针对节约某种能源的制度,而能源管理其他环节如能耗统计、设备管理、计量器具管理、能耗考核的制度尚缺失,现有制度执行情况差。

3.缺少用能设备台账,能提供出的设备清单也是固定资产台账,而固定资产台账较少涉及设备的参数信息,设备台账的缺失不利于排查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落后设备。

4.能耗数据多依靠供能单位的费用结算账单,能源实物量的获取依赖能源消费金额和平均单价,鉴于各个供能单位的结算时间点不一致、不同供能单位的计费周期可能有差异、能源的价格波动、能源的阶梯计价、预付费结算能源等现实情况的存在,此种能耗统计方式给年度综合能耗核算带来较大偏差。

5.能源计量器具管理近乎缺失,缺少器具台账、器具闲置、器具检定率低等情况较普遍,多个独立法人单位共用办公建筑而无分户计量表,能源消耗纠缠不清,部分单位出租区域的结算电能表、水表未首次检定或已达更换年限。

6.节能技改项目推进缓慢,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占比极低,主要受资金预算环节掣肘,新型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收益分享方式的挑战。

五、下一步工作方向

1.人员培训针对审计中发现的相关人员缺少节能、计量、统计方面知识的情况,组织计量技术机构业务骨干宣讲《节约能源法》、《计量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节能、计量标准,增强人员的节能意识、计量意识,普及能源计量知识,逐步提高人员的能源管理水平。

2.计量器具管理指导公共机构健全计量器具管理工作,制定能源计量器具基本管理制度,建立能源计量器具台账,制定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针对审计中发现的计量器具未检定、达到更换年限、准确度等级不达标等情况,指导公共机构对相关计量器具采取送检、报废或更换处理,并积极提供高效便捷的检定服务。

3.能效测试对审计中发现的低效用能系统持续跟踪检测,指导公共机构采取措施纠正供配电系统存在的功率因数低、变压器负载率低和照明系统存在的电压偏离、照明功率密度偏高、照度偏低等问题,提供其他测试服务: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测试、风机水泵系统测试、节能技改节能量验证测试等。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篇10

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现状

(一)能源资源消耗总量。

据统计,年全市公共机构共计2468家,“”时期,总能耗89.6万吨标准煤,总用水量2500万吨,年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30.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单车百公里油耗14升。年以来,能耗总量依次为15.9万吨标准煤、17.1万吨标准煤、18.2万吨标准煤、18.9万吨标准煤、19.5万吨标准煤。

(二)能源资源消耗结构。

1.公共机构类型结构。

年,全市共有公共机构2468家,其中,国家机关862家,占34.92%;教育系统397家,占16.08%;卫生系统181家,占7.33%;文体系统90家,占3.64%;科技系统8家,占0.32%;社会团体60家,占2.43%;其他事业单位870家,占35.28%。

2.能源资源消耗结构。

“”时期,全市公共机构总能耗89.6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耗量60.92万吨标准煤,占68%;电消耗量19.26万吨标准煤,占21.5%;油类消耗量5.82万吨标准煤,占6.5%;其他能源消耗量3.6万吨标准煤,占4%。

3.能源使用水平。

年,全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总量为19.5万吨标准煤,比年增加4万吨标准煤,增长20.5%(同期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2%)。单位建筑面积能耗28.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较年下降13.4%。

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工作回顾。

“”期间,特别是《节能条例》和《节能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类各级公共机构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节能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制度标准逐步完善,能耗计量统计扎实开展,节能措施逐步到位,宣传培训广泛深入,监督检查得到加强。

1.健全管理机构,构筑节能网络。年,市政府办公室增设了公共机构节能办公室,负责推进、协调、指导、监督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全市7个县(市、区)、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政府机关有的设立了专门负责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管理组织机构,市县两级全都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形成了节能联络员管理网络,基本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监管有力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制。

2.完善法规制度,推进依法节能。2009年,市政府依据省政府制定出台的《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制、规划编制、能耗统计、绩效考核、用能管理、监督检查等做出了全面规定。市政府办公室制定了能耗统计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能耗公示制度、能耗审计制度以及节水制度、节电制度、节油制度、节气制度、节约办公用品制度等9项节能工作制度。建立了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制,落实了节能责任和年度目标任务,为各公共机构提供了全省统一的能耗原始台账。年,我市参与省管局会同省法制办组织的省市县三级公共机构节能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和考试,有21名节能管理人员考试合格领取省政府公共机构节能执法证。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依法有序开展节能工作的良好工作局面。

3.推进能耗统计,夯实基础工作。全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获得了市统计局的审核批准,建立了能耗月度统计以及季报、年报和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完成了“”时期市县两级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汇总上报工作。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了能源审计和检查整改,有效促进了节能工作开展。专题举办2次市县两级能耗统计人员培训班。各地、各部门均指定专人负责能耗统计工作,并及时督促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地开展能耗统计工作。基本建立了科学、完整、统一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体系,摸清了全市公共机构用能状况。

4.实施节能改造,降低能耗水平。严格按照《省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节能改造资金,加快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扎实开展了公共机构办公楼空调、采暖等重点能耗系统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作,千方百计降低办公建筑能耗。“”期间共完成15501只高效节能灯推广工作,年节电13万度。

5.加强公车管理,有效控制油耗。全市各级公共机构严格执行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公务车辆配备管理,严格核定公务用车编制数,积极推行车辆定点维修、定期保养、“一车一卡”加油等制度,公车油耗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三年全市公共机构公务用车耗油量累计下降2.5%。

6.开展宣传培训,加强能力建设。市公共机构节能办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机构广泛开展了“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和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各地、各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期间共出动宣传车、设置咨询台、摆放展板、悬挂条幅、悬挂气球、发放传单,接待咨询3万余人次。全市公共机构累计培训近1000余人次。通过宣传培训,全市公共机构节能能力建设逐步深入,广大机关干部的节能意识普遍增强,节能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深入人心。

7.加强监督考核,落实目标责任。年,市政府组织市直机关8个节能绩效考核评估小组,对各县(市、区)政府、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等79个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市公共机构节能办不定期对各级公共机构节水、节电及节能标识设置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节能条例》,建立了节能目标绩效考核机制,组织开展了年度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保障了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节能指标实现情况。

“”期间,全市公共机构累计节约2.3万吨标准煤。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从年的32.8千克标准煤/平方米,下降到28.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累计下降13.4%,同比分别下降1.4%、1.6%、2.1%、3.8%、5.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公共机构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设备和用能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增幅逐年放缓,且增幅远低于建筑面积、用能人数、节能设备增长幅度,这表明“”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公共机构用能总量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新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为满足发展需要,公共机构用能总量仍会进一步增加。

一是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节能制度有待完善。各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存在职责交叉、协调不力的问题。特别是县级政府节能组织机构建设比较滞后,大多未设立管理机构,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管理职责难以落实。部分单位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尚未确定,节能审计工作尚未开展,能耗统计制度还有待完善,公共机构的建筑节能、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和节约办公用品等具体措施不够健全。节能监管薄弱,缺乏有效节能考核制度,在节能管理、节能改造、节能应用等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节能管理工作还未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节能培训有待加强。许多单位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节能工作重视不够,宣传教育不够深入,部分干部职工尚未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公共机构用能计量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用能较为粗放。能耗统计渠道不畅,手段落后,人员不固定,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分析有待加强。节能教育培训方式比较单一、覆盖不全,用能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各级政府尚未针对公共机构设立专项节能资金,对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不稳定,导致公共机构节能能力建设滞后,节能改造推进比较缓慢。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机构节能领域的政策也亟待完善。

(四)面临的形势。

通过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全面分析表明,公共机构能源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节能潜力缩小形成的“剪刀差”日益加大,节能压力越来越大;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发展不均衡;建设节约型政府对公共机构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机构节能任务长期而艰巨。全市各类各级公共机构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转变能源消费模式,挖掘节能潜力,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积极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大力推进和开展节能改造,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三、“”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节能条例》、《节能办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制度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的表率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遵循原则。

坚持率先垂范,注重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示范作用;坚持依法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全面发展;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引导公共机构自觉节能。

(三)节能目标。

1.宏观节能目标。

“”期间,力争将全市公共机构能耗总量控制在99.1万吨标准煤以下,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32%(到2015年,单位建筑面积用能量22.3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2.宏观管理目标。

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监督考核体系、宣传培训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市场化服务体系。

四、“”公共机构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领域。

1.建筑物及用能系统。

强化公共机构新建建筑节能,严格建设项目节能评审,加强建设过程节能监管。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采用高效保温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实施配电、空调、采暖、照明、电梯、饮用水设备等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推广应用高效换热器、LeD灯、回馈发电装置等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期间,实现全市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5.4万平方米。

2.公务用车。

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探索公务用车保障模式,逐步实现公务用车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加强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管理,把住采购关。拓宽和延伸公务用车管理职能,将市直事业单位和县级党政机关纳入车辆编制管理范围。统一配备标准,降低车辆购置成本。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统一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实施公务用车油耗定额管理,建立公务用车档案和原始台账,实行单车能耗核算。

3.政府采购。

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导向作用,深入推进高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评价监督机制。鼓励采用国产自主产权、技术先进的节能产品。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到“”末,实现公共机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达到2%以上。

5.办公耗费。

建立办公用品采购、配备和领用制度,制定办公设备配备标准,提高办公设备节能效果。加强办公用品消耗统计,建立统一台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推进无纸化办公。推广再生纸使用,提高办公耗材再利用。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办公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废旧灯管、电子产品和办公设备的回收处理机制。加强会议节能,提高行政效能。

(二)重点工程。

1.节能示范单位建设工程。

国家机关和学校、医院等教科文卫体系统是公共机构用能较多的领域,具有单位数量和用能人数多、建筑面积和节能潜力大、公益性和社会影响力强等特点。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公共机构整体能耗水平,推动公共机构节能体制机制、激励政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步,而且可以更好地带动和引领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开展。“”期间,在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科技场馆、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机构中选择节能基础较好、能耗总量较大、具备一定代表性的1—2家单位,开展示范单位建设,重点推进建筑围护结构及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积极完善公共机构节能财政激励政策,大力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树立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典型。到2015年,实现示范单位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年降低2%以上,年节约能源500吨标准煤。

2.绿色照明工程。

照明系统用电约占公共机构用电总量的10%,与传统照明系统相比,应用高效节能荧光灯可节电30—40%、电子镇流器可节电20—30%、LeD可节电50%。“”期间,在全市公共机构中全面开展绿色照明工程,应用紧凑型荧光灯、直管荧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LeD等高效光源,推广配光合理、反射效率高、耐久性好的反射式灯具和智能控制装置,建立废旧光源回收处置机制,实现办公区高效光源使用率60%,LeD等固体光源使用率10%以上,废旧光源回收率90%。到“”末,实现节电1700万千瓦时,折合2089吨标准煤。

3.新能源工程。

目前,全市公共机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较低,公共机构要带头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广泛采用太阳能热水技术、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以及地源热泵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等,缓解能源紧缺。“”期间,在全市推广地源热泵项目2个,制冷采暖面积6.3万平方米,实现年总节能量2万吨标准煤。

4.零待机能耗工程。

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办公设备不断增加,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传真机的待机能耗问题日益突出,约占总用电量1%左右。“”期间,通过严格控制政府采购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标准,采用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有效降低待机能耗,年可节约用电约200万度,折合246吨标准煤。

5.节水工程。

公共机构用水在城市用水中占重要比例,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工程,杜绝浪费,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不仅对缓解城市用水矛盾、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保护和使用水资源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期间,重点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对现有用水器具实施节水改造。

6.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期间,重点推进公共机构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弃物、餐厨垃圾、办公用品的循环综合利用,推广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处理和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强化建设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到“”末,实现再生纸使用率达到20%以上,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10%以上,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公共机构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构建节能工作网。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联席会议机制,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运转顺畅、分工配合、执行有力、监管有效的公共机构节能组织协调机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地方特别是县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理顺运行机制,切实履行《节能条例》和《节能办法》赋予的职责,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工配合、相互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完善县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和协作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节能联络员和节能协作组的作用,畅通工作和信息交流的渠道。

(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节能全面协调发展。建立管理规范、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公共机构节能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公共机构节能与宏观政策的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节约型政府战略的协调与推进,形成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全面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贯彻落实《节能条例》和《节能办法》,加快制定配套制度,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制定公共机构节能激励和惩罚政策,调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绩效考核机制,扎实推进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工作,积极落实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制。稳步开展能源审计和用能公示工作,对公共机构用能情况进行经济和技术评价。根据不同行业、系统的能源消耗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实行能源消耗基准定额管理,建立公共机构用能及设备用能审批管理机制,研究制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和评价标准。

(三)强化用能计量统计,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能耗计量、统计、监测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制定公共机构用能计量标准,督促各公共机构开展能源消费分项、分户、分类计量和用能计量检查,建立并完善市县两级公共机构能耗信息化动态监管平台。完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改进数据采集、传输、加工等处理手段,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能耗统计直报信息平台和全市能耗统一管理台账,实现全市公共机构能耗数据网上报送,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加强数据审核力度,开展统计专项监督检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真实可靠。强化统计分析,定期对节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指导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推进能耗统计队伍建设,建立统计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四)建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新技术示范推广。制定公共机构节能技术支撑体系示范和推广计划,明确阶段目标和重点支持政策,分步组织实施。加大对公共机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扶持、推广力度,积极支持国有自主产权、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深化节能采购制度,提高高效节能产品和技术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产品中的比重,从源头抑制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五)严格绩效考核,加强执法监督。按照《节能办法》规定,各级政府办公室作为本地公共机构节能绩效考核的主管部门,继续丰富考核内容,深化考核项目,细化考核细则,严格考核标准,加大依法奖惩力度。每年组织开展公共机构年度节能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对节能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完不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下达整改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重新组织复查,真正做到以绩效考核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员的法制培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执法质量和工作水平,做到有法可依、程序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将依法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把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真正推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