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十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十篇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4:57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高标准;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S28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039

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集中连片、高产稳产、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符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需要增加宣传力度,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并且要严格选择规划单位,加大规划人员的培训,增强业务水平,避免低水平设计所造成的问题。规划单位应当充分了解现场勘察情况,尊重生产者的意见,在充分了解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开展项目规划工作。

1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困境

1.1权属调整阻力大

当中国颁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追求的是“绝对公平”的原则,而且分土地的时候也考虑到土地质量好坏、土地到家庭距离等多重因素,从而土地被认为分隔化、破碎化。而建设高标准农田就要打破原有的田块、地块破碎的局面,并且需要在田地增加灌排水设施,在田间修建耕作道路,而这又占据了部分耕地面积,因此需要相应地调整耕地承包经营权。但土地是农民的生存地,是生活的根本保障,调整耕地承包经营权关系到农民的根本权利,因此,开展工作麻烦进展缓慢,这又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难点。

1.2建设资金分散

国家农业部对耕地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土部门实行的“土地整理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等多个部门都已经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但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没有遵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原则,使各部门之间由于缺少沟通和缺乏协调合作而各自为政,并且每个部门的工作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国家国土部门的土地整治要求是对田地、田地的小路、田地里面的沟渠等进行系统的整改,从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而国家农业部门则是把重点放在了中低产田的改造上,以至于项目之间常常脱节,严重导致了重复建设、重置等现象。

1.3村民阻止施工

农民是土地的所有者,是土地的主人。无论是否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民都有发言的权力,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是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是否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关键。因为只有当农民了解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际情况,拥有是否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选择权、获得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的话语权的时候,才能真真正正地征询到农民的意见,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满足农民的建设规划。然而这些却没能在实际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全部实现。

2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困境的对策探讨

2.1制定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范制度

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的关键就是规划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章制度。由于中国土地宽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等诸多原因,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生态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前提下需要制定出不同的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进行细化。

2.2实施土地轮流机制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是耕地规模经营,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表现恰恰也是耕地规模经营,这就说明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推进农业现代建设发展的关键。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调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根据耕地产能对等交换的原则,实现农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轮转。要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来避免土地分隔化、破碎化现象的出现,杜绝因农民外出打工而使耕地荒废现象的发生。

2.3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目的是保障r民主体地位不受侵害,保障农民土地合法权益,以便农民不再阻止高标准农田建设,并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法规适合当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广和宣传,切实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手段让农民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和内容,让农民知道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对自身利益的改变,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农民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时候,要想提高农民参与的效果,就必须要突出农民参与的具体细节。农民必须切实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确定、选址、对田地进行现场勘测、实施建设等每一个工作环节,并且表达自己的意见。为保证公众参与的规范性,就必须完善农民参与制度化的条令,对农民在参与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原则等必须作出相关规定。

3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事业,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我国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农民有效地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去,充分发挥参与的积极性,不阻止施工的时候,才能有效落实、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

参考文献

[1]黄玉娇,陈美球,刘志鹏.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困境与对策初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1):28-39.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2

1.1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2.1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

一、前言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制定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2012年4月,全国新建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已经分解下达至31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下发充分体现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站位高、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如何才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该项任务、在开展建设工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已成为相关专家、学者探讨的重点。

二、历年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味追求图件美观、投资比例合理,忽略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

相比一般的土地整治项目,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的基本特点是:耕地集中连片,具有一定的规模;耕地质量相对较高,骨干设施较好;已有田间基础设施的雏形,便于出具设计的初步方案,等等。在项目设计阶段,受时间、测量图纸准确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项目区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有时设计方案过于迎合对图纸美观的要求,在编制预算时受投资比例的约束,从而忽略了方案的实用性,这对后期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重设计轻监管,施工阶段变数较多

项目立项、设计等工作一般都较严格和规范,而施工及其过程中的监管和质量验收却容易被忽视。重设计轻监管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上对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导致了部分施工工序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够;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反复次数较多,对变更材料的审查难度较大。

(三)整治后的权属调整难度较大

为了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基本农田项目一般是以大田整治为主,所以会涉及多个权属单位,权属调整则成为了整治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另外,农村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耕地主要散落在各农户手中,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新修工程占地、改变原权属界线走向等情况出现,各农户对此往往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整治后的权属调整工作难以开展,土地整治项目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和效益。

(四)后期管护跟不上,工程寿命缩短

后期管护主要包括工程管护及土地质量检测等。其中,工程管护是指对修建的农田水利及农村道路等设施进行及时地修缮,延长其使用寿命,使基本农田整治工程的实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土地质量的检测,尤其是对新增耕地部分的检测,宜采用动态检测的方式,定期对土地质量进行有效监管,根据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以满足耕作物生长的需要。

目前,很多项目竣工后主要是将项目移交给所在的村委会管护,因土地整治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不够完善,管护主体及权责不明确,管护资金无法落实,所以管护效果并不理想,“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沟渠路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等。无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将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意义将不复存在。

三、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分析

笔者认为,要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保证建设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创新模式,循序渐进。现根据历年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及各地区相关学者的见解总结如下:

(一)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是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它直接影响着项目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基本农田的分布特点与北方平原地区的是截然不同的,在规划设计方面应有所区别。如北方平原区因地下水位较低,地表水资源匮乏,因此井灌比较普遍,且多为大田整治;为防风害,一般需种植农田防护林,以起到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的作用。而南方丘陵区水资源较丰富,但地形相对复杂,田块之间高差较大,整治后多以水平梯田为主。与之相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则以明渠明沟灌排为主,为避免过度冲刷,沟渠多配套跌水或消力池;部分地区为抬高水位,需修建陂头(小型拦水坝);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一般修建蓄水池蓄水,通过管灌的形式解决田间灌溉的问题。

综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能为了达到路宽、渠直、田块整齐的硬性要求,一味地追求外观设计上的美观,应以实用为主,充分结合项目区特点进行方案的设计。

(二)农田建设与水利建设相对接

近年来,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农村小水利设施、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不少地方,小水利建设与土地整治工程不能有效对接,无法保证每一块地旱涝保收。作为小水利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保耕地得到有效灌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将农村小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国土、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同力协作,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落实,以小资金获取大效益。

(三)注重施工工程质量把关及验收

工程施工及验收阶段是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与项目的立项、设计同等重要。为了防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成为质量差的“豆腐渣”工程,必须严格审查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把握好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工作。

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同步进行动态监督检查,将施工方与监理方的质量检验资料分类建档;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变更,按相关规定做好变更设计材料,及时上报备案;工程验收时结合普检与抽检、初验与复验、内业与外业检验等验收方式,对重点隐蔽工程、阶段性工程加强验收与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总体达标。只有注重施工工程的质量及工程验收的环节,才能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这一民心工程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明晰产权,确保农民权益

权属调整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前后的产权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项目实施后的权属调整问题,应做到未雨绸缪。在项目规划设计的实地踏勘阶段,应将权属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设计的初步方案需要到实地征求国土部门及村民代表的意见,并确认项目实施后权属调整是否可以落实,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此才能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才能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

(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大,所需资金的投入量较多,单靠政府财政出资无法满足项目所需全部资金。因此,拓宽筹资渠道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能够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在资金筹措过程中,除政府财政外,还可增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另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也可考虑引导农村闲散资金投入,试行农民先行投资,后期根据投资比例免收使用税费等优惠政策。

(六)加强项目后期管护,提高综合效益

高标准基本农田不仅要建设好,还要管理好。建设与管护并重是土地整治项目开展和实施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保障项目实施后新建的田间基础设施能够长期有效地投入使用,保障实施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发挥应有的综合效益,必须加强项目的后期管护。同时建立健全后期管护体系,落实工程管护措施,使后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关于后期管护经费,个人认为应将其纳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预算中,并在设计方案中明确后期管护的相关措施以及管护主体的职责,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始有终,能够发挥其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瑷玲,赵庚星.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土地经济与管理,2005(4).

2.王颖,李江风.浅谈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23).

3.蒋胜强,匡春峰,郭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变更问题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

4.冯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土地权属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3).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农田;土地;建设

现阶段,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十七届五中全会、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十二五”规划建议都对土地整治工作、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2009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全国农用地等级调查成果,我国1.2亿hm2耕地,高产稳产农田约0.4亿hm2,仅占耕地总量的1/3,其余为中低产田,由此看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潜力巨大。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

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

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

三、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新型农村;水利规划;农田水利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境内的大江大河流域水利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各个地方也都相继编制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安全饮水、农田灌溉排涝配套措施、农田节水灌溉等相关的规划,但是由于存在多方管理、投资比较分散、群众的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影响到了投资效益发挥。

一、新型农村条件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在新型农村的发展条件下,农业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状况又是农业是否能否发展的好的一个基本保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要想加快实现,不仅要求我们及时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观念,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营,同时也要求我们加大力气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产品的总产和品种的丰富。

那么,在如今现代化的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并协调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对于我们非常重视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来说,主要是要考虑以下这样四个要求:

1、在农村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

目前,我国的农村现代化改革逐渐深化,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上的规模性经营已经成了商品粮生产的必然要求,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基本保证。所以,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传统的经营产业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以前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也必须要适应这样的改革发展要求。

2、农田水利规划还要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安全生产

我们都知道,现在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乡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在此基础上,很多的外向型的经济以及第三产业经济体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也使得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固定资产不断的增多,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对于灌溉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村的水利规划建设必须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3、农田水利规划还必须要满足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一个国家人民生存的根本,这是自古以来农业生产的一个大问题,那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一旦粮食供应量不足,就必然会引起物价的上涨,人心就会不稳定。

4、农田水利规划建设还满足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由于农民的经济条件逐渐转好,所以广大的农民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就必须要考虑到农民对于生活更加富裕的要求,在可能的程度上,尽量的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最终可以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特点

我们在上面介绍了一些农村的水利规划和建设的基本要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农田水利规划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三个面向”:即要使农田水利的规划面向农业经济,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向农村的工业,使发展朝有利于农村的工业发展的方向;面向农村的社会发展,最终要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在管理上,要实现“三个综合”:即综合治理、综合利用以及提高综合效益。

水利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命脉和基础性的产业,那么,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就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田水利规划要适应当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村的水利建设应按照能防洪水、能排涝、能灌溉、能除盐渍的要求,并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较高标准。

这要求在制定规划时要按照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保证安全,另外,还要通过加强农村的骨干性水利工程的建设,来全面的改善城乡河道的水体环境,推进农田的园林化进程,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使水利工程的规划能够更好地发挥起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作用。

2、农田的水利规划还要有能够适应城乡一体化要求

农田的水利规划除了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之外,同时也要尽量的满足乡镇企业的供排水要求,再结合当地的交通、航运情况,争取可以实现统一的规划,使得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如果农村的水利规划与村镇的企业发展规划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再加上当地有关部门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商业、交通、运输、文教设施等的统筹规划,必然会使得乡镇的发展呈现更为合理的布局,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

在如今城乡一体化推进逐渐加速的情况下,水利工程在标准、形式、工艺上也必须要有新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是在堤防的标准化、沟渠的永久化,降渍的管道化、道路的规格化、泵站的高效化等等,从而可以体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保土、省地的特点。

3、农田的水利规划要建立合理的农业灌溉、排水系统

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农村的农业规模经营在不断的扩大,机械作业也基本得到了普及,而且在此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就更要从布局和标准上来逐渐的调整和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同时还要布设必要的沟渠和相应的闸站桥涵等配套设施,从而可以适应更大的生产的需要。

4、农田水利规划还要适应高效的农田工程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农田的水利工程也逐渐形成了沟渠纵横、水系成网、闸站配套以及机电排灌等工程标准。而且经过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实践,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这两种模式:

(1)农田灌水渠道的两暗一明:即采用地下暗渠灌水,暗管降水,并利用明沟进行排水。

(2)农田的三暗工程:即用地下的暗渠灌水,地下的暗管排水以及地下的暗管降水。

结束语

农田的水利的规划决定着农田水利建设的用地以及农业生态用地的构成格局。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安全是否能保证的重要一环,在建设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农田水利工程的各项要求,并了解其特点,才能让修建之后的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富丽.农田水利规划中的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6

农田林网是我市生态防护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加强农田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状况的重要保障;是改变乡村面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开展高标准农田林网达标活动意义十分巨大,是新形势下我市进一步推进林业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一项重大措施。

二、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必须以大中型河堤、圩堤、国省县乡道路全面建造高标准的绿色通道为主体框架,以乡村级道路、小型河堤、圩堤、田间沟渠为重要网络,以带状村庄林、块状围庄林为点线基础,形成纵横交错、配置有序、密集高效的农田防护网络体系。具体要求:

(一)应栽尽栽、栽即栽足的标准。即达到:有路就有树,有沟就有树,有圩就有树,有村庄就有树。

(二)沟、渠、路不配套的,要在健全田间水系的基础上,每一个林网网格的面积控制在100亩以内;

(三)农田林网建设必须以农田防护为出发点,坚持以高大乔木为主。适度配置经济林、灌木林,比例不得超过30%;

(四)凡地面真高在2米以上的高坑旱地,田间蓄水少于60天的,在沟边以下栽植l—2行树木,提高林网利用率;

(五)带状村庄林每户不少于30株,块状围庄林覆盖率不低于30%。

总体时间要求:从年开始,全市计划用5年的时间实现全市农田林网高标准建设目标。各地要围绕“3年栽足打基础,2年完善抓提高”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三、进一步落实开展高标准农田林网达标活动的关键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开展高标准农田林网达标活动,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主要措施,作为落实市委、市政府《绿色林业行动纲要》的具体行动,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一个重点来进行推进,认真制定具体规划,落实好实施方案。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引导,进一步统一广大干群的思想,强化领导,扎实推进。

(二)深化林权改革。要总结和推广我市这几年林权改革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机制,坚决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同时,要根据林网建设的特殊性,进行分类指导。主林带要采取拍卖林权的方法,明确权属关系。副林带要根据所处位置,采取相应的方式明确权属。沟边、渠边采取树田紧密联系的责任制形式;难度较大地段,可采取谁投资、谁栽植、谁所有的原则,鼓励社会投入建设。总之,要通过落实林权,明确责任,调动各方面投入农田林网建设的积极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我国处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经常出现高温、干旱的情况,加强农田的水利规划是抗旱救灾,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的重要任务。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没有充分的农田水利设施和设备,农作物会长期遭受干旱,树木干枯、草原退化、土地盐碱化严重、水土流失等问题则会时常发生。农田水利的规划影响甚至决定着农田水利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构成格局。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的必要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然而我国的基本农田水利保护面临着普遍的政策失效的困境,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保护与规划的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

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的原则

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的原则包括基本农田水利多功能设计之间的整体性、基本农田水利规划方案的长期性、规划目标的衔接性以及规划基础的可靠性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农田水利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必须在基本农田水利布局与数量上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以便协调对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生产安全的不同要求,要有整体性,避免顾此失彼。(2)长期性原则。要建立完善的基本农田水利法规体系,必须以现状利用系统为基础,本着长期发展的原则继承其合理性摒弃其不合理的规则,保持农田水利利用结构的相对稳定。在对农田水利利用现状结构、空间布局和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基础上,确定相对合理的规划方案。(3)动态性原则。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缺乏规划,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相互兼顾。农田水利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对农田水利的规划要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灵活性、动态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规划进行调整,保持相对最优的状态,也就是在基本农田水利规划的设计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规划的保护性与协调性,规划的刚性与弹性的互相结合。

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的程序

(1)基本农田水利多功能规划的背景分析。以某个特定的城市为例分析其生态保障、耕地保护与建设发展之间是否面临严峻的挑战,弄清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特点以及驱动因素、农田水利利用的主要土地生态问题以及驱动因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以及生态用地保护的必要性等在内的农田水利利用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2)生态功能基本农田水利规划。此项程序的意义在于将对农田水利利用格局具有重要生态保障作用的农用地规划为基本农田,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生态用地进行生态用地重要度评价,明确掌握各生态用地的重要程度及空间分布;第二,根据掌握的不同重要程度的生态用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情景,进一步划分出相应情境下所需保障的基本农田水利的空间分布区域;第三,制定出相应的生态功能基本农田水利规划方案,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构成特点,评估对农田水利生态服务功能的保障效果。

(3)对建设用地蔓延程度严重地区的关键控制区域的农用地规划为基本农田。通过归纳法明确建设用地的隔离需求,制定隔离功能基本农田规划标准,提出隔离方案进一步分析隔离功能基本农田与生态功能基本农田的特点,分析它们的空间隔离作用。

(4)形成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整体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生态功能基本农田水利、隔离功能基本农田水利和应急生产功能基本农田水利在空间上的统一。

3.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的措施

(1)建立以基本农田水利为核心的用地调整管理机制。加强对农田水利的研究工作,可吸取国外较为成熟未定的生态农业的科研经验,有健康良好稳定的水利研究工作的团队,从农田水利利用尺度上设定基本农田水利优先权。通过对土地的规划逐渐减少区内零星的建设用地所占空间。

(2)制定针对基本农田水利功能的分类管理措施。针对生态功能、隔离功能和应急生产功能这三类功能不同的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区制定不同的分类管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各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农用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3)制定相应监督与激励措施。根据相应核算标准,确定基本农田水利保护的高补偿标准,大力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激发农民自觉保护农田,降低农田水利规划中占用的成本,着力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基本农田水利保护的有效监督手段。

(4)完善基本农田水利动态管理系统。加强几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农田水利的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基本农田水利多功能的协调统一管理,充分考虑规划的保护性与协调性,以及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区内不同功能基本农田水利的动态变化管理的精确化。

4.结语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的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水利的建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农田水利规划的重要性我们不可忽视。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普遍滞后,农田水利规划中的多功能设计的实现对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农田水利保护面临着普遍的政策失效的困境,通过农田水利的功能规划、综合规划、背景分析、土地规划以及建立相应的的各项措施,以保障农田水利规划中多功能设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透视及立法思考[J].农业经济,2011(1):65-66.

[2]关瑜.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5):70-71.

[3]刘艳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几点建议[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5):34-36.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建设标准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保障农村饮用水供应,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探讨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农村水利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考虑不周全。在工程建设的时候欠缺周全的考虑,忽视对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做全面的考虑,工程建设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进而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第二、建设效率低。由于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不周全,工程建设的质量低,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存在着重复建设的情况,大大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率。第三、建设标准低。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不都由政府拨款,一部分资金需要农民集资。这样容易出现资金缺口现象。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降低工程建设标准,而建设标准的降低往往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第四、施工进度慢。一般来说,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比较小,设备先进、作业水平高的单位往往不愿意参加施工,施工的单位往往规模较小,施工设备、施工技术都很一般,这样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再加上资金管理不到位,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造成项目工程效益低。

2、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工程管理不到位也是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项目法人职责不明确。项目法人的职责比较混乱,没有明确项目的所有权归属。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大多数条件下行政主管部门是项目法人,在很多的条件下行政主管部门不能真正履行项目法人的职责,难以对资金进行集中使用,难以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第二、招标和竣工结算难度大。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家财政拨款和农民自行集资。通常情况下,国家的资金很容易到位,但是地方的资金筹集比较困难,难以到位,群众筹集的资金又比较的少。如果对项目进行招标的话就会形成资金缺口,而在竣工结算阶段比较困难,使得项目难以按时完成。第三、监督管理不到位。事实上,水利主管部门有责任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监督,以保证工程质量,保证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监督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这就使得工程建设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整个项目的效益。第四、资金难以落实。在工程建设实践中,资金往往难以落到实处,政府拨款不能到位,农民自行集资比较困难。资金不能落到实处,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还会影响农村水利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益,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在农田水利建设之前,一定要制定好项目建设的标准,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保证资金落到实处,做好村民集资工作,不能因为资金问题而降低水利建设的标准。

2、保证施工进度。一方面,要做好对资金的安排和计划工作,保证施工每个阶段的资金落到实处,不因资金短缺而影响施工进度。另一方面,要重视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的运用,保证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

3、加强对工程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项目工程质量,加强监督管理,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地域比较广,地点分散,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好规划工作,坚持先审批,再施工的原则,保证施工质量,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进一步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第二、完善审批制度。审批制度不健全,必然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审批制度,针对申请材料,相关部门需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规划与审核。做好规划审核工作,能够确保规划合理,保证资金落到实处,为水利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第三、严格招投标制度。首先要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保证设计单位具有一定的资质和水平,以做好设计工作,对于资质不够的设计单位,一定不得让其参与设计工作。对于经过审批的中小型水利建设项目,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招投标工作,以选择最优的施工单位,为保证项目工程质量提供可能。在招投标工作中,要规范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防止招投标工作中发生腐败问题,保证招投标工作有序的进行。第四、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为了保证质量,有必要建立施工准入制度,保证有实力、有经验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建设,同时加强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保证施工质量。要加强工程监理工作,做好投资、质量、进度控制工作,保证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工程建设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为农业灌溉用水和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邓福喜.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09(20)

[2]樊惠芳.农田水利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9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技术施工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32-01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和管理中,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以及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很多地区水利工程的设施比较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田水利化程度极为低下,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够,再加上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没有实施有效科学的管理,致使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该研究者在该文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在施工中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

要想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施工建设和管理,首先必须在施工中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那么,什么是施工准入证制度呢?施工准入证制度就是要求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企业必须要达到或具备一定的施工技术和条件,同时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也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准许其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除此之外,取得施工准入证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技术人员。除此之外,施工准入证的发放和检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从根本上保证施工准入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建立工程监理制度,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时,质量监理单位必须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质量监理员,认真监理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和部分。在监理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人员要积极配合质量监理员的工作,并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在填写检查记录时,对于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比如说设备、水泥、钢材、试件、试块等可以验证又可以影响工程质量的材料,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必须共同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2在施工过程和监理工作中组织有效的管理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除了在施工中建立施工准入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之外,还必须在施工建立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组织管理。在监理过程中,要与业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地贯彻业主的各项要求,在工作中,要切实履行委托监理合同中的各项责任和义务,确保在合同赋予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当然,做好监理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并不是将施工和监理分别开来,而是要将二者融合成一个整体。监理单位在自己的权限内严格监控的同时,还要注重为施工管理服务,要在管理中积极地为施工单位想办法、献计策。当施工环节出现问题时,要和施工人员一起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监理单位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知识讲座、交流沟通会、监理例会以及安全专题会等,以实际行动的教育帮助施工单位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值得提出的是,有些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现场调查的过程中,他们与施工技术人员完全脱离开来,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缺少与施工技术人员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就极为严重的影响了施工与监理效率的提升。因此,要做到有效的组织管理,让监理和施工都能够为水利工程而服务,并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效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施工与监理的有效整合,妥善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资金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任何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缺少资金,任何建设都是空谈。当然,农田水利工程也不例外。要做好国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让工程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申请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当然,国家的资金毕竟有限,除了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之外,还要拓展资金渠道,广泛的筹集资金,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还可以通过对群众实施教育,让他们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惠农的建设,是服务于农民的建筑工程,充分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来。可以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以国家的各项法规为依据,激发群众自觉投资投劳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吸引社会各界对于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利用充足的资金实现水利工程事业的多元化、合理化发展,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实现农田的有效利用,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现状来说,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和管理,是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工程,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大力度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综上所述,做好该项工作可以从在施工中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在施工过程和监理工作中组织有效的管理,加强资金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等方面着手,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和管理工作推向高潮。

参考文献

[1]邱红玉.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以四川Q镇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0(18).

[2]黄宝成,梁德山.浅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10(3).

[3]孟秀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篇10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

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产值稳居世界第一,可见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然而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化管理是当下农业发展的重点。

一、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现状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引导下,“两改一提高”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虽然农田水利建设暂时得到基本改善,但由于受我国地形和气候影响,使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农田分布则为北多南少,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得不到长久改善。第一,农田水利结构不合理。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重点关注大型水利建设,忽视农村田间小水利建设设施。导致整体水利建设间缺少衔接与互补,使大部分农村水利建设设施逐渐衰落甚至消失[1]。第二,水利设施产权模糊。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是阻碍农民参与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因之一。由于国家缺少对乡村水利的管理,大部分水利企业也只负责大中性水利的建设管理与维护,农民投劳与农村公积金的取消,导致大部分农田水利只能依靠于田间沟渠,缺少农业建设资源,水利设施长期无人问津[2]。第三,缺少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受地区经济条件影响,管理群体缺少主观意识,水利管理较为落后,没有落实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田水利的发展。

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

(一)明确责任,规范管理

制定严密管理规范,对已有的水利工程详细登记记录,并绘制详细水利建设项目分布图。按照分级负责方式,明确安排每个管理人员所负责的建设项目,严格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目标,把控好建设水利的使用资金,定期进行项目建设检查与监控,用先进理念与科学态度来进行管理指导工作。

(二)制定合理标准,兼顾全面

对建设和改建水利工程要合理分配资金,制定相应使用标准,资金需途详细记录,以便全面了解水利工程建设概况,对于建设非公益性与公益性水利工程应制定不同收费标准。

(三)增强科技建设

增强对水利工程管理与建设、水利科技技术、水资源利用及开发、保护水资源、减灾防震等方面的科技建设与技术研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实现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提升管理的准确度与失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促使管理人员拥有先进的科学态度和管理理念。

(四)加大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采取信息技术及先进设备实施科学化管理,建立完善三级(省、市、县)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信息化管理,使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更具有准确性与高效性[3]。

(五)加强后期管理工作

水利建设关系到社会发展,因此工程建设的后期管理尤为重要,加强后期的管理工作,应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保证水利工程使用年限及运行能力。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利民利国的优势,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需求。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注意事项

(一)坚持以人为本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服务于民生与农业,所以以人为本是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基本注意事项。因此水利建设管理应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核心,从而保证水利建设满足民生发展与农业发展的根本需求。

(二)注意因地制宜

受我国气候及地形的影响,各地区农田水利项目与周边环境打不相同。因此采取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工程科学化管理方式,能够确保满足各区域的农业发展需求。首先应加强管理人员对各地区农田水利项目及周边环境的勘察,根据该地区需求合理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避免资源浪费和护合理建设。

(三)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愈发重视起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合理利用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对当下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及其重要的举措,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注意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管理是当今法制社会的治国核心,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水平。按我国当前法律体系,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利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水利工程工程量计价规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为了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水平及效率,应切合实际完善以上法律法规,明确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归属,使农田水利工程具有法律发护,并且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反必究[4]。综上所述,可见农业水利发展对于社会多方面影响颇深,不仅影响到国家发展、生态环境、经济条件,还关系到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及洪水防范等方面。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工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科学化管理水平较低,使未来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仍任重道远。因此,在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必须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管理人员依照相关原则实行科学化管理,保证发挥农业水利工程利民利国的基本作用。

作者:司顺军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贾瑞红.浅析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J].水利技术监督,2011,(06).

[2]丁勇杰.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J].城市地理,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