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5:18

税收筹划步骤篇1

关键词:采购;税收筹划;采购对象;结算方式

前言

税务筹划不同于避税,税务筹划是政府所鼓励和允许的,本文从采购业务的纳税筹划为视角进行分析。物资采购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步骤,采购过程的税收对企业涉税项目筹划起基础领导性作用。

一、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意义

在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企业纳税人都很希望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但问题的关键是采用何种手段方式来达到自己省钱的目的,任何省钱的方式都要以不能使用法律所不允许的办法为前提,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税收筹划不仅不违反现行税法、经济法,而且还对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有助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

影响企业利润的直接相关因素只要是销售收入和产品成本,销售收入的高低受市场竞争和资本定价的影响,不能只由企业自身决定。但是成本确是可控的,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税款就成了企业降低成本的一条可行途径。

(二)有利于迎合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

企业相关税务人员想要做好企业税务筹划工作就需要时刻关注税法相关政策法规,税务筹划的最低要求是不多缴税,这是一个筹划人员为企业做的最基本的工作,其次,要想成功为企业降低税金的缴纳,还应在政策方针上下功夫,强调税收筹划的重要性,会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强化政企关系的和谐。

(三)加强企业资本的有效利用

对于企业而言,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不容浪费的,更多的资金流投入到企业业务中,加强了企业资本的有效利用,同时满足了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再者说,该筹划行为并非会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相反其为社会会带来更多积极方面的影响。

针对企业的采购环节,主要从采购对象的选择、采购结算方式的选择几个方面来进行税收筹划。

二、采购对象的选择

(一)一般纳税人选择采购渠道的纳税筹划

案例:某企业生产部门从一般纳税人处购进价值1000元的生产材料,则其应纳进项税额为170元,假设生产的产品不含税销售价为1300元,则该产品的销项税额为221元;若该生产部门改为向小规模纳税人采购,成本应该会更低,如采购价为900元,则该商品进项税额为54元,销售价格以还是1300元出售,销项税额为221元。从一般纳税人处获得的利润为249元,可以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获得的利润为233元。案例中两种方案所获得的利润相差16元。

通过案例可以发现,不是从一般纳税人处购货就可以获得最大盈利,通过对含税价格比率的比较,选择适当的购货对象,合理进行纳税筹划,可以为企业盈利更多。

(二)小规模纳税人采购对象的选择

小规模纳税人在选择采购对象时,由于小规模纳税人没有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政策,进项税额必须计入成本构成产品成本,因此,在小规模纳税人购入材料或半成品选择购货对象时,只需要考虑货物价格的高低,在保证货物质量的前提下,控制购进成本,降低缴税基数,从而为企业获得高的利润回报。

三、采购结算方式的纳税筹划

采购结算方式的筹划,核心就是尽可能延迟付款的期限,因为这就相当于一笔无息的贷款,能否有效争取到这笔无息贷款,需要从结算方式上进行筹划,这项筹划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一)在付款之前,先取得供货方开具的发票;

(二)通过托收承付的付款结算方式,尽量使供货方垫付税款;

(三)尽量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让供货方方先垫付税款;

(四)综上,所列几种方式具有代表性,但并不是所有,企业应从切身利益出发,仔细研究购货步骤,针对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筹划方案,但所有的筹划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因筹划而使公司信誉受到影响。

四、纳税筹划的风险及防范

(一)纳税筹划的风险

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也是有风险的,会因为筹划失败而付出代价[4]。风险的来源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政策风险,是由于对有关政策的把握不到位,被认定为该筹划是不依法纳税的行为,那该行为很可能造成偷税,会受到政府的处罚。

2、时机风险,是对税收政策的把握不到位造成筹划失败,如在企业并购,改制等情况下设计的筹划机会没有被很好的把握,造成企业税收成本节省失败。

3、主观风险,是因税务机关与企业涉税人员对业务过程或者处理方式的理解不同,造成主观因素上的误差,给企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甚至有违反法律的风险。

(二)企业纳税筹划的一般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筹划失败,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业人员应积极系统的学习税改政策,全面理解并把握政策的实施目的与落实方法,合理制定并利用筹划方案,为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积极努力。

2、采购及涉税人员应树立纳税筹划及筹划风险意识,注意风险的防范,对于税的筹划采取适度政策,不能对筹划结果要求过高而造成负面影响。

3、企业应加强部门管理,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对员工进行税法培训,响应相关政策改革,做到工作程序合理,资料准备齐全,为更好的筹划工作做好准备。

五、结束语

税务筹划是企业赚钱的一种合法渠道,省下的就是赚到的,对于企业来说,采购环节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首要步骤,纳税筹划从此步骤开始,但不仅仅是采购,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各个涉税环节的税务筹划。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应只是单纯的记录账簿的工作,更应当积极分析本企业的纳税情况和现状及改进措施,用科学的方法为企业设计最优的纳税方案,使得企业可以长远发展,这样也会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其工作岗位可以更好地发展,为企业走向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永芳,王耀球.生产企业运输业务自营与外包运作的涉税分析.物流技术,2016,(11):1-19

税收筹划步骤篇2

【关键词】企业吸收合并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企业“吸收合并”是指合并方通过企业合并取得被合并方的全部净资产,合并后被合并方被注销法人资格,其资产、负债在合并后成为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企业吸收合并交易属于企业重组的一种方式。“纳税筹划”是指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活动的事前合理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从而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企业吸收合并事项涉税处理及税务筹划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2、财税[2009]59号《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3、《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4、《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5、《关于资产(股权)划转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6、《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企业吸收合并的税务处理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对适用条件的不同选择,决定着该项业务适用哪种税务处理方式,进而决定了合并各方整体税负的高低。企业合并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可享受递延纳税待遇,可大大缓解纳税资金压力,节约融资成本。这不仅有利于加快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也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纳税筹划的空间。本文选取H省B矿业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业务为案例,对企业吸收合并业务的纳税筹划合法合理性及节税效应进行解析。

一、案例背景

a矿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矿业开采和销售公司,拥有B矿业有限公司66%的股份;B矿业有限公司另一小股东为C勘察有限公司。2015年7月,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a矿业有限公司计划于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对控股子公司B矿业有限公司的吸收合并。

(一)a矿业有限公司股权构成

a矿业有限公司实收资本3,200万元,三方股东分别为:D有限公司占股63%(股本2016万元);e矿产有限公司占股35%(股本1,120万元);F设计有限公司占股2%(股本64万元)。

(二)B矿业有限公司股权构成

B矿业有限公司实收资本3,412.50万元,两方股东为:a矿业有限公司占股66%(股本2,252.25万元),C勘察有限公司占股34%(股本1,160.25万元)。

(三)吸收合并当事各方

1.合并方:a矿业有限公司(简称“a公司”)

2.被合并方:B矿业有限公司(简称“B矿业”)

3.合并方股东:D有限公司63%(简称“D公司”)

e矿产有限公司35%(简称“e公司”)

F设计有限公司2%(简称“F公司”)

4.被合并方股东:a矿业有限公司66%

C勘察有限公司34%(简称“C公司”)

经过多轮协商,本次吸收合并业务的当事各方达成如下一致意见:

第一,大股东a公司以本公司16%的股权为支付对价,收购被合并方小股东C公司所拥有的B矿业34%的股权;

第二,B矿业并入a公司,注销B矿业;

第三,C公司在合并日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本次合并所取得的股权;

第四,报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确认本次吸收合并所适用的税务处理方式;

第五,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吸收合并工作。

(四)吸收合并主导方

B矿业有限公司

二、纳税筹划目的

第一,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吸收合并当事各方综合税收负担最低;

第二,本次吸收合并所涉企业所得税可递延纳税。

三、纳税筹划可行性分析及筹划方案比较

财税[2009]59号文第五条规定了一般性税务处理方式和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后者实质上是税收递延,企业要享受特殊税务处理带来的税收递延待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第二,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不低于50%;

第三,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第四,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交易支付总额的85%;

第五,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

上述59号文第六条第四款规定,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可选择按以下规定处理:

第一,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第二,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

第三,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第四,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确定。

根据上述案例背景,a公司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B矿业,目的在于整合集团资源,提高矿产的运营效率,打造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具有合理商业目的。

B矿业的矿产并入a公司后,继续从事原来的经营活动,满足“经营的连续性原则”。

B矿业100%股权被母公司收购,符合“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不低于50%”的规定。

C公司承诺在合并日后连续12个月内不转让本次合并所取得的a公司股权。

a公司吸收合并B矿业,只需向小股东C公司支付对价,且全部以a公司16%的股权支付,自身66%的股权不需要支付对价,符合“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的规定。

综上所述,a公司吸收合并B矿业事项符合财税[2009]59号文第五条关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适用条件的规定,其企业所得税处理可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B矿业及其股东无需按照清算程序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B矿业也无需就交易中发生的资产划转确认所得或损失。换言之,本次吸收合并业务未产生所得,企业所得税可递延纳税。

基于以上分析及税收相关规定,可供选择的纳税筹划方案如下:

方案一:

1、a公司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B矿业,以本公司16%的股权为支付代价,收购B矿业小股东C公司34%的股份;

2、a公司现股东之一e公司减持16%的股份;

3、B矿业注销;

4、适用特殊税务处理。

本方案优点:操作相对简单。

a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不变,只增加股东及变更各股东所占股权比例,实施筹划各步骤较简单。

本方案缺点:综合税收成本较高,节税效应不高。

方案要求e公司将减持a公司16%的股份转让给C公司,保留19%的股份。此项减持将产生股权转让所得,e公司将负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按照当事各方认可的a公司市场价值2.7039亿元及该公司2015年12月31日净资产价值1.1684亿元计算,e公司大约需缴纳614万元(=(27,039-11,684)×16%×25%)的股权转让所得税(暂不考虑e公司2015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其他扣除项目)。

本次吸收合并业务适用特殊税务处理规定,B矿业未产生所得,企业所得税可递延纳税。

综合利弊,本方案虽适用特殊纳税处理方式,企业所得税得以递延纳税,B矿业资产并入母公司a公司所涉流转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均暂免征税,但a公司股东e公司需担负股权转让所得税约614万元,当事各方的综合税负过高,为次优方案,不建议采纳。

方案二:

1、a公司定向增资16%的股份给B矿业小股东C公司(股权增资方式,以股权作为支付对价),换取B矿业小股东C公司34%的股份;

2、D公司将原借给a公司的长期借款人民币1,480.60万元以债转股方式增资给a公司,以保持其63%的股权比例不变;

3、F公司增资人民币53.89万元以保持其2%的股权比例不变;

4、a公司注册资本增资后,股东e公司所投资本金额不变,股权比例由35%被稀释为19%;

5、B矿业注销;

6、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本方案优点:综合税收成本低,节税效应明显。

如按本方案操作,首先,股东D公司对a公司的债转股业务(债务重组)属于企业重组的一种方式,且同时满足财税[2009]59号文第五条关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五个条件,可按该文第六条第(一)项第二款的规定进行税务处理:企业发生债权转股权业务,对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暂不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企业的其他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

其次,由于e公司对a公司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a公司股权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e公司对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故e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增资2,694.74万元后,所有者权益增加,归属于股东e公司的份额为512万元(2,694.74×19%),但其股权比例由35%被稀释为19%,持股比例减少了16%,相当于处置了45.715%的长期股权投资,视同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12万元(1,120×45.715%),二者相比,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增加值为0元,故e公司本次股权比例被稀释事项未出生收益,不产生所得,e公司无需因此业务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a公司以股权增资方式定向增资给C公司换取B矿业34%的股份。

第四,F公司增资53.89万元以保持其原股权比例不变。

实施上述操作后,各股东均不产生股权转让所得或债务清偿所得,当事各方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本次吸收合并业务适用特殊税务处理规定,B矿业未产生所得,企业所得税可递延纳税。

本方案缺点:本方案实施各步骤较复杂,定向增资尤其是以股权方式定向增资的工作流程较复杂,审批部门多,手续繁琐。

综合利弊,本方案各步骤实施起来虽然较复杂,但当事各方都不发生股权转让,吸收合并业务适用特殊税务处理规定,企业所得税得以递延纳税,被合并方B矿业资产并入a公司所涉流转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均暂免征税,当事各方综合税负为零,为最优方案,建议采纳。

四、最优方案操作步骤

根据上述分析比较结果,方案二的纳税筹划操作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第一,D公司将原借给a公司的长期借款人民币1,480.60万元实施债转股。该债转股业务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D公司对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暂不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企业的其他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

第二,F公司向a公司现金增资人民币53.89万元。

第三,C公司以B矿业34%股权为代价获得a公司16%股权,C公司取得a公司16%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B矿业股权的计税基础1,160.25万元确定。

第四,实现上述三项增资后,a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894.74万元。

第五,B矿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a公司承继。

第六,可由a公司弥补的B矿业亏损的限额=B矿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2015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第七,a公司接受被合并企业B矿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B矿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第八,当事各方在吸收合并完成当年申报年度企业所得税时,分别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重组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报告表及附表》和申报资料。

综上B矿业吸收合并纳税筹划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合法合理的纳税筹划可以降低企业吸收合并业务的税收成本,实现吸收合并的最大效益,其要点在于:首先,参与合并各方需要充分协商,选择最佳纳税筹划方案使当事各方综合税负最低,聘请纳税筹划专家设计及帮助实施筹划方案;其次,需要根据支付对价的方式和当事各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所得税和其他涉税成本的测算;最后,依法筹划,控制及防范纳税筹划的政策和法律风险,避免顾此失彼,否则有悖筹划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张远堂.公司投资并购重组节税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2]盖地.税务筹划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税收筹划步骤篇3

一、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和库存商品之间的关系

表1显示企业按行业分为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两类,在工业企业中分实际成本计价和计划成本计价两种。按实际成本计价,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借记“在途物资”科目,待验收入库,将“在途物资”结转为“原材料”科目;按计划成本计价,不管是否已验收入库的材料先按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科目,然后再贷记“材料采购”,将其按实际成本转出,按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将两者的差额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在商业企业中,未验收入库先借记“在途物资”,待验收入库,再贷记“在途物资”,借记“库存商品”。

二、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

从表2中可以看出:(1)进货经济业务用到“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科目,销售经济业务用到“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科目;(2)“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属于负债类科目;“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属于资产类科目;(3)填制资产负债表时,“应付账款”按“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明细账的贷方余额加总填列,“预付账款”按“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加总填列,“应收账款”按“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加总填列,“预收账款”按“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明细账的贷方余额加总填列。

三、银行结算方式

银行结算的具体处理方式如表3所示。

四、所得税费用

(一)公式所得税费用的相关计算公式为: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其中,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收益=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额。

从费用的概念中可以知道,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既表现为资产的减少,也表现为负债的增加。同理可推,这里递延所得税费用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同时,从收入的概念中可以知道,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既表现为资产的增加,也表现为负债的减少。同理可推,这里递延所得税收益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额。

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所得税税率。其中,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纳税调整增加额因素一是超过税法规定的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二是税法规定不允许列支的滞纳金、罚款、罚金等;纳税调整减少额因素一是税法规定允许列支的前五年内未弥补亏损,二是国债利息收入等。

[例1]欣欣公司2006年度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87500元,所得税税率33%。当年按税法核定的计税工资为18000元、业务招待费为10000元,该公司实发工资为30000元;实际入账的业务招待费为8000元,另外,还有1000元的罚金。假定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应交所得税计算如下。

纳税调整=(30000-18000)+1000=13000(元)

应纳税所得额=187000+13000=200000(元)

应交所得税额=200000×33%=66000(元)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30000元超过计税工资18000元,超出的部分12000元不得作为纳税扣除项目,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12000(30000-18000)。但企业实际支付的业务招待费8000元低于可计税业务招待费10000元,不属于纳税调整因素。

(二)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会计的记账规则为:借方表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记在借方;贷方表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记在贷方;递延所得税借方或贷方,调整的是所得税费用,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的金额是不变的。即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当期应交所得税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

[例2](承例1)欣欣公司递延所得税负债年初数为60000元,年入数为45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年初数为30000元,年末数为-25000元,请做账务处理。

递延所得税收益=(60000-45000)=15000(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30000-25000)=5000(元)

所得税费用=99000+5000-15000=89000(元)

借:所得税 89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5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5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9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年初数为60000元,年末数为45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年末比年初减少15000,负债减少,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为15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年初数为30000元,年末数为25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比年初减少15000,资产减少,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为5000元。

(三)结转利润承上例中所之公司的数据、年终结转公司利润利润的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89000

贷:所得税 89000

五、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类别企业产生的现金流量分三类:(1)经营活动产生之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理解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主要涉及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类科目及损益类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和营业费用等科目,经营活动产生之现金流量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工资和交纳税款等流入和流出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投资活动产生之现金流量。投资活动有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两类形式,对外投资即购买股票、债券、基金、权证及向其他企业投资等,主要涉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对内投资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主要涉及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投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流出现金,获得投资收益。投资活动产生之现金流量主要包括购建固定资产、处置于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等流入和流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筹资活动产生之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和向金融机构贷款两种形式,目的是流入现金,其与投资活动的目的和形式刚好相反。筹资活动主要涉及股本、应付债券、长(短)期借款等科目,筹资活动产生之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发行债券、偿还债务等流入和流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税收筹划步骤篇4

1.预先安排。工程项目中标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商务谈判和合同签订,这是控制税收的关键步骤,作为承建方的东道主国家从主观上是重视国际工程项目的,预先安排工作是决定规避税收程度的前提,因此,在商务谈判中,往往会根据我国特殊情况或者不适应的税收制度进行例外规定,我国应该抓住这些优势,铺垫更多有利于后期规避税费的条件。比如争取每一个单项项目的税收减免,有时候东道主国家为了促成该工程项目会提出很多关税优惠政策,这也是我国企业要努力的重点,这些正好弥补了我国施工企业利润低下的弱点。预先安排可以说是规避税费的前提条件,也是关乎税费能够避免多少的关键步骤。

2.进程控制。国际工程项目比较大,工期比较长,实施过程中又会涉及到多个国家的材料采购、工作人员等等,设计、施工和预制都比较复杂,每一步都有可能影响到税负的缴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税收成本收益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是进行决策前必备的工序,这些都属于进展过程中的控制手段。比如,对于企业中的设备是自己采购还是进行租赁,这些都需要企业进行相关的关税、增值税费、利润税等多种费用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选取最优的结构。此外,还有人工费,一定要对该国的人工成本加以考量。既然是国际工程项目,就一定要充分的利用当地人工、材料、施工等优势来降低税费。

3.索赔工作中税收安排。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还有一项税费不可忽视,就是索赔税费,因此对于该项内容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今,国际项目竞争激烈,工程造价又比较透明,导致了利润率也比较低,因此在工程进展过程当中,必须考虑到附加工程或者项目所带来的影响,对其及时采取优惠政策,比如,将临时进口关税采购的机器转换为永久进口型的,这样就可以减免一定的关税。

二、国内部分的税收筹划及管理

1.增值税方面筹划及管理。众所周知,增值税是每个国家税种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因此各国对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都比较明确———货物和提供的服务两个方面。比如,我国对外承包项目,其中那些对外工程所用的设备、机械或者生活物资,甚至是不再运回境内的工具按照现行税收法律政策是能够免税或者享有退税等优惠政策的。因为在货物购买后,出口之前,已经在采购价格当中包含了增值税,因此国家对于出口产品进行免税或者退税的做法是合理的。此外,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有时候会向国内某些公司进行业务的分包,分包施工企业为了项目的实施需要采购出口的物资,比如水泥、安装材料或者是一些消耗性的建材,这些材料在采购时是可以享受退税或者免税政策的,虽然这些分包公司没有对外出口的权力,也不会直接承担国外工程的施工,但是却可以借助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名义进行退税,或者申请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为其进行退税,但是退税的工序比较复杂,要求的条件和需要协调的部门也很多,因此本文还是建议这些分包公司自己进行退税,该公司在进行退税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减少分包合同中的标额,这样就可以减少一定的营业税和城建税,最终达到节省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承包中的成本。

2.营业税方面筹划及管理。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因为承包工程项目的实施并不在国内,因此无需缴纳国内营业税,这是根据使用地来确定的,但是比较大型的国际工程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一般无法自身独立完成,会对某些工程进行分包,比如设计、土建、安装、调试、培训等方面都是可以进行分包的,因此,一旦这些业务分包给国内或者国外分包,由于国内企业不能直接承包对外承包过的工程项目,因此该企业仍然需要缴纳一定的营业税和城建税或者是教育附加费,但是分包公司毕竟承担的是对外承包工程中国内的一部分业务,因此没有责任承担合同全额应该缴纳的营业税,所以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与国内分包企业签订分包合同时,应详细划分分包合同中国内与国外部分的工作及其价格。分包企业应仅就国内工作的价款部分,开具营业性发票给对外承包企业用于账务处理,而国外工作的价款部分,开具结算单用于账务处理。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了分包合同的价格,从而节约了对外工程承包项目的成本。

三、国外部分的税收筹划和工程管理

1.关税的税收筹划与管理。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一般会将目标定位于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政策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想要做好关税的有关筹划与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考察我国与工程实施所在国是否存在相关的关税协定,如果我国工程设备或者货物是由第三方采购而来,那么就要考虑该国与工程实施所在国是否存在关税相关协定;第二,考虑工程实施所在国的海关是否能接纳关税保函,也就是利用保险公司给开出的保单来代替所得税的缴纳,这样的话就可以在实施工程的时候临时借用工程所在国的设备或者机械,等工程结束之后进行归还,这样就可以免缴部分关税。第三,考虑到不同的商品运用不同方式,不同语言进行报关税率不同的问题,比如国外工程运用外文进行描述就能获得较低的税率。本文建议,在谈判合同时,最好让业主承担关税,他们作为当地业主在关税规避方面有很多优势,往往在做清关和缴纳关税上会事半功倍。

2.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与管理。我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修订)》(财税字[1997]116号)规定:对于纳税人由境外所得,不论是否要求汇回,只要处在纳税年度就必须按照条例和相应的实施细则进行计算并上缴所得税。但是对于海外项目有例外规定,比如一旦对外承包企业在海外实施项目时已经向项目实施所在国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并且两国之前还存有免征双重税的协定的,在我国缴纳所得税时是可以相互抵扣的,当然抵扣限额应该按照我国税费算法计算,对于超出限额的不得抵扣,低于限额的部分进行补缴。很多国家对于一些大型的对外承包项目有着特殊的规定,尤其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存在大量的优惠政策。据此,国内企业在承包国外工程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争取在当地进行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充分利用好本国特殊优惠政策,比如在当地设立公司的分支,先按照工程所在国的税法或者政府的规定进行缴税,其中便会享受减免政策,等到税务机关批准之后,再按照本国相关减免政策进行抵免。本文以国际工程项目筹划与管理的概念分析作为基础,捋清对国际工程项目税收筹划时的步骤,通过合理有效的筹划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税费开支,从而获取一定金额的筹划收益。总之,国内企业在承担对外工程施工工作时不应该再遵循过去那种比较粗糙式的管理方式,应该向着细化、精确、技术性的方向加以研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来确保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利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最终增强企业在对外承包项目时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承包项目的长期发展。

四、结语

税收筹划步骤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增资;涉税筹划

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集团公司为提高集团内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经常会以资产重组方式将集团内其他子公司的不动产、股权等资产无偿划转至该子公司。需要注意的是,资产无偿划转并不是完全“免费”的,企业必须考量税收成本,做好无偿划转行为的筹划才能达到节税目的。本文中笔者将对国有企业无偿划转资产增资方式及相关涉税问题进行分析。

一、国有企业无偿划转政策背景

2005年8月,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保障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2009年2月16日,为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国资委又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国资发产权[2009]25号)。根据上述文件,目前国有资产无偿划转主要限于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二、无偿划转资产增资可行性

假设集团公司将全资子公司a的不动产无偿划转给全资子公司B,并希望B公司能够以划入的不动产增加注册资本,有以下两种操作方式:

(一)按照股东投入方式增资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按股东投入方式,不动产原在a公司名下,要完成母公司对B公司增资,要经过两个步骤:

步骤一:先办理a公司以不动产对B公司增资的手续,不动产产权变更为B公司所有。此时,B公司的股东变为两个,集团母公司和a公司。

步骤二:将a公司所持B公司股权无偿划转给集团母公司,将B公司变更为集团母公司的一人有限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公司法》第二十七条,“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此时要关注集团母公司对B公司原货币出资金额,若小于增资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还需搭配货币出资;若不想搭配货币出资,可以考虑同时将B公司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以满足货币出资额比例的要求。

(二)按照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方式增资

根据《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可以用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转增注册资本。按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方式,要完成母公司对B公司增资,要经过两个步骤:

步骤一:母公司将不动产直接由a公司无偿划转给B公司,a公司作为资本公积减少,B公司作为资本公积增加。

步骤二:B公司将无偿划转资产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完成集团母公司对B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九条,“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应当说明转增数额、公司实施转增的基准日期、财务报表的调整情况、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此时要关注B公司资本公积留存的下限,不能全部转增资本;同时,若货币资金出资比例不满足要求,也需要搭配货币出资或将B公司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

三、两种增资方式下涉税情况

以上两种增资方式虽结果相同,但经济行为和实现路径各异,适用的税收法规也不尽相同。假设无偿划转的不动产账面价值5000万元,公允价值2亿元,两种增资方式下涉及的各项税赋分析如下:

(一)按照股东投入方式增资

步骤一:a公司以不动产向B公司增资,涉及的税种有:

1.营业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因此,a公司向B公司投资无需缴纳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的规定,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因此,a公司不动产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应根据以上规定缴纳所得税=(2亿元-0.5亿元)*25%=3750万元,由a公司缴纳。

3.契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财法字〔1997〕052号〕规定,土地、房屋权属以作价投资、入股方式转移的,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或者房屋赠与征税。另根据《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75号)及国税函〔2006〕844号的规定,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同一投资主体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无偿划转,包括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无偿划转,不征收契税。

税收筹划步骤篇6

一、“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

退税额的计算可分为“剔”、“抵”、“比”、“退”四个步骤:

(一)第一个骤――“剔”税

1、外销应退税额

对于出口货物的进项税而言,由于退税率

剔税之后可以得到参与退税的外销进项税额,即:外销应退税额=外销进项税额-征退之差=外销额×退税率=退税限额。

2、内销应纳税额

内销应纳税额=内销销项税额-内销进项税额-上期期末留抵税额

(二)第二个步骤――“抵”税

1、应纳税额

用外销应退税额抵减内销应纳税额,可以得出生产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内销应纳税额+外销应纳税额=(内销销项税额-内销进项税额-上期期末留抵税额)+[0-(外销进项税额-征退之差)]=(内销销项税额-内销进项税额-上期期末留抵税额)-外销应退税额=内销应纳税额-外销应退税额。

2、对应纳税额的理解

(1)若应纳税额>0,则企业当期需要缴纳内销货物的增值税,此时外销应退税额全部用于抵减内销应纳税额,免抵税额=退税限额=理论退税额,实际退税额=0,当期期末留抵税额=0,计算不进行到第三步。

(2)若应纳税额

一是内销进项税额+上期期末留抵税额>内销销项税额:此时内销应纳税额

二是外销应退税额>内销应纳税额:此时内销应纳税额>0,外销应退税额需要抵减一部分内销应纳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0,进入第三步骤计算。

(三)第三步和第四步――“比”税和“退”税

由第二步骤可知,只有当应纳税额为负数时,企业才有实际获得退税的可能性,却不一定能获得外销应退税额的全额,需要比较应纳税额的绝对数和外销应退税额的大小,取较小者作为实际退税额。?o应纳税额?o=外销应退税额-内销应纳税额。

若?o应纳税额?o>外销应退税额,即内销应纳税额

若?o应纳税额?o≤外销应退税额,即内销应纳税额≥0,则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o应纳税额?o,企业只能获得外销应退税额抵减内销应纳税额之后的部分,免抵税额=外销应退税额-?o应纳税额?o=外销应纳税额-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0。

二、案例1:内外销配比不当致当期免抵退税额大于期末留抵税额

a公司为自营出口的中小生产企业,2015年7月至9月外销额62万美元(按FoB价计),内销额为210万元人民币,3个月累计留抵进项税额为68万元人民币(7月之前不存在前期留抵的应纳税额),增值税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为1∶6.18)。

(1)确定并实现内销收入:

借:银行存款210+35.7=245.7

贷:主营业务收入21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10×17%=35.7

(2)确定并实现外销收入:

借:应收账款62×6.18=383.16

贷:主营业务收入383.16

(3)剔除征退税之差:

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税额=62×6.18×(17%-13%)=15.3264万元)。

根据计算结果,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外销成本15.3264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5.3264

(4)应退税额抵减内销应纳税额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35.7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5.7

(5)计算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210×17%-(68-15.3264)=-16.9736(万元)

以下是“应交税金―应取增值税”的“t型”账户(表1):

根据账户记录可以得知,期末有借方余额,企业当期不需要缴纳增值税并可以获得退税,由于当期免抵退税额(62×6.18×13%=49.814万元)大于当期期末增值税的留抵税额(16.9736万元),所以退税额取期末留抵税额16.9736万元。

(6)收到退税:

借:银行存款16.9736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6.9736

案例一说明:a公司在没有进行财务筹划的情况下,导致企业当期资金被占用,不仅没有按政策退得税款,而且还交纳了部分税款,从而影响了资金周转。

三、案例2:把握留抵税额增大的时间节点以优化退税

B公司是自营出口的中小生产企业,其货物征税率:17%,出口退税率:13%,下表为该企业2014年4月至6月的部分税额(表2)。

已知3月期末留抵税额为3万元,2月底公司发生两单外销业务每单各95各95万元,公司业务员在在4月份将相关单证收齐(假设到6月底末报关,且没有超出180天)。

第一种安排:4月份确认外销额200万元

征退之差=190×(17%-13%=7.6(万元);

应纳税额=18-(22-8)-3=1(万元);

免抵退税额=190×13%=24.7万元;

因为应纳税额>0,所以企业无法获得退税;

第二种安排:4月不申报退税,5月份确认外销额200万元

4月份应纳税额=18-22-1=-5(万元),4月份留抵税额:5万元;

计算5月份免抵退:

(1)征退之差=190×(17%-13%)=7.6(万元);

(2)应纳税额=23-(35-8)-5=-4(万元),期末留抵税额=4(万元);

(3)免抵退税额=190×13%=24.7(万元);

因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所以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万元);

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24.7-4=20.7(万元);

计算6月份免抵退:

应纳税额=26-41=-15(万元),即6月份有15万元留抵税额。

第三种安排:4月不申报退税,5月和6月分别确认外销额95万元

计算5月份免抵退:

(1)征退之差=95×(17%-13%=3.8(万元)

(2)应纳税额=23-(35-3.8)-5=-13.2(万元),期末留抵税额=13.2(万元)

(3)免抵退税额=95×13%=12.35(万元)

因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所以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12.35(万元)

免抵税额=0

计算6月份免抵退:

(1)征退之差=95×(17%-13%)=3.8(万元)

(2)应纳税额=26-(41-3.8)=-11.2(万元),期末留抵税额=11.2(万元)

(3)免抵退税额=95×13%=12.35(万元)

因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所以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1.2(万元)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12.35-11.2=1.15(万元)

可见,在同等数量出口销售额190万元的条件下,在不同的申请时间节点申报退税,会对公司总体退税数额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在国家政策规定下,适当掌控好出口退税申报的时间节点,对于企业获取较大的退税款额是有利的。

四、案例3:适当控制好出口数量以免产生应退未退税款

在实际业务中,许多企业认为当期出口额越高,按照退税率计算的理论退税额也会越高,因此盲目增加出口额,以期计算出更高的理论退税额,却忽略了出口额的增加对征退之差的影响。

应纳税额=(内销销项税额-内销进项税额-上期期末留抵税额)+(外销销项税额-外销进项退税额)=全部销项税额-内销进项-(外销进项-征退之差)-上期期末留抵税额=全部销项税额-全部进项税额+征退之差-上期期末留抵税额。

可以看出,征退之差是以正项形式参与应纳税额的核算。若征退之差增加,将会出现两种情形:

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0,企业当期需要缴税,无法获得退税。

以B公司为例,说明这两种情形的出现都会对企业的出口退税产生不利影响。而在退税筹划中控制当期出口额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退税。该公司于2015年1月采购原材料200万元,进项税额为34万元,内销销售收入40万元,销项税额6.8万元,上期留抵税额为0,外销货物的“免、抵、退”退税率为13%,增值税率为17%。为了便于研究,假设B公司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外销筹划。

第一种安排:本月出口额为1500万元。

假设当月出口货物5000件,外销额折合人民币总计150万元(按FoB价计)。

(1)征退之差=150×(17%-13%)=6(万元)

(2)应纳税额=6.8-(34-6)-0=-21.2(万元),期末留抵税额=21.2(万元)

(3)免抵退税额=150×13%=19.5(万元)

(4)因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所以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19.5(万元)

(5)免抵税额=0

(6)应纳城建税及教育附加=0

第二种安排:本月出口额为4500万元

假设当月出口货物15000件,外销额折合人民币总计450万元(按FoB价计)。

(1)征退之差=450×(17%-13%)=18(万元)

(2)应纳税额=6.8-(34-18)-0=-9.2(万元),期末留抵税额=9.2(万元)

(3)免抵退税额=450×13%=58.5(万元)

(4)因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所以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9.2(万元)

(5)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58.5-9.2=49.3(万元)

(6)应纳城建税及教育附加=493×(7%十3%)=4.93(万元)

第三种安排:本月出口额为7500万元

若本月出口货物25000件,外销额折合人民币总计750万元(按FoB价计)。

(1)征退之差=750×(17%-13%)=30(万元)

(2)应纳税额=6.8-(34-30)-0=2.8(万元),期末留抵税额=0

(3)免抵退税额=750×13%=97.5(万元)

(4)因为应纳税额>0,所以应退税额=0

(5)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97.5(万元)

(6)应纳城建税及教育附加=975×(7%+3%)=97.5(万元)(表3)

税收筹划步骤篇7

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其通过有差别的税负引导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依法做出科学的战略决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税收筹划又被称为合理避税,是指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财务安排,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后利润。因此,企业节税行为是被政府与法律认可的。由于税法的制定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给企业合理避税提供了可能性。而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运行的目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税收筹划,企业可以有效降低税收成本,实现企业“节流”的目的。

二、目前国内企业税收筹划管理中的问题

(一)企业对税收筹划认识不足对税收筹划认识不足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理论上来说,由于我国历史上曾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还在不断改革发展之中,税收筹划这一学科的研究起步晚、发展慢,对其研究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缺乏深入理论研究,难以给企业以实践指导。从客观角度来说,部分税务管理人员对税收筹划并不理解,将其与偷税漏税等非法行为混为一谈,给企业税收筹划工作造成阻力,也误导了企业对税收筹划的理解。从主观上说,企业本身还未将税收筹划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些企业领导者对税收筹划抱有偏见,认为其并不光彩,还可能弄巧成拙,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到促进生产上去。这些因素都对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造成了阻碍。

(二)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税收筹划技巧税收筹划是一种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从事该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财务管理、会计、税收等诸多专业知识技能,并要深入了解税法相关条例。但目前,大部分企业缺乏这一类专业人才,相关从业人员对整个企业的筹资、经营、生产、投资等一系列活动流程尚不熟悉,未能策划不同纳税方案并预测其支出,难以预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此外,这样的工作需企业具备严谨的财务管理制度支持,但目前我国各类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财务数据失真、区分“内帐”与“外帐”的问题,这是一种错误的“节流”方式,对税收筹划造成障碍。

(三)追求利益,忽视税收筹划存在的风险企业税收筹划是一种前瞻性工作,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可能引起结果与预测发生偏差的因素,进行全面掌握并相对准确的预估,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一些企业在税收筹划具体操作中,不够谨慎,容易出现违背税法、偷税漏税的情况,给企业造成损失。税收筹划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政策变化、税务执法机关执法工作偏差以及税务筹划过程中花费的成本等。政策变化可能导致已做好的税务筹划不适应于新政策;税务机关的工作在具体执行中有个体性偏差,如营业税税法中为娱乐业定的税率为5%~20%,该范围中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各地区、各时期执法机关在收税时就可能出现较大偏差,给税收筹划造成风险。

三、提高企业税收策划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正视税收筹划价值,建立税收筹划管理体系通过集体学习等方式,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尤其是管理层对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其认识到税收筹划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及合理性。通过建立税收筹划管理体系,为财务管理人员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提供基本保障,以此指导、规范税收筹划工作的落实。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模式、内部结构、财务状况等特点,制定具体的税收筹划目标,以及企业税收筹划的总方针、税收筹划工作责任归属、总体推进步骤等,并结合企业下属分支机构的不同经营领域及其经济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筹划规定。此外,要制定企业税收筹划目标,包括企业总体税收筹划目标与各分部税收筹划目标,这样能为税收筹划工作提供更大动力。

(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税收筹划人才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首先就要在招聘、任用员工时把好第一道关,做到公平选聘,任人唯才,让入职的财务人员均能胜任其工作,实现人尽其才。有了本身素质过硬的员工,还需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相关法律法规、当地税收执法情况,使其掌握税收筹划技能,为企业做出科学、合理、安全的税收筹划。此外,可以引进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与税收筹划专业人才,领导企业财务管理团队高效运作,并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税收筹划人才。通过将税收筹划工作业绩与薪酬挂钩的方式,激励税收管理人员更好地完成纳税筹划工作。

税收筹划步骤篇8

关键词:纳税筹划;财务管理;企业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纳税筹划越来越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纳税筹建活动不仅能提高企业受益,还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1.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的意义

纳税筹划可以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实施纳税筹划,企业以一种合理合法的手段实现税收的减少。与此同时,可以使企业合理利用剩余资金,降低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情况的出现,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通过纳税筹划可以提高企业竞争的实力,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要使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得到合理的运用,需要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和高效率的财务部门,财务人员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熟悉税法,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设账记账,从而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其次,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财务、决策之前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决策,使企业能够正常、合理、合法、高效的运行。

纳税筹划有利于与经济全球化接轨,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跨国公司、跨国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多,跨国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高级应用,通过纳税筹划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做出决策。

纳税筹划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从广义上来讲它受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管理因素两方面的影响。既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企业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分配股利决策等。企业通过纳税筹划,得到最优的税收方案,提高企业受益,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纳税筹划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纳税筹划,可以使企业为了免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而不断调整企业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再者,企业可以根据税法的规定,扩大生产规模及范围,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大对设备的投资力度,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的四个方面

2.1筹资

筹资活动的目标就是在资金成本最低的情况下筹集到足够数额的资金。企业筹资可以通过财政资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企业自我积累、企业间接自我拆借、企业内部集资、发行债券、股票投资、商业信用投资、租赁筹资等多种渠道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筹资活动中纳税筹划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既指企业筹集的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可以使企业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实现资金的筹措;二是运用租赁筹资,企业减轻税负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租赁,通过租赁筹资,可以使企业迅速筹集资金,保存企业的举债能力;三是处理借款费用,既指企业因借款所导致的利息、折旧等的兑换差额。所以,企业可以在保证借款费用稳定的前提下加大计入费用化的金额,使企业可以更好地节税从而获得节税收益。

2.2投资

税负的多少,将会严重影响的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投资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如购置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等直接把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间接投资是对股票等金融资产的投资。由于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收益性和风险性的不同,就需要企业在投资时对二者进行理性选择。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政策的调整也给企业投资带来了相应的契机,企业应抓住契机,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惠,扩大投资的方向。

2.3经营

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企业通过合理的企业经营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纳税筹划。其一,在企业的采购过程中,采购企业通过将自营运费转变为外购运费来实现税负的降低。其二,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生产产品的选择和生产费用核算方法的选择来降低税负。但生产费用核算方法是多样的,不同计算方法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得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所得税额不同。其三,在销售过程中,由于我国税法规定以增值税为主的混合销售一并交增值税,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应税货物和非应税劳务的比例,合理分配税负,从而达到减少税负的目的。

2.4利润分配

利润分配进行纳税筹划,就是对利润的控制,企业通过对处于利润优惠临界点的利润加以控制,并通过其他方法分散利润收入,达到减少税收的目的。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企业的优惠政策,适当控制投产初期产量来获取更大的节税收益。

3.企业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的作用

纳税筹划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多种税收方案进行优化选择,通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经营和利润分配等活动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

由于纳税筹划具有合法性、筹划性、专业性、目的性、多维性等特点,它与避税偷税不同,在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的前提之下,纳税筹划可以实现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双赢。企业通过自身的纳税筹划能力来减轻税负,是企业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提高和纳税观念转变的表现,纳税筹划使企业能够在国家税收法律的前提之下更好地增加自身的利润。同时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国家正确引导企业发展的表现,也是社会意识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

总之,在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纳税筹划是当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财务管理行为,纳税筹划有利于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⒖嘉南祝

税收筹划步骤篇9

【关键词】税务筹划风险防范

近年来,税务筹划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却往往忽视了税务筹划过程中的风险,使这一活动收效甚微甚至失败。本文在分析税务筹划风险产生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税务筹划可以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企业如果无视这些风险的存在而进行盲目的税务筹划,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所谓税务筹划风险,是指税务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从税务筹划风险成因来看,税务筹划主要包括以下风险: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税务筹划者利用国家政策进行税务筹划活动以达到减轻税赋目的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总体看,政策风险可分为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

第一,政策选择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即错误选择政策的风险。企业自认为筹划决策符合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政策或法规,但实际上会由于政策的差异或认识的偏差受到相关的限制或打击。由于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合理性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因此税务筹划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和把握好尺度。

第二,政策变化风险。国家政策不仅具有时空性,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时效性也日益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政策变化就一定有风险,如果政策变化没有超出预测的范围和程度,税务筹划还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2.经济环境变化风险。企业的纳税事宜与税收政策及所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会施行积极的财税政策,制定减免税或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生产和投资,这时,企业的税赋相对较轻或稳定;反之,企业的税赋可能加重或不稳定。另外,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或地区,运用税收杠杆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针对不同产品或行业实行差别性税收政策,使得税收政策常处于变化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税收政策总是具有应时性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这种税收环境的不确定性将会给筹划人员开展税务筹划(特别是中长期筹划)带来较大的风险,所以任何企业的税务筹划都将面临经济环境变化所引致的风险。

3.税务行政执法力度导致的风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国家对税收检查和处罚的力度不断加强。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地方各级税务机关,都不断出台新的规范税务检查工作的文件和政策。这就意味着纳税人在规范纳税操作方面的工作必须相应加强,否则纳税人由于对税务机关执法力度的决心、程序与步骤的忽视或不熟悉,往往会导致税务风险的增大。

4.筹划人员的纳税意识风险。企业纳税人员的纳税意识与企业的税务风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企业依法纳税意识很强,税务筹划的目的明确,那么只要筹划人员依法严格按照规程精心筹划,风险一般不高。

5.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税务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其对风险的判断和筹划事项的最终完成结果。有的企业为了增加自己的利润,减少成本,会要求筹划人员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如伪造、变造、隐匿记账凭证等;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税务上的风险。

6.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风险。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会计核算水平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既影响可供筹划的涉税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易导致筹划人员筹划方案的失误。如果筹划方案是依据虚假的涉税资料做出的,就很可能产生失误,风险极大。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

企业在税务筹划方案确定之前应通盘考虑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的产生动因,从源头抑制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具体来说,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税务筹划风险意识。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可以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政策变动。成功的税务筹划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未来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的变动、税法与税率的可能变动趋势、国家规定非税收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

2.提高筹划人员素质。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财务、业务等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了解、更新和掌握税务新知识,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企业税务风险的能力,为降低和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3.企业管理层充分重视。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由于税务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4.评估税收筹划风险,定期进行纳税健康检查。评估税收筹划风险就是企业对具体经营行为涉及的纳税风险进行识别并明确责任人,这是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理清自己有哪些具体经营行为,哪些经营行为涉及纳税问题,这些岗位的相关责任人是谁,谁将对控制措施的实施负责等。还应定期进行纳税健康检查,目的就是要消除隐藏在过去经济活动中的税务风险,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5.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税务筹划可以达到节税的目的,使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无论是由企业内部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税务筹划,还是由企业聘请外部专门从事税务筹划工作的人员,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可能完全是出于税收方面的考虑,而非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所以,纳税筹划与其他管理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税务筹划方案的收益大于支出时,该项税务筹划才是正确的、成功的。

6.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由于某些税收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上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现实中企业进行的税务筹划的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确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特别需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税收处理要能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

随着税务筹划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税务筹划风险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只要企业有税务筹划活动,就存在税务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企业的风险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措施,为税务筹划的成功实施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税收筹划步骤篇10

交通部、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07年度全国公路养路费票据式样的通知》,并下发给全国各地的养路费征收部门,这标志着明年的养路费将继续征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泽却积极反对征收养路费。他指出,征收养路费的法律依据是《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规定》(《规定》),而《规定》的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与位阶更高的《公路法》(修正后)有冲突。因为修正的《公路法》取消了对车主征收养路费的规定,所以周泽认为征收养路费是违法行为。

“2号文”成尚方宝剑

北京市养路费征稽处副处长、新闻发言人李公科反对周泽的说法。他表示:“从行业角度来看的话,收取养路费是绝对合理的。如果养路费的收取不合法,那就应该有税收来替代。”他认为,国家《公路法》在1999修改后已经很明确,国家将采用依法征税的办法筹集公路养护资金,现在既然没有包括燃油税或其他税的征收来替代,那公路养护资金的筹集还得依靠养路费。

“《公路法》三十六条最后也规定,养路税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交通部等部门关于继续做好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征收工作的通知》(即国办2号文件),其中明确规定:在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实施之前,各地仍应严格执行现有交通规费征收的有关规定,继续做好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的征收工作。”李公科说,“我认为国办2号文件正是根据《公路法》的授权,做出了一个明确的解释,是落实《公路法》有关规定的具体体现。”

而且,国办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近几个月来,一些单位和个人错误地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修改后即可不缴纳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而出现了拖欠、拒缴、抗缴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事件,造成国家交通规费大量流失。为保证公路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等交通规费征收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实施之前,各地仍应严格执行现有交通规费征收的有关规定,继续做好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的征收工作。

缺乏法律依据

针对以上观点,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也加入了这一讨论。他认为,被各地奉为尚方宝剑、国办2号文件“本身就是违法的”: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收税的实施办法和步骤,但国务院制定的却是收费的办法;而且,授权是给国务院的,而发文的却是国务院的一个机构――办公厅。如果没有国务院授权,办公厅就无权发这个文件;如果是国务院让它做的,就是违法再授权,因为人大并没有授权国务院指定其他人做,国务院授权给办公厅没有经过全国人大同意,就是违法的。

同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树也表达了不赞同征收养路费的观点。他认为,养路费的征收,源于1992年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实施的《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规定》,而该规定是根据1987年国务院《公路管理条例》制定的。但是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公路法》后,《公路管理条例》的内容已被《公路法》吸收或废止,法律通过后条例已自然失效。因此,养路费在法律体系上已经是无本之木。

从立法意图而言,1997年《公路法》第36条规定:“公路养路费用采取征收燃油附加费的办法……征收燃油附加费的,不得再征收公路养路费。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规定”,“燃油附加费征收办法施行前,仍实行现行的公路养路费征收办法”。这表明了用燃油费取代养路费的意图。随后,在1999年修改《公路法》时,只修改了两条,其中之一就是将第36条更改为:“国家采用依法征税的办法筹集公路养护资金,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去除养路费的立法意图非常明显。

费改税闻其声难见“人”

其实,以上的争论是以法律有效性为中心展开的,仅仅限于法理的讨论。但这个问题所关系的范围却不局限于此。

2000年10月,国务院同意了国家税务总局、交通部等12部门联合制定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方案表示,我国将开征燃油税取代公路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等费用。2005年,我国公布的“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规划也明确表示“适时开征燃油税”。其后,有关此项费改税政策有望于今明两年出台的消息,曾屡屡见诸公众视野,但就是没有见到实际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