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1:30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1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系统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a

一、超高层建筑的建筑特征

超高层建筑具有显著的建筑特征。其建筑高度高、总建筑面积大、投资大,目前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功能更为复杂多样而且经常以多功能的综合建筑群或城市综合体的模式出现;不仅竖向交通占用空间很大,而且通常有竖向通道的转换,设备层、转换层内的相关专业设备及管道多而密集;设备竖井多,布置集中、密集;塔楼部分每层建筑功能相对单一,每层面积不是很大;避难层设置多(常以避难层作为功能分区);对消防、抗震等防灾要求都很高。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针对超高层建筑特点并结合当前主流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选择适合的系统形式和技术路线(如模拟和数字、以太网和总线、自成套系统和非自成套系统等的选择),才能有效地解决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超高层建筑特点体现在一明、一隐两个方面。明显的特点是由于建筑物的高度带来的竖向分区,其功能性分区之间均设置有避难层或设备层,每一个功能区建筑规模都较大,一般在几万m2左右,竖向分区一般在3个以上。隐含的特点是存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来维护、管理建筑物的日常运营。

二、通信系统

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通信系统,因其规模庞大,一般由当地电信运营商承担建造,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传真、因特网等多媒体综合传输业务。在建筑物内设置的用户电话局是城市级别的通信网络的一部分,设计者应考虑预留物理上分开的双通信接入系统路由,以满足如城市SDH(同步数字体系)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的应用需求,在超高层建筑物内应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竖向分区的特点,分别采用分级和分区的设计措施:

1、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宜建立两级通信网络系统。一级通信网络系统由提供建筑物整体业务的中心程控交换机等局端设备组成。在不同使用区域构建二级通信网络系统,如办公、酒店、商业等区域,采用网络型程控交换机,分别提供各类业务需求。

2、可考虑如图1所示的无源光网络通信接入技术在建筑物内的应用。可将光网络单元(onU)部署在避难层的电信主室内,管理避难层之间功能区的数据、语音业务。

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方式需要结合当地电信运营商的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部署,其组成方式直接影响建筑物内综合布线系统的拓扑结构,因此设计者应立足于超高层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运营商尽可能早地共同制定出网络方案,才能更好地把握设计品质。

图1无光源网络

3、大型会议场所音视频传输

为了满足大型会议场所功能的需要,设计者需要解决多种音视频信号的接入和输出问题,为此要提供包括有VGa接口、S一视频端子、RCa复合端子、USB端口、HDmi接口、tRS端子、ipod插座等的多媒体插座盒,但由于信号的种类不同其传输距离也有一定限制,如常用于计算机输出的VGa信号按照传统方式,普通VGa信号线只能传输20m,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议场所较大的需要。在大型会议场所可考虑采用双绞线传输的设备,通过此设备可将各类接口的信号通过一条超五类双绞线传送到输出设备,支持距离可达100m。必要时可采用光纤传输设备,延长传输距离的同时可支持末来高清信号的应用。

三、能量计量系统

能量计量系统的设置既要满足物业管理部门需要,使管理者能够掌握资源消耗的一般规律,并可针对具体工作提供一种分析、预测的平段;同时又要满足计费的需要。能量计量一般包括:

1、总计量:冷源、热源总计量、燃气总计量;电源总计量;给水总计量;蒸汽总计量等。

2、分功能区计量:冷源、热源功能分区计量、变配电分站计量、给水分系统计量、蒸汽分系统计量等。

3、分楼层和用户计量:冷源、热源楼层计量、电源分户计量、给水分户计量等。设计者应依据建筑物内各类资源的使用情祝和使用要求,结合相关系统的设计具体形式,合理选择计量表的设置位置。

四、构建控制网络的统一通信平台

超高层建筑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构建控制网络,并以此作为智能化系统的统一通信平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监控点数量可在万点以上,采用RS485总线式传输系统,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总线数量将会超过10条,总线之间不能统一利用和备份。安防系统中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可在千台左右,采用数字ip网络化监控系统能有效削减线路敷设成本。广播系统的分区可在百个左右,尤其是背景音乐系统兼作消防广播系统时,如不采用数字式网络系统,其系统的构成将相当复杂。

如上子系统中采用数字式网络系统不仅有利于建筑物建造,其占用机房面积更小、线路敷设成本更低,而且数字式网络系统可以更好地提高系统品质,提供备份传输机制、软件控制替代部分硬线控制、后期维护和功能调整相对简单等。为了进一步发挥数字网络的优势,需将如上子系统的传输部分统一整合成一个独立的控制网络系统,如图2所示。控制网络系统应具备:

图2控制网络系统

1、采用两层网络体系,网络的核心设备部署在总控机房内。核心层设备采用稳定的双机热备系统,与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千兆连接。考虑到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主干网采用可升级至万兆传输的物理传输介质(单模或多模光纤)。

2、每台核心交换机内还应提供多层次的冗余包括引擎冗余、电源冗余以及支持模块和端口的冗余分布,保障业务的无缝切换。

3、接入层设备选用百兆端口的交换机部署在各楼层弱电机房内。多台楼层交换机级联后,通过双上联端口与核心交换机互联。

4、.按照服务区域及系统服务类型进行VLan划分和trunk连接。

5、网络系统具备QoS(服务质量),包括数据包级别区分、标识、带宽控制、队列管理等功能。

6、与其他网络互联时,网络系统采用设置防火墙、aaa认证方式等措施确保网络的安全

7、。配置网络管理软件,便于网络管理员的系统维护。

8、统一的控制网络通信平台不仅可将应用于建筑物内的各类基于ip技术的智能化子系统从形式上集成起来扩展到智能化集成系,而且可将控制网络进一步物业管理系统、智能一卡通应用系统等信息应用系统的构建中。

五、系统互联

超高层建筑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智能化子系统并建立互联机制。超高层一般都有两个及以上的功能分区,如办公、酒店、商业等功能分区。首先,对于不同的功能分区即有不同的运营、管理及维护部门,必须为其设置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确保不同管理部门的各子系统独立管理和操作;其次,对于不同管理部门的同一子系统应能实现各功能分区的子系统之间信息互联互通。但其互联的机制应结合功能的需要和子系统结构,分别建立主从式、对等式和分立式互联方式

一般来说,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宜统一设置在设备总机房,在各功能分区设置设备分中心设备,属主从式互联方式。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安全技术防范系统(S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宜采用对等式互联方式,各功能区共享功能通过系统软件的权限划分来确定。在不同功能区子系统存在异构形式或不需要共享功能的,如会议系统、扩声系统等宜采取物理上分开的分立方式。

六、系统集成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建立纵横式集成方式。目前较为常见的系统集成方式为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设备状态、控制指令的动态图形显示,以及历史数据的查询,根据决策预案实现各子系统的联动。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宜从子系统和功能分区两个层面考虑:一方面,不同功能分区的同一子系统(如BaS,SaS,FaS)宜采用对等式互联方式,通过用户权限设置等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对同一功能分区内的BaS,SaS,FaS子系统进行集成(BmS)。其系统构架如图3所示

图3系统集成

结语:

基于超高层建筑的建筑特征,使得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也具有显著的特征。因此应结合超高层建筑的不同功能分区设置各个智能化系统,既能相对独立,又可有效互联,同时应更加充分地做好前期规划和智能化系统规模的控制,做好防灾与可靠性设计,注重掌握和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更好地满足超高层建筑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

参考文献: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智能建筑设计管理结构设计屋顶设计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079-01

智能建筑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向建筑行业的应用与渗透,是当代高科技与古老的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现已成为评价综合经济国力的具体表征之一,并将以龙头产业的面貌进入2l世纪,成为当今世界各类建筑特别是大型建筑的主流。

1智能建筑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当前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电子商务的时代,使人们对建筑物的高效化和多功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特征,建筑物智能化程度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在一个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结构的生命周期最长,而一般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5~7年的生命周期,有的自动化系统仅有两至三年的生命周期。如果智能大厦系统做成开放式系统,它就能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备,从而使整个智能化系统设施运行得更好。随着可以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建筑材料科学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智能建筑不仅需要计算机控制,也需要相应功能的智能建材的配合。智能建筑是为了支持建筑内的所有活动,增强对使用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保证建筑空间的安全,健康和节能,智能建筑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于结合每一个具体建筑的特征和性能,智能建筑的设计必须提倡个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就是坚持以大系统、动态运行的角度进行建筑对象和使用对象的系统分析,针对特定建筑的具体需求,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深入到特定细节的设计。

2设计智能建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设计智能建筑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智能建筑的功能与系统特点,要以统筹兼顾的原则为出发点,平衡智能建筑各功能和各系统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智能功能,做到对智能建筑优势和长处有效发挥的保证。在设计过程中要从下述几个重点问题入手。

2.1做好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管理

一是,在智能建筑设计前,应该明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内容和内涵,使《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硬性规范部分得以遵守,进而做到对智能建筑设计质量的保证,为智能建筑经济性、实用性提供保障。二是,要建立智能建筑设计的管理目标,要将智能建筑的舒适度,智能建筑的环境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温度、空气、湿度、光线、噪音等方的调控能力和控制水平评价,为智能建筑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和规范。加强对智能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要从智能建筑的结构形式、智能建筑的层高、智能建筑的力学结构特点方面入手,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以做到对智能建筑结构隐患的有效控制。要从智能建筑的功能体现入手,严格审查智能建筑空调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的功能,避免出现功能上的死角,确保智能建筑的功能稳定与完整。

2.2做好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

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应该从墙面、地面与天花板三个个重点环节入手,地面设计中应该根据智能建筑的特点选用架空的方式,这样可以扩大地面下空间,使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能够做到物理隔离,不但方便施工,而且也有利于建筑改造。墙面设计中应该考虑智能建筑中各功能设备的接口和位置,一般采用外接方式,在墙面上设计出设备的接线口、位置,以利于传感器和设备的功能实现和准确控制。设计天花板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暖通、消防系统的功能与特点,设计出相关系统的走线、出口,以实现智能建筑的通风、供暖、消防、照明等各项功能。

2.3改进智能建筑的屋顶设计

屋顶是智能建筑设计的关键部位,屋顶是智能建筑与大气和环境敞开和交换的重要部位,很容易产生热能的交换和积累,进而影响到智能建筑的居住性能、使用性能。同时屋顶也是智能建筑功能性设备的主要布设位置,雨水收集器、太阳能热水器、通信基站、风能设备在楼顶大量集中,造成智能建筑楼顶空间资源和电磁资源的紧张。应该在智能建筑屋顶的设计中积极考虑保温隔热处理,阻断智能建筑屋顶产生热交换的可能。同时要根据智能建筑的整体需要综合考虑屋顶功能设备的布置,优化屋顶空间资源,降低楼顶设备产生噪声、震动和电子辐射的可能,提升智能建筑屋顶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2.4加强智能建筑的节能设计

智能建筑的一个根本特征是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应该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真做好节能工作,通过节能器具、系统的设计,降低智能建筑能耗的标准,控制智能建筑能源方面的消费,综合而全面地节约智能建筑运行的能源成本,实现智能建筑在节能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智能建筑是应用信息技术,集成智能设备而形成的新型建筑类型,从历史的角度看智能建筑的出现是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智能建筑的出现使人们生活环境、交往条件和居住空间得到了重新优化。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应该把握科技与建筑发展的方向,要结合市场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全面解读出发,控制智能建筑的关键环节与要点,积极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创新,在不断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前提下,创建智能建筑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徐莹.现代智能建筑中的空调设备自控系统[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7).

[2]葛红,刘雪峰.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以及改善对策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09(9).

[3]陆伟良.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特征及实施[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11).

[4]陆伟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分级及其实施方法探讨[J].广东建材,2000(2).

[5]陈卫华.浅谈智能建筑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作者简介: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3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imBS关键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045-02

在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与建筑领域结合产生的重要成果就是智能建筑系统。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综合科学技术能力的具体象征。但是目前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有限,仅仅限于控制域,实现了楼宇自控系统(BaS)、安全防范系统(SaS)和消防报警系统(FaS)的集成。智能建筑系统越来越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信息域集成,包括楼宇设备管理系统(Bm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讯与网络系统(CnS)等。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并分析智能建筑系统的互联网技术,它是以Browser/Server为计算模式,以大型数据库为后台应用。

1智能建筑系统集成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可以总结如下几个特点:第一,需要处理的信息由各个子系统向智能集成系统提供。第二,各个子系统具有的典型特点是分布和异构。第三,智能建筑系统作为复杂程度较高的分布信息处理系统,它所依托的互联网技术具有管理分布对象、访问异种数据源、分析处理信息、生成统一视图等功能。第四,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重要基础是internet/intranet以及web技术,并确保实现远程管理和维护。

智能建筑系统技术是建立在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基础上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就是使建筑智能、自动化系统得以实现的手段。有了这样的手段,人们才能把具有自动化系统的建筑称之为智能建筑。其技术支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DCS集散控制系统;第二代是openDCS

开发集散系统;第三代是weB网络集成系统。本文基于智能建筑的需要,探讨其关键性技术即第三代互联网集成系统技术。

2关键性技术分析

2.1系统构建模式

用户只借助浏览器就可以访问互联网中的文本、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资源,这些信息全部来自于大量的web服务器。每个web服务器都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接,只是具体的连接方式上不相同,这样看来,数据库服务器才是这些数据实际的存储位置。一般情况下,客户端在web服务器中下载所需要的程序,在本地加以执行,通过web服务器执行的还有其传输值数据库,并借助web服务器及时向用户反馈处理结果。通过这样的结构,数个分散的网络连接成全球互联网。

其特点主要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Browser/Server模式能够分解Client/Server模式服务器,成为一个web服务器、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与web服务器直接相连、web服务器再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用户通过浏览器发送的具体请求,经CGi或aSp从web服务器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接着进行相关运行,转换处理结果的格式,向web服务器发送的是HtmL格式;web服务器最终向用户发送该处理结果。第二,B/S模式采取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的三层结构形式,采用tCp/ip协议,方便研发、应用、维护和升级系统;第三,智能建筑系统的互联网技术采用Browser/Server计算模式,它是智能建筑系统首选的计算模式。因为目前最先进的分布计算模式就是B/S模式,它能充分满足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要求,确保远程维护、远程管理智能化系统的实现。

2.2技术

主要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的新体系结构Framework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服务器端构建web页面和服务是它的主要作用。(2)web页面是中最基本的内容,主要作用是提供界面浏览设计方案和编程交互代码,在很大程度上使处理页面的性能得到提升。(3)平台作为web服务器支持的重要基础,使web服务器可以有效利用平台具有的所有特性,确保其构建的web服务器能够与其他平台环境中构建的web服务器沟通顺畅。(4)可以实现访问数据库的目的,可以连接其指向的数据库对应的数据源,检索、操作和更新相关数据等。(5)支持数种编程语言,对于单个语言也可以提供很好的支持,其所支持的语言并非子集,是功能全集。(6)程序在服务器端运行,向多浏览器提供支持,其具有的分布式特性可以很好地满足动态web站点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智能建筑系统应选择的最佳方案是程序与B/S模式的结合。

3智能建筑系统信息域集成的实现

智能建筑系统的关键内容之一就是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系统,属于信息域集成。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管理客户档案,客户服务器,空间、环境、设备、收费和安保工作,还负责维护整个管理系统等。本文深入地分析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Browser/Service模式、技术等,智能建筑系统信息域集成的实现需要编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tCp/ip协议为基础,基于B/S模式,以内含的集成环境为开发工具。

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系统突出强调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的重要作用,立足于设备管理,统计、分析、优化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耗,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强调环境管理,为智能建筑系统的实现、智能大厦成为绿色大厦创造有利条件。

4结语

当今时代信息科技发展迅速,要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建筑领域,建立并完善智能建筑系统,提高建筑管理水平,提高效率。intranet/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建筑项目从现场控制层到管理层能实现全面的无缝信息集成,提供一个开放的基础构架。主要是合理应用网络化技术,把网络作为各子系统的公共通信平台来处理,智能化网络化的建筑系统要能实现各个系统的相互通信。当各个子系统都能遵循tCp/ip协议,并在网络上运行时,就可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网络化。然而当前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水平有限,信息域集成的实现有待研究。

本文深入研究分析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Browser/Service模式的特点和的新特性,探究了如何实现智能建筑管理系统,这有助于建筑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优化建筑性能,提高居住舒适度和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运用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建筑还能提高建筑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供增值服务和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力君,方潜生.基于B/S模式的ipmS研究与实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

[2]伍培,黄林青.对发展智能建筑小区的认识[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2000(2).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4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建筑电气

一.智能化建筑电气发展概述

电气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是保证建筑电气行业持续发展的前提。电气设备是建筑装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设备的质量、环保、安全水平是衡量装饰工程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对于电气设备行业来说,产品要以终端智能化为目标。建筑电气产品的节能、安全,需要产品更新换代,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因为智能电网大量的用户终端离不开电气产品。当前,我国建筑电气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制造模式和传统的销售方式、以及粗放式的管理,还有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随着智能化建筑电气系统开始应用于现代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系统的相关标准制定也在加快进行。因此,人们对建筑在信息交换、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节能性等诸多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必须通过建筑物内置的越来越多的基于高新技术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现代化建筑设备来实现,这一切集中反映到建筑观念和建筑实践中,于是建筑中增加了各种智能化系统,智能建筑应运而生。

二.智能建筑电气与传统建筑电气的对比

传统的建筑每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强弱电截然分立的建筑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智能化建筑高速发展的要求。传统建筑物中通常存在多套独立的不同的布线系统,如电话系统使用普通平行线对、闭路电视系统使用同轴电缆、计算机局域网一般使用非屏蔽双绞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多使用屏蔽双绞线、电视监控系统使用视频线缆等,这些布线系统的线缆、接插件及配线架等设备都各不相同,是不能互换使用的。另外,由于传统的布线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类型的电缆、电线以及接线设备,因此,这就导致了相互之间技术性能的较大差别,从而难以互通不能兼容的问题时有发生。

在以往进行传统的布线时,如果在布设施工中需要改变终端设备位置和数量时,同时也必须对缆线和其它设备进行重新敷设,而且施工过程中还要面临因更换线缆和设备带来可能发生的临线传送信号中断或质量下降,从而造成增加工程投资以及延时完工的现象,因此,随着传统布线系统的限制,综合布线系统得到飞速发展。综合布线系统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和标准化部件,能够保证智能化建筑系统的技术性能的优良可靠,以及满足今后可随时进行升级的智能建筑通信需要,虽然综合布线系统初投资较高,但从综合布线系统的整个使用期来看,比传统布线更加经济。

相对于传统建筑,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以及便捷的环境、节能、节省运行维护的人工费用、系统集成等等特点。智能建筑首先要实现和确保人、财、物的高度安全。其次,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目标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最低的成本去确保建筑物内设备维护、运行、更新。换句话说,智能建筑安全、舒适、便利、节能、节省人工费用等所有这些特点,必须依托集成化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才能得以实现。

三.建筑电气与智能建筑系统的应用分析

智能建筑本身就是传统建筑技术与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兴技术结合的产物,因此,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物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产生,智能建筑的功能和智能化的系统性能都将进一步地提升和增强。

随着现代“3C”(即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以及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统称为3C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楼宇控制精度以及达到提升建筑节能的效果。未来,智能建筑将会逐渐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站点,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标志)必然会很快在智能建筑中得到应用。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新的控制理论、控制技术以及新控制系统的不断出现,如非线性控制、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分布式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在智能建筑中将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些现代控制技术,智能建筑电气必须依赖集成化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才能够得以实现。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依靠以“3C”高新技术和各种建筑设备智能化系统来实现的。当前智能建筑建设中的“智能”特征,还体现在对于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智能化以及建筑材料的智能化等方面。比如:建筑结构设计的智能化平衡:以日本地区“竹中建筑公司”在东京市中心修建的一栋6层大楼为例,该栋建筑在模拟的多次强地震试验中,依然能够安然无恙,这栋新建筑之所以能够抗击更高的地震在于其建筑结构采用了液压支架系统,该系统能够减弱和抑制40%以上的震动;另外,该栋建筑在大楼顶层安装了重约9吨的滑板,一旦大楼受到飓风或地震影响产生倾斜,这块大的滑板就会依据计算机指令朝着反方向进行移动。另外,建筑材料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方面。比如进行混凝土工程施工时可采用“自修复的智能混凝土”,其原理就是在常规混凝土中掺人一定量的树脂空心纤维,当建筑结构构件出现超过允许值的裂缝时,从混凝土中溢流出来的树脂就会对裂缝形成自动封闭或者裂缝修复。当前,智能化建筑发展趋势呈现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智能建筑已从以往单一办公写字楼逐渐向各类公共建筑领域扩展,这点从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建筑都可见端倪。如:“水立方”“鸟巢”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第二,是随着智能建筑建设领域的扩大和建设数量的增加,智能建筑正向宏观系统发展并接轨,比如智能建筑与“智能城市系统”“数字国家”和“数字地球”接轨。

4结论

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电气与3C高新技术相结合下的建筑智能电气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联网在智能建筑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未来智能建筑智能化技术和性能都将不断提升,未来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特征也将越明显。

参考文献

[1]李世博.基于智能化建筑电气中关键技术的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9(21)121-123.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5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监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intelligentbuildingengineeringconstructionprojectsasthenineengineeringdivision,isoneofdifferentfromotherbranchofengineeringspecialty,andthekeyworkofsupervisionandtreatmentmethodalsohavedifferent.theauthorcombinedwithpracticalexperience,someoftheproblemsinthescene,summarizessomecomments,eagertoexchange,thediscussionwithcounterparts.

Keywords:intelligentbuilding;projectsupervision;suggest

1智能建筑简介

1.1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智能建筑的发展,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和充实的,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1)和现代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即a+3C技术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基础。

1.2智能建筑的组成智能建筑是指利用智能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有机地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其必须具备智能的三大要素:办公自动化(oa)、通讯自动化(Ca)和楼字控制自动化(Ba),而综合布线则是连接各自动化系统,并使其功能的以充分发挥的“神经网络”,又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路”,也是智能建筑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因而智能建筑又简称“3a”建筑)。

另外,在智能建筑中一般还设立保安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3当前智能建筑项目实施过程的现状由上所述,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

因此智能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与传统建筑工程相比,有所不同。传统建筑工程,由设计院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项目的招投标、承包商进行施工、进人工程保修阶段,而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部分一般是由一家有实力和智能系统集成经验的大型工程公司即系统集成商,完成从技术到施工设计,产品供货,安装调试、验收、直至交钥匙给业主的全方位服务。即智能化产品的提供、设计、施工、保修等常常是由同一家系统集成公司来完成。

2智能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工作的特点

我们知道,监理是受业主的委托和授权,通过其专业化、标准化的监督管理,协助业主完成项目建设。同时对业主和承包商,它按照独立、自主的原则,以“公正的第三方”的身份开展工程建设监理活动。“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八字准则是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守则,监理工程师通过对项目的“三控、二管、一协调”(即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的方式实现监理的目标。

在我国,自1996年以来,随着建筑业走向市场,建筑工程项目引入了监理制度,国家对必须进行监理的项目,也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监理这项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但就整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而言,实际的监理过程也常常只局限于项目实施阶段的施工阶段。

2.1监理的工作步骤智能建筑中的监理工作步骤与传统建筑项目监理基本一致,依次为:①监理单位在接受委托监理项目以后,首先要确定总监人选,成立项目监理机构.

在总监理工程师的具体领导下,组建项目的监理班子,并根据签订的委托监理合同,制定监理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开展监理工作;②编制工程项目的监理规划,制定专业监理实施细则;③根据监理细则,规范地开展监理工作;④参与项目竣工验收,签署监理意见;⑤向业主提供监理档案资料。

2.2智能建筑实施阶段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由智能建筑项目实施过程现状可以看出,项目监理工作内容及要求与传统建筑项目监理有其特点。

2.21系统设计方面。在智能建筑项目中,虽然一些有实力的设计院已经有了专门的智能化项目设计人员,但往往由于信息产品发展速度较快,设计人员的业务不能赶上厂商的推出速度,因此对智能化项目一般也要进行二次设计。监理工程师,既要熟悉不同厂商智能化产品的性能、配置,又要帮助业主选择最好的系统设计方案,维护业主的利益。

2.22招投标方面。检查智能化项目投标商提供的项目系统配置及设计方案图、施工图设计及工程项目预算,以便于监理协助业主组织投标、开标、评标活动,向业主提出中标商建议。由于系统集成商提供的是从技术到施工设计,产品供货,安装调试、验收、直至交钥匙给业主的全方位服务,因此要求监理工程师更要投入较大精力做好项目系统配置、设计方案图、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预算审查等。另外,在智能化项目招标文件中,一般不设标底,每个投标商,根据所用产品的性能规格,配置不同的系统,满足招标文件中提出的要求,所以,向业主负责,协助选择一个性价比较为合理的项目集成系统,也是监理工程师应慎而为之的。

2.23助业主与中标商签订系统集成项目合同书。

2.24审查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提出修改建议,下达开工令。

2.25承包商提供的设备、材料的规格质量;监督其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提品、技术、设计、调试,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智能化系统的施工阶段,监理仍采用“三控、二管、一协调”的工作方法,实现监理目标。

2.26与智能化系统验收。智能化系统验收,是对整个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功能和施工质量的全面检查,是建立在建筑智能化的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楼宇控制自动化等各个组成子系统,分别调试成功后,演示相应的联动程序,并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的。监理工程师除参与上述调试的全过程外,重点还应审查承包商提供的竣工验收文件,包括竣工报告书、系统监控点数设定表、系统框图、各楼层信息点分布图、端节标号说明、系统测试报告等。

2.27通常情况下,智能建筑竣工验收后的保修期,业主不再委托监理,若委托监理合同另有约定,在系统保修期的监理工作以合同为准。

3对智能建筑监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智能建筑的高科技特性,要求监理工程师在传统建筑工程知识的基础上,又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向监理工程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承担智能建筑监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从设计院、建筑公司等出来的电气设计或施工人员,他们对传统建筑的电气工程甚至其他相关专业工程比较熟悉,但对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涉足不深,而由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转来做智能建筑监理工程师的人,对建筑工程等专业不熟悉,也会影响与之的衔接、协调。因此监理市场呼唤既懂传统建筑,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6

【关键词】建筑设备系统;优化集成;节能控制

建筑业对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实用性和舒适性层面,还追求建筑设备智能化的设计与应用,对建筑内部的电气系统的优化集成设计也颇为讲究,主要追求系统的网络化与自动化,这样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达到节能控制的目的。

一、建筑设备系统优化集成的具体实现

建筑设备系统优化集成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各种智能化的技术,这样才能够为建筑设备的高效化运行提供便利的基础。

建筑设备系统智能化是时代和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领域逐渐扩大、生活和生产要求逐渐上升的结果,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集成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建筑,综合了很多高科技技术的建筑,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现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物的设计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尤其是使内部的建筑的电气系统、防火防盗功能实现自动化和综合管理的目的,特别是可以让建筑物具有远程监控的作用和功能,只有这样的建筑才可以称得上是智能化建筑。它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管理的自动化、信息的全面化、和办公的自动化。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建筑设备系统优化集成的主要优势包括使用效率高,节能特点突出,居住环境舒适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是非常地快,近些年来国内的很多省份市区的建筑设备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都市,对建筑智能化的研究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多智能化的建筑也向着大型的公共建筑的方向迈进,例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设计的交流与学习活动越来越密切,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集成也能够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

二、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控制的技术基础

建筑设备系统要想达到节能的目的,就要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尤其是对电气系统的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以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设备的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具体的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主要的使用功能包括为互联网络的接入提供端口、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与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交互式结合、可以同时进行远程的多方电视会议、并可以实现远程的医疗与教学等。在智能建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将通信的终端直接连接到办公室和家庭中来的目的,并且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系统实行远程的监控和操作,还可以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适时监控,查看相关的访问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提高建筑中人们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的意识。互联网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是开放式的网络传输协议,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现阶段,智能建筑的电气系统中一般都实现了三网合一的网络化建设,这“三网”通常指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其中的核心部分还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技术,就可以将这三者逐步整合成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彻底打破了三者各自独立运营的传统模式,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化。在智能建筑中,一般通过通信网络系统为建筑的各项活动提供理论的支持。办公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电子邮件、远程会议电视、无线遥控等,办公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为建筑的各项电气设备提供信息和网络化的服务,促使其可以保障整个建筑的高效快捷的商业活动,现阶段,通过e-mail智能传真等方式可以发送多种形式的信息,包括声音信息、图像信息、音视频信息、格式化文本等,同时还可以利用B-iSDn实现对互联网的远程控制。

智能信息化技术是在半导体芯片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得到进一步拓展的,具体的表现包括智能卡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智能化技术的实现。这种半导体芯片的主要特点包括空间的占有量非常小,方便携带,具有非常大的内存空间,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同时还可以脱机使用,并具有一卡多用的性质,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用户。尤其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智能卡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很多时间,在保安门禁系统、停车场付费系统、商业收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一个家庭用的智能控制器将家庭中的各种家用电器和通讯设备全部链接起来,可以在异地对家庭中的电气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保障家庭设施的安全度与协调度。这种家庭处理的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接受,不仅为家庭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活的安全性。

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的使用给智能建筑的网络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打破了传统的有线局域网的布线限制,降低了工程的消耗程度。传统的网络使用需要在建筑中预留一定的线路,在布线的过程中还容易造成线路的损坏等,无形中增加了网络使用的成本。近些年,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不断发展,这给无线局域网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应用特点是将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网络传输的媒介,提高了线缆端接的可靠程度。一台计算机可以在特定的网络使用范围之内任意更换地理位置,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智能建筑中,很多领域都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的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号的传输、接入服务等功能,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便捷化和高效化的服务,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集成和节能控制技术对建筑的使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要着重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建筑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在优化集成的设计模式上实现节能的效果,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建筑使用便利条件,同时还可以为经济的建设节省更多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吴勇.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有效运行的方法与措施浅谈[J].中国住宅设施,2011(4)

[2]徐湘湘.智能建筑设备系统集成控制关键技术分析[J].管理观察,2009(34)

[3]刘玉峰,丛晓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与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1)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7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系统建筑工程

1、建筑智能化与系统

智能建筑,是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对建筑物的功能、环境和高效率管理的要求,特e是对建筑物应具备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和建筑设备自动控制和管理等一系列功能的要求而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智能建筑的定义目前很多,比较统一的是按照国家标准: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系统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建筑智能化系统,以前仅仅认为是弱电设备配置的简单功能系统,现在发现它是综合了建筑设备的自动监控与智能处理、建筑原材料的优化处理等功能,完成了对建筑工程从建设到投入使用当中,满足了住户对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高效的苛求,使智能建筑同时具有节能、环保增值的特点,也充分考虑了设计者、业主和用户等诸方对建筑的现代、时尚、身份、地位、形象、品味、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和推崇,满足了质量安全、投资可控、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节能、省力、保证暖通电气设施的目的的多方位“立体”的控制系统。

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特点:一是高效稳定,通过各个系统监控反馈及时交流和共享了通讯内容,使系统管理更加稳定和快速,基于智能化系统只需通过一个用wiFi连接系统的手机app就能实现对建筑的自动化控制,十分方便快捷,颇具效率。二是及时有效,智能化系统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系统提供的信息和反馈功能上,更是反映在整个智能化系统对突况的反应处理上。再就是智能化系统满足人们对居室工作的效率、办公环境和居住环境舒适的追求;实现了对能源资源节约的新型建筑的要求。此外,建筑的智能化优点主要体现在安装在其中的各种家居设备上:办公与通信自动化系统、智能门禁系统、建筑供暖系统等。这其中综合利用了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等等,实现建筑的自动综合监控、各类状态参数的实时控制与动态监视、设备不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自动报警等智能化功能。

建筑智能化被视为人的智能(Hi)、人工智能(ai)与集成智能(ii)三者之和,却又是有着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普通建筑控制是建立在确定的基础模型上的,其结构和参数值固定,变化单一,而智能化控制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例如在火灾报警系统中,对于整个智能建筑中任何一处有火灾险情或危险信号时,它要求报警系统自身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并反馈给系统中心处理,且其能做出自动喷灭火灾的行为,并随时将险情通过控制系统做出相应的被动和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往往只是起到预防作用并不都会发生,而被动控制却又不可捉摸经常让人措不及手,特别是对智能建筑这种联网(以太网)及时控制更是需要相对迅速的响应速度等。智能化系统采取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结合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当然,智能化建筑通过系统自动化地控制实现目标的过程却也离不开人类的控制或者人─机交互地拟人指令。

2、工程应用

以某小区实现楼宇智能化管理项目为例。该楼宇智能化系统由10个弱电子系统组成,即中央计算机及网络、办公自动化、楼宇设备自控、保安管理、智能卡、火灾报警、内部通信、音视频及共用天线、停车场管理和综合布线。按体系结构来说,该智能楼宇是由智能楼宇集成管理系统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将楼宇管理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三大要素连接起来并予以管理和控制的,即通常所说的3a智能建筑。在智能化建筑环境内体现智能化功能的就是由SiC、pDS和3a系统等五个部分组成。智能化建筑采用综合计算机将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内的电力、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来实现3a管理并结合安保自动化(SaS)与消防自动化(FaS)组成五大功能,并结合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与机构化综合网络系统SnS,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S,实现建筑智能化。

其中,监控报警系统是构建这一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采用数字技术方案,通过低压电网采取周界总线报警,并结合集中器能与监控云动小区各个角落、住户和安全管理部门等通过局域网(以太网)来实现即时通讯和应急处理。其监控中心由小区物业安全管理部门担任安保,同时系统中心能24h保持对突发紧急情况即时预警和主动反馈给保安人员。

小区楼宇监控报警系统的主要设备有视频监控仪器、声音控制设备、投影仪、远程视频、电源电路等,小区进出口及过道、楼宇和住户入口及廊道等都安装有视频监控电子眼和门禁系统。小区保安、物业管理人员和业主都能看到来访客人的影视头像,三方都可以通过远程遥控门禁系统采取是否接纳来访客人。这种及时通信系统也能将住户和物业保安紧密联系起来,遇到危险可及时采取紧急报警,时刻保障小区住户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另外,它采用的智能控制面板也是世界知名的品牌,性能稳定,功能强大,与整个智能化系统相得益彰,十分协调。

与我们想象不同,智能楼宇的成本并不十分昂贵,从建筑工程的全寿命设计角度考虑甚至是更加节省投资的。在智能建筑建设初期可能需要付出比传统建筑稍多的成本,但在整个运营上例如水电费等能源消耗上智能楼宇却要省掉很多开支,在使用期间维护上也更加方便和经济。然而,有资料显示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有相当一大部分运行不正常,真正能达到智能建筑标准的也少之又少。关于智能系统的焦点集中在其运行过程当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

3、结语

在建筑行业国际化中不断提升本民族的市场竞争力。在对普通传统建筑工程特别是使用年限较久的重要建筑设计施工改造及配套设施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环境条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为以后可能对其进行智能化改造做好预留工作,使之今后改造时不需过大的破坏和修补,即要求做到设计的经济性和伸缩性。

参考文献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绿色;节能;

0引言

建筑节能低碳化在实现智能化、人性化的同时,也是人们追求绿色生活的品质要求。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由于建筑物的建筑材料、结构与管理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建筑能耗,节能理念贯穿于建筑物的规划建设全过程。本文将对智能建筑的绿色节能这一课题展开具体探讨与论述。

1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概念最早源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在绿色建筑的理念里,追求以最小能源消耗、最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最低的环境负荷下,构建安全、健康、便利及舒适的建筑空间,达到人、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在于,不局限于用智能系统管控建筑设施,而是更充分地利用智能系统来构建绿色建筑,发挥智能科技在节能和减排以及环保中的作用,以“智能”服务“绿色”,使得建筑拥有活力的生命和可持续的生机。

虽然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生存的环境更为便利、舒适。但是作为建筑,其始终是能耗大户,为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发展更多地偏向了绿色与节能。这一点从我国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也显然可见,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将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但在随后的几年,国家对该标准中智能建筑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新标准GB/t50314-2006将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可以看出,在新修订的智能建筑定义中,添加了“节能、环保、健康”的概念,由此,智能建筑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智能建筑设计中通常会考虑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同样地,绿色建筑的设计里也会涉及很多智能化技术和信息自动化技术,正是两者相互渗透的关系使得智能建筑具有了绿色与节能的属性。一般地,智能建筑中的绿色与节能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的利用等;智能暖通空调系统,如区域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变频空调系统等;智能室内环境控制,如室内照明控制,随环境、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的呼吸墙等;智能的给排水系统,如对泵类设备根据需要的智能调速、雨污自动收集和分离、污水的一体化处理设备等。可以说,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并非简单的建材和新设备的组合,而是在它们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出绿色建筑的功能特点。为体现出绿色建筑的功能特点,就必须对智能建筑进行恰当地管理,使建筑系统中的环境、生态、能源、建筑结构、电器、设备、通信、网络等管理相互协调,以实现绿色环保的最终目标。

2智能建筑中的高耗能问题

真正的智能建筑,应该是能够感知各种需求并用最小的代价和最少的资源去满足这些需求。但一些所谓“智能建筑”,由于种种原因,甚至成了高耗能建筑的代名词。

2.1缺少智能系统规划设计,盲目上马,造成不良效果主要表现为:很多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高,技术也先进,但在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低,实际应用程度也不高,系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设备资源的浪费,形成投资黑洞。再者,业主的需求不明确,常常在前期考虑不周全,给设计单位提设计要求时,容易造成漏项。

2.2智能建筑空调采暖、照明等方面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智能建筑的许多监控设备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机器24h运转,使智能建筑的耗电要比普通建筑增加近30%。

2.3智能建筑工程技术问题颇多,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内部安装的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尽管我们已经有从设计、产品、安装到维护的相关专业人员,但是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水平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3智能建筑节能的特征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现阶段应先了解智能建筑节能的特点。

(1)系统性。在建筑节能具体实施并取得持续实效的长期过程中,宏观层面上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维护、设备更新等一系列环节。

(2)综合性。智能建筑节能涵盖甚广。在技术层面上,包括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节能门窗、节能灯具、节能电器、新能源的利用(如热泵技术、蓄能技术)等诸多产品与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

(3)多主体参与的特点。智能建筑节能的参与者涉及政府(代表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建筑师、设备工程师、业主、生产厂家、物业管理人员和建筑实际使用者等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和平衡。在设计阶段,设计师的节能意识直接影响了建筑物在日后的节能管理和维护;在使用阶段,物业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物业本身能从节能改造中获得多大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和节能改造最终实施的关键。

4优化智能建筑的节能规划设计

经验证明,规划设计决定了工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建筑智能化的规划设计阶段,紧紧围绕节能要求,做好节能规划,在系统设计中集中体现节能思路和建筑运行管理模式,是做好设计的关键。1)能耗计量(分系统计量)。能耗计量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对能耗的计量对建筑(群)内的各使用部门的能耗费用进行计算与考核;二是通过对各部门的能耗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并通过这些数据对浪费能源的行为施加压力(如定期地公布各部门的能源使用数据),促使大家节约使用能源,逐步养成节约使用能源的良好习惯。2)能耗分析(历史和趋势分析)。能耗分析是通过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采集各类信息与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环境的数据和实际使用所要达到的环境指标要求,建立几套科学、有效的节能运行模式与方案。这个工作需要在系统建成后对系统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后逐步实现,以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5智能建筑的节能措施

了解了智能建筑节能的特点,优化了节能规划设计之后,本节将从再从耗能“大户”———空调、照明等着手确定解决办法。

1)空调设备的节能控制。a.降低室内温度值设定标准。因为人的舒适标准是有一定范围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舒适性空调室内标准为:夏季温度24~28℃,相对湿度40%~65%;冬季温度18~22℃,相对湿度40%~60%。在规定范围内,采用下限来节能。b.最小新风量控制。空调系统为了符合卫生标准,需引进室外的新鲜空气,称为新风。在夏季或冬季,新风量越大,耗冷量或热量就越多;新风量越少,就越经济。c.提前预冷要关闭新风。对于办公类建筑和商业类建筑,为使人员在到达室内时温度较为舒适,要提前开机,开机时,要关闭所有新风阀,减少新风负荷的消耗。d.设备台数控制和最佳启停时间。通过具体工程的用电分析,能源消耗以空调设备和照明动力设备为主,夏季比冬季用电量增加约30%。因此,控制设备台数和最佳启停时间,特别是冷水机组和照明设备,耗电量可大大减少,节能效果显著。e.空调设温根据区域进行划分。对于建筑物内、外区之间的过渡区域的温度设定,可根据室外温度进行温度设定补偿控制,以节约能源。如酒店大堂、博物馆的序厅、办公建筑的入口大厅等区域。f.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对设备进行污染报警(空调过滤器压差报警),及时清除污物,提高使用效率。

2)照明的节能控制。a.时间表控制模式。地下车库的照明可按区域分为车道照明和车位照明,按时间程序进行控制。在白天开启车道照明即可,入夜后可开启全部的照明,随着夜的深入,逐步关闭车位照明及车道一半的照明;在下半夜,仅留车道的一半照明即可,既方便管理,节能效果又好。b.按“需”提供照明的控制模式。在建筑的设备区域,如电梯机房、水泵房、地下配电间等,灯通常是关闭的。只有当管理人员进入时,声音探测器才会自动将灯点亮。当房内人员走后,探测器控制延时工作一段时间,将灯自动熄灭。c.维持光通量的控制模式。在建筑中,采用调光控制方式,调节灯具输出,始终使灯具保持光通量最小维持水平,让灯具在整个工作期间,既满足了照明要求,又节约了电能。维持光通量的控制模式,可利用感光元件接收空间的光环境。

3)玻璃幕墙运行的节能管理。隔热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主要方面。为了提高幕墙的保温性能,减少热损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改善采光窗玻璃的保温隔热性能,尽量选用中空玻璃,并减少开启扇;第二,对非采光部分采用隔热效果好的材料做后衬墙(如浮石、轻混凝土)或设置保温芯材;第三,做密闭处理和减少透风。

4)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培养,提高运行管理效率,促进节能。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讲授或设备制造商与系统集成商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工程技术人员,组建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建筑管理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国内智能建筑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效管理人才,充实到物业管理与节能改造的实际工作之中,提高智能建筑的综合节能水平。

6绿色智能建筑发展的展望

所谓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即是将智能建筑的设计方法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

通常,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所形成的建筑被称作绿色智能建筑,对应绿色智能建筑,其所使用的技术被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常见的包括:节能技术、节地技术、节水技术、节材技术以及智能化设备及技术。实际上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在我国已有多处应用的实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迎合绿色奥运的口号,体育场使用了地源热泵,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能量,夏季吸收土壤中存贮的冷量向鸟巢供冷,冬季吸收土壤中蕴涵的热量为鸟巢供热。又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膜结构等相关技术使自然光能得到充分利用,能实现一天中绝大部分在封闭的场馆中利用自然光进行照明,大大的节省电力能源;同时在“水立方”,3万平方米的屋顶可以把雨水100%的收集,相关资料显示,该雨水收集系统一年收集的雨水量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因此这种高雨水收集率的建筑对于北方缺水地区尤其适用。

此外,将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用于原有建筑的改造也是今后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厦门中银大厦节能改造项目,在对原大厦的能源改造中,首先对技术落后的2台冷水机组和4台水泵进行更新,提高运行效率;其次,重置了冷冻水温度以符合预期冷冻负荷;再次,采取了控制通风的先进控制策略;而后,对风机和水泵进行变频改造;再而后,通过楼宇设备监控系统实现对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开启、运行监测,水流量根据实际负荷进行自动化调节;最后,对照明系统进行了节能改造。据了解经改造后,该大厦每年可节电近95万千瓦时,省电达30%,为国内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利用绿色智能建筑技术进行节能绿色改造提供了借鉴。综上所述,在今后,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必将成为建筑的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人们对于绿色生活以及节能的全新要求才能得到最大满足。

7结语

节能是建筑的永恒经典课题,只有绿色节能的建筑才是名副其实的智能建筑,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一体化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建筑规划建设中始终贯彻绿色节能理念,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思想,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节能项目管理,相信我们的未来完全可以实现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想。

参考文献:

[1]周巍,陈宏伟.智能建筑与节能浅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5)

[2]卢深.浅析智能建筑中的节能设计[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9

关键词:专业定位;创新型人才;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我校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建筑类院校,是全国高校最早开展智能建筑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根据建筑类院校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定位。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建设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智能建筑技术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2000年国家建设部将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设在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建设部评为首批重点学科,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被评为建设部首批重点实验室。强化自动化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评为辽宁省特色专业。

一、优化教学体系培养特色的人才

以人才智能建筑特色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具有建筑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的教学平台,强调教学活动与研究性自主学习和课外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强化对学生个性培养,优化了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技术专业特色

根据智能建筑技术发展需求,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控制理论模块、建筑电气模块、建筑智能化模块等,这些特色课程包含了智能建筑技术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完善的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体现了多技术的融合

智能建筑技术是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综合技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将多技术、多学科有机地结合,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合理、有机结合。

(三)重视科技实践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将学生科技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科技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化课程设置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建筑类院校的自动化专业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的有机结构。知识结构为:电气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建筑技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强电+弱电知识,更重要的掌握信息和智能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根据专业学习特点,认真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完善、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专业特色,增加了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建筑机器人、智能建筑技术概论等反映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充分体现培养专业学生的个性。

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实验室,提供了大量选做实验,也可以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相关的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让学生撰写论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三、强化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制订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现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特点是: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课程内容上从整体上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实验内容更好衔接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二)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职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修订了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智能建筑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在专业实验课中,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规范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到设计院、企业等部门,结合工程实际,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在辽宁省名列前茅。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学校现有建设部重点实验室智能建筑与系统实(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验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中心、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智能建筑技术研究所、大学生创新基地等,还有10个校外实习基地。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设有:建筑供配电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家居智能化实验室、智能建筑设备控制实验室等,实验室设备先进。

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是建筑智能化教育的综合实训基地,多次接待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考察指导,受到高度评价。通过多年实践,本中心实验教学系统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实现了体现学科特点和实际工程的多模块化实验教学仿真平台。学生在该系统中不仅可以完成设计性、综合性、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科研及创新性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建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对学生开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活动。

建立校外设有实习基地,与东北建筑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沈阳电梯厂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实践教学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科研环境。

(二)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

1、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不断引进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组建开放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营造学生创新设计氛围,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技术大赛等活动,达到创新培养的目的;3、将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在科研中的应用背景,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4、在实践环节中,增加了智能建筑实习和智能建筑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智能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气工程与控制工程结合、电气自动化与智能建筑技术结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突出智能建筑、反映时代特色。

建筑智能化特点篇10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工程弱电施工设计智能建筑集成系统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007-02

1智能建筑的发展历程及方向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居住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到目前为止,智能建筑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智能建筑主要由多个相对独立的自治子系统构成,操作相对独立;第二代智能建筑主要是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将楼宇的各控制子系统连接,完成比如操作程序化、远程控制等一系列多子系统操作任务,这使得智能建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楼宇控制操作的自动化水平。目前,国际上开始尝试第三代智能建筑技术研究,人工智能科学中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楼宇智能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智能技术目的在于谋求一种适合求解“动态环境中、资源受限条件下、不可预测的复杂问题”的更理想方法。

换句话说,智能建筑是原来建筑物中“弱电”系统水平的极大提升。可是这导致很多人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超出实际需要。对于高智能的建筑物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认识,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需要的智能建筑。在我国,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观念。

2智能建筑的施工设计

2.1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

建筑的设计形态和智能化是衡量城市建筑现代化的标准。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主要由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结构化布线系统、弱电电源及接地等系统组成。

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弱电工程设计的出发点应以建筑为平台,配置各功能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空间,来适应现代建筑的需要。从具体设计上,应从智能建筑的现实考虑,充分考虑业主和使用者的各种功能要求,使设计能在总体结构上尽量现代化,既先进又经济,同时各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良好。

在从事智能建筑行业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的一些处理问题的做法和观点。

(1)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智能化系统工程受技术、经济、时间等因素制约,必须根据建筑物的专业特性和使用需求有机配套,综合考虑其使用功能、管理和经营要求、工程投资能力等因素,有重点的保证主要功能,选择适用的各个专业子系统、系统集成程度、标准等级和经济规模大的要求。

(2)采用可靠、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为原则

建筑智能工程设计应透视当前it产业发展动向,以智能建筑技术发展为主流。智能建筑施工设计只能一次性成功,工程现场不具备反复变动、多次试验的条件和可能,同时受工程周期和进度的限制、工程投资的约束则更为明显。这就要求采用可靠、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为原则,选用经过市场考验、实践证明可靠和成功的产品及设备。

(3)根据性能选用适当的设备

每一系统和设备都有其适用范围,再说了设备也不是“万能”的,贪图所谓“最优质”“最前沿”“最强大”的观念,的确不切实际。

(4)注重系统的保障措施

建筑智能化系统使用寿命可能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一旦投入使用后要24小时不停机运行,肩负着保障建筑物内各类活动、人身安全的任务。这就对设备和系统在选型和要求较高的场合下,应有具体的技术保障措施。

(5)合理的控制智能系统的成本

控制智能系统成本的前提是要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满足的情况下尽量简化系统、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采用不同的控制组合方式,比如,多采用开关控制方式,少用无级调光控制做法。通过灯具布置上的变化、照明配电回路细分和增设来调配实现照明亮度和场景的变化与控制,达到多级控制、多种变化的效果。

(6)弱电线路设计采用较可靠联接方式

较可靠联接方式在弱电系统线路设计上是提倡采用的,环形总线接法、适当增加回路或备用回路、限制单一回路设备接入数量等通常被采用。工程设计上应注意,受产品质量和现场条件的限制,同一回路串联/并接多个触点连锁或联动控制设备的数量不宜过多。此外,主干回路上线管、线槽中电缆和导线的密度、分隔铺设的要求不应该被忽略。对于长距离多负载传输回路,像DC工作电源回路,设计时要核算线损引起的电压降,提醒调试时检查回路末端的工作电压,这是设备工作不正常的常见原因之一。

2.2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线监理

一个智能建筑工程可能包括很多子系统,即设备自控系统、安保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等。要求工程施工人员在仔细审查该工程本身的系统流程,现场监测点、监控点、配线规格和布线要求的同时,还要核对智能建筑系统从其它专业引出的信息点、变送器和传感器等是否在其它图纸上均一应俱备。另外,要为以后的系统集成做好设计预留,所以不能忽视智能建筑所需预留洞、预埋件和线槽、桥架的定位与设置和结构专业的协调的设计。

(1)模块线路连接

模块化结构是智能建筑工程中现场控制器所采用的方式,系统根据区域监控点的类型和数量设置模块的类型和数量。常用的模块有:高保安输入模块(LSSi),数字输入模块(Di),数字输出模块(Do),模拟输入模块(ai),模拟输出模块(ao)等。监理工程师要核对水暖、空调、电气等其它图纸上的元件,以便设备上的信号能正确地反馈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指令能再送回到控制点,通过执行机构的调节使系统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2)管线隐蔽预埋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预埋与电气工程相比有以下几个不同:

图纸多。每套图纸单个独立系统的理解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合在一起预埋在楼层里时不认真检查就分辨不出各自所属的系统。

走放射线多。智能建筑的走放射线多,各系统之间以及与电气之间交叉铺设普遍。监理工程师要及时对现场的走管路线进行调整,因为管子相互叠上后接近板厚而使混凝土失去保护层,甚至超过楼板使混凝土无法浇注。

管径大。智能建筑的配线多以线的数量来体现(除视频馈线外),这就使得越接近布线的始端线的数量越多,导致配管直径大根数越多,结果造成这一块混凝土呈现空洞。

(3)智能建筑工程线缆

智能建筑系统的线缆要求高、品种多。仅仅少数通信线缆如RVV或RVVp等可按规范现场抽测浸水绝缘电阻大于20欧兆为验收合格外,其它智能建筑工程线缆在现场进行技术测试还有难度。

2.3智能建筑防雷击技术

直接雷击、侧向雷击、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雷击电磁脉冲等是雷电侵袭智能系统的主要形式。雷击灾害的特点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出现了新特点:(1)价格昂贵的电子器件或微电脑的设备已是雷击灾害的集中对象;(2)灾害程度增强,雷击灾害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增加;(3)雷击空间区域扩大,从二维空间侵入变为三维空间侵入;(4)跨行业性受灾,从建筑、电力行业延伸到高科技应用较广泛的领域。

由于智能建筑的出现并被广泛采用,以及雷击灾害的新特点,设计者在施工设计前必须全方位地层层设防,既要泄流、拦截,也要均衡电位、屏蔽隔离、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等,达到综合防御雷击的目的。由单一防护转变为系统防护,站在新的高度来熟悉和研究当代防雷技术,提高人们对雷击灾害防御的综合能力。

智能建筑在一、二类建筑物中采用较多,防雷等级通常为一、二级,一级防雷的冲击接地电阻小于10欧姆,二级防雷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20欧姆,公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小于或等于1欧姆。在施工中,将屋面避雷带、避雷网、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作为接闪装置,利用建筑物的结构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以建筑物基础地梁钢筋、承台钢筋或桩基主筋为接地装置,并用接地线将它们良好焊接。同时将屋面金属管道、金属构件、金属设备外壳等与接闪装置进行连接,将建筑物外墙金属构件或钢架、建筑物外圈梁与引下线进行连接,从而形成闭合可靠的“法拉第笼”。

在智能建筑物内,将智能系统中的设备外壳、金属配线架、敷线桥架、穿线金属管道等与总等电位或局部等电位相逢在配电系统中的高压柜、低压柜安装避雷器的同时在智能系统电源箱及信号线箱中安装电涌保护器(SpD)。

2.4智能建筑材料和组织设计的质量控制

智能建筑施工中用到的设备与材料的质量对一个工程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何控制好材料的质量关,要注意几点: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工程正常施工;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要有一定专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担任该项工作;加强材料的验收工作;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合理使用;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把好质量关。

要提高智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优化施工管理那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智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质量。

3总结

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还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是其技术发展的要义。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新材料学等技术发展,正在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目标。可见智能建筑技术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其相适应,因此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加强智能化高新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综上所述,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正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和探寻的方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建琪,石皓文,倪萍.智能建筑初探[J].陕西建筑,200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