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6:37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1

一、夯实扶贫基础知识,打造扶贫干部队伍 

古训有: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意思是水积蓄得不深厚,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只有打牢扶贫知识的基础,掌握扶贫政策,才能为群众提供扶贫帮困,因政施策。在工作当中,经常有群众询问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等,如果作为扶贫干部,我不了解具体的扶贫政策,群众咨询的问题答不上来,无法向群众解释,那不仅是自己的失职,让自己尴尬,更是严重影响了扶贫干部的形象。因此,只有牢牢掌握了具体政策,做到心里有数,灵活运用,才能为群众答疑解问,服务群众,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同时,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业务知识,更要多了解相关的政策,比如移民搬迁和危房改造两个政策,都是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但两者究竟如何区分,什么条件应该搬迁,什么条件应该改造等,需要进行横向的学习和理解,不然单一的学习一个业务,不和其他相关业务对比、关联,会造成一叶樟木,不见森林。因而,在工作中,除了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外,更应该学会系统的,全面掌握知识,锻炼打造出素质过硬的扶贫干部。

二、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

脱贫攻坚到了啃骨头、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恐怕更多面对的是这样的贫困户、贫困人,他们不仅是物质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贫困、思想的贫困、志气的贫困、动力的贫困。他们是双重贫困,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口,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对这样的双重贫困户、精神贫困人。一部分深度贫困人口甚至连脱贫的愿望都没有,他们不是去分析贫困的主客观原因,不是去寻找脱贫的办法,而是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辈子”。深度贫困人口即使有了一定脱贫条件,都没有很强的脱贫愿望,他们担心的是“失去”,不是失去“贫困”,而是担心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他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遇”,“等、靠、要”问题突出。因此扶贫要既要扶持智力也要扶志气。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金融扶贫商业银行扶贫举措扶贫成效

一、引言

精准脱贫是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实践证明,金融扶贫是所有精准扶贫中最全面、最有效、最持久的扶贫方式,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等多重意义,能够产生多种溢出效应。“政策的、公益的、单一的”扶贫模式难以延续,因此明确金融扶贫重要性和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就成为实现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形成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成效,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经过长期的努力,山东省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扶贫的逐步深入,一些制约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和长效脱贫的因素逐渐显露,扶贫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创造条件。

二、山东省商业银行的扶贫举措

金融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山东省各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各方面优势,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创新模式体系,密切结合当地产业,充分打造联合扶贫新局面,更好的实现贫困户的脱贫。

(一)支持当地特色产业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分别为临沂市费县、蒙阴县光伏扶贫项目审批贷款5700万元和1.5亿元,已累计为临沂市鄄城、平邑、沂水、单县等7个县的光伏扶贫工程项目审批、投放贷款17.8亿元和6.6亿元,帮助贫困人口12万人,并为蒙阴岱崮景区、沂南竹泉景区等3个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发放贷款1.8亿元。与此同时,为做好搬迁扶贫金融服务,济宁泗水、菏泽定陶区、曹县、成武县、郓城县的库区搬迁和土地整治项目审批、投放贷款分别为15.36亿元和6.5亿元,帮扶贫困人口3.9万人①。

(二)开展特色活动,开发创新项目山东省农商行为提升农民金融基础知识,开展了“金融知识走下乡”等项目活动,帮助农民了解金融知识,增强防范意识。这类活动以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为中心,为实现全面、有效扶贫打下基础。农商行还在创新领域推广了一些信贷产品和抵押贷款,如“兴农贷”、“富农贷”等。就是这些支农惠农的扶贫产品发挥了快速又简便的优势,有效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当下需求。

(三)优化网点布局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结合“金融知识走下乡”等活动推动农村建设,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帮助农民明确现代金融理念的同时,还在农村的各服务点针对服务环节和服务点布局进行实时的优化和调整,近距离为农村客户提供有力支持,逐步实现贫困地区持续扶贫目标。

(四)助力产业扶贫山东省农业银行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以支持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重心,通过一些突出的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融入发展链。与此同时,通过政府信用增级等金融扶贫模式,农行还加大了“扶贫小额信贷”“富民生产贷”投放力度,也就是加大信贷投入,使产业获得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积极对接政府和市场全省各农商行与区域政府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和沟通,深入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当中开展金融业务需求的实践调查,根据贫困农民的各方面金融服务需求状况,探讨扶贫路径:发展“企业+农户”模式,针对有产业的扶贫村,通过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脱贫;对接市场和企业,针对于无产业扶贫村,根据其现状适度给予全额贴息贷款。农商银行还加强对信贷人员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强化对全市辖内农金员的培训,有效提升农村贫困人员小额支取、转账、查询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严格按照国家金融服务标准开展工作,切实维护贫困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扶贫成效分析

(一)全省扶贫总体情况目前,山东省政府协调发挥各方力量,探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农村扶贫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山东省并不在国家认定的14个贫困地区之中,也不存在部级的贫困县,但还是存在7005个省级定点扶贫重点村。临沂市和菏泽市,曹县、东平、萃县、沂南等20个县和黄河滩区扶贫安置区为全省的深度贫困地区。依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2020年)”三年行动目标,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升级,2020年将全面完成。为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精神,努力推动精准扶贫基本战略的实施,山东省扶贫工作得到了稳步前进,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扶贫成效也越来越明显。2015年至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从242万人降至17万人,在全省人口中的占比从2.5%降至0.17%。国定贫困人口数从2015年的111万人降至2017年的8.1万人,占比已不到全省总人口的0.1%。(参见表1)

(二)商业银行扶贫成效从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对山东省近1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评价数据来看,扶贫贷款规模大幅度上涨,使受益贫困人口大大增多。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类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46.21亿元,同比增长105.38%,具体成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贷款类别来看,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69万人次,同比增长137.2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产业扶贫贷款、项目扶贫贷款余额和具体增长量如表2所示。其次,从机构类型看,全国大型金融机构贷款占比25.8%,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占比59.23%,股份制及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占比如表3所示。第三,从银行账户来看,贫困地区普惠金融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为贫困人口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银行账户的数量大幅度上涨,体现了银行业务的不断完善和人民对银行业务的认同和支持,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表42017年山东省精准扶贫贷款账户类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银行账户数量(万)69.8162.2244.24755.82同比增长59.69%55.68%20.65%42.97%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对山东金融机构评价》最后,政策举措不断完善、产品与服务模式更加丰富。2017年山东省商业银行累计制定信贷投放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方面的内部激励措施已达373项,同比增加23项;累计开发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和有效服务模式535个,同比增加49个①。

四、商业银行在扶贫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剩余贫困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阻碍商业银行助力贫困地区全面、有效脱贫的瓶颈和障碍。

(一)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偏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让很多省内大型商业银行因上市而调整战略,商业银行为了将网点集中在城市,对市场进行收缩,舍弃了大量农村市场,缩小甚至退出了部分城镇和县城的网点。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这又使商业银行网点退出的现象再次扩张,导致县级以下金融网点数量锐减,容易让一些金融组织在一些地方形成寡头垄断地位,农民的选择越来越单一,能够为农村群众提供扶贫资金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少。

(二)商业银行扶贫资金不足从主观上看,金融扶贫工作的信贷资金具有高风险、低回报的特点。此外,政府提供的风险救济资金不足,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愿在金融扶贫领域投入过多的有限资金。从客观来看,由于政府在金融扶贫、支农惠农方面政策匮乏,使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把在本地吸收的存款贷到外地,使某些地区银行扶贫贷款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着发达的科技支撑,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农村存款的跨地区吸收。另外,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上缴,也导致地方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总量减少,用于扶贫的资金也会更少。

(三)金融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扶贫过程中政府引导资金的投放,但它只检查贷款额度,对评价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率和效果不够,而银行是扶贫资金的投资者,在保证扶贫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只对不良率、利率、贷款回收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在其他方面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而且农村信用环境差,导致扶贫贷款风险高,这也大大降低了金融扶贫的效果。

(四)农民金融知识素养不高虽然一些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农民金融知识的宣传,但仍有很多信息闭塞的贫困地区存在大量农民,他们受教育程度低,金融知识缺乏,金融意识淡薄,经常会有借贷逾期的情况出现,导致农户陷入借贷困难的怪圈。农民金融知识缺失对金融扶贫的直接影响有:损害农民客户信用记录,降低农民贷款的几率;财政扶贫效率不高,使得大多数贫困户对财政扶贫的政策不了解,无法参与其中。由于贫困户的金融知识素养不高,没有办法切实树立金融扶贫的理念,将扶贫信贷资金当作救济款,不按时偿还利息本金,损害了自身信用记录的同时,也制约着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

(五)扶贫成果仍需要巩固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一夜返贫的现象极容易出现,而且,贫困户的生产意识和获得信息的能力都比较落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和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实践。此外,由于贫困家庭经济落后,很容易受疾病、灾难、自然灾害等影响出现返贫现象。

五、提升金融扶贫效果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1.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国家扶贫主管部门和省扶贫办应当通过发行专项债务、再贷款、定向扶贫等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充足精准扶贫资金,并对扶贫资金进行政策性的考核,科学设置贷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信用贷款机构,设立农村基金,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扶贫基金供给,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2.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激励。为提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应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信贷投入;加强扶贫贷款安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让银行贷有保障。对贫困地区的商业和村镇银行,央行应设立专项扶贫再贷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贴现支持力度等措施,促进信贷资金投入,激发商业银行积极性。3.提升农民生活保障程度。政府部门应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贫困地区情况制定教育扶贫政策和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减小贫困户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压力;为特定人口提供特定的政策支持,也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降低脱贫户再次贫困的概率。4.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地方银行、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的优势为,展开扶贫工作,参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为金融扶贫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二)商业银行方面1.健全考核管理机制。一是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完善银行内部考核管理机制,让参与主体明确其权力和义务,按照规范实行金融扶贫;二是建立扶贫项目全过程监督机制,允许第三方进行监督并给予评价;三是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金融扶贫资金相关指标的监管容忍度。2.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贫困地区金融需求日益增长,各商业机构需树立强烈创新意识,使扶贫工具和手段多样化。创新金融扶贫信贷产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加快土地承包权和保险抵押贷款,在抵押方法上进一步创新。加大扶持贫困地区旅游企业,建立扶贫贷款绿色通道,缩短流程,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办理,简化手续,使贷款利率执行大幅度领先同类贷款。3.增加项目驱动方式。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围绕银行让利,财政贴息,企业带动贫困户收益的联动扶贫机制,银行可以为当地的龙头企业提供一定的信贷资金,在原有的项目带动基础上加大对微小型企业的支持,让企业发展的带动区域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农民教育方面1.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培训,提高贫困地区企业和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和扶贫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率。在环境和信息等因素影响下,仍有很多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素养低下,金融意识淡薄。因此,展开对贫困地区企业和群众金融知识的培训已成重要任务,对此,下一步需要提升贫困地区群众基础金融知识水平和基础金融能力,帮助贫困地区的企业和老百姓补充精神和能力上的“钙”。2.强化诚信意识,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参与扶贫的各单位部门要大力开展对农民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诚信品质。同时,司法机关要加强对失信行为的依法惩处,为金融扶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由于金融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具有独到的优势,政府、商业银行和农户之间也应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大的资金投入、更高的金融知识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帮助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步伐、实现农村经济长远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对乡镇企业和村民开发创新产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引领村民发家致富;政府给予财力的保障,利用专项资金和互助资金,帮助贫困地区稳步高效发展,让农民感受到政府的好政策,利用金融扶贫政策打破脱贫攻坚的壁垒,实现贫困户的脱贫,逐步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刘新彦.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策略、方法及建议[J].农银学刊,2019(01).

[2]邢文洲.商业银行在金融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及建议[J].河北金融,2019(06).

[3]渠源清,李湘玲,金宁波.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实践研究———以湘西州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19(09).

[4]吴义能,叶永刚,吴凤.我国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16(09).

[5]刘旭,胡艳芳.基于金融扶贫视角的河北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现状、困境及路径[J].河北金融,2017(02).

[6]张毅.商业银行助推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J].金融纵横,2019(09).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扶志;扶智;扶贫工作;法宝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6年第一次大规模调整扶贫开发政策至今,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历了30多个年头,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目前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何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前让这7000万群众实现脱贫,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和最艰巨的任务之一。笔者认为,探索和创新新的扶贫方式,对夺取扶贫攻坚战的胜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就

由于历史的原因,贫困是全国特别是广大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全国6.6亿人脱离了贫困,解决了温饱,现正大步向小康迈进。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扶贫工作局势大好的同时,我国一些地区30多年贫困未改,甚至出现“越扶越贫”、“年年扶贫年年贫”或“脱贫返贫”的怪现象。在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工作不断向重点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怪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传统扶贫方式存在缺陷和弊端,还需不断改进与完善。

二、填鸭式、输血式扶贫的缺陷和弊端

(一)“越扶越贫”、“年年扶贫年年贫”怪现象

说起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他们缺钱少物,于是,扶贫往往就是给钱给物,但却“越扶越贫”、“年年扶贫年年贫”。给钱给物的扶贫只能解一时之需,没有真正激发扶贫对象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而助长了他们“等、靠、要”的思想和懒惰的习性。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在贫困地区,有的村民目光短浅,拿到扶贫款之后大吃大喝,尽情享乐,挥霍一空,而不是用于购置和改善生产设备,学习和提高生产技能,甚至使他们懒惰和依赖的恶劣习性进一步助长。有些贫困户,房前屋后都是竹林,竹子长得郁郁葱葱,自己却穷得连双吃饭的筷子都没有,这样的人不是“真贫”是“真懒”。因总理在任10年间三次访问,河北偏桥村被誉为“总理扶贫村”。因总理一句“变化是有,但不大”的感慨而引发河北省、市、县三级政府竞相帮扶。但遗憾的是,10年间的亿元扶贫资金并没有使偏桥村集体脱贫,相反,输血式扶贫带动的旅游业、种养殖业都相继“黄了”,偏桥村陷入维护经费不足及村民致富无力的困境。

(二)“脱贫返贫”怪现象

在全国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也曾有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脱贫返贫”怪现象:一些已经脱贫的地区主动要求“返贫”,摒弃貌似辉煌的“小康县”,转而追求能带来实际利益的贫困县。“小康县”为什么要主动“返贫”?无非就是想获得丰厚的资金、项目以及政策扶助。不论是“越扶越贫”或是“脱贫返贫”,这些“怪现象”都共同暴露了当前扶贫开发政策的一大弊端,即扶贫很大程度是是对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给予物质、资金、项目以及政策扶持,说白了就是以送钱送物为主,基本上属于“输血式扶贫”,“填鸭式扶贫”。毋庸置疑,传统的填鸭式、输血式扶贫,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无力改变时,国家和政府给予适当的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度过难关,是应该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这样的扶贫方式使扶贫对象养成了依赖性,把国家和政府的扶助看成是理所当然,那就是不可取的了。

三、扶志与扶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有力法宝

当前的扶贫工作,打的是攻坚战,“啃的是硬骨头”,讲的是成效。因此,在加大扶贫力度的同时,更应转变扶贫理念,注重扶贫方式的转变。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变粗放式扶贫为精准式扶贫。而扶志与扶智也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一)扶志

导致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自然条件恶劣导致的“资源型贫困”;有的是因为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的“能力型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还有一种最令人痛恨的就是缺少志气、好吃懒做的“失志型贫困”,这样的贫困在贫困人口中并不鲜见,甚至是普遍的现象。对于失志型贫困,如果只是一味地“输血式”扶贫,并不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既然失志,首要的就是要扶志,除了必要的金钱和物质扶持,更应加强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对他们进行帮扶,帮助其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3年前,也就是1992年7月,聚焦扶贫工作的著作《摆脱贫困》首次出版,在该书多处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有了脱贫的信心和勇气,就会化身行动,自己积极去创造条件脱贫,而不是一味地“等靠要”。

扶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家入户,谈心谈话

这就要求扶贫工作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舍得花时间,放下身份,与贫困户群众拉家常,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实实在在的关怀及党和政府对他们的重视。

2.励志电影或专题讲座

在重大节假日或当地重要纪念日组织播放励志题材电影或举办专题励志讲座,既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又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对农民进行生动的励志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志向和信心,变政府“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其明白其实人穷不可怕,怕的就是志短。

3.表彰身边的致富典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致富典型进行表彰,对贫困人员来说就是活生生的励志教育,比励志电影和励志讲座更直观更生动,更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扶智

如果把资金帮扶比喻为“输血”式扶贫,那作为智力帮扶的扶志就是“造血”式扶贫。“输血”式扶贫只能解一时之需,而“造血”式扶贫才是长久之计。

1.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扶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贫困地区的未来。因此,扶智更要从娃娃扶起。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往往比较落后,教学环境较差,师资力量不足,不利于贫困地区孩子上学受教育也不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

2.加强对农民知识、技能的培训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对知识、技能缺乏的贫困人员来说尤其适用。在志气扶起来之后,一些有志于脱贫致富的人苦于知识和技能的贫乏而致富无路。这就需要当地党委和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扶贫计划,安排能保证完成计划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针对性地对失志人员进行专项教育培训,如果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其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无异于给了他们一把通向致富大门的钥匙。

3.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

好的政策能够为脱贫致富指明正确的方向。2004年至2015年,中央连续十二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新要求。贫困地区由于资源有限,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有限,不利于及时掌握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利政策。这就要求当地乡镇政府、村“两委”班子、扶贫后盾单位及专项扶贫人员以政策宣讲、文娱晚会、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向农村农民宣传国家政策,让他们在政策的指引下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精准扶贫社会工作

一、贫困的解析

贫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同群体对其的界定不同,贫困不仅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贫困的概念不同。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它的界定也大不相同。根据国内外权威专家对贫困的解读,本文把贫困定义为,贫困是指个体或家庭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而是自己的社会水平低于社会认可的标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物质、精神、权利等方面的缺乏。

贫困也是一个外延十分广的概念,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指标可以把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公开贫困和隐蔽贫困以及过渡性贫困和持续性贫困等[1]。这么多的贫困分类不仅使我们的扶贫工作难度增加了,而且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二、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及其含义

我国的扶贫工作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6亿多人脱离贫困,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这一壮举值得我们庆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仍有将近八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我国传统的扶贫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粗放型模式,而这种扶贫方式,具有方向不明确,内容不清晰,针对性不强的特点。一方面,导致了在具体的扶贫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误差”,往往贫困人群得不到真正的帮助,反而是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独享了这部分利益,结果不但没有起到扶贫的效果,反而拉大了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即使是贫困人群得到了帮助,但由于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式的发放,以致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像。此外,由于我国当前大经济环境的变化,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性的扶贫措施已经不再适用。而且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放缓,进一步降低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在此背景下,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来直接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此,精准扶贫便应运而生了。

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是在2013年11月,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的[2]。当时指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3]。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各位中央领导人都在一些重要讲话和会议上对精准扶贫理念做了相应的阐述,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一直到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精准扶贫上升为扶贫攻坚的重要鹇运枷搿

精准扶贫是与粗放扶贫相对的一种扶贫方式,是指针对贫困发生的地区、原因、特点及表现形式,运用科学精确的专业方法对贫困进行精确识别,进而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精确扶助,并对扶贫过程和结果进行精确管理的一种扶贫方法。它体现了因地适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的理念,确保了贫困人群能正真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帮助。

三、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

(一)精确识别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这就要求通过采用合理的工作程序和调查方法把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把他们的贫困状况的表现、成因等信息进行记录,并建立帮扶档案,这就是建档立卡工作。这样才能使后续扶贫工作顺利的开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确识别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了。

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粗放型的扶贫方法,在确定贫困人员的方法上十分的简单,往往都是采取一个简单的“收入线”来区分贫困与非贫困。这种方法十分的不科学,因为并没有考虑到家庭的成员人数、危机程度等等因素。此外农村在确定贫困人口时一般也会采取“民主评议”的方法,由村民代表选出贫困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往往人缘较好、家族势力大的人会获益,而正真的贫困人口被排斥在帮扶对象之外。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科学的职业,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十分强调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来深入问题对象,通过收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档,接着采用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中社会工作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它可以采取专业的方法,制定合理的贫困程度测定的方法,不仅仅考虑收入单个因素,还要把其它因素加以考虑,按一定的比例将其数值化,从而通过直接的数字来体现一个人或家庭的贫困程度,不仅直观,而且科学。免去了以往在贫困人群的确定过程中夹杂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该工作过程的合理性和结果的科学性,从而保证真正需要帮扶的人能得到帮助。

(二)精确帮扶

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人口在明确以后,就要根据贫困对象具体的贫困成因而采取具体的帮助措施,确保扶贫的效果。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专业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对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具体服务的助人过程[4]。这与扶贫工作的理念和目标有很大相似性。在当前精准扶贫提出的情况下,把社会工作的一些科学理论和理念运用于其中,不但能提高扶贫工作的科学性,而且更有利于扶贫目标的实现。

第一,精确帮扶到村。首先,目前我国仍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绝大多数都位于偏远山区,由于受到自然地形的影响,当地的基础设施十分的落后,交通、通讯、用水用电等都十分不方便。因此,我们在扶贫的初期就要解决这一问题,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我们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形地貌的特点,为他们搭桥修路,引水通电,在加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基础上,满足他们水电的使用,而且也可以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挥清洁能源的使用价值。其次,为了真正实现村落的脱贫,我们还要还要从优势视角的理论出发,最大程度的挖掘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等,通过释放当地的优势,帮助村庄发展经济,不断富裕[5]。

第二,精确帮扶到户。家庭是一个村庄的组成单位,每一个家庭的实际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村庄的发展。因此,我们在采取精准扶贫时要注意家庭的发展。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发展任务理论,我们可以得知,每个家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会产生不同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正确处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家庭向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因而,当前家庭面临的贫困问题可能是由于家庭形成时期导致的“因婚致贫”,或是家庭扩展时期导致的“因学致贫”、“无业致贫”亦或是家庭收缩时期导致的“因病致贫”。所以我们在对家庭进行扶贫帮助时要准确把握家庭的致贫原因,做到缺啥a啥,药到病除。

第三,精准帮扶到人。一个国家地区,一个村庄家庭的贫困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贫困,因此我们在扶贫时要帮扶到人,这也是“精准扶贫”这一概念的精髓所在。增权充能理论强调,我们要试着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权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能力的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摆脱自己弱势的困境。此外,社会工作也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让弱势群体能够自己来帮助自己。所以,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要使扶贫方式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强调发展贫困人群的能力,为他们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改变他们落后、不思进取的观念。并结合贫困人群的自身优势进行相应的投资,使他们能获得相应的能力,正真实现脱贫。

(三)精确管理

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这主要是指在具体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处理好贫困户的信息管理、扶持资金的使用以及职权分配和工作管理等问题。而社会工作者在解决上述问题时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首先,贫困户信息的管理,社会工作者可以可以运用社会学统计方面的知识,把收集回的贫困户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实行资料动态管理,也就是在扶贫工作一个阶段结束后,要对农户信息重新进行审核,及时的更改,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会更加合理有效。

其次,扶持资金的使用,为了使我们的扶贫更加有效科学,我们会采取资金使用公示的方法,这使我们一些农户信息也会被随之公布。根据社会工作的保密性原则,我们有必要对贫困人群的一些隐私信息进行保密,在最大程度不泄露扶贫对象信息的前提下,做好资金的分配使用。

最后,职权分配和工作管理的问题,因为扶贫毕竟是一个实践性的工作,需要确确实实投入人员去执行任务,去开展扶贫工作。这就会涉及职权分配的问题,这是可以借鉴社会工作行政的相关理论知识,把一项具体的扶贫工作做好规划,这样才能使工作进展下去。否则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不知道具体的职责,不能及时对工作进展进行监督调控,就会出现重复工作,这不光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也没能真正帮到贫困,所以要杜绝该现象的发生。

(四)成果巩固

扶贫成果的巩固是精准扶贫取得长效的关键一步。我们在以往的扶贫过程中不注重扶贫成果的巩固,只是在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促使他们摆脱贫困后就不在关注他们,转而去扶持更需要帮助的人群。从而导致许多地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奇怪现象[6]。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对扶贫成果的巩固,保证扶贫效果的长期性,这样才能实现全体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在这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发挥自身连接社会资源的优势,推动扶贫力量的多元化。通过社会闲置资源的连接与使用,不断改善当地的现实环境,并依据地区的优势,开设相关的产业,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带领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此外,根据贫困文化理论我们知道,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而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的交往不断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7]。所以社会工作要发挥自己专业的心理教育与辅导的优势,对贫困人群进行心理教育,摆脱错误的观念,树立新的思想,明白当前美好生活的来自不易,进而引导自身的行为出现变化,积极努力,避免再次陷入贫困。

随着精准扶贫的提出,我国的扶贫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和人才的加入,扶贫过程和效果会更加的科学化、有效化。使我们正真的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的扶贫之路,加快我们的扶贫步伐,早日消除贫困。

【参考文献】

[1]祝伟.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以甘肃为例[D].甘肃: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0-15.

[2]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75.

[3]王九梅.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78.

[4]陆素菊.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4.

[5]官军勇李咏梅.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探讨[J].才智,2013,(31):335.

[6]陈睿.关于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基于安徽省2013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129.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5

一、2009年扶贫工作情况

(一)提高认识,强化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开展部门扶贫工作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帮助贫困村委会脱贫致富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效载体,是落实“两个务必”和对广大干部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政府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有关要求,把对口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亲自抓,对扶贫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副局长和各经办机构负责人任副组长、局属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日常扶贫工作的筹划和落实,为拓宽帮扶领域,深化帮扶内容,提高帮扶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009年,我局主要领导3次亲自带领机关相关同志和全体干部职工到实地考察,召开专门会议确定论证扶贫项目,制定扶贫方案,同时明确了五项措施:一是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局机关年度至少专题研究扶贫工作2次以上;二是局机关正职、副职领导每人每年至少亲赴扶贫点一次,了解情况,搞好调研;三是掌握政策,了解信息,结合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实际,为村民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扶贫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四是适时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向贫困村特困户献爱心;五是加大扶贫宣传力度,让机关干部职工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形成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学习,增强帮扶意识,夯实思想基础

为使帮扶工作真正认识到位、落实到位,我们着重解决了一个认识问题。我局领导在与机关干部交流中发现,少数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对扶贫工作不重视,对贫困村的经济状况和贫困群众的生活不了解,因此,对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2009年4月30日,以召开“开展‘思想道德、民主法制进万家活动’动员会”为契机,我局对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开展挂钩扶贫工作的专题学习教育会,认真宣讲了开展挂钩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局挂钩扶贫点××村的基本情况,并对开展扶贫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使机关的同志对农村的真实生活情况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开展扶贫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6月上旬,我们又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到村走访慰问,给机关全体同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激发了广大干部的扶贫热情。“动真情,真扶贫”成为我局扶贫小组成员的座右铭,扶贫工作得到全局同志的认可和支持,为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确定帮扶工作目标

2009年,局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前往定点帮扶的××乡××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同当地党政领导召开座谈会,深入交流,切实掌握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出主意,想办法,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什么”的原则,探索标本兼治、综合开发新路子,并认真开展扶贫帮困“结亲”活动,我们主动“攀”穷亲,利用机关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广开思路,科学投入,帮助××村搞“开发式”的扶贫。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精神激励、经济帮扶、共谋发展、相互促进”帮扶工作目标,并据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当地的脱贫致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结合部门实际,认真开展好专题培训工作

按照局机关的统一安排部署,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各挂钩联系领导深入挂钩小组,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知识、知识专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除对《“思想道德·民主法制进万家”活动宣传手册》的内容进行培训外,以部门工作为出发点,集中进行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知识的培训,并充分利用开展专题培训的机会,将与大中专未就业毕业生、农民工息息相关的“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农民工维权知识宣传到每一个农户家中,使广大群众在充分了解我们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工作的同时给予我们的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五)深入开展机关干部“进万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扶贫助学;问题;对策

新时期,扶贫助学越来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经济较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市场经济意识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扶贫助学的教育功能,纳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领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高校如何有效开展扶贫助学工作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一、新时期高校扶贫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较高,但是高校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重视程度不足。扶贫助学在高校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尽管高校对这项工作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受到种种现实因素的限制,很多高校把扶贫助学工作挂靠在学生处等相关学生工作的部门,主要工作人员也是兼管该项工作,在主观思想意识方面就把这项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这使得扶贫助学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更是缺乏科学的规划,严重影响扶贫助学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2.高校扶贫助学的活动层次低

现阶段,很多高校扶贫助学活动的层次很低,很多都是低层次的劳务型工作。比如:管理学校图书上架、搞卫生保洁、学校食堂勤杂工作等,工作层次很低。这种类型的活动固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务实精神,在短期内取得的经济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匹配,不能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

3.高校扶贫助学的岗位不足

目前,高校能够对大学生提供的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全日制的在校学生大约16000多名学生,贫困生的比例约占9%,也就是大约有1500多名贫困生,但是学校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只有500多个,这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大学生对工作的需求。并且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在目前的各所大学中普遍存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有些助学岗位是不固定的,多为一次性或者临时性的工作岗位,因此贫困的大学生也需要经常不断地换地方,这为高校对扶贫助学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新时期解决高校扶贫助学工作中诸多问题的对策

1.高校加强对扶贫助学的管理

将高校扶贫助学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在高校实施扶贫助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学生利益。同时,也需要高校不断完善相对应的制度,明确雇佣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才能让大学生从相关助学项目中获益,进而实现高校扶贫助学的良性发展。其次,高校要充分重视扶贫助学工作,安排熟悉这方面管理的专业人员管理,在工作实施、工资发放、工作质量评定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以很好地发挥引导作用。最后,高校还要加强对扶贫助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其一,加强对用工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使其了解扶贫助学活动中学校的相关规定,定时召开管理人员的座谈会,掌握相关管理情况,针对严重违反学校扶贫助学管理规定的用工单位取消其用工资格。其二,可以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使其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对参加扶贫助学的学生实施岗前培训,监管扶贫助学活动的开展。这样以来,既可以提高扶贫助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促使扶贫助学工作向着智力化、多层次化转移

首先,高校需要拓宽领域,把扶贫助学工作进行劳务型和智力型相结合。高校扶贫助学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扶贫助学的工作岗位应该在劳务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特长及专业特点安排,并且不断开拓智力型扶贫助学工作岗位。其次,高校要密切观察社会需求,以向社会提供和大学生所学专业具有紧密联系的工作。比如:外语翻译、电脑软件开发、公关礼仪以及家电维修等。最后,扶贫助学工作可以和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相互结合,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完成科研课题。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扶贫助学工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劳务型、服务型的工作为主,以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劳动观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以技术性、专业性的工作为主,以培养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扶贫助学的教育效果。

3.全面了解贫困学生的信息

首先,高校在实施扶贫助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料库。随着高校不断推行扩招政策,各大高校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同时贫困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完善贫困生资料库,高校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以及获得奖学金情况等,然后按照不同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分层次安排助学岗位,确保助学学生有的放矢,为真正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提供帮助。其次,高校的扶贫助学岗位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并且不同岗位对学生的技能素质要求不同。因此高校完全可以建立扶贫助学岗位信息库,通过建立信息库,规范岗位管理,同时也有利于相关职能部门对用工岗位实施适时的监查。此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互联网,定期在校园网络上公布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让更多的贫困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用工信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扶贫助学工作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不仅可以在经济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一定的资助,同时还锻炼了大学生各种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了解了社会、拓宽了视野,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雄兵.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浅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02):85-86

[2]任福战,王靖鑫.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资助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3(10):156-157

[3]王莉.浅议新时期高校的勤工助学实践活动[J].理论界,2005,6(09):96-97

[4]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02):74-75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7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0年党建扶贫个人工作总结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我在县委党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鱼河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扶贫工作队其他队员、乡村干部一起,全身心投入__党建扶贫工作。一年繁忙而充实的扶贫工作已结束,在这一年里,我和其他队员相互鼓励,同心协力,心系扶贫点群众,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积极探索扶贫新路子,帮助扶贫点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及争取到扶贫点的各项扶贫项目实施任务。现将一年来所做的党建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1、以___为指导思想,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使群众满意,___放心,村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协助“抓好党建促经济”,依托两线办辣椒、蔬菜、茶叶、烤烟、畜牧业养殖、特种养殖、果蔬专业合作社示范点。

3、对新场村远程教育系统进行维护及远教知识的推广。

4、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工作,挨家逐户调查人口,宣传少生、优生政策,防止多生致贫,倡导少生、优生提高质量。

5、协助完成了人口普查、农村低保、农村合作医疗。

二、工作基本做法

1、加强自身学习,切实提高党建扶贫工作本领。作为一名党建扶贫工作队员,我深知扶贫工作的重要,为了把此项工作干好,不负党的重托和群众厚望,本人首先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___的理论知识、学习农村各种养殖业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进村入户开展民意调查、召开村组和党员坐谈会等活动期间,及时将所学到的党的理论知识、实用技术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向当地群众进行宣传、讲解,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增收路子。鼓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消除等、靠、要被动思想,积极主动走致富增收路。通过不断宣传、讲解,增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增强了基层党___的凝聚力和战斗,同时也及时为当地群众答疑解惑,消除了各种矛盾隐患,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助民增收路子。选择什么样的扶持项目能让当地群众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得到实惠,是我们刚刚下来开展帮扶工作的每位工作队员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为了摸清帮扶点的村情、户情,历时一周时间,进村入户开展村情、户情调查,全面摸清和掌握了帮扶点的基本情况。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当地群众对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种养殖业等项目比较积极,且要求迫切。针对这一情况,工作队明确了帮扶目标,确定了要求尽快启动实施的帮扶项目。目标明确后,所有工作队员积极主动联系项目实施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启动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已开工维修2水库工程建设;对养殖业项目,由于前期项目经费不到位、加之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在预计启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本人与工作队员多次到有关部门协调,落实缺口资金,通过各方努力,截止目前,该村已有___户相对比较贫困的农户领到了扶贫资金开展了养殖业,群众生活得到改善,经济收入较往年有较大提高。

3、积极配合乡党委抓好__的___建设。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巩固和发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农村基层___建设为己任,协助乡党委对新场村村开展农村基层___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___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于发展了___名党员,为党___增加了新鲜血液;

二是解决了村办公用房问题,使党支部学习开会有场地,开展活动有阵地。

三是开展农村党员培训___人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___人次。

四是加强远程教育阵地建设。

亲自到村培训远程教育技术人员,提高了村远程教育人员驾驭相应装备的能力,同时增添了相关教育软件。使__的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三、工作不足之处

1、自身知识面狭窄致使扶贫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很好地为群众脱贫致富。

2、对农村工作不是很熟悉,导致工作比较被动。

总之,本人在县党建扶贫工作组、__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不断努力,尽最大的工作热情,为扶贫点尽了一份微薄之力,更重要的是在同镇干部共同工作、生活中学到了许多在机关无法学到的知识,使我受益非浅,他们一心为民、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帮扶工作已经结束,但与扶贫点群众建立起来的深厚友情,不会因为扶贫工作的结束而中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工作实际和面临的新形势,开拓思路,把创新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创出党建扶贫的特色,开拓党建扶贫新局面。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增权理论;民族村寨;生态文化资源;扶贫开发

【作者】伊漪,宁德师范学院畲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益长,宁德师范学院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福建宁德,352100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3-0161-005

一、引言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资源因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独特性、稀缺性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日益引起相关论者的重视。从国内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民族村寨生态文化资源对民族社区经济、社会、文化、开发条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等进行研究,目标大都停留在“经济扶贫”式的外因探讨、开发模式和对策措施等方面,而极少关注村寨民众个体意识的发展、民族文化振作、自我效能的提升等“扶志”方面的理论探究。而在民族生态文化资源扶贫开发过程的角色参与中,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制度不均衡等原因,处于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往往缺乏对资源的控制权力和利益的主张能力。也就是说,对于民族村寨大部分群众来说,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相对的“资源与能力双重缺乏”状态,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再分配,“走增权的途径”[1],才能破解扶贫的关键。文章借用增权理论,通过“中国扶贫第一村”闽东赤溪村扶贫工作的实证研究,为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如何提高效能提供理论借鉴。

二、增权的内涵及应用

“增权理论”(empowermenttheory)最早由所罗门(Solomo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现在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一般来说,“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也被称为权能激发、赋权、充权、增能等。它可以发生在个人、人际和社区等介入层面,由群体意识的发展、自责的减少、个人对改变负有责任的假设、自我效能的提升等过程构成。[2]增权的假设前提是,个人或群体拥有的权力是变化和发展的,无权或失权的地位可通过努力加以改变。所以,引导个人、家庭、社区通过自觉行为改变自身的弱势处境,提升自我的权能,才能使社会权力结构更趋公正。

增权蕴含三个层次:(1)个体层面的增权,即个体实现控制自我的生存能力及对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2)人际层面的增权,即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人都无法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意味着权益的增加需建立在多方的共同参与下,才能最终达到生存发展状况的真正改善;(3)政治层面的增权,即增权目标指向对社会决策的影响,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以争取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待遇。

在西方,增权理论也被用于农村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如今,民族乡村生态资源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民众的“失权”和“无权”现象已十分普遍,为提高现阶段扶贫工作的效能,将增权理论运用于民族村寨生态资源开发实践,必将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基于“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的案例实证

(一)案例点概况

福建省宁德市(俗称闽东)所辖9县(市、区)均为老区重点县,也是全国畲族最大聚居地,畲族人口19.2万,占全国畲族人口26.6%,占全省51.7%。由于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等诸多原因,直至现在,闽东仍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现有部级贫困县4个,省级贫困县6个,分别占全省的50%和26.1%,贫困程度位列全省乃至华东地区之最。

“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是闽东福鼎市溪镇下辖的一个畲族行政村,位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太姥山西南麓,辖14个自然村,408户1806人,其中畲族村民802人。由于1984年6月24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封反映赤溪下山溪畲族自然村贫困状况的来信和《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引发全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赤溪村由此被冠以“中国扶贫第一村”称号。2011年,赤溪村被确定为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2012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省级“点线面”综合整治村、福鼎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等。随着一系列政策机遇的叠加,该村主打“生态牌”,以生态资源开发扶贫为主要模式,生态资源开发力度逐年加大,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且贡献率在90%以上。

(二)案例点畲民增权效应感知调查分析

笔者于2015年7月份带领调查队深入赤溪村开展相关调查工作,在该村寨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超过93%。问卷共20个题项,分别从心理、经济、社会和政治等维度各设置5个关系因子,主要针对畲族村民参与生态资源扶贫开发过程中在这四个方面的权力感知情况进行调查,经均值和标准差等数值的统计,并借鉴李克特量表评分标准综合判定结果如下:

首先是心理维度的感知:5个因子的均值高,标准差较小,表明受试对象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过程中对各方面的心理维度感知较为趋同,无大差别,且感知度高。意味着畲民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方面增权明显,扶贫开发促进了他们心理状态的改善,增强了大部分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其次是经济维度的感知:5个因子的均值略低于心理维度的均值,表明感知度不是很高;标准差约等于1,说明畲民们在经济维度的感知差异较大,民众参与经济的机会不够均等,但大体属于积极影响。

再次是社会维度的感知:5个因子的均值中等,说明畲民对社会的认可度居中,处在部分反对范围;标准差较大,表示他们在社会维度上的感知差异较大。大致缘由归因于开发过程中强势主体对弱势畲族群体的利益侵占,滋生了开发过程中新的不和谐因素以及畲民被局部“去权”等社会效应。

最后是政治维度的感知:5个因子的均值最低而标准差却最大,属于大体反对范围,表明在经济增权状态的畲民们已经意识到自身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过程中缺乏决策权和充分的参与权,对自身的被边缘化、失语化感知强烈。

该村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工作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能力的提升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家庭、社区的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的个人动力不足、机会剥夺、权利丧失、文化不振作等因素。笔者认为,经济贫困的深层原因不仅表现为“各种经济要素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社会权利的贫困,当然还包括与社会权利相关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权利的贫困”。[3]所以,当前民族村寨扶贫工作的治本之道应着眼于引导民众如何走向增权,其中文化、社会和政治维度的增权成了今后民族乡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中增权理论的应用

一般而言,实现增权的途径有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力推动模式两种,前者重在发挥个体增权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后者重在通过外力推动和保障实现或激活弱势群体,并“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建构消除负向的自我效能感,以达到持续增权的目的”。[4]具体地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完善教育培训制度,从知识到技能促进村民增权

民族村寨居民在资源开发中经常导致“失权”或“无权”,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扶贫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且许多培训缺乏针对性,不适合当地村民的需要,广大畲民教育培训现状甚是堪忧。以赤溪村为例,畲民们文化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39年,从事的职业以农业为主,专业技术人员极少,且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2.5%,绝大多数劳动力只属于体力劳动型,缺乏现代劳动技能(如表1)。由于生态资源开发需要更多富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许多村民在技术含量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经济等行业失去了发展机会。此外,在村寨改造、环境治理、园区建设、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扶贫项目建设中,村民也常因缺乏知识技能而陷入无权的不利境况。因此,完善村寨教育培训制度成为村民增权的最佳途径,应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内容,对不同人群设计相适宜的教育与培训方略,通过“扶智”促进村民“人人”增权。

(二)改进精准帮扶策略,从补助到对接实现个体增权

在扶贫中,要增加村民从事开发各种资源的权益,做到资源开发要精确地落实到具体的“每一户、每一人”,这是民族村寨生态资源开发和精准扶贫的关键。具体的帮扶策略可概括为“五个到户到人”,即“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生态规划”“生态移民”“结对帮扶”五个方面的“到户到人”,这样,才能真正把资源优势和扶贫政策的增权效应释放出来。如赤溪村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分流相应人群择业就业,努力改变“表1”中所示的不利现状,让所有村民充分享有生态资源、共同脱贫致富的权利。具体做法是:一是通过对赤溪408户1806人进行精准调查、建档立卡、找准低收入人群,通过推荐就业、提供资源开发资金和途径等方式进行扶贫,保障低收入者权益,实现个体增权;二是“一户一策一干部”无缝对接,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要求,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调研、分析致贫原因,找准帮扶突破口,拓展对接渠道,将对接帮扶与促进个体增权紧密联系。同时,发挥外力推动模式的优点,践行专项补助资金直补到户、技能培训补助资金直补到人、创业培训补助资金直补到家庭、村寨旅游发展项目资金补助直发给扶贫对象等政策,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落实有关生态资源开发的责任制,即受到帮扶补助的个体均应积极主动承担开发生态资源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政府有补助,民众誓脱贫”。

(三)加强组建合作团队,从个人到小组走向联合增权

目前,闽东民族乡村基本都成立了农村合作社或相关组织,组织形式主要是“公司+农户”或“企业+农户”的二元组合模式,以及“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村企+农户”等三元组合模式。由于有了团队性合作组织,个体农户之间建立了能力和技能互补机制,在小组或合作组织共同绩效目标的框架下做出彼此的承诺和担当,小组成员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共同努力在民族村生态资源开发和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增加个人和小组的权益,并在彼此联合互补中维持共同的远景目标,发挥团队的技术资源互补优势,走联合发展之路。这样,由于合作性组织在生态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凭借集体优势,能够在生态资源开发过程中赢得更多的权益,而且通过彼此的信任和相互尊重,每个成员也更能充分分享自己的专长和技能,更能发挥个体的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并通过成员间的合力作用,实现最大化的联合性增权。如:赤溪村成立“鼎昱专业合作社”和“耕乐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合作性组织后,300多村民自由组建畲村生态资源开发合作小组,联合开发竹艺、木艺加工,种植生态产品,以“专业合作社+基地+个体农户”模式发展特色生态产业,2014年底,“赤溪村的人均收入达到11674元,较之1984年的166元增加了70多倍”。[5]此外,赤溪村民在发展合作性组织中按照自身能力特点自觉走向新的联合,依靠小组力量积极维护和享受自身权益,增强扶贫开发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联合互动在心理、经济、社会、政治等维度逐步增权。

(四)权衡内外利益主体,从合约到机制保障群体增权

随着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全面展开,以村寨居民、政府、开发商或企业为主的各方利益主体的矛盾也在增强,主要表现为:村民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中往往受到强势利益主体的支配,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导致大部分普通村民缺乏相应的权利保障,直接影响了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成效和进展。“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权力是实现利益的能力”,[6]依据制度经济学派的这一观点,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必须“想方设法地改善农民的参与、表达意识,优化当地农民的社会资源结构,为当地农民群体的增权尽心尽力”,[7]即在扶贫开发中应从合约到机制保障群体增权,才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当前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保障,即“赋予弱势群体参与发展、摆脱贫困的权利、机会和能力,加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建设”,[3]以合约、规章、制度等形式合理权衡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责任担当,特别是要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各方面的权益,提高弱势群体参与扶贫开发的机会和权利,充分保证弱势群体对民族村寨生态资源开发、扶贫工作、利益分配等事项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不断扩大民族村寨居民积极有序地参与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程度和范围,以促进人们在民族村寨的生态资源扶贫开发中享有真正平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位“主体”借助群体增权的巨大合力,共同致力于创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特色村寨,才能实现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最终目标。

五、结论

总之,由于民族村寨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众多的扶贫对象在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中无法享有自身的发展权利,导致“失权”或“无权”的现象普遍发生,必须改变精准扶贫策略,既“扶贫”又“扶智”和“扶志”,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策略,保障弱势群体在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各项权益,促进他们在个体、人际、经济、政治等层面的全面“增权”,才能真正破解扶贫的关键,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凌,周荣华,耿宝江.社区增权:实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路径思考[J].农业经济,2012(8).

[2]聂玉梅,顾东辉.增权理论在农村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理论探索,2011(3).

[3]田文富.包容发展中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贫困问题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1(5).

[4]曾易.基于社区增权理论的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

[5]廖诗雄,吴承峰.赤溪村里红旗扬[n].闽东日报,2015-10-8.

[6]龙梅.民族材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增权效应研究――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J].农业经济,2011(12).

[7]聂玉梅,顾东辉.增权理论在农村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理论探索[J],2011(3).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9

一、基本情况

安塞县辖8镇1个街道办,211个村,10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9万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其中农村人口14.98万人。截止2014年,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2977户、37270人减少到7955户、20059人,分别占到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总人口的21.5%和13.4%,其中有一般贫困户4843户13021人、低保户785户1795人、五保户502户652人、低保贫困户1825户4591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1526元提高到2486元,净增960元。因病致贫户有2278户、因残致贫户有604户、因学致贫户有883户、因灾致贫户有732户、因缺乏技术致贫户有700户、缺劳力致贫户有557户、缺乏资金致贫户有501户、缺土地致贫104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79户。2015年计划脱贫人口通过搬迁扶贫641户1847,发展苹果业1526户3468人,大棚种植294户865人、养殖715户1999人、其他产业扶贫479户1374人、产业技能培训525户1402人、务工技能培训599户1523人、救助兜底1287户1859人,全县确定贫困村74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53个,占到全县行政村的35%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综合扶贫开发,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已经初步建立。但长期以来,由于扶贫认定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扶贫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人口身上,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离群众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直接指向并立足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管当前、利长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一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提高帮扶质量。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瞄准扶贫对象,能够打破贫困需求和扶贫力量间的沟通不畅,贯通帮扶政策、资源进村入户渠道,与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聚焦扶贫对象。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通过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农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各个行业部门工作提供一个通用平台。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开展扶贫帮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畅通了信息渠道。三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对帮扶成效实施动态监测。通过调查,准确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住房、交通、饮水、教育、社保、产业、技能等详细情况,既能对各乡(镇、街道)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也能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增强扶贫工作的前瞻性,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

2、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提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推进精准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14年是扶贫的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其核心就是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扶贫对象的建档立卡。我们只有抓住贫困人口这个核心,用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这个平台,才能有的放矢、创新思路和方法,切实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3、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扶贫工作事关民生,是典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就是对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为我们扶贫开发找准一个个具体对象,然后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分年度、分批次对这些贫困对象进行帮扶脱贫,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真、做出成效,真正体现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接地气,真正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各相关部门必须按照省、市、县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1、准确把握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要按照《安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要求,2014年底前,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构建与国家数据平台相衔接的全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要通过建档立卡,对全县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

2、准确把握建档立卡对象和标准。一是要搞好贫困农户的识别。贫困户识别执行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2010年2500元不变价)的省级农村扶贫标准;同时,识别出国家扶贫标准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2010年2300元不变价)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今年市级下达我县建档立卡人口规模控制数为29470人。二是要搞好贫困村的识别。贫困村识别按照我省2013年底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全省国家扶贫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为15.1%,一倍为30.2%)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全省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03元,60%为3901.8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

3、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和步骤。本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前期准备。主要任务是确定建档立卡对象、标准及规模,编制工作方案,宣传发动,开展培训。这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开展识别工作。要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审定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规划、填册、数据录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积极开展贫困对象识别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正在进行,必须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第三个阶段是联网运行。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这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在今年10月20日前完成。

4、准确把握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安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建档立卡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一要始终坚持公示公告。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的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要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要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二要落实结对帮扶措施。识别贫困对象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因户制宜,要统筹安排各类帮扶资源,结合需求与实际,研究提出对贫困户、贫困村结对帮扶的方案,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明确结对帮扶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三要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贫困村的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动态管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集中的系统工程。各镇(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序推进。

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此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整合资源,将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各镇(街)要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配备专用电脑、档案柜等设备,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及时推进工作,按照《安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中的识别标准、工作方法和步骤安排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按时完成任务。

扶贫的相关知识篇10

加强精准监督的必要性

是构建扶贫攻坚良好政治生态的需要。扶贫攻坚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新时期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其中最重要的保障。而抓好纪检监察工作,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做到精准有效,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措施。

是促使地方、部门、干部切实履行扶贫职责的需要。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需要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履职尽责。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委、政府的专门监督机关,在扶贫工作中对促使地方、部门、干部有关扶贫工作职能职责的落实至关重要。

是保证扶贫资金有效、安全使用和干部廉洁的需要。中央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各级安排扶贫项目多、投入资金量大。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每年投入扶贫等民生领域资金在2000亿元以上,如果监管不力,就会造成各种违纪违法事件发生。实际上,这些事情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主要表现在对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套取、骗取、冒领、贪污等方面。可见,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精准监督,任务十分紧迫而重要。

如何抓好精准监督

在精准扶贫中进行精准监督,尤为重要的是要做到监督思路、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成效五个方面的精准。

监督思路要精准。一是以坚持严实作风为核心。精准监督中,必须践行“三严三实”精神,把严实作风落实到谋划思路、制定措施和推动工作上。二是以加强监督检查为基本方式。采取听汇报、查资料、问卷调查、走村窜户等方式,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三是以严格问责追究为必要手段。对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有关人员履职尽责和遵规守纪问题作好动员和安排。四是以确保精准脱贫为目标指向。要科学把握脱贫标准,客观评定脱贫对象,深入研判脱贫稳定性情况,力求减少返贫发生率。

监督对象要精准。一是按“三转”精神精准定位。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否得到落实,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是否普遍采取了“再监督”的方式。可以说,实行“再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三转”的基本特征。确定精准扶贫中“再监督”对象时,必须精准定位、精准落实。要把承担主体责任的部门、单位、人员作为“再监督”对象,切实加强精准监督,有效做好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二是从不同层次加以落实。主要从领导层责任主体、管理层责任主体和执行层责任主体三个层次来落实监督对象:领导层责任主体主要指各级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相关分管负责人等;管理层责任主体主要指各级扶贫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等;执行层责任主体主要指县乡具体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地方、单位和责任人员等。

监督内容要精准。主要包括:一是领导干部是否切实谋划、安排和督查精准扶贫工作;是否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并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管辖地区、部门和单位是否按要求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和按计划实现精准脱贫年度、阶段和终期目标。二是扶贫工作是否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否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是否精准把握脱贫标准;是否精准考核扶贫成效。三是遵守规章纪律法规情况:是否按精准扶贫的政策、原则、规程和相关要求来推动和实施精准扶贫;是否开展遵规守纪方面的宣传教育、注重落实必要的风险防控制度;是否坚持从严查处、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和截留、挤占、挪用、套取、骗取、冒领扶贫资金、物资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监督方式要精准。一是贯彻教育监督惩处并重的原则。通过加强教育,夯实廉洁基础;通过精准监督,探索建立机制;通过严厉惩处,形成强力震慑。二是切实开展“再监督”工作。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促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监管主体责任,不再由纪检监察机关代行其监管主体责任。三是多层级、多方面、多环节抓好监督检查。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监督检查机制;统筹抓好对干部履职作为、扶贫项目运行、扶贫资源调配、扶贫资金使用等的监督检查;在督促主责部门抓好扶贫项目申报立项、规划设计、批复实施、下达资金、检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时,切实开展随机抽查,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和高效化。四是加大对查实问题的通报曝光力度。定期不定期通过相关会议、内部通报、电视报刊、网络信息等形式和媒体,点名通报曝光精准扶贫中的典型问题和案例,以发挥震慑和警示教育作用。

监督成效要精准。一是精准把握衡量标准。作为监督成效衡量标准的构成要素,至少应包括:是否促使各责任主体履职尽责,是否推动扶贫中精准施策的落实,是否对精准扶贫中涉嫌违规违纪违法者产生威慑作用。二是强化注重结果理念。实施精准监督中,注意克服重过程、轻结果的意识和行为,切实强化和落实注重结果、讲求效果的理念。在落实监督思路、原则、措施、保障时,坚持围绕精准脱贫的目标指向,把确保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作为精准监督最终的落脚点。三是科学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探索总结精准监督的有效作法和经验,切实推进精准监督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真正形成精准监督的长效机制。

需克服四个方面问题

找不准再监督抓手发挥不好再监督作用。由于“三转”要求不够具体,且受长期操作习惯影响,使纪检监察工作往往找不准再监督抓手,因此,再监督作用发挥不好。要找准再监督对象,集中力量抓好对扶贫、财政、发改等主责部门履行职责的再监督。要用好再监督方式,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协调,强化相关部门、行业主体责任,抓好“再监督再检查”,严厉问责追究,切实发挥再监督作用。从而促使相关部门自觉、主动和切实开展对精准扶贫项目资金的具体监管工作,不断建立本部门、行业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监督责任主体履行主体责任措施较单一。当前,纪检监察机关“三转”意识明显增强,部门、行业主责意识也在不断树立,但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部门、行业履行主体责任上力度还不够、措施还较单一、作用也还不够突出。一些地方虽然发了一些文件,提了很多要求,甚至作了不少安排,但缺乏具体措施,或者措施较单一,致使问责不坚决、不具体、不到位,未产生必要的倒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