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流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7:40

医药行业流向篇1

【关键词】逆向物流医药行业问题措施

一、逆向物流的定义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除了正向物流外,还有逆向物流。对“逆向物流”(ReverseLogistics)较早的描述是由美国学者Lambert和Stock在1981年提出。而后,在1992年,Stock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品再生、废弃处理等流程的物流活动。在此基础上。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其进行了规范性描述,即“逆向物流通常用于描述再生、废品处置、危险材料管理、具有更广泛的视角,涵盖所有的资源节约、再生、替换、材料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

二、医药行业逆向物流概述

1.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定义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谓“药品的逆向物流”,是指药品在物流过程中,由于药品的物流错误、商业退回、而失去了明显的使用价值,但这些药品还存在再利用的潜在实用价值,药品企业为这部分药品设计一个逆向物流的系统,使其具有再利用价值的药品循环利用的活动。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必要性

在当今资源紧缺的竞争环境下,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出现,将使得该行业从根本上节约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更重要的是,避免由于药品事故的发生,危害人民群众的安全。

三、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我国药品逆向物流的现状

药品逆向物流主要包括退货逆向物流与回收逆向物流。药品的退货逆向物流主要包括:1政府行政部门要求停止销售的医药相关产品;2.顾客投诉:出现药品质量问题、如外观、色泽、口味等与正常药品有差异或者药品局部变质,药品超过有效期、说明书不规范等;3.配送中心或门店退回:药品配送运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的货品短缺等;4.厂商主动要求撤回;如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更换包装或市场策略等5.商业退回:主要是药品经营公司因药品滞销积压。

2.我国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政府对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管制与激励力度不足

政府是对逆向性物流采取有效控制的主体,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是逆向物流顺畅进行的有效保证。2007年12月,国家颁布实施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可以说,这无疑是完善我国药品市场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对药品实施监控管理有很好的规范作用,在尽量减少药品的安全隐患和对消费者的损害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维护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但是,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规范公民处理家庭过期药品的行为。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不完善

近几年来,很多企业都纷纷致力于药品正向物流系统的建立,投人了大量的资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对逆向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大部分药品企业都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有时候造成了退货和回收困难及混乱的局面,在药品退回到企业或回收后,如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就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企业整个药品逆向物流系统不能得以有效的运行,亦难以达到挖掘新的利润源、增强客户满意度及提升企业形象等目的。

四、发展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部门加强管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虽然,逆向物流的概念引人我国较晚,但还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颁布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以及《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方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法规,监督和指导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

2.加强对药品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与管理

(1)从企业的外部考虑,设置专门的逆向物流回收中心是节约型逆向物流的最佳选择。处理过程标准化,既可以节约处理时间和成本,又可以汇集企业信息,有利于产业发展。

(2)企业的内部着手,首先,加强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准确、及时的信息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分析、处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问题。其次,加强对逆向物流网络的规划。合理的网络规划过程中要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为目的,防止二次污染。最后,加强对逆向物流系统的结点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过程,加强库存管理。

3.从源头提高产品的回收活性,加强对过期药品回收的管控

在生产这一环节中就要致力于绿色设计、绿色加工、绿色生产和绿色包装,在制造环节中进行深度挖掘,强化逆物流化管理。同时,鼓励强化定点回收制度,开展定点回收过期药品制度,有利于民众自觉参与回收工作。首先可以缓解药监部门大范围回收过期药品的压力。其次,也使企业可以借助回收过期药品的契机,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4.药品企业采用逆向物流外包模式

目前,UpS、联邦快递等目前均开展了逆向物流业务,如果医药生产企业将医药逆向物流外包给具有资质的并且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那么将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在核心业务上,从而增强企业的战略竟争优势。由于外包服务的专业化运作,又将为药品企业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流向篇2

作为企业,创新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不二法门,实施并购重组是加快企业发展的捷径,打造品牌是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作为投资者,中药和生物医药行业是投资的亮点领域,是重点投资机会。

作为政府,应该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实施行政保护与新药保护并举的政策;引导产业规划,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国际性品牌;继续推动药价改革。

未来5年,中国医药产业整体上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赛迪顾问预测,产业规模将由2004年的347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710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5%,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

中国医药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竞争格局、资本流向等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产业发展将进入规范化时代,产业转移将由制造转向研发,产业结构将发生调整

――新政策将进一步规范医药产业和市场

近几年国家陆续推出的药价改革、药品分类管理、医保扩容、医疗体制改革、放开商业批发领域、招标购药、农村药品市场启动等等政策措施,推动了产业规范化,政策法规的变化促使市场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未来5年,国家在药品价格监管、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在医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在医疗保险领域通过扩大覆盖范围和建立医疗费用约束机制等政策的推出和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医药产业和市场。

――全球医药产业转移由低端向高端转移

继全球it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后,跨国制药企业也纷纷将投资转移中国。据统计,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投资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有14家。但近年来,跨国医药企业将高端的研发也逐渐向中国转移,GSK、罗氏、诺和诺德等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主要原因是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临床科研基础和丰富的疾病资源。全球医药企业产业转移由制造转向研发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产业结构将继续调整

近几年,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在准入控制与质量提升中得以优化。7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被取消生产资格,近三成药品批发企业遭淘汰,七成保健品将退出药品市场。与此同时,一、二类新药审批数量在逐年增加,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企业已逾千家。

未来5年,随着医药产业的逐步改革,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改观和优化。企业集中度将继续提高,股份制经济比重将加大,天然药物和生物药物的份额将扩大;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现象将得到抑制;零售市场份额将提高,医院药房作为销售渠道地位逐渐将下降。

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

未来5年,中国医药产业的市场总格局也将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

――生物工程技术将会获得突破性发展

在基因序列、功能基因、基因芯片、基因治疗的研究上将会获得突破性发展,其成果的产业化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疾病,消灭长期困扰的遗传病,根治癌症、艾滋病等“世纪之症”创造条件,同时也将为医药产业带来无限的市场空间。

――天然药物产品份额增大

目前在自然资源药物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这些技术将在未来10年促进天然药物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海洋生物和矿物中被人们先后发现许多具有抗病菌、抗病毒、止血、抗凝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作用的物质,当生物工程与海洋生物学结合时,许多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药物将会诞生。

――药品定价市场化,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未来5年,国家可能会对现行定价政策做出重大修改,除“毒、麻、精、放”等国务院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必须由国家统一定价外,其余药品定价一律放开。进口药、合资药、新药、普药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同时,医药市场价格将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调,在政府继续医药分业改革后,势必推动药价下降。

――非处方药(otC)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未来5年,中国otC市场规模将以11.18%速度增长,到2009年达到581亿元。主要原因:一是人们自我药疗和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自购自用药品的现象日益增多。二是外资企业的高度重视,如德国默克中国市场的otC项目已经启动近两年;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10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今后5年在中国otC销售年增长为50%;2004年2月,香港最大的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联手开拓国内otC市场。三是医药分业的改革,把医院门诊药房分离出来,变成社会零售药店,将促使otC市场迅速扩张。

――农村市场份额将增长

据统计,近几年医药商品对农村销售规模逐年扩大,年增长率在10%以上。未来5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改善、消费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国家“两网”建设试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农村医药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新的竞争格局将形成,竞争区域转向农村市场,集中度加速提高

――天然和生物药品份额上升

目前化学药品依然占据医药市场的半壁江山,尽管如此,作为后起之秀的天然药品和生物药品近几年来不断挤占化学药品的市场份额。2005年,天然药品中的中药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达到1045亿元,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也呈现增长态势,达到280亿元。未来5年,中药和生物医药市场将保持15.73%和17.8%的增长速度,2009年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876亿元和540亿元,两者份额将占医药市场份额的34%。

――竞争区域转战农村市场

农村“两网”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动让使农村市场成为新热点。据了解,目前农村市场不断发生假药案,农村正成为假药劣药的“重灾区”。由于农村市场的药品零售尚处于“荒芜”状态,留给医药制造企业发挥的空间极大。国内医药企业华南药业、广州诺贝华乐制药厂以及白云山中药厂等企业已经开始重点拓展农村市场。今后几年,农村市场将成为医药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集中度加速提高

医药产业两极分化日趋明显,生产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国内60位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1995年为19.7%,2004年为36%。在细分行业中,2004年前100名化学原料药企业生产集中度为61%。在所有制经济中,前100名股份制企业生产集中度为56%。未来5年,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趋势由于竞争的加剧将会加速。

资本流向医药行业逐渐增加,战略性并购将成为主流方式

――创业资本流向医药行业将会逐渐增加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和网络通讯行业仍是近两年风险投资的热点,但投资额度看,中国医药产业获得的风险投资远远落后于it产业。医药行业虽然投资呼声很高,但实际获得的投资较少。未来5年,随着医药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研发型企业的增多,创业投资家对该领域的投资将会增加。无论风险投资的行业偏好角度,还是从新增投资项目和新增投资金额的行业分布判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itC行业仍是投资的最热门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在今年风险投资热点行业中排名第一。

――医药行业战略性并购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中国医药企业的并购理念更加成熟,将注重并购的协同效应,并强调加强在某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从具体领域及环节看来,从以前低成本扩张,转到了注重营销网络、文化等资源的整合效应。这种并购以战略资源互补整合、一体化及强强联合为特征,这种方式已成为今后中国医药行业特别是医药行业上市公司重组的主流方式。

――并购重组将推动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定位

预计今后几年中,随着医药产业的改革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将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

购并、重组也将加快了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医药流通体制的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医药流通领域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民营企业在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中将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流通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命军。可以预言,未来5年,国内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将进入高峰期,国内医药强者愈强,两极分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重组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头戏。

医药企业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向

通过“引进来”,全球著名跨国制药公司都通过合资或合资在中国投资设厂,全球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外资当前投资方向正在由产业投资转向研发投资,充分利用国内优秀人才和高水准的临床医院进行原创药物筛选和新药临床试验。

中国医药企业经过积累和发展,不论在产品技术和研发、品牌上,还是在企业实力上,都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特别是在中药、生物制药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中国医药企业已经具有了参入国际竞争的条件。未来5年,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战略,“走出去”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新战略。

医药行业流向篇3

关键词: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趋势;拓展方向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级医药供应站,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意识薄弱,资金人才缺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医疗行业投入的增大,一些大型医药集团的出现,各类资金的进入,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发展,竞争程度有了实质性提高,医药商业流通也逐渐呈现扁平化趋势,但总体上依然是“一小二多三低”,即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益低。据SFDa数据查询,至2012年1月为止,拥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批发企业仍有一万三千多家,平均每个省就有3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另外也有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医药商业平均利润率为1.29%,毛利率也只有7.09%。

2012年随着卫生部、商务部、工信部以及科技部等部门的医药相关的十二五规划的出台,预示着医药流通行业又一次改革和整合的开始。

1、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趋势

多种业态并存。药品批发企业的数量减少和规模扩大,既是政府政策导向的结果,也是市场竞争所导致的的必然趋势。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医药批发行业里面,需要各个企业拥有更加详细的市场定位,这样的定位势必会引导行业内多种业态共存的局面出现,诸如综合批发、批零一体化经营、制经营、零售连锁、特色单体药店、药品配送、第三方医药物流、学术推广等多种业态会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这样的多业态趋势对于促进医药流通行业产业链的优化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样也有助整个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利润来源的多样化。传统的医药流通企业主要靠进销差价获利,这种方式主要是建立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然后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促使价格趋向透明化,再加上国家招投标政策的实施,同类企业价格竞争的加剧,也使得批零差价逐渐缩小。与此同时,供应链的扁平化成为趋势,厂家返点逐渐增多,即和厂家签订一定数量的购销合同,批发企业按供货价出货,完成任务后厂家返点。近年来,为上游生产企业提供仓储和配送服务来获取相应佣金的仓储配送式业态也已出现。专业营销公司或商型的批发企业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他们凭借自己的市场运作经验和网络资源,对少量品种进行市场运作,承担了制药企业的部分销售功能。当然,竞争使得整个行业的微利化成为一种常态。

企业规模的扩大。医药流通企业只有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通过市场竞争,联合、兼并、关闭、破产,医药流通行业逐步形成以区域核心批发企业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医药商品流通主渠道。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物流将作为第三利润的源泉得到重视。it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比较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CRm/wmS)和信息及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如RFiD)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的商务模式必将影响市场的拓展方式。

企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创新、知识和人才。流通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物流配送的服务,还包括提供医药信息服务的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2、医药流通企业拓展方向

市场拓展方向:农村销售仅占全国医药销售总额的8%左右,随着国家农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农村和社区等将成为潜力最大的市场。而且随着医药市场营销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发展,市场的深度开发成为必然。此外,医院药房托管的出现,是医药分家的必然一步。

向第三方物流发展:以物流中心为平台,与药品生产企业(上游企业)和药品销售终端及其他药品流通企业(下游企业)建立一种面向市场的供需互动系统,提高药品流通效率。现代化仓储和物流运作水平的提高将使“第三利润”成为可能。

医药电子商务:截止到2013年3月国内已有133家企业获得网上售药资格证。据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医药B2C的规模为4亿元,2012年医药B2C的交易规模达16亿元,出现了数家销售额超千万的企业。当然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依靠互联网销售产品,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运营和管理的信息化基础上的。新兴电商企业与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结合将有可能改变医药流通的格局。

医药行业流向篇4

关键词药品流通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3-0027-05

中国市场已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开放阶段,国内市场逐渐国际化,国际医药流通企业已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大。近几年我国的医药流通行业逐渐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正在向大型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新医改的实施,相关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医药行业规模化、集约化成为发展趋势。解读与思考陆续颁布的诸如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等新政,可以预计,在政策的推动下,医药流通行业将重新洗牌,行业的大整合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处于一场急剧的变革之中。

1对标国外先进医药流通行业

1.1经营特点简析

1.1.1欧、美医药流通企业主要经营特点

计算机管理系统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人员依赖性低。客户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交并确认订单和了解产品价格以及库存情况。药品批发企业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出最优方案以提高分拣人员效率和安排药品陈列位置。

以客户为本,重视服务。帮助客户平衡消费者需求与库存,降低成本。近几年更是为客户增加了许多有价值的服务,包括为生产企业提品的包装以及标签服务,提供对疫苗、冷冻制品和罕见病药物特殊处理方式服务,提供先进收款系统服务等。

1.1.2日本医药流通企业经营特点

条形码技术应用广泛。所有药品的销售包装上都有条形码,条形码的应用使药品供应的各个环节操作效率与准确率都大大提高。

储存、拣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在规划设计时考虑修建立体库,采用立体货架,提高整体储存空间。拣选设备方面,物流中心通常会使用自动分拣机等拣选设备,同时结合商品条形码的应用,提高分拣效率,严格控制出货的差错率。

仓库管理软件、物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强大。物流中心非常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适用性,该系统会同多个自动化设备连接。

1.2对标国外领先医药流通行业后的思考

国外大医药流通企业近二年经济指标情况见表1。

1.2.1医药流通行业最终要走向集约化、规模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商业从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向整体方案提供商,是一个普遍的趋势。不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日本,医药流通行业都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只不过不同的医药体制下的医药流通产业链不同,从而导致了整合速度的差异。但不管速度如何,发达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医药流通行业必须提升集中度,最终将走向规模化。

1.2.2并购促使龙头企业取得超常速度的发展

国外大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并购和整合,或通过并购竞争对手,提升市场份额;或并购合作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或并购业务相关企业,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并购大大拉动了销售的增长。除此以外,还要多方面向国外领先企业学习,比如,经营现金流,世界领先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都较为充沛,这给他们自身发展和兼并重组都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并购后的整合提升,国外医药批发企业通常会选择三种途径进行整合:横向合并化、地区扩张化、垂直一体化等。提升内部精细化管理程度,降低费用率,提升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也非常重要。

1.2.3新兴的盈利模式带来利润

就医药流通整个产业链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成本环节,因此,从行业本质而言毛利率下降是长期趋势。对抗毛利率下降的有效方式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控制费率与加大增值服务,新的盈利模式不但能有效提升利润水平,还能提高原有分销业务的服务质量,进而创造更高的行业价值。

1.2.4国外领先企业在华扩张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根据imS数据,预计2012年底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许多国外领先企业在其本土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非常高,希望能寻找更好的突破机会,纷纷看好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近年来,外资医药巨头在华投资也不再局限于制药工业,而是慢慢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渗透,从生产延伸到分销和药品使用终端各个环节,外资发力进军中国医药商业流通领域的苗头已经显现。

2医药市场规模将继续增加

2.1药品的生产与销售规模增长

自2004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及药品终端市场增速均高于GDp水平(图1)。中国医药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1978-2005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1%,1990-2009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8.7%。“十一五”期间,我国7大类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复合年增长率为24.4%,2011年工业产值累计15707.5亿元,同比增长28.5%,增幅基本持平。

据769家直报企业填报的数据,药品流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568亿元,实现利润152亿元,平均净利润率1.6%,平均毛利率7.2%,平均费用率5.3%(图2)。2011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为9426亿元(全行业含税口径),扣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长23%。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步伐加速。2011年前100位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同期全国市场总规模的7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前3位集团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百强的42%,同比提高近8个百分点。

医药行业流向篇5

关键词:药品流通;问题;对策

药品流通,是指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的全过程,包括药品批发、零售和医院药房、消费者等环节。药品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流通业不仅具有一般物流的属性,还具备药品行业的特殊属性,如安全性、有效性、专用性、质量的重要性等。药品流通关系民生,课题组结合流通领域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药品流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品流通从计划分配体制转向市场化经营体制,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正式开始于1984年,近三十年来,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受国家政策调控,目前我国药品流通市场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体系:行政化的药品供应体系即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供应体系,该体系占药品市场份额的75%;市场化的药品供应体系即零售药店、私人诊所、民营医院的供应体系,它们占药品市场份额的15%;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供应体系,占药品市场份额的10%。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保面的扩展和国民对健康刚性需求的增加,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逐增长。从2005年的3000亿元到2011年的9426亿元,2012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值达到11174亿元。行业利润率低下,2011年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2%,2012年的上半年为2.0%。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各项药品流通管理政策的密集出台,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在行业内得到逐步落实,并购重组的加速,原有的多、小、散的行业结构有所改变,流通企业数量减少,行业集中度略有提高,市场集中度仍然很低。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9万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607家,下辖门店14.67万个;零售单体药店27.71万个;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42.38万个。

2012年,我国销售总额100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已有10家,比2010年增加2家;前100位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市场份额达64%,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2年,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总体增速减缓,前100位药品零售企业销售额占零售市场销售总额的34.3%。其中,前5位企业占9.6%,前10位企业占16.3%,前20位企业占22.9%,销售额超过40亿元的只有3家。

2药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药品行业集中度差

目前,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营销能力的不足,需要借助经销商的力量,80%都采用招商制。药品流通一般为五个环节:厂家、总、区域、医院和零售药店、消费者等。现有模式主要为底价制:药企将药品以市场价的3折乃至2折包给商,商再以底价拿到药品后,参与招标或直接联系的形式向医院销售。

药品从厂家到最终的消费者,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经历了5-6个环节。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又都可直接对医院或零售药店进行销售。药品流通环节越多,加价也就越多,药品的价格就越高。相同厂家的同一种普药,历经不同的体系渠道,最终售价相差很大。药品到了消费者手中有的价格已经翻了数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导致药价虚高。

2.2企业间无序竞争严重

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带金销售、挂靠、过票等。究其原因,除了国家对药品流通业的监管缺失外,其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虽然国家推行了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00年颁布)认证,但准入规则虚化,退出成本很低,现有的医药工商企业仍然数量过大、规模过小,远远超出了药品消费市场的承载能力,严重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过多的流通企业都要分一杯羹,导致过度和无序的竞争;第二,医药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哪怕是个人,也可以挂靠某家医药公司,通过过票以商业总的名义给医院供货;第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行政行为比较多,如药品差价率管制、禁止二次议价的政策,各地政策不一以及地方保护等,遏制了药企正常的价格竞争,同质化竞争下企业采用的最有效、最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回扣。

2.3公立医院药品的流通程序待规范

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我国医院总数为21979家,其中公立医院13542家,占61.61%。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法人,财政拨款有限,约占医院总支出的10%。政府补偿不到位,医院必须靠自身创收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加之自身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医事医疗服务按项目付费,必然依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对实行"零差率"的基本药物加价销售。2012年4月,国家审计署调查显示,一些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仍购进和使用非基本药物、加价销售基本药物。

公立医院处于一种双重垄断的地位:从药企与医院两者关系来看,医院决定着药品的进量甚至进价,严重占压批发企业资金,即医院可以看作处于买方垄断地位;再从医患关系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医患之间的委托关系,医院又决定着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数量及价格,所以医院又可以看作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由于医院的强势地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面对医院时,不能以价格、质量、服务和品牌来竞争市场份额。

三年来的新医改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政府对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价和购销差价率的行政管制,即政府通过药品招标确定医院的药品采购价,规定医院只能在采购价基础上顺加15%作为药品零售价,不允许医院二次议价。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府只招不采,且不论医院规模大小、采购量多少、配送距离远近、回款快慢都执行同一价格。中标的多是价格虚高的药品,"低价药品中标就死"。这些政策导致医生吃回扣成为普遍现象,进高价药、大处方、滥用药直接增加医生的隐性收入,增加了医院的药品收益。这样,医生和患者在利益上就处于对立面,加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削弱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患者对医生日益缺乏信任,医患矛盾十分突出。2013年1月央视曝光的"高州医院回扣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2.4医药物流市场化程度低,技术落后

整个医药行业物流体系刚刚建立,由于药品的特殊属性,市场主体是药品流通企业,年销售额在30亿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大多建有自己的物流中心,基本不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已有的少数药品第三方物流运行不够专业,比如中国邮政试水的医药业务,虽属"第三方",也具备资质,但在运作上基本类似传统医药物流模式,难以上升到"物流"的高度。总体来说,物流设施设备不规范,商品信息标准化滞后,各节点企业没有形成信息化网络,加剧了药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不能较好地将药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搬运、配送等环节进行有效的集成和整合,药品物流效率低、成本高制约了我国药品流通的发展。

2.5药品零售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政策及环境方面的影响:目前医改政策总体对药品零售业的发展不利,鉴于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服务的铺开,来源于医疗机构的处方少,再加过去政策在建立医保体系中,一直没有把药店纳入医保统筹等政策因素影响,尤其在医改各项政策落实与推进比较到位的城市和地区,这样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客流量的分薄与销售额的下降。而经营成本如房租、人力成本等费用趋于上升。

从零售行业自身来看:行业连锁化程度不高,缺乏采购配送能力;零售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多数药店没有专职的执业药师,缺乏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能力;除药品以外的产品多元化有待进一步拓展,总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药店的高毛利时代已经终结,终端药店面临销售增长难的阶段。

3构建药品流通新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完善药品流通体制、构建新的药品流通模式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医药流通体制、医疗保险、以及国家监管等多个方面,会触及众多的相关利益群体,需要全面兼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不同利益,逐渐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则,不断探索、逐步推进。

3.1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监管

药品流通与医改、医保等密切相关,药品流通中的不少问题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形成的,有效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家也在不断地通过试点、探索,对原有政策进行修正,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取消药品差价率管制政策,政府只管药品最高零售价。现行药品差价率管制政策应考虑取消,只管最高零售价并动态调整,容许医院合理的药品利润。同时扶持民营、外资兴办医疗机构,通过市场竞争降药价。

改进集中招标制度。目前实行的公立医院集中招标制度存在不少缺陷,如,量价不挂钩、药品质量体现不足等,关键是中标价远高于零售药店、私人诊所、民营医院的采购价,给回扣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改革集中招标应朝压低中标价格、招标过程透明、更加市场化方向努力。放开二次议价,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公立医院以底价采购药品,就是维持顺加15%的加成比例,也会大大降低最终药价;改进集中招标制度,让人社部门会参与价格控制;也可以探索以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方式。

加强对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各级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应管办分开,对照国家商务部的药品流通行业五项标准,强化监管职能,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深圳的做法是:卫生行政部门今后将不再举办公立医院,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医疗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全行业监管上来,把办医院的职责交给公立医院管理理事会和医管中心。此外,还需要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健全有关药品的法律法规等。

医生的绩效考核方式和付费机制改革。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质量、效率、安全、环境、患者满意度等,考核结果与医院和科室的收入、医务人员的收入及晋升层层挂钩,从利益上形成实现公益性目标的约束和激励,促进医院和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患利益上的对立。在局部可以试点医保付费机制改革,包括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在医院形成内部控制费用的机制。

3.2并购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近十多年,我国资本市场有300多家上市企业通过并购改善和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行业整合、整体上市和增强控制权等做优做强的目的。医药行业迫切需要通过并购整合,加快产品或结构调整,实现业务协同、优势互补,减少同质竞争,打造医药行业全产业链,提升长期盈利能力。

国家政策加大对药企并购的支持力度,降低并购交易成本,不只是少数大的企业集团,中型药品批发企业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批发企业相对于生产企业,由于具有品种优势,并购整合成功率更高。通过并购整合,减少流通层次和环节,改进原有的购销方式,再造药品流通模式。具体的改革思路有:

第一,后向一体化,以大、中型药品批发商业为主,药品生产企业参股的股份制医药销售公司,厂家专注研发、生产,股份制医药销售公司作为药品区域物流节点,全权负责销售给区域终端;第二,前向一体化,大、中型药品批发商业兼并小型商业企业、代管医院药房、收购药店,拓展终端网络;第三,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流通企业,对照GSp标准,或被兼并、或退出药品行业、或转型做终端药品物流。

3.3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

在我国,除了少数几家大型的流通企业如国药、上药和华药等,有能力建设省级物流中心、地市节点,发展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外,而大多数中小药企不具备规模和能力。由于第三方物流集约化具有服务模式,可以带来交易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的降低,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助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而加快药品专业物流的信息化,大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今年6月将施行国家卫生部了新版GSp,对药品经营提出更高要求,中小药企有限的资源更需要集中在推广药品、开拓市场方面,会借力专业第三方物流,第三方医药物流模式会成为一种主流。

笔者相信,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现有的物流企业,铁路、公路以及以中国邮政等以第三方身份开展的药品物流业务,针对医药物流的专业性提高后会成为主力;一些中小医药商业经过转型、兼并重组,也会成为第三方医药物流的生力军。

3.4零售药品连锁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

药品零售也因医药政策带来一些机遇:目前政策逐步演变为规定社区卫生机构只能销售基药目录产品,导致药品品种短缺,一小部分患者回流到药店;以人头拨款的方式为主的医保控费,对医院费用采取封顶制,将使部分处方和药品回流到药店;零差率政策将逐步降低医院对药品销售的依赖性,处方外流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药品零售行业自身也应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批零一体化,作为药品的集成供应商的批发企业,通过兼并或持股的方式介入零售;进一步发展连锁和联盟,提高信息化和物流水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强药店的布局规划,完善分级管理;适度多元化经营,整合适合药店销售的品牌保健品、药妆等,在非药品品类发展自有品牌,在健康服务方面开展探索,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培养和吸引人才,除执业药师外,还可引入坐堂医生,提高专业药事服务能力,诚信经营,力求顾客满意;上规模的药品连锁集团和有实力的药店可以加快药品电子商务的探索,鼓励经营规范的医药企业发展网上药店,吸引新的顾客群体。

参考文献:

[1]国家商务部:2011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2,6)[eB/oL].国家商务部网站,http://.

[2]国家商务部: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3,5)[eB/oL].国家商务部网站,http://.

[3]郭春丽: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物价,2013,7.

[4]张玉龙等:论我国医药流通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

[5]左克源: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对策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5).

[6]关艳萍:我国医药物流发展亟需解决问题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12,12.

[7]王清: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策建议[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10.

[8]何倩等:我国药品流通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12,6.

[9]程锦锥等:医药蓝皮书《中国药品市场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医药行业流向篇6

[关键词]医药物流;资源整合;互联互通

[Doi]10.13939/ki.zgsc.2016.28.052

1引言

2011年5月5日商务部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就“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的主要目标,具体提出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

目前重庆本地医药流通市场发展迅猛,据统计2015年终端采购市场仅在重庆药品交易所交易额就已突破200亿元,根据重庆市政府《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规划,2017年全市医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将会形成超过10亿元的流通市场规模。但就重庆医药终端采购流通市场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中小型药品经营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总体处于较为落后阶段,面对信息化程度和物流管理水平全面升级,目前仍有大批药品经营企业未能通过新版GSp认证。

二是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缺乏有效的统筹,难以支撑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导致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迟迟不能融入医药流通行业,医药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三是销售企业与采购终端之间缺乏信息的互联互通,库存、采购、收货等信息无法有效地贯穿采购订单流程。

因此,为促进医药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本文将积极通过对医药流通领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架构分析,探索基于医药流通环节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平台分析

2.1平台服务对象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监管类用户,包括卫计委、药监、社保等医药行业监管类用户,以及交通、海关、税务、工商等物流活动要素的监管用户。二是物流服务提供方,包括医药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医药运输企业、专业医药仓储企业、物流园区等。三是物流服务需求方,包括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四是物流服务支持方,包括物流设备企业、金融保险企业、技术科研院所等。

2.2服务内容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将主要提供六类服务。一是医药物流信息的与共享,涉及医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医药物流供需信息、企业信息、医药行业动态信息以及环境、路况、天气等其他信息。二是基于交易平台的电商业务协同服务,涉及从医药生产企业到终端医疗机构、诊所药店的订单交互、合同交互等。三是医药流通监管溯源服务,涉及为行业监管部门提供药品流向的明细、报表,确保药品流通信息的动态监管与事后追溯,同时向交通、海关、税务等提供企业诚信、违纪行为等支撑信息。四是数据服务,涉及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平台上各用户之间信息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提供数据信息高效传递的能力,同时,在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信息,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和优化物流过程,提高流通的效率。五是物流资源的交易撮合,不同于药品的现货交易,平台提供的是以物流资源为商品的在线交易撮合服务,通过规避商业敏感信息来整合医药行业物流资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六是增值与延伸服务,涉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供应链金融支撑、移动客户端应用、数据分析报告等服务于医药物流过程的定制化服务。

3平台设计

3.1平台总体架构

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架构

3.2功能模块设计

3.2.1四大门户

平台四大门户包括企业门户、医疗机构门户、政府门户、运营门户,展现形式为网站、桌面客户端、移动app。

企业门户:面向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企业用户,提供信息、信息查询、业务协同、物流信息撮合、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数据分析等服务。

医疗机构门户:面向医疗机构用户,提供信息、信息查询、业务协同、药库管理、数据分析等服务。

政府门户:面向药监、卫计委、社保、交通、海关等政府部门,提供监管溯源、调度监控、决策支持、政务协同等服务。

运营门户:为平台运营商提供客户、数据、内容、营销、广告、系统配置等管理工具。

3.2.2业务系统

业务系统是向平台用户提供专业性、定制化的物流信息与服务的应用系统,包含会员管理系统、物流资源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撮合系统等八个应用系统。

图2业务系统构成

会员管理系统。包括平台会员的注册、审核、注销、处理等业务功能,以及会员基本信息、会员资质、考核评价、行为分析等管理功能。

物流资源管理系统。包括药品、器械等货物、运输资源、仓库资源、物流人员、物流设备等物流相关资源基本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系统。包括物流政策法规、物流行业新闻动态、物流资源供求、企业展示、营销会展、融资服务等信息管理功能。

物流信息撮合系统。包括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设备企业相关物流资源的供需撮合、合同管理、在线交易、支付结算、信用评价。

物流监管溯源系统。实现主动监控车辆与货物,主动获取、分析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全监控。包括车辆位置监控、配送进度监控、配送视频监控、预警阈值设置、指标监管、货物追踪溯源、决策支持、政务协同等功能。

中小医药企业物流SaaS系统。包括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运行管理、订单管理等功能。实现功能专业化、服务个性化,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物流服务要求,其中物流功能要符合GSp相关要求。

基层医疗机构药库管理SaaS系统。包括药品的目录管理以及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调价、调拨、盘点、报损、退药等功能,同时包括采购计划及药品会计等相关功能。

3.2.3数据系统

数据系统是向平台用户提供物流相关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服务,满足平台用户对物流相关业务的智能预测、经营决策、监督管理等需求。

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包括药品、器械、运输、仓储、人员、设备、位置、条码等物流基础信息的采集、存储、清洗、更新、维护、备份、共享等管理功能。

数据分析系统,支撑物流公共信息、物流信息撮合、物流调度监控、物流监管溯源、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系统对数据分析的相关需求,实现统计汇总、综合查询、统计报表、辅助决策等功能。

3.2.4运营系统

运营系统向平台运营人员提供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管理、内容管理和营销管理等运营工具,从而保障平台健康、持续地发展。

图3运营系统构成

客户服务:包括为平台用户提供自助服务、电话咨询、在线交流等服务功能,并建立答疑解惑、开展业务合作的沟通渠道,从而提升平台用户的服务体验。

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为运营人员提供客户资料管理、联系方式管理、客户行为分析、客户价值分析、客户关系维护、订单追踪管理、绩效管理等功能,从而提升平台的服务质量和业绩。

广告管理:包括对广告的资源管理、价格管理、销售管理、数据统计等广告管理功能,以及对广告的内容审核、排期、目标选择、上线、暂停、下线等广告功能。

内容管理:包括对平台上展示的新闻、公告、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等内容进行编辑、审核、、下线等管理功能。

系统运行配置管理:包括对平台各系统的元数据管理、用户数据管理、权限管理、系统参数配置、运行监控、日志管理、审计管理、目录管理和库表管理等功能,保障平台的日常运维与正常运行。

营销管理:包括促销活动的线上实现,以及会员积分、礼品兑换等会员营销服务。

3.2.5协同系统

协同系统向平台的内、外部系统提供服务接口,实现内部系统之间的调用协作以及与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

数据交换:以统一的交换规范,实现数据提取、数据转换、数据发送、数据接收、数据校验、数据审核等功能,同时支持数据的同步以及历史数据的迁移等,从而实现平台内、外部业务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

服务协同:将平台服务以webService接口形式,提供给平台内、外部系统进行调用,在不必修改平台各应用系统源代码的情况下,实现各业务的协同与扩展。

4结论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不仅服务于医药行业,通过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来优化医药物流资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而且是“互联网+医药”业务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各医药行业流通领域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魏修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08-209.

[2]侯.外贸B2C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3]刘琼.基于Soa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9).

医药行业流向篇7

关键词:医药电子商务药品流通

推行医药电子商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我国药品流通的环节太多,渠道太混乱,信息不太透明,回扣盛行,以至价格虚高严重,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伤害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我国药品流通的弊端,政府做出了种种努力,但都不尽如人意,有什么办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是可行的办法。

药品是天生适合于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一类商品,因为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度的规范化。每一种药品都必须经过国家专门机关的注册认证,并有专门的批准文号和规范的品名,规格型号也是规范的,同时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也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特别是目前已经实行了Gmp认证,合格企业的产品质量都是有保障的。对于药品,行业内的购买者只需知道它的名称和规格,不需查验实物,就可决定是否购买。可以说药品是最适宜于双方在看不见实物的情况下交易的一类规范化商品——有点类似于证券市场上的股票——而证券市场是目前电子交易搞得最好的领域。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已经有了一些小规模的探索性工作,例如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中国金药电子商务网等商业性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以及海南省实行的医疗机构网上购药的“阳光作业”等。但这些个别和局部的探索尚不成气候,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有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尚无法成为药品流通的主流。为此,本文对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以改进我国的药品流通构想如下:

推行医药电子商务的具体设想

建设全国性的医药电子交易网络

该网络应具备如下特点:

它是一个药品生产企业与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及医院之间进行电子化公开交易的系统(不面对普通消费者),即B2B,实现它们之间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衔接与沟通。

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网络,实行严格的会员制,有一套详细的交易规则,就如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电子交易系统一样。

交易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切交易都要象证券交易市场上那样公开报价、竞价,让交易参与者能够得到所有有关的信息,平等的参与竞争。如果这个系统只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方便的、但私下的沟通方式,如同双方私下通过打电话(这里换成了网上)决定交易一样,则这种网络失去了在促进公平竞争和提高效率方面的意义。交易过程必须公开,交易结果也必须公开。有关交易规则的建立,可以借鉴证券交易所的成熟经验,也可参考期货市场的某些做法,结合药品交易的实际特点,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完善。但一个总的目标就是:通过建立一套保证药品交易公开、公平、公正的规则,使这个药品电子交易市场成为一个能使药品生产企业之间、药品流通企业之间进行正当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成为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流通成本,既有利于生产企业,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消费者的合理的市场。

一切药品在交易中必须使用其化学名(正名),以利同种药品的公平竞争,防止某些企业生产的同种药品,仅仅因对其商品名(或商标)进行了强大的广告宣传而取得优势的地位。

交易要受到监管。网络管理者要积极配合国家药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例如某企业的某批次药品被查出不合格,交易系统要将此信息到所有有关的会员,并自动停止该企业该批次药品的交易。

该系统要成为药品技术资料中心,公布经有关部门批准认可的药品的成份、原理、功效、药理报告、临床试验报告等技术资料。这部分应向社会开放,而不仅限于会员,要让广大药品采购者、医生甚至消费者能方便地得到这些信息,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组建大型现代药品流通企业

这样一个电子交易系统,对促进药品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高效,前景是十分诱人的。然而与药品交易有关的各类型企业是否愿意参与电子交易,这个系统是否会如设想的那样发挥作用,则还需具体分析:

大部分有竞争实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对药品流通企业及推销人员控制流通渠道,进行不正当竞争并从中获取过高利润或收入感到不满,因而他们很愿意通过上网销售,以绕开过多的中间环节,降低推销费用,使得即使在最终药价降低的情况下,仍能增加利润——而让较多的利润留在生产企业比留在中间商和推销员那里更有意义,这样可以使生产企业有较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开发,而这正是中国制药企业目前最急需的。

有一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由于其生产的药品并无多大技术含量,全靠广告宣传,回扣开路,强行推销,并无实力进行公平竞争,这类企业不愿意在网上销售。

一些药品流通企业可能愿意从该系统购进,但在向零售药店、医院的推销过程中,一如既往,回扣开路,虚高定价,牟取暴利,使得最终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许多零售药店和部分医院可能比较愿意从网上购药,避开中间环节,但由于该系统的会员制管理,大部分规模较小的药店、医院会被拒之门外。即使允许它们入会,由于它们购药一般批次多、批量小,因此也并不完全适于从可能距它们很遥远的厂家直接进货。

相当数量的医院特别是有实力的大医院,由于在自身范围内的药品销售中拥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同时由于目前实行进销差价率的限制,更高的进价,反而能带来更高的差价额,加之有关人员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更倾向于有回扣的进货渠道。

从上可见,单纯的这一系统的建立,可能会受到相当多的生产企业和一批流通企业的欢迎,但如不辅之以配套措施,则其发展必然受到限制,难以完全达到预期目的。这也正是我国目前医药电子商务的现状。有鉴于此,应当采取如下措施:政府有必要利用其影响,甚至动用一定的行政力量,广为宣传、发动,特别是动员一批大型生产和流通企业积极参加。有必要组建若干家背靠该系统、利用该系统从厂家直接进货并直接面向零售业者甚至消费者,内部实行现代化管理,有能力控制最终药价的大型骨干药品流通企业。

这若干家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应具备如下特点:规模应足够大,在全国或一定范围内的主要城市都设立至少一家批发店或中心仓库。内部管理高度现代化和信息化。面向客户的销售,也充分利用电子交易方式。除了传统的销售方式之外,它建有自己的面向零售药店及医院的电子交易网络,与它们签订供货协议,为它们提供送货到家的服务,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的延伸对象。强化对医院的销售。要解决对医院销售的公平竞争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改变以药养医的体制,实现医药分家。但从眼下来讲,应当取消对医院的进销差价率控制(可改以最高售价控制),使其进价越低越有利,而不是进价越高越有利。最好直接在各主要城市设立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药品超市,让广大消费者了解什么是合理的零售价,迫使各零售药店不得不从这里进货,而不能为了吃回扣而从其他中间商那里高价进货。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这几家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将成为医药市场上效率最高、流通成本最低的企业,并且在一定程度能控制最终价格,使之保持合理水平。这种竞争压力,将迫使现行的传统药品流通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参与到前述的医药电子交易系统中来,并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摒弃一些落后和不正当的做法,使得电子商务在药品流通领域广泛地开展起来,从而彻底改变药品流通混乱状况,使虚高的价格降下来,使消费者受益,使生产厂家受益,最终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竞争力。

推进医药流通现代化方面的政府因素

前述医药电子交易网络的建立,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否则难成气候。可考虑:政府直接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则该网络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委托某一家网络公司组建,政府监督,并给予帮助,则该网络需取得盈利;由参与电子交易的企业(即会员)以交纳入会费或参股的方式共同投资组建,政府起组织、协调、监督作用,也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论以何种方式组建,该网络都向交易双方收取极少量的手续费,以维持开支(或取得一定盈利);必须有管理机构,负责维持正常交易秩序,惩罚违规、失约、失信行为。该管理机构可由会员授权,或由政府授权,或二者结合,甚至由政府派驻。如前文已提及,该网络的组建以及管理都可充分借鉴证券交易所的可取之处。

在组建大型现代化医药流通企业方面,既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投资,政府控制,也可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投资。由于拟建中的药品流通企业规模巨大,似主要以政府投资为宜。在具体组建上,可新设立,也可由一批原有的国有药品流通企业合并改造而来。对原有的国有药品流通企业进行合并改组,可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相结合,符合国企的改革方向,但这种做法人为阻力大,因为这些企业原有的经理、购销员之类,都是混乱的医药市场的受益者,合并改组之后,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并且通过电子系统交易,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不仅将大量减少,而且原有的很多权力将丧失,灰色收入、承包所得将不复存在,这些人可能成为合并改组的抵制者。同时合并改组还牵扯到一个地方利益的问题,操作难度大。而重新设立,投资巨大,但人为阻力小。新建还是改组,需权衡利弊,慎重决策。

以上推进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强调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其原因有二:

第一,由于药品消费的特殊性,正常的竞争机制在这领域并不十分起作用。对于药品,消费者要么无选择权(选择权主要在医生),要么缺乏足够的理性判断力(药品专业性太强,消费者有关知识有限,或者获得真实信息的渠道缺乏),因而,要等待由正常的市场竞争来改变我国药品流通的落后和混乱状况,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第二,入世后,我国面临外国先进企业的强烈竞争压力,提高国内药品流通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十分迫切。例如在普通商业领域,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巨头的急剧扩张,已引起了商业界的警惕和忧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国商业的落后。而对于更加落后的医药流通,隐患更大。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水平及效率低下。据统计,现在批发企业有1.6万多家,零售企业有12万家左右,而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的不足400家,纯利润率只有0.63%。相比之下,美国只有近百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6%。从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的药品分销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面对竞争压力,国内医药企业必将进行调整、重组。最近几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批较大的药品连锁企业,但规模仍太小。政府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强力推动一把。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讨论、小心规划的基础上,以应有的远见和魄力,大力推行医药电子交易网络及大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的组建,两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广和普及医药电子商务,建立一个合理、正规、高效的医药流通市场,造福于消费者,并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医药行业流向篇8

互联网医疗就是把传统医疗的生命信息采集、监测、诊断治疗和咨询,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大数据分析与移动互联网相连:所有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不再被限定在医院里和纸面上,而是可以自由流动、上传、分享,使跨国家跨城市之间的医生会诊轻松实现。患者就诊,不再要求必须与医生面对面。

互联网医疗包括可穿戴医疗和在线医疗服务

可穿戴医疗:“终端+云平台”模式

根据aBiResearch(美国一家研究公司)的数据,2011年应用到医疗领域的无线可穿戴健康传感器只有2077万台;2012年,这个数量冲破了3000万台;在未来5年内,这类设备将会增长到1.7亿台。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市场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比例超过50%),可穿戴设备是医疗机构、医生、保险公司、医学研究机构采集和搜集患者数据的必备设备,它帮助医生获得以前想获得却很难获得的患者连续跟踪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它能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监测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率;它也能为患者的居家康复和慢性病管理提供远程监控,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此外,它还能满足医疗结构和保险公司的研究和评估需求。

过去两年智能健康终端实现爆发式增长,现在面向个人和家庭的健康智能终端种类繁多,智能手环、智能运动鞋、智能体重计、智能血压计等设备已经在消费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迅速普及,而且这些设备无一例外都是采用“终端+云平台”模式,目前国内这些设备厂商以移动硬件制造为主,其进入门槛并不高,很容易被仿制和超越,中后台的app和大数据分析普遍是其薄弱环节。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有消费电子属性,但仍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对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国内生产可穿戴医疗设备硬件的企业中,将出现通过并购进入到壁垒高的产业链后端(即中后台的app和大数据分析)的领先者。

在线医疗服务:精准配置医生和患者

互联网必将成为一种重新配置医疗资源的强力工具,实现以患者为核心的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提升医疗效率。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医生和患者。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医生定点执业、医生依附于医院救治患者的模式,再加上我国分诊和转诊制度实施不力,医疗专家资源过多地集中在三甲医院,导致患者选择医院比选择医生更关键;专家挂号实行不合理的“排队优先制”,导致医生无法筛选到合适的患者,医疗资源浪费不可避免,而且,挂上了专家号的患者,其疾病并不一定与该医生擅长的专业领域吻合,“错配”导致医疗效率低下。

我国新医改从2009年开始试点医生多点执业,持续放开、促进医师合理流动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是必然趋势。医师多点执业将使患者从去好医院看病的观念向找好大夫看病的观念转变。多点执业将驱动医生重视个人品牌价值的建设和患者粉丝团的建设,从而真正匹配“合适的患者”与“合适的医生”,因为对医生的评价,疗效永远是第一要素,医生若治疗其不擅长的疾病,只会伤及其个人品牌。

医生多点执业为我国互联网医疗大发展扫除了根本障碍

医师多点执业于2014年开始实际推进。2014年1月2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北京和广东医师多点执业有望在全国领先实行,而不再需“原单位批准”。在北京市范围内,医师执业的地点数量将不再受限制。医疗集团内部的各医疗机构之间“多点执业”无须审批。

政策放开民营资本收购医院

促进社会办医的里程碑式政策是2009年4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13年10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非禁即入”,也就是说,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民营资本正在开展圈地式收购医院的行为,哄抬了医院收购价格,未来医院民营化是必然趋势。

国内外互联网医疗的赢利模式

国外互联网医疗软件类企业的赢利模式

向药企收费。最典型的公司是epocrates,它是全球第一家移动医疗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是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面向医生)。2010年上市时,其用户覆盖了全美40%的医生。75%的收入来自药企,为它们提供精准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

向医生收费。代表公司是ZocDoc。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等要素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和预约医生,医生可能救治更多病人,尤其是医疗保险覆盖的病人。每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该平台。

向保险公司收费。代表公司是wellDoc。该公司专注于慢性病管理,其主要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云端的算法能够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该系统已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批,而且其临床有效性和经济价值已经被证实,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承保,可以为投保的糖尿病患者报销医疗费。

国外互联网医疗硬件类企业的赢利模式

向医院收费。代表公司为Vocera。该公司为医院提供移动通信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接收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

向消费者收费。代表公司为Zeo。该公司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主要面向消费者销售硬件,通过一个可佩戴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其产品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的问题。

我国互联网医疗软件类企业的赢利模式

在我国,互联网医疗软件类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赢利模式:

广告模式(硬广告和植入式广告);

倒腾流量(低买高卖);

目前不赢利,累积核心实力。

国内的互联网医疗主要包括面向医院医生的B2B模式和直接面向用户的B2C模式。目前来看,移动app终端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疾病管理、医患沟通平台,如“好大夫在线”;

在线咨询,如“春雨掌上医生”,广告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药物管理,如“丁香园”的用药助手,医生可用来查询药品说明书,查看用药指南摘要及全文,使用常用医学计算工具;

通过医学文献向医生介绍新产品,如杏树林的“医学文献”,医生可以用它来为药企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最终向药企收费。

我国互联网医疗硬件类企业的赢利模式

代表公司有九安医疗。它主要面向个体消费者,目前尚未赢利。后续公司还有宝莱特。未来这类企业必然向后端app和大数据分析延伸,以大数据为目标,通过向保险机构和药品研发机构销售这些大数据,方可实现完整产业链的赢利模式。

互联网重塑药品供应链管理

我国药品交易受到严格的政策管制,至今获得“第三方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资质”的企业只有10家。“拥有巨大流量的互联网巨头”由于没有完整的药品采购配送流通链,难以获得第三方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资质,而已获证的第三方医药电商流量不高,对吸引上游厂商的入驻缺乏吸引力。因此,“互联网”和“医药”二者结合成为必然。

三类药品o2o领先企业

目前我国有三类药品o2o领先企业:第一,具备完整药品供应链的流通龙头(如九州通)可望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共建o2o;第二,具备完整药品产业链的药企(如康美药业)自建o2o;第三,具备特殊药品、特殊业务特许经营资质的公司有望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将o2o做大做强。药品电子监管符合国际趋势也是互联网医药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备完整药品供应链的流通药企,可望与互联网巨头合作

以九州通为例,未来有望与互联网巨头以及互联网医疗公司合资合作,形成医疗、医药、医保三位一体的C2B闭环模式。

九州通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经营品种有1.4万多种,经营品规有16万多个,上游供货商接近5600家,下游客户超过70000家,默沙东、阿斯利康、辉瑞三家外资企业是其前三大药品供应商;公司目前已在全国大部分区域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除西北和西南部分省会城市外)建设有22家省级大型医药物流仓储与配送中心、29家地市级中小型医药仓储物流与配送中心,以及近400个终端配送点;二级及以上医院客户数达到2205家,公司零售连锁药店共有875家(其中自营店达到262家,其余为加盟店)。好药师电商平台已与京东解除合作,变为全资子公司,好药师网上药店“B2C”线上业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638万元,月均销售增长约为20%。公司目前已建立了北京、成都、上海、广东、武汉5个区域的“B2C”仓储分拣基地。

具备完整药品产业链的生产型企业自建o2o

以康美药业为例,在线下业务方面,公司从中药材产地采购(上游拥有五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饮片生产(中游有5个生产地)、流通贸易(中游有物流港和中药材交易市场)到下游销售(医院终端、零售药店、商超便利店、人保直销)进行了全产业链覆盖;在线上业务方面,公司构建中药材大宗交易、健康管理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三大平台,真正实现了中药大数据的融合和应用,为公司的决策和模式选择、成本、利润、产品、服务等方面的运作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拥有特殊药品、特许经营资质的企业有望触网做大

药品电子监管符合国际趋势,也是互联网医药的一种表现形式。国际上,美国从2003年开始实行药品电子监管制度,2010年1月已经实现了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电子监管;欧盟也已经实施基于二维码的药品电子监管,药品电子监管码有利于维护患者和药品生产商的权益,能有效抵制假冒伪劣药品。

药品电子监管的监控流程为,每一盒药品都会设一个码,从生产线打码、复码,到第一批出库进入大经销商库房时,都要打码再入库,到二级经销商时再打码入库(证明这盒药品到我家了),直到零售商、药店、医院环节,仍需要打码,显示药品的流通信息。拥有药品电子监管码资质的企业,其获取利润的方式,就是在企业上报的数据证书里收费,企业、各流通环节需要不断地上报数据。

以下是我国关于药品电子监管码试点的规定和进展。

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国务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规定,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电子监管。

2008年,药品电子监管再一次扩大范围。《关于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对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及第二类精神药品等重点药品的生产、经营情况实施电子监管。从2009年起,逐步将已批准注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纳入电子监管范围。

从2008年11月1日起,我国对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和第二类精神药品(统称“四大类”)实施电子监管。“四大类”未入网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志的,一律不得销售。

2010年5月,国食药监办[2010]194号文件《关于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凡生产基本药物品种的中标企业,应在2011年3月31日前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基本药物品种出厂前,生产企业须按规定在上市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志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并通过监管网进行数据采集和报送;凡经营基本药物品种的企业,须按规定进行监管码信息采集和报送。

互联网公司难以获得网上药品交易平台资质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从事网上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必须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该证书分为a、B、C三类。C类证书可以向个人消费者直接销售药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中明确要求,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必须是依法设立的药品连锁零售企业。

因此像天猫、京东、一号店等互联网企业,尽管拥有巨大的流量,但却无法获得B2C的药品在线交易资格。例如天猫医药馆,目前仅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只能提供药品信息和展示,不能直接对消费者售药。

“医药”和“互联网”的结合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医药的实现前提是以全供应链整合为核心,覆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销售各环节,以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等)为入口,以大流量的互联网为平台,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网上药品和保健消费品的交易。

没有“第三方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资质”的互联网巨头与缺少巨大流量的药品电商,二者联手发展互联网医药是必然趋势。2014年1月23日,阿里巴巴高层宣布联手旗下云锋基金,对中信集团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进行总额为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元)的战略投资,收购其54.3%的股份。

互联网医药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从B2C到o2o再到C2B的闭环竞争力。药品产业链长、研发周期长,传统医药产业不仅因流通环节过多导致流通层层加价,而且无论是药品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在满足个人药品消费者需求上尚显效率低下,更谈不上采集消费者潜在需求来指导药品研发方向了。因此,药品生产或流通企业应借助互联网巨头的巨大流量,最大范围地采集消费者的个性化用药需求和保健消费需求,经过大数据分析,再传递给药品上游研发和生产,最终实现C2B。

医疗医药的代表性新模式

除了九州通“三位一体C2B闭环模式”,目前医疗医药领域的代表性新模式主要有:九安医疗的“移动硬件终端+云平台”模式,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复制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的medicalmall(医疗卖场)模式,泰和诚医疗的诊后管理模式和远程医疗模式,好大夫在线的医患沟通平台模式,美国HCa医院投资管理集团(连锁、贴近社区、与医疗保险深度合作、健康管理)模式。

九安医疗:“移动硬件终端+云平台”模式

九安医疗公司正从传统的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向移动医疗健康产品转型。公司自2010年起推出了iHealth系列产品,并在硬件端、应用程序和云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iHealth产品在血压、血糖、体重、血氧、运动健身等领域已经推出了近10款产品,部分产品已经通过了FDa、Ce认证(欧洲市场认证)。公司目前销售收入主要来自硬件,实际销售几十万台,后台的app和云端尚无收入。

公司未来将从战略上向竞争壁垒高的后台(app和大数据分析管理)并购延伸,公司的目标是建立用户的健康大数据,通过这些大数据与保险机构、新药研发企业等对接,从而实现商业价值。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私立高端定位和medicalmall模式

我国高端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短缺,其市场需求远未被满足。2009年卫计委(原卫生部)发文规定:公立医院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收入占比不能超过其总量的10%,这就为民营医院经营高端医疗服务留出了巨大空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应运而生,它是复制新加坡百汇医疗的medicalmall模式、开创高端私立医疗服务的领先者。

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ppL)是亚洲最大的高端私人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11年百汇医疗在新加坡的市场份额高达43.9%。百汇医疗已经布局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主要是上海、成都、香港地区)、印度、越南、文莱6个国家,在亚洲拥有16家医院、3000多张床位、60多个医学中心、多家诊所以及医疗保健辅助机构。百汇医疗管理输出的医院要求通过权威JCi认证,JCi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被商业医疗保险广泛认可。

百汇医疗的medicalmall模式打造了高端医疗技术和管理平台(诊室、手术室、放射、检验检测、药房、康复、体检、专科医疗),吸引各个专科领域的顶尖医生来开设私人诊所,租用其诊室、手术室、放射、检验检测、药房等设施、技术和管理,通过收取管理费实现赢利,其酒店式管理有效保证了集团医院扩张的可复制性,并提高了高端医疗患者的服务体验。

2012年的《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提出,严格控制公立医疗结构开设特需医疗服务。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是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是卫生部和上海市的重点项目,SimC已与百汇医疗集团下属公司签订了《医院管理协议》,委托其进行经营管理。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政府背景的国有股东)持股20%,其医院设施按照国际JCi与五星级酒店标准建造,共设有500个床位(包括450张病床0张特殊监护病床)、118个门诊室、15间手术室、10间产病房,一期投资13亿元。SimC有望成为我国顶级医生多点执业的平台。

泰和诚医疗:“掌上好医”诊后管理和远程医疗双模式

泰和诚医疗是国内最大的肿瘤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中心。公司一直引进国际最前沿的肿瘤诊断和放射治疗设备(如医用加速器、头部伽马刀系统等),通过租赁、专业管理的模式,与76家医院合作(主要为三甲医院),在医院内建立了140个放疗和影像诊断中心。2012年泰和诚医疗的收入达到1.06亿美元,净利润达到2100万美元。公司还在投资肿瘤专科医院,2012年完成了对三甲医院长安医院52%股权的收购,未来还将在北上广各布局一家肿瘤中心,并建立两家国际一流水平的质子中心(国际最先进肿瘤治疗设备之一,美国有约30台,每台投资3.5亿——4亿元)。

公司目前最有看点的两项新兴业务是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云度互联”和“金卫医康”。其中,云度互联开发上线了“掌上好医”的移动app,主要定位于诊后的问诊咨询服务。与“春雨医生”不同,“掌上好医”的患者已经跟医生有过诊疗接触。对医生而言,可以管理诊后老患者,跟踪病情变化;对患者而言,问诊过的医生能够针对病情提供更好的建议。医生对每例问诊可自主定价6——36元,“掌上好医”从中收取20%的费用。“掌上好医”已整合了全国20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脑瘤就医网”。

金卫医康专注于远程医疗,建立了以三甲医院为核心,连接异地的远程就诊系统,它已经与宣武医院合作建立了“中国疼痛诊疗远程协作网”,并成立中日友好医院特色专科推广平台。

公司线下医疗资源丰富、布局诊疗中心众多,可以对远程医疗、网络医疗、移动应用等起到支撑作用,未来公司的实体医疗资源数据将会运用“掌上好医”、远程医疗、肿瘤等专科疾病网、电子病历等汇集成的巨大的数据库,该大数据将具备巨大的商业价值。

好大夫在线:以患者为核心打造中国最大的医患沟通平台

这种商业模式定位于“以患者为核心的院外医疗服务(医院前和医院后的在线服务),建立病情优先制,让患者和医生黏附在好大夫这个平台上”。在7年多时间里,好大夫在线已为3200多家公立医院(其中含有全国全部的1700多家三甲医院)和少数民营医院(上海沃德和北京和睦家)的32万名医生注册。其中,有7万名活跃医生开通了个人网站,提供在线咨询、转诊、预约加号等在线服务,对患者帮助最大的医生排名最高;注册患者2800万人,患者从疗效和服务态度两个角度给医生打分。

“医院前服务”包括为患者找到合适的医生,同时为医生筛选到与其专业方向相吻合的“合适的患者”。操作流程是先由患者在线提交病情咨询,再由“好大夫在线医助审核,在病情优先的前提下分诊、匹配医生”,之后等待医生答复,在医生已全面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和检验报告单信息之后,患者可通过电话咨询得到医生的诊断治疗建议。“医院后服务”包括就医经验分享和出院后管理(比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管理)。

销售收入来源于几部分:第一,患者向医生电话咨询服务,医生在晚上7点以后接电话,收费标准为每10分钟200——600元,由医生与“好大夫在线”分成;第二,面向企业的数据库收费,保险公司、7家外资制药企业以及一些数据公司购买其疾病数据库;第三,介绍海外就诊的收费;第四,术后管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收费。

公司将坚持“用病人的口碑”来传播医生的个人品牌,累积核心竞争力。

医药行业流向篇9

1.配送零散,药品不集中,造成医药行业物流费用过高

由于医药行业具有品种繁多、分类复杂、储运条件要求高等特点,特别是医药物流配送网络环节过多,造成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缺乏有效的组合,相互之间经常出现资源浪费,造成运输、仓储费用增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大部分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软硬件设施落后,无法实现管理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分拣自动化。医药配送物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现象极为普通。

2.物流息化水平低

我国目前相当多数的医药物流企业没有开发自己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运作仍处于人工管理的模式,网络技术应用不广泛,电子资料交换(eDi)、企业资源管理(eRp)、分销需求计划(DRp)、有效客户反应(eCR)、电子自动订货(eoS)、卫星定位技术(GpS)等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尚未普及,整个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之间缺乏信息的相互链接和共享。繁杂的交易环节和交易渠道是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罪魁祸首,这必然导致在药品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无辜损耗,这种损耗直接表现在药品价格所包含的高昂的流通成本。而高成本的批发必然导致高成本销售,最终使药品价格攀升难下。导致高额的批发成本除了上述原因,我国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是另外一个帮凶。药品作为特殊商品的性质以及医院几乎垄断买方的市场地位,以及在我国医疗机构特有的“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应运而生,医院及医生的获利多少与药品价格高低是正相关的,所以,这也导致药价居高不下。

3.医药物流服务意识不强

北美第一大的医药批发商麦克森公司依据其自身优势及实力(覆盖全美的分销网络和配送中心、畅通的运输渠道以及相应的物流技术)为全美的目标客户全天候配送药品,效率以小时为单位计算,以保证全系统货物不间断供应。而我国的药品物流供应效率则以天为单位进行衡量,并且节假日不隶属工作时段。这种巨大差距所导致的后果不利于政府对医药资源的调控,而且对于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将是措手不及,间接对社会稳定形成较大的隐患。

4.药品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途径繁杂

在物流管理中,与药品物流成熟国家相比,我国药品流通在各环节及层次上都存在差距。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而批发环节一般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等等,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又都可直接对医院或零售药店进行销售,导致药品流通混乱,难以控制。这是我国医药流通业低效率、高成本、服务差的主要原因。在分销方面,环节多、层次多,信息流通不畅,直接导致物流成本高,间接造成整个行业的毛利持续下降。

二、加强我国医药行业物流管理的策略

1.一级医药物流中心规划设置

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可以由供应链中医药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生产企业单独出资或共同合资成立。一级医药物流中心为药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区域内药品都经过一级医药物流中心进行配送,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药品品种多、存储条件各异等特点,且医药零售端分布广泛,配送批量小、批次多、业务量较大,配送频繁,若只设立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可能不能按时完成业务量,而且配送范围过大、路线过长,运费也会较高。因此,需要设置二级医药配送中心以解决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因配送辐射半径过大而不能够及时满意客户需求和配送成本过大的问题。

2.医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

医药行业流向篇10

记者:在新的形势下,国药如何给自己的发展定位?如何看待物流能力建设的意义?

顾一民国药控股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是从传统的医药批发商向医药健康产业服务提供商转变,实现一体化运营,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最终成为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医药健康产品服务提供商。目前国药控股主要业务包括药物分销、零售。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十二五”期间,国药集团在商业领域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在全国布局的基础上,将网络向地市级,甚至县级市场延伸,将网络做深做透。

基于以上的定位,我们将物流看作是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物流能力的建设主要是在总体战略目标的引导下,进行药品配送体系的建设,为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和保障。

记者:2009年以来,国药先后上马了众多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项目,请介绍公司物流体系发展的具体情况。

顾一民国药控股自2003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全国网络建设和并购。继2006年上海、北京、广州等第一轮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后,2009年,国药又在辽宁、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苏、新疆、山西、河南等地开展了第二轮的网络布局,这些配送中心基本可以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全部投入使用。目前,公司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第三轮的物流投资建设,主要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贵州、江西等地区。本轮建设更多的是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项目规模和建设标准会根据当地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到今年4月初,公司已在31个省市建立了分、子公司,在280个地级市全面布局。在这一过程中,国药在重点地区建成和在建29个物流(配送)中心。基本完成全国除之外的省市自治区的网络布局。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依托各个省公司进行地级市网络的完善,预计在今年底完成2,3的目标,在2012年底完成全国医药分销网络的布局。

记者:医药流通企业进行全国布局,对其物流体系提出了哪些要求和挑战?国药如何应对?

顾一民: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能力最终体现的是其物流能力,这也是所有医药商业企业在进行全国布局时都会着力发展物流的原因。与整合前相比,国药在物流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上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过去单纯以业务为导向,变为从整体战略布局出发。比如在个别地区,物流建设可以合理走在业务前面。

在全国布局的前提下,实现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迫切工作,它关系到未来整个网络作用的发挥。标准化体系的内容涉及软硬件设备、结构设计、布局、流程控制等方方面面,其中有些是刚性的,有些是弹性的,具体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地域情况等有所选择。同时,通过完整的控制体系确保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的工程质量、工期、设备选型的合理配置等。相信这个体系做完后,会对整个医药物流标准化的建设起到示范性的效果。

此外,国药在对不少地市级网点的收购中,被收购企业本身有自己的物流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物流体系整体布局和资源整合的考虑。在完成全国医药分销网络的布局后,物流体系会逐渐向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省级物流配送中心一地级市物流配送中心的分级布点模式发展。

记者:在行业整合的大环境下,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对作业模式、管理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对此国药采取了哪些做法?

顾一民:行业整合的作用无疑是非常正面和积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行业的集中度,进而通过物流建设实现规模化的目标。物流本身是很基础的工作,之所以被如此重视,是源于与供应链的结合。这也是现在医药流通行业对物流越来越重视的原因,大家实际上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的。

从整个发展的思路来讲,物流与供应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像这次日本地震引发的一系列供应体系上的问题一样,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基于行业整合,我们在进行物流能力建设时会重点关注如何布点,通过联动实现快速响应,降低运营成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面临新的问题。比如在管理方式上,需要根据当地的业务情况,选择适合使用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物流中心开始尝试借助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减少人工操作。从目前的技术和设备水平来看,建设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并不难实现。同时,很多先进的技术有望被采用。比如在国药新收购的乐仁堂医药物流中心项目中,就应用了语音拣选系统、电子标签拣选小车等技术,对此,我们也会进行关注和了解,以明确哪些技术适合进行推广。

记者:您如何看待今后医药行业物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此,国药有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