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筑市场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00:07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1

摘要:基于信息化战略规划、智慧园区的产业定位,以及对信息化需求的分析,提出其设计思路和构建方向,从智慧园区系统涉及的内容开始,分别对设计原则、总体框架、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智慧园区系统架构进行了设计。本文首先从智慧园区的功能需求出发,通过分析,提出了智慧园区总体方案,规划了智慧园区的整体框架及主要子系统。随后,在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具体的设计,阐述了主要的系统建设策略,并对未来智慧园区发展远景提出了展望,为园区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个人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

引言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飞速发展,智慧城市所涵盖的领域遍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庞大系统工程。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缩影。

1设计原则

(1)先进性与成熟性、实用性相结合;

(2)互通性;

(3)系统可扩充、升级性、兼容性;

(4)可靠、安全、实用、美观;

(5)易操作、易维护;

(6)经济性。

2体系结构

该智慧园区采用了5a体系{楼宇自动化(Ba)、消防自动化(Fa)、安保自动化(Sa)、办公自动化(oa)、通信自动化(Ca)},运用智能集成管理系统(iBmS)对5a模块下的所有子系统进行了统一管控,提高智慧园区的高可用性和高维护性。

本设计参照智能化大楼标准设计,结合实际要求,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满足现代化和智能化办公需要。整个智能化系统工程包括若干子系统及整体架构整合。

3智慧园区系统功能设计

3.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其作用是把建筑物内部及建筑物之间的语音交换设备、智能数据处理设备及其它广义的数据、通信设施互相连接起来,并可以通过必要的设备同建筑物外部数据网络或电话局线路相连接,最终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先进的和可扩展的线路基础。

3.2视频监控系统

根据园区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内部建筑物结构功能分布,建设一套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建设视频监控管理平台,接入前端监控点,实现对园区人、车、物进行有效的统一管控,提供整个园区的视频图像。视频监控系统要求采用数字化、分布式的部署结构,实现视频信号的传输、交换、存储、处理,形成一个开放的、完整的、标准化的系统架构,以便监控中心能及时全面掌控园区安防情况,确保园区安全。

在园区周界、园区出入口、主要道路、所有建筑物各层的出入口、公共区域及其他特定区域设置摄像机。

3.3入侵报警系统

进一步加强园区安保,沿园区围墙设置一套周界入侵报警系统。检测到外界振动如攀爬、撞击围栏发出入侵报警信号,启动声、光报警器。报警系统采用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在园区安装报警设备,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与管控。

该系统需具有智能识别,精确定址,可靠性高,布防方便,容易维护等特点。

3.4门禁一卡通系统

门禁一卡通系统集成员工考勤、电子门禁、内部消费管理、访客管理和停车场系统等,并可以拓展到专用电梯控制、停车服务、巡更等项目。使各项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科学,为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和安全。

3.5出入口及停车场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用于对进出园区的车辆和停车场进行有效管理及费。实现从车辆快速进场、快速缴费、快速出场等全自动化智能停车场管理应用。

3.6机房工程

机房工程共包括三个部分:用于放置运营商设备的弱电机房、中心机房、安防及消防监控中心。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柜、弱电机柜、服务器、工作站、UpS电源等设备均安装在安防监控中心内。主要的工程内容为:机房的建筑装修工程、机房的配电设计、机房的空调系统设计、机房的安全设计。

3.7信息系统

多媒体信息系统主要作用是在园区内部播放日常通知公告、宣传影片、音乐等,系统应能展示图像、文字和声音。用于园区各建筑体内。

3.8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日常播放广告、通知、背景音乐等,紧急情况下可接受消防报警信号,转变为紧急广播系统(消防广播等)。因此要求公共广播系统声音清晰,准确明辩,声音刺激性小,音响效果好。园区建筑体外部可独立设置广播前端,建筑体内部广播前端可与消防广播共用,广播设置消防优先级。

3.9会议系统

根据场合的不同将会议室分为普通会议室、主要会议室和报告厅会议室。主要设备如下:

电子屏、扩音系统、电子横幅、电子签到、会议信息推送指示牌、自动遮阳窗帘控制系统、会场灯光系统、信号频闭系统。

3.10电子巡更系统

电子巡更系统用于约束保安人员按规定的时间、路径进行巡逻的管理系统。

巡更信息点主要设在园区的围墙栅栏、各建筑物的每层楼两侧(端),半地下停车场区域,以及园区主干道等重要位置上;巡更的时间具有可调整性。

3.11建筑物设备自控系统(BaS)

建筑物设备自控系统(BaS)的主要任务是对园区内的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园区机电设备包括:暖通空调设备、照明设备、电梯设备、供配电设备、其它机电设备。

系统可实现自动监视并控制各种机电设备的起、停,显示或打印当前运转状态;自动检测、显示、打印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参数及其变化趋势或历史数据;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之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监测并及时处理各种意外、突发事件;实现对大楼内各种机电设备的统一管理、协调控制;能源管理:水、电、气等的计量收费,实现能源管理自动化;设备管理:包括设备档案、设备运行报表和设备维修管理等。

3.12语音交换系统

集团电话系统是企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为分机话务处理、中继话务处理、话务控制管理、语音提示处理等。

3.13园区it基础架构

园区网络架构按照数据中心级别园区网络进行配置,在业务连续性上实现全冗余,接入层以上能够实现故障的自动切换,达到用户无感知、数据无丢失。数据中心级网络架构能够提供更为强大的交换传输性能和运行稳定性能,并能完全支持云架构下的网络虚拟化特性。

网络采用大二层架构:核心层和接入层。

按部门或需求划分的虚拟网(VLan);,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实现按部门或需求进行的ip层安全访问控制。

需采用用户准入控制系统实现用户身份、终端健康检测、权限分配等功能,保证内部安全。能实现与互联网的可靠性互联,应采用双链路、双设备、双运营商的方式提高网络可靠性和访问速度。

网络出口方面,通过链路负载均衡设备将流量合理的分配于不同的链路上;为保障内网安全,在出口配置防火墙,有效拦截存在风险的访问或流量,并保护内网地址不易受到外部攻击;在外网访问方面通过上网行为管理设备能够有效控制上网时段和访问内容,并能对关键应用或访问进行带宽保障,实现带宽资源的最大化有效利用;外部对内访问通过Vpn设备进行安全便捷的连接,外网环境也能通过虚拟的专用线路访问公司内部资源。

3.14智慧园区管理系统

基于管理的需要,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各子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集成的子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建筑物设备管理系统、火灾消防报警系统、机房监控系统、信息系统等等。使得这些孤立的子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系统,其接口界面标准化、规范化,完成各子系统的信息交换和协议转换。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4结语

智慧园区能够实现园区中多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打破传统的园区封闭系统的信息孤岛。未来的智慧园区,可以在统一网络、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数据环境的基础上,尝试建立高效的园区运营中心,从而提供园区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园区运营中心平台将连接智慧园区各个专业业务领域,各管理系统之间采用标准的事务总线进行串连,对各个业务领域的告警、事件等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按照预定的规则和流程,进行处理、报告、展现、存储,不断积累数据、建立更高级的人工智能,从而持续提高园区运行的效率和园区企业、人群的舒适性。

参考文献:

[1]秦兆海,周鑫华.智能楼宇安全防范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徐进,黄军政.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建设与运营模式的探究.电信网技术,2013(04).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2

用百度新闻搜索,“煤气中毒”四个字,在网页右上角就会出现:找到相关新闻约73,000篇。稍微翻看一下,便会发现冬季煤气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甚至一天之内会连续发生几起。

有没有可能上一套一氧化碳预警器系统,给平房住户预防煤供气中毒提“多重保险”,把煤气中毒消灭在萌芽之中?经过几年探索,一氧化碳预警器系统已然成为北京市朝阳区物联网应用在政府管理方面的一个缩影。

那么,朝阳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它是如何利用CBD等有利基础条件来抢先示范并全面展开智慧建设的?在智慧城市应用试点项目推进过程中,朝阳区又有哪些难题未解?而对于朝阳区来说,它又有着一个怎样的智慧图谋?

抢先示范

煤气中毒似乎成了每年冬日取暖季人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各相关部门也都争相提醒居民在温暖过冬的同时一定做好预防工作。

然而,这个冬日,朝阳区十八里店乡老君堂村的贾成兴却已经不用把精力放在如何预防煤气中毒这件事上了。这是因为他终于如愿以偿地领回了4个一氧化碳预警器,那么,这个一氧化碳监测器到底有何妙用?

原来,一氧化碳预警器像是给平房住户预防煤气中毒上了“多重保险”,将严密监测室内一氧化碳浓度,煤气浓度一旦达到危险值,报警器会鸣响示警,用来提示住户及时处理。

而在报警的同时,信息还将通过专网分别传输到房东家、乡政府、区政府和长城金点的呼叫中心;如果住户没有开窗通风,或者没及时按复位键,一两分钟之内,其它4级系统都会报警。

这种监测系统是朝阳区在2009年抢先示范应用的物联网项目,它通过实时防控,成功地变“救灾”为“减灾”,同时也开启了智慧朝阳建设的步伐。

“有了它们以后,睡觉都觉得踏实了。”贾成兴告诉记者,“现在每次换蜂窝煤时,一氧化碳浓度稍微一升高,监测器就“嘀嘀嘀”直响,如果手头有事,而没有马上摁下监测器上的复位键,就会有人打电话提醒:您家报警了,有事儿没事儿啊?你别瞧着这东西不起眼儿,实则倍儿好使。”

其实,不仅仅是十八里店乡老君堂村享受到了这样的惠民服务,如今,在朝阳区已经有11个乡都享受到了一氧化碳监测器带来的便利。在崔各庄、金盏、将台、东坝、东风、平房、管庄、南磨房、王四营、十八里店、黑庄户乡,共计60多个村、社区已经共安装了将近9万只报警器,近3年共接到警报27606次,没有出现过1户中毒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前,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报告事件337起,中毒438人,因本人取暖不慎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3人,其中朝阳区就占了14人;同期,一氧化碳爆炸引发火灾致死人数已超过8人。

为此,物联网综合方案提供商北京长城金点定位测控有限公司进入了朝阳区相关政府部门的视野。

在长城金点的展板上,记者看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监测器,外形酷似放大版的鼠标,在监测器表面,可以看到有红、黄、绿三个警示灯。据长城金点工程总监宋威介绍,红灯亮,表示报警;黄灯亮,表示故障;而绿灯亮则表示正常。

“我们的工作人员切记要24小时轮流值守报警平台电脑,如果房东没有及时处理查看,必须马上通知村里应急值班人员到场查看。”这是连日来长城金点Ceo郭春来在公司呼叫中心对值守员工的千叮万嘱,务必要在第一时间解决安全隐患。

不可否认,一氧化碳监测系统实实在在让老百姓体会到了惠民工程,然而这只是智慧朝阳建设迈开的第一步。朝阳区能在2009年“智慧城市”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抢先走出自己的路子,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深厚基础是分不开的。

先发优势

朝阳区日坛北街区政府西楼四层,区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臻拿出手机给记者做了这样一个演示。

在手机上打开“政务移动门户系统”的界面,能看到环保数据、城市监控、城市管理等六个子系统。而点开城市监控子系统,出现了应急视频、校园安全监控、环路、干路等几个选项,通过点击这些选项就能看到实时的数据、视频等信息。

记者选择了“干路”,屏幕上就清楚地出现了长安街沿线、光华路西口路南70米处的车辆行驶的画面。

当人们津津乐道北京名片时,都无法不提及朝阳。无论是2008年奥运会余温、798,还是潘家园这些历史文化名片,亦或是CBD、中关村电子城科技园等高端产业功能区都布集在朝阳。

同样,2009年伊始,当智慧城市之风刮过大江南北之时,各地纷纷投入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怀抱,而要把智慧城市很好地体现出来,朝阳区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

2011年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指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被列入智慧城市领跑者的角色,而朝阳区无疑是构筑智慧北京领跑者的有力支撑。

基础优势明显,全北京市绝大部分外国使馆都在朝阳区,除此之外,90%的外国驻京新闻媒体,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54%的国际性会议,70%以上的世界500强地区总部或办事处,62%的国际工业协会,占全市50%的外籍人口,31.7%的国际展览活动也都分布于此,可见,国际化特点已经为朝阳区向智慧城市迈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硬件基础,成都鹏博士电信集团在朝阳区酒仙桥建成了目前亚洲地区单体最大的机房,为未来云计算提供最大的数据中心。而各大it界龙头企业,诸如iBm、微软、思科、英特尔、惠普等,也都在朝阳占据一方。很明显,朝阳在城市硬件方面优势突出。

诚如王臻所言,智慧城市其实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城市从以工业化为主,传统人口聚集地区域发展过来,而今的城市应该是绿色宜居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幸福指数高的。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达到呢?自然,一个城市软硬件条件逐步具备的话才能顺利迈进这样一个台阶。换句话说,智慧城市实际指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而纵观朝阳,在经济、技术、国际化高速发展的背后其实也奠定了这么一个基础。就是在各大高端商圈,高素质人员的构成为朝阳区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氛围。

既然软硬件基础都已具备,又如何切入智慧城市这个新概念呢?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做出了解释,要建设智慧北京离不开物联网的建设。而在北京各个区县物联网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朝阳区走在前面。

不可否认,而今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国内国外,都没有成型的智慧城市模板。虽然在物联网建设中朝阳已经有了先发优势,而如何全方面建设智慧朝阳才是面临的更大考验,这也是王臻在思索的问题。

而朝阳也不负重望,不仅在农村出租房安全管理,而且在城市交通管理,建筑节能、园林灌溉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物联网应用的探索。

全面撒网

对于城乡结合的朝阳区来说,率先利用物联网手段解决了农村出租房屋的安全问题,回过头来,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样是建设智慧朝阳考虑的问题,而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智慧城市的基本要件就是能轻松找到最快捷的上下班路线。

当有了切入点之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破解长期以来的交通拥堵难题。

为了找到破题良策,这可苦了朝阳区信息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们。信息办人员本来就少,还要投入大量精力研究三环路疏堵问题,以至于每天大会小会不断,有时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然而在大家的努力下,最后确定当下信息办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智能模拟,改变区域内红绿灯策略,在三环主要出入口设置感应线圈采集车辆密度和流量,还将通过视频拼接,以完整的三环大路面视频,了解整条环路状况,同时以设置在各路段的无线喇叭,对行人、车辆的小事故进行语音提示和出行诱导,尽早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在物联网企业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的配合下,朝阳区还构建了地下、地面车库信息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手机软件预先了解出行线路上停车场的收费、车位,以及拥堵路段的实时视频等信息,方便市民出行。

该公司信息化事业部司博章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当驾驶员将车辆停在车位上,停车位加装的“地磁传感器”将自动感应车辆的停车时间,将时间传送到中继站进行计费,而市民直接用银行卡在poS机上即可缴费。

同时,针对特殊的车辆,如垃圾渣土车、危险物品承载车辆,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的路段进行自动识别和自动收费。

无论是车辆限行,还是提高停车费,对于交通拥堵似乎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智能交通试点项目仿佛给了大家一个可以控本的希望。

翻阅朝阳区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到:朝阳区将从智能交通、城市管理、信息惠民、节能环保等物联网试点应用方面建设“智慧朝阳”。如今,智能交通试点项目已经全面铺开,而在其他领域,物联网技术试点应用也可谓如火如荼。

针对节能环保型建筑,朝阳区建立了建筑能耗监测平台。通过安装在建筑里的传感器进行用电、供热等综合数据的收集和监测,并将这些数据作为评价建筑物是否节能的依据。

在灌溉用水上,朝阳区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雨水、自来水、中水、湖水的四水联调,从而减少了灌溉用水对自来水的依赖,使传统的人工工作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事实上,朝阳区能够全面撒网式各方面推进智慧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朝阳区政府的持续努力。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阶段,这些试点项目虽已在手,其推进过程可不像呈现的效果这么一帆风顺。

难题犹在

当城市和智慧相遇之后,结合物联网所涵盖的软、硬件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城市开始变得智能化。

对朝阳来说,本身具有的先发优势,使其在开展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中先行一步,从而率先享受到了各类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带来的便利。

然而,智慧朝阳建设中面临的难题也同样不含糊。

王臻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的事物,在管理层面要有一些新的理念,而且涉及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叉,要相互分享资源、共享资源,这是主要的挑战。

不难看出,各部门之间除了信息交叉之外,部门间的协调也是困难之处,毕竟建设一个项目也是需要好多部门相互配合,尤其是当试点项目新的模式撞上了旧的传统模式之时。

“我们现在模式打破了原来路侧停车传统模式。比方说,之前停车收费比较不透明,而各路侧停车位加装“地磁传感器”之后,收费变得越来越透明,所以像有些停车管理公司配合度不高,给试点项目的推进带来很多不便。”时代凌宇信息化事业部副总经理司博章如是说。

长城金点工程总监宋威也深有同感,回忆当时情景:刚开始推广一氧化碳预警系统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不愿意安装,一来是因为对这个系统缺乏认识,二来还得花钱,致使工作人员要费时费力讲解半天才能推进项目。

无论是信息的共享、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还是资金的投入,建设智慧城市主要的落脚点还在技术的应用上。用王臻的话就是技术和目标要对接好,就好比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而在技术上,出资建设项目的企业更有话语权。

司博章说,这些“地磁传感器”需要接通电源,涉及到地下管线的铺设以及供电等诸多问题,当现场安装环境与工程最初设定的技术要求不一致时,就需要不断调整,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对路侧停车项目建设了解的人还会发现,有些地方是不能把正式的市电供给“地磁传感器”使用的,而时代凌宇也在积极尝试探索太阳能取电,不过目前仍在试验阶段。

不难看出,试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题只是智慧朝阳建设中一个个小缩影,如何宏观把握整个智慧朝阳构架才是最上策。目前,朝阳区正结合智慧城市的理念,在“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的基础上,落实“智慧朝阳”行动纲要。对于各领域的试点项目推进,朝阳也做了很多尝试,然而有些项目还需要时间一步步把他们串起来,才能看到整体的效果。

不可否认,而今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都没有成型的智慧城市模板。虽然朝阳区在物联网建设中已经有了先发优势,而如何全方面建设智慧朝阳才是面临的更大考验,这也是王臻在思索的问题。

无疑,在推进智慧朝阳建设进程中,难题犹在。而主政者只有不断思考,抓住发展机遇,未来用“智慧”打造的城市才会展现其美好。

城市竞赛

在智慧城市建设这股浪潮中,各大城市都在奋力前行,相互追赶。上海、东莞、深圳、宁波等地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而其各自拥有不同的亮点也是不分伯仲。

虽然在北京各区中朝阳抢先一步,占有优势,然而在全国其他城市不断各出奇招下,智慧朝阳建设,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北京市和其他各区同台竞技,而是只有奋力奔跑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一席之地。

那么,朝阳区在集合了智能交通、智能应急、智能医疗、节能减排、移动支付、数字市政、安全家居七要素,综合了经济民生、城市管理、应急保障三大领域而提出的“智慧朝阳”,又有着怎么样的规划呢?

在智慧朝阳发展路线图上,可以看到由奥林匹克公园展示中心、中国移动谷及物联网基础网络试点、CBD综合应用示范区、欢乐谷以及国际“智慧谷”形成的一个“Z”形辐射了朝阳整个区域。

细心之人就会看出,这些区域将承载安全家居、气象、水务、交通、节能减排、智慧娱乐、商务应用等试点项目。奥林匹克公园展示中心旨在成为2000平米的物联网应用展示区;中国移动谷欲五年内把朝阳区打造成为中国3G创新和应用示范区、全国乃至全球tD技术应用示范区,打造出一个技工贸收入超过一千亿级的无线通信产业集群;而欢乐谷希望成为智慧休闲体现区域,国际“智慧谷”将打造成中关村垡头基地物联网产业园。

作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和区域税收的“黄金地段”,同是智慧朝阳发展路线规划中的一员,新扩后面积达6.99平方公里CBD又将给人们展现怎样的一幅智慧图景?

美国Som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区总监周学望给出了答案:Som旨在建设一个人性化的CBD地区,让城市更长远的发展,做到经济和文化的协调。东扩后CBD建设将借鉴由Som参与设计并于2002年完工的芝加哥伊利诺伊千禧广场,它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绿色屋顶”,即地上部分建构在地下铁路轨道、巴士车道和两层停车场之上。广场中还有械平衡的都市环境,优化东扩后CBD的整体运作效能。

“绿色核心系统就好比人类中枢系统,中枢系统中的大脑,我们称之为‘能量中心’与‘能量中心’相连的高效能的各路管网系统,可以使用再生能源并提供清洁能源,还可以重复搜集热量,过滤水体、储存水体,以及净化北京的空气。”周学望如是解释。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3

智慧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再造房地产的春天?对于这些宏观而又微观的问题,9月12日,第五届广联达建设行业年度峰会(以下简称“广联达峰会”)给予了一一解读。此次峰会由广联达联合全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三大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会上,众多政府领导、业内专家、企业大佬一同出席,齐聚一堂,共论行业大势,畅谈创新之道。

被科技改变的行业

作为备受关注的行业盛会,自2010年以来,广联达建设行业年度峰会已成功举办四届,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本届峰会以“科技改变未来,智慧成就蓝图”为主题。

在主论坛中,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秘书长吴佐民、广联达总裁贾晓平先生等主办方代表分别发表演讲,就中国房地产的下一步、建筑业现代化等重要的议题与参会嘉宾进行分享。

对于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聂梅生会长表示,“虽然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形势在市场层面依然十分严峻,如高位盘整、涨幅下调、负增长持续等问题。但政策层面释放出限购松绑、个贷回归积极、加大棚户区和保障房投资力度等积极信号,上游的土地供给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金融体制的创新,以及下游业务通过互联网金融延伸拓展、提升内功,那么换一个思维考虑,下一步才真正是中国房地产的春天。”

此外,在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与推进建筑行业现代化》为题的演讲中,吴涛秘书长也表示,深化建筑业改革就是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首要目标。

在不断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广联达开始思考一个关乎未来发展的新问题,建筑到底是什么?广联达总裁贾晓平认为,“建筑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人去适应建筑,这就是智慧建筑。”这也是此次广联达峰会的主题。

建筑要以人为本

谈到对以人为本的建筑的直观感受,他举了一个实例,“2013年,我去芬兰的时候,到某公司的Ceo家里拜访,虽然他家的实际面积不到100平米,但是进去以后,感觉比国内200平米的空间设计的更好,没有任何的空间束缚。虽然他的房子是60年代设计的,但是空间规划非常人性化。但是现在,包括我们自己买的房子,住进去以后,总感觉有一点建筑垃圾空间。这也就是我们重视建筑是一门艺术,而忽视了建筑的实用,过去我们不关心能耗,不关心空间、采光、通风。智慧建筑我觉得是一个发展状态,不会是一个句号。”随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技术的发展,建筑跟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

基于建设行业信息化的特征,对智慧建筑的建设愿景和建设过程,以及信息化中关键技术对智慧建筑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广联达总结了4mC的模型,基于这个模型,我们提出了智慧建造和智慧运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pm(项目管理)/Fm(设施管理)为核心,以Bim为支撑,以Dm为持续改进和提升的基础,充分利用云计算和移动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智慧建造的过程,支撑建筑的智慧运行,使建设项目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智慧建筑。贾晓平指出,“4mC战略旨在为建筑产品的建造和运维提供以4mC(pm/Fm、Bim、Dm、mobile、Cloud)为独特优势的一流产品和服务,支持客户实现智慧建造和智慧运维,提升经营效益。随着4mC战略的,在未来广联达会依托4mC战略不断完善和研究,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由支持客户向推动行业发展而努力。”

持续创新不断国际化

创新,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发展最重要的Dna。对于,实现智慧建筑愿景与此相关的4mC模型,广联达也在不断完善和研究之中。“2014年,我们对4mC的内容上做了延伸,从建造阶段延伸到了运维阶段,过去我们还是聚焦在建造阶段,4mC项目管理(Bim、pim)是建造阶段,今年很明显的从建造阶段延伸到了运维阶段,逐渐的在未来的发展里面实际上逐渐的已经越来越重视。”贾晓平说。

为了持续创新,广联达实行了走出去和合作的战略,与欧特克公司签约就是一个例证,公司双方协议约定,将针对市场活动、研发和销售3个领域,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建立项目组商议重点合作。结合当前Bim技术应用在业内持续发酵并逐步得到行业认可的良好前景,双方还对实现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算量及概预算解决方案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

通过合作,欧特克将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广联达公司开发autodeskRevitarchitecture软件与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之间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上的互联互通。并且可以利用广联达已有的强大的销售渠道及能力优势,广联达将协助欧特克在中国施工领域推广公司的Bim产品,提高其在中国施工领域推广和销售Revit及相关产品的力度与广度。这无疑将对双方合力促进Bim技术在中国施工市场的应用提供更大动力,成为加速市场发展与行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一剂“强心针”。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4

为推进师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师市建筑市场秩序、发挥信用监管机制作用、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增强师市建设工程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诚信守法意识、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守信的建筑市场环境,做好2021年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复工准备工作,3月11日,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师市部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混凝土拌合站、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等服务企业,召开《兵团建设工程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信用综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学习研讨座谈会,并对2021年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复工准备进行安排部署。

一、集中学习研讨情况

会议集中学习了《兵团建设工程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信用综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信用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实施主体、信息采集、评价方法、考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并进行了激烈的交流讨论。一是兵团《管理办法》的出台很及时,为整顿规范兵团建筑市场秩序、解决存在的乱象问题提供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措施办法。二是与会企业均表示,将认真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宣贯学习,并对标对标考评办法,积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得良好的信用等级。三是建筑施工和监理企业,将会认真对照“兵团房屋和市政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质量信用评价标准”,落实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积极创优争先,提升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二、安排部署2021年工程建设项目开复工工作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工程建设项目已进入开复工准备阶段。为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执行首开和复工项目安全生产条件检查和复查制度、有效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营造安全祥和的安全生产环境,对2021年工程建设项目开复工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

(一)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各单位要认真参照住建部印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南》,制定项目疫情防控方案,压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工程建设项目要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二)做好智慧工地建设工作。按照《兵团住建局关于开展兵团“智慧工地”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施工现场开工复工前,必须完成智慧工地后台数据录入、硬件设备安装及网络调试工作,并接入兵团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实时监控。项目建设施工单位要积极配合智慧工地服务单位(移动公司)开展设备安装及网络调试工作,施工现场现有的网络监控设备,积极与服务单位对接沟通,满足参数要求的设备尽可能的保留使用;项目没有网络监控设备或现有监控设备不能满足要求的要及时更换、安装,确保开工复工前达到兵团智慧工地建设标准要求。

(三)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一是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到岗履责。建设工程在部署开(复)工相关工作时,各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相关人员要提前到岗履责,特别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应满足配备规定和施工需要,对项目实施有效管理,保证项目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二是加强开(复)工前安全教育培训,工程建设项目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新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及转岗工人较多,工程参建各方必须切实抓好开(复)工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三是深化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各单位要按照城市建设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体部署要求,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促进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要求制定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及时进行动态更新,严格落实“两个清单”制度。四是做好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按照自治区、兵团关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要求,落实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措施,项目单位要将扬尘治理工作与项目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同统筹、同部署、同落实;五家渠市建成区项目建筑面积3000平米及以上的项目将扬尘在线监测设备与“智慧工地”联网运行。各企业要提高对扬尘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坚决杜绝侥幸心理,认真按照扬尘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扬尘治理工作,规范建立台帐,落实落细各项治理措施,压实各方责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四)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开复项目必须依法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由项目建设单位牵头,组织开展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检查后,参建各方要将自查结果和隐患整改情况形成书面开(复)工报告,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签字核实后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复查,经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复核,达到开(复)工条件后,申报开(复工)。

三、下一步的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兵团建设工程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信用综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规范师市建筑市场秩序的重依据,是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1年重点落实的工作。各单位要树立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思维,结合企业实际、对标评价标准,加强学习宣传教育、完善责任制度、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提升管理能力水平,取得良好的信用等级。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涉及到信息化、工业化,智慧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另外,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智慧城市是十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智慧城市在中国被赋予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一、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方向和目标

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一)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都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二者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更将引领智慧城市的方向。“新型城镇化将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

(二)新型城镇化的开启,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后续的国家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将是各级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将是对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的升级和提高,新型城镇化将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产业、生态、智能化、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企业若以此为机遇,围绕新型城镇化制定相关解决方案,毫无疑问将打造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的智慧城市。

(三)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具体的考核标准体系。

(一)目标——保障城市健康和谐。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目标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城是基础设施环境,市是人类活动,城市体现了人与环境、社会的依存关系。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民生,在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政府和市长角度,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以及“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如何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如何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从百姓角度,如何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这些都是智慧城市要解决和实现的目标。智慧城市的目标不仅仅要高起点构建顶层设计,也要高标准构建智慧型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地推进智慧型产业发展,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型示范及应用,高规格、高水平地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

(二)条件——规划、资金保障需具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与经济4个一级指标。其中,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指标还分为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三类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等多项指标。智慧建设与宜居指标分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两方面,涉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系统等多项内容。智慧产业与经济指标则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三方面,涉及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内容。

(三)路径——规定、自选、创新动作。智慧城市管理路径为:依据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进行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和创新动作的建设。规定动作——城镇综合运行平台,标志性成果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城市信息的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自选动作——体现出城市管理、功能提升、运行服务等的水平,如饮用水安全监测、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市政管理,建筑节能能耗平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建设等。创新动作——对城市进行通盘分析,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城市创新指标和项目建设。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空间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显然,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出发建设的智慧城市,其发展方向无疑是通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信息化,使城市拥有完善的智慧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处处彰显睿智管理,营造智能生活新天地和美丽和谐的幸福家园。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对于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于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而且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

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例如,就目前由住建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智慧城市试点几乎包含信息化建设的绝大多数内容,然而住建部本身并不具备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职能,其中的很多业务是难以由其一家部门就可以落实推动得了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综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功能,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几乎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将物联网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向,有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物联网中,突出云计算。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城市资源,用最少的资源,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满足用户最大的需求,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当前,全球云计算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数据中心(iDC)预测,从2009年底到2013年底的四年间,云计算将为全球带来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为中国带来超过11050亿元人民币的新业务收入。

目前中国的主要城市都在加快发展云计算工程,把云计算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实施“祥云工程”,上海实施“云海计划”,重庆启动“云端计划”,福建实施“云计算工程”等。笔者在广州参观亚运会期间,特别感受到其推进的“天云计划”为建设智慧城市带来的巨大动力。“天云计划”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云计算平台体系,构建国际云计算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智慧城市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政务、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同时实施云计算示范试点,通过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建设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的硬件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是以加快推进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推进实施智慧工程,推进网业发展,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无锡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在国家物联网产业中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例如无锡积极抢占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初步形成自己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在标准建设、研发核心技术、推动示范应用上取得突破,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桥头堡”。城市主管部门引导组建云计算“国家队”,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发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全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智慧装备性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加强软件研发与推广,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才能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全力建设好产业基地,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硬件设施的一个关键问题。据此,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包括各类企业、部门数据处理服务在内的在岸数据处理和离岸数据处理,着力打造包括上、中、下游的云计算产业集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城市全域构筑起内外网平台。提升政务网络信息化水平,推进跨部门、跨区市信息采集、交换、管理和应用。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由单一系统共享向多系统共享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快构建集成民政、社保、税务、工商管理等公共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市和所属区市建立健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平台)和相关制度建设。建设面向全国的数据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打造部级信息资源集散地。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6

摘要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场馆注入了活力,有效利用体育场馆资源成为当今体育场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让体育场馆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智慧场馆”的提出是将体育场馆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提高场馆资源的信息化,改善场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升体育场馆服务软实力。本文从体育场馆的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和环保化来探讨“智慧场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场馆智慧场馆场馆运营

随着体育产业的兴起以及政府大力弘扬全民健身,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迅速。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万个,将近翻了一倍,场地面积增加6.62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加到1.46平方米。人们对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场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使场馆变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并且推陈出新,结合当下互联网+的形态使场馆变得“智慧”。

一、“智慧场馆”的现状

“智慧场馆”的前身要追溯到“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能融合的可持续创新。因此,类比建设“智慧场馆”,它是实现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智慧场馆”是体育场馆运营、体育赛事、体育信息产业、场馆智能硬件设备等各领域专家对场馆未来的大胆假设与构想,主要是针对由提升服务软实力和应用新技术改造场馆硬件设施两个大方向延展,为了缓解体育场馆供给不足的问题,将体育场馆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提高场馆资源的信息化,改善场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体育场馆服务软实力。

二、“智慧场馆”未来发展模式

(一)体育场馆信息化。

体育场馆内wi-Fi和移动4G、5G普及,瞬时流量可以满足上万人同时连网并且网络通畅,用户可以通过智能设备+app应用等实现自动检票快速寻找座位、即时获取比赛数据。

北京竞天骄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江就曾提出建设“一网、一平台”的建议:“一网”是指硬件建设方面推出“场馆专网”,即把场馆作为一个终端,架设高带宽的专网通道进行场馆的联结,每个场馆通过wi-Fi,蓝牙设备铺设,满足观众的场馆通讯、互动要求。这个wi-Fi可以命名为“中国场馆协会wi-Fi”,中可覆盖“场馆协会wi-Fi”,用户只需一次性登录,其它场馆都能自动链接,使用更加便捷,后台也还可以对数据进行统一收采集分析,进行场馆wi-Fi大数据开发;“一平台”是指软件方面,推出“场馆之间”赛事活动平台,通过各类文娱体育活动构建场馆链接平台,赛事活动充实场馆运营内容,做大众体育中的赛事文化,整合发挥场馆的联动效应。

(二)体育场馆智能化。

通过摄像头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跑位等影像进行捕捉,实现技术分析、身体健康分析并生成报告;实现场内屏幕直播和场外网络直播,并提供录像回看和下载功能;场内场外时时互动、入场自动检票、无线全场陪伴、定位、健康分析等等或将成为未来场馆提供的配套服务。

我国现阶段运用鹰眼技术应用于赛事电视转播和运动员训练,不但提高比赛的娱乐性、观赏性,保障赛事的公平性,还可以提升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效率。据悉各大技术网站如大麦网,正致力于将此技术应用于全民健身中,可以有效地将初次运动体验者发展为长期爱好者。还可通过当下热门的aR、VR技术,实现虚拟化场景或人物呈现,如在不同的运动中呈现不同的运动场景,让运动更有目标和兴趣,同时注重场馆运动客户体验,为观赛用户从不同的视觉观赛中带来沉浸式体验观感。

国外在此方面的技术更加娴熟,VR代表性企业nextVR在2015年已与ReleventSports合作直播了国际冠军杯(iCC)足球比赛,直播了在李维斯体育场举办的Sharksvs.Kings比赛,场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丰富的观赛体验。

(三)体育场馆数据化。

在比赛期间,体育场馆像是一个临时组成的“微型城市”,有各种社会形态,也可能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场馆该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分析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好服务,合理运营场馆。

此时就可用到此前提到的wi-Fi覆盖功能,场馆的网络中心可以通过ap(无线访问接入点)轨迹分析,清楚地掌握每个馆人流量、停留时间等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形成相关报告,最后作为数据增值产品帮助场馆日后更好的经营创收提供有力证据。

(四)体育场馆环保化。

体育场馆作为大型公共设施建筑之一,主要用于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既要满足赛事所需的室内温度、湿度、风速、灯光等一系列标准,又要满足室内人员的舒适性要求,体育场馆的耗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未来的“智慧场馆”更要做出表率,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

例如,利用热回收技术降低场馆能耗。在芬兰冰场的制冷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时,对冰场五大能耗系统和标准冰场的能耗进行了分析,对现有冰场进行节能改造,他们利用芬兰清洁技术对现有制冷机组改造升级,将造冰的制冷系统产生的热能储存,回收利用为场馆提供热水。场馆尽可能做到节能环保低碳。

三、结论

“智慧场馆”不但要广泛采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等技术工具,也要注重用户参与,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大型体育场馆向“智慧场馆”的跃升。未来体育场馆只有满足信息化、智能化、稻莼和环保化为一体,才能称之为“智慧场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更为丰富的观赛体验。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Z].2014.12.26.

[2]张玉超.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3:16-19.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7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建筑,必须要借助物联网及云计算这两项关键技术,特别是物联网。由于智能照明、安防、楼控都离不开传感器的支持,所以相对于其它的行业,智能建筑与物联网联系更加密切。且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建筑系统未来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管理,并且要足够智能。

物联网不仅可以带给智能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数据互联来提升生活效率。所以从本质上说,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将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之中,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结合的必然性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是指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和节能等功能的建筑。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借助计算机、通讯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们的系统集成让智能建筑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我国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上海、北京、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建设智能建筑。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早期的智能建筑物均以办公楼(包括自用的办公楼及出租的办公楼)和旅馆、酒店等为主;之后,一些机场航站楼、大型火车站、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如邮电枢纽,电力调度中心、天然气调配中心、银行,等等。在功能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也纷纷打上了“智能”的标签。不过,彼时的智能建筑行业所暴露的“非智能”缺点也非常多。比如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问题以及多个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一直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每一种新生事物从诞生到成熟,几乎都要经历一些复杂的波折,智能建筑也不例外。

对于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问题,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产品制作、工程运用、运行维护三个环节衔接不畅,其中“建管脱节”是造成智能建筑相关配套服务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智能建筑长期以来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一个清晰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很多智能建筑从开始规划到建设到验收一直到最后运维都无法可依。而传统的物业管理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智能建筑所要求的“现代化管理和信息管理”模式,所以其配套服务缺失问题就成为行业发展的系统性问题。

那么,对于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则更为棘手。

一座智能建筑需要多少行业来进行协调呢?答案是超过十个。比如电力、给排水、煤气、消防、安保、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自动控制、公共卫生、邮电、公共照明等。正因为智能建筑横跨这么多行业,所以多个系统之间的整合和设备之间“对话”通畅极为重要,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失败。不过,在物联网没有出现之前,各个设备之间的“握手”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有时候,各个部门之间会进行协调,但在若干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却缺少一种必备的技术能力和系统思维,导致很多智能建筑如同大多数时间是在“偏执”地工作。

物联网的应用,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展现了某种“前世的必然姻缘”。这种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的必然性,也因新时期“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最热点获得了持续的认可。

比如,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相结合,不仅顺应了智能建筑的智能物件和子系统的大集成和管、控、营一体化的需求,让智能建筑朝着实现网络化互联迈进;还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促进物联网的横向拓展。面对“智慧城市”三大内涵,即有效的感知、便利协同和智能处理,物联网为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中在智能运算方面,物联网透过webaccess等软件加值平台,进行多样化i/o与it接口及桥接集成服务;在可靠传递方面,物联网透过通讯门户提高效能,有效管理各种物件的开关装置,让资料无隙集成;在全面感知方面,则是透过精确可靠的感知网络,以开放的通讯协议为基础,将微芯化的传感器,嵌入到各样家居和电器设备。

这就是“物与联”的优势,不仅建筑物的使用质量获得提升,建筑物使用机能得到保证,而且建筑物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建筑物的维护管理费用也得到降低。更好的人性化生活空间与环境就因此建立起来了。

带给智能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不少业内专家都提出,2014年将是物联网发展元年,无论在媒体关注度、资金投入、产品应用方面,物联网将在今年得以大展拳脚。在物联网的带动下,现代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已成为一个高度集成、和谐互动、具有统一操作接口和界面的“高智商”信息系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物联网带给智能建筑发展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除了在住宅建筑方面物联网可为用户提供舒适、方便和安全的建筑环境,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交通建筑和工业建筑等均可以通过物联网获得更强大的“智慧生命力”。

其中在智能住宅层面,物联网带给建筑的是消防自动报警与控制、安防、电梯、供配电、供水、智能卡门禁、能耗监测等系统,这些系统实现了基于it的物业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与控制系统的融合,并可进一步形成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建小区均在小区内、电梯以及地下室或者楼道里安装了安防监控系统。

在智能公共建筑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已初步确定全国近40座城市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要求每个城市未来两年内完成改造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在政策的带动下,我国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建筑能效管理领域,对建筑能耗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以实现建筑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特别是通过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在新建建筑中新能源的应用,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低温热水发电、微电网、能耗管理监测系统等的节能策略已经带给用户很多新的价值体验。

在智能商业建筑方面,运用现代的物联网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技术,设计的为写字楼在内的现代商业建筑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及楼宇管理运营的基本平台,已经进入到商业建筑物的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广播音响、闭路电视、通信、防盗、巡更等众多领域。

在智能交通建筑方面,我国正以高速公路光纤网为主体,以电信公网为补充,把各种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等各种交通建筑中。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交通管理部门,用于支撑行业各类语音、视频、图像、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交换的智能交通建筑也正在快速推进中。比如北京已经开始实施的首批6项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包括长安街公交站台电子站牌系统、交通信息(公共交通、自驾车、慢行交通)服务系统、公共交通客流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出租车调度服务系统、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营运性车辆物联检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等。

进入2014年,中国依然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城市化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政府治理等发展提升意义重大,对拉动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作用亦极为重要。

市场培育期依然漫长

伴随着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中国建设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建筑体系已经不再遥远。相关报告指出,全球智能建筑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14年的6545.7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12665.8亿美元,2014年至2019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4.1%。在中国,2012-2015年如果该新增建筑全部具有智能建筑需求,则市场需求将达到1.87万亿元。目前在新建建筑智能化占比中,美国为70%,日本为60%,假定中国未来25%的建筑具备智能化,则市场需求为4682.07亿元。

不难看出,未来五年,智能建筑建设将高速发展,然而,智能建筑建设路漫漫兮,智能建筑市场发展目前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在宏观层面,根据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调查比较,智能建筑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目的不明确。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城市特点和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模式;一些城市的建设方案偏信了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使相应工作具有了片面性。二是建设思路不清晰。很多城市都把建设智能建筑定位为建设项目,只简单地把政府部门准备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打包,既没有明确的任务和实施路线图,又没有跨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只重投资,不求效果。第三个问题则是建设模式不可持续。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很多城市的智能建筑建设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

而在微观层面,无论是开发商、运营商还是客户,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问题之一的资金链问题成为摆在开发商面前的第一道坎。不同于销售住宅可以帮助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智能建筑的“兑现”时间相对缓慢。二是运营经验问题,虽然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智能建筑却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政策障碍。比如在真实的运营环境中,由于采用智能建筑通信协议(如BaCnet和Lontalk)的连接设备是公开的和透明的,因此增加了系统受到攻击的机会。一个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危及整个建筑网络。

智慧与绿色将相伴相生

据住建部测算,2020年后,我国建筑能耗将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超过工业,成为全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如果能实现建筑节能的一体化监测管理,就实现了一个城市30%-40%的社会总耗能的综合治理。中国绿色建筑协会给出的数据也表明,建筑能耗及其相应的碳足迹占全球总量令人吃惊地高达40%,大大超过运输业的总和。

正因为如此,通过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以有效地管理、监测、衡量能源系统,同时增加可再生能源技术供应,如太阳能、风能和燃料电池以及能源自动化需求的响应项目,以减少建筑运营开支,正在成为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持久路线。

这种效果的达成,物联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物联网通过各种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使智能建筑具有人员管理、能耗数据采集、室内环境舒适度自动控制、数据显示、统计、分析、安保预警及能耗设备控制等功能,进而使得建筑管理者能够了解大楼的实时能耗情况,及时作出处理,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

此外,物联网通过各种智能传感器、智能采集设备等技术手段形成的智能电网,不仅可以实现对电网属性、环境状态、行为态势等静态或动态的信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获取,进而应用在电网建设、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计量及用户交互等各个方面,还可以促进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这种系统之间的融合,将全面提升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比如停电现象将大幅度下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将更容易接入城市电网,电力公司还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诊断各种不利天气的影响,提前做好相应的故障预判、设备检修等工作,提高设备检修、自动诊断和安全运行水平。

目前,欧美各国正在逐步实现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欧洲开始建设的智能电网,核心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并实现并网,同时大力推广智能电表的使用。美国则是在开始将智能电网的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将旧有电力设备全部进行改造升级,并增加新的技术应用。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8

我是被这样一条消息吸引的:日立集团计划将其在中国的销售额由2010财年的990亿元增加到2015财年的1600亿元。

初读这条消息时,使我震惊的是日立集团2010财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高达990亿元,环顾中国的企业,2010年时又有多少能达到近乎千亿的销售规模呢?想必也就那几个荣登世界500强的企业才有这样的业绩吧。

再读这条消息时,使我好奇的是日立集团又该如何在华五年之内增加600亿元的销售额呢,在我的印象中,日立不就是那个卖家电和挖掘机的公司嘛,日本家电企业难道不正在韩国和中国企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吗?如今的挖掘机市场更是一片萧条,短期看不到回暖的迹象,日立600亿元新增订单的依据在哪呢?

作为一家日本企业,日立在中国向来十分低调,几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也从不解释其在中国销售额的具体构成。在约访无果后,我也只能在其多年的年报和公告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原来,我印象中的日立只是日立集团的一小部分:2011年底,日立有十一大事业系统。如果单从销售份额占比来看,日立应该是一家和iBm一样的it公司,其it部门(信息?通信)销售额占比最大,为16%。印象中的以挖掘机为主的建筑机械占比10%,而数字家电只占比8%,在总的销售额中排名倒数第三。

面对日立如此庞大繁杂的事业,我又该如何去找出新增订单的来源呢?路径是这样的:订单的扩大将伴随着产能的扩大,而产能的扩大需要资本的投入。如果我知道日立这几年的资本投向,那么我就可以大致倒推出日立未来几年可能的订单来源。

在日立厚厚的英文年报中,日立透漏出了其资本的流向:在其2011~2013的三年规划里,高达100亿美元(占其投资总额的70%)的资本都将被投向一个事业,这个事业的名字叫做社会创新,而600亿元的新增订单很可能就来自这一事业。

那么,什么又是日立集团的社会创新事业呢?

社会创新事业的核心其实只有三部分:it部、基础设施部和高性能材料部。目前,日立集团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在社会基础设施和it领域拥有雄厚实力的跨国公司。在日立看来,如果能够将两者相融合,日立将拥有别人不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4月1日,日立将其组织结构重新整编为it集团、基础设施系统集团、电力系统集团、建筑机械集团、高性能材料集团,由原来的十一大部门缩减到五大部门,融合意图明显。如果说日立过去的多元化就如同人的十个指头一样各自为战,如今的日立正在试图将其十指交叉,变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以增加它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订单。其中,拳头的一半是其it部门,拳头的另一半是其基础设施部门,而支撑这个强有力拳头的双臂就是其高性能材料部门。

顺便说一句,2009年,日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新企业广告形象采用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动物――“食梦貘”。“貘”是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目动物,它保持着前肢四趾后肢三趾等原始特征。在中国西汉刘歆的《山海经》中,将“貘”描述为“以梦为生”的上古神兽,据传食梦貘会带走人的噩梦,还人安眠,这也是日立的梦想:通过创新为世界做贡献,还世人安眠。

日立或许会还很多人安眠,但它一定会是iBm的“噩梦”。

众所周知,2008年,iBm提出了著名的“智慧地球”战略,而日立也紧随其后,快速地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而这也正是其社会创新事业的最前沿。不可避免地,iBm和日立在全球(当然也包括中国)市场就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智慧城市的订单争夺中,日立和iBm曾多次打遭遇战。拿最近的一次案例来说,2011年底,嘉兴市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规划。日立随后闻风而动,迅速与嘉兴市政府建立联系,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2012年2月20日与嘉兴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半个月后,iBm才姗姗来迟,在嘉兴推广自己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在嘉兴智慧城市建设的订单争夺中,日立迎来了开门红,而iBm只能无奈地伺机而动,日立的实力如此可见一斑。

在iBm如日中天之时,日立却可以成功狙击iBm,这多少让人出乎意料。然而,在我看来,日立战胜iBm并非偶然,这不仅是因为当世人都将目光对准iBm的转型时,却忽略了日立的紧随其后,还因为它紧握的拳头打向的靶子就是“智慧城市”――而这也很可能是其新增订单的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500多座城市宣称将打造智慧城市,市场规模更是以万亿元为单位,仅中国就已经有近300座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钱途”不可限量!

何谓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iBm、思科、西门子等企业都有自己的概念和侧重点。通常来说,智慧城市是指能够利用it技术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的城市。日立所构想的智慧城市是借助it技术对各种城市元素进行关联,从而让城市运作更节能、安全和“智慧”。当然,这里的“各种城市元素”最好也是由日立来提供――日立想按照自己的构想去勾勒智慧城市的蓝图。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上,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多是由政府主导。因此,日立也要从政府开始寻求突破,而日立也正是这样做的。下面这个案例或许可以说明日立的订单从何而来:日立先和发改委达成项目合作意向,发改委相关项目组首先在试点城市中选择50家中小企业作为对象,就对象企业进行节能检测,之后由日立在节能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等方面提供支持,试点结果获得认可后,节能对象将扩大至试点城市全市的中小企业,而这就意味着日立的订单将迅速被放大。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9

智慧城市建设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切入,统筹规划,逐步落实。其中智慧交通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进而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促进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绍兴市政府于2015年7月印发《绍兴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其中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慧交通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企业有序竞争,最终安全高效的完成整个建设过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建立交通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工程管理可管可控

交通工程建设涉及到工程招标、工程拆迁、工程监理、施工队伍管理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间存在关联,相互影响与制约,所有工种间只有高效的协同,才能高效、高质完成交通工程建设。

但目前的交通工程建设,各环节与部门的管理的手段与智慧交通对工程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部门间协同、工程队伍管理、工程质量的过程管理、大型工程机械的安全管理、工地水文气象影响等,存在着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影响工程决策,严重情况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交通工程建设运用新技术,建立工程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与系统,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大数据分析,支撑工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安全管理、招标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与节点管理的信息化,实现过程可管可控。

中国联通绍兴分公司在2016年开始进行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索。一方面依托中国联通技术研究院、系统集成公司等内部的科研与技术团队,另一方面整合工程管理的平台资源与合作伙伴,聚集大数据资源和产业链资源,为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支撑服务。通过物联网、4G通信网、联网,建立了大数据中心(云中心),并结合视频技术、移动app技术,建立了交通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工程管理的可管可控。

数据采集与建库,构建大数据平台,保证决策科学

在数据采集方面,首次应用无人机航拍测绘系统,把控工程形象进度。通过无人机沿线航拍,利用专业后处理测绘和建模软件postFlightterra3D生成二维正射投影图和三维数字模型,与设计院的设计路线平面图进行地理坐标对应后可拼接成全线高精度数字地形图;对桥梁、边坡等结构物进一步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地图全部数字化,可以定量化工程和拆迁进度,同时可以对拆迁面积、混凝土方量、边坡开挖方量等进行精确计算。

应用GiS系统。功能上以地图浏览、导航定位、数据采集、实时查询、统计分析、成果管理、数据传输、监控指挥等功能,通过将数据建库成果应用在大屏幕与移动终端上,为交通道路工程的查询、监管工作提供便利和空间管理可视化,并能实现对成果、移动设备等统一管理,突破管理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交通工程管理现场辅助分析。

同时,将工程建设的参与单位与参与人员,建库建档,实现一企一档、一员一案。包括建立发企业库、人员库、工程库、设备库等四库信息。建立企业库信息主要是获得各类资质的管理,通过对各类企业的信息及资质登记,及相关企业在建筑业市场活动中的行为记录,实现对相关企业的管理及信用评价,通过诚信体系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建立人员库,主要是建立管理人员、五大员、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虹膜或指纹),通过对各类人员的信息及证件登记,及相关人员在建筑业市场活动中的行为记录,实现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及信用评价,通过诚信体系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建立工程库数据,通过对建筑市中五方主体的行为过程管理,实现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互动共管,同时记录工程施工过程的所有信息;建立设备库数据,通过对设备智能化改造,实现信息平台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同时记录状态的所有信息。

建立评价体系与系统,保证信用好的优质单位参与工程建设

交通工程建设周期长、隐蔽工程多,参与企业的信用至关重要,建立信用评价子系统,不仅对具体实施的工交通工程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具体项目的评价,实现了信息共享,科学、有效地在应用于工程招标,保证了工程参与单位与个人的质量。

结合工程管理规范,对工程标段现场的信用评价扣分、奖励情况、违规情况、现场拍照取证、打印签字标注在GiS地图上。并将不同专项检查中的总评分数进行图表统计信用较差的企业、地图上显示所有的项目标段,方便查看标段信息。并将采集的数据、评价的数据进行关联,可以形象的展示企业信用评分走向趋势,展现各施工企业的年终信用评分。

建立多部门的协同系统,互动沟通高效有序

实现多部门协同共管,提高沟通效率。主要在于与检测互动、与施工、監理互动两方面。与检测互动:检测单位出具报告,一经签发直接上报到监督系统,如果不合格直接推送到相应监督员的移动工作机上。监督如果对某一工程发起停工,系统将对检测系统设置,对该工程的某些检测项将不能收样。与施工、监理互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及监理单位将自己工作过程及验收情况用文字及视频图像方式通过移动工作机向监督平台,实时上报,上报资料将作为工程资料归档,监督单位对施工及监理单位的通知与任务也将通过移动工作机实时推送。实现互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了互动沟通的效率。

视频、照片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互动方式支持了互动沟通便捷,同时实现了监管模式的转变。通过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实施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验收与检查由施工和监理自行检查与验收,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实时上报检查与验收结果。同时,附上视频及图文资料,监督站负责巡查抽检及五方主体的行为监管,完成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保姆式监管转变为对施工、监理、检测等主体单位的行为监管。

建立监理、施工与监测等合作单位的管理系统,过程管理可管可控

把控好施工单位施工过程是工程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施工单位行为监管子系统就实现了路面摊铺质量监控、预制构件张拉、预制构件压浆以及预制构件养生实现全过程自动化管理,并实现对重大危险设备管理、主要检测设备在线监测、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到岗管理、务工人员管理、隧道施工人员安全定位、隧道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确保管理到位与人员安全。

监理单位必须发挥应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隐蔽工程的管理。通过监理单位的行为监管子系统建设,监理app(移动终端),实现人员、时间、位置、视频、语音、问题等信息的记录与交互,实现事件溯源。对所有的报告进行存档闭环管理,对不合格的报告进行根据相关的规范进行回复与跟踪管理。

智慧建筑市场报告篇10

当前,“智慧城市”已经从梦想走进现实,正在改变着城市生活。城市智慧化渐成趋势

据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已有219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遍及中、东、西部各地区,涵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目前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纳入“十二五”规划,以及智慧专项规划的有68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1个。直辖市中除重庆外,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规划。23个城市了智慧城市的专项规划、行动意见或实施方案。

2012年12月,上海医联中心、中国联通上海公司和泰富集团联合签署了《智慧医疗云服务协议》。该协议是在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根据项目协议,上海医联中心、上海联通和泰富集团三方将充分利用各自专业化的医疗信息管理、医疗服务、大数据挖掘、互联网应用以及it运营等资源优势,引进全球领先的公共医疗信息服务模式,在国内率先尝试探索建设“流行疾病分析预警”“应急医疗资源管理”“城市公共健康管理评价体系”“常驻居民便捷医疗信息服务”等城市医疗健康管理的关键服务能力。项目建成后,初期将对广大市民实现健康医疗档案查询、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就医服务、远程诊疗、健康资讯服务,并最终成为提升上海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

面对这股智慧化浪潮,国家也在积极引导和推进。2012年底,住建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启动试点城市的申报。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创建智慧城市是城市生活、生产发展的趋势,我们将予以积极引导和支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宜明如是说。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挑战

当前,全国各地对建设智慧城市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性令人振奋,但在具体建设方面仍然面临挑战。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认为,“相关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格局尚未最终形成,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创新应用,更需要业界共同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