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分析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03:27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1

商业模式是企业经营运作最高层次的分析工具,是企业整个运营系统的高度概括。每一个企业处于产业的大环境中,在整体产业链之中,通过市场化资源的组织、内部管理经营体系的运转、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建立、面向客户或消费者的营销与服务等过程,最终创造价值获得收入和利润。商业模式的差异就是整个过程的差异,也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差异。

商业模式构建中要考虑多个因素,其中稳定性、持续性、联动性、扩展性等是核心。企业经营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消费者或客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替代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新兴商业模式不断被企业创造出来。企业商业模式的稳定性影响着企业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收入和利润来源是否可靠,而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持续的周期长短决定着企业是否有充足实力和良好的基础面对市场挑战。多元化企业商业模式中收入来源多样,不同的业务间是否可以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同时避免一荣具荣、一损俱损,是商业模式联动性核心考量。商业模式在产业链中是否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是否可以不断扩大业务规模或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提高收入,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所在。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可以归纳总结为四个核心关键点,命名为“四点法”,分别是“短与长”“弱与强”“少与多”和“窄与宽”。

先说说“短与长”。传统的文化产业大多数产品和服务是很“短”的,这个“短”指的是时间短、收益周期短。比如电影、电视剧、演艺、活动策划与组织、节庆活动、展览展示等,其产品和服务生活周期短,电影上映短的在1周,长得不过2个月,电视剧一轮播放下来也就1-3个月,一些优质电视剧会被反复播放,但大多数电视剧一轮播映下来就悄无声息了。再看演艺,除了少数的驻场演出和巡回演出的节目外,大多数演艺项目生命周期只有1-6个月。节庆活动、展览展示同样周期很短。“短”还指的是一次性,一些文化项目和服务是一次性的服务,需要较长时间准备,但生命周期就是一次。这些短都造成传统文化企业依靠原生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单一、持续性差。这里对应“短”提出的“长”,是指价值链与产业链的“长”。也就是说用价值链或产业链的“长”,把“短”的弊端消除掉,从而企业的商业模式更加稳固、持续性更好,收入也更多元化。“长”在电影领域,表现在从制片领域跨越到艺人经纪、电影院线、广告、发行、音乐等领域,“长”在电视剧领域,表现在从制作领域跨越到艺人经纪、电视栏目、广告制作、音乐等领域,“长”在演艺领域,表现在从制作领域跨越到人才培训、剧场广告、制作服务、衍生品开发等领域。

再来说说“弱与强”。在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规划中,往往有一个或两点核心关键点,就是指能够对整体价值链起到关键性促动作用的领域,比如电影制片,电视剧制作,演艺项目创作等,这些点对整个企业商业价值的实现非常关键。一部电影热卖,一部电视剧热映,往往可以带动其相关的艺人经纪、广告、衍生品开发。反之则对相关业务造成负面影响。这就是“弱与强”的问题。现在很多传统文化企业都希望打造价值链和产业链,但有些企业成功了,有些企业却失败了,其核心就在于关键点的“弱与强”。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2

自20世纪70年代,第三部门即非盈利性慈善组织在全球兴起,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飞速进行,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贫富差距增大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传统非营利性组织出现诸多弊病,在政府失灵、合约失灵的情况下没有很好的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缺乏正规管理及有效监督,非盈利的本质促使慈善组织养成效率低下、供给不足、特殊主义、家长作风和业余主义多种缺陷。我们认识到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并不是慈善的终极形态,因此我们在此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概念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现代公益事业日臻成熟,表明商业化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公益组织的主流运作趋势,公益商业化已经是公益组织运作的全新和必然趋势,但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研究零散且不成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内涵。因此探讨公益组织商业化的运作间题有利于完善公益组织治理的理论体系、推动我国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1.2研究现状评述1.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彼得德鲁克(1990)主要认为加入商业运行的公益组织能够为公益带来更多的社会下效益。狭斯曼(1989),主要观点是:非营利组织其实是慈善机构与商业组织的混合体,可以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事商业活动、进行投资经营,以寻求组织最佳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财务资金来源,降低组织募集资金的难度,从而解决组织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虽然提出了将管理技术结合商业运用于公益组织,但是忽略了政府能够对公益组织商业化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单纯从寻求公益组织自身的角度出发,太过片面性。二者皆肯定了公益组织加入商业化这一模式的积极作用,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没有进一步提出方法论。1.2.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薛军(2001)、丁利敏(2011)基于社会信任度尚不健全、非营利组织缺少专业商业人才的现状,对公益与商业的合作持谨慎态度。孙春苗(2011)指出商业化过程中公益组织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生命力和公信力极易受损,并不支持公益组织商业化。几人都过于片面的理解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内涵,其并不是意味着商业同化,而是力了借鉴商业运作的模式为公益组织实现自身的造血。时立荣(2003)、陆道生(2004)、郑功成(2006)等学者指出非营利组织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柬源于市场,可采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机制,主张将市场理念引入慈善组织开展营销策划等活动。范志海(2004)也指出职业化管理、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等是基金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坚持的理念。祝建兵(2007)、曾军(2009)、马长山(2011)、刘忠祥(2011)等认为公益与商业合作是潮流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将公益慈善组织与营利行为完全隔离,开展商业活动是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将公益组织完全商业同化,要适当的、逐步推进商业化的进程,不能一蹴而就。方少明,张莉莎,王蓉(2015)在《商业形式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探究》中提到将企业的运营模式如企业化管理应用于公益组织,并且加强监管。而具体运营模式如何运用到公益企业阐述片面零散。包括钟李斌(2014)在《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的商业模式探索》中也提到将商业化应用于公益组织,但理论仍零散不成体系。1.2.3国内外对比研究述评

山东大学郭晓会硕士提出的《我国慈善组织商业化的治理问题研究》中指出西方慈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日渐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潮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潮流,慈善组织商业化发展如火如荼。我国慈善组织商业化的既成趋势不可阻挡。指出了我国实现公益组织商业化是一大趋势。

郭晓会硕士、黄春蕾副教授在《慈善商业化:国际经验的考察以及中国的发展路径设计》一文中指出“国外公益组织商业化有着强大的政策环境支持并且自身专业性强,而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商业化,需要加快政社分离,积极引导和促进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文中虽指出了我国公益组织需要加快专业化进程,实现自我运营,但并未提出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趋势是确定的,但现有理论零散不成体系,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化路径。此外,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终归会是时代的潮流,是符合现当代公益组织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对于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问题,重点在于正确把握公益和商业的关系,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通过合作沟通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共同参与公益组织商业化治理。解决治理主体作用乏力、缺位的现象,提高公益组织自身的运作能力,从依靠政府行政监管向制度为基础转变。寻求一条贯穿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公众以及公益受众群体的链条模式减轻社会、财政负担从而实现公益组织的自我运营。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基本观点2.1研究目标

以江苏省的公益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公益组织的运行状况和运营模式,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各公益组织的运行方法和途径,并分析归类,统计出哪些组织利用传统模式运行,那些具有商业化运作的特质,具体分析各个运作方式对其自身造血产生的影响。之后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各个元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商业化模式和互联网平台作为其联系的载体,此外,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出适合所有公益组织进行“自我造血”的链条式模型,结合国内钋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成功案例以及论文研究,为公益组织脱离“被救济”的传统模式,实现“自我供血”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2.2研究内容2.2.1新兴商业模式类型的研究

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查阅关于商业模式的论文,分析研究了商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和应用途径,并接触了解了新兴互联网十的网络运营模式。经过分类总结,选择出了适合公益组织应用的商业模式,把商业化模式和公益组织运营进行创新融合,弥补了传统公益模式的不足,并探讨现存的公益组织中政府、社会民众、企业和受助者所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结合各自的优劣势分析,为之后的深层研究做好铺垫。2.2.2公益组织运营模式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访问、电话访问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于江苏省的公益组织进行了实践调研,结果显示一部分传统模式的公益组织对政府和民众的捐助依赖性强无法实现自运营,而另一部分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公益组织虽运营能力强,但商业化的创新少且零散,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明确研究方向并且为针对其弱势提出系统的互动链条模式奠定实践基础。2.2.3公益组织的上下游关系的确立及商业化模式链条的研究

对于各个已成功的公益组织商业模式化运营的成功点进行研究,对于影响公益组织的圭体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如:政府、社会(包括社会公众和企业)、受助者群体,初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上游,社会(社会民众和企业)为中游,受助者为下游的上中下游关系,并基于这几个主体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挖掘,从公益组织的上游政府出发,建立政府政策上支持公益企业,公益企业解决政府福利负担的良性互动,而在公益组织的中游是社会民众和企业,针对这两个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创新载体平台,如利用互联网建立电子公益平台,集合网络上所有资源如时间、金钱、人力来支持公益事业。此外,对于受助者,不仅仅使其担任被救济角色,更要发掘受助者的个人价值,例如深圳残友集团的受助者也是企业价值的再造者,而创造的资金最后回流到公益组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价值互动。而政府、社会(包括社会民众和企业主体)受助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模式化的运营链条,保证了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2.2.4商业化链条模式的研究上游政府端:选择合适的政府工具如税收政策、拨款补助、颁发许可证、合同、种子基金和股权投资、信息技术支持等,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信息优势对慈善组织商业化发展进行规划实施。

中游企业、社会民众端:利用企业的公益倾向,积极开展互利合作:企业通过公益组织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和企业文化的扩散,公益组织通过企业商业运作活络资金;对于社会民众群体,公益组织要积极与社会公众关联,如进行人力物力的增值综合来整合社会公益资源等。

下游受助者端:受助者不仅仅为价值的接受者也可以为价值的再造者,公益组织要积极鼓励与调动受助者进行价值再造的能力。3研究思路(如图1)与链条模式构建(如图2)3.1文献研究法

根据公益组织商业化这一主题,通过图书馆书籍、期刊、资源等多种渠道、搜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归类整理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梳理当前的研究现状,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3.2实证研究法

分别对公益组织传统运营模式和引入商业模式的公益组织进行调查,实证分析得仅依靠政府、社会募捐的传统公益模式难以稳定持久地帮扶受众,而引入商业模式的公益组织能够通过自身机制的运作形成受助者和施助者的良性互动,这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3.3规范研究法

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成功之处,把对公益组织产生影响的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联系,从而揭示出政府、社会和受助者群体的潜在联系,最终提出以上三个因素互动形成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链条理论。为公益组织实现“自我造血的”可循环模式提出实施方案。3.4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综合推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就是一种结构与功能的模拟。找出对于公益组织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对于公益组织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完整的公益组织商业化模式链条,解狭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难题。4创新之处4.1视角创新

从商业化模式应用于公益组织的新角度出发,结合文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商业化模式成功的公益组织的先进经验,创新总结出一条能够促进公益组织实现“自我造血”的应用了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循环链条,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复制性。4.2方法创新

用系统动力学结合商业化运营理论来分析商业化模式与公益组织运营融合的途径,并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引入新兴商业运作,创新对公益组织的帮扶模式,为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提供依据。前面的实际数据分析加上系统动力学的仿真,使本项目的结论更具有全面性和可靠性。4.3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3

关键词:商业模式;结构体系;设计;优化

ResearchonDesignandoptimizeBusinessmodelBasedontheValueChain

wanGSheng-zhou1,2

(1.Schoolofmanagement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

2.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Shijiazhuang050061)

abstract:thispaperhasanalyzedtheresourceinterface,theenterprisevaluechainandthecustomerinterfacebasedonthevaluechain.thefirst,ithasbuiltbusinessmodelstructuresystemthatincludingresourcesrelationshipmodel,enterpriseoperationmodelandrevenueachievemodel,andthenconstructedabusinessmodelstructuralequation.weproposedthree-dimensionalbusinessmodelstructurerelyonanalysisandcomparisonofthedesignprocessbetweenconventionalandadaptivebusinessmodel.accordingtothebusinessmodelstructuresystem,optimizationofbusinessmodelhasthreemainpaths:integrateresourcesrelationship,improveoperationprocesses,innovaterevenuerealization.

Keywords:businessmodel;structuresystem;design;optimization

一、引言

依据原磊(2007)的分析,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的研究最早是在1957年Bellman和Clark在《运营管理》(operationsResearch)上发表的《论多阶段、多局中人商业博弈的构建》(ontheConstructionofamulti-Stage,multi-personBusinessGame)的正文中。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商业模式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求同存异,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许多学者在分析商业模式时,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价值链,虽然有些说法表述方式不同,但指代的内容相同或相似,在此将其归并到一起。依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ValueChainanalysis)”,企业的经营活动被描述为顺序关联的价值活动构成的价值链并体现在更为广泛的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等一连串的价值链体系中。由此,商业模式是在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条件约束下,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进行价值活动分解及有效组合,实现价值创造并获取盈利的整体运营方案及活动的总和。

二、构建商业模式结构体系

从实践操作层面来讲,波特的价值链体系可以分为上游价值链、企业价值链、下游价值链三部分,而在三个部分之间通过两个界面来联系,一是上游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之间的资源界面,二是企业价值链和下游价值链之间的客户界面。据此,对应地构建了商业模式的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收益实现模式三个二级子模式。同时依据价值创造来源于运营过程中进行的相互分离且联系的活动或要素的思想,运用模块化分析,构建了商业模式的三级子模块,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假如我们将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收益实现模式三个子模式的价值活动集合分别用a、B、C表示,同时用a1、a2、a3、a4,b1、b2、b3、b4,c1、c2、c3、c4分别代表对应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收益实现模式的子模块,商业模式则是集合{a,B,C,a1,a2,a3,a4,b1,b2,b3,b4,c1,c2,c3,c4}的一个子集(不包括空集),即:

Bm?{a,B,C,a1,a2,a3,a4,b1,b2,b3,b4,c1,c2,c3,c4}

且Bm≠?

同时,也可以直接得到商业模式的方程:

Bm=f(a,B,C,a1,a2,a3,a4,b1,b2,b3,b4,c1,c2,c3,c4)

其中,Bm代表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

由此,可以认为,商业模式是子模式、子模块及其价值活动的函数。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通过改变价值活动及其组合来设计和改变商业模式,而且当任何子模式、子模块或价值活动及其组成发生变化,商业模式都会因此而改变。由于企业的价值活动众多,其组合则更是复杂,商业模式就变得纷繁复杂且形式多样,然而,在所有的商业模式当中,并非全部有效。在商业模式设计时,我们所关注的是能够创造价值,有效且促使企业成功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设计

商业模式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市场机会耦合的过程,也是商业模式研究的根本目的。

1.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分析

从常规性的理解出发,按照“谋定而后动”的原则,商业模式设计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商业模式调研、商业模式设计和商业模式实施。

上述商业模式的设计步骤在许多情况下是适用的,企业可以照此去运作。然而,当环境变化加快,竞争加剧,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时,这种设计思路将不再适用。因为尽管可以进行周密调研,但也很难准确预测,无法为商业模式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不能等到设计出完全满意的商业模式后再加以实施,而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或方向就去实践,边干边学,边总结边改进,进而形成具体的商业模式;另外,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虽然强调理性分析,但在上述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忽视直觉的作用,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主动适应性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两种商业模式设计过程比较见图3。

2.商业模式的三维设计方法研究

商业模式设计是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分析,明确企业的资源优势,形成核心能力,确定企业与市场的契合点。具体的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可依托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将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和收益实现模式中的各种价值活动进行有效组合,并按一定的编号规则在三个维度上进行排列,不同的编号在三个维度坐标轴上的组合便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如图4所示,图中a、B、C便代表不同的商业模式,以此类推,便得到多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运营状况进行筛选。

四、商业模式的优化

商业模式是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收益实现模式共同构成的整体,商业模式的优化自然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1.整合资源关系,形成企业能力,提高企业资源管理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和占有资源。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同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真正差别并不在资源,而是在于对资源的协调和运用能力。如何明确企业内外部资源,判断和运用企业资源优势,形成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并使之市场化和商业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更是企业商业模式优化的关键。市场导向并非机会导向,而是机会与能力的匹配,机会只是给了企业成功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对于同行业当中的所有企业都是相同的,唯有能够整合资源,形成自身能力的企业才可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在整合资源关系方面,企业可重点从资源供应者的选择、资源成本的降低、资源渠道的开拓与评价以及资源种类和组合效应的提升等方面进行优化。

2.改进运营过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运营过程是企业运营效率和运营成本的直接体现,运营成本又是企业获利能力的直接因素。企业在优化运营过程时,可从运营流程再造、运营规则及制度设计、运营机制改进和运营结果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及技术,如业务流程重组(BpR)、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关键路径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决策支持系统(DSS)、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准时制生产(Jit)等方法和工具,提高企业运营能力和水平,进而优化企业商业模式。

3.创新收益实现,改善客户效用,拓展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商业模式的设计是从客户需求开始到满足客户需求结束的,创新收益实现是改善客户效用,拓展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满足客户需求的根本,也是企业获取利润,实现增长的根基。进行商业模式优化,企业必须要对收益对象、收益价格、收益方式和收益渠道进行细致分析、选择、评价和组合,通过收益对象和渠道的拓展,收益价格和组合的变化,收益方式的重新设计与评价,革新收益实现,优化商业模式。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虽然从价值链视角定义了商业模式,构建了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并探讨了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但缺少了定量研究与分析,使结论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论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构建在三级模块和价值活动的选择上,只有定性描述,而缺乏严密论证;二是商业模式设计方法的三维空间只给出了一种设计思路,而并未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模式。

虽然如此,本文的思考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首先,从价值链的视角构筑了资源界面和客户界面,为商业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其次,构建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方法,为商业模式的系统研究和定义展示了新思路;再次,商业模式设计的方法虽然只给出了框架体系,但却为今后商业模式的研究、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新思维。研究者可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在上述新角度、新思路、新思维的框架下进行完善、补充和改进,提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定义、结构和设计方法。

此外,今后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商业模式构成体系及要素的研究。本文虽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结构体系,但并未对其进行定量论证,研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探讨和分析;二是商业模式选择的评价方法。本文探讨了商业模式设计方法,但对商业模式如何选择评价尚未涉及;三是商业模式评估问题,主要涉及评估指标建立和评估指标量化问题;四是商业模式的应用性研究和可操作性研究,这也正是商业模式研究的最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michaelRappa,theUtilityBusinessmodelandFutureofComputingServices[J].iBmSystemsJournal,march,2004(1)

[2]Stewart,D.w,andZhao,Q.internetmarketing,businessmodels,andpublicpolicy[J].Journalofpublicpolicy&marketing,2000,19(3):287-296

[3]afuah,a.,tucci,C.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m].Boston:mcGraw-Hill/irwin,2001:32-33,196-201

[4]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andYvespigneur.e-BusinessmodelDesign,Classificationandmeasurement[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January,2002,44(1):5-23

[5]mahadevan,B.Businessmodelsforinternet-basede-commerce:ananatom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2000,42(4):55-56

[6]weill,p.,Vitale,m.R.placetospace:migratingtoe-businessmodels[m].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1:96-101

[7]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8]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9-79

[9]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10]翟青,中国100强企业的成长轨迹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1):29-30

[11]翁君奕.介观商务模式:管理领域的“纳米”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4(1):34-40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4

[关键词]并行数据挖掘体系结构商业智能模式库

引言

企业为迎接市场的挑战,必须对市场运作有准确的分析。商业流通领域积累的大量交易数据中隐含着许多对商业决策有益的知识,传统的分析方法很难从中提取出这些知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得到准确、及时的信息,决策人员以企业的数据仓库为基础,通过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和决策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借助商务智能的核心技术,利用企业中长期积累的海量数据可以实现四方面的应用:客户分类和特征分析、市场营销策略分析、经营成本与收入分析、欺诈行为分析和预防,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这些隐藏的模式和关系。

并行数据挖掘体系结构是并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并行数据挖掘的基础,选择适当的、高效的、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商用并行体系结构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

一、通用数据挖掘系统结构

特定领域的数据挖掘工具主要针对某个特定领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进行数据挖掘算法设计时,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特定领域的数据特点和挖掘需求等特殊性,并有针对性地对数据挖掘算法进行优化。

通用的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大都以数据仓库或大型关系数据库为基础,且具有查询、分析、表示等功能,它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将这些现有数据挖掘系统的共同特点抽象成图1所示的结构。

二、通用的数据挖掘系统结构的不足及改进思路

通用的数据挖掘系统己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要,但是在应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数据挖掘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历史模式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差;面向不同应用对象的针对性不强。

数据挖掘往往面对的是巨大的数据集,即GB甚至tB数量级的数据集,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提高数据挖掘效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去除噪音数据,按照挖掘要求对数据进行清理和迁移,尽可能减少挖掘的数据量。

2.针对各种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要求,研究、设计效率更高的各类数据挖掘算法。

3.提高数据挖掘系统应用的硬件性能或者采用并行处理技术提高数据挖掘的速度。

4.借用缓存的概念,对挖掘结果进行存储再利用,以提高用户挖掘请求的响应速度。

针对一般商业智能应用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以提高数据挖掘应用的效率为目标,本文将主要从并行处理技术和体系结构方面对现有数据挖掘系统进行改进和提高。

三、并行数据挖掘体系结构设计及特点

为解决通用数据挖掘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针对商业智能的特点,面向商业智能应用的并行数据挖掘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由6部分组成:

1.高性能并行计算环境:并行数据挖掘体系结构中采用了高性价比的并行体系结构Cow(Clusterofworkstations)、数据挖掘算法由串行算法改为并行算法以及采用“缓存”概念将数据挖掘结果保存在模式库中。并行处理技术的运用无疑对于数据挖掘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数据挖掘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商业智能应用的推广也具有重要作用。

2.数据源:数据仓库和其他数据源是数据挖掘的基础,商业智能应用系统应具有多种数据来源的处理能力,例如普通文件(电子邮件等)、关系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

3.模式库:为了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以及商业逻辑的处理速度,借助硬件内存的“缓存”概念,将最近数据挖掘或者数据分析的结果(模式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规则描述)保存在模式库中,以便再次发生类似或者相同操作请求时能先在模式库中查找挖掘结果,从而尽量避免每次都从海量数据中进行挖掘操作,这样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处理速度。因此,模式库的建立为历史模式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另外,由于模式库中存储的是历次挖掘出来的模式,可以从分析模式的变化来进行趋势预测,从而为决策支持提供了更多的分析手段。

4.学习和推荐agent:增加了一个用户兴趣分析档案库,由学习agent进行更新维护,供推荐agent分析使用。学习agent将根据权值的计算方法对用户兴趣档案中没有出现过的关键字进行加权操作。推荐agent根据已有的用户兴趣档案,分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模式,并推荐给用户。

5.并行数据挖掘工具/多维分析工具:数据挖掘是商业智能的核心,并行数据挖掘算法对于提高数据挖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商业智能应用的需要,仅提供多维分析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可能多的提供对多种模式的支持。商业智能涉及关联、分类、聚类、时序等模式,并行数据挖掘工具尽能包含对这些模式的支持,这也是衡量并行数据挖掘工具好坏的标准之一。

6.可视化工具:为用户提供数据挖掘结果的自观表示方法。

除上述特点外,通过对并行数据挖掘体系结构的设计与改进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提高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现有的数据挖掘产品,对挖掘结果都有各自特殊的存储格式,不同挖掘工具之间要共享挖掘的结果非常困难。然而,对模式的集中存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即设计类似SQL的查询语言,或设计通用的模式库接口。不同的挖掘工具通过使用模式查询语言或调用模式库接口的功能函数就可以共享模式库中存储的模式。

(2)并行处理能力强、可扩展性好、可用性高:改进后的并行数据挖掘体系结构建立在可扩展机群之上,除了具有较高的.可伸缩的并行处理能力之外,系统的可扩展性也非常好,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处理结点数调整系统的处理能力,从而适应不同数据规模的处理需要,除此之外,系统的可用性高也是其显著特点,一般情况下Cow的可用性指标都在99.9%以上,为商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四、结束语

并行数据挖掘体系结构具有较高的并行处理能力和性价比,以及方便灵活的并行程序设计环境,对于实施商业智能应用的客户和应用领域来讲,具有可操作性。大多商业智能应用客户已经或者容易获得本文给出的并行处理环境,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购置专用的并行处理系统。

模式库的提出是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由于模式库中存储了历史挖掘模式,如果其中的模式接近挖掘请求的时间,则可用这些模式自接作为挖掘的结果,不用再进行新的数据挖掘,在模式库中进行查询操作的响应会明显加快,大大提高了数据挖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熊忠阳:面向商业智能的并行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研究[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4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5

[关键词]商业模式;价值网络;现代服务业;创业板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众对商业模式概念的关注程度迅速增长[12]。商业模式的真正兴起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的发明与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虚拟市场的运作[3]、新兴经济体的发展[4]以及后工业时代的企业发展需求[5]。

现有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关注基于信息网络或互联网络的商业模式、个体的决策机制和行为等[6],主要聚焦于概念模型研究、类型式样研究、行业模式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价值创造主体从单一产业内的企业个体向跨产业的企业网络转变,价值链也不断瓦解、碎片化、模块化,并重构成以全球制造网络为新产业组织形式的价值网络[78]。商业模式的研究视角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由传统的线性的产业价值链向网络化的跨产业价值网络转变。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巨大调整,出现一些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类型。这些类型的调整不是简单的一个要素或相互作用的改变,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演化,并将推动整个价值网络的前进。因此,新视角下的类型式样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价值网络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究竟存在哪些类别?它们的特点又是怎样的?本文将通过逻辑推理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是商业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910]。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服务业开始兴起,并成为与制造业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网罗分散的产业资源,使资本以指数级的方式增长。这在实践领域已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这些新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是跨产业价值网络视角下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代表,它们具备独特的商业模式、丰富的市场机会和充足的资源条件,在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带动下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源泉,也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企业商业模式的认识。但目前理论界有关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行业发展和竞争力等方面,认为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试图寻找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并提出相关发展政策建议[1112],而从价值网络的视角进行现代服务业的商业模式研究还很缺乏。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以62家中国现代服务业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在验证理论推导框架的有效性的同时,试图识别出价值网络视角下商业模式的类别组成及其本质上的变化和独特的优势。在跨管理学和计算机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新的价值网络视角对商业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对现代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全面了解。更重要的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充分展现商业模式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理论与分析框架

(一)价值网络: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价值链这一概念最早由porter在1985年提出,他关注产业内的每一个企业如何通过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创造出价值[13]。porter提出价值链概念以后,国内外学者在这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例如,Rayport和Sviokla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14],这一观点后来也成为价值网络理论的基础。价值创造或价值转移嵌于供应链中,用来分析企业的交易行为[1516]。供应链理论对管理成本的重视为企业带来成本的降低和交易速度的加快[17]。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需求链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更为关注能力和成本[18]。不论是供应链理论,还是需求链理论,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发生在单个企业之间,而是发生在整个价值链之间[13,15]。

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愈加困难,通过商业模式支撑企业的持续创新成为一种新趋势[19]。而价值链思想仅仅局限在单向、静态和缺乏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中[20],对新形势下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对价值链进行分拆、延展、模块化和重组,而这一过程呈现出的网络化特征就是价值网络模型所特有的。价值网络概念最早出现于Brandenburger和nalebuff的著作《竞合战略》中。该书强调的共生网络的本质就是价值网络,同时他们还详细阐释了价值网的5个主要组成要素[21]。Slywotzky等人进一步在专著《发现利润区》中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围绕客户价值重构价值链以实现客户整体价值最优[22]。

在产品链、供应链及需求链都逐渐呈现数字化(越来越虚拟)的背景下,产业间有机会实现前所未有的共同协调。传统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价值是从产业链的上游向下游转移和累积的,在跨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情境下,产业链的概念已经淡化,价值由网络内参与者共同创造,结构更加灵活[23],也更符合当前经济活动特征。新的商业组织体系通过构造、协调、整合各个分散的市场,将企业间的活动置于同一个跨产业的网络下有效运营,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最终获取或创造新的价值。同时,跨产业价值网络适合于分析知识结构、内部结构及商业关系等的价值转换[24]。商业模式则是关于企业交易内容、结构及治理的分析单位[5]。因此,用跨产业价值网络视角分析商业模式更能反映当前商业活动的新趋势。目前,虽然关于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的研究都很多,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基于价值网络视角构建商业模式分析框架以及开展案例分析的研究还很少。

(二)基于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确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有助于精确描述商业模式,帮助管理者理解和表述企业的商业逻辑。不同时期的学者尽管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认识各不相同,但在价值、竞争力、利润等方面却有统一的认识[6,19,2527]。在分析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明确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图1),该框架在以往商业模式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主要是根据价值的传递过程来描述商业模式[28];同时,本文将运用该框架来分析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并进行下一阶段的问卷设计。

图1基于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由4个构成要素组成,分别是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获取和价值实现。首先,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要有自己的价值主张,然后在价值主张完善的基础上,基于价值网络进行价值创造,并从中获取价值,最终实现价值。客户界面和市场基础设施配置是价值创造的最直接要素,价值获取的多寡取决于价值网络中的治理模式和隔离机制,而价值实现具体是通过收入模式与成本结构实现的。其中,价值主张通过产品(服务)内容、传递渠道、传递方式表达,客户界面通过目标客户、公司与客户接触的方式、公司与客户的关系表达,市场基础设施配置通过核心资源和能力、合作网络、价值配置表达,治理模式通过管理手段和控制手段表达,隔离机制通过保密、防御、应对措施表达,收入模式通过收入来源方式和定价机制表达,成本结构通过花费消耗方式和价值转换利润表达。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企业商业模式的整理。

在制造业与服务业全新融合情境下的现代服务业中,商业模式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而是新兴的基于跨产业价值网络的模式。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策略

本文综合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继运用管理学的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方法,同时引入计算机学的算法和编程工具进行辅助分析。案例研究是一种用来建立或拓展理论的有效方法,能很好地解释“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29]。而通过“量身定制”的算法编程,可以更科学、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在上述理论框架中,4个构成要素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几个都可以成为商业模式分类的标准。目前,关于商业模式分类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典型的如Dubossontorbay等人提出的多维商业模式分类体系[30]。本文将根据这个框架,在四维的分类上,对现有样本企业进行聚类。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创业板上62家企业做描述性分析,对文本资料进行归类和编码,设计出每家企业的专家打分问卷。同时专家对发放的每家企业商业模式的置信资料进行评价打分从而得到数据,通过基于本文算法的程序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结果。这一结果不仅可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而且也可验证商业模式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为下一步商业模式理论构建奠定基础。

(二)样本选择

1.选择标准。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管理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紧密联系、交叉合作的行业。本文将研究对象的行业限定现代服务业,将研究对象的企业选定自2009年10月(中国创业板成立)至2011年底在中国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是市场竞争下的产物,具有可推广性和普适性。现代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发达国家达到了60%―80%,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45%―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45%[31]。从发展过程来看,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很多是模仿国外企业的,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创新。但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任何现代服务业企业都不能忽视商业模式的存在及其核心主题――价值[32]。因此,选择中国现代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论具备普适性,能够并应该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发展阶段的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即不同国家的现代服务业。

另一方面,上市企业不仅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较高,而且研究它们的公开文本资料是已有企业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33]。上市企业与其他企业处于相同的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34]。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是核定一个企业能否上市的重要材料,而上市企业年报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对外展示文档[3536]。本文的数据来源虽然没有得到三角验证,但上市企业公开披露的材料具有信度的特殊性,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都采用了这些数据[5,37],因此本文通过采用上市企业公开披露材料展开分析。

2.样本描述。样本企业涵盖了现代服务业的四大类型:基础服务(18家,占比29.03%)、生产和市场服务(23家,占比37.10%)、个人消费服务(9家,占比14.52%)、公共服务(12家,占比1935%)。从成立时间的分布来看,成立于2000―2004年期间的占到一半以上,有超过80%的成立于1995―2004年间,说明在这期间中国现代服务业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从全部62个样本的成立时间来看,有超过半数的样本企业成立时间不到10年,这与创业板对企业成长性快的定位相一致。

(三)问卷设计与发放

1.问卷设计程序。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借鉴axelrod[38]及nadkarni和narayanan[39]的编码研究设计,根据基于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来刻画企业商业模式。笔者阅读每一家样本企业的公开披露材料,以招股说明书为主、年报等为辅,将相关材料按照分析框架里所提到的4个构成要素(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价值实现)和7个属性(价值诉求、客户界面、市场基础设施配置、治理模式、隔离机制、收入模式、成本结构)进行归类编码,形成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程度评估问卷。

首先,由于这些材料里的内容不仅包括一个企业方方面面的文本描述,而且包括各种数据和图表,因此首先需要识别出与商业模式有关的内容,并记录下来。其次,这些陈述语句、数据、图表涉及商业模式的不同方面,需要进行归类。笔者根据商业模式分析框架的7个属性,将第一步识别的原始内容进行对应归类。接着,由于不同企业是通过不同证券公司向证监会报送材料的,措辞表述方式会有不同,而且数据和表格的形式也不利于打分,因此,笔者运用集聚法进行编码。通过集聚法,原始内容中含蓄的或缄默的表达变得清晰明确[40],而相关的数据和表格也转化为“概念性”的文本描述。最后,笔者将分析表格交由另一位对62家企业较为了解的研究人员(完全不参与前期的编码),根据他的反馈和建议,对一些表述语言和表达方式予以进一步修改。对那些不明确的描述和分类,笔者通过互相讨论达成一致。

2.问卷回答偏差控制。问卷的题项采用Likert7点量表,问卷填写者的回答主要建立在个人的经验和感受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测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41]。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那些对现代服务业和商业模式较为熟悉的学界专家、行业专家和投资银行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为企业ipo);要求专家有5年以上的商业模式领域研究经历或从业经历,有相关的企业咨询或学术经历,专业背景是管理学或计算机学博士。限定这些专家为样本企业外部人士,并同时对62家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打分,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一致性。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向专家明确指出,问卷收集的数据仅供学术研究之用,并承诺对问卷填写者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保证研究的匿名性[42]。

3.创新程度的测度。通过以上4个步骤的编码过程,得到62家样本企业的商业模式分析表格,据此,每个企业形成7个打分项。对于每个商业模式属性创新的程度,笔者询问研究创新的相关专家并讨论后,最终确定用Likert7点量表来评估创新度:1=完全模仿,2=大部分模仿,3=部分模仿(模仿略多于创新),4=模仿与创新相当,5=部分创新(创新略多于模仿),6=大部分创新,7=完全创新。

4.问卷发放与回收。为提高研究数据收集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专家评价法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向专家当面发放问卷的方式,对研究意图和量表设计做出详细说明,并要求2天内当面回收,因此,不存在回收的未答复偏差(nonresponsebias)问题。本研究共对62家样本企业进行数据收集,每个样本企业由18名专家进行打分,其中有16名专家对问卷做出了反馈,在15名有反馈且问卷有效的专家中,来自学界的专家11人(包括管理学科和计算机学科),行业专家4人(包括现代服务业与投资银行专家)。本文发放问卷1116份,有效问卷930份。

(四)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基于DaviesBouldin指标的Kmeans迭代聚类,并运用matlab计算机编程工具进行聚类程序的编写,试图通过对二手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有效的科学分类。

第一,内容分析法的使用。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43],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将每个企业按照分析框架形成一个商业模式表,清晰明了,为接下来的打分提供基础。

第二,Kmeans聚类的使用。聚类是一种将实例根据自己的属性自然分组的技术。聚类分析以某些度量(如相似性)为标准,把整个数据分成不同的组,并使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组内数据的差异尽可能小[44],每个组就是一个聚类,也叫一个类别。根据数据在聚类中的积聚规则以及应用这些规则的方法可以分出多种聚类算法。本文采用的是最为常见的Kmeans聚类算法,将样本中的公司分成n个聚类,每个聚类的质心就表示一种商业模式,属于该聚类的所有样本都与该质心表示的商业模式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而不同聚类的质心代表的商业模式之间则具有极大的不同。通过分析聚类结果中质心和聚类样本的距离以及聚类质心之间的距离,得知聚类结果的合理性,分析指标包括DaviesBoudlinindex[45],Randmeasure[44],Fmeasure,Jaccardindex,Fowlkesmallowsindex[46]。其中,产生集群的集合最小的DaviesBouldin指数最适合本研究。

四、研究结果

(一)聚类结果质心讨论

前文已经阐述了质心距离对于衡量聚类结果优劣的重要性,质心距离的跨度越小,质心距离的分布越均匀,则聚类结果越好。本文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对聚类结果进行了考察。如表1所示,聚类结果的质心距离从最高2.342961到最低1.181844,跨越较小,差值仅为1.16,且分布较均匀。由此可见,本文获得了良好的聚类结果。因此,根据Kmeans聚类和DaviesBouldin指标的相关标准,最终确定聚类结果,将样本企业聚成6类。表1聚类结果质心距离

(二)聚类质心属性差异性

我们对比了聚类质心与企业的关系,由于质心代表了该类别内企业的特征,那么它在7个属性上的表现应该与该类别的企业在7个属性上的表现相似,本文抽取了第6类的质心和这个类别的7个企业的数据,分析得出:(1)第6类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在7个属性上有较高的相似性,表明这些企业符合本文假定的自然相似的特点,也就是说,将它们分到一个类别是合理的;(2)第6类内部企业和本类别的质心在7个属性上有较高的相似性,表明用这个质心表示该类别是合理的。

同理,抽取了第6类的质心和两个分属于第4类和第5类的企业的属性,分析得出:(1)选择的两个企业在7个属性上非常不相似,表明将这些企业区分在不同的类别中是合理的;(2)第6类的质心与所选择的两个企业在7个属性上非常不相似,表明将这些企业划分在本类别之外是合理的。

(三)聚类结果

目前,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主要有逻辑推理[30,47]和案例归纳[4849]两种。前者理论性较强但往往过于宽泛,而后者针对性很强但往往过于狭窄。本文试图整合这两种流派,一方面,通过逻辑推理的分析框架和科学的聚类算法得出商业模式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创业板案例,归纳出一些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典型模式。

分析这6类商业模式的特点及其共性时我们发现,其中有4种与osterwalder和pigneur在《商业模式新生代》一书中所阐述的商业模式特征相类似[50],但同时又具有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特性。因此,对这4类商业模式的命名直接引用了他们的研究,分别是长尾式商业模式、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免费式商业模式和非绑定式商业模式[50]。同时,商业模式设计强调系统思考的重要性,商业模式创新则是企业及其伙伴重新结合现有资源修改和设计新的活动系统,或在不同的情境下引入相同的创新[5,28,51]。因此,本文将另外两种商业模式类别命名为二次创新式商业模式和系统化商业模式。具体如表2所示:

表2企业聚类结果

序号1商业模式类别1企业名称11长尾式1立思辰、网宿科技、、超图软件、三五互联、万邦达、东方财富网、数字政通、美亚柏科、潜能恒信21多边平台式1神州泰岳、世纪鼎利、GoSUn、易世达、世纪瑞尔、恒泰艾普、HanD、腾邦、捷成股份、东软载波、天泽信息、易华录、佳讯飞鸿、方直科技、飞力达、天玑科技、联建光电、紫光华宇、苏交科、飞利信、荣科科技31免费式1华星创业、梅泰诺、赛为智能、天源迪科、易联众、顺网科技、东方国信、万达信息、电科院、银信科技、卫宁软件、巴安水务、佳创视讯、海联讯41二次创新式1上海佳豪、新宁物流、海兰信、恒信移动、银之杰、乐视网51非绑定式1爱尔眼科、银江股份、迪安诊断、蓝色光标61系统化1华测检测、华力创通、华谊嘉信、华平信息、中电联环保、天喻信息、新开普

五、讨论

本研究共识别出现代服务业的6类典型商业模式,每种类别在商业模式分析框架的4个构成要素和7个属性中各有所长。下文将对这6类商业模式特点进行描述,并从每种类别中选取1个案例来帮助我们了解其商业模式、识别模式特征。虽然本文中的4类命名是引用了前人的研究,但该类别的特点却有不同,将在下文中做进一步阐述。

(一)长尾式商业模式

众多小市场的汇聚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由于受成本和效率因素的影响,即使每种产品相对卖得较少,利润可能也不是很高,但大规模的销量使企业仍能获得很好的收益。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长尾式商业模式的优势越发明显。在互联网上销售的虚拟产品,支付和配送成本几乎为零,将长尾理论发挥到极致。

图2三五互联商业模式解析图典型案例:三五互联(图2)。三五互联(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企业邮箱、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域名、办公自动化系统(oa)、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软件产品及服务。企业充分运用了长尾理论,开展“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双层次的长尾服务:一方面将目标客户定位于中小企业这片蓝海;另一方面,关注大量产品种类,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二)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

在这类模式中,企业将同时面对两个或更多有明显区别而又相互依赖的客户,并将这些不同的客户群体集合在一起,使平台产生价值。多边平台模式强调的是网络效应,需要不同的客户同时存在,并且通过不同客户群体之间的互动来创造价值[50]。客户互动程度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创造更多价值。

图3腾邦商业模式解析图典型案例:腾邦(图3)。腾邦(深圳市腾邦国际票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航空客运销售业务为主,同时提供酒店预订、商旅管理和旅游度假等服务的综合商旅服务提供商。企业以腾邦为主品牌,根据多个有明显区别但又相互依赖的目标客户群体设立了“可可西”、“飞人网”、“管仕”3个副品牌,以360°无缝对接的服务为客户提供酒店预订、商旅管理和旅游度假等综合商旅服务。腾邦的多边平台将航空公司、个人客户和集团客户集合在一起。个人客户与集团客户、高端客户与经济型客户、机票业务与其他类型业务之间都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为个人客户和集团客户提供质量更好、更有竞争力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忠诚客户;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客户群帮助腾邦从航空公司赢得更好的合作环境,并且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如航空公司)加入。

(三)免费式商业模式

这类模式为一部分细分客户提供持续免费的商业服务,而对另一部分客户或模式的其他部分收费,以维持非付费客户的支出,为企业整体提供财务支撑。这种免费式的服务可能是一段时间,也可能是长久的。但至少要求这一部分客户群体的数量是庞大的,这样才能为付费部分提供客户来源和信息传播渠道。

典型案例:顺网科技(图4)。顺网科技(杭州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互联网娱乐平台的开发和运营,集成在线娱乐服务,提供一站式在线娱乐服务平台。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平台+技术”双重优势,同时服务于互联网娱乐价值网络上的网吧用户、互联网企业、广告商和个人用户等多类型用户,并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些免费的基本服务和可选的收费服务。不同类型的免费式服务为企业聚集了庞大的客户群,从而为增值服务提供客户基础和信息传递渠道,并由此延伸出更多的增值业务。

图4顺网科技商业模式解析图

(四)二次创新式商业模式

在新的市场情境中引入一个已有的商业模式,通常需要对该商业模式做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这个新的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

图5上海佳豪商业模式解析图典型案例:上海佳豪(图5)。上海佳豪(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完整的技术设计服务链服务于船舶建造公司和海运公司,主要为民用船舶产品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生产提供设计服务,同时为船舶产品的生产提供工程监理服务。企业借力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同时定位于新兴的蓝色海洋发展战略,将传统船舶产业中已有的模式引入新兴的海洋工程设计。在引入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味照搬,而是进行了二次创新,根据海洋产业的特点进行调整以满足目标客户的偏好和市场基础设施的流程定制,以适应新的情境,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船舶产业和海洋产业本身就是两个相关性很高的产业,二次创新式的商业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开拓新兴的海洋产业,而且能够在传统船舶产业内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五)非绑定式商业模式

在同一家企业里可能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业务,这些业务的驱动因素、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各要素都是不同的。企业对这些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分离独立”的经营,以避免因冲突而带来的不利。

图6蓝色光标商业模式解析图典型案例:蓝色光标(图6)。蓝色光标(北京蓝色光标品牌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向企业客户提供品牌管理服务,主要内容为品牌传播、产品推广、危机管理、活动管理、数字媒体营销、企业社会责任等一体化的链条式服务。企业旗下拥有蓝色光标、智扬公关、欣风翼、今久广告、精传媒、SnK等多个品牌,分别进行独立的运营。在并购和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互联网广告、传统广告和户外广告这3个广告行业最重要的细分市场的布局,各自独立经营,形成公共关系业务、广告业务并行的传播集团产业格局雏形。这不仅可以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各有侧重,而且避免了公共关系行业内同一家企业不能同时服务于两家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客户的行业规则,在保留原有客户的同时,增加潜在客户数量,扩大市场份额。

(六)系统化商业模式

此模式运用系统论的整体观点,将企业的商业模式当作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和运用。商业模式的各个构成要素并不是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任何构成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只有当这些单元和要素以某种逻辑方式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整体的效应。

典型案例:新开普(图7)。新开普(郑州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将系统化的整体观点充分运用于商业模式的设计中,将商业模式看成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过程。一方面,以“产品+服务”一体化的模式,专注于智能一卡通系统的软件及各种智能终端的研发、生产、集成、销售和服务,为客户提供终端、软件以及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研发设计+销售客服”并行形成5大平台系统、40余个应用功能子系统以及260多种不同型号规格的智能终端系列产品。

图7新开普商业模式解析图

六、结论

本文构建基于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进行现代服务业企业典型商业模式的研究。研究过程以管理学研究范式为基础,以计算机可定制化的数据分析为助推,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优势。针对62家现代服务业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目前存在6类典型的商业模式。

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聚焦新兴现代服务业,以此为样本识别典型商业模式及其特点。现代服务业是新兴产业,目前对于这一行业的商业模式关注很少,但基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产业又恰恰是滋生新商业模式的土壤。虽然本文的样本选自中国,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仿学习阶段)和行业特性(市场竞争)以及聚类结果(4种类型一致)都证明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最终得出的6类典型模式为以后商业模式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不仅对理论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进行了实践的论证,而且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点面结合的剖析,为商业模式理论研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第二,整合了逻辑推理和案例归纳两种商业模式分类方法,丰富了商业模式类型。尽管以往研究中也有将这两类方法结合起来的分类,如timmers[6],但其基于价值链的结论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本文基于新的跨产业价值网络视角将两种方法整合,使研究结果兼具理论性和针对性,弥补了逻辑推理过于宽泛和案例研究过于狭窄的缺点。

第三,对基于理论提出的价值网络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本文构建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是科学合理的。在案例的实际验证和分析过程中,商业模式的4个构成要素都是企业商业模式的重要体现。企业在这些构成要素方面的表现将直接反映在其商业模式上。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由于创业板成立时间较短而带来的样本企业数量有限。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企业的数量,并将本文的研究方法推广至其他领域开展商业模式的研究。最关键的是,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了商业模式后续相关研究的重点:(1)商业模式对绩效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判断一个商业模式的好坏,归根结底是反映在企业的绩效上。(2)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另一议题。本文发现了价值网络视角下的典型商业模式,但还未对哪类企业适合哪种商业模式开展深入研究,即对6类商业模式各自的应用条件进行深入研究。(3)商业模式与外部环境的匹配也需要引起重视。企业的商业模式只有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等)相匹配,才可能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或企业成长[5253]。

[参考文献][1]1m.J.Coye,a.Haselkorn&S.Demello,″Remotepatientmanagement:technologyenabledinnovationandevolvingBusinessmodelsforChronicDiseaseCare,″Healthaffairs,Vol.28,no.1(2009),pp.126135.1[2]1C.Zott&R.amit,″BusinessmodelDesign:anactivitySystemperspective,″LongRangeplanning,Vol.43,no.2(2010),pp.216226.1[3]1J.magretta,″whyBusinessmodelsmatter,″HarvardBusinessReview,Vol.80,no.5(2002),pp.8693.1[4]1J.e.Ricart,m.J.enright&p.Ghemawatetal.,″newFrontiersininternationalStrategy,″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Vol.35,no.3(2004),pp.175200.1[5]1R.amit&C.Zott,″ValueCreationineBusines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22,no.67(2001),pp.493520.1[6]1p.timmers,″Businessmodelsforelectronicmarkets,″electronicmarkets,Vol.8,no.2(1998),pp.38.1[7]1a.w.Falkenberg&J.Falkenberg,″ethicsininternationalValueChainnetworks:theCaseoftelenorinBangladesh,″JournalofBusinessethics,Vol.90,no.3Supplement(2009),pp.355369.1[8]1U.H.westergren&J.Holmstrom,″exploringpreconditionsforopeninnovation:ValuenetworksinindustrialFirms,″informationandorganization,Vol.22,no.4(2012),pp.209226.1[9]1B.w.wirtz,o.Schilke&S.Ullrich,″StrategicDevelopmentofBusinessmodels:implicationsoftheweb20forCreatingValueontheinternet,″LongRangeplanning,Vol.43,no.23(2010),pp.272290.1[10]1a.Gambardella&a.m.mcGahan,″Businessmodelinnovation:GeneralpurposetechnologiesandtheirimplicationsforindustryStructure,″LongRangeplanning,Vol.43,no.23(2010),pp.262271.1[11]1闫星宇、张月友:《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6期,第7584页。[YanXingyu&ZhangYueyou,″SelectiveResearchoftheLeadingindustryinthemodernServiceindustriesofChina,″Chinaindustrialeconomics,no.6(2010),pp.7584.]1[12]1霍景东、夏杰长:《现代服务业研究开发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0期,第814页。[HuoJingdong&XiaJiechang,″internationalComparisonontheCompetitivenessof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themodernServiceindustry,″ChinaSoftScience,no.10(2007),pp.814.]1[13]1m.e.porter,Competitiveadvantage,newYork:Freepress,1985.1[14]1J.F.Rayport&J.J.Sviokla,″exploitingtheVirtualValueChain,″HarvardBusinessReview,Vol.73,no.6(1995),p.75.1[15]1L.Horvath,″Collaboration:theKeytoValueCreationinSupplyChainmanagement,″SupplyChain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Vol.6,no.5(2001),pp.205207.1[16]1a.Hinterhuber,″ValueChainorchestrationinactionandtheCaseoftheGlobalagrochemicalindustry,″LongRangeplanning,Vol.35,no.6(2002),pp.615635.1[17]1a.Gunasekaran,K.H.Lai&t.C.e.Cheng,″ResponsiveSupplyChain:aCompetitiveStrategyinanetworkedeconomy,″omega,Vol.36,no.4(2008),pp.549564.1[18]1t.williams,R.maull&B.ellis,″DemandChainmanagementtheory:ConstraintsandDevelopmentfromGlobalaerospaceSupplywebs,″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Vol.20,no.6(2002),pp.691706.1[19]1F.Boons&F.LüdekeFreund,″BusinessmodelsforSustainableinnovation:StateoftheartandStepstowardsaResearchagenda,″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Vol.45,april(2013),pp.919.1[20]1李垣、刘益:《基于价值创造的价值网络管理(Ⅰ):特点与形成》,《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第4期,第3841页。[LiYuan&LiuYi,″ValuenetworkmanagementBasedonValueCreation(Ⅰ):FeatureandConformation,″Journalofmanagementinengineering,no.4(2001),pp.3841.]1[21]1a.m.Brandenburger&B.J.nalebuff,Coopetition,newYork:CrownBusiness,1997.1[22]1a.J.Slywotzky,D.J.morrison&B.andelman,theprofitZone:HowStrategicBusinessDesignwillLeadYoutotomorrowsprofits,newYork:threeRiverspress,2002.1[23]1V.allee,″ReconfiguringtheValuenetwork,″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Vol.21,no.4(2000),pp.3639.1[24]1V.allee,″ValuenetworkanalysisandValueConversionoftangibleandintangibleassets,″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Vol.9,no.1(2008),pp.524.1[25]1H.Chesbrough,″Businessmodelinnovation:opportunitiesandBarriers,″LongRangeplanning,Vol.43,no.23(2010),pp.354363.1[26]1R.Casadesusmasanell&J.e.Ricart,″FromStrategytoBusinessmodelsandontotactics,″LongRangeplanning,Vol.43,no.23(2010),pp.195215.1[27]1J.D.thompson&i.C.macmillan,″Businessmodels:CreatingnewmarketsandSocietalwealth,″LongRangeplanning,Vol.43,no.23(2010),pp.291307.1[28]1X.B.wu,R.F.ma&Y.J.Shi,″HowDoLatecomerFirmsCaptureValuefromDisruptivetechnologies?aSecondaryBusinessmodelinnovationperspective,″ieee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Vol.57,no.1(2010),pp.5162.1[29]1R.K.Yin,CaseStudyResearch:Designandmethods,thousandoaks:Sage,2003.1[30]1m.Dubossontorbay,a.osterwalder&Y.pigneur,″ebusinessmodelDesign,Classification,andmeasurements,″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Vol.44,no.1(2002),pp.523.1[31]1小文:《全球服务业发展扫描》,《中国财经报》2007年6月19日,第7版。[Xiaowen,″theScanofServiceindustryallovertheworld,″ChineseFinance,20070619,p.7.]1[32]1H.Chesbrough,″Businessmodelinnovation:itsnotJustabouttechnologyanymore,″Strategy&Leadership,Vol.35,no.6(2007),pp.1217.1[33]1m.J.Dowling&J.e.mcGee,″BusinessandtechnologyStrategiesandnewVentureperformance:aStudyofthetelecommunicationsequipmentindustry,″managementScience,Vol.40,no.12(1994),pp.16631677.1[34]1m.B.Lieberman,″DidFirstmoveradvantageSurvivetheDotcomCrash?″http://anderson.ucla.edu/faculty/marvin.lieberman/working_papers/internetFma.pdf,20131015.1[35]1p.S.Barr,J.L.Stimpert&a.S.Huff,″CognitiveChange,Strategicaction,andorganizationalRenewal,″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13,no.S1(1992),pp.1536.1[36]1C.R.Schwenk,″LinkingCognitive,organizationalandpoliticalFactorsinexplainingStrategicChange,″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Vol.26,no.2(1989),pp.177187.1[37]1巫景飞、何大军、林等:《高层管理者政治网络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社会资本视角――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第107118页。[wuJingfei,HeDajun&Linweietal.,″politicalnetworkofSeniormanagersandDiversityStrategyBasedonSocialCapital:empiricalanalysisofChineseListedCompaniespanelData,″managementworld,no.8(2008),pp.107118.]1[38]1R.m.axelrod,StructureofDecision:theCognitivemapsofpoliticalelite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6.1[39]1S.nadkarni&V.K.narayanan,″StrategicSchemas,StrategicFlexibility,andFirmperformance:themoderatingRoleofindustryClockspeed,″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28,no.3(2007),pp.243270.1[40]1K.Carley&m.palmquist,″extracting,Representing,andanalyzingmentalmodels,″SocialForces,Vol.70,no.3(1992),pp.601636.1[41]1p.m.podsakoff,S.B.macKenzie&J.Y.Leeetal.,″CommonmethodBiasesinBehavioralResearch:aCriticalReviewoftheLiteratureandRecommendedRemedie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Vol.88,no.5(2003),pp.879903.1[42]1R.a.peterson,ConstructingeffectiveQuestionnaires,London:Sagepublications,inc.,2000.1[43]1K.H.Krippendorff,Contentanalysis:anintroductiontoitsmethodology,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inc.,2004.1[44]1i.Farber,S.Günnemann&H.p.Kriegeletal.,″onUsingClasslabelsinevaluationofClusterings,″http://eecs.oregonstate.edu/research/multiclust/evaluation4.pdf,20131015.1[45]1J.C.Dunn,″aFuzzyRelativeoftheiSoDataprocessanditsUseinDetectingCompactwellSeparatedClusters,″JournalofCybernetics,Vol.3,no.3(1973),pp.3257.1[46]1e.B.Fowlkes&C.L.mallows,″amethodforComparingtwoHierarchicalClusterings,″Journalofthe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Vol.78,no.383(1983),pp.553569.1[47]1D.tapscott,a.Lowy&D.ticoll,DigitalCapital:HarnessingthepowerofBusinesswebs,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1[48]1p.Bambury,″ataxonomyofinternetCommerce,″http://journals.uic.edu/ojs/index.php/fm/article/view/624/545,20131018.1[49]1a.afuah&C.L.tucci,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newYork:mcGrawHill,2000.1[50]1a.osterwalder&Y.pigneur,BusinessmodelGeneration:aHandbookforVisionaries,GameChangers,andChallengers,Hoboken:wiley,2010.1[51]1J.Fagerberg&m.m.Godinho,″innovationandCatchingup,″inJ.Fagerberg,D.C.mowery&R.R.nelson(eds.),theoxfordHandbookofinnovatio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pp.514543.1[52]1p.G.Klein,″opportunityDiscovery,entrepreneurialaction,andeconomicorganization,″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Journal,Vol.2,no.3(2008),pp.175190.1[53]1D.J.teece,″Businessmodels,BusinessStrategyandinnovation,″LongRangeplanning,Vol.43,no.23(2010),pp.172194.

2013年11月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1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13.09.181

[收稿日期]20130918[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soc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6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价值

中图分类号:F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17-03

一、引言

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对创新的不断激励,传统的商业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甚至可能起到阻碍作用,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1}。随着数据量的急速增加,数据之间已不再是以前那种毫无关联的存在,而是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2}。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依靠商业模式创新而成功的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掀起了一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也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3}。目前,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金融业、零售业、制造业等,并逐渐成为了新的生产要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4}。

本文将从大数据与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大数据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力图为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

二、大数据的特性和商业模式相关理论介绍

1.大数据定义与特点。大数据的概念碓从诼罂衔公司(mcKinsey&Company)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企业获取并分析大量的数据是商业模式创新开始的标志。国际数据公司(iDC)指出大数据的特点通常可以用5个V来概括。第一,数据量庞大(Volume),从以前的tB级别跃到pB级别,并逐渐延伸到eB和Z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具有多样性(Variety),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类型。第三,数据价值大(Value),大数据中隐含着极高的商业价值,这种价值要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得以实现。第四,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所有的数据都是具有时效性的,因此处理数据的速度必须很快,这是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处理技术的本质差别。第五,数据来源的真实性(Veracity),大数据来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这些内容来解释和预测相关事件。Viktormayer-Schonberger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数据,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并认为未来是数据化的社会{5}。

2.商业模式相关理论。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著名的管理学家peterF.Drucker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根本。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商业模式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研究的热门领域。2012年“互联网+”的概念兴起将商业模式推到了浪尖,各行各业都在追捧,尤其是新兴产业。

学术界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已有很多,但仍缺少权威的解释与精准定义。morris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整合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osterwalder在《商业模式新生代》中指出商业模式是企业维持生存的方式,指导企业生存与运营,帮助企业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刘丹等在《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中认为商业模式本质是对市场环境的反应,而作为其创新驱动要素的技术进步将会推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流程以及盈利方式的改变,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这也解释了作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大数据可以对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6}。李振勇指出商业模式是一种解决方案,通过整合企业运营中的内外部要素,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运营系统,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还能提品与服务{7}。原磊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获取市场占有率,达到盈利的目的,而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与战略合作伙伴形成网络关系的过程{8}。

3.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创新形态,按照创新程度的不同有以下两种分类:一种是颠覆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其强调创造性的破坏,用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彻底地替换以前的旧模式;一种是渐进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它是指商业模式中的部分要素发生改变,或者是要素间的关系与机制发生变化,又称商业模式改良{9}。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有五种:基于战略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系统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构成要素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基于价值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前两种的理论性较强,对企业的实践指导较弱。基于构成要素的商业模式创新有两种观点,一种是weill等人认为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战略目标、核心能力、经济收入以及关键因素四个要素间的组合方式来实现;一种是Voelpel等强调的商业模式创新是技术、组织基础、收入以及消费者四个要素自身创新来进行的{10}。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以价值链为基础,整合链上的相关资源来实现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价值链延展型、价值链分拆型、价值链创新型以及混合创新型{11}。价值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价值链衍生得来的,该模式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除了存在竞争关系以外,还有合作伙伴的关系,并且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实现共同盈利,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12}。江积海、王琴认为这种模式已经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是目前较为主要的商业创新途径{13}。这三种模式都是通过价值理论来分析商业发展需求的,通过对价值链上的各要素进行组合,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三、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商业模式创新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14},并且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具备全新的特征。苹果、亚马逊、淘宝等一批卓越的公司均已制定大数据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规划。Brown指出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应该具有突出的标志,企业家们应当学会用大数据的思维去思考。

大数据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就在于能够从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中发现价值,从而改进原有运营模式,最终实现盈利。如图1所示,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瞄准目标客户,挖掘客户的需求,并依此进行企业决策。然后根据这些需求以及企业的决算,从产品、技术或者服务上进行创新,必要时也会重新设计供应链,优化流程,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通过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拓宽收入渠道的方法来实现盈利{15}。

这一过程也可以用图2表达,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实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价值发现。通过大数据的相关技术,企业可以全面的认识自身业务,这包括观察消费者需求以及竞争对手,预测风险和发现机会,从而了解到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现客户的价值。BestBuy公司凭借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搜集到的信息改进了销售模式,提高了销量。通过搜集美国6000万个家庭的消费数据,BestBuy公司划分出了8个客户市场,并针对每个市场都有一套行之有效地服务方式。如吉尔系列的店就为工作繁忙的家庭主妇配备了高级的私人顾问,这一举措明显提高了店内的人均消费额。另外,还通过大数据进行需求预测,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习惯,促使消费者进行再次购物。如在消费者购买数码相机后,就会立刻为其提供电子优惠券,该券可以用来购买照片打印机。

2.价值创造。大数据技术在帮助企业充分了解外部环境时,也会让其重新审视自身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流程,改善和创新企业的生产模式、合作模式等,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JCpenny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了商品价格灵活即时分析的能力,缩短了计算时间,并调整了动态预测信息分析,将供应商以及销售商在供应链上进行了整合,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得公司存货周D率提高了12%,利润增加了5%以上。

3.价值实现。大数据在帮助企业成功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不仅使得价值链得以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链条上的每个流程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盈利。西班牙的服装品牌Zara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不仅在服装上进行了创新,还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再造,使得Zara在服装行业表现突出,利润率达到23.6%,遥遥领先其它品牌。

四、案例分析

苏宁电器成立于1990年,刚开始仅是一家专卖空调的实体店,由于质量较高,销量增加,逐步发展成了综合电器连锁企业。2004年上市后便跃升成了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品牌,2009年开始了国际化发展。2010年苏宁电器抓住互联网的商机,通过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开始打造电商平台。

传统油烟机的商业模式主要是由制造商靠工作经验设计和生产产品,再投入销售。如果预测准确,商家就能大卖,实现盈利。如果预测不准,难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就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苏宁电器通过大数据在油烟机上的设计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创新。2014年苏宁电器在818大促销时推出了一款法迪欧007的新式油烟机,其功能强大,得到公众的认可,销量大增。该款油烟机之所以能够畅销还要归功于苏宁的大数据平台,通过苏宁电器的大数据研究成果推动油烟机产业的升级,并延伸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苏宁电器的大数据平台,从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开始就提供了相关的支持服务,为产品的设计指明方向,并为后续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提供保障。具体过程如下:

1.价值发现过程。苏宁电器的大数据团队从油烟机市场中发现自身产品的价值。首先,通过收集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行为以及购买后的评价,建立消费者需求模型,从而测算出消费者对油烟机的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结果,研究员发现消费者对当时市场上的油烟机体验感较差。例如,消费者家庭中常用的t型油烟机,因其安装高度太高而使得吸烟效果不明显。虽然后续侧吸式油烟机克服了t型油烟机的缺点,但是由于在翻炒时较易碰到锅,影响炒菜水平的发挥。苏宁电器在消费者购买评价中发现他们对油烟机的需求其实不高:能够吸走油烟的同时还能保证炒菜质量不受影响。为了验证需求,大数据团队还进行实地考察,将理论研究的结果跟实体店的店员以及消费者进行沟通。

2.价值创造过程。大数据团队在获得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后,将其反馈给制造商,为制造商指明研发方向,并一起研究产品方案,方案出来之后进行大量的实验,使用大数据技术对其吸烟效果和消费者使用体验进行评估,最后得出法迪欧007油烟机的产品方案。将方案投入生产中,生产出的产品返回给销售实体店,相比于传统的生产过程,大数据为其节省了大量的磨合时间,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最重要的是该产品不仅符合吸烟的需求,也满足了客户的体验度。大数据使得苏宁电商的商业模式由传统厂家主导的采定销模式转成消费者驱动型的包销定模式。

3.价值实现过程。大数据帮助苏宁电器通过产品的创新和流程的再造成功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且使得法迪欧007得到大众的认可,并创造了中国新型产品最快发展速度的奇迹,为苏宁电器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空间。

从这个案例不难发现,苏宁电器之所以能够在电器行业表现优秀,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把握大数据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消费记录、购买行为以及商品评价的海量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再将信息提供给制造商,让他们进行产品设计,实实在在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出来后,又通过大数据的反馈进行不断的修正。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保证运营过程畅通的同时,还能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16}。

五、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不少企业已开始尝试通过此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盲目跟风,缺少自主创新的动力。对优秀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学习不仅可以节约研发成本以及市场拓展的费用,还能帮助企业规避商业模式成长期的风险{17}。因此在资金和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模仿卓越企业的商业创新模式是一条捷径。然而许多企业在模仿优秀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时,通常是盲目模仿,这种往往会以失败告终。从主观角度来看,企业是否模仿以及模仿的程度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上,在没有认真了解被模仿企业经济基础、实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地照搬,这会导致了其失败;从客观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来的,具有独特性。另外,一些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商业模式,而故意虚假信息使得模仿企业难以把握他们的真实状况。DeLL公司利用大数据获得精准客户后便开始了直销模式,获利颇丰,于是其它企业纷纷效仿,最终都没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企业只是简单地模仿了DeLL公司砍掉供应链下端的经销商,直接将商品供应给客户,而没有弄清其直销模式的本质。

2.仅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并没有关注其它层面的创新。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对大数据技术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致使许多企业将创新的重点集中在了大数据技术上面,也使得它们的商业模式创新仅仅是通过大数据来进行企业决策与运营,没有考虑自身的特质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无法进行高层次的创新活动{18}。

3.只注重眼前利益,忽略了长远利益。企业的领导者或管理者目光不够长远或者受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在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企业往往只追求短期高收益,而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力等关键问题,使得企业商业模式走入了误区,严重的还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19}。这种没有考虑全局的行为将无法设计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所以,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要从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设计。

4.没有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其中。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但并非是唯一目的,还应考虑社会责任等,然而实现中许多企业使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商机时往往只注重自身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责任的缺失极易引起企业外部危机的发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下的价值观要求企业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要保障社会利益{20}。

5.缺乏相关的保护。经济学上利润和风险是共存的,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带来的高利润是企业进行变革的动力,与此同时创新的风险也是企业变革的阻力,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失败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就是创新的成果被其它企业剽窃。目前,国内商业模式创新还没有相关的保护措施,这就让企业在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其研究成果被其它企业肆无忌惮地使用,这不但造成企业的利润受损,还会抑制它们的创新意愿。

六、启示与建议

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坚持商业模式的创新,利用大数据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管理等制度,充分做到一切来源于数据,一切用数据说话,让数据成为企业的资源。在大数据时代,笔者对创新商业模式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重视创意与构思。当今社会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可以说是影响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模式的创新要从已有的基础出发,但又不能局限于此。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不能简单地复制已有的商业模式或者仅仅通过查找过往的不足来得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深层次的挖掘以及全新的机制设计来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以及实现价值。

2.认真分析客户需求。企业研究和分析市场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大数据技术上,而忽视了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客户需求。一个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敏锐地捕捉客户的显在需求,同时又能够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发现别的企业看不到的价值。这一点需要企业通过大数据充分了解每个细分客户群体的需求特征,针对客户的日常消费环境、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愿望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需求。

3.培育忠实消费者群体。电子商务的发展冲击着传统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要培育忠实的消费者群体,通过大数据技术及时掌握他们的需求,并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传播企业的产品和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权衡各方利益。企业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除了用于分析客户的需求外,还应该重视自己的市场份额、竞争能力、市场地位以及供应链上各方的利益问题。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性思考考虑各方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才能为后续的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5.加强专利保护。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应该像技术创新一样受到保护。现实中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由于不能制造或者以实物形态得以使用,往往得不到专利的保护。针对此类问题,欧美等国是将商业模式的创新融入到商标、版权以及专利产品里,间接地保护商业模式的核心思想。国内相关部门可以借鉴该方法,采取有关措施保护商业模式创新,这样企业才有继续创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大数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充分了解和学习现有行业中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法的基础上,企业能够积极改革原有的商业模式,并不断进行创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注释:

{1}李鸿磊,柳谊生.商业模式理论发展及价值研究述评[J].经济管理,2016(9):186-199

{2}郑琳琳.探究“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6(3):87-89

{3}张金忠.大数据时代下商业模式创新探究[J].中市场,2016(46):59-60

{4}魏云捷,徐大为,杨一帆,等.商业模式变革研究:tCL案例[J].管理评论,2016,28(10):250-258

{5}奥地利]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盛扬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1

{6}刘丹,曹建彤,王璐.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以国家电网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4(6):20-26

{7}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0

{8}原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杂志,2008(5):35-44

{9}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对零售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顾客价值创造视角的分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3,28(1):25-33

{10}庄建武.基于构成要素的企业商业模式重塑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0,(5):60-61

{11}马继征.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探究――基于价值链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5,31(7):57-60

{12}李华.基于价值网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内在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95-96

{13}江积海,李琴.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中连接属性影响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airbnb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16,28(7):252-260

{14}蔡柏良.平台经济视野下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6(16):5-8

{15}宁玲玲.商业模式创新不只是技术[J].经济论坛,2016,(7):58-59

{16}迟考勋,杨俊.对商业模式设计的三个误解[J].企业管理,2016(9):61-63

{17}胡勇,乔元波.诸种商业模式与创新驱动的关联度[J].改革,2016(6):69-78

{18}刘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基于乐视网的案例分析[J].经济论坛,2016(6):92-94

{19}刘亚军.决定商业模式成败的能力因素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7):79-84

{20}熊国钺,袁婧t.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成功要素研究[J].管理观察,2016(2):72-74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030027)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7

abstract:integratedmanagementofenterpriseBusinessmodelinnovationcangreatlydeclinethelevelofriskintheprocessofinnovation,andpromotethesuccessofBusinessmodelinnovation.thispaperanalyzesthreedimensionofBusinessmodelinnovationandconstructsintergratedriskmanagementintheBusinessmodelinnovationprocess.moreover,itdiscussestheevaluationofintegratedmanagementlevelofBusinessmodelinnovationtakinguseofFuzzy-aHpmethod.ResearchresultsshowthattimedimensionaccordwithriskdimensionontheriskmanagementfunctionintheprocessofenterpriseBusinessmodelinnovation.theenterpriseBusinessmodelinnovationcompletelyanalyzesriskfactorsindifferentstagesandprovidesconstructivesuggestiononimprovingBusinessmodelinnovation.

Keywords:Businessmodelinnovation;integratedriskmanagement;Fuzzy-aHp;estimatedmode

0引言

互?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新技术经济范式,深入地影响着传统的经营理念,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实现利润的增长,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逐渐由产品服务竞争转向商业模式创新,促使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1,2]。商业模式创新也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国家已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破除限制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障碍”。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国家创新战略实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有效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3]。与此同时,由于商业模式创新环境的复杂性、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局限性与企业价值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关联的多元性,使得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客户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环节都面临不同的风险,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功与否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平衡商业模式创新和风险之间的矛盾,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正成为学术界与企业界关注的重点。

通过分析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有效地辨识商业模式创新环节中的各种风险及其组成,从集成的视角构建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化管理模型,提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管控对策。既可丰富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也可对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科学、可操作的建议,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

1集成管理视角下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三维”研究框架

1.1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研究综述

从企业经营的逻辑角度来认识商业模式,主要涉及顾客价值主张、创造价值和传递/获取价值三个基本方面,并将其看成是一个商业模式概念化模型[4]、商业模式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5]和商业模式创新基本步骤[6]。由此,构成企业经营的价值三角形[7]:①价值主张不仅要与目标顾客的期望相符,还必须得到价值创造伙伴的认同;②价值创造是企业通过建立和协调与商业伙伴之间的关系,把各方资源转化为顾客价值的过程。③价值传递/获取是企业通过某种方式或渠道将企业创造价值传递给客户,并从创造出的经济价值中取得一定份额的过程。三者间相互关联且彼此影响,价值主张对价值创造、传递与获取的产生重要的影响,价值创造与价值传递、获取高度相关,企业只有为客户创造了价值才有可能获取价值。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组织层面的系统变革,将涉及对原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内容以及架构进行局部或者大范围的调整和更改[8]。据以上分析,商业模式创新则是对企业价值主张重新定位、价值创造过程优化、价值传递有效性和价值获取能力提升的全面塑造,是一种企业生产经营的新模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创新性、积极性与承受风险性的特点,风险性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性[9]。国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10]:一类是针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体系结构、驱动要素等方面的风险分析。对创新体系结构面临的风险进行探究[11];从商业模式组成要素来评价商业模式创新风险[12];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子要素进行的风险分析[13]。另一类是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过程和效果的风险评价。如从价值链角度对新商业模式中的制造和销售过程的风险进行了测评[14];从经济计量角度提出年度损失预期的商业模式风险分析法[15]。国内已有的研究中,以当前经济发展为背景,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较多,对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有为数不多的研究,有以互联网经济为背景,结合某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出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策略的一般性研究[10,21],也有从多个方面对创新效果评估和结合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风险等特征对设计出的商业模式进行预评[16]。而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从某个角度或层面进行分析。从集成视角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的研究更显得不足,进行测评的定量分析方法的文献还不多见。

1.2集成视角下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三维结构

集成是指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整体功能,将2个及以上的单元(要素、子系统)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17]。风险集成管理是对面临各种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运用风险处理的技术,有效整合各类投入风险管理的资源,实现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目标。集成理念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实质上是将集成思想应用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管理活动中。1969年,美国人霍尔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论述系统工程问题的三个维度:时间(阶段)、逻辑(步骤)及所需专业(知识),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的时间安排;逻辑维表示研究某个问题的步骤,专业维指解决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所需要的相应专业知识[18]。本文借鉴霍尔的三维结构和集成管理思想,结合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特性,构建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结构涵盖了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过程维、对象(风险源)维和风险管理功能维:

①理论界普遍认同商业模式创新涉及洞察价值提出价值主张、运营模式创造价值、营销模式传递价值、盈利模式获取价值这四个环节[19]。商业模式创新的三个阶段即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获取会产生不同的风险,由此构成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时间域的三个维度;

②“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等”构成了企业价值网络,在创造网络价值实现“共赢”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是风险的主要来源,结合企业自身共同构成了风险的对象域(风险源);

③功能域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逻辑思维,主要包括识别风险、估测风险和处理风险等。该模型既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整体水平把控,又对商业创新不同实施阶段的每种风险对象(类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u价和处理,使时间域、对象域与功能域实现充分耦合,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并以此作为构建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评价的理论框架。

2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评价模型的构建

由于各类风险存在于在各个创新阶段中并由各种风险对象所致,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风险对象在创新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及其组成。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本质是利用系统管理的理论、方法对各阶段的各个风险对象、各类风险进行整合,实施集中管理的过程,即建立基于过程维和对象维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层次模型。由于风险描述的模糊性和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复杂性,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的评价具有模糊性。本文以上述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的三维模型为理论框架,建立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层次评价模型,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2.1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组成

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均对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带来冲击,商业模式创新风险应由内部及外部风险构成。内部风险指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外部风险指由于市场或其它利益相关者变化而出现的产业环境风险和由政府政策变化引发的宏观环境风险[20]。三种风险按风险产生对象不同组成:①产业环境风险主要包括消费者风险、合作者风险、竞争者风险、供应商风险。消费者需求变化或支付意愿会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合作者风险控制能力弱或对新商业模式不认同而产生退出合作的风险;竞争者竞争力及模仿能力会促使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或削弱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商议价能力影响企业成本,导致利润水平波动或下降的风险。②外部宏观环境变化风险指政策风险,主要包括政府监管和支持力度,较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本和创新成功率。③企业内部风险包括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否成功。技术成熟度、技术选择水平等因素易造成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21]。企业自组织能力和企业文化与领导者精神构成管理风险,管理水平与商业模式创新息息相关。管理者和技术人才队伍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风险包括研发人员素质和管理人员管理水平[22]。具体如表1所示。

2.1.1顾客价值主张阶段风险组成

价值主张是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商业模式创新首先向目标顾客展示其新价值主张[23]。从产业环境分析,商业模式创新源于对顾客需求的洞察,企业需要洞察顾客需求的变化,通过发掘顾客潜在需求来吸引新顾客、创建新市场[24-26]。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主张来源于不断变化和多样性的顾客需求,价值主张要体现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且为顾客创造需求。其次,促使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27]。从宏观环境分析,政府对商业模式创新给予鼓励与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在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领先的美国,政府通过授予专利等形式保护商业模式创新。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因此,企业价值主张的创新还需关注并积极运用相关政府政策,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新客户价值主张。从企业自身来分析,企业家的洞察市场、挖掘顾客潜在需求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对价值主张创新尤其重要。埃森哲公司的Lindqr和Cantreu(2000)通过对来自不同行业的70家企业Ceo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内部领导者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28]。同时,企业的创新文化也形成创新价值主张的良好氛围。企业融资能力高低会影响价值主张定位,融资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会对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由以上可知,在客户价值主张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宏观环境包括政策风险中的政府监管力度和支持力度;企业自身方面包括财务风险中的融资能力,企业管理风险中的企业文化与领导者因素;产业环境方面的消费者需求变动风险、竞争者的竞争强度风险。

2.1.2价值创造阶段的风险组成

此阶段是顾客解决方案制定并实施,企业专注于如何以某种方式创造价值来实现客户价值主张,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如何给顾客提供的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实现价值创造的基础和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具有的独特价值性和难于模仿性的关键资源,二是可持续管理和可重复活动特性的关键流程。在此阶段,通过建立独特的资源、资产或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位,协调与合作者的关系,运用关键流程转化为顾客价值传递给顾客。在实践中企业运用的新技术或企业投入资金自主研发,嵌入价值创造活动中,生产和提供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和服务。另外,充分运用各类价值网络资源,强化供应链建设,提高合作者的风险控制水平等,密切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开展企业内部的各种职能活动如运营、营销、财务等,为客户创造价值。在此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还会面临外部宏观环境如政府颁布政策、法律法规出台等的影响,有些地方政府还发挥服务中心作用,更好地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这些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创造价值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价值创造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企业自身会产生如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产业环境因素如消费者、合作者和竞争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价值创造。宏观因素如政府管制风险等。

2.1.3价值传递/获取阶段风险组成

商业模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获取更多利益。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传递和获取是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环节。企业获取价值的关键:一是如何拓展收入来源,二是如何控制成本支出。企业通过产品组合重构改变和优化营销渠道等业务形式,增强客户体验,传递产品价值给顾客,提高其付费意愿,以合理的定价获取收入;成本结构包括商业模式运营所引发的所有成本的构成,主要有融资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等,融资成本仍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成本。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企业逐步实现了供货、库存、销售等数据的融合,精准营销提高价值传递效率,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协调能力全面提升,降低了运营成本。合作者的利益诉求和竞争者的定价水平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赢利状况。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产生的溢出效应,政府政策支持则会进行补偿,从而降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本支出,且政府对所支持产业的产品服务的宣传,加速新商业模式价值传递,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会产生由于融资成本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则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所影响到的营销、库存成本,产业环境风险的消费者付费意愿程度、供应商成本高低、合作者利益诉求和竞争者价格策略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价值获取。政府政策会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本支出。

按照上述风险集成管理三维模型的思路,建立评价层次模型,如图2所示。风险集成管理评价模型从下至上,依次分为三级层次:第一层次,对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不同过程的风险对象分别进行风险评价。首先,确定不同过程中不同风险对象可能导致的各种风险,再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类型一般分为六种,分别表示为:R1是政策风险,R2是企业技术应用和研发的风险,R3是财务风险,R4是管理风险,R5是人力资源风险,R6是消费者需求和供应的风险因素,R7是竞争强度风险因素,R8是合作者的风险因素,其中,R1是宏观环境风险,R2~R5是企业风险因素,R6~R8是产业环境风险。第二层次,对实施阶段分别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评价,即对不同实施阶段的风险对象进行集成。第三层次,对不同实施过程中的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基于过程-对象集成管理的总风险评价,评价的结果按计算的分值确定风险级别。不同层次的风险水平表示如图2所示。图中各层次中的元素用“H”标记出来。

2.2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模糊综合评价[29,30]

2.2.1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各层次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诸要素的权重,权重确定方法可表示为:构造判断矩阵,表示因素i相对j相对目标重要性),且具有以下性质:;

;。相对权重可表示为:

根据企业商业模式方面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打分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各层次的权重分别为:相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整体水平,价值主张、创造和获取阶段的权重分别表示为,对于价值主张阶段的政府、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三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分别为,同理,价值创造阶段的三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分别表示为,价值获取阶段的风险因素权重分别为,对风险因素导致的风险事件的权重按风险因素的权重和风险事件的排列序号依次分别表示,如价值主??阶段的宏观因素所导致的风险1,分别表示为,依此类推。

2.2.2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构造

根据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状况,选择若干个评价级组成一个评价集,即:U={安全、较安全、一般、较危险、危险、很危险}。采用专家评分法进行,具体过程是:首先每位专家在综合考虑风险类型所包含的具体风险组成的基础上,对各具体风险组成指标数值实行标准化处理,保持指标同向性,为负向指标。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或层次分析法对风险类型包含的具体风险重要性进行确定,即明确各具体风险组成对相应风险类型的影响程度。其次,对不同类型风险程度从五个等级打分,打分范围在区间(0~1)之内,且打分总和为“1”。根据专家的打分,采用清晰集合构造模糊集合法分别确定各风险类型(最底层)的隶属度Rijk,表示第i个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第j个对象的K种风险类型隶属级别的模糊判断矩阵。运用清晰集合构造模糊集合确定隶属度,详细过程参照文献[16]。

2.2.3求各层次的评价矩阵

逐层计算各层次的评价,首先建立同一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不同类型风险的单因素评价Bij=wijk?Rikj,再分别建立商业模式创新同一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矩阵Bi=wij?Rij,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2.2.4建立目标矩阵

建立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风险集成目标矩阵B=(B1t,B2t,…,Bit)t,其中“t”表示转置矩阵。

2.2.5模糊综合评价

进行整体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集,即权重向量w与模糊矩阵B的合成所得的模糊子集S为:S=w?B

由S=w?B得到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水平的评估值,从而可以确定该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水平值,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2.6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集成水平评估分值

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评估值可表示为:

在实际中根据评价结果,按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整体水平,且可进一步确定,在商业模式创新的三个环节中,每个环节的安全级别,从而由果溯因,从“企业、产业环境、宏观环境”风险对象角度分析,逐一确定,在商业模式创新环节中是哪种风险类型促使某个环节出现风险,形成创新风险的重要原因。根据形成创新风险的重要风险类型,对风险组成内容明确的来源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在实践中,企业应针对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的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准导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主要原因,整合企业现有的核心资源,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风险类型进行管控,降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提供保障。

3结论

3.1构建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集成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

该结构涵盖了客户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获取过程所构成的时间域、“政府、企业、产业环境”三方所构成的对象域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功能域三个维度,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时间域和风险对象域在功能域上的充分耦合,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有效整合,有效地提高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的效率。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8

[关键词]数据挖掘电子商务数据库

一、概述

数据挖掘(datamining)起源于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indatabase,kdd),是指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非平凡且最终可理解的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数据挖掘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历史积累的大量数据的有效挖掘,可以发现隐藏的规律或模式,为决策提供支持,而这些规律或模式是不能够依靠简单的数据查询得到,或者是不能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得到。这些规律或模式可以进一步在专业人员的识别下成为知识,并可以应用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决策分析和管理的各个不同领域和阶段。

电子商务(e-commerce)是以指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电子邮件(e-mail)、电子资金转账(electronicfundstransfer,eft)和internet等主要技术在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进行无纸化的信息交换,包括商品信息及其订购信息、资金信息及其支付信息、安全及其认证信息等,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现代化商业运转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商务活动的网络化、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不断深入。在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中,相关的用户数据日益增多,数据挖掘技术具有从大量复杂数据中发现特定规律的能力。商业电子化的趋势不仅为客户提供了便利的交易方式和广泛的选择,同时也为商家提供了更加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信息和购物行为特征的可能性。

二、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

数据挖掘融合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比较典型的数据挖掘方法有分类、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孤立点分析等。

1.分类。分类是找出一个类别的概念描述,它代表了这类数据的整体信息,即该类的内涵描述,一般用规则或决策树模式表示。实际上就是通过分析示例数据库中的数据,为每个类别做出准确的描述或建立分析模型或挖掘出分类规则,然后用这个分类规则对其他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分类。

2.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用于发现关联规则。若两个或多个数据项的取值重复出现且概率很高时,它就存在着某种关联,可以建立起这些数据项的关联规则,一般用“支持度”和“置信度”两个闽值来淘汰那些无用的关联规则。关联规则分析能发现数据库中诸如“90%的顾客在一次购买活动中购买商品a的同时购买商品b”之类的特征。

3.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对象是一组未分类记录,并且这些记录应分成几类事先也不知道。聚类就是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记录数据,根据一定的分类规则,合理地划分记录集合,确定每个记录所在类别。它所采用的分类规则是由聚类分析工具决定的。采用不同的聚类方法,对于相同的记录集合可能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4.孤立点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这些记录称为孤立点,常常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孤立点分析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之间的差别。

三、据据挖掘在的应用

数据挖掘的应用十分广泛,如银行、电信、保险、交通、零售(如超级市场)等领域。数据挖掘所能解决的典型商业问题包括数据库营销(databasemarketing)、客户群体划分(customersegmentation&classification)、背景分析(profileanalysis)、交叉销售(cross-selling)等市场分析行为,以及客户流失性分析(churnanalysis)、客户信用记分(creditscoring)和欺诈发现(frauddetection)等。

分类的目的是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通常称作分类器。分类器的构造方法通常由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等。在金融领域,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客户偿还能力以及信用的分析,进行分类,评出等级,减少放贷的盲目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零售业,数据挖掘可有助于识别顾客购买行为,发现顾客购买模式和趋势,改进服务质量,取得更好的顾客保持力和满意程度,提高货品销量比率,设计更好的货品运输与分销策略,减少商业成本。

电信、计算机网络、因特网和各种其它方式的通信和计算的融合是目前的大势所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帮助理解商业行为、确定电信模式、捕捉盗用行为、更好的利用资源和提高服务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挖掘进行盗用模式分析和异常模式识别,从而可尽早发现盗用,为公司减少损失。

数据挖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一种数据挖掘技术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实现步骤。每种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对输入/输出数据形式的要求、结构、参数设置、训练、测试和模型评价方式各自有不同的要求,算法应用领域的含义和能力也存在差异。数据挖掘过程一般分为定义问题、准备数据、实施挖掘、评价与表示等几个阶段。数据挖掘过程的这几个阶段都需要人的参与指导。

四、结束语

数据挖掘是指按企业既定业务目标,对大量的企业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揭示隐藏的、未知的或验证已知的规律性,并进一步将其模型化的先进有效的方法。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商业运作模式的必然选择。企业数据量日益庞大,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很少,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的数据中经过深层分析,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提高竞争力的信息,发挥企业的独特优势,促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邓鲲鹏周延杰严瑜筱:数据挖掘与电子商务.商场现代化,2007(9s)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企业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21-04

一、商务英语在高校的发展

第十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6日至28日在西安隆重举行,标志着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主办的两年一度的全国高校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已走过了20个年头。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由学科前零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中期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理论研究的混沌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理论研究的觉醒阶段(1994—1998秋)、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1998—2006)发展到目前理论研究的深入阶段(2007年初至今)(林添湖,2008)。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62所高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这些高校覆盖了中国所有高校类型,诸如:综合院校、财经类院校、外语院校、医学类院校等。商务英语专业已由目录外试办专业进入国家基本目录专业。专业的确立、发展与成熟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研讨会明确提出了开放经济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与发展的主题。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理论(needsanalysis)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奠基石”。Brieger(1997)认为商务英语需求分析应着手于识别学习者所需求的一般语言知识和特殊语言知识范围及一般交际技能和专业沟通技能。Brain(2001)提出没有考虑学习者需求的英语语言课程设置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需求和市场需求,挖掘专业发展潜力,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紧贴社会需求,本文作者对陕西和其他省一些地方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关于用人需求进行了全面调研,以期能从中得到启示,更好地改革高校现有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本次调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商务英语目前在地方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情况?②商务英语目前在地方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情况?③企业对于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和毕业生类型的看法?④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能力需求?⑤企业需求调研的启示?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是西北工业大学emBa2011级1班学员及mBa2011级1班学员和部分现在不同企业已工作三年以上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往届毕业生。emBa和mBa班的学员绝大部分来自陕西不同的企业,其中也有部分来自其他省份,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所在企业的高管和中层负责人,对于企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了解颇深,他们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一部分在不同企业工作的往届商务英语方向毕业生的参与是想从他们的角度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共有39人来自20多个企业参与了这次调查。这些企业是:金鹰商贸集团、华科体育福彩、北京化工、建设银行、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金园、建筑集团总公司、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旅游集团广瑞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三新农电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电投西北公司、陕西华远医药集团、贵州飞机公司、西安水务集团水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嘉兴思源箱包有限公司、幸福航空、陕西省进出口公司、西安电梯厂、西安润拓商贸有限公司、应用材料西安有限公司。

2.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采用问卷调查,定性分析采用访谈。以Johnmunby(1978)的需求分析模型、Hutchinson和water(1987)的需求分析模型为指导,结合调查对象具体情况,作者设计了企业商务英语人才需求问卷调查,成立了调研小组。为了确保样本性别比例、总体分布合适、均匀,根据文秋芳(2008)提供的随机数字表,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选出emBa学员6人,男性4人,女性2人,并分别对选出的学员进行了小规模问卷调研和访谈,发现问卷潜在问题,诸如:措辞、顺序、难度等,及时予以纠正。2012年2月对西北工业大学2011级emBa和mBa的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人员29人进行了问卷调查,2012年8月对西安部分企业员工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往届毕业生13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这次问卷调查总人数共42人,访谈人数6人。

三、问卷调研结果及分析

企业商务英语人才需求问卷调查由19个问题组成,第一部分18个问题由7个单选和11个多选题组成,第二部分19题是开放式问题。在42份回收卷中,有效卷40份,男24人,女15人,1人未注明性别信息。调查对象的职务主要有:外贸经理、总经理、副总经理、人事部主任、部门主管、部长、业务经理、采购专员、总监助理等,emBa和mBa学员中工作长达20年以上的12人,5年以上22人,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6人,主要是往届毕业生。问卷问题1、2、3、6组成第一分析组,主要统计调查对象所在企业性质、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原因和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层次情况,统计采用SpSSv16.0,主要对頻数和百分比做了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调查对象覆盖了企业的主要类型,诸如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合资等,国有企业相对于其他性质的企业而言,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52.5%),也反映了国企在西部企业中的占有率。尽管如此,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仍占绝对优势(75%),回答了本次调研的第一个问题,商务英语目前在地方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很大,也充分说明了国有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趋势。而在众多需求,诸如:工作需求、员工培训、企业形象、产品促销等需求中,工作需求则成为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重中之中,占(77%),因此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是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首选。关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层次,在懂英语的技术人员、英语本科毕业生、商务英语本科毕业生、商务英语研究生等选项中,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62%)。因此,本科阶段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既满足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顾及各个高校的师生资源呢。问题4、5、7、8、9、10组成第二分析组,主要统计调查对象所在企业商务英语交流形式、商务英语交流领域、商务英语交流对象、交流对象的英语层次、使用商务英语的场合和使用商务英语的频度。问题4、5、7、8、9为多选,问题10为单选。第二分析组数据告诉我们:企业对于商务英语的需求主要是书面写作(41%)和口头交流(33%),其次是商务谈判,占16%。商务英语的使用领域主要是商业领域(49%)和技术领域(29%),工程领域次之,占12%。交流对象主要是美国人(54%)和英国人(17%),除英美以外讲英语国家的客户比例已15%位居第三。企业打交道对象的英语层次主要集中在英语国家普通职员(42%)和懂英语的技术人员(40%)。使用场合主要是办公室(68%),商务英语的使用频度累计百分比达(72.5%)。这一组数据回答了本次调研的第二个问题,商务英语目前在地方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情况。商务英语在商业领域、技术领域和工程领域等不同企业的广泛应用,是企业开拓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过硬的英语基本功、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才能适应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第二分析组多选题4、5、7、8、9调查结果位居前两项选项的示意图如下。

问题12、13、14、15组成第三分析组,主要统计调查企业需要毕业生的类型、高等院校开设商务英语的必要性、各类商务英语考试证书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问题12为多选,问题13、14、15为单选。分析数据表明:从企业需求角度看,高等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必要性无可置疑(97.5%),既有英语语言文学背景,又有其他相关专业学习经历(34%)和具有工作经历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32%)最受企业青睐。对于各类商务英语考试证书,受调查企业并非非常看重,认为只是锦上添花,取决于不同企业的招聘条件要求,认为完全有必要的企业仅占5%。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所有企业都非常看重,认为必不可少,选择很重要和重要两项企业之和比例高达72.5%。这一组数据不仅回答了本次调研的第三个问题,企业对于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和毕业生类型的看法,而且进一步说明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渴望,也说明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设置改革中的分量。问题11、16、17、18组成第四分析组,主要统计调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对英语专业毕业的员工工作能力的评价。问题11、16、17为多选,问题18为单选。问题18是关于企业对英语专业毕业的员工工作能力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数据表明:企业对于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的员工工作能力并非非常认可,非常满意和很满意之和仅占17.5%。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企业选择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国际商务基本知识(46%)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某一专业方向体系的知识(29%)次数最多。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34%的企业都希望毕业生能具备日常沟通、商务活动口、笔译、做好文秘工作和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综合能力。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集中在商务课程与英语语言课程充分柔和的应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48%)和英语语言专业+相关商务课程(20%)。这组数据不仅回答了本次调研的第四个问题,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能力需求,即:目前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表明,企业对具备英语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具备基本商务知识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呼唤和渴望知识结构复合、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新兴的复合应用型专业,对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责无旁贷。多选题11、16、17调查结果位居前两项选项的示意图如下页图表所示。

问题19是开放式问题,调研企业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要求。40份问卷有18份填写,22份未填写,根据填写情况,及对西安标准电梯有限公司蔺总、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蓝总、建设银行许总、中航工业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邹总等的采访录音整理和西北工业大学emBa和mBa学员培训负责人黄老师的访谈笔录整理更进一步确认了本次调研结果,认同了企业对人才的以下需求: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商务场合的口、笔译能力、商务知识的积累、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等,而且企业也愿意与高校联合,提供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培养出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

四、企业实证调研启示

通过实证调研结果分析,得到以下启示:启示之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分级要求明确指出:“本专业学制四年,颁发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获得语言类毕业证书,明确了商务英语归属于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项下,因此,英语语言知识与运用技能应贯穿于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本研究分析总结的启示之一则是创建相对封闭课程体系+开放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课程体系完成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中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部分的培养要求;开放课程体系主要完成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中的商务知识要求。由于商务知识模块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开放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课程体系可以是动态的、可置换性的。同时,不管是哪一个课程体系,都应包括《教学要求》中商务知识与能力模块中所要求的三门核心课程。这也吻合这次企业调研的需求,更体现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为什么说语言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模块一起形成相对封闭的课程体系呢?原因有三,一是这部分课程设置主要完成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的部分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这部分课程必须包括《教学要求》中的9门语言类课程:语言学、综合英语、听说、阅读、写作、翻译、跨文化交际、商务交际实践和英美文学通论。三是这部分体现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学学位特色。那么相对性体现在何处呢?与单纯的语言文学专业不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封闭课程体系如何能更好和商务知识课程体系衔接,以期共同完成商务英语专业不仅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且培养具有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商务课程与英语语言课程充分柔和的应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很受企业欢迎(48%)也正说明了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怎么能够做到充分柔和而又能达到其语言文化特色呢?教材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法的改革将会架构起两个体系间的桥梁。根据各高校开放式体系的课程设置情况,编写和补充封闭课程体系的相关教材内容。将语言的学习和积累与商务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方面,北京外经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在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法的改革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教学法上尝试以内容为依托的内容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使语言技能的学习,通过商务语篇的使用,和商务基础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商务英语专业语言学习的特色和专业的应用性。当然了,融合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师资情况以及开放体系的商务知识类型等综合因素。同时,如果条件许可,各高校可整合自身的资源,开设选修课课程群以满足不同模块知识的拓展、弥补不同专业由于课时限制而造成的知识欠缺或满足学生对某一模块知识的学习兴趣。启示之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者们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在措辞和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基于一个共识,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企业调研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的复合应用型的多样化需求,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相对封闭课程体系+开放课程体系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各高校可根据学校招生的层次、学校资源优势、目标就业需求等综合因素考虑其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课程体系的分析,作者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模块培养模式类型做一简要归纳:相对封闭课程体系+大商务课程模式;相对封闭课程体系+专业方向类课程体系模式;相对封闭课程体系+证书类课程体系模式;相对封闭课程体系+双学位课程模式;相对封闭课程体系+辅修学位课程模式;第一种模式大商务类课程指商科类学科基础课,不做明确的方向定位,培养了解商务知识的复合应用型通用英语人才。第二种模式的专业方向类课程体系可涵盖商科类不同的专业。一旦确定某一方向,课程设置将会相对稳定,相对封闭课程体系的教材内容也应相应融入一定比例此方向类商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语料,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商务,在学习商务案例的同时操练语言。语言和商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种模式中的证书类课程可包含国际国内的证书考试内容,如: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CFa(特许金融分析师),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pa(注册会计师)等。前三种模式颁发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证,授予文学学位。第四种模式的双学位课程是学生在拿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修完其他专业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外的课程学分,就可以获得双学位。第五种模式的辅修学位和第四种模式相似,是学生在修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同时,辅修相近专业,比如: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学生辅修国际贸易专业,只需修完没有包含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内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即可拿到国际贸易专业辅修证书,这样既省时又有效。课程体系的不同模式只是反映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模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模式在教学过程、评价监控体系方面也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当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模块改革也要及时跟上,因为实践教学是体现商务英语专业应用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实践教学。

本研究通过对企业相关负责人和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期通过需求分析对目前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规模的日益扩大,了解社会需求,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体现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因此,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者自身需求分析,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建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Brain,G.twentyyearsofneedsanalysis:Reflectionsonapersonaljourney.inFlowerdewJ.&peacockm.(eds.),Researchperspectiveson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2]Brieger,n.teachingbusinessenglishhandbook[m].York:Yorkassociates.1997.

[3]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4]munby,municativesyllabusdesig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

[5]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林添湖.商务英语理论研究要义八则——漫谈商务英语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上海:第八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暨‘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2008[Z].

[7]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JK0293)

商业模式分析法篇10

关键词:跨境电商;保税进口;直邮进口;Swot分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进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以下简称“跨境电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兴起,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方式,给对外贸易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兴起,跨境电商作为当今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兴力量正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

2014年被行业称为跨境电商元年,国内学者关于跨境电商的研究也于近两年逐渐盛行。现有文献关于该命题的研究主要分以下四个方向:一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学者以某地区为例分析跨境电商的运营模式,如沐潮(2015)以前海蛇口片区为例,研究跨境电商运营对比分析,张顺和(2014)以厦门为例,分析了国内企业如何借助跨境电商实现商品出口;二是从跨境电商的模式分类来看,大部分学者按照参与主体将跨境电商分成B2B、B2C、C2C三大基本模式,以上述模式为基本点从而向下细分,如李金芳(2015)着重分析了m2B2C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出口模式,朱丽(2014)以敦煌网为例,着重分析了B2B为代表的跨境电商运营现状;三是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学者在研究保税进口和直邮进口两种模式时,侧重于从物流方面分析,例如李耀华(2016)提炼出目前使用较多、快捷高效的三种跨境物流方式包括海外中转物流、海外直邮和保税进口物流,李娟(2015)通过分析进口跨境电商物流模式,提出直购进口海外仓模式是趋势;四是从研究角度来看,国内大部分专家学者从政府、企业的等角度分析跨境电商的运营模式,如赵大成等(2015)从政府角度分析了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环境、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张星(2015)以天猫国际为例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综上所述,国内大部分学者以主体不同来划分跨境电商的主要运营模式,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但以监管方式划分跨境电商运营模式的较少,少数以监管方式划分跨境电商运营模式的研究者侧重于从物流方面研究保税进口和直邮进口两大运营模式,而对于两种模式本身的对比较少。鉴于此,笔者拟从监管方式方面将跨境电商运营模式划分成保税进口和直邮进口两大模式,采用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保税进口和直邮进口两大模式的优劣势,研究一个企业应如何在跨境电商的激烈竞争中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

一、保税进口和直邮进口概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跨境电商发展迅速,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5万亿元,较之2014年的4.2万亿元,同比增长30.9%。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跨境电商从进出口方向分为出口跨境电商和进口跨境电商,其中2015年跨境出易规模达4.49万亿元,占比83.2%,跨境进易规模达9072亿元,占比16.8%。由此看来,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将始终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但在“跨境交易”与“电子商务”双引擎的拉动下,中国跨境进口电商的增速快于跨境出口电商。

具体而言,进口跨境电商又可分为保税进口和直邮进口两种模式。所谓保税进口,是一种典型的B2B2C模式,即指借助国内现有的保税区,国外厂商将海外商品大批量发送到保税区的仓储仓库并经由海关报关检查,当国内顾客下达订单时,阿里巴巴等各大国内购物网站直接通过国内的物流公司从保税区仓库直接发货送到消费者手中。所谓直邮进口,是一种典型的B2C模式,即指消费者从国内或者国外的购物网站上下达订单,海外商品通过国际邮政、国际快递、海外仓、物流专线等多种直邮模式直接从国外仓库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统计,2014年全国保税区共完成工业产值5816.2亿元,比2013年增长3.9%,据多媒体报统计,直邮进口市值已突破100亿元。由此可见,目前保税进口模式在进口跨境电商中占据主流,直邮进口模式虽占比较小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二、保税进口和直邮进口的Swot对比分析

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分析以寻找利于组织发展的经营战略的方法。一般文献都是从S、w、o、t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但鉴于直邮进口和保税进口之间的优劣势具有一定的互补关系,所以将两者的优劣势同时进行对比分析;鉴于国家政策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两大运营模式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所以将两者的机遇和挑战同时进行对比分析。

1.保税进口与直邮进口优劣势对比分析

(1)货物供应

保税进口模式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提前将商品运至国内保税仓库。若订单超出预期,则需要临时加运。保税进口的电商经常一次性从国外购进大批量货物存至保税仓库,容易导致商品囤积,而且长时间存放会增大商品破损的风险。除此之外,保税进口的跨境电商短时间内不会补充新货,除了一些规模化的商品,一些时尚化个性化的最新潮品难以及时供应,这与直邮进口相比,便造成了货品供应滞后的劣势。

直邮进口模式是先有订单,后从国外直接发货,货品供应丰富,消费者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并且可以购买到保税仓库中没有的最新海外产品,这也是直邮进口的优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