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保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04:14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1

[关键词]会展知识产权商业模式

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到来至今,形成了多种崭新的业态,会展商业模式创新也成为会展业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发动力。要使这种创新源源流长、要让创造者积极所为,必须对该类创新实行制度性保护,对侵权人形成威慑性约束,对侵占他人权利行为实施惩罚性制裁。但目前,我国对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的关注和研究尚未有效展开。

一、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历程

作为现代服务业范畴的会展行业,其知识产权保护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的“维也纳国际发明展”。当时,展会举办国奥地利制定了一项特殊法律,向展会展出的各国发明、商标和外观设计提供特殊的临时保护。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由此起步。

历史的脚步走到了21世纪门槛边,全球会展行业早已织就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商标、技术发明、外观设计、新型应用等一应俱全。但也就在此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践中出现了除已经被完善保护的传统知识产权形态外的样式繁多的会展商业模式。就是这类集人类智慧、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的创新活动,却因其迟到,被拒在了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之外。

为了保证并促进对各国经济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会展业的发展,面对出现的问题,各国相关学界、政府部门和企业,逐步投入到了会展行业商业模式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领头的自然还是发达工业国。

二、商业模式及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现状

1.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实践

(1)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于2000年3月公布了一项应对商业模式专利的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修订商业模式发明专利的审查标准,扩大对美国“专利分类705”申请案件的检索范围,加强专利审查员的培训,以及保证对商业模式专利申请进行适格性、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的实质审查。USpto还在2000年7月公布的商业模式专利白皮书中对商业模式专利的演变、“专利分类705”,以及专利审查员的培训方式做出了详细的说明,旨在进一步规范该类专利审查的标准。此外,USpto还创建了“技术中心2100”,专门审理“专利分类705”类目中的申请。统计数字表明,第705类专利在1999年之后急剧上升,从1995年申请数的170件猛增到2000年的7800件,2001年达到1万件。经过几年的实践,在“阳光下一切人类的发明创造均可获得专利”的呼声中,商业模式在美国获得专利保护已不是问题,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法学家们现在研究并更为关注的是,如何使该类专利审查制度稳定并规范。

(2)欧盟专利局曾一度将商业模式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外。根据《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规定,科学原理、数学方法、实施心理活动游戏或商业模式的技术、规则、方案,以及计算机程序、信息的表达是不可授予专利的。但随着美国率先认可了商业模式可以成为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后,为了在国际知识产权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欧洲专利局的态度也开始倾向于承认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2001年11月欧洲专利局了新的专利审查指南,确认了其在计算机软件和商业模式上的扩大保护政策。根据该审查指南,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已不容置疑。欧洲专利局在处理一项商业模式专利的申请中,更加注重对其创造性和技术特征的判断,而非仅仅审查其是否属于商业模式本身。在经过了长期的、多方的辩论之后,欧洲的态度已由对商业模式专利的强烈反对转变为不再抵制,即商业模式可以通过“技术包装”而获得专利法的保护。

(3)日本在对待商业模式专利的问题上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策略和主张。2000年日本特许厅修订了《专利审查指南》,增加了与商业模式有关的发明创造的实施例,对利用网络或计算机的商业模式不再被视为抽象的概念,可以在日本获得专利法的保护。此后,日本又于2002年修改了本国的《发明专利法》;2003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又公布了“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充分表明了其积极提升本国知识产权竞争力的态度和决心。

2.国内研究与实践

(1)会展实践方面。针对国内会展商业模式的表现形式,已有不少公开报道。如上海世博会标志特许经营的运营模式;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科学生活博览会结合全国性的活动和互联网及媒体的资源,确立了三大平台互动的全新展会运营模式;慧聪网水工业产品采购交易会和慧聪网泵阀产品采购交易会将传统贸易展览会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形成“采购交易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模式等等。此外,国内还有对诸如基于会展会后服务的商业模式、商业会展市场推广的整合模式、市场化运作展会模式等都进行过报道。

(2)司法实践方面。2000年3月,上海卓尚信息有限公司告e龙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网上商业模式侵权案”,出现了号称“中国网上商业模式保护第一案”;2007年5月,北京首都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出“网络桌面媒体”商业模式的专利申请,出现了我国“商业模式保护”专利申请第一案。

(3)法规方面。2004年10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于新颁布了《商业模式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试行)》;2006年5月30日,国家版权局、信产部颁发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开始实行等。

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2007年介绍:从2006年开始,中国《专利法》进行第三次修改,送审稿当年年底已正式提交国务院审议。又据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商务部副部长在2007年介绍:“2007年政府部门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进一步根据《专利法》修改情况研究制定涉及侵犯专利权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通过对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司法审查的范围、标准、程序、裁判方式等问题的调研,推动出台司法解释。”

3.结论

(1)对“商业模式”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进行保护已形成共识。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对商业模式保护在本世纪初就从研究、立法、实施等各层面全面展开,我国也已在2004年颁布了相应的审查规则。

(2)保护方式多采用专利保护形式。知识产权保护方式通常为著作权保护、商标保护、专利法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等。归纳国内外已有的实践和研究,对商业模式的保护主要采用专利保护法。

(3)会展行业商业模式保护尚未涉及。一方面,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仍局限于商标、技术发明、外观设计、新型应用等传统领域,而对其商业模式保护国外也刚刚起步,国内未曾涉足。另一方面,现有商业模式保护的成功案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游戏、金融和商业行业,在会展行业基本没有实践和研究。

三、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委书记在近期的市委常委会上指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上海未来。”上海近几年致力于发展的和发展最快的是现代服务业,2006年gdp比重已经超过全市的50%,而会展业则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其增长速度在最近的10年每年超过20%,而且还在紧锣密鼓筹办世博会。

2.会展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

上海把现代服务业中的会展业作为重点发展点,而且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地,上海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都已成为世界会展领域的瞩目地,也必将成为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心舞台。面对行业内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内容、新问题,如何提升国内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否需要对会展商业模式实行保护?怎样有效实现对会展商业模式的保护?如何与国际接轨、是模仿还是创新?世博会期间站在世界会展舞台中心的上海,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怎样体现希望的形象?……这些都是值得研究,而且是即待研究。

3.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的完善,有利于整体创新环境优化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3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会展商业模式创新和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领域,会展业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开展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研究,不但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创新城市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龚维刚: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2]过聚荣:2006年~6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

[3]刘大可:中会展业:理论、现状与政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8

[4]贾丹明:“欧洲商业方法专利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5)

[5]余翔邱洪华:“美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发展态势及其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07(11)

[6]高山行胡海平:“试论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j].情报杂志,2004(08)

[7]宋蓓蓓:“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问题探析”[j].审计与理财,2007(3)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2

[关键词]会展商业模式保护方式

一、前言

去年,北京一家网络技术企业委托专利事务所,提出将其创造并经营的一项业务的商业模式(或称作商业方法)作专利申请,目的在于保护这种创新业务的知识产权。自此,我国首例“商业模式保护”专利申请宣告启动。

创新的构思是所有知识产权的起点。正因为人类具有无限创意的能力,才有仅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便已达今天的文明与进步。知识经济时代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而一个独特的经营创意往往价值连城!

每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财富。会展商业模式创新又是会展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我国会展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潜力和社会影响力巨大,各会展企业都致力于研究新的商业模式。分析、完善会展商业模式保护方式,可以激发创新积极性,有利于会展业更加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现行商业模式保护主要方式

1.案例分析

几年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曾审理上海卓尚信息有限公司告e龙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网上商业模式侵权案”,出现了号称“中国网上商业模式保护第一案”,并以原告胜诉告结。

从案件分析看,被告可以以不同角度提讼,因为商业模式侵权行为具有多重性质。该案从合同的角度看,被告明显违反了先合同义务原则,侵犯了原告的商业秘密,可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从著作权的角度看,被告赫然侵害了原告的著作权,也可以追究其承担侵权责任;从不正当竞争的角度看,被告显然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存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该案原告时,在存在多重选择前提下,采用不正当竞争关系诉讼,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如果提起违反“先合同义务”诉讼,那么只能要求被告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即采用弥补性经济赔偿,则赔偿幅度有限;如提起“商业秘密侵权”诉讼,则会面临原告举证复杂、诉讼成本较高等风险;如提起“侵犯著作权”诉讼,那么即使胜诉,所得赔偿数额也较小。而提起“不正当竞争”诉讼,不但可以要求被告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还可以要求其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非财产性责任。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或是从社会影响角度,还是从举证的角度,选择不正当竞争诉讼都显得比较理想。

2.专利法对商业模式的保护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逐步采用专利法对商业模式实施保护。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法规完善度、操作规范度、社会认知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专利法在保护范围上基本可以涵盖商业模式的各个领域。专利法将对能够构成技术方案的商业方法的构思进行保护。权利申请人一旦在权利要求书中写明专利保护的范围,他人就很难通过以修改的方式规避其核心内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将商业模式专利解释为“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手段经营的、有创造性的商业方法”。毫无疑问,作为抽象概念、智力活动规则与方法的单纯的商业模式,例如不含技术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记账方法、生产和组织制度等是不能被授予专利权的。但是如果这种“规则和方法”通过某技术方法表现或实现,并应用于商业运作,则会因为其具有了可专利性而可能成为专利法保护的客体。

3.商业模式保护存在多样性

仅从以上案例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解释可以看到,商业模式保护的方法有很多,国内外各界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包括著作权保护、商标保护、专利法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等。从目前分析看,综合考虑各种保护方式的利弊,用专利法对商业模式进行保护是比较恰当的一种选择,实践中成功的案例也不少。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些成功的实践都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游戏、金融和商业行业,如我国2001年6月公开的发明专利“商业网站与个人网站在互联网上的联锁经销模式和方法”;2002年底、2003年初先后授权的两件美国花旗银行商业模式专利;2007年8月公开的发明专利“实际品牌融入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等等。三、会展商业模式的专利保护

1.必要性

发达国家对商业模式提供专利保护,与其国情和产业背景密切相关。它们拥有为数众多、先进实用的商业模式,并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必然要思考放宽该类专利审查标准,将商业模式纳入专利体系。2000年,在美国率先打破“商业模式除外”原则,为商业模式授予专利权打开方便之门后,曾遭到欧洲国家的强烈抵制。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加入到商业模式专利申请人的行列中,许多国家开始转变立场并迅速调整本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给予商业模式以前所未有的保护力度。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达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目标,必须在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商业模式保护方面快步前行。

一方面,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仍局限于商标、技术发明、外观设计、新型应用等传统领域,而对其商业模式保护国外也刚刚起步,国内尚属初涉。接近或赶上国际先进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会展商业模式保护可以作为切入点。另一方面,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着力扶持、快速发展的行业,需要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保驾护航。因此,实施会展商业模式的专利保护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2.可行性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04年10月1日颁布的《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试行)》中,关于“商业方法”(即商业模式)有这样的解释:“商业方法涉及商业活动和事务,这里所说的商业比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含义更为广泛,例如包括:金融、保险、证券、租赁、拍卖、投资、营销、广告、旅游、娱乐、服务房地产、医疗、教育、出版、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事务安排等。”《规则》认为:并非所有的商业方法都可以申请专利权。从技术性来说,商业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非技术性的传统商业方法和采用新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完成的商业方法。申请专利的商业方法应当符合我国发明专利入门条件,即具有“技术三性”:解决技术问题、具有技术效果、采用技术手段。传统的商业方法,因不具有“技术三性”,因而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只能归入“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所以无“可专利性”。

从近几年国内会展业的实践看,符合“技术三性”要求、具有“可专利性”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如2008年4月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以“三大平台互动构成全新展会运营模式”为亮点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科学生活博览会”有这样的描述:展会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展会以“集成、体验和互动”三位一体的形式,为企业和大众构造良好的交流沟通的展会平台,同时结合全国性的活动和互联网及媒体的资源,确立了三大平台互动的全新展会运营模式。又如2006年5月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以“新模式展会将成为BtoB的亮点”标注的“慧聪网水工业产品采购交易会”,充分结合了传统贸易展览会和电子商务的优势,采用“展览交易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进行等等。

现代会展均充分利用当代电子、信息、数字等技术手段,竭力在视听影响力与效果、信息传播的时空宽广度、受众对信息双向传递的便捷与安全等各方面不断创新与完善,结合会展本身的组织形态、展示形式、时空构筑、服务方式、营利模式等的创新,蕴涵着充足的“可专利性”条件。利用好这些条件,进行有条理、符规律、合法规、重技巧的开发、设计,以专利形式实现会展商业模式保护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连任万希:商业方法专利与智力资本管理[J].改革与理论,2005(02)

[2]石峰许科:试论旅游线路的法律保护——商业方法专利保护[J].商城现代化,2007(05)

[3]宋蓓蓓: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问题探析[J].审计与理财,2007(03)

[4]贾丹明:欧洲商业方法专利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05)[5]冯晓青:商业方法专利略论[J].电子知识产权,2007(03)

[6]余翔邱洪华:基于判例和立法的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3)

[7]苏运来:美、日、欧商业方法专利授权条件之比较[J].商业研究,2007(04)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3

【关键词】商业秘密性质立法模式完善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极富竞争价值的重要信息,必须予以法律保护。完善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模式,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充分保障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利益,有利于维护商业道德和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秘密保护立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架构了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法律保护模式。世界范围的变化和我国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促使了我们重新审视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立法,而如何完善商业秘密保护立法模式必然成为今后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研究的重点。

一、商业秘密的性质界定

关于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尽管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如人格权说、企业权说、财产价值说等,但我们认为商业秘密是一种财产权的认识较为合理,而且更为准确的定位是商业秘密是一种独立类型的无形财产权。

(一)商业秘密是一种财产权

所谓财产权,是指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直接体现某种物质利益的权利。首先,财产权产生于“你的”和“我的”的观念,只有能够为特定的主体所拥有的物质资源或智力成果,才能作为财产权的客体。商业秘密是由特定信息组成,这些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商业秘密所有人通过采取保密措施使其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此表明特定信息属于“我的”,为特定主体所拥有。因此,商业秘密内容的信息是可以作为财产权客体的。其次,财产权的客体是能为人类带来一定价值的物质和智力成果。实践证明商业秘密是有利用价值、甚至有交换价值的,它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商业秘密所涵盖的技术或信息,可以使权利人生产更多、更好地为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更好的服务,取得比没有该商业秘密的经营者更高的利润。这一点表明商业秘密和其他财产一样,可以为权利人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基于以上分析,将商业秘密的性质界定为财产权是符合商业秘密本质的。

(二)商业秘密是一种独立类型的无形财产权

财产权根据客体的有形或无形,可以分为有形财产权和无形财产权。对无形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便是无形财产权,与专利、商标等权利具有共同的本质,是属于同一类型层次的民事权利。但是,商业秘密不能作为专利权的一种类型,也不能作为商标权的一种类型,而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类型的,不同于专利权、商标权但与他们并列的一种无形财产权。因为商业秘密尽管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财产权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商业秘密与商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商标是商品的标志,商标是公开的并以此来进行区别各不同厂家商品。它与商业秘密在保护的客体、程序及权利的性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将商业秘密纳入商标法的保护体系是不可能的。商业秘密权与专利权、著作权的保护客体无本质差别,作为专利保护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技术方案,可以成为商业秘密的内容,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的信息,如果有商业上的利用价值,也可以成为商业秘密的内容。因此,商业秘密权与专利权、著作权的主要区别是保护对象的非公开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商业秘密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虽然都是无形财产权,但它们之间并不能相互兼容,若将商业秘密纳入其中任何一个体系都是不科学的。商业秘密应是在知识产权体系下,与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平行的相对独立的权利。

二、从商业秘密性质看我国现行商业秘密保护立法

我国商业秘密立法保护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至今已基本建立了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模式,为保护商业秘密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现状考察

我国现行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秘密的民商法保护。商业秘密的民商法保护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合同法》中,通过规定合同当事人对商业秘密的保密责任,实现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如果对方当事人泄漏或者不正当地使用,那么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通过《合同法》保护商业秘密对于那些接触商业秘密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保密合同中,对于保密的要求、范围、责任等,都可以做出明确的规定。但通过《合同法》保护商业秘密一般需要当事人签订保密合同。除此之外,合同的效力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及于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

我国民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一种很模糊的规定,《民法通则》第118条规定,该规定中的“其他科技成果”被认为包括有商业秘密。由此可见,民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从兜底条款中解释出来的,保护的明确性不够。

第二,商业秘密的经济法保护。商业秘密的经济法保护主要是指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对商业秘密的概念、几种侵权行为以及违法后应追究的民事、行政责任首次作出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制度初步确立。

第三,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严重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经营环境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严重的损害,鉴于此,我国97年刑法修订时增加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此规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大量严重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有了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弥补了我国以往刑法保护不力的状况。《刑法》的保护标志着我国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制裁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上升到刑事责任,加大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

至此,中国对商业秘密的国内立法保护已初步建立,呈现出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相关法律、法规为补充的众多部门法共同保护的法律体系。

(二)我国现行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现状反思

商业秘密从法律性质上看是一种财产权,是与专利权、著作权平行的智力成果权。商业秘密的相关法律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商业秘密的性质,从其性质出发,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尽管目前我国商业秘密立法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从这点看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没有充分体现商业秘密的财产权性质。《合同法》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保密关系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的,它尽量避开了商业秘密是否是财产权的争论。《民法通则》对商业秘密的模糊规定给人产生一种印象,商业秘密不是与专利、商标并列的民事权利。然而经过研究我们对商业秘密的法律定位是一种与专利权平行的民事权利。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保护商业秘密的主要法律但该法却不能体现商业秘密财产权性质及法律地位。

其次,现行立法并没有按照财产权的保护理念设计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制度。财产权的保护通常是从界定财产权开始的。在对财产权进行界定后,法律规定财产权的合法取得方式,权利人对财产支配、利用的保障,权利变动中当事人的利益保护,侵权行为,侵权的责任等。而事实,现行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并没有对这些内容作出全面的规定,仅规定也什么是商业秘密,什么情况构成对商业秘密的侵害,完全没有按照保护财产权的理念安排相关的制度。

总之,从商业秘密性质的视角看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立法,尽管已经形成了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补充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模式,但现行立法并没有从商业秘密的财产权性质这一基本定性出发,建立商业秘密的财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三、从财产权保护视角完善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律模式

随着商业秘密在市场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攀升,加之实践中商业秘密保护大量问题的出现,我国商业秘密立法模式的完善迫在眉睫。笔者就从商业秘密财产权性质视角下,提出完善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体现商业秘密财产权性质的专门立法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由有关部门起草的《商业秘密保护法》(草案),目前已经完成了送审稿,但能否得到通过或何时通过还不得而知。从该送审稿的内容来看,笔者认为该送审稿仍不够完善,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明确商业秘密的法律属性。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属性虽然tRipS协议中有所体现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当中却没有得到明确。《商业秘密保护法》应当明确规定商业秘密为一种无形的财产,属于民法体系中的知识产权的一个组成,《商业秘密保护法》是以民法通则为普通法的保护权利人财产权的一部特别法。

其次,按照财产权的保护理念设计商业秘密保护法。根据《商业秘密保护法》草案的规定,借鉴《专利法》、《商标法》等进一步补充法律规定商业秘密财产权的合法取得方式,权利人对财产支配、利用的保障,权利变动中当事人的利益保护,侵权行为,侵权的责任,免责条款等。

(二)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确保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的协调性

我国目前规范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是立足于自身基础上的,各部法之间缺乏相互补充和衔接,专门的商业秘密法的出台无疑将会成为对现行相关法律进行全面整合的一次良好契机,所以在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的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亦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明确各部门法律对商业秘密保护中关于商业秘密的概念、构成要件、属性等基本问题的规定与专门的商业秘密法中规定的相一致,避免与各法之间出现不协调。

其次,完善商业秘密罪的规定。《刑法》应将侵犯商业秘密罪作为一个类罪名,将侵犯商业秘密罪细分几个具体罪名,强化商业秘密的财产权属性。例如:窃取商业秘密罪、泄露商业秘密罪、侵占商业秘密罪和其他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罪等,并规定相应的法定刑,这样的具体规定有利于司法操作①。[6]

最后,在相关法律中增加对网络传输中的商业秘密的保护。尽管网络对中国的传统媒体影响并不大,但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针对目前网络传输中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超前立法远比滞后立法更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可考虑在《商业秘密保护法》中规定禁止在网上突破企业防火墙、非法进入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企业商业秘密等行为,以有效保护网络传输中的商业秘密②。

注释

①王子正.《论商业秘密及其法律保护》[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②周作斌等.知识产权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吴大英,吕锡伟.《法规草案的设计与研究》[m].北京中政出版社,2002.

[2]陈立.商业秘密及其刑法保护[J].法学杂志2002(2).

[3]张玉瑞.《商业秘密法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119).

[4]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m].法律出版社1996,p228.

[5]王子正.《论商业秘密及其法律保护》[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者;经营者;适格主体;

一、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近年来,我国网商群体从400万迅速增长到2000万的规模,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交易市场,成为一股迅猛的潮流,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然而伴随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的是:网络购物成为在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其中对B2C和C2C交易中的投诉占大部分。根据中消协的数据,2005年,涉及互联网的投诉达7189起,与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96.3%,增幅居各类投诉的首位。事实上,网络销售坑骗消费者事件的实际发生数要远远高于这一数量,因涉及金额不多或不法商家无迹可寻等各种因素,多数消费者最终选择放弃投诉。如此众多的网络欺诈对电子商务是不利的,可能导致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失去信任与信心,这不利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

目前《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都已经出台,但因为该类法规并未直接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作出明确的规定,且在现阶段该类法规对普通消费者的适用具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而有关网络欺诈的事件屡屡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在此领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江西省互联网上经营主体登记后备案办法》明确指出,今后“网上开店”不仅要办照,而且必须进行网上备案。B2B、B2C、C2C交易模式都属于监管范围之内。这意味着网上经营主体登记备案的方式将从政府方面对网上的经营者进行宏观的约束与限制,但这种约束与限制从目前我国的网络现状来看,仅仅限于“宏观”层面,而且《办法》作为地方规章,本身具有地域局限与无强制力。由此看来,《办法》的实行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

对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单从加强行政监管、实行行业自律、建立信誉评价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制等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要立法作为基础与指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基础,现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其在电子商务中适格主体的界定。这是《消法》在电子商务环境是否适用与解决电子商务消费纠纷的依据,也是建立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法理基础。

二、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格主体的界定

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模式有三种:B2B、B2C、C2C,其中B2C模式中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是毫无争议的。值得探讨的是:B2B、C2C模式中是否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对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与经营者主体资格的界定涉及到该问题的解决。

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明确界定消费者的概念,也没有对消费者的主体资格进行说明。根据国家标准局《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的界定,可以成为消费者主体的只能是“个体社会成员”。而目前有些学者认为若单位购买生活资料最后也是由个人生活消费而使用,那么该单位和集体是属于消费者权益法保护范围的。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单位”、“集体”或者“组织”是否构成消费者的主体值得商榷:

首先,国际通行的规则是将消费者定位于个人。从目前法学理论界的观点和世界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惯例看,消费者的主体资格只限于个人,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是,消费者是指那些从经营者处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欧盟消费者远程合同指令》定义为,非出于商业、买卖、职业目的而缔结合同的任何自然人。

其次,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最终消费的主体,单位购买生活资料的基点仍是个人生活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指的消费是个人消费,或者说是直接消费。在单位作为商品的买受人,服务合同的订立者时,其不能直接进行生活消费,不能作为最终消费者。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应由合同法调整,而不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如果单位坚持依照《消法》来主张权利,这种情况下它相当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诉讼代表人。

最后,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角度看,立法宗旨是为了保护交易中弱势一方,就单位所具有的实力而言,很难将其视为市场中的弱势一方。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作为个人往往处于弱者地位,故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特殊保护。且其与经营者相比较缺乏交易经验或缺乏足够的交易信息和交易能力,从而导致在交易中已不具有和对等经营者的实力,所以要求国家立法进行干预;而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进行交易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与团体力量和经营者抗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强势地位,法律上无给予特殊保护的必要。

转贴于因此,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的只能是个人,本文将“消费者”定义为:消费者是为生活消费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商业性服务的,由国家专门法律保护其消费权益的个体社会成员。电子商务只是人们生活消费的手段之一,它没有改变消费者的定义及法律保护,所以现行法对消费者的定义适用于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根据上文,电子商务中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的为:出于生活消费目的通过互联网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商业性服务的个人。那么,B2B交易模式中的单位购买者不具有网络消费者的主体资格,即B2B交易模式中不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

消费者与经营者是相对应、相对立的二者,没有经营者就没有消费者,反之亦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的概念未作解释,也未对其主体资格进行界定。《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经营者有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产品质量法》用的是“生产者”、“销售者”概念,未将两者合称。实践中,经营者的概念也不明确,对其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对经营者注重的是经营许可证或商业行为。根据我国的实践情况,本文对经营者的定义强调的是“取得经营许可证”,故将“经营者”界定为: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商业性服务,并已经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同时,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中具有经营者主体资格的有: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达到营利目的,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商业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即经营者不仅仅存在于B2C交易模式中——在C2C交易模式中,虽然销售方为没有经营许可证的个人,但个人销售者应被视为经营者,以令其对应的购买者自然成为消费者,双方行为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角度看,消费者作为分散孤立的个人,实力弱、手段弱,在消费时处于不利或弱势地位,《消法》强调经营者与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并且在规定中侧重于对消费者的特殊保护;在网络交易环境下,因网络的虚拟化、技术化、无纸化(电子化)使消费者更处于不利或弱势地位。且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更加严重,[1]例如:在C2C交易中,在线销售者只是披露商品信息或自己的身份信息,消费者无法对其信息作出真伪的鉴别。如果销售者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那购买者的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信息不对称在C2C交易模式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交易过程中购买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2.在C2C交易模式下,企业以个人身份注册并从事经营完全可能,而购买者很难得知与其交易的对象究竟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法律一概将企业注册为个人用户的销售者排除在经营者的范围之外,那么与这类销售者进行交易的个人购买者不会被法律视为消费者从而无法受到特殊的保护。

3.C2C交易中,大部分的个人销售者以出售商品为业,主观上具有营利目的,客观上存在营利行为。由于网络的特性,个人销售者可以只凭借个人身份证或相关证件开设“店铺”,销售商品。其“店铺”规模及产品种类甚至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商家相媲美,甚至规模更大、种类更多。其销售方式涉及“拍卖”、零售、批发等。这类个人销售者的性质和现实生活中的经营者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其不需要经营许可证就可以在网上经常性地从事经营活动。将这一类个人销售者视为经营者,更有利于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且当前网民对C2C交易中产生的纠纷或欺诈,都认为应当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体系的救济范围。事实上,在C2C交易中遭受欺诈的网民很大都选择向相关的消协或工商部门投诉。

C2C交易模式中,如何以特定的标准来确定个人销售者为经营者,这涉及到制订法律的技术问题,本文不作论述,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个人销售者是否以出售商品为业,具有营利目的。2.个人销售者出售商品的数额或交易频率具体达到的标准。3.个人销售者“店铺”货物的库存量具体达到的标准。

三、相关立法内容与监管措施建议

在目前网络法律规范与政府监管制度不完善的状态下,笔者认为应当考虑从立法层面确定电子商务中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概念,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干内容进行修订或是出台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单行法规,以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发展:

1、明确网络消费者的概念。这有利于网络交易纠纷中消费者身份的确定,从而可以令被侵权人明确选择合适的法律与合适的救济途径。目前,在国外的有关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规中都明确消费者的概念,如:《新西兰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保护示范法》规定:消费者指任何自然人;《加拿大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保护指南》规定:消费者为个人、家庭成员、亲戚的需要而进行商业交易的个体社会成员。

2、确定网络经营者包含自然人和法人。这一点的确定较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将扩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从而可以适用于电子商务中涉及消费者权益的各种交易模式,令消费者在需求救济时有法可依,并且这一点的确定也符合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欧盟消费者远程合同指令》中的经营者是指任何自然人或法人,其以商业或专业能力缔结合同;《新西兰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保护示范法》中对企业的定义为:任何个人或法人,包括从事1986年《公平交易法》中界定的政府机构。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网络经营者为个人时是否必然需要取得经营许可证。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5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geographicalindicationasanimportant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hasdrawnincreasingattentionofthewholeworld.Howeverthecurrentconflictofrightoftrademarkandgeographicalindicationhas,tosomeextent,hinderedthelong-termdevelopmentofgeographicalindicationindustryinChina.thispapertakestheconflictandthereasonsbetweenrightoftrademarkandgeographicalindicationasthebreakthroughpoint,introducesforeigngeographicalindicationprotectionmodels,andproposesspecificsolutionsontheconflictofrightoftrademarkandgeographicalindicationinChina.

关键词:地理标志权;商标权;权利冲突

Keywords:geographicalindicationright;trademarkright;rightconflict

中图分类号:D9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96-03

0引言

地理标志是与产地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紧密关联的具有独特质量的特色商品。我国从1984年决定加入《巴黎公约》起,真正揭开了我国保护地理标志的序幕,虽然我国地理标志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制度设计不合理,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农业部各自为政,行业管理不协调,[1]产权不清晰,进而制约了地理标志保护和开发利用。下面笔者将着重探讨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之间的冲突问题。

1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间存在冲突的具体表现

1.1在先注册的普通商标权与在后地理标志权的冲突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不可改变的因素,造成在先注册的普通商标权与在后地理标志权的冲突在我国比较普遍,一企业主体先前依照我国《商标法》相关规定,依法登记注册成为普通商标,享有了商标专有权,只是此商标上含有相关地域的特色产品名称字样。后来,随着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相关地域的另外一些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也向当地质监部门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最终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批准,获得了地理标志权。此时,两个不同主体同时享有同一地理标志权,而且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都受到法律的保护,金华火腿案是这一权利冲突的典型代表。浙江火腿是浙江金华地区的传统名特产品,原告浙江省食品公司于1982年获得“金华火腿”商标,2002年8月金华市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得到批准,形成了“金华火腿”商标和“金华火腿”地理标志产品两种权利并存的状况。浙江省食品公司于2003年将一家使用地理标志的企业告上法庭,控告该公司侵犯了“金华火腿”注册商标专用权。最终,法院按照依法同等保护原则、尊重历史和权利义务平衡原则、诚实信用三原则,认为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但是原告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该案以允许商标和地理标志并存而

结束。

尽管上述案例在实践中得到了具体的解决,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此类冲突的根源。此外,法院虽然照顾了原被告双方的利益,但却忽视了权利并存的前提势必造成消费者的误认和混淆。

1.2在先注册的证明商标权与在后地理标志权的冲突相关地域的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等相关主体先前依法申请证明商标,并在工商行政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证明商标专用权。而后另外地域的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等又向当地质监部门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最终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的批准,获得地理标志权。此时在先注册的证明商标权与在后地理标志权就形成了冲突。

以绍兴黄酒案为例,“绍兴黄酒”证明商标注册在先,绍兴市黄酒行业协会是证明商标权利人,随后绍兴市政府也成功进行了绍兴黄酒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但杭州市萧山区的三家企业也申报使用“绍兴酒”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此时对于产自绍兴的黄酒这一地理标志来说,则拥有三个不同的权利主体,这明显违背了“一物一权”基本原则。从此案可以看出,我国不但有商标和地理标志权利冲突,还存在着不同地理标志权之间的冲突,针对此种矛盾的现象,相关部门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处理意见。

2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间存在冲突的原因

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间存在的冲突,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以下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2.1法律移植与欧盟、美国模式的影响地理标志作为一种舶来品,起初是因为我国在1985年加入《巴黎公

约》时承诺履行保护货源标记或原产地名称的义务,而把该制度逐渐移植到国内进行立法保护。最初我国对有关地理标志的争议案件是以商标行政个案的方式进行保护,尤其是在经历了三次有关知识产权的中美贸易摩擦争端和《tRipS协议》谈判后,才逐步确立了我国以商标法为主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另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美欧地理标志之争中一直保持沉默,这更使其成为美国、欧盟重点拉拢的对象。[2]以专门立法保护模式著称的欧盟国家法国,其农业部早在1995年就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与交流,也正是由于此历史原因,造成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有着明显的法国保护模式的烙印。

2.2立法混乱和部门利益争夺如果作为上位法的《商标法》能够为地理标志提供充分保护,或者我国如果有一部专门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对地理标志的注册、使用、保护等问题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作为下位法的部门规章《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就没有必要对上位法中已有的涉及地理标志保护的规定进行重复立法。[3]从实际情况来看,两部门规章确实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标法》中有关地理标志规定的漏洞,同时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也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理标志的发展。但是,《商标法》和两部门规章在申请主体、申请程序、注册使用、技术规范等多方面规定并不一致,三部门也出于各自部门利益,相互之间独立操作运行,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困扰来自于管理体制上的冲突,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权限的冲突和碰撞。[4]这也是目前我国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3国外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借鉴

目前国际上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主要有以法国为代表的专门法保护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商标法保护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三种,其中前两种法律保护模式最为重要。下面从法国、美国这两个典型的国家为例,探讨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的选择。

3.1法国1824年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地理标志的专门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从注册申请到注销全流程的具有法国特色的aoC(受控原产地名称)强保护制度。国家原产地名称局(inao)全面负责管理原产地名称的注册并代表生产商利益,特定地域的生产商享有对原产地名称的专有使用权,对于可能贬损或者弱化原产地名称声誉的任何使用行为,都有权制止,原产地名称不得视为通用名称,可见,产品只要获得原产地名称注册,即受到法国法律的严格保护。[5]在地理标志和商标进行冲突时,大多也通过司法确认和行政确认的手段,优先保护地理标志。另外法国也对本国的葡萄酒、烈性酒、奶酪等地理标志实行差别的特殊保护,《tRipS协议》中对葡萄酒、烈性酒的额外保护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法国对本国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也是不遗余力,积极倡导和推动缔结地理标志双边、国际条约,极力主张给予地理标志高水平保护。

法国高水平保护地理标志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保护了当地传统文化。但同时带来一些问题,由于过于强调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产量较低,形成以生产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局面,削弱了市场竞争因素。另外法国模式对私人的创造性可能是一种障碍,“根据法国制度,发现者除使用权外,丧失了与该地理标志相关的所有其他权利。”[6]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理标志新兴国家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生产,已经对欧盟旧世界地理标志国家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构成挑战。另外,专门法强保护模式和制度实施成本很高,许多国家还主要采取原有的商标法保护模式,以节省法律成本。

3.2美国美国的历史相比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比较短暂,因此没有太多的历史悠久的著名地理标志产品。美国采取的是证明商标的弱保护模式,这种模式不认为地理标志是一项独立的知识产权,而是商标的一个子集。美国对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并没有什么特别标准,主要审查其使用实例和记录中的证据,以判断该地理名称是否是作为证明商标使用的。当地理标志被注册为证明商标后,适用于商标法,根据优先权原则来解决商标权利之间的冲突。可见,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美国与法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保护模式。

美国采用地理标志商标法弱保护模式,是与其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美国在地理标志方面没有太大的利益,因此极力反对专门法保护模式。除此之外,美国的主张还有以下理由:第一,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运行商标制度,还有一些相对完善的国际商标注册制度,如马德里协定等。第二,地理标志是一种私权,产权主体分明,避免了专门法保护产权不明晰的弊端。第三,可以利用商标制度已有的执法体系,节省执法成本,有效避免因主管机关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和纠纷,有效缓解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冲突。[7]2014年4月3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美国专利商标局共同举办的中美地理标志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美国专利商标局发言人认为,中、美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基本相同,是通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进行注册和保护。农业部、质检总局的登记体系在美国没有对应体系。

4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相互协调的路径选择

结合国内和国际因素来看,商标法和专门法保护模式会在长期内共存,探讨到底哪一种保护模式更好,并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两种保护模式的平衡点,以便让两种制度能协调发展,促进地理标志保护水平的提高。

4.1确立“时间在先,权利在先”原则《商标法》中处理商标申请和商标注册冲突的“时间在先,权利在先”原则,同样可以灵活地用来解决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的冲突。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保护在先权是一个通用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涉及到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保护发生冲突时,更是如此。

确认在先权原则,可以解决大部分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的权利冲突。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应该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解决两者的矛盾。例如,如果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不可改变的因素,一市场主体误将地理标志注册为普通商标,且经过该市场主体的努力,该产品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那么就应该允许商标和地理标志共存,以显示实质的正义,与此同时,应对此市场主体商标的使用和转让进行一定的限制,避免消费者产生混淆。而对于含有地名的商标,其商标的知名度主要不取决于该地名的地理因素而是由人为因素创造出来的,应当鼓励该商标继续为个人所有。[8]

4.2尽快建立部际联席协调机制按照《商标法》相关规定,地理标志以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的形式申请注册,而《地理标志保护规定》也有明确规定,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必须依照其规定注册登记,接受监督管理。这就意味着,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两种申请注册程序完全独立运行。此外,在我国《农业法》中亦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个部门各司其职、各成体系,并且拥有三种不同的地理标志标识。造成同一产品向多个部门申请地理标志的状况,出现管理权限的重叠和重复执法现象。应尽快建立地理标志工作部际联席协调机制,按照便利申请、统一对外、加强保护的原则,整合业务流程、统一政策标准,加强三部门的协调配合,定期对我国地理标志的申请注册情况进行通报,建立统一的地理标志资源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促进地理标志事业的顺利发展。

4.3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地方立法目前我国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方立法比较少,仅有《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地理标志产品――敦煌葡萄》等几个有关地理标志的地方性法规而已。由于目前我国《商标法》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行政规章的规定还不够细致,地方立法则能够补充其不足,特别是针对本省内著名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更高水平的保护。除此之外,我国相关司法机关在对有关地理标志的认定与保护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2014年1月2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审理指南》。该《审理指南》将地理标志认定与保护作为五大问题之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范。

4.4不断完善商标法保护模式,建立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国际领域的维权机制在《商标法》中应当专门为含有地名的地理标志注册为商标作出例外规定,确认优先权和地理标志权,缓解两种保护模式的权利冲突。相对于目前《商标法》对地理标志的规定过于粗糙的现状,应对外国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在我国的注册,规定更加细致的操作规范,增强商标法保护模式的可操作性。

在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不前的状况下,2011年3月《中欧地理标志双边合作协定》第一轮谈判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地理标志保护双边谈判。[9]我国应抓住双边谈判机遇,让更多的国内著名地理标志产品进入欧盟市场,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国际化提供重要支撑。我国政府应基于国情更加积极地、有针对性和相关国家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针对不同国家对地理标志采取的不同保护模式采取相应的策略。例如,欧盟与中国正在进行有限的地理标志的合作,例如“10+10”计划。但是双边签订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仍然需要慎重考虑。[10]

鉴于当前国际贸易中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模式稍居上风的现状,我国一些著名的地理标志例如茅台酒、安溪铁观音、烟台苹果、普洱茶等应加大国际商标保护力度。例如,2010年“镇江香醋”集体商标在韩国遭抢注事件,充分证明了中国产品要走向世界,商标必先行的道理。国家工商总局对此事件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启动了双边合作机制,请韩方给予关注并依法公正处理此案,最终才得以维护了“镇江香醋”集体商标权利人的海外权益。通过此事件,对于我国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尽早建立海外抢注我国地理标志信息预警和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国际领域的维权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加大对地理标志国际注册保护的支持力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我国有着大量优质的地理标志产品,只有进明晰地理标志权和商标权间的界限,加强两者的协调,才能更好促进我国地理标志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贤涛,王文心,李士杰.加强原产地保护建设现代农业强国―关于加强和完善地理标志制度的思考[J].求实,2012(7).

[2]吕苏榆.美欧地理标志之争对东亚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2(1).

[3]冯寿波.论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4]张玉敏.私法的理论反思与制度重构[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86.

[5]王笑冰.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新论―以中欧比较为视角[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35.

[6]tunisiaL.Staten.GisprotectionUnderthetRipSagreement:Uniformitynotextension[J].JournalofthepatentandtrademarkofficeSociety,2005(3).

[7]魏丽丽.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立法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8]李亮.论商标权与地理标志权冲突的危害、成因与对策[J].法律适用,2008(10).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6

关键词: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商标法专门立法

地理标志的涵义及其法律保护意义

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协议”)第22条第1款,地理标志是指其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它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地理标志作为某种特定的知名产品来源的标志,是由产地标志、原产地名称逐步演变而来的。早在1883年3月签署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就对产地标志的保护问题进行了规定;1958年10月签署的《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是一个专门保护原产地名称的国际条约,该协定对原产地名称的定义、保护方式、保护途径做了详细规定;而地理标志的定义则是在1994年4月签署的tRipS协议中正式确立的,并逐步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tRipS协议将地理标志列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对其保护问题做了若干规定。

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于2005年6月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作了定义:“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地理标志是标示这些特色产品来源地的标志,它同时还表明这些产品的质量、信誉和其他特征与其来源地密切相关。使用地理标志不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来源的信息,满足消费者追求产品真实产地的愿望,而且还意味着向消费者提供了该产品具有某种特定的质量保证。

我国是发展中农业大国,而地理标志产品大多是农产品,因此保护地理标志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用重大。

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模式

虽然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作了详细的规定,但tRipS协议没有确定保护地理标志的具体方法,不同国家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有较大的差异,各国在地理标志的保护方式甚至地理标志的定义上都存在分歧。目前世界各国保护地理标志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商标法保护模式

商标法保护模式是实行普通法的国家主要采取的一种模式,以美国为典型代表。该模式将地理标志纳入商标法的保护体系,通过将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方式进行保护,并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人的主体资格进行限制。目前多数国家采用商标法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根据商标法兼容性的特点,将与商标基本功能相同的地理标志用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既无需任何其他附加资源的投入,又可有效避免因主管机关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和纠纷。采用此模式的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完备的商标法。

(二)专门立法保护模式

法国是这种保护方式的代表,早在1919年法国就颁布了《原产地名称法》,规定了原产地名称的概念、主管机构、认定程序及法律诉讼程序。迄今有20多个国家采用此模式。从地理标志的保护强度看,保护水平最高的当属特别法模式。该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地理标志权作为一项知识产权的特点,通过专门立法使保护的内容和形式明确规定。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

这种保护模式以瑞典、日本为代表。将地理标志侵权行为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保护。采用该模式的国家一般是国内符合地理标志要求的产品较少,没有必要耗费太多社会资源予以保护。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只适用于地理标志产品较少的国家,所以一般说来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主要有商标法保护模式和专门立法保护模式。

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现状

在我国,1999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规章;2001年3月,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及其实施办法;2005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从概念、申请到保护监督作了统一系统的规定。而2001年10月新修订的《商标法》明确指出地名可以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使用。可见,我国采用的是商标法和特别法保护的双轨制保护模式,对地理标志实行两套法规、两个部门同时管理:国家工商行政机关依据商标法律制度,将地理标志纳入到证明商标、集体商标体系之中进行保护,仿效的是美国模式;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实施保护,仿效的是法国模式。

同时存在两个地理标志保护机构根据不同的法律行使行政权力,必然造成权力的冲突、管理体制上的冲突和地理标志管理秩序的混乱,导致市场主体无所适从,而这又必然造成权力主体的冲突,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浪费了国家管理资源。2005年末的“龙口粉丝”案就是这种地理标志“两股道”管理模式导致权力和权利冲突的典型案例。

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模式

鉴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有学者主张我国应专门制定一部地理标志保护法,也有学者主张我国以采用商标法模式为宜。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用专门法来保护地理标志。理由如下:(一)我国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能够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在1999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2001年3月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的基础上,2005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按照wto的tRipS协议关于地理标志的规定,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有关规定,在总结、吸纳原有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已于2005年7月开始施行。该规定的内容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它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日趋完善。该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7

关键词: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31-03

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传承着很多老字号,因此拥有众多的地理标志;同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品质特色,并享有一定声誉的地理标志商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富民政策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加入wto,地理标志作为一类新型的知识产权被世人所认识和接受,又随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颁布以及地理标志其本身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以及重大的经济意义,使得地理标志所展示的巨大收益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显现,因此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已被各国所重视。我国对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比较晚,而在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的体系,但是还是十分薄弱的,因此对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构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理标志的界定及保护的价值属性

(一)地理标志的含义

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名称,通常是指与有关商品特有的质量、功能、信誉或其他特性有密切联系的地理名称。实际中对地理标志的定义是有所不同的,《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第2条第1款规定,“原产地名称系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为本协定目的,地理标志是指能识别某一种商品原产自一成员方境内,或该领土内的某地区或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性实质主要取决于其地理原产地”。我国在《商标法》中也对地理标志进行了相关定义,“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二)地理标志保护的价值属性

在经济发展快速的现代,消费者在购买东西,眼睛总是被各类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消费者除了根据商品的商标、生产厂商的名称等来判断不同商标的质量,还有一个就是看产品的产地标志。在同类产品的相比之下,消费者就会偏爱于比较有名的产地,例如,对于瓷器人们就会偏爱于景德镇的陶瓷,绍兴产的黄酒更成为人们厨房必备的调料,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产的产品其质量是被消费者认可的。

1.保护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

地理标志是未开发的经济潜能的宝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我国地广物博,地理标志资源非常丰富,地方名优特产也数不胜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本质上具有自然环境的唯一性(自然环境是固定的,不可以搬迁移动的,例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加之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的结合使得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有时地理标志的产品产量比较少,可能形成“物以稀为贵”,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垄断,也随之为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附加值,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会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2.保护地理标志的文化价值

地理标志不但可以促进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与地理标志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含有文化价值产业的发展。地理标志的产品通常是给予自然禀赋或传统工艺而具有的特色的产品,但地理标志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地理标志的原产地,特定的质量、信誉等,它还体现了当地世代演进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有些地理标志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一种当地精神的象征。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已注册的地理标志大多数是用于葡萄酒和烈酒的,而且人们提到香槟的时都会想到法国,为了买到更加纯正的香槟,人们都会选择去法国等欧洲国家购买,因此也带动了法国当地的旅游,最重要的是世界各国的人们了解法国这个浪漫之都的文化。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很深、很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那些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向全世界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做好中国传统名优产品的推销、宣传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就是宣传、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1]。

3.保护地理标志的社会价值

地理标志通常被认为是产品的来源地标志,例如“西湖龙井”,它也是该来源地产品的质量和声誉的保障,因此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其售价也高于其他产品,消费者对于这些产品都存在一种质量期待,如果在市场上存在虚假或假冒的地理标志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当他们购买了这些假冒的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损害了他们的权利,同时所谓的质量期待也就难以实现,而对于生产者来说,地理标志产品所带来的增值回报也很难实现。综上所述,对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是势在必行的,它不仅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维护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同时也给生产者带来了较高的收益。

除此之外,地理标志保护有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维护[2]56。地理标志商品的增资回报,可以使大多数的当地农村人口继续在他们的土地上耕种,继续从事祖辈们世世代代留下来的传统产业,它较高的回报,可以减少一些青年农民向城市工业流动,因此也避免土地由于无人耕种而逐渐减少带来的沙漠化危险,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干扰,从而保护该地的生态环境。

二、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与评析

(一)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

对地理标志应当给予充分的立法保护,这一思想已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各国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专门法保护,商标法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1.专门法保护

专门法保护,是指对地理标志通过专门的立法形式进行全方面保护。采用该保护模式的国家多为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环境独特、拥有一些丰富特色农产品的国家,其中以法国为代表,它是对地理标志采取保护的最早国家,有着较为完善的立法。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地理标志的保护的法律《原产地标志保护法》,确定了原产地命名制度。这一模式的保护水平较高,其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地理标志作为一项特殊知识产权的特点,并针对特定的商品,规定专门的保护范围;侵权判定上不以误导为条件,可以有效制止一些滥用、模仿、联想地理标志的侵权行为,强化对地理标志权利人的保护,强调了地理标志在促进与特定商品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一般有专门机构负责地理标志的注册与保护。

2.商标法保护

商标法的保护是指把地理标志当作一种特殊的商标,以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有的国家,例如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根据商标法对普通商标的一般规定来进行,仅在提交申请文件方面规定了特殊的要求。美国是这个模式的代表。美国的地理标志制度沿用了既有的商标行政管理架构,将地理标志当作商标、集体或认证标志加以保护,并为一切利害关系人提供异议或撤销注册地理标志的机会[3]。德国《商标法》对地理标志的定义、通用名称等不予保护的情形、地理标志不同的保护水平等都做了规定[4]。

3.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是对市场上使用的地理标志的行为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保护的方式。通过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从而达到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滥用的行为,维护权利人的权益。由于地理标志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商业竞争中常常会被竞争对手所利用,从而对一些比较著名的地理标志造成破坏,同时也影响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对此,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条对地理标志的相关保护进行了规定,①该条的规定不仅保护直接的地理标志,而且也保护间接的地理标志,例如葡萄酒瓶的特定形状。

(二)评析

地理标志的三种保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弊。

专门法保护是最直接保护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相较于其他两种制度要大,通常采取专门法保护地理标志的国家一般是某些地理标志产品对其国家经济利益有重要作用的国家。比如法国选择专门法保护模式就是因为国内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需要加强保护。然而,以专门法保护地理标志,其立法和实施成本较高,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商标法保护模式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另立新法,只需在已有的商标法律体系资源中对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不需要其他任何附加资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立法成本,并且可以利用商标制度已有的执法体系,节省执法成本,有效避免因主管机关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和纠纷[5]。采取此模式的国家一般都建立了相应的商标法制度。而美国采取商标法保护模式就是因为国内地理标志资源并不是很多,没有必要采用高成本的专门法保护模式[6]。但是从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起源来看,并非为了保护地理标志而设的,因此商标法的保护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优点在于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不需要其注册就可以获得相应的保护,但是一般只有在有关地理标志享有盛誉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它的目的是为了判断一个竞争行为的正当性,但却忽视了地理标志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只有当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才进行干预监管,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因为各国国情、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各国选择的模式也不同。通常一个国家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并不是单一,可以采取多种法律保护制度。

三、我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重构的必要性

(一)立法模式的缺陷导致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的重构

在我国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不仅起步晚,而且制度内容还不完善。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地理标志保护问题,而且主要是由相应的商标管理机构通过行政手段来调整地理标志的保护。90年代中后期我们是通过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来保护地理标志的[2]237。因此,在1999年8月17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了专门规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规章《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建立起了“原产地域产品”为载体的“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保护制度[7]264。2001年3月5日,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及其实施办法,建立了原产地标记管理制度;之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就出现了同一行政部门下实施的两套不同理标志保护的制度,因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与矛盾,接着就出现了同一个地理标志,即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又被授予地理标志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地理标志的保护,甚至会使消费者和经销商对地理标志产生混淆,因此,国家质检总局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进行了调整,在2005年6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了新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从概念、申请到保护监督做了统一系统的规定[8]。根据2001年10月修订的《商标法》以及2002年颁布《商标法的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工商总局在2003年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中对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使用进行了具体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采用的是商标法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行的保护模式。因此就会出现两个地理标志保护部门根据不同的法律行使权力的状况,必然造成行使权力的主体和管理体制上的冲突,同时造成了地理标志管理秩序的混乱,使得在整个经济市场中,市场主体无法应对,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也对国家资源造成浪费。

除此之外,在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真实产地信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虚假表示”。但是上述法律法规在颁布时间、立法背景以及立法目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而且对于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这一定局限性,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缺少协调性,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地理标志的性质导致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的重构

地理标志的性质,即地理标志究竟是“私权”还是“公权“,这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论,有些国家将地理标志注册成为一种商标来进行保护,这使得地理标志“私有化”,使其成为一种私权利,因此,也会导致矛盾的升级,例如“金华火腿”案件。①有些国家是采取独立的地理标志制度保护,在这些国家,他们认为地理标志是一种公权,是属于国家所有的。

地理标志作为自然因素和长期的历史沉淀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知识产权,其权利归属是不同于其他知识产权的,它作为一种财产,并不属于一个单独个体,也不能属于国家,使其“公有化”,它应该属于该地区特定的主体共同使用,他是一种集体权利,是一种团体的知识产权。因此,地理标志其实是一种集体性质的私权,我们应该通过保护私权的方法来实施。

四、我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构

有学者认为,我国应当采取专门法保护和商标法保护并行的双轨制保护模式,即在《商标法》之外,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由国务院设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委员会,统管地理标志的相关问题,对于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产品,例如茶叶,瓷器等,在对外贸易中需求量较大,因此可以在委员会下设各专门委员会,实施地理标志的认定和管理工作等[1]。也有学者认为,专门法保护应当成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发展方向,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历史悠久的国家多采用这种模式[9]375;还有学者主张采取商标法、专门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三种并行的立法模式[10]。

我国现行的地理标志的保护制度是一种以商标法保护为主导但同时存在专门保护的“混合体”。商标法侧重对就地理标志本身进行保护,而单行法规侧重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从而达到保护地理标志的目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借鉴与移植必须充分考虑被借鉴或移植的制度本身的历史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对于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应该以商标法保护和地理标志专门保护并存发展的制度选择,再辅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其他相关法律的保护。综合各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来看,各个国家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也不是单一的模式,例如像法国这种拥有着众多地理标志的产品的国家,虽然有很多专门法保护,但是也会加以一些其他相应的法律来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而且对于不同的地理标志产品也会有不同的制度才保护,即使对于同一种地理标志产品也有不同的制度累加保护。在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商标法》中,还有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也了一系列地理标志保护的规章制度,以及前文提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地理标志都有适当的保护。因此,我国在这种模式下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也初步形成了一套立法,司法,执法体系,为了不造成相应的立法、司法、执法资源浪费,我们应该保持现有的模式,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地理标志,我们可以在对现有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向全面保护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敏.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J].法学杂志,2007,(6).

[2]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吕珊.中美专家研讨地理标志保护[J].中华商标,2006,(6).

[4]王笑冰.德国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J].中华商标,2006,(2).

[5]魏丽丽.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立法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王莲峰,黄泽雁.地理标志保护模式之争与我国的立法选择[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6).

[7]董炳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构建以利益分享为基础的权利体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8]鲁智勇.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模式选择[J].商业时代,2007,(19).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司法救济;行政保护

[Doi]10.13939/ki.zgsc.2016.24.211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加入wto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始与国际接轨,并逐步向前发展,实行司法救济与行政保护的“双轨制”一直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特点。[1]

1行政保护、司法救济两种保护模式的对比分析

1.1两种保护模式的联系

相对于一种保护模式而言,双轨制的实施并非仅仅增加一种保护模式,本质上而言,行政保护与司法救治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但又不能实现相互替代,因此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需要行政部门及司法部门的有机配合。具体来讲,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从以下方面分析探讨。

首先,要遵循“司法终局决定原则”,即知识产权司法部门有权对其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审查;其次,对于行政保护与司法救治两者的交叉的部分,应当采用行政裁决及行政调解进行处理。

笔者将知识产权的纠纷用两个椭圆表示(见下图),一方面,司法救济可以处理所有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一旦当事人认为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害即可向法院,用左边椭圆1+3进行表达;另一方面,行政保护也可以处理所有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用右边的椭圆3+2表达,而实际的知识产权纠纷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类是只能由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用椭圆2表达;一类是只能通过司法救济进行处理的,用椭圆3表达。但从实际的图形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又都有自己各自的管辖范围,尽管互相交叉,却不可替代。

1.2两种保护模式的区别

首先是性质不同。行政保护的重点是保证知识产权使用秩序的合理性,一旦发现违法行为立刻给予纠正,是一种主动保护;[2]司法救济则是依据当事人的要求进行保护,需要当事人主动向司法部门寻求司法帮助。其次是法律依据不同。行政保护除依据基本的知识产权法律外,还需依靠相关的行政管理法规;司法救治除依靠知识产权法律之外,还需依靠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最后是监督力度不同。行政保护的措施一经提出必须付诸实施,即便在诉讼期间也必须执行;司法救治的措施仅限于停止侵权、赔偿等,这些措施并不具备强制性。

2实施“双轨制”保护模式的必要性

2.1行政机关介入的必要性

知识产权法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其保护客体――知识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私人商品,又是一种公共商品,其侵害行为不仅影响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也会影响公共利益。[3]有形财产的物权保护模式与知识产权相比,其社会功能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相对较小。鉴于此,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时,除要考虑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外,还应当兼顾社会公共的利益,并寻求两者之间的利益的结合点,因此我国行政机关介入就十分必要。由于知识产权与社会公众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行政机关介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十分明显。

2.2行政保护与司法救济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一个案件直接进入司法程序,则其就属于民事诉讼案件;如果要经过行政程序后进入司法程序,则其就属于行政诉讼案件,两种案件的诉讼客体、审查程度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别。[4][5]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要经过行政程序才能进入司法程序,可以有效促进依法行政,可以实现对行政决定的司法审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产权的司法救济是由当前生产力决定的,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已不能完全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其侵权行为屡屡发生,因此实行司法救济与行政保护的“双轨制”保护制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当前“双轨制”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

3.1专利商标确权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专利确权及商标的纠纷案件的审理要通过三到四个审级,尽管其中也包括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但这种程序设置并不能完全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同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造成国家的行政、司法资源浪费,导致产权及商标确认时间过长,严重影响知识产权人的合法利益。这种冗长的确权过程给非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其多利用这段时间从事侵权活动,进行非法竞争,给知识产权人造成严重的损失。[6]

确权程序冗长仅是专利商标确权机制中存在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其机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造成商标、专利确权的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符合国家鼓励发展创新的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化进程,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2商业秘密保护存在问题

首先,缺乏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当前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多处于分散状态,其操作性、执行性较低,最终导致商业侵权案件处理难度较大。其他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业秘密的界定也过于原则化,仅对商业秘密的概念、侵权行为等做出了具体的界定,对于商业秘密的价值、权利主体等相关内容并未作具体的规定,最终导致其实践操作性不强,影响执法效率。其次,诉讼期间缺少商业秘密的保护法律。商业秘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旦被外人知晓,将会给权利主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做好诉讼期间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现行法律并未对如何保护诉讼期间的商业秘密进行规定,且对泄露商业秘密的处罚力度较强,无法实现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

3.3行政保护与司法救济的衔接存在问题

一般而言,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都是以司法救济为后盾的,但两者又是如何进行衔接的呢?如果当事人不服从行政部门做出的惩罚措施则向法院时,这是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还是行政诉讼的范畴?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并未对这一点作出明确的界定,这就给实际的鉴定工作带来了困难。我们这里以商标侵权为例,对于责令停止侵权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议,有人将其认定为行政调节行为,是一种民事行为,因此如果当事人不服从其行政处罚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法院将原争议双方作为诉讼的当事人,并按照民事侵权案件进行处理,最高人民法院也赞同这种观点。[7]同时即便在司法救济内部,也存在着形式程序及民事程序衔接不恰当的问题。正是这种不恰当的衔接关系导致“双轨制”保护模式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

4“双轨制”保护模式的完善措施

4.1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受新技术革命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认知程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如不了解经济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无法认清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等,这些弊端严重影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构建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采用利用当前多媒体环境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知程度。

4.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在进行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知识产权立法是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其立法应当立足于整体的制度设计要求,拥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保证立法为同一目标服务,避免各项立法之间的冲突,保证整体运作效率。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应当制定单独的保护条款,同时借鉴trips的相关原则,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关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条款,做好国家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总体来讲,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自身知识产权立法与trips相关原则之间的矛盾,并认真总结相关经验,相关的知识产权的立法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4.3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体系

知识产权在民法中具有其特殊性。入世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及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必然会涉及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这就要求相应的执法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和实践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执法人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水平。要想真正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水平,应当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完善诉讼的证据制度。做好诉讼前的证据保存工作,原稿提出足够的证据后,原稿当事人还应当提供有利于原稿的证据,并对证据提供期限、交换期限进行限定,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其次,将知识产权侵权的规则进行界定,确定为过错及过错推定,充分利用好全面培养原则。在特定条件下,如果当时人不知或有充分理由不知道自身的侵权行为,则必须责令其返回所得利益;对已经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要求当事人赔偿其经济损失。如侵权行为盗版营业,则可将其营业所得利润进行赔偿。

5结论

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法界、理论界、司法界等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建立保护模式时应当充分考虑两种模式的互补与互助,同时也应当注意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做好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郝思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协调与发展[J].知识经济,2014,9(18):27-28.

[2]王树春.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研究[J].楚天法治,2015,4(8):89-92.

[3]方海燕.浅析涉知识产权行政权的变化[J].知识经济,2014,11(23):32-33.

[4]周逸.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J].理论界,2015,3(5):98-100.

[5]姜芳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冲突与协调[J].知识产权,2014,1(2):76-81.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9

[关键词]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2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025-01

如果说文字的出现将人类带人的文明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出现无疑将人类卷入了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的社会了。而当两者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一种新的字体形式——计算机字体应运而生。可是当计算机字体出现之后,人们对它的开发以及研究也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这个开发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知识产权被侵犯的现象,对此,加强计算机字体的法律保护力度成为摆在知识产权的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有关计算机字体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计算机字体开发者开发出来的计算机字体只有八百多种类别,也许对于—般的用户来说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以,而且种类够用了。可是再看看日本,他们对中文计算机字体的开发数目多达两千九百多款,相比之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的计算机字体没能很好地得到法律的保护。

计算机字体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是在中国,计算机字体开发商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前途渺茫。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计算机字体商正试图着打开中国的大门,随时准备冲击着中国的计算机字体市场。面对这种状况,我国的计算机字体商迫切地需要寻求法律上的保护,一来借之以排除内部的计算机字体行业发展不景气的忧患,二来也可以抵御外来计算机字体商强大的市场冲击。由此可见,对计算机字体加强法律保护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字体保护模式的分类

综合目前国内和国外对计算机字体的相关保护模式,大致可以将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分为以下几大类:1计算机字体的版权保护模式;2计算机字体的专利权保护模式;3计算机字体商业秘密的保护模式;除了上述的几种模式,还有一些其他的模式。现在我们就来逐个分析这些计算机字体的保护模式。

1计算机字体的版权保护模式

在知识产权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将对计算机字体的的保护,归属于版权法的范畴之内。因为只要一种新的计算机字体开发研究出来,版权享只用通过力理简便快捷并且费用低廉手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享受版权法的保护。目前从国际范围上看,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一系列保护公约已经将计算机字纳入了版权包的保护范围之内,这就使得计算机字体在版权上形成了一套保护模式。

2计算机字体的专利权保护模式

计算机字体的开发在专利权中应该归属于发明一类。专利法所保护的对象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性,即发明产物的实用性,发明产品的创造性及新颖性。计算机字体作为一种通过知识技术发明创造出来的产物,并且包含着文字本身传递信息的作用,无疑完全符合上述的三个特性,因此创造者在发明的各种字体之初可申请享有专利权,以便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3计算机字体商业秘密的保护模式

对于知识产权中的商业秘密法,大多人都容易将其忽略,那是因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没有设立这门法律,只是在其他诸如合同法、刑法中涉及到有关内容,例如在我国的法律中,商业秘密的保护就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范畴。如果计算机字体同时兼备秘密性、实用性、管理性、经济性、价值性等特性的话,就可以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除了上述的三大类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保护模式,基本上都属于若干法律混合保护的类型,例如计算机字体的版权法与计算机字体的专利法混合保护模式,计算机字体的版权法与计算机字体的商业秘密法的混合保护等等。

三、有关计算机字体的知识产权的法律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产业飞速的更新换代的步伐,我国在法律上对计算机字体保护引起了相关的关注和重视,已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努力建立着相关的法律保护体系。但是就对计算机字体进行保护的法律而言,其主要问题不是在立法的程序,而是出现在司法上。换言之,就是国家对保护计算机字体相关的法律的立法方案的提出,还是比较及时和迅速的,但是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相关法律对计算机字体的保护水平却跟不上其更新换代的速度。

直至目前,我国采用版权法的保护模式对计算机字体进项相关保护,但是这并不排除我国将来会采取其他形式的保护模式,对计算机字体进行法律上的保护。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法律上对计算机字体的保护不仅要跟上其发展步伐,同时也要兼顾到适应我国目前的国情。因此,对于计算机字体的保护方面,在立法程度上,我国也许没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做得好,但是我们还是要遵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能盲从于发达国家的对计算机字体的法律保护的标准。

四、对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上述文段中有分析到目前我国计算机字体多面临的问题,处于一种内有忧患外有冲击的状态,因此对计算机字体采取相关的保护是相当必要的。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而计算机字体属于计算机的软件部分,这种软件无体性的存在,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中,自然与其他实际存在的客体存在着差别。

计算机字体作为一种计算机软件存在,相对于其他被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而言,更容易被抄袭剽窃,而且剽窃者在盗取这种无体性的成果之后,还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和扩容,以获得超低成本和高额收获之间丰厚的超额利益。如果剽窃者的这种行为不引起相关司法部门的重视,不采取法律措施对这种剽窃行为进行惩戒,那么这种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计算机字体权利人的利益,从而挫伤计算机字体研发者对计算机字体开发的生产积极性,在我国计算机字体的开发中引发不良后果。

而且,如果对计算机产业的法律保护不够严明和细致,不能对计算机字体做到强有力的保护,势必会引起我国计算机字体的发展不前,甚至影响到整个计算机行业的活力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步前进。由此观之,对计算机字体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魏晶晶.关于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D].安徽大学,2012

[2]张平.再谈计算机字体的法律保护[J]知识产权,2011,(05):19-23

商业模式的保护篇10

论文关键词驰名商标淡化理论反淡化保护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或服务经过销售和宣传后在消费者中广为传播并形成了一定的声誉,经过企业申请后标识该商品或服务的商标成为了驰名商标。。现在的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淡化驰名商标的情况,驰名商标淡化的出现不以竞争为前提,因为他人可以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相类似的商标使用在与驰名商标不同或不相类似的服务或商品上,利用驰名商标所具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作宣传,以此来提高销售。淡化造成的损害是通过时间的流失而渐渐积累起来的,长久下去必然会损害驰名商标的价值。普通的商标保护不能防止淡化行为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后果,笔者认为应该要对驰名商标进行格外的反淡化保护。

一、驰名商标淡化概述

(一)概念

即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在与驰名商标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相类似的商标,使消费者混淆,误认为该商品与驰名商标的生产者或者来源有一定的联系,以此来降低驰名商标的知名度,削弱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独特性,导致驰名商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最后沦为一般的商标。

(二)特征

1.潜伏性。驰名商标的淡化行为体现在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识别性逐步降低的过程中,而这一个过程是缓慢且间接的,不容易被驰名商标的所有权人所察觉,具有相当高的隐蔽性。

2.长期性。淡化行为的潜伏性致使商标所有权人难以发现侵权行为的存在,当驰名商标所有权人察觉到异样并开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的时候,淡化侵权行为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损害的难以挽回。淡化行为的出现冲淡了驰名商标与其专属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密切联系。它容易误导消费者,误认为其他商品或服务具有与驰名商标相同的优良品质和保证。长久影响下,驰名商标的信誉度会因此而不断下降,其所代表的商业价值也会在慢慢的削弱中消失。

二、我国的立法现状

(一)立法依据

根据1996年8月16日由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任何第三人如果将和驰名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标在非类似的商品上申请注册或者使用的,并且会因此而损害驰名商标所有权人的合法利益时,驰名商标的所有权人可以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申请驳回或撤销第三人的注册申请或者请求制止第三人的继续使用行为。这是我国保护驰名商标反淡化最早确立的行政制度,由于当时的法律水平有限,该规定的效力范围有限,制裁的力度不强。

2001年《商标法》经过了修订,跨类别地保护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这一规定体现了国家对驰名商标保护的重视。修订后的《商标法》规定,任何第三人模仿或者复制他人已经注册使用的驰名商标,并用该近似商标在与已经注册商标不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上申请注册的,致使驰名商标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应当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该近似商标。这个规定虽然对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提供了保护,但是却忽略了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而且,《商标法》也没有对可能减损驰名商标的标识能力的行为作出规定,例如他人把驰名商标注册为企业的名称。显然《商标法》对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规定不全面,这必然导致法官在判决的时候缺乏法律依据。

(二)现行立法的缺陷

1.传统混淆理论的阻碍。传统混淆理论认为,不同的生产者生产不同的商品,商品的出处和来源也会因此不同,这是商标的主要区分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商标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了驰名商标。如果在非竞争的商品上广泛使用驰名商标,必然会降低或者毁损驰名商标的驰名度,因为驰名具有一定专属性,只属于某种特定的产品。驰名商标可能会因为非授权的使用而消失或者变成一种通用名称,不再具有驰名度,这对于商标所有权人是一种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2.未注册的驰名商标得不到跨类保护。所谓的跨类保护是指非授权性地将某种驰名商标使用在非竞争(不相同和不相似)的商品或者服务上的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禁止。在我国,有些类似百年老字号的驰名商标虽然没有注册,但是因其年代久远深入民心而具有驰名度。对于这些没有未的驰名商标,它们的名誉和权益也应该受到法律的跨类保护,但是《商标法》只是规定了禁止在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没有注册的驰名商标。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可以在非竞争的商品或者服务上注册或者使用未注册的驰名商标。笔者认为如果不对未注册的驰名商标进行跨类保护,是偏离了《商标法》立法时对于保护商标的价值取向,因为只要有淡化行为的出现,商标的名誉和驰名度必然会受到侵害。

3.反淡化缺乏法律的保护。《商标法》对于驰名商标反淡化的保护并不完善,只是作了简单的规定。虽然其他的法律对反淡化的情况也有相关的规定,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使用了与知名商品相同或者近似的名称或包装的,致使消费者产生混淆,误认为是知名商品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规定了相同或者相似商标使用后对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市场声誉造成减弱或者贬损的后果。但是这些凌乱的规章制度凸显出我国法律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缺失。对如何定义淡化、其表现形式的判断、淡化有哪些损害结果及其法律责任等问题我国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立法完善建议

(一)厘清商标淡化的概念

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认清商标淡化行为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各种商标淡化问题。将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使用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是现在理论界对商标淡化的定义。这一个定义表明,在商标淡化行为认定的时候存不存在竞争关系并不影响认定的结果。也就是说不管是在相同或相类似还是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都有存在商标淡化的可能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对商标淡化做定义解释的时候,可以参考《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中对商标淡化行为的全面定义。

(二)应用淡化理论认定商标淡化行为

各国在立法的时候已经引用商标淡化理论,但是我国在杂乱无章的规定中没有明确地体现出商标淡化理论。例如,在《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中规定在与未注册驰名商标相同相类似或不相同不相类的商品或服务上,未经授权使用与未注册驰名商标相同或相类似的商标,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认,致使驰名商标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有收到损害的可能的情形。《商标法实施案例》中也提到相关的商标侵权行为,但是在这些规定中并没有真正的直接使用“淡化”一次,而只是拘泥在防止“混淆”这个方面,显然这些都不能真正地体现商标反淡化的真正含义。因此笔者认为在考虑商标淡化行为的时候要更加全面地考虑行为是否对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独特性产生了削弱,而不仅仅局限于可能会造成混淆或误解。

(三)提高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立法层次

现在世界各国关于驰名商标反淡化的保护有三种立法模式,分别是德国和英国的商标法立法模式,希腊的不正当竞争法立法模式,美国的单独立法模式。经过长久的适用和比较,唯美国的单独立法模式可以全面地保护驰名商标,切实地维护了驰名商标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护程度相对其他立法模式来说是最高的。那么我国是否能够借鉴美国的经验,对驰名商标采取单独立法的模式呢?笔者认为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并不具备单独立法的条件和环境。首先,驰名商标淡化理论进入我国理论界的时间并不长,学者们对淡化理论的认识和研究都比较表面,不够深入。没有良好的立法环境,便不能为商标反淡化提供现实的基础。其次,采取单独立法的模式不利于我国经济全面的发展。加入了wto之后,世界的各大品牌不断地进入中国的市场,冲击着民族品牌市场。如果采用单独立法的模式便会削弱民族品牌的实力,使民族品牌不足以抗衡强大的国际品牌,不利于国内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单独立法的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而应该采取专设章节的办法来保护驰名商标反淡化。

(四)建立防御商标制度

著名品牌“娃哈哈”申请注册了“娃哈哈”这一个商标,为了防止他人模仿或者翻译,把一系列诸如“哈娃娃”等相似或可能被竞争对手窥伺的其他商标都通通注册了。这一种做法是为了防止任何第三人在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注册并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类似的商标,避免其降低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商标所有权人除了可以在其商品上申请注册原商标外,还可以在不相类似的商品上分别申请注册,原来的商标我们称为主商标,在不相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的商标称为防御商标。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保护商标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应该建立防御商标制度,使这些防御商标能够合法化、制度化。

(五)扩大反淡化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