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十篇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十篇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05:30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风险投资公司财务风险财务分析项目评估分析

一、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简介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等资料为基础,采取一系列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等有关生产经营活动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以及所实现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能够为企业相关的利益者提供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资料,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为相应的决策提供依据。由于风险投资公司于投资公司十分相似,它能够利用拥有的资金,根据项目评估,投资具有发展和盈利前景,但缺乏资金和高效管理的高科技企业,通过被投资企业发展增值达到获取高额资本报酬。风险投资公司需要募集资金,然后选择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作为投资对象,并向企业提供管理、财务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企业迅速成长,然后通过转让股权收回投资资本并获得高额利润,最后寻找新的投资项目进行重复性的投资。

风险投资公司在进行投资过程中,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使得投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且风险投资公司一般选取的投资对象具有发展不成熟,管理水平低等特点,使得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高于一般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决策和投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导致投资金额不能全部或者部分回收,造成风险投资公司的损失。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有:1.筹资风险。由于风险投资公司选取的投资对象具有规模小,发展晚,资信差,使得风险投资公司很难从一般融资渠道筹集资金,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吸收直接投资为主,使得所筹集资金成本高,存在资金供给风险。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风险投资公司面临最主要的风险。由于项目选择需要考虑被投资企业的市场类型、项目可行性、市场发展前景、主要风险点、核心技术和财务信息等各种因素,风险投资公司在项目选择上与风险投资公司决策者的经验、认识、关系等密切相关,导致项目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如果对产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判断失误,很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导致风险产生。另外,由于所投资企业产品周期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管理水平比较低,导致投资损失的概率也比较高。3.收回投资风险。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的目的是获得高额资本利润而不是对所投资企业进行控制,因此,风险投资公司会选取时机退出投资。在企业起步、成长过程中,资本退出风险较大,因为在企业刚刚起步阶段,风险投资公司主要以股权方式投资,在尚未盈利的状况下很难转让股权;而在企业成长阶段,企业尚未形成市场规模和明显的盈利,新的投资者并不看好使得风险投资公司难以抛售股权。只有在企业出现盈利并且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稳定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很容易退出投资,获得高额回报。

二、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风险投资公司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导致其管理水平比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存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资本收回风险,使得风险投资公司需要加强财务分析,选择最优投资项目,把握投资和退出时机,确定合理的投资资金,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实现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目的但在现阶段,风险投资公司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财务分析不到位,无法实现风险投资公司的最终目的。

(一)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等资料为依据,对其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财务分析能够反映过去的经营成果,找出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而改善企业经营效益。财务分析能够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等数据的分析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企业领导者决策提供依据。但是,风险投资公司的领导者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没有把财务分析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导致财务分析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二)财务分析资料局限性

财务分析主要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并结合经营过程中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企业发展护额财务状况。但是,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分析人员通常利用一定时期内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利润表等进行比例分析、趋势分析。这些主要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存在于货币之外的其他信息很少包含在会计信息中,如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领域的风险收益、投资产品市场需求等很难在风险投资公司财务报表中反映。因此,仅仅依靠简单的财务数据分析,很难把握和预测风险投资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三)财务分析目的性不强

一般而言,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把握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预测发展趋势,为各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务分析并不被风险投资公司重视,财务分析仅仅是为了满足内部控制和监督检查以及定期报告的要求,真正利用财务分析结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投资范围、管理水平进行改善。使得财务分析结果与财务分析目的相背离。

(四)财务分析综合性人才缺乏

风险投资公司由于存在各种财务风险,使得财务分析更为重要,而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则决定了财务分析的好坏。现代管理战略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还要求人员具有综合性知识,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能够从各方面而不仅是财务方面分析企业经营状况。但在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中,综合性人才缺乏,导致财务分析仅从风险投资公司本身的财务角度来分析,缺乏从行业层面、宏观层面的研究,更缺乏对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甚至投资对象的详细分析,很容易导致风险投资公司决策失误。

三、提高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能力建议

科学的财务分析对风险投资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帮助公司了解经营成果、财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为公司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有效防范决策失误导致的财务风险和资产损失,保证公司稳定持续发展。提高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分析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项目评估分析

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对投资对象进行科学的评价,能够使公司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降低财务风险。风险投资公司首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尽可能了解将要投资项目的相关信息,并运用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多种方法,确保风险投资公司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由于投资对象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随时可能因为产品问题、经营不善等倒闭,因此风险投资公司不能将所有资金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要根据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用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等信息,利用各种财务方法进行分析,确定每阶段投入资金量,应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被挪用的现象发生。

(二)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风险投资公司领导者需要带头重视财务分析,把财务分析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成果,积极利用财务分析的结果进行科学决策。而有效的财务分析结果要以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为基础,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因利用财务分析做出的决策错误的现象产生。

(三)有效拓展财务分析范围

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要以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为基本依据,通过各种指标分析把握公司基本经营状况,然后需要根据投资状况、政策变化、投资企业相关信息等进行详细分析,以深入把握公司发展前景,防范因外部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公司投资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四)提高对财务分析成果的利用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寻找存在问题,并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解决问题,为公司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公司应重视财务分析成果,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讨论财务分析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等落实,使财务分析成果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提高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发挥特长,使财务分析做的更好。

(五)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大于一般企业,因此财务分析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意义更加重要。很多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员知识上存在局限性,实践经验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因此,公司应重视财务人员建设,选择和吸收优秀的财务人员,尤其注意选择具有综合性素质的财务人员,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此外,风险投资公司应向国外具有完善管理经验和财务分析能力的风险投资公司学习,选派财务人员出国交流学习,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培养国际性财务分析人才。

参考文献:

[1]蓝宁.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J].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第九期

[2]胡淑姣.对我国风险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思考[J].2001年第五期

[3]贺彩萍.论企业财务分析的局限性[J].上海企业,.2004年第十二期

[4]王红梅.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一期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2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份额,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同时也是一种在优化资本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完善金融体系、保障国家社保养老体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机构投资者。根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15年2月,中国境内共成立了96家基金管理公司,合计管理公募规模突破5万亿元。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一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还有一部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因此,分析基金管理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行之有效的竞争策略,提高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2基金管理公司的Swot分析

2.1基金管理公司的优势(S)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国金融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各类合规资金加速向证券市场汇合;宏观形势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支持我国中长期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政府政策扶植主要体现在税收和费用上,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不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而费用方面,国家尽可能地使运作成本降到最低,减免发行、交易、上市费用等。

2.2基金管理公司的劣势(w)分析

我国国内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股市仍然受许多外在内在因素的影响;在对基金进行分析评价时没有成熟可靠的方法,市场上中介只能提供基金的历史表现,却无法显示基金现实、未来的表现;我国基金市场仍然处于成长期,投资者的投资观念仍在逐步转变之中。

2.3基金管理公司的机会(o)分析

基金业会因为互联网金融“开放、平等、写作、分享”的特点更加贴近投资者,信息可以直接精准送达客户,客户的需求习惯等也会直接反馈给基金管理公司;扩宽了基金管理公司的服务范围,基金的普惠变成可能,互联网金融粉碎了金融行业的各种壁垒,使小型基金公司也有跻身前列的可能,为基金管理公司乃至整个基金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4基金管理公司的威胁(t)分析

随着国内基金业的快速扩张,行业的竞争环境逐步恶化,很多基金公司,短期内无法树立品牌,小型公司因无法抢占市场份额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而国外知名基金管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使中国本土基金管理公司受到了冲击;随着管理费等的下滑,基金管理公司的利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通过对基金管理公司的Swot分析,不难发现,基金管理公司在我国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但不可否认也面临着挑战。为了积极应对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基金管理公司要高度重视竞争策略的设计和实施,把握发展机遇,成为行业内领先的基金管理公司。

3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策略

3.1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

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投资,其竞争也大多是围绕投资展开的,基金管理公司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同时,也需要为自己带来利润。为了完成此项目标,有针对性的投资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特性之后,借鉴美国的共同基金“分散性高、投资组合、重视价值”等特点,得出了以下几点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第一,做好风险控制工作。中国证券市场并不是个稳定的市场,因此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都很大,因此为了取得稳定的收益也需要完善的内部外部风险控制的支持。第二,加强投资研究。投资研究是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的前提和保障,研究的缺失会导致盲目跟风、随大流的情况,因此为了基金投资更具有专业性,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加强自身研究力量的培育,而不是仅仅依靠券商、中介的研究报告来进行选择判断。第三,完善资金管理。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应有合理的现金留存,当基金处于弱势时机会会有所增加,在高位时会风险会淡化。因此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有战略眼光,以科学的投资策略和稳定的基金业绩,赢得广大基金投资者的信心,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扩大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份额。

3.2基金管理公司的融资策略

基金管理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融资,因此融资方面的策略也成为竞争策略的重点。第一,抢先占有营销资源。初创基金管理公司通常缺少利润和营销资源,如果能够在进入行业之时就能以较低的代价抢先占有营销资源,后来的竞争者就只能以较高的价格获得。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性营销渠道,建立灵活的销售模式,贴近市场,在适当的时机,拓展已有的营销渠道,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更便利地抢占市场资源。第二,提高服务附加值。基金管理公司应仔细了解客户的喜好、投资风格等,为其量身定做一套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其中包括投资分析报告、上市公司经营分析报告等,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解决其对于投资基金的问题和困惑,不单单关注投资结果,也了解到基金的研究、分析、投资过程,拉近客户与基金管理公司的距离。第三,提供有特色的高质量服务。服务的质量决定客户的满意度,如何在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与竞争者与众不同即特色服务也是基金管理公司融资策略的体现,在众多同质产品中脱颖而出,满足投资者对特色服务的要求。

4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4.1人才核心竞争力

基金乃至整个证券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基金管理公司在起步、发展、成熟阶段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基金管理公司需要一种能够源源不断地选拔领导、管理、分析、营销等各部门人才的人才选拔机制。有了人才的保障,基金管理公司,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屹立不倒、经久不衰的资本。

4.2产品核心竞争力

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体现在产品上,产品的好坏决定了客户的多寡。近年来,居民储蓄开始逐渐向资本市场转移,产品的高质量、有特色能够吸引大批观望的资金持有者。以有特色的高质量产品赢得当前市场,以创新产品抢占未来市场。

4.3管理核心竞争力

现代管理理念要求的是精细化管理,在制定管理策略、整理原始数据、分析结果等方面都要做到精细化,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夯实自身基础,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乃至客户。

5结论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3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分析师的追踪是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分析师作为一项有效的外部治理措施被公司所青睐。企业如果长期没有分析师跟踪或调研,那么意味着将会被遗忘。而反过来,如果企业能同时被多个分析师追踪和看好,将会为市场普遍看好。因此,上市公司将如何成为金融分析师的目标,尤其是成为一些明星的分析师的重点关注对象作为影响自己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环境下,分析师的跟踪行为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潜力的影响就显得愈发重要。本文的贡献在于,通过对于现有文献的整理归纳,重点探讨分析师关注上市公司的行为对于企业创新存在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和相应的解决方式。

二、文献综述

分析师在资本市场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他们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一方面,他们的存在缓解了公司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另一方面,得益于分析师强大的信息收集和传播能力,使得公司信息更透明,传播速度更快,能及时消除外部人士对于上市公司的质疑与猜测,帮助公司提升知名度、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

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系统,寻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它的有效实施意味着公司将不再仅仅谋求眼前的利益,转而将部分资源用于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

首先,创新是公司寻求长期利润增长点,增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谢震和艾春荣等(2004)通过研究分析师对于公司研发决策的影响发现,分析师关注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对公司研发投入产生正面影响。随着分析师关注的增加,也会给经理层带来压力,导致经理层为了提高短期业绩而减少研发投入。Heandtian(2013)的研究证实了分析师的“阴暗面”:每增加一个跟踪公司的分析师,公司的专利产出减少18.2%,专利质量下降了29.4%。

尽管创新投资是现代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能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为股东带来丰厚的报酬。但是出于会计信息稳健性的要求,大量有关的信息很难被投资者辨识出来,创新投入在资本化阶段之前对公司的利润影响较大,创新研发风险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师作为公司内外部之间的信息通路,在区分公司创新的可靠性以及为外界传递可靠信息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Frankel和Li(2004)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分析师可以缓解经理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amir、Lev等(1999)的研究表明,分析师通过弥补财务报告信息,对外界发现公司创新的价值有贡献显著。此外,Barth、Kaszni等(2001)发现,分析师能自觉弥补公司研发投入的信息,进而追踪研发型企业。而Kimbrough(2007)的突破性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价值发现主要依赖于分析师的跟踪,分析师行为在决定企业创新价值的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对于分析师的作用有不同的影响。通过结合中国的特定背景,徐欣,唐清泉(2010)的研究表明,在当前建设创新型社会理念的引导下,我国的分析师也会跟踪关注企业的创新投入,并且对创新具有甄别能力。分析师的跟踪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创新价值的认同,分析师在提升企业研发创新价值的环节作用十分显著。

三、理论解释

(一)信息理论

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内的信息传递者,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追踪的分析师越多,则该企业的信息性透明度越高。一方面,通过分析师的信息提供,可以减少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和会计政策的稳健性而带来的,投资者对于经理层努力和公司长期发展能力的低估,从而降低管理层维持短期业绩的压力(He和tian,2013),有利于管理层增加创新研发投资。另一方面,分析师的工作可以缓解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Kelly和Ljunqvist,2012)。换句话说就是,当站在投资者的立场来看待投资选择时,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提供的信息越充分,则意味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小,投资保障高,有利于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认知度,进而提升公司的价值。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Langetal(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股权集中情况下,分析师的跟进将会减少。分析师的跟进作为一种缓解问题的手段,当冲突比较小时,公司股东对管理层的信赖程度明显更高,此时的公司将更有能力和意愿去发展长期投资项目。

(二)施压理论

随着分析师的跟进,企业的管理层受到的外部压力明显增加。首先,伴随着信息透明化程度的增强,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将会增加,这将会为公司吸引一大批以短期套利为目的的短期投资者,他们利用公司的短期股票差价获利。公司出于惧怕被市场抛弃的立场,为追求突出的短期绩效,只好削减短期内难以见效的长期研发支出(narayanan,1985),转而将资金用于能快速提高短期业绩的项目上去,损伤了公司的长期发展。

除此之外,随着公司短期投资者的增加和股票流动性的增强,公司被收购的风险提高,公司管理层出于防御的目的非常在意公司股价,与分析师更注重对于短期业绩的预测刚好相反,研发投入使得管理层压力很大(He和tian,2013)。管理层为了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会选择将资金从未来不确定的研发项目从撤出,转而投入常规投资项目中来。

四、政策建议

分析师追踪对于企业创新的作用可谓是有利有弊。一方面,它作为一个有效的外部治理渠道,提供信息的同时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增加企业价值,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利条件。而另一方面,它又将企业暴露在危险之中,给管理层的经营带来压力。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

那么如何缩小分析师追踪对于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呢?首先,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管理层的持股水平,发挥大股东的治理作用。通过减少问题以及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可以有效降低公司股价波动带来价值损害的风险,增强股东对于公司管理层的信任水平,有利于管理层做出有利于提升公司创新水平的决策。

其次,研究表明分析师数量的增加将会减少企业的创新力度,那么,公司应该控制追踪的分析师数量以减少潜在的风险。Boubakeretal(2008)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两权分离程度越高,分析师跟进的水平越低。以Bhushan(1989),Langetal(1996)为代表的研究表明,分析师收集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公司自发披露的信息,公司的信息披露政策能有效影响分析师的跟进水平,这意味着公司可以通过对于股权结构的管理、公司信息披露政策的调整等途径控制分析师的追踪水平。

五、结束语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4

1.投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投资计划管理的成果投资项目管理体系涵盖投资计划从计划设计到最后进入使用的整个过程。目前很多企业的投资管理体系都不够完善,不能达到资产管理目标,表现为投资管理步骤疏漏,或者对各个环节的任务规划与监督管理做得不够,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投资管理体系,这就导致管理者对投资的决策难以收到效果,投资收益减少,甚至产生投资亏损和收不回成本的情况。2.投资计划与企业战略互相分离在很多企业,由于对投资管理的概念不清楚,因此对投资管理的组织方式就不够合理,表现为将投资管理与战略管理相割裂。将投资计划的编制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处理,在投资计划中不参考企业的长期战略,战略中也不包括企业投资的情况。很多企业将投资计划的编制简单的当成对投资的选择和预算制定的一部分,在进行投资计划时只考虑到企业短期的财务和经营目标情况,没有考虑到长远的投资盈利情况,这样就不能起到投资计划管理的作用,让企业获得的投资盈利减少。3.投资计划编制方法不合理对于很多集团型企业的预算编制方法来说,大都采取总公司来对子公司制定预算的方法,也就是在各个子公司进行了投资情况的报告之后,母公司就直接对子公司进行根据母公司财力决定的一视同仁的子公司投资规划。虽然说这种预算编制编制方法对于母公司来说较为方便,但是对于子公司来说,很多可以采用的投资方案就会因为母公司的约束而变得不能采用,妨碍了子公司取得发展的机会。

二、完善投资计划管理的对策与办法

1.建立健全投资管理体系,优化完善投资计划管理流程建立健全企业投资管理体系,从各方面将其不断完善。在企业层面,应当以企业的正常经营不受干预为目标,根据企业长期的计划与战略。来进行长期的投资原则和计划的制定,从而得出投资计划的内容,再根据预算情况的参考和管理决策对投资活动的预算来制定资金分配,尽可能地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企业中形成投资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平衡。在项目层面,充分地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加以结合,同时也要关注项目的风险与可行性,对于项目可能产生风险的各个方面都要加以考虑。若要完善投资管理系统,以投资规划为起点,分解年度投资计划,通过立项评审、投资决策环节对投资计划内项目进行筛选;进入项目投资实施环节后,以项目管理方式关注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三方面风险;项目收尾后,对连续几个运营周期进行全范围分析评价,形成投资后评价,与项目立项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形成投资的经验与教训,重视投资后评价结果在后续投资项目中的应用。最后,强调项目投资必须有进有退,建立投资退出机制(含低效资产清理),六个业务流程共同构成投资计划闭环管理系统。2.在进行投资计划制定时更多的考虑战略因素,让投资计划为战略所服务企业战略就是对企业各项经营和管理行为的规划,从而达到管理目标的行为。因此投资计划也是企业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规划之时要注意,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本,为企业带来收益。首先,在企业进行投资计划的制定时,要更多的考虑到企业的总体战略与资本结构改变情况,使投资计划符合企业的原则,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第二,改变过往的投资计划制定模式,一方面在对子公司加强控制与管理的同时让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利益相互契合,另一方面要允许子公司根据自身情况与面对的市场情况灵活的对投资计划进行一定的更改,在子公司与母公司相距遥远面临的情况下,这个改变显得更加人性化。也就是在制定了集团的整体规划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计划进行更改。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将战略与投资协调起来。3.加强投资计划管理方法研究,建立科学的投资计划管理方法第一,对于定量定性分析都加以关注。过去的投资计划对于定性的分析方法过于重视,却忽略了定量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就是对市场环境投资项目质量,企业情况等难以量化的条件进行的分析,而定量分析法就是通过数据模型与计算来对投资项目进行量化的数据分析。通过对项目的各项经济性指标来进行量化的分析,进而对投资项目的整体的经济性获得评价,建立投资规模优化模型,根据规模与效益的敏感性分析识别最优投资规模;建立项目学习曲线模型,根据项目学习曲线确定项目投资计划及资金安排。第二,设定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投资计划。对于投资计划的设定精益求精,随着企业对自身管理与业务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要及时的将投资计划管理变得更加细化。一般企业采用的一年一次的投资计划已经不够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要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的投资计划,制定季度甚至月度的短期投资计划与长期的三年投资计划,从而让投资计划在准确性与精确性上更占优势,提高投资行为的效率。第三,提升投资计划管理灵活性,鼓励企业捕捉市场机会。在企业进行投资的规划过程中,为了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预留一定的准备金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在投资计划的设定中也要考虑可以随时采用的备选投资项目的情况,这样就随时能够购进备选的投资项目,提高企业投资盈利。提取的准备金数量可以根据企业投资环境与企业的管理层次资金水平等等情况来进行选择,一方面准备金能够应付可能产生的风险或者临时的资金抽出,也可以为企业在情况允许下创造更多的收益。第四,在进行投资计划管理对于过程的验证和改进更加重视,降低风险可能。在企业投资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计划,行动,检测,修改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执行。在这些过程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投资项目情况的调查,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资料数据库。同时要对于投资项目的风险情况加强重视。在对项目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可以采用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这两种数学方法,对项目的风险进行数据化和量化,最后根据企业的经营需求和自身的能力来正确选择投资项目。

三、结语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5

析在对筹资战略决策实施控制力管理时,应当着重从筹资决策程序、子公司自行筹资、负债筹资风险以及筹资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控制。确保筹资决策程度的可控性和科学性。筹资活动跟投资活动一样,都是企业集团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得结果具有有效性,实施主体在进行相关筹资活动时,应当确保筹资过程的有效性。在进行筹资决策时,企业集团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明确筹资的目标,并进一步分析评价各种筹资方案的优势以及劣势,并从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进行筹资,预测未来决策结果的可实现程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集团企业的负债筹资风险可控性进行指标衡量。企业的筹资方式一般包括权益筹资以及负债筹资两大类,在这其中负债筹资具有杠杆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为了能够确保集团企业的资本结构始终处于合理科学的状态,就必须在筹资过程中控制好负债筹资的规模,尽量避免不合理的筹资活动。这一项控制力指标能够体现集团财务管理者对于项目的控制力。筹资战略决策的控制力也表现在筹资质量控制力上,在企业集团不同的筹资期限以及筹资方式中,企业筹资的质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正是基于此,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者应当强化对筹资质量的控制力,筹资质量越高,则意味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者对于子公司的控制力就越强,反之对于子公司的控制力就越弱。

二、财务战略控制力指标体系分析

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控制力指标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一级指标体系,也是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力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系也包含了三个二级指标以及十一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分别从筹资战略控制、投资战略控制以及收益分配战略控制这三个方面来评价分析集团公司管理者对于整个集团企业的战略控制力。对投资战略控制来讲,相关的指标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战略投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将技术以及资金投放到具有较大价值的领域才能够确保公司投资收益。在进行公司投资战略控制力指标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评价,即控制投资决策权、投资决策过程、子公司投资决策以及子公司自行决策项目的能力评价等。对于投资项目决策权的控制力指标分析上,集团公司应当对本集团所有的战略投资项目具有决策权。根据实际投资金额的大小以及投资项目的战略性质来分析判断投资项目的重大性,将那些能够对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构成重大影响、跟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有着密切联系、可以对集团公司未来发展产生决策影响的投资项目归结为重大范畴。在对投资政策的可控性指标分析上也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指标设定。建立和完善投资政策是企业集团实现自身投资行为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指导企业集团重大投资行为的制度性文件,投资政策的设置需要明确企业集团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财务标准以及投资质量等。在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可控性进行指标评价分析时,重点关注投资决策目标的合理性、各种投资方案的合理性、最终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决策结果的实现程度等。投资活动是企业集团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形式,企业管理者应当将自身的资金投资到具有较好的预期收益的领域、行业以及项目之中去。在开展投资项目的过程中,集团公司本身是战略投资的审批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集团企业只有在实施战略投资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力管理,才能够确保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盲目投资。

三、财务人员控制力指标体系分析

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控制力指标体系一般包含三个二级指标以及十个三级指标,它是整个集团财务控制力建设体系的第一个一级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分别从集团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财务人员授权任免以及财务总监的责任履行情况等方面来分析和评价集团公司对于自身整个财务管理人员的控制力情况。对于财务人员素质控制力来讲,重点关注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情况。要想顺利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强化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方面的控制力就需要加强企业集团的文化建设,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员工对于公司集团的目标认同感。一般来讲,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控制力指标可以从专业知识、学历等级、职业道德遵循程度以及公司忠诚度等方面进行考量。财务总监责任履行情况的控制力指标分析主要是基于公司的委托现象。一般情况下,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都会存在着委托的相关问题,尽管公司的所有者会根据委托理论对激励机制进行设计和维护,但是这一措施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公司内部人的道德风险选择问题。在这一情况下,实施财务总监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控制力管理就可以对原有的控制机制进行完善和加强。委派方式不同就会导致财务总监的权利职责有所不同,但是要对财务总监的履职情况进行控制力指标评价,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监督子公司重大经济管理经营项目的执行情况。作为企业集团所委派的公司财务总监,监督子公司是其首要的职责,要对子公司的政策制定情况进行事前的控制,经营活动进行事中控制以及经营管理后期的事后控制评价。再就是完善对于财务总监考评评价体系。在对财务总监进行考评评价上应当采取约束跟激励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努力构建合理公平的物质激励以及非物质激励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约束机制,并完善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力评价指标管理体系。实施岗位轮换的合理性,尽管企业集团统一对财务总监实施委派,但是假如某一财务总监长期被委派在一个子公司,就很可能会使得财务总监与该子公司进行传统,不利于集团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四、总结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金融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7-005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7.12

一、现实意义

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正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和市场监管日益完善。上市公司正进入价值挖掘时代,价值投资势必将取代早期的投机行为,成为市场主流。金融业上市公司作为金融业佼佼者,充分发挥组织模式示范与辐射效应,有效引导、培养和营造一批新型金融业法人主体,无论对保障金融业发展、促进金融业现代化,还是推进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都发挥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随着金融业企业不断上市和资本市场不断发展,金融企业收购兼并、资本重组等活动日益频繁,但是,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金融业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临股权结构不合理、偿债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尴尬性局面。金融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是金融市场核心问题,如何评估金融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共同关注重点和热点。

二、理论基础及评估路径

(一)理论基础

价值投资理念相对于其它投资理念,具有较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金融产品市场价值伴随未来有权索取的收益大小和可靠程度发生变化,从价值投资理念的视角来看,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由内在价值决定,市场表现价格根据内在价值变化而变化。假设上市公司股票内在价值明确不变情况下,股价变动方向和利率水平变动方向相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提出资本市场信号传递论,不对称信息论被引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中,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公司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享有内部信息权,但普通投资者没有。在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时,信号传递可以反映出公司高层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分析公司管理中薄弱环节,判定其内部控制是否严密以及公司是否需要更换管理人员。有效市场中的投资者可获得均衡的回报率,并且公司可获得公平的估值。长期看,越是有效的资本市场,股价反映信息的能力越强。随机漫步理论是从统计分析的角度考虑资本市场,认为股价变动类似布朗运动,表现出随机游走的特征。

(二)评估路径

1、基本分析路径

以上市公司基本财务数据作为投资价值分析和决策基础,对导致市场价格变动的供求环境和经济力量展开分析。从公司经营管理、财务指标等因素出发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基本分析路径是比较体系化和理论化的分析方法,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价值研究时具有非常好的实际指导意义,世界举世闻名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和巴非特属于此流派。

2.心理分析路径

以研究金融市场中参与者非理的行为金融学为基础,对投资者进行心理层面分析,以此投资决策。市场投资者属于非完全理性,不能采用理模型进行简单分析和研究。资本市场中羊群行为就是采取了相反的投资策略进行研究,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中研究。心理分析路径在整个市场将要发生重大转折点的心理把握上,往往取得比较正确的投资判断。

3.技术分析路径

建立在三个假设基础上,即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历史会重复、价格沿着趋势运动,考虑金融产品市场价格、时间、成交量以及价量之间变化行为。技术分析法包括K线理论、形态理论、切线理论、技术指标理论、波浪理论和循环周期理论等。波浪理论是当今最流行技术分析理论,价格波动类似大自然潮汐,具有周而复始规律性,整个过程有浪循环,大浪含中浪,中浪含小浪,推动浪和调整浪会出现延伸等复杂形态,在实际操作中难于操作,需具备充分技术准备和市场经验。

4.学术分析路径

在有效市场理论基础上,投资者在相对较长时间内,持续投资上市公司股票。按照既定投资风险水平对投资对象作出有效选择,并且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竞争性强的资本市场能够及时将有关信息全都反映在股价上。学术分析法在证券投资理论方法研究、大中型投资组合构建与管理、风险评估与控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地位。

三、定量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参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基本分类单位,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分类标准,当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将其划入该业务对应类别;当公司没有一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时,如果某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均高出30%,将该公司划入此类业务相对应的行业类别。原始指标为每股收益(X1)、每股现金流量(X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X3)、净资产收益率(X4)、资产负债率(X5)、营业利润增长率(X6)、税后利润增长率(X7)、每股收益扣除(X8)、每股净资产(X9)、每股资本公积金(X10)、每股未分配利润(X1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2)、净资产增长率(X13)、总资产增长率(X14)和总资产周转率(X15)。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7

对保险企业而言,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感知风险、分析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应利用财务分析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避。[1]

1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实践

一般保险公司的财务活动可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这些财务活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公司在日常经营中的支付能力、盈利能力及运营状况。基于财务分析视角,本文从筹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管理、运营风险管理三个方面分析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情况。

1.1筹资风险管理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资本金以及保险费收入。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中,负债所占的比重较大,其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保险费收入带来的债务。基于财务分析视角,保险公司的筹资风险可以从公司的偿债能力方面来衡量。具体的评估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及偿付能力充足率。

a公司近三年资产负债率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所示,2015年a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前几年有所降低,说明其债务负担有所减轻,长期偿债风险减小。高负债率通常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风险,a公司适当削减了债务资本比率,优化了公司的财务结构。

偿付能力方面主要是分析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具体指标的分析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知,2015年a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5.1%,相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原因在于2015年a公司进行了权益融资,进一步补充了资本金及营运资金,使集团的偿债风险有所减小。

1.2投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是投资效果偏离收益目标的可能性。结合财务分析,公司的投资风险可以用盈利能力来衡量,衡量指标主要有:总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a公司投资收益指标的分析如表3所示。

2015年,a公司的总投资收益率为5%,与上年持平,但净投资收益率有所增加。2014年和2015年的收益水平较2013年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收益的提升往往伴随着风险的加大。a公司近两年在投资方面获得了较大收益,说明它在投资方面承受的风险也较大。

1.3运营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公司,现金流量在其日常营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a公司这个企业来说,更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作为保证,因此,基于公司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对公司的运营风险作出较好的识别。主要衡量指标为: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比率。a公司营运风险指标分析如表4所示。

由表4分析可知,2015年a公司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较2014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说明a公司集团资金的经营收现水平有所下降,其资产综合管理水平降低。同时,2015年a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较2014年也有所降低,说明公司盈利质量降低,利润的实现程度低。另外,a公司2015年经营现金流量对负债比率也有所降低,说明公司短期偿债风险有所增加。总的来说,2015年a公司集团受业务发展的影响,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减少,短期运营风险有所增加。

2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评价

据上述分析可知,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较好,在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逐步加强了财务风险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

2.1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a公司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将风险管理视为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逐步建立起与业务特点相结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a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较高,超出理论的合理水平,但是最近几年a公司的发展势头强劲,说明a公司注重风险管理与发展并举。而先进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公司战略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理念的关注和认知始终保持明确清晰,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将其渗透到公司的各个层面,有效做到上传下达,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激励和领导作用。

2.2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合理有效

a公司注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并以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化的风险监控系统为辅助,将财务内部控制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从而基本建立了合理有效的财务内控体系,使得a公司内控管理中心各部门形成目标统一、高效配合的合作模式,同时,也有效促进了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之间的联动与运作,减少或规避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损失。另外,在a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推动下,a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于地方子公司,更是加强了对各个环节的控制,提高了员工的应对风险的素质。

2.3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健全

在逐步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指导下,a公司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即以公司财务信息化为基础,利用财务指标度量其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并发出财务警戒信号。在健全的财务预警机制的指导下,a公司以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选择重点检测财务指标并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并采用比例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对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及预测,监测财务状况的变化及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并及时警示有关负责人员,分析和报告本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对公司财务运行存在的潜在问题,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2]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帮助a公司有效规避了潜在的财务风险,保障了其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

2.4资本结构合理,偿付能力稳定

a公司在业务迅速发展的现阶段,在不断调整业务结构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资本结构,从而做到了有效合理配置资源并保持偿付能力稳定。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保险公司生存的空间更为狭窄,此时充足的偿付能力首当其冲地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3]因此,充足的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自身所要追求的目标与方向之一。另外,a公司在再融资的同时注重了资本结构的优化,保持了偿付能力的稳定性,从而促使其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2.5注重投资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

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主要存在于保险资金的运用过程中,正确的投资决策是投资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而合适的投资决策准则是重中之重。基于此,a公司首先确定了保险资金投资决策准则。然后结合资金的来源、运用特点,按照负债类型要和相应类型的资产相匹配的原则来制定投资方向、选择投资工具、确定投资比例,以此减少业务开展的盲目性,增加了投资的安全性。[4]另外,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分散了非系统风险,并且保证了投资的多元化,同时提高了随时满足短期债务以及应对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了对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3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对我国保险企业的启示

a公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其他保险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借鉴。

3.1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保险公司稳定经营和持续发展。通过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能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体系。

3.1.1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一步。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的风险偏好设置与目标定位。风险偏好设置决定了公司在风险决策中的行为特征。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定位并不在于完全规避风险,而在于与风险共存,特别是作为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风险是其存在的前提。

3.1.2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公司文化是公司持续发展的人文力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风险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滞后的风险管理文化则会呈倍数缩小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重视公司文化的评估结果,巩固和发扬公司文化的建设成果,并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定影响公司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分析其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及时?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3.1.3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首先,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正确判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人们才能够更加主动地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其次,风险防范则是采取预先防范措施,得以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损失程度。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离不开风险控制,即采取各种措施减小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带来的损失。

3.2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保持合理充足的现金流不仅需要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更需要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

3.2.1财务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财务内部控制是强化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的筹资、投资、营运活动都离不开财务内部控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下,保险公司处于风险旋涡中,更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和控制好资金的流动与安全,因此需要一套系统的财务控制体系。财务内部控制作为强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必然在经营管理中得到体现和发展,从而使得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生存求发展,以效益为本,更好地防范风险。

3.2.2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作为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财务内部控制为财务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体系保证、方法保证以及质量保证,从而有效降低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同时,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其保险业务流程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组织架构,科学设置公司内设机构、分支机构以及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分工,建立安全实用、能够覆盖所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尽可能使各项业务活动自动化、流程化、信息化,减少或消除人为干预和操作的失误,为财务内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和有效的系统支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提高公司财务管理能力,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进而促进保险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公司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3.3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合理的现金流是一个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更有利于公司及早识别保险公司的资金流风险,从而降低公司的营运风险。作为保险公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3.3.1正确选择财务预警指标

在财务预警体系选择的关键问题上,保险公司对于财务预警指标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定性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变化,主要受经济环境、本行业特征、国内外市场状况、公司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是影响公司稳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定量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其发展状况,其中包括公司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5]因此,保险公司在指标选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特别应注意的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间的相互补充,以便使其更好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

3.3.2加强公司信息化管理

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主要在于它的及时性,因此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为财务预警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所以公司应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体系,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此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智能化,提高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科学性,并为公司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3.4从优化资本结构的战略高度来规划再融资行为

在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阶段,基于实现金融综合化经营的战略需要,在满足保险资金投资股权、上市公司再融资规范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从优化资本结构的战略高度提前规划公司的再融资行为。[6]

3.4.1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存在其特殊性质。一方面,保险公司是负债经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股权资本有自身的获利要求。此类特殊性使得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受到了监管机构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双重限制。[7]因此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使其既能够维持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满足监管要求的偿付能力,同时又能够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3.4.2合理选择再融资方式

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所考虑的主要是融资额大小、门槛高低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因此股权融资成为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再融资的首选。虽然股权融资对改善股权结构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股权融资并没有考虑到公司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差异,不符合财务管理理论关于最优资本结构的融资原则。再融资对公司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应合理选择再融资方式,从优化资本结构的战略高度来规划再融资行为,有效提高公司偿付能力、优化资本结构,从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3.5积极提高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

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控制工作中,比较常见的控制策略包括对建立合理的投资比例、拓宽资金运用渠道这两个方面。

3.5.1建立合理的投资比例

在现阶段的条件下,保险公司应引入合理的投资比例,以一定的风险水平为前提条件,从而实现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8]保险公司自身属于经营风险的公司,组合模式下的投资对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抵消、对冲处理能够有助于整个收益水平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收益要素与财务风险要素的均衡。因此,建立合理的投资比例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自身投资风险,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3.5.2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投资公司财务管理财务风险

前言

投资公司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投资公司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投资公司的运作过程是将个人投资者的零散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与集中,并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投资公司再从中收取管理费、手续费以及其他方面的费用,从而实现投资者、投资公司、市场及企业的多方共赢。投资公司运作的最重要支撑力是资金,因此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就存在着较高风险。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实现企业效益及投资效益的不断提升就应该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工作课题。

一、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大多数投资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已经从制度上、人员素质上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随着市场变化发展的加剧以及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在财务管理及风险防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愈加明显。缺乏以财务管理工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管理工作趋于机械、死板、僵化的问题仍然比较明显。其次,缺乏有效的市场分析及投资预测,从而让企业较易遭受财务管理风险的冲击,再次,人员队伍素质方面也仍然存在着未能真正达到具体工作要求及管理要求的问题,缺乏对新知识的及时学习、缺乏多投资活动的深入了解、缺乏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与自律性,从而不仅降低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日常工作中财务管理风险发生的几率。最后,任何管理工作的切实开展都需要管理制度与辅助约束机制的双管齐下,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监督约束机制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无人监管、自行其是,从而大大增加了风险发生几率,为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埋下隐患。

二、加强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质量的思考

财务风险是存在于每一种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工作当中的,虽然财务风险的存在时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只要寻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也可以将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加强管理工作具体质量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及人员团队建设,更加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以管理目标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只有将制度渗透到文化建设当中,才能够在文化氛围营造过程中将管理意识、管理方法及管理理念融会贯通,让员工能够化被动遵守制度为主动配合管理。在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文体娱乐活动、知识讲座以及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同时为了加强企业内部年青一代企业员工在思想上的沟通协调,还应该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沟通手段(建立QQ群、Line群、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账号等)拉近彼此距离、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及知识的有效宣传教育。

(二)加强前期市场分析及规划

投资公司的主要运作就是依靠科学有效的投资活动为企业自身以及投资者获取更为丰厚的投资回报。所以,投资公司的运作与市场变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就与市场息息相关。前提市场分析及投资项目分析如果能够有效推行,就可以从源头上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几率,降低投资损失几率。市场分析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将投资者进行有效归类,按照风险承受能力、收益心理预期以及投资周期预期等项目进行分门别类。其次,将可用于投资的运作项目按照收益高低、风险高低、周期长短以及其他要求进行归类。再次,为投资者寻找适合他们的投资项目,在确保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的为其获取投资收益。最后,建立投资者风险信息披露制度,尽量做到事无巨细的向投资者进行各种风险的科普及预防手段宣讲,提升投资者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从而形成在财务风险管控方面投资公司、投资者双管齐下的有效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几率。

(三)加强企业员工组织学习力度

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包括财务风险管控的知识及技能学习,同时也要加强市场投资方面的知识学习。加强财务风险管控知识学习能够确保企业员工更为及时的预测风险、感应风险与抵御风险,帮助企业及投资者避开最大财务风险。加强市场投资方面的学习能够让投资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发展,能够更为灵活的进行投资活动,能够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资行为分散投资风险、降低企业及投资者遭遇风险的可能性。

(四)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财务风险管理除了需要具体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与规范之外,还需要有切实有效的辅助制度加以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监督机制建设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监督机制建设应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对企业管理层、领导层投资决策监督的监督理事会,以及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监督的内部审计部门。在监督队伍的人员选择方面应该采用内部财务管理及审计人员与社会专门审计机构人员公共参与工作的形式,内部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及操作比较了解,能够有效加强具体监督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但是内部管理人员由于长期供职于企业内部,也容易因为利益的依附性以及管理视野的狭窄而产生管理意识上的偏差以及容易受到企业内部利益小团体的思想侵蚀,所以还需要加强与社会专门监督审计人员的协作,从而确保监督审计工作能够站在企业全局发展的高度以及市场的高度为企业的监督审计工作开展制定更为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及制度。在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加强对社会大众在履行监督权利方面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同时加强信息收集及意见反馈渠道建设,确保信息的有效互动,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营造一个严谨的、严格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管理工作有序加强。

结束语

投资公司的存在不仅为市场发展及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与活动,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及致富渠道。但是涉及资金管理及投资活动就必然会带来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所以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及控制就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虽然投资公司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有许多不足,仍然需要更多的学习与实践,但是笔者相信只要不断探索、研究,在财务风险管控方面的工作质量必然能够不断提升,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海霞.国有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探索[J].中国商业.2013.12.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9

论文关键词:海峡西岸,基础设施,信托年报分析,信托融资

 

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并称金融行业的四大支柱,随着2002年《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相继颁布和实施,信托行为的法律关系被确定,信托业明确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主业。信托公司的资本实力得到加强,资产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信托公司成为目前唯一一类业务领域横跨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市场的可跨领域经营的金融机构,可操作的业务空间已经明确得益于信托制度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近三年来,信托行业的盈利和资产规模迅猛增长。截至2010年4月30日,51家信托公司按照规定时间披露了年度报告,其中50家实现盈利,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一举突破2万亿元,行业净利润达120亿元,信托业愈来愈呈现出在当前金融宏观形势复杂多变情况下灵活的适应能力。

通过对信托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分析,研究信托行业主流业务模式及业务结构,分析各家信托投资公司的收入来源结构及资产结构信托年报分析,进而从财务分析视角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基础设施融资提供可行的信托融资路径。

一、信托业及信托融资模式简介

(一)发展历程

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并称金融行业的四大支柱,从1979年10月中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至今,信托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出台,揭开了信托业变革的序幕。新办法对信托公司自有资金的投资范围、信托业务的发展方向、信托资金的管理模式等涉及信托业发展、定位的核心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目前正常经营的51家信托公司已大部分完成的新牌照的换证工作。

随着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的明确,以及信银分离、信证分离的实施,信托投资公司成为目前唯一一类业务领域横跨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市场的可跨领域经营的金融机构,可操作的业务空间已经明确得益于信托制度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近三年来,信托行业的盈利和资产规模迅猛增长。

(二)主要信托业务模式简介

以信托公司在业务融资过程中的作用划分,信托业务可分为以下三类[1]:

(1)直接融资类信托――包括直接贷款类及结构性融资类,公司担任受托人和贷款服务商,主要担任融资项目尽职调查、筛选推荐、交易结构设计、债权及担保管理职能。目前信托公司主要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及结构化证券融资业务。

(2)资产管理类信托――公司将该类业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着力提高产品创新含量、设计水平和管理能力,将自身定位从融资工具转变为个性化产品及基金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公司担任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对信托资金的投资运作效果承担责任。目前信托公司主要开展证券投资类信托(即“阳光私募”)业务。

(3)居间类业务――该类业务包括单纯受托管理和财务顾问等。公司主要担任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财务顾问,按照信托文件约定和委托人指令执行或提出建议,包括财务顾问、信托融资服务、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企业年金基金信托、债券承销等。目前信托公司主要开展与银行理财产品对接的银信合作业务。

二、2009年度信托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国际经济危机尚在延续以及国内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同时,2009年银信合作业务、房地产信托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相继出台新规,面对种种外部环境压力,信托公司经受住全面的考验,信托业整体大盘仍然基本稳定,增长幅度进入稳定期,核心指标实现平稳增长,就信托公司的整体经营而言,环比业绩仍然骄人。行业管理资产规模在2009年成功突破2万亿大关,净利润120亿元,较上年增长13%。平均信托资产达到历史高点的386亿元,比上年增长57%,平均信托收入20亿元信托年报分析,经上年增长70%,平均信托利润17亿元,比上年增长99%。从信托资产投向看,基础产业资产占比达36%,一直居于信托资产首位。现将信托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情况及信托资产分布情况分析如下:

(一)主要指标行业平均水平变动情况

 

 

指标

2008

2009

变动率

一、盈利水平

1、净利润

2.2

2.4

9%

2、资本利润率

14.7%

13.5%

-8.2%

 

 

 

 

 

 二、资产规模

3、自有资产

17.2

21.7

26%

4、信托资产

242

386

59.5%

 

 

 

 

 三、收入构成

5、营业收入

3.3

3.8

18%

其中:自有业务收入

1.5

2.2

46.7%

信托业务收入

1.8

1.6

-11%

 

 

 

  

 

 

投资管理公司行业分析篇10

一、我国创业板公司治理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从实际控制人、董事会结构、股权集中度、激励机制、股权制衡度等方面的数据研究我国创业板公司治理问题。通过2009年创业板全部上市公司数据分析表明:

(一)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为民营的百分比为95%,意味着创业板上市公司民营属性明显,这与主板上市公司截然不同,体现出我国创业板家族式的公司治理模式占了较大比重,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实际由家族或类似家族组团控股并负责运营。

(二)董事会结构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人的公司比例为41%,远高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这与一般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不同,创业板公司经营权、所有权二者相统一。“两权合一”有助于解决了创业板公司治理中的激励问题,减少了企业交易成本、减少了委托―成本等等,但公司治理架构的残缺、经营决策的集权化、决策监督方式的缺失等等而导致治理绩效低下,并已严重阻碍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成长。

(三)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32.31%,最大值达到68.35%,说明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很突出。在这种“一股独大”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董事会和总经理往往还集中于一人。所以在做决策过程中,以个人决策为主,这就保证了企业在面临如今复杂环境时的灵活性。但是,由于是以个人决策为主,这就导致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从而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四)激励机制与股权制衡度上市公司高管层持股比例均值43.48%,最大值达到91.30%,这一数值远高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说明创业板公司更注重激励机制,但同时高管持股过高,使其谋取私利而不被发现的负面影响会更加明显;股权制衡度差异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近八倍,说明有的公司严重缺乏股权制衡;这些都在进一步体现“一股独大”和“两权合一”的影响。

另外,目前创业板公司外部治理主要通过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机构的监督来实现,由于市场运行时间尚短,相关规则、指引与监管实践可能还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因此依托上述机构所进行的外部治理效果也就相对不是特别理想,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外部治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二、我国创业板公司治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我国创业板公司治理特征产生问题。

(一)经理人经理人问题是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中长期关注的重点,由于经营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等,经营管理者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侵蚀所有者的利益,正是由于经营管理者的这种自利行为导致的投资者作为委托人与经理人作为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产生。这种由于两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是公司治理中较为普遍,同时也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但在前文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且40%多的公司两权合一,这使得一方面大股东有动力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因其持有大额的股权数量而使具有监督的动力,通过监督所获得的收益大于监督成本,使其不会像零散小股东一样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另一方面大股东有能力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大股东可以对经理人员进行有力监督,而且还可以通过直接派人或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选派董事、从事权竞争、提议召开股东大会及违背股东利益的经营者。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治理效率很高。由此,笔者认为,董事会治理、大股东治理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的经理人问题,因此,经理人问题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影响比较小,并不是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二)投资人投资人问题是指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问题,大股东有条件利用其控制地位对经营管理者施加影响,谋取自身的私人利益;受某些短期利益的驱动,他们也有动机采取某些不当行为谋取私利,从而侵蚀非控制性股东的利益。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显示,公司中的控制性投资者(例如股份公司的大股东等)通常具有绝对的控股地位,这无疑会造成外部的非控制性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通过分析控制性投资者的行为,发现当控制性投资者因道德风险行为而获得的收益高于因此引起其公司资本利润的减少时,他就会采取该行为,从而导致非控制性投资者享有的资本利润减少,公司治理效率低下。因此,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集中、两权合一(甚至三权合一)、外部监管薄弱的情况,投资人问题是其主要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人问题解决对策

通过文献阅读,笔者发现对投资人问题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根据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尝试讨论解决投资人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一)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人问题解决思路投资人问题更多地涉及委托人内部之间的利益冲突,从控制性投资者行为分析着手,笔者认为当控制性投资者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成本高于其收益时,控制性投资者没有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动机,而由于现行市场中非控制性投资者与控制性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控制性投资者的道德风险行为不易被发现,其风险成本较低。因此只有提高资本市场上非控制性投资者与控制性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传递灵敏度,提高公司对非控制性投资者的信息透明度,从而大大提高控制性投资者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风险成本,促进理性的控制性投资者放弃该行为,相应地,理性的非控制性投资者也会因此降低对该行为发生几率的心理预期,从而投资人成本降低,解决投资人问题。

(二)美国经验与借鉴如何提高投资人之间信息传递灵敏度,防止内部人控制,我们可借鉴美国创业板的经验。美国naSDaQ市场是发展较早的创业板市场,属于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其机构投资者所占股权比重非常高,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显著。

首先,机构投资者可以对公司融资行为表示反对意见。机构投资者在公司增资扩股时,可以为其所提供的资金提供附加条件,主要是针对公司治理的改革,如改选董事会等。其次,机构投资者还可以通过股东大会改选公司董事和经理人员。主要的大机构投资者在公司召集临时股东大会时改造董事会主席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常见方式。再者,机构投资者对内部治理的参与推动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强化了来自外部的机构投资者的应有权利,对缓解内部人控制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积极参与也导致了上市公司长期经营绩效的提高。

从以上美国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的作用来看,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参与者中的重要一员,代表的是众多的社会民众,其利益与社会利益更趋一致。而且机构投资者有其特殊的资源优势,使其有能力获取到一般投资者无法得到的信息,也能更加敏锐的发现控制性投资者的道德风险行为,从而加以制止。因此在提高非控制性投资者与控制性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传递灵敏度上,机构投资者扮演着制衡控制性投资者的重要角色,对于破除控制性投资者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意义重大。

(三)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人问题解决措施本文主要从机构投资者这一角度来探讨解决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人问题的措施。建议从外部制度环境和机构投资者自身培育两方面促进机构投资者有效监管作用发挥,完善我国创业板公司治理。

(1)外部制度改进方面。首先,通过严格创业板上市公司申请上市条件,强制性提升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从而提高其在决策和监督机制中的影响力,通过外部力量的强制性介入破除我国创业板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第二,立法放宽机构投资者在单个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的限制,增强机构投资者的控制权基础,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所有权基础和制度环境。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参与公司治理的收益超过其参与成本时,才具有利益激励去关心公司治理问题。第三,建立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补偿机制。公司治理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在参与公司治理时,发生的公司治理成本由参与公司治理者自己承担,但由此带来的治理收益却由全体股东分享,从而极易导致“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因此,应建立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即对股东的积极行为进行成本补偿。第四,在提升机构投资者影响力的基础上,通过严格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退出审批机制,并引入机构投资者赔偿机制,以对机构投资者增压来推动其主动参与和监督上市公司运营。第五,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方面,应为机构投资者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提供便利。

(2)机构投资者自身培育方面。首先,应改善机构投资者本身的治理和内控体系。机构投资者本身应该有良好的治理和内控体系,才能有效介入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投资者要建立健全董事会,并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要建立严密的内控体系,防止内幕交易和自我交易。另外,还要切实提高机构投资者人员素质,加强对就业人员的培训,真正发挥机构投资者专家理财的优势。第二,建立完整的投资基金市场评价体系。目前投资者对基金优劣的判断似乎仅停留在基金净值和投资回报方面,这加剧了机构投资者行为短期化的倾向。养老基金等公益基金进入证券市场后,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要求除了资产增值盈利外,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等长期指标也将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因素。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促进机构投资者行为的优化。第三,对机构投资者的资产实施一定的流动性限制,降低资产换手率。长期以来,我国市场投机气氛比较浓厚,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甚至机构投资者的年换手率也在500%一600%左右,远远高于国外同行,不仅与其专业投资的市场形象不符,也对中小散户投资者的交易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要培养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的理念,增强工具创新(例如指数期货等对冲工具可以使机构投资者减少短期风险,延长持股时间),使之成为市场稳定的中坚力量。

对于创业板公司治理中投资人问题的解决,机构投资者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还需从更多角度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以促进创业板公司治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程言雷:《民营企业上市公司问题研究――基于公司治理模式的角度》,《经济论坛》2009年第6期。

[2]甘杲峰:《基于我国创业板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探析》,《现代商业》2009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