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0:04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1

关键词:数字教育;出版;编辑;核心素养;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在传统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出版领域,教育出版一直是产值比例最大的板块。可以说,教育出版实现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关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数字教育市场总体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单位正在加快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和模式创新”。再观现实情况,当前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产品核心价值不明确、产业链话语权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诸多困难,且缺乏大量人才。有学者认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是阻碍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1],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少且多来源于内部转岗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2]。由此,文章立足于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难点,对数字教育出版编辑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成长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人才需求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用于支撑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产品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配套相关教育功能与服务,这是其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根本特点;其次,以学生为核心用户,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再次,在内容、功能、服务等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技术实现需要符合网络传播业态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从实际看,传统教育出版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主,而数字教育出版则除了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出版外,还增加了数字化课程出版和教育资源数据库出版两大新形式,并且关系到出版平台、商务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版权管理平台等各类配套系统。可以说,数字化教育产品在出版过程中,内容、产品形式、发行渠道和应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当前阶段,数字教育出版的有效业态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包括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结构体系、管理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仍在探索中,各种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方面均存有较多难点等待攻克,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数字教育出版强调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理论上讲,其编辑应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融合应用。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一个领域均包含复杂的知识、能力体系,且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加之当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品出版的编辑多为传统编辑转岗而来,同时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绝非易事。以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例,早在20多年前,将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化呈现就已经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已从多媒体升级到富媒体、智能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而这种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教育出版产品设计方法在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教育出版行业。该类产品看上去改变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已经结合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个领域,但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对各领域的认识深度不足,仅做了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从融合的角度对产品的内在教学逻辑进行系统设计,即并没有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需求,因此无法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对多数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编辑来说,应在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专业学习途径,逐渐成长为能够驾驭一些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出版转型中编辑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了能力、知识、素质、态度等要素后,人们提出了在评价人才时可使用“素养”这一概念[3]。在传播、教育等领域,“competencies”“skills”“literacy”等单词都在不同场合被译为“素养”。从这些词的含义和词源不难看出,“素养”本质上是人们胜任某一领域工作时必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的综合体。所谓的核心素养,则是各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根据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编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从事数字教育出版的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可概括为社会责任和人文底蕴;第二,具有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即融媒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即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处于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撑着编辑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建构,也引导编辑长期、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

(一)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社会责任、人文底蕴

社会责任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化的责任方式两个层面。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坚持。数字教育出版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和育人的职责,读者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产品的政治方向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国家认同等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到未来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编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教育理论,这是工作的基本方向。同时,由于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合作担当是有效的社会化责任方式。对编辑来说,应该认识到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分工合作,以团队方式完成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人文底蕴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出版工作,一个编辑的人文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从原有的社会文化出发,缔构并产生新的社会文化[4]。数字教育出版的编辑工作实质也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将已有的社会文化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产品。在这之中,编辑的人文底蕴对内容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并能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二)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融媒思维、学习能力

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出版的内容、形态及传播途径都需有相应的变革。传统编辑工作多受限于纸张载体进行平面思考,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树立多媒融合观,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立体思考模式,主动探究不同媒体的教育功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信息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广博、系统、复杂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具备学习能力是教育出版转型现状对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能力既指编辑应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又强调编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编辑应该积极尝试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编辑来说,自身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无论从教育出版转型的发展阶段,还是从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来看,学习能力无疑都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创新意识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在教育出版转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前,无论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作为出版服务对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填补空白、完善产品设计与应用,才可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方向,包括将新技术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育出版中并形成新型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以创新集成方式为教育出版服务,依据教育和出版的实际需要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等。而所有创新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表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仅限于手工业者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各行各业的通用素养[5]。在教育数字出版中,工匠精神是指敬业态度、乐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上述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只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才具有持续、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辑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教育出版转型的关键。

三、编辑的发展途径

如上文所述,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由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彼此融合、交叉形成,并且领域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两个或多个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由此,上述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实现核心目标是各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的编辑可通过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等方式逐渐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一)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

在教育出版机构中,编辑都已具备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大多数编辑拥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包括宏观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具体的学科专业。少数编辑则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或数字出版专业。无论编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身专业,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二)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

某个具体的数字教育出版项目,并不会要求编辑具备覆盖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单一项目往往只涉及与产品定位相关的一小部分知识或技能。在这些项目的预备或启动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定向学习集中攻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基于对自身专业的深度理解在项目范围内实现跨领域融合。在一些项目中,编辑只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了解其基本原理,遵循社会化责任分工,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一过程本身需要编辑具备社会责任、善于学习、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数字教育出版目前存在太多需要研究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普通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必要方式。编辑参与的科研工作一般直接与出版产品相关,属于实用研究。科研的成果将成为提升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而科研的过程则是编辑内化知识、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任何编辑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更需要编辑具备善于学习、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

(四)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常规事物的超越和突破。由三大领域融合而成的数字教育出版行业,更加需要编辑善于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但融合创新的本领并非一蹴而就,也没有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可以直接培养出符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创新型编辑人才。那些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只要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敢于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能力融合,就可以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其对传统出版行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编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在这一阶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核心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提高途径,意在尝试解决当前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传播领域,教育出版的受众对信息掌握深度有刚性需求。这也是技术与内容浅层结合的方式不适用于数字教育出版,以及数字教育出版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需要编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莉.山东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2]雷鸣,湛冠琼,冯英.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3]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4]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18-20.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2

“必须承认,人口红利消失,流量红利没有凸显,运营商进入微增长状态,并处在转型的阵痛期。”唐晓明告诉记者,“但挑战只是暂时的,阵痛终将过去,运营商终将迎来光明的未来。”

在可预见的未来,管道依然是运营商的核心业务,将管道做大做强做精做活是支撑运营商业务转型的基石。

同时,整个iCt产业链多元化发展,价值分配发生重构,运营商业务收入呈现碎片化、多样化,用户需求长尾化。运营商要继续做大蛋糕,自身必须变得敏捷。正所谓,大象要跳舞,自身必须轻盈,运营商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变得敏捷。

转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字化转型,运营商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合作伙伴支持。华为首先非常有意愿成为运营商的转型伙伴,同时华为也有能力协助运营商做好转型,真正从供应商变成合作伙伴。”唐晓明指出。

在日前结束的北京通信展上,华为围绕中国区的“1+6”战略,重点阐述了从网络转型、运营转型、业务转型三个方面如何帮助运营商成功。

“往届的通信展,华为主要展示Ct产品,也就是Cto关心的内容;此次通信展,华为从商业模式、营销、it等多方面展示了全面的iCt解决方案,关注Ceo/Cmo/Cio的痛点。”唐晓明告诉记者。

比如,华为展台70%以上的面积是与it和业务转型相关的,在Ceo/Cmo关心的业务领域,华为重点展示了视频从产业链到内容到组织流程再到标准牵引等全流程方案;提出了公有云服务运营商,及华为是最理想合作伙伴的策略;针对Cio的关注点,华为展示了从下一代BSS(BeS)再到大数据到数据迁移服务、ito服务等运营商it转型的解决方案。

华为已经做好成为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合作伙伴的准备。

RoaDS成转型衡量标准

得用户者得天下,面向最终用户构筑极致的业务体验,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宝。从语音时代进入数字时代,运营商从过去传统的“以网络为中心”的经营思路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思路转变。

“以网络为中心”的时代,运营商有多种指标评价网络的好坏,比如接通率、掉话率、接续时间等,而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运营商突然发现,原有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准确反映用户体验的好坏,特别是处在一个“长尾时代”,用户需求日益个性化,更是很难找到一个普遍的评价体系。

为此,华为根据多年的iCt观察经验,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总结为RoaDS,即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服务自助(DiY)和社交化(Social)。RoaDS已经成为所有行业新的用户体验标准。

“要实现RoaDS体验,运营商必须变得敏捷。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运营商推出一项业务往往需要18个月的时间,而互联网企业几天之内甚至一天就可以推出一项新业务,运营商必须变得敏捷,才能够和互联网企业抗衡。敏捷还能帮助运营商降低成本,从沉重的经济压力中摆脱出来。”唐晓明向记者表示。

如何变得敏捷?从通信网络层面看,网络将会软化,垂直架构的网络和运营平台将会水平解耦,数据中心将会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节点;从业务层面看,信息通信业将更多呈现“大平台+微创新”的生产模式;从价值分配看,广泛的开放合作将是主流,运营商拥有的用户、网络通信能力、平台能力和数据资产使得其仍将处于信息通信产业的核心位置。

从运营商自身看,敏捷运营是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价值的关键――基于nFV、SDn构建的敏捷网络;基于云构建的敏捷的it基础设施,开放、智慧的新一代运营平台(支撑平台变为生产平台);广泛合作的业务生态系统。

发力“1+6”和集成服务

为了匹配运营商的转型,华为中国区提出“1+6”战略。唐晓明告诉记者,1定义为超宽带基础网络,包含无线和固网;6大领域包含:以nFV/SDn为代表的未来网络架构、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iCt融合基础架构、BeS商业使能平台、大数据、视频和云服务。

毫无疑问,管道仍然是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将通过5G、千兆以太等多项创新技术为运营商构建一张可持续发展的超宽带网络。

当然,这张超宽带网络同样需要变得敏捷,nFV/SDn和以数据为核心的iCt融合基础架构则帮助运营商完成网络转型。

如今,运营商的网络架构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以电话为主的时代确定的,当时电话是绝对流量,如今电话流量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是网络架构没有变,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流量,产生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3

进入2012年,全媒体数字阅读持续升温。传统出版社应从战略高度整合前期的数字化基础建设,有前瞻性地构建数字阅读服务支撑环境,打造全媒体数字社区。全媒体数字社区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内容为主导,以平台为基础,以技术和产品为驱动,通过追求多样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数字产品扩大用户覆盖面,以获得新的发展优势和空间。

以用户为中心,以内容为主导

在数字阅读白热化的今天,传统出版社的核心用户群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aiDma模式(引起关注产生兴趣培养欲望品牌记忆促成行动)转变为aiSaS模式(引起关注产生兴趣搜索信息促成行动分享体验)。

基于这个核心用户群新的行为模式,传统出版社应以内容为主导,融会贯通上述三个层面的数字化基础建设,立足于不同学科和主题的类型出版,再定位、再编辑、再设计,以增强型电子书项目带动整个数字阅读产品线,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服务,全新打造“全媒体数字社区”。尤其要强调的是,增强型电子书在设计时要注重体验性、互动性、方便性、定制性、数据可监测性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用户和作者之间搭建数字桥梁,进行有效的品牌营销,形成出版社的粉丝圈,保护出版社的版权资源。

以平台为基础,以技术与产品为驱动

对于出版产业来说,建立统一的、在线数字出版综合服务云出版平台,使分散的、碎片化的出版资源整合成整块的云,对出版社和渠道商来说都是一件好事。通过云出版平台,出版社可对社内资源加密,授权发行渠道、安全分发,随时掌握销售数据和用户的查询、点击、购买的行为数据;渠道运营商可打通多渠道的终端应用,方便获取出版单位授权的资源进行运营。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云出版平台建设上,应采用多方合作形式做加法。传统出版社打基础——将内容碎片化、主题化,将设计模板化,建立动态数字数据中心;深加工——为满足传统出版和数字阅读的交叉需求,再定位、再编辑、再设计增强型电子书;促进内容资源的集约化——改造官网,加强社区化数字出版服务,实现与其他运营平台的对接。渠道运营商需建分销平台,抢占电子书营销位置。技术企业则是整合终端,研发批量制作增强型电子书的技术平台,借势而为促数字阅读大发展。

“全媒体数字社区”的整合营销

“全媒体数字社区”整合营销追求的并非是流量,而是内容价值观的普及,通过内容价值观来筛选用户,再引导用户去自发维护相应的内容氛围。它包含三个层面:产品本位营销——通过用户参与来普及产品特色,强化产品品牌,可捆绑实体书的销售;社群营销——精准把握用户兴趣,调动用户互动,推动社群关系的扩展,进行广告营销;内容营销——通过审核和推荐来鼓励用户创造高质量的内容,通过多渠道的“病毒”营销来引导用户自发地推送互动体验,借此传播全媒体数字社区的内容价值观。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4

前不久,戴尔与emC完成了历史性的合并,在全球最大规模的私人控股科技公司――戴尔科技集团浮出水面的同时,emC这个曾经的全球企业级存储领域的领导者身后的空白又有谁能来填补呢?

HDS(日立数据系统)或许是合适的候选者之一?但仅仅是存储,似乎又满足不了HDS今天的胃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和软件定义为核心的崭新的it时代到来之前,HDS早就开始了新的布局谋篇。从存储应用到云计算,再到今日盛行的物联网(iot),无论前台的应用如何变化,HDS作为后台的基础架构提供商的位置一直是稳固的,而且做到了随需应变。记者于10月27日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2016日立社会化创新论坛(HitachiSocialinnovationForum2016),对HDS逐步转型为iot基础架构提供商印象颇深。

与其说是成功转型

不如说是回归本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HDS一直是高端存储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全球高端存储俱乐部的少数几个玩家之一。HDS在高端存储领域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在存储虚拟化,以及存储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

不可否认,存储依旧是HDS的看家本领,而且也是HDS向数据中心整体基础架构供应商不断扩展的基石。从存储到融计算、存储、网络和管理于一体的统一计算平台UCp,再到云基础架构,HDS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以HDS提出“三朵云”――基础架构云、内容云和信息云为分水岭,HDS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开始转型为云基础架构提供商。HDS横跨基础架构、内容和信息三个层面的战略为企业用户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从解决方案层面看,HDS可以为所有数据提供单一的虚拟化平台,并拥有从底层动态基础架构到更加流畅的内容管理再到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用户将大数据转化为信息和洞察力,从而走上信息创新之路。

直到这时,HDS才真实还原了它名字的本义――日立数据系统(HitachiDataSystem),HDS不是一家单纯的存储硬件提供商,而是一家数据公司。从数据的存储、管理到分析,HDS可以提供一条龙的数据服务。与其说HDS是成功转型,不如说它是成功地回归了本质。

数据战略有四大主柱

毫无疑问,数字化转型的大潮已经席卷了全球。现在,无论是中国的创业企业,还是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在大会小会上言必提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成了每个企业的必答题。以本次日立社会化创新论坛为例,大会的主论坛是由可爱的机器人emiew3作为开场嘉宾,引出了接下来的主题演讲;在展示区,记者真实感受到数字化引发的制造、交通、能源、医疗、社会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的变革,数字化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榱似拦栏髌笠凳字化转型的成熟度和进展,iDC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阶段的数字化转型评估成熟度模型,按企业数字化的成熟度由低到高排列,分别是随机型、机会型、可重复型、管理型和优化型。iDC的报告显示,45.4%的亚太地区企业目前处于随机阶段,还是数字化的入门者,需要建设最基本的数字化能力,并系统性地采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而许多美国的企业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

《福布斯》杂志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当前大多数的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早期阶段。不过从亚太地区的情况看,《福布斯》的调查结果显然更乐观:42%的亚太地区企业认为,它们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处于高级或领先的阶段。

“如今,亚太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亚太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数字化创新的重点。”HDS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经理马克・阿尔伯特(markablett)如是说,“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企业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iDC的数据显示,2017年,60%的亚太地区1000强企业会把数字化作为核心战略。Gartner的数据则显示,未来5年内,全球一半的企业会数字化。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最经典的一句台词,现在用来描述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挑战时的心情最合适不过。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企业可能要具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气魄和胆识,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现在,已经有个别走在数字化转型前列的企业尝到了甜头,银行就是其中的代表。iDC的调查显示,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的一些知名银行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一站式的信息管理和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洞察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还可以满足合规性的需求。其中,中国的一家顶级银行通过实施高级的数据保护和容灾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风险,确保业务的连续性。而这些技术正是HDS的强项。

2015年初,HDS首次提出“社会化创新”的战略。这又是HDS转型旅程中的重要一站。从那时开始,HDS确立了向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HDS先后成立了针对医疗、电信等垂直领域的业务部门,同时开放HDS的应用堆栈和软件堆栈,方便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在HDS的基础架构平台上开发和灵活扩展。与此同时,HDS还通过收购pentaho、oXya等公司,将其技术与自身的基础架构平台进行整合,更好地将运营技术(ot)与信息技术(it)融为一身,从大数据和物联网中充分挖掘价值,在创新业务模式的同时,也帮助客户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只有采用正确的数据策略,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马克・阿尔伯特表示,“建立正确的数据策略,必须做好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数据移动、数据分析四件事。”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以及数据类型的多样化,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iot数据等,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数据的抽象化、自动化和编排,提高数据的访问性能,同时确保数据的可用性。数据治理的核心是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规性,用户始终掌握对数据的控制权。数据的移动指的是可以从任何应用中收集数据,并将数据应用于任何场景,不管是本地还是云中。只有实现数据的集成与虚拟化,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是实现深刻洞察的前提。一句话,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数据移动、数据分析是企业数据战略的四大支柱。

“软件定义、融合、闪存,以及自动化是实现it即服务的根本保证,再加上开源、容器技术、微服务、Devops等技术创新,就可以实现更灵活的应用开发。我们正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实现向企业云平台的转移,既能满足企业用户对服务水平的要求,又可以确保对数据的掌控,保证安全性。”马克・阿尔伯特告诉记者。

iot是终极目标

在本次社会化创新论坛上,提及最多的词就是iot。iot的核心其实就是两方面:一是数据,二是连接。iot除了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传感器,以及无所不在的网络连接以外,最核心的还是数据。而这些数据最终的归处就是存储。从这个角度说,HDS占据了有利地位,它为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利用提供了安全、可靠,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基础架构。

HDS有魄力也有能力成为iot基础架构供应商。

今年,日立推出了物联网平台LUmaDa,而HDS大数据平台pentaho正是LUmaDa的核心之一,它进一步增强了LUmaDa的整合、分析和可视化的能力。pentaho目前已经规模应用于金融、流通、公共事业等多个领域,在全球有上千个用户。举例来说,货运行业利用pentaho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可以提高装货和运输的效率,为货运行业的客户每年节省数十万至数百万美元的成本。

正是pentaho的出现照亮了HDS的大数据征程。HDS官方数据显示,目前,HDS在大数据分析基础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的关键技术领域,比如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并行分布式系统、数据防篡改保护等。

pentaho是一个开放的商业化的大数据平台,它是HDS帮助用户实现由数据驱动的商业智能的一件利器。未来,视用户的需要,pentaho与HDS的硬件平台进行集成,或许能给用户的大数据应用带砀多便利。另外,HDS现在也提供基于Hyperscale平台的“数据湖”解决方案。这让HDS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如虎添翼。除了包含软硬件的解决方案以外,HDS还设立了专门的咨询部门,帮助用户更好地推动iot实践。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5

本次交流会,为期一天。直到会议结束,大家还意犹未尽,三五人聚在一起,就尚未谈透的问题进行着切磋。记者明显感觉到,这次交流会的内容更具体、更深入,转型升级的路径各有不同,但各具亮点;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共性的问题依然很多;未来的规划都是基于对数字出版趋势的研判,针对性更强。

升级路径各有不同,但各具亮点

由于各出版社拥有的内容资源各具特色,受众和市场分布都有差异,所以升级的路径也各有不同。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健谈了“创新理念、转变角色、战略先行、整体布局、坚持特色、层次分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她介绍,上述转型升级路径涵盖六个方面:①创新数字出版发展理念,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深度挖掘内容优势,构建从内容生产、渠道到商业模式的一体化发展格局。②遵循教育出版的发展规律,实现从教育出版商到教育信息服务商的角色转变。③在出版社整体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出版发展规划,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体系。④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强用户粘合度为目标,在数字化教学服务体系下谋求中长期数字产品及相应技术实现方案的整体布局,实现数字出版战略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整合。⑤充分发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出版特色,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带动外向型语言文化出版物的创新,提升国际形象。⑥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强重点项目和产品的策划储备与统筹执行,同时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多条数字产品线,形成数字出版的规模效应、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长杨西京谈了“班子重视、规划引路,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借力发展、合作共赢;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的转型经验。

人民军医出版社社长余化刚则围绕“理顺关系、打牢基础;整合资源、快速发力;着眼需求、创新产品;科学布局、设计先行”的思路谈了人民军医出版社的转型模式。他介绍,人民军医社努力完成并不断进行资源建设、平台建设、渠道建设任务,突破内容整合、赢利模式、数据库更新、版权关系四大瓶颈,打牢人才队伍、制度机制、质量体系建设基础,全面建成电子书、数据库、手机、视频、数字期刊、数字教育产品线,形成产品丰富、模式清晰、效益明显、前景广阔的军医社数字出版特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路本福则重点介绍了“把数字出版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方向”“全员参与”“灵活应对”“允许试错”“夯实基础”“整合技术”“放眼未来”等转型过程中的经验。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数字出版总体规划图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这张图的总体结构分为七层:最底层为资源层,第二层为资源管理层,第三层为出版层,第四层为产品层,第五层为平台层,第六层为终端层,第七层为读者层。

知识产权出版社来出书出版平台运营中心运营总监唐学贵介绍了数字出版的经验:领导具备超前思维,重视转型工作,重视顶层设计;有清晰的转型战略和发展路径;有独特的人才结构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做保障。

遇到的具体问题更加复杂,共性的问题依然很多

中少总社数字出版中心沙莹认为,在传统出版领域,图书、报刊的用户不能很好掌握,是数字出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软件的选择,沙莹认为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她介绍,中少社的书报刊中,80%以上都是图文并茂的;所有的出版物都是以indesign软件进行排版的,而且90%以上的排版工作都是在社内完成的,所以,在协同编辑系统的选型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版式一定要跟着编辑流程走,系统一定要与indesign软件完美地结合;系统的开放性和流程的灵活性;技术方的团队的实力。

路本福结合外研社的具体情况,谈了战略如何落地、避免试错一错再错、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发展、产品开发的闭门造车、核心人员的激励与培养、转型意识如何真正深入人心、方向的调整及最终定位、大而全还是小而精等9方面的问题。

9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大家已经遇到,正在探索如何更好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避免试错一错再错的问题,是很多人不愿触及的一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路本福认为,允许试错当然是一种好的机制,但出版社不能容许一错再错。每一次的错误都应该有深刻的总结和反省。如果一再出现错误,或者产品一再失败,那肯定是有地方出问题了,比如战略方向是否出现偏颇、执行层面是否做不到位、产品设计是否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否有好大喜功的快进,等等。他觉得试错更应该是一种创业模式的试错,要给团队试错的机会,但更强调成功后的认可和正面激励。

杨西京则围绕九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①如何融合的问题。②技术改造中投送平台技术开发薄弱和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问题。③数字版权授权与转授权不规范,以及数字版权保护不够。④培训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问题。⑤配套资金比例过大带来的压力。⑥传统出版社缺乏数字产品营销渠道。⑦多媒体出版或跨界融合发展的资质申请问题。⑧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也不稳定。⑨传统出版机制的束缚。

余化刚围绕军医社在实践中遇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他认为,第一,数字出版在管理思路、管理方式、出版观念上还没有完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变。现有体制下传统出版从业人员在数字化出版转型过程中目标方向不够明确,具体业务落地融合不够。第二,数字出版的社会化、市场化(营销模式)的创新环境还非常不健全。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大而全意识仍旧存在,缺少社会化资源整合,缺少大胆探索的跨界、跨行力度。第三,数字出版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传统出版与科学技术融合的顶层设计。对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认识不够,在过期版权解决、老旧文档回溯、知识点架构上,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机制,以至于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进度缓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初天斌则围绕建工社遇到的问题,介绍了具体情况。他说,数字出版的流程需要反复推敲,难以确定;数字出版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从思想认识上提高;数字出版需要转变工作方法,增加工作量,带来的考核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规划基于对数字出版发展趋势的研判,针对性更强

基于对数字出版下一步的趋势研判,张健介绍:北语社将继续执行数字出版战略规划和产品技术整体布局,对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移动出版平台等重点大型数字出版项目进行二期、三期开发,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丰富平台资源,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对于mpR语言读物等重点产品线,将继续扩大做深,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计划启动HSK和mHK两大在线学习与评估系统的开发工作,基于品牌图书搭建全方位无缝对接的在线课程学习及管理系统,探索音视频产品和多媒体产品的新的出版方式,解决网络电子书在多种系统和平台下的兼容性,保持七大产品线齐头并进,全面开花。

余化刚介绍,军医社将继续按照总局部署,按照“理顺机制,培养队伍;巩固优势,创新产品;瞄准市场,加强营销;强化合作,共创多赢”的思路,进一步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遵循出版和新技术发展的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资源建设为根本,推动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数字产品。同时,还要继续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数字出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6

一、数字出版的内涵、发展瓶颈

近年来,以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等为主的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出版”是由英文“Digitalpublishing”翻译而来,其中“Digital”的含义是“数字的或数字化的”,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数字化出版”。近十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理论与技术研究、数字出版实践活动的逐步开展,出版界、it界和信息产业界对数字出版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一般认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现代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数字出版简化了出版流程,缩短了流通环节,使出版产业链的两端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多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加服务为主。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变过程中,在原有出版流程与高科技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多种制约因素,数字出版的市场标准、版权保护、专业人才匮乏等发展瓶颈一直在困扰着出版企业。同时,数字出版产业总体赢利模式尚未形成,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规模化进程。另外,版权问题亟待解决、电子书费用与收益不对等的问题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与纸质图书的作者合作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时候,大部分出版单位都强调附加数字出版和版权保护方面的内容。但是,现在有一部分作者只谈纸质出版版权,数字版权授权给其他内容运营商。对于出版单位来说,只有渠道更广、平台规模更大,才能吸引这些作者授权数字版权。

与上述问题相伴生的瓶颈问题是从事数字出版的人才缺乏。产业转型不仅仅是业务形态的变化和业务流程的改进,也是人才、理念等各方面脱胎换骨的变化。未来的数字出版人才是既懂得传统出版又懂得新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出版企业应做好内容储备和人才储备来应对数字出版潮流。随着出版与科技融合的逐步深入,企业对既精于现代出版又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将越来越旺盛。

二、发展数字出版的对策措施

数字化已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出版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出版业态。技术转型涉及整个产业链,新技术是新业态最强大的催化力量,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的出版产业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数字化转型强化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格局和模块经济特征,出版企业要从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道路。

1.把传统出版产品向数字化产品延伸。出版企业要以自身优势内容资源为基础,唯有大力发展传统出版产品数字化延伸工作,才能抓住数字化发展进程中即将显现全民数字阅读浪潮,真正走上向数字出版转型之路。近几年来,出版界在此方面有许多成功案例:河北教育出版社开发的小鹿芮卡原创动漫项目,集纸质书、多媒体软件、动画片及衍生品于一体,已经成为知名幼教动漫品牌,覆盖到全国60多个城市、200多所幼儿园,对外输出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冠林数字出版公司在研发营销“e本通”、点读笔等数字产品的同时,策划制作的多媒体宣传片——《红色太行》、《记录与传播》等,在北京图博会和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现场播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加强深度内容开发,提高数字内容产品的市场契合度。近年来,尽管数字出版产值增长迅速,但代表主流阅读的深度阅读产品在数字出版产值所占比重一直较低,且年均增幅很小。传播知识、引导国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只靠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是无法完成的,数字出版应加强深度阅读的内容研发与推广力度,使传统主流文化在数字出版领域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在深度阅读内容提供方面,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的优质数字内容开发依然不足;另一方面,已开发的数字产品,市场契合度较低。因此,传统出版单位应加强数字出版市场需求调研、了解数字技术、数字终端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提高市场认可度。并应加强对优质内容的深度开发与再利用,加强一种内容的不同门类的开发、多平台应用开发、强化电子书的开发等,使有限内容发挥最大价值。

像山东出版集团数字化走的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销售”的路子,在内容资源库和编辑流程数字化这两个大的方面下实工夫,把内容资源数字化、碎片化,实现利用再利用,延伸利益链条。

3.探索数字内容产业新领域。从我国数字内容产业规模来看,移动内容、互联网应用、数字游戏等子产业规模远远高于狭义的数字出版产业。从长远发展来看,传统出版企业必须要能够突破狭义的数字出版产业,进入数字内容产业新领域,这必将提升传统出版企业在整个数字内容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传统出版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服务融合和资本融合等措施和手段,加快提升其在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在着力打造适应新闻出版及相关行业向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的同时,要为其他行业进入"狭义的数字出版"领域设立规范的行业准入机制,引导传统出版单位逐步向数字内容产业融合。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7

1概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多模能力要求、灵活性要求和开放性要求越来越高,软件无线电是满足设备多项能力要求的代表性技术之一。软件通信架构(SCa,SoftwareCommunicationarchitecture)技术通过增加软件的可重用性保证硬件设备通用性和整个系统的开放性及可扩展性,在美军的JtR系列电台中被选为软件无线电标准。

采用SCa技术,便携式设备的体积,功耗问题也随之而来。芯片化是设备小型化、低功耗的必要保障,同时可以提高设备可靠性、维修性。

本文论证SCa技术芯片化的可行性、芯片的原型设计方案以及芯片的设计验证流程。其原型平台基于可编程系统嵌入完整的SCa_oe(SCa的基础环境),并结合ip复用的FpGa/DSp技术,使其符合SCa功能的RtL层设计规范,满足采用SCa架构的中低速背负台、手持机等便携电台设计器件选型需要。

2SCa架构芯片的可行性

设计SCa数字基带处理器的目标是按照SCa规范,在通用SoC芯片中增加数字信号处理硬件引擎以实现电台modem的功能,最终以单芯片封装形式,实现aRm核、系统总线、外设接口和SCa组件集成,满足采用SCa架构的手持/背负等便携电台设计需要,有效减少软件化便携设备的开发难度,缩短SCa架构的设备的研制周期。

从技术原理方面分析,一个完整的SCa架构通信设备包括SCa硬件平台、SCa软件和射频硬件接口及处理器的i/o接口,如图1所示。硬件平台由Gpp处理器、DSp处理器和FpGa可编程逻辑组成,而SCa软件有设备的i/o接口驱动、网络、LLC层和maC层到物理层各个波形应用组件、SCa操作环境和屏蔽硬件的SCa中间件。图1中绿色虚线框内所示的功能逻辑为片上SCa可编程系统主要部分。

因此,SCa数字基带芯片是一个单元复杂的软硬件系统级芯片。可按照SCa架构的功能,划分出软硬件组件及相互间的协同接口。以ip核集为基础,采用ip核复用的技术,在通用的SoC芯片的架构基础上,增加通信modem核、适配接口和SCa组件的传递加接口加速引擎ip核;依托高性能处理核运行SCa操作环境、通信协议组件和接口组件。通过这样的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分工,可以设计出符合SCa架构的专用数字基带芯片。

3SCa架构芯片的原型

设计

基于片上可编程系统的SCa数字基带芯片原型设计,包括高性能低功耗SoC处理核,互连总线、外设接口等ip核,集成通信波形的数字信号处理逻辑、通信波形管理及接口组件和可编程逻辑ip核,增加扩展接口ip核;部署嵌入式操作系统、SCa框架程序和中间件等软组件。图2为基于altera公司片上可编程系统解决方案的SCa数字基带芯片硬件原型设计架构图。

从硬件电路角度看,片上SCa可编程系统的原型设计包括处理器核、片上总线及总线仲裁、可编程逻辑、可编程定时器组、SoC的外设、外存管理及接口、高低速桥接接口、modem组件及桥、Dma控制、射频接口和时钟电源管理等功能模块。而SCa的软件组件运行在高性能的aRm核上。

SCa数字基带芯片的片上可编程系统原型设计基于ip核复用设计思想,采用双核双总线,即高性能aRm核与低功耗低速处理核搭配,高速的aHB总线和aVaLon总线组合的方式。

aRm核处理器作为SCa软件的处理平台,aRm系列微处理器的核心及体系结构如表1所列。结合SCa的轻量化设计,宜选用aRmCortex—a系列的微处理器核。

低速处理器核用于SCa数字基带芯片的低功耗省电控制,可选择低功耗的80C51处理核。

aHB总线连接外部存储器和内部的高低速逻辑的桥接口,片上SCa可编程系统的主要总线是aVaLon总线,连接低速处理器内核、通信数字信号处理(modem组件)、可编程定时器组、SRam控制器、Dma控制、UaRt总线、射频接口、时钟管理、电源功率管理子系统和外设等多个逻辑功能。两个总线通过桥接口连接。

SCa数字基带芯片的关键ip是执行modem功能的数字信号处理核,其组成架构如图3所示。数字信号处理ip核包括数据组帧、CRC、FeC、交织、扰码、星座映射调制、相干/非相干解调、信道估计、同步、扩谱、时隙控制、成形滤波、FiR滤波、FFt/iFFt、DDC下变频、nCo和DUp上变频等ip。modem2avalon是通信数字信号处理(modem)ip核与avalon总线的接口。

可编程逻辑ip核资源用于时序控制。

4SCa数字基带芯片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一般,片上可编程系统原型验证设计采用eDa设计工具进行开发。由于含有微处理器,在片上SCa可编程系统设计中,必须有设备驱动程序与操作系统或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接口,必须有应用程序完成数字计算、信号处理变换、控制决策等功能。

SCa数字基带芯片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目的,是确定哪些SCa组件功能由硬件完成的,哪些是由软件完成的。

软硬件划分原则是:将高度灵活、随不同波形设计要求变化大的组件归到软件部分,其显著特点是可加载、卸载和重构;将可固化、随不同波形设计要求变化小的组件归到硬件部分,其显著特点是通过接口的配置可参数化。同样,由软件实现的简单但实时性强的逻辑功能也应转为硬件逻辑功能实体。

由于SCa软件包括波形应用软件、操作系统、SCa核心框架和中间件等组件。因此,除modem组件需要ip核化外,还需要在SCa数字基带芯片的软硬件协调设计和仿真技术支持下,对SCa的操作环境和其它SCa组件进行仿真,找出软件执行效率低的SCa组件,通过硬件加速引擎方式提高执行速度,降低对Gpp处理器的影响。而其它软件组件尽量由处理器的软件完成。

5设计与验证流程

SCa数字基带芯片采用芯片设计与流片分开方式进行。这种完全开放的形式,可以使整机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通过专门的软件工具将这种设计转变为芯片的逻辑综合图,然后再转变为物理版图,最后送往芯片生产厂投片。基带处理芯片的设计通过采用业界最新的设计方法,保证aSiC的先进性。设计人员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分为芯片指标确定、系统级设计及仿真、行为级设计及仿真、逻辑级设计及仿真和物理设计及后仿真、验证几个阶段,流程如图4所示。首先对整个基带处理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功能划分,提出系统规格、算法设计、测试平台建立、以及系统仿真等,然后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系统行为级设计,最后通过综合器和适配器生成最终的目标器件。

SCa数字基带芯片设计以ip复用(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DSp)、片上总线技术为基础,以软硬件协同开发为特征,根据产品的系统目标来选择功能模块,进行模块互连和系统功能验证。

6结束语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8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9

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尴尬

在资本、互联网企业热火朝天地布局在线教育领域,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时候,一直在教育出版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教育出版社却在自己曾经擅长的领域少有发声,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传统教育出版社之所以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裹足不前,主要还是对教育数字化的前景(或者说“钱景”)看不清楚,不敢贸然进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是也存在着如下的自身特点:①高度的组织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限制在学校、课堂内部,没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在线学习;②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无论教育数字化形式上多么绚烂,但对学生来说,与课堂学习和考试一样,都很痛苦;③终端消费者(学生)没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力,主要是被动接受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的选择,而学校和家长对不能够立竿见影提升考试成绩的数字资源没有多大兴趣。

我国基础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我国进行教育数字化成本非常高,首先产品本身质量不但要高,更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需求,因此内容建设和平台搭建的费用高昂,而且营销上也必须要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整体营销,沟通和营销成本很高,利润相对微薄的传统教育出版社很难支撑。目前在内容、平台、硬件等领域占有市场先机的大多是互联网公司,传统教育出版社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充分认识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位置

大多数教育出版社已经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所处的落后态势,也深刻认识到发展教育数字化根本不是讨论“做不做”,而是要深入研讨“如何做”的问题,但是在投身教育数字化大潮的进程中,教育出版社一定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的认识与分析。

教育出版社进行教育数字化的劣势主要表现在:①观念上严重滞后,总以为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纸质教育图书将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对新兴的教育数字化缺乏足够认知和重视;②缺乏互联网思维,普遍缺乏对用户需求和体验的尊重和了解,缺乏基于大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精准营销;③缺乏资金、机制和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过程中的内容制作、平台建设、销售推广等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储备,而传统教育出版社无论是现有储备还是吸引力等都存在很大缺陷。

但传统教育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优势:①作为我国教育出版行业的主力军,传统教育出版社比新进的互联网企业更加熟悉我国的教育生态环境,更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教师需要什么,这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②无论数字出版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是呈现方式如何新颖,对于用户来说,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些恰恰是传统教育出版社经过多年积累的最大优势;③传统教育出版社在纸质图书时代就与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等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在了解教育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建设了畅通的线下销售渠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这些线下销售渠道依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④传统教育出版社积累了庞大的纸质图书用户群,这些用户资源是未来数字资源的最好入口,是出版社的宝贵财富。

明确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路径

明确了自身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出版社必须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采取适合自己的道路,包括产品研发、技术实现、营销推广和实施步骤等各个方面。

1.必须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

传统教育出版社最大的优势就是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必须继续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传统教育出版社内容优势的最大部分就是经过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审核通过的教材和教辅内容,既包括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的课程标准教材,也包括围绕这些教材编写、经过教育部门审定上目的配套同步类核心教辅,更外延至其他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如二类教材等),这些资源经过了各级教育部门的严格审定,在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传统教育出版社必须继续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竞争优势,挖掘这些内容的内在价值,做好这些内容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无论是衍生新的产品,还是进行数字资源库的建设,都离不开这些核心内容的建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32字数字出版方针中就重点强调了“核心稳健”,其实就是强调人教社核心的中小学教材资源,人教社的数字资源建设要围绕着核心产品开发。

2.实行自主研发与外包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技术环节包括了平台搭建、内容建设和具体产品开发等诸多环节,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教育出版社在技术环节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要更多地寻求外部技术合作,实行自主研发与外包相集合的模式。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满足基本需求的技术就如当年的印刷和排版技术一样,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熟练“工种”,已经不是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出版社大可不必在此领域纠结过多,可以多多采取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的模式,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呈现方式的构思上,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众多的技术公司可以将出版社的需求完美实现。金星教育集团2015年新版的《教材全解》图书增加了教师微课和实验演示环节,增加内容的呈现方式其实就是小视频,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很容易解决,关键是增加哪些微课,在实验中给学生演示哪些内容,因此,工作重点显然还是在核心内容的建设方面。在平台建设中也是如此,随着国家政策和财力的大力支持,众多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工程已经初具规模,极度缺乏内容,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教育部门的平台建设标准和进展,和教育部门多多沟通合作,争取以优质内容介入区域化教育平台的建设。

3.充分重视线下渠道的销售推广

传统教育出版社在纸质图书时代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用户资源,这些用户资源既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也包括新华书店系统和民营书店系统。在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集中管理程度还非常高的情况下,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必须和教育管理及教研部门进行有机结合,数字产品必须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的批准方可进入学校和课堂,因此在数字产品的推广进程中,教育出版社在高度重视线上推送方式的同时,必须对系统营销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巨量的纸质图书的学生用户更是宝贵的“入口”资源,在营销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纸质图书的入口优势,将现阶段仍旧占有优势的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有机结合,为线下图书用户提供更多的线上增值服务,以追求增强用户粘度,同时也可以将线下用户引流到线上,实现线下线上共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两年前已经开始在纸质图书铺设二维码和点读信息,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更进一步的增值服务,同时很多用户也会在使用线上资源的过程中接触出版社的其他数字资源,成为出版社数字资源的潜在用户。

4.步骤上坚持以增值服务为切入点,循序渐进

传统教育出版社在进行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还必须需要调整心态,切不可还以教育出版社的老大心态自居,必须明白竞争对手已经从原先实力相对薄弱的非教育类出版社变成了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互联网企业,竞争的领域也从原先的内容、营销转化为包含技术、资金等领域的全方位竞争。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落后态势下,教育出版社最忌讳贪大求全,订立与自身实力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绝大多数出版社并不具备人教社那样的核心教材资源和雄厚资金实力,却要像人教社一样建设工程浩大的“数字校园”,恐怕就很不现实,因此在数字化进程中不妨以自身的成熟核心教育图书为切入点,开发为其提供增值服务的数字产品,这样既有内容的先期储备,又有纸质图书用户的“入口”优势,还兼有为纸质图书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促进纸质图书销售、积累数字资源等多重效果。通过这样的逐步积累,循序渐进地为将来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打下基础,这样的实施步骤看起来保守,但是对绝大多数教育出版社来说是相对稳妥、切实可行的。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篇10

世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的是发展和创新,更需要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业务转型,业务转型的基础保障就是数字。数字转换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业务。当前卷烟企业的业务框架设置过于冗杂,采集数据不能客观反映消费市场的情况。因此,卷烟企业就是要把握数字化转型,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精准把脉中,实现标准化终端数据采集。

当前,终端数据采集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面对零散庞杂的信息,缺乏具体政策性文件指导,系统设计不够完备、操作复杂、客户使用率低、数据信息上传不准确。导致市场研判不及时、不精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首先,市场数据信息采集我们大多数地区仍然以人工数据采集为主,耗时、费力且不够精细。只有少数地区引入了双屏机、云poS系统,零售终端系统的使用面不足5%,可以说是在信息采集方式较为传统、系统设置仍在试行改进完善中且数据不够精准。其次,终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较为滞后,不能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作出处理,导致公司销售对社会销售判断失真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多数地区信息采集人员工作内容单一,经常会出现未经实地核查调研,就进行数据的编造,在人员制度考核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深入应用到卷烟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将终端数据采集工作标准化,实现对市场的精准预测,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

卷烟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标准化终端数据采集过程中,检查缺失的空缺,整合自身的资源,使用数字技术来实现业务创新和优化业务模型。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其一以大数据为依托,进一步推进采集项目工作的扎实推进,从模糊判断“估”出来到精准数据“算”出来,把“用数据说话”的理念逐步融入精益营销工作中。其二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数据动态监测,为把握卷烟市场态势、提升市场调控能力、保持良好市场状态提供了经营决策依据。其三加强制度完善机制,“建立大平台,实现大流通”要求一线人员有效运用掌上服务平台,进行服务跟踪,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精益营销。”以数字转型为要,深度融入“互联网+”思维,积极打造出用数据摆事实,为科学研判市场需求提供坚实基础,构建合理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实现精准市场预测,扎实推进终端数据采集,实现市场化改革。

三选取,扎实推进卷烟零售终端数据采集项目。开发零售终端数据采集、汇总、分析、查询系统平台,通过智能采集模式,对采集点接收实时数据,包括量(购进量、零售量、库存量)、价(包价、条价)、笔(包笔数、条笔数)数据。选取品牌规格订足率、社会存销比为核心的指标库数据,构建品牌规格需求预测模型。由点到面、逐步规范,由采到用、逐步做实,由易到难、科学应用的工作过程,追踪、分析、应用好现有的零售终端数据,为决策“购、销、调、存”等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选取进货面、重复进货率、同价位市场份额、库存可销天数以及市场价格指数五个指标的品牌运行状态指标库数据,构建品牌市场状态预测模型。选取卷烟销售笔数、时间段等结构化指标库数据,构建客户服务需求预测模型。这样一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清楚地查到某一个样本客户在某一天某一时间点的某个品牌卷烟的零售数量、笔数、价格以及剩余库存;通过抽样还原,及时掌握零售市场动态,让终端数据在经营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维度,紧紧围绕终端数据采集人员信息监测。通过数据监测在对不同类别客户真实需求研判识别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一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组合和服务选项,实现对零售客户做出相应的服务承诺。实时监测,力求稳序,一是围绕市场维度,分析各个品牌规格的销量变化、价格走势、终端布局等情况,及时把控市场动态;一线员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系统监管功能,对异常情况力求早发现、早解决,做到稳中有序不失时机。二是围绕服务维度,探索消费信息与终端赢利水平的关联度,为零售客户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方案;针对零售终端系统存在的“无法传递”、“扫描失灵”、“无法接受”等问题,做到及时交流沟通,相互对照分析,认真研究探讨,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困难出现一个克服一个。三是围绕货源维度,细分零售客户,梳理各类商圈的经营特点,锁定目标客户和消费群体,做到精准投放。结合实际,相关人员利用营销系统中的“零售终端”模块对数据采集客户扫描情况进行每日查看监测,确保扫描数据及时、准确到位。在终端数据采集工作推进过程中做到“更好只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