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4:41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最早出现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精细化财务管理坚持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为目标,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有秩序、规范化的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等。

一、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最具争议的管理项目,较为复杂,往往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就能体现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影响着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采取精细化财务管理能有效提升财务水平,通过“精”、“细”实现最大收益。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实施管理,能实现从多方面深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充分挖掘企业财务管理潜力。

3.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目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能有效提是呢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运营成本,优化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决策能力,确保投资收益等,均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1.完善和建立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

社会主义经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形式下,若想要使企业发展跟上发展的脚步,必须强化企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它的有效性。企业必须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完善和建立新的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针对企业财务工作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分解和细化,并规范财务部门的工作流程。此外,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精细化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内部体系相结合,制定相应的考核和监督管理的体系等。

2.创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转变管理的职能

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主要是反映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观,是财务部门做好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创新财务管理的观念与方法,模式上也可以做一些改变,并树立企业财务管理多元化、国际化以及企业财务风险化等相关理念,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还需积极转变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将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融入到实践的工作中去,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使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职能管理。

3.提高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

人才是企业发展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必须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现代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深化企业财务改革,并逐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组织体系等。比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增设新的财务分析人员,技术操作员、财务控制人员与财务预编的人员等,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数据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和细化,以此贯彻和落实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需求。

4.加强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去实现企业财务的管理任务,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推行提高了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进行财务预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及时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的设备,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eRp系统将企业财务的各类资源融为一体进行信息化管理,利用eRp系统不仅能提高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效率,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力资源,并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资源配置等。借助eRp系统还可以促使企业及时了解外部企业的发展状况,能够使企业有效的应对外来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精细化财务管理软件,为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优良的条件等。

5.加强企业财务资金审计

财务资金审计是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资金审计不仅为企业推行精细化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与信息,还促使企业有效的避免企业资金风险。企业的资金审计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企业资金审计工作的同时,必须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充分的了解,检查是否存违反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部门资金收入报表与商业银行等其他手段的交款单据进行复核,以此完善企业财务部门的资金流动款项[4]。另外,企业通过对财务部门的资金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恢复企业部分损失的资金信息,并发现其中的不足进行弥补,使资金审计工作在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

三、总结

伴随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呈现多样化,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能有效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有助于决策者调整企业结构,明确投资目标,降低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41-02

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履行好国家的各项监督管理职能,特别是财务管理必须得到有效的监督。财物管理是指按计划对国家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率,有助于将我国行政管理职能得到最大化发挥。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其他企业单位的是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是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在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中,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业务不断增多,收入与支出数额巨大、次数频繁,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管理制度欠缺,办公人员的思想观念淡薄,财务预算与执行的不协调等。

(一)管理制度欠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逐步得到提升,但我国的财务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漏洞,办事效率的提升速度也十分缓慢。目前,我国的管理与监督部门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但难以快速实施并推广,其原工作模式仍旧继续运转,导致新旧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交替变换。与此同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系统的管理方面仍很欠缺,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无法形成统一整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常常出现财务系统混乱的局面。另外,一些单位缺乏监督机制,容易造成内部缺失,而且又没有自觉遵守行政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其工作只处于形式上的应付阶段。一旦出现问题,单位有关人员就迅速撇清关系,也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思想观念淡薄

一方面,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仅仅关注日常的收支工作和统计,缺乏创新,而从未在工作中认真思考如何将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如何为单位节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如果其工作人员能这样为单位考虑,我国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上就不会出现大的漏洞,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甚至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如若过渡滥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疏于对各类凭证的核实与对账,因此,要加强办公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以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

(三)财务预算与执行的不协调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易出现财务系统的混乱,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财务预算与执行的不协调。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工作不负责,对财务预算没有给予重视,资金使用与预算不相符合,随意挪动单位资金进行自行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分配的混乱局面,并损害单位的利益。一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没有理财观念,随意使用单位资金,甚至有资金私用的现象发生,造成预算远不及执行中的花费。另外,单位缺乏监管部门,根据单位的资金预算对其执行进行有效监督;二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将单位资金用于旅游、聚餐等高档消费,造成单位的财务系统出现漏洞,资金的使用远超于预算,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损害单位的形象;三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没有明确的规定,对资金分配不能做到合理利用,各部门经常出现互相填补的现象,造成财务系统混乱,无法将实际所用资金与预算进行比对。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

(一)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协调

近年,随着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渐分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会计制度无法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内部职能未进行明确分工,行政与事业管理部门交叉管理,会计制度难以确定。因此,一些单位的职能部门就开始互相推脱,导致财务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两套会计制度的存在扰乱了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

(二)会计科目体系与经济业务要求不协调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复杂多变,而会计科目体系不够完善,很多业务都无法体现。因此,无法据实反映单位的实际情况,导致财务信息无法核实。会计科目与经济要求的不协调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业务时,会计人员在不了解会计科目的情况下,随意进行划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动向不明,无法进行财务查账。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没有与上级部分交涉的会计科目,而这笔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将流入单位的黑账,很有可能导致账实不符,影响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

(三)预算与执行不匹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部门预算随意性较明显,过多的人为因素支配资金,导致很多项目不能按预期完成,不但会影响预算的严谨性,而且很有可能影响后期项目的预算与执行。单位的资金收入和支出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时间与实际不一致,另外数量也有可能有多又少。另外,预算中能动用的资金和实际账上的资金不一致,由于有些收入的一时难以到位,部分审批程序暂时不完善,实际账上无法支出项目经费,这样容易导致单位账上出现红字,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这种预算与实际执行不匹配的现象经常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导致单位的财务系统混乱。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将预算与执行相结合。

(四)单位内部缺乏监督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对单位内部的人员及经费缺乏监督管理,且执行效果欠佳。目前,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各项费用的审批程序过于简单,且很多单位的费用经常是事后审批,这样容易导致财务费用远超预算。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经常出现岗位职责不明的现象,这样容易导致贪污腐败等各种现象的滋生。因此,在单位内部一定权责明确,票据经手人与单位负责人不能是同一岗位,单位内部应当分设职能部门和监督部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

(五)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部门不协调

现阶段,集中进行核算的会计核算方式将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带去一些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出现混乱或者错误,严重的还可能致使行政单位出现瘫痪。其一,单位管理预算与核算业务的分离将导致核算部门对单位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活动不甚了解。而无法全面实时地掌握部门经济活动,将难以确定核算的准确程度。其二,一旦资产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分离开来,一方面,跟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人员将记录登记单位的原有资产的明细账;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本身负责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操作与管理,将会造成明细账和实物不符的情况。其三,由于是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时间地域上的差异,原则上是第二年初返还财务核算结果,原行政事业单位将无法实时地对该年度的财务总核算情况进行查询,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第二年度的财政预算。

三、解决措施

当今的网络大时代下,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如此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同样应该逆转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加强财务人员职能、提高其职业素质、优化财务人员的核算思路。在优化财务管理机制的背景下,促使财务工作人员向综合型人才转变,使财务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一)改革财务管理机制

在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导向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设立财务管理制度机制,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有度可依,有制可循,同时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财务工作人员有制度可依,顺利的展开财务管理工作。另外,一个完整有序的财产管理体系是使国家财务开支范围得到严格的控制与遵守的前提,还可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改头换面的财务管理机制能更好地被我国现代化经济大体制所包容,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树立财务人员新思想

第一,培养财务人员的经济价值观,使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及风险规避方面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第二,培养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成本节约意识,掌握好资金出入的比例,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第三,进行合理的财务预算,做好多种准备来应对风险,掌握以小博大的尺度。

(三)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简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的会计核算,确保内部财务监督部门的公正性。财务工作人员应认真、客观地对每一项财务信息进行核对,以确保其真实性。多方面、多角度地对资金流动情况进行核查,完善每一笔收支明细工作,以确保其合理性。最后,随社会经济的进步不断改革完善财政管理策略。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优化财政管理机制的关键在于财务工作人员,信息爆炸的当今,单纯的书面记录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财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成为如今最首要的任务。而财务工作人员也须从自身做起,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不断的更新思想,以满足组织对个人的考验。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分析实践

行政事业单位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从而在财务管理的职能上也区分于其它类型的组织。但在传统视域下来看待这种职能,其似乎主要承担着对预算资金的管理职能。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结合当前中央对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还需要不断深化对财务管理职能的分析,从而来借力推动单位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一般原理可知,财务管理的对象为单位存量资金和流量资金。随着对两类状态上资金的管理,将能建立起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机制。这种监管机制便能在行政事业单位委托关系下,有效解决长期以来轻视资产管理的问题。特别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资产管理存在着资产采购、资产使用、资产折旧处置等三个方面,从而在财务管理职能的拓展上,便在实践领域为我们探索到一条弥补当前管理缺失的方法。

一、财务管理的职能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资产采购方面的职能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采购采取的是招投标模式,这种模式在资产采购中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如何确保单位资产增量管理的合理性,则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在年度和专项预算资金一定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来严把资产采购审批这一关。

(二)资产使用方面的职能分析

尽管在资产的使用中建立起了部门一把手负责制,但在委托关系的影响下这种负责制也无法完全改观资产利用率问题。而利用率问题不解决,但无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产出/投入”比值。为此,可通过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建立起多方参与下的资产使用绩效考核机制。

(三)资产处置方面的职能分析

科学、合理的完成资产处置工作,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在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从当前所反馈的信息发现,在资产处置上还存在着库存压力大、部分资产闲置的突出问题。由此,财务管理工作应在资产处置方面发挥职能作用。

二、实践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实践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强化财务预算工作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资金采购建立起约束机制来,这种机制不仅含有对使用价值的约束,也含有对价值的约束。而在综合建立约束机制上,需要发挥财务管理在其中的统筹职能。具体的实践途径包括:由财务部门对资产采购的资金预算进行审核,并向单位管理者提供采购意见。并由管理者牵头,组织由财务部门参与下的资产采购论证小组。这样一来,便能有效提升资产采购的科学化水平。

(二)增强资产盘点工作

从资产存量上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一般归口于具体的部门使用管理,这就在产权开放的情形下弱化了对这些资产使用的监管力度。为此,财务部门部门应增强资产盘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即在管理层授权的情况下,对那些资产使用情况良好的部门,在其今后的资金采购申请上给予重点考虑。这样一来,就能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激励兼容的效果。

(三)提升折旧处置工作

提升折旧处置工作需要面对降低单位仓储压力,以及有效收回资产残值的工作。因此,对于那些仍具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如电脑),财务部门可以协同国资管理部门将其折价卖给学校,或者赠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对于那些不具有使用价值的废弃资产,则严格按照处置办法建立起环节监管措施。

三、展望

以下在就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

需要提升财务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岗位意识,而对于意识的增进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随着事业单位未来5年改制程序的启动,单位管理者应在这一背景下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历史责任意识;并在党建工作开展的推动下,强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的联动开展;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在于获取各业务部门资金需求状况的一手信息,以及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应对财务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应在遵循财务制度的原则下进行。在针对目前的挑战可知,财务管理应形成部门跨界协作的态势。即,财务管理团队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来为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做技术顾问。除此之外,该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施加其它影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受“关系影响力”的作用较大,这需要通过规范制度、强化审计监管机制来克服。

四、结束语

本文围绕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开展了三个方面的职能分析。在此基础上的实践途径包括:强化财务预算工作、增强资产盘点工作、提升折旧处置工作等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段慧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1(1)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4

从2007年到2009年,中国银监会要求国内的各大银行金融机构分批分期实行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颁发执行,涵盖了银行的经营状况、发展目标、风险控制及人才培训等多个层面,对银行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商业银行中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是规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同时,新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的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新会计准则下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确保商业银行能够稳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特点

我国当前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财务会计管理核算程序不固定,银行工作人员依据本银行的需求而制定出相应的核算程序;二是银行会计管理人员给出的会计信息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三是银行会计管理人员工作的终结目标是提升银行经济效益,因此围绕这个目标而给出相异的资源,银行各项活动则依据这些资源而开展;四是银行会计管理主体的责任主体不同,对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执行评价;五是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不受银行会计制度的约束,只需从银行效益以及决策方面出发。

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不科学

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实现财务会计管理功能需求模式主要有: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责任会计模式以及量本利分析的模式等。目前商业银行选择全面预算模式以及责任会计管理模式更为适应当前的发展实际,其中,全面预算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价值化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企业的计划管理变得更为全面。然而,许多商业银行主要还在应用责任会计模式,使得计划管理不够全面,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企业计划管理的战略思想,企业得不到多样化的发展,阻碍了银行朝着完善的管理模式进步的方向。

(二)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的监管力度不足,尤其是当银行实现综合化的临柜业务后,面临的风险在逐渐增加。例如现金支付业务,银行临柜人员操作着由记账到出纳的业务过程,虽然全部商业银行都设有摄像头等监控设备,银行也会不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管理者工作中也十分注意整个环节的管理,但是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模式还缺乏完善,各个部门的配合力度不足,而且还缺乏具体的监督及管理流程方案,监督制度在更新时没有根据银行的具体实际来实施。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银行构成了风险威胁,难免出现临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从而发生盗窃等现象的发生。

(三)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近几年,商业银行实现了临柜业务的综合化,随着业务量在不断的增加,银行对临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和严格。目前,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是综合性的操作软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软件在不断升级和优化。此外,银行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更多高难度的工作,使得临柜人员在工作时难免出现错误。虽然银行设有专门的财务会计管理者,且管理者具备精通银行各项业务的能力,但是由于和银行的市场销售不相连,使得管理者只起到了辅助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会计的管理职能作用。

(四)责任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责任机制,没有实现责任和权利相结合的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机制。商业银行建立责任机制应该由每个职能部门以及各级分支共同组成,并遵循责任和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但是,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过程中,责任机制与责任和权利相统一的理念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银行的成本及效率不能够达到考核的标准,每个部门的工资收入分配与相应部门设立的绩效考核相脱离,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率低下。此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纵向的预算管理模式,把计划内的预算与计划分开执行,使得预算中既有执行人员,又有编制人员,导致责任和权利不能够达到有效统一。

四、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改革

(一)优化财务会计管理职责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商业银行应该优化会计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计管理部门应该强化会计基本职能,并把处理中的监督、控制以及披露等信息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规范和完善会计管理系统,以便为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外部的监督管理以及银行投资人提供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平台,并促进会计管理中的控制、监督等各个职能部门责任的落实。

(二)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发生率。其中,防范人为风险的方法主要有:一是从银行制度出发,结合并采用现代管理学方法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便保障银行先进管理理念的顺利实施,促进银行会计管理模式的效能得到优化。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顺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较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风险的出现。二是会计管理部门应该严格监督银行业务,具体可以不定期的进行突击检查,让检查结果变得真实可靠,同时促进各个部门自觉严格的落实制度。三是加强对银行各个阶层人员的思想培训,培养会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预防违法及违规操作。银行员工应该时刻具备风险意识,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促进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三)财务会计业务实行前后台分离处理模式

商业银行要想使会计管理实现能够集中化,并使营业网点的模式转变,主要应该建立起规范化的前后台分离处理模式。此种模式的推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不同类型的会计处理进行分离,划分银行前后台业务内容。划分依据则按照处理业务的实时性、批量性以及是否具有自动化特点来划分。通过这样的方式,网点的核算才能在分离后顺利的交由后台集中处理。二是建立功能强大的后台来综合处理核算结果,同时在后台中必须配备数量相当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则必须熟练掌握各项业务且能力过硬,这样有助于提高会计实物处理的效率。三是建立标准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保障后台核算过程受到严格监控,实现核算的有效性。

(四)丰富财务会计信息

商业银行实现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市场的共同需求,离不开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其中,具体的改革方案为:一是根据外部市场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实际及银行内部管理需求情况,重新设置各个体系。二是重新设计账表系统,银行不仅需要帐表系统与会计准则相符,而且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三是报表管理系统中应该包含国内外的会计准则及要求,减少报告在国内外之间转换时产生的成本。四是改革会计信息生成管理制度,对银行财务报告进行统一编制及管理,并实现信息的集中。这样不仅保障了信息处理的真实可靠性,而且较大程度上缩减了中间环节,节约了成本。

五、结束语

通过对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影响分析得知,新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成为了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的改革和实践。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该将会计管理理论知识及方法与银行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不断吸收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并总结实践经验,以便最终建立集经营和服务、核算和管理、反映和监督于一体的财务会计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春丽.论新会计准则下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J].中外企业家,2012,6(11):100-101

[2]李润田.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5(14):238-239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可行性

在目前我国经济形式的影响下,各行业企业之间均面临着日益残酷的竞争局面,这就要求企业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控制企业运行成本,提高资金有效利用率,促使企业在当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它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帮助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资金的预算、规划和控制,确保企业涉及财务方面的各项活动都能正常开展和运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下面,本文就通过对企业推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理论、有益性及可行性进行着重分析。

一、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理论概念

所谓“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是指在企业自身具体的财务环境下,立足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将企业在采购、生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涉及到的财务工作和流程进行细化分解,以明确各岗位、业务及工作的流程规范,制定精细化预算方案、工作计划和考核方式,最终达到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二、企业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有益性

精细化财务管理对企业顺利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的有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决策者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能将企业管理中的各项财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为企业提供准确、详尽、有效的数据,为决策者下一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二是精细化财务管理能使企业和决策者及时掌握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管理企业财务工作,了解市场风向,规避投资和运营风险。三是精细化财务管理使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及时暴露在决策者面前,有利于决策者尽快进行应对,规避经营风险。四是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精细化能够明确分工,规范流程,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尽早实现经营目标。五是财务管理精细化还能促进财务工作人员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沟通,便于财务人员了解各环节工艺流程,为其他部门的运转创造外部环境。

三、企业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一)完善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体系需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对于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岗位轮换制、考核制,完善财务管理各岗位职责和流程,建立精细化规范体系,并进行定期考核、反馈和制度修正。比如,成立于2006年的厦门海鸿石化码头有限公司,在财务管理基本管理工作方面建立了应收账款管理细则,保障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同时降低了资金利用风险,避免企业坏账的发生。同时,还规范了现金报销流程,并对公司现金使用范围进行明确,提出了“不属于现金开支范围的业务由银行办理转账签字”等具体实施措施。第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等各个环节。要确保该制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有效控制各环节关键点,提高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效率。比如,厦门海鸿石化码头有限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就建立了完善的廉洁风险管控制,通过设立预警环节、廉洁风险点、规范的风险等级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等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系统、完整、精细的流程,明确了内部管控的各岗位工作职责。此外,公司还建立了工资发放管理制,并设立了综合部负责各项人工成本的编制和审核等相关工作。通过对各方面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促进了海鸿石化码头的不断发展。第三,企业要完善财务监管机制,成立精细化管理小组,加强对企业财务部门进行整体监督管理。海鸿石化码头有限公司是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油品装卸专营的子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财务管理就实行了负责人委派制度。通过集团统一委派,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集中化、专业化管理,提高了海鸿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提升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通过管理实现效益,促进了公司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强化精细化意识

在信息化时代,管理观念的及时更新与改进极为重要。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如不随时接受新的知识就会出现僵化死板,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实现机动、灵活、有效的运行。因此,企业可学习精细化财务管理理论,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奠定财务管理工作基础,改变财务管理模式,从而跟随时代潮流,建立国际化、高效化、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各类管理软件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不但提高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比如eRp信息系统的应用。目前,很多企业已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将eRp纳入财务管理体系,利用eRp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集中到一起进行信息化管理,这不但能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效率,还能充分利用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力资源,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使企业及时了解外部竞争环境,以应对各种挑战。

(四)健全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推进有着积极意义,它能提高各项资金利用率,科学地控制好企业运行中涉及的各项支出和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可立足企业自身状况和发展战略,对财务预算进行科学编制和分配,各部门再按照精细化的预算指标执行相关预算操作。此外,企业还要将各部门预算申报与考核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此督促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企业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成败与否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密不可分。企业必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促使其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理念和知识,探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技巧和方法,创新管理模式。比如,在财务管理部门增设财务控制人员、分析人员等岗位,定期组织各项财务知识竞赛,激励工作人员的热情,提高财务人员的应变能力,培养员工的职业操守,帮助他们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六)加强资金管理工作

资金管理工作是精细化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现金管理、资金审计两大部分。对于现金管理,企业可通过银行等各种手段控制内部资金流通,也可依据资金运行的风险程度实施部分理财措施,还可进行多种方式的有效融资。对于资金审计,审计工作人员需充分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相关制度,对内部的资金收入报表与单据进行严格审核。这两个方面是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能协助企业及决策者充分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弥补不足,规避企业资金的运行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它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使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应当尽快熟悉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并“因地制宜”,在各项工作中加以应用和完善,以应对各种挑战和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1]范晓英.浅析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n].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3):72-73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6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预算管理是一种有助于贯彻财务计划、协调各部门工作的量化管理手段,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财务预算是单位运行计划的量化形式,通过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加大预算控制力度,有利于管理层根据人员、物料消耗等相关定额,强化行政部门的基础管理,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奠定基础;其二,行政事业单位的总预算是由各部门的分预算汇编而成的,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与控制,最后到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均由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商沟通而完成的。所以,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保持管理层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其三,财务预算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依据预算执行效果考核部门和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其业绩进行客观评价,并实施奖惩措施,这有利于激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全员参与财务管理,提高规范自身财务行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四,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建立科学、透明、规范的财务活动机制,使单位各项支出都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本单位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防范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是由国家财政划拨的,所以各单位只能被动地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划拨计划来简单编制预算,而后下达到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这种被动的预算编制方式与预算执行方式使得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知不足,同时也会将预算执行与全年工作计划和单位长远发展规划相脱节,致使单位预算部门无法履行其职能,财务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执行与控制预算的前提和基础,涉及多个部门,是一项需要严谨对待的工作。然而,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仅仅属于财务部门的工作范围,编制时间也较为紧张,这使得财务预算编制内容较为简单,欠缺对全年收支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详细的规划、充分的论证。

(三)财务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项目实施和经费开支随意性较大的问题,这主要源于预算执行缺乏刚性,使得预算执行脱离预算编制轨道,加之预算执行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其难以发挥预算控制作用。

(四)财务预算考核过于形式化

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或尚未健全财务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机制,致使当前单位财务预算绩效考评工作无法顺利展开,难以对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审,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评形同虚设。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提高财务预算管理重视度

财务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重要手段,必须得到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首先,转变单位管理层忽视财务预算管理的传统观念,使其认识到加强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单位人员选拔机制,以此提升预算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财务预算得以切实落实与执行。

(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是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首先,保证财务预算编制时间,遵循预算编制原则。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应经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项目可行性论证、目标预测、详细规划、部门间协调平衡等多个环节,所以必须保证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同时,还应严格遵循财务预算编制原则,如既要立足于年度收支需求,又要考虑历史信息与未来预测;既要讲求单位执行效果,又要兼顾社会整体效益;既要满足单位发展需要,又要结合国家赋予的财力等。其次,选用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编制人员应将传统的“基数预算法”转变为“零基预算法”,使单位预算紧密联系于单位实际情况,运用复式预算管理方法按性质细分年度预算经费收支,保证预算做到量入为出,不断强化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提升单位预算约束力;再次,加强国有资产的预算编制。规范国有资产预算的编制是实施预资结合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既要使国有资产配置预算流程衔接于部门预算编制流程,又要研究制定国有资产运行费用定额体系,重点对房屋建筑物、大型设备设施、车辆等国有资产的运维费用进行规范。

(三)强化财务预算执行与控制力度

财务预算执行是整个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将预算编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将财务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部门应将经法定程序核准的财务预算按单位内部各部门、各科室以及各岗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层层分解,确保预算指标落实到个人;其次,制定与财务预算执行相配套的制度和办法,对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经费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将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杜绝出现资金肆意使用的行为;再次,应适当加强专用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项列报。对新增国有资产配置的预算执行进行严格监管,对未申报资产配置预算的部门不予分派经费,对超编、超标配置国有资产的有关单位要严厉查处,临时需要追加预算购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应按照审批程序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购置。

(四)建立健全财务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机制

1.完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绩效考评指标是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公正性、合理性、正确性的核心。基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预算考核机制,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从项目支出入手,选取与社会效益较为明显的重点工作项目为考评对象,以项目实施目标为落脚点制定此项目的绩效考评指标,并将指标层层分解、层层细化落实到分项目中。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即当遇到难以量化处理的预算支出时运用定性指标予以评价,以此提高预算考评信息的可靠性。

2.运用合理的财务预算执行考核方法

在考核过程中应采用综合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落实到单位个人并与其薪金、福利相挂钩,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综合考核是指在财务预算期末对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内部监管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而动态考核是指对财务预算的事中考核,主要通过对阶段性的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偏差程度。

3.重视财务预算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

行政事业单位应将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单位本年度实施效果较差的预算项目在下一年度取消或削减资金配置数额,明晰下一年度预算支出结构,及时调整以后年度预算支出方向。对预算绩效考评的结果要在适当范围给予公布,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参与,使预算支出透明化,确保预算支出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丽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2).

[2]张爱萍.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

[3]谭德忠.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12).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7

财务预算管理这项工作具体而言即为:在部门编制和执行预算环节中的监管以及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究的一项工作,并且也是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活动。现今,国内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是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或提供劳务,接着提高自身社会效益。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若无法提早改进,则会严重影响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达成。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预算编制工作水平较低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包含了诸多职能机构,除了有助于单位达到更理想的预算管理效果外,还有利于推进各职能机构的资金编制进程。但是,在日常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很多单位仅仅把其归入到财务管理机构的职能范畴内,造成实际编制的时间不充足,进一步造成单位的预算编制计划不够科学合理,同时对自身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展开的论证不具有合理性,从而使得预算编制工作的水平无法获得提升。

(二)财务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亟待加强

对一个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它的财务开支基本上是依靠财政拨款获得的。在这种前提下,行政事业单位只能依据国内财政部门的拨款规划展开不太复杂的预算编制工作,同时把它下达到内部各职能部门当中,但是,财政拨款的手段也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者忽视了预算管理任务,并且在执行预算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执行力,从而造成预算执行和部门规划不符的情况,进而出现单位整体预算效果和基本目标相背离的问题,最终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形式化、表面化。

(三)财务预算考核手段过于形式化

尽管财务预算的考核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加深入地掌握预算执行效果及资金利用情况,但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尚未构建起完善的财务预算考核机制,如此一来,便会对财务预算的考核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有关人员无法准确地对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计划进行准确核定。

(四)财务预算执行力严重缺乏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力欠缺是影响预算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反映在很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和开支太过随意方面,管理较松散。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执行力,进一步造成财务预算编制与执行无法有机衔接。此外,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无法及时落实,则会令财务预算管理效果不如意。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自身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针对这一措施,我们可以从下列两方面着手:首先,因为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完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所以说,应当让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人员和内部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关键效用,主动改变以往的预算管理观念,从而使得他们可以更有效地配合有关辅助业务的开展;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尽快完善自身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并且借助员工培训或者竞争上岗的途径,打造一支素质更高的财务预算管理团队,目的是保障单位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和控制力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是单位开展相关财务工作的重要一项,同时必须在单位各职能部门全面贯彻财务预算编制的前提下,才可以达到财务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具体而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执行力、控制力,我们不妨从下列内容出发:第一,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应当将该单位的具体财务指标进行落实,同时按照各部门的基本状况分解各项指标,进而确保各项指标可以落实到每位员工;第二,应当强化对专项资金的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此外,也应当对新添加的资产配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对于超标配置资产预算的部门进行严惩等。

(三)健全单位财务预算的考核体系

财务预算考核绩效的考核评定能够给单位年度财务预算的编制提供重要依据。按照财务预算绩效的审定,对该单位本年度执行效果不符的部分项目,能够在未来的预算编制中进行削减。另外,也必须清晰单位在下一年度中的财务预算开支情况,并根据预算执行的考核结果适度调整年度预算支出的方向和数额。除此之外,像社会舆论监督等手段,同样能够令单位的财务预算支出更加真实、透明。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99-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了竞争中长久伫立,就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企业的经营策略,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财务管理是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与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紧密相关。而财务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很有必要。

一、财务分析概况

财务分析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运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它有助于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过去某段时间的经营和管理状况,能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最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指导。

二、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研究的对象都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分析是针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而财务管理是整体协调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等经济活动的管理体系。二者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缺一不可。首先,财务管理是围绕财务分析进行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合理分配资源,不可盲目从事。财务分析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专业依据,企业按照财务分析报告做出整体规划,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行,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能为企业繁杂经营活动进行指导,促进企业各部门运作工作的优化改革,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措施,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综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财务分析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提供依据。上文对财务分析做了概述,可知财务分析能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状况、运作效益、企业资金走向等内容,企业经营者可根据财务分析结果制定企业发展策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财务分析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做出应对。

(三)财务分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依据。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资金来源愈发多样化。其中,投资者对企业投资主要考虑回报率,关注的主体是投资能否为自身带来更多的报酬;债权人则主要关心企业的运作情况、获利情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认真开展财务分析工作,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保障,保护二者权益,同时良好的财务分析工作也能为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的帮助。

(四)提高企业对潜在风险的防范能力。企业运作涉及到众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各部门之间衔接紧密,企业运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某一部门工作出现偏差,其带来的负面后果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工作,给企业的整体经营带来困扰。而财务分析是独立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之外,它为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整体筹划,而且工作独立,不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这就使得财务分析能从大局出发,客观公正地分析企业运作状况,树立企业良好的防范风险意识。

四、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一)筹资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的资金来源途径逐渐多样化,这就要求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做好筹资分析。在企业筹资分析中,企业应确定自身经营需要的资金,然后分析资金投入使用后企业的预计获利状况,最终于资金供应方达成一致,完成企业的资金筹集活动。

(二)投资分析。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首先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投资项目的发展潜力以及企业可能得到的投资回报。另外,企业要对投资活动做好筹划,确保投资报酬的最大化,并随时对投资项目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后续投资和发展提供依据。

(三)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分析包括企业资本的结构分析、资金流向分析以及资金使用状况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可确定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资金运转状况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等。财务状况分析能增加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有利于企业管理者为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

(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所谓盈利能力分析是对企业盈利情况和企业盈利能力进行的分析。其分析结果表现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财务管理整体表现。企业运营的终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企业投资者投资所能收获的报酬是由企业的各种情况决定的,企业盈利状况良好,投资者相应就能得到较丰厚的报酬。企业债权人关心企业盈利能力,是因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着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可见,企业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是财务分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五)企业债务偿还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及时足额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主要指标有利息保障倍数、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劳务或资金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偿债能力分析十分必要。

(六)现金流量相关分析。此分析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企业的财务需求。是企业财务分析的组成部分。

五、结束语

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它影响着企业整体的成长和发展。企业应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有效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现代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阐述了财务分析的概念及其与财务管理的紧密关系,分析了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希望能给社会和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9

摘要:财务分析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促使财务分析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各种财务风险的出现。本文分析了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的具体作用,最后提出了完善财务分析的相关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容;作用;措施

财务分析是指充分利用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与经营管理相关的资料,来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效益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价与考核,从而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和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和评判依据。财务分析不仅能够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得失进行良好的分析,还可以帮助企业的管理决策者确定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要重视财务分析的作用,正确处理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财务分析路径的不断完善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促使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财务分析的具体内容

1.对企业进行的外部财务分析。外部财务分析是指政府、供应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外部经济主体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果以及财务状况进行的分析。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同时企业的财务内容和财务活动也变得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这就使得企业中隐藏潜在风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者、债权人和投资者等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就需要依据全面、准确的财务分析。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要定期公开、公布其内部的财务信息,保证财务管理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2.对企业进行的内部财务分析。内部财务分析是指企业的经营主体对其内部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的相关分析。不仅包括对企业的预算执行、成本消耗、收入完成和财务预警等方面进行的分析,还包括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投资报酬以及增长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分析。良好的内部财务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从而有利于促使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3.对企业进行的专题性财务分析。专题性财务分析是指企业在相关经营目标和经营方案支配下对某一方面进行的全面和深入性的分析。专题性财务分析不仅可以根据企业特殊的需要来进行,也可以围绕企业的外部或内部财务分析中的某个方面来进行,对于拓宽企业财务的相关服务范围,提升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变能力和辐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进行财务分析的具体作用

1.为企业进行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企业通过有效的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管理者准确找出其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经营者、债权人和投资者等及时地掌握企业的获利能力、偿还能力、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等,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员工的业绩进行公正和客观性地评价,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有利于对企业的财务实力状况进行直观地、综合性的反映。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不仅可以反映出企业本身的知名度、规模、员工整体素质和服务信誉度,还可以体现出企业整体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体来说,通过对企业财务收入来源状况以及大小的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的收益能力以及预测其在未来的发展能力;而通过对成本构成情况的分析可以判断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进而为企业整体实力的判断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对企业成本和资金筹集方式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企业资本的运作水平和潜在的财务风险,从而有利于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3.有利于防范和规避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作为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性工程,其本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再加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些都为企业平时的生产经营活动增添了许多潜在的风险。而一旦企业的某一部门出现潜在风险,并且得不到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就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蔓延到其他部门,甚至会造成整个企业陷入瘫痪的局面。而企业的财务分析则能够以全局性的观念来识别和防范企业内部的各类风险,从而有利于风险的及时化解和规避。

三、完善财务分析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1.加强财务指标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企业加强对科学、先进财务分析方法的引进,根据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来找出当前财务指标中的不足与缺陷,加强财务指标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从而通过有效的财务分析来解决其分析方法中的各类弊端,以促使分析效果的提升。

2.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促使企业内部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保证财务分析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监督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同时,企业还应配备相应的奖惩措施,当员工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时要予以暂停执业或罚款等方式进行处罚。此外,企业还要对财务报告中的重要信息资料进行披露,并做到地点固定、时间及时和信息全面。企业要注重加强自身财务核算方式的转变,并将传统的人工核算方式转变为计算机操作方式,以提高其工作效率。企业还要注意保障财务报告和信息的时效性,缩短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时间,并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运用,促使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局面的实现。另外,企业还应重视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帮助用户选取准确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为他们进行合理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能否有效地开展。因此,企业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定期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企业还要重视培养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不断完善,还可以为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和依据。因此,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作用的发挥,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指标体系,以促使财务分析效果的提升,从而促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海晨.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业,2012(9).

财务管理的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分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施工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拿到施工项目,按合同要求实施项目,交付合格的工程产品获取经济效益。一般来说,施工企业取得经济效益途径有两个,一是企业市场营销团队取得的经营效益,主要是中标价中法定利润与高于企业估算成本部分之和,体现了企业是利润中心的地位;二是项目实施团队取得的管理效益,主要是项目实际成本降低额与变更索赔效益之和,体现了项目部是成本中心的地位。如果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忽视成本控制和权益维护,不但不能降低施工成本,而且还会吃掉企业微薄的利润,甚至造成企业亏损。如何才能实时监控施工项目的运营风险并有效规避呢?做好财务分析是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及时分析预测企业风险,还可以指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是,实际工作中财务分析的作用和效果并不佳。笔者认为,财务分析的质量不高是其症结所在。

二、造成财务分析质量不高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财务分析的质量不高呢?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缺乏专业人才支撑是制约财务分析质量提高的短板

由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有些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未真正认识到财务分析的价值。有些企业领导认为,本企业财务分析及业务资料都是在自己的全程参与和控制之下形成的,情况清楚,不重视财务分析工作,甚至仅把财务人员看作“账房先生”。由于企业领导存在诸多思想上的误区,表现为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序列中的地位不高,缺乏话语权,造成财务人员积极性差、工作效率就不高、财务分析技能得不到提升,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财务分析人员。

(二)财务与经营融合不够是制约财务分析质量提高的瓶颈

目前,一些施工企业负责人仍然习惯于把财务部门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满足于收款、记账、结账、报表;财务人员仍然习惯于将自己局限在财务部办公室内,没有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变化更新自己的财务知识体系,没有从企业经营业务出发,自觉去了解在建项目和企业价值链中的相关业务,与经营部门和人员沟通的主动性较差,敏锐觉察在建项目风险、特别是重点项目财务风险的能力不足,同时传统会计资料的片面性,也是造成了财务分析报告局限性和片面性的主因,其结果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互换,造成财务分析难以抓住主要矛盾,使得财务分析报告难以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主要原因。

(三)引用数据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是制约财务分析质量的基础

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与报表提交时间的时隔较长,可谓时过境迁,用过去的账面财务数据分析去判断目前甚至将来的生产经营状况,难以准确指导企业和项目实际工作。如果财务人员在分析指标之前,不清楚各项指标与项目实施现状之间的关系,仅从计算的结果上去分析,就很难明白各项指标所要表达的真实涵义。目前,许多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很少去注意这方面的逻辑,仅仅按照书本上所说的比率来进行财务分析,难以分析出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的实际情况。由于报表数据的局限性和引用数据的片面性,造成了财务分析指标常常是重“量”而忽视“质”,甚至背离企业运营状况。

三、提升财务分析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财务分析平台

目前,一些施工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管理体系,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涵。所以,施工企业应通过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高效的财务分析平台,规范财务分析工作。通过加强财务监督职能,将事后核算、监督转变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主动拓展工作领域,延伸财务功能,实现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实现财务人员由“账房先生”向“首席财务官”转变。坚持以“预算管理”为轴心实现对企业业务活动、日常管理、资金流动的严格的过程控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成立财务分析团队,补齐财务分析短板

施工行业不同于风险较小或利润高的行业,一直处于竞争激烈和毛利率较低的境地,与竞争对手、业主、监理、分包商、项目所在地等之间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使企业收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财务上表现为合同签约量、项目收入、实际成本等和财务预算有明显的差别,有时差别会很大,这就意味着施工企业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从客观上对深层次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提出了高要求。所以,施工企业应设立财务分析岗位,大型施工企业或企业集团应成立由高水平财务分析专家组成财务分析团队,为补齐财务分析短板创造必要条件。

(三)加速财务与业务融合,实现财务职能转变

当今先进企业的实践说明,财务与业务深度融合是创新财务管理、促使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升级、完善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有效途径。施工企业可以通过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融合,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的融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融合,关注过去与关注未来的融合,业务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融合,推动财务分析人员和项目经理之间的沟通,实现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进而从根本上必然保障财务分析数据的质量。

(四)严格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夯实财务数据基础

如何将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进行配比,分配计入实施工程的各个会计年度?以往施工企业在会计处理上随意性较大,《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从专业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保障了财务分析数据的专业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但是,回顾《建造合同准则》几年来的执行情况,发现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比较严重,人为造成财务数据偏差较大,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准确性。所以,施工企业应当加大建造合同宣贯和执行力度,明确和细化岗位职责,提升参与建造合同执行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项目部预计收入、预计成本的管理,做到科学合理,动态管控,及时调整,全面完整归集成本费用,从专业上保障财务数据能真实、准确、均衡的反映经营成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