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8:53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1

[关键词]开源系统运维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周志敏(1966-),女,河北保定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浙江杭州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高专开源系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CG22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22-03

基于欧盟首个对开源软件产业的研究报告——《开源对欧盟软件通信产业竞争力和创新的影响》,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接触和应用开源技术的企业占到了总数的50%以上,美国则高达80%~90%。2006~2008年,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都开始使用开源技术,2008年年底已经超过40%。开源世界论坛(owF)聚集了世界顶尖的开源软件专家对开源软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该预测报告指出,到2020年,40%的it职业将与开源有关。奥巴马上台伊始就把传播开源技术作为对处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漩涡中的美国的解困对策之一。2009年7月,巴西总统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行的自由软件会议中强调了开源软件对巴西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目前,互联网应用已占到计算机应用的96%以上,而在互联网上70%以上采用的是开源技术。如著名网络服务商Google,其商务运行系统全部使用开源软件。2008年,工业与信息化部提出今后我国软件业的发展方向为“依靠内需市场,推广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发展包括基础软件在内的各种软件,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百度、淘宝、新浪、谷歌、网易、QQ、阿里巴巴都有pHp的应用,中、小企业pHp使用比例也达到60%以上。

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且Linux,apache,mYSQL,pHp等具有效率高、安全、开源免费的优势,难度不高,非常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2009年,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将培养方向调整为“开源系统运维”,培养开源系统构建、应用、运行与维护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维护维修、小型企事业网络维护、Linux网络管理维护、网页美工、开源网站开发运行维护、Lamp程序开发等工作岗位。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一个核心的问题。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更加讲求实效,注重课程重组,侧重实用。

通过仔细研究国家对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要求,根据浙江区域经济和企(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职业能力、方法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加强校企合作,将知识学习、能力演练、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建立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结构以及基于工作质量的课程学习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课程体系。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习与工作实现无缝连接,为学生搭建起一座直通上岗的桥梁,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开源系统”是目前互联网领域广泛采纳的应用系统模式。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针对“开源系统运维”方向的“it产品营销与服务岗位、计算机维护维修岗位、网页美工岗位、网页设计岗位、Linux网络管理维护岗位、开源网站开发运行维护岗位”六个岗位,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有:

1.进一步建设校内实训职业化、校外实习教学化的实训基地,深度开展多模式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教学、职业”一体化,为学生创建了职业化的学习环境。课程团队的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工程锻炼,企业兼职教师经常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对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职业岗位上的学习指导,形成教学化的职业氛围。

2.重构突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重构突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3.校企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突出“四个一致”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四个一致,即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的一致性——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由生产实际需要来重构教学内容;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

按照上述思路,依据“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的路径,分析技术岗位和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归纳行动领域,对应行动领域设置学习领域,由此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对课程的教学进程进行总体排序时,选择螺旋上升式排序,即对所有课程采取循环加深的方法排列,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呈螺旋上升的形式,课程排序由单一到综合。

4.依据“五化原则”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开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知识实用化、任务工作化、情境职业化、学习实战化、目标岗位化的“五化原则”,依据“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的过程进行设计,将职业技能认证融入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率先建设4~5门优质核心课程,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5.构建“三级递进式”实践体系。走工学结合之路,课内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企业模拟/真实项目企业真实项目”三级递进式实践体系;课外采用“工作小组+创业园+校外实习基地”专业拓展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迁移能力、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

6.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教学活动中经常灵活地穿插着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非正式课程,讲座、专题往往反映了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并通过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的建设努力营造一种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氛围。

7.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采用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及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之中,推行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8.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积极推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企业共同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过程性、全方位、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模式。课程的评价模式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综合评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了这样一个详细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评价公开、透明、更加合理。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

1.试行“岗位模块学分制”。采取“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个性发展、适需培养”的改革,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试行“岗位模块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允许学生有限度地跨专业选修岗位模块课程。

2.构建“1246”课程体系框架。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确定了“开源系统运维”培养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结构以及基于工作质量的课程学习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课程体系。构建“1246”课程体系框架,即一个支撑平台、两个核心岗位模块、四个递进层次、覆盖六个岗位,如124页图1所示。在“计算机大类公共平台”之上,设置了“计算机系统配置与维护”和“开源网站建设”一低一高两个核心岗位模块;“硬件平台搭建网页美工、网页设计操作系统应用及服务搭建开源网站开发”四个递进层次,覆盖“it产品营销与服务岗位、计算机维护维修岗位、网页美工岗位、网页设计岗位、Linux网络管理维护岗位、开源网站开发运行维护岗位”六个岗位。“开源网站建设”岗位模块内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124页图2所示。

3.引企业入校园,形成校企共赢的合作模式。将联想阳光雨露维修工厂引入校园,从三年级第一学期部分学生就可由老师带队进入维修工厂参与实际的维修工作,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又得到了更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学校老师得到了锻炼也为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

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团队成员教育教学理念与时共进。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问题,积极申报各类教改课题,针对这些课题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来指导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发表多篇教改教研论文。这些项目的研究,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配合课程改革,出版特色鲜明的系列教材。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结合高职高专实际,编写《Linux操作系统实训教程》,教材采用项目驱动、工学结合方式,图文并茂、内容实用、够用,浅显易懂,深受各高职高专院校欢迎。《Linux操作系统实训教程》(第2版)被评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并获国家教育部精品教材。

操作系统的课程建设辐射和引领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站构建等相关课程的建设,团队成员配合课程改革承担并完成了12部教材,其中3部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1部被评为国家计算机大类教指委优秀教材,4部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教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系列教材。

6.将职业技能认证融入

课程教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浙江省Linux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国家信息产业部所属机构it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定点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第五职业技能鉴定站,教育部-LUpa为我们提供开源系统方面的实训项目以及真实的企业项目,也为我们提供了行业规范和行业准则。每年有多名同学取得Linux网络管理员、华为3Com认证网络工程师,计算机装调员等证书,“国家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名列同类院校前例,97%的学生获得“计算机装调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各类it认证证书。

三、结语

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调整为“开源系统运维”以来,我们不断进行其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已显现成效。学生在各种大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11毕业生就业率100%。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我们不断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2

关键词:电脑 艺术设计 课程 体系建设 基本原则

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除了掌握传统的美术基础外,熟练地运用电脑进行设计已成为当代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必备的技能。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一个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技术,就成为目前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电脑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发晨状况

电脑艺术设计实质上是利用电脑这一现代化工具、使用艺术创作的软件、通过软件所提供的创作平台来完成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完整的电脑艺术设计涵盖了电脑绘图和传统美术基础两个学科。传统美术是电脑艺术设计的基石,而熟练灵活地掌握电脑绘图的相关技术,才能将设计构思在电脑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设计的使用和美感统一的实用价值,最终形成需要的作品形式。

电脑艺术设计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发展十分迅速。二维、三维的卡通动画特别突出,绝大部分的人物、动物、背景,都是用电脑直接绘制而成。获奥斯卡金奖的美国影片《海底总动员》里栩栩如生、造型可爱的主人公及海底水世界的光线、潮流、折射等技术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些观赏性的电脑美术挂画行销世界,形成跨国产业,在城市建筑、装饰装修、环境艺术、服饰面料等领域都有电脑艺术设计的存在。由于经济及语言等因素,我国的整体电脑设计水平与国外还有差距,特别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协调还有待研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如何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因素,下面主要论述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电脑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教育内容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适应学科的发展,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和信息,还要考虑知识的衔接、先后程序,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能够进行电脑艺术设计的软件种类众多,该如何正确选择呢?首先要明确软件的类别及软件的应用范围,然后根据具体的设计专业有所取舍。就应用领域而言,可大体将电脑美术软件分成四大类。一是图像处理软件,二是工程图制作和绘画软件,三是动画制作软件,四是网页设计软件。最著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为鼎鼎有名的photoshop,工程图制作软件autoCaD,绘画软件CorelDRaw、iiistrator和Freehand,动画分为二维Flash和三维3DSmaX,网页设计软件Frontpage和Dreamware。当然还有其他特殊用途的软件,如人体造型软件poser,模拟手绘软件painter,立体字动画软件Cool3D,渲染软件lightscape,印刷排版软件pagemaker等,这些软件都是由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开发研制且目前市场广泛使用的,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有保障,在安排具体课程时要优先考虑。

转贴于

科学性原则还表现在课程要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要在建设某一专业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时,要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课程结构的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形成最合理、最能体现市场需求的知识体系。

其次是特色性原则。学校只有建立自己的特色专业,办学才具有生命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最近几年,由于设计市场的火热,各院校不管是否具备条件,盲目仿效,纷纷开设了设计专业,从而造成专业重复设置,学生的就业出现困难。设计市场真的全面饱和了?据报道中国的动画产业人才现在还不到27人,只占韩国的1/3。年制作动画片的总量超不过27分钟,仅占日本的2%。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动画节目中,进口动画片不得超过40%。由此可见,中国的动画人才缺口还相当大。目前,一些游戏及动画制作公司根本招不到立刻就能投入工作的人才,特别是动画前期规划和原创人才缺口更大。所以进行专业设置时,一定要搞好市场调研,选好切入点,不能只是效仿。再比如我国设置普遍的服装设计专业,就可以根据地域及环境的特点,专业倾向于童装、西服或工作装设计,避开大众化,打造出自己的专业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特色专业不是自诩的,应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凭其业绩形成的。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录用谁,往往是取决于该校专业的社会信誉度。因为学校的社会信誉度是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的重要标识,它是通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表现出来的,你注重专业建设,毕业生能很快投入工作,久而久之形成了“品牌”,自然受人欢迎。

最后是灵活性原则。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注意从知识面的狭窄转变为知识的复合,从知识量的增加转变为知识结构的优化,从书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能力。要注意课程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应开设大量课程,供学生选择。除公共基础和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课程;另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熟悉电脑常用的输入和输出设备,最常见的输入设备有扫描仪、数码相机、数字化仪。输出设备有彩色打印机、喷绘仪、胶片记录仪、激光照排仪。从素材的摄取方法、具体的制作技术直至产品输出,让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是更切合实际的。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3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校设置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业,158所高校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规划”)专业。开设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论文联盟建筑、工程类院校,还有理工院校、财经院校等。大部分高校的gis专业由地理学、测绘科学、地质学等学科转化而来,而规划专业主要由地理学相关专业转化而来的,它们都是地理科学类下的二级学科。由于受传统的办学背景的影响,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创新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各个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理论和实践环节脱节、教学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宽而不专等问题。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课程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是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各有特色,这就决定各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等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否则无法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专业人才。目前,大部分高校均按专业招生、培养,也有部分院校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而地理科学类专业还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计划。本文试图根据高校的特色和地理科学类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地理科学类专业人培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淡化专业方向已是大势所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地理科学类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成为必然。

地理科学类专业采用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地理学专业基础、城乡规划及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符合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要求,适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等专业机构需要的专门人才。具体而言,gis专业合格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与地理信息产业有关的技术应用与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具备较好的科研潜质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录取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资源管理等相关应用领域宽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合到规划、国土、环保、城建、旅游、房地产等部门工作,或到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地理科学类专业本科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也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它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背景知识,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职业定向性比较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要在社会相应领域从事与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活动,为社会服务。本科阶段的实习,既要求学生实习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更要比较熟练地掌握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还要为将来研究生阶段和继续学习打下较好的研究基础。因此,在目前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的设置要和职业需要尽量缩小差距,以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地理科学类专业应突出地理学的大背景,也更需要加强相关主干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应用技术与技能,注重综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基本思路,培养具有创新潜能和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体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应是培养目标和促进培养目标的充分体现:(2)既要考虑地理科学这个大背景,又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这两个专业特点以及发展需求;(3)应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并为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4)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5)应考虑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6)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分量,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地理n-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及特点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概念组合体系。其系统结构的形成不仅要使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必须正确地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前者是课程体系内各门具体课程的相互联系,称为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后者是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制订依据,即为课程体系的外部环境。环境制约着系统,系统要适应环境:功能决定于结构,结构要适应功能。这二者的相互作用称为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见图1)。

建立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要求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制订依据;(2)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与相应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功能最优、体系先进、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

2.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分段式和个性化培养。按照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统筹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和个性化课程“四位一体”的结构化课程体系。

构建系列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科类型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强调大类培养,构建基础性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宽口径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设置专业发展课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统一。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和社会现实需求,设置个性化课程,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和实际,辅修双学位,拓展知识面。

可以实施“1.5+1.5+1”分段式培养。前1.5年前主要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核心课程,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大类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间1.5年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1年主要开设专业发展选修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突出学生的多样化培养和特长发展。

转贴于论文联盟

要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课程教学是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专业课程实习实践、课程野外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社会实践等。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利用学校教学实验基地,社会实践则需要建立社会实习基地,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基于对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笔者提出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见图2)。该构建方案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发展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和专业实践课程群5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若干课程类。

3.课程设置

根据前述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和原则,结合本校实践,笔者提出高等地理科学类非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具体方案(见下表)。

论文联盟

4.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特点

(1)突出地理科学类专业综合性的特点。上述课程设置突出了地理科学类专业按大类培养的特点。地理科学类专业牵涉面广,主要涉及地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同时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紧密联系。为此,本课程体系除涉及公共课和数学基础外,涉及自然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地图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等有关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地理学的主要学科构成、基础知识等有一个比较综合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考虑各自的专业特性以及发展需求。虽然gis专业和规划专业均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但它们又各有特点。gis专业具有比较明显的技术性特点,对计算机技术等有较高的要求;而规划专业又与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紧密联系。因此,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专业发展需要。

(3)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方案非常重视地理科学类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在修完相应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应用课程。

(4)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该课程体系除了与相应理论课程相衔接的实践课程,还设置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测量、地图、遥感、gis以及综合实践课程。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4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32-03

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关键,而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更是创业教育实施环节中的重点,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实效。因此,应当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的研究。

创业教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基本形态。显性课程由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组成;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创业教育潜在课程。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课程都为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服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或缺。

一、创业教育基础课程

一般是指有关创业的理论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创业机会评价、创业财务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管理学科的知识,也包括创业心理学、创业法律法规以及美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方面,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具有专业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有助于奠定学习者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的广泛性和通识性有助于学习者形成平稳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指向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对学生进行创业文化教育,提供给学生经过整合的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犀利地辨别商机的智慧。它不仅重视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品格、社会责任感、商业道德水平和社交能力等。

高校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就是要加大基础课程和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的主题型课程(概论型课程)的所占比重,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除专业知识以外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为今后的创业打下理论基础。创业教育课程以创业型人才或具备创业素质人才的最终形成作为目标,而创业型人才如果没有审美涵养就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造型和包装的外观要求,没有人文关怀就不能满足大众对技术和消费品的人性化需求,没有科学发展观的理性精神就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要达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更需要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整个课程内容体系中设置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它是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

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以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一课程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开展通识教育,拓宽学生创业基本知识结构。这类课程要帮助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广泛的智力训练。它是全校性的、跨学科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书写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全球意识、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等等。二是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课程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和务实求真的精神。可以在一些公共课程中渗透相关创业知识,启蒙学生的创业意识。比如下表所示:

表1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设置内容

二、创业教育专业课程

是指高校从某个具体的学科领域出发,设置符合该学科特点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殊情况,将创业教育专业课程纳入高校原本的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中考虑其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不仅要依据各专业的特殊情况进行设置,还需要将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例如,美国北德州大学音乐学院就把创业教育课程与自身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开设了“音乐创业与营销”、“音乐创业概论”等课程,讲授关于音乐类企业的创新、管理和营销等内容。通过课程融合的形式,可以启发学生将创业与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大学生基于个人的专业知识背景探索适合自身的创业之路。创业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新企业的创办、融资、保险、公司理财、会计基础、市场预测与企业风险管理、新创企业的战略人事管理以及创业企业税收筹划等方面的知识。

三、创业教育实践课程

是指从创业环境、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及创业风险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创业素养和技能的培训。它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用实践检验、改进和完善书本知识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社会实践课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难点是如何使学生能综合地、全方位地运用各种创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创业活动。要设计、选择各种具有典型意义、涵盖创业教育各方面的实践内容,尽量让学生在实践课内尝试创业活动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情境,如创业策划、资产管理、市场分析和成本控制等,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操作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渗透,以模拟的创业环境来锻炼学生创业应具备的技能。同时,它也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参与到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校内外的各种社会资源组织与创业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真正有用的建议和鼓励,以坚持他们对创业的热情。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结合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势,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所需的精神和技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其创业主动性。

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内容包括综合性核心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综合性核心课程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课程的内容和创业活动相关;活动课程是与创业文化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的,比如社团活动、创业竞赛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运用创业者的知识来全方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个性心理品质的课程,这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创业教育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杰克逊提出的,他在《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1968)中说道:“学生在学术课程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了这些外,学生从学校生活的经验中获得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状态的成长。”他把这些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称之为“潜在课程”。此后,学界对潜在课程作了进一步研究。现在,国内普遍认同的潜在课程的定义是指“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潜在课程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学校精神的传播、校园知名人物的活动、学校一草一木的建设以及校训、校风和学风等。

创业教育潜在课程和一般潜在课程一样,以间接、隐性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和其他创业教育课程相比,创业教育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创业品格和素质的形成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创业教育潜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却隐含着在教科书中难觅的鲜活的创业因子,这些因子积极地影响着学习者创业型人格的生成,十分有利于大学生的创业思维模式的构建。这些鲜活的创业因子包括高校的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文化氛围及创业心理氛围等等,它们在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态度情感等领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潜在课程是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教育潜在课程的内容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创业品格形成的创业因子都可以纳入到创业教育潜在课程中。创建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氛围以及搭建校园创业平台,都是创业教育潜在课程的内容。创建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可以在宣传栏举办成功创业者的专题图文展,利用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制作创业者风采宣传片,在校园网上宣传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在制度和心理层面上形成创业舆论,如通过成立创业协会,发行创业期刊,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和创业讲座来吸引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参加,对创业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搭建校园创业平台,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学生创业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和模拟公司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

创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因而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不是某个部门能独立承担的,更不是某个高校某个学院能独立完成的。校内外的力量应该整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创业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学习中萌发创业理想,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创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向东春,肖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4):79-82.

[2]陈璇.创业教育亟待突破瓶颈[n].中国青年报,2012-04-09.

[3]KourilskymL,walstadwB.theearlyenvironmentandSchoolingexperienceofHigh-techentrepreneurs:insightsfor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J].internationalloumalofentrepre-neurship,200215(3):56-77.

[4]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J].复旦教育论坛,2010(6):56-60.

[5]霍彬.财经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2):70-72.

[6]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92-296.

[7]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2.

[8]刘根平,黄松鹤.潜课程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6.

收稿日期:2012-11-19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5

21世纪对于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一劳永逸的学习时代已经过去,终身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1]。

1.传统的地理教学缺陷日益显现

很久以来,地理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地理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2]。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开发和建设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的资源库,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依托校本教研和课堂实践,探索有效学与教的新途径和新策略。研究思路清晰,前期准备充分,借鉴了相关研究领域课题的实践成果,编印了厚实的课题参考文献,有助于把握好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课堂实验的有效性。

2.新课程标准下自主学习模式的特点

个体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不依靠别人的帮助和指导,是个体的自主学习在外部条件的帮助下不断发展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自主学习则是个体作为学生在教师和教育机制的干预下进行的自主学习,即自主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很好地体现其个体主体性,学习主动性一般表现在个体有目的、有选择和自我调节的行为上。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动性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兴趣来体现的,其主动性与学习兴趣呈正相关,并且学生还能根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并适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实施方案》中对"高中地理课程学习资源库"的界定和内涵体系结构分析科学,并初步预设架构了基于"学生经验"的高中地理课程学习资源库,开发"八大系列专题",课题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鲜明的学科素养特色。

学习的创造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在自身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可以一边建构新的知识网络,一边再对自己原有知识积累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变成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学习的独立性:自主学习所表现的独立性是与被动接受性学习的依赖性相对立的。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之上,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地、有策略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尽可能依靠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最大限度上弱化学生对教师或其他人的依赖从而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前期准备充分,借鉴了相关研究领域课题的实践成果,编印了厚实的课题参考文献,有助于把握好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课堂实验的有效性。

学习的相对性:自主学习的相对性是与绝对性相对立的。根据齐默曼教授的定义和庞维国教授从横向角度所作的定义可知,现实中绝对自主或绝对不自主的学习都较少,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面或学习阶段,他的自主学习程度是不一样的。

3.高中地理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与评价

3.1确定目标。经过研究有效反馈表明,如果学生不能确立明确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因为目标模糊而不能增强学习。有效的目标设置涉及到学生对学习期望值明确、合理的定位。在这个环节,经过预习的学生可以自己确立学习目标,教师也可以帮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性的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方面的目标),而学生则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

3.2激发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会在心理层面发挥学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提问、谈话、讲解,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讲述生动有趣的地理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3个人自学。个人自学是本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前两个环节已经实施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根据先前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个人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量地加以指导,促使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对那些学习积极的学生要进行表扬、鼓励,对那些学习懒散的学生要进行批评、督促。一般说来,教师要多指导和督促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4]。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理解还不到位,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6

关键词网上创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课程的设计思路

1.1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

在项目安排中,以学生的创业生涯为主线展开。在创业篇中,引导学生通过网上开店,主要培养其创业能力和网店经营能力;在立业篇中,通过建设和运营一个小型商务网站,使其掌握如何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市场机会,培养其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篇中,通过移动商务和电子服务项目的训练,使其知道如何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新技术。

1.2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

在课程合作企业的选择中,注重与中国优秀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以这些企业的工作过程为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聘请这些企业的优秀员工为实践指导教师,在课余的生产性实训中,以这些优秀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1.3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

在项目的安排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封闭到开放。在创业篇中,学生主要是借助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电子商务运作,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低;在创新篇中,学生必须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完成开放式的任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

1.4项目实施注重校企合作

与合作企业一起规划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可实施的教学方案,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1.5教学评价注重发展性和多元化

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监控,每个学习项目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实操完成质量、任务完成的及时性来记录成绩,同时还结合劳动纪律、团队合作等表现进行综合打分,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作为计算学期总评的直接依据。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

《网上创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将教学内容和体系予以重新融合和发展,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创业―立业―创新”设计,突出专业学习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借鉴实际企业具体应用内容作为主要教学题材。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电子商务运作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确定每一模块学习内容,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合理设计理论、实践等教学环节。

2.1创业

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选择合适的商业运作模式,选择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商品,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网络营销环境,进行网上商店的策划、建设及运营,解决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交易信息安全、资金结算、物流配送、网络促销、货源渠道等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网上创业能力。

2.2立业

以真实的电子商务项目运作过程的“市场调研、网站策划、网站建设、网站运营”四个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能以团队形式开展市场调研;能对具体的网站建设作需求分析;能对网站建设作总体策划;能简单应用Fireworks、Flash、Dreamweaver等工具设计小型电子商务网站;能开展网站运营。

2.3创新

和淄博联通公司合作,通过联通3G应用,使学生对移动技术、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商务价值链及商务模式、移动商务安全等移动商务的内容有所了解,能使用一些简单的移动商务应用;通过和淄博移动的合作,使学生对服务外包的概念、特点、种类、应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能使用电话营销、商务领航平台上的软件。

3课内外联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首先是项目导向的课内教学模式。本课程以中国最大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网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每个项目实现采用“案例导入―任务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实训―教师指导―任务实现―项目总结”的教学步骤,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每个项目。

其次是“三场联动”的课外训练模式。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采用“三场联动”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商务“软”技能,包括敏锐的商业意识、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良好的沟通技巧、顽强的创业精神等。

职场模式:充分利用我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商业意识、沟通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赛场模式:将课程学习延伸到赛场,以学校技能运动会、各级电子商务技能竞赛为平台,锤炼学生的商业技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市场模式:通过网上开店等形式,用真实的电子商务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洞察商机的能力和顽强的创业精神。

3.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广泛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和实习地点一体化、案例式教学、项目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几种教学方法配注重真实企业的职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企业职业素养教育

综上所述,《网上创业》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长期探索的工作,而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如何使得在该课程内及时反映该领域的新技术,保持课程的创新特色还需课程团队不断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9).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7

随着我院示范校建设的步伐,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也随之要做相应的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为核心,改革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科学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按具体会计职业岗位设置核心专业课程,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关键词]

职业能力;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达到初级会计师的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实践技能差调查发现,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基本上是理论—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校企之间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约的约束,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位不多,专业对口率极低。一些学校仅仅停留在单项实训层面,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集中地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学生实践操作系统性差。专业技能训练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尚未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灵活性差,学生职业胜任力差,单位满意度低。尚未建立突出实践技能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仍以笔试理论文化知识为主,没有突出行业职业技能训练的企业考核,没有把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能力纳入评价体系。

1.2校企合作开展不力,校外实训基地难以落实,实习锻炼达不到预期目的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很难实施,大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签署了“友情式”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该专业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往往不可能,顶多是实习基地参观实习,时间在半天到一天。原因是由于学生业务不熟,既不能给公司增效,又增加单位的负担,加之公司财务人员不愿意学生接触他们的财务机密,更不愿意主动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即便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了实习单位,但很难直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校企合作只是纸上谈兵,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落不到实处,达不到预期的实践锻炼目的,这严重影响了其实践教学质量。

1.3理论课比例大,模拟实训室缺乏仿真性与系统整合性通过调查,现阶段90%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会计实训室及电算化实训室,但70%未能达到仿真要求和学生实验需要,只不过是一些电脑加几个软件,缺乏会计工作环境,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达到分组轮岗轮训的目的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更何况手工记账资料与电算化资料截然分开,缺乏系统整合性,这样手工实训结果不能得到计算机的验证,学生也就无从体验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更谈不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了。

1.4专职教师技能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考取了会计师以上职业资格,获得了“双师”职称,但是不具备双能力,实践技能薄弱,由于没有到企业从事一定年限的会计工作,缺乏一线的实践经验,很难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再者一些老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缺乏会计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相关问题的处置能力,指导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解答不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的提高,各高校财会专业也更加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但是,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典型通用会计软件的实践性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想讲授理论知识又想讲授软件操作,结果往往都是点到为止。

2.2课程内容设置落后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2.3课程讲授方式、方法不完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讲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程序化,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创造性思维能力被忽略了。

2.4实训教程质量不高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本课程需要有高质量的配套实训教程。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教材质量普遍不高,教材中所举软件严重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或者教材中是对各个会计软件泛泛地讲,没有针对哪一个软件详细讲。会计电算化教材本身质量尚且不高,实训教程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既然把“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3.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与具有职业针对的专项标准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大多是单项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岗位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故实践考核要突出实践应用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一套科学易行的实验考核体系。

3.2课程体系结构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目标是建立课程体系结构的依据。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得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原则上,各门能力技能课程内容都应设计相对独立的学时,体现职业岗位性。

3.3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搞好多方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教产合作,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达到校企双赢、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努力改变校企合作难以落实的局面,与多种企业多方向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建立比较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实际经验。重点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采用记账方式,学生一方面了解真实的企业的经济业务往来账款的会计处理等,另一方面给别的公司做账,大大提高了其实践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职业胜任力。

3.4课程体系建设与证书衔接,突出技能培养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4结语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只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方向,以岗位工作实践为方法”课程体系改革,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康莉.改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2).

[2]侯丽平.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7(10).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8

[关键词]过程控制 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

1.引言。过程控制是一门面向被控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一方面,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门的自动控制理论;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所以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仿真以及实验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教育也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一些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因为实践教育开展得好,其人才培养质量就有很好的保证。质量有了保证,发展的基础就更扎实了,后劲就更足了。

2.实践体系的合理构建。首先是要提高认识,必须把实践教育提高到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校长远发展,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其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践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的设置与优化,完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教育能力,建立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同时要不断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之后,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育效果。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带进企业、带入社会,而是要加强相应的指导和教育,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的确,实践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因为实践教育的日的还是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实践教育的效果还必须由企业来评价和检验。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和尝试。与许多企业,包括国内的主要冶金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把学生的实习、实践以及科技创新等作为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企业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本科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的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等。

同时,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育方式。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安排到合作的企业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更为灵活。还有与企业开展的联合培养毕业生的模式,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安排在企业,不仅锻炼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缩短了毕业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期。总体来说,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也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3.教学改革的思想。整合现有实验资源,以过程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检测实验室为主体,虚拟仪器实验室、嵌入式控制实验室为辅助,共同成立复杂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室中心,构建了实验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先进、体系结构合理,为理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理顺过程控制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吸收检测技术、智能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以过程控制课程为主干、以过程检测和控制仪表为支撑、融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完整的过程控制体系,同时,合理界定课程体系内个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明确主从课程之间的空间、时间衔接关系,落实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衔接关系,解决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在近几年来,由于各中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膨胀带来的教学实验需求加大,许多高校实验教学下滑的情况下,我们合理利用场地和软硬件资源,以最小的投资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我校的过程控制类实验教学不仅没有下滑,而且增加了许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并得到了来访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4.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改革采取以下内容:

4.1 演示及验证性实验项目。这些实验内容为必做实验,通过这类基木的演示及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过程控制实验仪器装置有一定了解,掌握基本的过程控制理论,训练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4.2 设计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教师给出设计任务,学生自行设计完成,以使学生可以掌握工程项目的实际流程,充分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所遇到的各类其他问题。

4.3 实验教学与科研成果相融合,形成综合性实验项目。在水箱液位系统,引入动态矩阵和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进行液位控制和多容水箱多变量解耦控制。倒立摆是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最典型装置,我们实现了单级摆、二级摆和平行摆的计算机控制,同时,倒立摆的平衡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多级倒立摆的实时控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中控制算法用到了最优二次型性能指标和闭环极点配置,以及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在电烤箱温度控制系统的实验中,其设计思想体现了多年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中取得的成果,把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先进的过程控制算法引进到实验研究内容中,这对于促进专业实验的改革,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教学实验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5.利用多媒体及网路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复杂的过程控制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学生一遍往往难以理解。为了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保证仪器设备不因误操作受损,教师需要一直跟随指导,给教师带来了很多不便:同时,学生也不能真正掌握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对过程控制专业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每一教学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多媒体教学课件再上传到校网,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在较好的理解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提高了灵活性,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动,为开放性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开放式实践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5.1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开放式实验的正常运转,我们针对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的特点,结合学院有关实验管理规定,制定了相关的开放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开放计划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纪律”等。另外,为便于掌握实验室开放现状和建立实验室开放档案,分析和研究总结实验开放基本规律,制定了过程控制实验开放记录的各种表格:《过程控制开放实验申请表》、《实验室开放情况记录表》、《开放实验成效分析表》、《开放总结报告》等。每个学年都有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开放的记录表,按照记录表的要求逐项详细登记,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查登记情况,并在期末对开放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5.2 公开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及要求。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周,通过网络向学生公布本学期要开设的实验项目,包括演示验证性项目、设计性项目及综合性项目,每个实验的具体要求,开设的具体时间,每个实验的分组人数和实验分值。让学生提前了解,便于他们按要求去查阅资料。对开放式实验的管理办法、成绩评定办法、实验的运行方式等规定同时予以公布,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便于他们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问。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9

abstract:atpresent,thereformdirectionoftheministryofeducationhasbeenclear:about50%ofuniversitiesinthecountryaregraduallychangingto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andthe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emphasize"application".talenttrainingmodeislocatedintrainingofappliedtalentswithhands-onabilityandhigh-quality,andthemainwayofappliedtalenttrainingistoimprovetheproportionofpracticeteachingmodulesthroughsettingtheproject-orientedcurriculumsystem.inordertoensurethesmoothimplementationoftheproject-orientedcurriculumsystem,followingaspectsshouldbedone:locatingthegoalofpersonneltraining,settingtheproject-orientedcurriculumsystemandconstructingdouble-certificatedteachers.

关键词:应用型;项目化;课程体系

Keywords:application-oriented;project-oriented;curriculumsystem

中D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208-02

0引言

高等学校的改革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与行业发展需求需求相适应,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相适应。因此,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要进行改革创新,部分院校的研究性培养模式由原来的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型。在以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同时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课程体系的设置。所谓课程体系,就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不同的课程类别进行排列,课程门类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么样的知识结构。

1应用型本科院校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学分的比例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最早开设在研究型大学里,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倾向于偏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专业课学时的设置中,基本都是纯理论教学,没有课内实践;而在集中实践环节,多数高校的实践学分站总学分的10%左右,表1是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①,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7.8%。应用型本科院校里面,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加强实践性,技能型课程体系建设。同时相应的增加实践课教学的学分的比例,表2是齐鲁理工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5版)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22.22%(不包括课内实践学分)。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双师型”师资缺乏和部分高校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虽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基本还是倾向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2政治学与行政学项目化课程体系设置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就要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训练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每个项目下设有项目目标、项目引入、具体学习任务、模拟实训、拓展阅读、案例分析和思考练习等环节。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国内有些高校在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设置基层治理和行政管理实务两个方向的课程,而每个课程的具体项目设置如表3所示课程。

3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项目化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加强以下措施:

3.1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受到教育思想观念的选择和指引。应用型本科应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紧密联系行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应的职业能力要和行业需求能力对应,要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项目化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来实现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3.2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师资建设

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在项目化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中,同样也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是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就要大力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大力提倡专职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

3.3加强项目化课程体系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了保障项目化课程体系顺利开展,必须要加强项目化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要考虑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全面性和发展性,还要考虑实践基地与当地的政策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建课程,共派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为项目化课程体系顺利实施提供更好的实习平台。

注释:

①http:///zh-hans/node/2839。

参考文献:

[1]王静茹.构建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教学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2年2月(上半月):168-169.

[2]丁瑞雪.浅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J].理论观察,2015(10):112-113.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篇10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职业岗位

为了构建合理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服务地区经济的高技能物联网人才,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对物联网应用人才目标岗位进行分析,明确了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形成了该研究论文。

一、物联网产业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2012年工信部公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物联网的发展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将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物联网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二十多个领域,在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预计将实现3万亿的总产值。

二、高职物联网人才职业岗位分析

课题组成员深入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感知教育科技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及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了高职物联网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应用技术及物联网系统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物联网产品销售员、咨询员、物联网产品售前/售后工程师、物联网设备调试员、物联网系统集成工、物联网系统安全测试员、物联网系统安全维护工程师、物联网系统开发助理工程师等岗位,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工作层面,如图1所示。

三、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调研,明确了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物联网应用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无线通信网络、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的组建、调试、维修与维护;简单物联网系统的应用、调试、维护、检测与运营服务;物联网设备销售及技术支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四、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由公共基础课、职业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五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突出了综合职业能力,具体见表1所示。

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运行与维护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