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1:24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1

《财政票据管理办法》政策解读一一、什么是财政票据?

答:《财政票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财政票据作了明确定义:财政票据是指由财政部门监(印)制、发放、管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或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收取财物时,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具的凭证。同时规定,财政票据是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二、财政票据有哪些类型?

答:根据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和单位财务管理需要,《办法》将财政票据分为非税收入类票据、结算类票据和其他财政票据三类。其中,非税收入类票据包括非税收入通用票据、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和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结算类票据主要是指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其他财政票据包括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医疗收费票据、社会团体会费票据和其他应当由财政部门管理的票据。

三、我省现有财政票据有哪些种类?

答:我省现有财政票据14种,其中:非税收入类票据8种,包括非税收入通用票据1种,即非税收入统一收据,非税收入专用票据6种,即罚没收据、幼儿园托儿所收费收据、人民法院诉讼费专用票据、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收据、高速公路通行费收据、城市路桥车辆通行费收据,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1种,即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结算类票据1种,即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其他财政票据5种,即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医疗收费票据、社会团体会费票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收据和社会保险费收据。

《财政票据管理办法》政策解读二四、《办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办法》共7章45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财政票据的定义和种类。《办法》明确了财政票据的定义、种类及其使用范围、票据的票面基本内容和基本联次等内容。二是财政票据主管部门及职责。《办法》规定财政部门是财政票据主管部门,同时明确了财政部、省级财政部门、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职责和权限。三是财政票据管理要求。《办法》对财政票据印制、领购、使用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详细规定了财政票据印制权限、领购和发放程序及使用、保管、核销、销毁具体要求。四是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要求。《办法》明确应当积极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实行电子开票、自动核销、全程跟踪、源头控制,提高财政票据管理水平。五是监督检查及罚则。《办法》明确了财政部门监督检查的内容、方式,检查工作人员和被查单位的责任,以及违反财政票据管理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办法》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比较内容主要有哪些变化?

答:《办法》是总结近年来财政票据管理工作实践,本着立足实际、兼顾改革、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全面规范、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的,与财政部此前制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是在法律层面确定财政票据的名称并做出明确定义;二是对财政票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明确其适用范围;三是明确了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的要求;四是明确财政票据承印企业确定方式、监制章样式、防伪用品及使用文字等印制要求;五是细化财政票据领购程序和要求;六是明确监督检查要求和对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办法》行为处罚处分规定。

六、《办法》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办法》是一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法律层次较高、综合性的财政票据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财政票据的种类以及印制、领购、使用要求,充分反映财政改革和财政票据发展的新要求,为加强财政票据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办法》的颁布,是财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对于进一步规范财政票据行为,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单位财务监督,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七、按照《办法》规定怎样领购财政票据?

答:财政票据一般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财政票据应按计划领购,实行凭证领购、分次限量、核旧领新制度。首次领购财政票据,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财政票据领购证》。办理《财政票据领购证》应提交申请函、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填写《财政票据领购证申请表》,并按照领购财政票据的类别提交相关依据。受理申请的财政部门应当对申请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单位,核发《财政票据领购证》并发放财政票据。再次领购财政票据,应当出示《财政票据领购证》,提供前次票据使用情况。

《财政票据管理办法》政策解读三八、《办法》对财政票据使用主要有哪些规定的?

答:《办法》规定,财政票据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做到字迹清楚、内容完整真实、印章齐全、各联次内容和金额一致。填写错误的,应当另行填写。因填写错误等原因而作废的财政票据,应当加盖作废戳记或者注明作废字样,并完整保存各联次,不得擅自销毁。财政票据使用单位不得转让、出借、代开、买卖、擅自销毁、涂改财政票据,不得串用财政票据,不得将财政票据与其他票据互相替代。财政票据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不按规定使用的,付款单位和个人有权拒付款项,财务部门不得报销。

九、《办法》对财政票据核销有哪些规定?

答:财政票据存根的保存期限一般为5年。保存期满需要销毁的,报经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查验后销毁。保存期未满、但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销毁的,应当报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批准。尚未使用但应予作废销毁的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当登记造册,报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核准、销毁。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发生合并、分立、撤销、职权变更,或者收费项目被依法取消或者名称变更的,应当自变动之日起15日内,向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办理《财政票据领购证》的变更或者注销手续;对已使用财政票据的存根和尚未使用的财政票据应当分别登记造册,报财政部门核准、销毁。

十、财政票据或者《财政票据领购证》灭失怎么办?

答:财政票据或者《财政票据领购证》灭失的,财政票据使用单位应当查明原因,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并自发现之日起3日内登报声明作废。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2

五大“偏差”

核销理念的偏差。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呆账认定与核销存在着财政部与税务总局两个政策口径。税务总局的税前列支呆账口径非常严格,但其认定的呆账可以在核销时作为税前列支项目享受税收抵扣,因此实践中,金融机构在呆账认定要件和核销资料准备上主要遵循税务口径,财政部政策的约束性相对较弱。近年来随着银行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改革措施的推进,上市或拟上市银行呆账“应核尽核”的要求更加强烈,这是因为“高拨备、高不良”资产结构可能扭曲银行的财务指标(如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等),不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理念,也不利于资本交易中的合理估值。但对非上市银行,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区域性法人机构,由于对银行估值公允性的要求不高,更看重核销时的税收抵扣,对于新《办法》“应核尽核”要求可能增加的税收负担表现出一定抵触情绪。如在税务总局核销政策未放宽前不会就按新《办法》增加认定的不良贷款安排核销。

核销管理制度的偏差。

一方面,运用新政策核销带来难度。金融机构(股改上市银行除外)的不良贷款很多是陈年旧账,账龄甚至长达十余年。由于历史上贷后管理制度和核销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重要的追索证据丢失(例如法院强制执行裁定、工商吊注销证明、内部催收记录等),给运用新政策核销带来一定困难。此外,新《办法》为克服银行核销自扩大后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而对核销贷款管理程序作了更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呆账责任人不落实而予核销的,应当追究批准核销呆账的负责人的责任”,但对于一些账龄过长的不良贷款已经很难追溯呆账责任人,也增加了核销难度。

另一方面,取证难现象依然存在。新《办法》虽然允许金融机构“对因职工安置等特殊原因,法院不能出具财产清偿证明等相关文件的”,可根据内部清收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核销呆账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机构外部证据获取难的压力,但在实际执行中对“特殊原因”较难把握,有关审批部门对此理解不同,金融机构取证时依然面临涉及部门多、手续繁琐、取证费用高等问题。

此外,呆账核销条件的放宽使外部监管难度加大。新《办法》对核销政策的放宽,增强了银行核销的主动权,这对财政、银行监管等外部监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防范道德风险和进行有效审核与监督的难度相应加大。

内部管理制度的偏差。

新《办法》考虑到核销成本,对“穷尽追索手段”的证据要求有所降低(主要体现在第四条第七款),金融机构在新《办法》“可以认定为呆账”和“不得作为呆账核销”两类规定之间的自由裁量空间大大拓宽。也正因为如此,呆账责任认定和追究、核销后呆账管理、呆账核销保密等制度对于金融机构资产的保全和防范道德风险至关重要。尤其是一些不良贷款可以在借款人和担保人仍有财产时认定为呆账,核销后回收的可能性也提高,相关的核销后管理制度、责任认定必须作适应性修正,才能使新办法“降低核销成本”和“防范道德风险”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平衡与落实。

部分条款可操作性的偏差。

新《办法》虽然对呆账的认定更加宽泛,但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条款规定范围较窄。如新《办法》第二章第四条第十四款、第十五款中规定“农村信用社5万元以下对公贷款、1万元以下个人无抵押贷款等,经追索2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可以核销,而事实上农信社发放此类额度以内的对公贷款、个人贷款极少,大量需核销的此类贷款的金额都在规定额度之上;第三章第十四条“债务人在不同金融企业的多笔贷款,若担保条件完全相同,只要其中一个金融企业经过诉讼并取得了法院的财产执行裁定,其余机构可据此核销”,但实际工作中其它金融企业如何得知或获得法院的执行裁定存在较大的难度;第二章第四条中“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很难把握;第三章第十二条“清收报告和法律意见书必须经相关人员签章确认”中对“相关人员”的界定也不明确。

配套措施的偏差。

新《办法》的实施需要一些外部的配套措施加以支持。

首先,缺乏呆账核销的税务处理政策。扩大金融机构核销自是大势所趋,新《办法》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部分银行的“博弈”心理,尤其是不良贷款包袱较重、拨备水平不足、盈利压力大的机构,希望随着税务核销政策的放宽进一步获得政策福利,因此没有足够动力按照新《办法》做到呆账“应核尽核”。

其次,没有与新《办法》相匹配的呆账损失税前扣除制度。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在呆账核销方面仍然执行的是《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20__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

通知》,上述管理办法与新《办法》尚未实现全面对接,银行按新《办法》认定的呆账贷款在核销时还不能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核销呆账的积极性。

再次,国有银行贷款重组缺乏自。新《办法》第四条第八款允许银行将债务重组后无法追偿的贷款认定为呆账。由于财政部未就贷款本金减免出台相关政策,国有银行作为债权人无权就债务本金减免与债务人达成和解,在实践中该条款仍无法操作。

最后,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得渠道。新《办法》规定债务人对多个债权人的交叉违约适用的是简化程序,允许其中一个债权人后就可以认定和核销(第十四条),这有利于降低核销成本。但实践中,对于交叉违约的情形银行可能往往无法取得其它银行先行的信息和相关裁定文书,因此适用该条款还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并就他行的法院裁定文书如何作为核销证据作进一步明确。对策建议

制定实施细则。

其一,尽快实现制度对接。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尽快修订《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与新《办法》对接,完善银行税收减免政策。

其二,建立包括财政、税务、工商、法院和各金融机构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沟通协作机制,定期就银行执行新《办法》中遇到的主要难点进行分析,解决部分呆账贷款取证难的问题,为金融机构核销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其三,依据银行业协会建立银行间的核销信息共享机制。银行在保护本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贷款核销的成本。

其四,制定新的办法实施细则。建议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__修订版)实施细则》,提高可操作性和金融机构执行新办法的合规性,防范法律风险。

实施动态监管。

新《办法》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扫清了银行呆账核销的政策障碍,监管部门应当要求金融机构及时认定和核销呆账,真实反映资产负债情况,并防止虚假核销。

一是要跟进银行核销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在内部制度与程序上落实“降低核销成本”与“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平衡。

二是在银行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将不良贷款“应核尽核”作为日常不良资产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数据信息的报送制度,做好跟踪、分析、监测工作,并纳入监管评级反映和考核。

三是通过开展现场检查,及时查处违规核销行为,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完善信息服务。

这主要是针对债务人对多个债权银行交叉违约的情形,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可以考虑在征信系统或是大额客户风险预警系统中增加诉讼信息,以利于金融机构及时获得同业的情况,并允许以这些信息的电子形式或打印文件作为核销的证据,以使相关核销条款更具操作性。

加强外部协调。

一是继续与税务部门协调,扩大呆账核销税前列支的范围,在时机成熟时促成呆账准备计提与呆账核销税务处理的彻底改革,即遵循税收中性原则,允许在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发生时即作相应的税收减免。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3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认真做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市供销社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小金库”治理自查工作方案,成立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由行政办公室、财会资产管理科和监审科负责人组成,并落实专人具体负责,确保了机关“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市供销社机关开设银行账户的情况

(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市供销社严格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只有一个零余额账户。

(二)按照市总工会的要求,市供销社保留了机关工会账户。

(三)市供销社机关没有在任何银行开设其他账户。

三、自查结果

按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围绕“专项治理”中的八大项指标开展自查活动,由分管领导负责,分别对自己分管的科室进行自查,重点是清理机关各科室是否到企业乱收费建立“小金库”的问题,以及对市社机关的所有收入及账户、帐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清理,通过深入清理自查,市供销社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执行,财务收支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未发生侵占、截留收入行为。预算外资金严格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票款分离管理办法,全部纳入财政部门预算进行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并严格按照财政批准用途专款专用,没有公款私存和设帐外帐行为,没有私设“小金库”的问题,没有发现违规违纪问题。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社机关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一)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财经法规的要求,市供销社机关制定和完善了《**市供销社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市供销社财产物资管理办法》等相关内部管理制度。

(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严格按照市财政局下达部门预算,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和使用。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4

根据市委巡察组要求,我办对2015年以来的财务工作总体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及检查,对本单位的行政账的运行情况、会计资料、会计核算、单位财务内控、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等开展了自查,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务基本情况

1.单位基本情况

我办属于机关单位,下属事业单位有4个(*****、****、****、****),事业单位未独立建账核算,所有经费均通过我办行政账列支。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我办自2015年1月1日起独立建账,设置了单独的财务室,现有财务专(兼)职工作人员4人,主要从事记账凭证的录入、记账、审核,财务预决算的编制、审核,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工作。

2.内部控制情况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在财务管理、固定资产、合同管理等方面均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办实行一把手直接分管财务,明确了财务审批流程,规范了各自的职责权限,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预决算编制执行情况

单位规范预决算编制制度,项目经费预算通过单位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商议,基本支出预算按部门预算编制手册进行编制,最后由专人负责单位总预算的编制,编制完成后由审核人审核后报单位领导班子审议通过;单位决算有专人负责编制,编制完成后由审核人审核后向单位领导班子汇报决算数据及内容,无误后上报市财政相关科室。单位财务预决算均通过江苏省预决算公开平台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4.资产管理情况

资产管理岗位设置相互分离,职责明确;规范大额资金使用管理,严格实施网上商城采购规定;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杜绝资产处置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财务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学习财务规章制度,规范财务核算运行

我办认真学习《行政事业单位常用财会政策制度文件汇编》,仔细研究该汇编中的各项规定制度,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规范财务核算,严格审核原始凭证的合规性、完整性,规范记账凭证的编制,使日常财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严制单位三公经费

2015年至2018年,我办三公经费合计*****万元(其中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万元;公务招待费******万元(2015年*****万元,2016年*****万元,2017年*****万元,2018年*****万元);因公出国(境)费*****万元。我办坚持公务接待清单制度,严格控制招待费开支,公务招待费主要用于各地党政机关到我办进行考察学习、业务交流等方面的接待。因公出国(境)费系2016、2018年由上级部门批准并组织我办领导出国考察费用。

3.加强预决算执行力度,抓好经费保障

2015年以来,我办不断优化部门预决算编制工作,严格执行厉行节约规定,本着“节俭高效”原则,精细化编制预算,最大化满足部门工作需求。重点管控好支出进度、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重要环节,确保预算与支出的同步运作。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公务招待费报销凭证中未附菜单明细

2015年开始独立建账以来,由于未对公务招待费的相关财务规定吃透,导致部分公务招待费报销单据中缺少菜单的明细。经纪委巡察组、财政局检查提醒后,从2016年3月份起在公务招待费报销单据中已全部提供菜单明细。

2.个别差旅费用报销未及时

个别人员出差后已经回单位的情况下,未及时填报差旅费报销单进行报销,根据《苏州市市级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出差人员在差旅活动结束后一个月内办理报销手续,个别人员超出了规定报销的期限进行报销。

3.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及报废

由于历史原因,2015年以前的单位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对于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也未及时履行相应的报废手续,导致固定资产信息失真。

4.公务用车管理尚不够规范

对公务用车的使用未完全遵守提前填报公务用车申请表制度,个别情况下只是口头或电话通知需要公务用车。

5.办公用品领用无相关手续

对于购买的一般办公用品未设立办公物资备查帐簿,对办公用品的领用也未有相应的领用手续,例如笔、纸巾等小件物品的领用。

6.部分报销票据未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签字确认

部分票据在报销的时候只有经办人和主要领导人签字,未有分管领导的签字。

7.存在财务人员报销审核不严的情况

财务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没有完全按照*******《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公务费用报支审核意见》所规定的要求,对报销的票据审核不到位,缺少经办人签字也未发现,现已全部整改到位。

8.个别物资的采购未通过政府采购网网上商城进行采购

有时候对于急用或者金额小的物资,还是通过本市商户进行购买。

9.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财务人员均为兼职人员,业务知识不够全面、业务能力不够扎实,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时候未能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的错误或者纰漏,有待进一步提高能力。

四、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办公物资采购的管理

一是加强采购管理,对于一般办公用品均需通过政府采购网网上商城进行采购;二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对采购物资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库存物资出入库登记制度,建立库存物资备查帐簿;三是每年年底对物资进行盘点,确保账实相符。

2.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优化资产交接手续,实现资产管理的“无缝对接”,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及时按照相关程序清理和报废固定资产。

3.进一步规范财务报销制度

一是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履行相应的报销程序;二是完善会计人员与实物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审核流程,提高监督质量,杜绝不合理开支。

4.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管理

一是严格规范公务接待报批程序和开支标准,坚决不购买烟酒,不提供高档菜;二是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制定本单位的用车规定,按规定停放,杜绝公车私用;三是严格出国出境管理,对确有需要的出国出境行为要通过规定的审批手续。

5.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政策法规和业务学习

一是对财务人员加强政策法规培训,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二是加强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三是对财务人员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增加警示教育频率,防患于未然。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5

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规范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的会计处理。该通知对专项债券的发行、转贷、收入支出安排、还本、付息、发行费用、年终汇算扣缴本息以及年终结转等方面涉及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并强调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设置相应的辅助账,详细记录发行、收到和转贷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额、种类、期限、发行日、到期日、票面利率、偿还及付息情况等。

财政部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条例调研

财政部下发《关于请报送贯彻落实财政部令第35号第36号有关情况及意见建议的通知》,拟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基础上,研究制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条例,提请有关部门、地区组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相关内容,作出说明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财政部加强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

财政部制定出台《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于通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方面的专项资金加强管理。办法规定,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审计署跟踪重大政策社会组织也列入范围

5月11日,审计署印发《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施意见(试行)》。该意见明确,跟踪审计的对象包括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必要时延伸审计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项目建设单位等。

保监会修订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对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的监管,保护投保人利益,维护保险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的精神,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近日印发了新的《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管理办法》。

国土部实施文件三统一规范行政权力2015年4月30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实行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国土资源部实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的“三统一”制度。

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问题明确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关于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问题的公告》,明确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问题。《公告》指出,纳税人将委托加工收回的白酒销售给销售单位,消费税计税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70%以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情形,应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规定的核价办法,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

卷烟消费税税率提高并加征从量税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调整卷烟消费税的通知》,提高卷烟消费税税率并加征从量税。将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税率由5%提高至11%,并按0.005元/支加征从量税。

纳税人兼营卷烟批发和零售业务的,应当分别核算批发和零售环节的销售额、销售数量;未分别核算批发和零售环节销售额、销售数量的,按照全部销售额、销售数量计征批发环节消费税。

严查收取“过头税”突击征税等行为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坚持依法治税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税务部门切实增强税收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始终坚持依法征税,严禁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超越权限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税款,坚决防止和严肃查处收“过头税”、空转、转引税款、突击征税等违规行为。

税务总局公布纳税人信用黑名单和a级名单

国家税务总局同时公布了2014年度全国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名单和2015年一季度税收违法“黑名单”。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6

一、会计核算

(一)财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做到帐目清楚,核算准确,手续完备,内容真实,及时处理账务,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财务收支情况,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内容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要素不齐全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换。

二、资金管理

(一)严格财经纪律,励行勤俭节约,经费实行统一核算,指标管理,一支笔审签。局机关经费开支实行经办人签明事由、办公室初核、分管领导审核、局长审签制度,财会人员凭合法合规的票据列收列支,接受监督。

(二)收入管理

单位的代收资金收入(档案装具收入)由财务人员统一开票、收款,每月月底按时缴存财政,每一季度末申请拨付,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

(三)经费支出管理

1、经费支出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各项支出遵循先预算后支出。

2、经费支付方式:原则上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公务卡支付,不具备公务卡支付条件的零星支出实行现金支付。

(四)有关经费管理

1、办公用品、设施和设备购置管理。实行“股室申报、领导审定、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物尽其用”的原则,建立领、销、存台账制度的管理办法。由股室提出书面申请,经分管领导审核,报局长审批后,由办公室会同财务室按程序统一采购、配发和管理,并以股室为单位建立台帐,年终公布。集中采购目录内的货物,按程序申报政府采购,严禁未批先购。如更换办公设备的必须交旧领新。物资采购原则上由办公室会同财务室按照“二人同行、货比三家、批量批发”的方式采购。

2、办公电话费。公务活动电话费由局机关统一支付。

3、差旅费。差旅费报销严格执行《县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按出差人级别、出差地对应标准,凭据报销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凡超标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所附票据必须与差旅费的性质一致,不能用生活费发票代替交通费、住宿费发票。职工因公出差,必须请示局长批准,并批注出差人数及天数,出差人凭批准后的《出差通知单》送办公室备案,方能出差。出差回单位后,凭差旅费报销单和《出差通知单》由办公室签审报销金额后,送局分管领导审核后,报局主要领导审签。出差回单位报销费用的时间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4、培训费。报销培训费用时,必须附领导签批的文件,按文件规定标准报销。

5、用车管理。严格执行《县档案局用车管理制度》。

6、公务接待管理。严格执行《县档案局公务接待管理办法》

7、职工带薪年休假管理。严格执行《职工带薪休假条例》,根据工作情况,并考虑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假天数,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五)公款借支制度

职工因工出差或者工作需要借用公款的,由借款人填写“借款单”,按程序由局长审批同意,财务室方能借款。在回单位后5个工作日内按程序报账并还清借款。

(六)费用报销制度

1、票据要求:报销票据必须合法,发票种类与费用性质相符,要素填写清楚、完整,大小写金额相符,不能涂改,有收款单位签章,公务卡支付的必须附poS小票,且支付的内容与发票内容一致。

2、签审程序:由经办人签字说明,财务人员审核票据,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审签。

3、费用报销要求:各种支出的报销,必须当月开支当月报销,原则上不得跨季度、跨年度报销。

(七)现金管理。

严格遵守《现金管理条例》,按现金使用限额支付现金。由出纳经办现金收支,做到日清月结,逐笔记账,按月报账,按时对账,保证现金使用安全。

三、财政票据管理

财政票据由会计管理,负责票据领取、登记、核销,按收费性质使用票据。不得将票据转借他人。

四、财务印鉴章管理

财务印鉴章指定专人分别保管,严禁在空白凭证上加盖财务专用章和单位负责人印鉴章。无特殊情况不得携带财务印鉴章外出,若必须将印鉴章携带外出,需请示主要领导批准。

五、财务档案管理

1、单位会计应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对财务会计凭证、帐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定期整理,装订成册,并负责保管,严防失火、损坏、丢失。

2、内部任何人员调阅会计档案须经局长批准。外来人员调阅或复制档案,要凭介绍信并经局长批准。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7

第一条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政办发〔2007〕23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政发〔2006〕45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委〔2009〕8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两部分组成。是农民和城镇居民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化解风险、符合我县县情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三条新型城乡合作医疗采取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政府资助、集体扶持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我县采取“三级筹资,一级管理”的办法,即中央和省财政、县乡(镇)两级财政、农民(城镇居民)个人三级筹资,由县统一管理。

第四条我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的实施时间:每年月日至月日作为一个实施年度,报销截止于次年月底。

第五条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参保对象:

(一)本县常住户口的农民及与本县户籍城乡居民结婚成家的外地籍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二)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包括精减下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三)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人员不得参加新型城乡合作医疗,这类人员即使因审核不严而缴费也不享受合作医疗报销。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六条成立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县政府办、县委宣传部、财政局、卫生局、农办、民政局、人口计生局、劳动保障局、审计局、残联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组织领导协调全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工作。成立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由县监察局、审计局等有关单位组成,对全县城乡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七条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为常设工作机构,设在县卫生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配置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各乡镇(街道)相应设立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当地的城乡合作医疗工作。

第三章筹资办法

第八条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上级要求,每年月份确定下一年度筹资标准。年度筹资标准为:

(一)普通农民,合计每人每年筹资240元。其中:

1.以户为单位缴纳统筹费,每人每年80元(村一级可视集体经济状况予以适当补助)。

2.县财政按实际参保人数每人每年补助80元,乡镇财政按实际参保人数每人每年补助20元。

3.省财政按实际参保人数每人每年补助56元,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4元。

(二)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普通城镇居民,合计每人每年筹资240元:

1.个人缴费:每人每年80元。

2.县财政按实际参保人数每人每年补助80元。

3.省财政按实际参保人数每人每年补助80元(具体按省财政补助实际额确定)。

(三)特殊人群缴费补助办法:

1.城乡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补助金享受者、独生子女死亡不再生育收养及4级以上残疾独生子女的父母、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个人应缴部分80元全部由县财政承担。

2.农民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父母:个人缴费75元,财政补助每人5元。

3.持证残疾人(低保户及重度残疾人补助金享受者除外):个人缴费部分,个人承担30元,县财政补助50元(其中残疾人保障金列支40元)。

第九条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统筹资金的收取办法:

(一)由乡镇(街道)在规定时间内负责向参合对象收取个人应缴纳的自缴统筹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名册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名册要分别造册,与统筹款一起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上缴)给县合作医疗办公室。

(二)县财政补助款根据报销进度划入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统筹资金专用帐户。

(三)中途不得办理补办、退保手续。

第十条各乡镇(街道)参加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的农民比例必须达到90%以上。

第四章补偿范围与标准

第十一条凡参加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的人员,享受以下待遇:

(一)大病统筹报销。

1.凡在本县定点医疗单位、省市定点医疗单位、非定点医疗单位住院治疗的均属于县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给付范围。为便于管理和资金的合理支出,鼓励参保者就近治疗,凡在乡镇卫生院住院者,其可报销部分医药费用按110%折算,县级医疗单位按100%折算,到县以外定点医疗单位就医的按70%折算(在湖州三院就诊的精神病人按100%折算),到非定点医院就医的按50%折算。

2.实行分段累积报销,即每人全年住院累积医药费(扣除自负部分),经折算后按以下办法报销:500元以下部分报销25%;501元以上至4000元部分报销40%;4001元以上至10000元部分报销50%;10001元以上至15000部分报销60%;15001元以上部分报销70%。每人每年最高给付额为70000元。

3.凡在县内医院住院分娩的医药费每次定额报销300元,2010年1月1日以后结婚的产妇必须持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生殖健康服务证或再生育证。

4.城乡低保人员的大病报销按普通参保人应报销额的1.5倍报销;18周岁以下独生子女及18周岁以下在校学生和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的大病报销按普通参保人应报销额的1.2倍报销。该项超过普通参保人报销比例部分的费用从财政补助款中按每个参保人10元提取解决。

(二)乡镇卫生院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小额报销。凡在乡镇卫生院及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的参保人,每次门诊的医药费用(扣除自负部分后)给予当场报销25%,门诊报销年封顶额为2000元。

参保人员在县级医疗机构、县内社会办医疗机构、县外医疗机构就医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

县级医院门诊中草药给予25%的报销。

(三)特殊病种大病门诊报销。纳入门诊报销的特殊病种范围:恶性肿瘤放化疗、尿毒症透析治疗、规定范围内的组织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治疗、重度精神病、白血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瘫痪、肝硬化腹水、结核病等九类病种。以上特殊病种须在定点医疗单位门诊,其相关医药费在扣除自负部分后报销25%。最高报销封顶额为每年每人5000元。

(四)大病医疗救助。对因患大病按大病统筹报销后,自负医药费仍超过20000元以上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参保者进行医疗救助。具体实施办法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安政发〔2005〕57号)执行,增加参合城镇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内容。

第十二条药品、诊疗、特检项目的给付范围和原则,参照《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和《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其中诊疗费、检查费、大型仪器检查费、特种诊疗费等按已定政策执行。如果省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诊疗目录,则按省目录执行。

第十三条违法犯罪、行凶斗殴、吸(服)毒等产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新型城乡合作医疗补偿范围。交通事故、第三责任事故致伤、食物中毒事件、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费用,已由保险公司或责任单位(人)赔付的不再纳入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未得到赔付的凭原始票据、所在村(社区)证明并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核实后到当地卫生院申报报销。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报销资金给付办法:

(一)凡在我县境内各定点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以及湖州市区定点医院住院给予大病统筹报销的,实行信息化管理,一律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在出院时当场结报。到其他医院住院的,凭实施年度内住院的有效票据(已参加各类商业保险的可用复印件报销,加盖保险单位公章)、药品(含诊疗)清单、病历(出院记录)、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及时到所在乡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当地卫生院)申报办理报销。经乡镇初审后,由业务经办人员上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批,符合报销规定的报销款由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存款单形式划拨到乡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再由乡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进行兑付。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申报材料后,10天内完成结算。

(二)凡在乡镇卫生院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及县级医院中草药门诊的费用,实行信息化结报管理,凭身份证(或户口簿)给予当场报销。

(三)特殊病种的门诊报销须由患者本人或家属提出书面申请,所在行政村及乡镇核实并盖章,持定点医疗机构有效门诊发票(发票为复印件的须由相关部门盖章)、门诊病历复印件、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医疗物品费用清单等凭证到所在乡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申报。管理委员会每年年底一次性对本年度符合特殊病种门诊报销范围的报销凭证进行审核,对符合报销的特殊病种门诊费用给予报销。

(四)大病医疗救助的资金拨付,由县卫生局、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商定。

第十五条在我县境内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医疗单位的报销资金,先由医疗单位垫付,次月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结算,每月结算一次。

第十六条新型城乡合作医疗资金是由城乡居民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民办公助社会公益性资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由县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接受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的监督。

第十七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计帐户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帐户实行分帐管理,各自独立核算。

第六章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参与合作医疗工作的有关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如有违反规定给予补偿的,一经查实,追究经办人责任,并责令追回或退还款项,不能追回的,由违规操作的经办人承担。

第十九条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原则,乱开人情处方,帮助冒名顶替,伪造病历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所在单位责任,并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考核机制。每年年初由管理委员会对各乡镇和医疗机构上年度的城乡合作医疗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惩。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年全镇发展目标,加强机关内部管理,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激发机关团队和个体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加速推进幸福的建设步伐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各办公室工作任务

(一)党政办

工作职责:

①调度政府各项工作进展,进行工作督查和各项协调服务;

②做好群众来访登记工作,做好上传下达和主要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③搞好文件收发、传阅、归档工作,做到及时、规范、准确;

④搞好机关综合管理,抓好干部考勤,维护机关正常秩序及环境卫生;

⑤管理好小车,严格出车纪律、控制小车开支;

⑥严格执行政府接待、采购制度,按标准热情接待来客,搞好食堂管理;

⑦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6000元。

(二)计生办

工作职责:

①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法》,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水平;

②加强村级计生专干管理、考核与培训,整体提升计生队伍素质;

③全面落实各项利益导向政策,出生政策内符合率达到上级要求;

④抓好技术服务,全面完成四项手术任务246例(结扎120例,其中二女扎11例,人流引产45例,上环81例);

⑤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85万元;

⑥开展创特色工作,做好各级计划生育检查迎检工作;

⑦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7000元。

(三)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工作职责:

①认真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当好政府的法律顾问;

②负责矛盾排查、纠纷调解、健全综治防控体系,做好接待,加强社会管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全年无重大集体上访事件和赴省进京访;

③搞好“三网”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综治组织,并加强管理、考核,充分发挥其作用;

④做好创安工作,提升公众安全感,塑典型,带动全面;

⑤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9000元。

(四)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工作职责:

①抓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基地建设、示范户培养、农资市场监管和农机等各项农业工作,抓好10个以上示范基地,有机农业示范面积2500亩以上;

②做好林政管理、护林防火、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等各项林业工作,完成植树造林1200亩,全年火警控制在3起以内;

③抓好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旱、山塘水库安全使用和农村饮水工程等各项水利工作;

④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8000元。

(五)民生保障服务中心

工作职责:

①做好救灾、扶贫、灾情调查上报和敬老院管理工作,管理好民政资金,确保各项政策性资金按标准及时发放到位;

②做好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抓好农村五保、残联、老干、老龄及民政优抚工作;

③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做好各种报表;

④按时按量完成农合基金收缴,参合率达到95%以上,农医所财务管理规范,运转正常;

⑤按时按量完成农保基金收缴,参保率达到80%以上,农保所财务管理规范,运转正常;

⑥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9000元。

(六)小城镇建设服务中心

工作职责:

①做好新区内大道、森林大道等各重点项目工程的征地拆迁等工作,完成昆庆用地扫尾工作;

②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9000元。

(七)项目建设服务中心

工作职责:

①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亿元;

②积极跟进地热开发等项目建设,并提供各类服务,做好资料收集归类;

③做好工业、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统计报表,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

④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和卫生防疫及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⑤抓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⑥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10000元。

(八)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工作职责:

①做好政府收支预决算,发放好各项惠农资金,健全财务制度,严格资金管理;

②做好政府及各办财务帐目,并村级财务,对各办、各村进行内部审计,对村级重大项目资金进行跟踪审计;

③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7000元。

(九)秀美乡村办

工作职责:

①做好秀美乡村建设工作;

②抓好试点村的三清六改等新农村建设工作;

③抓好动物防疫检疫等畜牧水产工作;

④抓好交通安全,继续做好奉铜高速公路项目的扫尾协调工作;

⑤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6000元。

(十)协税办

工作职责:

①加强税源管理,做好服务工作,防止税收跑、冒、滴、漏、确保全年完成财税任务3900万元;

②积极培植新的税源,做大做活总部经济;

③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4000元。

(十一)国土所

工作职责:

①严格执法,抓好土地违法行为整顿,依土地管理法管理好全镇土地资源;

②经营好集镇土地、做到依法有序经营,有计划地开发土地,搞好小区开发,抓好村镇和集镇建设;

③做好地质灾害的预测,监控工作;

④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深山区、地质灾害点移民搬迁;

⑤做好包村及中心工作。

燃修费:6500元

(十二)居委会

1、工作职责:

①教育、管理和服务好集镇居民;

②维护好集镇秩序,管理好集镇环境卫生,健全集镇居民卫生管理制度,禁止集镇乱停乱放车辆及杂物,确保集镇干净整洁,美化亮化;

③做好接待集镇居民来访工作,调处集镇居民纠纷;

④抓好集镇计划生育工作;

⑤抓好农村清洁工程;

⑥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2、经费:

①集镇环卫费、市场管理费等由居委会按章收取;

②集镇保洁工资、市场秩序维护工资、党员误工补贴、组长工资等均由居委会包干。

(十三)镇城管执法中队

1、工作职责:

①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绿化、市政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工商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户外广告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②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2、经费:

各类创收所得全部上缴政府,由政府根据工作成效及正常开支酌情返还。

三、机关管理制度

1、考勤制度。以县政府公布的乡镇机关正常作息时间为依据,全体机关干部实行每天签到薄签到制度。全体机关干部要求做到自觉遵守上下班纪律,不迟到、早退。如因下乡、会议、培训等工作不能按时签到的,应向分管领导或办公室主任报告并由其到党政办填写《未考勤情况说明表》,否则以迟到或早退处理。每3次迟到或早退作旷工1天处理,每月考勤情况由党政办负责统计,并将统计结果汇总后报书记、镇长及财务室审核,并于下月初进行张榜公布。考勤结果与每月下乡补助挂钩,每旷工1天罚款20元,由财务办在下月下乡补助中扣除。干部全年上班出勤时间除法定假日和请假外,达到210天以上的则计为满勤,方可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未达到210天的干部则不能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同时在干部年度考核时根据情况给予基本称职或不称职评定。工作时间严禁擅离职守,不做串岗聊天、上网聊天、看电影或小说、炒股、玩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严禁在工作日中午和工作时间饮酒,或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酗酒、酒后滋事,在上班、会议和下基层期间打麻将、玩扑克牌等。一经发现,将视情节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查处。

2、值班制度。机关所有工作人员应履行值班职责,按照要求做好机关值班。正常工作日值班由党政办承担,晚上、周六、周日和节假日值班由党政办统一安排人员值班。所有值班人员必须全部按时到岗到位,要负责值班期间接听电话,处理有关事务,做到上传下达,按要求做好值班记录和交接班工作。值班人员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值班,经带班领导批准同意后可以找其他同志代替。遇有重要情况、重大问题和紧急事件需及时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报告,按领导批示办理。镇纪委、党政办将不定期组织督查,将督查情况纳入平时考核,因脱岗,缺岗,工作失职,渎职等原因造成责任事故的,视情节给予相关人员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应责任。

3、请销假制度。按国家规定实行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休息(如遇工作需求服从临时安排)。一般干部因病因事请假者,1天以内由分管领导批准,请假2天以上以及班子成员请假的必须报经书记或镇长批准同意,请假者必须出具请假条到党政办存档,假满必须及时销假回岗,以核算考勤,凡未按规定请销假者,按旷工论处。全年请假累计不得超过15天(学习、培训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除外),超过15天以上的按旷工论处。

4、来客接待制度。所有来客实行统一安排、对口接待、统一审核、统一结算的原则,由党政办统一归口管理、统筹协调安排,由相关办公室接陪,其他无关办公室和人员原则不陪。严格控制陪客人数,陪客人数不得超过来客人数。公务接待一律安排在机关食堂就餐,镇党政办审核后由分管领导审批。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外出用餐的,由党政办签字审核,由主要领导签字批准后,由党政办统一安排到定点服务单位用餐,任何人不得自行联系用餐单位,凡未经审核自行安排用餐的谁安排谁负责,餐费自理,党政办不予结算。公务接待严格履行事前审批手续,由有关办公室向分管领导汇报后,到党政办领取《公务接待派餐单》。节假日或临时来宾,难以按正常程序办理的,接待人员需事先打电话报党政办登记,由党政办统一安排,但事后必须在2天内补全手续。如接待人员自行安排,按谁安排谁负责的原则处理。严禁先斩后奏。对事先未履行审批手续,或事前未报告、事后也未及时补办相关手续的,接待费用一律不予报批。各办公室从开单、审核、批准各环节都要严格按以上规定执行,合理控制接待费用总额。接待工作实行一事一批、一事一清制,并要求及时结报。所有公务接待费报销,必须“两单一票”(审批单、菜单、正式发票)齐全。

对接待的来宾需要赠送礼品的,或办事需要赠送礼品的,以本县土特产为主,并先由经办人到党政办登记,开具《礼品领取审批单》,经主要领导批准同意后由党政办统一安排采购。凡擅自安排赠送礼品未经主要领导同意、未到党政办开具《礼品领取审批单》、未登记统一采购的一律不予报批。

5、政府采购制度。政府正常办公所需的办公用品,由党政办填写政府采购计划表,集中统一采购。以各办公室为单位进行领用,并登记上帐;凡需临时购置的物品,由申请使用部门填写物品的采购申请表,报镇长审核,经分管财税领导审批后由办公室统一采购。

6、车辆管理制度。小车由办公室统一管理,原则上保主要领导用车。车辆外出须主要领导批准,否则出现一切事故,由司机本人负责,并追究责任。除书记、镇长和统一安排由政府开支外,其它用油和维修费一律按谁出车谁支付的原则执行。车辆加油由办公室登记操作,并注明数量、金额、日期,特殊情况外地加油,回来由分管财税领导签字核销(不得超过当月)。小车需维修购买配件,由司机先拿出预算,经镇长同意并报办公室登记后进行。临时购件或购买其它用品,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并及时结账,超过当月不予核销。如遇政府统一调度车辆(含干部私车),按50元/天报销。

四、财务管理制度

1、财务拨付制度。各项项目资金使用由分管领导提出方案,报分管财税领导登记备案,由镇长签字同意后方可拨付,较大金额须经书记碰头会或党委会研究决定。拨付村级集体组织的资金,须由镇财政办转入镇村帐乡中心,严禁现金领取。民政、救灾、扶贫、项目建设等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专人保管,资金拨付情况须每月(第二个月的月初)汇总一次,以书面形式向书记、镇长汇报。

2、财务支出管理。镇政府一切支出,本着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格执行分管财税领导一支笔审批,支出发票必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方可报销。对手续不齐,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凭证和单据,镇财会人员有权退回,拒绝报销。如未按财务制度规定支出资金的,由财务人员自行负责并追究责任。政府来客接待、烟酒、土特产、燃修费等日常开支由党政办进行核算,报镇长同意后再由分管财税领导安排报销。其他预算外支出坚持先汇报后办事,由各办提出书面报告和预算,经镇主要领导同意后,以抄告单的形式列支,对未经请示的各类支出一律不予报销。每月报销一次发票,原则上为月底,所有发票一律到分管财税领导处进行登记,统一安排报销。每半年清理一次政府支出发票,原则上为7月和第二年1月,发票逾期不报销,由经办人自行负责。政府支出情况每月(第二个月的月初)汇总一次,以书面形式向书记、镇长汇报。

3、现金管理制度。库存现金不得超过规定限额,机关干部办事借款,必须经分管财税领导批准,否则财务拒付,一般情况下应在1月之内及时结帐,否则在各办经费中扣除。招商引资项目经费由政府单列,须经镇主要领导同意方可支付。

4、各站所办、居委会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严禁坐收坐支。政府所有收费和经营收入必须全部及时上缴镇财政,由财政所统一用财政正式收据收取,每季度核算一次,由各办严格把握项目和标准,做到不乱收,不漏收。各办开支根据工作表现由政府统一拨付经费,由分管领导安排支出,各办设一名报帐员负责拨款和报帐,严格执行见票拨款,每张发票都要有经手人签字,和站办负责人签字,分管领导审批方可核销。各站所办、居委会等镇政府的固定资产出租、转让由镇政府统一管理,收入纳入镇财政统一使用,各部门不得私自处理,否则按违纪对待,并追究责任。镇内审室每年对站所办、居委会及各村的帐目审计1-2次,并向党委提交审计报告。

5、专项经费安排:各类专项津贴按文件规定发放,不重复发放,原则上就高不就低。综治、、纪检、组织、宣传、武装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经费实报实销。人大、政协、安全生产、新农合、新农保等各块工作经费预算为10000元,团委、妇联、工会、关工委、老干、科技、环保、统计等各块工作经费预算为5000元,防汛抗旱经费20000元。

6、其他支出。班子成员学习培训费用由政府包干。一般干部培训除组织部调训由政府开支外,其他学习培训费用概由各办自行解决。在编干部年满50周岁(特殊情况适当降低年龄和待遇)申请内退的,按每月基本工资的85%发放;副科级以上干部请假的,须经县委同意,其待遇从县规定;50岁以下的一般干部请假,须经党委、政府批准,基本工资为每月400元,一年一请。特殊情况由党委、政府研究处理。

五、奖惩制度

干部的考核与下乡补助和年终一次性奖金挂钩,具体考核办法见本方案第三条第一款,上班人员剩余的工作津贴及生活补贴每半年发放一次。

鼓励发展总部经济,镇村干部应积极招商引资,对有功者参照《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进行奖励。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机构财务管理办法》机构财务管理影响

也称“白鸽票”,是一种以抽签给奖方式进行筹款或者敛财所发行的凭证。详细来说,是一个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为了积累更多的社会公益资金而特许发行、在法律的保障下去销售购买、最后按照的规则而获得中奖机会的凭证。我国在1987年首次发行,当年收入仅达1739.50万元。后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和人们意识的改变,事业也逐渐扩大并且呈现了稳步上升的局面,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仅仅是2014年这一年之中,我国的总销量为3823亿元,比2013年多了730亿元。根据公益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所有的公益金除了用在社会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之外,还用于我国所有地区的社会保障基金和其他的公益事业。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能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到事业的监督上来,促进机构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发展。

一、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的发展过程

我国首次发行,是在1987年。1994年,国务院明确了的发行权和主管机关:发行批准权由国务院决定,的主管机关则交给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的时候,国家财政部将的管理权从中国人民银行的手中全面接管过来。到了2009年,我国颁布的《管理条例》更加明确了这一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监督管理工作。

在2002年之前,由于机构是属于事业单位,所以机构的财务制度都是按照执业单位的内容所执行,按照一般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在2002年之后,也就是由我国财政部门接管事业之后,为了让机构的财务行为更加具有规范性,为了更好地反应我国的行业特点,所以我国制定了首部针对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发行与销售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并从颁布的当年开始正式执行。

施行《发行与销售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对于推动我国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该办法的实行过程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比如说:代销者经费因列支而夸大了业务费收入;固定资产购置与折旧列支的矛盾;预决算纳入行政主管部门的部门预决算,影响对资金状况的监督;我国每一个省的执行政策标准和内容尺度都达不到统一,对行业的监管造成了阻碍。

我国从2009年开始,行业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每一年的增幅都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单单是2014年,我国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823亿元。在世界杯期间,我国的体彩总销量大幅度上升,2014年我国的体彩销量达到1764亿元,增速高达百分之三十一点五。随着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随着《管理条例》、《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益金管理办法》的陆续颁布与实施,让我国的行业在法律上不再是无法可依的状态。而因为《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实施,奠定了我国制定新的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法律以及政策依据。在机构的翘首以待中,我国国务院财政部在2012年年底颁布了《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从2013年开始正式施行。在2014年初,又颁布了《机构会计制度》。

二、对于新旧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比较

新的《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和以前的《发行与销售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最大。

(一)新旧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制定的依据不同

《发行与销售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制定依据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的通知》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而新的《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则是根据《管理条例》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所制定的。相比较而言,后者所依据的法律级次更高,制度更新,紧跟时展节奏。

(二)新的《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内容和结构都基本遵循《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实施

《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相对于之前旧的机构管理办法,做到了精简内容。将其中“奖金管理”的相关内容移到了《发行销售管理办法》中。这样的做法,使得行业的财务管理内容更加突出,强调了机构执行事业单位相关财务制度的要求。

(三)新的《机构财务管理办法》提升了机构的预算级次

《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机构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管理,单位预算和决算均不纳入其行政主管部门的部门预算和预决算,直接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这个规定让的资金管理受到了更大的监督力度,让行业的各类信息的透明化加强,使得机构能够依法接受社会公众、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的有效监督。

(四)《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修订了部分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

《机构管理办法》修订了代销者代销费、固定资产购置、结转结余等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明晰明确了机构的收、支、余关系,促进了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全面了解,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和分析。

(五)《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了对于风险的防控措施

新的《机构财务管理办法》里面增加了“兑换周转金”和“发行销售风险基金”等专用基金科目的设置和核算要求,通过设立这些风险防控措施,可以增强对机构的风险管理。

三、《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对机构财务管理的影响

国家颁布新的《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对各级机构的财务管理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每一个机构都要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新的《机构管理办法》,了解里面的内容并且严格遵守。对于《机构财务管理办法》里面规定不明确的内容,则要遵守《机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相关规定来进行处理。机构还要在熟悉了解《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内容之后,找出执行《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对自己所在的事业单位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分析之后想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结转结余处理方式的改变对福利基金的影响

《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中,机构的结转结余分成了两部分,分别是:“财政专户核拨资金结转结余”和“财政专户核拨资金之外的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结转资金一般情况下是结转之后的下一年继续使用,而职工的所有福利基金都必须从“财政专户核拨资金之外的其他资金结余”中计提。结转结余处理方式的改变,对于那些收入情况差或者根本没有经营收入的机构来说,势必会降低员工的福利基金。

(二)《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中的基金计提方式对于业务费的影响

《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中,有这样两项基金计提方式:“兑奖周转金”和“发行销售风险基金”。这两项基金计提直接影响了机构年度可使用的业务费额度,会加深一些业务费比较少的机构的资金压力。

四、对于完善《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一些建议

首先,想要保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监管,财政部应该加强对地方监管部门和机构的培训,只有各地都明白了制度的内容,才能方便监管过程中出现误差。

其次,《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主要是为了规范机构的财务行为,而对于机构会计核算方面的规范却起不了完全的约束作用。基于此,在2014年,我国通过多次的专家研讨和调研工作,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机构以及其业务的特殊性,为机构和基金的核算统一制定了一套会计制度。这一新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我国机构的管理。

另外,我国还需要设立科学合理的机构财务报表体系,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行业财务报告体系。

总之,《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实施,对我国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只有处理解决好其中的问题,全面了解其中的内容,引入机构自己的思考,才能够顺利贯彻该办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孟丽君.《机构财务管理办法》解读及问题探讨[J].会计师,2013(7).

[2]白萍.浅谈《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对机构财务管理的影响[J].新财经(理论版),2013(3).

[3]翟金扣.行业会计规章制度的缺陷及改进思路[J].管理学家,2008(11).

[4]王素英.民政部:着力加强福利管理工作[J].社会福利,2010(8).

财政部核销管理办法篇10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直党委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派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社会团体和各类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省属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移或产权核销的行为,包括无偿调出、置换、出售、报损、报废等形式。

(一)无偿调出,是指以无偿调拨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行为。包括:

1.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本部门内部不同经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的无偿调出;

2.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的无偿调出;

3.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因隶属关系改变而发生的国有资产上划或下拨;

4.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因撤销、合并、分立而发生的国有资产移交;

5.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捐赠;

6.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的国有资产调拨;

7.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置换,是指以非货币易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三)出售,是指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四)报损,是指对已发生的国有资产呆帐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行为。包括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有价证券损失、对外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等的注销。

(五)报废,是指国有资产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而出现老化、损坏、市场型号淘汰等,经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产权注销的行为。

第五条省财政厅是政府负责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省财政厅、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工作。

第六条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严格履行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第七条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由省财政厅、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规定权限进行审批。省财政厅或者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文件,是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调整有关会计账目的原始凭证,是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依据。

第八条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办理资产处置,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评估。资产处置单位申请资产处置前,涉及到资产置换、出售的,单项资产原值高于10万元(含10万元,下同)或批量资产原值高于30万元(含30万元,下同)的拟处置资产,须选择有合法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涉及到资产报废的,单项或批量资产原值高于50万元(含50万元)的,原则上须选择有合法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上述限额以下涉及到资产置换、出售和报废的,由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或省财政厅根据情况确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

(二)申报。资产处置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及技术部门提出资产处置意见,填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并提供相关材料,报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或经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三)审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根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审批或报省政府审批。

对资料齐全、符合有关规定的申请,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审批手续。因故确实无法按期办结的,应主动通知申请人并说明原因。

(四)处置。资产处置单位依据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或省财政厅的批准文件,办理资产处置的相关事宜。属于资产无偿调出的,调入、调出单位应当办理资产交接手续和产权变动手续。属于资产出售和资产置换的,出售、置换单位应当到*省国资机构确定的产权交易机构,通过拍卖、招投标、电子竞价等公开交易方式进行出售、置换;在公开交易不能成交的情况下,再通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出售、置换。属于资产报损的,办理相关的资产注销手续。属于资产报废的,申报单位应当根据需要到相关部门办理资产报废手续。资产出售或报废变价收入低于评估价90%的,须另报原审批部门审批。置换进资产评估价低于置换出资产评估价90%的,须另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五)收入上缴。资产处置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应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收入上缴省财政,支出由省财政核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资产处置单位在资产处置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要将相应的资产处置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缴入省财政预算外非税收入专户。

(六)账务处理。资产处置单位在资产处置完成和收入上缴后,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实行会计集中委派的单位应在资产处置收入上缴后5个工作日内(无处置收入的,为资产处置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将处置结果及相关资料报送所属会计核算站进行账务处理。

第九条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处置,经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其中,单项或批量资产原值高于1000万元(含1000万元,下同)的,或省财政厅认为应该报省政府审批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审批(省财政厅代省政府下达批复文件,下同)。属于资产报废的,可不报省政府审批。

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车辆的处置,经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省小汽车定编办公室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其他资产的处置按处置方式的不同,实行分类审批。

(一)资产无偿调出和资产置换。

省直行政事业单位本部门内部不同经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无偿调出和资产置换,单项资产原值低于10万元或者批量资产原值低于30万元的,报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单项资产原值高于10万元或者批量资产原值高于30万元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其中,单项或批量资产原值高于1000万元的,或省财政厅认为应该报省政府审批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审批。

非部门内部不同经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的资产无偿调出和资产置换,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其中,单项资产原值或批量资产原值高于1000万元的,或省财政厅认为应该报省政府审批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审批。

(二)资产出售。

单项资产原值低于10万元或者批量资产原值低于30万元的,报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单项资产原值高于10万元或者批量资产原值高于30万元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其中,单项或批量资产原值高于1000万元的,或省财政厅认为应该报省政府审批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审批。

(三)资产报损。

单项固定资产报损低于10万元或者批量固定资产报损低于30万元的,报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批准后核销;单项固定资产报损高于10万元,或者批量固定资产报损高于30万元,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批准后核销。其中,单项或批量固定资产报损高于1000万元的,或省财政厅认为应该报省政府审批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核销。

除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类资产报损,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批准核销。其中,报损额单项或批量高于1000万元的,或省财政厅认为应该报省政府审批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核销。

(四)资产报废。

单项固定资产原值低于10万元或者批量固定资产原值低于30万元的,报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单项固定资产原值高于10万元或者批量固定资产原值高于30万元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省财政厅审批。

第十条本方法所述批量资产是指同一批处置的资产。同一年度内,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对同一资产处置单位只能审批一次批量资产处置。

第十一条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资产处置时,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供以下相关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国有资产处置的申请报告和申请表;待处置资产产权证明;待处置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性能、用途、价值凭证(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证、固定资产卡片等复印件)。

(一)申请资产无偿调出的,还须提供以下资料:

1.资产调出单位同类资产的使用情况;

2.资产调入单位同类资产的需求情况;

3.因隶属关系改变而上划或下拨资产的,须提供改变隶属关系的批文;

4.因撤销、合并、分立而移交资产的,须提供单位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

5.属于无偿捐赠的,须提供受捐赠单位的名称、机构代码、通讯地址、联系方式等;

6.经国家特殊批准调拨资产的,须提供国家的批准文件。

(二)申请资产置换的,还须提供以下资料:

1.单位对资产置换的理由分析说明,包括拟置换出资产的使用情况,拟置换进资产的需求情况等;

2.拟置换资产双方的评估报告(按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应该进行资产评估的);

(三)申请资产出售的,还须提供以下资料:

1.拟出售资产使用情况;

2.资产评估报告(按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应该进行资产评估的)。

(四)申请资产报损的,还须提供以下资料:

1.损失价值清单;

2.造成损失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或有效证明;

3.对非正常损失责任者的处理文件;

4.涉及索赔的,应有理赔情况说明和相应的赔偿收入收缴凭证复印件;

5.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报告;

(五)申请资产报废的,还须提供以下资料:

1.资产评估报告(按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应该进行资产评估的);

2.国家和省有关资产使用期限的规定或技术鉴定报告;

第十二条省财政厅、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督管理,制止资产处置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办法,擅自处置国有资产,或处置收入不上缴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据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四条省直各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五条未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处置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市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由市县财政局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报省财政厅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