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税法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2:54

最新税法知识篇1

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出,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中税法课程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本文结合大多数高校的税法教学现状和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税法课程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滞后;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素材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以下建议:更新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方法;提高对税法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关键词:

会计学;税法;课程改革

税法课程是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财政学课程,又是学习税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从考取热门资格证上来说,不管是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还是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税法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的目标也是培养一批既有会计专业素养又懂税法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因此,不断提高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教学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一、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特点

(一)税法的本质

税法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关系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更侧重于税种的计算缴纳、申报,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税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

在会计学的专业学习中,财政学、基础会计、经济法是税法课程的前期专业必修课。不懂会计原理、不理解财政知识,就无法真正学好税法知识。与之相对应,一名财会人员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也要熟练的运用税法知识进行会计核算、纳税筹划、编制报表。

二、税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不断优化税法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及水平,加快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分别对本校50名毕业生和300名在校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税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滞后

从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对税法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其自身的重要性并不相符。一般高校会计专业是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税法课程,课程要求总学时为64课时,但是实际安排的学时大多是只有48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对给学生讲解税收的基本知识,没有更多的课时可以让教师采用案例进行教学。

(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税法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教学所用的教材未能及时进行更新,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根据350份调查问卷结果,得出被调查人员中87%认为税法教材内容比较滞后,不能及时掌握税制改革后的最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单一

根据调查结果可看出,被调查人中有73%的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方法。这使得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去理解教学内容,只能进行死记硬背,不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老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到的东西越少。

(四)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要求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现有教师教学结构老化,有经验的教师较少;其次,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税法相关的学科知识在也不断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来适应学科的发展,但是目前许多高校都忽视了教师的深造学习,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知识需求。

(五)教学素材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被调查人员中有83%的同学认为知识繁琐,记不住,78%的人员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税法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对就业帮助不大,需要重新学习培训才能上岗。现行的税法教学割裂了和会计核算的联系,现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课本+习题册”,根据假设的一些数据要求学生完成某个税种的计算,没有相应的原始凭证、会计报表让学生分析怎么交税,也没有建立起学生去企业、税务机关及相关单位实践学习的平台,学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企业涉税业务的处理过程。税法离开会计就是空中楼阁,实践教学的欠缺,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现有的税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税法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今后的税法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更新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方法

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需要多查阅国家税务机关的相关网站,将税法的最新内容和要求及时的传递给学生,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应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税法的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税法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对税法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设计税法课程培养目标时,要按照教学规律、课程特点,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税法知识为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大课时量,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课时。保证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不断掌握所学知识,毕业后能够学有所用。

(三)提高教师素质

税法知识结构全面,教师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才能满足不断更新的知识领域,认真解读税法的最新政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最新政策和相关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利用真实、准确的教学案例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最新税法知识。

(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1.加强税收模拟实验。实践教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最好的过渡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尽快建立完善的税收模拟实训室或是将税收模拟实验引入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案例,结合案例让学生模拟税务系统申报的程序,分别扮演税务系统不同的角色,如税务人员、会计人员,演示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涉税业务,使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下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知识。

2.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时间。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及税务局是非常好的选择。既能解决事务所汇算清缴期人手紧张的问题,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建立记账公司。借鉴国外的做法,在学完税法课程以后,学生可以成立记账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记账服务,纳税申报服务。这些都是真实有效的会计数据,是要存档留存的。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名称:校级课题———应用型模式下税法课程系统化案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泓,费琳,林艳,王虹.大学本科税法课程教学改革与质量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

[2]翟东进.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5).

最新税法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税收改革

一、引言

在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创造、拥有、运用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促进知识产权产生和利用为目的的税制改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国政府和经济组织不断改善知识产权的税收环境以顺应这一趋势:政府之间频繁签订和修改有关知识产权的税收协定,如日美两国于2003年签署的税收协定中规定免除对方企业在本国获得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的预提所得税;发达国家不断适时改革知识产权税收,如英国政府2002年度预算其在公司税收上对企业在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费用扣除上放宽了限制。

税收环境是影响知识产权产生和利用的重要因素,当税收环境适应并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和流通时,知识产权的发明人或作者、所有人、(潜在)交易者等相关人进行研发、创作和交易的积极性将提高,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将提高,对经济贡献越大;反之则将不利于甚至阻碍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利用。进行相关税制改革比较频繁的多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达到80%,而目前我国仅为40%左右。imD世界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数世界排名第25.这与我国税收环境不适应甚至阻碍知识产权的发展不无关系,对知识产权税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现行税制不利于知识产权产生和流通的表现

知识产权税收不仅包含着普遍存在的纳税人和税收当局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知识产权还促进税收体制的不断改革以使其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而这种既包含利益冲突又相互促进的特殊互动关系没有引起适当的关注,致使现行税制不利于甚至限制了其发展,主要表现在造成的现实问题和相关税种的缺漏上。

1.现行税制对知识产权产生的阻碍。2001年我国R&D资金投入达到1042.5亿人民币,世界排名第三,但其投入产出比却明显低于各发达国家。现行研发税收优惠措施设置不当,减弱了研发资金的利用率,使知识产权产生的源泉和动力受阻。(1)我国对研发的税收措施中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较少,多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部门的规范性文件,部分高新区的政策由所在地政府颁布,具有一定的任意性,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2)区域性优惠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实际上造成许多非高科技企业利用各类手段进入高新区享受税收优惠,而许多建于高新区外的高新企业却无法享受优惠,不利于全面鼓励知识产权的产生。(3)大部分优惠措施针对企业而非研发项目,难以使税收优惠真正落实到研发项目上。

2.现行税制对知识产权流通的限制。目前我国税法将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益与传统财产的转让收益、其他产权收益等同而语,仅给予个别行业、特殊企业某些优惠,如软件行业、技术进口企业等,而没有专门针对知识产权交易所得进行税收上的特殊优惠,因此知识产权流通本身并没有得到充分激励。而发达国家十分注重以税收优惠促进知识产权的流通,以《美国国内收入法典》(《internalRevenueCode》)为例,该法典给予知识产权特别关注,如Sec1231(b)中规定持有固定资产达一年以上后出售才可享有20%资本收益税税率,否则就适用35%的所得税税率;而知识产权则无限制,即任意时间出售知识产权都可享受20%的优惠税率,且美国国会于2003年的3月份将该优惠税率降至15%.⑧对于持有大量极具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企业而言缺乏税收激励,进行知识产权交易享受不到更多利益,积极性并不高,知识产权流通自然缓慢,生产力实现效率低下。知识产权的流通直接决定了向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流通受阻则知识产权的价值受损,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随之降低。必须对知识产权交易给予特殊优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知识产权的流通。

3.现行税制对知识产权交易的税收征收和监管不力。当税制不利于知识产权产生和利用时,知识产权相关人受利益驱使,避、逃税倾向增强,也由此暴露出现行税制对知识产权交易的监管不力。目前主要表现在对知识产权交易所得的税收征收和监管方式上的缺漏,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9条规定的预提所得税将有关专利和商标的特许权使用费与租金、利息等收入并提,而在其后又无针对特许权使用费的特殊征管方式,造成了税收征收方式上的漏洞。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4025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均处于亏损状态,年亏损总额达1200亿元。而实际上其中大部分外企采用知识产权的关联交易作为主要避税手段。这与我国“以外资为主导,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国情有关,它决定了我国目前大多数外资企业属于“贴牌经营方式”或单纯的进行“复制加工”,极度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使用的知识产权大部分是国外母公司所拥有的,因此需缴纳高额的特许权使用费,由此成为了避税渠道。

虽然我国目前已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防范,如自2004年9月开始采取预约定价(apa)方式,虽能事先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避税的发生,但并非最终解决之道,因为由两方事先确定的仅仅是“转让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这无法对抱着非正常目地而进行的交易或过于偏离市场价格的交易进行规范和调整,仍然存在着避税空间,反而使税务当局丧失了一定的事后异议权。

上述三类问题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不利于知识产权产生和利用在现实中的表现。同时,在相关税种上还表现为若干缺漏。

目前我国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涉及到知识产权交易的税种为7个,分别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和关税。其中近3年来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关税成为高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避税的主要税种,同时增值税的现行制度也十分不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分别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不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增值税,购进固定资产时发生的技术转让费,和购进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费用均无进项税可抵扣。对作为拥有知识产权比例极大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其无形资产均无法抵扣进项税,造成大部分高科技企业的增值税负税较重,不利于其对科研的投资。同时,研发周期短、创新投资小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多是小规模纳税人,无法向消费者提供增值税发票,使其业务受限。上述缺陷均影响了企业对知识产权资产的投资热情,限制了其产生和流通。第二,所得税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1)大部分税收优惠针对的是企业而非具体科研项目,易造成企业滥用优惠,而没有真正注重科技研发。(2)内外资企业待遇不等使外资企业避税特别是利用价值较难确定的知识产权交易避税的趋势难以遏制,我国在这方面蒙受巨大损失。

此外《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5款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十分不明确,知识产权的“原值和合理费用”也不易确定,法律的模糊不利于促进交易者积极性,也影响了知识产权的产生和流通。

第三,在关税方面,对于逐年发生的外资企业向国外母公司交纳的知识产权使用费,由于海关与税务局之间没有良好的合作沟通体系,海关无法严格控制,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如2001年苏州耐克在国内销售额超过7亿元,其母公司征收的商标特许权使用费率为销售收入的6%,因此向其母公司支付的商标使用费大致为4200万元,如果从支付环节纳税,大约需交所得税420万元左右,但是如果由海关补征,却需缴纳税款1154万元左右(4200万元×(20%+17%))(耐克进口商品平均关税税率超过20%,故最低以20%计;17%为增值税),两者之间相差700万元,最后由该公司与海关协商,补征了235万元。

上述税收体制不利于知识产权产生和利用的表现已充分说明我国税收体制相对于知识产权发展的滞后,进行相关税收改革已刻不容缓。

三、现行税制不利于知识产权产生和流通的原因

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税收的忽视造成了上述问题,因此只有正确理解知识产权与税收体制之间的关系,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改革才能使税收体制最大程度地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

知识产权制度与税收体制之间的相互促进表现为如果知识产权受到税收体制的充分激励,研发的投入产出比高、流通快、实现生产力迅速,而税收体制则根据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适时做出改革。这种相互促进源于知识产权与传统财产的不同之处:无形性、新颖性和国际性,在税收体制上表现为:已成为经济发展核心力量的知识产权,促使现有贸易的各个方面不断变化,甚至产生新的贸易方式,如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了电子商务,因此它作为征税对象的一部分不断冲击着现有的税收体制,推动其改革并要求税收体制能顺应其发展趋势;税收则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财政保障,它始终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规治着知识产权的发展。税收当局只有深入体察经济发展和被征税对象的需求,遵循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则,以保证国家财政为前提,适时进行改革才能使税收体制顺应知识产权的发展。现行税收体制对知识产权的发展鼓励不足甚至有所阻碍正是因为税收当局没有体察到知识产权发展的需求,及时适当革而产生的。

同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比例不断增加的社会财产,其相关人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即希望税收环境最为宽松,与税收当局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冲突。只有使这种利益冲突最小化,甚至将其转化为对两者发展的促进力量才能使税收体制充分地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利用。

这种利益冲突从表面看来,知识产权的相关人得到的税收优惠即为税收当局让与的税收收入,两者追求的似乎是一份既定的非此即彼的经济利益,实则不然,出于以下两点原因这种利益冲突实际上可以转化为相互促进增长:首先,根据拉夫尔曲线定律,在特定范围内,税率降低反而使税收收入上升。即当相关税率处在某一特殊的较低点时,知识产权交易成本的较低,知识产权的相关人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励,从而使知识产权交易额增大,由此产生的税收收入增加大于降低税率损失的税收收入。其次,两种体制有着共同的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是以创新不断为经济发展增添科技动力,税收是以税收收入实行公共管理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因此,某一较低税率下,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转化为对彼此利益增长的促进,这为促进知识产权产生和利用的税制改革提供了基础。

四、改革对策

综上所述,以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利用为目的的相关税制改革需从降低相关税率、改革征收和监管方式两方面进行。

1.降低知识产权相关税率。降低知识产权相关税率,减少知识产权交易成本,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首先,税收当局和企业须重视知识产权对企业和经济的贡献,在知识产权的产生、流通、投入生产实践的全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专门针对知识产权交易实行较低的税率。其次,对上述存在较大问题的税种进行调整。对于增值税,应逐步向消费型方向进行改革,开始逐步实行对企业购进含知识产权的固定资产给予进项税的抵扣,降低企业使用知识产权的成本;对于所得税,企业出售知识产权所得应允许进行部分税前扣除或给予优惠税率,对于个人所得应适当降低相关税率和加大税前扣除,以鼓励个人的创新。此外,弱化具有强烈地域性的科技园区税收优惠,给予企业公平机会,以鼓励创新,降低流通成本为原则,针对特定资产或交易行为进行优惠,而不是针对特殊企业进行优惠;在关税方面加强国内税务当局的内部协调,提高对税源的监控力度,进一步提高外资利用率。只有从多方面降低相关税率,使征收方式更利于知识产权的流通,税收优惠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使知识产权产生和交易成本降低,实现知识产权产生和流通的加速。

2.改革知识产权税收的征收、监管方式。知识产权交易的特殊性,需要特殊的税收监管方式,如针对上述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关联交易转移收入以避税的情况,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处理方法,结合国情制订适当的税收监管方法:税务当局应该自行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数据库,形成公允的对知识产权交易价格的参考体系。当企业呈报内容与之有较大差异,或对企业盈亏、行业市场有重大影响时,税务当局应有权提出异议,在双方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时,应将各自认定的价格或费率以及相关证明资料提交专门的法庭,由法庭做出最终裁决。由司法机构保证市场的公平性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也是解决知识产权税收问题的必经之途。这样对于我国内资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外资企业多属于加工型企业、对我国实际经济增长贡献过小的现状有遏制和改善作用。

注释:

①李顺德。知识经济呼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showarticle.asp?id=180

②乐绍延。日美签署新的税收协定。/newmenu3.php?bid=240&pid=199

③见/info/2004082337.html

④《我国科研支出的效益与对策》/xinxi/show.php?id=5418

⑤《国际竞争力报告》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表的、被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权威经济研究报告,1994年我国首次被列入评价之列

⑥/Contents/Channel_43/2004/0920/content_11943.htm?ChanneliD=43&assetiD=54638&title=我国R&D经费国际水平的最新特征

⑦见《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关于技术进口企业所得税减免审批程序的通知》国税发[2005]45号

⑧《美国国会通过3500亿减税案》/GB/jinji/31/181/20030526/1000419.html

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9条: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上述所得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都应当缴纳百分之二十的所得税

⑩闵一宗。外资避税,流失了我们多少财富。检察风云,2003(23):10

⑾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4)118号

⑿《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5款: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⒀补征235万元税款耐克真假漏税案背后,/system/2003/02/15/000508056.shtml

⒁由美国经济学家亚瑟。拉夫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拉夫尔曲线定律:在特定情况下随着税率的降低,税收收入反而会上升。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冯秀娟。跨国转让无形资产正常交易价格的确定。涉外税收,2004(3)。

最新税法知识篇3

关键词:需求;技能;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当前,在高校的会计专业中,税务类课程主要有税法、税务会计,纳税筹划。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应当是能够掌握税收技能,能够正确核算并进行纳税申报以及能够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但在教学中还是存在各种问题,所以有必要剖析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税务知识与技能在会计类专业中的重要性

1.税务类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个核心部分

在会计专业一般会开设税法、税务会计、纳税筹划这些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从考入大学首先就面临考取会计证。会计证从业考试中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里面就包含了一部分税法的内容,很多高校顺应学生的这一需求,开设了这一门课程。另外,会计人员的各级职称考式,都没离开税法的内容,比如在助理会计师的《初级经济法》,中级会计师的《经济法》,也都包含了税的内容,而且税的知识点成了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还有就是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税法也是必考科目。由此可见,税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会计专业中显得越来越突出。

2.社会对税务人才的需求很紧缺

当前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制度变化很快,比如我国的营改增从2013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服务业试点推广至全国,到当前的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实施;2014年11月、12月关于消费税的政策进行调整;2014年12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又出台新政策;2015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三证合一”。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学到当前最新的知识。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很多大中小型企业,这里也包含一些家族企业,他们的会计人员对当前的新的会计制度、新的税收法律政策不了解或者理解的不透彻,可想而知,他们如何高效的为企业申报税,如何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税,并且规避筹划风险。很多企业需要注入新的力量,招贤纳士,这就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最新的税收知识,学会纳税核算与申报,从而提高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二、高校税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税法基础知识、税的会计处理、纳税申报、纳税筹划这几个模块完全被割裂开

这些模块本应该构成一个体系,在实际中则不然,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种情况,学校税法课程由文法系教师授课,教学中只能是讲解法律条款,不能将税的法律条文,税的计算和税的会计处理结合起来,而且在税务会计开设时老师再重新讲解这些内容,就存在学时浪费。第二种情况,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够完整,仅仅开设了税务会计,课时很有限,大概在60学时左右,并且仅仅安排在了一个学期,不能形成一定的连贯性,课堂上为了追进度,只能提高速度,很多只是对法律条纹的介绍和讲解,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很少,不能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在期末的考核过程中,一般闭卷考试,就是大量题目,学生应对的方法就是临考前死记硬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中偏离实践性,那么学生在就业中没有竞争力

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很多毕业生在刚入职时,先接触到的就是开发票,然而在学校学习时,主要侧重于税的计算,有关纳税申报流程以及各种发票,比如折扣发票、清单发票、差额发票的开具丝毫没有接触。虽然这些难度并不大,但就因为没有动手的机会,甚至连打印机都没接触过,显得适应起来就有些慢,甚至也因此不能获得就业的机会。根据我校对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发现会计专业跟其他建筑专业,机电专业比较,签约时间晚,这里面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会计专业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较高有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难以被企业一下就接受。如果我们在学校的教学时注重实践环节,那么就能提高就业率,也会有利于高校的会计专业的招生。

3.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紧跟税改动态,且实践经验不足

在高校,教师虽然学历都达到了硕士,博士,但实践经验不足,或者忙于科研,或者忙于上课,没有时间去企业参加实践,在教师队伍里缺乏双师型教师。另外,税的学习,本来就很枯燥,尤其是学习纳税筹划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去讲解一些案例分析,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只能照本宣科。

三、几种改革措施

1.做好教学计划,建立税务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就是为了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和实践环节按一定的比例和逻辑关系顺序建立的一个知识系统。税法基本知识,税的会计处理,纳税申报、纳税筹划,不能人为的把这些课程割裂开来,课程必须全部由会计系教师担任,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要有连续性。税务知识可以安排在三个学期,大概150学时。第一阶段税法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大概60学时,此时应该是已经学了基础会计,第二阶段学习税的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50学时(其中纳税申报安排30学时),财务会计也在同步开设或已经学完。第三阶段学习纳税筹划,40学时。纳税筹划课程有必要开设的晚一些,这门课程主要是根据税法的规定给企业涉及一些节税的方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精通税收政策。所以说它的专业性很强,涉及到税收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法学等综合性的知识。教材的选用,一定慎重,三本教材最好为一套的,应当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具备一定的连贯性,又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性。

2.学校要创造实训条件

第一,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税务实训室,通过调研购买合适的税务软件,可以考虑航天的报税软件,当前企业应用较为广泛,也可以考虑税友集团的税务实训软件,它提供35套系统,特点是高仿真、产品全、能评分、带案例,后期维护挺不错。通过实训课程,学生可以练习发票领购,开具正常发票、清单发票、折扣发票、红字发票、差额发票,以及税的纳税申报等各环节的训练。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税务技能大赛,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师生间的学习和和对专业问题的探讨。第二,最终的课程考核方式也要改革,不能仅以最后的试卷成绩定优劣,教师应当注重实践环节,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考虑把期末试卷和实践环节两方面。

3.教师应当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税收制度变化很快,教师要关注税改动态,及时学习,参加培训,这样才能充实课堂,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修改。具体可以关注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网站。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参加企业的税务核算,纳税申报。把教师送出去,把专家请进来,跟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增加教师的实践机会。学校要重视校内外实训场所的建设,在校内按照企业的要求建立实训和工作场所,这样给教师提供更好的机会,可以和企业的税务精英一起去研究,去学习。

最新税法知识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措施

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提供就业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更加严峻,一旦爆发往往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防范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一、中小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

(一)中小企业管理层的税务筹划风险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集中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管理者一般对税务筹划的内涵理解不足,特别是对税务筹划风险的了解更是不多,对防范税务筹划风险的意识淡薄。他们常常以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防范成效却不明显,因此中小企业实施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措施的积极性不高,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二)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企业的领导者在选择财务人员时大都选择和自己比较熟悉、值得信任的亲人。这样就导致大多数财务岗位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财务知识培训,很难将税法知识和会计知识相结合,加大税务筹划方案不科学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与融资的有限性,给出的薪酬没有吸引力,发展空间也不大,因此企业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

(三)税收政策变动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税收法律政策变更频繁。如果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没有及时地根据最新的税收政策加以调整,很有可能由合法变为不合法,使中小企业面临被税务机关处罚的风险。由于税务筹划具有时效性的特点,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难度,尤其是在新旧税法的变更阶段,如果在税务筹划方案从策划到实施这一过程中遇到国家对税收政策进行变更,中小企业有关人员没能及时关注并学习新的税收政策,也没有对税务筹划方案做出及时的调整,就很有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

(四)税务筹划目标选择存在风险

税务筹划的目标有节税、税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税务筹划实施的效果会受到税务筹划目标的影响。如果企业以节税为税务筹划目标,那么税务筹划活动将围绕税负最小化这一目标而展开,这就可能导致企业的决策及安排产产生错误。例如,为了节税,企业刻意避开投资利润较高的方案,同时也没有想到税务筹划的风险与成本;如果选择税后利润最大化,那么税收因素是筹划者在进行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的关键,虽然这是对节税目标的完善与发展,但是税后利润最大化依然没有考虑到筹划风险问题,极易招致企业的短视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仅弥补了节税和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缺陷,还将利益相关者考虑在内。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要求在制定税务筹划方案时要全面的衡量各种因素,保证筹划结果的有效性。

二、中小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

虽然税务筹划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依然可以防范和控制的。就中小企业而言,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认识

税务筹划活动是在恪守国家税收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税务筹划活动有可能会失败。中小企业提高对税务筹划风险的认识,加强风险防范,不但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能够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高瞻远瞩,将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看作是企业战略组成的一部分,重视税务筹划风险,支持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防范工作。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顺利地开展税务筹划工作。

(二)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

税务筹划工作涉及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因而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保证中小企业顺利地开展税务筹划工作,需要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例如,中小企业可以将财务人员分批送到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财经类高校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还可以聘请著名的税务筹划专家、学者到中小企业内部进行税务筹划方面的知识讲解、培训,及时更新相应的税务筹划知识。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税务筹划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可以对有税务筹划贡献的工作人员进行物质奖励,还可以开表彰大会进行精神奖励;另一方面,提拔那些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这样来促进税务筹划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给企业带来更科学、更成功的税务筹划方案。

(三)加强国家税收政策的学习

由于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是税务筹划工作的前提,因此必须及时更新税收政策信息库,充分了解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的变动。例如,中小企业可以定期邀请税务机关人员到企业内部讲授税收政策,解读最新税收政策的精髓。中小企业还可以在新旧税法变更时期针对变更的条款组织内部人员一起学习、讨论来及时更新税法知识,防范税务筹划风险的发生。

(四)选择正确的税务筹划目标

由于税务筹划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目标也应服从于企业的财务目标,并与财务目标相协调。中小企业应该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税务筹划的目标,在考虑各个相关者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股东的利益,避免税务筹划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因考虑不周出现较大的税务筹划风险,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中小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同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并认真分析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落入税收的陷阱,从而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素琴,刘贤仕.浅析税收筹划风险及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

最新税法知识篇5

税收宣传月活动开展至今已有15个年头了,收到了令人瞩目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试就如何完善宣传月活动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近年税收宣传月的主要形式和措施

每年三月中下旬,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各地税务机关迅速行动,按照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制订活动方案,组织各项活动。各地活动虽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但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广场集会式宣传。每年4月1日左右的一天(一般是周六或周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部署,广西各市、县地税机关统一在当地较大的广场或集市,以悬挂税法宣传标语(横幅)、开展文艺演出、散发税法宣传资料、接受咨询、邀请当地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等形式,开展规模较大的宣传活动,并以此拉开当年税收宣传月的序幕。

(二)新闻媒体轰炸式宣传。宣传月期间,广西各级地税部门充分运用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时效性强、受众多、覆盖面广、效果好的特点,深入开展广泛的税收宣传活动。有的邀请当地政府领导和本级局领导在报纸、电视、电台上发表讲话,阐述税收宣传月的重要意义;有的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滚动播出税法宣传公益广告;有的在新闻媒体开辟税收宣传专版、专栏,大规模报道宣传月开展情况,宣传依法诚信纳税的典型,曝光涉税违法犯罪案件。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税收宣传月期间,广西地税局机关及各市、县地税局共发表各类新闻稿件1126篇(条),播出电视专题片82个,电视公益广告1213次,宣传攻势十分强大。

(三)税收知识培训辅导。每年宣传月期间,广西各地地税机关都会有征对性举办领导干部、企业财会人员、个体工商户、下岗失业人员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培训班和举办税法知识竞赛,加强各类人员对税法知识和办税程序的了解,提高他们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2006年宣传月,广西地税系统举办领导干部税法辅导班200期,参加人数8582人次;举办税法知识竞赛83次,参加人数6.14万人;举办税法讲座(培训)班276期,参加人数4.2万人。

(四)送税法活动。广西各地地税机关广泛开展送税法进企业、学校、山村、集市、军营活动,把纳税服务宣传从“办税窗口”延伸到车间、校园、田间地头和军营,2006年宣传月,送税法1972次,宣传面达9.2万人;

(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税法。各地地税部门根据当地民族特色和特有资源,依托“三月三”歌墟、特色产品节和桂剧、小品、相声、歌舞、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开展税收知识宣传。

(六)其他形式。有的市、县利用先进的通讯手段,如KtV点歌系统、手机短信、税法咨询热线传播税收知识;有的利用交通工具开展流动税收宣传,如在火车、大巴播放税法宣传片、在公共汽车、三轮客运车车厢上喷绘税法宣传画;有的开展税法宣传征文活动;有的种植“诚信纳税林”等等。

二、税收宣传月取得的成果

每年税收宣传月,广西各级地税机关根据广西“老、少、边”的实际,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因地制宜,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以2006年宣传月为例,广西地税系统共开展税收宣传咨询活动3786次;送税法进企业(社区、市场、农村、学校)1972次,参加人数9.2万人;举办税法知识竞赛83次,参加人数6.14万人;举办税法讲座(培训)班276期,参加人数4.2万人;接受咨询、热线咨询电话9.57万人次;举行纳税人座谈会232次;播出电视公益广告1213次;悬挂宣传标语6万多条;制作户外公益广告牌652个;税收宣传文艺演出206场,观看人数达31万;印发各种资料72.6万多份。在市级以上报纸(杂志、网站)、广播、电视上共发表新闻稿件1126篇(条),其中:中央级新闻媒体稿件39篇(条),自治区级新闻媒体152篇(条),播出电视专题片82个,编印宣传简报4598期,对普及税法知识,提高公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改善依法治税环境,促进税收工作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初步普及了税收法律法规知识。经过十多年来广大税务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全民“四五”普法活动以及十五个税收宣传月的宣传,大多数群众对税收及一些大的税种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各单位领导尤其是财会人员对本单位所需缴纳的各种税种、税率、计算方法、缴纳方式都较熟悉。

(二)提高了公民依法纳税意识。受历史上“轻徭薄税”思想的影响,过去我国部分公民对征税的观念不理解、不认同,对纳税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和偏颇认识。经过十多年的宣传,依法纳税的理念已逐步被广大公民接受,积极主动纳税已成为绝大多数纳税人的自觉行为;纳税人的办税水平也不断提高,申报质量和数据的准确率大幅提高;涉税违法犯罪率尤其是暴力抗税案件大幅下降。

(三)依法纳税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宣传月向群众广泛宣传了依法纳税的先进典型,曝光了部分涉税违法案件,如今,“诚信纳税”、“偷逃税款可耻”的观念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广西地税的工作氛围较前些年大有改善,许多大型税收征管检查得到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例如,从2005年3月1日起,广西各级地税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行政事业单位为检点的个人所得税大检查,各级党委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和支持,纷纷召开动员会,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按照地税部门的要求进行部署,而绝大多数被检查单位也都能积极配合,认真自查自纠,使该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四)地税系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宣传月充分宣传广西地税系统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地税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税收业务水平,强化廉政教育,不断改善办税的软硬件建设,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的先进事例,加之近几年来广西地税系统强调部门协作,打破“故步自封”和“税老大”的陈旧观念,积极主动与国税、财政、工商、公安、纪检、司法、土地、交通、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并争取工作上的支持,使得地税系统的社会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三、税收宣传月存在的问题

虽然税收宣传月在加强依法治税、促进税收法制建设道路上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税收宣传月活动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问题:

(一)税收宣传月历时过长,影响正常税收工作开展。整个4月份,广西绝大部分市、县地税局和分局把工作重点放在税收宣传活动上,抽调人员、集中财力和物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有些科(股)室甚至“倾巢出动”,其他日常工作受较大影响。

(二)部分地税机关应付了事。由于宣传月活动开展了十五年,缺乏新意,加之活动持续时间过长,一些地税机关对宣传月已有厌倦情绪,在日益繁重的组织收入压力下,不得不“旧曲新唱年年唱,老调重弹继续弹”,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三)对纳税人义务宣传较多、权益宣传较少。部分地税部门仍抱着对纳税人实行管理加监督的旧理念,在宣传月中宣传纳税人的义务多,而对对应的纳税人的权益则宣传甚少,使征纳关系不对称,引起纳税人反感。

2004年4月,中国税务报曾在驻各地记者站的帮助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国部分省市689名纳税人和征税人(纳税人比例占60%以上)作了一次小型的调查(下称调查)。在“您认为税收宣传月的重点应是什么”的问题中,48.1%的人选择了希望今后宣传月“注重内容的务实,力求让纳税人更多地掌握税收知识和税收法律法规”,32%的人选择了“逐渐把税收宣传月演变成纳税人权益宣传月,侧重对纳税人权益的宣传和保护”。由此可见,随着公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如今的纳税人更理性,更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渴望知晓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宣传月活动投入较大而成效较差。在宣传月期间,广西每个市少则投入几万元,多则投入十几万、几十万元,抽调大量人力物力组织开展活动,轰轰烈烈一阵子,但许多活动仅仅是“雨过地皮湿”,收效与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不成正比。在调查“您认为税收宣传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问题”中,42%的人认为“宣传影响力不够大”,34.5%的人认为由于“征纳双方没有真正沟通,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真正需求研究不够”,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8.4%的人则直接说税收宣传月“投入不少,但效果不佳”。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和纳税人对宣传月的成效不甚满意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五)宣传形式虽年年有所创新,但大的突破较难。由于宣传月已开展了十五年,宣传形式虽不断翻新,但近年在内容上、形式上一直没有大的突破,绝大部分宣传活动流于形式,比较粗浅,张贴标语口号,图解政策,不能切实解答和解决人民群众在纳税中遇到的难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宣传效果。

四、完善税收宣传月的建议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广大税务人员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如今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较开展税收宣传月之初的1992年已大为提高,他们对地税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期望值也更高。肤浅的、粗放式的宣传已不能满足广大纳税人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税收宣传不但能了解税收政策,而且还能切实解决实际纳税中遇到的问题,希望税务部门能把宣传活动扎扎实实地融入日常的税收工作中,而不是走过场、作“政治秀”。因此,笔者建议:

(一)缩短税收宣传月活动时间,改为宣传周或是宣传日。地税部门应学习借鉴工商部门开展“3.15”活动的经验。全国性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从1986年起开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全国人民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金牌公益性社会活动,“3.15”也真正成为消费者维护权益的代名词,其影响力大大超过于6年之后开展的税收宣传月。

概括分析“3.15”成功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时间紧凑,在3月15日前后一周左右,开展各种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曝光不良厂商的活动;二是活动立足点是服务消费者,贴近群众,大力宣传消费者的权益、维护方法和手段,受公众关注程度高;三是曝光力度大,不留情面,使不法厂商在市场上难以立足,甚至倾家荡产。因此,建议把税收宣传活动浓缩在一周左右,集中精力、大张旗鼓地开展声势大、收效好的“短、平、快、准”宣传项目,避免以往松散、拖沓的局面。

(二)对症下药,分类施教。从2003年至2006年四年税收宣传月的主题都是“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主题空泛,各地宣传的内容繁杂,效果不佳。各地地税部门在做活动方案前,应向纳税人作专题调查,弄清纳税人最想了解的宣传内容和最欢迎的宣传方式,同时结合当地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分税种、分人群、分阶段、分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宣传,力求把某方面的税法知识讲清讲透,让群众特别是纳税人(包括潜在的纳税人)理解和知晓,这种“对症下药”式的宣传,可能比“胡子眉毛一起抓”式的宣传投入少而效果好。

(三)贴近纳税人开展宣传。要提高税法宣传的效果,就要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关注度,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纳税人关心和实用的角度,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新颖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除开展企业纳税人的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外,对广大群众要开展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税收政策宣传,如:个人所得税、房地产领域税收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涉农税收政策等,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纳税人能够了解和知晓税法,为纳税人学法、守法和用法创造条件。

(四)分层次开展税收宣传。目前在新闻媒体开展的宣传上,各地力度不一,有的请名人做公益广告,有的刊登税收宣传口号,有的则开设专栏。但由于制作播出广告和开设专栏成本高,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此项投入上不免捉襟见肘,而各地水平参差不齐,重复制作,浪费较大。因此,最好不要一级级搞内容形式大同小异的活动,而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作精品式的系列税收宣传广告,在部级各大新闻媒体上搞集中性刊登播放,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各省(自治区)、市的税务部门则把宣传的重点放在为纳税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和纳税辅导上,把宣传的实效放在税收政策的落实上,这样既可达到宣传的效果,又可减少形式主义带来的不必要浪费。

2006年第十五个税收宣传月,此类问题有较大改善。国家税务总局制作了22集电视系列专题片《马斌说税》和两则税收公益广告,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时将专业播出带下发全国各省(区市)国地税局,由各地国地税局联合组织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同时,把节目DVD光碟发送各省(区市)和地市国地税局,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收看。此举既节约了基层税务部门的经费投入,也提高了税法宣传节目的质量,还保证了宣传的覆盖面和宣传效果。超级秘书网

(五)建立长效宣传机制,把税收宣传融入日常的征管工作中。除每年四月份重点关注税收宣传外,各级税务部门应把宣传工作作为税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抓不懈,设置专门的机构、人员,建立长效宣传机制,把宣传工作融入到日常的税收工作中,结合当地的税收工作制订短、中、长期宣传计划,细水长流、润物无声,努力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缴税办税质量。

(六)少“贴金”,多曝光。宣传月中税务系统自我宣扬的多,有自吹自擂之嫌,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而对公众关注度高、群众感兴趣的涉税违法案件,则因种种原因曝光少,或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对有偷逃税企图的纳税人起不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他们反而存在侥幸心理。应选取各种各样的典型涉税案件,包括主观和非主观偷逃骗税案件,进行案例剖析,昭示行政处罚结果或被追究的刑事责任,以达到教育群众,警醒纳税人的目的。

最新税法知识篇6

关键词:CDio税务筹划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45-02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近年来在世界各类高等院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0年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历经四年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CDio工程教育理念基于工程项目工作过程,以生产流程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将现代工程教育概括为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交流能力等。

一、CDio模式与《税务筹划》

CDio模式的主旨就是如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国际工程师,因此最先在我国的实践主要集中于高校的工程类专业,但是其理念是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阶段将工程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教学培养内容以有机联系的方式融入至载体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学习,这在《税务筹划》教学中同样也是适用的。《税务筹划》虽非工程类学科,但其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引入CDio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改变现行教育中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把《税务筹划》教学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社会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税务筹划》目前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税务筹划》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复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复合性”是指它包含多门学科知识:税法、财务管理学、会计学,“应用性”是指其主要是应用性学科,其税务筹划的技术、方法具有实践应用性。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通过税务筹划的技术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达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税务筹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税务筹划的基本理论,包括税务筹划基本概述、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这部分是税务筹划的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即掌握了税务筹划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才能根据会计和税法政策法规和市场的变化制定行之有效的税务筹划方案。第二,企业主要税种的税务筹划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税务筹划。涉及到的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他税种。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并购活动。这是税务筹划课程的核心部分。第三,国际税务筹划的一般理论以及跨国公司的税务筹划方法及案例。纵观《税务筹划》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倾向于税务筹划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而对税务筹划中的风险涉及较少。

2.教学方法。《税务筹划》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专业性比较强,传统教学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授课教师介绍税务筹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并辅之以案例来介绍税务筹划的技术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方法,即使是案例分析,也是以知识的传递和复制为主旨,主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考核方式。《税务筹划》课程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其结课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单一、简单的评价方式,结课成绩以期末结课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并参考平时的上课表现、作业和考勤情况。一般卷面占的比重为85%(或70%),平时占的比重为15%(或30%)。这种考核方式没有考虑《税务筹划》课程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考试前突击学习、死记硬背,这样得到的成绩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而且给别的同学也提供了坏的榜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

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税务筹划》课程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税务筹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税务筹划的基本理论和税务筹划的实务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税务筹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实务部分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他税种的税务筹划,以及企业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并购活动中的税务筹划。根据《税务筹划》课程的知识体系,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税务筹划基本理论、流转税的税务筹划、所得税的税务筹划、其他税的税务筹划、企业财务活动中的税务筹划、跨国公司税务筹划。对照CDio能力大纲,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见表1。

另外,在给学生讲课的过程中,除了讲解以上内容外,还要强调税务筹划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只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税务筹划风险的存在贯穿于企业税务活动的始终,才能够使他们在实际应用中随时注意并防范税务筹划风险,保证设计的税务筹划方案取得最优的效果。因此,在以上六个模块的授课过程中,要穿插税务风险内容,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2.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过程,是CDio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与运用。《税务筹划》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授课时只是照本宣科,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筹划的技术要点。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开发各种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际创新能力。CDio教育模式采取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习组织形式的变化。在税务筹划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转变,宜采用合作性学习课堂组织形式,主要是小组案例合作研讨,该课程的案例教学一般分八个阶段,见图1。(1)布置案例。案例教学中,教师提前布置案例,一般在下次案例分析课上课前,教师把案例内容和要求布置给同学。(2)学生分组。CDio教育模式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一个小组通常由3~6个学生组成。教师布置案例之后,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合作同伴,组建高效团队――项目小组,在团队中推选出有能力的同学管理本项目小组的学习及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确定其为项目小组负责人或组长。经过讨论明确个人分工,各同学明确自己的岗位与责任。此过程着重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技术协作精神、领导能力。(3)查找资料。项目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案例,根据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学会从图书馆,会计、税收、证券等相关网站上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此过程着重锻炼学生的技术知识能力、推想能力、职业技能和道德能力。(4)分组讨论、分析案例。项目负责人领导项目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讨论、相互协作,执行计划并管理好时间,学会利用税务筹划基本理论知识,探索学习知识,发挥团队精神,开启创造性思维,遵守职业道德。此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5)形成观点,制作ppt。在掌握大量信息、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经过讨论,项目小组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出分析提纲或文稿,并制作成ppt。此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与写作交流能力。(6)进行ppt演示,实现经验共享。项目小组指定成员进行成果汇报,走上讲台进行ppt演示。此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电子多媒体交流能力、图表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7)由同学提问和点评到校外实务专家点评再到教师点评。同学们针对汇报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汇报同学和小组其他成员解答疑问。校外实务专家根据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对汇报进行点评,并指出在实务中进行税务筹划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授课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和点评,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从而产生创新性的思想和观点。此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8)项目总结反馈,形成文稿。各小组根据项目交流情况进行修改,并形成文稿。此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和知识发现的能力、总结能力、写作交流能力。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尝试各种角色,培养各方面能力的锻炼,特别是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并有效避免有的学生懒惰、“搭便车”的现象,在整个课程的案例分析讨论中,项目小组内部成员的角色宜采用轮换制。在学习中,学生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通过查找资料、案例分析讨论、制作交流文档、交流汇报、同学和教师点评启发等环节进行交流,创造新灵感、产生新观点,并在项目实施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更加牢固地掌握税务筹划知识;同时,学生在交流汇报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锻炼了口头交流能力和写作交流能力,职业素养、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改革考核评价方法。CDio强调是全面评价,特别是能力评价,应改革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实行多元化考核形式,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考试应以能力锻炼为主,考试为辅,因此,建议考核的重点为:个人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对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CDio)系统的能力。《税务筹划》相关理论知识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考核时采用传统考试形式,但分值只占课程的30%。而对较高的能力目标,则根据案例课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相应的考核。根据CDio能力要求,设定考核评价大纲见表2。

四、结语

通过运用CDio教育理念改革《税务筹划》课程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为社会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应用型税务筹划人才。

[本文为中国民航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税务筹划优质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晓丽.《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2]王伟.税务筹划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探析.梧州学院学报,2012(6)

[3]秦建华.CDio――基于“做中学”的教改新模式.教学研究,2011(12)

[4]伟祖,潘璐,黄杰.CDio教育理念在课程项目设计中的运用.计算机教育,2010(11)

最新税法知识篇7

为满足企业需求,我们必须从教育入手,大力培养了解现代关税制度,能够跟得上时展的国际物流人才。但目前可供高职院校选用的关税教材非常少,一些规范的高职高专教材理论多案例少;一些实用型教材又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我们需要编写反映时代要求,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材。

一、高职高专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体系与内容编排不合理,涉及的内容广泛却不成体系,阐述也不够深入

高职教材往往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删减,这种删减出发点是为了降低教材的难度,实际上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些高职高专关税实务教材沿用了本科教材的框架,删除了框架下的一些难度较高的理解性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好正是对知识点的深入解析,这使得学生学起来更加费解。一些关税教材从目录看教材体系完整,但内容编排上逻辑不清,或者内容单薄不能将问题阐述清楚,多数高职教材的学习难度高于本科教材的根源正在于此。

2.教材偏重理论知识阐述

有些教材理论知识的陈述占了教材的大部分篇幅,作者试图通过一本教材将课程涉及的方方面面知识都涵盖其中,力求做到面面俱到,甚至加入了很多的数学模型,使高职的学生抓不住重点找不出逻辑,教材却因缺少实际案例的引入,使得高职学生无法掌握课程的知识重点。有些关税教材偏重理论缺少案例,有些教材案例详实却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学生很难通过案例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材虽然在每章节前加入案例导入,课后增加练习实训,但这些案例或叙述累赘,或陈旧过时、脱离实际,还有部分案例和课程内容结合不紧密,偏离知识点,缺乏针对性,课后加入的实训也缺乏实际操作意义。

3.教材内容陈旧,不能根据新颁布的关税法律政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大部分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材内容都是依据2008年之前的海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但像海关进出口税则等规章制度时效性强,每一年在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动,同我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在近年来也不断增加,但很多教材基于各种原因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更新版本,使得教材内容远滞后于当前社会实践。

4.忽视高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

高职高专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对概念性、理论性内容学习兴趣不大。一些关税教材只考虑教材体系的完整性与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却忽视了高职高专学生掌握这些理论的能力。例如,一些教材虽然对关税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非常详细严密,但因为教材内容语句过长,以致一些学生看完整个句子却很难找到句子的主谓宾。有些教材在编写时虽然考虑了教材的可教性,却没有考虑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课堂主动参与。

5.忽视职业能力培养

由于编写教材的教师对于企业中的岗位需求与业务流程不熟悉,或者只熟悉部分业务,不能对整个流程进行全面把握,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只能依靠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编写出来的教材往往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岗位需求。教材呈现出重理论、轻实务的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6.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大部分高职专业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学历文凭,而且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关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原来有报关员资格证书,该证书在通过海关总署组织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后获得。报关员资格考试于2014年被取消后,改为由中国报关协会组织的报关水平测试。目前的高职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材并不能适当地兼顾《报关水平测试大纲》的要求。

二、关税理论与实务课程的高职特色教材建设

1.对最新的关税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分析,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更新教材内容和结构。关税政策往往与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由于不了解关税最新政策而错失享受优惠税率的机会其实是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所以企业必须了解最新的法律政策以便确定交易行为。如果教材跟不上政策,那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便是过时的,为了培养学生及时掌握新资讯的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材内容。

近几年,国务院、海关总署陆续公布实施了一些新的行政法规和海关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2014年,海关总署令第213号)、《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15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2014年,海关总署令第218号),并先后同新西兰、新加坡、秘鲁、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4月签署)、中国和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10签署)、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11月签署)、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2015年6月签署)、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2015年6月签署)等。关税教材应对这些最新关税法律规章制度进行解读,紧扣关税业务实操性和时效性较强的特点,及时准确地传授关税的最新内容,帮助学生应对日新月异的关税业务。

2.加大教材中案例和实务的比例,重视学生的参与

教材应遵循学生学习应用课程的需要,在内容编排上加入真实案例,模拟和关税相关的实际工作仿真环境。案例教学通过鲜活的真实案例,将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务内容设计要遵循可教性、实用性、时效性、国际化等要求,要强调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实务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关税教材的案例与实务内容设计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关税征纳流程,提高学生根据法规正确计算关税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解决国际间关税纷争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例如在关税征纳程序的内容中可以通过设计任务,给出任务要求和步骤,方便教师引导鼓励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学生通过扮演企业、报关单位、海关等不同的角色完成任眨从而熟悉关税的征收缴纳流程,征收缴纳要涉及的单证和征缴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等。

3.满足学生参加全国报关员水平测试的需要

结合学生参加全国报关员水平测试的需要,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兼顾报关水平测试的要求,将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贯穿在教材内容中,将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材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参加报关员水平测试考试的参考教材。学生在获得高职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关水平测试证书,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4.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职业性与教育性的整合,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工学结合”。教材结合我国实际的进出口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掌握我国海关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国内税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业务知识,能根据从事报关工作中所需掌握的货物关税税率,各种货物完税价格的定义计算关税税额,计算进口环节的消费税、增值税、船舶吨税等,能够解决与海关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国内税有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达到培养适应国际物流管理工作从业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5.教材中加入关税相关的法律原文,培养学生理解法律原意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知法守法

关税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主要表现为两大模块:一是关税理论模块,包括关税的概念、特点、职能、分类。二是中国关税制度模块,包括关税税率适用制度,海关估价制度,海关进口国内税,关税减免,税款的征纳,关税的强制执行、担保与保全,关税纳税争议及其复议。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组织上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基本知识着手,并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必须阅读相关法律条文。教材中附有《海关法》《关税条例》《原产地条例》《审价办法》《特许权使用费估价办法》等海关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关规章原文。使学生养成学习法律原文的习惯,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解读法律规章制度的能力。

三、结语

在世贸组织一直致力于降低关税税率促进自由贸易的同时,各国希望通过关税政策来保护本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贸易保护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的贸易政策体系中的一部分,而关税政策正是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化两种倾向交锋过程中的核心点。现代关税制度立足于实现关税征纳,既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又保证民族产业安全和稳定的双赢目标。关税理论与实务教材建设必须适应新经济形势下的关税制度,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符合高职高专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2(12):146-147.

[2]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职成[2012]9号.

最新税法知识篇8

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税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且强调实践的课程,在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税法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改革方面的意见。然而,面对“营改增”在全国范围的试点等税收新形势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进一步探讨现行税法课程的改革,培养税收理论知识扎实、税务实务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要求。

一、新形势下会计专业税法课程的特点

(一)内容更新快、时效性强,教学难度大

为适应国际化和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作为调节经济重要手段的税收,正不断发生着变化,税法体系中的税收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随着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调控的目的不同而频繁变动,如“营改增”、房产税的试点、遗产税的讨论等,必然导致税法课程内容更新快、时效性强,加上现有税法教材的滞后性,要求教师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法规的动向,及时更新现有教学内容,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加大了税法课程教学的难度。

(二)内容复杂、关联性强,学习难度大

税法课程涉及的税种多,实体法就有十几种,包括各税种的税法构成要素、税款的计算等;此外还有税收基本理论和税收程序法等。各税种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强、学科跨度大,同时涉及到税收、财政、法律、财会、国际贸易、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点。因此,在学习税法的过程中,既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对比各税种间的异同,还要掌握好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点。而这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三)理论枯燥、实践性强,兼顾难度大

不论从税收实体法的各构成要素到税款的计算,还是从税收基本理论到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务行政法规,都是理论枯燥的法律规范,如果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实际,这些法律就没有任何意义。表面上看税法是税收法律理论,实际上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联系实际进行教和学,才能真正掌握税收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然而,由于税法内容复杂、关联性强、更新快、时效性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兼顾二者难度较大。

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重视不够,学习动力不足

除了准备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的学生外,与其他的会计专业课程如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相比较,学生主观上普遍地没有同等重视税法课程的学习,加上税法内容繁杂,实践性强,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学习动力不足,直接影响到税法课程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

在税法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讲解各税种的基本内容,但是往往孤立静止地讲解,忽视了从各税种之间的比较和联系的角度进行教学。例如流转税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进口环节既涉及到关税,还涉及到增值税和消费税,其中组成计税价格的确定前后有关联。同时,一个纳税人、一种经济业务往往也会涉及不同的税种,如企业销售应税消费品,既涉及增值税又涉及消费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各税种之间借助于纳税人或者经济业务发生了联系;另外,税法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联性也很强,唯税法而税法的教学,带来的是教学效率低,学生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材内容仍然采用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较少采用,使学生难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在各税种的比较、各经济业务的税务处理等方面,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学生大多还是被动地接受,不能达到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实践教学欠缺

税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且强调实践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同时贯穿于税法教学的全过程。然而,许多院校没有税法模拟实验室,也没有比较实用的实践课教材,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如填制纳税申报表、税款入账、电子纳税系统的使用、企业纳税筹划案例的讨论等。尽管目前有些学校开设了纳税申报实务实践教学课程,有配套的《纳税申报实务》教材,然而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在时间安排上难以最优兼顾,税法课程设计基本上是要求学生完成税款计算到税务处理,然后是纳税申报的处理过程,而且通常是各个税种的单项模拟训练,即某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某个税种的税务处理过程。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只是停留在根据所给的数据去计算某个税种的应纳税额,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企业涉税业务的处理过程。实践教学的欠缺,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税法课程独特性的要求

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密切关注税收动态,搜集最新的税收政策和相关信息,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既保持各税种之间的联系,又兼顾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使课堂教学与税务实践保持一致。对于会计专业学生,选择基本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注重税法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理解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体现税法课程独特性的要求。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需求多样性的要求

教学方法是税法课程改革的关键。由于税法课程内容复杂而枯燥,在发挥传统教学法优势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动力,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是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二是情景教学法,通过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景,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是比较教学法,根据各税种之间以及税收与会计之间的联系,将相关税种的要素内容进行比较,或者将税法和会计准则进行比较,抓规律,找异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案例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五是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按照实际工作中办税员的业务工作场景模拟教学场景,要求学生完成税款的核算、申报和缴纳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利用税法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程更贴近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加强税收模拟实验。建立税收模拟实验室,按照税收征管程序,让学生轮流模拟不同岗位人员,如模拟税务人员、税务会计,演示税务登记、纳税鉴定、发票领购、发票认证、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具体的涉税业务、模拟税务法庭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

2.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带领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熟悉经济业务及纳税业务全过程,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弱的状况,为理论和实践良好的结合打下基础。

3.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相结合。随着会计信息化和税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手工操作完成纳税申报实务,并利用税务软件进行计算机操作,熟悉原始资料的录入、记账凭证的打印、账簿登记、纳税申报表的生成,并根据实训资料进行税务分析,编制税务情况说明书,提高学生税务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又掌握了完整的税务业务流程。

4.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可安排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及税务局进行中短期实习。通过税务登记、代领发票、申报纳税、建账、制作涉外文书,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完善考核内容和方式

税法课程的考核应侧重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充实考试内容。结合不断变化中的税法内容,增加税法新知识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和实践性的考试内容。比如,设计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要求学生填制增值税申报表和涉税记账凭证,登记涉税账簿等,使学生掌握最新、最有用的知识。

2.增设考试形式。在传统闭卷考试的基础上,设立开卷、半开卷以及单科论文、调查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并增加其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有助于学生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更新考试题型。在题型设计上摒弃填空题、名称解释、简答等死记硬背知识的题型。设计包括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分析题在内的能够体现学生理解、灵活运用能力的题目。

最新税法知识篇9

2015年,我局将围绕市局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地方税务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税收宣传工作,把握税收宣传话语权,进一步提升社会对税收工作的关注度,提高依法纳税意识。在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中,进一步宣传地税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亮点工作,宣传最新税收政策法规,宣传推进税收现代化的成效,营造社会氛围。在开展宣传月活动的同时,结合“三服务三促进”活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园区,促进深化改革、促进作风转变、促进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塑造部门形象,加强与纳税人需求的互动,从而提高宣传税收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税法遵从度和社会认可度。

二、扎实有效,精心组织税收宣传月活动

2015年税收宣传月活动将紧紧围绕“新常态、新税风”这个主题,继续深入开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和提高税法遵从度、提高纳税人满意度”这一宣传品牌,全面深化拓展重点宣传事项。认真筹划,精心组织,确保税收宣传月活动顺利开展。

(一)积极参与系统内统一安排的各项活动

1、依托行业阵地开展形象宣传。

结合4月份的“局长接待日”和“纳税服务开放日”活动,开展相关行业的“纳税人之家”活动,邀请纳税人代表和学生代表参观办税服务厅、税收遵从教育基地、地税文化展厅等宣传基地,感受现代化的办税环境、高效的便民举措以及鲜明的地税文化。

2、开展“税法进校园”主题活动。

围绕青年学生开展税法进校园活动,继续与青少年税收教育基地——淮北中学展开联合活动。同时选取我县部分中小学,在校园大屏幕循环播放税收公益广告,增强青少年对税收的了解。

3、开展“地税为创业加油”活动。

以各科室、各分局选取新创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面对面”辅导的形式,加强对新创企业的税收政策辅导、会计知识辅导,通过开展“创客”学堂、“创客”之家,进行税法的普及,加强创客间的交流。

4、展播税收公益广告。

积极参加市局2015年公益广告拍摄活动,并利用县电视台、城区主要的户外大屏、地方网站、论坛集中展映税收公益广告、12366宣传片、总局税法宣传视频、优秀动漫短片等,形成广泛的社会认知度。

5、继续落实好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及“三服务、三促进”活动。

根据总局提出的便民服务总体要求,结合市委市政府开展的“三服务三促进”整体部署,坚持以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为第一信号,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1)规范税收行为,减轻办税负担。有效落实《规范》2.0版本,并借助地方政府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各乡镇设立一个便民点。整合实体办税和网上办税资源,非核查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突出政策转化,对各行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分类梳理,集中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清单,在网上进行公开,并实行政策库动态维护。(2)升级纳税服务措施,提升纳税满意度。优化网上办税服务厅功能,探索开发应用手机办税app,构建以网上办税为主体,邮寄办税、手机办税等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办税服务体系,为征纳双方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渠道。(3)开展“纳税人之家”暖心活动。新建绿色建材、电子商务纳税人之家,以“纳税人之家”为平台,开展以案说法、税收政策解读会、“订单式”培训,广泛听取纳税人建议意见,主动为纳税人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进一步畅通征纳双方交流的渠道,体现地税部门零距离、个性化、家庭式服务特色,让纳税人感受到“家”的温馨。(4)“两访两帮”助力活动。深入开展“两访两帮”活动,建立企业问题办理等台账和帮扶档案,明确挂钩帮扶人员,对挂钩帮扶的4家企业进行深入走访,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税收服务需求,提供“一对一”的纳税宣传、咨询、辅导、权益维护等个性化服务。(5)税收“微风”活动。积极配合市局开展的微风系列活动,做好“宿迁地税”微信公众服务账号的投稿工作。开展微信粉丝抽奖活动,组织被抽中的幸运粉丝参观办税服务厅、a级信用企业等,充分运用“微”平台,演绎“大”服务,进一步提高地税微信、微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6)征纳诚信共建活动。积极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舆论氛围,推广应用纳税信用评价软件,开展2014年度“a级纳税信用等级”企业评定工作。

(二)组织好本局独立开展的各项活动

1、举办税企联合知识竞赛。

举办税企联合知识竞赛,参赛队伍由税务干部与企业代表共同组成,题目包括税务知识、会计知识、常识和时政热点等。以竞赛的形式,加深税务干部与纳税人的联系,增加彼此的交流与互动,在普及税法知识,提升业务技能的同时,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相互理解的和谐征纳关系。

2、举办最美税务人点赞活动。

通过地税微博、地税微信平台,以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展示一批新时代、新常态下涌现出的优秀税务干部形象。关注者可以为心目中的最美税务人点赞,同时将从参与者中抽取部分幸运者,为他们送去活动纪念品。

3、举办“12366”进企业活动。

走访1户大企业,2户网络创业企业,3户合作社,组织66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送上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发展。

4、举办“小微企业周”活动。

在小微企业周,集中开展促微、惠微活动。通过组织宣传小分队,分行业开展小微企业税收政策普及活动。通过微信、微博开展“你问我答”活动,现场回答小微企业涉税问题。开展一期“微课堂”,提升小微企业的财务、税务相关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帮助我县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最新税法知识篇10

关键词:纳税人办税能力依法纳税

纳税人的办税能力是指纳税人税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核算以及办税程序、办税手续、计税方法等各方面知识水平的综合反映。作为纳税主体和税收征管直接对象的纳税人,其办税能力所体现和反映出来的办税结果,成为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起点和基础,直接影响着税收征管的易难程度和税收征管的质量高低,也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纳税行为和纳税结果的准确程度以及由此所关联的纳税人利益。纳税人办税能力的强弱与否是一个牵涉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利益的重要问题。

1对纳税人办税能力的基本评估

近年来,随着民主法治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以及纳税人对市场竞争机制和税收征管新模式的逐渐适应,一方面,从总体和纵向看,纳税人的办税能力呈逐步提高趋势,纳税人对提高办税能力及享受税法知情权等方面的要求和愿望也有逐步增强的显示。不少纳税人为谋求自身更快更好的发展,在自我健全内部管理上的同时,自我要求依法纳税,自我要求提高办税能力。但是从局部和横向看,不少纳税人的办税能力还相当低弱,对税收知识知之不多或一知半解,也有不少纳税人对提高自己的办税能力的要求和兴趣不高,对办税能力与纳税人自身发展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从税收征管工作的实际来看,由于纳税人办税能力的欠缺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税收征管具体过程的顺畅度和效率性,隐性地增加了税务部门征管的工作量。与此同时,办税能力的欠缺和不足,也对不少纳税人的自身利益及发展带来了本可避免的有形或无形的损失。因为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有不少属于无故意,而无故意往往是纳税人办税能力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例如纳税人对税收法规不了解、不熟悉,对那些要缴税、要缴什么税搞不懂,或者虽然知道要缴税,但应缴多少、如何计算不甚清楚而造成漏缴少缴税金等。

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提高纳税人的办税能力,对税务部门和纳税人双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2现实形势对纳税人提高办税能力的要求

2.1社会经济发展对纳税人办税能力的新要求

2.1.1社会经济的法治化要求纳税人提高办税能力。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这样的法制氛围的熏陶和启迪下,广大纳税人的法制意识也普遍得到提高,不少纳税人已逐步树立起执法者和被执法者都必须遵守和服从法律,否则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以法立人,以法兴业的法制观念,反映在税收上,体现为征税者必须依法征税,纳税者必须依法纳税,违反税法的征税行为或违反税法的纳税行为都是税法所不允许的。在这种情况下,纳税人首先只有了解熟悉税收法规知识,才能使自己不发生或少发生违法行为而免受税法追究,才能使自己在执法者一旦发生违法行为时能够依法处置而进行自我保护。

2.1.2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要求纳税人提高办税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切经济行为以及与经济行为相关联的其他行为都要按照其客观规律来运作,“入世”以后,不少东西还要与世贸组织所规定的国际惯例接轨,税收也不例外。从法律层面上讲,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在特定的媒体渠道上刊登之后就算正式向社会公告并开始实施。因此,如果纳税人不及时了解掌握这些税收信息,不及时修正充实自己的税收知识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办税能力,就无法准确履行和享受自己的纳税义务及相应权益。

2.2税收征管改革对纳税人办税能力的要求

税收征管改革使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税收征管职能的实现和征纳双方的联系都发生了很巨大的变化,因而对纳税人的办税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2.1在传统的征管模式下,纳税人从税收专管员那里得到一些税收信息,税企联系由专管员做媒介。纳税人习惯于“保姆式”、“被动型”的征管关系,征纳双方法律责任不明,使纳税人产生依赖于税务专管员的惰性。而在新的征管模式下,税企之间的按触方式和联系渠道发生了变更,征纳之间原来的一些联系被新的征管模式所替代,纳税人的纳税主体地位更加明确,纳税人必须面对税收法规,根据自己的应税收入和应税行为,自己决定纳税事务,自己计算应缴税款,独立自主履行纳税义务,并对自己的纳税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而来迫使纳税人自行提高办税能力。

2.2.2原来的征管模式,对纳税人的纳税行为,税收专管员一般可事先事中进行审核,对显而易见的问题可纠正于征管过程之中。而新的征管模式,一般情况下由纳税人直接到税务机关的征收窗口申报缴纳。至于企业是否漏报少缴,要到税务稽核检查时才会发现。如果在税务稽查时发现有纳税人漏报少缴的情况,不但要补征漏报少缴的税款,而且还要按查补税额进行比例较高的处罚,纳税人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支付相应的成本。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假若要能使自己的利益少受或不受损失,纳税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办税能力。

3如何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办税能力

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税收征管模式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纳税人的办税能力,使纳税人真正能更好地自行依法办税,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