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改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4:25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1

关键词:常规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ieC61850标准;GooSe组网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1-0082-03

1概述

变电站作为电网系统中电能输送、分配调度的重要中枢,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国内外电力用户和变配电设备制造商均普遍关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在充分结合各种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力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进一步加深完善,尤其在ieC61850标准颁布以后,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已成为修建变电站和改造变电站首选的自动化方式。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常规变电站ieD设备间不能完全兼容和数据信息不能实时通信互享间的缺陷,实现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常规变电站数字化技术升级改造要点进行分析探讨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和研究意义。

2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GooSe组网方案

按照ieC61850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标准要求,数字化变电站由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组成。由于数字化变电站的数字信息通信网络集成化程度较高,ieD设备间数据的传递与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通讯规约的统一转换。

为了确保数字化变电站网络通信的实时可靠性,站控层与间隔层间的网络组网方式应按照冗余以太网架构进行组网,且其数据传输速率应不低于100mbps。整个数字化变电站网络宜采用双星型结构,并采取双网双工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富裕的网络冗余度,确保站控层各种监控工作站、五防工作站、远程调度、服务器数据库间数据信息的实时可靠通信。过程层与间隔层间数据信息通信网络主要采用GooSe和SV两类信号进行传输,通过GooSe信号网络的双网双工运行方式,确保同ieD设备间数据信息资源的无缝通信共享。如某220kV变电站共有220kV、110kV、10kV三个电压等级,其站控层采用双网星形结构的组网模式,而间隔层分别以220kV和110kV两个部分的测控、保护、故障记录等ieD设备装置进行子网组建,经GooSea网和GooSea网接入到站控层中。常用的220kV数字化变电站组网方案如图1所示。

3常规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技术要点

常规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主要是实现一次设备的智能化和二次设备的集成网络化,对数字化信息进行统一集成建模,将物理设备进行数字网络地址虚拟化,结合标准的ieD61850标准通信规约建设规范的网络通信平台,实现不同ieD设备间数据信息资源的远程传输和实时共享,建设满足调控运行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现代化智能变电站需求的完善数据通信网络。

3.1基于ieC61850标准进行统一集成建模

建立基于ieC61850标准的集成统一通信网络,是常规变电站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的重要保障基础。各种支持ieC61850标准的ieD电子设备将逐步取代常规非ieC61850通信规约的产品,进而实现间隔层中不同测控、保护、事件记录ieD设备间数据信息资源的实时通信共享。站控层中,通过支持ieC61850标准的后台软件、监控工作站、五防工作站、远动工作站以及接入其他ieD智能设备的统一通信规约转换,进而建立满足ieC61850标准的统一集成模型,建立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确保变电站调控运行安全可靠地进行。

3.2设备操控的智能自动化功能实现

对于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过程层设备,由于DL断路器、DS隔离刀闸等一次设备暂不具备自动数字化转换功能。因此,在进行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过程中,对需要进行分散控制的过程层开关类设备,应在现地采用智能操作箱等对设备相关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并经过GooSe数据通信网络与间隔层中的ieD测控、保护、事件记录等电子设备进行实时通信。DL断路器系统、DS隔离刀闸系统等过程层开关设备的现地智能化处理,确保保护、测量、远程操控等命令可以通过光纤以太网网络准确到达变电站的二次继电保护系统中,进而实现与DL断路器、DS隔离刀闸等操作机构数字化网络接口的实时通信,实现站控层的远程智能自动化操控。

3.3数据采集合并单元实现模拟量分散采样

常规变电站系统中均采用传统互感器,而数字化变电站则需要电子式互感器采集现地数据信息。因此,为了实现模拟量的分散采样,采用基于ieC61850标准的mU合并单元对常规互感器所采集的模拟量进行同步分布式采样,实时转换成对应的数据信号,且数字信号严格按照ieC61850-9-1或ieC61850-9-2标准要求输出并送往间隔层中相关的测控、保护、事件记录ieD电子设备中,完成对应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

3.4数据信息及调控命令的集中式处理

集中分散式结构是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的主要网络架构,采用支持ieC61850标准的站控层设备构成整个数字化变电站的运算分析核心,并通过满足ieC61850标准的网络通信与间隔层ieD设备、过程层mU合并单元等进行实时数据信息通信共享。对于变电站系统中的220kV、110kV高压进出线、主变等通过一套或数套支持ieC61850通信规约标准的集中式测控、保护、记录装置(每组均按照冗余模式进行组网配置),构成完善的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对于35kV及以下的中低压单元,由于基本采用室内开关柜形式,因此可以在开关柜中分布装设满足ieC61850标准的间隔层ieD电子设备,分散采集开关柜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统一规约的通信通信网络,实现与站控层相关功能单元的实时通信,完成测控、保护、远程操控等数字网络化功能。

3.5信息的安全性

由于数据信息通信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数字化网络系统的调控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因此,在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过程中,必须考虑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问题。应结合变电站调控运行特征并结合ieC62351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如采取闭环网络访问、密码权限访问、防火墙等来加强数据信息通信共享的安全防护性能,确保数字化调控系统安全稳定地

运行。

4结语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升级改造工程是电力公司变电站升级改造建设中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变电站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经大量工程实践改造效果表明,基于上述技术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升级改造后,各个ieD设备均能正常稳定运行,各类数据实时采集、远程传输、运算分析无误,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装置动作可靠正常。充分说明,基于上述技术的数字化变电站升级改造,能够满足电网系统调控运行的安全可靠、经济稳定运行的功能要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升级改造将会在我国变电站系统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国刚,刘骥,张长银.变电站的数字化技术发展[J].电网技术,2006,30(S2):517-522.

[2]董科,关彬,王巍.ieC61850与mmS的映射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0):92-95.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2

关键词:传统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模式;技术特点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对电力设备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技术也在日益更新,特别是交流采样值通过ieC61850-9-2协议的网络传输技术也被用户逐步认可。传统的一次设备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数字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传统变电站的数字化改造,基本取消了硬接线和传统的二次继电器逻辑接线,所有的开入、模拟量的采集均在就地完成,转换为数字量后通过标准规约从网络传输,所有的开出控制也通过网络通信完成,真正实现了网络数据的共享。

1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主要技术特征包括:

1.1非常规互感器的使用

非常规互感器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电子式互感器,一种是电光效应的互感器,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输出低压模拟量和数字量信号,直接用于微机保护和电子式计量设备,去除了许多中间环节,适应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需要,由于动态范围比较大,能同时适用于测量和保护两种功能。因此,非常规互感器对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智能操作断路器是根据所检测到的电网中开关开断前一瞬间的各种工作状态信息,自动选择和调整操动机构以及与灭弧室状态相适应的合理工作条件,以改变现有断路器的单一分闸特性。

1.3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变电站内的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其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1.4自动运行的管理系统

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反映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2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的基本要求

ieC61850规约将数字化变电站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如图1),各层内部及各层之间采用高速网络通信。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间隔层和站控层的设备及网络只是接口和通信模型发生了变化,而过程层则由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设备以及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的电缆连接,逐步改变为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设备、合并单元、光纤连接等内容。因此,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主要是对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进行升级,将一次系统的模拟量和开关量就地数字化,用光纤代替现有的电缆连接,实现过程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的通信。

3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的模式

由于数字化变电站是基于过程层信息和站控层信息在以太网上的完全共享,又由于数字化变电站采用了一系列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因此,从实用化层面分析,目前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可以采用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基于站控层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该系统与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基本类似。间隔层智能电子设备ieD(保护及自动化装置)仍然可被安装在间隔层设备上或集中组屏。这种模式的推广是为了解决传统变电站中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及信息互操作问题。由于变电站的智能设备的通信及功能被约束在ieC61850标准范围内,因此,整个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的信息传输被标准化,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可维护、可扩充性能大为提高。联闭锁的GooSe信号及保护间的配合信号也可以在这里实现。

(2)基于传统互感器及过程层GooSe信息交换的数字化变电站。这种模式不仅在站控层信息交换采用了ieC61850,而且增加了过程层网络进行过程层信息交换。对于每一个间隔,配置了过程层智能操作箱,首先将设备的信息及操作数字化,与之相关的间隔层智能电子设备ieD(保护及自动化装置)则通过光纤以太网与对应间隔智能操作箱相连接。ieD与合并单元、智能操作箱之间既可以点对点的方式互联,以网络总线方式相连。ieD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变电站的任何地方。由此可见,原来一次设备与ieD之间的传统的大量铜芯电缆被少量的通信光缆代替了。同时由于建立了过程层网络,过程层的高速采样数据可以被不同类型的装置共享,从而大大简化了现场的一次接线。

(3)基于站控层及过程层全信息交换的数字化变电站。与第2种模式相比,该模式采用电子式互感器代替了传统互感器。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在数字化变电站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无论是有源式、无源式、还是内置GiS式的电子式互感器,由于采样直接在一次进行,转换为光信号后经过光缆传给二次,使得互感器对绝缘的要求大大降低,并大大减小了模拟量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

根据上述三种方案的技术特点,不难看出全信息交换的数字化变电站既能比较好的解决现有自动化技术的缺陷,又能克服传统电磁型设备的不足,是现阶段比较理想的数字化改造模式。组网模式参考图2。

4实例分析

110kV长洲站作为广州电网全数字化先进技术应用试点,采用了罗氏线圈电子式互感器、低功率线圈(小信号)互感器、智能操作箱、基于61850规约的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系统由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组成,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结构,所有二次设备均支持ieC61850规约。通过GooSe网络快速变量传输机制进行间隔层控制保护装置之间的通信,解决了保护死区和开关失灵等问题,同时减少了电缆,方便了工程的实施与维护。高压室与控制室间采样数据、控制命令不再依赖控制电缆传输,电磁兼容问题也得以抑制。而且利用GooSe在信号没有变位的时候,发送心跳报文实现了链路的状态检修,解决了传统电缆接线松动无法检测的隐患。

结语

全数字化变电站有着传统变电站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应用电子设备数量多是数字化变电站的一个潜在缺陷,长期户外高温运行,对设备的健康和数据采样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完全网络化的设计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而且为了保证系统冗余度所采取的措施,也为设备损坏时的及时更换带来不便。因此,在实现传统变电站数字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快解决数字化运行的一些问题,使得这种技术更好的为实现智能化电网服务。

6参考文献:

[1]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展望[J].华东电力,2006,(8).

[2]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23).

[3]李映川,王晓茹.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的实现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2005,26(15).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3

【关键词】虚拟技术;展示;互动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以展示历史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为主,主要介绍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现设8个展厅16个展区,由第3厅开始大量展示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包括鞍山群早期生命、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辽宁的古人类等。第4厅为整馆特色厅陈列的是世界著名的“热河生物群”标本,包括一亿多年前辽西的“恐龙王国”、“古鸟世界”、“花的摇篮”等。第8厅是气势磅礴的“辽宁大型恐龙厅”。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多为传统博物馆展示和陈列,除第六厅互动科普厅和个别展厅采用了虚拟和数字化展陈技术外,大部分展厅以静态图形和标本展示为主。

展厅实物展示虽然是藏品展示的主要方式,但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展览受场地大小限制,展览展品更换费力;针对古生物展览中的一些年代久远、易氧化变质的展品,如植物种子、动物羽毛,不适宜长期展出或者不适宜展出;实物展示缺乏灵活性,尤其对于科普性质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完成与观者的良性互动。因此,为了弥补传统实物展示的局限,采用虚拟技术实现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改造尤为重要。经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数据分析,本人认为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可进行一下数字技术方便的展示改造:

1.参观过程的“个性化指定”

通过数字交互技术实现古生物博物馆参观过程的“个性化指定”。即参观者在自然博物馆展厅中使用数字化智能系统进行参观时,计算机系统会根据参观者所需求的个性化、使用的趣味性以及感知性等多方面考虑,提供一套多风格适合参观者个性化特点的展示参观方案,充分调动参观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调参观者融入展览中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在系统界面设计上采用一套高级交互性智能界面设计。如,中国台湾国立暨南国家大学提出了一个XSL(extensiblestyleshectLanguage:可扩展样式语言)的多展示框架,根据参观者的个性化特点选择适当的XSL展示方式,构成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不同喜好参观者的展示参观系统。

2.数字化“扩增空间展示”

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将虚拟展示空间与实体展示的空间结合,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参观者可配戴使用区域定位系统、头盔、立体眼镜等装置观看,用激光指示器指向展品,进入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信息内容,触摸感兴趣的展品,获取各种额外信息,如特色展厅第4厅展出的主题为“花的王国”的部分可添加加强现实技术,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虚拟呈现,实现参观者与植物之间的互动与接触,通过头盔和立体眼镜的配合完成植物的短期迅速生长,对解决古生物博物馆实体空间展示所缺乏的灵活性和其中的虚拟空间展示中丧失情感等缺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另外地面互动投影技术也可在此展厅中增设,通过多媒体互动投影技术,实现大场景,配合风、花丛、水流声效,令参观者走入其中,置身植物海洋。

3.三维场景深度复原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已经采用了三维场景复原与漫游技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结合实景人物拍摄的手法,实现多角度空间的古地球环境虚拟介绍,包括空中鸟瞰等角度展示环境,再带着参观者着眼细节以动态的形式讲述,地点标注显示等等。

4.多幕投影与三维跟踪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第8厅展示的是辽宁代表性的恐龙骨骼标本,可结合多幕投影和三维数字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展示改造,可为参观者配备三维空间跟踪定位器、数据头盔、立体眼镜和数据手套,运用互动手段丰富展览内容的形式解读侏罗纪年代地球上的奇异自然景观,以及辽宁地区代表性的恐龙品种,通过系统声音识别系统模拟恐龙叫声,通过喷水装置产生瀑布水花溅到身上的触觉感受。运用数字手套对看到的恐龙进行点击,可以详细观察到任何一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另外可同时使用幻影成像、多幕场景自动转换技术,将现有场景与前景中的仿真环境有机结合,利用光电、音效模拟虚拟场景,针对大量动物、人物可使用多场景多幕剧来表现,其中,不同场景的转换是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完成,在表演时可根据剧情自动转换,并可观察到在不同分配方案情况下的恐龙演化、灭绝情况,还原一个逼真的侏罗纪世界。

5.增设留言签名系统

在参观完后,参观者可在此系统前签名留念,参观者在手写屏上书写留言并保存后,留言内容可同步输出显示在大屏幕上,大屏幕可同时显示最近的四个留言内容,留言内容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依次排列,当有新的留言内容保存后,将替换当前大屏幕显示留言中最早的一个留。另外此设备还具备新建留言、书写留言、选择笔触、选择颜色、笔画粗细、清除留言、保存留言等功能。

虚拟数字与互动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展示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辽宁地区古生物资源丰富,针对地区特点设计师可恰当选择数字化展示的表现方式,进而使博物馆数字化展示陈列方法更为多样和有效,提升创新性的同时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得以更新与改善。另一方面加大展示陈列方式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的力度,才能使展览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充分协调发展,更大的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与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跃生,浅谈360度全景摄影技术在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4(10)。

[2].张妮佳;;VRmL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01)。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4

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估测。我国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相关文件,文件中详细表明:预计到2015年,国内将停止使用模拟电视进行讯息播报。这意味着我国对数字电视发射模式的掌握及技术条件将日益成熟和完善,我国广播电视正一步步的向数字化时代迈进。在接下来的几年或是十几年间,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将步入一个崭新、高速的时代,无线数字发射技术将实现历史性的巨大变革。无线数字发射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无疑会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2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的技术特点

对于规模较大的广播电视发射机生产商来说,其捕捉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信息的速度较快,其对社会需求具备灵敏的嗅觉,这使得他们生产理念的转变较为迅速。数字电视发射机研究、设计和生产成为现阶段广播电视发射机生产商所主要经营的项目。数字电视发射机具备以下几大技术特点。

2.1校正技术的应用

当前,在欧洲等众多发达国家的数字电视发射机制造领域,技术人员已经完成了将校正技术应用于数字电视发射机上的研究试验。校正技术是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一项高智能应用技术。该技术的具体功能应用为: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启动的过程中,无需工作人员的干涉和参与,其能够对发射机的性能进行自动调节,使其工作状态达到最佳水平。除此之外,校正系统能够对发射机工作过程中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发射机因故障产生而导致的功能失效问题以及机体老化失灵等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校正,以此来保障所发出信号质量的优异,降低维护过程中的工作难度。数字电视发射机中校正技术的应用节省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发射出去的信号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2.2大功率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应用

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其英文简称为LDmoS。在技术研发的起始阶段,LDmoS的技术研发是建立在蜂窝电话技术的基础上的。LDmoS晶体管在蜂窝电话技术中的应用促进了蜂窝通信市场的迅猛发展,顺应了社会大众对通信技术的基本需求。LDmoS技术依附着蜂窝通信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深化和完善。因LDmoS晶体管使用成本低、所产生经济效益大的特点成功取代了双极晶体管的应用,使之成为当前电视发射机制造商所普遍选用的晶体管类型。

2.3n+1系统应用

n+1系统指的是一台发射机对多台做备份。固态发射机的累计大多是运用一些性能不稳定的系统构建设备来进行积累的,如放大器、电源等。一般情况下,为了提升系统中各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技术人员通常会使用双激励器来代替模块化的激励器的性能。因备份无需电子管和速调管发射机等构件,这意味着n+1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由多台发射机所组建的台站的资本投入,实现了台站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冷和液冷系统的采用

冷却系统的开发和设置要尽量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现阶段,发射机生产商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致力于对风冷系统和液冷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用户在选购产品类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冷却方式。风冷和液冷系统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使得传统的固态机风冷方式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3模拟发射机数字化改造分析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5

关键词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改造;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tn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1-0007-0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效的带动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就广播电视来讲,目前正在经历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变革过程,广播电视经历了从无线到有线,从直播到录播再到直播的发展过程,目前又面临着广播电视网络化制作和网络化播出的变革过程,这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目前,在广播电视网络化改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去发现和解决。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分析研究了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中的相关问题,为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向前发展。

1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在实践中有效的推动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符合信息时展的客观要求。网络的快速发展顺兴了广播电视发展的趋势,为广播电视的快速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平台。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能够汇及到广大民众,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加快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广播电视是开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使得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各种信息,促进自身的生产生活。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化,可以为电台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封闭、分散的电视制作方式,进行台内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媒体整合优势新格局的形成,最终促进广播电台的向前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台开展数字化网络建设能够带来很多好处,这对于广播电台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应该进行大力改造和应用,促进广播电台的健康发展。

2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改造的进程分析

首先是对电台的中心设备进行改革,我国广播电台从模拟技术向着数字技术的过渡是遥控中心的数字化开始进行的,绝缘体是从20世纪的90年代,一些大型的电台首先对播控中心的制作和储存设备进行了数字化了改造和更新,目前这些大型电台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然后进行改造的是节目传输的数字化,这是数字化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技术进入到广播节目的传输领域。1997年开始,数字电视发射数字化开始兴起,我国着手开始建立数字电视的播出系统,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改造的思考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广播电台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做法主要是建立音频工作站系统,建立强大的音频资料库。为了能够在工作中更好的促进广播电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首先就是要具备完善的管理模式,制定正确的管理方案,使得各项工作都可以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提升工作的效率。另外,要做好相应的预算,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费,从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各项工作。广播电台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一项十分巨大的项目,所需要的经济开销十分的巨大,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广播电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最终是要促进光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光电产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十分的注意各项预算,尽可能的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另外还要注意在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广播电台的数字化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选择专业性的人才开展工作,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的保障工作的质量,还可以有效的缩短工期,大大的降低成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数字化和网络化覆盖的问题,不仅仅要考虑到固定接收的问题,还要考虑到移动接收的问题,这是因为地面数字电视不单单是在用户家里进行接收,同时也可以在通过一些车载设备进行接收,这就需要一些专业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大研究的力度,适应农村、城市不同的接收环境的要求,最后就是要完善进行监督的机制,使得用户可以方便的对于开展监督,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改造的发展要求。

4结论

总的来讲,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广播电台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这是广播电台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员应当牢牢的抓住,把握好机会,吸取国内外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经验,进行必要的借鉴和利用。完善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最终促进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改造的顺利完成,促进广播电台的健康发展,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顾晓莉.电台音频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9).

[2]姜淑琴.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基础技术[J].新闻传播,2011(3).

[3]石炳环,孙海山.在商场建立广播电台直播室的技术应用[J].才智,2009(16).

[4]叶祖贤,宋国洪,戴建秋,卢思海,温毅.广播电台数字化改造中的设备选型与系统设计[J].电声技术,2011(9).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6

关键词:机械专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

计算机技术已全面渗透到机械领域,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已成为其必备的基本技能,企业在招聘中也将这项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为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掌握和应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优秀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广泛调研和细致分析,结合我校机械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典型数字化设计、分析、制造技术工程软件应用为主线,以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贯穿于机械专业培养过程始终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培养体系。

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保持专业原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对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的教学内容、实习和实训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能力的教学体系。

(一)工程制图类教学与实践

工程制图类是学生认识机械、了解机械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开设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三维设计等制图类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计算机绘图将制图基本知识、视图表达方法、零部件绘制、装配关系等用计算机实现,提高了效率和设计质量,加深了对机械制图的理解和掌握。在三维设计中,通过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动态仿真,使学生容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创新热情。

(二)工程力学类教学与实践

开设了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如aDamS)和有限元分析(如anSYS)等分析课,增强工程力学类课程的直观性。如将刚体的静力学、动力学分析,变成动态的曲线或动画等输出形式,将构件的应力、应变分析等,变成动态的颜色改变、形状改变以及数据改变,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三)机械基础类教学与实践

机械基础类包括完整的机器设计过程―运动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利用aDamS等可以根据机构的运动尺寸建模,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为工作能力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利用anSYS等进行应力、应变以及应力集中问题的仿真分析,加深学生对传动方案、结构尺寸和选用原则的理解。

(四)机制基础类教学与实践

机制基础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能力。针对工程实际中的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机械产品零件,根据生产纲领要求以及现实生产条件,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利用数字化设计表达夹具零件和装配体,并验证其设计结果。

(五)数控技术类教学与实践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典型加工对象,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首先进行建模、编程,生成加工轨迹,仿真加工及检验,后置处理,最终生成数控G代码。通过串行通讯或网络,实现上位机与数控机床之间通讯,将编制好的数控G代码下载到数控设备中,从而进行实际加工。从对象建模、刀具选择、工艺规划、代码生成、实际加工、加工效率检验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综合能力。

(六)现代设计方法类教学与实践

反求工程是现代设计方法之一。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无接触地扫描被测对象表面轮廓,获得几何数据,构建曲面数字化模型,经过后置处理,生成Rp需要的模型截面轮廓数据或nC代码,最终复制出原型或加工出实物。反求工程实现了从产品原型、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的数字化,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训练的目的。

二、工程训练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工程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四年不断线,分阶段、分内容、分层次系统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一)机械基础认知实习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进行包括传统设计、数字化设计、常规制造技术以及数控制造技术等在内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方法的参观演示,使学生对主要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和实现方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

(二)机械基础技能训练

进行全面的机械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绝大部分时间是用于车削、铣削、磨削、钳工、焊接、铸造、锻压、冲压、剪切等传统制造技术训练。同时,也进行简单典型零件二维、三维设计、读图能力训练以及基本的数控加工技术训练。

(三)数控技术训练

学生使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手段进行典型零件的设计和数控编程,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突出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二者的有机融合。

(四)特种加工训练

训练学生掌握和使用多种与特种加工有关的设计、加工软件,掌握特种加工方法。加入这些训练内容,可使训练内容更加全面、生动、丰富。

三、项目驱动式第二课堂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项目实践过程与听课不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经历。项目课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学生将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提炼、分析、总结,提出有创造性价值的课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有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根据各种学科竞赛的主题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实践,选拔优秀的创新设计作品参加竞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教师提供项目课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设计构思、具体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装配调试以及产品商业化等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付诸实践。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手段为项目课题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语

以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培养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该方法行之有效。不但使学生在空间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常规工程设计制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其创新设计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和训练,适应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雷辉.机械类专业实验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链式工程训练实验教学法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2]张树仁.构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专业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黑教高处函[2009]7号);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53)。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7

关键词:模拟mmDS系统数字化改造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043-01

当前有线电视发展背景下,模拟mmDS技术已然成为各地区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的重要补充,这一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在一些市县级地区投入使用,这对于农村地区电视信号覆盖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然而伴随民众对于电视信号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模拟mmDS的有限带宽仅仅能够维持20余套电视节目信号的输送,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电视节目的收视需求。由此可见,实现模拟mmDS系统数字化改造的实际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mmDS的概念与技术特点分析

1.1关于mmDS

微波多路分配系统简称mmDS,也有人将其称作为多频道微波分配系统,其最初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于90年代初期在我国得到普及。这一系统有着体积小、质量轻、占地少的特点,且安装调适过程也较为方便,因此,在农村或郊区得到了普遍应用。mmDS作为一种图像分配传输技术,主要采用视距传输的方式来实现电视信号的传播,其工作频段通常控制在2.5~3.5GHz之内,因此,无需安装过多屋顶设备就可实现电视信号的大范围覆盖。当前mmDS主要以采用调制技术为主,其发展趋势正逐渐朝着VoFDm的方向迈进,实现反射与接收端信号的有效结合,形成性能更加强劲的信号源。mmDS同时实现了对上行数据流和下行数据流的控制,由于成本相对低廉因此经常适用于小型局域网,它也被通称为宽带无线技术。能够选择任意的下变频器是mmDS显著的优势之一,这一过程能够使电视信号落在电视频道的不同频段,通过频段增补的方式来有效避开当地无线电视信号的干扰,这对于频道占用问题的解决极为有利。

1.2数字mmDS的特点

第一,节省投资。针对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的差异性,数字mmDS技术能够及时对其中的差异性进行整合,既避免了大规模电缆光缆的铺设,同时也减少了必要的技术维护过程,这对于运行及维护成本的控制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第二,节目数量增加。数字mmDS传输技术通过mpeG-2这一数字压缩方式能够实现对6~8路电视节目的有效压缩,于8mHz通道中传输显然极大地促进了频率利用率的提升,实现了节目数量的显著增加。

第三,抗干扰性能较好。不同于传统的mmDS技术,数字mmDS传输技术主要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方式来实现信号覆盖,这一技术本身显然有着更好的抗干扰性能,在相同的传输条件之下,数字mmDS技术的信号接收场强更低,这在降低数字发射机发射功率的同时对于信号质量也是有效的保障。

第四,稳定性较高。由于采用无线发射的方式,因此,避免了电缆光缆以及光接收机等设备的干扰,这对于控制中间环节的损伤问题极为有利,因此,数字mmDS技术的故障发生率相对较低,设备的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

2模拟mmDS系统数字化改造的实际应用

2.1系统组成

第一,数字前端与mmDS系统。模拟mmDS系统数字化改造的数字前端系统主要由编码器、码流转换器、加扰机、复用器、条件接收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数字混合器以及Qam调制器构成。高频头对卫星信号进行处理后便由功分器传送至不同的数字卫生接收位置,这一过程中aV数字信号与mpeG-2压缩编码的aV信号经过复接器处理之后流向加扰机,在Qam调制之后再由电缆光缆传输到数字mmDS发射机当中。

第二,网管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和条件接收系统共同构成了模拟mmDS系统数字化改造中的网管系统。其中条件接收系统作为重要的技术保障,能够方便数字电视信号的有效接收,通过对数字电视信号的处理来实施必要的数字加扰,再经过加密处理后与信息传输流一同传送。

第三,发射系统。实际信号发射过程中,Qam调制相位抖动问题也会造成相关的检测出现失误,一旦误码率偏高就会导致信号的失真,因此,发射系统中的设备要求是较为严苛的。通常在偏离载波10kHz位置时一般要求能够达到-110dB,这显然是模拟mmDS发射机难以达到的,因此,设备的改造问题也不应忽视。此外,对于微波本振源的稳定性也有一定要求,发射机在进行改造之后应当采用双重技术来实施稳频操作。

第四,接收系统。用户接收系统一般是由网状天线、下变频器以及机顶盒工程,通常下变频器的相位噪声以及接收噪声系数都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下变频器的选择还需要处理好与当地现有无线发射频道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避免同频干扰问题的产生。

2.2注意事项

模拟mmDS发射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考虑到发射机本身的混频器和本振源之外,还需要从滤波器方面实现对发射机的全面改造。此外,针对发射机功放部分和激励器的改造也不应忽视,这对于突出数字发射的通道增益以及控制发射机的误码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为有效的供电发射系统,数字mmDS应当形成自备发电机与两个独立存在的电源,通过交流稳压电源来抑制雷击和浪涌电压对电源的不良影响。在同频干扰问题的解决方面,可以从现有mmDS系统的同频干扰预防措施着手,采用天线变换或是极化处理的方式来有效实现对同频干扰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模拟mmDS系统数字化宽带接入并非仅仅是对现有光纤网的完善与补充,与此同时数字无线mmDS宽带接入系统的生存空间也是极其广泛的。相较于光缆网而言,数字无线mmDS的宽带容量较大,在维护成本、建设周期以及设备使用方面也有极其显著的优势,甚至今后移动接入方式的引入也能够更加凸显数字无线mmDS技术的使用优势。有此可见,模拟mmDS数字网的改造已然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更新过程不仅为无线宽带接入夯实了基础,同时数字mmDS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在优化广播影视质量方面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旭辉,赵峰云.包头市无线数字电视网络的组成及其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07(12).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8

【关键词】三网融合下一代数字电视网络双向改造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普遍受到关注,在现如今的数字有线电视网络中,三网融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三大网络经过技术改造,其主要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也趋于相同,在网络架构中实现资源共享,用户可在网络上享受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项服务。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的是三网之间的物理融合,而是指高层业务的应用融合[1]。

1数字化双向改造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人们日益强烈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广电总局推出了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的目标,满足各阶层的用户享受视频点播与远程教育的多媒体生活。三网的融合发展,正是广电数字化双向改造发展的契机,为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广电网络需要大量采用数字化双向改造的技术,从而确保广电在三网中有着强大的竞争优势。而广电数字化双向改造技术的发展,包含基本技术目标、管理目标、服务人群目标和质量目标[2]。

(1)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广电网络数字化基本技术目标是以完成模拟数字化的升级为前提,着眼于HFC上,实现单一的广播服务方式到双向互动点拨服务方式的改造,增强广大用户与广电工作者的联系与互动,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提升了网络数字化的进程,提高了网络终端用户进行视频检索时的速度与效率。(2)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的管理目标,是确保用户对数字化电视的可控性、可管性,这是广电网络服务于广大用户的基本责任,也是广电网络数字化与普通网络业务的不同之处。现今,基本的广电网络数字化的基本管理目标还包括广电网可支持的三级管理体制,从平滑过渡到扁平体制的技术内容[3]。(3)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的基本服务人群目标是大众化、个性化,而在对用户进行服务时,也包括与广电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实时服务模式。广电总局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国家声音的传播媒介,也是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信息传播给每一位中国用户,是它的基本责任[4]。(4)广电网络的数字化双向改造的质量目标,是尽量满足于广电用户在搜索时能够享受标清和高清的接受标准,并且还需满足频道切换时的时效以及其他内在性能标准。接受现今快速发展的国内外的先进建议,制定相关的规定与标准,才能为广电用户更好的服务。

2“三网融合”的意义

三网融合是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以及下一代互联网进行演进的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将技术功能、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目的,使得网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以及广播电视等多项服务。

三网融合在各方面的应用都比较广泛,在交通、环保、政府工作、安全教育、家居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而三网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得电视可打电话、上网,手机可上网、看电视,电脑可打电话、看电视,将这三大领域进行交叉融合,使得各个阶层的用户均可使用,也为上游设备提供商带来若大的收益。

而三网融合也可叫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互联网和电视网三大网络相互渗透兼容,打破了电信运营上与广电运营商在传输领域的恶性竞争。而三网融合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物理网络角度,二是服务网络角度。

2.1物理网络角度

(1)从电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的传输网上看,在我国网络架构上建设一个骨干传输网是完全没问题的;(2)从经济角度上来看,传输骨干网上的大运营商在对在网上建立骨干传输网所需的投资能力与经营成本均可接受;(3)从城域交换网上来看,普通电信网之间的电路交换机是电路的分组交换机,互联之间的网路交换机是路由器;(4)从接入网上看,在网络端口的接入端也有着五花八门的接入线,这其中并不存在着相互融合的关系。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还不存在能够彻底对物理网络进行融合的技术,而在市场经济格局下,对于物理网络的三网融合也没有任何必要。

2.2服务网络方面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各行各业之间无法存在网络融合的问题,有的只是市场之间的竞争,这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规律的。就算是对于运营商自身而言,也无法避免在网络换代的时期,用尽可能少的网络设施为自身提供更多的业务。

这是市场的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竞争的格局下,(1)三网融合无法成为运营商谋求不公平竞争手段的借口;(2)不同运营商之间不可能存在三网融合的问题;(3)三网融合仅仅是为了一个独立的全业务运营商自我规划时的理想目标。

因此,以上两点说明,三网融合仅仅只是一个技术手段,而并不是市场经营的导向目标,有意利用三网融合对当前市场经济造成震荡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3下一代数字电视网络的需求展望

三网融合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宽带战略的推进,并包括加强网络建设与改造,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业务应用内容。根据我国工信部规划,在2013年将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推进3G和光纤宽带的网络发展,扩大覆盖范围。

4结语

综上所述,广电网络将从当前数字模拟混合阶段快速过滤到完全的数字化双向网络,从而进入到全新领域的通信发展阶段。在广电网络的现代化建设中,广电行业应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规划革新技术的主导者,并成为新兴网络技术发展的革命力量。

参考文献:

[1]欧阳武.中国三网融合中的经济、制度与政策因素分析[a].中国国际三网融合与下一代网络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08).

[2]龙靖.数据、图像、语音网络传输在工业以太网中的实现[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07).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9

【关键词】微波数字化三网融合应用

微波是光缆、卫星和微波三大现在使用得最多的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当中的一种。到目前为止,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已经有20多年的运行历史了,国内已建立3000多座广播电视微波站,使用的频率包括:1.4GHz、2GHz、6GHz、7GHz、8GHz、10GHz等多种类型。地面微波作为节目传送的重要技术之一,它的传输虽然会受到卫星传送和地面光纤传输等方式的影响,造成它的地位下降许多,但作为光纤的补充和备份,还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之一。

1微波传输与传统的光缆传输性能有哪些优势

1.1微波传输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比光缆传输要小

在视距条件下,通过微波传输可跳过江、河、城市干道、高速公路等的干扰,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施工难度,这一点比光缆传输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1.2微波传输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光缆强

当遇到地震、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时,大部分通信手段都会失效,但是微波在这种特殊条件下仍然能够保证通信和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运行。

1.3微波与光缆相比,它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都低一些

尤其是在山区和跨江、河、城市干道和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微波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明显要比光缆要少。

2为何要对广电微波数字化改造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数字传输技术在光纤通讯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光纤如今已经具备传输海量数据的能力。因为有线电视的接入网络对广播电视节目需求越来越来以及承载业务的花样繁多,当前的模拟微波传输无论是从传输容量还是传输质量上已经明显落伍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数字技术便可能够有效解决由于长距离多级中继造成的节目质量受损、空间干扰等问题,这个时候地面微波不失为可供选择的传输方式。目前我国本土绝大多数省市以及县都已经建有模拟微波干线网,并且各区域广电部门还投建了大批的1-8跳链路传输系统、近距离微波传输线路系统以及微波覆盖系统。但是由于这些微波链路和系统的信道容量比较小以及传输质量一般,导致发挥的作用并不大。虽然我国现在正投巨资大力建设各种各样的光纤传输网,但也会经常受限于备份的需要和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阻挠,为了保护大量的频率资源,使国家的投资得到应有的效果,相关人士应当极力解决这些问题。除此之外,微波能够与光纤网和卫星网紧密联系,可串联成业务合理分配、互为备份的安全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从而确保重要战略资源的安全播出。

3广电微波数字化的具体改造方案以及在三网融合中的应用

由于微波传输具有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小、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强、成本低的优势等,微波的数字化改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鉴于此,国家广电总局已经在微波数字化改造指导意见文件中将数字微波的技术体制设置为同步数字系列,并允许特殊情况下采用DVB的直接复用调制方式,从而更加方便的解决数字化的过渡问题。

3.1DVBovermicrowave技术的实际应用

指的是将DVB直接叠加于微波(DVBovermicrowave)中。这一方案在卫星和CatV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于单一技术协议以及标准支持从头到尾的全过程,并且能够大大节省成本和减少信道资源,所以在没有传统电信业务非常大和数据传输需求特别频繁的条件下,该方案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广电微波改造的工作内容有:将原模拟am或Fm调制器替换掉,把mpeG-2压缩编码器添加进去,并且对复用器、去复用器、调制器以及接收机、发信机等等进行改造。值得注意的是,微波收和发信机可以采用整机替换,也可以采用部件置换或者调试的方式。改造的原则是尽量减少成本的前提下又能满足数字信号的传输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数字信号的相关特点,对地面微波的链路科学合理的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衰落的前提下重新设计链路,并且以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参考依据确定数字收、发信机的重要指标,以及各级本振相噪、幅频特点和功放非线性、相频特性等确定对微波收、发信机如何进行有效改造。

3.2同步数字体系技术(SDH)在微波数字化改造中的应用

SDH设备本身其实并不属于微波的设备范畴,它是一种将各种各样速率的数据流进行汇集、交换和分配的复接设备。因为这种复接方式将数据流管理、维护和荷载区分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方便各种不同速率的数据流可以方便地下载与上载,去掉了准同步数字系列(简称pDH)所需要的大量复接设备,不仅节省了费用,而且使用起来也特别方便。现在的数字光缆传输和数字微波传输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技术。

3.3mStp技术在微波数字化改造中的应用

随着业务越来越多,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双向网络传输的需求,mStpip网络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多。在mStp平台中可以同时传输传统SDH或者pDH电路业务、广播电视业务等在统一的mStp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灵活多变的各种SDH/pDH业务接口以及以太网接口Gbe和100Base-t。慢慢的,ip网络和设备因其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和通用性在电信领域有绝对的优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单向广播的传输方式日益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必须要借助于ip网络平台才能够实现基于ip网络的各种业务,比方说,互联网网络视听业务、互联网游戏、iptV、网上购物等等。

4广电微波数字化改造在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建议

(1)广电的微波数字化改造要从过去的单一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平台向综合业务运营平台方向发展,为广电提供行之有效的承载传输渠道。

(2)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广电部门要以产业运营为重要目标,坚持走ip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5总结语

综上所述,微波传输技术比传统的光缆传输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也成为新时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特点并进行充分运用,以便这项技术将来为人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树影.广电微波数字化改造及在三网融合中应用思考[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1(03).

[2]蔡浩杰.辽宁盘锦广电网络三网融合项目改造方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明立波.三网融合和云计算背景下的电视台全台网建设[D].天津大学,2012.

[4]李想.重庆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的竞争优势、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2.

数字化技术改造篇10

(1)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

艺术创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繁缛的传统艺术设计所耗费的时间之长、训练过程之艰苦都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所难以接受的,以高技术代替大量传统技法训练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只需要很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艺术设计,大大缩短了艺术创作的过程,这对追求简易快捷的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在数字化环境中,各种绘图软件为创作多样化的设计效果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从各种预存的“素材库”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形象,进行色彩调配、重新组合表现新的感觉;而应用软件中画笔、数位板等数字绘画技法的设计为人们随心所欲的展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性,这种便捷的表现形式不仅更贴近大众,为人们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设计提供了平台。美国学者在谈到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时说到: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数字化技术不仅能证明计算机分析现存技术或规则的潜力,帮助艺术家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且还能证明普通人的创造能力,使人们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2)为设计师表达设计意图提供了新的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数码图形制作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适合处理高质量图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已成为艺术设计表现的主流。设计人员可以运用数字化绘图和数字化三维动态手段等辅助电脑设计的诸多软件将复杂的四维空间形象绘制在二维空间,反映空间状态、构造和装饰材料的质感,尤其是在艺术设计的后期制作中数字化绘图软件更是体现出明显的优势: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设计的表现手法,提升了设计的艺术效果、优化设计方案,而且还能较好地反映空间的视觉效果、写实地模拟真实的空间环境、装饰材料的光影等,从休闲到工作、从娱乐到学习、从欣赏到创造改变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习惯,为人们的预期判断提供了更加可信的依据;而数字化图形技术还可以对效果图进行造型、色彩、灯光等进行反复修改,有助于多角度展示设计的构思和表达。

(3)改变了视觉设计

以传统艺术设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技术设计摆脱了传统艺术环境单一化、表态化的视觉传达形式,实现了视觉传达的综合化、动态化和瞬间化,加强了艺术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感官和思想。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印章的设计不仅让全世界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字化技术对视觉艺术的影响不仅造成了人们对艺术品个性化创意的忽视,也非常容易将艺术设计带入发展的死胡同,这显然与技术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