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药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7:16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1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01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01-03

近年来,医疗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其规模增长迅速。面对医疗旅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很多国家开始把医疗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其中泰国、印度、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的医疗旅游产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有明确的国家战略。

我国拥有丰富的医疗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医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现就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作一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医疗旅游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1中国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1.1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医疗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朝阳产业,但其历史却源远流长。有观点认为,医疗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埃皮达鲁斯,当时是宗教、医疗中心和矿泉区;也有观点认为医疗旅游的渊源可追溯到“spa”,即早期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传统温泉旅游度假地[1]。对“spa”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1326年现比利时南部与德国交界的一处作为疗养地来治愈病痛的含铁温泉。可见,医疗旅游的起源历史悠久。

作为一种将医疗服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医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据估计,目前全球医疗旅游规模每年已超过数百万人次。全球医疗旅游业产值增长迅速,2004年该产业全球产值为400亿美元,2006则增长到600亿美元,2012年医疗旅游产业全球产值达到1000亿美元[2]。由此可以推定,医疗旅游将是今后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行业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因此越来越多具备医疗旅游发展潜质的国家逐渐开始把医疗旅游作为一种高产出的项目予以扶持和发展。

1.2中国未来文化旅游前景

我国许多省市在医疗旅游服务实践方面进行了摸索与尝试。上海出现国内首个医疗旅游平台,探索医疗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取得显著效果;北京早期已兴起“快乐人生健康游”,其开展的中医院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医疗旅游是国内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典范;杭州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推出健康旅游;

基金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人文学(医院文化)项目(2010年)

四川以九寨沟等旅游景点为基础,积极推动健康旅游;海南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推出健康旅游,打造“健康岛”品牌,成为开展医疗旅游的理想地区之一[3]。健康长寿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文化性动机是自古以来旅行游览活动的核心动机。医疗旅游作为以医疗、养生保健、体检、康复与护理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将健康理念和养生文化融合到旅游活动中,将成为我国未来文化旅游的趋势,并带来广泛的经济效应。

1.3中医药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瑰宝,是国家大力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国家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新兴内涵。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将中医药文化融合在医疗旅游产业中,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载体,可以使消费者在享受医疗旅游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元素和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提供内在动力。

1.4发展第三产业、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主要依赖“高能耗”的发展路线。为改变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我国“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医疗和旅游都属于服务业,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医疗旅游更突显“无污染、低能耗”的特点,并且,医疗旅游作为集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项目,包含医院、酒店、翻译、餐饮、保险、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多个利益相关方[4],覆盖范围广,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强。因此,发展医疗旅游是我国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产业分析

2.1国家政策为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国家旅游局将2012年的主题定为“欢乐健康游”,积极推动健康旅游的发展。医药经济与服务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医疗旅游将医疗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活动中注入健康的理念,其发展对于我国医疗服务、旅游等大批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处于“十二五”规划发展时期,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鼓励服务产业发展中,医疗旅游作为一种低能耗、高收益的新兴朝阳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2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医疗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因人而异的消费水平为医疗旅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消费者可通过采用医疗旅游的方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寻找相宜的医疗服务。

2.3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催生中国医疗旅游

传统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更为丰富的旅游活动。医疗旅游正是顺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和消费潮流而产生,将传统旅游业与医疗服务业相结合,越来越受到青睐。开展医疗旅游顺应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满足了更多人群特别是有医疗需求人群对旅游的需求。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针对老年消费者集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护理、旅游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医疗旅游必将受到欢迎。

2.4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和环境优势

中医药作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内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工艺和技术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治疗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皮肤疾病、骨科疾病、胃肠疾病等方面有独特疗效;并且,中医以预防、休养、保健为主的养生理念非常符合当前旅游发展趋势中注重健康的观念,传统的针灸、刮痧、拔罐、气功、太极拳、按摩、药膳、药酒、温泉浴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保健旅游项目。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开展医疗旅游的条件。截至2013年6月,中国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5]。此外,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陆位置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疗养胜地,有著名的四大避暑疗养胜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还有厦门鼓浪屿、海南三亚等滨海型疗养胜地等。

2.5全球化和欧美自然疗法的兴起为中国医疗旅游提供机遇

随着全球化和欧美自然疗法及受“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以及化学合成药物存在开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问题的影响,全球正在兴起一股天然药物热,传统药物的价值正在被重新挖掘。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也将给我国医疗旅游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确立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中国医疗旅游战略意义

3.1开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途径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中医药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而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的兴起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当前的医疗旅游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有助于提升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医疗服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拓了一条新思路、新途径,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2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医疗和旅游都属于创汇率很高的服务贸易,中医药医疗旅游将二者联合起来,在国家医疗技术设备和旅游资源不移动的情况下直接创汇。国外消费者在享受医疗旅游并为此支付医疗和旅游服务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消费,并由此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医疗旅游可为目的地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益。统计数据显示,印度超过17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行业贡献了约13%的国内生产总值[6]。

3.3有助于中国元素与国力的提升

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对软实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国家在各领域、各层次的对外活动、行为等来实现的。因此,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间接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中国元素和软实力的提升。

另外,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已日趋多样化,有关“文化力”和“绿色GDp”等全新的衡量综合国力的概念和理论被不断提出。其中,“文化力”已被较普遍接受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做出示范,如美国充分利用其发达的文化产业,通过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输出,不断在全世界播撒美国式的快餐文化。医疗旅游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等,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的知名度,从而直接扩大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事务处理方面的影响力。

4建议

医疗与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医疗旅游作为将医疗服务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具有可观的经济效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对健康的关注将不断增加,融合健康观念的医疗旅游的优势也会日益凸显。我国旅游资源和医疗资源富集,具备发展医疗旅游多方面的条件,并具有特色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不仅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而且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元素及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当然,目前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发展。为此,笔者对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今后发展现提出两点建议:①亟需制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国家战略。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将中医药和旅游融合为一体,是生态旅游中重要而又极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其出现和发展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又与我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分不开。民族传统医学可为医疗旅游的发展增加砝码,中医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具有鲜明的优势。中医药旅游不仅是自然之旅,又是文化之旅,更是健康之旅,制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国家战略迫在眉睫。②加强宣传推广,积极营销。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国内,而要面向国际市场。在医疗旅游过程中,独具特色的医疗旅游服务是吸引医疗旅游者的关键因素,而明确的营销策略是将医疗旅游服务推广出去的有力手段。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刚起步,为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需要制定明确的营销策略,加强宣传推广,积极营销,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医疗旅游者。

参考文献:

[1]ConnellJ.medicaltourism:Sea,sun,sandandsurgery[J].tourismmanagement,2006,27(6):1093-1100.

[2]JohnZ.Developingnationspourcashintoattractingmedicaltourists[J].BritishmedicalJournal,2009,339(34):535.

[3]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J].人文地理,2003,18(5):85-88.

[4]侯胜田.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前景与挑战[J].中国医院,2013,17(5):27-29.

[5]胥晓璇.图表:我国世界遗产增至45处[eB/oL].[2013-06-22].http:///jrzg/2013-06/22/content_2432055.htm.

[6]RichmanBD,UdayakumarK,mitchellw,etal.Lessonsfromindiainorganizationalinnovation:ataleoftwohearthospitals[J].Healthaffairs,2008,27(5):1260.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医改;临床药学;发展途径

国内外许多实践与研究都指出,临床药学的发展,可以充分的发挥出临床药师在医疗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改善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使用不良的事件发生。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地发展临床药学,并尝试着推广药师制度[1]。我国重要管理局与卫生部门在2002年所颁布的关于《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定规定》中指出,医院的药学部门应该建立起以患者作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并在开展临床工作的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作为核心工作,积极参与临床诊疗工作,为药学提供技术服务,从而提高医疗的质量,有助于药师制度的建立与形成,推动临床药学的发展。

1我国当前临床医学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当前临床医学发展格局非常不平衡,即使一些公立医院在卫生部门的督促下起作为改革的试点使得临床药学的发展得到提高,但是一些非试点医院临床药学的水平却并不乐观,加上大部分试点医院中临床药师对医师用药无法及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使得大部分药学医务人员学习的主要方式依然以观察为主。而从我国的临床药学在发展中存在问题来看,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1.1以药养医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以药养医开始发展成为医疗系统的潜规则,在用药贵与用药多当中反映出看病贵与看病难的问题。加上临床药师在参加临床诊疗的初衷是为促进合理的用药,并构建安全有效及经济的用药机制,这和当前用药的潜规则相反[2]。

1.2临床药师参与诊疗缺乏激励机制与法律保障现行法律只对药师调配处方工作中做出义务性规定,并没有直接对药师参加临床诊疗做出明确的规定,法律效力低,约束力也有局限性,使得药师的职责与职权无法得到法律保障。另外,临床药学和普通药学相比,其挑战性更好,需要药师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与业务能力,并且工作的效果很难直接体现出经济效益。

1.3药学的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我国药学教育在总体上看,其主要侧重于药物的研发与质量的控制,并为医药企业提供大量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人才。药学的教育主要以生物或者化学模式为主,药师普遍缺乏相关的用药知识,无法达到临床需求标准。

2"医改"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机遇

2.1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为开展临床药学奠定工作基础在"医改"当中,明确的规定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改革,逐渐摒弃以药养医的弊病,遏制药品加成收入,开展药品零差价的销售对策。同时在医院中因药品的加成导致的收入减少问题应该由政府与医疗机构弥补服务费,并取消以药养医的机制,使药师可以进入到临床工作中参与决策,给相关的工作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2.2我国药物制度在建立中鼓励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合理使用药物时药师工作的基础,临床药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专业优势,与具体病例相结合,给医师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预防与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并提高药物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药物资源浪费[3]。

2.3有助于促进药事服务的开展药事服务费是的是医院给病患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中,给予其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加收费用,而该费用应该由政府来定价,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并纳入医保中,允许报销等。

3"医改"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途径

3.1完善相关的药学法律法规医院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并明确药师的义务与权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约束药师的行为,加快临床药学法律法规的出台,确保药师的合法权益。对于临床医师与药师,要一视同仁,实施准入制度,和国家的药物制度有机结合,让临床药师能够更多参与到临床诊疗工作中,并逐渐把处方权交给药师。

3.2优化药学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相关的医药类学校应该加强对药学的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并建立起相关的药学专业学位,重视临床实践,使药学人才更符合临床工作需求[4]。而医院自身也要加强培养药学人才的力度,重视对药师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

4结论

综上,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和"医改"制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并把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和"医改"政策相联系,完善药学法律法规、深化临床药学研究、优化药学相关人才的培养制度,从而为"医改"背景下临床药学发展提供有效策略,进而有效的推动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珂佳,黄健,崔岚.药学服务需求及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2010,21(18):1722.

[2]王宜文,李国成,伍俊妍.临床药师查房记录实践[J].中国药房,2010,21(18):1725.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3

一、张仲景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西方化学药物研发成本日益高昂以及全球医疗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医学界开始转向对传统医药价值的挖掘开发,许多传统医药的智力成果被现代科技利用,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我国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及民间验方也成了国外肆意开发和不当使用的目标。据报道,目前中药专利被外国抢注的多达1000多项,其中超过80%的中成药处方掌握在日本、韩国、德国手里。以张仲景经典医籍《伤寒论》和《金医要略》为例,里而有多达200个古方被日本无偿地用于商业开发,继而被批准为正式医疗用药,并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每年仅日本的汉方药生产总值就己超过1000亿日元。除此之外,日本还利用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发展本国的旅游事业,其建造的阴阳池、药茶屋、五行广场、药王馆、药膳餐厅等项目,均为日本赢得丰厚的利润,以至于有国外的学者提出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根在中国,但开花结果将在国外。

而对日益严重的张仲景中医药传统知识遭受侵害的现状,如何尽快实施有效的保护是摆在我国中医药界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的保护遇到了办法不多的尴尬局面。

从立法保护的角度看,目前尚缺乏一部符合中医特点的、针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虽然我国于1992和2003年分别颁布《中医药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等中医药行政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参照西医药模式制定,难以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和中医药的传承发展;

从保护的时效看,中医药传统知识应保护的时限与知识产权法规定的期限相抵触。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世代相传的,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且在传承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很难确定其保护期。

从保护的新颖性看,现有政策、法规、制度的设计是基于对传统知识利用而产生的新成果的下游部分进行保护,保护的主要对象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而对于己文献化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不少人认为本质上属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公有公知领域,不符合新颖性的要求,不能予以保护。

从保护的主体看,现行的知识产权法要求权利主体无论是个人、多人还是法人,其身份都必须是可以确定的。但由于传统医学的特殊性,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主体具有群体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因而无法得到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

从国际保护上看,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己经为本国的传统知识获得国际保护做出了不懈努力,初步达成了至少两个方面共识,一是把制止不正当和不公正利用、促进公正利益分享作为传统知识保护的政策目标和核心原则之一;二是对现有知识产权的框架的完善,增加披露传统知识的来源和实行利益分享原则。但由于发达国家的抵制,保护传统知识在短时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张仲景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内容

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是指基于张仲景创立的、世代相传并持续发展的、具有现实或潜在商业价值的独特的医药卫生知识,同时包括了由该领域中一系列智力活动所产生的与此相关的革新和创造。医圣张仲景系统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经典中医理论,将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急症、内科杂病、外感病、预防医学、护病学、营养学等均有重要贡献;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成为中医特色之一沿用至今;他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完备的经典医籍,其理法方药一直被后世视为中医临证之圭臬;张仲景创制与保存了诸多精当灵验的方剂及剂型,成为中医两大类治疗方剂中经方的杰出代表,被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张仲景身上体现出的体恤民疾、怀仁含慈的仁爱情怀,不分贵贱、普济苍生的医德医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态度,一直为后世医家尊崇和敬仰,使他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十大圣人之一。

由此可见,张仲景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体系,有形式多样的存续、表达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资源。其传统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

张仲景基础医学理论,如六经、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临床诊疗理论;药法方剂理论等。

独特诊疗模式,如理论与临床治疗相统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完整诊疗模式;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临床医疗基本规范;坐堂行医等。

张仲景中医诊疗方法和技术,如司外揣内的诊断方法;针灸与脉诊结合、重视灸禁、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针药并用的针灸技术和原则等。

仲景经方,如义理精深的立方及组方规律;配伍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卓越的仲景方剂;历代医家传承发展仲景学术中创制的衍化方和制剂等。

仲景用药特色,如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的用药原则;药性猛,药味少,药量重、随证加减,灵活多变的用药习惯;区分病情不同而采用适宜的剂型、煎法和服法的用药流程等。

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如以疗效为目标、视药而殊、辨方而施、以人为本的炮制理念;净制费工、水火共制、生熟异制的炮制方法等。

仲景养生保健知识,如注重阴阳平衡内养正气,外慎邪气、治未病、养慎的养生理念以及按摩、推拿、导引、食疗等养生之法。

张仲景文化知识特有的标记、符号、载体,如张仲景及历代仲景学派名医、大家的名字;张仲景原创医籍文献,历代医家通过校注、注解、阐发、争鸣等不同方式创新发展仲景学说形成的各类论著;仲景经方名称;伤寒学学科;在南阳、长沙医圣张仲景诞辰和民俗等纪念祭祀活动中,来自民间的艺术表演、求医问药、焚香祭祀、曲艺演唱等独有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等。

上述被确认列入应保护之列的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涵盖生命知识、养生知识、疾病知识、诊法知识、疗法知识、针灸知识、方剂知识、本草知识等诸多领域。其中,迫切需要得到保护的是:一是公知公有的传统知识,如仲景古籍《伤寒论》和《金医要略》中的大量古方、名方;二是后世医家在传承发展中创制的灵验药方;三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制剂、单方、验方、秘方、秘技;四是一些中医医疗机构的传统制剂等。这些珍贵知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虽经民间流传和书籍翻印大多已公开透明,但仍属于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

三、张仲景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一)启动张仲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作为医圣张仲景创造的、现实生活中得以持续的、活态的关于自然、人体、疾病的知识和实践体系,张仲景文化包括大量的医疗实践观察方法、知识体系、中药炮制工艺、组方理论等,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定族群、地域所体现出的有个性的特色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经济价值,属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范畴,符合申报国家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项要件。应不失时机地启动对张仲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要着眼于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先组织张仲景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认定和记录等申报准备工作,为下一步的正式申遗做好准备。

(二)建立张仲景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名录

建立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的保护名录和相关数据库,是对张仲景文化从源头上、整体上进行保护的必然选择。作为张仲景故里的河南省南阳市,拥有丰富的张仲景中医药文化资源,具有建立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保护名录的地缘优势,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由当地政府牵头承担起这项工程。重点围绕分布在基层、民间的张仲景中医药传统知识展开抢救性调查、挖掘和整理,制定并实施好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资源普查方案、宣传教育方案、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保护行动计划等。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亟待保护的地道药材品种、仲景方剂、仲景传统特色疗法、仲景孤本医籍等先期建立保护名录,并向国际组织提交保护名录及依据,逐步实现对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的防御性保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经验借鉴,同时将张仲景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文化、经济、科学价值转化为具有强大国际话语权优势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之一。

(三)完善张仲景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

1.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专门法律

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是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保护的核心措施。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同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尽快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内容包括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名录、具体保护办法.管理办法.侵权处理办法、保障措施等条目。明确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期限且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原则上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应采取追溯性保护和永久性保护。增加有效保护中医古方、民间秘方验方、中医典籍、中药历代本草著作等法律条款,规范民间疗法以及单验方的注册管理制度。《条例》应遵循尊重、知情同意、利益分享和写明出处原则,为实现对张仲景文化知识的尊重、保存、价值承认与惠益分享提供法律保障,形成符合中医药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和法制管理模式。

2.明确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主体

要明确谁是张仲景文化知识产权的获益人或者权利维护人。参照国际上有些地方的做法,可指定特定的群体、区域或个人作为权利主体,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情况对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实行登记确权制度。在张仲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权利主体不能确认或无法行使权利的情况下,规定国家作为专门权利受托人,为特定区域或集体的利益行使所有权、利用与发展权、同意权和获益权等。也可以建立张仲景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监理人制度,赋予监理人以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知识产权监理人具有监护人和人双重功能,实质是有偿的财产监管人、保护人和维权人,这不失为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确立保护主体的路径选择。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4

到会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栾承彰先生,中国中药协会顾问、中国中药协会原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司长阎洪礼先生,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秘书长刘成起先生,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副主任医师、卫生部妇幼司原处长张静女士,中国健康事业对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著名医药保健品专家刘建文先生,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药报社原社长吴大真女士,第305医院门诊部主任林玉珍女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库成员、主任药师周志锷先生,中国老年学学会科学健身与长寿专业委员会主任郭锋女士,北京中医医院皮科专家邓丙戌先生、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博士陈正光先生、清华大学培训中心主任纪振华先生,北京博士园毛发研究中心总裁、医学博士王朝刚先生,北京博士园毛发研究中心营销总监韩建成先生,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航天总医院、清华大学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科专家。

王朝刚:《左传・僖公十四年》里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说明健康头皮是亮丽毛发的基础,要像爱护自己的脸一样爱护自己的头皮。毛囊的损伤分为雄性激素性脱发、斑秃、全秃、普秃、瘢痕性秃发及其他。毛发变稀、变细会导致雄性激素性脱发。日本资生堂的研究报告显示:337名16岁到61岁的男性(其中250名脱发者)进行头皮测定(测定面积为5平方毫米)后,他们发现――受测人的头发数量并无太大差别。非脱发者头发直径平均为80微米,脱发者头发直径平均仅为60微米。直径不满40微米的细软毛发占非脱发者全部头发的10%,但却占到脱发者的30%―60%。但人们在解决毛发的问题时,又走入了毛发防治的误区中。加上国内针对毛发问题的专门医疗科室是少之又少,专业的医疗人才更是微乎其微,他们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防治理念及技术与产品;而国外又分科过细,毛发治疗与毛发移植医生各行其道,他们过分依赖西药,治疗手段匮乏。

博士园毛发研究中心的理念是①科学育发以科学指导为前提,实现科学消费为目的;②头皮抗衰老;③从脱、秃发的成因及防治机理入手。它开创了中西结合综合防治毛发疾病的先河。

韩建成:据统计,中国25岁-35岁男子患雄性激素性脱发的比例高达40%,总人数已超过1.5亿;现有市场容量巨大并且治疗市场增长快,但它缺乏正规引导,因此,医疗专科门诊应势而生,这是一个竞争弱,潜力大的市场。患者迫切需要的是一个正规的治疗脱发的场所,只要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引导他们必将走进医院毛发专科进行治疗。北大医院皮肤科杨淑霞博士就高声呼吁到正规医院找皮肤专科医生进行诊治,以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而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因为脱发的病理级别越高,治疗难度也越大。医院从卫生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角度,主动针对病人需求设立专科门诊服务,主动提高效率,拓展服务,不但可改善资源结构,更可以降低运行成本,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成立毛发医院专科,让脱发患者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治疗场所,让脱发患者走进医院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栾承彰:毛发市场要形成产业,单一的医学是不够的,要全方位的产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前景广阔,高科技时代,要创建民族品牌。王博士在国外发展20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正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真正做到了中西医相结合,其研究成果领先于国际水平。今后的健康产业将主宰21世纪,首鄯毛发健康专科医院势必会应运而生。

刘建文:王博士所讲非常专业,使我对“三千烦恼丝”有了新的认识,中医讲“发为血之余”,古人也有戴帽子睡觉的习惯,那是为了给头部皮肤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博士园的研究成果大有前景,1.6亿人的需求,要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来开发毛发产品,积极发展产业化。

阎洪礼:古人有一夜间白了少年头之说,而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会发生。可以说是心理因素起了主要作用,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病体会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心态才可以抵抗衰老!

吴大真:历代帝王将相自清朝起就有食疗保健等措施,中药整体治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进入医疗市场是小综合,大专科。

林玉珍:21世纪对美的追求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毛发问题已经被提到日程中来。从预防、治疗到移植毛发,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专科医院是首创,还要采取个体、综合治疗相结合的策略。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微创骨科技术外科治疗创伤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51-02

微创骨科属于一种较传统骨科的标准手术具有更小的手术切口,更佳稳定内环境,更快骨组织愈合,更轻局部反应,更短时间恢复机体功能以及更好心理效应手术的技术。微创骨科技术是一门高精的技术,但不能够代替传统骨科技术,传统骨科技术处理原则及操作的方法在微创骨科技术实践中仍然比较适用[1]。在开展微创骨科技术时必须注意:不可盲目的追求微小,人为的导致操作的难度过大,过长的手术时间,误伤患者的主要组织,不可只凭借手感及自身经验操作,脱离影像仪器的监视。手术医师的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应用微创技术在最小创伤基础上达到

3.1中医辨证论治乙肝。中医认为阴虚邪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均是慢性乙肝常见的证型。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有68%的慢性乙肝患者表现为虚证,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其中以脾胃虚弱和肝肾阴虚最为多见,占90%以上。而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如阴虚邪留型患者,可采用生地黄、麦冬、石斛、白芍、当归以及龙胆草等进行治疗;而对于肝胆湿热型患者则可使用炒苍术、川黄柏、薏苡仁、黄芩、茯苓和大腹皮等等;另外,肝郁脾虚型患者还可使用炒柴胡、炒枳壳、白术、茯苓和郁金等,这些中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均起到一定的疗效[14,15]。

3.2临床疗效探讨。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王陆军等[16]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6例,并根据辨证结果,分别选用不同方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5.3%;宋跃龙等[17]自拟柴杞降酶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其中治愈46例,显效5例,无效2例;王匡君等[18]自拟乙肝克方随证加减治疗360例慢性乙肝患者,结果发现中药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及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范锡伟等[19]采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54例,结果表明苦参素能够明显改善乙肝患者的症状及aLt、aSt等,并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马秀丽等[20]用丹参注射液对87例反慢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其肝功能复常率由67.4%增加到95.4%,复发率也大大减小,疗效确切。但尽管许多文献研究都表明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较好,并且毒副作用较小。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在不同的研究实验中所得结果不稳定,其疗效差异较大,并且某些试验的设计也并不严格,还有各种的主观因素对于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21-23]。正是因为如此,对于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虽然过程艰难,但前景是乐观的。

4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前景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源远流长,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有其特有的优点、特点,虽然在病毒控制方面还没发现特效药物,但在在生化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方面,中药治疗的优势相比西药明显,并且对组织的毒副作用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中医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中医的辨证分型比较混乱,在诊治疾病时不便于正确把握,也还没有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治疗规律。而且临床上某些研究也只能表明其具有早期疗效,依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临床试验方法加以研究。无可否认,中医药对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发挥中医辨证特色的同时,也有必要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加强乙型肝炎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过去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而且前景也非常乐观,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相信在众多医者学者的努力下,通过不断的探讨研究和总结,不久的将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必能取得重大突破。参考文献

[1]崔坡,李筠.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0,11(5):145-165

[2]杨铮.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功能特征[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15(8):251-256

[3]李文聪.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12(5):221-235

[4]张国梁,李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13,7:11-15

[5]于文涛,周俊琴,方朝义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15(8):334-358

[6]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13(3):12-18

[7]BenhamouY,Bochetm,thibaultV,etal.Safetyandefficacyofadefovirdipivoxilinpatientsco2infectedwithHiV21andlamivudine2resistanthepatitisBvirus:anopenlabelpilotstudy.Lancet,2001,358(9283):718-723

[8]woltersom,niestersHG,demanRa,etal.nucleosideanaloguesforchronichepatitisB.euJGastroenterolHepatol,2001,13(12):1499-1506

[9]邱华,毛德文,胡振斌,等.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5):260-262,276

[10]邵发助,但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30例临床报道[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16(3):226

[11]王立文,肖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5,26(3):329

[12]SDRyder,iJBeckingham.aBCofdiseaseofliver,pancreas,andbiliarysysytematicsystematicsystemchronicviralhepatitis[J].BmJ2001,322(27):219

[13]LiuJ,mcintoshH,LinH.ChinesemedicinalherbsforchronichepatitisB:asystematicreview[J].Liver2001,21(3):280

[14]陈玮.福州市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医证型调查分析[D].福建中医学院,2009,12(5):125

[15]付玉玲.29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13(11):451-463

[16]王陆军.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6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6):394-395

[17]宋跃龙.白拟柴杞降酶汤治疗慢性乙肝53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2):125

[18]王匡君.王朝安“乙肝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6):18-19

[19]范锡伟.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5,45(25):72-73

[20]马秀丽,刘耀明,刘霞.丹参在慢性肝炎治疗及复发预防中的作用探讨[J].临床医学,2000,20(5):42-43

[21]徐风,王烽,王燕华,罗菊珍,等.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J].重庆医学,2009,12(8):568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新医改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一、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诟病

(一)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低

市场集中度又称产业集中度,它是指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下的一项指标,用来反映买方或卖方的相对规模结构,明确地反映应该行业在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市场的集中度和行业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直接相关,某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很大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且数量巨大,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正好符合我国医药产业的现实情况,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亏损比较大,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约有12300家,药品生产企业约有7000家。而美国药品批发企业总共有70家,日本约有147家。明显的反映出我国医药产业市场的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具有很大差距的。

(二)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近几年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竞争十分激烈,但流通秩序却混乱不堪。究其原因,我国有太多的药品生产企业,有太多药品被重复生产,医药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为了提高销售量,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纷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其中很多手段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这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同时也扰乱了药品医药领域的流通秩序。之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回扣问题,由于医药流通领域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回扣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另外,企业为了节约成产成本,提高利润,产劣售假现象猖獗,行业间不规范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也严重影响了药品的流通秩序。

二、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一)行业整合,促进产业集中,优化企业结构

新医改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积聚实力,将促进产业迅速走向集中。同时,企业要贯彻新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使医药行业能够市场竞争的考验和政府政策的审核。这不仅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实现规模效益,品牌效益,获得更加广泛的利润空间,还能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严格规范的遵守药品流通秩序

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颁布实施,将为我国医药产业药品流通铺平道路,扫清障碍,尤其在《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行后,医药领域的回扣、销售假药劣药等不法企业的诡诈计量便毫无用武之地。同时医药监督部门必将按照新医疗体制改革内容中的规定,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回扣、售假等违法行为。另外,各地药监部门将按照GSp标准,使医药企业的准入更加严格,并严格规范的管理医药企业,保障医药流通秩序的健康有序。因此,我国医药产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要严格规范地遵守药品流通秩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医改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目的,才能得到市场和政府政策的认可。

(三)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形象,扩大市场占有率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自古以来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只有树立优质品牌,提高企业的信誉形象,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扫除了干扰我国医药市场秩序的障碍,医药欺诈、药价不合理、商业回扣以及不正当竞争等严重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药产业必须把握市场商机,通过树立品牌、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等手段来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四)加强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

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政府明确提出要坚守药品的流通。此政策,使我国潜力巨大的医药物流企业更加具有升级和活力。我国医药产业要抓住政策这个有利的杠杆,加强现代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进而达到资源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医药业朝着更加科学规范先进的方向发展。

(五)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中共中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指出:“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三年内新型农村合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这将为医药商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不仅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消费结构也向着多层次发展,加大对农村医疗投入,提高农村医药市场占有率,是医药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需求、新矛盾的背景下,我国颁布了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他对我国医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如何重新定位并制定新的发展策略,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培红,于荣富.新医改后的医药行业发展之思考[J].中国医药工业,2009(05).

[2]邹立昌.新医改对医药企业影响浅析[J].前进论坛,2010(06).

[3]孔祥金.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产业的发展与整合方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04):55-63.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7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瑰宝,但是璀璨的这块宝却在渐渐地喑淡下去,国人应如何重塑其光辉?随着西医的发展,中医不断遭受冲击,渐居末席。要继续保持其继往开来的强大生命力就必须清楚了解中医学的传统与现状,寻找合适的出路。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这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关键词】中医药;现状;前景

一中医的现状

中医学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自我完善与发展,但是发展保持的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面对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已退化到医疗市场的末席,颇有成为西医的替代医学之势,确实令人担忧!中医界曹东义总结了三点:

一是历史的经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石家庄50年代治疗乙脑,80年代初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中医的疗效是非常好的,但是没有得到西医的认可,也没有被世人了解,更没有鼓舞中医界的信心。几十年来中医的地位直线下滑。中医的滑坡不在西医的歧视与现代科学的要求苛刻,归根结底是自己失去了传统,而跟在人家后面跑。二是用什么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绕着西医的质疑去寻找答案就会失去传统的中医,只能跟着西医的方向越走越远。西医与中医的理论基础不同,因此不能追求完全相同的发展方向与过程。西医是一种科学,但中医走的是另一条路,提供一种另外的思路。三是靠什么提高我们的疗效。中医不应该是从实验室里面筛选药物,而是应该靠几千年来积累的历代名家的丰富经验,还要把所有符合体系的新成果都纳入进来。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

二中医药在国外的状况及启示

发达国家的医学理念,随着崇尚健康观念的产生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医学目的正由治疗疾病转为维护健康。西方国家医药体系由于日益突出的药物毒副作用、耐药性以及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等问题而举步维艰。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医药很早就有了国际交流。中医药对东方和西方医疗保健和医药学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现在承认并使用中医药的,基本上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以及应用于西方国家的华裔社区。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使用范围仍然十分局限。中药的出口主要在东方国家,主要的出口大国有日本、韩国等。在教育方面,有中医教育的国家比较少,而且也有比较多的国家没有正式承认中医药。

中医药的国际贸易、国际地位和教育培训各国对中医药的研究启示:创造良好法律法规环境,有效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大力推广中医药理论,正确理解和使用中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在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培养人才,造福人类;选好主攻方向,加强我国中医药的塞袖研究;将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三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思考

1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创新是中医学术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中医学根植于实践经验,融合古代哲学的自然学科,是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经验累加、认识创新中发展而来。但是发展保持的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稳态,采取的是遵经复古、固步自封的守势,精华尘封,面对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健康理念更新、疾病谱变化的冲击,中医学已退化到医疗市场的末席,颇有成为西医的替代医学之势,确实令人担忧!

2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构想

2.1补塑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是医学核心内容,对中医学数千年来学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起着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同时有其理论体系自身的劣势和缺陷,中医学根植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思想,以经验技术为依托的意向概念。使中医学蒙上了浓重的文化遮蔽,又包容了诸多缺乏证据、思辩推理的臆测玄想,有人将中医理论特点精辟地概括为:超越形态结构和实证方法,重思辩轻逻辑,重实用轻理论,理论超稳定高度泛化,能自圆其说而无法突破。中医理论的补塑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更新,科研方法的逆转,借鉴现代学科,重新审视自我,多角度反思,廓清其科学内核,调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之不足,做到宏观整体认知与多层面、多结构微观分析融合。另一方面,建立中医学开放机制,多学科向中医学渗透。任何传统学术,总有其饱和点,得通过开放机制萌动新思想,引进新技术,起用新材料,汇通新信息,创新中求发展。

2.2寻求新的科研契入点:究之以往中医科研,其研究方向多为如下几个模式:(1)某法、某方、某药对临床某一病症的研究;(2)某一中医理论实质的研究;(3)中药药理药效的分析;(4)剂型改革、用药途径变换方面的研究。

2.3拓宽中医治疗病谱:现代医学在21世纪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挟雷霆之势相继席卷了诸多中医传统临床领域,留给中医的生存空间更加窄缩。中医学必须要在注重疗效、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的基础上,拓宽治疗病谱的广度。对一些目前中西医尚无确切疗效的疑难重病,宜做深入研究,挖掘文献,寻求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保健理念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在“亚健康”调整、延年益寿、预防保健等方面大有可为,且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西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纠正、治疗增效亦是中医潜在的优势项目和研究走向。

2.4中医药工程学的突破:中药生产工艺与制药工程技术的陈旧落后是制约我国中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用先进的制药工程方法及工艺技术,对落后的中药制造方式进行整体现代化技术改造,突破传统中药工艺局限,推进剂型改革,发展中药制造工艺创新思路与实现方法是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大任务。

2.5中医教育体制的革新:“好的中医在民间”、“亡中医者,中医也,非西医”这并非言过其实的谬说,其从一个层面反映了现行中医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中医功底薄弱、职业信念不坚的现状。粗陋空泛的中医教材将中医精髓分解的支离破碎,医学生无法按照辨证、整体、理法方药的中医法度学习,当务之急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重新考订、规划教材,用浅显的现代语言将中医精髓、内核本质加以诠释,能将中医学全面系统地施授给后学者,搭配中西教学比例,穿插古文化、现代相关学科的学习,讲究临证,注重总结,加强教师质量建设,配备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多种办学模式,呼唤学术争鸣,远离纸上谈兵……培养出既能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又能深入理解西医知识,既有继承又不乏创新的现代中医人才,中医才能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3中医学创新发展必须把握的方向

3.1合理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孟子说过“水盈科(坑)而后进”,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对根柢和源泉的承袭。中医学发展提倡创新,但要建立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之上。抛弃了遵经复古、因因相陈的合理继承不仅可以保持中医学术的特性和价值,而且也是创新的内在源泉和涌动力,没有继承同样也就无法创新,对中医学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的态度均是不可取的。

3.2科学态度是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来不得半句虚假,虚假的成果仅会是昙花一现的泡沫,应提供科学严谨求实勿虚的学风,知耻后勇,埋头苦干,同时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切切实实为中医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四中医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近百年来,关于“中医药学是否是科学”的纷争和对“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探索,是海内医药学界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1914年,余石帕发表《灵素商兑》、《医学革命论》,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提出了根木性的质疑,拉开了纷争的序幕。

科学的内容不是绝对化的,构成科学的具体内容不是永远的真命题。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课题时,也要保持谨慎态度,当事实和理论出现矛盾时,应该尊重事实,防止由于某种成见的影响对事实视而不见。现有的科学方法也不是绝对有效的,不论是归纳主义,还是演绎主义,抑或是批判理性主义,都企图找到一条通向真理的绝对可靠的认识途径,然而这样的途径目前看来是不存在的

中医药学现代化是要认清中医药学的优缺点,以整体理论为核心,努力吸收当代科学技术,学习西医的微观科学,但是不能西化。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但现在大家只承认西方的科学模式才算科学,虽然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但是与该模式不符,便是“不科学”。

中医药产业化存在目前困境的主要症结是没有按中医药自身规律与特点找到中医药产业化之道。

参考文献

[1]陆广莘、曹东义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2]赵新力、贾谦、傅俊英,中医药在国外的状况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5期

[3]曲环汝、苏励,关于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思考.医学与哲学.2003年6月第24卷第6期总第265期

[4]刘家强,王洪光,张媛媛,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年1月第11卷第1期

[5]王睿、杜文斌、赵宜军,关于中医药学百年纷争的断想.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27卷第3期

[6]倪光夏,石学敏,韩景献,浅探现代科技革命下的中医学发展思路.天津中医药2003年12月第20卷第6期

[7]邓铁涛,游向前,刘力红,再这样下去,中医前景堪忧――医家三人谈.南风窗.2004.7.1(上)

[8]李红,孙迎节,国外中医药发展应注意的问题.中国中医药.

[9]李红,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6年第21卷第6期

[10]蔡定芳,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11]潘嘉珑,十一世纪中医药之展望.前进论坛.2000(5)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医疗旅游;兴起;发展

随着世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悄然兴起――医疗旅游。

医疗旅游是指人们因定居地的医疗服务太昂贵或不太完善,到国外寻求较便宜的保健服务,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产业。“tRam”(tourismResearchandmarketing,旅游研究与市场)在对全球医疗旅游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将医疗旅游界定为:以医疗(包括医药护理、手术治疗)为目的,到异地(尤其是异国)停留超过一天的活动。从定义可以看出,实际上医疗旅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健身、休闲为目的保健旅游,如温泉疗养、香薰水疗、泥浆与沙疗、人工按摩等;二是以纯粹的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医疗旅游,如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医学整容等。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治疗疾病、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

一、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

医疗旅游提倡:旅游休闲的时候也可以做健康检查。旅游者一般喜欢在所住宾馆接受检查和治疗,原因在于既没有医院里那种特殊氛围,又没有看病时的那种心理紧张。从中药浴、温泉水疗、泥浆及沙疗、中医康复和理疗、体检、诊断、治疗等方面,医疗保健旅游包含了许多形式的健康服务。

医疗旅游最早产生于欧洲,早在1989年,就有近3万人以医疗治病的目的到法国旅游。近年来,全球医疗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预计2010年参加医疗旅游的人数将达到4千万人次。泰国是亚洲医疗旅游的领跑者,每年要接待超过40万名国际旅游者到泰国进行医疗保健方面的旅游活动。新加坡2007年国际医疗旅游人数为50万人;新加坡政府则期望靠医疗旅游到2012年时每年吸引100万外国游客。马来西亚2006年的医疗旅游人数达到近30万人,并创造了5900万美元的收入。相比2001年仅有7.5万人的接受保健服务的国际旅游者人数,其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马来西亚政府已指定44家医疗机构,约7000余张病床参加医疗旅游项目。而马来西亚能够吸引外国游客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医疗费用低廉,据估算,同一个检查项目,马来西亚与英国相比,仅为1/5。

印度通过医疗旅游,在经济上每年能获得10亿美元左右的收益,而且还在以15%的数字增长。预计到2012年,医疗旅游将获得超过20亿美元的收益。印度现在有400多万人从事医疗保健业,医疗保健业已成为印度经济中最大的服务行业之一。

在泰国曼谷的Bumrungrad医院,每年100万病人中,近一半是外国病人,其中最多的是来自美国的病人,还有是来自阿联酋、孟加拉国、英国、日本、澳洲、柬埔寨和缅甸。

近几年,欧盟在用于发展旅游业的近7800万欧元中,很大部分用于医疗保健旅游,欧盟成员国的很多社会保障机构还为国民支付匈牙利温泉医疗的费用。2003年,“健康旅游年”被匈牙利定为其旅游主题。瑞士莱芒湖畔,专门从事整形外科、恢复青春、细胞活化疗法以及其治疗方法的私立医院超过10家,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疗旅游者。

二、国内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北戴河、上海、杭州、南京、宜昌、三亚等地也相继推出医疗旅游服务。但国内医疗旅游还属于起步阶段,与上述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如三亚的中医游;广东等地区的温泉游。但从规模和意义上看,只能局限在保健旅游方面。我国许多旅游区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和度假疗养的完备设施非常适合拓展医疗旅游。因此,医疗旅游可成为旅游景点发展新的亮点,打造成专项医疗旅游产品。也可以作为系列旅游产品推出,既可以带动内需,也可以推动旅游市场向外拓展。但是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合格的医疗旅游市场较缺乏

虽然国内已有一部分医疗保健旅游服务,但是专门接待以手术等目的的国际旅游者的医疗旅游市场,我国尚很缺乏。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加上人口众多,连满足国内患者的需要都达不到,更别谈国际市场了。

(二)国际医疗服务品牌形象尚未建立

医疗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重要标准是其医疗服务质量及效果,如新加坡的11家医院全部通过了JCi认证,而国内仅有2家医院通过了JCi认证。(JCi是全世界公认的医院安全与规范管理的标志)。

另外,中国在旅游方面的形象还不够好,比如景区卫生条件欠佳,服务人员素质差,态度恶劣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内医疗旅游的发展。国际医疗服务品牌形象尚未建立,这对于吸引西方发达国家旅游者来国内医疗旅游显然是一个障碍。

(三)医疗旅游服务质量欠佳:

医疗旅游产品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健康乃至生命这一重大问题。我国医疗旅游市场秩序尚不够完善,作为医疗旅游的重点项目中医保健游尚处在无序发展情况,而且也未开发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配套产品。媒体经常曝光一些负面的消息,这对于消费者的信任感有一定的影响。

(四)缺乏无语言交流障碍的专业人员:

包括医护人员和相关服务人员,由于语言、信息交流不便,都会影响医疗旅游的发展。医疗旅游缺乏统一的规范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医疗旅游尚未形成规模,也未引起国内外格外关注。

三、推动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的因素

全球医疗旅游发展的历史不长,但其发展势头非常之好,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医疗旅游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作为一种高级的旅游形式,医疗旅游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当一部分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将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称作“第三状态”。来源于工作和生活不断增大的压力,是“第三状态”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医学研究表明:在40~55岁的中年人中,猝死率已较上个世纪有了明显提高。在北京,这个年龄段猝死率最高的区域又集中在高新技术和科研人员较多的中关村。由于出现了上述情况,从而产生了需求市场,也催生了医疗旅游及发展。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也面临人口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其医疗服务需求也激增,医疗费用的支出也给政府带来很大的压力。如美国,奥巴马上台以后,就想推进医疗制度改革,也遇到非常大的阻力。这样,就促使人们将有限的钱用在医疗费用比较便宜的地方,这对于医疗旅游市场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一举两得的医疗旅游

西方发达国家患者愿意到上述国家医疗旅游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些国家低廉的医疗费用,而且医疗质量非常好;其二是医疗旅游目的地国家还有许多秀丽的风光,靓丽的景色可供消费者欣赏。美国年均医疗年开支在5700亿美元以上,但还有4500多万美国人未得到社会保险,另有数百万人保额严重不足。且这一人群将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他们会发现,即便自掏腰包飞往国外接受治疗,也比在国内寻求保险扣除、合作支付看病来得便宜。因此,这些人就会到价格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就医。而参加医疗旅游就是其中途径之一。甚至有人把这些人称为美国“医疗难民”。在印度、泰国、南非等医疗旅游目的地国家,手术费用可能仅是美国或西欧国家的十分之一,或者更低。马来西亚为游客提供检查的费用仅仅是英国同类检查的1/5。在印度医疗旅游医院看病,即使算上交通旅费,所需的全部费用不到美国和加拿大的一半。据统计,同样的手术,在美国治疗所需费用是印度的5-10倍。但看病还不是全部,真正吸引人的是一体化的医疗旅游,美国中产阶级里想一试此法者甚众。有研究报告预测,出国医疗旅游的美国人到2012年达到1000万。与此相应,而发展中国家每年将从中获得210亿美元的收益。

(三)医疗旅游收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亚洲是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中心”,国际医疗旅游每年为亚洲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东南亚更是国际医疗旅游的中心。据统计,到2012年,印度医疗旅游收入可达22亿美元;泰国卫生部预计,2005年泰国的国际医疗旅游收入将达5.161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16%。据估计,目前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

四、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医疗旅游显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医药在世界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欢迎,全世界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类中医药机构,仅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4国就有中医诊所1.38万家。我们可以重点发展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医疗保健旅游。传统的针灸、刮痧、拔罐、气功、太极拳、按摩、药膳、药酒、洗温泉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医疗保健旅游项目,如果再配上中草药等保健品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以及有关中医理念的参观学习,充分发挥价廉优质的医疗服务,一定能使我国的医疗旅游得到长足的发展。涉及中医保健的内容包括自然疗法、针灸、推拿、足浴及中药美容疗法,这些崇尚天然的中医保健疗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尝试到我国进行“医疗保健游”。

大力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医疗旅游项目,如咸阳市早已开始发展当地的医疗保健旅游,并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旅游保健节;著名的旅游胜地桂林也出现了集旅游与医疗为一体的新型医院;三亚“中医疗养游”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旅游品牌。具体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医疗旅游,保健先行

医疗旅游包括保健和医疗。可以先将保健这一块做好做精,再来涉入治疗方面。借鉴国际医疗旅游市场的经验,联合旅游界和医学界的精英,解决影响我国医疗旅游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医疗及旅游质量的提高等,利用我们的优势,分阶段的解决诸如上面提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过剩的高端医疗设备

虽然我国医疗卫生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排序中排名较后,我国特别是大型高端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不必要的医疗资源闲置和过剩。有些高端医疗设备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可以将这种医疗资源整合到医疗旅游中去。

(三)整合众多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

我国拥有丰富且优质的天然旅游资源,其中温泉、森林、海岛等旅游资源都具有发掘成医疗保健旅游资源的潜力,这些景区风景优美,而且规模和配套设施比较健全,有些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如陕西的临潼、广东的从化等温泉景地,北戴河及杭州等城市;黄山、庐山等名胜。这类景区又建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有利于医疗旅游的开展。在此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带动诸如体育旅游、森林保健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发展。

总之,医疗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要赶上世界水平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一起努力,逐步并尽快解决影响医疗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要联合旅游机构和医疗机构将医疗旅游做大做强,从而促进我国医疗旅游顺利融入国际医疗旅游市场,这将是我国旅游界和医疗界共同期待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孟卓.医疗旅游:医院新金矿[J].当代医学,2004(11):27.

[2]ReportontheGlobalmedicaltourismmarketpublished,tRamtourismResearchandmarketing2006.

[3]刘炳献.医疗旅游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2008(20)6:103-104

[4]马来西亚重视发展医疗旅游业观光+保健:边玩儿边治病[eBöoL].http:ööabroad.gogocn.com.2005-10-17ö2006-10-10.

[5]任彦.印度医疗旅游火[n].人民日报,2005-12-07.

[6]任圆圆.亚洲“医疗旅游”市场吸引欧美患者[n].医疗保健器具,2005,(12).

[7]徐军.亚洲医疗旅游成为新卖点[n].中国贸易报,2005-11-29.

[8]李东辉,侯胜田.中国医疗保健旅游市场亟待开发[J].医院院长论坛,2006,(3):57-59.

[9]JohnConnell.medicaltourism:Sea,sun,sandand...surgery[J].tourismmanagement,2006,(27):1093-1100.

[10]郭鲁芳,虞丹丹.健康旅游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63-66.

[11]郭栋梁编译医疗旅游商机潮涌.theeconomist官方网站

[12]李正信.国际医疗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n].经济日报,2006-10-10(15).

[13]萍,甘巧林.国际医疗旅游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30-136

[14]来逢波.开发中药旅游商品市场的思路[J].经营与管理,2006(11):14-16.

[15]田广增.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824-825.

[16]姜岩.东方科学与东方文明的复兴,见中国中医药报社编.哲眼看中医――21世纪中医药科学问题专家访谈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6-46.

[17]努尔曼•麦麦提,买买提•牙森.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5):468-470.

[18]杜乐勋.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17-21.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9

中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药学的基础专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那么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它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之治”分不开,即中药的用药特点是,不光只针对疾病本身,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中药继承了我国五千年传统医学的精髓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具有着化学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对慢性病以及疑难杂症有着良好的效果;对疾病达到治本以治标的作用等等。以及从“药食同源”出发,中药作为药膳在康复保健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采用现代化技术比如HpLC、超临界萃取等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运用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制成更合适临床使用的剂型,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在古代甚至近现代的医疗保健方面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

那么,中药目前的市场地位和行业现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究竟怎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开看一下。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扶持中药产业。比如:1.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中医药补偿机制,降低撤销起付比例等;2.实行新医改措施,在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提倡“中西药并重”,加大中药使用比例;3.实行“十二五”规划,计划到2015年分别在中医药医疗资源,中医药服务,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以及中医药人力资源方面达到相应目标。

国内的中药产业现状,国内中药产业产值以2011年的4381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5156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000亿元。中医药行业比例从2011年的28.28%,上升至2012年的31.24%,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5%。

2011年,全国中医医院数量达到2831家,比2010年增加了53家。分科中医科门急诊人次共达4.2亿人次,占全年医院总量的19.1%。

其次,以湖南省的情况为例。

1.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省药材种类在全国占到18.7%,重点中药材的品种占到66.8%,道地药材比例为20%。

国家制定Gap种植规范,使中药材在源头上得到质量的保障,并且我省药源丰富,还有很多尚未发现的品种有待开发。这些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完成。比如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养殖员。

2.中医医疗体系完善。

中医医疗机构几乎覆盖了全省各个地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117个,中医病床15452张,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门诊,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服务占卫生服务总量的30%以上。这样就为比如中药调剂员、中药临方制剂员等中药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3.中医药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我省有中药生产企业150多家,中药饮片t90多家,其中九芝堂、千金药业、紫光古汉,以及浏阳生物工业园等都是我省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完成从中药饮片加工、药物成分提取,制剂生产,包装与质检一系列的流水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比如中药材净选润切工、中药炮制工等高职专业人才。

4.中药商业优势明显。

国家正式批准认可的全国专业中药市场共有17个,其中湖南省有2个,分别是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全省有医药批发企业近400家,其中双鹤医药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快批”公司之一。

零售企业方面,比如老百姓、养天和、九芝堂,它们的销售门面,药店较大范围地遍布了全省各地区,药品购进、贮存、用药指导、用药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高职中医药人才。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中药药理作用;兽医;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91-1

已有研究表明,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为诸多中药材的主要功效,由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目前在兽医临床上中药的应用前景较广,一直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本文便对中药药理作用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具体综述,详见下文。

1中药药理作用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1.1对细菌性疾病的作用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证实,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具有显著的疗效。①对禽病的治疗。过去有学者以石榴皮、黄芩以及苦参的水煎剂对禽类的大肠杆菌感染进行了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另有学者对肠炎沙门氏菌的病鸭模型采取中药复方制剂展开了治疗保护试验,同时测定了口服中草药制剂后病鸭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人工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病鸭治疗中“肠炎康1号”不同剂量组与“肠炎康2号”的高剂量组、氟甲砜霉素对照组疗效均十分显著,研究表明,在促进病鸭康复的过程中,中草药制剂可以对体内自由基的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②在家畜疾病治疗中中药的作用[1]。有学者将黄连、板蓝根以及连翘组方,结果发现其可以对病原菌的繁殖以及颉抗外毒素的毒性作用产生显著的抑制效果,从而达到对仔猪红痢进行治疗的效果。另有学者以茜草、苦参为主药,共13味中药进行组方,结果发现其能够对大肠杆菌所导致的仔猪腹泻模型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得知,其治疗有效率在90%以上,另有学者经研究证实,中药组方能够对大肠杆菌所导致的腹泻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会受到耐抗生素作用的影响[2]。

中药制剂的抑菌机理与抗生素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抗生素而言,其作用机理主要为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病原菌的结构、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实现抑制或者是杀灭细菌的效果。而一些中药则会对细菌的耐药质粒产生显著的消除效果,目前对于该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中药抑制细菌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同时能够对细菌不会对中药产生耐药的原因予以阐明,然而现阶段在临床上对于中药的抑菌机理还不是十分的清楚[3]。

1.2防治病毒性疾病

对于中药抗病毒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直接和间接抗病毒两种途径。所谓的直接抗病毒途径就是指药物对病毒能够进行直接的抑制或造成损伤。间接抗病毒作用则是中药利用对机体免疫系统进行调节而产生显著的抗病毒效果[4]。

实际上,对于中药而言其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疗效,且存在比较显著的量效关系。现阶段关于中药对细胞的抗病毒试验中,中药成分能够利用直接杀灭病毒途径保护细胞,同时还会经过促进细胞生长而产生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量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成分需要有合适的剂量才可以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5]。

1.3治疗真菌性疾病

最近一段时间,由真菌所诱发的疾病发生率不断升高,且真菌感染、条件致病菌感染等的发生率也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其中以各类皮肤真菌病最为显著,其次为免疫缺陷、抑制而诱发的真菌病等,真菌细胞为真核细胞,寻找仅对病原真菌毒性产生作用,而不累及宿主细胞的药物存在很大的困难。唑类抗生素为现阶段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但是其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在天然药物中对低毒高效的抗真菌药物进行寻找,并对其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值得对其给予关注[6]。

2前景

中药复方在中医领域中为精髓和主流。但是在中药复方中其化学成分十分的复杂,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该以整体角度出发,作用部位包含多个靶器官。所以出于对中药复方的复杂性以及整体性进行适应和阐明的目的,应在药物、有效部位以及有效成分方面展开中药药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健,张中文,吴国娟.中药抗病毒在兽医临床的应用与作用机理[J].中国兽医杂志,2009,11(03):678-679.

[2]吴君.兽医临床技术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J].兽医导刊,2008,12(12):473-475.

[3]牛德料,孟日增,刘彩侠.抗菌肽在兽医临床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牧业通讯,2008,19(06):892-893.

[4]朵存莲.浅谈中药在兽医临床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2008,15(05):879-890.

[5]吕玲.我国兽药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华南农业大学曾振灵教授专访[J].中国家禽,2008,19(11):78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