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境外资产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40:00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1

一我市境外企业基本情况

(一)境外企业概况

目前,我委下属监管的境外企业共25户,公控公司属下18家交通发展属下6家,公盈公司属下1家。据初步统计总资产为155645万元,总负债为90863万元,净资产为6478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083万元,货币资金24244万元。出现负资产的有6家(公控公司3家交发公司3家公盈公司2家);22家境外企业目前在港无实质经营(14家为项目投资公司,4家不再经营业务,4家已进入破产清算),只有公控公司属下的福冠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发展重组公司转来,主要业务是出租中保集团大厦2801-2805室物业。

(二)境外企业管理现状

据调查,公控公司交发公司和公盈公司目前都设立境外企业工作小组,专人负责管理境外企业的日常事务,市政府海外科主管境外企业的有关事务。近年来为解决境外企业经营运作困难及银行贷款逾期不还的局面,由市政府海外科牵头,开展清退境外企业的工作,对辖下原计委贸委农委建委外经委电子局旅游局房管局纺织局中旅社等系统46家应清退的境外企业进行了清理,目前已依法完成45家境外企业的清退工作。

二境外企业监管的主要做法

(一)深化境外国企改革

为加强境外企业监管,化解亚洲金融风暴给境外企业所带来的困难和影响,从2000年开始,市政府决定由当时市商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派人组成境外企业清理小组,撤换原港澳企业负责人,开展境外企业清理工作,但是推进进度比较迟缓。2004年我委接管境外企业清理工作以后,组织得力工作机构,加大工作力度,对辖下的原计委贸委农委建委外经委旅游局房管局纺织中旅社电子集团等系统共计46家境外企业进行清理,通过破产和清盘注销及转制等多种形式,完成了境外企业的清退任务,处置物业收回资金6200万元,从追收债权中收回资金1100万元,妥善处理了境外企业的历史问题。

(二)加强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

我委根据市政府的工作精神,组织境外机构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统计资产评估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从总体上掌握境外国有资产的总量分布和构成,为加强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委检查监督境外国有资产的运营状况,及时向市政府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办理好市政府授权管理的其他事项,有效加强了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

(三)加强境外国有企业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

为加强对境外国有企业的监管,促进境外国有企业良性发展,我委强化境外国有企业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一是对企业经营考核具有决定权,凡是企业经营考核不符实际的予以否决,增强企业经营考核的科学性。二是对直管企业考核实行年薪制,由基本收入(基薪)和效益收入(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以年度为考核周期,把个人工资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紧密挂钩,增强直管企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三是对企业薪酬实行审批制,由企业制定薪酬方案,由我委审批后执行,对薪酬总额实行预算管理,规范年金管理。

(四)加强国有企业外派监督工作

我委加强国有企业外派监督工作,指定派驻境外机构高层的中方负责人是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人,对境外机构占用的国有资产负有安全有效使用和保值增值的责任。境外机构重大资本运营决策事项,包括境外发行公司债券股票和上市等融资活动,超过企业净资产50%的投资活动,企业资本金变动,转让国有产权(或股权),企业分立合并重组出售解散和申请破产等,需由我委会同有关部门核准,必要时上报市政府批准。

(五)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

1出台《管理暂行规定》,对国有资产收益实行预算管理,将国有资产收益预算与公共预算分开,国有资产收益预算由我委负责组织实施,国有资产收益的使用范围包括:资本性支出企业改革成本支出监管费用支出为所属企业提供融资。

2对年度费用开支实行预算管理,每年年初均编制年度费用开支预算,送市财政局加具审核意见,报市政府审批后实施;每月月初均将银行结存表银行存款数据表收支表及经营管理费用表上报给市分管秘书长市府办市财政局检查;成立新公司注销公司资金重大变动及重要变更事项等,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市政府审批。

3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一是规定银行签名权限。支出金额相当于港币100,000元或以下,由董事长/总经理审批及单签有效;金额港币100,000元以上,由董事长/总经理及副总经理审批及双签有效,并拟文报市府秘书长批准后才能执行。二是规范公司正常开支管理。公司正常开支需凭有效的发票或原始单证,经有关经办人员签名部门主管审核批准,交会计部验证有关单据并按银行签名权限办理付款事宜。三是严格非经常性开支审批。1万港元以下,由公司董事长审批,1万港元以上3万港元以下,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审批,3万港元以上,由市领导审批。四是加强小额报销管理。公司各部门日常小额现金开支,单据经有关经手人签名,向行政部经理报销,再由行政部经理统一集合多张单据经审核后交给公司领导签名审批,再交会计部验单后付回款项给行政部经理,所有报销单据必须有经办人审核人及批准人三人签名方可办理报销。五是加强购置文仪用品办公设施宿舍日常用品及维修的开支管理。每次支付3000以下港元,由行政部经理审批,3000港元以上需报公司领导审批后才可进行。

4实行双重年度审计管理,境外机构营运开支单据,每年年终根据香港公司法规和会计准则,聘用合资格的会计师审核。每年年终市审计局派出审计小组对境外机构帐目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年度审计。通过实行双重年度审计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至今未出现资金使用违规情况。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2

交通银行国际化中期目标是,继续完善海外网络、做强海外机构,力争3-5年内,境外机构数量达到20-25家,3年内打造5家百亿美元资产、上亿美元利润的海外大行。

继我国实施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之后,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等外向型战略纷至沓来,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大幅提升,为中资银行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全球经济发展成果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交通银行早在2009年即确立了“两化一行”的发展战略,即“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国际化发展成为交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2016年以来,交行国际化布局显著加快。11月,交通银行伦敦分行、卢森堡分行、罗马分行、巴黎分行4家境外分行陆续开业,并完成国际化并购――控股收购巴西BBm银行的交割手续。至此,交通银行境外机构将覆盖16个国家/地区,机构数量达到20家,横跨亚欧美澳四大洲,覆盖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此外,交行多伦多分行设立申请已获得银监会批准,正在等待当地监管机构批准,捷克、印度、南非等国机构设立计划也已启动,境外机构建设步伐将进一步提速。

一、找准转型发展方向,持续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

交通银行国际化转型的主要方向,一是以国际业务整体转型为发展方向,二是突出境外行转型发展推动作用。

国际化转型的短期目标是,境外机构资产规模、利润在集团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保持并提升境内各项国际业务及境外资产规模集团占比、利润集团占比、资产收益率在五大行中的排名,核心竞争力和风险管控水平继续加强,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日趋稳健。

中期目标是,一方面,继续完善海外网络、做强海外机构,力争3-5年内,境外机构数量达到20~25家,3年内打造5家百亿美元资产、上亿美元利润的海外大行。另一方面,以客户、业务和营销为抓手,以产品、渠道和服务为支撑,以管理、人才和科技为保障,打造境外专业化、特色化优势,发展好联动、跨境人民币、金融市场等增特色、增利润的业务,构建全球财富管理平台和全球金融服务平台。

长期目标是,经过努力,国际化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具备较高的境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境外机构集团贡献度显著提高,能在国际范围内与全球性商业银行开展合作竞争。

二、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加快国际业务转型

一是以全球化市场营运创新推动整体业务向轻资本业务模式转型。

首先,推进全球清算中心建设。建设多币种、境内外一体化的全球清算中心,以境内跨境人民币清算中心为主体,以首尔分行海外人民币清算中心为突破,以纽约分行美元清算、法兰克福欧元清算、东京分行日元清算、中国香港分行港元清算为基础,为客户提供跨币种、跨国界的结算服务,密切银银合作关系,提高客户服务体验度,助力业务模式向轻资本转型。

其次,推进首尔人民币清算行的建设。借助首尔人民币清算行的地位优势,进一步衍生轻资本金融产品,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及时开办人民币清算服务,加强人民币清算衍生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推广离岸人民币债券以及做大做强RQFii托管业务。认真分析其他海外机构优势与特点,择机启动其他海外分行人民币清算行的筹备工作。

再次,促进跨境轻资本业务发展。深入研究巴塞尔Ⅲ对经济资本监管要求,积极推广内评法下轻资本的产品应用,包括贸易项下表外相关产品、政策性保险支持类产品、同业合作类产品等等。

第四,提升跨境跨市场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在国内贸易应收账款资产对接信托专项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国内贸易项下应收账款对接资产理财池和投行类非信贷业务创新,拓宽贸易融资资金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结合区域试点政策创新,通过设立境外SpV公司吸收外部营运资金、募集理财资金、购买海外分行贸易融资资产或境内分行跨境人民币项下贸易融资资产来实现向轻资本业务模式转型。

二是以全球化金融服务创新推动整体业务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

首先,推动单一业务产品向跨境综合服务方案转型。将现有的国际结算基础产品和贸易融资产品进行组合、包装、嫁接,结合客户实际需求,创造性地运用到综合服务方案中。目前已开展的综合型服务方案包括跨境供应链服务、跨境投融资业务、大企业服务平台(VSS)、领汇财富出国金融服务方案、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信保融资服务方案和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服务方案等。

其次,加强“融元通”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紧抓政策变动机遇,结合跨境人民币境内外流通渠道建设,大力推进境外发债、跨境贷款、跨国企业集团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跨境资金托管等投融资产品创新和运用。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走出去”,以跨境支付清算、贸易融资、人民币项目贷款、境外并购、海外银团等金融服务打造境外“人民币走廊”。精耕自贸区及其他创新区域跨境人民币试点政策的差异化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人民币跨境融资、融资租赁、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人民币存款证和债券发行、个人项下人民币跨境双向直接投资等业务,逐步扩大跨境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再次,推动“两化联动”和“分直联动”。通过境内外分行与子公司以及直营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方案,推动交通银行从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向集团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

第四,拓展“三位一体”建设,提升跨境服务能力。在当前资本、人力、政策约束下,按计划推进海外机构建设,通过交通银行―汇丰“1+1”合作、交通银行行建设,构建全球化服务网络,弥补交通银行海外机构设置不足;进一步加快海外分行电子化渠道建设;以境内分行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团队为依托,为海外行客户经理提供营销支撑,提升跨境统筹服务能力,拓展海外网点、电子银行和客户经理“三位一体”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三是以全球化架构创新推动整体业务向提高资源回报率转型。

首先,探索交通银行集团全球金融业务运营组织机制建设。推动跨国企业类客户全球一体化服务,推动全球金融市场资源协调配置,推动国际金融同业业务合作创新,以及推动境外法律政策体系研究。

其次,完善全球筹资中心建设和全球交易中心建设。在全球筹资中心建设方面,持续推进“总行+香港分行+其他境外行”的“1+1+n”境外筹资平台运作,深化“1+1+n”筹资运作模式内涵,密切关注特殊经济区政策动态,探索境外筹资中心“总行直融”模式空间,优化境外分子行存款证项目使用和管理,扩大存款证发行主体范围,丰富境外筹资工具,利用已建立的交通银行欧洲中期票据发行整体计划筹措中长期资金。在全球交易中心建设方面,充分利用设立香港海外交易分中心的契机,发挥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联动优势,通过跨境投资交易和海外融资平台支撑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实现从“持有型银行”向“交易型银行”的转变。

再次,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国际业务从业人员从传统的结算、操作人员向面向市场的客户服务及营销人才的角色转变。通过选拔培养战略性专业人才、专家型人才和国际员工后备人才,提升国际业务从业人员服务境内外客户的全球化、综合化素质。加强不同板块间营销团队、专家团队合作,打造过硬的跨境跨业跨市场服务团队。

三、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境外机构布局

作为大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不断完善境外机构布局。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关注较为成熟的欧盟及中亚地区;以投资便利化、自贸区升级、科技人文交流加深为目标,关注东盟和中东国家;以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区域自由贸易群、全面实现贸易自由化、投资开放与安全管控、沿线国家经济繁荣为目标,关注南亚、南欧、俄罗斯等。遵循“以金融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分阶段稳步推进实施”的思路,“打通道、抓节点”,畅通以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渠道,以区域性重点国家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辅助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交通银行的海外布局以自主申设和收购兼并相结合。在境外机构设立上,以提高国际业务竞争力和服务国内企业跨国经营为主线,以“自主申设为主,投资并购为辅”为境外机构建设思路,优先考虑自主申设境外分行,适当考虑设立境外子行,审慎考虑通过并购扩大境外行本土经营能力。要以成功收购案例为样板,抓住机遇,提升“自主申设”和“收购兼并”双轮驱动建设境外机构的能力。海外发展应以联动和跨境人民币业务为抓手。交通银行秉承“一个交行、一个客户”理念,以集团为依托,通过全方位联动迅速打开境外市场,以集团现有客户中“走出去”企业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跨境、跨业、跨市场的全方位联动,将“走出去”企业培养成为银行客户基础的中坚力量。同时,依托人民币国际化,利用中资银行熟悉人民币业务的有利条件,拓展境外机构所在地及周边有人民币需求的客户,培育、提升银行新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以首尔人民币清算行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境外人民币业务发展空间。通过差异化发展定位实现境外行多元化发展。以差异化思维推进境外网络布局,将自设与并购、一级机构与二级机构、物理网络与互联网渠道建设结合起来;以差异化策略推动境外业务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明确自身定位,实施差异化营销和竞争策略;以差异化业务打造境外经营特色,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发展资金业务、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贸易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以差异化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通过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手段,通过流程完善提升服务质量;以差异化竞争拓展境外本土市场,通过参与银团贷款、拓展双边贷款等方式逐步向本土企业客户渗透。

充分发挥海外清算行作用。发挥海外清算行“一家做全国、一家做全球、一家做同业”的带动效应,做大做强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清算规模。开展清算行盈利模式研究,促进清算行发挥自身特殊优势并创造综合贡献。以清算行业务为龙头、商业行业务为载体,双轮驱动,加快首尔分行发展。主动应变,转变发展模式,将清算行打造成为交易型银行。多措并举,主动对接,争当引领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领头羊。创新驱动,加强合作,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金融创新。进一步总结首尔清算行经验,为其他境外人民币清算中心营销和境内外联动、自贸区业务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机制和路径。努力发展并扩大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合作。

三是抓住在国际化发展经营中的契合点,建立并深化与汇丰银行的全球战略合作关系,扩大合作成果。建立总对总合作机制。扩大量化目标覆盖范围,完善目标进程动态评估机制,探索建立量化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境外分行合作机制。完善境外业务合作的高层互访机制,指导督促工作团队开展合作。以双方在香港地区的合作为标杆,推动两行各区域合作的拓展和深化。加强国际并购方面的合作。抓住双方在国际化的“进、退”中存在合作共赢的契合点,与其保持密切沟通。根据业务可持续原则、经营协同原则,重点关注公司业务、交易型业务、财富管理等业务领域的收购可能性。加强境内外监管政策沟通与经验共享。通过举办监管政策交流活动、建立双方风险合规团队联系机制等,实现两行就国内外监管新政、相关政策差异、未来政策趋势等信息对接和共享。

四是加强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通过与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广泛参与项目融资、企业并购、债务重组、债券承销和股权债权投资等多项业务,达到既推动业务创新,又进一步丰富国际化发展手段、提升全球化竞争能力的目的。

五是切实提升境外业务风险管控水平。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加强境外风险一体化管理,按照“防范风险、提升服务、着力创新、深化转型”总体要求,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创新促转型发展、稳定增长势头与全面防范风险的措施结合起来。

四、发挥资源稀缺优势,大力促进离岸业务转型发展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3

【关键词】外汇管理;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币经常项目分步实现了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外汇储备迅速增长。2003年至2008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外汇储备超过2800亿美元,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由短缺变为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为适应当前形势,减缓外汇净流入持续增长带来的压力,2008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外汇管理内容和方式,重在对外汇流入流出实施均衡、规范管理。《新条例》简化了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管理内容和程序,不再限制经常性的国际支付和转移,放松了对境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加强了对外汇流入的监管,进一步推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新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从“宽进严出”到“均衡管理”的转变。2009年我国进一步提出了外汇管理方式的“五个转变”,使外汇管理工作立足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以便更好的推动涉外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外汇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当前外汇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仍需完善

随着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境资金流入流出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外汇管理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传统的以事前监管、逐笔审批为主的监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在此情况下,我国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外汇管理政策存在缺陷,有碍于监管效能的提高。一是部分外汇业务涉及的政策法规多而繁杂,时间跨度大,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导致各地区执行起来存在差异,影响了外汇管理政策法规的严谨性和唯一性。二是由于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仍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中,有些外汇管理政策调整频繁,有些法规则出台时间较长,监管效率和可操作性较差,不符合当前外汇管理要求。三是部分外汇业务审批手续繁琐,办理时限较长,可能导致企业在审批过程中错失良机,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四是个别外汇管理政策存在监管空白和漏洞,无法应对日常中作中出现的复杂情况。

(二)外贸结构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

我国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外贸发展方式与外贸结构的不合理性日益凸显。一是外贸依存度过高,外贸增长方式单一。我国外贸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产品出口,部分企业通过价格竞争优势扩大产品出口数量,抢占市场份额,这种出口方式常受到贸易伙伴的倾销控诉。二是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我国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地区,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降低了我国抵抗风险的能力。三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以纺织品、鞋类、玩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增加了外贸竞争的难度。四是进口产品中“两高一资”产品比重较高。进出口产品大多为原材料等能源或资源型产品,这类产品价格需求弹性低,一旦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其环境和资源压力的制约因素也愈发明显。

(三)“热钱”流入监管压力不断加大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复苏力度较为脆弱,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增长甚至在衰退轨道上滑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作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之一的美国为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将加速全球流动性泛滥,推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同时可能驱使大量资金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经济增长前景良好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目前我国基准利率水平远高于美国,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在经济基本面、汇差以及利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将成为“热钱”流入的目标之一。“热钱”大规模涌入,势必会加剧我国流动性过剩,造成本币升值、资产价格上涨以及通胀水平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热钱”套利后大规模撤出又会带来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给我国市场造成冲击,威胁我国经济金融安全。

(四)对外投资发展水平仍旧较低

在国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我国境外投资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是投资区域相对集中。境外投资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大多集中在亚洲和拉美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投资额占到了我国投资总量的90%左右,其中对香港的投资在亚洲国家的投资份额中又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不利于促进投资的多元化,增加了投资风险。二是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竞争力不足,这些企业起步晚,其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与其抗衡。三是投资行业分布不合理。境外投资过多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规模还较小,投资的总体经济效益不高。四是境外投资总量低,规模小。我国境外投资占外汇支出的比重较小,且投资企业对国际市场投资环境了解不够全面,缺少获取投资信息的渠道和明确的经营战略。

二、加强外汇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完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提高外汇监管效率

一是继续梳理和完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按照“五个转变”的要求对现有的法规、规章及实施细则进行清理和整合,废止出台时间较长,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政策规定,确保政策法规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二是适度放宽对企业投资资本金结汇的限制。目前美元持续贬值使企业急于结汇以避免汇率损失,这样就容易产生企业未将结汇资金在两个工作日内划转的违规行为。建议取消对人民币款项划转的规定,将监管重点放在人民币资金的对外支付上,对具有合法交易背景的企业允许意愿结汇并按交易对方要求时限划转资金,这样既可以规避汇率风险,也实现了外汇管理工作由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的转变。三是进一步推动货物贸易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的实施,帮助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要根据新政策实施以来发现的问题,继续完善《暂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加快办理企业外汇资金的核销与核查,方便企业进口延期付汇、外债还本付息等资本项目支出,增强业务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境外存放资金的审核与监管,确保账户资金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四是进一步完善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减少事前审批环节,使企业能够灵活运用外汇资金。同时要增强贸易信贷系统的监测预警功能,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有效监测。

(二)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涉外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是积极扩大进口,实现外贸进出口均衡发展。出台一些鼓励进口的优惠政策,合理引导和扶持进口贸易发展,对发展潜力较大的进口企业,在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和重点支持。二是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传统出口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技术含量。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三是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发展。针对加工贸易出台转型升级配套政策,鼓励扩充完善产业链,发展零部件加工业,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促使加工贸易条件改善。四是降低部分产品进口税率或对进口新设备、新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口稀缺资源、高新技术产品及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高附加值”型产品进口比例,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步伐。

(三)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严防违法违规资金流入

在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下,“热钱”虽难以大规模流入,但存在“蚂蚁搬家”式流入的可能。从流入渠道来看,可能以贸易、个人汇款、投资等合法形式作为掩护或通过地下钱庄非法流入,监管部门应当根据“热钱”流入的本质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打压。一是充分利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外汇账户系统、结售汇统计系统等各类监测系统,对跨境收支数据实行多口径和全方位的监测,通过数据的横向与纵向比对,查找异常外汇资金流入的主要环节,提高对违法违规资金的辨别和精准打击能力,有效防范异常资金流动风险。二是加大对跨境交易背景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审核。对出口贸易货物流与资金流进行匹配核对,将差额较大的企业列为重点监测对象,严防违规资金以虚设合同、预收货款或低出高报等方式流入。此外,要严格审核服务贸易、个人经常转移项下大额收汇所提供的合同、发票等相关证明材料,重点关注不合理定价、以关联交易转移定价或个人项下拆分汇入等情况。三是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向的后续监管措施,加强对资本金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用途的跟踪与核查,防止投资资本金结汇后变成短期套利资金。四是根据热钱可能流入的渠道和主体有针对性的开展现场检查,依法加大对违规企业和银行的惩处力度。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打击违法外汇交易的专项行动,对“地下钱庄”、“网络炒汇”等非法外汇交易进行严厉打击,有效震慑违法违规行为,提升市场主体合法经营意识。五是加强与海关、商务厅、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监管合力,通过建立联合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4

关键词:民营油服;财务风险;资产管理

1前言

越来越多的民营油服企业跟随国家政策的扶持实现了境外投资,跨国经营。而其境外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国际市场经济变化可能加重国际化经营的难度。常见原因有:一是民营企业较国企来说融资成本较高,容易引起财务风险;从投资审核流程到管理模式可能不够完备。二是境外油气服务对人员语言、油气工程专业、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有较高要求,在人力资源储备及培训上任重道远。三是国内财务核算、eRp系统在境外不能通用,增加了集团管理的难度;境内外财务核算、税收征缴等政策不同,导致资产价值、收入成本核算期间等不同,使管理难度增加。四是可能不具备足够的渠道了解、运用不同国家、地区间法律、经济规定,或不能得到较专业的远期汇率预测,无形中增加了财务和经营风险。

所有财务风险中,资产管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油气服务涉面较广,包含钻井、修井、压裂、油藏等多种作业项目,所以相关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种类庞杂,对资产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利润实现、现金流融通等问题。民营企业无国企强大的资金支持,全靠自身经营增加企业价值,所以在跨国经营中更要谨慎对待境外资产管理不善带来的财务风险。本文就从对境外子公司资产管理角度分析民营油服企业境外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2货币资金管理

资金是集团稳健运营的基础和保障,当集团能够通过有效集中和授权以控制和利用境外资产,实现内部聚合优势和资金有效分配,高效运转,则能够极大避免企业的血脉―现金流的短缺,同时可以应对金融风险。

1.对于跨国经营来说,集团实现自己集中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海外子公司需开立至少两个银行账户,并分别定性为收户和支户。现金流入全部入收户,现金流出从收户发出,且支户余额只能在经过集团总部核准后由收户调拨。子公司每日汇报收、支账户的余额以及重大金额发生事项,并完备资金流通审核制度,使集团有效控制资金流量和方向。

2.海外子公司账户中银行保证金等限制性货币资金的余额需按月及时向总公司汇报金额变化及保证金内容,涉及到因劳务派遣等原因产生的保证金,需与人事部门等定期核对劳务人员,以从银行返回相应资金,争取盘活所有可用资金,防止闲置资金的浪费。

3.对于境外子公司的账户余额,集团财务部门要与合同管理以及外汇结算部门多沟通,对于集团内部关联企业间的资金拆借合同以及子公司在境外的融资合同等涉及到外汇折算的部分及时更新信息,防止产生较大汇兑损失。

4.健全按照项目划分的资金预算管理、现金流预算管理以及考核制度,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反馈、调整、评估、考核全流程监管,权责清晰划分,以实现资金预算目标。

5.可以结合集团具体经营及现金流情况,引入商业银行相应的现金管理商品,满足资金收益性、流动性、投融资结构合理布局等要求,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3应收账款管理

绝大多数集团采用“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独立核算”的组织结构,给予境外子公司较大的自主经营权,包括市场的开拓、项目评估和运行等。很多集团对外海子公司的业绩考核中给予产值很高的加权比例,但往往对应收账款,即收入的现金回流没有太多关注。正像上文提到的,现金为王,现金对整个集团的持续有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民营油服企业资本背景不强,靠自己承担经营风险,则更需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监督和改善。

1.集团建立客户信息库,定期对甲方油气开发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并设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对应收账款周转期进行监控,境外子公司需按周汇报应收账款余额、回款金额、开票确认收入金额等,进行数据分析和比对,结合境外子公司所在国家的经济形势等分析回款趋势。对余额大、账龄长或客户信用较差的应收账款,应及时进行催款,或者进行未来现金回流预测,预防减值风险或实现财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2.由于境外子公司的甲方多为当地公司,会计核算为当地货币单位,由于汇率的多变化性,很容易造成集团核算时外币折算损失。所以更应该及时、高效地回收应收账款。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通过信用保险公司或者国际保理业务转移境外应收账款风险,加快收款速度,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3.对海外项目的审核和运作摒除重视审批单轻视管理。从项目运行的审核到收入实现的核算,一直到回款入账的确认,都需要高度重视,防止企业运营效率收到影响。

加强集团内部应收账款计已经境外管理人员经济责任调查审计,防止境外子公司管理层运用应收账款侵吞公司资产,同时防止境外子公司对信用已经较差的客户继续进行信用赊销,避免信用风险。

对于集团内部的应收账款款、其他应收款等项目,可以根据集团整体的税务筹划以及资金管理目标等要求自行确定合同中的货币选择,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或延期进行结算。

4存货管理

油服企业由自身性质所定,需储备大量库存应对不同作业工艺,管理上存在较大固有难度。同时,近年来油气服务技术革新不断涌现,更新换代加速,导致库存物资贬值风险加大。再加上2014年以来油气行业处于行业周期低谷期,业务量骤减,也容易导致存货长期堆压,流动性减弱,实现收益的能力降低。尤其境外资产,由于距离、国境间政策等原因,很难在集团内实现灵活移库使用。所以对于境外子公司的存货管理需要运筹帷幄,有的放矢。

1.对于物资采购建立完善的采申请及审核制度,加强库存管理,对出入库流程和内部控制满足集团的相应要求。

2.由母公司实施价格转移而进行的集团内部采购,需要保存完备的内部凭证及报关单据等外部凭证,以期在核销库存前集团内部明确由于进出口及各国核算制度差异造成的材料价值差异,并在将来核算时由此导致的成本差异便于集团追踪。

3.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更需要将库存盘活,尤其是境外子公司现有存货的盘点和披露要及时和完整,将闲置存货,长期对方存货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平时作业对存货的采购要实行先核对已有库存的程序,防止重复采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境外的库存很难流回国内,所以要尽量通过出租、置换等多种方式处理,提高存货周转率,防止存货贬值风险。

4.根据集团总体目标来调整境外子公司库存的存量。例如:境外子公司所在国汇率正值贬值,则应多选择从母国进口以期采购更多数量物资。

5固定资产管理

油服行业因为作业工艺多样,工程施工复杂等原因,需使用的固定资产常常具备价值高、使用寿命长、磨损率高、规模大,维修费用高等特点。同时,由于石油开采工艺的加速更新,很多固定资产面临淘汰速度加快的风险。而油田区块常分散远离城市的野外或者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区,似的固定资产分布于广泛的区域,加大了维护和管理难度,常导致实际位置转移与账面信息更新的速度不一致,加大了核算难度。另外,油服行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还容易出现投资可行性分析不足导致盲目扩大固定资产规模最终形成大量闲置、固定资产使用、搬运等过程中维护不足,导致后续支出增多或者返修维护的现象,反而影响生产作业。而境外子公司的固定资产还面临着作业结束后剩余价值的回收问题,都需要集团层面开始就进行规范化的操作。

1.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油服行业作为典型的资产密集型行业,对于资产管理应该遵循专业化理念。而境外子公司由于人员匮乏或者当地库管专业知识不足,常出现兼职、人员流动大等特点,导致基本固定资产台账缺失,信息不全,缺乏专业管理知识,甚至早晨固定资产不必要的磨损。所以集团在选派驻外子公司工作人员时,应针对仓库设置、台账登录、与财务部门沟通、固定资产的入库、出库、盘点、报废等流程进行专业化培训和教育。

2.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需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尤其境外子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进行完备的当地经济、市场、汇率的考察,并结合当地对于资产转移、回收等政策的综合评价之后再进行决定。并持续评估产出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投资回收的现金流管理是否安全,是否能够平衡相应融资成本负担。

3.集团需时刻关注境外重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情况,并确保需登记的资产都进行了产权登记,且子公司需将登记文件等资料及时在集团上报、备案。定期汇报所有权变更的情况和说明。

4.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登记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进行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保证作业业务的质量和安全。对闲置固定资产应上报至集团,并采取调剂、处置、租赁、变现等措施,盘活固定资产,防止公司资产流失,促进资产流动和合理配置。对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盘亏等情况应及时上报集团,要核实并非工作失误或者舞弊原因后方能做出决定,必要时需要进行境外子公司管理层经济责任审计。

6结束语

对于油服行业来说,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根本。在资产管理问题上,集团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监管分工的协同作用,重视监管信息共享,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增强风险控制和能力,提高周转率和运营效率,落实绩效考核和经济责任审查等都是基本的方法,通过以上详述,能够对民营油服行业的境外子公司由资产管理的角度引发的财务风险有很好的防范和减少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子瑜.石油企业集团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0(4):54-56..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5

持续大量的资本外逃造成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使该国外汇储备减少,并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形成紧缩效果。同时,资本外逃使国内的货币总量、利率、汇率等不稳定,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为削弱。同时,资本外逃使货币政策受外国当局政策的影响和连动作用增强。资本外逃对财政政策的影响表现在国债发行上,当国外资产的收益率对本国居民形成强大吸引力时,会削弱对国债的需求,导致政府的财政融资目标难以实现。

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资本外逃有其自身发生作用的规律,我们要掌握规律并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来治理资本外逃,而不是无视规律并企图运用政策去改变规律。拉美国家和俄罗斯治理资本外逃的国际经验表明,资本外逃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经济政策扭曲和制度缺陷的反映,政府能够干预和控制资本外逃的回旋余地是不大的(RobertCumby,1986)。应从体制和政策环境等深层次上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资本外逃。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1)推进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化。一是减少在利率管理、市场准入、投资限制等方面的直接管制和行政干预,深化外汇市场改革,逐步放松外汇需求管理,逐步采用市场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汇率和利率;二是将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维持稳定而合理的实际汇率和实际利率;三是有效地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推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减少居民的风险预期。

(2)尽量缩短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待遇的差距。俄罗斯的教训表明,试图在不对经济体系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下通过对外资提供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投资及汇率保证等等)来抵消资本外逃可能带来的冲击,实际上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应适时改善投资环境,给予内外资企业公平待遇,依靠改善投资环境、减少交易成本来增强投资的吸引力。

从各种制度与法规入手,大力调整经济利益和法律关系,监督和防范资本外逃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加强对国有资产运营状况的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机制上解决化公为私的国有资产转移问题。规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买壳上市以及国际并购中的资产评估和财务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及境外国有资产存量运营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行为的督察和惩处力度。

(2)强化对涉外投资行为的监管力度,截堵资本外逃中通过贸易和资本项目的转移渠道,制订严格的收付汇纪律,实行严格审批手续,加强对进出口重点部门、重点种类(提前付款、延期支付等)交易行为的管理。

(3)建立私有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宣传贯彻法律对私人合法财产保护的有关规定,打消私营企业对政策变化的担心,消除私人资本外逃的动因。

(4)推进税制改革。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会影响到该国金融市场的投资收益水平。资本外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逃避税收,因此要完善本国的税制。

以渐进的原则逐步取消资本控制

国际经验表明,尽管外汇管制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外汇管制会引起黑市、腐败现象,降低经济运行效率,也会抑制外逃资本的回流,总体上是不利于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的。从资本外逃国的中、长期改革方向看,资本控制和外汇管制应当取消。鉴于一些管制措施对抑制资本外逃存在一定的作用,如果突然取消这些管制措施,可能会对汇价和银行体系形成一定的冲击力量。因此应当采取渐进的方式取消资本管制。

(1)对各种外汇管制条例进行全面清理和归类整理,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尽可能提高运转效率。首先放松那些管制程序过于繁琐、最易产生腐败机会的领域,采用市场手段对资本流动进行弹性管理。

(2)在放松资本控制的进程中,同时强化相应的银行体系和企业的配套改革,改善宏观运行环境。

加强资本管制的国际协调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6

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领域外商投资增长较快,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购买房地产也比较活跃。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规范外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准入

(一)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投资购买非自用房地产,应当遵循商业存在的原则,按照外商投资房地产的有关规定,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办理有关登记后,方可按照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相关业务。

(二)外商投资设立房地产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投资总额的50%。投资总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金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三)设立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由商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批准设立和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颁发一年期《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企业付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凭上述证照到土地管理部门申办《国有土地使用证》,根据《国有土地使用证》到商务主管部门换发正式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再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换发与《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经营期限一致的《营业执照》,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四)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股权和项目转让,以及境外投资者并购境内房地产企业,由商务主管等部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审批。投资者应提交履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的保证函,《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变更备案证明,以及税务机关出具的相关纳税证明材料。

(五)境外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及其他方式并购境内房地产企业,或收购合资企业中方股权的,须妥善安置职工、处理银行债务、并以自有资金一次性支付全部转让金。对有不良记录的境外投资者,不允许其在境内进行上述活动。

二、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

(六)对投资房地产未取得《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的境外投资者,不得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活动。

(七)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金未全部缴付的,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的,或开发项目资本金未达到项目投资总额35%的,不得办理境内、境外贷款,外汇管理部门不予批准该企业的外汇借款结汇。

(八)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中外投资各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合同、章程、股权转让协议以及其他文件中,订立保证任何一方固定回报或变相固定回报的条款。

(九)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应当遵守房地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及规划许可批准的期限和条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开发、销售等经营活动的监管,发现囤积土地和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要根据〔2006〕37号文件及其他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三、严格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管理

(十)境外机构在境内设立的分支、代表机构(经批准从事经营房地产业的企业除外)和在境内工作、学习时间超过一年的境外个人可以购买符合实际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不得购买非自用、非自住商品房。在境内没有设立分支、代表机构的境外机构和在境内工作、学习时间一年以下的境外个人,不得购买商品房。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华侨因生活需要,可在境内限购一定面积的自住商品房。

(十一)符合规定的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自用、自住商品房必须采取实名制,并持有效证明(境外机构应持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驻境内机构的证明,境外个人应持其来境内工作、学习,经我方批准的证明,下同)到土地和房地产主管部门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及房屋产权登记手续。房地产产权登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自用、自住原则办理境外机构和个人的产权登记,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

(十二)外汇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本意见的要求审核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资金汇入和结汇,符合条件的允许汇入并结汇;相关房产转让所得人民币资金经合规性审核并确认按规定办理纳税等手续后,方允许购汇汇出。

四、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

(十三)各地区、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高度重视当前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可能引发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监管责任。各地不得擅自出台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的要清理整顿并予以纠正。建设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外汇局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有关操作细则,加强对各地落实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政策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对擅自降低企业注册资本金和项目资本金比例,以及管理不到位出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法查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违规跨境交易和汇兑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十四)完善市场监测分析工作机制。建设部、商务部、统计局、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外汇局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完善外资房地产信息网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尽快实现外资房地产统计数据的信息共享。

建设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外汇局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7

[关键词]直接投资环境污染国际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直接利用外资持续增长,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连续几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输入国。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很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以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

一、我国FDi项目中环境污染区域分布特征的特征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公害与污染、转嫁本国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产业投资进行转移。发达国家一般以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的名义或直接通过跨国公司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的转移;二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污染转移。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向欠发达国家出口垃圾废物转移污染,占据欠发达地区的洁净环境。我国FDi项目中环境污染在区域分布上表现为不平衡的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对外商开放较早,其累计利用外资也比中西部地区多。

《中国统计年鉴2001》记载,截止到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10335项,第二产业265609项,第三产业87921项。其中东部地区292561项,中部地区44580项,西部地区26744项,协议外资额分别为5835.73;516.49;408.76;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为2988.72;305.92;188.82。可以看到,80%以上的外资项目、协议外资额及实际利用外资额都投在了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3项中的任何一项合计都未超过20%。特别是外资很大一部分投向污染密集型产业,以外商投资企业资产占全行业资产比重最高的10年行业为例,全部工业占10.18%;电子设备制造业占37.44%;文教用品制造业占34.69%;皮革羽绒制品业占34.01%;服装纤维制品业占28.08%;家具制造业占26.76%;仪器仪表制造业占24.08%;塑料制品业占22.11%;金属制品业占21.52%;食品制造业占17.6%;木材加工业占17.44%,所以东部地区的污染比西部地区要严重得多,这种污染状况从中央电视台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便可知晓一二。以1995年为例证东西部地区间的污染程度的差异性。5项污染物:工业废水;废气总量;二氧化硫;烟尘,固废,中西部地区的排放量依次为9.3亿吨;6302亿立方米;112.9万吨;117.1万吨;788万吨,东部地区的排放量依次为242.7亿吨;76760亿立方米;1451万吨;1280.9万吨;4477万吨,可见中西部地区的5项污染物,除了固体废物超过10%,其余4项都在10%以下。而东部地区5项污染物中的任何一项占总污染物的百分比都在85%以上。虽然污染不完全是由外资企业所排放,但FDi项目在其行业却是排污大户,所以说FDi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大了污染的排放量。FDi在为各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了本行业。

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污染也表现出具有多重性。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产业的扩张和转移是国际投资的一个基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可以发现,产业转移的走向势必是按梯度从高向低进行的;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成熟和过时产品和技术的转移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先进产品和技术的引进过程。站在我国的角度,从积极方面看,相对于独立发展工业化的过程,开放式的发展工业化成本较低,见效较快;但因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其负面影响也是显然的。我国利用外资中环境污染有着一定的隐蔽性,大家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从眼前来看,这是一个机遇,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动力,事实也早证明这一点。但从长远来看,给我国造成的影响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我国资源短缺再加上污染严重,无异于雪上加霜。

二、FDi项目转移污染密集产业的原因

1.我国对资本输出国对环境保护问题认识的差异性

资本输出国一般都是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环保标准较高、环境立法涉及的方面多、执法严格,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处罚很重;消费者环保意识强,对产品的环保要求高。而我国环保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控制污染转移的重要性、迫切性、对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对我国生态环境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利用外资与环保发生矛盾时,往往牺牲环境以求得经济上短期局部的“增长”。在利用外资的战略上,只重视规模与速度而忽视长远整体利益,导致在实际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对损害环境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把可投资于污染项目作为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较高,在环保方面不应对其有过多的要求。

2.我国的环境标准与资本流出国的环境标准不统一

(1)我国与资本流出国的环保标准、法规及执行的偏差比较大,这是促使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本国的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环境标准也越来越高,对其违法的处罚也非常严厉。污染物处置成本很高,可以说若在其国内生产,生产的竞争力会大受影响,于是外商把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到我国。

(2)许多国家根据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制定了实施条例,逐步停止生产和使用受控物质及其相关产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把受控时间推迟到2010年,这促使部分外商利用时间差将受控物质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我国,以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3)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不少环保法规,但我国环保法规对违法者的处罚相对于资本流出国来说较轻。我国也颁布了许多环境标准,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环保法规还很不完善,至今还没有关于污染密集产业环保管理的专门法规,环保标准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许多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环境管理方面采用明显的双重标准;采用当地标准而非本国的标准;追求经济目标最大化,较少考虑环境管理问题。《控制危险物越境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尽管对国际贸易中的危害废物转移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以资源再生利用直接投资将危险废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进行了限制,但没有涉及通过直接投资将污染密集型产业直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3.地方政府对环保执法的干预

很多地区把吸引外资作为衡量领导业绩乃至开放程度的标志,吸引外资数量被视为指令性的硬指标,而环保责任在不少领导眼里约束力不大,因此,在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情况下,对环保监督方面的不正常行政干预经常出现,环保审核经常被简化。同时,重视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前的环境审核,忽视建立后的监督;重视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忽视农村的生态破坏和生态污染,使许多高污染的外商投资项目有目的的被安排到城市的近郊区农村。

三、FDi项目中环境保护对策

1.完善我国环境法律,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1)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缺陷

虽然我国很早就运用法律手段来协调环境保护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由各项专门法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相互组合成一个框架。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条例》、《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合营企业法》、《合作经营企业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对外贸易法》、《刑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中央性法律法规,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法律法规。但我国关于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环境保护法律不是采用统一的立法形式,而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环境法、外资法和其他法律规定,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由于立法缺乏统一专门法规,法条之间存在互相抵触和漏洞,环境立法缺乏规划,执法机构不够健全,人员素质不高,致使执法机构权限不明确,环保执法渠道不畅通,为FDi污染性项目造成可乘之机。

(2)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

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污染问题,但并不是就此限制利用外资。实践已经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在外商投资领域完善环境立法,强化环境执法来解决污染问题。在立法方面,制定统一规范外商投资环境管理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条例》;在外资法,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完善地方环境立法,积极地参加相关的国际环境立法活动,形成一个以《环境保护法》为法律基础,以《外商投资环境管理条例》为主干,以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以有关的国际环境立法为补充的有机的,系统的,统一的外商投资环境保护立法体系。

在环境执法方面,应从行政体制上强化各级政府和首要领导的环境责任,避免行政失职和不当行政引发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强势地位相比,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处于弱势地位,使得环境问题日积月累,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并引发冲突,仅靠环保部门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应改进现行诉讼制度和司法机制,为公众维护环境权益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渠道。尽管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一切组织和个人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无论是民事诉讼法还是行政诉讼法都规定所诉行为必须侵犯了者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因此,环境诉讼在司法实践中被拒之门外。我们还应完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境执法机构建设;加强对外经贸部门和环保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借鉴国外立法,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在完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立法,比如日本的《循环基本法》,它对环保要求就比较严格,而且对违法行为采取了适当的经济处罚。其中有两个原则值得借鉴:(1)排放者责任原则:采取必要措施抑制原材料变为废物,由本企业承担费用,使可循环资源得到适当的循环,并对无法进行循环性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2)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即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其产品被使用之后,仍负有对制品进行物质循环的管理责任。

2.政策方面的对策

(1)疏通环境投融资渠道

通过环境融资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更多的资金,主要方法有:①政府对企业的环境投资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或者对企业进行环保新产品开发实施财政补贴。②可以对企业投资环境的资金实行减免税收政策。③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环境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术产业化。④利用国际资本和技术,满足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对资金和技术的巨大需求。

(2)加强国际环保合作

加强国际环保合作是很必要的,目前,中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2005年11月19日曾培炎指出,今后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中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既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希望的四个领域加强中外环境合作。①环保项目合作,中国将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地区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处理,燃煤电厂脱硫等一批环境治理的工程和资源有效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展开国际合作。②环保技术合作。中国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鼓励中外企业在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洁净煤技术,中水利用,海水淡化及大型环保装备等方面加强合作。③环保能力合作。共同开展中外环保人员培训,规划编制,政策研究等工作,不断提高环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④加强环境研究合作,中国鼓励中外环境科学家和实际工资工作者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攻关,共同面对环境挑战。

3.改变观念,正确引导外资流向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从理论上讲,可以将经济手段引入环境执法,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健全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体系以及科学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体制。对外商投资企业可设立一个排放标准,即可以排放多少污染物的法定限制,如果超过这一限制,将受到经济惩罚。使企业排污的边际社会成本(mSC)等于减少排污的边际成本(mCa);或者征收开放税,所谓排放税就是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每单位污染进行征税,以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另外对有些行业还可以使用排放许可证制度和可转让排放许可证制度。这样既可以保证吸引外资规模不下降,又可保证经济良性运行。

此外,由于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劳动力及土地价格、巨大的市场及优惠政策等优势,适于资源导向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投资。但制造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加上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黄河、长江的源头,一旦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将会为此付出比东部地区大得多的代价。所以我们要防止外商投资企业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将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今后利用外资应进行结构调整,把外资吸引到污染小、能耗低的行业,如服务业、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4)完善FDi的评价体系

对于我国利用FDi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它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不能单纯的从它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利益,能带来多少利益出发来评价FDi是好还是不好.我们要从多角度出发,其中有一点就显得特别重要,那就是要考虑FDi给我们带来的长远影响,用长远的眼光来看,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都很关注的问题,从引入外资开始,我们就要想到将来会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只有从方方面面考虑,通过周密的分析和严格的管理才能有效的利用外资和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理财产品;营销

引言

随着市场化经济制度的不断深入,国内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要想获取更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创新理财产品,并逐步将营销市场从国内向国外发展,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大多数商业银行都纷纷转战境外市场,从而带动了境外投资理财产品的发展速度。目前,获得代客境外理财资格的金融机构已多达十几家,可见境外投资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充足。

一、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理财产品营销特点

(一)投资渠道多元化

境外投资渠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种类等方面,简单地说境外投资主要指投资主体通过投入货币、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等资产和权益提供担保,获得境外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活动。因此,境外投资市场比国内市场更有发展潜力,且存在更大的利益链。所以,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更加容易满足境外市场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境外投资主要流向美国市场,例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美元增强型现金管理(R);建行的“汇得盈”代客境外理财计划之美元6个月期产品;以及汇丰银行的“汇聚通”代客境外理财之美元2年期产品等,都是主要投向美国市场,主要目的是为了活跃境外投资市场,便于为各大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1]。

(二)规避汇率风险能力强

目前,我国各大银行针对境外投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化境外投资理财产品的营销秩序。并且,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从事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在发售产品时,必须要向投资者详细的阐述投资计划、投资目的、及产品特征和相关风险,此外,还要提供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便于投资者正确的认识理财产品特性[2]。因此,合理规范的境外投资理财产品,有较强的规避风险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

二、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理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理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结构设计过于复杂、销售对象较为单一

国内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获得经济效益,往往在产品的设计时过于严谨复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还很难取得客户的接受和青睐。因为,大多数客户都是普通的市民,所以,过于复杂的产品结构会导致客户难以理解,从而降低产品的销售量。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依然拔高的设计理财产品,且将客户定位在高消费群体,从而很难吸收广大消费者的目光,使得销售对象过于单一化。

2、产品运作管理体系存在漏洞

一般情况下,投资理财产品在营销之前,必须要对营销市场和消费群体的经济收入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设计出标准的的营销策略。但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盲目的制定运行管理体系,导致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漏洞,使得产品在营销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管理。此外,银行方面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没有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产品节构不符合理财产品的市场要求。而且,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客服管理机制发展相对落后,造成客户只能从说明书和宣传书上了解产品内容,从而导致客户对理财产品失去信任,使得客与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发展关系。

(二)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理财产品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营销经验

境外投资理财讲究“入乡随俗”,而这一点国内商业银行还么有完全意识到,且由于理财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设计能力不足,导致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很难进驻国际市场。此外,国内商业银行缺乏境外理财营销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外资银行占据非常大的优势,不仅熟悉市场的运作环境,还了解客户的需要,导致国内银行不仅失去管理优势还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并学结外资银行的营销经验,才能不断地提高并完善自身的营销管理能力。

2、境外理财受政策限制严重

我国银行属于国家控制企业,所以,很多理财产品在上市之前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进入市场。特别是境外市场,依照银监会有关规定要求,代客境外理财允许投放的产品必须是固定收益的产品,包括票据、债券、挂钩外币和利率的结构产品[3]。所以,严重限制了理财产品的种类,使得境外理财营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这些政策可以帮助银行规避进入风险,但是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经济效益,使得期待高收益的投资者失去投资兴趣,导致银行无法兼顾各类投资人群。

三、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理财产品营销对策建议

(一)加强境外投资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

投资理财是资金增值的一种手段,因此,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主要看中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个方面。因此,复杂难懂的产品结构设计并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所以,银行必须要转变营销模式,不能将传统的营销模式照搬到境外市场,必须要遵循境外市场的理财标准和理财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才能稳占市场先机,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4]。此外,在产品设计时可以添加简单易懂的文字进行解释说明,便于提高客户的接受度。

(二)加强境外投资理财产品的管理力度

产品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管理水平直接和产品的经济效益挂钩。所以,必须要制定严谨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稳定境外投资理财产品的发展市场。因此,首先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并制定标准的监督管理措施。此外,还要将监督管理与考核机制相结合,才能有效地端正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最后,还要拓宽管理渠道和管理范围,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从而为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奠定基础。

(三)强化营销手段

营销手段是促进营销效率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营销手段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所以,国内银行在将进行境外理财营销时,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根据境外客户的理财特点制定合适的营销手段,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客户全面的了解理财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还可以开通一对一的交流平台,便于银行随时掌握客户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理财产品营销,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理财产品的营销水平。并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金融发展逐渐趋向整合模式,因此,为了扩大境外市场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创新意识,并加强银行内部的结构调整,才能为构建国际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境外理财营销策略创造条件,进而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自珍.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差异分析[J].知识经济,2010年15期

[2]夏芳.我国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9

关键词:跨国公司 财务 风险管理

1.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含义

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在一般公司财务管理的基础之上,当财务活动跨越国境之后,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情况、政治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公司的财务管理内容页比较复杂。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跨国理财活动会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收益或是损失,此为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因此,跨国公司要对各国情况和国际形势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便能够从容面对较为复杂的理财环境,从而提高自身财务决策的正确性以及及时性。

总之,跨国公司经营必须要面对政治和经济风险等因素,只有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利益。

2.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类型

2.1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包括.组织风险、财务管理风险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2.2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主要为利率变动或是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价值量的增减,导致跨国公司的利益发生变化。

2.3经营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主要指由于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失调,发生一些变动,为国外的投资者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且东道国的经济政策是否稳定也能够体现出政治风险,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一国的经济政策来判断此国的投资前景。

微观经济风险即商业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境外投资企业的微观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微观经济风险和东道国的经济产业竞争程度与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能力、应变能力密切相关。

企业运营风险的产生,主要由于海外投资企业自身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和论证、开拓、决策等出现偏差。

2.4技术风险

2.4.1产品开发风险,当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要根据东道国的市场需求来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跨国公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属于高风险的项目,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较小时,公司的技术能力不足,便会导致产品开发风险增加。

2.4.2技术保护风险,此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为跨国企业受到东道国或是第三国企业、组织、个人等非法侵害,导致资产损失,因此,在对外投资时,跨国公司的技术要给予重点保护,可以同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来进行保护,如果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那么企业将会面临技术外泄的极大风险,且企业专业技术是无法通过法律来进行保护的,因此公司内部要加强保护措施。

2.4.3技术引进风险,此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重复引进、不论证引进项目、项目成熟度低、合同所处环境不利、返销限制等等。

2.4.4技术壁垒风险,即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国家地区的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保护环境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是资源性的技术措施。

3.跨国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及管理

3.1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改进公司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式,加强跨国企业的内部管理,强化国内母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控力度,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以及约束,能够有效的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其次,建立财务风险审查制度,对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进行确立,并按照风险类型来选择资本结构,加强内部资金流动管理,同时,要强化资金融通方面的管理,选择多个投资方案进行综合探讨,利用先进的财务方法来对风险进行防范。

再次,重视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创建共同的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完善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适当的利用外部资源进行本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3.2外汇风险防范措施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来做出风险预测,选择一些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领域、地区进行开发,用抵制汇率的变动风险来获得相对成本优势,加强研发力度来提高自身产品的优势,保持公司的竞争力,另外,也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的定价、进行促销等市场策略来对外汇风险进行规避。

3.3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对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在财务管理时,要先进行项目投资饿可行性分析,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环境全面的评估、分析,此项工作的重点即对东道国的政治政策和制度的稳定情况,公共管理以及服务体系的质量,社会环境和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等进行研究分析,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进行,选择东道国大型竞争对手不重视的产品市场,甩优质和廉价来打开市场,等到条件成熟后,进入主导产品市场。

其次,跨国公司要对全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进行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主要集中在贸易资源开发以及制造业,通过获得全球竞争效率,来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且通过全球资源整合,能够利用一些良好的国际机会,通过海外子公司和国内母公司的整体优势以及协调,保证自身应对风险和危机的综合能力。

再次,跨国公司为了保持住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形成自身的全球学习能力,保持挑战、激励、创新的态度,帮助自身企业积极的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3.4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对技术风险进行防范时,首先要对技术研发和保护等给予充分的重视,一旦发生技术风险,进行技术转移之前,要组织技术人员、财务专家、法律专家以及投资专家对技术中的先进性、实用性、合理性等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进行对结构和结果的预测。

其次,要健全技术开发与管理内控制度,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谨防因为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尤其是能够接触到机密技术的人员,要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研发人员的工资待遇,防止人才流失。

再次,加强投资项目技术保险性,对于一些风险性较小且无法投保的技术项目,公司要根据自身的投资水平来提取资金建立保险基金,来补偿一旦发生风险产生的损失,对于一些风险性较大的技术项目,要去东道国或是母国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

最后,要加快产品、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技术壁垒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要结合自身情况作出及时的、科学的、合理的防范措施,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四种风险的研究分析,提出各类风险的防范措施,希望能够为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娟.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2]张艳华.关于对东道国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3,03(61)

[3]龚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篇10

   国际贸易融资是围绕国际贸易结算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活动。根据《巴塞尔协议》(2004年6月版),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国际贸易融资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为进出口商办理汇款、托收和信用证项下的结算业务时,为进出口商提供的与结算相关的短期或中长期的融资便利。它以贸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作为进口商或出口商履约的资金来源,以结算中的商业单据或金融单据等权利凭证作为进口商或出口商履约的一项保证。广义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口商和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一切融资活动。除包括狭义国际贸易融资外,还包括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各类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如结构性贸易融资等。

   近年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迅速,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业务发展的新领域,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融资品种不断增加。早期的贸易融资业务一般局限于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少数几个品种,当前贸易融资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如海外代付、进口汇利达、福费廷、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充分利用境内外资金为客户提供各项融资。二是融资渠道不断扩大。早期贸易融资银行一般使用自有资金,目前境内银行经常性开展与境外银行合作,共同参与为企业提供融资活动。三是贸易融资产品日趋复杂。如本外币组合贸易融资产品的推出,远期、掉期等组合类融资产品的不断涌现,推动贸易融资产品由外币延伸至本币,本外币、境内外联动性增强,离岸、在岸业务相互配合,组合型贸易融资产品成为重要品种。

   二、贸易融资业务中应关注的几类风险

   近年来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在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市场环境、境内外资金价格的变化,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风险因素值得关注,对贸易融资业务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部分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脱实向虚”的风险

   贸易融资业务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就是必须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包括交易对手的真实存在、交易价格的合理性、贸易合同的真实性以及贸易单证的真实性等等。目前业务发展中,存在部分企业构造虚假贸易背景或人为增加交易环节或次数,使得贸易融资超过或背离真实交易,集中体现在一些转口贸易业务融资和全额保证金贸易融资业务中,企业将融资过来的资金再变相挪用于民间借贷、企业法人境外等高风险领域,使银行信贷资产面临较大风险。同时,随着境内外资金市场关联性的加大,境外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境内外资金汇差、利差的存在促使部分企业利用虚假贸易背景进行融资套利,干扰了正常的外汇秩序。

   (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中的管理风险

   一是增加了外汇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开发的贸易融资产品繁多,但由于政策上没有统一规定,管理方式不明确,业务开办之初未向外汇局进行备案,不利于外汇局前期掌握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状况。二是增加了银行机构内部管理的风险。近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加大、境内外资金价格差异不断变化,贸易融资成为银行机构竞相发展的重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银行机构分支机构从追求经营业绩和满足自身经营指标出发,对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审核、企业信用审查和内部风险控制等方面趋弱,增添了贸易融资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三是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由于贸易融资业务量大,交易背景日趋复杂,银行机构在具体业务中无法全面了解融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状况,对融资款项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管,且存在部分融资业务无全额抵质押或担保现象,在业务大量发展过程中给银行机构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三)部分贸易融资产品可能造成阶段性的外汇收支失衡

   当人民币存在升值空间时,短期资本往往通过包括贸易融资在内的各种渠道流入套利;而当人民币可能存在阶段性贬值空间时,短期资本往往通过包括贸易融资在内的各种渠道流出避险。这种短期资本流动与对人民币币值变动预期相联系,容易造成国际收支的阶段性失衡。如企业采用海外代付和远期信用证等付款方式,推迟了付汇时间,提前了收汇时间,短时间内可能导致外汇资金集中流出或流入加剧了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给外汇平衡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业务不受外债、外汇贸易融资管理政策的限

   目前与海外银行相关联的海外代付外汇贸易融资规定借款期限不能超90天,进口企业在归还外汇融资贷款时,必须在境内银行购汇后连本代息归还。而人民币境外代付业务借款期限可超90天以上,进口企业在归还海外银行贷款时,将扣除掉境内银行的利息或手续费后的人民币金额汇往海外银行。此外,银行开立90天以上进口外汇远期信用证列入外汇局外债指标管理,而开立人民币信用证不列入银行外债指标管理。人民币形式贸易融资规避了外债、外汇贸易融资的期限管理,增加了本外币联合监管的难度。

   三、加强对贸易融资业务监管的建议

   (一)加大对贸易融资的外汇管理力度

   一是加快建立以事前备案为主导的监管制度。在保护银行机构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产品的监管和指导,要求银行机构在推出贸易融资新品种前,需将产品流程、资金流动情况以及银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报备,便于外汇管理部门后续监管。二是加强对贸易融资业务的日常监管。推动银行建立贸易融资业务日常统计报表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银行贸易融资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币种结构等情况,有效把握跨境资金流动的变化,防止融资产品引发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三是加大对银行机构窗口指导力度。对一定时期内跨境贸易融资规模较大、贸易结售汇差额占比较高的银行,通过约谈等措施,及时详细了解相关业务开展情况与具体模式,提示构造贸易融资套利的风险。

   (二)各银行机构应切实履行尽职审查职责

   一是健全内部管控体系。贸易融资业务不仅涉及产品的开发推广,还包括单据的审核以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后续跟踪,各银行机构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贸易融资业务团队,从贸易背景的调查、单据的审核至贷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跟踪方面整体考虑,为业务拓展提供支撑。二是强化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审核和日常管理。要基于国际惯例、风险控制和外部监管的需要,按照“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严格履行尽职调查,对企业提交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贸易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为企业提供的贸易融资规模应与其实际生产经营需求相匹配,合理评估交易风险,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措施,采取必要措施对企业贸易融资资金使用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其用于实际生产经营。同时,审慎办理转口贸易、货物贸易项下表内外融资业务,严控异常资金通过转口贸易、货物贸易渠道跨境流动。三是要强化责任意识,平衡好社会整体利益与金融机构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拓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应强化自我约束,加强对分支机构相关业务的指导和检查,有效防范异常跨境资金借道货物贸易渠道流入或流出。

   (三)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加快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缩小境内外市场资金价格差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金频繁套利性流动。为此,需进一步加快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和幅度,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推动境内外人民币汇率价格的趋同;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对资金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缩小境内外资金套利空间,使市场主体适应汇率、利率市场机制的运行,认知外汇资金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不盲目追求短期的资金逐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