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土地管理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40:55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1

内容提要:土地权利制度创新是《土地管理法》修改的重心。文章论述了如下四个命题,即,在既有土地物权体系之下,不宜再创设一个新的物权类型“农用地使用权”,也不宜使用“土地抵押权”这一模棱两可的术语,但相关权利的物权变动规则应在《土地管理法》之下得以明确;建设用地使用权只能采取有偿(出让)和无偿(划拨)等两种方式设立,其期限无需在法律上作出规定;并非只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的设立无需审批,其流转亦应放开;土地登记机构应当统一,登记的效力应当符合《物权法》的规定。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土地管理法》颁布于1986年,其间历经1988年、1998年、2004年三次修改,基本确立了以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土地权利制度。《物权法》对土地物权依传统法理和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禁止抑或放开?

《送审稿》第97条第3款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经本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在保障基本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将其房屋以及宅基地向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人员转让、赠与或者出租。农村村民转让、赠与或者出租宅基地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这一规则明显不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精神,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制止滥建住宅或变相商品房开发,以保证耕地和维护宅基地分配公平”(王卫国、王广华,2001)。

第一,严格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就使得农村房屋和宅基地顿时“沉淀”,成为不具有充分市场价值的“死资产”,体现着对农民及宅基地使用权的歧视。城镇农民所享有的商品房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自由流转,但农民所享有的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却限制流转,使得农民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无法成为真正的财产,明显体现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二元分治,使城乡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对于农民而言,房屋和宅基地使用权往往构成其主要财富形态,严格限制其流转,直接导致资产消费,农民无从以之变现或担保融资,农民财产权益被制度性损害。同时,严格限制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也造成农村大量住宅闲置,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张新宝等,2009)。“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在城市经济辖区范围内,农村尤其是交通便利、地势优越的城乡结合部,宅基地满载着巨大的可以近期实现的经济利益,催生了宅基地交易隐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张新宝等,2009)由宅基地使用权隐型交易所引起的大量纠纷直接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隐患,由“小产权房”所引发的各类问题不断显现,久而久之,又将成为新的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不可否认的是,宅基地使用权既是农民的一类财产,同时又是农民生活保障的一大手段,亦即,宅基地使用权同时具有了财产性和保障性。制度设计之时,我们应当置重的是其财产性,还是保障性?如果它是一项权利,却为何又不具备权利的基本权能?宅基地使用权在设立方面固然有其特殊之处,但它一经设立,就成为农民的私权,理应可由其权利人自由处分,不能仅因其福利性而限制其自由处分。试想,城镇居民福利分房一定年限后还可以自由流转,为何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具有福利色彩,就不可自由流转了呢?我们既承认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一类财产,但又基于其保障性严格限制其流转,表面上看好像是保护农民的生存利益,防止农民陷入“失地、失房”的绝境,但是,严格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本身使得宅基地使用权的价值无法显化并得到实现,这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犯。如果允许流转,农民就可以增加财富收益,农民的权益将会得到最大化的保障(张新宝等,2009)。同时应当注意的是,虽然法律上允许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但作为“经济理性人”的农民并不一定会将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出去,其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及其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选择自己认为最能发挥宅基地效益的利用方式。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认为,现阶段宅基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应当置重于宅基地的财产性(用益物权),将其保障性放在次要位置。

五、土地登记制度:主要争议及其解决

土地登记制度无疑是土地权利制度中的重要一环。《物权法》中关于土地登记问题仅仅作了原则性规定,《送审稿》第三章“土地登记与调查”专门规定了土地登记制度,但从条文内容来看,《送审稿》并未把握《物权法》关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立法原意,有些规则甚至直接与《物权法》相冲突。

(一)土地登记与发证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物权法之下,包括土地在内的不动产,以登记为其公示方法,其中,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由登记机构管理;不动产权属证书是登记机构依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向权利人颁发的证明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11]。由此可见,不动产登记簿是确定不动产物权的最终法律证明文件,不动产权属证书仅仅是一种证明,其目的在于简化不动产交易当事人之间证明不动产物权的成本,并不享有法定的公示公信力。因此,在土地登记中,土地登记簿是土地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而土地权利证书仅仅是权利人享有相关权利的证明,土地权利证书极易伪造、变造,但土地登记簿却难以伪造或变造,在相关制度设计中,置重的应是土地登记簿,而非土地权利证书。《送审稿》第23条规定:“土地权利登记,由土地权利人自己或者委托土地登记机构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应当登记的土地权利经依法确认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土地权利证书。”并未厘清登记与发证之间的关系,应予修正。

(二)土地登记机构统一了吗?

《物权法》虽然规定了统一不动产登记制度,但在我国目前房地分离的行政管理模式之下,尚难执行。《送审稿》先统一土地登记,实为可取。但其条文之间却并未做到此点。统一土地登记意味着土地登记机构的统一,但是《送审稿》第23条规定:“土地权利登记,由土地权利人自己或者委托土地登记机构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第24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家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中央国家机关的土地由国务院管理机关事务的工作机构确认使用主体和用途后登记,核发土地权利证书。”在这里,土地登记机构一会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一会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并未统一。

此外,《土地登记办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不含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12]。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等土地权利证书也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土地登记簿颁发。而依《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职能由农业行政部门负责,依《农村土地承包法》管理[13],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管理,也就成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同时,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记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内容”[14]。由此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15],从而产生了“多头登记、多头管理”这一广受诟病的弊端。集体土地所有权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登记、颁证,为何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上所设定的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颁证?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在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地役权等集体土地之上的他物权均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登记、颁证,为何唯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集体土地之上的他物权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颁证?为此,本文作者建议,《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应当突破行政管理权限的区分,还原土地登记的公示属性和服务功能,规定统一的土地登记机构。

(三)土地登记究竟是土地物权的生效要件还是对抗要件?

登记依其内容、效力等的不同为标准可分为登记生效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登记生效主义是指物权的设定以登记为发生效力的要件,换言之,未经登记,物权不仅不能对抗第三人,而且在当事人之间也无约束力;登记对抗主义是指物权依当事人间的合意即设定,但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换言之,当事人之间依合意成立物权后,对于第三人而言,未经登记者并非无效,只是当事人不能主张其有效。《送审稿》第25条第1款规定:“土地权利的设立、变更和消灭,自载于土地登记簿时发生效力。”因此,前述各种土地权利,未经登记,不生效力。但是物权法之下,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无须登记即生效力;宅基地使用权也无须登记依审批即可设立;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但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送审稿》与《物权法》之间明显存在冲突,应予修正。

六、结语

《土地管理法》修改实为关涉芸芸众生的大事,以此为契机完善我国的土地权利体系,无疑是修法时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土地权利本属一种私权,但《送审稿》在有关土地权利制度的设计中,行政权力对土地权利的过多干预,直接导致了土地权利的公法化,影响了土地权利作为私法权利的基本属性。这也导致土地权利很难从《土地管理法》中走出来而进入《物权法》中去。《送审稿》中有关土地权利的制度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淡化土地权利的行政色彩,还原其作为物权的本性,是改革现行土地权利制度的第一步。

注释:

[1]如《物权法》第151条和153条分别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办理。”;“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

[2]虽然《土地管理法》以土地管理关系为其调整重心,但不容否认的是,《土地管理法》也调整土地权利关系(民事关系),并且以土地权利关系为其基础。现行《土地管理法》第二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几乎全部是调整土地权利关系的规范;第五章“建设用地”中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转让等的规定也属于民事规范。

[3]虽然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地役权也属于土地权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前者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后者在《物权法》中已作详细规定,实施近三年来并无大碍,无需在《土地管理法》中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有鉴于此,本文未将这两种土地权利纳入讨论范围。此外,土地用益物权之上所设定的抵押权主要是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权和地役权抵押权,其中,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已在《物权法》中作了充分的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在物权法之下极受限制(基于《土地管理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在调整范围上的区分,土地管理法修改未将此纳入调整范围);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权为物权法所禁止;地役权抵押权和地役权所依附之其他用益物权的抵押权同时设立,不具有独立讨论的必要,因此,本文未将抵押权的创新问题纳入讨论范围。

[4]就本类农用地而言,实行什么经营制本是土地所有权人——农民集体自主决定的事项,但依现行法的规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就多少带有了点强制性的味道。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未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地区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各有其不同的原因,再就此规定一个“农用地使用权”来稳定一个当事人本不想稳定的土地利用关系,是否妥适,还值商榷。

[5]就本类农用地而言,《物权法》第134条规定:“国家所有的农用地实行承包经营的,参照本法的有关规定。”由此可见,此种农用地可以设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无需另行规定即可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发展。

[6]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登记对抗主义,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经登记,自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生效即可设立;登记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物权性流转时起着对抗第三人的作用。

[7]当然,依《物权法》第180条第1款第7项关于“法律、行政法规与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均可以抵押的规定,有可能出现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该款第2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该款第3项)之外的权利抵押权,如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等。

[8]不过,在我国现行法之下,为防止国有土地资源的流失,促进国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无偿设立(划拨)受到了严格限制。

[9]既然是依行政许可所取得的权利,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2条)。这也成了我国现行法上和物权法立法讨论中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予以严格限制的逻辑起点。

[10]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2条和第13条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仅限于:(1)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2)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3)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即使是上述事项,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也可以不设行政许可:(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2)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3)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4)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11]《物权法》第16条和17条分别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不动产登记簿由登记机构管理。”;“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

[12]《土地登记办法》所新创的“集体用地使用权”一语有违物权法定原则(郑清贤,2008)。

[13]《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的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

[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办法》第9条、第10条。

[15]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办法》第10条的规定内容来看,所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可供农村土地承包方查阅、复制,使之具备了物权登记的性质,又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3条所规定的“登记”的职能不一致。

参考文献:

高圣平,2009:《担保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2

[关键词]油田土地资产管理意义措施

一、搞好油田土地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所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油田企业属于矿产采掘业,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在占用土地方面,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用地性质复杂等特点,每年还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因此,对于油田企业来说,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切实加强对土地资产的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地是油田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土资源尤其耕地资源供需形势严峻,需要长期树立忧患意识。要提高对土地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重视和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充分认识土地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努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油田企业土地资产管理观念的根本转变,使石油企业员工真正懂得珍惜、爱护和用好每寸土地的意义和作用。

二、搞好油田土地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深入落实基本国策,坚持依法用地,积极为勘探开发、产能建设及矿区建设服务,建立完善的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实现油田土地资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法制化。

1.搞好土地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土地管理基础工作包括对土地资料的统计、填报、登记工作等,要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做到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征地原始文件、赔偿执行情况、双方经办人签字和有关变更事项记载等。要搞好对划拨或征用土地的原始地籍资料的归档保管,做到分类存放,专人负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做好土地管理档案资料的借阅、查询、移交等手续,做好登记,坚决杜绝个人私存档案资料的现象,防止损坏或丢失。积极宣传政策,督促检查,讲明重要意义,提高各单位对土地确权登记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土地办证率,依法维护油田的合法权益,为油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土地资产的清查工作,要深入实地现场,逐一调查核实,对占用土地的来源、面积、基础标志及相关历史地籍资料等都要进行详细清查,真正做到摸清家底,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从当前土地管理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要求出发,充实管理人员,把业务水平高和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土地管理岗位上,并保持相对稳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土地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深刻理解和领会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应按照有关土地管理法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充分调动土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认真做好有关新制度和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使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有章可循,得以圆满解决。

3.加快土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步伐。在土地资产管理工作中,油田企业应适应当前信息化管理发展的新形势,开发和实施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在系统内通过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房产等相互连接,实现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的查询、上报、下发、等自动化,实现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并为领导及各专业部门进行决策提供重要数据信息,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土地资产管理新模式。

4.依法征地、依法用地、依法管地、实现土地资产管理的法制化。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标志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走上法制化道路,国家实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对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直接监测等。石油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对于国家的土地政策、土地法律法规要有深刻的认识,树立土地资产管理的法制观,严格做到依法征地、依法用地、依法管地、依法治地,一切涉及土地的管理和经营行为都要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用法、守法,用法律规范我们的土地资产管理工作,并依法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依法处理好土地纠纷。土地纠纷是油地关系、企民关系中比较复杂和敏感的问题之一,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生产建设和社会稳定。油田企业要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一道,积极做好调研沟通工作,既要维护土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又要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处理好油地、企农当事各方的利益,走上节约用地、依法用地、规范管理的法制轨道,确保基本国策和各项政策规定的正确实施和落实。

5.切实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管理法》规定,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油田企业占用土地要向国家缴纳土地使用税,近年来,土地使用税已上调多次,其所占企业费用支出份额已不容忽视。油田企业占用土地数量巨大,而且每年用量不断增加,搞好节约用地工作尤其重要。一方面,油田生产建设用地应在确保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未利用地、荒地,少占用耕地和农田,要严格执行用地计划,不允许计划外用地。在土地用量上也要充分依靠科技手段,使土地用量逐步下降,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油田企业现有存量土地,如废旧井场占地、建设工地占地等,可以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复耕利用,尽量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其利用率。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3

一、新《土地管理法》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是人类生活、生产等一切活动的场所,亦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条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把人口多、耕地少作为基本国情,加强人民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国情教育;同时,还运用法律手段加强、规范土地管理。如旧《土地管理法》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了加强土地,维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制定本法。”但是,旧《土地管理法》由于过分强调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都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系,实践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些地方或单位搞圈地开发,滥占乱用耕地的现象,致使我国耕面积骤降,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并业已构成了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制约因素。因此,新《土地管理法》及时调整了我国土地管理立法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与1988年《土地管理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指导思想相比,后者反映了一定经济目的对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驱动,是一种实用主义立法,前者却真实地反映了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必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从而使我国土地资源立法发生质的飞跃。

新《土地管理法》是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特点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来支撑整个社会文明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注:张利田、呼利娟:《区域人地系统调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的新模式。1992年6月,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全球性政治承诺。1994年4月,我国政府亦正式发表了中国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宣告我国政府已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新《土地管理法》明确地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并按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检讨、修订了1988年的《土地管理法》。从而使《土地管理法》成为强化土地资源管理,防止土地资源衰退与短缺,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

新《土地管理法》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历史的观点看,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几乎都是靠资源,特别是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其经济高速增长的,这些国家掠夺式的发展模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危害,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我国与这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不仅改革开放较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极其低下,而且正面临着人口、就业、环境、资源等多重危机的困境,而这些无一不与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开发利用有关,它客观地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找一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非传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借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被创新、运用,土地资源与自然环境获得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因此,我国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有序、高效、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指导思想在我国新《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等规定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实施。

二、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切实保障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贯彻执行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而编制的合理分配土地和调整各类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战略构想和设计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调控、管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安排生产和建设用地的基本手段,是土地管理立法的核心。旧《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这一规定虽然要求各级政府应当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编制的根据、原则以及如何确定其合理性等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地方不顾本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和社会发展计划,盲目将城镇道路周边划定建设用地,盲目地划定各类开发区;有些地方土地分类混乱,滥占乱用耕地;甚至有些地方还巧立名目,滥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圈地开发,致使土地衰退抛荒。(注:习龙生、王肯堂主编:《中国房地产法实务全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20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本不能发挥宏观调节土地资源和微观管制的作用。为了切实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明确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规定土地用途;同时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构成及其编制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新《土地管理法》第1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包括:(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二)提高土地利用率;(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五)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为了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质量,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作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基础的农用地和必要的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国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构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政府根据土地调查、土地统计所获得的土地资源资料而编制的土地利用的设计方案。从我国新《土地管理法》规定来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尽量少占用农用地;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需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二)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该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在江河、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以及蓄洪滞洪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江河、湖泊行洪、蓄洪和输水的要求。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根据新《土地管理法》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各级政府编制自己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均必须符合上级的控制指标。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定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确定土地利用区时,应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公告。国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县、市级人民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即构成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必须严格执行,如需修改,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

三、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强化耕地保护措施,保障土地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

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新举措。新《土地管理法《第4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这是根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的基本国情而确立的法律原则。我国过去土地管理法虽然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但因具体措施不力,保护手段落后,乱占滥用土地,掠夺式使用耕地的现象仍在继续蔓延,土地资源衰退现象十分严重。新《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按用途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并明确界定其法律概念。根据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乡镇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以公告。国家对土地用途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管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

耕地保护是新《土地管理法》的重点。耕地保护的实质在于预防耕地减少和退化,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破坏和损害,以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土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促进土地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基本是合理的,但土地利用、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耕地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土地利用尚不充足,土地退化、损毁和质量下降问题突出。(注:黄仲权等编著:《土地管理法》手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95页。)因此,切实保护耕地已成为当务之急。新《土地管理法》确立了“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的法律原则,并明确规定耕地的特殊保护等相应的措施。

1、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负责开恳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恳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恳费,专款用于开恳新的耕地。因此,现金补偿不得以现金替代应开恳的耕地,借以稳定耕地的保有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年度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恳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

2、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依照新《土地管理法》,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利保护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三)疏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五)国务院规定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它耕地。国家对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基本农田及其以外耕地超过35公顷的,因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征用,也必须由国务院批准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和取土等;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3、禁止闲置、荒芜耕地,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已办理土地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缴纳土地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并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4、加强未用地管理,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水土流失不仅直接减少现有的土壤面积,而且还能使土地地质退化,土地生产能力衰退。因此,新《土地管理法》在对耕地特殊保护的同时,对未利用地的开发也作了相应的规范。从总体上看,国家鼓励单位或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土地;开发未利用的土地如果适宜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但是,开恳利用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开恳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潭滩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破坏生态环境开恳,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聚地退耕还林、还湖、还牧。

四、建立土地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监督检查制度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以及土地利用状况、效果的检查、监测和验证等一系列经济、技术和法律措施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1)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的监督检查,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2)土地用途的监督检查,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耕地转为非耕地,保证国家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查处弄虚作假、移花接木等行为;(4)占用耕地补偿和开恳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占多少,垦多少”原则得以实现;(5)土地利用状况及其效果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地污染,以及闲置、抛荒耕地等违法行为的查处;(6)土地权属的监督检查等。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4

关键词:基层国土所;创新体制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abstract:LandisthefrontierofChina'slandsector,isalsothekeyconstructionbusinessinChina,toprotectandmaintaintheorderoflandresourcesplaysanimportantrole.onlandresourcemanagementinourcountryneedtohaveasoundmechanism,sincethesystemreform,landrealizesstandardizationconstruction,hardwareandsoftwarefacilitieshavebeengreatlyimproved,butcannotbeignoredis,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ofgrass-rootslandwherethemechanisminnovationmanagementinthispaper,takingthequestionasthestartingpointofthethesis,andpointsoutthecorrespondingmeasurestosolve.

Keywords:landofthegrass-rootsmanagementsystem;innov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285.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基层国土所在体制创新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凝聚力方面不断增强,国土资源管理得到了有效的巩固,为促进我国国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者的贡献,也和创新的管理体制密不可分。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管理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善,本文就从问题和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基层国土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层国土所创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的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问题还是较为突出,如阵地建设较为滞后,改革创新的观念不强等,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缺乏较强的改革创新观念

基层国土所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健全的机制,还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强的创新理念,但是在现实的管理中,基层国土所的一些干部管理思维和观念较为陈旧,在管理方面缺乏创新的意识,总是习惯于按照之前的管理经验工作,往往忽视了与实际情况的结合,导致工作上没有创新的举措和突破,这样就给国土所的创新机制管理工作造成了影响。

(二)政策体制上的因素阻碍国土所在空间上的发展

经过调查发现,基层土管所普遍缺乏管理者,这样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加上基层国土所的工作量较大,在宅基地登记、地质灾害监测、土地以及违法用地的巡查和土地纠纷的调解等方面都需要管理者的协调管理,严重缺人的现象阻碍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创新管理模式更是无从谈起。

(三)法律层面的不积极因素阻碍了体制的创新

基层国土所创新体制管理需要有法律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现有的法律不能够有效的保护好土地资源,遏制土地管理中违法现象的发生,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现象经常存在,法律没有赋予基层国土所相关的强制权力,执法难给国土所的执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缺乏文化建设,影响了基层国土所创新机制管理的运行

近年来我国基层国土所在软硬件建设上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办公的条件大有改善,管理者的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国土所文化建设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例如国土所对国土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缺乏探索、思考、实践和总结的过程,同时受到基层环境的影响,经费投入的影响,文化建设工作的缺乏制约了创新机制管理的正常进行。

二基层国土所创新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基层国土所创新管理对于保证国土用地,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关键作用,上文中简单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基层国土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

(一)创新管理体制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

上文中指出,基层国土所的一些管理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制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进管理工作和时展相结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加大力度更新管理者的思维和理念,将现代的管理机制和思维方式进行宣传,使得最新的管理理念深入到管理者的心中。其次需要强化管理者的责任,落实土地保护责任奖惩机制,使得管理者在开展工作中能够在激励的作用下更新思维理念。最后需要管理者加强沟通协作的能力,形成工作合力,相互之间学习各自的长处,为促进机制创新,带动基层国土所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且保证最新管理理念的存在。

(二)采取措施避免政策体制因素的制约

为了防止政策体制因素的制约阻碍基层国土所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加大个相关部门垂直管理的力度,进一步的明确基层国土所的地位和职能,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充实好国土所的职能,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基层国土所的权威和地位,进一步加强国土所的标准化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协调好基层国土所的组织结构和人事问题,解决好体制层面上的问题,避免体制问题影响创新体制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建立起相关法律机制,以法律强制力保证管理工作

法律的强制力能够保证基层国土所创新机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需要完善执法体制,夯实我国基层国土队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完善体制,增强管理者素质,按照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原则,开展管理者的法律业务培训,强化队伍的建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夯实基层的国土监察队伍,健全网络法律监督平台。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探索出国土法律上执法较难的关键制约因素,从根本上确立出国土部门执法的地位和执法要求。

(四)借鉴其他地区基层国土创新体制管理的经验

创新体制管理,除了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之外,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基层国土所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巧,并结合自身管理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基层国土所设立中心所的问题上就需要注意。虽然说这种方式能够便于内部的管理,但是对整个基层国土所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是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就需要借鉴他人的管理经验进行变革,建立起最为恰当的管理模式。基层国土所的工作范围较广,涉及到各个基层角落,为此需要避免盲目的管理造成创新体制管理失控的局面。通过调查研究并借鉴其他经验的情况下,当前情况下最适合的基层国土所管理体制,应该是在没有经济负担和任务的压力下,给与管理者充足的时间,最大限度的提升其管理职能,更新管理理念,严格的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护好国土资源。

(五)适当的强化国土所文化建设

为了保证基层国土所的创新机制管理工作正常运行,适当的加强文化建设十分必要,首先需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国土文化的认识,广泛深入的宣传国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需要落实相关的制度规范,从体制模式上强化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再次需要根据国土所实际环境,量力而行的加强文化建设;最后需要合理的调配基层国土所创新机制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为创新机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结束语:国土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层国土所就是保证土地资源能够合理利用的关键部门。基层国土所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阵地,关系到各项关于土地资源政策的执行,在其创新体制管理方面需要格外重视。本文就是从这一方面出发,从创新体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两个方面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的基层国土所创新机制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帮助,实现对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大鹏解析新时期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6期

[2]邱铁军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的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1期

[3]谢振峰王春虎王荔等基层国土所如何创新管理模式——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中国土地,2011年第9期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5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科学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因此,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好土地,对油田企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立健全土地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土地管理的实效性。

为加强土地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土地资产,辽河油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规、政策,结合辽河油田用地实际情况,《辽河油田分公司新增建设用地管理暂行规定》,从而健全和完善了油田土地管理规章制度,理顺了土地管理程序,加大了土地管理力度,使油田的土地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土地国情教育,增强土地忧患意识,使节地观念深入人心。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节约土地对油田发展的重要意义。

依法以规开展工作,尽力节约使用土地。

对新建项目用地实施全过程监督巡查,从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征地、施工及投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土地的规范使用,防止多占地,滥占地以及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

自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油田上下为了深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认真抓好宣传教育的同时,结合油田实际,制订了建设用地管理制度,逐步将土地管理工作纳入了制度化管理轨道。以降低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大力推行规范化施工为突破口,节约使用土地。在总结过去节约用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推行项目法管理,制定了物探、钻井、油建、铺设管道、架设线路、试油作业和基础建设等8个方面35类施工建设项目的限额用地标准。为建设用地的管理、监督和考核,提供了操作依据。钻井工程是油田用地的大户,近几年来,辽河油田单井井场永久性占地3.9-5.4亩,借助新土地法实施的有利时机,油田土地管理决策者,在深入钻井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大幅度压缩了井场征地面积,在全油田范围内统一统一征地的标准。全油田各单位,为把标准落到实处,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推行规范化施工,采取有效措施,节约使用土地。物探施工,为了少碾压土地,不断总结节约用地的新经验。施工中普遍推行了“车走一条线,钻机背水罐,人抬肩扛放大线”的“一”字工作法。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压缩井场永久性用地,节约用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采用新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效果。

石油开发生产离不开土地,哪里地下有油,就要在哪里占地打井,这是油田生产建设用地的特殊性,石油开采占用耕地是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尽力减少耕地的占用,对油田落实好土地基本国策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油田生产施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水平井、侧钻井和丛式钻井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节约用地,减少耕地的占用创造了条件。

为挖掘土地的使用潜力,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大有文章可作。油田地质、规划、土地、开发和钻井等部门,加强工作协调,对老油田实施综合调整改造。采用侧钻井新技术,在老井场上打侧钻井,既降低了油田生产成本,又有效地减少了新增用地。

强化油田土地监察、维护土地安全

油田土地监察按不同特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开展。

按照监察时间分别开展事前监察、事中监察和事后监察:

事前监察是在监察对象进行某一行为之前所作的监察,目的是为了预防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

事中监察也可称作日常监察,是在监察对象实施某一行为的过程中所作的监察。

事后监察是指土地违法行为发生后,依法对违法者进行惩处的活动。

当前,最积极、最科学的办法是加强土地执法监察活动中的事前监察和事中监察,尽最大可能预防和杜绝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把土地违法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按照监察的活动范围,开展普遍监察与专门监察:

普遍监察也称一般监察,是指监察主体对其工作管辖范围内的机关、团体、单位和个人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情况和土地使用、保护、权属变更的情况实行普遍的监督检查,并不针对特定的对象。专门监察也称重点监察或特定监察,是监察主体对特定的监察对象所进行的监察。

普遍监察适用于对某项法律、法规、规章等普遍性的规范性文件的遵守与执行情况或者带有普遍性管理而检查内容又较为简单的行政监察领域;专门监察多适用于某个组织或个人可能有不符合法律的情形或是否执行具体决定、命令情况的监察,或者带有特定性而专业性又较为复杂的行政事项的监察。

按照监察的系统关系,可将土地执法监察分为自力监察和他力监察:

自力监察也就是自我监察,有两种情形:对使用土地的单位、个人使用土地的单位、个人的申报;同一土地管理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对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互检互查。他力监察,是指土地执法监察主体对组织上不隶属于他们的监察对象实施的监察,即与前面所述的外部监察含义相同。

按照监察的目的,可将土地执法监察分为守法监察和执法监察:

守法监察包含对监察对象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和对违法者实施行政制裁的全过程。执法监察是指对监察对象执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制裁决定的情况所作的监督检查.对监察发现的违法行为,要依据有关法律移交法律部门进行处理。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6

关键词新时期土地档案档案管理

随着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管理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而土地档案管理正是土地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土地管理档案是土地管理机关日常活动和工作成果的真实记载,也是保证全面科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资本,下面着重阐述新时期土地档案及其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关键之处。

1新时期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特点

首先,新时期土地档案信息与其他类别档案相比数量更大,种类更多。从国家到省、市、县,再到乡镇基层的各级土地档案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时时刻刻都产生大量的土地管理资料,尤其是地籍管理工作,因为地籍管理工作中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登记发证等等环节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关系到所有城镇、农村的千家万户,这所有的档案资料常常一个县就多达几千卷甚至上万卷,且其载体的种类繁多,基本有文字、图表、影像等等。

再者,土地档案的时间跨度范围广且内容变更频率高。土地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相当一部分土地工作的工作周期时间比较长,这就使得记载这一系列工作活动的档案的时间跨度变得很大。此外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地的数量、用途、所属等性征也经常变化,而档案的编辑也必须全程动态跟踪管理,这就使其变更频率高。

最后,土地档案的效益明显且其利用价值高。土地档案提供关于土地资源的各种资料,包括土地需求预测、土地现状分析等等,这些信息都是政府部分用来及时调整土地政策的直接和根本依据。此外这些档案资料还可以辅助政府部门协调各用地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制定各种用地和配置方案,知道实现科学用地,合理用地,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最好的环境。

2新时期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对策

土地档案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那么对于土地档案的管理工作自然也非常重要,只有不断的学习掌握新的有效的土地管理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而更好的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观点,重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各项技术标准。实践表明,在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属于一项幕后工作,因此容易引起一些部门甚至一些领导职员的轻视,最起码是不重视,进而不愿意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多投资。但是实际上土地档案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其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进行衡量,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充分意识到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社会土地事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意识到土地档案的重要价值所在。我们应该加大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投资力度,为新时期实现对土地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创造必备的基本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提高这方面工作的水平、层次和效率。这里还有一点我们要转变并逐渐要重视的是在对土地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时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这样有利于管理制度更加有序和高效,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这方面工作上做的还很少。

其次,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重视提高土地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这里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培养专业的土地档案管理人才,只有提高了直接从事土地档案管理事业的工作人员的水平层次,土地管理工作的层次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若没有高素质的专业土地档案管理人才,先进的土地档案管理理念和土地档案管理技术就无法运行,那么优质的土地档案管理服务就无法提高,也就没有办法保证土地档案管理的质量。因此要充分的调动起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土地档案管理人才,为良好的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的辅助国家土地事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满足新时期的各项要求,我们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手段上要大力推广使用土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且大力推进计算机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21世纪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追求高效,信息化便是追求高效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作为土地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档案管理工作自然要实现信息化。具体的是当前要将土地档案与土地信息系统结合起来,把各种土地档案已数据库的形式分门别类的纳入到信息系统中,这其中包括地籍信息,用地信息,监察信息等等,实现土地档案的各种载体如文本、影像、图表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档案服务的实效问题。除了大大提高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外,实现土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还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工作人员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随意涂改、修改等行为的发生,并且还可以尽可能大的延长档案材料的保存期限。

最后,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稳定土地档案员队伍,加大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进一步规范档案的交接工作。土地档案对于整个社会的土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各个地方,各级政府重点负责的土地工作有所不同,为了尽可能保证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稳定进行,稳定的档案员队伍是必要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尽可能稳定档案员队伍人员和结构。

再者,如上述中所提到的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容易受到忽视,所以我们要加大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尤其要加大对土地档案的利用价值的宣传,宣传通过土地档案可以解决纠纷,排除险情,解决房屋修建等实力,介绍土地档案的重要以及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另外,在土地档案管理中尽量稳定档案员队伍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档案交接的规范,各级土地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在档案人员调动或离职时要在各方面把好关,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再办理调动手续,切实把档案交接工作列入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单位工作制度中,列入土地档案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中。

只有通过对新时期土地档案信息各种理论特点的充分全面的把握,透彻理解土地档案的重要性和关键之处,并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寻求高效、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理念,才能够切实做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切实做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国土事业的稳定顺利开展,保证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玲.GiS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1,10:13-14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7

当前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社会演变,及时、全面、系统、准确地获取信息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也是如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如果继续沿用低效率的传统手工管理模式,必将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没有立足的空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电子档案大量地出现,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缺乏经验。电子档案本身具有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存储的高容量及信息的易修改等特点。国土资源档案的管理工作者更应跟上形势,努力适应对电子档案的管理。

随着档案法规的逐步完善,依法治档的社会环境不断好转,档案管理工作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土资源档案对依法管地、合理开发用地、解决土地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缴纳土地租金、征缴国有土地使用税等很多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的土地管理法的正式实施以来,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和方式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耕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国土资源执法、矿产管理等管理职能都得到了增强,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用地报批、征地实施等各项具体工作都有了新的政策、法规、程序,由此形成的国土资源档案数量不断增多。如何开发和利用这部分内容丰富的国土资源档案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对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技术的应用使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有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但同时也对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除了要求具有档案管理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求具有计算机、外语、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尤其是要求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基础业务知识。

2建议

2.1加强基础业务建设

按照各地土地档案管理目标认定的各项业务建设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业务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要规范化、档案的整理要系统化、档案的保护要科学化、档案的管理要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对电子档案管理的新办法,把电子档案的形成、积累、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各环节纳入到档案管理的范围,并纳入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中。

2.2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要加快档案信息电子化建设进程,充分利用计算机存储、网络、计算的功能,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建议建立电子影像档案数据库,实现对电子影像档案的管理和维护,同时使其具备和地籍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借口,通过土地登记申请材料的扫描,在完成土地登记后,可以直接生成地籍电子影像档案,同时形成纸质和电子两套档案数据。

2.3加强档案法制的学习和宣传,推进依法治档工作

要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对《档案法》等档案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对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宣传要有针对性、注重实效;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强调依法治档,把依法治档工作真正落实到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8

第一,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在部署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6年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向地方派驻国家土地督察局,同年8月,针对经济运行和土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国土资源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也标志着以《宪法》、《物权法》等为基础,以《土地管理法》等为核心,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补充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国家注重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从2006年10月起,国家监察、土地等有关部委就先后针对非法批地、未批先用、批少用多、以租、出让地的合法合规性、闲置土地等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5次大规模的专项清理整治工作。2007年9月,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仅三个月的时间就又立案查处违法违规用地案件2.6万余件,立案率近85%。

第三,企事业单位违法用地案件“点少量大”,单位用地风险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4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通报及挂牌督办的13起土地违法案件中,企事业单位违法案件占总数的38.5%,违法用地面积近558.21亩,占涉案总面积约51%。可见目前企事业单位违法用地呈现“点少量大”的违法特点,单位用地风险较高。

二、河南油田土地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河南油田远离城镇,其独立工矿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油田承担了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大量社会职能。随着矿区经济不断发展,在逐步形成以工业用地为主体,住宅、商服、公共服务等多种用地方式并存的用地格局的同时,也给油田土地监察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第一,依法用地的意识不强,违规用地时有发生。

油田开发建设早期,国家和企业的土地管理制度还不够严格,油田用地都是以划拨方式取得,批复用途比较模糊、笼统。因此,长期以来,企业实行的是粗放用地的管理模式,依法用地意识不强,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出租、转让划拨土地等违法违规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土地管理机制不健全,土地监察力量薄弱。

河南油田已征土地点多面广,特别是在经济利用价值较高与当地群众相接连的地域,情况更为复杂,而土地监察人员配备不足,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造成监察力量薄弱,土地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制止和处理。

第三,地籍档案资料不规范,土地维权难度大。

在河南油田勘探开发早期,由于当时土地管理工作没有规范化,地籍测绘手段相对滞后,导致地籍档案资料不规范,比如部分已征土地批复只显示面积,而没有征地界址,宗地界址确定困难;有些土地权属来源资料缺失或不全;有些土地批复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等情况,从而在发现土地侵权情况后,没有足够的征地资料和证据来处理。

三、思路与措施

第一,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打造高素质土地管理队伍。

一是拓宽培训内容,加强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让企业土地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最新政策动态,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二是加强政策宣传,以“6.25”土地日、“法制宣传月”等活动为契机,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介宣传普及土地法律法规知识,在油田矿区内营造“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良好氛围。三是注重责任心教育,使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依法用地的意识,并自觉监督违法用地行为,全面提高土地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第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有约束力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构和岗位,着力构建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责任目标,落实责任措施,形成各级单位联动、齐抓共管、共同负责的局面,确保土地管理工作有效有序运行,使土地管理各项指标落实到位,务实推进。

第三,结合油田用地实际,加强土地日常动态巡查。

针对河南油田已征土地点多面广、分散不集中以及独特的周边环境,通过探索土地监察“提前介入,关口前移,查防结合”的新思路,推行土地监察“二个并举”,即被动查与主动查并举、普遍查与重点查并举的新举措,建立土地违规用地预警信息系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局面,促进河南油田土地监察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四,定期开展土地调查,建立用地效果评价机制。

根据油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开展油区土地调查工作,调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和地籍调查。及时准确地掌握每宗土地的位置、面积、性质、用途等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保持土地基础资料现势性。全面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为动态管理和科学规划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同时组织开展用地的效果评价活动,根据开发用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奖罚办法,将节约集约合法用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加以制度化,固定下来、坚持下去。

四、结语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9

[关键词]辽宁省凌源市农村土地管理不足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4-0035-01

农村土地整治中已经将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将农民自身生产和生活环境也进行了改善。当前形势下,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全新的一个平台。在2009年,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将农村土地整治写入到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并且加入到了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将农村土地政治上升成为了国家层面中战略的部署。各个地区在土地流传方面、土地资金管理方面以及土地整治模式等等方面都实施了十分积极和努力的探索。但是,我国的土地管理仍然处于一个新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制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是一项涉及到了权益维护以及利益维护的重大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下面,笔者就对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各项法规以及各项法律已逐步得到了落实,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和成功,农民比较满意,但是,仍然存在着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自身法律意识比较模糊,以及与自身的发展背道而驰,农民存在着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等情况,时常发生侵害农民自身土地合法权益的现象,更有甚者,直接引发了大量农民群众上访,农村自身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其中,相对来说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自从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使得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所减少,有些农村地区除了有少量机动地承包费用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还有些农村甚至存在债务。所以,有些农村采取将机动地对外发包、强制性流转农户承包地、高价对外出租承包地、出卖集体地等等方式,产生了诸多问题。

二、农村土地管理的对策

1.农村土地管理要依法行政

近年来,我国党中央提出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十分重要的历史任务,并且明确指出了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以及生产发展等基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目标,与此同时,针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纵观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土地管理自身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而引起的,土地管理的政策不能落实到位,从本质上决定了干部与群众关系是否正当和紧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那就要求农村干部和人民群众必须要对土地管理相关的制度和规章进行认真的学习。最主要的是必须将农村干部自身政治觉悟以及法律意识进行有效提升,使农村干部做到依法行政、言出必行以及廉政公明,对执有农村土地管理的权力进行合理运用。与此同时,执法人员必须认真贯彻五个不准政策以及一户一宅政策,对相关的土地政策进行严格实施,将相关土地方针以及土地路线真正落实到位,最大化维护广大农民权益,最终保证农村土地管理能在有序、有法的良好环境中稳定发展。

2.农村土地管理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

农村土地管理要想紧密依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就必须要求农村的干部利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使得农村能够将土地承包法的热潮掀起,使得农民对于国家土地政策以及相关法律和法规有所熟悉和了解,明确其自身的权力和义务,懂得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必须要加强广大农村干部法律法规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将农村干部法律的意识进行提升,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端正农村干部的作风,提升农村干部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水平。除此之外,必须要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进行努力规范和积极引导,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农民有权利对承包是否流转进行决定,更加可以决定土地以何种方式进行流转,不管流转的方式如何,要求干部必须要严厉制止那些强迫或者妨碍农户依法对于承包地实施流转这样的行为,将健全土地承包关系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为基本前提,坚持依法原则、自愿原则以及有偿原则,努力探索和寻找出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全新机制。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农村,要求干部必须要引导农民合理流转承包和有序流转承包土地,从本质上提升土地利用率,使得农村的土地管理能够依法、有条不紊的实施。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农村土地管理要依法行政以及农村土地管理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这两个方面对农村土地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李裕军,邱玉秀,何露,等.中低产田杂交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1-122,124.

[2]中澳管理项目国家发改委体改司澳大利亚工作访问———农村城市土地使用流转程序及土地管理改革[J].四川改革,2010,(04).

[3]张斌,翟有龙,徐邓耀,等.耕地抛荒的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5):49-52.

[4]张怀献,范和平.安徽省耕地抛荒周期性波动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496-498,503.

新的土地管理法篇10

一、努力强化地政管理基础地位

地政资料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供地计划,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统计运用全国统一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和调查程序。土地调查、统计经过实地勘察,结合图表册,按照科学方法统计、分析,能全面反映出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每年进行的土地变更调查,更是翔实地反映了年度各类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和变化规律,以及辖区内建设用地存量、流量信息。这些准确可靠的基础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供地计划制定和各项建设用审批等,提供了最全面、最基本的依据;为正确判断土地的供求合理性,检测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土地政策提供了信息。

地政管理是实施土地产权管理,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基础与核心。土地登记无疑是地政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产权管理的重要形式。《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依法进行登记发证。土地确权登记,解决了大量的土地权属纠纷,维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界定土地产权关系,推进了土地使用有偿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国有土地产权流转。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合法、准确的土地产权信息,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建立。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政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管理土地、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体制改革服务,为建立完善的土地租赁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土地登记和土地定级评估,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明晰产权,为企业改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保障。地政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根基所在,根基不扎实,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二、积极建立地政管理动态监督体系

地政管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的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监督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土地用途管制、建设用地许可、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执行情况。

地政管理监督土地用途观管制度的执行。根据地政管理随时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管理者可以对每一宗地类变更的来源、去向及时进行变更,并上图、载册、入库。这些信息,充分反映了土地利用规划、供地计划的执行,凡是违反规划、计划,以及改变法律确定的土地用途的,都可以通过地政图、表、簿、册及数据等,一目了然检查出来。另外,通过土地遥感监测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非法占地行为,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和供地计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地政管理监督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执行。在土地变更登记中,对土地权属、用途、面积、坐落、登记、地价等进行审核的过程,就是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把关过程。通过对土地权属性质、来源及它项权利的审核确认,可以随时检查土地使用权变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改变了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规避土地有偿使用等。在办理土地登记的过程中,通过对土地用途、面积、地价等项目的审核,可以随时发现抬高或降低地价、弄虚作假的行为,以监督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定价的合理性。办理土地登记和启动全社会对土地登记资料的审查,为土地市场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防止了违法交易等不法行为。

地政管理监督建设用地审批和依法用地执行。地政资料翔实记载了每一块土地的状况,是建设用地项目审批前了解土地权属合法、面积准确、界址清楚、用途合理与否的依据。建设用地审批后,经变更登记实地调查审核,用地情况与批准文件一致的准予确权登记,对不一致的不予登记,同时注意发现和防止可能出现的突出批地、先行圈占土地等现象。另外土地利用监测可以及时监督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三、充分发挥地政管理基础调控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等要求的第一次提出,意味管理手段以及考核标准和缴纳标准的改变,对地政基础业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3.1要求准

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既要有影像还要有图形和位置,无论是建设占地还是耕地以及基本农田面积都要求准确,要保证数据与实地一致,不能有虚假,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2要求全

不但要有农村土地信息,还要有城镇土地信息;不但要有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数据,还要求有各行业、各产业用地数据,要涵盖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求新。不能只有过去几年的数据,还要有每年、每季,甚至每月、每天的数据,要及时用最新调查成果更新原有数据。

3.3要求快

要及时掌握各地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变化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快速汇总,统计、分析各项调查和监测数据,保证各地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及时获取,满足形势分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