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十篇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十篇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42:33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1

   数据精细程度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是按照会计制度设定的明细科目核算到会计主体;而成本会计核算要按照最末级成本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和分摊,核算出科室成本、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和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并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为基础核算出每个病人的成本和每个病种的成本。涉及部门不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而成本会计核算涉及医院所有部门和所有环节,如对于人员经费,要求按成本核算单元和工作岗位进行归集与分摊;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要按照经费来源、成本单元、管理目录等进行精细化核算;对于药品成本,要按进价(个别计价)核算到单个品种规格及批次;对于材料物资,要核算二级库房的真实消耗;对于水、电、气等可计量的公用开支,要按相关计量信息核算各单元的成本;对于内部服务,要建立相关的台账,为间接成本分摊打下基础。信息支撑要求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医院经济活动过程中以货币计量的汇总式金额数据;而成本会计核算则要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和核算流程,通过医院HiS、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采集并处理,需要完善、统一、可靠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支撑。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均属于医院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业务范畴。虽然两者核算流程与路径不同,但基础信息同宗同源,在同比口径下数据产出结果应具有一致性(见图1)。这给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体系的并轨创造了条件。

   2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并轨作业

   成本核算与管理新政出台之前,医院一般是在会计核算以外单独开展科室成本核算,产生用于内部考核的科室损益报表,为科室绩效考核提供财务信息。这种成本核算模式不能从全成本角度揭示科室的真实损益,不能为诊次、床日、出院病人、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成本及全面预算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精细数据,不能建立财务会计报表与成本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时,数据的重复采集,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产生了两类核算结果的差异。因此,必须建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核算的并轨作业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医院一般采用两种并轨模式:一种以记账凭证为核算起点,另一种以原始凭证为核算起点。

   2.1以记账凭证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流程

   即所有收入、支出数据按会计科目和成本核算单元先行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会计核算系统”),由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转入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成本核算系统”)进行归集处理。这一流程模式从统计学角度解决了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问题,但在实务中存在以下问题:以会计核算系统作为科室支出数据的采集工具,大大增加了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分项数据量,使会计档案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会计人员以汇总方式采集录入科室支出数据后,难以进行追溯调整。以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作为支出的最末级项目单元,无法应对今后会计制度的变化。该模式只采集科室的支出汇总数据,无法核算动态变化的人力成本,不能给其他对象的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该模式在核算区间、核算内容、责任对象等方面都采取抽象汇总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核算流程过于简化,难以建立医院内部控制机制,不能为医院基础工作的提升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提供支持。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2

一、管理会计的核心是责任制,主线是预算管理

管理会计就是目标管理责任制,它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随意拆解。

(一)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事前管理内容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为了保证决策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编制总预算将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这便是利用了营销学中的细分市场概念中的确定目标市场即确定目标范围,根据管理控制服务的需要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与控制为重点。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等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

(三)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事后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奖惩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四)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综上可见,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责任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管理机制,而不是一项管理技术。

二、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和分货币管理等多方位按需管理

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管理都是一项管理体制下的具体运用,其管理的循环框架均由确定责任主体、制定预算、核算、差异分析与实时调控、分析评价与考核五部分组成。但是不同类别的管理,其内容是有别的,现简要探讨如下:

(一)分级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不同级次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管理级次确定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级次的经营管理目标、按级次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以及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级次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级次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二)分部门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在同一级次的机构内部,对各经营和管理的所有部门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部门确定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门的经营或管理目标、按部门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以及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部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部门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部门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部门员工的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三)分产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金融产品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产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营销每种产品的人群确定责任主体、按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种产品的经营管理目标、按产品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及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产品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产品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产品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每一产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四)分客户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客户经理确定责任主体,按重点客户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重点客户的经营管理目标,按重点客户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及分析,并对客户经理(个人、科组或处室)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对重点客户的营销及客户对银行贡献率的大小与该客户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客户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和进一步开发重点客户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五)分货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货币币种进行的预算管理工作。分货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银行经营管理的币种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币种的经营目标,按币种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及分析,并进行经营决策的管理体制。分货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分析评价每一经营货币的盈利能力,二是为进行由于货币之间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缺口损益和缺口风险进行管理和提供数据。

(六)分级、分部门、分客户、分产品、分货币等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起点都依据预算目标确定的,都是总预算的分解预算;相互之间是互动的,任一预算项下的项目金额变动,都会影响总预算和其他分预算金额的变动;并与综合管理相互影响和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它们是有差别的,各管理侧重点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确定的分解目标和管理方法不同,责任主体不同,核算计量方法也是有差别的。

(七)还应研究分渠道管理问题。

商业银行营销产品、服务客户都是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完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的营销渠道从传统的单

一营销渠道向多样化营销渠道发展,客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与客户面对面营销渠道、atm机营销渠道、电话银行营销渠道、手机银行营销渠道、网上银行营销渠道等。同样,分营销渠道管理对商业银行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预算控制考核都很重要,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部门管理营销渠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同理,分渠道管理与综合管理、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关系既是相互关联又有差别的。

三、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发展到多维核算

会计核算已从传统的一维发展到多维,核算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会计科目的实质,就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类。会计是对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是以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分类为基础的。会计科目并不仅仅限于按传统经济内容标准来分类,随着核算手段的现代化,可按产品、客户、货币、区域、行业、期限、风险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只要管理需要,我们可以实现同源数据下的各种分类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将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已失去了实践意义,将会计分类为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达到多维核算的飞跃。

(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核算的意义仅仅是为推行管理会计提供基础。

在某一管理体制的内在逻辑中,核算仅仅是基础,核算为管理体制服务,在确定了预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内容后,才能确立核算体系,确保核算体系为管理体制服务。当然,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核算不是管理会计,它们是推行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属于事后核算的范畴,不能把建立与推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核算简单化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和处理上的简单化,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实际上是有害的。

四、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关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成本信息对于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建立起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等成本核算体系,预算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搭建起来。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对部门的、产品的、客户的、货币的、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分析和研判。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从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工作了。

五、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细分市场中运用应与核算会计相分离

从会计学科分类上,管理会计的实质是“过程的控制”,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生产经营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核算会计的实质是“观念的总结”,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事后反映,如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经营的结果和财务状况。然而在会计的管理循环中,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是管理循环中相互连接的链条,不可分割。但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两者必须分离,因为管理会计工作涉及到经济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按照《会计法》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和财物保管分离,并相互制约。否则,就会出现内控失衡问题,就会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将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是推行管理会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3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础规范问题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做好企业的会计工作,能够使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在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相比,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还存在这许多的问题[l]。这些问题不仅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还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首先,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够规范,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强,无法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信息参考。其次,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现象的存在,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这就使得企业各个部门在管理中习以为常,无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在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业务办理的时效性较差

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要求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会计核算业务办理的时效性有了明确的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交易或者事项,要及时进行会计确认、剂量以及报告,不得提前或者推后。”[2]这就能够充分说明企业会计核算对时效性的要求特别高。会计核算也及时对企业的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确认,保证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有效。然而,在企业的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业务办理不及时的现象,没有及时向相关的会计机构提供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企业业务员在业务处理结束后,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报账,这就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审核,增加会计核算的错误情况,严重影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以及真实性。

(二)会计核算原始资料的提供并不完整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作为最基本的数据资料,其能够准确反映和记录企业的生产经营事项,从而为企业决策的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部门和生产环节,其完整性对企业经营状况、决策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企业相关部门在向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时,通常都不够完整,有些关键部分的遗漏会给会计核算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真行性,从而无法为企业发展的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

(三)企业的资产管理存在漏洞

企业资产是企业直接控制的物质基础,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资产种类特别多,由于企业的会计核算部门对企业资产管理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使得在企业资产管理中还存在这许多的漏洞。比如,企业资产的相关价值评估和确认、对更换或者拆除的企业资产没有进行减值处理等。这些资产管理漏洞最终会使得会计部门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产生企业资产虚增、计入成本折旧失真等现象。当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存在差异是,企业会计并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会加大企业的税收风险,导致企业会计核算的失真,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四)会计核算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

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加强交流与联系。同样,对与财务会计部门来说,也需要加强与企业其他的相关部门的联系。如果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会计核算缺乏与企业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这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在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业务办理的全局观念不强,在处理业务时没有和企业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在实际的业务办理中,存在原始资料不齐全。票据不合规则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最终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解决企业在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中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中所存在问题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企业要积极加强对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的调整,解决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转变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核算基础规范的观念

企业的会计核算技术规范工作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4]。但是由于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并不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管理部门都会产生会计核算只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职责,与其他部门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不能够和企业相关部门做到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不能够及时、完整地提供给会计核算人员,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低下,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企业经济决策的制定。因此,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过程中,要积极转变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职工对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的认识观念,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中的的认识程度。首先,要企业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使的企业管理人员产生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并积极遵守会计核算的规章制度,履行其相关的职责。其次,企业管理人员要积极提高对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中的的认识,在抓紧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旦企业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保证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企业职工对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的认识

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加强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得到企业其他部门的良好配好。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对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宣传,提高企业职工对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工作的认识,使企业职工充分了解企业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与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从而积极配合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质量。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极强对对企业业务人员的法制教育,使其能够自觉遵守和执行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人员在业务办理的过程中,对不符合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要求的业务,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并对具体的业务进行宣讲,提高企业业务员的职业素质能力。

(三)加强对企业资产的管理,保证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规范性

企业资产管理是企业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中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管理人员掌握企业资产情况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做好企业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对企业资产的管理工作,准确了解和掌握企业资产的管理数据,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的质量。在企业资产管理中,首先要明确落实企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按照企业各种资产的性质,明确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要分发挥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规定资产管理人员准确了解和掌握资产的原有价值、资产状况以及资产使用情况等等。已经发生变更的企业资产,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确认变更后的企业资产值,避免出现资产虚增、计入成本失真等现象,保证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可靠。而对于企业的流动资产管理,对企业流动资产进行及时准确地结算,保证流动资产管理的稳定安全。最后,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也要保证企业预付资金的安全,同时做好结算工作。

(四)积极加强企业内部的交流与联系,保证会计核算原始资料的完整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管理过程中,是一个完善的整体[5]。若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在企业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当中,不能够和企业相关的结构部门保持好良好的协调关系,那么在会计核算原始资料的获取上,就会存在很大的困扰。所以,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要通过积极的沟通与联系,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原始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因原始资料存在不足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而为企业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五)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的管理质量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也逐渐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推广和使用,为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转变了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基础规范管理的工作模式。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依靠计算的快速准确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合理安排企业人员,做到企业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了解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促进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改进,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益,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市场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在会计核算基础规范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l]杨向涛,金颖.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一旬刊),2012,06(11):32-33.

[2]杨扬.谈企业在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商业,2013,32(06)272-273.

[3]齐晓晶.企业会计核算所需注意的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1,15(03):58-60.

[4]郭玮.谈企业在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03):162-163.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4

一、贯彻实施成本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既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会计工作,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贯彻、实施成本制度是规范和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成本制度,有利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由传统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和开拓经营型转变,客观上需要建立起既能计算产品实际成本又能实现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决策,既能满足宏观成本管理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成本核算模式。成本制度结合了市场经济新发展和企业管理新需要。贯彻实施好成本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高产品成本信息质量,有助于企业开展绩效考评、成本决策、经营决策等管理活动。

(二)实施成本制度,有利于企业应对“反倾销”随着我国企业产品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国家藉产品成本问题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首位被反倾销对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应对反倾销的挑战,并尽可能地规避其带来的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会计信息在反倾销提起、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是确定被调查产品倾销存在与否的重要依据。规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保证成本信息质量,是企业有效应对反倾销的重要举措。因此,制定成本制度是谋求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制度基础,对于贯彻实施中央“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成本制度,有利于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陆续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等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在90年代先后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在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印发后配套制定了12个行业核算办法,不断规范、改进企业成本核算。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实现了国际趋同。但是,无论是准则还是制度,都没有具体涉及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归集和分配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会影响财务报告中存货成本和营业成本等信息的准确性。因此,进一步规范产品成本核算,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是推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平稳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四)实施成本制度,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愈来愈取决于自身的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管理会计的研究和运用,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防范企业风险、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为各级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已成为各界的广泛共识和一致呼声。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会计标准建设,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服务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不够,应当同时从出资人角度研究会计问题,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成本制度本身即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为探索建立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积累经验。

二、成本制度求实创新,可行有为成本制度共五章五十三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衔接两大体系,体现两个结合,实现三大突破。

(一)衔接两大体系两大体系,即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和管理会计体系。目前,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在企业全面实施,管理会计体系已成为今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一方面,成本制度与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保持了衔接,有机整合了企业会计标准中关于产品成本核算的零散内容,例如存货会计准则关于产品加工成本的内容,建造合同会计准则关于工程施工成本的内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关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摊销和折旧的内容,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中关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人工费用的要素范畴。同时,由于以上规定相对较为原则,不够具体,不能满足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需要,成本制度在整合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规范了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核算项目和范围以及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建立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规范。另一方面,成本制度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进程保持了衔接,突出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理对产品成本核算多维度、多层次的需要,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和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同时,适度加入作业成本法等,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体现两个结合一是与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需求相结合。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是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成本制度贯穿了这一要求。成本制度规定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统一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标准,有力规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行为,保证了成本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行业不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特点不同,但从成本核算流程及归集、分配、结转的方法看,又具普遍规律,成本制度准确把握了这一规律,从核算对象、范围、项目、归集、分配、结转、报告入手,系统整合了分散在具体会计准则、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准则制度中的有关规定,保证了成本制度科学可行。另外,随着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式逐步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信息化转变,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成本核算

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充分发挥产品成本核算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成本制度明确要求企业充分利用eRp等现代信息技术,切实加强内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二是与目前行之有效的规定和做法相结合。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沿革来看,1992年以前,我国成本会计采用完全成本法来核算产品成本,即将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在完全成本法下,企业通过产量来调节利润的空间较大,也不利于正确计算当期损益。1992年以后通过会计改革,依据国际惯例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即:企业归集一定期间内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制造成本,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分配计入相应的产品,非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从当期损益中直接扣除。制造成本法作为一种普遍的核算办法,一直稳定使用至今。为此,在成本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继承《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行业核算办法的精髓,充分体现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改革和发展。同时,在制度体例设计方面,以目前成本核算较为典型和完备的制造业为蓝本,明确成本核算的总体要求和一般原则,同时又立足其他行业的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了行业特点。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3-02

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也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变化之中。天水师范学院历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时调整上,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没有大的变化。教学内容虽然有一些调整,但是始终都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操作,并没有反应出来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基础教育形势的变化。

当我们对天水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已经更多地融入到了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用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经步入正轨,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有了显著提高[1]。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更深的层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

一、新形势下天水师范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

近年来,大部分大一新生在中小学阶段已学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总体上部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太大,相同起点的教学难度大而效果不理想。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在重复中小学已经进行的信息基础课程。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定位要理性和科学,要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明确学生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知识。在“白皮书”里明确提出:建议开设一门具有大学水准的基础性课程(故名“大学计算机基础”)。该门课程的建设思路是:以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或单独设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还可以涉及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1]

2、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采用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而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起点教学,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学效果差。

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教室,将电子课件和操作演示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介绍有限,甚至不提及。既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知识讲解内容枯燥,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

4、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现有的考核方式还是纸质试卷笔试为主的方法,考核实际操作的上机考试占的比重较少,而且缺乏客观、有效、准确、公正的上机考试方法,所以只能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无法考核实际操作能力。

二、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推进天水师范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应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按照“白皮书”的要求,结合天水师范学院实际,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组织教学,全面改革天水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1、课程设置

按照“白皮书”的要求,结合天水师范学院的实际,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64课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文理开设;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64课时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理科开设。

2、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而技能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课完成,重点要加强实验课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内容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范围之外的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数据库应用等)、网页设计与制作、internet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VFp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多个模块,由各个专业按照本专业特点选择开设。

把课程划分为教学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部分12个模块,共6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32学时,各模块及学时安排如下:

教学模块理论课

学时数实验课

学时数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8学时2学时

模块2:计算机硬件技术6学时

模块3:操作系统4学时

模块4:数据库技术4学时

模块5:多媒体技术4学时

模块6:计算机网络技术6学时

第二部分:计算机应用技能模块7:操作系统8学时

模块8:文字处理软件10学时

模块9:电子表格软件6学时

模块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完成,不占学时

模块11:数据库管理系统6学时

模块12:网页制作和internet使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完成,不占学时

3、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天水师范学院的生源来自全国20个省、区,大部分来自本省,但是来自各个地方的学生所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大不一样。这样的差别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学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谭浩强教授曾经指出:“计算机的应用是分层次的,同样,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3]

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班,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4]。分级教学首先承认学生的差异,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教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

因此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核,对于达到一定考核要求的可以免修对应的课程,然后依据考核成绩把学生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为不同的层次制定教学计划、选取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以及安排考核。

(2)、重点加强实验课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上的,这样造成了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反而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两部分。理论部分只讲授理论知识而不涉及具体的操作。实验部分不是现有在机房练习的这种教学模式,而是把课堂搬到机房去,是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以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这样在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的同时,学生可以马上进行操作,两者先后进行,学习效率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计算机基础课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5]。

采用案例教学法,按照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把实验课教学划分为多个具体的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完成所有的教学案例,并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马上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务必认真、负责、有针对性地准备好教学案例的内容,有的放矢,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

4、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考核采用模块化考核。不同的模块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侧重点,所以也有不同的考核方法。

(1)平时作业考核: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布置平时作业(包括纸质作业和实验操作“任务”),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由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给出作业成绩,并把每次的作业成绩及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布。

(2)大作业考核:模块10和模块12由学生自学掌握,考核方式采用大作业考核。模块10要求做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学课件并通过email发送给教师,模块12要求做一个个人网站放在课程网站上。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上交大作业,由教师批改后及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公布成绩,并把优秀作业放在平台上展示。

(3)模块化考试: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的6个模块合并在一起,在学期末学校统一安排的时间进行考试,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模块7、8、9、11在每个模块教学一结束就考试,考试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考试系统”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每次考核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在整个课程学习结束后再进行实验课综合上机操作考核,考核成绩也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总之,考核方式要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辅,同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考核,以此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方式改革是所有改革成功与否的保证,而上机考试平台建设是考核方式改革成功与否的保证,只有建立真正有效的上机考试平台才能保证有效的考核,进而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三、结束语

天水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历次的改革对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认识不够,一直没有解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切入点,研究教学方法,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要建设有效的上机考试平台,彻底改革考核方式,推进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欣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模式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

[3]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6

一、稽核各连锁门店、销售部门指标完成情况。

通过对各连锁门店、各销售部门的账目核算,各项指标与年初所签订责任状的对比,分析差异,查找原因,做到指标有针对,落实有监管。为总经理的决策提供可靠数字依据。

二、以资金管理为契机,不断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近年来,随着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强化,对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以此为契机,根据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的需要,零星购置先审批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从而使每项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有考核。在费用控制方面,采取定额以外的费用、没有审批发生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在现金预算方面,为提高现金预算的准确性,在实际支付时做到,没有现金预算项目的不予支付,超预算支付标准的不予支付。在职工借款还款方面,规定了借款必须于发生当月还款,确实起到了降低借款数额,减少资金占用,避免呆帐发生的积极作用。

三、以培训为动力,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随着我公司业务量的增大,工作的侧重点和基本点也在改变,因此财务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算账、报账等会计核算上,应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结合本行业财务工作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保证财务基础工作的准确、及时、完整,为领导及时、准确、完整的提供财务信息。

通过学习,职称考试,进一步了解财务各项管理制度,懂得了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干好财务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以考核为手段,促进财务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企业管理的进一步深入,财务的管理职能逐渐增强。今年,公司为加大责任制考核力度,保证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制定了责任状考核办法,细化了各项指标和日常工作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加大了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签字齐全、印章保管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详细制定了《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等,将内控与内审相结合。在今年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借助公司的考核体系,将管理的要求与重点,纳入工作质量与方针目标考核。将费用预算通过月份考核与工资挂钩,全面提高了财务核算质量。遵纪守法,实事求是的体现财务经营成果,做到诚信纳税。并荣获赤峰市地税局颁发的所得税“百佳诚信纳税人”奖。

五、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搞好公司存货、财产物资的清查与盘点。

随着财务管理职能的日益显现,财务管理参与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存货的盘点等,加强对公司财产物资的管理。规范了库存管理基础工作,确保库存物资的帐帐、帐实相符。

六、加强资金管理,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

为加强对资金的统一归口管理,规范运作,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预算性、效率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规避资金风险,为进一步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今年重点对现金流量、未达帐项、应收应付款项、流动资产周转率等一些项目加大了考核力度。资金预算,确保了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安全、有效。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制约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更加有效地减少了资金的占用,降低了财务费用,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七、xx年财务工作计划。

为全面搞好xx年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我们计划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根据公司下达的预算指导意见,进一步搞好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与全面做好财务工作息息相关。在明年的工作当中,要进一步加强对连锁门店的销售预算与实际完成的预算分析、分解与落实工作,根据数字查找经营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全面预算管理真正成为全员预算管理,让预算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7

关键词: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核算方法

为改进和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进一步提高产品成本信息质量,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工作,保证产品成本信息真实、完整,财政部于2013年8月16日《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新制度》),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旨在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谋求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一、《新制度》制定的思路

《新制度》立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适应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去的发展趋势,满足我国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具有“四个结合”的特点。

(一)和当前产品成本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需求相结合

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是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新制度》贯穿了这一要求。《新制度》规定了各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方法,统一了各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标准,有力规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行为,保证了成本信息真实完整。同时,系统整合了分散在具体会计准则、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准则制度中的有关规定,保证了成本制度科学可行。另外,《新制度》明确要求企业充分利用eRp等现代信息技术,切实加强内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发展方向。

(二)和目前行之有效的规定和做法相结合

《新制度》继承了《旧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行业核算办法下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改革和发展。同时在制度体例设计方面,以目前成本核算较为典型和完备的制造业为蓝本,明确成本核算的总体要求和一般原则,同时又立足其他行业的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了行业特点。

(三)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相结合

有机整合零散分布在存货、固定资产、借款费用、无形资产、职工薪酬等具体准则中关于产品成本要素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成本核算方法,统一规范成本核算项目,减少成本核算的随意性。

(四)和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

立足于工业制造业,区分不同行业制定产品成本核算规定,充分体现其他行业特点,在产品成本开支范围、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面制定了统驭性的成本核算原则,使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成本构成更具可比性。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新制度》分为五章五十三条,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附则”五章。第一章,总则。明确规定了本制度制定的依据和目的、适用范围、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以及成本核算的基本任务、手段和总体要求。第二章,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在明确基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了规定。第三章,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在明确基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核算范围、成本核算项目进行了规定。第四章,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在明确基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的归集、分配、结转进行了规定,同时,适当引入了作业成本法。第五章,附则。规定小企业可以参照执行本制度及本制度施行的日期。《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与《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相比,《新制度》主要有五个方面变化。

(一)适用行业范围不同

《旧制度》只是从单纯的国营工业企业的角度来进行成本核算,而《新制度》立足于工业制造业,同时也适用于农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新制度》充分考虑了金融保险企业在成本核算对象、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特点,规定了金融保险业不适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该行业划分方式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基本一致,确保行业分类的科学性以及便于有关行业的企业理解和操作。

(二)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不同

在《旧制度》中,产品主要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新制度》在此基础上,对“产品”进行科学定位,对产品的外延进行了扩展,产品还包括了企业提供的劳务或服务。明确规定,“产品是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或提供的劳务。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取得产品而发生的各种支出,不包括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这就为企业确定生产费用归集对象提供依据。

(三)成本核算对象方面不同

在《旧制度》中,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制造业,笼统的按照产品品种、批次订单或生产步骤等确定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新制度》分行业对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了区分,使得不同行业进行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统一。除了常用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外,对混合采用以上方法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和适当合并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等作了规定,以及根据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四)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方面不同

《旧制度》规定,企业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一般设置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等五个成本项目。《新制度》根据不同行业的特征,设置不同的成本项目,可以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或者成本性态等设置不同的成本项目,比原有的成本项目更加科学,成本项目设置更加细化,使得产品成本核算更加准确。

(五)“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面的不同

《新制度》中尝试推行作业成本法。工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对制造费用依据资源耗费方式确定合理的标准而进行合理分配。作业成本法的推行很好地克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划分不清的缺点,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变为可控,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的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这是《新制度》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上的一大亮点。

三、新旧制度之变化分析

《新制度》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与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归纳总结、梳理整合各类企业的普遍做法,将管理会计理念融入到制度中,是指导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规范性文件。《新制度》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衔接两大体系,实现三大突破。

(一)衔接两大体系

即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和管理会计体系。目前,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在大中小型企业全面实施,《新制度》一方面与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保持了衔接,有机整合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产品成本核算的零散内容,例如存货会计准则关于产品加工成本的内容,建造合同会计准则关于工程施工成本的内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关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摊销和折旧的内容,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中关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人工费用的要素范畴。同时,由于以上规定相对较为原则,不够具体,不能满足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需要,成本制度在整合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规范了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以及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建立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规范。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体系已列为今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新制度》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进程保持了衔接,突出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理对产品成本核算多维度、多层次的需要,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同时,适度加入作业成本法等,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实现三大突破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8

一、提高全行上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认识,形成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作为通用经济语言,会计的计量深刻地影响着价值创造的结果与效果,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加依赖会计信息,来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活动,做出投资决策。对企业内部管理而言,会计信息是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信息使用者而言,它又是连接政府、公众、投资人、债权人等各方利益的纽带。没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合理保护,市场风险就得不到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同时,会计信息是全行经营活动和管理行为的最终体现,会计信息问题,反映了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绝不仅仅是记录和报告问题,仅凭会计部门的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全行上下、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能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在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中的地位和作用,站在全行的角度,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标本兼治,才能为真正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才能保证各项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省分行在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依法治行为主线,狠抓认识的统一,自1999年以来,在全行深入持久地开展依法治行活动,对全行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的违规现象进行彻底治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法依规经营、按章按制操作的观念深入人心,会计人员依法依规核算的意识更是得到加强,从根本上消除了假表假账现象生存的土壤。尤其是2006年以来,为凸显会计信息质量在全行经营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省分行连续两年,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做为全行的基本工作目标,写入了分行年度发展规划。全行上下对会计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会计人员做好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

二、依托三级管理架构,严密实施会计信息动态监控

会计信息以原始交易为基础,会计核算必须真实地再现原始交易和事项,才能形成可靠的、有用的会计报告信息。近年来**省分行一直致力于从源头抓起,以省分行、二级分行、基层支行分级实施的三级管理架构为基础,加强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管理,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夯实会计报告工作基础。

(一)建立严密的总账监控制度,加强总账信息的动态监控为了强化基层机构账务信息监控,对核算差错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省分行建立了总账监控制度和账务联系书制度。由省分行和二级分行指定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作为总账审查人员,一是按照总账审查要求,每日对总账信息中反映的会计科目使用准确性、科目匹配性、表内与表外科目的勾稽关系、期初与期末余额的衔接等,进行详细审核,加强日常对总账的动态监控。省分行将当日审核发现的错误以“账务联系书”的形式下传二级分行,要求其在日终前进行更正,做到当日问题当日解决。二是重新规范现金出纳业务统计月报表、外币现钞业务统计月报表的填报要求,强调报表信息中期初、期末、日均的库存现金、外汇现金余额与总账的一致性核对。三是加强对总账变化情况的动态分析,掌握、研究重点关注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变动趋势,实现对总账的动态趋势监控。为便于对全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避免核算差错的重复发生,省分行会计结算部定期对全行会计核算质量进行统计,对核算差错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做为工作交流材料在分行网站上,供各级会计人员参考学习,对基层机构提升会计核算质量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2006年省分行会计部共审查本、外币总账数据300次,下发工作提示400次、审核二级分行整改反馈1000次、纠正核算差错500次。通过不间断的日常总账数据监控,**分行日常会计核算差错得到有效控制,会计核算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在管理中强化二级分行对会计信息的传承与监督二级分行在会计信息的管理控制链条中,有着突出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日常信息管理中,**分行着重强化了二级分行的以下职能:一是在组织进行对辖内机构总账信息监控的同时,及时将省分行针对总账审核每日下发的“账务联系书”提示问题进行整改。二是加强对辖内机构wDD系统运行情况的即时监督,对于每日运行中发生的总分不平情况、省分行下发的异常情况错误清单列示内容及时进行调查处理。三是结合会计稽核中心稽核情况,加强对辖内机构、网点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及时纠正核算差错,保证核算信息的真实、准确。四是强化扁平化管理下对总账信息的二级汇总管理,严密组织市区内扁平化管理网点总账数据的采集汇总,在此基础上加载辖内支行总账信息进行二次汇总,并着重加强对非自动统计信息的采集以及审核确认,包括表外补充资料的采集、审核,确保非自动统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三)以委派会计主管的组织与监督为基础加强基层控制,将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关口前移**省分行自2006年起,在辖内全面实施了基层机构会计主管委派制,通过制度的实施变更会计责任主体,明确会计主管相对独立地位,彻底改变了会计主管从属于基层机构负责人的局面,有效地避免了同级监督同级产生的规章制度虚设、管理职能弱化的问题,充分发挥委派会计主管“监督、规范、指导、桥梁”作用,健全平衡制约与监督机制,从基层抓起,强化二级分行对基层机构的会计监督和对前台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的组织、管理,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确保上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有效实施,严格把好会计信息入口关,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加强对委派会计主管的考核管理,将会计核算质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做为会计主管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激励与约束并重,促使会计主管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管理。2006年,各行的委派会计主管在日常会计管理、新系统上线运行、消化历史包袱、重组建账分账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辛勤工作,组织、带领基层会计人员,建立起了把守会计信息质量关的坚实的第一道屏障,从源头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三、以制度约束行为,不断加强建章建制

强化管理,制度先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内部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规范化的标志,制度的缺失必然会造成管理的无序和混乱。会计结算部将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规范会计报告业务管理的切入点,通过不断努力,已初步建立了业务管理办法与内控管理办法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会计报告制度体系。近两年来,通过对总行有关会计报告方面规章制度的梳理,结合实际,细化、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重点对本外币主要会计报表的报表要素、填报口径、考评办法、报送程序以及总账审查等进行了规范,使全省会计报告工作的各个环节均有章可依。一是根据总行的《会计报告管理办法》制订下发了《**省分行会计报告管理实施细则》,做为统驭会计报告工作的核心制度,对会计报告工作的整体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二是制定下发《关于规范报表填报口径的通知》、《关于规范外币报表填报要求的通知》、《会计总账审查要点》、《会计报表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并根据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及时对考评办法和总账审查要点进行修订,保证了制度的客观性、科学性、约束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9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企业原始凭证不按规定的要求填写,会计凭证的填制不规范;根据企业要求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达到隐匿事实的目的;企业的账簿设置不齐全,不按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会计监督严重弱化。部分企业负责人不能够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起责任。

2、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根本原因。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仍是计划经济的模式。会计人员一方面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对企业履行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行使财务管理职能,使财务人员常处于两难境地。会计人员的衣、食、住、行等均依赖所在单位,且会计人员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其任免、升迁、工资、福利等均由企业领导来安排调整。虽然《会计法》及相关规章赋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权利,但实现起来很难保证。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受打击,遭诽谤,利害关系一致导致有的会计人员偏向企业一边,按领导的意图做账,有的甚至干脆倒向所在单位通同作弊,坑害国家,损公肥私。

二、如何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审计

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审计,应主要抓好下面四项工作:

1、审查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否符合会计法规中规定的有关标准。会计主管人员是否具备具体的任职条件,是否做到下岗位设置、轮换、不相容职务的配备、回避。会计工作交接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以及培训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2、全面审查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遵循了财会法规;重点检查有无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账簿及设置账外账的情况;审查能否按照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的各项要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审查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审查会计档案的保管是否符合规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查会计报表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各报表之间、报表各项目间对应关系是否一致,报表附注及说明是否项目齐全、手续完备、报送及时。审查会计核算是会计基础工作审计的重点。

3、审查会计监督。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以及对会计账簿的监督是否到位,对各项实物、款项的监督是否做到分清责任,及时处理。对财务收支实行监督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对会计报告的监督是否有效,对其他经济活动是否认真进行了监督以及能否认真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篇10

年12月,从原生产资金管理局局长的岗位上被调任县会计管理局局长,经过一个月紧张的筹备,县直机关会计集中核算业务大厅以其醒目的标志,整洁明亮的办公场所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了确保在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运行,他带领中心一班人加班加点,定制度,定规范,探讨操作流程,研究实施细则,开展工作人员业务及电算化操作培训,走访单位,征求意见,及时向县政府以及纪检、财政部门请示汇报,在短短的20多天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筹备工作,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和好评。正是由于扎实的基础工作,才使得我县的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从无到有,从起步到规范完善,从胜利走向了新的胜利。

奋勇探索,务实创新县乡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进展顺利,运行良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继工资统发、政府采购之后财政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是强化财务监督的有力举措,是源头治理腐败的现实选择,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把这一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作为会计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为了在会计移交后业务走上正轨,做到既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又方便单位报帐需要,既搞好监督,又搞好服务,既让政府放心,又让单位满意,他与班子成员一道,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着重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从基础环节入手建章立制。先后结合省市和本县实际,制定和完善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实施细则》49条,统一支出范围和核算口径,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便于监督和操作。二是合理设置柜组,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工作效益。XX年针对柜组设立过多,工作效率不高的实际,将原先的8个柜组合并为6个柜组,实现了记帐与审核分机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内部控制。三是开展技能比赛和岗位练兵,进行柜组间业务互查,提高核算质量。四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不断强化服务功能。两年多来,坚持定期为单位出报表,提供收支分析。同时先后召开不同范围和层次的座谈会五次,发放意见征订表300余份,走访业务量大,报帐频繁的单位50余户,开展专项资金清查和财产物资核查10余次,保证了单位与会计中心的信息沟通,保证了专款专用和帐实相符。五是开展会计档案达标升级,组织职工克服场地、设施、资金等多种困难,分类整理,积极开发利用会计档案,既保证了单位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又方便了审计及有关部门的检查。六是正确处理服务与监督的关系,积极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单位微观管理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服务。

两年多来,共为117个核算单位开设经费户117个,开设基建、专款等明细帐套18个。年6月底累计为核算单位办理各类收入万元,各类支出万元,收存上缴预算外资金万元,纠正不合规票据张万元,拒付不合规开支笔万元,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做出了贡献。在县直机关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在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局的重视支持下,会计局领导亲自深入指导,使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于年1月1日起在全县个乡镇全面推开。村帐乡管工作也于10月1日起在10个乡镇展开试点。在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和村帐乡管试点工作中,多次深入各乡镇摸底调查,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为制定有关管理办法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为县上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周密安排,合理部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全面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明显改观为了全面强化会计人员管理,改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被动局面,作为会计局负责人,他把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作为首要任务长抓不懈。

两年多来,已先后组织举办企业会计制度培训2期,培训140人,组织会计电算化培训12期,培训700余人。在每年一度的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今年开始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要求工作人员热情服务,动员鼓励广大会计人员踊跃报名,增强了财会人员学业务的积极性和爱岗敬业意识,为扭转全县会计基础薄弱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目前全县在册会计人员发展到人,其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人。以《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为契机,全面净化会计工作秩序为了使新修订的《会计法》全面普及,认真贯彻落实,先后组织开展了4次声势浩大的会计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展板七块,印发宣传材料3000余份,受教育近万人。两年来,抽调专业人员18人,组成6个检查组,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户进行了自查和重点抽查,查处违纪资金万元,对违纪单位进行了通报,提出了整改意见。在社会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工作中,对6户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条件的2户予以清理退出,其余4户通过了省上验收。通过《会计法》宣传和执法检查,使全县会计秩序迅速好转,依法从事会计工作、依法管理会计工作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清正廉洁,率先垂范无愧会计改革领头人,会计行业好管家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一些人担心,会不会将原来的分散腐败变为集中腐败?会计中心会不会吃拿卡要,以监督为借口刁难报帐单位?作为会计中心负责人,他以个人的实际行动排除了人们的猜测和疑问,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是,一些原先未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主动要求纳入接受管理,一些原先有顾虑的单位如今感到让会计中心管理既安全又放心,赞不绝口。这些变化,与中心领导“廉字当头,服务为先”的管理观念是分不开的。从会计中心成立之日起,中心领导就带头拒吃请,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衡量,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急报帐单位之所急,想报帐单位之所想,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