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风险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50:44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风险控制经营风险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者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法以及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为主要目的,在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自我调整、检查和约束系统。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内部产生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企业能够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来控制内部财务风险,防止或降低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防范财务风险,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企业经营风险与内部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经营可分为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和货币经营三种方式。企业的三种经营方式各有自身不同的经营风险,其财务风险也不同。商品经营的风险来自市场供求关系所引起的市场需求和价格不稳定对经营收益的影响,与商品经营相关的财务风险主要是企业筹资成本变动、投资收益不确定以及存货和应收账款变现困难等原因造成的。相对于商品经营来说,货币经营具有较高的风险,其风险不仅来自于商品市场,而且来自于货币市场。

企业经营风险与内部财务风险的关系体现在内部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体现,经营风险是财务风险的诱因。

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经营风险,特指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相对生产经营的实物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具有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随着企业资金运动的日趋复杂,财务活动已具有其自身经营对象,企业可以从事期货、证券等投资活动并从中获利。在现代市场环境中,企业经营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经营,货币、金融工具都可以是企业经营对象,财务活动不是游离于企业经营以外的另一种方式,而是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反映和控制手段。

二、财务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财务部门管理的是企业财务风险,其他专业部门管理的是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能否协调运作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有着重要意义。

(1)财务管理受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制约。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和作用的发挥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部分。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由市场经济体系相关的制度、政策组成,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则,相关的制度、政策又对企业财务管理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内部环境指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和制度约束。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关系是外部环境决定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应始终适应外部环境。

(2)财务活动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条件而不是其本身。财富的增加来源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生产过程形成产品和价值,会计工作只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控制,就其本身而言,并不能形成产品价值。财务活动与会计工作者有着同样的性质,也不具有生产力的性质,更准确地说,其不仅不是一个增值过程.反而是一个消耗过程。财务管理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体现在其为企业价值增值提惧了实现的手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资金保障,为实现商品价值的最终跳跃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研究企业利润实现、财务风险等问题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

(3)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对财务管理中心论的看法。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财务管理居于从属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工作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同时一些理论工作音提出了财务管理中心论,认为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应在观念上统帅其它专业管理,在制度上制约其它专业管理,在利益上奖惩其它专业管理。

我认为,对财务管理中心论应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财务管理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存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盈利为前提,这些都最终表现为企业财务成果,然而我们也应该认清财务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不能将重视财务管理演化为财务工作中心论、财务管理万能论,而应将其理解为财务管理的有关理念如财务观念应被各专业管理部门接受并在企业经营中得到运用。

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的集中体现,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一定会有经济风险。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在充分认识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采用一定的管理方法、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1)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内部决策机制,对风险较大的经营决策和财务活动,要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作用,尽量避免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风险。

(2)建立风险预防制度。可以按稳健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如坏账准备等。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整和甄别,对信誉不良的客户,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调查措施,当客户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资不抵债时应及早收回货款,并停止供货,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风险预防制度,把财务风险降至最低,以减少损失。

(3)建立风险分散制度。企业对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建立风险分散措施。如可以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经营来分散市场竞争的风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一产品经营战略有较大的风险性,要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稳定程度,可采取多路出击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4)建立风险转嫁制度。在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企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把风险转嫁给其他单位承担。如通过签订远期合同,将风险在一定时期内转嫁给对方,通过承包经营将风险转嫁给对方,通过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等。

参考文献:

[1]孙桂华,孙鹏.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2,(10).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2

(一)应对风险时会发生高成本

首先,我国中小投资公司的管理层对费用的控制意识不强,在日常行为中不加节制的浪费,甚至与公司生产业务关系不大的支出也被划分至管理费用科目中,使管理费用成为了管理层的专款;其次,缺乏管理费用的管理体系,一方面缺乏成文的管理费用使用条例,另一方面未建立费用奖惩体系,使管理费用严重超支却无需承担责任,从而陷入了费用管理的恶性循环中。

(二)各部门风险管控责任制度不完善

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不合理,风险管控责任制度不完善,工作分工不明确,不能真正实现权力制衡。为了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而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事前没有经过认真地调查和论证,制定的制度不合理,在公司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执行,或没有得到公司职工的充分认同,使公司员工产生抵触情绪,以致不能真正发挥出风险管控责任制度的本来效果。有的部门没有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检查和评估内控系统的运行情况,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处理意见。

二、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加强经营风险管理的措施

由于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如此多的风险,因此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经营风险。我国中小投资公司要做好公司经营风险的防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强公司防范风险的意识

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对风险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增强公司的防范风险意识,不仅从公司领导,更要让公司的每位员工意识到风险防范与管理对公司的重要性,让公司的员工都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公司的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公司各工作的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公司监督机构对公司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总之,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首先提高公司内控意识,俗话说:“思想决定高度”,我国公司要落实法律法规,实行公司负责人责任制。公司负责人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对待内部控制,带头自觉执行内控措施,积极实施内控政策。其次要建立适合公司本身发展的内控机制,完善公司经理层的运作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把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吸引进来,避免行政干预代替公平竞争。加强对经营者的制衡约束,通过直接监督、间接监督和制度约束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具体的行为准则在合理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有效发挥作用。

(三)推行经营风险审计

以公司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称为经营风险审计,通过专门的审计方法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区别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审计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公司财务错报,而是通过对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经营策略、公司法律环境等方面的测试,评估公司的经营风险。以公司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越来越被许多国家所重视。随着以公司经营风险为导向的新的审计方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中的日趋成熟,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已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的相关准则,简称“风险审计准则”。可见推行经营风险审计对公司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要能够很好的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司风险防范制度。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从公司组织架构上控制因内部管理失误造成公司经营风险。而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具体的风险,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具体风险防范制度进行防范。如公司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法律风险,会计风险,信息风险,策略风险等。公司经营是有风险的,但风险与机会是并存的。风险越大,可能机会越多,正因为如此,一个好的公司不应该回避风险,但应当在经营活动中做到尽可能降低风险和积极预防风险。

三、结语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银行经营风险管理

近年来,银行跨行业、跨部门经营,金融业务组合交叉,关联交易增多,管理复杂,引起风险传递和风险集聚等银行综合经营风险。如何逐步构建科学的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模式,防范和控制银行综合化经营风险,稳步推动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现阶段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缺乏标准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成就,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银行内部的各种纪律条款和规章制度也在日渐增多,但是,银行业务的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规章制度的制定速度,因此,目前很多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都存在着滞后性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要求,有些条款规定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层面上,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而且,由于银行自身结构的特殊原因,使得银行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和管理往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一些条文规章,这些条款一般缺少一定的标志性,导致了制度上的混乱局面。这些缺乏标准性的条文规范使得银行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化的管理,进而在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

2.对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银行的从业人员对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简单地将风险管理视为银行业务操作方面的风险。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在实施具体的业务的时候不能够有效地意识到当前的操作所隐含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也许单一的操作行为不会引发系统性的经营管理问题,但是,如果这种不合理的操作行为广泛存在于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的时候,将面临严重的管理危机,将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银行的商业信誉从根本上来源于全体银行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同样,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水平也最终取决于每一个银行工作人员的实际落实情况。因此,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高层管理人员所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普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的银行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意识的缺失是制约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风险管理的职责定位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的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主要局限于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对相关业务定期地监督和检查、打击洗钱行为等,但是对于具体管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应该如何对相关人员进行处分或处罚存在制度上的缺失。这就使得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实施具体业务的时候控制经营风险的意识淡薄,而且在管理问题出现后想方设法地推卸责任,而不是积极地对相关管理漏洞进行填补和评估,这样在无形中便增加了银行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所以,我国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职责定位与巴塞尔银监会所倡导的“风险的监控、识别、量化、评估和报告”等管理制度相比存在了较大的差距。

二、完善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1.制定规范化的经营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进行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经验来制定一套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的具体职责,并对实施相关银行业务作出具体的程序方面的规定,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利用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控制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相关的规章还要对管理问题发生后的责任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具体将责任分配到每个人承担,这样将极大地规范银行的监督管理行为,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并端正其工作态度。与此同时,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其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绩效评估相结合,将银行的整体发展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每一个相关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意识。

2.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授权其相应的监督和管理职权,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经营风险管理规则,了解和跟踪与商业银行管理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外部市场动态以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本单位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合理评估,通过这种专业化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为银行的高级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该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具体银行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既可以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又可以在银行其他部门内部设置相关的管理人员对本部门范围内的经营风险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不论如何,一定要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确保其职责履行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在机构的设置方面可以将该部门划归银行高层垂直管理,避免各个下级部分对风险管理的评估和监督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涉和影响。

3.培养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目前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相关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造成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和责任心的缺失,因此,提高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更新相关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银行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和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其工作责任感的培养。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够切实贯彻落实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峰.德国新加坡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对我国银行业合规管理的启示[J].金融纵横,2008,(1).

[2]张林.国外银行合规管理经验[J].农村金融研究,2006,(2).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4

目前商业银行外汇经营风险的控制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各种制约因素对于商业银行外汇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带来了负面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缺乏外汇风险内部制度管理。如果将企业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企业制度就是大树赖以生存的土壤,企业制度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竞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对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视不足,导致目前商业银行制度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强化企业制度管理已是刻不容缓。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在企业制度建设层面几乎一片空白,仅有的一些企业制度活动也与外汇经营风险控制不搭边,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很多商业银行根本没有关于外汇经营风险控制的相关制度,制度管理对风险的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方面的欠缺必然会导致外汇风险管理的不足;二是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存在不足,很多时候有制度不执行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没有制度造成的危害,在仅有的几条有关外汇经营风险控制方面,商业银行的制度执行性情况流于形式。

2.外汇经营风险的外部控制与防范机制缺失。商业银行外汇经营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监管还不能实现对外汇经营风险的完全控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商业银行爆发出的一些列外汇经营丑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国际金融界的动荡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经营敲响了警钟,我国于1995年出台了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系列银行内部控制失效、银行经营失败199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此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外部监管骤然加强,伴随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出台,商业银行外汇经营风险控制逐渐形成了一个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并重的年代,但是也要看到,目前商业银行外汇经营风险的外部控制方面依然有较大的不足,首先就是有关外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普遍存在操作性不足的缺点,纵观近些年出台的诸多有关规范外汇经营的制度,仅仅是从宏观层面对此进行了规范,具体到商业银行的具体实践中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根本就满足不了商业银行进行外汇经营风险控制的需要。

3.缺乏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缺乏外汇风险管理人才是商业银行系统外汇经营风险居高不下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汇经营风险的管理是一项对从事该项工作人才专业技能要求极高的行业,不仅需要管理者具有丰富的金融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与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商业银行外汇经营从业者普遍专业知识不足,距离外汇经营风险控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普遍不注重对现职员工的培训,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知识折旧的速度前所未有,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层出不穷,如果系统的培训措施跟不上的话,那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基本就是奢望。

二、商业银行外汇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外汇经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本文认为强化商业银行外汇经营风险控制水平,需要从以下角度入手加以解决。

1.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外汇经营的制度管理。制度也是生产力,这一观念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制度管理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由认知走向法治,其目的是让制度管人,从而最大程度上削弱人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人的因素导致的经营管理失误,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的制度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规范化原则,这里的规范化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制度的规范,其二是指结果的规范,制度的规范要求所有的员工都遵循统一制度,并藉此带来员工行为的一直规范性;二是合理性原则,制度的制定不是制度制定者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制度制订者与制度遵守着双方的事情,如果制度管理不是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员工遵守制度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导致制度管理的效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三是动态性原则,即制度不是一成不变别的,而是应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这样的制度管理才具有活力。

2.完善规范商业银行外汇经营的外部相关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对外汇经营风险控制的作用不可替代,目前商业银行屡屡发生的外汇经营风险基本上都可以从法律制度的缺失方面找到原因。面对此种情况,结合我国以及商业银行的外汇经营现状,本文认为相关法律的制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立法内容上应建立以外汇基本法为基础、实施性法律、法规为辅助,与相关金融经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外汇法规体系。国家立法机关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快出台《外汇经营法》,从而给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外汇经营提供法律层面规范;二是在立法层次上,《外汇经营法》的地位要不断提升,《外汇经营法》的法律地位应该达到与《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以及《证券法》等法律规范相同的位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法律的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法律效力的强弱,如果法律地位低,那么相应的法律效力也就有限,一旦出现有关外汇经营方面的问题时往往受制于法律层次出现不必要的冲突,与此同时法律层次低的话还容易造成与各地出台的外汇经营方面的规章制度产生冲突,提高法律层次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统领与统一。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5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指保险公司为实现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控制经营风险和增强风险管理,加强对各级机构管理者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会计和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等自身要求,出于生存发展和外部竞争需要,而主动采取的一种自我控制管理风险的行为。

从监管的层面看,加强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监控和指导,目的是在新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将以往部分监管责任转变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投资人的正当投资回报权益不受侵害,监督保险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往这种监管职能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现场和非现场的例行检查来实现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的复杂程度增高,保险监管部门例行的检查和抽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大了保险有效监管的难度。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充分发挥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事后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则应该认真检讨和审视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的现状,增强对公司内部机构、业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和弥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应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从公司的管理层面看,建立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保险公司自我约束意识,防范和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建立公司内部相互制衡机制,确保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监督和弥补公司管理功能可能存在的缺陷,使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和人员素质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公司的市场经营目标。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对其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保证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能够按照公司的既定目标履行职责,有序、有效地开展业务,确保公司的经营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保险公司总公司必须对分支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立是否相互制约,独立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是否执行落实,职业道德水平和培训质量是否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和有意误导行为是否得到遏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否得到执行等等进行研究和评估。所有这些内容都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操作效率,确保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

目前,在保险市场中时有发生的分支机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反映出上级公司仍然存在以保费论英雄,以规模为发展目标的经营指导思想,有些内部控制制度对部分分支机构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不能保证会计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内部稽核和外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效力,同时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和保险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一是应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有效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应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必须引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应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增强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和氛围;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并在运行中不断补充完善;三是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业务数据和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四是加强和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加大公司内部稽核和外部审计的检查力度;五是建立和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对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六是加大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检查和完善,确保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七是保险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或限制公司业务和机构发展的监管政策。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6

2015年末,我国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全部开业,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开启了新格局。在民营银行迅猛发展的背后,其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渐凸显,如何对民营银行的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探究适合其发展水平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民营银行特有经营风险分析

民营银行作为银行业发展的全新产物,自身具有产权清晰、治理结构完善、激励机制灵活等优点,但由于员工素质、技术水平、风险控制存在后发劣势,再加上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民营银行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破产风险、道德风险、经营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

1.产权结构引致的信用风险。由于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起步较晚,在资金实力、业务结构、国家信誉支持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与现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间资本自身的固有印象,使得民营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建立起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民营银行在社会公信力方面的先天不足制约着其市场竞争力的发挥,同时也暴露出在抵御各类风险能力上的欠缺。此外,作为民营银行战略上的服务主体,小微民营企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一旦受到社会信用收缩的影响,极易导致融资链条断裂、小微企业主卷款而逃或清算破产等现象。基于此类原因而产生的不良贷款,也制约着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

与这些信用风险相对应的是,目前无论是从国家宏观监管层面,或是民营银行自身方面,关于民营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宏观层面,除了银监会网站上过几家民营银行筹建的批复以及《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之外,未曾以官方口径透露过5家试点银行的任何经营信息与公开的统计数据。即便是在几家民营银行共同聚焦的小微企业领域,截止到2016年2月最新的?y行业监管统计指标中也未曾披露过5家试点银行的相关业务信息。微观层面,2014年5月末,5家试点的民营银行已全部开业,但多数民营银行未曾公布年报和相关财务数据,使得公众对于民营银行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仍然抱有一种神秘感。以浙江网商银行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为例,两家银行主打互联网金融模式,既没有办理实体卡业务,也不设物理网点。种种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降低了客户对民营银行的认可信任度,“用脚投票”效应发酵,产生了民营银行定位服务客户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背离。

2.同业竞争引致的破产风险。由于现有银行市场已呈现高度成熟状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已就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竞争。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分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依靠长期以来积累的资金与人力优势,辅以国家信用的隐性背书,已占据显著的优势地位。民营银行由于后发劣势,必将面临较大的同业竞争压力,在竞争中难以正面占据优势,不易在大型政府类项目业务上“分一杯羹”。即使民营银行将经营策略主要定位于服务中小微企业,但受限于规模较小,信用风险较大等先天不足,能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尚需考验。

目前我国5家试点民营银行意在与传统银行进行错位竞争,其客户定位均向小微企业和个人倾斜,但这一领域实际上也是高成本、高风险的领域。因此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其后发优势并不明显。同时,各类传统银行也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拓展,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且依托覆盖广泛的社区银行、乡村银行网点与民营银行争夺长尾客户。以城商行的经营为例,其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均与民营银行形成正面竞争的态势,成立了专门服务于小微金融的部门,并将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作为银行立身之本。其次,伴随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许多大型外资银行取得了与中资银行同样的“国民待遇”,对我国银行的业务的开展形成了直面冲击。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民营银行的规模劣势和信用安全劣势,不利于其风险抵御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的发挥。

3.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是指契约中的人利用其掌握的私人信息,采取委托人不能观察到的隐藏性行动,从而导致人获益、同时委托人损失的行为风险。道德风险在一般银行金融业中可具体表现为借款公司(各人)在获得银行贷款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高风险经济活动,从而提高无法偿还贷款的可能,损害银行的利益。对于民营银行,存在另外一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银行在获得经营牌照后,因逐利性而通过规避监管漏洞地方式获取利益,增加银行的整体风险并使委托人(储户)利益受损在民营银行设立与发展初级阶段,民营银行发起者与监管部门间的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不能充分地了解民营银行发起者成立的多元动机,在一开始审核层面就可能存在偏差,使民营银行在市场准入阶段就埋下道德风险的隐患。

法律制度不完善加重了这种道德风险。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规范民营银行经营行为的法律仍非常有限,存在着民营银行为了个别的股东的利益通过当前法律规定的灰色地带进行高风险经营,甚至出现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民营银行股东的道德风险问题进一步加剧。由于股东在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后,仍能较为轻易地逃避法律的制裁,这种成本与收益间的畸形利益驱动,造成了民营银行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加剧。

4.治理结构引致的经营风险。我国民营银行由于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治理结构方面的制约,存在着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民营银行发展的初期,出于多种因素考虑,民营银行倾向于拉拢国有银行的高管或政府机构官员进入管理层,使得其经营的独立性受到一定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的关联贷款问题。关联贷款是指股东通过自身的地位和关联关系,对银行发放贷款的决策施加影响的行为。目前,关联贷款对于银行发展存在正面或负面影响在学术界也尚无定论。民营银行的发起股东存在逐利性,不仅看重我国银行业本身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也希望通过组建民营银行来丰富自身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利用更多金融资源,因此关联贷款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值得关注。《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关联交易应符合诚实信用及公允原则,并专门就我国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内部控制、交易规模、交易条件、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其中,更是明确规定关联贷款的放贷应当“以不优于对非关联方同类交易的条件进行”。

就我国现行规范民营银行股东关联贷款的法律制定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第一,为规范关联贷款行为,对我国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定较为笼统和简单,实际可操作性有待提升。第二,源于美国公司治理经验而产生的独立董事认可制度,其有效性的前提保证是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从而确保公正的决策。然而受制于我国信用环境和法制体系的发展水平,独董制度并未能很好地施行,很多企业中独董形同虚设,完全无法体现决策制定时独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遑论其在遏制关联贷款方面的作用。第三,关联贷款的数额控制上存在缺陷。《商业银行和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对关联贷款的风险控制仅停留在将关联贷款的数额限定为银行资本净额的一定比例这一层面。但随着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面对一些大型甚至巨型民营银行,其关联交易如果适用此条则并不足以遏制大额的股东关联贷款。因此,相为于减少民营银行经营中产生的各类道德风险,加强对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将是未来的必由之路。

三、民营银行风险管理与政策建议

1.银行日常管理层面:多方面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面对快速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特定风险,民营银行应积极借鉴外部经验与技术,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一是制定数据政策和积累大数据。大数据是民营银行立足于小微金融的技术保障。银行业作为金融中介的核心,需要对于贷款人与借款人的信息进行准确匹配,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来自于准确定位借款人的风险,提高自身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竞争力。因此,合理运用大数据,提高数据质量是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也是民营银行发展的最新要求。另外,成熟的it系统与用户信息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和人为操作风险。民营银行由于在资金以及技术经验存在竞争劣势,在it系统建设上可考虑外包,借助专业团队完成系统构建,获得优质信息服务。二是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民营银行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银行先进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自身客户信息库,逐步建立起符合新监管标准的内部评级和风控系统。其中,压力测试在是一种评估与预警银行日常运营中出现极端尾部风险事件的模拟测试方法,用以考察银行所能承受风险的极限和隐患。目前此类测试方法在大型银行中已较为成熟,但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往往会由于最初数据不够充分的原因导致模型的估计与预测可靠性低,由此会导致基于模型得出的大数据判断与银行传统授信专员的经验结论相矛盾,从而影响决策效率。因此,民营银行在发展中敢于尝试动态风险模型,引入符合银行自身特征的压力测试,并给予新的信息机制足够的时间进行检验与完善,逐步将科学化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延伸至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2.银行战略建设层面: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前提下,民营银行基于长期稳定运营的角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一是优化信贷结构。根据目前银行经营业务分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重点投向政府类项目,这部分领域不是民营银行的竞争优势所在,民营银行应该把握细分市场优势,积极成立服务中小企业的业务部门,精耕细作,配合基于大数据支持的风险评级工具和风控系统,有的放矢地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占比。二是适应新的金融监管要求,防范长远风险。良好的风险管理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要重视和处理好当前风险与未来潜在风险的关系。民营银行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在?L险准入、风险评级与风险监控上与传统大型商业银行存在差异。而监管部门对此业务的监管和审计要求在时效性上存在滞后,可能不能准确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这或许给民营银行提供了利用监管漏洞进行高风险经营的空间,但长期来看必将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民营银行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地应对金融监管的新要求,从长远角度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适应监管政策的变化。三是重视风险文化建设,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文化的认同应该深深扎根于民营银行的企业文化之中。从业务人员到领导层在创新开拓银行业绩的同时,要培养足够风险意识,要理清当前业绩与长远风险累积之间的关系。同时,要促进部门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使银行管理层能充分认识到银行日常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新风险,使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逐步提升其产品竞争力。

3.政府监管层面:适应新变化,完善银行业监管。2015年1月,银监会近十年来首次大规模进行组织架构改革,清减下放行政权力,旨在明晰风险监管主体职责,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例如,新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部即是民营银行的对口监管部门。另外,为适应银行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在肯定网络信贷平台的金融价值及其合法性的基础上,银监会专门设立了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为日后颁布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新制度,推进行业经营合规化、权责化铺平了道路。

随着民营银行的逐步发展,为顺应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出现,金融监管也需要与时俱进。一是要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进一步健全我国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按照二十五条原则,明确法律制度在银行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一行三会”的协同合作,避免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业态间传染。二是要加大依法监督的力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新的监管规范与要求,克服监管活动中的政策随意性,实现民营银行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的准入与退出制度、银行业经营风险防范制度等基本制度。严肃查处民营银行可能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综合运用包括行政处罚、下调评级、叫停业务在内的多种措施,形成有效约束。三是要建立对民营银行经营业务的日常实时监督体系。通过完善民营银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民营银行经营风险预警制度,高级管理人员离任审计制度和任免谈话制度等一系列监管举措,切实提高银监会的宏观监管水平。运用非现场稽核监督与现场稽核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对民营银行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等主要经营指标进行监督,实现对银行风险的动态监控。通过建立民营银行从业人员的管理与信息记录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处罚信息系统,严格落实员工管理责任制,防范有内部人员金融犯罪活动导致的银行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一、当前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有证券经纪、证券承销、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和咨询,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上业务,如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资产管理风险等。

1.治理结构缺陷导致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我国证券公司虽然大多已经改制成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但其实际运作中仍具有浓厚的国有企业色彩。证券公司高管人员主要由政府任命,许多公司对高管人员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高管人员存在拍脑袋决策的现象。部分公司高管人员的个人私利左右着公司的经营决策,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2.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证券公司一般都设有风险控制委员会,但在具体开展业务时,风险控制委员会难以真正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许多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凌驾于风险控制委员会之上,使得风险管理机构形成虚设。

3.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严格。证券公司的风险产生于其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许多公司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时不够细化,没有对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实施严密控制。有的公司虽然有风险管理制度,但执行制度不严格,从而造成风险暴露。

4.风险管理手段落后。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依靠定性分析,凭经验进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二、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不善造成的后果

1.行业连续3年出现整体性亏损,而且亏损额逐年扩大。2002年~2004年,证券公司已连续3年出现行业整体性亏损。2003年平均每家券商亏损为80万元;而2004年,平均每家券商亏损扩大为1200万元。

2.资产质量恶化。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近几年来,许多券商的资产质量争剧恶

化,如大鹏证券净资产为-40亿元,闽发证券净资产为-220亿元等。

3.多家券商被依法撤销。2002年以来,已先后有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鞍山证券、大连证券、富有证券、佳木斯证券、新华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被关闭或撤销。

三、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1.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国外证券公司认为,业务的风险不在于业务本身,而在于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是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根本。

2.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美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管制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这些委员会或部门的职能分别介绍如下:(1)审计委员会一般全部由外部董事组成,由其授权风险监视委员会制定公司风险管理政策。(2)风险监视委员会一般由高级业务人员及风险控制经理组成,一般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该委员会的负责人。该委员会负责监视公司的风险并确保各业务部门严格执行识别、度量和监控与其业务相关的风险。(3)风险政策小组则是风险监视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一般由风险控制经理组成并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负责人。该小组审查和检讨各种风险相关的事项并向风险监视委员会汇报。(4)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为公司各项业务制定风险容忍度并批准公司重大风险管理决定,包括由风险监视委员会提交的有关重要风险政策的改变。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特别关注风险集中度和流动性问题。(5)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专门负责公司风险管理流程的部门。该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直接向财务总监报告,并兼任风险监视委员会和风险政策小组的负责人,同时一般也是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的成员。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公司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要掌握公司各种投资组合资产的风险概况,并要开发出有关系统和风险工具来执行所有风险管理功能,该委员会一般由市场风险组、信用风险组、投资组合风险组和风险基础结构组等四个小组组成。

3.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美国证券公司完善的治理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股权结构合理。股权结构决定治理结构,美国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以下特征:①证券公司的股权极为分散。②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具有高度的流动性。③美国投资银行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内部持股。(2)董事会结构有利控制风险。美国证券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有重要位置且相对独立。②董事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以协助其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3)对经理层的具有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美国证券公司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通过以下方式实现:①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的调查稽核委员会,部分地代行监事会的审计监督职能。②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③外部市场对经理层具有很强的监督与制约作用。

4.有效的激励机制。一般来说,美国投资银行的激励机制具有以下特点:(1)激励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倾斜。美国投资银行对高管人员实行重点激励,给予他们极为丰厚的待遇。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董事长兼Ceo总收入平均为1752.4万美元。(2)激励工具多元化。美国投资银行(如美林证券)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广泛采用了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期限互不相同的多元化金融工具,并通过这些不同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以求达到最佳激励效果。(3)激励层次多样化。如美林证券根据员工不同职级、不同服务年限、不同工作的特点,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奖励计划,使员工从进入公司到离退休、从年轻新手到资深专家都能享受不同的阶段性激励。

5.先进的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国外大型证券公司均设有全球性备用设施和资料系统计算在全球主要市场交易的营运风险,可以使公司对全球市场变动的情形作出迅速反应。有关部门也会利用特别报告控制营运风险,指出对帐情况及让本集团鉴定需要额外抵押品的情况。该部根据交易性质及风险类型设立相应的储备金,以应付营运失误。

四、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证券公司应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该监控到分支机构的管理、重要业务的管理等方面。

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很多都是分支机构违规操作或越权经营造成的,对分支机构实行授权经营,明确其业务范围,才能控制分支机构产生的风险。对营业部经理、财务主管、电脑主管重要职位,从人事组织上进行三权分离,直接对公司的总部负责,其任免、工资等与营业部全部脱钩。

在重要业务的管理方面,证券公司应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自营业务管理制度、证券承销及资产经营业务管理制度、经纪业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健全重要的管理制约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电脑通信系统管理制度、稽查审计制度等。

2.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证券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证券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并力求不使之形式化。证券公司内部也该建立对高管人员行为和职责的监督约束机制,发挥独立董事、公司内审计机构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3.提高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在风险管理中人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在大力倡导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监控机制的同时,强化员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员工的执业素质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4.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努力推动业务发展时,要控制好各项业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1)经纪业务的风险控制:要规避经纪业务的风险,就需要从佣金标准、客户数量和结构、交易量及其结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使之优化以创造最大利润,同时规避经纪风险。(2)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控制:随着证券发行中保荐人制度的实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风险越来越大,证券公司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对企业的前景、业绩、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具体情况等作出综合判断。(3)自营业务的风险控制: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证券公司制度的不完整性,使得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证券公司应调整投资理念,重新定位投资业务,加强自营业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同时应重视中短项目投资、组合投资、价值发现与价值再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规避市场风险。(4)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严格按照《证券法》和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在条件不成熟时,宁愿该项业务发展慢一点,也要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5.设立专门风险管理机构,并使其有效运转。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6.尽快应用数学模型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南凤兰.中国证券公司风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信用风险;内部控制;预警系统;财务风险;成本管理

一、引言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要想发展好企业,必须加强并改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当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的时候所要求的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和目标。那么,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为了预防风险的制度,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者最急需解决的企业问题之一。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部分组成。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保护财产的完整和安全,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遵守和执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资金周转方面有影响的风险,还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在未来出现资金流动困难、不能够及时偿还债务、对企业带来损失的一切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管理。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方法、实行合理的预防措施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防范并且能够有所控制。而企业管理者也可以从财务风险的表现中来反映出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参考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二者相互融合,但也有内容和结构上的差别,只有让二者以一个协调的关系对企业进行指导,才能使企业更好的成长。并且,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财务风险的表现进行反映,关键处是财务风险的防范。所以,我们要想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就必须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

四、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在现今的企业管理体系中来看,已经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了。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激励力度不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构不具有独立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结构不合理方面的问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不均衡。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财务部门的职能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财务部门在约束和监管方面发挥的职能是相对较多,但在支持业务发展方面发挥的职能也相对较少。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职能单一,在经营决策的过程中事前、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这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得不到拓展。

五、基于内部控制下解决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企业增强激励力度的对策

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制度能很好的解决对于企业基于内部控制解决管理激励力度不足这一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或者完善相对的激励制度。使企业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未来的发展相联系,这样才能激励管理者的激情,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企业增强风险管理独立性的对策

在企业内部控制基础上建立完善第三方控制制度,这一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企业内部控制下解决财务风险管理独立性这一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制定规则和制度,并对各部门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时,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控制部门,对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估监督,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活动及高风险事项进行监督和控制。

(三)企业完善财务风险机制的对策

第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观念落后的对策。

明确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政策,这一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内部控制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可以相对的确立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的之后,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效果,提高管理效率,也能够保证重要环节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企业在每一个项目上的内部控制都是合法的都是适合可行的,制度的合法合理,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

第二,企业的信息管理不完善的对策。

有效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防御风险。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收集和管理,形成一个完整且通畅的信息渠道,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效果达到最好,降低财务风险。

(四)企业内部控制下解决财务风险的对策

企业在财务风险上必须建立和完善一个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企业预警系统的作用机制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完善信息管理,建立独立机构,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收集资料,通过利用专业财会、金融、管理学、市场营销理论等知识,分析企业在经营开始前的经营计划书,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应的财务会计资料和企业的财务报表,由此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适当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并且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经营风险,并能够在财务和经营风险发生之前及时的向企业的管理者发出警报,从而可以使企业能够及时的调整或者改变经营方向,让企业整体有了更安全更好的发展。

(五)企业均衡财务部门职能的对策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下财务部门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不均衡这一问题,企业应该完善一下内部控制的职能机制,而不单是只注重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监督,对于其财务部门的服务职能也要落实到位,加强重视。把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合理分配,规定好哪些属于监督职能的范畴,哪些属于服务职能的范畴。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企业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稳定快速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晨.财务风险管理与公司内部控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6).

[2]张孝堂.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3]战松涛.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实践[J].现代企业.2011(6).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一、当前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有证券经纪、证券承销、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和咨询,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上业务,如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资产管理风险等。

1.治理结构缺陷导致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我国证券公司虽然大多已经改制成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但其实际运作中仍具有浓厚的国有企业色彩。证券公司高管人员主要由政府任命,许多公司对高管人员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高管人员存在拍脑袋决策的现象。部分公司高管人员的个人私利左右着公司的经营决策,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2.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证券公司一般都设有风险控制委员会,但在具体开展业务时,风险控制委员会难以真正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许多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凌驾于风险控制委员会之上,使得风险管理机构形成虚设。

3.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严格。证券公司的风险产生于其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许多公司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时不够细化,没有对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实施严密控制。有的公司虽然有风险管理制度,但执行制度不严格,从而造成风险暴露。

4.风险管理手段落后。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依靠定性分析,凭经验进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二、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不善造成的后果

1.行业连续3年出现整体性亏损,而且亏损额逐年扩大。2002年~2004年,证券公司已连续3年出现行业整体性亏损。2003年平均每家券商亏损为80万元;而2004年,平均每家券商亏损扩大为1200万元。

2.资产质量恶化。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近几年来,许多券商的资产质量争剧恶

化,如大鹏证券净资产为-40亿元,闽发证券净资产为-220亿元等。

3.多家券商被依法撤销。2002年以来,已先后有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鞍山证券、大连证券、富有证券、佳木斯证券、新华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被关闭或撤销。

三、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1.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国外证券公司认为,业务的风险不在于业务本身,而在于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是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根本。

2.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美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管制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这些委员会或部门的职能分别介绍如下:(1)审计委员会一般全部由外部董事组成,由其授权风险监视委员会制定公司风险管理政策。(2)风险监视委员会一般由高级业务人员及风险控制经理组成,一般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该委员会的负责人。该委员会负责监视公司的风险并确保各业务部门严格执行识别、度量和监控与其业务相关的风险。(3)风险政策小组则是风险监视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一般由风险控制经理组成并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负责人。该小组审查和检讨各种风险相关的事项并向风险监视委员会汇报。(4)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为公司各项业务制定风险容忍度并批准公司重大风险管理决定,包括由风险监视委员会提交的有关重要风险政策的改变。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特别关注风险集中度和流动性问题。(5)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专门负责公司风险管理流程的部门。该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直接向财务总监报告,并兼任风险监视委员会和风险政策小组的负责人,同时一般也是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的成员。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公司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要掌握公司各种投资组合资产的风险概况,并要开发出有关系统和风险工具来执行所有风险管理功能,该委员会一般由市场风险组、信用风险组、投资组合风险组和风险基础结构组等四个小组组成。

3.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美国证券公司完善的治理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股权结构合理。股权结构决定治理结构,美国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以下特征:①证券公司的股权极为分散。②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具有高度的流动性。③美国投资银行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内部持股。(2)董事会结构有利控制风险。美国证券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有重要位置且相对独立。②董事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以协助其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3)对经理层的具有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美国证券公司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通过以下方式实现:①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的调查稽核委员会,部分地代行监事会的审计监督职能。②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③外部市场对经理层具有很强的监督与制约作用。

4.有效的激励机制。一般来说,美国投资银行的激励机制具有以下特点:(1)激励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倾斜。美国投资银行对高管人员实行重点激励,给予他们极为丰厚的待遇。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董事长兼ceo总收入平均为1752.4万美元。(2)激励工具多元化。美国投资银行(如美林证券)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广泛采用了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期限互不相同的多元化金融工具,并通过这些不同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以求达到最佳激励效果。(3)激励层次多样化。如美林证券根据员工不同职级、不同服务年限、不同工作的特点,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奖励计划,使员工从进入公司到离退休、从年轻新手到资深专家都能享受不同的阶段性激励。

5.先进的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国外大型证券公司均设有全球性备用设施和资料系统计算在全球主要市场交易的营运风险,可以使公司对全球市场变动的情形作出迅速反应。有关部门也会利用特别报告控制营运风险,指出对帐情况及让本集团鉴定需要额外抵押品的情况。该部根据交易性质及风险类型设立相应的储备金,以应付营运失误。

四、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证券公司应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该监控到分支机构的管理、重要业务的管理等方面。

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很多都是分支机构违规操作或越权经营造成的,对分支机构实行授权经营,明确其业务范围,才能控制分支机构产生的风险。对营业部经理、财务主管、电脑主管重要职位,从人事组织上进行三权分离,直接对公司的总部负责,其任免、工资等与营业部全部脱钩。

在重要业务的管理方面,证券公司应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自营业务管理制度、证券承销及资产经营业务管理制度、经纪业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健全重要的管理制约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电脑通信系统管理制度、稽查审计制度等。

2.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证券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证券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并力求不使之形式化。证券公司内部也该建立对高管人员行为和职责的监督约束机制,发挥独立董事、公司内审计机构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3.提高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在风险管理中人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在大力倡导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监控机制的同时,强化员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员工的执业素质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4.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努力推动业务发展时,要控制好各项业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1)经纪业务的风险控制:要规避经纪业务的风险,就需要从佣金标准、客户数量和结构、交易量及其结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使之优化以创造最大利润,同时规避经纪风险。(2)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控制:随着证券发行中保荐人制度的实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风险越来越大,证券公司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对企业的前景、业绩、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具体情况等作出综合判断。(3)自营业务的风险控制: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证券公司制度的不完整性,使得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证券公司应调整投资理念,重新定位投资业务,加强自营业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同时应重视中短项目投资、组合投资、价值发现与价值再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规避市场风险。(4)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严格按照《证券法》和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在条件不成熟时,宁愿该项业务发展慢一点,也要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5.设立专门风险管理机构,并使其有效运转。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6.尽快应用数学模型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南凤兰.中国证券公司风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营销稽查;供电营销;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88-01

风险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主要是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处理,同时对每次风险管理的效果加以评价。而供电营销的风险管理就是将电能产品的销售、服务的环节,采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对供电营销中的风险进行防范。

1、供电营销风险管理

按照风险管理的主要理论,供电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主要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处理及效果评价几个主要的环节。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工作要完成潜在风险的判断、分类、鉴定的工作。主要对经营和服务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

经营风险:供电企业经营的基础是电量、电价和电费三个方面,这三个基础也成为了供电营销风险的关键。①电费。对电费的回收的风险识别细节的工作很多,主要的工作有:监测电力部门是否制定的有专门的电费回收内部管理制度和按期电力产品销售明细表。对回收的电费金额管理中,是否对电费收缴、缴纳情况了如指掌,对电费的应收、实收和未收的相关统计表有没有监控措施,换言之就是对整个电费的收缴到后期的催费等有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管理机制。在电费风险评估中尤其是电费收缴后的资金管理,是否有专门的账户和发票管理制度。②电价。对电价制定标准进行考核,同时在电价执行的过程中,有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电价检查是否在按期进行,有无违反价格规定的相应处罚,电价业务工作人员素质能否达到要求。③电量。电量风险管理依赖于线损管理。主要考核的对象是线损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在线损管理普遍运用的四分管理是否进行了真实准确的数据统计。用电管理的内控制度完善情况以及抄表工作的科学性能否满足要求。同时还要对各个供电关口、线路、变压器、计量表的装置和管理是否合理进行考核;查处窃电和损坏电力设备的力度等是否满足相关要求。这些是经营风险识别的主要方面,也是影响电力企业效益关键的几个方面。

服务风险。电力服务的风险是针对客户来访,服务的质量、规范和安全三个方面。电力服务的质量主要是电力部门针对客户的投诉、举报进行处理和答复的程序,是否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及时为客户排忧解难。服务要规范,就要依据《电力监管条例》和相关的其它法律及规章制度,监管供电营销中的各类服务,是否有违规收费的行为和违规办理业务的情况。客户安全防范措施和客户端安全检查和评价措施是否建立也是客户安全风险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1.2风险估测

风险识别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风险估测,风险估测是工作人员以风险识别后的材料分析为基础,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损害程度。风险估测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同时要依据风险识别的条目进行针对性估测。风险估测有自己的估测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检查、专项检查自评以及外部评估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检查,实现对管理目标的常态检查。完成了风险估测的步骤之后,就可以将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的程度,并初步确定风险的处理程序。

1.3风险处理

一部三中心模式,实现了营销的专业化分工,所以风险的处理要结合营销每个细节的不同特点,对电力部门中专业部门等处理结果进行检查、考核和反馈,以点评、排序和整改意见书的形式将风险处理步骤进行完善,完成对风险的控制。

1.4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的收益性和实用性要进行定期评估,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的对其中的缺陷进行从修正,并且可以通过效果评价检测风险评估是否适应了条件的变化,保证风险管理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收到最好的效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同时也使供电营销的风险管理水平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2、营销稽查

各地的电业部门在完善经营风险管理措施中,公设立专门的营销稽查管理处,并明确其稽查的主要任务。这也是营销管理中的日常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强化电力部门的服务、的可控能力及在控能力。

2.1营销稽查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要将客观资料进行大量统计和分析,供电营销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稽查工作可以将经营风险和服务风险的各个方面整合为稽查工作的几个主要内容。

2.2营销稽查风险估测

常态营销稽查一般以一个月为周期,对常态记录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各类预知风险的后期跟进和调研,对预知的异常现象发生概率和损害程度进行排序。同时,分析的情况要按照月和季度或者项目的不同进行管理,分析中一定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将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而不是单纯的停留的表面,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科学的规则整改方案。

2.3营销稽查风险处理

营销稽查是为了提高电力部门的营销管理水平。营销稽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根据相关的规范,将具体的整改措施以指令的方式下达给相关部门,并且要将稽查中的问题整改情况作为依据进行相关部门的经济考核、绩效考核。

3、常态稽查的方法

营销风险管理离不开营销稽查的良好开展,各类营销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利益于营销稽查的内部监控职能。营销稽查的主要操作是主要是常态稽查、专项稽查,二者从过程上看,常态稽查是较为有效的一种稽查方法。

供电营销和其它营销一样,利用常态稽查只是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而不是消除风险,常态稽查可以将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化和系统化,但是不能将所有的风险都评估出来解决掉,如果在稽查中只是着眼于稽查的作用,而不注重稽查制度本身的完善,就很有可能造成工作效能的降低,使常态稽查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结束语

供电营销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需要不断在循环中进行升级的管理工作,相应的营销稽查又是强化这种管理的有效措施,以风险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完善营销稽查手段,无疑是提升电力部门营销风险管理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希阳.浅谈供电营销工作[J].中国集体经济,2012(6):81.

[2]郭瑞鹏,常紫娟.利用电力供用电稽查促进营销管理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2(6):370.

[3]谢卫华.浅议我国电力市场的营销风险管理[J].新财经(理论版),2012(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