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53:44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1

关键词: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会计核算连续性

现行的会计核算是在会计主体假设前提下进行的,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是围绕会计主体对会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进行连续性的计量、记录。反映商品的连续性流动过程中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要从商品各个阶段的会计信息做起,实现商品流通的全面完整。会计信息的记录计量是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连续性的重要内容,围绕商品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可以获得商品整个流通过程中全面完整的会计核算信息,实现会计核算的连续性。

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中的价值变化分析

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包含了材料设备的采购、加工、包装、运输、存储、使用以及报废等各个环节,在不同环节中实现了商品价值的转移、价值增值以及价值的损耗。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对于发生的经济事项或交易活动要进行会计核算,这一会计核算的主体应当围绕商品本身来进行。由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连接,连续不断,是一个完整过程。因此,在对商品所发生的经济交易或经济事项进行核算时,应当确保其完整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商品会计核算的连续性。由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也决定了其会计核算在时间序列上也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围绕会计主体假设实现会计商品的核算,同样也能够反映出时间序列上的连续性。在对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这一连续过程进行分析时,应当忽略其具体的形式,通过价值和时间两个要素来对其过程进行全面描述和分析。通过分析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这一时间序列,并对不同时间序列中所对应商品价值序列进行分析,描述时间价值序列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商品的价值进行会计核算,进而对其价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基于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这一连续过程中价值的变化情况进行会计核算,需要对不同时间点的价值进行描述,同时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这一连续过程中,商品的价值会产生变化并且价值变化经历的环节也比较多,在每一个价值变动环节中都有多个因素导致商品价值产生波动,每个时点都对应不同的价值和价值变化量。对商品价值变化计量核算时,应当将商品作为主体,实现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不同商品价值的会计核算,实现整个会计核算过程的逻辑相连和连续完整。

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与会计核算连续性的关系分析

一般情况下,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跟会计核算连续型具有内在逻辑。会计核算连续性是建立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是会计核算连续性的逻辑基础。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将其连续性跟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进行有机结合,确保会计核算的内容真实,信息完整,逻辑清晰。通常情况下,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是相对独立的,这几个环节是在不同的会计主体范围内实现的。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是按照商品所属主体在不同的会计主体和同一会计主体内这两个阶段来进行的。因此,围绕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连续性进行商品会计核算连续性分析,可以从同一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连续性和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连续性来分别进行分析,以此来分情况、分步骤分析会计核算的整体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会计核算连续性分析的准确和完整。商品在会计主体内的会计核算是具有连续性的。这主要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在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时,应当由同一会计主体来完成。也就是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不应当提前也不能延后对交易事项或者是交易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由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这几个环节所发生的经济事件或者经济交易具有前后的逻辑性和逻辑连续性,因此相关会计主体在对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围绕所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交易内容根据交易发生的时间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货币计量和会计核算。在会计核算上要确保完整性和准确性,要保证每一个交易事项和每一个交易活动都应当按照会计核算规则进行核算,不能够任意对交易活动和经济内容进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建立在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连续性基础上的,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全面完整和连续,商品在某一个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才具有连续性。

基于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基础上的会计核算连续性分析

会计核算的连续性主要是基于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连续性,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实物量、单位文字说明和其它指标进行货币度量,反映出企业投资使用追踪记录,同时会计核算应当反映其事实和真相。在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时,通过取得经济业务书面凭据进行验证,进行会计账簿记录,保证会计核算所反映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连续动作是真实可靠的。尽管会计在核算上具有预测职能,核算的范围也能够扩大到未来经济活动,但是就会计报表的编制而言,仍然是基于过去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活动。会计核算所反映出的连续性主要是指在记录企业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业务活动时,确保记录的连续性,逐笔、逐日、逐月、逐年的记录不能够间断,同时在此基础上确保会计核算系统性。通过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实现会计信息的系统加工、整理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要对每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反映,确保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基于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基础上的。对于会计的核算职能,应当客观反映出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等连续性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通过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优化调整,将过程转化为会计记账、会计算账和会计报账三个阶段,其中会计记账主要是将会计主体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经济业务,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账簿记载。而会计算账则是在会计记账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程序方法来对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所产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损益等情况进行核算和计量。会计报账是最终阶段,它是依据会计记账和之前会计算账的会计算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会计报表实现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编制,将相关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以此为其科学决策和投资提供依据。总的来讲,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基础上的,它也反映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依据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等连续环节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结合会计信息系统来生成会计报表,满足管理需求。将会计核算连续性跟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进行结合,能够体现出会计核算服务职能的能动性,将其反映职能体现为企业的管理职能。

提升会计核算质量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推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发展的一体化。在实现不同环节商品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不同环节现有的资源和现状,充分发挥不同环节各自的资源优势,围绕三者之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整合、区域整合和信息整合。通过强化环节合作,围绕流通要素,逐步形成不同环节在区域、功能以及定位上的互补,通过功能互补实现不同环节在合作中的错位发展。并以此作为会计核算连续性的基础。第二,进一步推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和会计核算环节的一体化。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应当进一步依托流通要素进行会计信息的优化和整合。将不同环节内的资源整合和优化以及重新配置作为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和会计核算环节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实现两者信息资源的重新整合,价值核算功能的重新定位,会计核算内容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提高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和会计核算环节的信息连续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第三,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连续性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连续性跟会计核算连续性的关联,实现会计核算期间内的信息合作共享,通过整合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连续性,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进一步实现不同环节内管理部门的协作和合作,切实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建立健全统一的协作合作机制,为不同环节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晖,冯广益,周博.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研究[J].河北企业,2014(5)

2.王巧灵.eRp系统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4(4)

3.葛春林,周杰,伍怀卿.基于街道电子政务系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7)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2

[关键词]物流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2-0062-03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新的行业不断出现,旧的产业也在不断遭到淘汰,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上购物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消费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突飞猛进,构成了社会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的发展伴随着电视的兴盛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物流企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在当今时代开始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和价值,物流企业也开始普遍增多了起来,但是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还处在低水平阶段,行业的资源耗费较大,物流行业提供的服务还有待于提升,而且物流企业本身也有很大的利润提升空间。不仅如此,物流行业中加入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更加激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很多外国的物流企业也企图在我国市场上分得一杯羹,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种外国物流巨头的竞争威胁就更加值得我们重视。但是企业离开资金,空谈提高竞争等都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一个企业财务会计的地位都十分重要,会计核算通过对企业自己的预算、规划、分配,以及通过收入与支出中每一笔账目的核算来帮助企业节约费用,将资金投入到合理的地方,以及更好的投融资等,但是我国物流企业作为一种新兴企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很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价值物流企业本身的特殊性,导致物流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分配与运作,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物流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分析

(一)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取得发展都离不开对于金钱的管理,能够合理的利用企业的资金,对于企业各方面的业务在资金使用上做出合理的分配,一般而言企业对于金钱的使用分为几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收入的业务部分,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一般分为几种业务类型,一是现有的增加企业经济收入的业务,也称为是现金牛业务,为企业稳定的变现来源,对于这部分是企业生存的基石,所以一般而言企业会优先把资金投入到这一部分业务中来。二是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明星业务,这种业务一般发展迅速,能为企业带来更快的增长,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一般这种业务的投入比较大,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实现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对于这两种业务企业就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并且需要将资金向这两方面保增长的业务中倾斜,还有两类业务投入的资金很多,但是利润收入却很少,一类叫做问题类业务,这种业务的业务量很大,看起来业绩很好,营利很多,但是细算下来,企业收益却非常少,也叫做问题类业务,这种业务因为营业额较大,容易给企业造成盈利较大的假象,企业可能会在这种业务上投入较多的资金,不仅如此,因为业务量大,企业在这种业务交易时候需要很多往来费用,导致支出的费用上面可能有较大的支出,也是值得企业警惕的。还有一种业务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业务,管理学上称之为瘦狗类业务,这种业务的特点就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长期对于该类业务的投入会把企业给拖垮。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那么企业首先会因为缺乏科学的业务核算而可能分辨不清哪是促进企业盈利的现金牛业务和明星业务,哪些是拖垮企业不能增加利润的问题业务和瘦狗类业务。其次,为了企业的发展如何在这些业务上进行投资,这些投资的利润转化率如何,是否按照这些投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都是企业需要靠会计业务核算来说明的。最后,会计业务核算也能够为企业在各种业务上制定规划以及收益目标上做出合理的指导。

这是关乎企业业务发展方面的作用,另外一部分是会计的费用部分,因为企业要想维持基本的运营就需要用到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各种费用,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这方面的费用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是可以通过企业的内部努力适当减低的费用,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中可以针对该类的开支进行费用预算,以便于企业能够节约资源,减低不必要的开支。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业务扩大的时候,急需大量的资金,这时候就要进行投融资等相关业务借贷,并且一般企业都会存在银行贷款,通过会计核算,监控企业的贷款率,和利息方面的支出,而且账目清晰的会计核算还能够为企业的下一步吸引投资公司进行融资提供有利的证据。

(二)会计核算对于物流企业的重要性

目前来说,物流企业作为一种新兴服务行业,发展势头之迅猛有目共睹,尤其是在我国,物流行业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企业这样的发展势头首先得益于其相关行业也就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中国的阿里巴巴淘宝网以及京东商城等电商网站成为人们购网常去之地,人们不在依赖于线下的实体消费,转而选择互联网上的网络购物,随着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电商类网站也层出不穷,电商网站基本分为三种,一种是以阿里巴巴淘宝网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吸引商家入驻,顾客可以在该平台的任何一家店铺购买相应的产品。这种借助第三方平台的电商购物方式对于物流企业的需求量很大,依赖性也很强。还第二种是以京东为代表的以自营产品和第三方为主的平台,其中京东自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但是入驻京东的第三方商家还是需要借助物流企业完成交易,并且有些地区和产品京东也需要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完成配送。第三种是社区评论类的电商网站,像小红书等,是基于分享和评论的基础上,兼顾买卖产品的,这种网站其实性质上还是自营网站,因此,这种网站的经营依然需要物流企业的协助。由此看来,随着电商业务的发展也带动了物流业的繁荣发展。

目前来说,物流企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就是跨境购物业务的出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海外购物不再是难事,而且因为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很多国外的企业尤其是电商企业为中国消费者打开了大门,像国外的圣诞节前的黑色星期五,感恩节等在大优惠的基础上还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优惠码,一些网站对中国消费者提供低门槛的购物免邮金额,一到两个月不等的免费退货服务等,这些都极大的刺激了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这一部分属于国际物流,中国的物流行业如果不抢占这一部分市场,那么这部分市场的份额必然会落到外国物流企业的手中,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顺丰快递等首先在这方面的业务上做出了探索。另外因为我国的战略政策,保税区的开辟使得很多企业转而做起了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属于全球采购,这方面的物流也必然是全球范围内的物流,也更需要呼唤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参与进来,而不是让国外的物流企业独自垄断。

在物流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物流企业的特殊性,使得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尤其重要。一是物流企业作为多环节的行业,在一趟物流交易完成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到仓储,运输,库存等各个环节,而且这些环节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完成了所有环节,一次物流交易才算完成。而且不同的环节设计到不同的交易项目,物流企业需要和不同的行业进行交易。二是物流企业的交易时效性,物流企业作为多个环节连贯完成的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物流企业的交易时间是受交通环境、气候环境影响较大的,这样的话为容易时间不宜固定,容易出现变动。

因为以上两方面的特殊性,使得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显得特别重要,首先多环节和变动的时效性,使得企业不容易掌握自身资金的状况,每一单业务的盈利情况如何,哪各线路的业务利润率高,哪个线路的业务利润率低都是需要通过会计核算才能够掌握的。因为物流行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配送,那么就存在资金回收的滞后性,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会计核算来预测自己的资金流向,避免资金的不足或者资金链的断裂等情况的发生。而且通过会计核算能够对于物流企业的回款率,利润率做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规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确定重点的业务范围等。

三、物流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一)收入计算口径与成本归集分配不规范

物流行业作为服务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因为物流行业在完成一单业务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很多的业务群体,这些群体不仅包括重要的买方和卖方,还有在仓储,运输,库存环节设计到的各种有业务往来的公司,存在多种业务群体必然会发生多种资金往来,而且一般物流企业需要在全国各地设立物流点,基本上都是一个母公司和多个子公司等,也为物流企业的会计收入计算口径的统一性造成了难度。因为物流企业的配送时间受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导致物流企业的资金回收时间等都是不确定的,这样以来,也容易人为的造成企业的入账时间等的变动。

(二)重复纳税对会计核算精准性造成影响

目前按照我国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物流企业不但要交纳国家征收的税款,还要缴纳地方征收的税款,并且一般而言,因为物流业务涉及的地域较广,所以一些物流公司没有那么多时间和金钱的精力在全国各地布点,往往会把一些相关业务外包给其他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缴纳外包方面的税款,导致重复纳税,对会计核算的精准性造成了影响。

(三)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内容与范围不够全面

物流企业涉及到的业务内容十分繁多,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而且因为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涉及的业务不同,导致会计的发生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一般而言物流企业下设的子公司非常多,子公司甚至下面还有子公司,会计人员较多,而且地域分散,不利于总公司的管理,导致有些物流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不认真核算或者业务不娴熟导致会计核算中的内容与范围不够全面。

(四)会计核算模式选择的不合理

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选择使用的都是企业会计制度成本费用分摊的核算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一般的企业,但是不适合存在多环节,时间不固定的物流企业,采用这种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进行的核算,会导致成本分摊的不合理,从而无法合理的判断企业的各项目的营收状况。

(五)成本核算系统不够完善

物流企业的基本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是看的见的,例如打包、仓储、配送等成本,但是还有一些成本是随着这些环节的发生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因为目前物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系统的不完善,不能够把这部分费用单独核算出来,这样不容易让企业真正掌握自身的经营状况,不利于物流企业的经营发展。

四、完善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策略

(一)进一步改进收支核算方法

为了能够计算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在收支方面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业务内容,按照交通运输方式进行核算,将公路、铁路、航空等业务项目分开来进行核算。也可以按照业务发生的环节进行划分,例如仓储环节发生的费用核算,运输环节发生的费用核算等,以便于企业更好的监测自身财务状况。

(二)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

物流企业目前信息系统较为单一,仅仅能够记录简单账目情况,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引起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全国各地的公司信息进行实时管理,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这个系统不仅能够记录相关的信息数据,还能够自动的对数据进行核算,而且能够监控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向,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并且信息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三)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通过把业务进行细分管理来获得发展,企业可以将业务分为内部业务和外部业务,通过外部业务来核算企业投融资方面的情况,通过内部业务来监控企业的费用发生情况。但是要保障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企业首先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科学的培训,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能力,其次是利用先进的核算指标对财务进行核算。

(四)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模式

成本作业法作为一种现代的核算方法十分适合物流会计核算,通过成本作业法,企业将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核算标准,以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并且通过在不同业务上下设会计核算科目、凭证和账目来完成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率。

(五)建立集中的会计核算体制

物流企业可以在母公司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每个分公司派设报账员,通过集中核算软件,对于公司所有的会计业务进行集中核算,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而且能够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管、预测和管理作用,有利于改善企业会计核算不及时、混乱等问题。

五、结语

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中资金的合理分配和运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会计核算作为管理企业资金管理的核心更是需要引起物流企业的重视。但是目前来说,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所遵循的理念、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系统软件等都比较的落后,导致物流企业会计管理的混乱,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率,是值得业界也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希望本文在该方面的研究能够为解决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借鉴。

[参考文献]

[1]韩雯.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技术,2014(11):185-186,220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3

关键词:资源价值流转会计;财务会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2日

一、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基本思想和原理

资源价值流会计作为管理会计学的新兴分支,其基本思想是以会计理论为基础,根据企业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相协调的要求,以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导向,以流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吸收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资源流转视为一个综合系统,将其中每一个生产环节或工序视为一个资源流转中心,对其中的资源(包括正产品成本和负产品成本)和价值,寻找废弃物转变为资源的生产节点,据此挖掘改善措施,优化企业的环境保护技术,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其核心是将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资源流转以流程为导向进行核算和控制。

二、资源价值流转会计核算原理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原理比较分析

一般财务会计对资源费用按一定的成本标准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分配和报告,并最终构成产品成本组成部分的核算方式。资源价值流转会计根据流量管理理论,从数量(物质流)和成本(价值流)两个维度跟踪企业资源流转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实物数量变化,进行资源流转过程物量和价值信息的核算。

而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将企业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划分为若干个成本核算中心(又称物量中心),按照资源的输入、输出平衡原理(原材料+新投入=输出端正制品+输出端负制品),沿着资源流转在不同物量中心之间的顺次移动轨迹,对材料、能源流向进行分流计算,分别核算各物量中心输出端正制品(合格产品)和负制品(废弃物)的数量和成本,追踪从投入起点至输出终点的全部数量和成本。其中,正制品成本代表资源的有效利用成本,负制品成本代表资源的损失成本。从其核算原理可以知道,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将输出端的废弃物作为负制品核算其数量和成本,从而确认了废弃物的成本损失,这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的数量、地点和原因与其成本联系起来,可以从价值的角度判断废弃物的成本损失。

三、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对建立节约型企业的作用与意义

资源价值流会计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从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在微观层面,它要求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其结果使得资源物质流路线得以优化与升级,单位天然资源所产生的产品质量显著增加,而环境污染物数量则明显减少,起到了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与此相对应,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不仅需要投资,还会发生运行成本,形成物质、能源、资金、成本等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流动的一体化。如果将此过程中的产品价值分摊至各个环节的资源物质的不同流向中,将会产生资源价值流的改变,形成与不同物质流路线相匹配的价值流信息及图式。资源价值流会计正是依据这一原理构建的,它与传统财务会计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有如下优势:

(一)提高资源利用与损失的信息透明度,满足循环经济决策与评价需要。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是将生产现场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资源浪费等均计入合格品产品成本,由合格产品来承担,并不反映废弃资源及不合格品所发生的成本损失。而在资源流转会计核算方法下,会计能合理确定各生产环节的资源有效利用成本与废弃物损失成本,以满足决策与评价的需要。资源流成本会计认为废弃物应该作为一种“负制品”进行单独反映,它将输出端资源分为正制品和负制品两部分。这种成本划分及分配方法使企业从数量和金额上明确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成本和废弃物的损失成本,使所有损失更加可视化,促使企业自觉自愿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满足循环经济决策与评价的需要。

(二)全面系统地反映资源消耗及浪费,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资源流转会计核算前提下,企业追求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要求会计能同时提供企业内部资源消耗、损失与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这种成本核算方法充分揭示了在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法下被掩藏起来的各项浪费,细化了资源损失结构,也有利于企业从技术、工艺、管理对象等不同角度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效果。同时,资源流成本会计还突破了现行成本会计忽略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状况,通过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来确定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而基于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中将废弃物作为“负制品”从数量和价值两方面的反映,为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物量分析的基础。

(三)及时反映与分析循环经济实施前后的价值流信息,有利于企业挖掘潜力。资源流成本会计迎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设置物量中心和全流程核算方式识别各流程不同物量中心的资源消耗与废弃成本信息,明确各环节的有效利用价值与损失价值,帮助企业寻找废弃物的产生源头及生产管理过程的控制盲点,有助于企业实施技改措施和挖掘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力会计;低碳经济管理制度

[Doi]10.13939/ki.zgsc.2017.06.149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尤其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与目标。本文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为背景,探讨低碳环境下电力会的影响及发展策略,旨在为电力会计行业的工作发展提供帮助。

1低碳经济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提出,成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环保式的新型发展理念,主要指在不同行业中以技术选择与管理方法的革新来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提高企业发展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减少如二氧化碳等的排放。[1]具体到电力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常多,相关资料显示[2],我国电力行业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据总排放量的70%,低碳经济理念的灌输能够为电力行业的环保工作及成本减少带来较大的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管理方式与环境破坏问题,必须从转变管理模式着手,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实现低碳经济的运营模式。

2低碳经济在电力会计工作中的影响及作用

在电力会计工作中推行低碳经济,逐渐衍生出一个全新的形势下的会计领域,即低碳会计。如今,电力会计在低碳化的影响中作用效果越来越明显,很多不同的行业都已渗透低碳会计的运作,其的注入对企业的发展将有更大的优势。在企业会计中,低碳会计是一种新的形式,即电力行业进行的日常生产活动中,以技术革新、管理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手段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以环保低碳行为促进经营行为。[3]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低碳会计很好地满足了我国提出的节能减排要求,为电力企业的经营获取更好的社会荣誉,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

2.1低碳经济在电力会计工作中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电力企业会计工作不能单从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做考虑,在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周边的环境发展问题,以真实准确的会计核算来顺应国家提出的环保政策要求,同时也要反映出当前各大电力行业节能环保工作的成效,通过核算出来的信息体现电力企业对于自身环保工作进展的了解,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其核算重点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①具体的低碳资产核算包括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中应用到的原材料、设备仪器以及低碳技术;②从低碳负债方面看,包括了企业为了应付多种环境变化产生税费、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申请的贷款等;③有关低碳所有者权益的,如电力企业使用的清洁能源、低碳减排工作中应用的基金等;④低碳收入包括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中,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的补贴、环保特别贡献奖励等;⑤低碳的成本包含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通过节能减排等手段而节省出来的成本支出;⑥低碳利润则表示电力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所有收入。总之,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下,各个电力企业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从以上六个方面着手,提高低碳会计核算工作的低碳应用效率。

2.2低碳经济在电力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作用

在电力会计中,电力会计信息披露是重要的工作环节,通常情况下披露方式有两种:一是传统电力企业的信息披露,则需要在其财务报表中开设一栏注明具体的低碳会计信息与内容,如负债表加入的节能减排基金、节能投资、环保税交付等内容,以一种明确披露的方式确保企业的管理层在拿到电力会计财务报表时能够全面知晓内部开展的节能减排的情况与成效。二是以独立的低碳财务报表的方式完成信息披露,其对应的内容有电力企业低碳财务损益表、低碳现金流量表、低碳资产负债表等。如今更多的企业采用独立低碳财务表的方式完成信息披露。从该披露中,电力企业管理者能准确看出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情况与效益,而有关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等数据指标则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低碳成效,并为其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确保工作的科学化与透明化,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更好的社会声誉,提高核心竞争力。

3低碳经济下电力会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3.1加强对电力会计的集中式管理

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会计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加强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应用,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以管理型、核算型的信息平台收集节能减排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各项财务信息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拟定下一步的减排计划,并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据。集中式管理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确定最高的低碳节能目标,保证企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保护与节能的要求,从而符合节能减排的相关标准;②设置合规性的具体运营要求,即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要做到运营方式符合国家在合规性方面的要求,财务活动符合相关的规定,同时还要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进行最标准化的处理;③提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依据,在低碳会计的工作中,其财务活动必须真实科学地反映电力企业的运营现状,只有确保数据的完整、可靠、真实,才能以此作为依据为后续的节能减排工作计划提供参考,一定程度上强化电力企业对其运营方式及资源使用的控制力度,在推动其发展的同时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④确定效率性目标,以财务的集中管理方式提高了电力企业各项财务活动开展的效率,尤其是针对一些流程较为复杂的节能减排工作,不但要确保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而且确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集中式管理方式大大减少了核算过程的中间环节,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活动效率。[4]而此时核算制度的应用也确保了统一性,有助于改进并重新编排更具效率的核算流程,集中分配活动中的财务资源,促进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加强了各环节之间的监管力度,有效降低各种财务风险的发生,使得低碳经济的实施更为有效。

3.2健全电力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与传统的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相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电力会计核算工作有较大的差别,所以现今电力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转变核算管理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通常企业的低碳会计核算需要财务人员紧密结合周围的工作环境以及国家对此规定的标准,综合考虑后进行核算工作,而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其中涉及的电力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国家税收法规政策、所需的金融支持、能源支持等,都会因为受到冲击而导致相的会计核算制度发生变化,这不但是一次次需要应对形势而进行的转变,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电力企业财务人员转变现代化的低碳经济观后,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大力发展并在电力会计各环节的工作中渗透新的核算理念,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低碳化管理意识,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积极从国家、企业以及个人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②平衡财务资源的分配机制,在低碳会计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必须建立健全针对财务资源分配管理的合理制度,保证会计的核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③注重对各环节中无形资产的核算,财务人员必须意识到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下,电力企业无形资产与成本必然大幅度增加,而这些增长的领域大多为附带服务,比如保险服务、咨询服务,还有环保投资成本等,无形资产本身不具备任何具体的形态,且没有明显的分割性,因此很容易被财务人员所忽视。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全面提高在低碳经济中企业运营及电力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准确评估其中隐藏的无形资产与成本,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5]

3.3科学改进低碳会计管理系统

当前的电力会计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改革,必须引入信息化发展成果,其具备的传统手工核算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势必为当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便捷性,不断促进核算技术的发展。低碳环境下,电力企业的核算工作更要加强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加大力度引用计算机系统平台,并积极引入低碳会计核算内容。与此同时,加大与相关信息技术部门和科研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在确保会计审核系统符合低碳经济标准的同时,引入更多的有关低碳资产、低碳成本以及低碳利润等核算内容,全面收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财务信息,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

4实例简析

本文列举广西某电力企业低碳经济背景下会计管理的改进实例分析。作为我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省某电网企业经济响应国家低碳经济的号召,展开了有效的节能减排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引进“外电”,推动核电发展,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建设高效的燃煤厂,推动智能化的电网建设等。会计核算方面,财务部门完善企业低碳会计核算体系,加入合规性的规定,在节能减排上大有成效,随后重点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将独立低碳会计财务报表编入其中,对企业在低碳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完整披露。同时,对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进行低碳经济培训,发展低碳经济的节能理念,注意如咨询费和保险费等无形资产的核算。另外,某电网企业还引入低碳会计管理系统,补充企业财务系统的重要信息,全面收集所有的节能减排财务数据,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足够的依据。

5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电力企业影响很大,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必须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及时做出整改与调整,同时加强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对低碳经济环境的认识,集中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应制度,创建低碳会计管理平台系统,真正提高电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效,最终为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海娟.有关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的一些思考[J].中国商论,2015,12(25):41-42.

[2]钟h.低碳经济下电力会计的一些思考[J].中国商贸,2013,8(21):191-192.

[3]卢华盛.低碳经济下电力会计的若干思考[J].经济科苑,2015,2(14):291.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5

【关键词】事中监督;会计核算;高等学校

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上的重叠部分即为内部监督的事中监督。会计事中监督是对正在进行中的会计业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控制问题,纠正偏差,保证经济活动按照计划执行,达到预定目标。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事中监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加强会计事中监督管理,通过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理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明晰高校会计环境,注重内部会计监督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是高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2000年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

行)》、《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定,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法律环境。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经济规模增长迅速,社会关注度提高;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包括银行贷款的基建资金、接受捐赠的基建资金和奖学金、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或后勤设施投资;学生在企业、社区或农村完成实践教学课程。这些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外部会计环境趋于复杂,利益相关者管理越来越现实,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高。

外部会计环境约束了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内部会计环境直接约束了高校的会计活动。经过上一轮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参评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制作成《财务制度汇编》,将外部会计环境转化成可操作的内部会计环境。单位人事政策和组织机构决定的会计人员地位和独立程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及正常运转是内部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环境影响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决定了高校会计信息的生成质量。

《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政部于2001年陆续《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高校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将会处于内部会计控制无力状态。会计人员是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注重内部会计监督才能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信息源的质量。

二、明晰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加强事中监督

会计监督在时间上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进行事中监督及时性强、效率更高,加强事中监督是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有效途径。会计核算风险更加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

会计风险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存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会计核算风险是会计人员直接、经常面对的风险。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特别是面临行骗、假发票、虚开发票等社会环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须不断加强。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如原始票据不规范,经济业务活动审批不符合规定,经费审批越权,招投标手续、政府采购手续及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完备,结算方式不符合规定,款项支付错误甚至重复等等,不仅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还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违法行为。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普遍存在于会计核算环节,危害性很大。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要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是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体系

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过程理性,是会计信息真实的保证。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事中监督是保证这种过程达到理性的有效手段。高校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是对经济业务基本完成后在报销付款环节的监督,是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并有效实施的一种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一)事中监督主体

事中监督主体必然是财务部门内的财务人员,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审核原始凭证并制作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复核人员(记账凭证复核和出纳复核),记账人员。记账凭证制作是会计信息进入系统的入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是事中监督最为关键的主体,是事中监督质量和有效性的决定者。

(二)事中监督内容

事中监督内容就是上述的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实务中,高校根据财经法律法规及有关财经规定,制定本单位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事中监督的内容就是将上述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与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匹配,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业务审批及财务审批等报销程序的合理性。其匹配度越高,风险越小。

经济业务列支的经费是否属于预算项目开支范围也是事中监督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会计核算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就是预算执行过程。会计核算过程中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的监督是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事中监督实施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大多集中在财务报销付款环节最终执行完成。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既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入口环节。事中监督的执行程度和水平集中体现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效率和水平。

当前,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成熟的会计电算化局域网络,为会计核算实施事中监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会计核算系统的项目管理子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控制模型规范支出科目的选用,通过禁止项目额度超支和设置警示额度监督预算执行进度,通过项目支出明细分析报表监督项目支出范围的合理性。会计核算系统的往来管理子系统可以监督往来款清理进度,以防公款的占用或挪用。虽然会计核算计算机系统对会计事项和会计人员能进行实时监督,但事中监督的实施更多地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他们要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假发票、虚开发票及虚构经济业务;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业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包括招投标程序及审批手续和政府采购程序及审批手

续)、财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如支付款项的资金审批手续);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审核监督资产管理手续的完备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审核监督支付结算方式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套取现金;按学校《年度综合财务预算》审核列支经费是否符合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及预算执行进度,防止突击花钱和现金流风险。

内部复核稽查人员对记账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中对记账凭证制作人员的监督。主要监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履行内部会计监督职责的情况及会计核算中的错漏事项。出纳复核侧重于对金额及支付结算方式的监督。

记账结账人员是手工会计环境中登记账簿的人,对记账的凭证会有一次自动的复核检查,也是实施事中监督的有效环节。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中,日清月结的记账结账(登记账簿)环节仍有事中监督的功能,但因计算机操作太方便而使事中监督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每日记账结账之前,档案管理人员对纸质会计凭证与电子会计凭证一致性的检查,也有类似的事中监督作用。

报销流程设计对实施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有较大的影响。按原始凭证审核、制作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复核、出纳复核、支付结算、记账凭证归档的顺序的报销流程可起到上述的事中监督作用。在实务中,支付结算也有可能在制作记账凭证之前完成。这时,仍然需要制作记账凭证会计人员事前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以保证事中监督的有效实施。

四、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难点分析

(一)事中监督与经济业务真实性的问题

会计人员无法核实所有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但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并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人员通过原始凭证内容和已有会计数据进行逻辑审核和职业判断,可以发现一些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问题。比如预算指标为1000元的教研项目,列支700元的复印纸,这种业务的真实性是较容易判断的。对这种原始凭证规范、报销程序理性但经济业务真实性有问题的情况,会计人员如何实施有效的事中监督?实务中,会计人员只能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如果领导批准报销,那么会计人员对这种业务的事中监督有效性会大大降低。

(二)事中监督与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的矛盾

要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会计人员势必尽量满足经济业务报销的要求;加强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必须纠正票据的不规范性和报销程序的不合理性。二者明显是矛盾的。会计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会计监督是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加强事中监督是基础,是首要原则,提高会计服务质量要为提高事中监督效率服务。

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和预算执行进度的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会计服务质量来提高事中监督的效率。会计人员采取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反馈、借款催报、项目经费收支报表等方式,主动向业务部门提供会计服务及信息沟通。这样既可减轻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压力,又可提高财务人员对学校发展及管理的参与度。

(三)事中监督与新业务新情况

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就是评价会计核算事项与已有财务管理制度的匹配性。制度安排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制度未能安排的新业务和新情况。会计人员及时将新业务新情况报告给制度制定者或有权修改者,并得到有效的反馈,就是对新业务新情况实施的有效的事中监督。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都是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监督,是通过强调程序理性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高校会计人员在对教育经费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既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防范会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要求,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朝霞,王辉.从程序理性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J].财会通讯(学术),2005(11):118-121.

[2]燕孝兰,聂万旗.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J].财政监督,2008(2):37-38.

[3]朱爱丽.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7(3中):54.

[4]胡迎霞.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层面解析[J].消费导刊,2008(2):94.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6

关键词:工程造价;变动频繁;计算程序复杂

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可靠性对于一个企业和施工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安装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则是保障工程造价合理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优化工程造价的设计方案,补充和修改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促使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说,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核是十分有必要的举措。以下我们将从工程造价的不同审核角度,分析预结算的审核方法。

1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整个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庞大的工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也非常繁杂,因此,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归纳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必须保证每个环节的连贯性和可行性,每一项投入的核算都要进行反复的检查和审核,确保准确无误才可以。所以,这就要求了编审人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都要达到很高的水平。所具备的知识不仅包括了建筑方面,还要对经济学、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等技术有所了解。但是,人毕竟不是不需要休息的机器,就算是全能的人才,在经过如此繁琐的核算之后,都有可能产生精神疲劳和视觉疲劳,导致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增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施工单位应该合理安排编审人员的工作时间,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系统性总结之后再交给编审人员,减少其繁琐的计算过程。另外,因为施工人员提供的数据对工程造价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考虑工程质量,运用各种手段掩人耳目,提高工程造价,增加自己的收入,减少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2工程造价审核的内容

2.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的误差分为正误差和负误差。正误差常表现在土方实际开挖高度小于设计室外高度,计算时仍按图计。楼地面孔洞、地沟所占面积未扣;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未扣;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等等;正误差表现在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项目的遗漏。因此对施工图工程量的审核最重要的是熟悉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一是分清计算范围。二是分清限制范围。三是应仔细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相符,防止计算错误产生。对签证凭据工程量的审核主要是现场签证及设计修改通知书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做到实事求是,合理计量。审核时应作好调查研究,审核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不能见有签证即给予计量,杜绝和防范不实际的开支。

2.2套用单价的审核

2.2.1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首先要注意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设计图纸标准是否要求相一致。其次工程项目是否重复套用。在采用综合定额预算的项目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特别是项目工程与总包及分包都有联系时,往往容易产生工程量的重复。另外定额主材价格套用是否合理,对有最高限价的材料的定额套用的规定等。主材价格未超过最高限价的,按定额规定,以预算价进入直接费,按实计补价差;主材价格超过最高限价的,则以最高限价进入直接费,按实计补价差。

2.2.2对换算的定额单价的审核――除按上述要求外,还要弄清允许换算的内容是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或机械中的全部还是部分?同时换算的方法是否准确?采用的系数是否正确?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单价的准确性。

2.2.3对补充定额的审核――主要是检查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是否正确,材料预算价格、人工工日及机械台班单价是否合理。

2.3费用的审核

取费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合同、招投标文件等来确定取费费率。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价差调整的材料是否符合文件规定。如计算时的取费基础是否正确,是以人工费为基础还是以直接费为基础。对于费率下浮或总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时特别要注意变更或新增项目是否同比下浮等。

3工程造价的审核方法

3.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就是对每一项环节,无论重要性与否,都进行详细的审核,确保每一项环节的准确性。这种审核方法虽然保障了施工过程中的失误达到最小值,但是对于编审人员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适合刚开始进行审核工作的人员。这种方法面对小的工程使,审核还比较容易,不宜产生核算错误,一旦是针对大型的工程,不就适合使用这种方法,勉强使用,只会浪费更多的工作时间,出现重复劳动。除非是对工程要求十分严谨的单位,不然很少有企业运用这种方法。

3.2重点审核法

从审核对象上来讲,虽说每个工程环节的造价预算都非常重要,但是,么个环节对整个工程的影响力有大有小,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那些影响力最大的环节进行预结审核,确保在大环节上的准确无误,比如说基础工程等。而相应的可以减少对一些附属项目的反复审核。从审核内容方面来讲,审核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数值较多、容易出错的数据进行重点多次的审核,而对于一些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数据则可以不必仔细核对。这样的审核方法既不会产生大的失误,就还可以增加审核的效率。

3.3对比审核法

每个工程都不可能在施工环节完全区别于其他工程,尤其是对于地理位置相似,施工技术处在同一水平的工程,更是存在着很多相似和相同的工程造价。因此可以通过对比相似工程的工程造价,在总结数据最新动态的基础上,找出相同的造价规律,减少部分环节的审核过程。

3.4分组计算审查法

一个庞大的工程施工包含着很多独立的环节,某些环节既各自为政又相互影响,编审人员应该把所有的环节分成若干组,把互为影响的项目分到一个组里,这样便于数据之间的交换核算,减少了逐个审核的过程。同一组里,各个工程有着相似或相同计算基数,只对一个环节的造价进行分析,就很可能减少很多环节的核算,通过判断一个工程的工程量就很容易判断同组中其他工程的任务量,这大大的提高了编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因核算数量繁多而出现的计算失误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工程造价的预结核算是确保工程正常施工的必要手段。在对工程造价的预结审核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经济增长和工程的质量保障,必须采用相应的解决措施杜绝这种问题的发生。本文提出了四种工程造价的预结审核方法,有全面审核发、重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以及分组计算审核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适合不同情况下的工程造价的预结审核。对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韦云江;;浅谈业主造价师控制项目开发建造成本[J];福建建材;2011年03期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7

面对成人教育多层次、多类别的特点,在定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更现实、更具体一些。有必要以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在实际用人时对计算机的应用情况为向导来定位,以便帮助学员竞争就业岗位。随着年代不同,计算机的应用表现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不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必要随之变化。例如,在实际应用计算机方面,某一时间段的工作岗位在多数普通企业可能有:事务处理、数据处理、系统维护(网站建设和维护)、文字录人编排、硬件销售、软件销售、收发信息:在少数一些专业企业里有系统设计、硬件设计(空调的控制设计等)、软件设计、平面图形处理、动画处理、某些专业设计(广告设计等)、硬件销售、软件销售、更高层次的系统维护等。可以看到,这些工作岗位是有层次的。成人教育在相应时间段里有必要瞄准适合自己的层次来开设课程。由于学生来源的地域相对集中、就业的地域也相对集中,这一点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成人教育只能选择面向普通企业里的计算机应用岗位这一层来开设计算机教学课程。因为在特定区域环境里与计算机相关的相对专业的企业的数量有限,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成教学生去参与竞争仅有的那些专业企业的就业岗位不现实。面向普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岗位来定位计算机教学目标,那么无论是计算机类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课程.都要求强调侧重于培养动手能力,减少理论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可以通过适当选择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来实现:对于计算机类的各专业,就要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来实现。

二、教学环节的配置

1.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配置。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收集、录人、整理、管理在校学习时和今后工作中的信息资料,教会学生用计算机去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教会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简单的软、硬件维护。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非计算机专业通常开设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有:(1)计算机文化基础;(2)一门编程语言;(3)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CaD、财务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统计软件等),并通过它们的教学来完成预定的目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课程配置是成熟的、合理的,需要关心的是所开设的课程在具体实施时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落实方面。实际上,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非计算机专业都是通过类似的几门课程来形成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人教育更有必要切合自己的特点来进行,更有必要强调技能性,有必要把这些课程作为学员的一项专门技能来培养,有必要加大培养力度。与普通教育相比,有必要用更多的课堂教学学时和实践环节来充实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通常不如普通教育的学生,同样的课程必须配置更多的学时数。有必要做此设想:即使学员依所学专业暂时没有就业,凭着计算机应用技能也能谋求到饭碗。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确实能增加就业机会,更何况无论对什么专业,计算机应用技能本身就是一项考核内容。这种设想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的教学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实施,使学生能从人门到精通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因而像《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至少要包括需要用到的一切知识,比如熟悉常用的计算机英语词汇,学会装配调试计算机硬件,安装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硬件软件的操作、维护,熟悉常用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熟悉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软件的应用人门知识。随着时代的不同,具体内容还需要相应地变更。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环节:《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牵涉到理论讲解和应用操作的介绍等方面,一般都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环节相结合来完成。实际进行时,有时是在实验教学中介绍理论知识,有时是在理论教学中完成实验演示(因为在讲授这计算机类课程时大多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讲课的过程也是实际操作的过程)。教学环节的配置是成熟的,成功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具体年代,要约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考核知识点。计算机领域与其他知识领域有明显的不同,其知识更新快,有时是时代性的更新,如果不及时跟进并相应地变更教学内容和考核知识点,会劳而无功,这一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上表现最突出。所以即使是同名教材也要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考核知识点,以实现双向促进:促进教师接受和引进新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考核:真正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似乎是设定一个完善而有效的考核体系,包括命题、考试、阅卷的过程控制和命题水准设定。命题水准的设定是最重要的,它有时代性。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有必要以全国等级考试的二级水准为参考来设定命题水准,但是不能以等级考试为唯一参考,因为等级考试的大纲和内容都常常滞后。有必要建立起学员是有层次的,但对同一学历层次的要求是相同的、水准是一致的,考核标准是统一的这种认识,可以以不同的基础进校,但必须通过相同的考核、达到要求的水平才能毕业。说到考核时,顺便提一句,有必要将对教师的考核与对学生的考核明显分开,各自单独进行:对教师强调面向过程,而对学生强调面向目标,尽量将学生的通过率与教师的教学考核分开,以便从实质上保证对学生的考核的有效性。有资料介绍,许多学校在对考核结果评价时,不是以绝对考分为标准,而是以相对名次为标准,同一级别考试中居于后30%的考生无论考分多少都有可能被视为不合格,要求必须重修。这样做实质上已经将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区分开来了,促使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教学任务上(控制所设定的教学过程,要求完成必须的过程)。

2.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配置。前面曾经提到,由学生来源的地域相对集中、就业的地域也相对集中这一点决定了成人教育只能选择面向普通企业里的计算机应用岗位来开设计算机教学课程这样的立足点,即使是计算机类专业也如此,现在来分析在计算机类专业如何实现这一点。总的来说可以通过教学课程的取舍、对教学水平的定位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来实现。关于教学水平,可以参照全国等级考试的三级和四级的有关要求。但是,一切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向导进行规划。虽然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课程建设委员会给出了众多适合理、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案,但是每一个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方向,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有自己的现实基础。各校有必要根据本地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课程建设委员推荐的开课目录中的课程进行取舍,以便集中精力把对就业岗位有直接贡献的课程重点强调、突出出来。可以看到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尤其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所覆盖的知识面宽,这些知识之间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嵌套,只要在计算机领域,不管是哪不方向上应用计算机都需要具备相似的基础知识。受成人教育各种特点的限制,有必要大胆地在这些课程中取舍或侧重,重点突出直接对就业技能有影响的几门核心课程。比如信息管理专业,可以不开设操作系统、汇编语言、接口技术这些课程或减少其学时数,而将省出的时间和力量放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课程上,其中又重点突出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等方面,而计算机应用专业则把重点放在网上应用程序(交互式网页的制作)上,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专门技能或专业技能,决不能面面俱到。这种设想似乎在各个专业都应该受到重视,通过学时数的分配来具体实现。顺便指出,在上述所列课程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或先后次序,图中大体上表达了这种关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这种先后关系丁以便保证各课程之间能够相互支持,提高教学效果。图中位于下面的课程通常是位于上面的课程的基础或先行课程,如果颠倒了这样的顺序就会于教学不利,不论教还是学都将事倍功半,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这一点值得特别住意。图中虽同为《常用软件》这个课程名称、但是在不同的专业里有不一同的具体内容。分配合理的教学学时数:在取舍出需要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之后,除了要合理安排先后次序,还要分配合理的教学学时数。许多课程,虽然课程名称是相同的,但是当其在不同的专业方向时,其所起的作用不同、重要程度不同,要求的教学深度不同、范围也不同,由此要求我们分配的学时数也应不同。具体的教学学时分配受诸多因素影响,我们将单独撰文介绍。在教学环节中突出动手部分:在取舍出相对核心的课程后,根据所能得到的教学学时设置教学环节成了制约因素。计算机类课程,或者任何课程,都由理论教学和实践两个大的环节完成,在计算机领域,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一个人有没有实践经验或者是否外行,立马就能知道,不像别的专业可以有缓冲的时间。以竞争就业岗位举例来说,别的专业有没有实践经验,要在被聘用之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在聘用之前就会被发现有没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要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顺利,培养动手能力是关键,必须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时时处处面向培养动手能力来思考,这是产生本文的原因。可以从课间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等方面来强化实践环节。具体哪些课程需要课间实验和课程设计,需要多少学时,或者由任课教师提出,或者由专家组提出。要在事前提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切实进行。组织专家组设置动手环节的细节似乎会更好。设定合适的考核机制:可以考虑成人教育学院内部结业考核和全国等级考核相互配合的机制进行考核。院内考核说明学过哪些课程和得到多少学分,等级考核说明达到的有权威性的等级认证级别(对计算机类专业要求至少三级以上),似乎不能只顾其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速度事实上超前于统一考试大纲的制定,如果偏重于等级考试,会造成学生不能适应现实中对实际动手能力的需求,如果仅仅偏重于校内的结业考试,又于学生获取权威认证不利,有必要在其中协调。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8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02-02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将办学思路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高级会计是会计专业中衔接紧密的主干课程。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因此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实务中将成本计算和会计记账融为一体,为管理提供成本数据资料,同时发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职能。但是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成本计算和记账过程,在企业中能够正确运用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一、成本会计教学难点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的难点:

(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而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环节。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消耗的费用千差万别,同时企业之间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费用核算的方法和分配标准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但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觉得成本会计很难学,结果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具体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不多,学生实训条件有限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后一学期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但是,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且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地是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这样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的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校内组织开展成本会计实训。

(三)成本会计实训注重成本计算,会计记账过程相对弱化

为了让学生熟悉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增加了实训环节。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成本核算的职能,而忽视成本会计记账职能。制造业企业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计算产品成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这些过程是以会计记账为基础的。而且,会计记账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账户的设置、账页的选择、账页结构的设置和各类凭证的填制等,这些基础做账过程往往被忽略,因此导致学生往往会核算成本,但是涉及到了做账过程却无从下手。只有将成本核算和会计记账相结合,让记账流程辅助成本计算过程,学生才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化解上述难点,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一)介绍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

为了让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或者学生熟悉的制造业企业资料,建立制造业企业模型向学生介绍制造业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任务以及资金和实物的运动过程,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熟悉各环节的会计账务程序,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成本会计着重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核算。另外,成本核算程序一环扣一环,将前期建立的制造业企业模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环节的核算要求。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授?n过程明确“四个一”

1.明确“一个目标”,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正确核算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提供依据。

2.掌握“一张地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成本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环节较多,只有正确地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一步步进行,最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同时,成本核算程序也是教材各章节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在授课前应先让学生建立课程的整体学习脉络,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否则学生在后续繁杂的费用分配中会“迷路”,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准备工作和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需要确定三个问题: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在成本核算程序可归纳为五个步骤:按地点和用途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根据受益部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根据产品受益多少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将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确定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三项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起点,五个步骤的核算程序帮助学生理清核算的具体思路,从而系统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

3.把握“一个指南针”,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理论介绍和计算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成本会计的实务过程,在授课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按照“原始凭证――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后,已经对这个账务处理流程非常熟悉,按照这个思路上课更贴近成本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会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学会账务处理。

4.学会“一个工具”,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费用种类繁多,费用经常需要进行分配,所以要学会运用“费用分配三部曲”这个工具。分配前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的问题,接下来首先确定分配标准,其次计算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各分配对象各自应承担的费用。

教学过程的“四个一”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本核算的整体框架,既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同时也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将实训过程嵌入理论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因此,实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考虑到实训条件的限制,可以?⒗砺劢彩诤褪导?操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及时配合进行针对性实训。但是要求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质量好的实训资料。选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需要提供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各项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等,尽可能全真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练习每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通过实训资料中的凭证、账簿等素材增加实践体验,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另外,实训过程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单项实训主要练习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练习各个分配方法的应用、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训侧重于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各项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练习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改革还在继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样化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繁杂而且比较枯燥。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辅助的教学手段。长时间的讲授和实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需要向多样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空间课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在这些模式下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情况,适当融入新型教学模式。

(二)转换思路,强化校企合作

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岗位需求有限,一般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对口实习,但是可以转换实习思路。一方面,学校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成本计算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专任老师可以走入企业,向不同类型的企业学习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积累一手的资料,将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成本计算工具,融入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

(三)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强化教学效果

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成本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未来可以考虑在会计专业职能技能大赛中增加成本会计竞赛项目,将教学内容和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在竞赛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9

1.我国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呼唤能源会计

近几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日趋紧张的资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使得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机制,以缓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而在全社会的能源消耗中,企业是大头,因而责无旁贷地成为节能减排的主体。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能是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因此,有必要将能源问题与会计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构建起关于能源会计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2.建立能源会计可以树立企业新形象,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

目前,一些企业能耗过高,大量排放污染物,不仅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而且漠视甚至逃避社会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将面临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不达标的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中被淘汰。因此,企业应尽快建立能源会计,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努力控制能源成本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公众和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为今后实现更大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进一步接轨要求我国尽快建立能源会计

对能源会计问题的研究,在早期西方一些比较权威的会计理论书籍和会计学教科书中,就已经较多地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取得了部分成果。特别是在石油和天然气会计问题方面,美国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相比之下,我国1993年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后,尽管在许多方面已经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但有关能源会计方面的探讨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而且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外资企业纷纷到中国来投资,为了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我国理应尽快建立和推行能源会计。

二、能源会计的基本理论

1.概念

能源会计是企业会计的新兴分支,它综合运用会计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节能减排目标为指导,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能源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核算内容

能源会计主要核算和计量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污染物的防治支出以及节能减排所产生的收益等。通过核算,促使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反映企业通过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以及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控制能源的耗用成本,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污染物的防治支出。反映企业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进行的防治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以及环境发展费用等等。

(3)节能减排所产生的收益。反映企业通过加强对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加大对污染物的防治力度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核算目标

(1)基本目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及对能源的节约使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2)具体目标。在进行核算时,对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污染物的防治支出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等提供企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有关信息,促使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最大化。

4.基本假设

能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在继承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融入了新内容。

(1)会计主体假设。能源会计的主体假设应注重会计主体的行为特性,而非所有权特性。由该会计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如由于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而影响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等等都应包含在核算对象之内。

(2)受托责任假设。能源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能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节约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会计中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能源会计中的受托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它具有双重性质,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3)多元计量假设。能源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因此,计量单位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甚至是文字说明。

(4)持续经营假设。在能源会计中融入了节能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比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5)会计分期假设。与传统会计的分期假设没有区别,目的是为了定期评价企业的经济效果和环境业绩并对外报告。

5.核算原则

(1)政策性原则。能源会计的核算要体现国家颁布的有关节能方针、政策和法律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的要求。

(2)社会性原则。能源会计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考虑其业绩,更要站在社会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价。

(3)预警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要反映能源环境现状和变化的方向、程度,达到预先发现能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

(4)灵活性原则。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时期,能源会计应确定不同的核算内容,同样在计价方法与计量单位的选择上也应较为灵活。

(5)真实性原则。能源会计反映的内容必须符合企业活动的本来面目,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供检验的。

(6)充分披露原则。能源会计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将一切有关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污染物的防治支出等情况报告给信息使用者。

(7)一致性原则。能源会计对程度等的选择应前后一致,以便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各企业之间对能源会计的内容、披露等也要保持一致,也便于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8)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的原则。能源会计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方法。

(9)最小差错原则。能源会计在计量上存在较大的模糊性,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但应遵循最小差错原则,做到相对准确。

(10)稳定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1)可比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应尽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会计核算框架相一致,这样便于今后各国能源状况进行比较。

6.基本要素

能源会计的基本要素与传统财务会计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能源性资产。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且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以及购入的节能设备等。

(2)能源负债。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且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义务,如为购入节能设备而发生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利息以及为治理环境而支付的应付环保费、应交环境资源税、应交燃油税、其他应交款等。

(3)能源权益。指企业所有者所拥有或投入的利益,主要有能源资本、节能基金和从损益账户转来的能源利润组成,如吸收投资者投入的煤、石油、天然气及投入的节能设备、设立的节能基金等。其中的“能源资本”可理解为国家因其对能源拥有所有权而形成的国家权益:“节能基金”可看作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需专款专用的资本,其性质与盈余公积相同。

(4)能源收入。反映会计主体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所得到的收益,包括节能减排业绩卓著奖励、节能减排项目借款获得的贴息、购置节能设备获得的政府价格补贴、环境损害补偿收入、环境污染罚款收入、节能减排错失机会收益等等。

(5)能源成本。指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能源消耗以及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发生的支出,包括:①能源消耗成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能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②能源管理成本:核算通过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节能而发生的费用;③环境支出成本:核算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和环境发展费用等;④环境破坏成本:核算由于三废排放、重大事故、资源消耗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

(6)能源利润。能源收入扣除能源成本和能源税金后的净额,它反映会计主体的能源绩效。

三、能源会计信息披露

能源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日常能源会计核算的进一步延伸,它既可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披露,也可单独编制能源信息报告加以披露。就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状况而言,应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单设项目披露。

首先,在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增设有关能源方面的披露项目。其中资产方增加能源性资产、能源折耗科目,在长期投资下增设“节能投资”明细科目,反映企业截至期末所发生的节能投资额。在固定资产项目中增设“节能固定资产”明细科目,反映企业用于节能的专项固定资产,在累计折旧项目下增加“节能固定资产折旧”明细科目,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下增加“节能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科目,应付环保费、应交环境资源税等则在负债方的流动负债项目下列示,所有者权益下增加能源资本项目,节能基金则列示在盈余公积项目下。

其次,在资产负债表后再增加一份附表,即能源资产负债明细表,将能源性资产、节能固定资产、能源折耗以及应付环保费、应交燃油税、能源资本等分明细予以列示,以便完整地披露企业有关能源方面的信息。

另外,以现行利润表为基础,在表中增设能源支出和能源收入项目。具体来说,在营业利润项目后,增设收益性能源支出项目,揭示包括能源性资产折旧和摊销费用等在内的当期能源成本费用和能源损失;增设能源收入项目,揭示节能、治污和保护环境获得的当期能源收入。同时,在利润表后也增加一份附表,即能源损益明细表,详细反映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因节能减排而产生的损益。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10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整个会计类课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该课程理论性强、数据多、表格多、公式多、计算复杂,而且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学生普遍认为比其他会计课程难学,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程序更是困扰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因此,本文针对成本核算程序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以三条引线为先导进行讲解,理清学生思路,以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

关键词:三引线成本会计教学

三引线;先导;成本核算程序;成本会计

一、以主要产品成本形成过程的账务处理为引线

成本会计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先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两门课程中对成本核算环节内容都有所涉及,简单的费用归集和分配直至产品成本的形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实际上学习两门先修课程后,每个学生脑海里都应有一条产品成本形成的引线,以实际成本核算法为例。而产品成本的核算内容简而言之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为主,在三者中当属直接材料的核算程序最为核心、最为复杂。因此,在讲授成本会计核算程序前,先把以直接材料为代表的核算程序思路理清最为关键,这条引线可以让学生掌握材料从购进到验收入库以及进入生产环节形成产品成本,再到销售转出的全过程,这也是先修课程学习所要求掌握的。学生掌握了这条引线可以为教师后续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展开以及深入讲解打好基础。

二、以成本核算程序的步骤为引线

第二条引线是理清成本核算程序的步骤,告知学生第一条引线只是成本核算内容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成本核算方法还没有涉及,必须掌握成本核算程序的一般流程。很多教材都会在这个知识点的章节附上一张流程图,当然这是必须的,但是学生在没有流程概念的前提下,即便看到清晰的流程图也是懵懂的,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理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第二条引线就是把看似复杂的流程简化,帮助学生理解,再为其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首先,让学生认知何谓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即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基本过程。其次,让学生明白这个一般程序就是步骤,主要分为六个步骤:(1)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2)摊销长期待摊费用;(3)分配辅助生产费用;(4)分配制造费用;(5)结转完工产品成本;(6)结转各项期间费用,见图2。最后,也是第二条引线的关键,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六个步骤看似复杂,但实质上六个步骤完成了费用的横向分配和纵向分配,即产品、部门间和产品内部的分配,通过图例让学生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学生可以将成本核算的六个步骤暂且理解为两大步,即费用的横向分配和纵向分配。有关结转各项期间费用一般可以忽略不作为重点讲解,因为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上不会出现过多问题。

三、以成本核算中需明确的两个问题为引线

明确了成本核算的步骤,就要给学生强调解题方法了。这是成本核算中的重点,在此集聚了众多的方法、分配标准、计算公式等,直接关系到成本数据的准确性乃至最终报表的合理性、合规性。因此,第三条引线先拨云见日,把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找到并加以解决,归纳起来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明确费用分配的去向。

第二条引线已经明确成本核算程序实质要完成两个步骤,一是费用横向分配,二是费用纵向分配。那么,就引出第一个问题,横向分配的费用如何判断。很多教材在这部分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都是用文字和丁字账户来说明费用的分配去向,学生看后形不成概念。而在成本核算的前四个步骤中都要涉及费用分配去向问题,对于费用分配去向的共性内容学生较难记忆,教师也要一遍遍重复讲授,浪费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前四个步骤中,第一个步骤是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要素费用的分配去向共性最明显,实际上把这个环节讲清,其他三个步骤费用的分配去向均可以遵循此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强化学生记忆规律性、共性的知识点。下面以要素费用分配为例来说明费用分配去向。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费用分配的去向,并进行账务处理操作。实际上,不论哪个要素费用以及哪个步骤的费用分配都脱离不开产品、车间和部门这几个主要的耗用对象,把共性的知识点先抛给学生有助于后续学习。

(二)明确费用分配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费用分配的去向,转而就要考虑费用如何分配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分配方法。在成本核算程序的前五个步骤中需要学生掌握诸多方法,方法的名称较多、一些计算过程也很繁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灵活,死记硬背也未必做对。其实,在这个环节同样要教给学生掌握技巧,不论何种费用分配,只要遵循费用分配去向原则,费用金额就是个计入方式的问题,这也是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企业生产费用会有两种计入方式:直接计入和间接计入。它取决于同一项生产费用是由单一产品耗用还是联产品耗用而有区别。

1.直接计入。

直接计入方式强调的是可以分清哪种产品单独耗用,即可以直接100%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无需分配,这种情况很简单,只需要学生把各种产品单独耗用的额度区分开即可计入产品成本,因为实际工作中不会只有一种产品。

2.间接计入。

间接计入方式不能分清被哪种产品所耗用,强调的是产品的共同耗用,即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那么,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间接计入方式的运用,需要从成本核算资料中获得两个主要数据:一是待分配的费用,二是分配标准。其中分配标准的选择是关键,它与分配对象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主要有成果、消耗、定额三类。三类中以消耗类使用最多,如生产工时、机器小时等。利用这两个数据计算得出费用分配率,从而得出该对象应分配的费用,即: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分配标准之和某分配对象应分配的费用=该对象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第三条引线的两个问题由此解决,为成本核算程序每个步骤的推进扫清了障碍。不论在成本核算中遇到哪类费用的分配,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做,哪怕把分配标准多元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综上所述,成本会计学的教学难也不难,难的是在成本核算程序中融入了大量的费用分配方法,计算工作量大;不难的是它毕竟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作为先修课,学生相对有基础,在复杂的成本核算程序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在教学中要授人以渔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这门课一要教给学生费用分配的技巧,二要教给学生细心+耐心,不得有半点马虎,因为成本核算阶段数据的准确性关系到后续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性。

作者:朱东星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俊生,黄贤明.成本会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