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十篇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十篇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09:15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1

[关键词]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木桶理论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着资产配置不科学、使用效率低下、核算不客观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交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一、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的产权不明确。关于产权的界定相当模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的所有权不清晰,国有资产产权关系非常糅杂,产权难以及时清分;二是资产的使用权不清晰,有些资产产权属主管部门,但日常使用和维护却是下属单位负责。

(二)资产配置不科学。由于缺乏合理的、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以及资产购建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现象和重复购置现象十分普遍,资产的出口和入口管理相互脱节,资产购置处于盲目性和随意性状态。

(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目前交通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闲置现象,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资产处置不规范。交通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属国家所有,它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人和部门不能私自占有,有的单位不按规定程序报批和核准就随意处置固定资产。

(五)资产流失较严重。目前,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比较严重,流失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所导致的资产流失;2.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发的资产流失;3.无形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4.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5.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性流失;

二、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管理体制不顺,交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不顺,严重影响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是: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条块管理”模式,造成各部门和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意识不强。

三、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资产管理新理念。做好新时期交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要注重资产管理的时代特点,体现继承性和创新性,不能再就资产论资产、为管理而管理,应切实转变观念,寻求管理上的突破。积极配合财政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财政制度改革,正确处理资产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优化资产配置,合理、有效和节约使用资产,加强资产动态监管,规范资产处置及其收益管理。

(二)建立预算和审批制度。交通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实际发展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安排资产预算,即资产预算和购置计划应充分考虑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现有资产的配套性,防止盲目购置,造成积压浪费。预算批准后,原则上不予突破,没有资产采购预算,一律不得购置。通过建立实物预算定额、编制资产购置预算等多种方式,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三)执行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改变原有事业单位一贯采用的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实现权责发生制原则,科学反映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使用损耗费用,实现当期收入与支出项目的配比,合理估计当期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使用和保管制度。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购置、验收、使用和保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一是完善国有资产购置验收和产权登记制度,对符合验收条件的资产,做到资产验收入账、产权登记入册、实物清点入库、验收手续齐备、监管责任明确。二是完善国有资产使用和保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查、清查和账实核对,防止资产流失和毁坏。

(五)建立资产调剂使用制度。资产调剂事实上是一种资产划转行为,就是打破国有资产“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观念和界限,建立起规范的闲置资产调剂机制,加快资产的合理流动。交通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所占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六)严格执行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处置是各单位、部门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及注销产权的一种行为,主要包括无偿转让、出售、报废、报损等。对转让、出售资产要进行清产核资,并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全面审计,出具评估报告,依法转让;对报废、报损等资产要根据合法、合理、有效的报废、报损凭据进行损失核审和认定,依规办理。确保资产处置合法、合理、有效,责任明确,规范有序。

(七)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结合交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要构建事业单位资产从投入、使用到处置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体系。

(八)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是资产管理改革的方向。要借助现代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资产数据库,加强资产动态化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和共享程度,合理安排增量资产,细化预算编制,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四、结语

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避免“木桶效应”,加长短板,合理调整各部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于那些和整体格格不入的长板,应该时常修整,使其与整体保持一致,若是长板只顾及自身而忽略单位的整体效益,那么就应该调整长板,剔除毫无意义的部分。同时,木桶要想有各大的蓄水量,各板块之间的紧密性和团结性也十分重要。只有木桶的缝隙最小以至于可以忽略的时候,容量才最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要互相信任,以单位利益为主体,团结一致,像木桶一样紧密结合,这样才会使效益最大化。最后,单位领导的影响力也极为重要,领导就是让木桶毫无缝隙的那根箍桶的铁丝,是单位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石磊.木桶效应[m].地震出版社,2004.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2

本文以商贸型私营小企业G公司为案例,从货币资金控制、销售及应收账款控制、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等方面阐述该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并针对G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私营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收账款

一、引言

私营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不仅数目众多,还承担着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完善经济制度等多项历史重任,且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让私营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企业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而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则是关键之一。

二、G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G公司是一家私营商贸型小企业,公司领导注重对公司业务流程整理和制度化建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对每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流程化设计,导致可操作性性或传递方式不流畅,很多制度流于形式。

(一)货币资金控制现状

货币资金因其流动性和变现性的特点被视为风险性最高的资产,G公司目前的货币资金控制现状如下:

(1)货币资金授权批准。

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的要求,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和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G公司的出纳人员为货币资金的经办人,而公司会计属于无权办理该业务的人员,由于历史问题或授权不明的原因,会计人员也可以接触管理现金。

(2)是不相容职责分离。

内部会计控制的理想状态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由一个人经手完成,而货币资金的管理中,G公司的会计人员既负责资金支出的审批,又可以经手资金的支出工作,这种不相容职责集于一人,使G公司的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

(3)印鉴管理。

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公司必须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由专人保管,个人印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章,G公司的银行预留印鉴为公司法人印鉴和财务专用章。目前该公司这两枚印鉴由同一人保管,且公章也由这一人保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货币资金控制。G公司的货币资金控制环节问题出现在限制环节,不相容职务分离环节和印鉴管理环节。

(二)销售及应收账款控制现状

根据G公司的财务明细报表显示,该公司的坏账较少,不到公司年销售收入的0.6%,却存在一些未解决的疑问应收款,如G公司账面显示w公司欠款为3万元,但对账时w公司的回复是确实有收到这笔货,是公司财务却没有确认为应收账款,原因是未收到G公司的发票:G公司能够将相关的票据资料找出来,却不能找到w公司确认收到该货款发票的签收单据,经反复追查发现是发票未及时的到达客户手里,这种情况在G公司并非偶然情况,而是多次出现,若及时核对财务账目,尚可进行补救措施;若未能及时对账,结果就是客户只支付货款部分,而因为未收到发票拒绝支付税金部分,给G公司造成不小的损失。

(三)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现状

G公司的采购及付款工作主要由公司采购部门负责,财务部门根据采购部门获得总经理批准的单据进行货款支付。G公司为商贸性质企业,一般是接到客户订单后再向供应商购货,目前G公司并非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对产品的质量检测停留在外观检测,仅有较少的产品送样至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查,因此很多货物到了客户处,进入生产线后才发现质量问题,而此时采购货款已经付款给供应商,追讨货款或者索赔就较为困难。对于长期供应商,这一问题能较好的协商,而对于非固定非长期供应商,G公司就很被动,只能自己承担对客户的索赔工作而无法向供应商追讨赔款。

三、G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完善对策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1)货币资金的控制点。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动性强,收支业务量大,比较容易发生损失,国家对企业货币资金有严格监督。货币资金的控制包括:货币资金的预算环节控制、货币资金收款环节控制、货币资金付款环节控制、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控制、货币资金账务处理环节的控制和货币资金检查分析环节的控制。对于G公司而言,其货币资金控制需要加强的主要是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控制和货币资金的付款环节控制。企业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控制的目标是确保货币资金安全完整,保持企业货币资金的最佳持有量,一般企业通过盘点、核对、监控等手段实现这一控制目标。货币资金付款环节的控制目标是确保付款过程中资金的安全准确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付款条件,企业应通过单据受理控制、支付申请控制、支付复核控制及办理支付控制实现这一控制目标。

(2)货币资金控制的重点控制流程。

G公司很少使用现金进行收款,货币资金的收入管理基本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支出事宜可以由一人全部办理,因此,需要对此流程进行规范。在图1中,对G公司财务部会计和出纳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关键点如下:会计人员的职责范畴为对申请货币资金支出的原始单据进行审核,并对公司的货币资金进行账实核对,其方法分别为定期的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同时由其编制现金盘点表盒银行余额调节表;出纳人员的职责范畴为根据经过总经理审核批准的单据进行货币支出活动,同时对货币支出活动进行会计信息的记录,并负责对现金的保管工作。

(3)货币资金控制的管理制度。

在图1的基础上,本文对G公司的货币资金控制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设计和印鉴管理制度设计。一是G公司货币资金管理管理制度。具体如下:G公司的货币资金由本公司财务部管理;公司的现金资产由公司出纳人员保管,其他人员不得接触现金资产;公司的银行存款、应收票据、短期证券等货币性质资产由出纳人员在取得授权后负责具体的收支事项,其他人员不得办理;公司货币资金的支付活动需要经过以下步骤方可进行:业务部门首先提出申请,包括付款申请和报销申请;财务部会计人员对用款的合理性及票据的合理合法性进行审核,通过后交总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并通过后可以进行货币资金的支付活动;公司会计人员必须每月对公司的现金资产进行盘点,对银行存款进行清查,对其他货币性资产进行检查,并编制现金盘点表,银行存款的余额调节表盒其他货币资产的清查表,编制完成后报送总经理存档。二是G公司的财务印鉴管理制度。具体如下:本公司的财务印鉴包括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及法人章,公司在银行的预留印鉴为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公司财务专用章由公司出纳职位管理,发票专用章由对发票进行复核的人员管理,法人专用章由法人指定人保管,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不得由同一人保管;获得总经理授权的文件,方可同时使用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及法人章单独使用时需由管理人员登记备案;如需将财务印鉴带出,需有携带人申请,获得部门主管批准后方可执行。任何人不得将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同时带出。印鉴保管人离开工作岗位超过1天时间的,需对所保管印鉴办理交接手续,但财务专用章保管人和法人章保管人不得相互办理代管理事项。

(二)销售及收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

(1)销售及收款的控制点。

销售业务的运行环节比较复杂,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对于商贸型公司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外部则涉及到供应商、运输商,因为涉及部门多,所以控制难度较大,也易产生舞弊现象。销售及收款控制的目标包括保护企业有关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销货折扣措施恰当,销售退回处理合理和正确合理地处理相关的会计信息。销售及收款环节的控制点包括:销售计划控制、销售订单和销售合同控制、客户信用控制、交货控制、贷款结算及收款控制、销售调整控制、销售退货控制等。本文重点关注的流程是G公司在销售及收款环节中,票据传递对收入确认的影响(见图2):G公司在销售订单确认后,由仓库管理人员向物流部门提交货物,物流部门获取将发运产品后向财务部申请取得相应的发展,物流部门向客户发出货物及发票;收入的最终确认,以客户对收货单据和发票签收单据的回签确认认为前提,这样可以避免今后收款活动中的纠纷。

(2)销售及收款环节的控制制度。

收入的确定是企业收款,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针对现有流程,制定相关制度如下:G公司收入确认管理制度。公司的销售及收款管理由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共同管理,销售部门对销售货款的回收负最终责任,仓储部门,物流部门共同参与销售流程;销售部门根据订单审批制度,向仓储部门提交经审批的有效销售订单;仓储部门根据有效销售订单备货,并对规定时间内向物流部门提交订单所需产品,货物交送时相关经手人需进行交接签收手续;物流部门在收取将发送产品后,在系统中完成交货手续,提示财务部门开具相应的确认收入的增值税发票或者形式发票;财务部门在物流部门提示后进行开票活动,国内贸易开具增值税发票,对外贸易出具形式发票,并将发票传送至物流部门,发票传递时需同时提交发票签收单。物流部门对所收取发票进行签收;物流部门将装备好的货物及发票安排运输,保证及时送抵客户处,并及时获取客户的签收确认函;对于客户确认并签收的产品,财务部门根据签收单据最终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对于客户提出质疑的产品,进入协商或退货处理流程。

(三)采购及付款内部会计控制设计

(1)采购及付款的内部会计控制点。

采购环节是企业运营当中的关键环节,根据经验统计,采购环节的成本每降低1%,企业利润会增加5%甚至更高。采购及付款环节的控制目标是:保证采购与付款业务会计核算资料真实准确,保证采购物资安全完整,保证采购与付款业务合规合法,保证采购活动经济合理。其关键控制点包括:一是申购环节。申购和审批环节岗位分设,职责分离;申购和审批必须有一定的标准。二是采购环节。包括供应商的选择,采购价格的控制,合同的谈判及签订,订单的生效四个环节的控制。三是验收环节。验收环节必须独立于申购,采购环节,必须确定验收标准,并有严格的验收流程,编制验收凭证。四是付款环节。包括应付账款的审核和记录,采购部门的付款申请,财务部门的审批,负债人审批,会计记录以及与供应商的对账活动,出纳的付款安排。五是违约环节。主要是针对供应商逾期交货,延期交货,货物短缺,质量不合格以及运输商故障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六是账务处理环节。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付账款的记录。对于应付款项的确认,必须有采购凭证、验收凭证、实物凭证等各项凭证的传递及记录。最后汇入会计部门进行核算与付款。

(2)采购及付款环节的重点控制流程。

如图3所示,G公司在采购及付款环节的最大漏洞在于验收及违约环节的处理,由于没有专业的验收人员,也未设置验收流程,所以对货物的质量把握不确定,经常出现产品送至客户后才检验处质量问题,而且由于客户直接和销售部门沟通,销售部门与采购部门之间的沟通完成后,采购部门因为缺少流程控制,不能将信息及时传递到财务部,使公司出现按期支付不合格产品的贷款,造成公司损失。本文对G公司在采购及付款环节的控制重点关注出现违约情况的货款支付。该公司的采购及付款环节,有三个重要控制点:产品的验收,公司应该着重加强产品的验收工作和验收流程控制,以尽可能减少货物销售后产生的质量纠纷;会计信息的记录:即应付账款的确认,必须由入库单,验收单和发票三项单据同时具备方可入账;对于销售后产生的质量问题。必须由客户提供投诉证明,由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协商,再将相关资料及时送交财务部,进行会计信息的记录,以保证付款的经济性。

(3)采购及付款控制制度。

本文着重与产品验收环节,质量纠纷环节的制度制定:一是产品验收制度。公司需设立专人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及验收,验收人员独立于采购部,物流部,仓储部和物流部;公司应针对占公司销售比重较大的产品建立质量合格标准,验收人员以此依据对产品进行检测,对于非常规产品,超过一定金额或比重的,采用送专业检测机构的方式检测;验收单据包含的内容应包括:产品规格,数量,到货时间等指标,与采购合同进行对比,并给出明确的验收建议;验收合格的产品方可交仓储部门办理入库手续;验收人员确认质量合格的验收单据,是财务部记录应付账款的必备原始单据。二是售后质量纠纷管理制度。对于验收中不能检验而需要在客户使用后方能发现的质量问题,使用售后质量纠纷管理制度;产品交客户,经客户使用后发现质量问题的,需要客户填写质量投诉书,投诉书内容包含: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批次号以及具体的质量瑕疵;客户投诉书由物流部门管理,物流部门在收到客户投诉书后应将相关的产品信息及时传递至采购部,采购部门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并获取供应商协商书,协商书的内容应包含:采购订单号、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批次号,对质量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方案;扣款金额等具体信息,并需要双方签章认可;采购部门将获取的供应商协商书,分别报送物流和财务部,财务部据此进行会计信息记录。

参考文献:

[1]李连化:《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财会月刊》2010年第9期。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3

关键词:金融;外汇流动性;监测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2-0020-05

一、银行外汇流动性管理的现实需要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是生存的根本,流动性风险管理历来被商业银行视为重中之重。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由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过渡到负债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资产管理理论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主张以资产的流动性维持银行的流动性。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的负债管理理论强调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即通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70年代中期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在继承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优点的基础上,重新科学地认识了流动性的地位,指出流动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又是实现盈利性的有效途径,是“三性”统一的桥梁。[1]

对商业银行而言,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外汇市场交易状况等,微观因素则包括商业银行的政策取向、流动性管理水平的高低等。与这些因素相对应,可以大致把外汇流动性分为市场的流动性和经营机构的流动性。

就外汇市场而言,其流动性是指投资者所持外币兑换成本币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一直被认为是缺乏流动性的市场。近年来,随着外汇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汇率改革的进展,我国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已大幅提高。郝波(2007)运用广义异方差条件自回归模型(GaRCH)(1,1)模型,验证了2005年汇改后我国外汇市场的非平稳性明显减弱,即2005年汇改后,受到冲击的外汇市场持续时间减短,风险变大,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市场有效性的改善也提高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2]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我国部分购买了境外衍生金融产品的银行受到一定损失,尤其是投资美国次级贷款相关产品(CDs、CDo)的银行受到较大影响。随后,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引起了业界和管理层的警觉。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急剧萎缩,中国的外汇交易市场也因金融危机影响交易量明显下降,流动性降低,市场的巨大波动使得外汇流动性管理的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市场角度,还是从微观银行角度,外汇流动性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评价方法

Kyle(1985)最早提出市场流动性的概念:指一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λ)。[3]他提出市场的流动性包括三个纬度:紧度、深度以及弹性。由于受到数据来源的限制,研究人员一般使用买卖价差来衡量市场的紧度,对市场的深度以及市场的弹性则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方法较多,基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Kyle提出的“允”可以作为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指标,但它是针对整个市场的测度方法。第二种是买卖价差。amihud和mendelson(1986)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交易者,买卖价差是市场流动性更好的一个指标,买卖价差越大,流动性越小,反之亦然。easley等(2002)研究了买卖价差和私人信息间的关系,他(她)们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交易概率(pin:theprobabilityofinformation-basedtrading),即在所有的交易中知情交易者交易的比率;同时认为,买卖价差是pin的递增函数,知情交易者越多,买卖价差越大。第三种是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Brennan和Subrahmanyam(1996)认为,因为有些交易会引起价格的变化,有些交易不会带来价格的变化,所以买卖价差也存在缺陷。他们提出,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可以测度市场的流动性。在市场微观结构的数据不足时,amihud(2002)提出如下的测度指标,即每日内收益率的绝对值和市场交易总量的比率,这个指标可以测度1单位的交易量带来的资产价格的变化。[4]

三、单独对商业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市场的流动性是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为基础的,没有单个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就无从谈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并不重视外汇资产流动性状况的评估,一方面是由于外汇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较小,对银行整体流动性的影响也较小,另一方面是由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意识不强所致。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银行外汇资产比重逐渐加大,对外汇资产状况进行评价的必要性也日趋显现。如前所述,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从根本上讲,流动性是一种“将其他资产转化为中央银行货币的能力”。[5]中央银行的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对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银行保有的外汇资产的变现能力;二是外汇资金在市场上兑换成本币的成本和速度。对于第二个方面,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其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提升,银行可以在这个市场上以合理的成本和速度实现换汇。[6]因此本文将从银行资产管理本身的角度,解读银行在外汇资产流动性方面的管理思路。

四、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思

银行流动性涉及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两方面。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其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来源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方法都是针对本币业务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不能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并且各银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目前央行和银监会采取的是一揽子指标的方式综合评价银行的本币流动性状况,而对外汇资产,还无明确指标衡量其流动性强弱。

从2009年初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商业银行外汇资产负债统计报表(汇发[2009]6号,以下简称报表),用以反映银行外汇资产的基本状况。笔者认为可以该报表为监测外汇流动性状况的数据来源,设计衡量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强弱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将宏观市场因素与微观银行因素相互结合,综合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

借鉴本币中流动性的判断方法,结合我国银行外汇资产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指标。这些指标可定期进行评定,如在半年末或季末进行评定。

(一)确定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的指标

1.超额准备金率。从2005年起,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按比例缴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目前这一比例为5%。但各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之外,通常会再交一部分超额准备金,用于支付系统清算之用。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因而超额部分准备金可以作为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准备金的稳定资源。准备金数据可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提取。

2.币种比值。指银行外币中美元资产与其他币种之比。多币种投资和储备符合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思路,并且美元与其他币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美元占比过大,当美元贬值时,将造成银行外汇资产的损失,影响其流动性。出于这种考虑,设定币种间比值以衡量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数据来自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汇总。

3.外汇流动资产占比。其中的流动资产指短期(3个月内)贷款和短期投资之和,该指标可以反应银行外汇投资的合理程度。外汇流动资产应包括现金、短期贷款、股票投资、存放同业及存放中央银行的存款、应收款项。

4.外汇流动比例。流动资产比率是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当然,如果该指标过高,则又意味着银行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会随该指标值的增大而减弱。

其中流动资产指短期内(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资产,流动负债指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负债。其中的流动负债,应包括活期存款、3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品种为3个月内的正回购债券、同业存放、应付及预收款项。

5.外汇资金拆借比例。拆借资金比例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旦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某种突发因素或特殊因素产生临时流动性不足,可以用拆借资金来弥补。对于商业银行总行而言,由于通常为外汇市场上的做市商,因此同时存在拆入和拆出外汇资金的情况。拆入拆出资金指卖出回购资产、买入返售资产。

6.外汇贷存比。贷存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反映了银行存款资金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贷存比率越大,即贷款额占存款额的比例越大,表明银行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银行因为流动性不足而承受的风险也就越大。

7.证券外汇投资比例。银行持有外汇证券的目的是提高收益,但是证券资产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资产,流动性较强但易遭受损失,因而是影响外汇流动性的重要参考。证券投资余额以证券投资总额的重估损益为依据。

8.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风险外汇投资包括衍生金融产品、持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资产、持有CDs、CDo合计数为依据。CDs和CDo的资产状况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息相关,是具有较高收益同时隐藏巨大风险的外汇资产。

9.高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高风险金融产品指高风险外汇投资总额。

(二)各指标的赋值与同一化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大多来源于企业对外贸易的收入和外商投资,其指标的设定也不同于本币的指标设定。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中,相对数指标较多,通过给不同指标赋予权重的方法将各指标进行同一化处理。各单一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公式是:

(2)

以上式中各主要指标说明:―流动性评价得分,得分为(1)式与(2)式相加得到;―外汇市场流动性系数,指标6-9均乘以该系数;―第i项指标的得分;―第i项指标权重。

当外汇市场的成交量下降时,交易价格显著上升,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将会下降,这会给银行外汇流动性带来负面的影响,系数介于0-1之间;当外汇市场流动性充裕时,该系数为1;流动性不足时,该系数相应扣减。[7]本课题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指标6-9均与外汇市场成交量有关,应乘以此系数。

测算外汇市场流动性的方法较多,本文认为可以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日的人民币兑换主要外币的交易价格,运用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如aDF)进行检验。在此种情况下,应该以市场交易量增减变化程度确定系数。[8]如当市场成交量萎缩到历史同期的80%时,可将定为0.8。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我国不再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只公布与上期相比较的增减数,因此建议可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定期该系数,作为对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一个提示器。

权重的确定,笔者认为,流动资产占比、流动比例等指标是比较传统的衡量流动性指标,在央行、银监会现有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中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各商业银行也较为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因而应赋予较大的比重,其余指标的权重占比相同。

例如,某银行9项指标的得分分别是90、100、80、100、90、100、90、95、100,系数为1,则其综合评价为93.5分。

此方法也可以分币种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进行评估。

(三)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

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可以通过设定外汇流动性状况预警指示的方式进行,根据银行的综合评价判断其流动性强弱,如将得分在60以下的定为红色预警,表面流动性较差,外汇资产安全受到威胁,应高度关注;60-80分之间的为黄色预警,表明影响流动性状况的部分指标异常,应引起注意,但基本正常;80以上为绿色,表明流动性正常,无需过多关注。

五、实证检验

为了对上述的指标体系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笔者选取了a、B两家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2009年上半年的报表进行实证检验,系数为0.9,结果如下表。

六、结论

1.a、B银行外汇流动性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但其中B银行得分略低,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应引起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是B银行两项指标得分较低所致,一是币种比值指标得分偏低,说明该银行外汇投资的币种结构不尽合理,当国际市场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该银行的外汇资产容易产生风险;二是高风险投资占比指标得分偏低,主要是由于该银行持有LeHman和Beta两家破产金融机构的外汇衍生金融产品,因而存在明显的账面亏损,说明该行对外汇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未能有效规避高风险投资品的市场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2.系数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很大。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萎缩的影响,我国外汇交易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因而系数的减小对外汇流动性产生较为了明显的影响。

七、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将银行外汇资产安全纳入监管范畴。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管理,应建立在对银行流动性状况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监管当局在这方面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没有一套合理的银行外汇流动性评价指标体系,即使发现银行流动性存在问题,也无法对症下药。因此,建立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

2.外汇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外汇流动管理的窗口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根据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银行的外汇流动性进行分类监管。根据评价结果的优劣,可将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分为三类,对每一类银行,按季或按月给予相应的窗口指导,特别是对具体某类指标评分较低的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如有必要还可以限制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某些具体行为或途径,以强化监管力度。

3.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约束和规范银行的对外投资行为,弱化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银行向国内的扩散效应。监管部门应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对银行投资境外证券产品和衍生产品实施专门的市场准入管理。对风险控制和评估能力弱、流动性监测评价指标得分低的银行在境外投资的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市场禁入,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4.审时度势促进金融深化,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国内外汇市场健康发展,引导银行外汇资产在国内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中国,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双顺差造成的外汇盈余是银行体系外汇流动性的主要来源。引导银行体系庞大的外汇流动性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是确保金融安全以及有效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金融深化是大势所趋,金融危机后各国在加强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监管问题上态度高度一致。对我国的外汇市场而言,不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是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市场活跃度受到抑制。因此,当前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拓展外汇金融产品的品种和应用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更好的吸收银行体系的外汇流动性。■

参考书目:

[1]中国人民银行文昌市支行课题组.外汇市场干预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实践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7).

[2]郝波.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波动性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7.

[3]杨荣,赵君.人民币美元市场流动性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9(1).

[4]陈小五.中国外汇市场的培育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瓦森德.流动性黑洞――理解、量化与管理金融流动性黑洞[m].姜建清,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6]孙红燕,刘志迎,孙海来.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J].经济论坛,2006(1).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4

关键词:供应链资本;供应商响应;实证研究;技术交流;管理交流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2-0079-05

供应商响应是指供应商快速、有效地回应采购企业需求的变化,是企业柔性响应客户需求的前提,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如何有效提高供应商响应是当前理论与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了采购企业与供应商间社会资本对供应商响应的影响,以期为采购企业实践提供指引。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供应链响应和供应链资本是当前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点问题,以下对供应商响应与供应链资本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大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供应商响应近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供应商响应的影响因素。Kim和lee(2010)从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信息系统合作的视角研究供应商响应,发现信息系统合作是提高供应商响应的重要因素[1]。Squire和Cousins(2009)从供应商制造能力视角,研究了供应商内部的生产模块化水平和生产柔性对供应商响应的影响[2]。Kim、Cavusgil和Calantone(2006)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了供应链交流系统管理和技术创新对供应链伙伴间的响应及企业的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交流系统的管理创新对伙伴间响应和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3]。Handfield和Bechtel(2002)研究发现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信任是提高供应商响应的重要因素[4]。

供应链资本从企业的社会资本研究发展而来,企业的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边燕杰、丘海雄,2000)[5],是企业中重要的无形资源。已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能加快合作各方资源的转移、增进组织学习、知识共享、信息交换,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

供应链资本是供应链内企业间由直接与间接的社会关系和结构带来的价值(Cousinsetal.,2006)[6]。当前这方面的研究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企业供应链资本的来源,如Lawson、tyler和Cousins(2008)发现采购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社会化过程会影响双方社会资本的形成[7]。Bernardes(2010)采用来自美国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发现战略供应管理是采购企业与供应商关系资本形成的重要原因[8]。另一方面是供应链资本对采购企业或供应商的行为和绩效带来的影响,如paulraj、Lado和Chen(2008)采用200多个来自美国企业的样本数据,发现采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可有效提高企业与供应商的绩效水平[9]。agus和Hassan(2008)的经验研究证实了采购企业与供应商的社会资本可显著提高制造企业的质量绩效[10]。Lin和Hsieh(2011)研究了汽车生产商的供应问题,并发现汽车生产商与供应商间的关系资本有利于汽车生产商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提升[11]。Krause、Hanfield和tyler(2007)对采购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供应链资本进行研究,发现供应链资本对采购企业的产品质量、发送速度和柔性有重要影响[12]。

从以上文献研究可知,虽然学者们将供应链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但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供应链关系资本的研究,且主要研究供应链资本与绩效的关系。本文将供应链资本划分为关系资本与结构资本进行研究,拓宽了供应链资本的研究范围;同时对供应链资本与供应商响应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供应商响应反映了供应商向采购企业转移资源的效率和程度,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假设

nahapiet和Ghoshal(1998)提出社会资本包括认知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认知资本指企业间共享的价值观、认知、行为准则等[13];关系资本由密切的个人交往、相互尊敬和信任等构成,其核心是相互信任(Lawson、tyler和Cousins,2008)[7];结构资本来源于企业间的关系结构,包括有无联接、密度、结构洞等,Koka和prescott(2002)提出结构资本来源于关系结构带来的信息量和信息多样化[14],Lawson、tyler和Cousins(2008)进一步提出,在企业与供应商关系中,企业与供应商间需要进行持续的交流,并提高交流的质量和范围才能有效地积累结构资本,因此,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管理交流和技术交流构成了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社会资本。在供应链资本研究中,供应链关系资本与认知资本难以有效测量,因此本文研究供应链关系资本与结构资本对供应商响应的影响,其中供应链结构资本包含管理交流与技术交流两个维度[7]。

本研究的最初构思来源于对企业实践的认识,笔者在工作和项目调研中发现供应商对采购企业需求变化的响应存在很大差异,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采购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社会要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理论分析上来看,随着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客户需求的变化导致企业对供应商的需求也经常发生变化,需要供应商快速响应才能使企业有效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与供应商间经过长期交易积累的供应链资本,以互惠和共同利益最大化为合作目标,是提高供应商响应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构建了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供应链资本与供应商响应的关系模型,并认为供应链资本不同维度间存在相关关系。

1.供应链关系资本与供应商响应

供应商响应是供应商对采购企业需求变化的有效回应,反映了供应商向企业转移有形和无形资源的程度和效率情况。当伙伴间具有强的社会关系时,在交易时更坦诚,能提供更优的资源或复杂的资源。Blyer和Coff(2003)提出社会资本能提高企业整合、再造和转换资源的能力,因为当供应链成员信任另一方时,他们更愿意无顾虑地与其他企业分享优势[15]。min、Kim和Chen(2008)提出供应链资本影响了供应链企业间的资源交换[16]。Handfield和Bechtel(2002)采用来自北美制造企业的97份问卷分析发现制造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信任关系能有效提高供应商响应[4]。信任是关系资本的核心,因此本研究提出:

H1:企业与供应商间的关系资本正向影响供应商响应。

2.供应链结构资本与供应商响应

采购企业与供应商为获得合作利益,双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有效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采购企业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中,采购企业与供应商间持续高质量的交流有利于双方参与到未来规划和目标设定中,供应商可以据此提前做好所需的新产品和零部件的研发、产能产量规模的调整、相关研究及生产人员的引进等工作,从而有效保证在下游企业真实需求产生时具有快速响应需求的能力(Kimetal.,2006)[3]。采购企业与供应商的技术交流可以使供应商参与到采购企业的产品研发中,有利于采购企业选择更合适的产品,供应商提前做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计划调整,有利于提高其生产柔性,进而提高其响应水平。采购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带来更多的非冗余信息,有利于提高供应链伙伴间的响应。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

H2: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管理交流对供应商响应有正向影响。

H3:企业与供应商间的技术交流对供应商响应有正向影响。

3.供应链资本不同维度间的关系

采购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管理交流和技术交流能够有效地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降低误解和摩擦,同时坦诚、开放的交流是增进关系资本的有效措施,如Lawson、tyler和Cousins(2008)在采购企业与供应商社会资本研究中,提出双方结构资本的积累对关系资本应有促进的作用[7]。Carey、Lawson和Krause(2010)在采购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研究中,采用英国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证实了采购企业与供应商间结构资本对关系资本有正向影响[17]。因此,本研究提出:

H4: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管理交流对关系资本有正向影响。

H5:企业与供应商间的技术交流对关系资本有正向影响。

采购企业与供应商的管理交流包括双方各层次管理人员间互动。双方高层管理人员的交流有利于双方达成共识,使双方在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合作,降低了合作中的障碍,从而有利于促进双方技术人员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本研究提出:

H6: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管理交流对技术交流有正向影响。

根据上述研究假设,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二、调研设计

(一)变量的测量

本文采用修改取向的量表开发方式对研究涉及的四个潜变量――关系资本、管理交流、技术交流及供应商响应进行测量,即各潜变量的测量尽量采用国外成熟量表,并根据中国情境对措辞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本研究的量表。关系资本的测量在Carey、Lawson和Krause(2010)[17],Cousins等(2006)[6]量表的基础上,采用双方高度互惠、各层次人员社会交往密切、双方相互信任、彼此尊敬四个测项进行测量。管理交流在Lawson、tyler和Cousins(2008)[7]量表基础上,采用双方高层经常讨论未来规划、管理人员经常讨论经营状况、各层次管理人员经常交流三个测项进行测量。在Lawson、tyler和Cousins(2008)[7]技术交流量表的基础上,采用双方技术人员保持密切的交往、双方技术人员频繁交流、双方在新产品开发中高度合作、通过非正式讨论获得供应商的重要技术信息、产品开发前双方经常进行技术交流五个测项进行测量。供应商响应的测量在Handfield和Bechtel(2002)[4]、Squire和Cousins(2009)[2]提出的供应商响应测量量表的基础上,采用前置时间短、快速响应咨询和解决问题、有效处理投诉、以采购企业满意的方式响应需求的变化、根据采购企业需求修改产品或研制新产品五个测项进行测量。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于2011年1月―2月在广州市获取66份预测试样本,采用预测试样本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后,形成证实问卷用于大样本调查。笔者于2011年3月―8月在珠三角进行大样本调查,问卷填答的对象为总经理或副总经理、采购经理与副经理、生产经理、销售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及采购主管或采购科长,共获取有效问卷206份。在206份有效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28家,占样本总量的13.59%;集体及其他企业20家,占样本总量的9.71%;民营企业107家,占样本总量的51.94%;三资企业51家,占样本总量的24.76%。样本企业行业类型涉及机械制造、计算机、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及服装、金属、塑料及橡胶制品、交通设备、化工医药等不同行业。在206份有效样本中,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50家,占样本总量的24.27%;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有77家,占样本总量的37.38%;年销售额在1亿元~5亿元的企业有49家,占样本总量的23.79%;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0家,占样本总量的14.56%。

三、数据分析

(一)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测量模型进行检验,具体来说,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进行三方面的检验:一是违反估计检验,如果模型输出结果有违反估计的情况发生,必须加以处理,否则随后的两种检验是无效的;二是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通过此项检验检查模型整体效度;三是潜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研究假设,本研究构建了关系嵌入性、管理交流、技术交流和供应商响应四个一阶潜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模型运行后未发现违反估计的情况,模型整体适配度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拟合指标均通过检验,表示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良好。

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琢与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对各潜变量的信度进行检验,采用平均萃取方差(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对各潜变量的效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四个潜变量的Cronbach?琢值介于0.803~0.892,组合信度CR介于0.850~0.915,均大于0.70的量表信度标准,表明量表信度良好。量表各潜变量的平均萃取方差aVe介于0.630~0.729,表明量表能解释其观测变量变异的比例介于63.0%~72.9%,aVe值均大于0.50的可接受标准。上述分析表明各潜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

以上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整体拟合指标良好,各潜变量的量表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因此,上述变量可以用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

(二)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amoS17.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资本与供应商响应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Bogozzi和Yi(1998)的建议,采用绝对拟合指数、相对拟合指数和简约拟合指数进行模型拟合评价。本文根据研究假设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运行后,未发现有违反估计的情况,模型拟合指标值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模型所有指标均超过推荐值的标准,模型整体拟合结果良好。

表4显示了本文的假设检验结果,笔者提出的六个假设中有四个研究假设获得支持,具体来说,H1、H3、H5和H6均在p

(三)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管理交流对供应商响应的直接影响关系并不显著,需要通过技术交流实现,也即采购方与供应商间仅就未来规划和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交流无法有效提高供应商响应,需要通过双方技术人员交流、新产品的共同研发和技术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供应商的响应。关系资本可以提高供应商响应,也即采购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信任、高度互惠等为特征的关系资本可以带来供应商响应的提高,而双方的技术交流可以显著正向影响双方的关系资本,也即双方的技术交流是关系资本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验证了Lawson等(2008)提出的双方频繁、密切的技术交流是关系资本来源的观点。

四、结语

供应链资本是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社会资本理论应用于供应管理问题,重点研究了供应链关系资本和以管理交流与技术交流表示的结构资本对供应商响应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管理交流、技术交流和关系资本三者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交流对供应商响应的影响最大,技术交流可直接影响供应商响应,也可以通过提高关系资本对供应商响应带来间接影响。管理交流需要通过提高技术交流才能提高供应商响应。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采购企业提高供应商响应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提高双方的技术交流,而双方高层及管理人员的管理交流对技术交流也是有重要影响的,因此,高频率的管理交流也是提高供应商响应的有效途径。以信任和互惠为核心的关系资本对供应商响应亦有显著影响,因此,增进双方的信任并在合作中有效实施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于提高供应商响应也具有积极影响。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拓展了前人的研究,一是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于供应链管理研究中,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二是对供应链关系资本与结构资本进行了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供应链关系资本的局限,并研究了供应链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供应链资本的认识和理解;三是研究供应链资本与供应商响应的关系,突破了以往仅针对供应链资本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局限,深化了供应链资本对企业影响过程和机理的认识。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仅将供应商响应做单维度的测量和研究,未来可尝试划分多维度进行研究;二是研究样本仅局限于珠三角制造企业,未来可采用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样本数据在更广泛的范围对模型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KimD.,LeeR.Systemscollaborationandstrategiccollaboration:theirimpactsonsupplychainresponsivenessandmarketperformance[J].DecisionSciences,2010,(4):955-981.

[2]SquireB.,Cousinsp.D.,LawsonB.andBrownS.theeffectofsuppliermanufacturingcapabilitiesonbuyerresponsiveness:theroleofcollabor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s&productionmanagement,2009,(8):766-788.

[3]KimD.,CavusgilS.t.,CalantoneR.J.informationsysteminnovation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channelrelationshipsand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6,(1):40-54.

[4]HandfieldR.B.,BechtelC.theroleoftrustandrelationshipstructureinimprovingsupplychainresponsivenes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2,(3):367-382.

[5]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6]Cousinsp.D.,HandfieldR.B.,LawsonB.,petersenK.J.Creatingsupplychainrelationshipcapital:theimpactofformalandinformalsocializationprocess[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6,(10):851-863.

[7]LawsonB,tylerBB.,CousinspD.antecedentsandConsequencesofSocialCapitalonBuyerperformanceimprovement[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8,(5):446-460.

[8]Bernardese.S.theeffectofsupplymanagementonaspectsofsocialcapitalandtheimpactonperformance:asocialnetworkperspective[J].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10,(1):45-56.

[9]paulraja.,Ladoa.a.,Cheni.J.inter-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asarelationalcompetency:antecedentsandperformanceoutcomesincollaborative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s[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8,(2):45-64.

[10]agusa.,HassanZ.theStrategicSupplierpartnershipwithQualityandBusiness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Science,2008,(2):129-145.

[11]LinC.-C.,HsiehC.-C..effectofrelationshipsinsupplynetworks:along-termanalysisintheautomotiveindustry[J].africanJournalofBusinessmanagement,2011,(7):2531-2544.

[12]KrauseD.R.,HandfieldR.B.,tylerB.B.therelationshipsbetweensupplierdevelopment,commitment,socialcapitalaccumulationandperformanceimprovement[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7,25:528-545.

[13]nahapietJ.,GhoshalS.Socialcapital,intellectualcapital,andtheorganizationaladvantag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242-266.

[14]KokaB.R.,prescottJ.e.Strategicallianceassocialcapital:amultidimensionalview[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2,(9):795-816.

[15]Blyerm.,CoffR.w.Dynamiccapabilities,socialcapital,andrentappropriation:tiesthatsplitpi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7):677-686.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5

关键词: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经常项目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8-0062-04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引发的经济深层次问题,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对于国际收支状况与外汇储备增长关系的研究,通常有经常项目差额论、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论、热钱论以及综合论。本文通过设定国际收支差额――外汇储备增长模型,从实证角度探讨国际收支状况与外汇储备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模型的设定

数据来源于《中国历年外汇储备》并经整理得来,实证分析均在软件eviews5.0中完成。

表1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长趋势图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常项目差额和外汇储备增长呈现明显的异方差,因此,模型对其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因数据的自然对数化变换不改变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而且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为叙述方便,下文经常项目差额简称CU,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简称CF、外汇储备简称Re。

一般来讲,外汇储备的当期增量与当期经常项目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前期外汇储备有关。因此,可建立如下模型:

ln(Re)t=α++∑mi=0βiln(CU)t-i+∑nk=0γjln(CF)t-j+

∑hk=1φkln(Re)t-k+υt(1)

模型中,α为常数,t为时间趋势,i、j、k为滞后期,m、n、h为最大滞后期,υt为扰动项。由于ln(Re)、ln(CU)、ln(CF)都为流量,所以模型(1)中的i、j为差额转化为储备,即分别每增加一单位的差额所能增加的外汇储备额。例如,若βi为正,说明经常项目差额每增加一单位,外汇储备增加βi单位;若βi为负,说明经常项目差额每增加一单位,外汇储备减少βi单位。

二、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

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只有建立在协整关系基础上的变量,数据才是牢固的,统计性质才是优良的。

由于CU、CF、Re三者都是时间序列,而对于非平衡时间序列,外在冲击则会对变量产生持久影响,依据非平稳序列所作的回归分析可能导致“伪回归”。为此,我们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法,利用eviews5.0软件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即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为了保证三个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我们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法,即aDF法分别对ln(Re)、ln(CU)、ln(CF)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模型如下:

ln(Re)t=α0+α1t+α2ln(Re)t-1+∑tj=1α2ln(Re)t-j+δt(2)

ln(CU)t=β0+β1t+β2ln(CU)t-1+∑tj=1β3jln(CU)t-j+δt(3)

ln(CF)t=γ0+γ1t+γ2ln(CF)t-1+∑tj=1γ3jln(CF)t-j+δt

(4)

表21994年-2006年我国经常项目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外汇储备增量的aDF检验

注:D(ln(CF))为ln(CF)的一阶差分,D(ln(CU))为ln(CU)的一阶差分,D(ln(Re))为ln(Re)的一阶差分,C为截距,t为时间趋势,K为滞后期数。

通过检验,1994-2006年ln(CF)、ln(CU)和ln(Re)在5%的显著水平下无法拒绝单位根过程,但三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因此,可以通过对差分后的数据用Johansen方法,选择有截距没有时间趋势的类型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Johansen检验

表3Johansen检验

注:*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3表明,变量ln(Re)与变量ln(CF)、变量ln(CU)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说明变量ln(Re)与变量ln(CF)、变量ln(CU)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选择没有一阶滞值的关系,可以得到协整方程:

ln(Re)=-0.7351+0.6686ln(CF)+0.5988ln(CU)

(5)

(S.e=0.0331)(S.e=0.0541)

(t=-20.2123)(t=-11.0659)

(5)式说明,ln(CU)、ln(CF)都和ln(Re)正相关,即随着ln(CU)、ln(CF)的增加,ln(Re)也在不断增加,转换的比例分别为59.88%和66.86%。

三、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长的方差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差分解

从协整分析结果看,ln(Re)、ln(CU)、ln(CF)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于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量的关系复杂,在小样本下利用Granger检验不能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量的单向因果关系,因此考虑采用方差分解法。

方差分解的核心是:通过系统内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方程信息相关联的多个部分。通过对ln(Re)、ln(CU)和ln(CF)序列进行的方差分解,运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ln(Re)、ln(CU)与ln(CF)的方差分解结果

表4中,ln(Re)、ln(CU)和ln(CF)分别代表以ln(Re)、ln(CU)和ln(CF)为因变量的方程信息对各期预测误差的解释度,每行相加是100。预测误差来自以ln(Re)序列为因变量的所组成的方程信息。由表中信息可以看出从第6期开始,方差分解结果趋于稳定,来自ln(CU)序列方程信息的影响占ln(Re)预测误差的1.68%,来自ln(CF)序列方程信息的影响占ln(Re)预测误差的12.90%,来自ln(Re)序列方程信息的影响占ln(Re)预测误差的85.42%。据此可以认为,长期来看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较强,而外汇储备自身的积累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最强。

(二)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推断出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动从短期波动到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即:

ln(Re)t=λ0+λ1ecmt-1+∑mi=1λ1iln(Re)t-1+∑ni=1λ2iln(CU)t-1+∑ki=1λ3iln(CF)t-1+εt(6)

在(6)式中,ecmt-1项式为误差修正项,用来刻画ln(Re)、ln(CU)和ln(CF)的非均衡程度。m、n、k为滞后期,εt~(0,σ2)运用Hendry的一般到特殊的模型方法,可得到下面的动态方程:

ln(Re)t=0.2578+1.1754ln(Re)t-1-0.8829ln(CU)t-1-0.4584ln(CF)t-1-0.2059ecmt-1

(7)

(0.2584)(0.9440)(0.4643)(0.3763)(1.0515)

(0.9975)(1.2451)(-1.7846)(-1.2184)(-0.1958)

(7)式中,R2=0.47,系数下第一行为标准差,第二行为对应的t检验值。从回归方程(7)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原理。当差额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平均每年可以按20.59%的速度向均衡状态调整。在短期,外汇储备增长受滞后1期的经常项目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和自身滞后值的影响。

四、结论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结论

1.在长期中,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密切相关,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向外汇储备增量的转化效果明显强于经常项目;短期中,二者对外汇储备增量的影响在伯仲之间。

2.外汇储备长期以来的累积,加速了外汇储备增长。这种自身积累的惯性,在双顺差的作用下,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3.外汇储备增长不仅是双顺差的必然结果,更主要是受储备导向及缺乏储备经营渠道等形成自身积累的影响。

(二)形成原因

1.资本项目顺差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原因。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上升又是导致该项目顺差的主因。这是因为:一是资金天然具有趋利性。随着对外开放,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利润和利润前景,对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之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热钱流入有相当动力。二是众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吸引外资的政策,招商引资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同时“宽进严出”的管理政策,对资本流出一直实行严格的管制。三是推进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收购与兼并,从而大量引入股权资本。这些都造成了我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导致资本项目大量顺差,并最终转化为外汇储备。

2.人民币升值预期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受本外币利差缩小、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一方面,国内股票、房地产市场价格高企,对资本流入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受境外筹资规模下降、国内贷款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重新摆布境内外外汇资产,减少对外证券投资,使得证券投资流出减缓和其他投资净流入增加。同时货币错配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交互作用,加速了资本流入。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认为: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即随着美元债权的积累,美元资产持有者会越来越担心美元资产不断转换成本币资产,迫使本币升值。我国作为国际债权国,不能以本币提供信贷,债权也不能以本币计值,只能大量持有美元资产,储备资产的累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资本大量流入,又使储备资产在累计中叠加。

3.储备型导向是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最直接原因。一是“有备无患”的管理思想造成外汇储备的“备而不用”。长期以来,我国在外汇储备上存在着为储备而储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消极或被动地持有外汇储备,片面认为外汇储备越多越好,有备无患,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动用外汇储备。这种思想导致在外汇储备管理上忽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风险管理,忽视运营效率、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使外汇储备管理陷入僵化、呆板、缺乏灵活性。二是“用而无备”进一步加大了外汇储备规模。受长期“备而不用”的惯性思维影响,人们在对外汇储备能不能用、该如何用的问题上认识模糊、步伐艰难,对外汇储备“不会用”、“用不好”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人才少,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和方式缺乏等等。

五、强化储备经营管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建议

一国拥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一国应对突发事件,提高防御风险能力,然而过高的外汇储备也会对一国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风险。在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态势下,本文认为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资本项目均衡管理,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把高额的外汇储备用之于国家财富、国民福利的增长之中。

(一)强化均衡管理,平抑资本项目顺差。一是创新均衡管理方式。均衡管理不仅是资本流出入的内部均衡,同时也是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逆顺差之间的外部均衡。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先生(Johnwilliamson)指出的:“引资国必须把资本流入转化为经常项目逆差”。换言之,对应于每一笔资本项目下的流入都应在经常项目下有一笔流出(经常项目逆差)。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强化均衡管理应在资本流出入均衡的同时,重点考虑如何用资本项目逆差来平衡经常项目顺差。如可相机抉择地采取资本管制措施,对资本流动直接或间接征税,提高短期资本流动的成本,减缓投机性资本流入。二是完善利用外资政策。进一步明确吸引外资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外国资源以弥补本国资源不足,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外资投向,坚决克服盲目引资、形式主义引资的做法,取消引资优惠政策,统一内、外资国民待遇,规范地方政府引资行为,制止地方政府对引资的政绩考核,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效益,真正把通过借债或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而得到的外汇用于购买外国资本品、技术、管理和市场网络等上来。三是拓宽资金流出渠道。继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放宽资本流出限制,实行意愿结售汇,积极推进QDii制度,拓宽个人对外投资渠道。通过扩大资本输出缩减资本项目顺差,以海外生产经营的扩张及与国内经济的内外联动,合理配置内外资源、调节国际收支。

(二)增强汇率弹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是坚持市场化,不断完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管制的资本流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更大程度地增强汇率浮动,逐步释放汇率升值压力。二是健全外汇交易市场。增加市场交易品种,扩大市场主体,丰富市场交易工具,不断完善外汇零售和银行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放松银行、企业和个人参与外汇交易的管制,允许企业购买外国债券,激活B股市场,进一步强化意愿结售汇,健全做市商制度,开放银行间外汇市场,探索建立企业间外汇交易市场,满足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境内个人财产性收入增长需求。三是完善基准汇率形成机制。在合理、均衡的前提下,逐步扩大人民币基准汇率浮动区间,放宽单日最大幅限制,增强汇率弹性,提高投机资金风险成本。四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支付结算范围,鼓励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促使人民币汇率更多地决定于市场供求关系。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按照imF外汇储备管理指南,外汇储备作为一国财富象征,在达到充足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目标后,应着重考虑收益性。根据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和收益特性,可将外汇储备分为流动性部分和投资性部分,流动性部分主要用以维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不以收益为目标,由中央银行管理;投资性部分,则应以保值增值为目标,追求尽可能高的收益,交由外汇储备管理实体来管理和运作。就我国而言,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当务之急就是优化储备资源配置,提高储备资产收益率。一是多元化配置储备资产。着力优化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针对近年来美元的“战略性贬值”,为维护国家利益,应合理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减少美元资产占比,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在当前美元持续下跌、黄金价格稳中有升的情况下,发挥黄金的储备保值功能,在国际储备中增加黄金储备,确保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多样化运用外汇储备。投资性储备的运用应密切联系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战略,结合国家重大政策和产业调整,注重与国家资源战略、能源战略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合。如设立战略发展基金,选择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对国内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研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对外战略性投资坚持债券储备与实物储备有机结合,适当增加长期债券、股票等直接投资,加大对国内紧缺的石油、矿产等战略物资储备的进口,转化外汇储备;积极用外汇储备置换高息外债;向有潜力的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注资;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设备等等。三是分散化持有外汇资产。贯彻落实“藏汇于民”战略,采用储备资产证券化等方法,让居民、企业和机构更多地持有外汇,形成由货币当局(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政府机构(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和企业与居民(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共同持有的外汇储备格局。四是专业化吸纳储备经营管理人才。尽快培养和吸收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操作人才,提高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晓炼.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外汇,2008,(3).

[2]夏斌.关于金融改革和金融竞争的几个问题[J].济南金融,2007,(4).

[3]余永定.双顺差正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DB/oL].新浪财经,2006,(7).

[4]张锐.中国外汇储备的理论解读[J].对外经贸实务,2007,(4).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6

关键词:政府性资产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48-02

一、政府性资产的涵义及范围

所谓政府性资产,是指一级政府在法律赋予的范围内,运用公权力为履行职能向社会提品或公共服务而占用的资产、政府投资建造并已竣工结算的公用(公益)性设施以及政府控制的无形资产、其他公共资产的统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部政府性资金、部门存量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其他无形资产。

二、政府性资产在日常管理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行政经费没有严格执行预算标准,随意性较大,极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影响政府性资金使用的效益

在部分乡镇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乡镇行政经费开支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招待费开支没有相关的硬性指标约束,调整预算也没有履行任何手续,执行的随意性较大。如2009年我局在某乡镇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该乡镇2006年至2008年三年行政经费来源1762万元,行政经费开支2554万元,支出大于收入792万元。特别是2008年行政经费开支是年初预算的3.18倍,且并无调整行政经费预算的手续,行政经费支出严重挤占了专项基金。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性资金的浪费,影响了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资产滞留账外且缺乏监管,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从审计已揭露的情况看,某些单位存在一定数额的账外资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政府新投资项目建成后,验收、移交、进账不及时形成账外资产。当前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恰是资产形成后的验收、移交、入账等方面。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和国有建设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简化验收程序,弱化竣工验收等问题;在资产移交、入账等工作上管理和监督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由此导致相当部分的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资产成为账外资产,为审计的绩效评价增加难度,也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如我县某一投资公司,主要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成立至今已投入近28个亿的建设资金,现大部分项目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但仍挂在该公司的“在建工程”账,未结转至资产使用或相关管理单位账面进行核算,形成了“使用单位不占有,占有单位不使用”的分头管理格局。

2.资产移交监管不严形成账外资产。部分单位在进行撤、并、分等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资产调配后,未及时办理资产产权变更手续,在已使用资产的原所有权人注销、灭失等情况下,无法进行产权登记变更,造成在用的资产成了账外资产。

如我县在某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原撤并乡镇的28家企业占地684亩,房屋44幢未建立固定资产账,对外投资248万元亦未建账,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未妥善保管。由于年限已久,加上领导和知情人士已调离,很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政府性资产长期置于账外,不仅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告不实、权属界定不清等问题,而且,由于资产账外流转,脱离了单位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制约,容易带来政府性资产的不当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并可能滋生腐败等现象。

(三)部分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

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原因,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入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理范畴,使得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以及所产生收益的监督管理机制执行不严,且由于办理“非转经”手续后需固定缴纳国有资产占用费等因素,造成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经审批,直接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从而获取部门收益。多年来的不断积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未经审批的经营性资产规模相当大,管理状况相当混乱。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1.缺少有效管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目前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但由于政府性资产管理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够完善,政府财政部门所负的综合管理职能往往只控资产进出,对资产的日常经营管理监管较少,造成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而且对经营者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约束,造成政府性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等。从审计情况来看,部分资金出借或固定资产出租未收取资金占用费及租金情况时有发生。如在我县某镇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该镇有一砖瓦厂转让给个人,评估价26万元,承租集体土地73亩,年租金3.6万元,根据承租人承诺,尚欠该镇工业公司租金7.2万元,承诺在下次拆迁赔款中支付。但承诺至今两年多时间尚未收回,而该乡镇也未履行任何催讨手续。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信贷资产交易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交易机制多元化、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场所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发展要求,而信贷市场仍是我国会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信贷市场的发展及其变化趋势将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实现信贷资产交易改革的历史性突破,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均衡配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完善信贷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近年来随着市场发展,建立一个疏导其风险信贷资产交易平台已经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在信贷领域,在其他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领域也存在同样的流动性需求。比如说信托产品市场,保险资产市场,金融租赁产品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都存在流动性不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流动平台建立。金融资产交易所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样一个新兴金融组织设立目的就是要推动我国巨额存量金融资产流动,增加我们金融市场厚度。进而促进包括商业银行在内金融改革改变经营模式,释放金融风险。

过去由于我国没有公开的专业化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无法进入市场进行公开转让交易,流动性差,即便有交易,也是地下交易或一对一谈判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2010年5月30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家创新型专业化的金融资产交易所,是财政部指定的金融类国有资产交易平台以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指定交易平台。业务范围涵盖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信贷资产交易、信托产品交易、债券产品交易、私募股权交易、黄金交易等,为各类金融资产提供从登记、交易到结算的全程式服务。这次挂牌转让交易的信贷资产与不良金融资产不同,是属于银行的正常贷款,银行之所以将部分正常贷款拿来进行公开转让,是为了调整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调剂银行间信贷资产需求,增强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扩大信贷资产规模。

2010年,9月20日,国内第一个《信贷资产交易规则》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这一《规则》对于推动全国信贷资产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将起到示范作用。

2011年上半年,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资产交易额突破1500亿,一方面显示出市场对于金融资产交易所平台巨大需求,另外一方面充分显示出市场的潜力。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所已经成为财政部指定金融国有资产交易平台。

2010年9月25日,《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签署暨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工行、农行、中行等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签署了《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的签署和交易的启动,对于规范发展我国贷款转让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优化银行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潜在金融风险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满足资本约束要求、主动管理资产的产品与手段,也符合当前国际金融改革形势的变化与要求。

二、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6—2007年之间,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经历过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但因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而引发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资产证券化发展过度,所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也相应放缓。2008年10月,央行批准浙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6.96亿元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虽然数量不大,但趟开了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性的新路子,为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实践经验。2011年08月18日,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

利率的市场化将有利于实现资金融通的市场化、资产交易的市场化以及资金流动的市场化,是整个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其一,资产证券化具有转移风险和扩大流动性的基本功能,这两项基本功能分别从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存款利率市场化来推进银行业的利率市场化。其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即衡量不同期限债券所对应的不同收益率的曲线,该曲线即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曲线”,是市场进行合理定价的基础。其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可以促进资金的跨市场流动,从而推进利率市场化。最后,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从而促进基准利率的形成。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不仅完善了债券市场中的收益率曲线,并丰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债券种类,这样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也增加了,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也能够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使得公开市场操作对银行同业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可以从丰富债券种类和完善收益率曲线两个方面来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的效率,这对促进基准利率的形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三、吸收国际经验,完善监管制度

每个信贷资产交易市场路程千差万别,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是国际信贷资产交易市场发展历程、尤其是发达市场国家中该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大多都有其共性,并得以有力地促进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

信贷转让市场在国际上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球前三大信贷转让市场分别为美国、欧洲、亚太地区的信贷转让市场。

美国的信贷转让市场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也最为成熟。美国的信贷转让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70年代。1988年,第一个投资于贷款市场的共同基金pilgrimprimeRatetrust成立。这些非银行类购买者的加入,加大了市场对贷款资产的需求,增强了市场的融资功能。从市场规模看,美国信贷转让市场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贷款定价服务公司(LoanpricingCorporation.LpC)的数据显示,1991年美国贷款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为80亿美元,至2003年达到1445.7亿美元,增长了近18倍;而2003年其贷款一级市场的发放量只比1988年增长了6倍,可见二级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一级市场。

欧洲信贷转让市场的发展要晚于美国,但发展势头迅猛,目前以银团贷款转让为主。根据LSta提供的数据,2006年欧洲市场的信贷转让交易量约为250亿美元,而2007年前三季度则已达到640亿美元。亚太地区的信贷转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大量交易集中于信用等级较高的信贷资产。从国际经验来看,贷款交易产品一般都具有个性化、交易要素相对复杂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等特点,且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是贷款交易市场的主体,因此,贷款交易适合在场外市场开展。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信贷转让市场现状,为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重点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推动信贷转让标准化管理

美国LSta等行业组织成立之后,不断推动信贷转让流程、相关合同文本标准化,同时也致力于形成信贷转让的行业惯例,规范清算流程、保密责任以及明确交易关联各方的权利义务等,其标准化建设领域甚至还涵盖了贷款一级市场的标准化。而一级市场的标准化对于推动信贷转让二级市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使得信贷资产更容易被二级市场认可,从而能大量节省交易成本。行业组织的这些努力降低了交易成本,缩短了交易周期,极大地推动了信贷转让市场的发展。

上文提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为贷款转让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法律文本,是贷款转让交易的基础性法律文件,主协议及《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规则》为贷款转让平台构建了完整的市场制度体系。下一步,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信贷资产交易、会计管理方面的操作细则,明确相关方法律责任,明晰交易流程,增强信贷资产转让的可操作性,更好地维护交易双方权益,降低交易风险。

(二)引入并培育信贷转让市场的投资者

从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上世纪80年代末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信贷转让市场向标准化、透明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市场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加入,从而扩大了市场的规模。

我国贷款转让平台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丰富市场交易主体,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包括积极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交易成员,适时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参与交易。

(三)推动评级、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在信贷转让中发挥积极作用

评级机构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风险,从而对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如LSta与标准普尔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指数产品,来反映信贷转让市场的整体走势。美国市场上有专职服务于信贷转让市场的律师事务所与律师群体,主要的评级机构也都设有专门负责信贷转让评级业务的部门。

我国贷款转让平台的发展和完善,也需要引入独立评级机构,由其评估待转让资产的质量及公允价值,以防范转让的道德风险。

四、信贷资产交易的监管建议

首先,建议监管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渐进完善市场后续的监管制度。对处于初创阶段的信贷转让市场,监管部门可考虑本着探索性尝试的态度,在监管导向上尊重市场自身的原创精神,鼓励市场参与各方积极创新,采取“先激励、后约束”的策略方针,注重制度监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结合,通过渐进式的规范与完善推动市场向前发展。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8

关键词组织学习R&D国际化策略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过去10年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识、技术能力以扩大企业对知识的占有、使用和垄断以保持跨国经营企业的特定优势,具体表现在对R&D活动的重视和R&D活动的全球化扩展。跨国经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R&D网络有两个基本动机:将企业的核心技术适应各国各地区不同的环境,促进企业知识的开发;获取国外技术知识,促进企业知识创新。

1企业R&D国际化进程中的知识流动

1.1知识创新的关键———知识流动

基于资源的观点,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特资源的集合体,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研究表明隐藏在企业背后并确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所掌握的知识。所以在企业的整个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根源,而且跨国企业通过分散于全球的生产、R&D、销售部门之间的企业内部合作可以有效率并有效果地进行知识转移和知识开发,这是跨国企业(mneS)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mneS存在的主要原因。虽然外部市场机制日益复杂,但是相对于仅依靠外部市场机制获取有限知识的当地企业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开发方面仍处于相对劣势有两个基本原因:其一,知识往往具有隐含性,不可交易的成分,这部分知识难于通过市场机制复制和转移。但是,企业的团队生产形式需要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隐含性知识资源。其二,很多竞争者同时也可以从外部市场获取相关知识,无疑通过市场机制获取的知识不会相对竞争对手形成优势。

1.2影响部门之间知识流动的因素分析

为了促进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必须考察影响知识流动的因素。由于知识在企业网络内的流动可以从个别单位的行为、单位之间的联合行为,以及整个网络的行为三个角度去研究。

(1)部门当前知识存量的价值。部门当前知识存量的价值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①进入方式。跨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兼并三种方式进入国外。由于不同进入方式建立起来的部门知识存量的价值不同;②部门规模。规模大的部门比小规模部门具有更丰富创造新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存量,也更能创造出对其他部门有价值的隐性知识;③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往往是技术、市场、管理理论的潮流引导者,地理上处于越发达国家的部门,其知识存量对位于不发达国家的其他部门越有价值。

(2)部门知识共享动力。即使在同一跨国企业内部,仍然存在部门之间的竞争,拥有独特知识资源的部门希望在企业中获取或保持“相对优势”,获得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及获得长久的资源支持,希望保持对独特知识资源的垄断者地位,不与其他部门共享,势必造成知识分享动力不足,影响这一部门的知识流出。Levitt与march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经验知识的扩散往往对拥有这些知识的组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提高影响部门共享动力的因素,平衡囤积知识的倾向,将促进部门知识的流出。例如,部门管理者的薪资不仅与本部门的绩效有关,也与关联部门的绩效有关。

(3)知识交流渠道的丰富和开放程度。知识的交流渠道的广度和开放程度依赖于部门之间的联系,部门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有效,知识就能得到越多、越好地交流。知识的交流渠道可包括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前者如常设的与部门外联系、交流的职能机构;从全球各部门调集的为某项任务而形成的任务团队;参加定期举行的专项会议等等。而后者则是在工作中形成的员工个体之间自身知识、技能、经验的交流。总之,企业内知识交流渠道越丰富多样,越开放,知识的流动性越强。

(4)部门获取知识的动力。部门获取知识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①部门管理者。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有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如一些具有较高自我防范意识的管理者,拒绝任何表明自己落后于人的信息。海外R&D部门的管理者不仅是企业技术转移的人,也是学习的人,提高部门管理者对获取知识的激励,可以有效提高部门获取知识的动力;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如果部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越容易感到其他部门知识的价值,将知识的流入作为在当地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

(5)吸收能力。即使置于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个人和组织对获取新知识有不同的要求和吸收能力,即认识新知识价值的能力、消化能力、最终应用并改变部门行为的能力。有两方面因素决定部门对知识的吸收能力:①自身知识存量的范围和结构。如果部门知识存量中有丰富的与流入知识相关的内容,则表现出对这部分知识较强的吸收、消化和应用能力;②管理层中人员本地化的程度。如果管理层中人员本地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来自总部或其他部门,其与总部或其他部门在价值观、知识的交流方式、理解力上有共识,将促进知识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

2R&D国际化进程中的全球学习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跨国企业的海外R&D部门的职能已不限于仅将母公司的技术转移到东道国,也由于各国的技术能力普遍发展,跨国R&D部门更致力于从东道国获取独特的知识资源为全球市场开展创新活动。mneS通过海外R&D部门获取东道国独特知识资源的能力依赖于融入东道国环境的能力和在技术创新社会系统的根植程度。mneS现已成为主要的知识创造型组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发展跨国学习能力:

2.1国际分散R&D部门的组织方式

海外分散的R&D部门拥有较高的自,充分利用广泛的外部知识创新网络吸收、创造新知识,日益承担着影响整个企业的战略性角色。跨国企业协调全球分散的R&D部门往往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是如何保持对R&D部门的控制和其享有的自之间的平衡;采用不同的协调机制保证有效的知识交流。

2.2与学术机构的跨国合作

学术机构是各国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主要的基础性科研任务,特别是风险性大的由国家资助的公共基金项目。同时,科学和技术专业之间的传统屏障被打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差异缩小,也为mneS与各国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这已成为mneS全球学习战略的一个主要方面。

2.3与当地科技人才市场联系的人力资源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仍然是拥有知识的主体,掌握更多、更新知识的人才也仍然是企业的稀缺资源。面临的管理问题是把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化,使其符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首先是能否激励员工把个体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其次是能否创造一个使员工有机会实现共享;其三是能否对拥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区别并且集成。

3促进企业R&D国际化进程中组织学习能力的相应策略

3.1系统思考

21世纪,知识经济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国际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扩散速度加快,企业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提出系统思考这一当代管理新理念。系统思考要求跨国经营企业按区域分工的各R&D部门不能仅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追求利益最大化,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这是影响企业内部知识流动的一个基本原因。而因把跨国企业看作一个组织实体,看到企业各部门,各项工作要素之间及与系统的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更新的适合市场变化的产品,而其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过程,从创新设想的产生到创新方案的形成到创新成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产生的各个阶段,需要分散于各国的R&D部门相互交流和协调,发挥各自的知识优势,并经过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合,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形成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3.2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企业内部最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隐性知识。在海外R&D部门建立和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包含相当大的隐性成份,这些知识难以在部门之间流动并复制,需要特别设计的方法和有意识的管理,将这部分知识编码并转移为隐性知识或者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则和程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制度化是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的前提。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产品和地域上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应当考虑在全球运作的网络之中合理地分布资源。企业作为一个整合的实体,只有分散于全球的各个部门有效配合,采用系统性思考,才能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并形成具备高效知识流的学习网络。在这一网络中,每一个包括海外R&D部门和总部的节点都在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新中发挥作用,每一个节点的知识都被整合进整个网络中去,以便被转移到需要的任何地方。

3.3积累并转化组织学习的经验

Johnwiley和Sons指出,兼并形成的海外R&D部门比新设组建的R&D部门拥有较强的R&D能力,因为前者已经拥有相当的组织学习的经验,而后者的知识和经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从总部输入,随着后者学习经验的丰富,其R&D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这说明如果企业在跨国组织学习方面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企业的全球R&D能力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即通过对组织过去经验的总结获得企业的常规知识与作业知识,从而指导相似项目的运作,这也是知识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由于这部分绝大多数是隐性知识,从已设立海外R&D部门的学习经验中积累、总结、激活一般性的经验,将有利于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enebelderbos,entrymode.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R&Dinforeignaffiliates:evidencefromJapanese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24)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9

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原名河北省产权转让中心),1996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隶属于省财政厅,1999年9月加挂河北省国有资产事务中心牌子,2004年2月由省财政厅划归省政府国资委,并正式更名为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是省政府国资委选择确定的唯一一家从事全省国有产权交易的产权交易机构,是不以赢利为目的,为产权交易提供服务并履行监管职责,实行自律管理的事业法人。截至2008年年底,河北产权市场完成产权交易项目3711宗,交易金额449.70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262.68亿元。《中国产权市场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河北产权市场的交易金额在全国22个省及5个自治区中排名第一。

厚基础促规范,着力营造四个环境

法律环境:2003年8月,省政府颁布了6号令《河北省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公布了第3号令《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3月份出台《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办事处管理暂行办法》。

制度环境:根据国务院国资委3号令和省政府6号令的规定,省产权中心对产权市场相关规则进行了健全与完善,重新修订了《中心章程》、《挂牌公示办法》、《产权交易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产权交易程序》、《产权出让申报书》等相关配套指导性文件和制式文书,为产权交易工作建立了规范、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形成了高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市场操作模式,对规范产权交易行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挂牌公示办法》对产权信息的程序、方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企业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理论环境:随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省产权中心深入进行产权交易理论的探索,取得“两书两报告一课题”的研究成果。2002年10月出版《产权交易实务》,2004年结合国企改革的纵深发展以及产权交易面临的新任务编著《产权交易》,同年10月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目前已被很多产权交易机构列为业务指导工具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产权交易专业将其选为学生教材。2008年9月,中心组织编写的《产权交易学》作为中德产权交易合作项目成果,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正式出版,被誉为产权交易的实用教材。“规范建设中国产权市场课题报告”与“企业产权交易统计课题报告”的研究成果被国务院国资委采纳,《构建河北产权交易大市场实证研究》课题获2004年8月河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软硬件环境:产权中心现有40名员工,全部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1名博士,8名硕士,30名本科,30人获得中级职称,10人获高级职称。具有从事产权交易工作所要求的经济、金融、法律、财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专长和知识结构。2008年11月4日,中心搬迁到位于石家庄市中心金融圈的庄家金融大厦,总面积5000平方米,功能健全,包括产权交易区、股权托管区、会员服务区、业务服务区、行政办公区五个功能分区,能够完成产权登记、信息、产权转让、股权托管、资金往来、网络建设与维护、法律政策服务、交易监管、项目评价及成交确认等多项职能,具备了一个现代化、多功能的有形产权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硬件条件。

重创新求发展积极开展四项业务

产权交易: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十多年来,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己任,在规范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程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已经发展成为国有产权退出的阳光通道,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区域性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路径。中心既是我省国有产权转让的法定场所,也是全省统一产权大市场的龙头,在统一信息、统一交易规则、统一出具交易文件、统一监管制度的前提下,与分布在10个地市的分支机构形成规范有序、统一联动的区域性产权大市场,不仅在规范国有产权交易、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促进其他产权包括股权、债券、物权和知识产权的流动重组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河北产权市场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产权合理流动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国有产权重组和有序流动重要枢纽。对于河北省电机硅钢片套裁中心等涉及职工安置、企业未来发展因素比重较大的交易项目,探索招投标的方式进行交易,规范地完成了受让方征集、意向受让方资格审查、对意向受让方尽职调查以及在监察部门监督下的评审委员会抽取、受让方案评审等程序,圆满的产生较理想的受让方,对职工安置有了稳妥的保证,对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达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河北省套裁中心也由评估值的-478万元,通过招标,成交价达50万元。在以往单项资产、股权等简单项目的拍卖基础上,对于河北省旅游汽车公司、河北省水产供销公司等已经稳妥安置职工的整体产权交易项目,积极探索采用拍卖方式进行交易,以达到国有资产交易价值的最大化。对于这样的交易项目,严格审核意向受让方,在对全部意向受让方提出相同的承接债权债务、安置职工等相同的转让条件的前提下,体现价格最大化的原则,通过拍卖,价高者得之。河北省水产供销总公司整体产权净资产评估值为-153.98万元,转让底价1万元,通过拍卖方式,最终成交价155万元,增值154倍。

股权托管:为加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股权管理,防止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非法交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股份公司健康发展,省产权中心积极开展了我省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股权托管工作,初步摸清了被托管企业股权结构比例及股份变化情况,建立了托管档案,为托管股份提供分红派息、协议转让等规范服务。同时制定了《河北省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及法人股权操作办法》、《股权托管申请书》、《股权托管协议书》,印制了股权证账户卡、分红资金卡,开发了股权托管软件,建立了股权托管数据库,完成了多家企业分红派息、股本回购、派送等业务,受到企业和广大投资者的欢迎与认可。稳步推进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转让工作。2003年省产权中心作为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试点单位,与天津、河南等地同时开通了托管股权挂牌转让系统,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实现有序流动提供了规范的市场平台,通过两年来的运行,省产权中心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流转体系基本成熟,企业、市场、股民对这一市场模式逐渐加深了了解,股权托管挂牌系统基本实现了股权的规范、有序流转。省产权中心做了大量市场服务、信息披露和规范流转等相关工作,根据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的统一部署,遵循严谨、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转让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挂牌股权的有序流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行政事业资产处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公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预防和制止腐败的有力措施。省产权中心在做好企业产权交易的同时,将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和事业单位改制等所涉及到的资产和产权交易也全部纳入到省产权交易大市场中来,采取全部进场、公开交易的形式,有效地堵住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完善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2008年年底,产权市场公开处置了省监狱管理局、省考核办、省企业工委、省教委、省交通厅等省直单位的多项行政事业资产,资产总额2.9亿元,成交价格比评估价平均增值30%以上,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黄金交易:中心在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与北京产权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开展实物黄金销售及回购、au(t+D)延期交易业务,提升产权市场投融资水平。

展望市场前景努力赢在未来

2005年,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向的提出,建立场外交易市场的运作重新开始,《证券法》、《公司法》对证券的公开发行和募集发行作了明确的界定。2006年底,天津市在天津滨海新区申请设立柜台交易市场,并已由国家发改委的会签中,同时,中国证监会成立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公室,而《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办法》有望在近期出台,监管这些将来有可能在柜台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轮廓和发展方向已然显现。

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交流篇10

关键词:采购供应;管理;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采购供应的目标及主要业务环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确保所需物资及时供应,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发展有竞争力的供应商,提高采购物资质量;增强供需双方之间的协作,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库存占用,减少财务成本;提高采购物资的性价比,提高公司竞争力。

为达到上述目标,企业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采购组织结构,按照“强化管理,理顺职能;明确职责,规范业务”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物流采购管理平台。一般应具有计划、招标、商务谈判、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检验、供应商管理、绩效管理职能,这些业务环节既要尽可能保持业务简化、流程顺畅又要有互相监督、制约,对采购管理提供有效的体系保障。

二、充分发挥计划管理的“龙头”作用

计划管理是采购供应中的重要环节,计划管理能够“整合”合理的采购方案,能够科学安排和合理均衡采购业务工作量,能够进一步“细化”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掌握全面的数据并通过综合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计划管理对采购需求进行精确的分析、预测、确认,掌握与采购需求相关的详细信息。依据库存量、在途量、消耗周期、交货周期设置采购点,合理确定采购数量,尽可能减少缺货和库存占用过大。通过精细化的计划管理,保证需求计划及时准确,提高预见性,尽可能集中批量采购,减少紧急采购,为控制采购费用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各种采购物资的采购模型,对物资的库存信息、制造周期、消耗周期、采购渠道、价格等信息进行分析,依据不同特点选择定量订货法或定期订货法进行有规律采购,控制合理库存。

三、加强物资检验专业管理,保证材料质量

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行采购,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要求选择信誉好、业绩优秀、规模大的生产商。采购部门应对重要物资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包括生产环境、原材料、外购或外委件的生产厂家、生产工艺流程、生产人员水平、质量检验手段方式等进行检查。强化企业自身的检验、化验管理。企业应配备必要的检验工具和专业检验人员,要求检验人员在货物验收入库时进行严格检查,并且定期抽样委托到专业部门检测、化验。建立采购物资质量档案,对物资的使用进行追踪管理,制定严格的质量扣罚措施,对发生质量不合格的供应商进行严肃处理。

四、加强对供应的管理与合作,实现双赢

供应商与企业是相依相存的关系,达到双赢是我们的工作目标。通过创建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平台,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准入、评价、淘汰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采购应通过供需双方的交流合作,实现需求方与供应商共同发展。

五、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