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对标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4:47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1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中医药;报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4-0051-04

一、引言

如何通过年报发现一个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做一个投资者要懂得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中财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完整的财务分析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技术分析、财务决策等多个步骤。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目前财务分析所需要收集的资料,很多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取得。计算机的普及降低了信息搜寻的成本,但也带来一个不利的因素:让投资者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之中,往往忽视了企业的真实面目。因此,投资者在具体财务分析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并关注企业的真实经济状况,尽量减少信息负担成本。具体如何达成这一目的,不同的投资者会借助不同的手段。

传统的财务分析主要就是指标财务分析,即在公司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的基础上,加工生成相应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相对直观地反映出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经营效率等。比如,通过资产负债率、权益负债率等反映企业的长期财务风险;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短期内的偿债能力。除了上述直接利用公司财务报表数据所进行的财务指标分析外,财务分析还可以结合行业、市场等水平指标进行。

但是,数据仅仅是表象,生成并提供数据的是公司中的人,而决定公司中人的行为的则是相应的制度,即康芒斯所说的“制度决定人的行为”,数据和指标并不等于切切实实的利润和增长,而且财务数据更多偏向内部信息,具有滞后延迟性。如何通过报表反映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的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哪些数据和指标是投资者所需要关注的呢?本文引入现代绩效管理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的4个维度对中医药行业3家公司2013年年报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给予策略建议,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视角。

二、平衡计分卡视角下的中医药行业报表分析

(一)中医药行业背景介绍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行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国家发改委正式有关中医药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其中明确指出2015年我国中医药医疗资源及服务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文中明确指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首次将中医药的发展提高到政策层面,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单独二胎”、医保由“广覆盖”向“高保障”转变等因素的刺激下,国内中医药行业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以上这些将为我国中医药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中医药行业战略分析

本文引入现代绩效管理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的4个维度对北京同仁堂2013年年报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1.第一个维度:员工发展能力

员工维度主要从员工的学习与成长角度出发。学习与成长维度是平衡计分卡的基础点,旨在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文化家园”的营造,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

由表1和表2可以发现,中医药行业的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占的比例过高,而员工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故企业为达到其他层面的业绩目标,就必须把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到战略层面。随着未来中医药业务的拓展和国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将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因此中医药企业要加快引进一大批核心技术人员、营销精英以及优秀管理人员,激励高管、技术人员和营销队伍等各范畴员工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参加各类相关行业培训,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可聘请合作单位的科研骨干提供技术指导,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和营销力量。

2.第二个维度:内部营运流程

内部运营维度是平衡计分卡的关键点,旨在持续优化企业内部作业及管理流程,提升内部管理质量,控制风险等。本文将采用研发费用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与主营业务成本率等指标,对同仁堂的创新、经营流程进行分析。

(1)创新流程

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通过创造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潜在和现实的需求。研发费用率是反映企业对新产品研究开发投入程度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药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处于1%~2%之间(中国中药协会,2013),而美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5%。从三家公司年报得知,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和天士力研发费用占公司的收入分别为0.56%、0.22%和3.28%,可见我国中医药行业对新产品、技术的研发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在研发费用方面投入不高,故应加大对新产品、技术研发的资本投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力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

(2)经营流程

经营流程指从接受客户订单到产品服务产生并交付客户的整个过程。本文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主营业务成本率角度,评价分析企业经营的时间、成本绩效。

据表3可知,同仁堂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略高于云南白药,企业应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缩短平均收账期,以减少坏账损失,促进企业资产流动;而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率均低于两者,说明公司的成本优势明显,应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

3.第三个维度:客户层面

客户类目标与指标标志着企业财务目标的收入来源,是驱动财务指标的重要因素。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有着充分的自主购买权,他们的行为将影响企业的发展。接下来,将分别采用销售费用率与客户盈利率指标,对三家公司的客户维度进行分析。

(1)销售费用率指标

由表4中数据可看出,同仁堂的销售费用支出比率高于天士力公司4.23%,但销售收入增长率却低于天士力,说明公司的销售费用利用效率不高,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仁堂应继续加强销售渠道特点分析,并根据其特性实施行之有效的销售策略,提高销售费用的利用率,以促使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

(2)客户盈利率指标

由表4可看出,同仁堂的客户盈利率水平远高于云南白药与天士力公司,拥有较强的企业客户获利能力,提升了公司的利润空间,为企业持续发展增添了原动力。

4.第四个维度:财务

财务维度是平衡计分卡的焦点,是客户、内部运营、学习发展3个维度的最终结果体现。基于中医药行业正处于成熟期阶段,本文采用雷达图视角分析法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北京同仁堂2013年主要财务指标与云南白药、天士力公司的比较如表5所示。

由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1)盈利性方面,同仁堂的营业利润率指标稍高于同业水平,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强,但在此状况下,毛利率和净利率指标却略低于同业水平,这说明企业在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未能对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导致利润的流失。(2)运营方面,同仁堂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虽高于行业均值,但与云南白药和天士力公司仍有一定的差距,反映了同仁堂的资产利用效率不高,降低了资产的获利能力。(3)偿债性方面,同仁堂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与现金流量比率均比云南白药和天士力公司大,说明公司有强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但资产的利用效率过低,导致资金存在闲置,增加机会成本,间接造成企业盈利水平下滑。(4)周转率方面,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均低于云南白药公司,表明同仁堂的总资产、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仍有待改善,应继续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货款的变现能力;而存货周转率指标为1.26,远低于同业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公司存货较多,甚至可能出现了积压的现象,周转能力非常弱。

三、策略建议

(一)近期:市场营销

1.调整产品结构,抢占高端市场

中医药行业利润来源主要以已步入成熟阶段的一线品牌为主,对主要产品的过分依赖,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加了经营风险。所以,中医药企业应紧跟政策要求做好规划,密切关注消费群动态,跟踪分析市场需求,明确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和品种区域性定位,合理分配品种,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品种梯队。

此外,中医药企业应紧握人们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与政府限制“三公消费”的发展机遇,着力培养潜力品种、储备品种,积极开拓绿色保健品市场,如同仁堂可以把同仁堂阿胶、安宫牛黄丸等具有稀缺属性的“健康消费品”转化为烟酒等高端消费品的替代品,满足高端礼品需求,抢占高端消费市场。

2.加强国内营销,深入开发本国市场

中医药行业若要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应当立足国内市场,巩固国内市场地位,才能依托本土市场打入国际市场,发展世界名牌。因此,中医药企业首先要做好市场营销设计,升华营销理念,从先前的“卖产品”转化为“做市场”,通过市场细分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重点发展有终端网络的大连锁客户,并在品牌基础上提升知名度,拉动需求;其次,中医药企业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采用消费者经营模式与传统“店铺模式”相结合的营销策略,如B2C、o2o、app等经营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企业服务功能,以多种方式满足客户需求,扩大客户群体。

3.更新中药理念,开拓国际绿色保健品市场

把中药推向世界是我国中医药行业的终极目标,但这一目标在当前的国际市场还缺乏成熟的条件支持,若强行推广尚未为欧美医药界所广泛接受的中医药理论和中药制剂,会导致中药自我排斥于国际市场之外。所以,中医药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状况,更新中药理念,在近期内以药品补充剂或保健食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这样不仅能避免复杂的手续、惊人的费用和苛刻的准入条件,而且还能为将来申请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作好准备。在此过程中,中医药企业应利用既有的资源优势,研制开发绿色保健食品,将绿色保健食品系列和单味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物系列打造成一个新的产业,以此打开国际市场,从而逐步建立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全球的品牌效应。

(二)中期:财务管理

1.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金管理力度

中医药行业普遍流动资产过多,造成了较沉重的财务负担,影响企业利润。中医药企业应增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力度,将现有的资金用于投资、开发新技术或研发新产品,推动业务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增强公司竞争力。同时,各公司应继续优化资产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适当增加企业的负债筹资,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提高附加值。

2.加强存货管理,提高总资产周转率

中医药行业的资产有效利用水平偏低,这实质上是一种浪费。中医药企业可出售闲置资产,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机械自动化程度,提高总资产利用率。此外,中医药企业应继续加强存货管理,加强库存预算的精确度,加快存货周转速度,降低资金占用水平,提高企业变现能力,增强运营能力。

3.强化成本控制,提升销售净利率

中医药行业的盈利水平虽然处于一个较高的状态,但仍存在改善空间,如严峻的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对企业利润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中医药企业可将过剩的资产用以投资原材料的培育和种植,这不但能够培育出更高质的药材,保证企业产品质量,而且能有效控制产品成本的变化。同时,中医药企业应继续对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公司在毛利润提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净利水平。

(三)远期:人力资源

1.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研发能力

中医药行业的技术人员比例和教育程度较低,中医药企业应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发挥“金字塔”人才工程作用,鼓励技术开发人员参加知名高校的进修和行业培训,并根据国际医药市场的变化趋势,对现有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除此之外,为配合人才开发战略需要,公司应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国内外全方位地选拔和培训技术研发队伍,以技术创新实现不断出新药、出好药的目标;同时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通过学习研发向各国技术标准靠拢,早日把中药推向世界。

2.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

中医药行业普遍研发费用率较低,中医药企业应加大产品技术研发的资本投入力度,把产品技术创新计划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加快产品研发队伍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产品创新方面,中医药行业要争取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加紧针对老产品的二次开发,提高中药的科技含量,改善中药的疗效;二是提高传统品牌的现代化程度,如进行剂型改进,将传统的膏、丸类制成更方便现代人使用的注射剂、口服液体制剂等;三是针对当前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现代病”患者越来越多的社会现状,重点加强对该类疾病的中医药研发;四是加快实现中药的技术专利化进程,加紧抢占国际中药市场。

综上所述,平衡计分卡为中医药行业财务报表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基本原理,从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客户、财务4个维度对中医药主要竞争者进行行业分析,提出了中医药行业的绩效评价方式,并给予策略调整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决策者清楚认识中医药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其实施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运国,陈国菲.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Gp企业集团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7(9):50-59.

[2]张继德,许小崇.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9):123-126.

[3]刘俊勇,孟焰,卢闯.平衡计分卡的有用性:一项实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5):36-43.

[4]杨雯,王媚,杨静.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成长性因素判定[J].会计之友,2012(6):45-47.

[5]于增彪,张黎群.平衡计分卡:理念、要点与经验[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4):17-20.

[6]陈文川,黄凯颖.高校财务管理的BSC体系构建及指标量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103-108.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2

[关键字]中药企业;中药大品种;影响指标

中药产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医药经济中发展较快、较好的现代新兴产业之一。而中药大品种是支撑中药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中药大品种培育与产品的政策及市场准入情况、产品的独特性、企业销售团队建设、产品安全性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企业人员作为产品一线工作者,活跃在产品的生产、研究、销售等各种方面,对影响企业产品做大、做强的因素有深刻体会,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他们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收集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也为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策划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共同承担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药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CaCmRe2014-a-02),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是课题的重要研究部分,拟在中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单位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及专家论证,从政策及市场准入、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市场及销售能力及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4个方面遴选出评价指标并进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遴选、诊断产品提供重要依据。为了解企业人员对中药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的重视情况,本课题设计了“构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抽取全国各地部分企业人员进行认真负责地填写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①基本信息的填写,②对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进行评分,③大品种培育制约因素和潜力大品种关键指标的填写。最后一部分为开放性自行阐述部分,答案无法统一,因此采用前两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1.1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从业时间、职务、职称、部门、电话、联系邮箱等。

1.1.2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评分部分为确保问卷内容覆盖全面,笔者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药物政策梳理和调研分析,从众多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因素中,遴选出涵括政策及市场准入、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市场及销售能力和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4个方面影响指标共46个,由企业人员对影响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

1.1.3问卷主要内容《“构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46个二级指标,见表1。

政策及市场准入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国家基药目录;地方基药目录;国家医保目录;地方医保目录;新农合目录;医保分类(甲、乙类);西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西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地方招标准入;优质优价;单独定价;低价药相关政策;二次议价

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独家品种;独家剂型;创新的理论支撑;独特作用机制;顺应疾病谱变化趋势;符合医疗模式的改变;组方、治则较竞品具备明显的独特性;临床定位、介入时机、治疗结局;明确功能主治的合理表述(如:明确西医病名);开展国际注册试验;高级别循证证据;新的工艺及质控方法;构建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

市场及销售能力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销售网络建设;专职学术推广队伍建设;与社团、学会、协会合作推广;专家团队支撑;差异化推广策略;推广材料的研究水平;客户及患者满意度;推广费用的设定与控制;销售市场费用结算政策;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

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自建重点、主要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濒危及贵重药材构建相关的繁育技术;原药材建立道地性及地理标识保护;所需原辅料渠道、价格稳定;临床安全性研究和毒性评价;风险预警体系;改造与升级研究;说明书规范表述“不良反应”

1.2问卷的实施

1.2.1问卷发放本次问卷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发放。

1.2.2调查范围对30家中药企业的企业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包括:陕西摩美得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广药集团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作人员。

1.2.3抽样要求按照简单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将调查问卷分别发给企业的高管、销售、研发、市场等相关人员2~3份,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2问卷的收集、录入及基本信息分析

2.1问卷的收集、录入

在规定时间内,将各个企业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到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录入到SpSS文件中保存。为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对调查问卷的填写内容不允许做任何改动。

2.2基本信息分析

2.2.1问卷数量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涉及30个中药企业,收回问卷315份,有效问卷289份。

2.2.2从业时间从业时间≤10年98人,占33.91%;10~20年90人,占31.14%;≥20年92人,占比31.83%,未注明9人,占3.12%,见图1。

2.2.3层级分布高层管理人员70人,占24.22%,中层管理人员124人,占42.91%,普通职员78名,占26.99%,未标注17份,占5.88%,见图2。

2.2.4企业分布上市企业21家,占70%,非上市企业9家,占30%。地域分布:华南地区7家,占23.33%,西南地区5家,占16.67%,华北地区5家,占16.67%,其他区域共13家,占43.33%。

3结果与分析

3.1对调查问卷的总体分析

3.1.1最重要的影响指标有5个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企业认为与大品种培育关联性最高的影响指标依次为:①国家医保目录准入;②产品独家性;③销售网络建设;④国家基药目录准入;⑤学术专家团队支撑,见表2。

3.1.2影响力较大的指标有24个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企业认为对大品种培育影响较大的指标共24个,其中,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共9个,占37.5%,企业的关注度最大,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持方面共8个,占33.3%,市场及销售能力方面共5个,占20.8%,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方面有2个,占8.4%,企业的关注度最小,见表3。

3.1.3企业最关注政策及市场准入机会问卷统计结果显

示,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的满分样本数及8分以上样本数均高于其它要素,影响力较大的因素有9个,占比较其他方面大,说明企业在大品种培育工作中对政策及市场准入机会很重视,关注度高,见表4。

3.2对调查问卷的亚组分析

3.2.1不同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通过对不同层级、不同从业时间受访者进行亚组分析,不同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见表5。主要表现为:①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药品价格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层级人员,说明高层管理者对药品价格政策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理解更深刻;②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从业时间20年以上的受访者对临床指南、路径的关注度高于其他层级或从业时间人员,且重点关注西医临床指南、路径,这可能与临床诊疗规范化,医保报销标准化有关;③针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重要影响指标,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受访者较10年以下的受访者观点更聚焦,重点关注20~21个影响指标,说明从业时间较长的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的认识更清晰、明确;④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受访者及中高层管理者,对安全性研究及资源保障类因素的关注度反较从业时间10年以下或基层员工低,说明企业领导层及骨干对中药品种的安全性和资源保障认识不充分。

3.2.2不同类型企业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亚组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详见表5。主要表现为:①上市企业对大品种培育的关注更聚焦,对核心要素的把握能力更强;②上市企业对价格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非上市企业。

4讨论与建议

4.1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对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

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手段,通过调节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性,维护社会安定,提高生产效率[1]。伴随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必然产生相应的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而随着全民医保的实施,国家相关的医疗保险机构成为药品市场最为主要的购买方,直接影响药品的市场价值。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受访者认为中药大品种培育核心基点是医保目录准入,与上述产业环境分析一致。一方面说明在现行医药政策环境下,医保目录准入对药品招标、销售等环节的影响重大;另一方面表明,中药临床一线用药仍然不足,导致受政策影响极大。企业在进行大品种培育工作中,应积极了解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的相关要求,收集整理产品资源,把握产品的医保目录准入机会,为产品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4.2产品进入基药目录是产品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2]。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因此,随着基本药物系列制度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明显较其他药品广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工作人员较关注基药目录准入机会。企业在培育大品种时,应更多关注基药目录的有关文件,了解产品进入基药目录的意义及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产品进入基药目录。

4.3产品的独家性为产品发展提供天然优势

中医药由于悠久的历史,多数经典名方处方早公开,很难按照现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思维进行排他性保护。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3]颁布和一系列药品注册管理制度的实施,特别是药品审评机构对中成药仿制和改剂型技术审评标准的提高,部分中药制剂或中药新药获得市场独家垄断的机遇,避免了中成药招标长期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获得一定的市场议价权和垄断利润,反作用于产品研发,提高临床价值和科技内涵,形成相对良性的循环。但是,随着医保支付方式变革,谈判机制引入,中成药独家品种的市场议价权和垄断利润会受到一定的挑战,企业应给予重视。

4.4学术专家团队建设对产品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随着医药界反商业贿赂的进一步推进,价值营销和学术服务逐渐成为主流,中成药销售转型和学术推广对多数企业已经迫在眉睫,而学术推广的核心是专家支撑和研究基础。中成药大品种培育很难离开知名专家学术引导和支持,而各领域专家资源有限。因此,企业和产品的学术专家资源整合能力和团队建设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中药大品种培育能力。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借助具有专家资源优势的平台,建设适合企业产品发展的学术专家团队,支撑企业学术发展。

4.5产品的安全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齐二药事件、万络事件、“欣弗”事件等重大药害事件的发生为药品安全监管敲响了警钟,引起了社会人民的普遍关注[4],我国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5]中强调要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批药品,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6]提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7]中要求强化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管:严格药品研制监管、严格药品生产监管、严格药品流通监管、严格药品使用监管。然而,在本次的问卷调研中发现,企业对药品安全性研究关注小,导致相关指标平均分、满分占比、8分以上样本总数占比均较低,与上述的政策环境分析不一。药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的健康水平、生命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企业应积极开展安全性研究相关工作、主动建立产品“风险预警体系”、规范表述产品的不良反应,有效控制药品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5展望

近年来,随着中药大品种的迅速崛起,推动了中药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中药产业在医药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企业应把握市场机遇,通过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等培育具有竞争性的战略大品种,强化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产业影响力[8]。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由企业人员对中药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进行客观评分,对数据的统计及分析结果对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工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仅从企业样本数据来评价影响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全面的,课题组将对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开展调研,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对三方面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科学筛选影响力大的指标,进行定量赋分,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更好地指导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春明.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曹艳民.基本药物政策实施现状及成效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S].2001.

[4]杜丽华.关于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思考[J].中国药房,2007(23):1761.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S].2007-03-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11.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3

模式:板块分析,选准行业

3年前,当众多技术分析人士还在津津乐道“价、量、时、空”微观分析的时候,以基金、QFii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在大盘指数宏观分析之下技术分析之上的中观思维――行业板块分析。回顾一下,即便是在1001年以后的熊市中,均存在着某些行业的局部牛市。而这些局合走牛的股票均足以行业、板块为特征出现的,从“五朵金花”到2004年的煤炭、电力及设备、工程机械、港口水运行业走强,再到2005年的有色金属、军工、商业零售等行业的崛起,均可以发现树立证券市场的中观思维、选准行业投资的实用价值。

行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上市公司之间的中观部门,“板块分析,选准行业”的行业板块分析学已经成为联系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技术分析,图表分析和价量分析的证券投资分析的脊梁。

一般来说,同行业企业由于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而发生紧密联系,因而一个行业板块具有比较大的联动性,以投资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质上也就是以某一行业为对象。分析行业所属的不同市场类型和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以及影响行业发展的若干因素,对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有关研究表明,选准行业进行投资,即便不是龙头企业也可以获得当年市场的平均收益。

实战:医药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人民币升值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标志,我国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消费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应该说是一个永不衰竭的投资行业。2000年以前医药行业的投资主线是基因概念,2001~2002年延续的是重组并购概念,到2003年是大盘蓝筹医药股概念,2004年由于非典的后续影响,特色原料药、生物医药成为市场资金追逐的对象,到了2005年品牌中药、生物医药成为市场热点。那么2006年以后医药行业各子行业价值几何?

行业发展环境滋生“创新”热点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推进,医疗服务机构所有制由单一公有体系转变为多样化,由非盈利机构转变为自王经营的盈利机构,医药体制也由计划管理走向了全面市场化,这就为医药上市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国家要重新对医药卫生体系进行重构,从源头上整顿药品市场的混乱,一系列新政将陆续出台,如更严的新药审批标准、医生处方的强制通用名规定等。这些措施将会对目前混乱的市场产生正面影响,未来产品同质性强的企业基本上要进入价格战的斗争。在全球医药产业的大背景下,生物技术产业欣欣向荣,医药工业进入平稳增长期。药品制造阶段规模小、集中度低、销售阶段带金销售的商业贿赂爆发了医药行业增长中的危机,2006年“鱼腥草注射粉剂”的停用和“齐二药假荮”事件都是这一危机的反映。

国家产业政策针对医药行业出现的矛盾所进行的规范调整可渭“李一发而动全身”,这无疑将加剧医药行业的分化,择强汰弱。在医药行业非周期高增长的特点下,行业洗牌所伴随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速,针对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治理,将促使企业回归医药行业增长的源动力――科技创新。可以预计未来有竞争力的医药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医药商业,品牌中药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中,已构筑较高竞争壁垒的创新型优秀公司是良好的投资品种。

peG值衡量出3大价值子行业

对于医药行业,仅用市盈率(pe)是难以说明其投资价值的,因为从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看,成长型行业的股票估值上一般享有较高市盈率。而医药行业的特征就是非周期加高成长,因此,在分析医药行业的时候用peG(pe/epSGrowthRate,即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来衡量行业的投资价值应该更具合理性。从peG指标来看,中药、生物制药,医药零售3个子行业在接下来3年中的peG值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以下,行业成长性较好,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中药板块“品牌,资源、创新”型企业因具备恃续增长潜力而拥有较高的投资价值,科技创新对医药行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对于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给予了较多关注,在随后的配套措施中,国家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在税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大发展和进入主流医药市场的必由之路,在中药现代化领域具有品牌、资源、研发实力的企业是投资重点之一。

生物制药板块细分子领域龙头公司将处于快速成长期。aiDS,SaRS、禽流感等新型疾病的出现,加快了国内生物制药市场的培育,国家政策也明显向生物医药产业倾斜。我国生物制药起步较高,相对容易赶超世界水平。此外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迅速,2005年收入增长率达18%,利润增长率达33%。国内基因制药、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4大细分产业在经历10多年技术进步、行业规范和洗牌之后,龙头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医药商业板块医药流通业长期被市场所忽视,但被忽视的同时,可能也蕴藏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未来医疗体制改革可能带来医药分家,这将给医药流通企业带来最大的发展机遇。销售网络就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医药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扩大自己的网络规模。在“渠道为王”的时代,规模大的企业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具体潜力品种分类提示

对于不同的投资者由于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下面的表格给出一些可重点关注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4

【关键词】目标成本;医药企业;成本管理

一、引言

当今经济发展迅速的局面下,大多数医药生产企业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顺利在市场上占取一定的市场份额,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般来说,医药生产企业均在产品的质量水准和价格方面上进行不断的革新,但由于竞争激烈,企业想要有所突破,还是要从产品的成本价格层面入手,即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质量,这是企业实现最高利润的根本有效方法。但就目前现状分析,对医药生产企业而言,其成本不仅表现在医药生产,还有医药研制,医药销售等方面,所以目标成本管理对医药生产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目标成本管理是指根据本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在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的基础上,对目标成本进行的层层分解、控制分析、日常考核、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

二、目标成本管理现状

虽然许多的药品生产企业懂得用最低的制造成本制作最有效益的产品,但是这其中也是有些讲究的。药品是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药的作用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所以制作药品必须首先遵照安全且有疗效的原则。有些医药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药材的用量,结果使药品效力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方面损害了患者利益,对人民群众生命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也损害了企业形象,造成了产品积压,不但没有降低成本,反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严重违背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初衷,药品生产企业这种节省成本行为,会能给企业带来诚信危机,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医药生产企业对目标成本管理缺乏科学规划。一般医药生产企业从决定生产哪一种药品开始就已在目标成本该计算的范畴。就比如提前了解市场行情,然后调查分析,制定出可行的生产方案,具体生产什么药品,生产多少,必须把控市场动向。接下来是为制作或者研发药品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的环境主要指制作或研发的场地、职工工作环境和职工生活环境。条件主要指原材料,机器设备,人员安排。当然等到产品制作成功以后,之后是重要的销售产品环节,在目标成本中是主要的构成要素。产品销售之后,企业才能获得利润,成本投资才会有回笼,因而一般企业都是鼓励销售的。

三、进一步改善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

(一)采购环节的成本管理

药品生产中因为药品直接用于人体之中,因此,药品的质量问题成为药品生产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药品生产企业也正在不断探索创新,如何在提高药品质量和效果的同时降低前期的成本投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利益最大化。在采购环节进行之前,药品生产企业采购部门要制定详细周密的采购计划,在对市场上现存的可供选择材料做科学严谨的考察分析后,对采购的每一个原辅材料都必须做到严格谨慎,保证入库的生产材料符合医药行业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此外,采购部门和公司管理部门应该重视材料供应商的招标审计工作,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应认真研究和分析对方的信誉、资质,企业采购部门要充分把握药品生产行业的市场最新行情和动向,保证选择的供应商价格低、质量好、信誉高,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商渠道。

(二)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

药品生产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所生产的药品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在对生产仪器、生产中药品含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标准。在药品生产环节中,不能随意变动和更改药品含量,对于药品生产的软硬件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管理,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和目标意识。此外,企业要进行管理方法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将企业内部的目标成本降低工作与管理人员的业绩与工资考核相联系,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与企业职工的实际收入结合起来,调动广大员工的成本意识和目标意识。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报废材料,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要加强核算,重视生产的各个环节,同时提高生产部门员工的责任心、提高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三)销售环节的成本管理

药品生产企业为了实现销售额的增长,在前期往往会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和业务销售费用,为了吸引更多药品使用单位的企业,同时也为了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药品生产行业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大量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了业务量和广告宣传费用的投入,使广告费用的支出完全超过了最初的预算范围。在生产企业的销售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和销售部门管理者要注重调动销售员工的积极性,将员工的销售业绩与员工的收入结合起来,对于宣传资金进行调配,加大业务销售的投入力度,将前期过多的广告投入转移到对员工的销售业绩奖励及提成之中。对部分药品使用单位存在的赊账现象,药品生产企业要对客户的资信做好全面调查,尽量避免坏账现象的出现,保证药品生产企业的利益。

(四)强化制度建设和创新

首先,药品生产企业应根据社会以及时代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严谨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药品生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对企业内部成本的支出、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及调整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保证企业内部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对企业内部的日常成本支出要进行严格的考核,避免出现预算超支的情况。第二,药品生产企业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上得以存活的主要关键和前提,因此企业在加强内部成本目标管理的同时,要注重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使医药生产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不再只局限于对前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企业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目标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把目标成本管理具体落实到实处,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电算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烈,因此可采用定额比例法管理成本,积极引进科学的成本管理办法和手段,最大程度上做到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的有效结合。

四、总结

目标成本管理关乎企业所得的利润,这是企业发展核心问题,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其目标成本管理对策各不相同,这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运用。对于具体的什么地方该节省成本,通过系列的考察,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目标成本管理流程,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环境,制定出相应的的成本管理对策。就目前发展而言,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社会的进步,企业所需的目标成本管理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企业将有更好的管理成本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宁琳.略论目标成本管理在医药生产企业中的运用[J].企业研究.2011(16).

[2]李安定.成本管理研究[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5

目前paCS和LiS已有多个成熟的产品并得到广泛应用,其建设经验或许能为医院药学信息化带来新的思路:构建医院药学信息系统(pharmacyinformationsystem,piS),在HiS的平台上独立运行,解决HiS“离不开”又“不好用”、“不够用”的矛盾。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药学部门在工作性质与业务流程上与医疗、护理部门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医疗为中心的HiS很难覆盖药学部门的各项业务,国内医院的药学化建设尚存在以下六个问题:

1.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HiS在满足药学部门的需求上先天不足,很多医院做的补充完善、二次开发工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互联互通机制。“信息孤岛”严重妨碍了医院相互的合作交流,药师们陷入简单的重复劳动,如药品调价时同一地域的所有医院都要做相同的价格维护工作。

3.药品基础数据缺乏统一标准。药品编码和药品基础数据库结构是保证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我国至今仍无相关国家标准甚至行业标准。

4.药学部门缺少“画图纸”的人。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经常会陷入一种窘境,药学部门在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后发现开发的项目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觉得不好用。究其原因是缺少“画图纸”的人,开发人员很难全面、准确地理解药学部门的需求。

5.各医院自行开发,重复投入多。国内很多医院都在自行开发软件系统以满足业务需求。据统计,国内近三分之二的三级医院都曾开发过药学信息化项目,不同医院的项目(如处方点评、药品说明书查询等)功能大同小异、重复建设严重。

6.未能实现产品化,升级维护无保障。医院自行开发的软件系统均未实现产品化,开发实施的成本高、升级维护无保障,这些自行开发的软件往往使用寿命很短(据抽样调查结果估算,使用寿命超过5年的不足20%)。

上述问题是造成我国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piS概念的引入和实施可望为解决这一症结带来新的契机。

piS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模式

药品供应保障是医院药学部门的基础工作,piS要能够实现对药品服务、信息、物流和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因分散、多头管理出现追溯困难、不同口径数据统计结果不一致等问题。

在医院的信息建设中,医院管理者和信息部门对新系统的引进甚至原有系统的修改都十分谨慎,担心会干扰“脆弱”的HiS,影响医院正常工作。因此piS系统的构建和实施应以不改变HiS结构、不影响HiS运行为前提,piS仅将相应功能从HiS剥离并整合,以数据交换的方式保证HiS系统结构完整、运行方式不变。piS需要的基础数据一方面从HiS中读取,另一方面来自新建的数据库(由piS生成并维护);同样piS生成的数据也分别写入HiS(原HiS需要的数据)和自带的数据库(其它数据)。

目前,各医院都有大量和院外其它单位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求,如获取药品的基础信息、向医保上传用药数据、aDR报告、与其它医院交流(如比较库存水平、调剂效率等管理指标)。在不改变医院HiS的前提下,可采取图4所示的“三明治”结构,通过piS系统间接实现不同医院之间以及医院与医保等外部单位的信息共享和交换,让医院对拟共享和交换的数据进行控制,满足各医院对数据管理的要求。

作为医院药学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piS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满足医院药品供应保障和临床使用的需求。piS应当纳入药品在院内流通的各个环节,与药品相关的所有业务流程均能在piS上实现。

2.满足药品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需要。各医院的HiS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统计、数据分析的功能,但普遍不够用,对提高药品管理水平、为医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有限。piS可以参照其它行业的成熟经验,为医院提供丰富、灵活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工具。

3.帮助医院合理使用药品。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便捷地查询药品信息、审查处方医嘱、评价分析患者用药,这些功能的实现取决于全面、准确的数据库、科学的审查规则和高效的算法。鉴于该领域已有成熟的商品软件,可采取使用商品软件和自定义审查相结合的方式,为商品软件提供标准数据接口的同时为医院提供自定义审查功能。

4.帮助药学部门进行事务管理。医院药学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有大量事务性工作(如排班、绩效考核等)和内、外部沟通需求(如通知传达、与临床的沟通和反馈等),piS可以按深度行业定制oa系统的标准提供相应功能。

5.协助药品经费预、决算和经费使用管理。多数医院的药品经费由药学部门使用但由财务部门管理,双方都无法实时掌握药品实物消耗与经费开支的关系,而piS可以实时地分析药品消耗、经费使用和收益。

随着piS的普及,可能会出现专门的药品基础数据供应商和药学服务咨询公司。前者可为医院提供药品基础信息和动态,如根据医院药品供应目录及时向医院推送药品价格变化、药品警示信息等。后者可以帮助医院分析药品管理和药品使用的指标,并提出改进建议。

应注意的问题

以产品化为目标开发、建设piS系统已经被很多医院药学部门管理者接受并认同,个别医院已经开始进行尝试,一些it企业正在或准备进入该领域。作为专门针对医院药学行业的信息化项目,piS在方案设计、开发、实施和运营中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1.强调医院药学部门和药学人员的主导作用。与一般it项目相比,piS更应当是一个医疗项目,要强调并充分发挥药学部门和药学人员的作用。建设piS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够用、好用的软件,更重要的是药学部门在此过程中通过对需求的整理和深入分析,优化工作流程、制定质量标准、明确工作模式。

2.正确评估项目的开发实施成本。对piS这种与工作流程结合紧密的行业软件而言,软件购置、实施费用以及配套硬件等费用可能只占总成本的30%~50%,在需求分析、流程改造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人员、时间和经费,否则piS系统会像某些药房使用的自动化设备一样,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一种摆设。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6

关键词:华东中医药高校部级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00-00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相对匮乏就是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现状,各中医药高校响应国家有关政策意见,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施质量工程,力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华东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较为发达,因此本文以华东7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高校为例进行部级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分析,有利于对这7所中医药高校质量工程实施更全面的了解,促进认清当前的现状。

1.引言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质量工程确定了6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即:1.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2.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3.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4.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5.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6.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2.研究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多元数据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在力保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原则下,将描述某一系统的多个变量综合少数几个潜变量,从而迅速揭示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并把原来的高维空间降到一个低维子空间。聚类分析法是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一类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与其他类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更强,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照他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或者相似程度来进行分类。使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信息的浓缩,确定权重,可以客观的对7所中医药高校的实施成效进行排名和评价。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这7所大学质量工程实施成效进行评价分析,便于这7所中医药高校之间比较分类。

3.实证分析

本文研究中,数据主要来源于7所中医药高校最新官方网站公布信息以及教育部网站自2007年开始关于质量工程项目相关立项高校的公示名单。

质量工程是国家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根据其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等6个方面的主要建设内容,结合本文数据的来源,因此主要选取了7个部级建设项目作为测量指标,其中包括了:部级精品课程、部级特色专业、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教学团队、部级教学名师、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5.结论

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选取7个部级建设项目作为质量工程实施测量指标,分析得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3个,累积贡献率92.547%,大于85%的原则,说明这7个指标对质量工程实施有较高的解释力。此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华东地区7所中医药高校在部级质量工程实施方面情况不同,在这7所中医药大学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质量工程实施较好,福建中医药大学和江西中医药大学质量工程实施一般,而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质量工程实施相对较弱。

参考文献

[1].高思.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n].中国教育报,2007-1-26.

[2].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75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7

三医联动改革

系统工程

论文摘要:“三医联动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占有主导的地位,而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两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则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三医联动改革就是要通过部门问的协调和合作,选择最佳行动计划,寻求三项改革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本文运用集团利益分析的方法对医保、价格、卫生、医院、药品生产、药品监督、患者等多部门的集团利益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各集团利益矛盾的一些政策建议。

卫生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政府组织体制的变化和部门职责的分工,没有其他部门的合作和配合,单靠卫生部门是不可能完成卫生改革总体任务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三医联动改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三个方面的联动和互动改革。其中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居于主导的地位,而医和药两方面的改革则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实践证明没有医、药体制的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不会很快推进,也不可能持续性发展。

     “三医联动改革”的目的是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医药卫生体制,使人民群众享有同小康水平相适应的,质量比较优良和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这已成为各个部门的共识。不过,任何改革都是部门利益之间的调整和再分配,即使目标是一致的,也有各个部门之间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及时发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到“三医联动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在一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相对比较缓慢的地区,往往源于“三项改革”没有充分的配合。

一、医保部门的利益分析

医保部门的任务是要努力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化的医疗救助制度。为此,提出了“稳步扩面、狠抓管理、健全系统、完善政策”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社会医疗保险现在已成为中国城镇主要的卫生筹资方式之一。随着医疗保险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基金占卫生费用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如上海市2000年和2001年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分别为449亿元和66.8亿元。在已经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地区,医保部门面临的任务是如何继续不断扩大覆盖面,探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力求达到统筹基金的平衡。个人账户的沉淀、个别患者医保报销的欺诈行为和统筹基金的超支已成为当前医保部门困惑的主要问题。

对医保统筹基金超支的经济分析必须同时考虑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两个市场,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和规定。否则,两者的共同作用会导致保险市场的混乱及社会的动荡。

二、医疗机构的利益分析

这几年来,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的指引下,在13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积极采取全面成本核算,减员增效,提高医疗质量,病人选医生等多项改革措施,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即使是公立医院,其行为也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扩大特需服务部门的收益,进一步增加医院设备的投资,以期增加核心竞争力,殊不知反过来医疗服务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从医院目前的收入来看,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或专项补助不到总收入的10%,8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业务收入,包括社会保险基金及患者的自付费用,其中大部分是劳务费、检查费、药品批零差价及药厂让利形式的收入。据1999年卫生部统计,药品批零差价及药厂让利约占医院纯收入的1/4。在医院补偿机制没有改变以前,无论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医药分离等企图减少或切断药品收入的政策均会遭到医院的反对或者执行不力。

2002年中期在上海医保费用实行总额控制后,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医院减少对医保患者的服务量,关闭周六及周日的门诊,定额床位收治医保病人,减少专家门诊的诊疗人数,延长住院等候时间,动员医疗费用较高的病人转院治疗,规定定额处方等。医生对医保费用实行总额控制的政策不甚理解。医院为了达到盈亏平衡,转向增加特需门诊的服务量,增收自费的或外地不受上海医保费用支付控制的病人。这类应变措施的产生不自觉地增加了医患矛盾以及病人与医保制度和医保机构的矛盾。

三、卫生部门的利益分析

尽管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正在由“办卫生”向“管卫生”转变,但其作为卫生机构主管部门的宗旨却没变,需要考虑卫生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职工的安定和团结。在当前的卫生改革中,卫生部门处于被动和两难的境地,许多卫生体制问题积重难返。如卫生资源配置不当,卫生服务供过于求,利用效率降低;不合理的补偿机制,造成医院药品收入比重过大;预防保健机构有偿服务过多等。

由于卫生体制的分割和法律保证的缺乏,区域规划的全行业管理难以实施。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没有对医院药品收入和药费降低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迟迟不能开展,改革阻力较大,除了认识问题以外,其改革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要看三个城市的试点结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后患者没有得到明显的实惠,由于招标程序不够规范,徒增了大量的社会成本。“招一个、死一个”的现象普遍存在,充分说明了医院和医生能通过使用没有招标的替代药品,要求生产企业更多地让利或延长拖欠流通企业的药款来得到进一步的补偿。由此可见卫生系统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利于“三项改革”同步推进的协调模式和工作机制,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将是一句空话。

四、药品生产企业及零售企业的利益分析

医药行业追求的是利润。2002年l一6月全国医药经济效益增长好于2001年,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名列第四。化学药品制剂业的利润增幅高达28.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8%。根据全国25个省及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快报统计,医药商业批发市场完成金额比同期增长17.7%。2001年上半年统计,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为16%。总之,医药生产及批发企业的经济增长远高于同期gdp7%的增长率和医疗费用的增长率。85%的药品销售通过医院渠道,患者是药品的主要消费者。医药行业利润的飞快增长促进了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税收。但是由于药品绝大部分是在国内销售的,无疑也会导致病人医药费用的增加。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药品生产和流通的合理利润率应该是多少?目前这种近30%的药品利润增长率与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的指标显然是不合拍的。

国家加大了对流通领域引起的药品虚高定价的控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电子商务使医药行业的外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是医药行业经济效益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为此,医药行业是普遍反对药品降价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加上卫生部门在初期的招标采购中有很多做法不够规范,引起了政府、药厂和病人的不满。为此,医药行业组织向政府提出了药品招标采购有十大弊端,紧急呼吁暂缓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五、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利益分析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成立加强了我国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在促进生产结构调整,整顿流通秩序,打击非法经营和假劣药品,保证用药安全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药品监督管理垂直系统的建立使公平、公正的监督执法更能避免地方的干扰。

为了促进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政府鼓励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积极赞同和支持医院门诊药房改为零售企业。但要防止另一个倾向,那就是社会药房的大扩张。有的地方在没有整顿前,药房成了变相的简易诊所,那些没有医师执业资格的人员穿着白大衣为病人“诊治”。药房虽然方便了群众购药,但其药品零售金额的增长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病人未就诊率的增加。

六、计划、物价部门的利益分析

80年代中国曾进行过三次药品降价,使医疗费用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1997年以来国家发展与计划委员会先后l2次对属于基本药品目录的药品进行调价,药品的费用并没有因此而下降。究其原因,首先是目前药品的降价只限于有限的品种,并不是药品的全面降价,大部分的药品还是由市场定价。其次,药品定价的虚高是由于低水平重复性产品较多,药品流通和终端的促销竞争剧烈。药厂报告的成本中包含了较多的回扣、促销费用,物价部门难以确定不同药品的真实成本和利润,只能通过药品招标采购来“挤水份”,难免在不规范的市场条件下发生药价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其实物价部门并非是真正虚高定价的源头。

七、患者(消费者)的利益分析

患者团体在卫生改革中是弱势人群,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信息,缺乏组织。特别是老年人和失业下岗人员,收入微薄,对就诊、住院望而却步,不少人甚至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因此政府提出的“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三项改革的目标,群众是拥护的。

根据2oo2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的结果,群众感到最不满意的是医疗费用透明度差,最不满意的商品是药品。国家计委对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差分配比例问题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扣除医疗机构零售环节应获得的合理差价收入后,再按照大部分利益让给患者的原则确定分配比例。可是大部分患者却反映药品招标采购及药品降价后,医药费用的支出并没有减少。有些患者对医生的服务态度和临床服务质量感到不满,一旦医疗上存在少许差错,就会上纲到医疗事故,加深医患双方的矛盾。

八、媒体的利益分析

媒体用敏锐的目光不时地揭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代表患者的呼声,在监督“三医联动”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对医生的大处方行为、药品的不合理定价、招标采购中的不正之风、三医改革的错位等进行过无情的鞭挞。

当然媒体也有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希望炒作某些问题以产生哄动效应。过多地看到了医生收受回扣的支流,忽视了大部分医务人员真诚为病人服务的主流。有的报道夸大其词甚至失真,当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后,不得不再次从正面给予报道。

九、解决各集团利益矛盾的政策建议

在医药卫生改革中,各利益集团尽管有自己的目标,但大方向还是一致的。世界银行的观点认为卫生改革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政治的挑战和伦理道德观的选择。医药卫生改革需要通过各部门的民主协商,做出正确的公共选择和社会选择。什么是解决“三项改革”联动的关键呢?作者认为应该从“三个代表”的思想高度,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抛弃部门利益,让人民获得实惠、价廉质优、可及的卫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体制。

1.从组织体制上来讲今后应该成立一个健康与社会保障部,统一对医药卫生改革进行协调管理。因为各部门都有自身的利益,很难在部门间协调,遇事非要更高层次的组织出面才行。美国的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就是集医保、卫生保健、医疗、食品与药品管理为一体的组织。

2.目前,西部地区医疗保险推行的最大困难是由于国营企业的亏损,企业职工的社保基金不能及时足量到位。在这些地区应该首先将重点放在实施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上,解决职工的因病致贫问题,逐步开展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还可探索农民的大病医疗保险。研究界定基本医疗的保障范围,对超过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项目可以不予支付,对于已列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的药品,也可参照欧洲国家广泛实行的药品参考价格和控制利润率的方法来进一步增加个人支付的比例,开放药品市场。国内在医保费用支付方式上一直沿用按项目付费,这也是对供方控制不力的一种表现,迫切需要研究和实施新的措施。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8

关键词Dea经营效率超效率

中图分类号:F406;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3-0045-05

analysisoftheoperationalefficiency

ofChinesepharmaceuticalenterprisesbasedondataenvelopmentanalysis

XieXiaoyan,LUweiwei,SHennianwu,CHUShuzhen

(Schoolof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Business,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119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operationalefficiencyofChineselistedpharmaceuticalenterprises.methods:BasedonthemethodofDeacombinedwiththeDeasuper-efficiencymodel,theoperationalefficiencyofdifferentpharmaceuticalcompaniesarestudiedsoastoidentifytheoperatingkeystothehigheroperationalefficiencyenterprises.Someproblemsexistinginloweroperationalenterpriseswillbefoundbycomparativeanalysis.Results&Conclusion:mostofthecompaniesareabletohandletheproblemofcapitalstructure,buttheloweroperationalefficiencypharmaceuticalcompaniescannotdealwiththeproblemofmainbusinesscostsandapartofthecompaniesareinsufficientinassetsandinvestmentwhichneedtobeimproved.

KeYwoRDSDea;operationalefficiency;superefficiency

我国的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增长迅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同其他行业一样,医药行业中部分企业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实力,扩大自身的经营能力,逐渐开始在市场上募集闲置资金,发行公司股票。我国医药企业在前进中不断发展,但是,跨国医药企业也在不断进入中国医药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个大环境下,以我国上市医药公司为代表,分析各企业经营效率是否因此得到提升显得十分有意义,有利于改善我国医药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医药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医药企业的竞争实力。

1研究方法

1.1研究方法选择

研究企业经营效率的方法包括具有确定生产函数和无确定生产函数两种方法。具有确定生产函数的方法往往是理想化的方法,在假设各种条件的前提下去计算,缺乏客观性。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ylsis,Dea)方法是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是否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具体方法是把每个评价单元作为DmU,再由众多的评价单元作为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以及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同时还可以运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和弱Dea有效的原因以及应该改进的方向和尺度。根据医药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要求医药企业必须进入生产经营的最佳状态,即Dea函数所描述的生产前沿面。此外,Dea方法不需要准确的生产函数,因而减少了相应的误差。因此,本文选择Dea方法来研究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问题。

1.2超效率Dea模型

1978年,著名运筹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了运筹学的一个新领域:数据包络分析,其模型简称C2R模型。

但Dea模型有一个弱点,就是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决策单元较多(即效率评价值为1的决策单元),如想对这些有效单元继续评价,C2R模型是无能为力的,andersen于1993年提出的超效率评价模型则能够对Dea有效单元进行排序。

超效率Dea模型在对第j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时,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将被其他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而第j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C2R模型则是将本单元包括在内的。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率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比率即为其超效率评价值。实际上这个模型只是在对有效单元j进行评价时,去掉了效率指标小于等于1的约束条件,此时会得到大于等于1的效率,我们称它为超效率,并用此来区分原来均为相对有效的单元的效率[1]。而C2R模型中小于1的决策单元因其约束条件并没有改变,所以,最终得出的效率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1.3决策单元和指标的选择

1.3.1单元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情况,因而对于存在亏损的企业不予考虑。本文选取的是医药上市公司中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为决策单元,数据来源于各公司的年报。

根据2011年医药类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报告,结合研究的目的,将决策单元分为5类,分别为化学原料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制剂。本文收集了27家医药企业的公司年报数据,其中包括4个化学原料药企业(海正药业、天药药业、新和成、新华制药),4个生物制剂企业(天坛生物、新技术、科华生物、通化东宝),5个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鱼跃医疗、乐普医疗、信立泰、阳普医疗),8个中成药企业(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康缘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云南白药),6个化学制剂企业(恩华药业、白云山、恒瑞医药、人福医药、红日药业、现代制药)。

1.3.2指标的选择

目前多位学者对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研究,基于相关文献,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一般包括偿债能力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指标,例如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反应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例如总资产周转率;成长能力指标,例如存货周转率;股本扩张能力指标,例如每股净资产等[2-5]。结合相关文献,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反应企业经营规模的指标、反应企业资产结构的指标、反应企业收益的指标、反应企业获利情况的指标和结合医药企业的特殊性,以及结合上市医药公司年报中数据的客观情况,本文选择了8个指标作为输入和输出变量(表1)。

2超效率Dea模型分析

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inputoriented)和产出导向型(outputoriented)。投入导向型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模型;产出导向型是指在固定投入的情况下,产出最大化的模型。由于搜集的数据是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产出情况在医药行业中相对较好,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企业投入最小的情况,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与投入最小化之间的差距,因此,选取投入导向型模型。

2.1计算结果

通过DeaFrontier软件,按照5类公司分别计算,结果见表2。

2.2结果分析

2.2.1化学原料药类别

4个原料药企业的规模收益均不变,海正药业为Dea有效,其他3个企业均为Dea弱有效。虽然海正药业是Dea有效,但新和成药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海正药业,在目前情况下,新和成药业增加391%的投入,仍然为Dea有效,新和成药业可以通过提高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来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天药药业的超效率为2.33,即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133%仍为Dea有效,想要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则需要增加主营业务成本、资产总额的投入;新华制药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86%仍为Dea有效,需要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同时化学原料药企业的超效率均值约为2.67,说明化学原料药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167%的投入仍为Dea有效。

2.2.2生物制剂类别

4个生物制剂企业规模收益率均不变,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技术以及科华生物均为Dea有效,而通化东宝为Dea弱有效。但是,通化东宝企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其他3个企业的超效率,该公司可以在原有的投入水平上增加1554%仍保持Dea有效,但因其Dea弱有效,可知该公司资产总额投资相对较少,较高的超效率则说明该公司的其他资源利用充分,因而通化东宝公司想要取得较高的综合经营效率,可以通过增加资产总额相对数量的方式来实现。这4家生物制剂企业都能较好地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平均的超效率为5.13,说明生物制剂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413%的投入仍能保持Dea有效。

2.2.3医疗器械类别

由表2可知,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医药经营无效,规模收益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其资产负债率相对于其他的资源配置结构较低,而其他企业经营效率均为有效,其中鱼跃医疗、信立泰以及阳普医疗为Dea有效,乐普医疗为Dea弱有效。在4个Dea有效的医疗器械企业中,阳普医疗的超效率最高为4.34。乐普医疗次之,虽然其为Dea弱有效,但是相对于Dea有效的鱼跃医疗和信立泰医疗,其超效率较高,说明该公司主要是因为资产总额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其综合的经营效率,但其公司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都较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比率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医疗器械类企业的Dea超效率水平差别较小,其超效率平均值为2.48。

2.2.4中成药类别

8家中成药企业均为Dea有效。其中,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药业为Dea有效,康缘药业和云南白药为Dea弱有效。沃华医药公司的超效率在所有统计企业中最高为18.27,符合假设的规模收益不变模型。其他企业可以参照其经营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相应的资金结构来优化公司的经营效率,康缘药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费用来提高其经营效率,云南白药可以通过增加其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经营效率。在我国,中成药企业占据比重较大,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上述数据也表明,统计中的中成药企业均能较好地处理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资产负债率情况,其Dea超效率平均值为3.62。

2.2.5化学制剂类别

化学制剂企业中的白云山和现代制药经营效率无效,且规模效应递减;恩华药业和红日药业为Dea有效;恒瑞医药和人福医药为Dea弱有效;白云山和现代制药主要存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和资产总额投资不足的问题。在这6家企业中,红日药业的Dea超效率值较高,而且为Dea有效,其他企业可参照其投入配置方案来提高各自的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Dea超效率的均值为3.51。

2.3各决策单元超效率综合分析

根据表2所得数据,将27家企业按照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Dea超效率排序前10名的企业中,有3家生物制剂公司、3家化学制剂公司、1家中成药公司、2家医疗器械公司和1家化学原料药公司。相对来说,我国生物制剂公司的经营效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物制剂公司的靶向性药物和基因药物,相对于化学药物和中成药来说治疗效果好,能够较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取得的收益可以弥补研发所需的费用,进而保证资金的流动,提高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提高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率。

3结语

我国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普遍较高,在所研究的27家医药上市公司中,海正药业、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技术、科华生物、鱼跃医疗、信立泰、阳普医疗、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医药、沃华医药、天士力、恩华药业和红日药业共15家企业为Dea有效,天药药业、新和成药业、新华制药、通化东宝、乐普医疗、康缘药业、云南白药、恒瑞医药和人福医药共9家企业为Dea弱有效,华润万东、白云山和现代制药为Dea无效。虽然通化东宝、恒瑞医药等9家公司经营效率为Dea弱有效,但这些公司的超效率普遍较高,大多是由于其资产总额投资不足而导致Dea弱有效,因此,只要通过稍微调整资产投资,便可提高其经营效率。整体来说,生物制剂类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最高,统计中的大部分医药上市公司均能较好地处理好资金结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春丽,张伟.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区域差异比较[J].统计研究,2011,28(6):41-46.

[2]田静怡,吴成亮.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分析——基于2009年24家农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报,2010,26(15):455-458.

[3]林乐芬.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索,2004,19(8):55-57.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9

一、医院综合绩效评价法概述

医院综合绩效评价是对医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发展战略、社会公益性等运营管理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对照医疗行业考核标准、运营目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评价相结合,对医院的持续服务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成果及社会公益性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医院综合绩效评价,一般采用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对医院的运营管理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其中:功效系数法是对医院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的评价计分;合分析判断法对医院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活指标的评价计分。

二、医院绩效定量评价———功效系数法

(一)医院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及权重

医院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具有征对性和代表性,指标权重比例分配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代表性,可以结合卫生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责任目标及医院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确定,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一经确定,除目标任务的变动外、原则上不能随意变更,便于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不同期间的比较分析。

1.医院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医院盈利能力分析评价,主要是对百元固定资产的医疗收入、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病床使用率、药品及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收支结余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运营指标进行分析和评判,反映医院一定期间业务收支水平、盈利能力和持续服务能力。(1)盈利能力评价指标权重为:百元固定资产的医疗收入4分;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3分;病床使用率3分;药品及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7分;收支结余率2分;净资产收益率3分。(2)盈利能力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百元固定资产的医疗收入=(医疗业务收入-药品及材料收入)÷〔(年初固定资产原值+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100%;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全年业务收入/全年加权平均职工人数;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实际开放总床日×100%;药品及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药品及材料收入/医疗业务收入×100%;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医疗业务收入×100%;净资产收益率=业务收支结余/平均净资产×100%,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

2.资产质量评价指标医院资产质量评价,重点是对医院总资产周转率、医疗应收账款周转率、药品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判,反映评价医院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1)资产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为:总资产周转率占7分;医疗应收款周转率占6分;药品周转率占6分;不良资产比率占3分。(2)资产质量评价指标计算公式:总资产周转率(次)=医疗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医疗应收款周转率(次)=医疗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药品周转率(次)=365÷(药品收入÷药品平均占用额);不良资产比率=待处理财产损益÷资产总额。

3.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偿债能力评价,主要是对医院债务风险、资产负债结构、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和评判。反映评价医院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面临的债务风险等。(1)偿债能力评价指标权重为:资产负债率占8分;已获利息倍数占4分;带息负债比率占4分。(2)偿债能力评价指标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已获利息倍数=(业务收支结余+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带息负债比率=带息负债÷负债总额。

4.经营增长评价指标医院经营增长评价,主要对医疗业务收入增长、固定资产增长率、净资产长率、科研教学投入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和评判,反映评价医院科研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资产保值增值情况。(1)经营增长评价指标权重为:医疗业务收入增长率占2分;固定资产增长率占5分;净资产长率占4分;科研教学支出占业务支出比占5分。(2)经营增长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医疗业务收入增长率=〔(当年医疗业务收入-上年同期医疗业务收入)÷上年同期医疗业务收入〕×100%;固定资产增长率=〔(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年初固定资产原值)÷年初固定资产原值〕×100%;净资产长率=〔(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初净资产〕×100%;科研教学支出占业务支出比=(科研教学支出÷业务支出)×100%。

5.社会公益性评价指标社会公益性评价指标是衡量医院公益性的实现程度,是社会效益、服务质量、病人满意度、政府投入与产出等指标的分析和评判。(1)医院社会公益性评价指标权重为:主要是对财政支出占业务支付比5分、病人满意度5分、平均住院床日控制率3分、每床日收费水平控制率4分、每门诊人次费用控制率4分、每职工年门诊人次完成程度3分。(2)医院社会公益性评价指标计算公式:财政支出占医疗业务成本=(财政补助支出÷医疗业务成本支出)×100%;病人满意度=(收回病人满意度调查表的满意份数÷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的总份数)×100%;平均住院床日控制率=(住院床日控制在目标住院日内的病人数÷总出院病人数)×100%;每床日收费水平控制率=(每床日收费水平控制在目标床日收费水平内的出院病人数÷总出院病人数)×100%;每门诊人次费用控制率=(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控制在目标人次收费水平内的门诊人数÷总门诊人数)×100%;每职工年门诊人次完成程度=(每职工年门诊人数÷计划每职工年门诊人数)×100%。

(二)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计分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的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的原理,将实际分值对行业标准、责任目标或医院的发展目标,对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进行计分。为便于理解,下面以临沧市人民医院的药品及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指标为例进行评价计分。1.为进一步降低药品及卫生材料收入比重,逐步取消“以药养医”,主管部门对其药品及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指标进行考核,该指标评价标准是:(1)优秀值,指标值35%,标准系数1.0;(2)良好值,指标值40%,标准系数0.8;(3)平均值,指标值45%,标准系数0.6;(4)较低值,指标值50%,标准系数0.4;(5)较差值,指标值55%,标准系数0.2。2.通过计算,医院药品及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是38.5%,对应该项指标权重分是7分,则:(1)该指标达到了良好值水平,基础分=7×0.8=5.6分,(2)功效系数=(38.5%-35%)÷(40%-35%)=0.7,调整分=0.7×(7-5.6)=0.98分,该项评价指标最后得分=5.6+0.98=6.58分。医院可以运用上述功效系法的原理,分别计算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经营增长、社会公益性的指标分值,汇总分值就是医院的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分数。因上述指标计算工作量较大,建议:医院综合绩效评价采用eXCeL函数对财务绩效定量评价计分。

(三)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

医院绩效定量评价标准通常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个档次。对应的评价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2、差(e)以下为0,一般由主管部门参照行业标准设定对应分值。

三、医院管理绩效定性评价———综合分析判断法

医院管理定性评价是指医院是指在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对医院一定期间运营管理水平进行的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

(一)医院管理定性评价指标

医院管理定性评价指标由一般由医院发展战略、社会公益性、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经营管理决策、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社会贡献、行业影响、基础管理、科研能力、预算管理、成本管控、内部控制等难以量化的指标构成。

(二)医院管理定性评价的计分

医院管理定性评价的计分是通过专家评议打分完成,聘请专家不少于7人,评价专家应在充分了解医院管理效能、运营情况、社会公益性、服务能力、组织架构等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对照评价标参考标准,对医院综合管理进行分析评判,评判出各项考核指标所处的水平档次,打出医院管理定性评价分数,其计算公式: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分数=∑单项指标分数;单项指标分数=(∑每位专家给定的单项指标分数)÷专家人数。

(三)医院管理定性评价的标准

医院管理定性评价标准通常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个档次。对应的评价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2、差(e)以下为0,一般由主管部门参照行业标准设定对应分值。

四、医院综合绩效评价

(一)医院综合绩效评价计分

在计算出绩效定量评价分数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后,按照规定的权重,一般绩效定量评价指标权重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权重30%,按所占比重计算相加就是综合绩效评价分数,即:医院综合绩效评价分数=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30%。

(二)医院综合绩效评价分数的运用

1.综合绩效改进度在计算出医院综合绩效评价分数后,医院应计算年度之间的绩效改进度,反映年度之间经营绩效的变化状况,其公式:绩效改进度=本年综合绩效评价分数÷基期综合绩效评价分数。绩效改进度大于1,说明经营绩效管理上升;绩效改进度小于1,说明经营绩效管理下降。

医药行业对标分析篇10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4月6日,历经3年酝酿、争论的中国新医改方案正式对外公布。此次新医改能否真正破解医疗问题的困局,都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制药业是一个关键环节,如何从根本上控制居高不下的药价问题,如何解决制药业在药品结构、药品质量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成为医改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此次的医改方案中关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供需

本次新医改方案提出“坚持公共医药卫生的公益性质”的基本原则,同时兼顾医药卫生服务的市场性质,基本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因此,按照新医改方案的原则,国家将加大对农村基层的卫生投入和相关的政策调整,今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必然带动农村药品市场的扩容,使得我国医药终端用药结构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药品的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药品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产品结构的调整

一直以来,药品是制药企业得以发展的载体和竞争的对象,并且由于医药市场的混乱和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够,制药企业为了企业利润,对某些药品进行盲目的仿制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可言。而那些小规模的企业更是对一些利润可观的产品进行大批量的重复生产,从而使得我国医药产品差异化程度极低,医药产业出现大量的低附加值的仿制药。在全球药品市场中,处方药销售额占74%份额,仿制药约占6%;而我国自1995年以来上市的新药中97%为仿制药,在产品市场结构中占2/3左右,但利润率却明显低于全球仿制药利润率的平均水平。到2004年我国医药产品市场结构中仿制药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据67%的市场份额。

在此次的新医改中,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将会对整个制药业的产品结构进行一次很大的调整。本文立足于新医改方案的内容,选择中国制药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医改方案对制药业产业结构变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变迁理论

国内外的学者从产品生命周期、提出创新理论、产业竞争优势等方面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性经济规律进行了分析。

1、产业结构变迁的定义

张冰和金戈(2007)利用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了一个产业结构变迁的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从微观层次看,每个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选择其产品、产量,并且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从产业层次来看,上述调整就表现为一个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

本文在分析前人关于产业结构变迁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分别从微观和产业层次总结出产业结构变迁的定义。文章主要针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微观层次进行展开和说明。

产业结构变迁的微观定义:每个企业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企业的不断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适时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来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产业结构变迁的产业层次定义:在各个不同产业中,企业通过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的创新,通过市场的自然选择过程,使各个不同产业部门的相对比重发生变化,满足经济需要的“更好的”产业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比重增加,经济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

2、产业变迁的分类

产业结构变迁的主体可以是私人企业,也可以是政府。根据政府是否作为产业结构变迁的主体,可以将产业结构变迁的形式区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

诱致性变迁——指现行产业结构的变迁或者是新兴产业的产生,是由私人企业在响应市场获利机会时自发进行的,政府一般不加入到这一进程中,而仅仅是保持旁观者的身份。

强制性变迁——指政府有意识的加入到其中的变迁形式,如政府通过计划、政策、法律、行政命令等手段创造或改变市场上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改变、甚至决定产业结构变迁的方向和速度。

3、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因素很多,如需求结构、技术进步、投资结构、国际贸易、经济体制、创新活动等方面。其中主要的影响指标有以下几点。

(1)需求。需求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动力源。需求拉动圈的变化,为市场供给和技术变化提供了目标和动力,为产业中企业之间的分工细化提供了市场容量,为企业积极进行创新提供了动力。

(2)创新。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变迁,是产业结构变迁背后的根本力量。

从动态竞争和效率的观点看,产业结构变迁主要不是由于新企业的进入或已有企业的推出,而是源于新产品和新流程的采用。新产品和新流程主要产生于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主体。

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1912年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提出了创新理论。他所讲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企业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在产业经济学中创新研究的重点是技术创新。

(3)政府作用。在强制性变迁形式中,由于政府的有意识加入,通过计划、政策、法律、行政命令等手段创造或改变市场上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改变,甚至决定了产业结构变迁的方向。在政府的参与中,政府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下一步产业结构进行规划和布局,并通过各种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结构向着政府的目标进行变迁。

总之,在产业结构发生变迁的整个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三、新医改方案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分析

新医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改配套措施的不断出台,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变迁,这主要体现在药品市场和药企两方面。

1、药品市场的产业结构变迁

(1)药品结构变迁。2009年8月18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正式对外,这标志着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实施。新医改方案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相继出台,无形中把我国的药品市场分为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两部分。

基本药物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能够满足大部分人口医疗保健需要的药物,应当确保基本药物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充足的数量、适宜的剂量、可靠的质量、足够的信息以及个人和社会能承受的价格得到供应。我国出版的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包括307种药物,其中西药(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5种,中成药102种,中药饮片全部进入基本药物目录,自2009年9月21日起实施。其中,西药主要是依据临床药理学来分类,而中成药则主要依据功能分类。

非基本药物是指那些没有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如那些高价药、滋补保健品等。非基本药物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那些可替代的高价药,它的需求量会相对的减少,可能被基本药物中的低价药品替代;而那些不可替代的高价药来说,在医改初期由于我国基本医保水平低,并且一部分高价药有其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这些高价药也有较大的存在空间和利润空间。

(2)药品需求量的扩大。新医改方案体现出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另外,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和“两网”(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工程的开展,农村药品市场和城乡结合部用药市场逐渐成为中国药品增长的亮点,市场容量高达500亿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将逐渐享有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意味着农村将会是基本药物使用的主要市场,也将是最大的普药使用市场。

2、制药企业的变迁分析

(1)药企格局的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此次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的种类缩减至307种,对于有药品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企业来说,有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对于那些没有药品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的中小企业来说,则面临着被淘汰或被收购、整合,从而推动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新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对国内制药企业产生促进作用,新Gmp规范出台后,以前的认证评定标准将会被修改,这意味着国家将对制药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环节的监督更为严格和规范,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也将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同时,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及其后续政策措施的实施,现有制药企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促使制药企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

(2)药企营销渠道的变化。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制药企业的药品营销渠道曾经笼罩着浓厚的“计划色彩”,药品营销渠道所依靠的医药商业企业呈现如下特征:实行全国统一规划,省以下统一管理,药品计划调拨,经济统一核算,渠道销售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层层下达指标,层层调拨,通过医院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在此期间,制药企业不需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药品营销上面。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10年时间里,这种“自上而下”的药品销售模式伴随着我国最早一批民营医药商业公司的出现及药品流通渠道的多样化而逐渐减弱,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格局。从此,药品制造企业会随着商的不同而改变药品的营销渠道,同时也不断采用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差异化推广手段,促使企业药品的销售数量得到提高。在这一时期,药品生产企业为适应这种局势而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队伍,不断改进自己的营销模式。

在现阶段我国医药销售进入集约化阶段,医药生产企业大量招聘医药代表,营销的重点也转为终端。许多制药企业为保证流通渠道的畅通,降低成本,采用参股、收购或成立自己的流通企业的方式,不再通过诸如药品商、医药商业批发公司等中间商,直接进入药品的营销渠道中。也即不再通过分销的形式,而是通过直销来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进而减少自己的成本。

四、结论

在整个医改过程中,制药业的改进和发展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医改对整个医药制造业产生的产业结构变迁,将从根本上解决制药业以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金戈:潮涌现象与政府在产业结构变迁中的作用[J].亚太经济,2008(2).

[2]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