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7:53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财务监督;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29-02

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不仅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顺利运行。企业作为一个自己负责盈利与亏损的组织,一旦成立以后,就必须想出有效的方法将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提高,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生存、发展下去。由于目前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激烈,其为了将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就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其资产管理水平[1]。

一、目前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现有的制度过于陈旧,与目前的管理现状不相适应,加上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保障制度的执行,导致资产管理不规范,如单位不能按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资产盘点,导致不能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以了解实际存量,对过期资产不能及时进行处置,虚增了企业的账面资产[2]。有的资产不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就报废,并进行相应的处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极易出现舞弊现象。

2.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影响资产管理效益。企业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上部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导致资产管理衔接不及时,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如由于职责不明确,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向资产管理部门反馈,致使资产不能及时得到维护保养、影响了其使用效益[3]。

3.管理手段过于陈旧。目前大部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仍旧沿袭多年前的管理方式,未能实现信息化管理,导致资产管理不及时,信息不完整,难以准确及时了解资产管理动态,不便于部门间实行资产的合理调剂。

4.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概述。各国对中小企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普遍都从性质和规模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美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完善,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对中小企业定义为:(1)独立经营管理,通常南业主自己经营管理;(2)个人或小集团投资并拥有所有权[4];(3)其产品或劳务主要为当地市场服务;(4)企业规模在同行业中相对较小。只要具备以上四个标准中两条的都为中小企业。

中国则主要是从定量角度来定义中小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具体各行业的标准(见表1):

表1中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小企业不仅在就业上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能够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更是当代经济中的主要创新力量,所以,加快发展中国的中小企业显得十分迫切[5]。

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65%的专利、85%的创新来自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经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中国经济体制转变的推动力量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根据2007年的数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99.8%。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也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出口经济的主要支柱。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经济虽然发展迅速[6],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众多的生产型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薄弱,尤其是存货内部控制观念落后,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较少。由此造成企业存货管理混乱,随意结转主营业务成本,造成财务报表失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收的缴纳,既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在国际上亦相对缺乏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将其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1.完善财务汇报管理。企业的各个下属子公司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向企业汇报各种财务信息,其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格式编制信息资料,其中,每个月要汇报的主要有各种会计报表、反映销售情况还有动态结算情况的经营信息表等。如果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子公司也要如实的向企业总部进行汇报,企业总部应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及时的进行跟踪、调查;对于因信息报告送交不及时的或者没有按照固定时间上报从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子公司汇报的各种经营信息经过企业总部的财务部门进行汇总分析后,通过月度开展的经营会议向企业管理组织进行汇报。通过财务汇报管理,可以对企业和下级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跟踪,这样能够降低财务风险并有效的对其进行控制。另外,企业每年必须要向董事会汇报送交财务报表情况,同时还要向其汇报经营状况。此外,企业对财务报告的报出作了明确的规定,年度财务报告经过企业聘请的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审计报告董事会审批通过后对外报告送交、披露。其他的定期报告也要根据相关规定,经由董事会的批准后方可进行报出。

2.加强费用控制。企业应建立费用预算制度,每年的年初由各级职能部门编排制定其所属部门的费用使用计划,经由各级财务管理部门审查核实、总经理举行会议讨论过后,再汇报给董事会。部门职能的整体费用必须要控制在预算费用之内,如果超出了年度的费用预算,部门应将其费用报告给总经理,然后通过举行会议审查确定。另外,部门预算的整体费用的非经常发生的项目在预算报请上级审查报告批准时应加上专项说明,在实际发生过程中仍然需要事前出示专题报告,按照程序报请上级审查报告批准[7]。

3.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财务监督。企业有个健全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推进,另外,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考查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各级的企业与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这一块,要时刻按照市场监管机构提出的要求以及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方法,使其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实际中有效的实行。具体应包括三个层次:首先,应在企业的各种事务中融合相互约束、控制制度,建立以“防”为主要的监控防线。其次,建立事后监督,就是说在会计部门定期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所在的各个岗位、各项事务日常性以及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另外,在企业现有的检查、盘查、审计、纪律检查部门的基础上,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上述所说的三个监督控制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对实际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控制,而且还可以防范和处理企业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问题,其在企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企业是否在市场中生存下去。随着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使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不断提高,就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其财产管理水平,所以说,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好坏,将与企业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企业部门应正确认识这一严峻问题。另外,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环境较为复杂性,从而给企业带来了无法预料和无法控制的风险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控制各种风险,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平台,及时的掌握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进而控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向阳.美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面临的难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7,(Z4):141-143.

[2]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115-119.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108-110.

[4]陈玲.关于中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8):126-128.

[5]胡婷.浅谈中小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J].中国科技博览,2009,(4).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2

关键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一、内部控制制度概念及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即为某单位为了确保自身资产的完整性、合法性、高效性、安全性等目标在内部实施的各类管理控制手段,这些手段之间通常具有关联性与制约性。也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为某单位的各个管理人员为了实现单位资源与会计信息的完整、安全、准确、可行性目标,借助单位内不同人员的相互作用和明确分工实现单位各类职能时应用的一系列政策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ies)、信息交流(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及监控(monitoring)。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主要包含了组织人员的综合素养、管理层的职责权限与运营模式、董事会的关注要点等方面。控制环境直接反映出了单位各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具体态度及制定出的相应政策方案,同时会影响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是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前提,并且控制环境会影响企业的诚信理念、价值理念及文化理念等,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体系都有很大影响。

2.风险评估:针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预测,对企业管理的所有风险实施合理评判。当企业在发展时遇到的风险类型和程度大小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多变性,受到外界和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为了从根本上提前辨识并防范这些风险,就需要建立相应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找出合理的风险控制策略。因此,风险评估的实施效果会受到企业综合环境和体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管理当局为保证管理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职责分工、授权与批准、充分的凭证和纪录、资产和记录的实物控制、独立检查。

4.信息交流:信息系统产生各种报告,包括经营、财务、法规等方面,使得对经营的控制成为可能。信息交流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部门管理人员能够取得并互相交换在执行、管理、控制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营、财务等方面的信息。

5.监控:监控活动是由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设计和运行效果进行经常或定期的质量评估,以确定内部控制结构是否按照既定的目的运行,以及对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变化进行适当修正。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

在企业中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企业运营的高效性、安全性及真实性。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企业管理方针的高效性

在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及活动流程都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方针的有效性,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并且内部控制活动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如果企业保持正常发展就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

2.确保企业综合资产的安全性

企业的正常运营离不开自身综合资产的支持,大部分企业都会对自身资产实施保护活动,即针对企业内部的现金、存款、股票、债券、产品及其他类型的重要实物型资产进行保护,使其安全性得到保障。利用内部控制制度就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从源头提高企业综合资产的安全性。

3.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企业的财务信息对其可持续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为了保C企业的健康稳定,必须保证其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进而企业管理层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完成各项决策判断,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而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利用内部控制手段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并能对各个环节的财务信息进行实时监督与管理。

三、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

当企业运营过程中采用内部控制制度时,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但是这一控制制度在应用时仍存在不少固有的局限,这些局限的产生主要与外部市场、企业本身等因素有关,很难在短时间内打破这些固有局限实现更高层次的控制目标。整体而言,企业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仅对企业内循环开展的正常业务活动有效,对偶发性的特殊业务活动无效。

2.当企业工作人员因个人原因误解领导者命令时内部控制制度无效。

3.内部控制制度受成本的制约性强,必须确保该制度设立成本低于业务失误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4.如果企业内部员工出现联合遁私的情况时内部控制也难以发挥效果。

5.若出现了企业管理层利用自身职权谋取私利时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发挥效果。

6.当企业遇到自身运营和业务问题时,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水平。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上述各类固有局限的影响,实际控制效果可能与理想控制效果有一定距离,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企业在设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就应该提前了解可能存在的局限,并合理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性与实效性之间的平衡点。

四、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政治体制,是履行国家管理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建设及管理质量也受到更多关注。而国家也出台了更多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政令法规,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各项业务与工作的最重要物资保障,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却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偏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都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其原因往往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扶持,其财务管理的内容及任务单一,也不具有以增加盈利而强化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动机,从而让单位的管理工作质量一直停步不前。目前来看,许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仍然存在诸多偏差意识,如重购置、轻管理,重资金、轻资产等,都非常不利于其资产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系统化管理制度的建设,无法给资产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因而制约了其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

(二)管理制度粗糙

单位运作离不开资产的购置与使用,但在购置与使用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粗糙的问题,从而造成购置时的盲目购置、重复建设、部门贫富不均。在使用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没有进行定期盘点与梳理,而且许多资产在管理时就没有明确责任人,在使用时更是随意调动而没有及时报备登记,甚至有一些部门还存在着私自处理资产的严重违规行为,等到资产盘查登记时,资产早已不知去向。这种管理制度上的粗糙不仅给单位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单位的内部管理及运作,从而制约了单位的业务开展与职能履行。

(三)责任落实不力

资产管理备受轻视,管理过程简单粗糙是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通病,而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就更令人堪忧。许多单位不仅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落实责任及责任人,就连购置过程也轻率随意,致使面对资产管理问题,有利大家上,问责大家散,而在制度上也由于没有明确权责划分,致使许多管理问责就如纸上谈兵,最后不了了之。

(四)专门化管理缺失

资产管理虽然是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但其重要性却远远不止于此。然而许多单位的资产管理却仍然仅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任务,未能建立专门化的管理机构及配置专门人员进行操作,从而让资产管理一直得不到专业的规范与控制,影响了工作质量加强。

(五)监督缺失不足

资产管理贯穿于整个单位的运作及业务开展,但目前许多单位的资产管理在具体制度建设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就更谈不上对其的辅助监督与约束,致使资产管理的制度及执行都无法充分渗透于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得不到足够约束,也缺乏对资产管理问题和漏洞的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许多时候的资产管理规定都成了一纸空文,起不到应有的管理作用。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建设

前文我们就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归纳,而要强化资产管理,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内控制度建设就必须从这些问题入手,有针对性有方向性的进行研究讨论。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几方面的措施制定。

(一)端正工作意识

资产管理规范化及科学制度建设离不开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尤其是作为单位领导人,更应该从根本上消除对资产管理的偏差认识与理解,要在深刻认识资产管理对单位运作及职能履行极端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加强业务学习与理论知识掌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具体要求与理论知识的融合,以身作则,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实际重视程度,为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夯实其执行基础。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应该包括几方面内容,首先是建立定期盘查制度,明确资产分类及管理目的,在分类上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与普通资产进行有效划分,避免管理资源浪费和管理目的不明确等制约管理质量提升的问题发生。其次,尤其要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名录整理,并建立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制度。在固定资产购置审批环节,要严格执行核查、复查制度,认真分析购置需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部门间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杜绝资金浪费与资产无效购置。在购置环节,对于大宗项目或昂贵资产要推行招投标购置制度,重视招投标过程的公开化与透明度,杜绝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的暗箱操作。在完成资产购置后的中途运输环节,应该加强财务风控意识,坚持运输险购买,最大限度转移在中途运输过程中因为人为或非人为原因导致资产损失而给单位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入库管理环节,要推行复查制度,对所购置产的数量、规格、价格、性能等进行再次核查,并实行运输方、管理方、经办人的三方会签制度,确定责任归属。在资产申领及使用环节,同样要推行管理者问责制度,对于昂贵设备或大型资产更要推行终身问责,强化责任人的责任履行自觉性与主动性,避免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随意和浪费。在报废回收环节,必须经过资产管理部门核查审批,必须切实做出报废批准后再交由专门人员进行善后处理,要严格杜绝部门私自进行资产处理的行为,违者应受到严肃处理。

(三)建立健全资产管理问责体系

问责不仅仅是一项制度,更是希望通过问责,将管理责任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问责的重点不在于为经济损失与资产流失找到承担者,而是希望通过问责制度的推行,树立资产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资产管理问责体系包括了领导人问责、管理层问责、关系人问责以及直接操作及维护人员问责,对于违规及管理不力人员不仅要进行经济处罚,严重时也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并作为反面教材以警示其他人员,促使他人更加自觉的规范自身言行,积极参与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

(四)组建专门管理机构

资产管理虽为财务管理分支,但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上都应该进行专门管理机构组建以实现精细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专门管理机构的建设应该包括人员构成、职能确定及地位确立。人员构成方面不仅要包括专门财会人员,同时也要吸纳资产管理专门人才并针对单位自身管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计划制定,避免管理工作的假大空和流于形式。在地位确立方面,应该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充分赋予管理人员在工作时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五)积极的监督约束

监督约束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两方面。内部审计应以专门人员为构成,不仅对资产管理者、使用者进行监督,同时也要对制度制定与修正进行分析与研讨,以确保资产管理制度始终适应单位具体管理需要,始终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天.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4

本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期给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带来有益指导。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问题;策略

引言: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否用好这一手段将会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从而拖累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在把握好这一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从而全面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状况。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集中在资产利用效率提升以及防止资产流失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1)提升资产利用效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的资产利率效率方面比较低下,从而造成了资产的闲置以及浪费。通过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较好的制定资产高效利用方案,从而实现各类资产的有效利用,并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2)减少资产流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很大原因都是因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比较薄弱,通过做好这一工作,可以有效的堵住资产流失的路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可以让事业单位以及主管部门加强资产的盘查,及时发现资产流失的问题所在,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这样就可以切实减少资产的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问题

(1)内部控制不受重视。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这一工作显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工作在在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方面,基本上处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单位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没有给予这一工作必要的支持,这使得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效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使得这一工作的规范性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根据《预算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台专门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举例而言,在资产使用、处置等方面往往因为没有完善的规定而导致资产使用低效或者流失。(3)内部控制能力不够。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否具有这一方面的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一工作的较好开展。很明显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具体表现就是缺少做好这一工作的能力,主要原因则是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使得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难以有效的加以开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策略

要做好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不仅仅需要对于内部控制以及资产管理的基本内涵、原则、目标等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同时更要重视这一工作,并完善相关制度以及提升内部控制能力,具体阐述如下。(1)重视内部控制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需要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注意在这一工作的开展方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争取事业单位员工对于这一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要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来加以推进,关键是要重点做好组织建设工作,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提供组织保障。(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层面,重点是要围绕资产管理要求,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理等方面都要有完善的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可做到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更加规范。当然在制度建设中,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在制度设计方面,注意借鉴、注意对员工意见的征求,注意根据实施效果进行调整。为避免制度流于形式,一定要到在制度设计方面做到严格执行,确保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被架空。(3)提升内部控制能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方面,需要根据这一工作开展的需要,配备精干员工,并加强对这一工作人员培训,注重对于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总结分享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经验,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全面提升内部控制能力。能在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采用正确的内部控制措施,推动资产管理效果的不断改善。

结束语:

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资产管理的具体要求,将内部控制建设全面的融入到资产管理工作中去,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胡伟单位: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5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战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自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后,中国企事业单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正式重视内部控制,2006年开始步入风险管控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组织上下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从风险管控入手进行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已初步完成内部控制理论引进工作,但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演进机理的研究很少,更缺乏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广东oC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为例研究其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从理论上剖析国内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演进机理,总结其特征与问题,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二、内部控制演进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现有文献对内部控制演进过程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控制风险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谢志华,2007)”的观点,从风险控制视角讨论了财产实物风险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三种风险控制思想的理性加强、风险评估思想的产生与风险控制目标的最终确立等五个发展阶段。张砚与李凤鸣等则侧重内部控制范围和手段的变化,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牵制、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发展阶段。就演进过程看,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为,早期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是财物保管中的失窃风险,后来是投资中的财务报告风险,再后是企业经营风险,再其后是风险控制的理性加强及风险管控体系的确立。李凤鸣等则指出,早期内部控制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事项;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要求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就相应地超越了会计与财务范畴,逐步从对单项经济活动进行独立控制为主向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控制为主发展,但注册会计师仍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宗旨是预防和发现错弊;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内部控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是向纵深发展,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比上述有关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两种阐释,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从诺斯(2008)的制度变迁路径看,都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即“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财物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内外部动态环境下的互动博弈行为推动了内部控制的演进。我国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和运作之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所有者基本是缺位的或不到位的,内部控制发展缓慢。然而,其后几年内部控制则发展迅猛,这与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二)内部控制演进原因李凤鸣和韩晓梅(2001)认为,推动内部控制演进的原因是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则认为,内部控制演进是组织与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虽然两者都认为外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但后者强调了组织变迁因素。程新生(2004)认为是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但也没有言明具体的作用主体构成。结合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国有属性,需要明确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私人企业的不同之处。

三、内部控制演进案例分析:以广东oC医院为例

(一)广东oC医院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况建院于1978年的广东oC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于一体的面向海内外开放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广东oC医院当前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是:抓住时机,更新思维,选准方向,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预算与规模投资相配合,合理调节运作资金,并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经过几年的战略发展,医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总资产5.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亿元,开放床位900张,拥有高场强磁共振、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化学发光检测仪、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直线加速器及伽玛刀肿瘤治疗仪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一直占医院总资产一半以上的比例。广东oC建院之初,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高,曾一度达到75%。当各科室的医疗设备逐步添置齐全后,医院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样,固定资产比例逐渐下降,到九十年代初时已下降到60%左右,20世纪初时进一步降低到50%以下。但随着广东oC医院新战略实施,筹建新综合大楼、添置床位和各类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又上升到了55%,且近几年继续维持这个高位。从内部控制视角看,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过程滞后于流动资产管理,其内部控制可分为防控阶段、制度规范阶段和效益阶段。

第一阶段:防控阶段(1981-1999)。广东oC医院早期几乎没有正式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完全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以院为家的归属感。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变成一个影响医院正常经营的因素。1995~1996年间相继发生员工私占照相机、科室领导不当占用电脑、科室拆分带来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缺失等事件,使得医院不得不提出“反私占挪用、防账物不符”的号召,并出台《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可移动办公器材及设备的使用区间、使用规则和设备管理与护养等。

第二阶段:制度规范阶段(2000-2006)。经过前一阶段固定资产管理改进,账物不符、私占挪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2000年中开始,随着广东oC医院的迅速发展及与周边医院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各科室纷纷申请购置新的医疗器材,淘汰旧设备。这一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到位,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新设备添置问题,有些科室未经审批,就私下试用甚至使用某供货商提供的新设备,到审批下达时,有些设备实际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除了使一部分人不当得益外,还有可能因为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带来一些潜在的纠纷,如试用中的设备损害,试用后不购买该设备等。旧设备淘汰问题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如果相关科室不说明该设备性能状况,设备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将其作废品处理了。实际上,旧设备淘汰中如果管理不善,潜存的风险更大,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影响更大。

通过调研和分析现存问题及此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医院管理层认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同行竞争加剧,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将比其他一般性固定资产管理越发重要,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进行“防范、规范和示范”,也就是采购和报废时的问题防范,使用中的使用和护养规范,成功或失败的防范与规范措施对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示范作用。这需要采用一个制度性的解决方案,为此,经过多次研讨和试点,广东oC医院在随后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实施细则》(200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2005)、《广东oC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2006)。

第三阶段:效益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2006年后,珠三角地区医院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兼并区级医院、与企业医院建立战略合作、新建或装修医疗大楼、购置高端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提高医疗管理水平等。广东oC医院为了有效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按“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让各科室不断配备高端新型医疗器械和设备。此时,全国医疗系统也开始正式实施国资委提出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措施。在双重压力之下,2006年12月广东oC医院提出了“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更好地实施新的战略目标”。但快速发展带来管理水平难以跟上的问题。因此,在新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引进中,出现了几起严重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如2007年2月,医院肾移植科花费50多万元采购一台高性能的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但使用时才发现,这套设备与其他一般设备不同,不能使用普通蒸馏水或纯净水,必须用特殊净化水。这台新设备使用几次后,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闲置。但2008年8月就蒸汽房更新设备的一次“节能减排”专题研讨上,“先管理节能、再技术节能”的观点让医院受益匪浅。结果,医院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几起例子让管理层意识到风险因素对医院经营成败的影响,遂于2010年年底固定资产管理年会上,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双效益、又增值”的目标,强调效益意识是保值增值的前提,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为新目标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体系保障。

(二)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从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随着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医院整体经营规模和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升级。经营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对医院固定资产构成及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应地,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医院在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又带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模式的改进。

医院发展早期,固定资产主要以不动产和一些基本医疗器械设备为主,还包括一些日常办公设备与用品。总体来讲,这一阶段还处于改革开放早期,以院为家和爱护公物的单位观念及社会风气较浓,即使有些不当行为,也主要是些办公设备与器材的私占挪用问题。这一阶段医院也还没有太多市场经营的概念,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较低。1996年明确提出的“防账物不符、反私占挪用”措施正反映出这一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早期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手段比较简单,基本停留在账与物的简单管理层面。因此,这一阶段内部控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财产丢失,防止内部人行为不当导致企事业单位损失。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人不当得利的方式逐渐增多,除了少量私占挪用医院财物外,大多采用其他手段如转移医院财产或限制医院投资机会的不当得利行为。内部控制从先前的基于个人和组织的内部控制逐渐发展到基于过程的内部控制,表明医院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基于经营事项的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方式不足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更需要一个包括内外部环境控制、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的完整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防范和解决内部人道德风险与不当得利行为。因此,这一阶段广东oC医院采取了一套制度性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规范和示范”措施。

随着医院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各医院纷纷走上竞争手段升级之路,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首选手段之一,包括添置更新的高端医疗设备、扩大医院建筑面积以增添病床数量和办公用地。与前两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不同,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旦投资与经营失败,则很可能会给医院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该阶段2007年弃置先进设备、2008年护养设备失败就是没有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典型事例。至此阶段,医院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心必须从防止内部人不轨行为和制度规范转移到医院经营风险控制上来。2010年的节能减排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根据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现状,广东oC医院发展至今,虽然开始有了风险意识,甚至采取了一些初步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但仍然处于转型期,尚未真正进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因此,从目前已有的内部控制措施看,仍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措施。具体而言,首先,广东oC医院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医院虽然明确了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但却没有设定风险偏好,包括固定资产风险控制范围。正是因为医院采取“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营思路,而在扩大再生产投资中却未能及时改进与升级相关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几次较大的投资失误。再者,从医院内部环境看,医院组织文化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强调不多,一般员工和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比较缺乏。通常情况下,医院组织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防止医疗事故,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理解不到位。医院普通员工,甚至一些中基层管理者认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高管层考虑的问题,与他们没有关系。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中,固定资产使用是各业务科室的事,但风险控制则成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事。其三,没有真正的风险意识,就谈不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即使有一两次成功的风险控制行为,也只能算是意外得来的收获。其四,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广东oC医院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如各类制度和程序,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整、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职能分工、资产保全、绩效考核等,但这些只是在旧的管理模式上形成的控制活动,并没有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立足点。在引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后,这些控制活动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在目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相对不足,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四、内部控制演进机理: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一)广东oC医院内部控制历程广东oC医院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对比之下,这三个阶段发展特点与基于行为人层面控制的“内部牵制阶段”、基于组织层面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基于过程控制的“制度基础控制阶段”特征基本吻合,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

纵观广东oC医院三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的驱动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是四个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固定资产所有者(即股东/国资委)和固定资产管理者(即广东oC医院)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认识,市场环境,固定资产管理者与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之间的互动博弈。早期,固定资产所有者并没有明显的保值要求,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只是防止私占挪用,尽量做到账物相符,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即早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功能只起到防范内部人明显不当行为,如私占挪用和偷盗。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段逐渐变得隐蔽,固定资产管理者开始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得不主动积极地做好内部控制。这样,医院开始主动地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从“制度规范”入手,防范、规范和示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直到2004年,医院响应当时政策,提出资产管理要保值增值,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说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随着2006年前后开始的地区性同业竞争升级,各医院纷纷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失败问题开始出现,这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与内部人的不当得利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失败导致的损失才是真正致命的。于是医院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双效益、又增值”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二)广东oC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趋势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分两个阶段:2004年前(医疗系统则是2006年前)基本属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内部不当得利者和医院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互动博弈的结果;但其后则更多属国资委保值增值考核要求推动的结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为自发所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内在要求;但后者是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要在企事业单位层面有效落实,尚需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其他作用主体积极参与。广东oC医院要顺利演进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有赖于以下方面的改进:目前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对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比较弱;国资委尽管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示,但并没有一个明确考核指标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地区性大医院同业竞争恢复相对均衡状态,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让各医院业务迅速增多,良好的财务状况会在一点程度上降低大家对固定资产风险管控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当然,随着医院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法也更加隐蔽。

五、结论

为探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演进机理和未来发展动态,笔者以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与各阶段特点、作用主体、制度变迁特征和未来演进趋势。分析表明,广东oC医院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从制度变迁特征看,受国资委角色影响,2004年前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属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其后属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oC医院只有高度重视和把握相关的变数,才有可能顺利地步入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6

企业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既要以《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又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便于企业有效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维护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财务内控制度构建执行考核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一、建立财务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在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程序基础上,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护财产安全,促进企业发展上等级、上规模,构建一套全面、完整、规范、有序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势在必行。

1.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大目标以后,企业的集团化、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由此在客观上显示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我国已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现代企业的主要涵义就是对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为此,企业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和提高效益。所以如何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规范我国企业行为的当务之急。

是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正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作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形成,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保证;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规范投资者、企业及经营者的关系和作为,既有利于企业自主经营,又防止资产流失,促进企业转机建制。

4.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项重要的专业性管理工作。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体制。

5.能够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中国新闻江苏网报道,江苏省纪委、市监察局《关于江苏金鹿集团等企业在改制中隐匿巨额资产问题的通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对企业改制工作的监督检查,严防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通报指出,近年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为江苏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之际,截留、转移、隐匿等大肆侵吞国有和集体资产案件亦频频发生。其中,典型的三起案件是:江苏金鹿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吴赐仁等人隐匿2232万元集体资产案,常熟新城房地产公司经理苏伟斌造成1000多万元国有资产流失案,吴江芦墟米厂厂长徐荣奎将553万元国有资产转移到帐外案。通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上述案件中吸取深刻教训,对那些借企业改制之际截留、转移、隐匿国有和集体资产的,与企业经营者相勾结,低价出售国有、集体资产,从中收受贿赂的少数党政机关及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必须严肃查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二、财务内控制度的构建框架

财务内控制度的内容主要有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的控制、大宗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销售流程控制和投资、融资的控制等。具体包括:

(一)原则性的会计、财务制度

1.会计核算制度

(1)会计核算的体制;(2)主要会计政策;(3)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4)会计科目使用说明;(5)会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6)会计报表附注。

2.财务管理制度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2)货币资金管理;(3)往来结算管理;(4)存货管理;(5)短期、长期投资管理;(6)固定资产管理;(7)在建工程管理;(8)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9)其他资产管理;(10)销售收入管理;(11)成本费用管理;(12)利润分配管理;(13)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

(二)综合性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3.会计稽核制度;4.内部牵制制度;5.财产清查制度;6.财务分析制度;7.会计档案管理办法;8.会计信息化管理办法;9.对子(分)公司等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

(三)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

1.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2.重大资本性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3.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4.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1.财务管理分级负责制;2.会计核算组织形式;3.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4.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5.对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事项的处罚规定。

(五)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1.费用报销管理办法;2.成本核算办法;3.成本计划管理办法;4.成本控制管理办法;5.成本分析管理办法;6.成本费用考核管理办法。

三、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与考核

为了评价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企业必须采取各种能够衡量企业绩效、监控企业运行的措施和手段,于是出现了除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等基本财务控制方法,逐渐从以财务控制审计为主,转向以绩效评价审计以及计划、效率、能力和效果审计为主的管理审计。

内控制度的建立主要在于执行与考核,确保考核内容完整化、考核方法科学化、考核工作制度化。为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围绕“三个考核”、确保“四个度”。

“三个考核”是:

1.目标系统的考核,主要指标有产品单位成本、完工百分比、利润等;以定量指标、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主体,辅以定性指标、领导班子素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基础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绩效评价体系。

2.管理责任系统的考核,主要指标有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增加值、净资产收益率等。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7

关键词:勘察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一、加强勘察单位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保证资产的完善性和安全性

资产既是保证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更是推动企业今后稳定发展的基础。由此可知,保证资产的完善性和安全性,是当前勘察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迎合全球化经济发展

将勘察单位原始的运营模式进行转变,改变勘察单位组织框架,以实现勘察单位可以迎合全球化经济发展,满足现代市场的各项需要,加大资产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是当前勘察单位首要的任务。

(三)给改企建制提供条件

针对传统勘察单位机制以及管理方式来说,不能满足改制的需求,使得内部监管出现失灵的现象,进而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现象。所以,加大勘察单位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力度,是实现改企建制工作的关键条件。

二、当前勘察单位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不规范

结合当前的情况来看,勘察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缺少一定的规范性,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相关项目会收款项出现缓慢性,导致出现呆账的现象。第二,在进行项目资金管理时,没有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挪用资产的现象出现;第三,固定资产管理缺少合理性,在进行项目资产管理时,没有做好风险控制工作。第四,勘察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存量以及流量管理总是会出现注重构建,轻视管理的状况,对固定资产应用和管理缺少规范性,无法保证固定资产的高效应用。

(二)内部控制存有较多问题

当前,大多数的勘察单位已经构建了内部控制机制,然而,勘察单位指定的内部控制机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内部控制机制自身设置缺少合理性,没有结合勘察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导致内部控制机制无法满足勘察单位的管理需求。另外,因为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文化,勘察单位只能注重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却没有注重内部控制的实际需求,导致内部控制机制如同摆设,空有其表,无实质内涵。最后,大多数的勘察单位都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而是一味的采用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使得在实际操作时,不具备操控性,勘察单位资金变量比较大,且涉及的部门比较多,这就给成本分摊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成本控制如果无法得到全面的开展,就会给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加强勘察单位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措施

(一)转变观念,建立新的资产管理体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勘察单位要想与时俱进,就要制定符合现代化管理的机制,将原始的体系进行突破,转变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新转型,构建新型的勘察单位资产管理机制,实现固有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

(二)实现产权明确,责任清晰

国家对所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资产核算、规划、调整以及控制目的,防止出现恶意浪费以及流失的现象。对产权关系进行梳理,落实产前管理工作,保证资产的优化配置,可以确保资产的高效应用。

(三)要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审核力度

勘察单位在进行改制时,需要对改造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避免由于改造操作不合理而给国有资产带来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顺利运作。

(四)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制定各种资产管理机制,其中包括内部分配管理机制、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评估机制、资产内部监管机制、内部产权管理机制、无形资产管理机制以及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等。

(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制定内部会计机制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勘察单位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和核算,并将资产的真正价值进行真实反映,防止出现私自挪用资产的现象,保证资产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具备规范性和合理性。

(六)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制

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规划方案,对资产投资、资产应用以及资产调度等行为技能型约制。

制定完善的资产盘点机制,勘察单位需要定期对所有资产进行记录和核实,并且对自查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备性,规避资产流失的现象出现。

制定资产保全控制机制,以季度为单位对资产数量进行清点,做好资产应用记录。在资产管理、资产风险以及资产保障等环节中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在进行资产转让或者报废时,需要开据审批手续。

落实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对资产入库、应用、清点、保管以及处理等多个环节开展内部控制工作,避免出现资产盗用、损坏、流失现象。

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构建明细账、总账以及财务报表,对单位固定资产转让环节进行集中管理,仔细核实固定资产变动信息,保证固定资产账实一致。

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资产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全程参与到资产管理、验收等工作中,同时还要对资产转让以及资产投资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管,进而提升资产的应用安全性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大勘察单位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力度,不但可以提升勘察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保证勘察单位的资金安全,同时还能推动我国勘察单位的稳定发展。但是结合当前的情况来看,勘察单位在开展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时,总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勘察单位资金管理水平。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采取建立新的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产权明确、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制等方式,来推动勘察设计单位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共组的顺利开展,进而给勘察单位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姚华.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新经济,2014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8

(一)思想重视不够,监督不到位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的国有资产一般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去创造经济效益,管理层只重视抓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而忽视了对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内控不够完善,思想上轻视,导致这部分资产在利用和管理上出现漏洞。特别是利用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搞经营的企业,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对使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加之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不健全,导致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性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指标难以落实。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清1.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目前,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对内控认识不足,有一部分管理者来自于事业单位,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内控制度就是纸面上的条例规定,对内控的建设持冷漠态度,根本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内控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仍认为内控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的控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控的不健全给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带来了一个难题,也是造成后续国有资产流失、减值的根本原因。2.企业管理者权责不够清晰。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一般为国有企业,有些企业直属财政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大多数由政府任命,来自于事业单位。由于体制等原因,很多高层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越权干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控制度相背离,从而造成内控制度失效。有些领导同时在多家单位兼职,工作重心没有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上,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如何与自己政绩无关,这样无形中在思想意识上有了放任的态度。企业管理者权责不够清晰,易造成地方国有资产的流失,应当及时解决。

(三)内部审计功能发挥有限

许多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很少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就是设立该部门,但由于长期以来观念方面的原因,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较少,仅仅从事一些必要的常规审计和离任审计,没有充分发挥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少数企业虽然有较为健全的内控制度,但各项内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和执行效果很差,存在制度上一套,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套的现象。内部审计功能发挥受限,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更谈不到保值增值,这一点应该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较弱

当前,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主要的侧重点仍是在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方面,企业扮演着看管者的角色。对国有资产投资融资、保值增值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现阶段,一部分国有资产仍处于闲置状态,锁在“仓库里”,这样无形中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因此,国有资产管理内控需要开源节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将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进行再融资,才能客观上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全面的提高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水平。

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引进绩效考核机制,健全管理机构,权责清晰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内控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监管中的必要性,明细管理层的各项责任界限,形成企业内部制衡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明确以企业受托管理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控力度。建议将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成果与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负责人的全年绩效考核挂钩,完善奖惩制度,权责明确,有利于管理者更好的开展工作。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也应采用公司制管理,为内控机构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基本的组织框架。同时要推行不兼任职务制度,有事业单位人员兼任的,可采取暂时离职的方式,避免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二)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内控建设,健全监督机制

构建国有资产风险防范体系,在财务控制、决策控制、资产清算等环节严格把关,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的资产管理内控水平。在财务控制方面,加强经营管理风险的财务防范措施,以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安全。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规范的决策机制,有效地防范风险。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的内控制度设计应当渗透到企业的各项业务全过程,应当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争取做到无缝链接。内控建设是管好国有资产监管的基本保障,真正做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控责任制,明确各方职责;严格财务制度,建好台账,并及时做好登记,定期进行实物清查;坚持国有资产特别是可移动的资产定位定人管理原则,使用到人责任到人。防止在任一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扮演好国有资产管家的角色。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当前,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防止国有资产的加剧流失。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各经营要素的环节和成果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国有资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国有资产受托管理者的监督力度。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进行审计,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人员管理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倡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制度。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审核企业会计账目外,还包括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提出建议性报告。在内控基础建设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是评价内控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经营业务符合内控框架的要求,提供完善内控的建议。

(四)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企业相关人员素质,建立具有操作性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提高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水平还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并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操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定期组织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的管理层、相关管理人员培训学习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鼓励管理层勇于开拓创新,大胆的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新构想,实现国有资产持续的保值增值。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学习最新的政策法规,规范国有资产账务处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针对地方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的具体情况,着重培训国有资产转资后的账务处理、国有资产的投资融资方式方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标核算及国有资产增值收入的核算分配管理。只有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账务处理,竖立国有资产的第一道保护伞,才能保证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完整及保值增值。

三、结语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9

在实现现代企业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关键举措,有助于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保证各项政策方针的落实,维护财产与物资的完整,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及时性,规避各种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主要体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的运动规律以及相应的监督措施,对流动资金、运行资产进行计划、控制以及核算与分析,旨在保证企业运行的顺利,实现增值目的。因此,要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仅是我们确保企业实现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们健全企业管理体制的要求。

一、对企业内控的了解

企业内控可以说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的关键性措施,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内控的重要性。企业内控是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正常、有序、合法、高效运行,采取对人员、资金、物资实行有效监管的系列活动。企业内控要求保证企业资产、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保证对企业员工、工作流程、物流的有效管控;建立对企业经营活动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企业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企业内控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主要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内控。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约束机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包括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还包含岗位设置、业绩考核和兑现的职能,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然而,企业项目的实施依靠员工的执行,员工对企业资源的消耗有一定控制作用,资源消耗的基础是企业资金的消耗。因此,要通过财务管理所建立的资金约束机制反过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2、建立物力资源管理的约束机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普遍面临着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压力,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主要通过固定资产重置来实现,因此,企业内控的重要内容在于相关生产设备的管理和采购。为此,通过对财务管理的资金约束机制,便能在岗位绩效管理和资金预算等两个方面,来推动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增长,企业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广阔,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从传统角度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专门承担企业的投资职能和资金监管,但是在内控中的功能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发挥出来,这应归咎于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功能认识不足。随着人们对财务管理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提升,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在事前预测、事中控制方面也起到了越来越积极、重要的作用。

1、财务会计报表要真实、完整、准确。企业内控要求财务管理在日常会计核算中,严格规范自身,做好会计的基础工作,使会计信息能准确、及时进行更新。这是财务会计报表和企业业务经营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证,也是财务部门参与和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管理者通过财务会计报表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信息失真使管理者不能识别和预判风险,内部控制效果大大减弱。

2、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链管理可以实现对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在会计学角度上看,企业需要将原材料的采购、生产、销售三个环节所需要的资金从时间上串联起来,而这三个环节的串联必须要有资金做前提。实践表明,企业利用好资金流控制手段,能够在原料采购环节中通过资金预算的形式来进行约束,在生产环节通过成本控制进行约束,在销售过程中通过货款回笼进行控制,而不是仅仅依靠组织和制度建设进行约束。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能在资金链条上清晰展示出来,透明度高,通过收紧、放松资金收付水平,把控支付审批权限、节凑,达到对组织行为的控制、调节,使内控行为有的放矢,精确发力。

3、会计监督工作要以会计制度为基础,做到内容规范、执行严格。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做好会计监督进行了明确要求、规范和指导。会计制度是企业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明确监督部门责、权、利,及与受监督的人、财、物关系的基础性规范。监督内容侧重于对企业成本费用支出进行审查,而成本费用支出又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所有层面。牵涉面广、专业跨度达,因此对于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首先要有科学的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然后应被严格执行,不应因人改变制度。

4、在财务管理中,我们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风险对抗能力的判断,横向对比与经营对手的差距或机会,纵向分析自身出现的不足和优势,帮助企业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投资收益,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大量的财务数据分析功不可没。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通过数字分析,特别是依托大量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已得到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的认同。财务管理者在帮助企业一把手避免决策陷阱,降低生产经营决策损失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5、财务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映的功能,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识别经营风险,并发出预警。在现代企业内控的要求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运营的未知风险。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的特点,天然的具备了监控生产经营风险的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在风险出现之时就及时识别出来,并向有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发出预警,而不仅仅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结束后进行简单归集和反映,那时损失已经发生,企业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消除风险损失,有时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6、在企业内控中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激励。财务管理目标分解到员工,通过激励手段实现财务目标。激励对象既包括企业管理层,也包括广大员工,应建立起针对不同职能岗位的绩效管理体系。比如通过建立岗位绩效工资,激励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其努力程度,约束员工减少不符合公司预期行为的发生概率;通过对管理层或者关键技术人员实施股票或期权奖励,将关键人员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源上的内部控制,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功能定位下的实践

1、人力资源内控制度:对制度的构建,在管理方面和实践方面都较为完善。下面主要强调注意事项:在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要遵循简单有效的原则;绩效考核指标应根据不同岗位职能的特征来设计;在合理授权的同时植入声誉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监督效果。

2、物力资源内控制度:物力资源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资源采购、使用和销售等环节上。物资在生产经营流程中正常流转,不出现物资不受企业控制的情况是企业内控的基本要求之一。企业员工要设计出高效的工作流程,妥善合理的配置资产,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消除资源浪费,在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中,保证有限的资源投用到生产经营最需要的地方,对于企业的低效无效资产做好盘活处置工作,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因此,在制定资产合理使用的模式上从两方面入手:资产配置方面,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精确高效的配置资产,这是资产合理使用的前提;人员培养方面,抓好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在增强经济效益的目标驱动下,对于闲置的部分通用资产,可以考虑出租,还需合理增大生产类资产的运营负载,从而基于有限资产存量来获得更大的效益。

3、财力资源内控制度;进行财力方面的内控,建立全过程的资金管控制度,通过资金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双重约束机制,来增强部门与员工的资金成本控制意识。有意识的让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行为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去,通过企业的资金预算和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的内控活动。建立资本性开支预算控制制度,对于企业内外部投资项目的前期可研、初步设计,中期项目开工、建设,后期结算、决算及项目后评价做到全过程监督、控制,尽最大可能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浪费。资金预算体系的建立和运用,将年度、月度资金需求,资金盈余水平,投融资情况,全部纳入到企业可预见、可掌控的内部控制中来。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制度,应着重考察资金使用的风险控制情况,机会成本,资金运行效率,运行收益。其中对于风险控制水平的评估,与内部控制关联尤其紧密。前述财力资源内控的建设和实施本身就与企业内生发展驱动下内控的要求形成了呼应。

四、财务管理对企业内控的优化

在社会市场经济稳定及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财务管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不断优化,已经成为促进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进步,企业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环境中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就必须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将满足内部控制的需求,符合内控的工作原则和规范,作为财务管理不断完善的重要依据、准则和驱动力,企业要将二者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实现内控优化的目标。财务管理对企业内控的优化,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在经营活动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打破以往的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满足自身发展与运营需求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首先,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出发,分析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研究出适合自身经营活动的经济策略。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出发展计划,设定财务目标,配套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然后企业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框架内,给予企业价值定位,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成本进行全方位控制。最后企业还应从人本思想出发,制定合理的工作体系。在财务管理制度中,要包含一套财务绩效考核办法,用于约束激励财务人员,或者更广泛人员,从而达到使财务管理制度更好实施的最终目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把管理的着力点作用在内部管理上,合理的分清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间的岗位职责,加强对制度的执行力。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既可以实时、有效的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又可以对企业生产环节进行合理的控制,还可以保证在经营与生产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发出预警,有利于企业及时解决。同时,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对国家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2.夯实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企业之所以要建立完善而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积极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因为真实、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发挥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审计工作是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如何发挥审计作用,提升审计质量是大型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非常关心的工作之一。审计人员主要围绕审计财务会计信息开展工作,通过财务会计信息揭示的内容,发现企业蕴涵亮点和不足。企业要使审计工作取得实效,要确保审计结果具备权威性,有赖于会计核算体系提供出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如果财务会计信息是虚假的,将给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造成很大的困难和阻碍。

3、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财务管理中的会计监督功能,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存货盘点,划小核算单元,加强事前的预算控制功能,进行生产经济活动运营分析。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总部管理人员,一套完善而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所属单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盲点。划小核算单元,意味着管理人员对生产一线的业绩表现,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管理者在过程中给予精准调控、指导。通过存货盘点工作,并与账面数据进行核对,确保账实相符,确保物资完整。

4.合理优化利用企业资金资源

企业应强化资金管理,合理筹集资金,降低资金占用比例及资金使用成本,积极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使企业的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以及闲置资金达到动态平衡,进而形成利于企业发展和建设的内部资本结构[3]。企业在资金运用方面,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细化,在材料采购、生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合理化分配资金,严格控制材料浪费、消耗。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应通过对资金账户进行实时监控,严格管理好资金规模、流量,把握资金流向,确保企业的资金资源合理使用,减少资金沉淀,避免周转资金不足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篇10

关键词:资产管理运行控制自我评估

2014年集团公司推出新的预算政策,突出利润指标考核,而折旧折耗是影响利润考核的一个重要因素,此项政策足以表明,资产管理方式需要自下而上的改进、提高;同时石油企业所属单位资产管理长期存在的诸多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石油企业所属单位目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求更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资产管理方式。

一、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近几年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显示,石油企业所属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项目转资不及时;二是资产减值流于形式;三是资产清查不符合要求。除上述问题以外,因为管理方式的改变,但制度未及时做相应的调整完善,使得资产管理工作不顺畅,工作结果准确性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方面分析:

(一)对控制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管理层的经营重点、经营理念等。石油企业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在近些年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渐的由主要领导负责演变成主管领导负责,抓管力度不够,这样使得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缺失,基层存在应付工作的现象,已有的制度不严格落实,需要补充的制度未得到及时完善。

(二)资产管理某些控制活动存在缺陷

控制活动是一种有助于公司实现既定目标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有助于确保实施必要的措施以管理和控制风险。

1、资产减值流程存在一般缺陷

目前石油企业关于减值准备流程的执行,是在所属单位进行的,所属单位的减值工作只是每半年开展一次,基本未计提过资产减值准备。流程基本上都是执行到减值检查这一步就结束了。该流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减值检查形式化。从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来看,所属单位对减值检查工作都未重视。原因是减值判断需要掌握的信息需要多方核实,石油企业所属单位的资产、存货量大,岗位人员进行减值判断耗时长,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由于市场波动等原因,某些资产在减值后可能存在需要转回的情况,而会计准则规定只有部分资产在确认减值后可以转回,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出于谨慎,岗位人员故判断为无减值迹象。

三是缺乏完善的资产减值准则,原则规定过多,具体规定太少;资产组划分缺乏明确标准,长期现金流量预算编制缺乏经验,不能准确确定可回收金额。

2、资产管理相关流程在所属单位延伸不够精细

项目转资不及时是近几年内部控制测试资产方面最主要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部门职责不明确。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在所属单位延伸形式化,未明确该项流程涉及的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任务、表单;二是流程执行部门缺乏主动性。未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项目建设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未各尽其责;三是内部控制测试通报部门不明确,未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

资产清查是石油企业所属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石油企业分立、合并、重组、改制、撤销等经济行为涉及资产重大变化,在所属单位未进行规范的资产核查。原因一是资产清查在石油企业所属单位制度不够完善;二是资产账实管理所属单位不统一,给资产清查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资产管理人员欠缺,影响清查盘点的质量。

(三)内部监督执行不到位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进行检查,并定期进行报告,提供决策的过程。在实际执行中,石油企业的所属单位内部控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内部监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石油企业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人员因为监督业务范围广、工作量大、时间性要求紧等原因,导致真正去现场的并未深入现场,不了解监督业务的实际情况,因而无法发现企业内控设计和实际执行的缺陷和实质性漏洞,只是在办公室通讯监督,存在应付工作的现象。

2、内部控制监督的检查纠错,流于形式

石油企业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监督的检查结果,一般是执行人员都事先知道的,因为长期以来,内部控制监督一直是内部控制设计要求做什么文档就做什么,至于文档内容基本不是主要监督对象,所以问题整改也就流于形式,未分析其执行不力的根源。

3、内部控制监督的考核措施欠缺

石油企业所属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考核制度,但内部控制的考核结果并未真正影响到绩效,或绩效不明显。没有绩效就没有行为,从内控考核结果来看,多数监督部门把该项工作当成走过场,并未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

二、石油企业所属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改进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管理

石油企业所属单位是内部控制的执行主体,资产管理的业务控制第一关在所属单位,各项规章制度需要所属单位来执行,所属单位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影响着本单位员工的行为价值观,进而对内部控制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1、增强资产管理意识,从思想上重视该项工作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与领导的思想认识和管理理念密切相关。必须切实将资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摆上领导议事日程,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更新管理理念。在企业范围内树立全新的资产管理理念,将资产的考核指标纳入领导业绩考核和员工绩效考评中,形成企业内部人人自觉参与、共同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良好氛围。

2、加强员工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员工素质

加强员工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财务人员要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熟练掌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核算方法,妥善进行会计处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资产管理人员要精研资产本身的特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二)完善资产管理运行过程控制管理

1、严格执行现有的资产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

加强部门沟通。积极构建资产建设部门、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及使用部门协调一致的联动管理机制。建设部门主要负责资产的建设移交,主管部门负责宏观管理,定期组织清查盘点和现有资产使用状况分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财务部门负责提供资产账簿及明细,配合清查盘点,为资产管理提供财务分析数据;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营,明确本部门资产并登记台账,适时与财务部门核对帐物,配合清查盘点。

2、建立职责清晰、符合实际业务的内部控制流程规范

石油企业所属单位在吃透标准业务流程后,要根据本单位业务实际,从资产的预算、请购、租入、入库、领用、调拨、出租、盘盈、盘亏、处置等环节入手,梳理建设适合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形成规范、完整、责权清晰的内部控制运行规范。

(三)推行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体系

石油企业所属单位应改进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重在实用性、有效性。

1、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本身属于内部控制活动,属于监督管理的范畴。石油企业所属单位应将本单位审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资产使用部门相关人员和财务人员组成内部控制评价小组,该小组不应该是形式上的,而应定期的对本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设计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协助下,可采取会议讨论的形式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提出改进意见、出具报告,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

2、改进考核绩效机制

石油企业所属单位的专门考核部门应定期召集相关部门的人员,集体讨论,反复测试,本着持续改进的态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考核体系,该体系应将考核与绩效切合实际的结合起来,确保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促进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石油企业现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社会的发展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资产的管理对企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发挥资产的最大潜能,应该从规范制度抓起,并确保其有效执行,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础规范[m].法律出版社,2001

[2]林好月.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财经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