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新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0:52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1

[关键词]新形势规范管理独立学院固定资产

独立学院中的固定资产是整个独立院校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投资方投入的资产。独立学院要想持续长久的发展下去,不仅要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在一些外在的硬件设施和内部环境的条件,也都要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如学生的住宿条件、教室的教学设施,以及一些必要配备的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实验室等都需要一应俱全。因此,独立学院的固定资产维持着整个教学、行政等诸多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

一、新形势下的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大多数存在以下情况:一是母校购置母校管理;二是独立学院购置母校兼管;三是独立学院购置和管理。由于这三种情形的存在,固定资产在登记、录入、验收、调拨、报废、盘点、清查等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

1、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员交替、工作程序不规范。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还不够悠久,大多数独立学院来为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也随之由其它管理机构的人员兼任,或挂在财务部门兼管,或挂在教务处或实验中心分管。对于这些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没有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来规范和支撑这个制度。导致固定资产在登记录入、账帐管理、账实管理、账卡管理等方面不健全、不完善、权责划分不清。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能力也相对比较弱,固定资产的归类、建账、记账等工作不够专业和准确,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的资料和信息存在遗失现象,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偏低。

2、固定资产界限模糊、价值标准偏低、资产闲置浪费严重、使用率较偏低。我院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含800元),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在500元(含500)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另外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均应作为固定资产。就固定资产的一般定义上存在着几处缺陷:首先,没有正确规定每种使用设备准确的使用年限;再次,规定的单价不满规定标准的大批同类物资中的“大批”没有具体化的标准。由于规定中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偏低,已经不再适合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

固定资产中的规定标准是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逐渐不再符合目前我国新形势下的独立学院中的标准。因此,使得固定资产总价与财务总价的核算中出现一些偏差,严重的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利于独立学院中固定资产的管理。

3、财务制度与固定资产管理管理制度不协调。我院财务部门成立了“固定资产管理科”,主要从事的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帐务工作,即核算固定资产的数量和总价值。而真正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却挂牌为“设备供应与维修科”。主要从事的是固定资产的录入、登记、核算、验收、打印固定资产标签、调拨、盆点、清查等日常管理工作。由于财务制度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协调,导致财务总账过多的大于固定资产总账。

根据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将固定资产分为16类;《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三十二条将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为6类。由于独立学院中的财务制度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划分标准不同,使得两个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按照各自的标准进行,两种制度之间的差异性,严重的影响到了日常工作中对独立学院中固定资产的管理。

4、独立学院中固定资产的验收不真实、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意识薄弱。独立学院的固定资产是体现独立学院强弱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涉及到的资产种类越来越繁多、数量也越来越大,管理起来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加之,大部分的独立学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能部门来制订和执行这个制度,导致固定资产在验收这一环节忽视。由于独立学院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对薄弱,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申请、审批、采购、验收、登记、变更、报废、清查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漏洞。验收不真实、数据修改频繁等现象存在。

二、规范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和行为准则。因此,有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将是独立学院必要的法宝。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或二级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有意识的提升其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准确有序的进行。

2、利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使用已经遍及各行各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采用计算机先进的管理软件,有利于改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数字化的校园、网络版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不仅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3、改进和改善会计核算制度和方法。由于会计核算方法的不统一,使得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存在着核算不明确等问题。如U盘、话机、内存等,会计部门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畴,而固定资产管理归类为低值易耗品。要改善核算方式尽可能的统一其固定资产的核算标准。有利于固定资产在核算中的标准化,明确资产总量。

三、总结

本文针对我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和分析,在问题中找出阻碍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的因素所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在解决中不断的规范我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以促进独立学院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跃华,闫立金,邹玉娜,李志华.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21).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2

摘要:固定资产为事业单位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其管理工作较为重要。本文就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以期对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运营环境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其经营管理活动变得更加的复杂多变。因此,为促进事业单位较好的发展,满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需求,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份开始实施,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制度当中,新增了关于财政改革和国有资产的相应会计核算要求,并具有创新性地引入无形资产和折旧摊销,对加强资产的入账管理和资产计价具有强化作用。

一、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变化

1.固定资产界定标准的变化

在新的会计制度当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界定标准进行重新规定,将通用设备单位价值从500元以上提升到1000元以上,而专用设备的单位价值也从800元的底限提升到1500元。通过这样的调整,能够促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更能够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目前的物价水平更为接近,有利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新的财务规则当中,对固定资产的分类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原来的分类主要包括①建筑物和房屋;②专用设备;③一般设备;④陈列品与文物;⑤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目前,则将其调整为①建筑物和房屋;②专用设备;③通用设备;④陈列品与文物;⑤图书、档案;⑥用具、家具、动植物和装具等。新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更加的规范、明确且具体。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细化,能够实现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规范化和统一化的管理。

2.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需计提折旧

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标准,同时在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中,也应以该规则或是相关的财务管理规定为标准,进而决定摊销、折旧与否。要求事业单位对除动植物、陈列品和文物、档案和图书等将名义金额作为计量的固定资产之外的相应固定资产实施计提折旧,并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之内,依据相应的规定,将对应的折旧金额实施分摊处理。

新制度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能够促进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的一致性。并且在会计报表当中体现为固定资产净值,并不是原值,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数额进行真实反映。同时,未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入到支出当中,其主要目的在于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两方面的需求。所以,在不对支出造成影响的条件下,事业单位应积极地落实价值管理和事务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和理念,进而为事业单位的核算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支持。

二、新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化

专业化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整体管理能力的提升。首先应设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包括财务部门、后勤部门、基建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需要该类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其次,固定资产管理的技术性较强,所以需注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满足新制度,并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

2.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

为实现固定资产制度化的管理,首先应注重管理固定资产的整个过程,从提取、验收、维护、使用和转移等环节进行充分的考虑,制定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注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在充分分析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之上,进行投资预算的编制,还需确保审批的程序符合相关的管理要求,进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防止出现盲目和重复购买的问题。

其次,建立起明确的固定资产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单位的岗位权限和职责,并将固定资产业务中存在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设置,促使其发挥相应的制约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本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应由该部门进行管理,设兼职管理固定资产的人员,且遵守“归口管理,统一领导,责任到人和分级核算”的原则。最后,应构建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新制度之下,相关规定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而在年终之前则需完成一次全面的盘点,以保证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账目相符。将固定资产清点之后,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让相应科室的负责人,以及清点人员共同签名上报给资产管理部门。将所盘点出的固定资产表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并将盘盈固定资产登记,保证账账相符、帐物相符和帐卡相符,真正地将盘点固定资产的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固定资产盘点的的积极作用。

3.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事业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应对信息化管理方法进行合理充分地应用,进而促进其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可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当中添加“固定资产管理”的模块,并相对应地增加领用、购置、清理、盘点、报废等相应的管理程序,便于进行相应的查询和操作,并实施全方位地、准确地监管,以实现透明化、动态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同时也能够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决策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防止重复购进等问题,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最终实现固定资产共用和共享的最大化。另外,应将固定资产的增减信息及时地录入到财政局固定资产动态管理的信息系统当中,并在每月的月初核对动态系统当中的信息及单位财务,确保其准确无误之后,将月报表上报。以便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及时的了解下属单位在固定资产配置和资产管理的情况,进而为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及合理分配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为适应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事业单位应在充分理解新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措施。同时还应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升事业单位相关财务数据和信息的质量,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真实、可靠且及时的会计数据。

参考文献:

[1]栾容.浅谈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中国总会计师,2013,8(11):254-255.

[2]刘冬梅.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4(17):214-215.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3

关键词:修理费规定;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定,对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与旧规定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制造费用”相比,发生重大变化。造成与现行成本核算原则相冲突,应当修改完善。

一、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

旧制度及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大修理费用可以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核算,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制造费用”;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其发生的与专设机构相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

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各部分磨损耐用程度不同,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局部损坏,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维护。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其发生的与专设机构相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对于处于修理、更新改造过程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如修理、更新改造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在发生时也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旧准则的主要区别是对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的处理方法不同。新准则将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划分为期间费用;而旧规定是将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划分为生产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二、新准则修理费规定对资产确认的影响

旧规定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制造费用作为间接费用,按受益原则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计入产品成本。产品未完工计入在产品,完工计入产成品,都作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反映。

新准则将修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不计入资产。新准则认为修理费用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不确认为资产,而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与旧准则同口径相比资产确认的范围缩小,资产价值减少。

新准则认为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修理费用,大修理费用等支出只是确保正常工作状况,一般不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通常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但制造费用的许多项目同修理费性质相同,以此为理由说服力不够。

三、新准则修理费规定对损益计算的影响

旧规定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并非全部的修理费用都能当期作为产成品并实现销售,销售成本当期结转到损益表。总有部分修理费用保留在存货价值中未能当期结转。新准则将修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与旧准则同口径相比损益表当期费用增大,利润减少。

四、新准则修理费规定与成本受益原则的冲突

制造成本法下,与生产产品有直接关系的直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与生产产品存在间接关系的间接费用,按受益原则分配计入成品成本。受益原则强调谁受益,谁负担并且负担的费用同受益程度成正比。作为产品生产的劳动手段机器设备及生产厂房发生的日常修理费用,同生产的产品密切相关。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用,为生产产品提供直接的服务,按受益原则应计入产品成本。而新准则将发生在生产现场的修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同成本核算遵循的受益原则相矛盾。

五、新准则修理费规定与成本分类的冲突

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工业企业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又称制造成本,是产品制造过程发生的成本。生产成本包括企业各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制造费用。而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属于非生产成本,按制造成本法规定不计入产品成本。

成本按其与特定产品关系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用与生产产品密切相关,作为制造费用的组成部分计入产品成本。新准则将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作为期间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的规定,与现行按成本分类应计入制造费用的原则相冲突。

六、对从事成本实务工作者成本费用概念的影响

成本核算要求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管理费用的界限。成本会计理论教材重点强调要防止混淆生产费用和经营管理费用的界限,人为调节产品成本和各月损益的错误做法。企业的生产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关于修理费账务处理的“跨界”规定,对在企业基层长期从事成本核算工作的会计人员成本费用概念造成巨大冲击,许多工作者对新准则的规定不太理解。

七、新准则修理费规定不利于成本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按使用部门实行归口管理。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由生产车间管理。企业生产车间负责其所管辖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根据固定资产磨损使用状况编制年度、月度维修计划。企业根据车间上报的修理计划,在年度编制全面预算中确定修理费控制计划,经审批后执行。新准则的规定将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修理费用计入厂部管理费用,将修理费用的发生地和管辖权、列支渠道相分离,不利于成本管理。企业内部责任主体的责权利不对等,从而给内部绩效考核工作带来困难。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4

3月25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关于进一步做好股权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在6月1日前,各地股权投资备案管理部门须出台备案管理规则,发改委的《通知》同时叫停pe开展公私募业务。

 

此《通知》一发,再次引起媒体和众多pe机构的关注,pe到底由谁监管的话题再次受到热议。

发改委《通知》受到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2月18日,证监会正式了征求意见后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明确从2013年6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开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

 

《暂行规定》所称资产管理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专门从事非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的资产管理机构(下称“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

 

发改委的《通知》和证监会的《暂行规定》被众媒体解读为“规则互相冲突”、“pe机构左右为难”,多家受访的pe机构对发改委的这一要求反弹强烈,认为发改委叫停pe进入公私募领域,根由是该业务开闸后pe监管权属将部分划归证监会,而其监管权此前一直在发改委。

 

那么,发改委的《通知》和证监会的《暂行规定》到底是不是互相冲突?pe的监管权是否还呈多头监管格局?对于多头监管的格局,企业是否真的无所适从?通过对新《证券投资基金法》、证监会《暂行规定》和发改委的《通知》,这三个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以上问题都有了答案。

 

私募到底谁监管

《证券投资基金法》(下称“新《基金法》)已于2012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修订后的新《基金法》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新《基金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公开募集基金,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注册。未经注册,不得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募集基金。前款所称公开募集基金,包括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累计超过二百人,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此条明确规定,公募基金由证监会注册,并由新《基金法》监管。

 

新《基金法》通过后,专家和媒体们对公募基金由新《基金法》监管并无异议。但对私募未明确纳入到新《基金法》中监管却大加评论,并认为这是各部门争权的结果,才导致新《基金法》未监管私募基金。虽然新《基金法》未规定私募基金的监管条款,但却明确了监管机构,是由证监会制定相关的监管规则。

 

根据新《基金法》第八十八条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合格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二百人。前款所称合格投资者,是指达到规定资产规模或者收入水平,并且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其基金份额认购金额不低于规定限额的单位和个人。合格投资者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为了配合新法的实施,2013年2月1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3]10号公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共18条。

 

《暂行规定》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合法权益,促进基金行业和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证券法》、《保险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暂行规定》称,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申请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须具有3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实缴资本或实际缴付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最近3年证券资产管理规模年均不低于20亿元。除此以外,证监会2013年还在酝酿放开“专业券商”牌照,已有10家左右大型pe(准备)递交申请。

 

证监会通过部门规章的形式,向pe发行公募基金产品敞开了大门。按证监会思路,符合条件的pe、vc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也可申请开展基金管理业务,并据产品类别进行备案登记和监督管理。

 

这事实上,是证监会按新《基金法》修订执行后,将一种从过去牌照监管过渡到产品、业务监管的新监管思路。而6月1日新基金法正式实施,恰是pe获准申报公募基金业务的时间节点。

 

而近日发改委的《通知》则要求,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参与发起或管理公募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发放贷款等违规行为的,要通知其限期整改。这个要求意味着,目前不少pe正在积极筹备的公私募业务则被认定为违规行为。发改委的《通知》还称,目前各地正在展开pe行业风险排查工作,4月底前将完成并形成情况汇总。

 

因此,新《基金法》在6月1日正式实施前,发改委是有权对公私募业务出现的违规行为,要求限期整改的。至于现在叫停pe开展公私募业务并无不妥。而根据新《基金法》实施日期,则在2013年6月1日后才由证监会对公私募基金机构进行核准注册和监督管理。

 

备案和注册不冲突

国家发改委的这个《通知》,是对《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1]2864号,下称“2864号文”)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股权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工作会议纪要和股权投资企业备案文件指引/标准文本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2]1595号,下称“1595号文”)的要求,在全面摸底基础上,抓紧开展“应备尽备”工作。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的2864号文,强制规定资本规模在5亿元以上或等值外币的股权投资企业,提交国家发改委备案;资本规模不足5亿元的,到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备案管理部门备案。

 

2864号文对备案的时间并没有硬性规定,但发改委在2012年下发的1595号文则要求在2012年10月前完成备案,记者查询了国家发改委网站显示,2012年在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备案的仅有36家。因此,此次的《通知》,又对1595号文件的备案时间做了延迟,要求在2013年6月1日新《基金法》正式实施前完成备案。

 

《通知》中还要求,各地方要高度重视行业摸底和风险排查,加强与工商管理部门的沟通,全面了解本地股权投资企业发展情况,“只要是以股权投资作为主营业务的,就要督促其按照有关规定将应该备案的股权投资企业尽快予以备案,不留死角。”

 

而证监会的《暂行规定》第三条是,资产管理机构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开展基金管理业务,中国证监会依法核准其业务资格。这条规定则是明确了证监会对私募基金有核准注册的资格。

 

发改委的《通知》要求6月1日前备案,而证监会的《暂行规定》则要求6月1日后,由其依法核准业务资格。因此,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监管形式上来讲,《通知》和《暂行规定》并不冲突。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校;国有资产;资产信息系统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财政部于2013年12月30日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财政部于今年上半年印发了《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4】3号)。新制度和衔接规定的印发,对于我国高校会计工作的改革,以及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各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日益改善,各高校资产也在不断上涨。其中,国有资产在各高校资产中则占有重大比重,是各高校开展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涉及到高校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深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无论对于促进高校的繁荣发展,还是完善高校会计制度来讲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新要求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或使用的,在法律上认为是国家所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新制度和衔接规定对于我国高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建数据”不断纳入高校会计大账

基建,即基本建设,指的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投资进行建筑、购置和安装固定资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活动。在我国,基建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为:(1)根据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和布局要求,初步提出建设项目;(2)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3)提出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4)选定建设地点;(5)待计划任务书批准后,勘察设计,购置设备;(6)组织施工,全面生产;(7)竣工验收支付使用。根据会计准则,竣工验收前期包括各种税费在内的所有基建费用借记各成本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竣工验收支付使用时,“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然而,由于在我国高校的基建费用都是由财政部进行划调,因此,各高校对于基建工程的数据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对比于新制度,具体表现为:(1)土地使用权的核算科目以及核算标准混乱;(2)“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的时间不规范;(3)基建过程中,其成本借记科目设置记录混乱。

房屋、构筑物以及基础设备等由基建项目完成的固定资产,是各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以及各项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同时,这些固定资产在各高校国有资产中也占有最大比重。因此,基建数据会计制度的完善应作为高校会计改革的首要项目。

(二)细化事业支出的分类与核算,强化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

传统观念中,学校的资产基本不参与经营活动,不产生经济效益,没有保值增值的问题。因此,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高校并没有一套规范且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系统,对于资产的使用、效益和处置都没有明确的入账核算规定。这给核算事业支出,教学和科研项目所占用资源,以及资产的及时记录和更新都带来了困难。新制度对于资产类各会计科目的记录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建立日记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收支,并严格按照新制度所规定的各项收支业务进行资产核算,加强对事业支出的核算以及资产的入账管理。

(三)纳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

各高校目前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而“实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因此,“实提”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对于高校目前的会计核算基础来讲实现难度很大。为了能够循序渐进的实现高校会计体制改革,新制度分别从固定资产的购入、计提折旧以及处置各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核算标准。这是逐步实现“实提”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的第一步。

(四)系统改进财务报表结构和体系

财务报表,是指对外提供的,以日常会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反映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组织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对于高校来讲,财务报表的编制可以有效反映某一特定会计期间内其各个事业项目的发展状况,对于掌握高校运营情况,加强高校内部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制度中,细致阐述了各财务报表的编制规则和数据填写要求,要求高校严格按照新制度编制和提供有效规范的财务报表。

二、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路径分析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纸质化管理对于如今的时代而言是明显落伍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解决了资产管理信息收集困难、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少等问题,可以减少资产管理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增强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对于各个高校而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有建设路径的牵引。本文认为,首先需要强调资产系统的全维度性,从横向多个角度记录资产信息;其次需要建立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纵向记录资产信息,即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然后结合业务流程,充分进行“数据挖掘”,得到更多的资产信息;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的自动化。以下将做详细说明。

(一)全维度建立资产系统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悄然来临,对数据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数据俨然跳出了“文字”和“数字”的框架,成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能忽视的重要“资产”。在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数据更是起到了不能忽视的作用。建立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大资产系统,从每一项资产的取得途径、使用情况、计提折旧以及当前价值等多个角度记录资产信息,以对所有资产的所有动态进行全维度的规范化记录和监管,使每项记录都有据可查,从而为资产的配置、资源的分配、财务预算与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建立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每一项资产都是从取得开始,到使用,再到最后处置。这个过程可称为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而在每一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都应该得到全方位的记录和监管。比如计提折旧就是全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在新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有详细阐述。而计提折旧在正确估计资产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资产系统应对资产生命周期的每一步都做详细记录。从而使建立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体系为财务预算、资源分配等经济活动提供有效依据。

同时,通过分析全生命周期中每一个环节的资产流失,可方便实现对资产流失原因的细节进行具体把控,从而将资产流失率降到最低,增加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学校运营成本。

除此之外,建立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还能够为项目预算,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基础。

(三)结合业务流程,充分进行“数据挖掘”

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定的业务流程,例如重要资产的取得,都需要首先进行购置申请,然后有关部门进行申请的合理化分析,再到申请批准后的资金审批,以及资产最终取得,每一个步骤都是由大量的数据组成。目前各高校对于规范化业务流程建设都有一定的欠缺,要想有效改进业务流程,需要根据之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发现管理漏洞从而使用户体验和绩效得到提高。而数据挖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分类(Classification)、估计(estimation)、预测(prediction)等功能。所以应结合业务流程,充分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全面、严谨的数据分析来进行新的业务流程设计,使新的业务流程能够更加符合新会计准则对于高校资产管理的新要求,能够对于资产的取得、使用、处置进行有效的数据监控和信息披露。

(四)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管理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高效自动化的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必然选择。大资产系统旨在结合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理论与实践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开发相关软件,用户只需输入学校资产数据即可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自动化,可见其使用及管理的高效益性和系统化。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对高校合理规划校园设施提供统计信息。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效自动化管理,能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实际运用价值的课题。

资产卡片登记了固定资产从进入企业开始到退出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全部情况,它是每一项固定资产的全部档案记录。通过电子设备与高校国有资产数据库的实时对接,实现资产使用效率分析,便于管理者按照各单位所需合理分配资产,使资产卡片信息清晰明了,提高使用效率。

显然,资产卡片使用制度成为建设全维度大资产系统以及健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基础。因此,完善资产卡片的使用制度对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在对资产卡片进行页面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其能够正确,简单地反映资产的全部信息,并且便于记录和修改。同时,能够通过数据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产信息查询系统,便于对资产的经济信息进行查阅和监控。

设计资产卡片的同时还应该健全资产卡片的填写制度,确保资产管理人员在填写时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以上提到的四点包含了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所需的建设路径。这些要点的完成,会使资产信息系统的资产信息具备全维度性;使用户可对每一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进行高效使用和管理;使用户从结合业务流程进行的数据挖掘中,总结更多经验教训加以改进;使用户通过资产卡片对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管理越加高效快捷。所以,以上技术路径将是建立高效的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途径。

任何制度都是在不断的完善中取得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制度和衔接规定的印发标志着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完善,高校会计工作又会有突破性的改革与发展。各高校也应该紧随时代潮流,建立行之有效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

参考文献:

[1]邓江钟.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的会计实务工作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9:234.

[2]高滢.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从“虚提”到“实提”[J].财会月刊,2014,05:19-22.

[3]财政部.财政部2014年新出台十项会计准则制度.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6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2012年修订的,该项制度在2013年实行,该项制度形式是原有制度形式的升级版本,对固定资产项目和无形资产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固定资产金额不断地扩大,对管理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存在效率低以及制度规范性差的现象,增加管理难度,因此,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以新制度为基础,落实会计核算形式。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固定资产核算机制不健全

在原有制度体系的要求下,固定资产无需进行再次处理,简化了累计折扣的形式,购买固定资产阶段,将所有的资产都作为当期列支,因此,在后续固定资产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不断地消耗和磨损无法计量的现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合。此外在原有的制度体系中,尚未竣工的固定资产是不入账的,只有竣工结束后才能计入应用,在改扩建阶段,忽视了资本化,导致偿还处理机制不合理[1]。

1.2管理职责不明确

从现有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各项管理责任都是不同的所属部门负责的。但是多数事业单位没有设定固定的管理机构,甚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各个部门协调性不足,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的阶段,存在人为操作不当的现象,各个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导致资产闲置和流失现象频发。

1.3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意识对资产的后续核算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践阶段存在管理人员意识差的现象,在职位调整的过程中,没有对固定资产做出明确的规定,进而出现管理意识淡薄的现象。单位财务人员的基础知识比较淡薄,导致固定资产账目和实际账目存在不符合的现象。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不能在第一时间对业务形式进行调整,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直接对后续管理造成影响[2]。

2新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优势

针对新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特殊性,新的制度形式发挥了重要的约束性和指导性的作用。以下将对新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优势进行分析。

2.1重新阶段固定资产的范围

固定资产按照范围和内容形式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房屋构建物、专用设备以及相关陈列品等,在新制度形式的要求下,对各类设备有了明确的规定,取消了其他固定资产,增设了动植物、家具和相关用具等。此外新制度形式对构成的硬件采用新型软件管理的形式,能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情况,对固定资产范围进行划分。

2.2简化了整个处理流程

新制度的规范条例比较特殊,内容也很多,包括:对外采购、改扩建、融资和租赁等,核算方式上取消了原有的固定资金的应用项目,增加了非流动资金项目,能对项目进行有效地处理。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长时间磨损和消耗的现象,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会出现差距,如果不进行折扣处理,会导致固定资产的总量增加,在旧制度核算形式的影响下,无法随时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总值,会导致成本核算信息不完善,无法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需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度比较高,采用新制度形式能对流程进行优化处理,避免出现资源闲置的现象[3]。

2.3创新引进固定资产折旧

在新制度形式的要求下,按照财务规范标准的整体要求,需要及时对财务内容进行处理。

折旧指的是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按照现有方式的要求,对金额进行有效地处理。考虑到固定资产折旧比例的要求,要提前规定折旧金额,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置资产”科目,按照已计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考虑到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在固定资产处理的阶段,要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累积数。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针对新制度形式的具体要求,在实践阶段需要以制度形式为基础,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优化处理。以下将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3.1强化固定资产核算体系

在新会计制度下,对固定资产项目有明确的规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持基础的物质形态,对于单位价值没有超过标准但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产品,可以将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企业需要严格按照固定的标准对资产项目进行审核。对于同类制度形式的变化,考虑到单位价值的具体要求,对于没有超过同类标准的商品可以作为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此外在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下,对于购入的固定资产和改扩建项目也有明确的要求,需要按照规定进行无偿调入和入账处理。事业单位发展涉及到经济业务,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各项固定资产的护理都建立在全责发生制基础上。

3.2确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

事业单位要成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各项权限都需要由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保证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单位领导直接管理的,因此,在处理中需要做好登记账目的管理,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现存状态。相关负责人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审核,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财务部门也要对固定资产的账务进行处理,建立固定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以新旧制度为衡量标准,在使用固定资产前要各个机构提出申请,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业务部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理权,各个部门都需要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以制度形式为标准,满足会计核算的整体要求[4]。

3.3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在设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的形式,具备责任心,根据财经制度形式的要求,对账目进行规范化处理。在固定资产管理基础上,要建立健全各级固定资产的管理账目,完善信息资料。业务处理流程比较特殊,每月都需要对固定资产的进行确认,建立责任到人的固定资产处理制度。采用新制度后,可以处理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领导和职工需要实现资源共享,节约资源,强化内部监督和控制。提升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是当前管理的关键所在,能减少资产的流失,对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7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对策

据调查报告,高校资产中70%以上为固定资产,因而规范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对高校提升财务效率,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的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制定了新标准,这对高校的财务核算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机遇是高校可以借助新制度进行资产整合,更益于资产的账实一致性;挑战是高校对新财务制度核算呈现出的许多问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实践,寻求答案。

一、新旧会计制度下对高校固定资产的影响分析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在新财务制度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旧会计制度下高校购入固定资产时使用“固定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在持有期间一直保持原值,当处置时,使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会计科目,但是新会计制度下不再使用“专用基金”和“固定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而是使用“待处理财产损溢”、“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这些会计科目。二是在旧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是在对应的科目中反映固定资产原值,以高校支出来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但新制度下,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以其净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也避免了账实不符的情况。三是收付实现制是旧制度下资产核算的会计基础,而权责发生制是新制度下资产核算的会计基础,会计基础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校固定资产出现“虚高”的现象。总之,高校新制度的实施对解决资产账实不符、信息不真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根据大量的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的调查报告,可以归纳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折旧年限不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反映不真实

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得不到有效确定是目前新制度下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对高校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设定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从而造成了国内不同的高校选取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多种多样,违背了新制度实施的本意,即真实反映资产信息。其次高校不同于企业,它是非盈利性单位,它的生源多少主要取决于硬件和软件设施,其中软件设施是它的师资,硬件设施就是它的教学设备、教学大楼等等,而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人士的捐助和国家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基建项目的不断增长,因此银行的融资渠道使高校的固定资产折旧信息很不准确。一方面是高校的基建项目固定资产的核算与学校财务核算相互独立;另一方面学校贷款的利息难以进行资本化,这些都造成当下的相关折旧信息的不准确。最后固定资产的划分界限很不清楚,规定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且价值在800和5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直接规定价格很不利于固定资产的划分,就会影响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总之,折旧年限不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反映不真实是目前高校在新会计制度下急需思考的问题。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效率低下是目前高校进行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采用的条形码的管理方法,这样的方法在理论上具有很好的效用,但是实际上高校相关的部门并不会自觉的将固定资产条形码粘贴在固定资产的醒目位置,这为以后的固定资产核算带来了困难。其次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权限对资产管理员开放,不能充分调动其他相关人员对资产资源的配置,例如,有些高校只是在一个模块里进行管理资产,或者是没有很好的区分高校资产的利用信息,从而降低了资产的管理效率。最后就是高校管理人员的意识很淡薄,新制度的某些规定并不会严格去执行。总之,缺乏资产的平台管理效率是高校需要逐渐进行矫正的问题。

3、缺乏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环境

缺乏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环境是当下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就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言,目前的绝大部分高校外部带来的压力与冲击很大,如安徽工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2014年对某高校调查发现,高校的教职工及其资产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高校将风险控制分散在财务的不同流程中,但是却很少针对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诊断分析。其次就内控环境方面而言,目前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因为高校和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在逐渐转移。总之,内控环境与风险管控都很不理想,这也是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衍生的外部条件。

三、应对高校固定资产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本文参考了大量文献和高校的调查报告,分别从折旧、信息平台及环境角度总结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1、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时间

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时间是解决当下折旧年限不确定问题的最快的方法。首先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划分,例如可以按照资产的用途或者使用年限等划分为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等(目前有几所高校将其划分为六类),这样就为合理的折旧提供了前提。其次要参照相关制度在企业折旧方面的应用,并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定相关制度,合理确定折旧的年限范围,例如目前企业的折旧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根据无形损耗和有形磨损等方面确定年限为20-50年,鉴于高校建筑少有无形损耗,可以考虑其下限50年,而在教学设备方面根据具体的使用时间做出规定,总之要有成文的规定。最后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时间也要做出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相比企业要多,建议定期进行计提,可以采用一年计提两次的方法。总之,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时间是高校解决当下折旧问题的途径之一。

2、规范资产控制管理,建设平台化管理

规范资产控制管理,建设平台管理是解决资产管理效率低下问题主要方式之一。首先要加强日常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的条形码等进行严格检查,而且要规范其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随机时间的检查固定资产卡片,对其管理状况进行抽查,及时更新资产管理平台的信息,同时要尝试实行资产信息共享化,使资产相关人都成为资产管理的监督者。其次要建立平台化管理,通过资产的管理化平台对高校的不同部门进行链接,同时也可在资产的管理平台进行资产类别的模块化管理,对每项资产的使用动态进行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的精细化管理。最后要对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职责再明确,每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必须有人进行负责,且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效仿企业进行考核,对不合规定者进行相应的惩罚,要鼓励管理人员及时将资产的缺失或者维修情况上报学校财务部门,要随机时间对个别资产进行抽查,固定时间对全部资产进行盘查。其抽查与盘查结果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管理平台予以公示,推动资源信息共享实施,增加资产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要在盘查结果公示时对不合规之处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职责,总之,管理方面的缺失对固定资产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必须规范资产控制管理,建设平台化管理。

3、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氛围,完善内控环境

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氛围,完善内控制度是解决缺乏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首先建立一个专门风险管理机构,这个机构人员可以由高校科研处、审计处、资产管理处及财务处共同组成,专门负责识别资产管理风险、应对风险发生,其中管理风险的识别主要有固定资产的不当处置、账实不符、资源的浪费等,应对风险发生主要基于四个风险的控制关键点,这样通过一个专门的机构可以营造风险管理重要性的氛围,进而调动内部更多职员培养风险意识。其次完善其内控环境,一方面要提升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可以通过对外招聘和对内培养的方式进行选拔,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顺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校园内部进行宣传与固定资产相关的政策,营造一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环境氛围,促进内控的完善。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循序渐进的,内控制度也是其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完善的。总之,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氛围,完善内控环境是解决当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一种人性化建议。

四、结语

自从2014年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及其核算问题一时难以适应,旧制度下的账实不符难以进行调整。据统计高校平均有70%以上的资产为固定资产,本文只是根据已有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对高校固定资产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总结,而是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的继续。只有继续对其存在问题进行深度的思索和全面的解剖,才能规避或者预防新制度下问题的延续和再生。虽然新会计制度为高校固定资产问题寻求了答案,但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后续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与思考应对这些问题的途径,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盈池: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3).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8

【关键词】医院;新制度;固定资产;创新;制

2010年年底,财政部会同卫生部修订出版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固定资产的含义到科目的设置,从折旧的计提到不同资金来源的账务处理都做了详细规定,在借鉴企业会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紧密配合医疗体制改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这些变化,本文对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如何做好信息的基础工作让固定资产的待冲基金和折旧为将来医疗项目价格的确定提供强而有力的保证作一探讨。

一、这次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的优势之处

(一)在科目设置上新增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两个科目

与旧制度相比的优势:一是固定资产以净值在会计报表中列示,这样能一目了然了解医院固定资产的原值、折旧、净值,改变了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期末账面价值以原值列示存在资产虚增现象,旧制度规定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计入当期费用,提取的修购基金直接补充了净资产,造成了净资产的虚增。固定资产长期按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既不利于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新制度的规定能更科学客观地评价医院的固定资产状况,更合理地组织医院的运营,保证医疗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核算了固定资产清理的全过程,原来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没有得到上级的批示,该资产就一直放在固定资产总账里,没法核算它的清理过程,北京积水潭医院为了区别它和其他在用资产的区别,给这部分资产单设了一个名字“等待报废资产”,等上级的批示下来后进行账务处理: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如有变价收入:借:银行存款,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因旧制度没有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对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在报表中无法体现清理过程,而这次新制度设置了这两个科目,规定对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待冲基金,贷:固定资产,变化就在于新旧制度的记账时间不同,新制度规定当固定资产拟出售、报废或发生毁损时,需先将固定资产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并通过该科目记录清理的过程,而旧制度是在固定资产清理完毕后将清理结果进行账务处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两个科目的应用对医疗行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含义重新进行了定义

新制度中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新制度把固定资产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图书参照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加强实物管理,不计提折旧。本次从定义中体现出内涵变化,金额从500元变化为1000元(专业设备由800元提升到1500元),单位价值的提高更有利于管好固定资产,因为物价指数的不断升高,导致资产的价值也在不断攀升,如果还按原来的单位价值来管理固定资产,势必导致投入的人力、物力在管理一大部分低价值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低下,新制度的规定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新制度对于应用软件也有了明确规定,如果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如果其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因旧制度无相关规定,医院在处理应用软件时很难统一,这也导致不同的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意见也各异,有让调入无形资产的,有让进入期间费用的,有让进入固定资产的,医院左右为难,此次新制度明确了应用软件的核算口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在各个医院的难题,对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在建工程作出明确规定,从源头上制定确认标准

要求医院的在建工程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建工程是指医院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按规定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医院除按本制度执行外,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做好工程概、预算管理,工程完工后应尽快办理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并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可操作性,而且在管理上指出了控制的关键点。例如:加强在建工程的管理,从工程起始点的概、预算管理到工程完工后尽快办理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并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这些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医院替政府实现公共职能和确保医院公共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经济保证。从源头上指出医院的在建工程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这些规定使实操中确认标准统一,对于那些多年来在建工程中制度松弛,概、预算管理不严谨,工程施工中管理不到位,财务处理不及时,致使工程潜亏隐藏在账上而不及时办理工程决算和竣工验收的事项亮出了红灯,必须归顺到确认的标准中来。同时也对违法违纪的现象提出警示必须收敛,否则违反制度。

(四)规定了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

固定资产的明细账中增加每项固定资产原价中财政补助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其他资金的金额及其所占比例的登记,要求出租、出借、作为担保的固定资产设置备查簿进行登记,这在旧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新制度的规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精细化,更全面完整地反映医院资产的价值,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资金来源比例在明细账中完整体现,做到账账相符、账实一致,为下一步的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对将来的医疗项目定价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新制度的创新之处

新制度在借鉴企业会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设置了待冲基金科目来核算财政拨款和科教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材料,使用财政或科教资金购入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贷: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同时借: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按月提取折旧时,按照财政拨款、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部分,借: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其他支出(其他资金部分购买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金额应进科目),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的账务处理: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贷:固定资产。在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买材料的账务处理:入库时借:库存物资――卫生材料,贷: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借: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出库时借: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通过待冲基金科目核算了财政拨款和科教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材料的全过程,反映了资金使用的来龙去脉,待冲基金科目的设置是一个创新,它符合现实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像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的拨付情况和使用效果,能客观地评价政府对医院的项目资金投入的情况。

新制度在固定资产科目的设置上有许多亮点,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为了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保证财务核算与成本核算结果的一致性,医院会计制度改革要为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和医疗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核算提供最基础的会计数据,目前所有成本核算的数据都与会计核算的数据一致,这就导致新制度中待冲基金的设立保证不了成本的全面、真实、准确,因为财政拨款和科教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材料都通过待冲基金核算,其他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材料进入了医疗成本,因对各个医院拨款的项目不同,导致各医院计算出来的项目成本就失去了可比性,价格方面更是无法比较,病种核算也无从参考。例如:一台1000万元的核磁共振设备,财政拨款500万元,医院自筹500万元,按照使用六年计算每年折旧为166.68万元,进入医疗成本和待冲基金各为83.34万元,项目成本是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其中直接成本由人员成本、设备折旧和物资材料组成,在计算磁共振的项目成本时折旧成本应该以166.68万元除以磁共振的工作量乘以工时,但现行成本核算制度要求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医疗成本数据保证一致,在待冲基金里的83.34万元就不能进入项目成本,这样核算出来的磁共振的项目成本就比医院自筹1000万元购买核磁共振设备计算的项目成本数据小很多,核算出来的数据就没有了可比性。如果固定资产按照资金来源所登记的明细账核算,把财政补助资金和其他资金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都计入医疗成本,这样核算出来的医疗成本数据就与会计核算的数据不一致,成本核算结果与会计核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共同构建了医院核算体系,为了客观地反映医院的成本,笔者认为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可以不一致,实行双轨制在成本核算的医疗成本中加入待冲基金(用财政拨款购买固定资产每月计提的折旧和材料),这样核算每个医院投入在每个医疗项目上的口径是一致的,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就具有了可比性,医疗项目成本和病种的构成就有了核算基础。实行双轨制,并不意味着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各自独立,二者之间有内在联系,成本核算中的医疗成本要大于会计核算的医疗成本,它包含待冲基金(用财政拨款购买固定资产每月计提的折旧和材料),这就要求会计基础工作要特别扎实和完善,做好信息的基础工作,在固定资产的信息系统中从卡片的原始录入就得区分资金来源,按比例登记,每月能从系统中提取用财政拨款购买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和材料的待冲基金金额,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数据基础。

三、总结

笔者首先探讨了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的优势之处;然后分析了新制度的创新之处,对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管理做了一些分析,新制度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明确了有关计量标准,指导了医院的会计工作,对医改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侯常敏,程薇,刘建民.新《医院会计制度》解读与衔接[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赵宜珍,周瑞,李春.医院财务管理研究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王玉华.浅谈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J].卫生软科学,2005(3).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9

一、旧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缺陷

(一)旧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核算规定无法满足会计信息要求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规定过于笼统、简单,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差异较大,无法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首先,旧制度未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作出统一界定,导致各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依据不明确,难以把握核算标准,固定资产核算差异较大,各高校间固定资产核算数据相互可比性不强,会计信息质量达不到要求;其次,旧制度对高校以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如何核算没有说明,导致高校无规可依,无章可循,有的高校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而有的高校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难以准确评价高校的固定资产情况;再次,旧制度对固定资产具体账务处理没有详细说明,不便于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统一规范化;另外,旧制度在规定核算固定资产时,没有设置“在建工程”等相应科目,无法体现高校固定资产的构建、安装等形成过程,不利于对固定资产的动态和序时管理。

(二)旧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真实价值和生均培养成本首先,按旧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只按历史成本核算其账面价值,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现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产的使用损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净值和现值差额逐渐扩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严重背离其现值,加上高校固定资产种类、名目和数量较多,常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沟通不畅,一些本已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学校财务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账、物不相符,不能真实反映高校实际拥有固定资产价值,不利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其次,高校在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必然会产生固定资产的耗费和磨损,发生相应的办学成本费用支出。但是,按旧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在计算高校办学成本,尤其是计算生均办学成本时,无法全面完整归集办学中发生的费用。导致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成本核算困难重重,高校办学成本,尤其是生均培养成本长期处于高校自己说不清、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弄不明的糊涂状态。

(三)旧制度使用修购基金替代固定资产折旧,不符合配比原则按照旧制度规定,高校在使用专用基金购建固定资产时,应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借记相关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但是按旧制度规定,高校的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提取,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原值、损耗并不存在配比关系,导致修购基金的计提与固定资产原值、损耗同样没有直接关联关系。所以修购基金的提取数额不能从本质上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是脱节的,不存在相互配比关系,不符合配比原则要求,因此,修购基金不应替代固定资产折旧。

(四)固定资产财物两套核算信息系统各自孤立,账、物不符长期以来,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实行价值账和实物账分离、分账核算的方式方法。固定资产价值账由学校财务部门管理核算,实物账则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管理核算。但是,由于受整体办学资源所限,尤其是占我国高等学校主要群体的地方高校,对信息化办公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基于全校性的信息化云平台仍然不健全、不完善。固定资产财和物两套管理核算系统没能有效整合对接,各自孤立,存在核算信息不对称,管理中常常出现数据处理不及时,勾稽困难,造成高校固定资产价值账和实物账长期无法核对相符,家底不清。

二、新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创新之处

(一)新制度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为了便于高校准确核算其固定资产,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相互可比性,提高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进行了明确。新制度明确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是指高校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高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二)新制度要求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新制度规定了高校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并对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便于高校有序开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新制度规定,高校应对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家具、用具、装具六大类固定资产按新制度规定,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对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则不需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三)新制度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相关会计核算新制度对高校办学过程中经常涉及且容易出现争议的固定资产核算业务作了列举详细规定,规范高校相应会计核算,实操性较强。如:(1)对实际业务活动中如何核算应用软件,新制度明确规定,如果应用软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如果其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2)以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3)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当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4)对高校购建房屋及构筑物时涉及的土地使用权部分也进行了规定,解决了高校在实际核算时把握不准何种情况下土地使用权部分作固定资产核算,何种情况下又该作无形资产核算的现实问题。

(四)新制度引入固定资产“虚提折旧”理念,更加切合高校实际办学情况新制度规定,高校应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下月开始不计提折旧。按照实际计提折旧的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折旧金额不记入相关支出科目和成本费用科目,既能满足高校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又能体现高校单位本质属性,折旧方法有别于企业计提折旧的核算实质,是对通常意义上的折旧方法的一种补充和创新。

(五)新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净残值高校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的特殊性,以及高校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要求,高校固定资产一般净残值较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只需按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即可。

三、新旧制度衔接与转换

为方便高校尽快完成新旧制度转换,更好地按新制度要求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比分析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范要求,结合高校当前实际经济业务需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新旧制度衔接,进行固定资产核算。

(一)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提供资源保障新旧制度的转换涉及会计核算政策的变更,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性要求高的技术工作,要准确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提供相应人员和物质保障。首先,在人员配备、办公设备增添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及时组织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高校财务人员尽快熟悉撑握新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有关规定;再次,高校财务人员应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领会新制度规范,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把握固定资产核算流程和方法。

(二)全面开展清产核资,为固定资产核算作好准备施行新制度后,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高校原来按旧制度规定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的部分固定资产将因价值达不到标准,转为存货或低值易耗品,不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因此,为了在新制度下按月准确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高校应以2013年12月31日为节点,开展全校性的清产核资,查清固定资产明细,在此基础上对原账中“固定资产”明细科目进行分析,按新标准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处理,重新确定并编制2013年末固定明细目录,以此作为2014年起用新账的固定资产年初数。具体核算办法是:(1)对达不到新制度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未领用出库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并将原账中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对达不到新制度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已领用出库的,应当按相应余额在原账中,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3)对符合新制度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的“固定资产”科目。

(三)完善会计信息化办公体系,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化网络核算平台为破解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的信息孤岛,加强固定资产核算中的财和物实时沟通核算,高校财务部门的财务核算系统的固定资产核算模块要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接,确保能够实时进行业务沟通,实现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实时对账,加强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

(四)结合高校实际,确定统一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根据新制度规定,高校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没有明确各类别固定资产具体折旧年限,不方便高校实际操作。根据目前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实际情况,结合教育行业事业发展特点,高校一般适宜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因此,折旧年限成为准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关键因素,参照现行其他相关制度规定,建议主管部门参考表1,尽快制定出台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规范,统一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保障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信息质量。

注:(1)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年限,(2)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四、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核算实例

(一)现有固定资产补提折旧

[例1]某高校现有a教学楼一栋,原值1200万元,可使用年限为50年,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交付使用10年零2个月。则高校施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应对该项固定资产进行如下核算和账务处理:

(1)2014年1月1日按新制度补提折旧的核算及账务处理。

计算需补提折旧金额:

年折旧金额=1200÷50=24(万元)

需补提折旧金额=年折旧金额÷12×122=244(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440000

贷:累计折旧――a教学楼2440000

(2)按新制度核算后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及账务处理。

每月应提折旧金额=1200÷(50×12)=2(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0000

贷:累计折旧――a教学楼20000

(二)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例2]某高校2014年2月新增专用设备B一台,按照新制度规定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200000元,设备可使用年限为10年。则高校应对该项固定资产进行如下核算和账务处理:

(1)根据制度规定从2014年3月起开始计提折旧。

每月应提折旧额=200000÷120=1666.67(元)

(2)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666.67

贷:累计折旧――B设备1666.67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例3]某高校因开展教学业务需要,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通用设备C一台,双方确定的租赁价款加上相关税费以及设备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该项固定资产的成本为12万元,租赁期限为2年,设备尚可使用3年。则高校在计提该项固定资产折旧时,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

(1)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应当在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

每月应提折旧额=120000÷36=3333.33(元)

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3333.33

贷:累计折旧――C设备3333.33

(2)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每月应提折旧额=120000÷24=5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5000

贷:累计折旧――C设备5000

(四)发生后续支出而增加固定资产成本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例4]某高校现有D教学楼一栋,成本价值2400万元,原计该教学楼可使用50年,2008年12月31日交付使用,2014年2月因需要完成了对该教学楼的功能提升改造,增加了固定资产成本200万元。改造后该教学楼使用年限可延长3年。

(1)重新确定该项固定资产成本:

该固定资产现成本=原成本-累计折旧+新增成本=24000000-24000000÷(50×12)×62+2000000=23520000(元)

(2)重新确定的折旧年限和重新计算折旧额:

折旧年限=(50-5+3)×12=574(月)

每月应提折旧额=23520000÷574=40975.61(元)

(3)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40975.61

贷:累计折旧――D教学楼40975.61

资产管理新规定篇10

一、现行《规则》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1.《规则》与目前事业单位面临的形势不相适应

(1)从2002年开始逐步推行的包括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规则》没有随之改变。为了适应这些改革,《规则》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2)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事业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现实,各种新型的融资手段如Bot模式、Bt模式、融资租赁、售后回租等经济活动也要求《规则》做出相应的规定。

(3)举债发展和赤字预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规则》第八条“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的规定有明显的矛盾。

(4)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也急待规范。《规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在这条规定之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实践中,该规定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第一,实行部门预算后,预算单位的所有收支已统一纳入综合预算编制,基本建设、事业经费的会计核算搞两套账,与预算管理口径不符。第二,预算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和自筹基建款分别核算,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第三,编制两套会计报表,不能完整地反映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这在高等院校表现尤其突出。

近年来,为了满足高校扩招之后的需要,全国高校几乎都在建设新校区,由于制度的原因,目前高校的基建支出与学校日常教育事业支出仍实行二条线,分别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两种核算,提供两套报表。导致学校日常报表不能综合反映学校真实的财务状况。

2.《规则》设计的问题

(1)对“支出”的概念界定不严密。支出是事业单位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经济主体的支付行为而导致的资源减少,包括偿债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损失虽然也导致事业单位的资源减少,但损失是管理者不能够控制的偶发性事项。因此,不能将损失叫支出,《规则》第十四条规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显然,对事业单位“支出”概念的界定是不严密的。

(2)“修购基金”的计提无现实意义。《规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修购基金,即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各列50%),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这条规定的初衷是为了使固定资产的修理、购置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但实践证明这种规定没有现实意义。

①与我国当前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协调,并且给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带来一定的影响。《规则》设计的初衷在于要求事业单位平时自行积累资金,“专项”用于解决固定资产维修和改造,或者作为固定资产重置的经费来源,以减轻财政补助的压力。但是,从实践来看,从事业支出中提取出来的修购基金,在没有使用之前是沉淀在各个单位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与当前正在进行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是不相融的。

②从实践的效果来看,提取修购基金的做法并没有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在提高固定资产的修购能力方面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维修、购置和建造等支出,并不是以单位是否已积累了多少专项修购基金为前提条件的,而是单位根据自己的事业发展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的,只要事业发展需要,即使没有修购基金,事业单位同样会采取各种融资手段落实资金问题。因此,《规则》提取修购基金的规定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3.《规则》与其他法规的冲突

(1)土地问题。“土地”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企业财务规则和有关会计制度中,对“土地”这类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办法有明确的规定,但在事业单位却没有明确,使得“土地”这类庞大的国有资产一直游离在账外,在高校表现尤其突出。

高校的土地有无偿划拨、有偿划拨、购置等多种形式,在《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79)教供字067号]附件固定资产分类中,将土地定为固定资产,规定以亩为单位。当时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借鉴的是原苏联模式,所以,土地在会计核算中没有金额反映。1994年,国家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土地仍然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至今没有政策明确规定土地这一巨额资产在会计账上如何反映,造成了数以亿计的资产游离在帐外,学校的财务状况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

(2)固定资产的界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了,很多产品已不是一台仪器,一个配件那样简单,给固定资产的界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关固定资产的争议越来越多,特别是软件及网络产品的财务处理存在较多的空白。

按照固定资产的定义,软件应该列为固定资产,但在固定资产分类中查不到它的编码。网络产品更具有特殊性,如网络实验室,有设备、耗材、房屋装修、家具以及大量的科技投入,如培训、软件等,如果以单件办理固定资产,那么只能将设备和个别够标准的家具列入固定资产,其价值可能只有整个实验室的一半左右,大量的投入无法形成学校的资产,只能作为费用列支,但如果以一个实验室为单位,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固定资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近年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固定资产总量增长迅猛,但使用率很低,从主管部门到各个事业单位,从上级领导到各单位领导,几乎都在要求要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但大都作为口头语,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规则》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考核指标。

二、适应事业单位改革要求,构建新的《事业财务规则》

1.用科学的理财观指导《规则》的修订工作

现行《规则》着眼于传统的理财观念,重点对事业单位进行行政管理、监督和控制,其目的是防范事业单位违反财经纪律。但是,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规则》应该把着眼点放在促进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尽可能下放事业单位的理财自立权,激发单位内部活力,坚持管理、监督和服务并重,在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进行规范的同时,把着眼点放在服务方面,让财务工作更好地促进本单位事业的发展,把“服务”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在《规则》中予以体现。将传统的核算和监督型会计向服务型会计转变,使新《规则》在管理内容、管理要素和管理层次上有所创新。

2.进一步改革预算管理办法

(1)实行规划预算和执行预算相结合的新型预算管理体系。我国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是以会计年度为单位,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但预算执行结果往往都是入不敷出,出现赤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单位都在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过去传统的预算方式已经严重制约和束缚着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建议实行规划预算和执行预算相结合的新型预算管理体系,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时限由传统的会计年度年度调整为规划年度,将部门预算分为规划预算和执行预算两类,规划预算的“收支平衡”以规划年度为时限,执行预算的“收支平衡”以会计制度为时限,使财务预算与单位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发挥预算应有的作用。

(2)把市场机制运用到预算分配环节,从单一的货币管理形式逐步扩展到采用货币、实物等多种管理形式,实行资金预算和资产预算相结合。

(3)把预算经费分为正常的维持费和竞争性经费两类,正常的维持费解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问题,这类经费可以按照同等标准拨款,以体现公平原则;竞争性费则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状态和竞争实力采取竞争的办法进行分配,激发各单位的潜能,促进事业快速发展。

3.建立财务质量监测机制,加强支出监管

(1)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合理界定事业单位财政补助范围,同时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财务预算、支出标准和财务制度的管理,从事业单位和单位财务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分别建立“管理策划、实施运行、检查监督、持续改进”的财务质量监测机制,为事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2)推行事业单位收支统管。事业单位的资金除了财政拨款以外,事业收入主要是依靠政策性的收费收入,严格的讲,这部分资金也是财政资金,因此,新的《规则》应取消预算内外的概念,贯彻所有资金综合使用、统筹安排的原则,保证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真正用于单位的事业发展,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加大对负债管理的力度

传统的观点认为,负债经营只能运用于企业而不能运用于事业单位。《规则》第八条规定:“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也就是说,《规则》是不允许事业单位进行负债发展的。然而,事业单位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激烈竞争,为了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但是财政拨款又难以满足这种资金需求,为此,事业单位不得不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包括银行贷款等手段来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通过负债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这一举措使得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事业单位负债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但是,负债会因固定的利息支付与本金的偿还而带来财务风险。吉林大学在网上自暴“因贷款过多,学校无法周转”的案例就是证明。建议对《规则》第八章“负债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加强政府对负债经营的宏观调控,建立贷款审批制度和经济责任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5.将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纳入《规则》统筹规范

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基本建设的财务核算应纳入事业经费统一核算和管理。新的《规则》应进一步理顺财务关系,建立与部门预算管理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将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纳入事业财务统筹管理,形成一个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各项资金活动和财务收支状况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

6.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对《规则》第七章“资产管理”的内容进行修订,根据新的形势,对国有资产的有关概念、标准、类别、管理的要求、使用效益和考核指标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增加对“低值品”的相关管理要求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