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基本假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8:47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1

关键词:会计假设;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图解

假设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会计研究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相关性,使得会计研究的对象在空间范围、时间界限、计量方式上具有不确定性,在成本费用计价方法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因此,为了建立会计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和成本费用的计价方法,指导会计理论构建和会计实务处理,就有必要建立会计的理想模型。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对象进行科学抽象,设定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的基本前提,从而使其处于理想状态的逻辑方法,就是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由此可以推倒出一系列会计的基本理论,因此,在《会计学基础》和《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理解和掌握会计假设的内容及实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会计假设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仅有理论上的文字阐述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更不用说掌握其精髓。为了能够直观、清晰地描述会计假设,我们在长期的会计学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会计假设的图解,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假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一、会计理论框架中的会计假设图解

会计理论框架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会计理论体系是指构成会计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按照会计理论体系包含的概念和理论的内在逻辑,有机构成相互衔接、顺序递进的会计理论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从会计理论框架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由会计目标引出会计假设,会计假设位于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地位,构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指导并决定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会计实务和会计检验等会计的其他基本理论。

会计理论框架结构中的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基于会计核算的复杂性、相关性而对会计核算对象的空间范围、时间界限以及计量形式所设定的理想状态。例如,在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内容方面,企业与投资者发生投资关系、与债权人发生借贷关系、与客户发生交易关系、与企业职工发生劳资关系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界定会计核算内容的范围,才能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和计量;再如,在会计核算的时间长短和周期方面,企业还会面临破产倒闭、兼并收购等关停并转事项,还会面临经济业务事项不能在一个期间完成的跨期现象,只有确定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并划分会计核算的时间周期,在持续经营情况下,才能按会计核算的期间正常地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而要进行会计核算对象内容的计量就必须运用货币计量的形式。因此,会计理论必须提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给出会计理论研究的理想状态,所以,会计研究提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等“四位一体”的会计理论假设系统,为了能够直观、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会计理论假设系统,我们设计了会计理论框架中的会计假设图解,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以看出,通过会计主体假设,使企业会计仅仅核算其自身的经济业务事项,这就界定了会计核算内容的空间范围,划清了本企业与其他方面利益相关者的界限,使会计主体具有核算的独立性,以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通过持续经营假设,使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处于一个无终止的可持续经营状态,假定企业可以无限期地经营下去,而不必考虑可能的企业清算或终止,以保证企业可以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即定状况进行正常的确认、计量和留存;通过会计分期假设,确定会计核算是按照等长的时间段落进行,以便定期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及时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通过货币计量假设,对企业持续经营中某一会计期间的货币资金流(静态的存量和动态的流量)进行确认和计量。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四项会计假设,以理想化状态,全面、系统地描述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期间和计量方式,为会计的核算奠定了基本前提,从而使会计理论框架更加具有逻辑性。会计理论框架的会计假设图解能够直观、清晰地揭示四项会计假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全方位地反映会计核算对象的空间范围、时间界限及计量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会计核算对象理想模型构建的意义。

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中的会计假设图解

由于存货取得的来源、时间、地点以及物价变动水平等的不同,因此,不同情况下取得的同一种存货会存在多种单价。那么,发出存货按照哪一个单价计价呢?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就是指企业领用、耗费各种存货时所采用的计价方式。存货计价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而发出存货计价中,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对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总额和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选择哪一种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更符合谨慎性原则,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阐述。为此,我们设计了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中的会计假设图解。

1.先进先出法假设图解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2

关键词: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线上"主体;经济活动监管

1企业会计与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按照会计的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分类而来,因此企业会计目前国际公认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

首先,企业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特点和功能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用和来源,成本和费用以及整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以此分析企业的收入与盈亏达到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手段。

然后,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的是以企业为主体对其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做全面的系统的监督与核算得到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基本信息和盈亏信息并以此提供给与本企业存在经济利害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外部人员可以利用以财务会计分析而得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在实施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用财务会计方面的会计手段和程序,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应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2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指的是在组织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各种程序和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一旦离开了相应的比较稳定的又需要跟随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变化的会计假设之后也就无法进行财务会计工作。

目前为止,国际公认的财务会计假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持续经营的假设、时间分期的假设以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假设。

(一)主体假设

在整个会计界,主体假设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为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paton&meson,1940;paton,1922),这个观点不仅在财务会计框架形成时被专业人士广泛认同而且随着财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此假设也会继续被认同是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在财务会计中,会计主体指的是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和组织。通俗的理解就是在某个单位开展财务会计工作,这个单位就被称为财务会计主体。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又相对稳定呢?因为财务会计是必须要面对市场,面对主体来产生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并为相关有需求的人员和部门提供财务状况、企业盈亏、现金流、财务业绩等经济信息。因此,要使整个财务会计所涉及到的流程准确无误地往下进行,主体是财务会计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立足财务会计主体才是财务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基本前提。另外一点是在企业或单位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主体可以界定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确切的说就是主体可以在涉及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更为便利的实现资金流通。

考虑到财务会计主体的重要性,因此主体成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假设。从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出发,主体假设表明财务会计报告的边界是个体企业而不是市场。即财务会计只能提供某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微观经济信息而不是整个市场。但我们在财务会计的定义中提到财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只能提供微观经济信息的财务会计的意义何在呢?这就是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的集中体现。承认财务会计主体假设就表明其难以离开会计主体因为宏观调控的尴尬地位。

(1)关于主体假设的重新思考

虽然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但是这一基本假设也是发展的和不可或缺的。财务会计的形成是在有限公司和现代企业出现之后,因此财务会计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要将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和财务分开实现企业搞笑运转的目的。在以往的财务会计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都是"现实的企业和单位",每个企业都会存有对应的财务报表信息。但是在互联网和微小型企业极速发展的今天,以往的传统的财务会计主体思想也将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发展。以往的财务会计活动都是在线下进行操作,每个企业到了相应的期限都会有记录式的财务报表信息。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活动需要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大量存在的微小型企业主体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财务会计报表等内容导致国民经济统计中出现的巨大误差。目前的微小型企业通过各种团购网、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宝支付进行大量的资金流通。对于这类在以往无法计算的财务会计主体也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对其经济流通进行核算与监督最终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统计,提高整个经济市场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也被称为联系经营,指的是企业要把扩大再生产连续进行下去。企业没有了持续经营就谈不上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原因在于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需要核算的经济指标数量众多,这些指标如果没有同其他时期的同一或相似指标做比较那么核算出的经济指标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要使财务会计实务分析有存在的意义,企业的持续性经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假设。将财务会计核算的各种经济指标和以前同年度、同季度等同期指标相比,这样才能找出企业发展的态势,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才能利用这些指标实现经济增长。

将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联合在一起考虑是因为这两条假设是相辅相成的。在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基础上,只有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经营才会有财务会计的分期财务报表。同样,保证了时间分期假设也就表明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

(1)对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技术不断繁荣,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互联网时代,某些企业的破产、兼并和重组事不可避免的经济事件。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虽然各个国家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是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还是会出现疲软的状况。另外,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的中小及微型企业到目前也没有完全恢复。

作为占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的实体经济主体,要对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实现经济决策的目的就必须保证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第一类财务会计主体是针对小型及微型企业。小型及微型企业的优点是灵活性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微小企业的发展以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作为微小企业的弱点就是它们资源稀缺,资金链薄弱。要保证这类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以及时间分期假设,政府应该加大对此类企业的扶持力度。这种扶持力度不仅要为它们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如小额信贷、补贴)还要一改往日对微小型企业的财务放任不管的态度。对于微小型企业,也要以区域为单位设立相关的监督和核算机构,也就是使得微小型企业也会有自己的财务会计报表。利用对微小型企业的核算与监督检验这些主体的经济效益状况,在一定的财务会计核算期内,如果某一企业在期间内的经济状况发展良好可以得到政府机构更进一步的扶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微小型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还可以使得这些企业有更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针对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型及以上的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拥有相对较雄厚的资金支持并且融资渠道丰富,资金链强健。但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同类业务的企业众多,如果不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保证经济主体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对于这类企业,首先政府机构的干预不应过多,但是对于这类企业的单独的财务会计报表应该做到确切的监督以保证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和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中型及大型企业,政府应鼓励其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如产品革新、销售渠道的改进、优化服务等。在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后,中型及大型企业应该加大对内和对外的关于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

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主体,在虚拟实体中,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可能会存在偏差。对于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中的差别是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在以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原因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虚拟主体的数量将会发展壮大,对虚拟主体的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能更加顺利的进行的话能更进一步促进经济监管的力度。

(三)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核算包括财务会计的核算主要是价值核算,这就必须以统一的货币及人民币作为计量单位。如果在财务会计实务中没有货币计量的话就根本无法进行财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了。货币是价值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财务会计要反映价值的形成、耗费、回收及其循环周转,这就不得不依赖于货币。马克思指出:商品并不是因为货币才可以交换,因为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物化结果,它们本身就可以相互交换和流通。

(1)对于货币计量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的假设中需要指出的是将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方式。为什么称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而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原因在于虽然在财务报表的量化表述中货币应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但是其他的财务报告以及报表附注都还需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量化的信息。而这些不能用货币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对于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以及相关部门的经济决策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论

财务会计作为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相关专业人士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进行实时的改进和发展。而财务会计的根本-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则更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分别从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出发,在财务会计主体方面,主要从"线下"和"线上"主体出发指出主体假设应该注意的地方;结合持续发展和时间分期假设并从企业的不同规模出发指出该两项假设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最后从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的角度讨论了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方式。只要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善那么就能根据财务会计报表信息更好地达到调控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3

一、会计假设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会计假设定义

会计假设可称之为会计假定或会计前提条件。

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其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陈今池认为,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对某些情况做出的推断,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二是,娄尔行认为,会计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虚构和幻想,而是对客观经济情况作出合乎事理的推断。

我们认为,其定义的基本内容: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认或无法论证的的经济事物与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

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会计主体假设。其主要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机构。该假设是从空间的角度假定,明确了会计所服务的对象及所服务的空间范围。

持续经营假设。其主要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是从时间的角度假定的。我们认为企业的经营具有延续性和不间断性即会按照所有者的意图在市场中无限经营下去。

会计期间假设。其主要是指将无限的经营期限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间隔相等的会计期间。例如,每月,每季,每年等。

货币计量假设。其主要是指运用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对企业的经营事项和交易进行计量,并把经营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该假设还隐含包括币值稳定假设。

二、基本假设的具体分析

(一)基本假设分析

会计主体假设。其主要是确定会计服务的空间范围——特定的机构和单位。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到的,能验得着的,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存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网络经济的强劲发展,它们也是客观存在的会计主体,是会计人服务的对象。只不过我们看不到或者感受不到,但不代表不存在。同时,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会计主体变得模糊,其界限有时难以把握。

持续经营假设。其主要是确定会计的时间范围,具有无限性和延续性。该假设为会计分期假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更认为该假设为投资者主动投资,债权人理性放贷,经营者积极经营提供信心、愿景和勇气。同时,该假设使企业经营者从长远角度考虑、组织和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投资者和债权人也会进行长期投资。不过事物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风险无处不在,竞争激烈,很多企业因经营不善,经济不景气等因素面临倒闭、破产。这些事实的存在无疑对持续经营假设形成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其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对时间轴进行等间隔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一般按月、季、半年和年划分。该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有机结合,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和会计核算方法(摊销、预提等)提供了有效地理论支持,也促进其更进一步的发展。分期假设的提出,使得企业的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有利于企业的财务信息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和决策,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资本市场的快速成长,使得投资者或决策者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这也对最短会计分期造成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其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标准或手段进行价值核算。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作用。通过货币计量,可以使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以总括性的方式反映其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如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表)。货币计量假设的运用,使得会计信息的反映更加简洁明了。同时,有助于财务工作者进行财务分析,从而挖掘出数字背后的经济含义和会计含义。以上分析隐含着币值稳定假设,因为这样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纵向比较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但是,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周期,只不过有时候长一点,有时候短一点。当发生经济衰退或更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尤其通货膨胀等现象长期存在,使得币值发生严重波动,对会计计量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对基本假设的全面具体的分析,我们发现四大假设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受到很大冲击和影响。

(二)基本假设的相互联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既相互独立,同时也相互联系。所谓独立,是说它们之间都有自身的属性,从而相区别开来。四大假设分别从空间、时间、分类和计量的角度区分开来。所谓联系,是说它们相互间的存在着交集或相通的区域。会计主体假设的提出,使得企业所有者必须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问题,从而推动持续经营假设的出现。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无限期经营下去,但企业的管理者或所有者需要考虑会计上如何处理。换句话说,该假设看起来好像有点空洞。但这正使得会计分期假设的出现成为必然,从而促进会计核算基础和方法的发展。在考虑计量的问题时,货币计量假设被提出。它与其他三个假设的相结合,使会计的核算更加直观明了,会计信息更加具有总括性。因此,四大基本假设的提出与运用,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指导了会计实务的具体应用。

三、会计假设的未来发展

我们应该用联系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构想会计假设的未来发展。

关于会计主体假设。我们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的频繁使用,我们应该做的是发展和完善主体假设,拓展其空间的外延。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实体的机构和单位,而且还包括虚拟的机构和单位。

关于持续经营假设。顾名思义,它指企业会不断地经营下去。但笔者认为,在其绝对的无限性中,包含着相对的有限性的意义。在企业破产清算前,它都是持续经营,破产后重建只是取代之前的另一种持续经营。

关于会计分期假设。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代,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从时间上要求更短和速度上要求更快,有助于他们作出及时准确的经济决策。所以,我们认为,会计分期假设的最短期间即每月可以适当的缩短,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关于货币计量假设。我们认为,首先,我们要继续使用货币计量假设。其次,我们应该要增加除货币计量之外的其他计量假设。即非货币计量假设。如果说货币计量可以用市价来衡量,那么非货币计量可以用另一种价格即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来衡量。如,付出的时间,未来期望等。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4

关键词:会计理论框架;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环境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学者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并且提出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设想。但是,这些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有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结构纷繁复杂,有的构成要素层次关系不清,难以概括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丰富内涵。因此,有必要构建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检验理论等;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理论、会计政策理论等;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是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经理素质才能、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与财务、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有机构成,形成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如图所示。

二、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结构严密和层次递进的逻辑体系。它全面反映了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会计的目标。会计理论是以会计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会计,首先就应确定会计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会计的目标构成会计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2.会计假设。假设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会计假设,确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构造一个理想客体,以便“舍弃其客观原形的原始形态,撇开与当前研究无关的内容、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其以理想化的纯粹单一的形式,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其存在和运动的规律,达到对其本质的科学认识”(戴蓬军,1992)。

会计既然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就应进一步确定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时间界限,并指定计量的方法,即我们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方式来核算和披露会计信息。由于现实世界中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的复杂性、相关性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对象,必须加以理想化、纯粹化,以便达到对会计对象本质的科学认识。

现实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在企业所处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会计核算的内容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与投资者存在投资关系、与债权人存在借贷关系、与客户存在交易关系、与政府部门存在监管关系、与内部职工存在劳资关系等。上述关系的存在,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使其复杂化,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可能混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与相关者自身事项的边界,因而,将本不属于企业的交易或事项纳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以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影响企业损益的计算和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但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更重要的是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能以企业其自身的经济业务为前提,这就是会计主体假设。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理想的、纯粹的空间范围。企业主体假设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其次,市场经济存在经营风险,企业存在信用风险,资本也在集中和积聚。因此,企业可能随时面临破产倒闭、兼并收购等而使企业经营终结,如果企业存续期限不够确定,就难以对企业的交易及事项进行正常而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债权债务的结算、留存收益的处置等,如果会计存续期间不确定,就难以按照其技术或经济上的常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就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即假定企业的存续期限是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否则就认为企业会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下去,而不停止和清算。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它给定了企业预期可持续经营的理想期限,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可按照正常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再次,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但总不能直到企业终止才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应定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跨月、季、年的连续性,也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业务活动划分为等长的会计期间,作为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时限。

最后,企业会计是以什么计量方式和尺度来核算和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呢?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复杂繁多,必须采用一套能够对企业所有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的计量尺度,现阶段货币职能的不可替代性,当然也只有货币量度能够担此重任。因此,选择了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这就是货币计量假设。

总之,以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会计核算和披露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以持续经营假设给定企业经营活动无限期的可持续性,以会计分期假设规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期间,以货币计量假设设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量度。这样,会计就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对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

会计假设为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会计实践和会计检验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按照会计假设奠定的基础核算和披露信息,那么,作为公共产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科学、规范,确定其应具备的质量特征、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及对其进行必要修正的弹性规定。这就是要制定会计原则,规定财务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规定财务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与费用成本配比、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准则来进行企业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同时还规定财务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和披露时,可以依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前述会计原则进行修正。

4.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指会计主体拥有资金在静态下(某一时点)的存量(财务状况)和动态下(某一时期)的流量(经营成果)类别和规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6大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它是在会计假设前提下,按照会计原则要求,为实现会计目的而提供的可用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

5.会计方法。会计方法是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和披露的方法和程序。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管理科学。如何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即采用什么方法对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归集、分类、再分类、汇总、披露,就需要根据假设和会计原则,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核算,实行监督,从而需要研究会计的方法和程序,以提供会计主体的符合质量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

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的成果,构成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

6.会计实践。会计实践是将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具体实务相结合的过程。会计实践既是一个实务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作为前者,就是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包括组建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以便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的;作为后者,就是研究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探讨会计制度的创新和会计政策的安排,例如,如何设计、执行、测试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组建会计机构,如何配备会计人员,如何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如何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教育、素质培训,如何设计、安排、执行、监督会计制度,如何根据会计主体生产经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政策等,都是需要进行探讨的应用理论研究问题。

对会计实践的探索与研究的成果,构成会计的应用理论。

7.会计检验。会计检验是对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测试、评价、反馈和改进的过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财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使得会计管理体制进入运行状态。财务会计能否在会计假设的前提下,按照会计原则,运用会计方法对会计要素进行反映和控制,能否提供符合会计目标的财务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理论体系中每一个构成因素自身的完善性和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相适性。经过会计检验,如果一定环境条件下,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会计管理体制的运行,能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也就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目的;如果运行的结果不能提供财务会计信息、或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失误,则没有能够实现财务会计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通过反馈程序,查找会计理论框架体系各个因素方面可能存在的完善性和相适性问题及原因,并加以改进或修正,以便使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经得起会计检验,保证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通过会计检验的会计理论结构框架体系,才是理想的、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检验,经常地对会计理论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才能使会计理论不断地创新,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8.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各种内外部条件或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法律、科技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会计环境对会计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会计的发展,也可能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会计的发展。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既影响会计目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和会计检验,又影响会计实践及会计目标的实现,还会通过科学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本身。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还是双向的、相互的,也就是会计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环境。

参考文献:

[1]戴蓬军。会计假设-会计对象的理想模型[j].中国农业会计,1992,(3):7.

[2]陈云震。西方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5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

作为企业动态战略联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价值链会计可以归纳为:以企业价值管理为核心,从纵向看,向上连接上游企业直至最初供应商;向下连接下游企业直至最终消费者;从横向看,包含企业人、财、物、信息流,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笔者认为应当以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目标作为基点,从价值链会计假定(公理)导入,通过对价值链会计实质、原则、核算程序及方法的研究,得出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

一、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其内容受人们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双重制约。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与结果。价值链会计的根本目标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具体目标是为价值链管理者提供对价值链管理决策有用的价值信息,借以制定优化价值链的决策,增加价值链管理的有效性。

价值链管理,实质上是围绕价值??值,不断优化和协调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来看,它必须向其所服务的对象———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价值??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从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价值链会计通过对企业各价值链条的业绩管理体系、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控制体系、资本预算体系、薪资报酬体系等实现对企业价值链活动的控制。

二、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出的一些合乎推论,它是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础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描述了会计运行必须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环境,它的确定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任何科学体系都必须依靠一些假设才能构建其知识体系一样,价值链会计也需要一系列的假设才能够建立。

1经济联合体假设

世界互联网络的发展,扩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的领域,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即“虚”的空间实体“网络公司”,以及“实”的企业或企业间兼并、破产及母子集团公司。所以价值链会计的主体应当是以企业主体为基础,同时包括整个行业价值链(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中相关信息的新的经济联合体,也就是说,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围绕核心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无缝对接作业链而建立的动态战略联盟。可见,经济联合体的主体假设兼顾了经济环境“实”的物理空间和“虚”的媒体空间,又由于这种联合体借助于信息技术具有的动态性,决定了价值链会计主体的开放性和相对性。

2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止,它依然是会计系统运行的重要前提之一。相对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价值链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不能仅仅针对单一组织,而应该针对经济联合体,由于核心企业的重要性,还应兼顾核心企业的情况。当经济联合体中的一部分(除开决定核心企业存亡的部分)出现破产时,持续经营假设依然成立。由于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所以价值链会计将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收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报表和财务报告。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损益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变“历史信息”为“现时信息”。只要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经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可以获得每一时点或时段的财务报告,这使得价值链会计分期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具更大的弹性。

3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以货币计量为计量单位,价值链会计同样需借助货币进行资产管理、运用、处置的核算,并为价值链会计提供的信息相互可比。同时基于价值链管理的需要,价值链会计不仅需提供规范的货币计量信息,还需提供规范的非货币计量信息,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建立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即以货币度量为主,同时货币计量属性也应实现多样化。

4价值流转假设

价值流转假设是假设随着经济活动的循序进行,资产价值随之转移。由此假设,一方面才可能计算成本、费用,进行价值补偿等会计程序;另一方面,才能促成了价值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价值链会计较现代会计在空间维度上有很大的扩展,涉及整条价值链上的各相关利益方(如供应商、销售商、顾客),因而只有在价值可以流动的情况下,才能权衡各方的利益,进行价值的分配。此外,承认价值流转假设,也扩大了会计要素的计量范围,比如,人力资产可以流转至可予计量的资产中再进行价值的确认。可见,价值流转假设构成了价值链会计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价值链会计的实质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的认识可概括为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一种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因此,会计也可以称为会计管理,相应地,价值链会计就是价值链会计管理,或称基于价值链的会计管理。价值链会计所强调的企业价值概念是以利益相关者为本,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念;价值链会计以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价值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战略联盟的价值链整体价值为目的,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对以战略联盟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链加以追踪、核算、预测、控制、评价的一种会计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客户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价值链的创建,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成本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多赢”。

价值链会计是会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新发展,它的实质还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下,会计主体是整个价值链,它超越了单个企业的局限。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的联盟。所以,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价值链的价值。在价值链上,传递的最根本的其实是价值流,这是由于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都是增值活动。在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做到价值增值,这也是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最终目标。要实现价值链整体的增值,需要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上的企业能够消除企业界限,协同工作。从而使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与其他各方的关系真正从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使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赢走向双赢乃至多赢。现代社会中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价值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经济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传递的不仅是物流、资金流其中还有信息流。价值链上的各方要想在经济竞争中取得成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掌握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确保价值链整体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中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四、价值链会计的原则

会计原则是建立在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基础之上的,据以在会计工作中确定会计标准、技术、程序和方法的一般准则,是会计工作共同遵循的规范。价值链会计除了承继传统的会计原则外,如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和谨慎性等原则外,为适应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假设理论的发展,还需要修订、增加以下新的会计原则。

1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原则

价值链会计扩大了会计要素的内涵,其构成的成分中尤其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变化更加突出,并且这部分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得到提升。如果采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原则对这类会计事项进行计量,将严重扭曲它们的价值。所以采用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即公允价值作为这类会计事项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现有价值,具有动态性、反馈性、自我调整性等特征。所以,结合实践,历史成本原则将被历史成本原则与公允价值并重原则所代替。

2会计事项原则

价值链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供价值信息的多元化和全面化,所以目前的重要性原则将不适应其要求。从而应采用会计事项原则,即会计信息提供者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的提供所有有关价值信息的会计事项,由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重要性原则,自行加工或委托加工财务会计信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不同的要求。

3集成原则

价值链会计的实施要依赖于价值链条上所有组成成员和部门的合作,需要将会计信息系统和各业务职能部门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和顾客的信息进行集成,这样才能实现价值链管理的目标,优化流程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经济联合体的价值也达到最大化。

五、价值链会计的核算程序

价值链会计的核算程序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它的核算程序可以表述为:(1)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同时计量作业的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进而核算出作业增值;(2)再将作业增值汇总为流程增值,流程增值汇总为总体价值增值。

1确认流程与作业的产出价值和投入成本

作业的投入成本,由企业的资源投入(如购买的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作业对其的作业投入(表现为其他作业的产出)两部分构成;同样流程的投入成本,由企业的资源投入和其他流程对其的作业投入两部分构成。流程与作业的产出价值的确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会随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改进。而流程与作业的产出价值确认是企业一种常规性工作,它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作业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变成平等的买卖的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此外,企业还要考虑各个作业、流程对外部市场的联系程度,从而决定企业参照市场价格的比重大小。

2账户设置

由于价值链会计研究内涵包括企业人、财、物、信息流管理,所以从其核算账户的设置上,理应在原财务会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账户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产”、“人力资本”、“人力资产费用”科目,在“未分配利润”科目下设置两个两个分级明细,即“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员工利润”和“未分配利润———未分配投资者利润”,以便提供人力资产及其变动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人力资产”科目核算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的价值,科目借方表示增加人力资产,比如录用员工、人力资产重估等;科目贷方表示减少人力资产,比如职工离开企业、人力资产重估减值等。“人力资产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取得、开发、替代以及管理人力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及其摊销情况,科目借方表示为人力资产费用增加;科目贷方表示人力资产费用的结转,此科目期末无余额。“人力资本”科目核算人力资产投入企业后所形成的凝结在员工身上的潜在的价值总量,科目借方表示人力资本的减少情况,科目贷方表示人力资本的增加情况;此外,本科目的余额表示为力资本投资的总价值,在数额上与“人力资产”科目相等。

此外,增设“作业成本”、“作业产出”和“作业增值”账户,并按流程和作业类别进一步设置二级和三级账户。其中,“作业成本”账户是核算各项作业的投入成本,借方登记作业耗用的资源投入和作业投入,期末将该账户余额转入“作业增值”账户。“作业产出”账户用来核算流程中各项作业的产出价值,贷方登记该作业向企业外和下游企业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价值流入,期末将账户余额转入“作业增值”账户。“作业增值”账户用来核算流程、作业在一定期间内实现的或减值。期末,“作业成本”账户余额转入该账户的借方,“作业产出”账户余额转入该账户的贷方,差额为本期该作业的或减值。“作业增值”账户按流程类别设置二级账户,在流程类别下按作业项目设置三级账用户。通过“作业增值”账户,可以分别了解各作业项目、各流程的(减值)以及企业的总体价值(减值)。

3账户处理原理

账户处理原理类似于现有的财务会计账户处理,资产与权益的相关账户处理不变,只是将有关费用科目改为作业成本科目。对于新增加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产账户,其处理原理是:当录用员工、人力资产重估等增加人力资产时,借记人力资产,贷记人力资本;当职工离开企业、人力资产重估减值等减少人力资产时,借记人力资本,贷记人力资产。

4报告设计

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利用计算机储存量这一特点,充分扩大的会计主表、附表、附注的信息容量,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三张主表的内容上,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增加人力资产以及其他无形资产项目;权益部分增加人力资本、未分配利润下增加未分配员工利润以及未分配投资者利润的项目。利润表中在费用类下增设人力资产费用。在报表的附表和附注方面,扩大披露的范围,着重增加反映未来财务状况的前瞻性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

此外,价值链会计还提供反映信息核算为基础的报表(包括作业报表、流程报表、企业总体报表),从而便于管理者了解企业的形成过程,分析作业和流程。作业报表根据作业成本计算表、作业产出分配计算表编制。流程表是根据作业表合并抵消而来。因为是以流程为经济主体编制流程表,从而流程内作业之间的相互投入与产出必须抵消,所以会计的流程产出价值并不是所有作业产出价值的汇总,而是各作业对流程外产出的汇总;合计的流程投入价值并不是所有作业投入价值的汇总,而是各作业接受的流程外投入的汇总。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万迈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假设的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7)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6

   关键词:会计理论框架;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环境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学者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并且提出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设想。但是,这些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有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结构纷繁复杂,有的构成要素层次关系不清,难以概括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丰富内涵。因此,有必要构建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检验理论等;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理论、会计政策理论等;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是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经理素质才能、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与财务、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有机构成,形成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如图所示。

   二、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结构严密和层次递进的逻辑体系。它全面反映了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会计的目标。会计理论是以会计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会计,首先就应确定会计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会计的目标构成会计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2.会计假设。假设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会计假设,确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构造一个理想客体,以便“舍弃其客观原形的原始形态,撇开与当前研究无关的内容、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其以理想化的纯粹单一的形式,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其存在和运动的规律,达到对其本质的科学认识”(戴蓬军,1992)。

   会计既然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就应进一步确定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时间界限,并指定计量的方法,即我们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方式来核算和披露会计信息。由于现实世界中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的复杂性、相关性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对象,必须加以理想化、纯粹化,以便达到对会计对象本质的科学认识。

   现实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在企业所处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会计核算的内容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与投资者存在投资关系、与债权人存在借贷关系、与客户存在交易关系、与政府部门存在监管关系、与内部职工存在劳资关系等。上述关系的存在,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使其复杂化,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可能混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与相关者自身事项的边界,因而,将本不属于企业的交易或事项纳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以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影响企业损益的计算和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但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更重要的是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能以企业其自身的经济业务为前提,这就是会计主体假设。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理想的、纯粹的空间范围。企业主体假设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其次,市场经济存在经营风险,企业存在信用风险,资本也在集中和积聚。因此,企业可能随时面临破产倒闭、兼并收购等而使企业经营终结,如果企业存续期限不够确定,就难以对企业的交易及事项进行正常而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债权债务的结算、留存收益的处置等,如果会计存续期间不确定,就难以按照其技术或经济上的常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就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即假定企业的存续期限是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否则就认为企业会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下去,而不停止和清算。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它给定了企业预期可持续经营的理想期限,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可按照正常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再次,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但总不能直到企业终止才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应定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跨月、季、年的连续性,也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业务活动划分为等长的会计期间,作为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时限。

   最后,企业会计是以什么计量方式和尺度来核算和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呢?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复杂繁多,必须采用一套能够对企业所有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的计量尺度,现阶段货币职能的不可替代性,当然也只有货币量度能够担此重任。因此,选择了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这就是货币计量假设。

   总之,以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会计核算和披露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以持续经营假设给定企业经营活动无限期的可持续性,以会计分期假设规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期间,以货币计量假设设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量度。这样,会计就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对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

   会计假设为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会计实践和会计检验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按照会计假设奠定的基础核算和披露信息,那么,作为公共产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科学、规范,确定其应具备的质量特征、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及对其进行必要修正的弹性规定。这就是要制定会计原则,规定财务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规定财务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与费用成本配比、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准则来进行企业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同时还规定财务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和披露时,可以依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前述会计原则进行修正。

   4.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指会计主体拥有资金在静态下(某一时点)的存量(财务状况)和动态下(某一时期)的流量(经营成果)类别和规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6大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它是在会计假设前提下,按照会计原则要求,为实现会计目的而提供的可用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

   5.会计方法。会计方法是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和披露的方法和程序。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管理科学。如何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即采用什么方法对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归集、分类、再分类、汇总、披露,就需要根据假设和会计原则,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核算,实行监督,从而需要研究会计的方法和程序,以提供会计主体的符合质量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7

abstract:Basedonreviewingthecurrentresearchonthehumanresourceaccounting,thearticlethinksthatthecurrenthumanresourcesaccountingresearchalsohassomeproblemsanddefects.inviewofthecurrentlimitationsofthestudy,it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futurehumanresourcesaccountingresearch,soastoinspiretherelatedresearch.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

Keywords:humanresources;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14-01

0引言

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本理论在会计学领域的深入与发展,学者们将人力资源会计定义,将通过会计报告把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状况完整地公示给财务信息使用者,公司股东、风险投资者、政府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前景。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进入了应用和发展阶段,不少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采用了人力资源会计。但在中国,由于人力资源研究起步较晚,现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经过将近30年的理论研究,我国关于人力资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1当前国内研究内容回顾

当前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报告。

1.1人力资源会计假设通常所说的会计假设,是一般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等5项基本假设。人力资源会计除遵循这5项基本假设外,还有自己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前提条件。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提出四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数据假设;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

1.2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人力资源核算的内容主要是企业所拥有的人的劳动力价值资源。人力资源涉及到的内容方方面面,人力资源会计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目前,随着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日趋深入,普遍认为,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劳动者权益会计。

1.3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有多种,得到大家认可的多是关于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主要内容有: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未来收入折现法;随机报酬法;内部竞价法。

1.4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将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所确定的人力资源成本应按其支出是否计入当期损益分为资本化人力资源成本和费用化人力资源成本两部分,分别设置了不同性质的账户用来核算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追加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人力投资成本的确定、人力资源成本的汇集与分配、人力资产的摊销、人力资产损失的确认等。

2当前研究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方法、成本核算和最终的人力资源的报告上。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人力资源会计本身。

2.1在企业的管理中夸大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在经济的发展中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竞争也变成了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2.2没有划清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界限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不同的概念,只有中国论文联盟www.省略整理稀缺性人力资源才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从财务的角度可以分为:经营型人力资源;管理型人力资源;科技型人力资源;生产型人力资源。会计中予以资本化的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而仅仅是一些稀缺的人力资源,如:经营型人力资源;管理型人力资源;科技型人力资源等,并把这类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支出一般采用费用化的处理方式。这样既符合谨慎性原则,也体现成本效益法则的要求。人力资本有权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而不是接受激励,分配对象是净利润扣除财务资本必要报酬后的余额(即经济增加值)。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股利分红政策等等。

2.3否认当前财务报表中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和报告当前财务报表通过人工工资费用化和应付职工薪酬反映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虽然并不全面,也不尽合理,但在我国这样的会计环境下,这样的计量和报告也基本满足当前的投资者的需求,因而一味否认传统财务报表也是不恰当的。

3提出的几点设想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如下几点设想:

3.1在现有的会计环境下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研究的框架简单的说,人力资源研究框架就是用来阐释整个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主要导向的基础性说明。人力资源研究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人力资源研究并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研究成果、指导并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解决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人力资源会计框架是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得以承前启后和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3.2应该结合当前财务报表进行研究当前财务报表已经涵盖了人力资源的相关核算,关于人力资源的会计研究应该着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接受,便于会计核算,同时也有利于外部的报表使用者理解。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考虑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财务报告的改革。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8

企业清算是指企业按章程论文联盟规定解散以及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宣布终止经营后,对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并进行收取债权、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财产的经济活动。企业的清算,按清算的性质和原因,可以分为普通清算和破产清算两种类型,清算会计也可以分为普通清算会计和破产清算会计。

清算会计是对被宣告解散企业各项清算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向有关债权人、投资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清算过程和结果等会计信息的一种专门会计。它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但是由于企业进入清算后,会计核算中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的基本前提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方面都有别于正常经营下财务会计核算,成为会计理论的一个特殊领域。清算会计与正常持续营业下的会计存在以下差异:

一、会计主体的区别。企业在正常经营下,会计核算以企业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体,记录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而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清算组进入并接管企业,此时,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主要以清算组和管理人为会计主体,核算的内容主要以清算业务活动为主,对破产企业的清算过程进行会计处理。

二、停止正常经营的区别。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虽然必要的合同将继续履行,个别生产经营活动也将继续,但

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此时,原来正常经营时的会计假设要素将不存在,企业处于停止正常经营状态。

三、清算期间的区别。企业正常经营下,会计分期假设要求将企业循环不断的经营过程严格划分为年度,季度,月份,据以在一定期间内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及时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会计信息资料,会计核算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的特征。而清算会计的期间划分没有时间界限,清算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为清算活动开始日至清算程序终结日,它取决于清算程序实施期间的长短,并且其会计核算不存在持续性和周期性,清算期间也因此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

四、会计要素内容有所不同。财务会计的要素内容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用以全面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进入清算状态时,清算会计要素在内容上包括五大类,即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损失、清算利得。另外,由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获得最大利润已不再是清算期各项经济活动的目标,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也不像持续经营会计那样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五、货币计量的区别。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币值不变的假设已不再适用。破产企业清算会计要假定破产财产以清算价值计量,在对破产财产估价时,不但要考虑币值变动因素,还要顾及财产清算的价值贬值问题,清算负债无论是否到期,均以现实价值偿债。

六、会计目标的区别。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较,清算会计的目标尽管仍然是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但信息的使用者除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外,还包括管理破产案件的法院,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不是注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主要是清算企业债务偿还和清算财产处理。

七、会计核算对象的区别。清算企业由于终止了正常的经营活动,其会计对象不再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是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债权的回收、债务的清偿、财产的处理、各项损益和费用的发生以及剩余财产的分配等资金运动。

八、经营的假设不同。传统财务会计以企业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处理的方法均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而企业一旦进入清算过程,生产经营活动立即终止,持续经营成为不可能。所以,清算期间的会计核算不能采用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下的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

转贴于论文联盟

九、收入费用的记账原则和对应关系不同。在持续经营假设下,除机关事业等少部分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外,其他单位都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账务论文联盟处理,预提并摊销费用支出,同时收入和费用采取配比原则。清算会计中,由于会计主体变化,会计处理期间没有长短界限,其收支期与归属期成为一致,那么对于清算期内的财产变现,债务清偿,职工安置以及剩余财产的比例分配,清算费用发生和清算损益的确认,以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毫无意义,而改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对收入、费用和支出不采取预提和摊销的方法进行账务处理,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外,清算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破产财产的变现,破产债务的偿还,无需考核其经营成果,自然不必遵循配比原则。

十、收入核算的内容不同。正常生产经营中的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虽然必要的合同将继续履行,个别生产经营活动也将继续,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清算企业会计核算以回收应收预付款项和资产变价出售为主,其收入大部分相当于营业外收入。

十一、成本及费用核算的内容不同。正常生产经营中的费用支出分为:主营业务支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等。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因此对上述支出不加以区分。

十二、支出核算的内容不同。财务会计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目的在于正确核算企业当期损益,而清算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不复存在,那么对清算期内的全部支出进行区别分类已无意义。

十三、资产计价的基础不同。财务会计中,各种资产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对企业资产的计量是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未来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期末可按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按会计准则对资产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对资产的评估可采取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对资产进行估价。而清算会计中,资产的计价不以历史成本为计价依据,更注重的是资产的现时价值或称预计可变现价值进行计量,期末不按资产公允价值对资产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对资产的评估采取市场法进行估价,对资产的计价采用清算价格法。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9

关键词:林纸一体化 核算体系 森林资源资产 环境成本

一、引言

我国的林纸一体化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探索,但进程依然缓慢。为了鼓励企业实施林纸一体化战略,使造纸业与森林资源协调发展,一方面应该改革林业传统思想,树立全新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即把森林功能产出视为产品或服务,通过计量、计价与核算等一系列方法,在不断建立与完善森林资源资产市场的条件下,遵循等价交换与公平交易规则,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环境资产价值,使这些价值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保证森林资源与环境再生产的足额投入,资源与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作为林纸一体化企业,应该让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企业培育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为降低和治理其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进行的投资、因破坏环境而承担支付的罚款等环境成本。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完善的既涉及资源核算又涉及环境核算的核算体系,简称资源――环境核算(Resourses-environmentaccounting,Rea)体系,全面、连续、系统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林纸一体化企业的森林资源资产和环境成本。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对此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将构建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的总体框架,为规范企业森林资源资产和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帮助。

二、企业Rea体系的总体框架和目标构建

(一)相关概念和内容 所谓资源是指自然界中那些凡是能够用来满足人们生活和活动需要的物质,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而环境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这些由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构成的环境,又可分为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两个层面。生态一般指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使生物环境形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组成。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中,每种生态资源都是生态系统或环境系统中对人类的生产或消费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生态资源既是生态环境的要素又是自然资源的要素,是生态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生态诸要素,并间接地、潜在地、长久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于连生,2004)。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关系见(图1)。资源――环境核算,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1)宏观层面的核算。宏观层面的资源核算包括自然资源核算和生态资源核算。自然资源核算包括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实物量,二是价值量。生态资源核算是对生态资源效益和损耗的价值进行核算。环境核算是指环境污染核算,属于负效益核算,主要核算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对生产的影响和对建筑物损耗的价值(张白玲,2003)。宏观层面的环境核算主要是对社会环境成本的核算,包括社会环境成本的统计核算、经济核算、资源链环境累积成本核算和区域环境累积成本核算(肖序,2002)。(2)微观层面的核算。微观层面的资源核算是采用会计学的方法体系,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消耗或生产的资源。微观环境核算指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是采用会计学方法体系对企业环境成本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本文主要讨论微观层面即林纸一体化企业的资源――环境核算,资源核算主要核算企业消耗或生产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其中生态资源核算主要是对企业营林过程中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核算;环境核算主要对企业造纸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的核算(于连生,2004)。具体分类见(图2)。

(二)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总体框架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是由测定和描述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与环境状况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原则、方法所组成的系统。体系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企业资源――环境核算的基本范畴,制定一套反映企业资源――环境信息的指标、账户和核算表,设计具体的资源――环境核算的基本方法,为行业核算资源――环境实践提供标准和法则。该体系中各要素间的关系见(图2)。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包括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目标,称为目标层。第二层次为林纸一体化企业的Rea基本前提,称为假设层。Rea基本前提也称为Rea基本假设,它直接决定了林纸一体化Rea系统的运行范围,是对其核算边界的设定。第三层次为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一般原则,称为原则层。坚持Rea一般原则是确保资源――环境信息质量的基础,也是确定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象及资源――环境要素的前提。为了实现Rea目标,保证资源――环境信息的有用性,对资源――环境信息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对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象进行正确核算,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必须坚持基本原则和特有原则相结合。第四层次为方法层,包括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象的分类为核算要素,要素的具体项目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生态环境资产和环境成本,资源――环境信息的产生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账户、分录、报表和其他报告等形式,对以上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最终传递给信息使用者。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目标 林纸一体化企业开展资源――环境核算是为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帮助。企业提供的资源――环境信息属于环境会计信息,而目前企业尚未被强制开展环境会计工作,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尚未出台;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提供环境会计信息,企业需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目前,随着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资源的质量逐渐下降,环境资源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迫切地要求加强环境管理。通过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收集整理自然资源的耗减速度和生态资源质量下降的程度以及人类为保证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付出的代价等资料,可以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关各项环境成本的综合信息。可见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是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基础。因此,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总体目标是:在人类对环境资源过度使用产生了恶劣的环境问题而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改善生态环境,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拥有的森林资源资产及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正确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和披

露,以激励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能够实现长期的持续发展,既对从未在账面上反映也从未真正以货币形式实现其价值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等资源资产进行会计核算,还对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具体而言,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目标是:第一,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林纸一体化企业消耗和生产的有关资源,为预防、治理环境污染所发生的相关费用及企业所取得的环境业绩等信息;第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在保护环境方面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第三,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帮助。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基本前提

(一)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元化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传统会计的假设之一,它为传统会计对象的确定和工作手段的选择提供了基本指导。货币计量假设认为,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以货币作为最主要的和最终统一的计量形式。以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计量假设对林纸一体化企业的资源――环境核算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企业核算范围的大小。按照该假设的规定,能够进入企业资源――环境核算范围的必须是那些能够用货币加以准确计量,或者目前虽无法确切地加以计量,但可通过各种方式合理地予以估计的各种企业资源资产,如林纸一体化企业在营林过程中所拥有的森林生态效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但由于这些生态效益的价值在计量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模糊性,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森林资源状况,所以资源――环境核算时,在采用货币计量的同时,还必须借助实物单位或指数来辅助反映,以正确披露企业资源――环境信息。如某一森林消除了多少噪音、改善小气候从而调节了多少气温、防灾减灾多少次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国家环境标准、执行环境战略的成本投入情况、环境成本投人的环境效果和环保经济效益,以物理化学量单位计量各种环境负荷物质的递减情况及与国家环境标准要求的比较信息等。这些信息要求企业进行资源――环境核算时采用以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计量假设。多元化计量假设不仅表现在计量形式上的多元化,而且表现在计量属性上的多重性。根据会计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二)森林生态效益资源可商品化假设 从根本上讲,原始森林具有准公共性。一方面,对于这种“上帝的恩赐”,人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地宣布对其拥有所有权,通常一人享受由森林生态资源产生的良好的大气、水土等,不会妨碍他人享受,并不具有排他性,因此,这部分森林生态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但另一方面,它在用途上具有竞争性,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将减少其他消费者对其的消费量。公共物品的无排他性,决定了供给者不可能向消费者收费,通过市场对这类物品实现资源配置似乎是不可能的,必须由政府进行调节。同时这类物品的产权往往并不明晰,大都属于国家,但人工森林生态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其建设者。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进行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核算时,假设森林生态效益资源是所有权资源,可商品化由于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外部性,而这种外部性又往往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人去强加一些外在附加劳动即可外溢。这一点决定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供给者无法因此而向各消费者收取费用,供给者所创造的价值无法在供给者自身得以实现,必须由政府介入。这就需要:第一,在森林生态效益资源是所有权资源的假设前提下,政府对每一项森林生态效益资源划定产权归属,明确责任,使各种森林生态效益资源各归其主,各归其位;第二,划定权属之后,由市场介入对其森林生态效益资源价值予以评估,确定其价值量,由政府通过拨入款项的方式使各主体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得以实现,这实质上又吻合了森林生态效益资源的准公共性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要求,要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提供,或者说由政府代替各消费者付费;第三,在划定产权归属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和科学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资源可以商品化的假设,意味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可以用市场价格或替代价格进行评价与核算,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为生产和维护这些效益所付出的代价。现实经济社会中,为了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遏制温室效应,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在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大会上,160个国家通过了旨在解决二氧化碳含量的《京都协议书》。随着俄罗斯于2004年11月5日在《京都协议书》的正式签字,议定书的所有议项于2005年2月自动生效,这意味着一个千亿美元规模的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二氧化碳减排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也意味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效益价值能够进行市场交易。有理由相信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效益价值的交易市场也将会在不同的规模范围中形成。因此,森林生态效益资源是所有权资源,可以商品化的假设是林纸一体化企业进行资源――环境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

(三)可持续发展假设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人们对传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修正所确立的一种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在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作为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其影响而提出的一种制约条件。如果自然资源开发过量,企业外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可能会被迫停止;而如果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则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原理,提出了会计主体进行正常经济活动的时间性规定。尽管会计主体的环境活动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但会计主体进行资源――环境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与环境核算目标是相一致的。因此,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林纸一体化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是企业进行资源――环境核算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一般原则

(一)环境外在性内在化原则传统会计核算是与企业个体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对环境外在性是不予核算的,环境外在性不会直接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而资源――环境核算必须要考虑企业对外部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外在经济应转化为企业环境效益,外在不经济应转化为企业环境折耗。如企业营林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其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是自然外溢的,属于外部影响中的外部经济。按照常规,对这种外部效益,会计主体往往是无法控制的,又由于其准公共性无法收费而难以将这种效益内在化,为了体现这部分效益,就应该在会计核算中进行反映,将外部效益内在化。同样,企业在造纸过程中的外在不经济性,也应该用货币形式及其他形式给予反映,从而完整地揭示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真实地评价企业的业绩。

(二)社会性原则 长期以来,企业的目标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重视会计和经济利益的联系,却忽略了会计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联系。传统会计核算只是与企业个体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资源――环境核算则要揭示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与义务,评价它们对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影响。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细胞,其经营活动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投入还

是产出中,都既反映着内部的经济性,也反映着外部的非经济性。因而,必须要求企业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相匹配的社会利润为主。其提供的资源――环境信息不仅具有经济性,而且具有社会性。

(三)政策性原则 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环境会计主要核算反映企业与各方面社会关系的处理情况,而社会环境效益和社会环境成本的确认也受到国家环保政策和有关环保法规的约束。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核算是环境会计的一部分,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方面的核算也应当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如企业对外排放污水构成社会成本,势必要受到环保部门的制止和处罚,企业应该对有关环保设施的投资、环保罚款等进行核算和反映;企业所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和核算,以利于国家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方面的法规。

(四)自觉性原则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对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要在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考虑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关系,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披露环境信息。

(五)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则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而是“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过程。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经济的发展将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而不再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资源――环境核算要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坚持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则。林纸一体化企业只要克服短期行为,以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带来森林生态质量的保证和长远经济利益的实现。

(六)资源――环境信息质量要求 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核算是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一部分,资源――环境信息也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信息的质量要求应该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五、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核算要素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对资源――环境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它们需要特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其简要内容在前文中已提到过。限于篇幅,其具体的方法作者在其他论文中阐述,本文仅明确其中所涉及的核算对象和核算要素。依据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的基本涵义,林纸一体化企业Rea是以会计学方法理论为指导,对实施林纸一体化战略的企业所拥有和发生有关资源、环境方面的要素内容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具体而言,其核算对象包括企业在营林和造纸两大环节中,能以货币计量的所消耗和生产的资源,造成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核算对象的分类就是核算要素,分为森林资源资产和环境成本。以企业为单位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核算,根据会计学上资产的定义,可将森林资源资产进行定义为:在现代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森林资源经营主体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并由其拥有或控制的森林资源,取得这些森林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或合理估计,并能为其经营者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具体地说,森林资源资产包括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等。其中森林生态资产主要指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由于林纸一体化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不包括森林景观资产。环境成本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二是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的开支;三是因违反环境法规或损害第三方利益而给付的罚款、罚金、赔偿金。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象和要素见(图3)。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分析;应用推广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职能是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核算、报告。它包括:1)价值计量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核算,才能真正体现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真正反映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创造的经济利益。2)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包括原始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报酬折现率法等。由于人力资源具有可增值性和可再生性,所以,不同的计量方法可以有选择地结合使用。3)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包括对人力资源取得、使用、保障、开发、离职等活动全过程的核算和管理。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保持成本、人力资源发展成本、人力资源递延费用。4)设置相关会计账户进行会计核算。例如,“人力资产”、“人力资产取得成本”、“人力资产使用成本”、“人力资产开发成本”、“人力资产保障成本”、“人力资产离职成本”等账户。5)设计人力资产会计报告。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遵循传统的财务会计原则,所以有关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可以并入财务会计报表中,也可单独编制报表,例如人力资产负债表等。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问题。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提供详实的人力资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而传统会计提供的只是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核算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目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目的的限定,构成了其独特的目的。

   (二)会计假设

   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接受传统会计假设的同时,又兼具了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因此,传统会计假设应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便推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新。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根据会计假设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其会计要素主要包括成本和价值。

   (四)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同传统会计一样,把会计原则切实引入到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以此逐步深化对人力资源这项企业特殊的经济资源的认识。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模式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所谓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确认,就是确定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各项目的范围。按照人们赋于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维持成本;人力资源保障成本;人力资源损失。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内涵确认之后,就要选择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将人力资源成本加以量化,应根据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各自不同的特点,把各个项目所涉及的费用直接或经计算相加。由于人力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在投资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基于人力资源成本自有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历史成本法;应付成本法;重置成本法。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员工流动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适当的人员流动可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能够增强企业活力。但流动率过高对企业也存在消极影响,在目前的人事管理方式和会计核算模式下,高流动率仅是反映员工对企业的低满意度和员工的低士气,而不能使人事主管们看到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经济性质和结果,加上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企业较易得到替代者,所以很多企业员工的高流动率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帮助:1)人员流动的经济损失披露;2)说明索取多大数额的经济赔偿才能避免或减少人员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二)工资

   目前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一般可分为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由于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一直占主流,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局限性。应将人力资源价值历史计量模型由产出法改为投入法,并理顺价值和工资的关系,建立起由价值决定工资的新机制。即一个人的经济价值由形成其目前的身体状态和知识技能水平所投入的各种生活资料价格、健康保健投资、教育培训投资及所放弃的收入等决定。其工资收入特别是基本的工资收入应构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同项目分别采用不同时限折算之后的总和来决定的。

   四、推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意义和前景

   (一)现实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防止人才高消费;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3)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二)发展前景

   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社会,随着人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必将为我们所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必将普及性地进入会计理论和实践范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融入传统会计,弥补传统会计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使会计更好的发挥着记录、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仲文着.人力资源会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