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及应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0:54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1

[关键词]风险评估管理供应链措施应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要求也越发提高,面对这样的竞争环境,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在此大环境下,很多企业纷纷选择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而现在,供应链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自身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供应链上风险存在不少。企业供应链实际上是个整体,如果任意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供应链无法正常工作,这会影响到很多生产、流通企业和用户。面对供应链风险的蝴蝶效应,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估,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采取切实的防范方法,以保证供应链连续,安全、有效地运行。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上存在的风险,即在在特定时间内,特定地点,特定客观条件下,由风险因素引起的风险事件的发生,影响了供应链预期的正常运行,是供应链面临的可能损失。它的发生,会直接破坏供应链整体安全运行,从而无法达到企业管理的预定目标,造成成本增加和供应链效率下降,是导致供应链网络失败的意外事件和不确定因素。

正是由于供应链结构这种独特性,供应链风险和企业普通风险具有着诸多不同。供应链具有复杂性、传递性、多样性、实际运作性、和二律背反性。在这里我要特别提的是供应链具有“牛鞭效应”。所谓“牛鞭效应”是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是销售商与供应商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博弈的结果,增大了供应商的供应、生产、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对于供应链风险分类及产生的原因,根据风险来源,可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一、供应链所面临的内部风险

1.道德风险。对于供应链上各独立企业来说,自己利益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合作的基础,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实现自己目标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就可能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举动损害其他个体的利益,比如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2.信息传递风险。随着供应链的规模不断延伸,其内部结构也将变得异常复杂,这样的情况下会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失真,而且传递效率也会大大降低,这样会引起行为主体决策失误,导致供应链上风险的传递。

3.信任危机风险。由于供应链中各独立主体都有自己特有的经济利益考虑,往往不能信任合作伙伴,互相利用,从而导致不会共享信息。而有的成员更是因为某些原因,不遵守合同的规定,损害合作企业的利益。这些行为往往会导致供应链成员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的破裂,从而导致供应链经营风险的产生。

4.企业差异风险。供应链是由多家企业成员组成的,每个企业之间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文化制度和核心价值观都各不相同,这样在面对问题时,各个企业都有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思路,解决问题,这样也会造成结果的差异化,这不仅会造成供应链上的混乱,还会在企业之间产生各种各样难以协调的矛盾。

5.物流运作风险。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供应链要发展就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而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很容易会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等衔接过程造成错误,而这些衔接错误也会造成供应链在传输过程中物流不顺而形成相应的风险。

6.组织生产风险。如果生产计划安排的不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上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二、供应链运行面对的外部风险

1.经济波动风险。如果经济陷入萧条状态,会引起因为产品库存,导致成本上升;相反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则会容易造成企业生产所用原材料供应紧张,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济的波动越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越大,甚至会使供应链发生中断。

2.自然环境风险。面对自然灾害,例如飓风,暴雨等,因为具有不可抗拒性,会对供应链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3.政治变动风险。政府实施某项政策会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社会公众、机关团体及社会媒体的反应及做法都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风险。

4.货币风险。因为我国采取浮动汇率制,会造成外汇的不断变化,对于原材料采购来说,容易因为汇率的变化,造成相应的风险。

5.法律风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修改相应的法律和形成新的法律条款,而这样因素也会对供应链的良好,稳定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6.市场需求风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增加了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这很容易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的风险是难以预测的,且一个细节的变动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因此我们需要对供应链上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它对于供应链的流畅运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同时他与成员企业的利益也是密切相关的。

三、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可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

1.不可预见的因素可以通过以往的数据进行预测评估。比如,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的大致概率是一个比较稳定数据,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评估交通事故导致供应链的风险。

2.根据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来评估,经济波动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大,企业可能原材料短缺或产品成本上升,甚至使某些供应链发生中断。但经济波动,产业政策一般是长期的,风险一般较容易控制。

3.信息错误导致供应链的运作,可以从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手段,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处理能力多方面评估。一般来说,企业上下游间的信息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化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4.供应商评估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主营业务的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企业的在行业中竞争力综合考察。供应商的变化对供应链影响最大,对供应商尤其是与供应材料有关任何变化充分重视,建立一套充分评估机制。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尽管供应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内外部的因素,供应链上风险仍不可避免的发生。为避开风险,让供应链各成员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应该采用一些措施,才能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

四、供应链各成员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采用措施

1.设立多供应商、多供应渠道的多头供应链体系,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设立多头供应链体系是解决供应链瓶颈、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举措,保证了产品的稳定供给。而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则不仅有利于本企业取得物料的及时性,也可确保供应商供货的质量水平;

2.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灵活的信息共享机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当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多种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通过使用eDi、eRp等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减少信息流通环节,加快信息反馈,建立成熟的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供应链所要求的信息完整、可靠和安全。

3.构建激励机制。对供应链上出现的道德风险,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是合作伙伴能得到比原来更大的收益,这样他们就不会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

4.重视柔性管理。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传递供给和需求信息。柔性管理是消除有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要素的一种重要手段;

5.规避风险措施的制定。由于供应链在传输过程中,很难避免突发风险的发生,所以企业应该提前制定好应该措施,这样在风险发生的时候,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供应链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日益重大。但是供应链也不能就会达到理想的经营目标,我们在运用供应链的过程中,也要仔细地分析与评估其风险,并且尽量规避风险。这就要求各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企业文化等,构造有效供应链体系,运用的管理策略,形成稳定,安全,高效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陆彬.供应链管理.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2]陈素芳.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分析及评估.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01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2

关键词肉牛;规模养殖;现状;疫情;风险评估;措施;宁夏泾源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1-0296-02

泾源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东麓,气候湿润,水草资源丰富,是天然牧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养牛传统。一直以来,养牛业以粗放散养为主要方式,牛群结构、品种单一化,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0%左右。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而肉牛养殖在草畜产业中占主导地位,优质泾河清真牛肉成了主打品牌。

自从泾源县被自治区确定为肉牛生产基地以来,县政府大力推进肉牛养殖业扩量、提质、增效进程后,生产模式和规模也逐年更新扩大,逐步向小、中、大型养殖公司、园区迈进。肉牛扩量初具成效,据2012年末统计,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3万头,存栏9万头,年增长10%。而基层乡镇兽医站技术人员不足30人,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村级防疫员文化程度普遍低,工资报酬低,流动性太大。除了要负责23万头牛的防疫任务外,还要负担11万只羊、16万只鸡的防疫工作,加之在防疫注射疫苗后副反应较大,有些养殖场和散养户畜主不愿配合,给现有的防疫人员增加了更大工作量和压力。通过春秋季集中免疫后县兽医实验室免疫抗体监测,养殖场、园区存栏牛口蹄疫免疫抗体低于70%的较多,保护率也未能达标,存在很大疫情隐患。

以千头良种肉牛育肥公司、百头肉牛饲养园区为模式更新了传统单一粗放散养模式的草畜产业县,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但抵御口蹄疫疫情风险的能力则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动物防疫自然成为产业链上重中之重。这些公司、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体系规范运行,将成为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泾源县大、中、小3种类型共20个肉牛养殖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14项考核指标打分测评,依照积分进行了疫情风险评估,呈现红色预警信号的场10个,呈现黄色预警信号的场6个,借此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业务部门亦将尽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甚至消除养殖场疫情风险,真正达到扩量提质增效的目的,使这一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现将评估分析报告总结如下。

1肉牛规模养殖现状

1.1养殖规模化发展,防疫程序欠到位

政府部门努力加大扩量、提质、增效工作力度,新的规模养殖场仍在促建。但是,养殖场的申报审核及评估程序不严格,致使大部分养殖场布局不合理,其中有4家千头肉牛养殖公司建厂于距交通公路主干线不足10m的地方;百头肉牛养殖园区有13家建在距村庄不到300m的地方;目前还有几家园区的防疫合格证尚未发放;园区内无消毒设备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或形如虚设,无消毒及无害化处理记录,致使粪便堆积如山,卫生条件极差。

1.2养殖场各项制度还不完善

19家养殖场管理人员毫无养殖技术和经验,文化层次较低,对已建立起来的制度不执行。闲杂人员随意出入饲养棚;消毒池、紫外线灯未曾启用;无生产台账或记录不全;个别场主对新补栏的牛未经隔离观察、也没有进行口蹄疫疫苗免疫就进行混饲。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条件,甚至没有粪便发酵池,致使粪便堆积如山,卫生条件差。

1.3兽医与治疗药品不足,免疫跟踪监测效果较差

2风险评估

2.1积分规则

(1)制度建立6分。防疫制度、消毒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报检制度,每少1项减0.3分,每有1项执行不到位减0.5分。

(2)程序化免疫25分。牛o型、亚i型口蹄疫、a型口蹄疫,每少免1项减8分,免疫过期1项减3分。

(3)免疫记录免疫记录4分。详实、规范、真实4分。

(4)消毒10分。消毒设施有2分,无1分;消毒记录有2分,无1分;是否定期消毒,是3分,否2分,消毒记录符合要求,是3分,否1分。

(5)抗体监测10分。抗体水平是否合格,是10分,否5分,每低于标准3个百分点减1分。抗体检出率低于30%不得分。没有监测但免疫确实记录完整可靠得满分;没有监测但免疫确实记录完整可靠性存异酌情减分。

(6)检疫报检6分。调入调出动物是否报检,是6分,否3分。

(7)周围情况5分。周围1000m无同类动物养殖得5分;500m无同类动物养殖得4分;500m有同类动物养殖但免疫及时确实得5分;500m内有同类动物养殖,免疫及时确实得3分;500m内有同类动物养殖,没有免疫得0分。

(8)畜禽隔离3分。调入动物隔离3分,发病动物隔离2分,对传染性强的发病动物扑杀3分。

(9)生物安全措施6分。生产区生活区分离2分,进料通道与出粪通道分离1分,有病畜隔离区3分。

(10)无害化处理6分。死亡动物是否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是6分,否3分。

(11)疫情报告3分。是3分,否1分。

(12)疫苗储存管理6分。是否按规定储存,是6分,否0分。无储存设备的是否在乡镇兽医站领疫苗并及时使用,是6分,否0分。

(13)卫生及饲养管理8分。卫生为好4分,一般2分,差1分。

(14)生产记录2分。记录完整规范,是2分,否1分。

2.2风险预警标志

积分90分以上为绿色,风险较小;70~90分为黄色,有风险;70分以下为红色,风险较大。通过各养殖场分值表(表1)可以看出,20个养殖场出现绿色预警信号的有4个,黄色预警信号的有6个,红色预警信号的有10个,各占总数的20%、30%、50%,存在很大疫情风险。作为千头、百头肉牛生产基地,疫情风险意味着经济效益将会蒙受巨大损失,产业链被切断。养殖场肉牛饲养周期较短,应在口蹄疫基础免疫1个月后再强化免疫1次,使群体免疫抗体水平达到70%以上,才能有效保障安全生产。

3应对措施

一是以动物防疫为抓手,严格动物进出场检疫报检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扎实做好养殖场动物基础免疫和跟踪监测服务,做好动物流通环节的堵源和灭源工作[1-2]。二是严格项目申报程序,杜绝先投产后审批办证造成的不良后果。三是实行县、乡两级业务部门联合监管服务。四是对养殖场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和兽医法律法规培训,使其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动物免疫工作[3-4]。

4参考文献

[1]郭爱珍,胡长敏,曹永强.水灾后肉牛疫病防控技术要点[J].农村养殖技术,2012(17):30-31.

[2]仲全治,姬学谦,林永涛.一起屠宰食用炭疽病牛肉疫情的防控[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4):80-81.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3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风险防范

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价值评估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资产重组、企业并购或是公司上市等经济活动无不需要通过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价值参考。由于企业价值评估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操作中必定会出现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将会影响正常的经济运行,给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利益相关人员带来损失。因此,如何控制企业价值评估中的L险,将风险尽可能地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种类及来源

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可以定义为:在评估业务或事项中,由于评估机构或人员对企业价值做了不准确或错误的判断给相关人员带来损失或需承担相应责任的各种风险。根据此定义可以将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分为以下四种:

(一)来自被评估方的风险

来自被评估方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1)道德风险。被评估企业为了提高企业自身价值,获得相关利益,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对企业不利事项来使评估机构高估企业价值。(2)客观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被评估企业规模较大、行业特殊、无形资产较多等客观因素,导致评估难度加大,评估准确性难以保证。(3)被评估企业信息不清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是由于被评估企业提供的资料有误、缺损,特殊机器设备资料难以获得以及资产权属不清等原因引发的风险。

(二)来自评估方的风险

来自评估方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1)道德风险。与被评估方一样,评估方同样会产生道德风险,为了获得更多的评估费用、收受好处或者评估方与被评估方有亲属关系等,评估方可能高估或低估被评估企业的价值。(2)组织风险。组织风险主要是指评估机构组织管理人员时产生的风险。评估机构人员管理能力不足、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缺乏经验等都可能致使评估机构在项目组织、控制环节存在风险。(3)操作风险。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方法选择不恰当、计算错误、数据遗漏以及在操作中缺乏必要的评估程序,没有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操作,评估技术手段落后,不适用当前评估业务阶段等,这些都会使评估结果不符合实际。操作风险很大程度上与评估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相关,企业价值评估在方法选择、参数选取上,要依赖评估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果评估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来自评估环境的风险

来自评估环境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1)法律风险。企业价值评估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评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法律依据。很多企业评估相关法律法规不适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现实脱节,很难有效指导当前的评估工作。(2)市场风险。市场环境不佳,经济不稳定,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以及市场信息缺乏等都有可能使评估结果出现错误。(3)行业自身发育不良产生的风险。我国企业价值评估起步晚,在理论方面,主要是借鉴西方理论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性。西方学者经过不断探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从整体来看,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并不完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西方经济环境与我国经济环境有很大不同,其理论成果不一定能完全适应我国情况。(4)监管风险。监管不到位,行业就会出现不正当竞争,导致评估机构只注重自身经济利益,忽视工作质量。另外,监管方对企业价值评估行业以及评估机构监管不足,政府对评估的过多干预都会使评估结果背离实际情况。

(四)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主要表现为评估报告使用风险和关联风险两种。(1)评估报告使用风险。评估报告具有时效性,如果评估报告超过使用时效则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价值,会产生风险。另一方面,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目的不同会有不同类型,使用错误类型的评估报告同样会产生风险。除此之外,评估报告使用者还应考虑后续事项对评估结果的影响。(2)关联风险。有时,评估项目过大,需要几家评估机构合作完成项目,其他评估机构出现问题也会引发本机构产生风险。

二、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控制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企业价值评估立法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由此导致评估机构受利益驱逐,利用法律漏洞,获得非法利益。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法律法规,使企业价值评估工作有法可依,让企业价值评估行业规范化、法制化。我国评估机构监管部门应定期对评估机构资质进行评审,评估机构根据评定资质等级接受业务,不得接受超越资质范围的业务。要发挥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监管,对企业价值评估机构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但要注意,政府在其中只是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不得干预正常的企业价值评估工作。

(二)重视企业价值评估行业规范建设

目前,我国评估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大小各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评估业务执行标准也不尽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行业混乱现象。为了保证评估业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应重视企业价值评估行业规范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价值评估管理体系,规范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及评估报告的制作,从而减少人为主观影响评估结果。要不断完善评估准则,将评估准则作为重要指导。只有行业规范统一了,评估结果才有可比性。要建立并完善企业价值评估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保证企业价值评估行业有序发展。

(三)建立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价值评估机构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风险预测。在评估机构接受评估项目前,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发现项目面临的风险,并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2)风险控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在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加强控制与管理,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3)风险管理。评估机构应通过评定风险控制的效果、建立风险责任制、奖罚制度、明确评估人员责任、提高评估人员风险规避意识等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风险。

(四)提高评估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价值评估工作的质量与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目前,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执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来看,还有待提高。评估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道德素质要求评估人员遵纪守法,保持客观公正,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做出正确的评估结果。同时,评估工作很多时候要依赖评估人员的专业判断,专业技术素质对评估人员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至关重要。专业技术素质要求评估人员充分理解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熟悉企业价值评估的技术方法。根据评估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评估机构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提高评估人员风险意识,在工作中提高警惕。第二,在聘用评估人员时,应对其进行充分考核,考察其专业技术能力是否符合要求,对专业技术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聘用,这样可以避免评估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不高带来的风险。第三,要重视评估人员后续教育,企业价值评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评估人员要进行后续教育才能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评估人员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操作,不同机构部门应加强交流,促进发展,共同进步。第四,提高评估人员道德素质,加强评估机构道德建设工作。

(五)改善企业价值评估信息质量状况

信息质量状况直接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注重改善企业价值评估信息质量状况。评估机构应任用专业水平高、信息搜集能力强的人员,负责信息搜集与处理。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应尽量使用第一手信息,越是原始的信息使用价值越高,剔除大量无用信息,提高信息效率。信息搜集人员应对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复核,保证信息|量。信息分析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和信息处理工具,从而得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企业价值评估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行业,对于评估机构不能把握的信息可以借助专家意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价值评估中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信息进行共享,增加企业价值评估的透明度,减少舞弊的发生,为评估人员提供便利。

(六)建立企业价值评估保险制度

企业价值评估中有一部分风险属于系统风险,通过一般的风险控制不能有效规避,可以采取风险保险措施,评估机构拿出一部分利润给保险公司为自身进行风险投保,一旦风险发生,由保险公司对评估机构发生的损失进行赔付。保险公司在与评估机构签订合同时,应注明只给予部分赔付,并不对评估机构的损失整体赔付,由评估机构自身承担一部分损失,这样可以使评估机构自觉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发生。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了评估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减少了评估机构担心系统风险发生的压力,降低了评估机构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降低评估机构风险的发生,会采取各种措施监督评估机构工作,从而进一步降低评估机构风险。X

参考文献:

[1]张红,李明周.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179-181.

[2]张丽哲.企业价值评估与风险控制研究[J].经管空间,2015,(7):34-36.

[3]李秋月.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与控制研究[J].经营管理,2016,(17):99-100.

[4]刘宇,周俊霞,张帅.试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J].商业会计,2013,(5).

作者简介: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4

关键词:反贪办案风险预警处置预案

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我国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积极预防、化解社会风险,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机制的新举措。[1]目前,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在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还没有建立健全。就如何建立健全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这一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愚见。

一、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概念及特点

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检察机关反贪工作当中一项重要的业务,它是指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在侦查办案过程中,对于潜在引发个人极端行为、、涉检上访以及社会舆论负面评价等风险的案件,进行评估、预警并制定相应处置方案,把办案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一种前期防范措施。

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特点:第一、适用领域唯一性。对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涉案风险进行的评估工作适用于检察机关反贪部门,且只能由检察机关的反贪部门案件举办人员作出,侦查人员根据办案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出相应预防措施,必要时检察机关其他部门给予一定配合,但仍然以反贪部门为主导。第二、评估内容全面性。反贪办案风险评估应当综合考察涉案的各个方面。例如犯罪嫌疑人身份、犯罪嫌疑人身体状况、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征、犯罪嫌疑人的职务级别、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涉嫌犯罪数额的大小、涉案款物的用途、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等。第三、启动阶段特定性。反贪案件属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办理一般经过初查、立案、侦查等流程。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立案是犯罪嫌疑人的违法行为可能受到刑事追究的关键阶段,具有法定的标准和严格的审查程序,反贪办案风险评估在立案阶段启动,如果启动提前到案件初查阶段,可能会对后续工作保密性造成不利影响,启动滞后则会发挥不了其应有作用。因此,立案阶段是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启动的最佳时机。

二、构建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背景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涉案犯罪嫌疑人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强的个人素质、复杂的社会关系及社会背景。涉案因素错综复杂,同时给此类案件的侦查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因此,构建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反贪办案过程中潜在的社会风险予以准确评估、及时预警和制定处置预案显得较为紧迫。构建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既是检察机关防范社会风险客观要求,也是检察机关探索管理创新举措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检察机关反贪部门是我国惩治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由于其查办犯罪嫌疑人多是身居要职、社会关系较为复杂,反贪侦查人员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风险。这些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于反贪侦查人员执法行为粗暴、处理方式方法草率、矛盾化解不及时而引发的。但主要是由某些外部客观因素造成的,如犯罪嫌疑人个人极端行为、其家属无理纠缠、或其他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滋事、举报人对于没有立案认知偏激、甚至极少数敌对分子试图借机破坏社会稳定的大局。而这些因素所引起的社会边际效应危害性远远大于它们自身危害性。

因此,建立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显得十分迫切。在对案件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对拟采取的各项侦查手段进行充分的研判,在此基础上作出客观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化解应对方案,才可能有效地化解、预防社会风险的发生。案件查办最终达到让政府满意、群众满意、组织满意的效果。在此种意义上可以说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防范社会风险客观要求。

尽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与之相配套的社会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检察机关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2010年最高检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建立健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机制,把反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机制与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职责范围相结合,各个内部机构制定出相应部门风险评估机制。联系到反贪部门具体职能,只有公正廉洁、依法办案,提高工作效能,规避风险,化解矛盾,方可真正地体现了反贪工作的管理创新,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应运而生。因此,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正是响应最高检提出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与公正廉洁执法的要求,也正是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新举措,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创新。

三、实施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意义

有利于促进依法办案,提升反贪工作管理水平。办案之所以存在风险,固然主要由犯罪嫌疑人极端行为、犯罪嫌疑人家属或其他不明真相的群众等外部因素造成的,但是有的是由于没有依法办案引起的,例如办案不规范激发犯罪嫌疑人采取极端个人行为进行对抗;侦查人员缺乏正确的执法办案理念,甚至极少数侦查人员不法侵犯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给社会带来较为恶劣的影响等。另外,还有少数侦查人员习惯根据工作经验来研判办案,没有树立起基本的办案风险意识,给反贪办案埋下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就是要将反贪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把以往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形成制度加以贯穿实施,在实践中,更好的指导反贪工作,有效地预防、化解反贪办案潜在的风险。

有利于办案规避风险,深入推进反贪工作。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秉承了公正廉洁、依法办案的执法理念,有利于侦查人员精确排查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容易引发风险的因素和关键节点,及时发现诱发办案风险发生的成因。根据排查结果及分析成因,反贪侦查部门及时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化解、预防处置预案,有效的规避了办案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有利于反贪部门准确分析总结引发办案风险的社会矛盾所在。深入推进反贪工作,可以通过检察建议、法制宣传、蹲点帮扶的等方法和途径,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矛盾易发地区、人群的进行综合管理教育,把易引发办案风险的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防止反贪办案风险的发生。

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树立检察机关良好社会形象。当前社会处于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转型期,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如果对贪腐官员不加以严惩,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党就会失去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建立有利于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建立,反贪部门能够提前预警和采取预防处置方案,把办案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建立促使检务更加公正、公开、透明,依法办案、文明执法的公信力将全面提升,有利于检察机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四、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基本原则

职责明确原则

案件承办人作为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直接责任人,负责对经办案件的初评工作。反贪部门负责人则为风险评估预警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办案风险初评工作。案件分管检察长作为领导负责人,负责对办案风险评估和审核工作。案件承办人、部门负责人、分管检察长三级管理制,实现了办案主体与责任主体的有机统一。

评防结合原则

风险评估与风险预案是反贪办案风险评估机制两个基本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侧重于对案件具体情况深入了解,精确排查引发风险的因素和关键节点,对可能引起犯罪嫌疑人极端行为、群体性涉检上访事件和其它不稳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客观准确的综合评估结果,根据风险的大小做出一定等级的预警。风险预案是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做出的应对措施,它的目的消解反贪办案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反贪办案风险发生概率。风险评估是前提和基础,风险预案是任务和目标,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实现风险评估与风险预案有机统一,在动态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实现与风险预案的联动衔接,构建两者的互动机制。谨防风险评估与应对预案衔接环节相脱离,否则,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2]

综合效果原则

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要求办案人员依法办案,公正执法,在办理案件,使案件办理取得理想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历史进程效果。在案件的办理过程中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既犯罪嫌疑人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又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社会效果。对尚未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对象,能够起到威慑作用,有利于促使他们投案自首。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要求,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净化社会司法环境,加快社会法治化进程,最终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历史进程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二)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评估内容

反贪部门在启动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后,应按照以下9个方面内容进行排查评估:1、拟立案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资格,犯罪嫌疑人主体是否适格,既法律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主体及其他适用主体。2、涉案犯罪嫌疑人身份,是否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有涉外身份等。3、拟作出撤案决定是否会引起举报人上访或者造成社会舆论过激反应。4、对案件性质进行评估,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重特大案件、是否为纪委、人大等移交、是否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是否涉及重大民生工程项目等案件。5、拟采取的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的身体状况,是否会因为身体状况恶化导致犯罪嫌疑人意外死亡。6、拟采取的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是否有缺陷,是否会由于其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其自残、自杀等过激行为。7、拟采取的财产强制措施合法,是否会造成犯罪嫌疑人家属基本生活困难,扣押的物品是否属于犯罪嫌疑人家属基本生活必需品。8、案件的定性、定量是否准确,是否会因定性定量偏离法律规定从而引发群体性过激行为。9、其它可能给办案带来风险的因素。[3]

(三)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风险等级

针对以上提及可能造成办案风险的因素,对其进行对办综合评估,笔者认为可以把办案风险分为三级:一级风险(重特大风险):可能导致大规模或者相关人员采取自焚、爆炸、行凶等个人极端行为的;或者在特殊时期群体越级上访,造成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检察机关形象严重受损。二级风险(较大风险):犯罪嫌疑人采取自残等个人极端行为;犯罪嫌疑人近亲属威胁检察机关办案人员人身安全,或者在社会上散发谣言扰乱社会安定,在新闻媒体上诋毁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可能对检察机关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三级风险(一般风险):犯罪嫌疑人对相关法律政策存在较大疑虑,从而产生严重的抗拒心理;其近亲属或相关当事人阻碍相关调查取证;犯罪嫌疑人家属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出现无理缠访等情况。[4]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应根据案件事件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级别,并及时调整、完善应对措施和处置方案。

(四)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评估机构和程序设置

检察机关内部应设立案件风险评估领导小组,成员由检察长、主管反贪局的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案件管理中心负责人等组成,负责对有重特大影响的贪污贿赂案件、及反贪部门呈报的案件进行评估、审核。反贪部门成立案件风险评估工作小组,成员由反贪局局长、业务骨干组成,负责对本部门办理的存在风险的案件进行全面评估。

反贪案件风险评估工作应当实行个人评估与集体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案件承办人深入了解案情背景情况,对办案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并制定有效可行的评估程序确保各环节开展有序且紧密衔接:案件承办人在受理案件后,对潜在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案件综合分析,依据法律法规政策,结合具体案件中当事人的思想动态,充分考虑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进行评测,如有符合上述所列风险等级情况的,提出风险等级评估建议,并填写《案件风险评估预警审批表》,并在汇报案件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向反贪局长提出。反贪局局长应当及时组织本部门业务骨干进行评估,形成明确具体的风险评估论证意见,提出风险预警等级建议并拟定防范处置方案,报领导小组审核、评估,随办案环节流转和审批。

反贪案件风险评估须实行一案一评估制度。承办人并出具《反贪办案风险评估情况报告》,对存在的风险和评估理由进行详细说明。部门内部对该案件风险进行初步评定,对出现风险等级升级的情况,承办人应逐级报告,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案。其中认为属于二级以下风险评估则应由反贪局长向案件风险评估领导小组提交《案件风险评估预警审批表》并附《反贪办案风险评估情况报告》以便于其审核。

(五)反贪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处理方案

对于反贪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承办人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如思想工作、法治教育、释法说理、专家心理辅导、公开听证、引入人民陪检员制度、联合接访、司法救助、舆论引导、法律手段等,逐一予以分析应对,最后进行化解和防范。此外,对于超出反贪部门职责范围的风险处置方案,或者经反贪部门积极执行风险化解、防范措施后仍可能出现矛盾激化或风险未得到有效化解的,应当呈报有关领导,研究新方案。必要时取得相关部门的协助,积极开展风险防范工作。特别是对于存在重大紧急办案风险、预警级别很高的案件,反贪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情况向分管领导报告,果断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或升级。

参考文献:

[1]陈建雄陈茜.试论反贪办案风险评估机制的科学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2(6)。

[2]谢鹏程,孙春雨,莫纪宏.检察机关如何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机制[J].人民检察.2010(13)。

[3]陈磊.反贪部门实践涉检风险评估预警化解工作机制探析[J].人民网.2010(7)。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方法,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96-01

随着我国现在的建筑物趋于高层化,雷击事故出现的概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筑物的高度越高,遭到电击的概率就越大,建筑物越高,雷电就会被建筑物的顶端场强所吸引,然后发生雷击事故,而且如果高层建筑物里建有大量的垫子设备也更容易遭到雷击,酿成不可挽回的事故,所以现在高层建筑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雷电灾害的防御是政府所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防雷工作作为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基本保障工作,如何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对公共安全气象的理念的事件,是构件健康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一:高层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的现状

由于我国对于高层建筑的雷电灾害风险的评估处于刚起步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目前雷击事故的频发导致在建筑物的施工时仍把如何防雷当做重点,仍然停留在如火更好的设计防雷装置上,从而忽略了对雷击灾害的风险评估,对于由于雷击事故而引起的灾害损失没有安装良好的预警系统,是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逐年上升,造成损失越来越大。虽然雷电灾害不可预测以及避免,但是还是可以有效的科学降低风险。雷击风险评估是指如何衡量由于雷击损害建筑物而造成的建筑物本身可能出现的损失,首先是缺少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全面的认识,而且大多数对高层建筑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都只停留在某一层面,评估的不够细致完整范围也不够全面。然后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办法也是老套陈旧,相关的风险评估方法以及管理体制都尚在探索中还未完善,不够成熟。我国对于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的流程和技术标准仍不准确,有待完善,风险评估是一个集管理与高标准的技术含量为一体的,需要制定科学的有效的关于雷电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以及技术标准。现在中国对于高层建筑的雷电风险评估的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由于我国对雷电的风险评估不重视导致使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技术滞后,还有进行高层建筑风险评估的方法不实用,如果想要进行全面的雷击风险评估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待于近一步的摸索与研讨。

二: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

建立完整的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雷电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安全安定的发展。

风险评估体系应该具备以下三点。首先应该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关于高层建筑物雷击评估风险的模型,然后建立基本的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最后是实际处理雷击风险的方法。

1.建立完整正确的风险评估体系

高层建筑的雷击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是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核心问题。在设计建立有关高层建筑物的雷击风险评估体系时应该注重科学性原则,全民性原则,评价指标可量化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高层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体系是一个多因素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体系内各个组成部分纷繁复杂,彼此间又相互关联。通过对高层建筑雷击风险的各种来源的可能分析建立完整的系统的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体系。

2.正确对待高层建筑物的雷击风险评估

因为高层建筑高度突出,内部的电子设备也很多人员也比较集中所以导致高层建筑物的遭受雷击后产生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普通建筑物,所以对于高层建筑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要用正确的态度认识到雷电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还要使用正确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计算雷电风险,重要的是相应的做好防范措施,安装有效的防雷装置,争取把雷电可能带来的灾害降到最低,降低雷电灾害对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还有经济等方面带来的损失以及影响。关于高层建筑如何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就是要正确认识风险,合理的预测风险,采取合理的雷电风险评估,从而有效的实施雷电预测防护措施。雷击风险的评估是为建筑设计防雷工作的工程师们提供的一个评估由于雷电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损失的方法,为建筑物的防护做出了重要的意见。

3,正确建立雷电风险的评估体系

对于如何设计高层建筑的雷电风险评估来说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准确的预测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如果一旦不可避免发生了雷电灾害,对建筑物本身及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可能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有多大,对于即将面临的风险可以能够采取什么措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雷击风险量化处理工作是整个风险评估过程的重点,依据ieC62305-2中所提出的雷击风险评估公式来进行计算,从雷击风险,年雷击风险次数,雷击风险损失,三方面来定量计算各种损失的风险值。雷电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降低雷击风险,使其小于或等于雷击风险允许值。在对高层建筑进行雷电风险评估的时候要根据结果选择恰当的保护措施减低雷电对建筑物以及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损害,在进行防雷风险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所以加快我国雷电风险评估的管理体系的建立,结合国际标准对我国现有的规范进行修正。雷击风险评估是防雷工作的最新领域,要求非常的高,要求的技术含量也很高,但是我国现在的雷电风险评估的技术尚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科普宣传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结束语:对于高层建筑的雷击风险评估是防雷工程走向安全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高层建筑的雷击风险评估问题也变成了防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于高层建筑的风险评估是有效防止和减少雷电灾害带给人们生活的损害的有效手段。如何利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是现在建筑公司急需解决的一大难点,所以现如今,高层建筑的雷电风险评估已经成了焦点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做好雷电风险评估工作已经变成了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基本保障工作,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构件健康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金铁。电子信息系统的雷击风险评估计算[J]工程设计与研究2004

[2]高文俊基于ieC62305雷击风险评估计算方法[J]建筑电气,2008

[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6

关键字: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现状;完善

中图分类号:tK28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依据漯河市防雷减灾中心提供的雷电灾害资料,结合历史资料,漯河市共发生雷击事件100多次,其中雷击死亡8人,伤2人。由此可见,雷击的频繁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雷击的发生频率有所提高,而且严重化程度以及多样化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近年来逐渐重视,漯河市气象局在其部门职能中对此就做出过明确的指示,各部门要积极探索顺利开展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途径和对策。

如何开展雷击风险评估,首先要认识和了解雷击风险评估。雷击风险评估是研究系统性防雷和区域性防雷的技术支持,是准确定位防雷建(构)筑物类别及合理设计防雷工程技术方案的必然要求。简单来说,雷击风险评估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雷击风险评估现状

(一)、依据法律法规开展雷击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中国气象局第20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3)中国气象局第21号令《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以及地方的气象和物价部门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对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各个地区政策参差不齐,部分省份的收费不够明确,这对于评估必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当抓紧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和雷击风险评估收费标准。

(二)、雷电风险评估方式及内容

1、工作形式:根据气象管理部门的要求,并得到气象部门的许可,指定风险评估单位,然后依据一系列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为项目的预评估、方案评估及现状评估。由于雷电风险评估,国内仍属于初级阶段,因此现在主要只是做建设项目方案的评估。对大型厂房、高层建筑等等雷电危险系数大的建筑物,进行雷电灾害分析,防雷设计的指导,并给出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防雷评估的推广问题

1、、宣传、认识不足:根据日常受理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建设方在办理防雷相关手续时并不知道有雷击风险评估这一项目的存在。即使工作人员做出说明,通常也会对其必要性提出异议。经常将前期可行性评估与雷击风险评估混为一谈,因此在宣传上有很大的欠缺。

2、在建设施工方面,绝大多数存在到气象窗口报批施工图防雷设计审核前施工图已经出了,才补办雷击风险评估。评估的最终目标是为建筑防雷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样做的话就不能真正的发挥雷击风险评估对设计的指导作用。

(四)、设备落后、人员缺乏

1、由于对雷击风险评估重视不足,导致设备缺乏或者是设备更新不及时,各个地方闪电定位材料的不齐全,造成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最终导致这项工作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水平。

2、专业技术人才是做好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保障。关于人员问题,由于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时间较短,技术水平有限,实践经验缺乏,如果再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那么在技术这一块就会达不到标准。

对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思考

从核心问题出发,从根本上解决,保证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质量和水平,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还要对雷击风险评估有正确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统筹兼顾,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

、关于仪器设备以及人员管理

1、仪器设备方面:政府应当加大扶植力度,对一些先进设备的引进是技术保证的前提。对基层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新,因为基层是提供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

2、人员方面:要招贤纳士,多引进雷击风险评估方面的人才,学习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风险评估的效率与准确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办事效率,保证每个评估报告都有质量的完成。我们也应该因地制宜的研发出适合本地区的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积极研发和推广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使复杂、繁琐的计算过程简化。

3、完善制度:由于雷击风险评估发展时间短,制度也都有一些漏洞,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制度,以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水平。每个从业人员必须都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并且要定期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核,确保雷击风险评估的质量和服务都达到标准。

(二)、关于制度的完善

1、雷击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有些地方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收费模糊,工作的内容不够明确。对此政府部门要提高重视,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补充完善,细节制度清楚。进而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2、雷击风险评估机构制度:机构内部制度的完善,工作流程制度、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的完善工作。

、推广宣传工作:由于大众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陌生,造成了对其的不理解,使其在推广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利用宣传材料、网络以及其他的媒介进行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雷电的风险评估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对评估的全面认识。全社会重视起来了,实施落实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结束语:气象事业的发展与气象法律体系的建设相辅相成。防雷事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有关防雷法律法规的出台与落实而得以保障。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在防雷相关法律法规中的重要程度仍有待提高,以使其重要性与其在法律上的体现相匹配。在提升雷击风险评估在法律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其细致化规范进程。

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雷电风险评估需要较高的科技含量,要避免盲目性,保证数据的科学准确,评估报告具有权威性。让更多的人知道,雷电风险评估是雷电风险灾害管理的关键措施,具有控制和消除隐患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仲江.雷击风险评估与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2010:21-25.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7

[关键词]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作者简介]沈克慧(1972—),女,管理学博士,江西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司战略、风险预警。(江西南昌330077)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重点课题“构建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研究”(主持人:高玫,编号:1222)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政府在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机制,其意义在于对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先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政府进行决策和实施政策的主要依据。通过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政策实施的前置程序,做到重大政策出台前有风险评估、实施后有责任追究,以实现从被动求稳到主动维稳的转变。作为当前一个新的加强社会管理的载体,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还存在若干法律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文借助于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试图对重大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进行理论研究,期望能为政策决策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理论支持。

一、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目的、意义和基本程序

(一)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目的

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开发力度不断加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被挤压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现代风险已经彻底改变了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关系,不再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未来的风险决定我们今天的选择[1]。政府必须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也加大了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重大政策出台,应对其所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适当评估。同时,重大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人为因素很多,具有难以估计的复杂性,因此在对重大政策研究过程中进行分类应当区分可控和不可控风险,本文研究所探讨的是可控的重大政策风险。

(二)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意义

重大政策要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研究,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有序的评估方法,从源头上规避、预防、降低以及控制和应对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防范能力。从而及时预警因考虑不周全而侵害部分公民或集团的合法权益,获得群众对重大政策的理解与支持,降低改革中的阻力,确保改革稳定发展。

本文试图运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构,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风险评估法更加直观、更易于操作。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事先对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分析预测、研判以及评估,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化解,为确保重大政策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保证社会运行在稳定有序的轨道上,进而防止严重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局面出现。

(三)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基本程序

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程序是基于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将对重大政策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判断以及归类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2、制定风险评估方案

由评估责任主体(重大决策拟定部门、政策起草部门、项目申报部门、改革牵头部门以及工作实施部门)负责制定评估方案,包括具体组织形式、时间安排、工作方法以及具体措施。

3、广泛征求意见

评估主体按照评估方案,就拟定重大政策进行公告、公示或者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来征求各方意见。并将意见进行归纳、整理作为进行风险评估的第一手资料。

4、风险估测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邀请主管理部门、执行部门、相关专家等组成风险评估小组,对所收集的风险资料加以分析。同时,根据风险成因、潜在威胁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等问题,进行风险规避。经过严格的审查报批程序和周密的判断以及科学研究论证,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大小,这是风险的定量过程。

5、风险评价

用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去衡量风险的程度,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度。衡量是否适应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可能引发较大的不稳定事件,以及是否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系统研究

风险研究最早运用于项目工程管理。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安全进行评估预警思潮的启发,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逐步形成。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预警系统侦测经济安全,比如美国的“美国商情指数”(哈佛指数)、法国的“景气政策信号制度”、日本的“日本景气警告指数”等。

国内学者对社会稳定风险指标的研究源于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成立的社会指标预警课题组,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出包括经济指标、生活质量指标、社会问题指标、主观指标四大类,40多个主客观具体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宋林飞(1989)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为包括收入稳定性、贫富分化、失业、通货膨胀、腐败、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等7大类40多个指标构成的“社会监测与报警指标体系”[2]。朱庆芳(1992)提出由40多个指标构成的“社会综合报警指标体系”。仇立平(2002)负责的上海课题组提出由17个方面70多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社会稳定指标体系”。阎耀军(2004)提出6大类55个指标构成的预警系统。陈远章(2008)设计了一套涵盖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社会安全和社会舆情四个方面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综合国内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得出几点结论。其一,目前在重大政策中有涉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但其研究侧重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研究,对重大政策引发民众冲突的社会风险因素研究方面不够深入和系统(童星,2010),重大政策拟定部门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包括“政策执行偏差”、“合法利益受侵害”、“较大规模的失业”、“社区解体”、“弱势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四个方面[3]。其二,重大政策社会风险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杨琳等,2010),包括“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应急制度不完善[4]”导致的社会风险发生后恶性循环,引发出更大的社会风险;“技术支撑体系”没有或者较少建立,导致缺乏理论指导和媒体监督,致使相关管理人员不够重视潜在社会风险的发生。其三,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广泛和全面的特点。但条目过多,却导致社会监测困难。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差,缺乏普遍性,操作实施困难,不具备常规性和抽样性的特点,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归纳已有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和相应的管理状态来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见图1)。

(一)建立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测量指标

为使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更加直观、更易于操作,应先通过建立社会稳定风险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甄选出来的敏感指标组成的一种测量社会危机现象及其运行过程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指标通常是用该地区公众对政治形势、社会发展不平、经济发展速度、社会经济政策等影响和制约个体行为的因素的估计、推测和判断为基础综合编制而成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包含“政策执行偏差”、“合法利益受侵害”、“较大规模的失业”、“社区解体”、“弱势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态度”。这五个定性指标之下,根据陈远章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又分别建立了18个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测量指标(见表1),着力于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来考察重大政策的存在对社会带来的贡献与影响,从而降低社会风险,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重大政策前置评估,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使其具有有效的操作性,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的评估指标不够科学性和系统性,在事实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建立相应的管理状态测量指标

政府部门相应的管理状态构成,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各级部门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意识,并因为重视民意而及时化解矛盾。这部分内容包括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应急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二级指标。根据陈伟珂等“执行过程风险指标”建立了6个三级管理状态测量指标(见表2)。

三、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将上述的各级指标赋予权重值后起先无量纲化后得到社会稳定风险程度指标,并根据指标大小来进行适度控制。根据图1和表1,建立下列社会风险预警评估模型:

eSRij=X1w1+X2w2+……+Xnwn(1)

eSDi=eSR1jw1j(2)

eSRij为二级指标评价值,eSDi为一级指标评价值,X代表无量纲值,w代表社会风险预期各级指标权重,n为各级指标序号。通过上述公式测量出各级指标权重,并予以社会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比风险等级予以相对应的风险识别。

上述指标权重是信息化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权重采用既反映决策者主观意志的主观权重,又反映决策客观数据的客观权重的组合权重。各层次的评价指标确定后,采用了在专家咨询法(Delphi),请有关专家对每个定性指标打分,并对不同等级的得分系数求加权平均数。定性指标在不同等级上的分值系数分别为:强1.0、较强0.8、中0.6、较弱0.4、弱0.2。定性指标则是通过对熟悉重大政策对社会风险影响的专家、政府官员等的调查得到的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层次的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在建立判断矩阵时运用专家咨询法对进行两量指标进行比较并赋值,权重的确定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每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单因素评价可以得到隶属关系矩阵,它反映了某一、二级指标在各个指标上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情况,某一级指标的隶属情况分析就需要对二级指标的单因素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四、应用前景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建立在与之相类似的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基础之上,通过事先对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分析预测、研判评估,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化解,为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保证社会运行在稳定与秩序的轨道上,从而防止严重危及社会稳定的局面出现。盲目决策,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群众的期待等此类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为决策设置一道“刚性门槛”,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减少因决策失误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设计[J].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1).

[3]童星.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J].学习与实践,2010,(9).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8

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促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隐患,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重大决策顺利实施,根据《浙江省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害实施办法》和《宁波市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重大决策,是指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风险、公共安全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所称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社会风险评估”),是指作出重大决策前,对决策事项存在的社会风险进行调查、识别、分析、研判和预防。法律、法规、规章对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社会风险评估应当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应评尽评、全面客观、查防并重、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实施。

第四条 重大决策事项需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未经评估不得提交决策机关进行集体讨论决策。凡是按照规定应当进行评估而未评估的,不得予以审批(核准)。

 

第二章 评估范围和内容

第五条 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重大决策事项均应纳入社会风险评估范围。主要包括:

(一)涉及民生工程、公共建设、土地全域整治等重点建设项目方面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

(二)涉及集体土地征收、拆迁、补偿、安置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三)涉及较大范围群众利益的重大土地权属调整变更事项;

(四)涉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五)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六)涉及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七)涉及企业改制、关闭或破产处置中的重大土地资产处置事项;

(八)其他应当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重大决策事项。

第六条重大决策事项实施单位应于每年年初,按照“应评尽评”的原则,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梳理,确定年内需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事项,并向局办公室和政策法规处报备;年内新增的事项,随时报备。

第七条 开展社会风险评估,重点从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等五方面进行分析评估:

(一)合法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机关是否享有相应的决策权并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决策,决策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自然资源和规划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符合中央和部、省、市制订的政策文件;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二)合规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同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是否符合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是否与国家重大改革方向相一致,是否同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是否与其他同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相冲突。

(三)合理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兼顾本地区、本系统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是否兼顾各方面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是否考虑地区的平衡性、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持续性;拟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是否必要、适当,是否尽最大可能维护所涉群众的合法权益;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界定是否准确,拟给予的补偿、安置或者救助是否合理公平及时等。

(四)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实施是否具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关配套措施是否经过科学严谨周密论证,出台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决策方案是否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是否超出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缺乏群众支持的基础。

(五)可控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存在安全稳定隐患,是否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个人极端事件;是否会引发严重舆情、恶意炒作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对可能出现影响稳定的矛盾隐患是否可控;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有完善的防范化解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三章 评估主体

第八条 市局负责全市自然资源规划领域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全面指导和市本级自然资源规划领域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负责本辖区内自然资源规划领域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风险评估,并具体进行评估结果的运用管理。

市局办公室和政策法规处负责指导开展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监督风险评估工作的落实。市局各业务处室负责各自职责领域内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实施和对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的监督指导。

第九条由市局负责决策和实施的重大决策事项,重大决策事项的提出或实施单位(局机关各处室和局属各事业单位)为组织开展社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涉及多个处室、单位职能交叉,难以界定评估责任主体的,由局党组指定评估责任主体。

第十条 社会风险评估由评估责任主体组织实施,并对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负责。评估责任主体可以自行组织评估,除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等重大事项外,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第十一条 评估责任主体自行组织评估的,应邀请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决策所涉及群众代表等组成评估小组开展评估。

第十二条 评估责任主体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评估的,应依法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方式确定受托方,避免低价中标竞争,并做好跟踪指导、监督检查、组织评审等工作。委托评估的,评估责任主体与受托方共同对评估质量负责。

第十三条 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经费应纳入部门预算予以保障。

 

第四章  评估程序

    第十四条 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以下程序:

(一)制定评估方案;

(二)充分听取意见;

(三)全面分析论证;

(四)确定风险等级;

(五)编制评估报告;

(六)组织报告评审;

(七)评估报告备案。

第十五条  制定评估方案。评估责任主体在统筹谋划、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周密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责任领导、时间安排、评估具体要求、评估事项风险预判、评估实施主体选择、评估经费保障等,依法依规组成或选定评估实施主体。

第十六条  充分听取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听取意见要兼具广泛性和代表性,采取涉及对象易于知悉的方式,并充分说明决策的依据、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以便群众了解真实情况、表达真实意见,消除群众疑虑。

涉及国家秘密的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七条  全面分析论证。分类梳理各方意见和情况,对决策方案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和定量定性分析,全面、全程查找社会稳定风险点。对所有风险点逐一进行分析,参考相同或者类似决策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情况,研判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激烈程度和持续时间、涉及人员数量,可能产生的各种负责影响,以及相关风险的可控程度等。对重大复杂疑难事项,视情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八条  确定风险等级。在全面分析论证基础上,按照重大决策实施后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程度将重大决策事项划分为高风险、中高风险、中风险、中低风险、低风险五个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给予决策建议。

    (一)经评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个别人员持有分歧意见的为低风险,应当作出予以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

(二)经评估,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部分群众持有分歧意见的为中低风险,可以作出予以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但需进一步落实风险化解措施,做好部分群众的教育疏导与信访稳定工作。

(三)经评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中风险,应当作出暂缓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待采取有效的防范化解措施降低风险后,再予以实施:

1.应当公示的未予公示,或者公示的范围较小,社会稳定方面存在较大隐患;

2.经民意调查,多数群众未认同的;

3.参与社会风险评估的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对重大风险处理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的;

4.其他应当暂缓实施的情形。

(四)经评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中高风险,应当作出中止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待时机成熟后再作评估论证:

1.经过民意调查,大多数群众有意见,反应强烈,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2.被媒体网络持续跟踪炒作形成热点,准予或继续实施可能引发重大社会稳定风险的;

3.存在重大矛盾和问题并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化解消除的;

4.极易引发相关地区、部门和利益群体连锁反应、相互攀比的;

5.其他应当中止实施的情形。

(五)经评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高风险,应当作出不予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

1.违反法律法规、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

2.侵犯群众利益,绝大多数群众有意见、反应特别强烈,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

3.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解决的;

4.已经引发相关地区、部门和利益群体连锁反应、相互攀比,存在重大社会稳定风险的;

5.其他应当不予实施的情形。

第十九条 编制评估报告。评估实施主体应在充分评估、客观科学论证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社会风险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当包括评估事项、评估过程、评估方式方法、各方意见及其采纳情况、决策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点、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置的措施建议、风险评估结论和决策建议等内容。

第二十条 组织报告评审。评估报告编制完成后,评估责任主体应当按照评审分离的原则,组织相关机构、党政部门代表、专业人员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与该评审事项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评审人员应当回避。评估报告评审一般有用会议形式集体评审。评审时,参加的人员原则上应为单数且不少于7人;参与评审的人员应当发表意见,并出具本人签名的书面意见。

第二十一条 评估报告备案。评估实施主体和第三方机构应按要求将评估报告相关内容同步规范录入浙江省社会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评估报告经局主要负责人签字后,由评估实施主体送市委政法委备案,同时报局办公室存档。

第二十二条 评估责任主体要加强风险评估结果的运行管理,全程跟踪重大决策事项实施情况,实时掌握不稳定风险因素,严格落实风险防控和化解措施。重大决策实施过程中引发一般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应按评估报告确定的应急处置预案,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调处化解工作,确保决策顺利实施。引发重大社会不稳定事件或者存在重大矛盾风险的,应及时组织开展决策后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暂缓实施、调整实施或者终止实施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三条 对应评估未评估,评估工作不到位或把关不严,在实施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造成评估失实,或者防范化解工作落实不到位,引发不稳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依照《宁波市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追究评估责任主体及工作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同时,取消年终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可根据本实施细则,制定相应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9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风险评估及应对篇10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

3

职责

3.1总经理室: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公司的Swot分析并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3.2品管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4营销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5供应链管理部:负责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4

定义

4.1

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4.2

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4.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4.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4.5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4.6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4.7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因素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应急事件等。

4.8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相关方风险等。

4.9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4.10风险发生频度: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

4.11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x风险发生频度。

4.12

Swot: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

5

程序

相关部门

使用表单

跟踪验证至结案

YeS

内外部信息收集

记录保存

方案修订

nG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别

风险和机遇管控

风险和机遇评估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

部门现状评估

风险和机遇识别管控

董事会议召集

方案(经营规划)建立

合作洽谈需求收集

趋势判定

确定投资计划

方案评估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品管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Fmea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5.1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

总经理室根据国际、国内、地区和本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对手、市场变动和价格、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以往绩效、客户技术信息反馈等,确定本公

司企业目标和战略方向,识别出本公司投资计划要求,同时分析识别风险、消除风险、降低或减缓风险,充分利用可能的发展机遇,保证实现企业效益和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形成初步方案含经营规划等,同时上升至董事会讨论.

经公司董事会议讨论研究,最终确定公司战略目标方向及方案,明确与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包括需要考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或条件。

总经理室根据董事会会议决议结果,识别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依照分析结果为重大风险或机遇的,需实施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并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各部门依总经理室决议后确定的公司战略方向目标以及识别出的风险和机遇,同时结合本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5.1.1总经理对公司环境与背景、投资计划方案等阶段进行分析,明确公司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经营、环保政策环境,确定公司的正面环境与负面环境,并形成Swot分析报告。

a

.在Swot分析报告中,

So方面,属于公司的机遇,利用公司的优势与机会,由总经理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b.在Swot分析报告中,

wt方面,属于公司的风险,针对公司的劣势与威胁,识别出主要风险并采取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5.1.2相关方要求或期望中存在的风险或机遇。

a.

营销部识别来自顾客的要求或期望,识别出的顾客要求如果目前公司不能满足,则构成公司的风险,需要采取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b.

供应链管理部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c.

厂务部识别来自法规监管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d.研发部识别来自产品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5.1.3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b.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c.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d.产品售后的风险;

e.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失效风险①;

f.过程失效的风险①;

g.重大环境因素未识别的风险;

h.关键设备故障的风险;

i.应急预案不完善的风险;

j.人力资源短缺的风险;

k.操作工无法准确理解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l.订单突然增加的风险;

m.客户投诉增加的风险等。

注①:设计失效和过程失效可参考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方法对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结果应按要求得到控制。

5.2建立风险/机遇管理团队

5.2.1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总经理室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a.

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

b.

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c.

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

总经理室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

a.

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b.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c.

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5.3

各部门风险机遇策划及识别

评估小组组长依据总经理室最终确认的战略规划及目标,以及总经理室的《风险和机遇评估表》,组织策划识别各部门风险和机遇并编制《风险和机遇评估表》,指导操作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及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规定。

5.4风险评估

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5.4.1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

a.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

b.风险发生时导致的环保影响;

c.损失的多少;

d.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

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

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分为以下五类:

a.

非常严重

b.严重

c.

较严重

d.

一般

e.

轻微

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

严重程度

描述

严重

等级

质量

质量环境

环境

顾客方面

影响后续过程

成本损失

(万元)

法规监管层面

污染排放方面

非常严重

顾客停止与我司合作

本过程无法工作

损失≥10

停业整顿

临近江河湖泊流域性

5

严重

顾客停线

本过程全部离线返工

10<损失≥5

行政罚款

本行政区域内

4

较严重

顾客退货

本过程局部返离线工

5<损失≥0.5

有条件运行

本工业区区域

3

一般

顾客投诉

下过程全部在线返工

损失<0.5

书面改善

本工厂内

2

轻微

顾客情报反馈

下过程部分在线返工

无损失

口头问题

不影响

1

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5.4.2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

a.

极少发生;

b.

很少发生;

c.

偶尔发生;

d.

有时发生;

e.

经常发生;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发生频度

定义

等级

极少发生

发生概率≤0.001%

1

很少发生

0.001%<发生概率≤0.1%

2

偶尔发生

0.1%<发生概率≤1%

3

有时发生

1%<发生概率≤10%

4

经常发生

发生概率≥10%

5

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5.4.3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

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

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

风险

系数

风险等级及应采取的措施

风险等级

风险措施

15-25

高风险

应立即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

5-15

一般风险

需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1-5

低风险

风险较低

,接受风险

在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保持风险措施的方案和实施结果的跟进记录,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详细内容应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记录的保持依据《记录控制程序》文件执行,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跟进。

5.4风险应对

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的额措施时必须将相关措施贯彻到公司日常运行程序中,且部门的管理活动不应与公司层面如Swot

分析活动对应的措施冲突。

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5.5.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

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

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a.

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b.

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

c.

发生重大品质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

d.

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

e.

其他情况需要时。

6

引用文件:

6.1《记录控制程序》--------------------

SSt-Qep-02

7

记录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