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十篇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十篇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1:13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1

一、网络安全教育的内涵

狭义的网络安全指的是运用各种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保护,“即通过保障网络及与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传输信息的安全”等,[2]以保障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并“维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可以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延伸,同时也是新时代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既是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思想素质、政治素养、道德水平的客观需要。

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但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保护自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保卫国家的安全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其目的在于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各项正当权利和身心健康的损害,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促使大学生能够合理、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滞后性主要表现为:(1)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滞后。高校不能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够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高校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尚不健全,学校网络安全中心的职能设置和责任落实并不到位;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在校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无法达到系统化、体系化,网络安全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亟待提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和实施性。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浪潮波及全球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呈现出网络威胁形式多样化、问题隐蔽性高、后果危害性大等特点。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意义上,主要涉及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但缺乏教育过程缺乏深入性,教育结果缺乏有效性。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教育必须拓展视野,不断向国家大安全的层面拓展。

(3)网络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国家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十分匮乏。部分高校、教师甚至大学生自身对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并未产生重视,也没有生成有效的防范意识。这样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开展教育时克服功利化倾向,不断拓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将文化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国家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等内容纳入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之中。

2、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强权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的转变使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由依靠权力和资本向网络控制者和信息者转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浪潮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上的、价值观上的渗透,以隐蔽的手段和形式将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散布到互联网上,容易使某些辨识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思想混乱,削弱他们原本正确的理想信念。

(2)海量化信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功能性和监管的缺陷决定了它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有正面、积极的信息,也有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消极的信息。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在这样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原有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和破坏,出现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紊乱,严重者甚至可能走向网络犯罪。

(3)网络的虚拟化造成大学生行为的异化。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碎片化,使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交往中,从而造成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失语;某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从而引发网瘾综合征;某些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群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被国外不法分子蛊惑利用,间接参与到泄露国家安全信息、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去,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而且将自己引向犯罪的深渊。

三、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完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已经包括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加强重视,继续深化。同时,必须对大学生增加有关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国家安全意识是公民关心国家生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取向,是世界观、政治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反映”,[4]具体表现为公民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等。[5]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市场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由于价值观的错位,而做出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牺牲国家安全利益的错误选择,社会及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健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务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6]使我国在网络领域产生了国家层面上有法可依的基础性法律,这不仅为网络实现法制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法律遵循。加之以往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都应该成为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的基础。明确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职责,包括保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多重职责;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的本职,引导大学生做出合理合法的网络行为;学校应该根据本校校情,设置专门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能部门,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体系。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2

而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的依法展开,对网络社会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学生对网络法律规范的适用主要由网络法律实践活动来体现,即大学生按照网络法律法规规范进行网络行为,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的网络权利,积极使用网络法律法规来解决出现在网络世界中的各类麻烦、纠纷。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不会主动依法约束自己违法失范的行为,在遇到纠纷时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极应对,这是致使高等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困难重重,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与网络的特殊性相关,因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快速性等特性,造成了司法实践中“侦破案件难、诉讼审判困难、影响消除艰难”等复杂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适用网络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性不健全,个别处存在不一致;高位阶法律侧重比例小;低位阶规范侧重太多,对不良信息行为的执法解释不明确,公众理解不一,导致部分网络行为无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传统性网络活动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担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规范,但还有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随意性太强,缺失规范性,出现网络行为问题时候,倾向于自认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决。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关系

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联系密切。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大学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适应时展、变化后的育人环境。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环境下,网络作为安全教育的新环境,已给安全教育活动带来了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必须要借助网络长处,降低、消灭网络违法失范行为,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教育将会成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径。新型的网络平台教育方式与传统安全教育大不相同,对网络行为进行法律安全教育是传统安全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安全教育变得双向互动,借助网络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从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内容的内化成为现实。最后,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对策研究中运用了大量法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而网络行为安全教育的目标也是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教育的目标。所以,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将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创新的重要契机。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安全教育对策

(一)确立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目标,优化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玩转网络,虽然他们的网络使用能力很强,但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很少涉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漠。现今,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加重,要想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必须从学生内因上进行思想突破,让大学生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确定网络安全教育目标。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学生指导教师承担。但由于指导教师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还需要处理琐碎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导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现不少漏洞。因此,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教师的建设,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规律和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同时需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立足实际,有专职、兼职、外聘多样化的方式,组建具有全面系统安全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为主力,外聘常年从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安全教师为辅助力量,构筑起一个高质、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师资力量。

(二)优化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内容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就一定要在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讲授内容进行科学布置,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按图索骥的阶段,要“守法”意识深入人心。把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如:班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讨中总结、归纳。激发起高校大学生们对学习网络法律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增强他们网络行为法律意识和培养起法律观念。把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开设网络安全法规选修课。选修课可以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通过教学灌输网络安全意识,让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都具备掌握网络安全知识,了解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从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网络安全风险,促使大学生形成自律的规范。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评价,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并将这种评价纳入学生年度考核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

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也关乎到个人与家庭的幸福安危。当今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在构建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的同时,也有充满危机的黑暗面。网络诈骗犯罪的日渐猖獗,使得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而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科学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网络安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加之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导致了高校近年来网络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建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防范体制,增强大学生运用网络的安全防范意识,是高校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网络安全的现状

深入了解目前高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是培养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的根本,通过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利用网络学习、交友、购物的经历。其中七成的学生遇到过诈骗信息,而上当受骗的人数占有网上交易行为的百分之七。

(一)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将长期存在

网络诈骗运用网络这种现代信息工具,利用受害人投机取巧和迫切需要的心理,散布虚假信息,引诱一部分人上当。而网络具有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信息真实性难以迅速证实的特点,加之现代科技外衣的迷幻色彩,信息在被别有用心的人包装以后,容易在较大范围内造成严重后果。传统的诈骗是在现实的空间进行,不法分子和受害人之间有着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而互联网的诞生,使得骗子的手法层出不穷,新的行骗途径屡禁不止。网络诈骗较之传统诈骗具有高隐蔽性、高渗透性和低成本的特点,不法分子只要熟悉网络技术,通过侵入网站、建立虚假链接、植入黑客程序等手段,就能隐藏事实真相,轻易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获取钱物。

(二)大学生是网络诈骗受害主体之一

近年来,不法分子的矛头指向了在校大学生,他们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裕,对知识的获取、交友、网络游戏兴趣浓厚等特点,诱骗学生轻信,从而达到侵害学生利益的目的。随着大学生被骗案件的频发,高校诈骗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网络诈骗的发生,不仅给学生造成了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校园的和谐稳定,损害了社会风气。网络诈骗在高校并非个别现象,须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网络诈骗危害范围广,程度大

网络诈骗的社会危害程度高于一般犯罪,波及范围广。通常一条看似简单的广告信息就能吸引众多背景各异的受害者,包括甄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和老年群体。而作为网络使用率最高的大学生群体,虽年龄上已成年,但思想较为单纯,社会阅历相对匮乏,对社会上的事物缺乏鉴别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又有着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强烈愿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网络诈骗,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财产、人身安全方面的损失。

(四)高校网络监管不到位,防范措施存在漏洞

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使得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随之进入校园。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学校的安全防范措施难以落到实处,校园安全管理,尤其是网络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网络诈骗在高校诈骗案件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不仅侵犯了大学生的财产安全,也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校园网络监管存在漏洞,也是高校网络安全令人堪忧的现状之一。

二、提高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的途径

(一)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教育机制

1.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学校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安全教育尤其是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形成全体重视的良好局面,将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订和落实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使得安全教育工作稳步推进。要保证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首先,对学生日常管理的辅导员队伍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请公安专家讲座、座谈会等形式,提高辅导员队伍安全责任意识,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安全教育队伍。其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细化安全教育队伍的岗位职责,将安全教育责任到人,增强其紧迫感和责任感。再次,量化考核,实施奖惩制度。为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将考核指标量化,对因管理教育不到位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2.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教育制度。

为确保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要以制度做保障,这就需要逐步完善学校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相关制度。首先,可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编排对应教材,设立专门学分,培养相关师资力量,制定考核办法。其次,建立全院安全情况通报制度。可以以安全简报的形式,及时向学生通报学校每周(月)的安全形势。再次,完善相对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宿舍管理制度、机房使用管理制度,对具有网络诈骗的隐患加以防范,增强学生的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重视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

1.教师的网络素质是培养大学生网络防骗意识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问题上,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网络素质。这里所指的网络素质,是指教师搜集和管理网络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网络信息服务于日常管理的能力,充分驾驭网络,对学生的网上行为做出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将在网络上获取的健康的、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内容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汲取有益自身发展的正面信息,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设下的网络陷阱。

2.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网络防骗意识的重要渠道。

针对当前学生在运用网络中存在的种种不安全隐患,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结合世界物质统一性理论教育和引导学生对比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认清网络世界事物的本质和自身日常行为规范之间的联系,告知学生网络诈骗虽然存在形式隐蔽,但一样可以洞悉其犯罪本质,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网络诈骗的危害,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

3.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大学生网络防骗意识的必要手段。

首先,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到日常安全管理中,亲身体验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参与网络安全教育相关制度的制订,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在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相关制度时,可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对其中合理化建议吸收采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设立对应的学生机构,让学生配合学校安全检查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形成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模式。其次,在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将安全意识贯穿始终,组织形式多样且注重实用性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辩论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会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安全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重视传授预防网络诈骗的技巧,保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1.了解和破解网络诈骗手段,甄别网络诈骗。

大学生如若普遍掌握了防范网络诈骗的技巧,就能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地运用网络。网络诈骗通常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虚假信息,引诱学生误中圈套。不法分子多以中奖、对账、顾问等内容发送大量欺诈性邮件,或以紧迫的事由引诱学生填写用户名、银行账号、身份证号和密码等信息,一旦误信,将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除此之外,不法分子还利用建立网站域名和内容,假冒正规网上银行或证券网站平台,引诱学生填写帐号、密码等信息,盗窃学生银行卡的资金。或是建立电子商务网页,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惑学生上当,以各种理由要求学生先汇部分款项,再诱骗学生结余部分。

2.保持理性健康的思维方式,预防网络诈骗。

首先,教育学生将理论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增强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自我防范意识,理性、客观地认识网络世界,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警惕无处不在的网络诈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贪图便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主观去美化网络世界,保持理性,维护自身财产安全。再次,辅导员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掌握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在日常管理中通过学生干部等多种渠道进行沟通反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等重点学生特殊关注,尽量帮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避免其因无处宣泄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人群。

高校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观念和意识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要营造相对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在校园形成事事处处以安全为前提,提防网络诈骗情形的发生,在巩固安全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校对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网络文化安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5-010-03

一、网络的发展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隐患

(一)网络的发展与网络舆情的产生

21世纪是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当前计算机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越来越优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新事物必然要经过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网络也是一样,它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何把网上大量的信息转换为人们生活中的最有用的资源,将网络发展的优势最大化、将其潜在的弊端最小化,已成为计算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所谓网络舆情即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途径。网络舆情形成迅速、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对社会影响巨大。

(二)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隐患的存在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和宗教组织进行宣传、炒作的阵地和手段,成为进行颠覆破坏活动与文化、意识形态渗透活动的重要工具;违法、犯罪嫌疑人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连性、开放性和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实施网络欺诈、网络、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全球许多地区和城市先后发生网络热点与敏感问题炒作事件、网络和网络突发性事件等,都与网络舆情恶意炒作、煽动、勾连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高校校园中,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和情感都较为活跃,在网络舆论中则表现出较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更为开放的言论和更为张扬的意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尚未成熟的思维和意识往往容易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和鼓动,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同时也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埋下隐患。

二、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等,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高校网络舆论行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和一般网络舆情一样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与一般网络舆情主体共同存在身份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和聚众性。除共性之外,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身份的特殊性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年龄、心理、思维特征以及社会角色上,使他们在舆论中的情绪、态度和意见表达上呈现出特有的方式,因此,高校校园内的网络舆情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群体性:体现在高校大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近、涉世不深、容易冲动,遇到敏感性话题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群体性意见。二是主观性: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价值观念还有待完善,理想化要求较高,对事物的认识主观冲动,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最易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与煽动。

(二)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关系

1.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正面影响

(1)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有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在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网络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的多源化及快捷方便使得学生在网络这样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及时参与互动、发表意见,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缓解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而且开放性的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2)网络舆情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网络良好的舆论动向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热点问题的良性互动,通过网络平台无形中构建和谐校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网络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新鲜事物的最便捷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生活、了解前沿信息,通过网络舆情进行事态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认识国家发展态势。

2.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网络舆情在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网络中的负面言论、损害国家安全稳定的虚假信息以及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煽动与引导成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尤其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最大隐患。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思想开放、大胆前卫,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最容易被虚假信息和言论所左右,因个人意志的不坚定而成为受他人摆布的替罪羊。(2)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办事没经验,往往容易通过网络,尤其是在各种舆情的诱导下,发表错误言论,作出错误决定,侵犯他人隐私,违反国家法律。(3)网络舆论中的负面信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伦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最主要的冲击对象即为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当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开放式网络言论交织在一起时,青年人的价值体系与伦理道德观念交织在一起,为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障碍。(4)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人机交流容易导致学生性格趋向偏差,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生活更加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舆情影响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发展的高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国外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然而,当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网络化时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急速扩张,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大家更倾向于通过虚拟的网络发表观念、吐露心声、抒感。但是,网络作为一

新兴媒体,其更新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新事物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得人们对它的管理、控制、监察力度并未随之发展而完善,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现象、道德问题,更容易在网络舆论中引发争议。对于高校而言,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存在潜在的威胁。

(二)校园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就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即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同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一次活动的成败。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随意性等特征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重大事件、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敏感事件通过网络舆论广泛地释放出来,其中负面情绪的影响力也随之而迅速蔓延,势必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校园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校园网络空间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年纪轻、阅历少、自控能力弱、抵御诱惑的能力差,他们崇尚自由、思想单纯,考虑问题理想化。这些特征充分说明了校园网络的参与者是一个特殊的、备受关注的群体,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思想状况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息息相关。但是,开放的网络资源往往会让大学生群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生活中迷失方向,我们不能像历史中的闭关锁国那样将网络驱逐在外,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发挥校园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是我们开展学生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基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因此,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努力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使互联网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与思想的有效平台、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舆情信息来源广泛,随意性很强,难以实时监控,难以进行识别和辨别,难以找到突破点,借助于舆情监测系统,自动采集网络媒体的网络新闻是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通过监测系统的网络信息采集、网络信息智能处理,可以快捷有效地进行信息抽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话题探测和追踪,开展分析研判,形成对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监测和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于2010年自主开发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覆盖互联网上5个代表性论坛(强国社区、新浪论坛、凤凰网论坛、猫扑网、天涯社区)的29个板块(可根据需求扩展),3000多个新闻媒体,数十万个博客;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与国内知名定向搜索与网络监控技术供应商谷尼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网络舆情研究单位。然而,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应用多数停留在科学研究阶段,由于购置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将其应用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维护方面的高校并不多。因此,高校在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应重视通过采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有效地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

(二)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普及

我国信息网络的物理基础较为薄弱,管理与技术手段的实施还不尽完善,加上公共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和管理者观念相对落后,信息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和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最有效措施,只有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构建。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同样要做到有法可依,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律亟待完善。与此同时,在高校校园中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普及互联网法律知识,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高校信息安全监管及舆情引导队伍的建立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辅助工具,国家网络法律法规是保障,除此之外,一支过硬的监督、管理与引导队伍及相关机构建设是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管与引导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包含两个职能:一是监督与管理,二是引导。监管队伍应由高校网络中心选拔专职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过硬的专业人士来担任,这支队伍要求思想可靠、责任心强、技术扎实,能够及时捕捉网上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提炼,及时报送处理舆情。同时这支队伍要求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从技术上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引导队伍应由思想政治过硬的学校宣传、管理干部担任,这支队伍既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相关政策研究和舆情研判,也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规律,只有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引导中做到有理有据、游刃有余,使网络舆论引导尽快取得成效,为危机事件的圆满处理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预案的构建

高校校园网络中的学生个体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及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因此,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需要构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即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的发生。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求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好预案的实战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和高效性,并在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反复修改,常备不懈,防患未然,为可能发生的网络监控舆情走向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开设

网络既为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困难,也为其提供了重要平台,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互动性是调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基础。网络舆论事件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不失为进行舆情监管的最佳方案,也是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最紧迫要求。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量,树立宣传正面典型,营造出一种学习先进、弘扬正气的舆论氛围,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使大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通过开设领导与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方网上对话,既可以让学校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扩大宣传教育对象的广度,深化教育效果,维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4]范立国,王红斌.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640.

[3]任海.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34-136.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

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也是市场竞争的热点,我国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最大的财富。计算机网络的推广与应用,对社会的整体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像一把双刃剑,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本身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促成了进一步建构网络安全体系的重大难题。由此可见,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一方面,要以更加严谨、合理的安全防御技术为基础保障,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应用;另一方面,要树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分析

(一)真实性与可靠性

网络安全的真实性主要是针对用户而言的,是指授权用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真实性主要是为了避免网络环境中冒名顶替制造虚假信息的现象发生,因此,对网络用户的实体身份信息进行鉴别是真实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网络安全的可靠性是指网络系统在特定的条件和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功能的特征,这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建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结构的基本目标。

(二)保密性与完整性

保密性与完整性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任务,是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途径。保密性是指在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保证机密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用户的过程,保证只有网络授权用户才能接收、使用信息,并确保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会被窃取和非法共享等。完整性是指在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保证重要信息不被恶意篡改的过程,保证网络信息在存储、传输过程中不被改变、破坏或丢失。完整性要求保持网络信息的正确生成、正确存储和正确传输,它是面对网络信息的整体而言的。保密性与完整性相辅相成,共同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保密性要求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给未授权使用的人,而完整性则要求网络信息不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三)可控性与占有性

网络安全的可控性主要是指对网络信息传播、运行的控制能力,它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十分重要的把关作用。可控性要求杜绝不良信息通过网络发散、传播,避免造成不良的影响,危害网络环境的持续、稳定运行。网络信息安全的占有性是指授权用户有权利享受网络信息服务,即网络信息可被授权用户访问、存储、使用的特性。占有性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面向授权用户的特殊性能,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向授权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网络用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的。因此,网络信息安全的占有性是相对于计算机网络功能而言的、要求人性化服务的重要特征。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隐患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这为网络黑客恶意破坏信息安全提高了良好的契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要求杜绝不良信息通过网络发散、传播,避免造成不良的影响,危害网络环境的持续稳定运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信息化带给人们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严重。比如网络数据的窃取、网络黑客入侵、网络病毒等不安全因素严重威胁着网络信息安全,不利于计算机网络积极健康地发展。网络信息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增加了网络安全管理的难度,这也是网络安全管理过程中亟待攻克的难题。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者在安全管理意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不够完善。计算机网络结构逐渐复杂化,其对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不高、安全管理操作不当、安全设置不合理,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信息的高密度聚集性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威胁的主要特征,高密度的信息往往更具有社会价值,同时也具有更大的风险,因此其安全性更易遭到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要把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一方面,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缺乏核心软件技术,整个信息网十分脆弱,具有易窃听、易打击的特点。核心软件技术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结构不安全,网络安全性能低、网络安全系统缺乏稳定性,不规范、不合理、不安全的网络系统设置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

三、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决策分析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使得人们对于网络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因此,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要以更加严谨、合理的安全防御技术为基础保障,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应用。网络安全防御,不仅仅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真实性以及可控性等这些基础因素,还要转换思维,结合不同的安全保护因素,建构一个更权威、更有效、更严谨的综合网络保护屏障,大大减少恶意的网络信息攻击。构建合理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有效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

(一)科学预警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的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在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过程中具有预见性的重要意义。科学预警是实施网络安全防护的首要前提,它能通过对整个网络环境以及网络安全性的分析判断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提供精确、科学的评估和预测。精确的网络安全预警大大降低了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性,提高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的效率,确保了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施行。预警是建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它的作用意义重大。

(二)安全防护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防范恶意入侵的积极防御手段,它主要是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检查系统的安全设置,通过弥补安全漏洞来降低网络信息的风险。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确保整个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结构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之间都能顺利完成相互间的配合,顺利完成网络安全保护的终极任务,确保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施行。

(三)积极检测

检测是保证及时发现网络入侵行为的重要手段,是为响应提供可能的关键环节。它是通过对检测系统实施隐蔽技术,以防止入侵者发现防护措施并且破坏监测系统的一种主动反击行为,它能够为系统响应提供有效的时间,减少损失。有效检测可采用与防火墙互联互动、互动互防的技术手段,形成一个整体策略,并且设立安全监控中心,便于掌握整个网络的安全运行状态,这是有效防止入侵的根本途径,也是建构一个更权威、更有效、更严谨的综合网络保护屏障的根本措施。

(四)及时响应

响应是指在网络安全防护过程中,发现恶意破坏行为之后,及时反击入侵,避免更大程度破坏行为发生的防护措施。在发现不利于网络安全的入侵行为后,及时作出准确的响应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减少网络信息损失、保障各方面利益的重要保护屏障。现如今运用最好的系统响应包括有:实时响应阻断系统、攻击源跟踪系统、取证系统和反击系统。通过运用这些辅助工具来确保响应的准确实施,有效预防黑客入侵,提高网络安全系数,为网络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五)有效恢复

任何严密的防御技术都很难做到万无一失,因此,恢复在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恢复是一种事后弥补行为,它通过使用完善的备份机制以及高端的技术手段确保重要信息的可恢复性,避免重要的信息丢失,损害经济利益。有效恢复借助自动恢复系统、快速恢复系统来控制恶意破坏行为,将网络信息的风险规避至最低,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

(六)适时反击

反击,是网络安全防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防护手段,它主要是依据高端技术搜索网络黑客等犯罪分子的作案线索和证据,以便于依法查办犯罪分子,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犯罪行为。在虚拟的网络数字化空间中,网络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是亟待证实的,在网络环境中查找犯罪人无疑像大海捞针,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相应的取证、举证、、打击等技术,运用相关的数字化设备进行数据修复等一系列的求证分析活动。适时反击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权威性手段,是为了重重打击网络入侵分子的破坏行为的一种惩处措施,这一措施有利于大大减少恶意的网络信息攻击,树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四、总结

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化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了各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技术工具。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保证网民信息安全的关键,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是保障计算机网络应用各个领域利益的重要环节。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一方面,要以更加严谨、合理的安全防御技术为基础保障,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应用;另一方面,要树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结构,旨在立足于网络发展的整体,保证网络系统各个环节的安全,为建立可靠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先宗.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1:33-35.

[2]朱玉林.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与防御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01:27-28+56.

[3]吴亚洲.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安全防御探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01:93-94.

[4]汤勇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和防御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3:223.

[5]欧阳心成.对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与防御技术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5,22:55.

[6]何吾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安全防御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1,21:301.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6

关键词: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保障措施

一、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的内涵及特征

1.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内涵。校园网络安全指的是在学校范围内对已经接入互联网的软件、硬件、操作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实施的技术保护,从而保证它们不会被恶意攻击或破坏。校园网络由系统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系统、学校管理系统、学生使用系统等部分组成。高中校园网络主要用于教学信息,宣传各种教研活动,以及对学生档案、资料等进行管理。高中应当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促进校园网络的正常有效运行。

2.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特点。高中校园网主要以局域网和网站的形式存在,具有安全风险日益提高,抗风险能力弱,损失无法弥补等特点。高中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主要维护系统平台的安全,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信息内容的安全和对访问权限进行设置。主要工作任务在于防止校园网系统出现崩溃或损坏等现象,设置好对不同权限用户的访问限制,有效对学生个人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切实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完整。由于高中校园网日渐庞大,传输量日渐增多,不仅要求高中校园网络有较好的硬件设备,还要能根据学生的使用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一旦校园网络安全出现问题,不仅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很可能使学生个人的学籍档案、一卡通财务数据、招生报考信息等重要资料丢失,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二、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的现状及问题

1.高中互联网的建设漏洞。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目的是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给高中校园网极大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为了有效的控制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使高中互联网资源更有利的向教学方向倾斜,高中的校园网络平台在系统设计上加装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代码或指令使学校网络平台更加复杂,很有可能存在着未被发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被黑客发现,就可能会对学校的网络进行攻击,轻则使整个网络瘫痪,重则破坏教学数据信息。由于高中互联网是多台机器共用一根网线,只要一台机器下载了病毒,那么很有可能相关多台电脑都会受到牵连。

2.病毒对校园网的攻击。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高中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网络安全技术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校园网络发展的越快,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也就越高。目前,我国高中校园网不少都没有安装防火墙或是防火墙的级别太低,一旦有病毒入侵就会给整个网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会大量的消耗网络资源,使高中校园网络拥堵等问题频发。特别是在校园共用电脑,由于缺乏有效的隔离措施,任意U盘的随意使用,随意安装来路不明的软件,这些行为都可能为校园网带来病毒,而且病毒传播的隐蔽性强,学校网络管理人员不易察觉。这种情况常常导致校园网络防不胜防,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正常使用,而且使高中校园网络中的硬件设备有惊人的淘汰率和故障维修率。

3.硬件设施设备的陈旧。虽然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补齐上而不是更新上。国家对高中的投入,主要倾向于没有计算机设备或硬件设备短缺的学校,学校已有计算机设备往往要使用十年以上才能达到报废期。学校主要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拨付绝大部分资金,学校自己再自筹部分资金解决校园网络的建设问题。硬件设备的不足,更新换代较慢,网络建设过程上使用较低版本的校园网络系统。这些问题常常导致高中的校园网络处于半开放的状态,网络中的数据丢失甚至成为了常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校园网络安全预警和有效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三、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存在问题原因

高中校园信息安全网络防范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有来自对高中网站的威胁,也有对校园网的应用系统的威胁。一旦发生招生考试信息被篡改,校园财务、教务信息错误等问题,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从高中信息安全的建设来看,高中自身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网络安全防范缺失的重要原因。

1.网络安全意识淡薄。高中校园网络管理者素质,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广大师生是否有意识的围护校园网络安全,都对校园信息安全防范起到重要作用。遗憾的是,我国高中的校园网络建设往往都是一次性建设,一次性投入使用,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普遍对校园网络安全不重视,认为学校不是部门,没有必要在网络安全上加大投入力度,学校能用于校园网的安全经费更是十分有限。学校管理者认为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通常只注重网络速度快不快,能不能使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还有的校领导通常认为网络安全只是技术部门的事,与学校的运行没有太大的关系。殊不知,一旦出现了类似于招生考试报名泄露事件,学生一卡通财务数据被篡改等问题,后果甚至将是学校难以承担的。

2.学校网络技术水平有限。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的网络安全工作都由学校自己维护,由于高中的技术实力相较大学等高等院校有较大差距,因此高中的校园网络也只能维持在保证硬件不损坏的水平上。但是,在高中校园数据的传输是依托公共网络实现的,高中校园数据有较大的被截获的风险。在日常管理维护中,高中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教师。这些教师忙于教学一线任务,并非专业的计算机安全操作和管理员,他们只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缺乏对计算机病毒的系统的研究,更无暇每天对校园网进行全天候监测。临时性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对校园网络进行合理的维护,发现问题时的处置方式也较为随意,还有的校园网自建立起就没有更新过病毒库,没有对校园网系统进行必要的升级,学校各班级的终端计算机的系统漏洞长期得不到更新的现象十分普遍。

3.管理制度不完善。高中校园信息安全网络防范不仅有技术层面的原因,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没能建立起有效的校园网络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校园网络监督管理措施,不能有效的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使用,校园网计算机使用无据可依,校园网的使用随意性过大,有的班级为了防止出现网络安全事故,长期将计算机与互联网断开,还有的班级在接入互联的机器上随意下载各种盗版软件。而且,随着高中大量学生不停的在使用公用计算机,使全校师生都遵守一项共同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也变得越发困难,而且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也很难具体分清问题的源头和责任,这使校园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四、保障学校信息安全的有效措施及对策

围护高中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调动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更需要针对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监管措施,从而使高中校园网络在充分依靠技术力量的前提下,使师生自觉的围绕校园网络安全。具体来说,保障学校信息安全的措施和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

1.加强对师生的有效引导。为了有效发挥全校师生在促进校园网络安全上的合力,应当从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系统运行、数据保密、网络使用等方面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监管部门,要对网络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要建立起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园网络安全监管体系,要多在校园内采用讲座、论坛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提高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号召广大师生不使用盗版软件,不浏览不安全网站,不随便共享文件,不轻易打开来历不明邮件,不执行不明程序。

2.对校园网站进行定期维护。高中校园网络作为一个半开放的系统,不仅需要师生有正确的使用方法,还要定期的对校园局域网和网站进行定期的维护,要定期按照安全检查制度逐一进行检查,要针对学校各班级、教师办公室、学校计算机房等的不同设备采用不同的检查方式,切实做到检查和维护工作有具体的可操作性。要定期为各班级和公共电脑下载安装杀毒程序,要及时电及操作系统的漏洞补丁通知,要聘请专业人员定期来学校进行专业的技术维护,从而确保校园网络在安全的环境下正常高效运行。

3.对校园网进行层级限制。高中校园是全体师生的重要学习工具,是十分有限和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校园网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对校园网络的访问层级进行限制,要对校园网的可访问区域进行加密限制,例如要将校园的重要信息变为乱码的加密信息,要禁止对未经授权许可的人开放网络系统,要对所有的网络操作步骤进行可跟踪调取,从而使网络信息使用有可追溯的机制,这样不仅限制了浪费校园网络资源的现象发生,而且可以使校园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更有效促进学生安全文明的使用网络。

4.加强数据备份和保护工作。对最重要的信息进行保护和备份工作,可以在校园网络出现安全问题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高中校园网络上的数据应当由专人进行定期备份,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备份两份数据,一份用于使用更新,一份用于长期保存,同时还要定期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恢复,从而保证校园网络上数据的长期有效性,备份后的数据还要定期进行检测,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可以及时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恢复,以保证网络流通数据的安全性。

结语

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的措施应当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采用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定期对校园网进行维护,对校园网使用进行层级限制,以及做好数据备份等方式尽可能的加强校园网络安全,使校园网有效应对攻击。

参考文献

[1]邢惠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23-124.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7

当今大学新生成长于物质较为富裕的时期,网络伴随着其成长,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活跃了思想,但对于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网络引发的问题也很严重。及时了解新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和问题,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网络安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2国内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现状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对策方面。吴军(2011)在《刍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分析了网络安全教育缺失的危害性,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1];刘新华、巢传宣(2011)在《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如何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初步的思考[2];孟夏(2014)[3]、张青彩(2014)、任海波(2015)[4]、徐豪(2016)[5]等人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袁旭、李忠艳、孟新(2016)指明,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意义重大[6]。学者聂多均、许涧(2009)[7]和赖丽君(2015)[8]则指出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性地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提升对策方面,张俊(2013)认为,高校应从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道德法规体系、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引导体系等途径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9];曲大海(2016)提出了从加强校园网的监管、开设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新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研究、发挥校园网作用干预网络成瘾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安全意识[10];张春晖(2016)着眼于医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从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三个角度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11]。

3大一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行为调查现状分析

本调查针对2017级新生,在大一上学期寒假,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23份,其中男生问卷171份,女生问卷252份。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网络安全常识和识别问题、网络安全意识问题和网络自我约束能力问题。

3.1新生网络使用安全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大一学生中,21.28%的同学并不知道网络中的防火墙是什么和有什么作用,40.43%的同学上网时不利用防火墙等防护软件浏览网页;45.86%的新生从来没有在使用网上租车软件时留心记下司机的车牌号和个人信息。可见新生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在关于密码使用问题调查上,77.54%的同学表示自己的所有网络工具上都设有密码,但是9.93%的新生表示自己网络工具的密码是自己的生日或者身份证号等信息,17.97%的新生密码大部分是自己的关键信息;高达20.09%的同学曾通过网络发送过银行账号和密码,54.9%的新生曾经将自己真实的信息到网上或透露给网友。调查显示,30.26%的大一新生在网上阅读一些科普、寻人等信息后,不经思考相信、传播虚假宣传资料。此外,不到10%的新生曾经在网络视频或者直播中与陌生人聊天;10%的新生曾经在网络聊天、游戏或者直播中邀请或者被邀请过与网友私下见面,只有38.3%的新生从来没有在网上与未曾蒙面的网友交谈;14.18%的新生曾经浏览“黄赌毒”不健康网站、色情直播等。这表明虽然新生虽存在一定的戒备心,但是网络安全隐患还较为严重。

3.2移动终端上网比率高

据2017年1月22日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其中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52亿[12]。而在大一学生中,移动终端使用率也呈现出高水平的状态。99.53%的大一学生持有手机,大约一半的人拥有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关于最经常使用的上网工具意向调查,高达99.87%的同学选择的是手机,76.6%的新生在课堂上经常用手机浏览QQ、微博、淘宝等。网络支付方面,新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支付工具有支付宝(92.91%)和微信。

3.3新生网络成瘾现象严重

随着移动时代到来,使用手机玩游戏的新生占总调查人数的82.51%,这其中27.19%的同学在游戏、QQ、微博上购买虚拟会员和装备。通过访谈发现,阴阳师、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在新生当中十分流行,曾经玩网络游戏“打通宵”的同学仅占15.37%,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和生活。26.95%的同学表示偶尔在课堂或者通宵浏览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购物成瘾现象严重,同时有高达57.21%的新生们网上购物时不会核对网址真假,这其中28.84%的新生购物过程中曾经被卖家的虚假信息欺骗。调查中有10.87%的新生在网络上找兼职,并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前去指定地点面试或者交付所谓押金;9.69%的新生们网络刷单被欺骗过钱财;13.95%的同学曾经收到中奖等有诱惑性信息时按照指定要求填写信息或登录网站,12.06%曾经因网络诈骗信息被诈骗过钱财或者关键信息。虽然学校和相关老师在入学讲座中关于防骗知识的宣讲中已经对新生进行提示,但是仍然存在比率不低的同学上当受骗。

4加强新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建议

新生在社会经验、生活习惯、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亟须正确的引导,学校应加强入学网络安全教育,基于调查结果,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新生网络安全教育进行完善。

4.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制度建设

大一学生是大学生中网络使用较为不成熟也不稳定的一个群体,网络的匿名性导致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道德和法制意识淡漠,学校亟须进行规范性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中坚力量的单位,更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本校学生情况和学校网络发展状况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学校相关网络安全制度体系的建设。要注重计算机网络管理、宿舍网络管理、网上巡查制度、网上值班制度、网络言论引导制度等规范在高校的运用,为学生规范使用网络提供了引导。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发放相关文件和守则的纸质文件,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懂法,自觉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和安全使用网络。

4.2促进学生自律

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网络安全委员会、校网宣联合会等组织形式的团体,能够发挥学生自治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新方法。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自律,在热点、焦点问题上做好引导,对于学生遇到的网络安全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对于受到网络损害的学生给予帮助,由此形成全方位的网格化社区自我管理模式。

4.3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新生在入学之后,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生规章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培训的同时,也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明白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充分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13]。线下学生法律知识普及主要包括课堂和知识讲座普及,可以举办相应的网络安全法律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和模拟法庭等普法活动、表演等,用条幅、板报等多样化的形式,吸引新生了解和关注,提高他们守法的自觉性。线上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作为宣传途径,做到线下活动和线上宣传普及的有机集合。通过校园网温馨提示窗口,将热门问题和信息及时推送给使用校园网的同学们,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过程,学生在网络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中,更能深切体会到安全规范使用网络的重要性[14]。

参考文献

[1]吴军.刍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5-16.

[2]刘新华,巢传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4):94-96.

[3]孟夏.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4.

[4]任海波.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64-67.

[5]徐豪.高校网络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数字技术与用,2016(9):200-201.

[6]袁旭,李忠艳,孟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31-32.

[7]聂多均,许涧.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180-181.

[8]赖丽君.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及高校应对策略探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0-22,36.

[9]张俊.强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116.

[10]曲大海.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信息化新形势背景下的网络安全[J].辽宁高职学报,2016(8):106-109.

[11]张春晖.医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52-53.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8

(一)2001年,笔者上小学四年级,如今大四在读,11年过去了,作者还是没有切身品尝到立法及实施的硕果,老师在教我们photoShop的时候也没告诉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网络头像,以免被恶意利用和歪曲。(二)网络犯罪时有发生,打击网络犯罪有待加强严峻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告诉我们,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打击网络犯罪刻不容缓。如今中国的网民已超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黑客、计算机病毒等对计算机系统产生极大的安全威胁。前几年的熊猫烧香病毒、近几年的蠕虫病毒等使很多用户的计算机陷入瘫痪,有的部门受到黑客的攻击,网页数据被严重更改。这些网络信息的不安全现象,一直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其破坏性十分巨大,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三)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世界各国历来重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纷纷出台了各类教育项目,如美国政府在“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中对各阶层制定了信息安全教育项目——针对中小学生的“中小学拓广项目”、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服务奖学金项目”。美国的这些信息安全教育项目表现出了很强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同时更具备战略性。在国内,2000年武汉大学建立了全国首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我国自此开始了信息安全本科生的培养。笔者认为,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信息安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而且教学、师资远远落后于西方。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一)具体做法1.培养中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除了要做到自己不受到别人的攻击,还要学会预防来自外界的攻击。例如,教会中学生利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来防黄防毒。在网聊时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随便把电话等其他信息告诉对方,更不能在没有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和网友见面。在网上申请服务时,涉及自己的一些真实情况,如地址、证件时一般不要轻易填写。要保管好自己上网时的各种密码,不要轻易告知别人,并时常更换。2.要合理利用网络,学会判断和自律中学时代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挤占大量课余时间,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身体健康,更不利于学习。网上的信息浩瀚如海,大多是有益的,但也有不少是有害的。要让中学生避开这些有害信息,一味地控制不见得可行,唯有让中学生学会判断才是最好的办法。学会判断仅仅是第一步,学生具有充分的自律能力才能避免有害信息的骚扰。自律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也有赖于老师和家长的提醒和监督。(二)建议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能否纳入整个教学工作并切实抓好,学校各级领导,尤其是相关领导的思想转变是关键。只有深刻认识到中学生网络信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认识到中学生网络信息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方法的开拓创新,才能把日益迫切的、系统的信息安全教育同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日后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2.加强普法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把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已有的法律、法规等纳入全面普法教育内容认真学习,并注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结合网络违法犯罪的案例进行宣传教育,使中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3.重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网络对学生原有思想观念的强烈冲击。网络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使得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超越了国家、地域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藩篱,尤其青少年学生,不得不承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甚至会破坏他们原有的价值取向。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难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这种跨文化的心灵震荡,唯有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方能承担起这一历史新任务。除了法律,现实社会主要是依靠道德和舆论来约束人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网络社会更强调人的“慎独”,也就是道德自律,强调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同时还必须对社会负责。换句话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并不适用,唯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层次,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4.教育制度规范化改变当前中学网络信息教育的随意性,把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领导、计划、内容、时间、教师和考评等方面都应制定详尽的规章制度。这样一来,中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才能避免随意性,避免走过场,走向规范化,转向系统化,使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5.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学校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确定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授课,考评教育效果等。其次是理顺安全教育体制,把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第三是建立和完善保证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第四是明确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是系统的课堂教育与各种讲座及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保证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6.对中学生家长的建议对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亦有应尽的义务,现在很多家庭都配置计算机网络,在中学生离校回家后不可避免地会使用网络。在家长对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和监管上提出以下几点具体的建议:(1)不要将电脑安装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放在家中的明显位置,例如书房、客厅。(2)适当控制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方式。(3)经常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共同讨论网络趣事。(4)在电脑上安装禁止访问不良网址的软件。(5)非经父母许可,不可与网上结识的陌生人会面。(6)告诫孩子远离网上聊天室。(7)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在网上。(8)提倡与孩子一起上网,至少不要让孩子关上房门单独上网。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9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类生活已经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领域都有着网络的痕迹,而目前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网络。

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是指防止信息被故意或偶然的非法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识别、控制等。所以,强化网络的信息安全,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才能使信息更加持续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目前学校网络教育中信息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全球信息化正在飞速发展,但信息在网络上也面临着随时被窃取、篡改和伪造的危险,这就对保障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多挑战。因此,我们在校园环境中也要认识到,现在学生上网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例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现象。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那么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理解就会走向误区。下面将针对网络教育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做简单论述:

1.1对信息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加强学校信息安全教育,不仅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同其他国家争夺人才的需要。目前很多学校未能意识到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信息安全体系中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能够熟练运用常用的工具和必要手段进行安全故障的排查等等[5]。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尽量避免学生自身违法犯罪的发生,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提供保障?

1.2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如何将信息安全教育正规、科学的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有些学校甚至只对个别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课程,普及面非常狭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体系的了解相当缺乏。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高素质人才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我们不能仅仅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及信息安全教育,还要将这项教育推广到非计算机专业,这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1.3对学校信息安全教育采用的方法不当

很多学校所采用的信息安全教育的方法比较落后,依旧沿用老方法,跟不上当今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脱离了实际。大部分的教材只局限于理论的讲述,而忽视了对信息安全技能方面的培养,缺少必要的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信息安全教育的效果。

2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身存在的主要信息安全问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和对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传输,某些偶然的或恶意的因素都有可能对数据造成破坏、泄露、丢失或更改。以下内容主要是论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本身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1)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指一些意外事故,例如服务器突然断电等;人为因素是指人为的入侵和破坏,这种情况危害性大且隐藏性较强。

(2)无意的损坏,例如系统管理员安全配置不当而造成的安全漏洞,有些用户安全意识不强、口令选择不慎、将自己账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他人共享资源等带来的安全问题。

(3)有意的破坏,例如黑客利用网络软件设计时产生的漏洞和“后门”对电脑系统的非法恶意攻击,从而使处于网络覆盖范围的电脑系统遭到非法入侵者的攻击,有些敏感数据就有可能被泄露或修改,这种破坏主要来自于黑客。

(4)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是造成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出现给计算机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解决此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牢固树立计算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积极地预防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病毒的侵入。而病毒则以预防为主,主要是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3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3.1加强计算机防火墙的建设

所谓计算机防火墙是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成、在内网和外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入侵,能够保护计算机系统不受任何来自“本地”或“远程”病毒的危害,向计算机系统提供双向保护,也防止“本地”系统内的病毒向网络或其他介质扩散。

3.2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系统

(1)从技术上保障可行的资源保护和网络访问安全,主要包括网络身份认证,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御病毒等。如加密技术,它是电子商务采取的主要安全保密措施,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是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加密)传送,到达目的地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还原(解密)的一种技术。

(2)详细了解当前存在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的攻击手段,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3)要从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人员、外来人员方面切实做好保密工作,要有严格的岗位考核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要经常培训,以便从物理上断绝对网络安全的威胁。

(4)用户本身方面,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个人隐私及与财产有关的相关信息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轻易告知他人。

(5)要对网络外部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烟尘)进行不定期的检测、检查和维修,提供一个良好、畅通的外界环境。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安全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向前发展。同样,我们也面临着新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新的防护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不能仅靠硬件设备(杀毒软件、防火墙、漏洞检测)等的防护,还应意识到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计算机是安全保护的对象,但执行保护的主体是人,只有树立人的计算机安全意识,才有可能防微杜渐,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从而使网络信息能安全可靠地为广大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叶炳煜.浅论计算机网络安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3).

[2]阎慧.防火墙原理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张红旗.信息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网络安全重要性篇10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是我国众多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其实际教学中涉及到到技术难点比较多,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比较大。如今,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愈加凸显,高校更应当担当重任,加快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创新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模式,培养更多专业化、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基于此,笔者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2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学习现状

2.1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经过调查发现,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授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影响下,其计算机基础水平是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实际学习中的起点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各地高校的不断扩招,招收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有着很大差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学生在计算机的现实使用中,往往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应用,像玩游戏、网站浏览等娱乐活动,很少用到网络安全知识,导致学生后续学习动力缺乏,能力提升较慢。

2.2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知识更新比较快的课程,教师若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体系,或者不能及时更新计算机网络安全专业知识,就会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不太乐观。就学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师来说,若是不能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就无法及时进行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导致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变得匮乏与落后,同时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也会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3.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是其开展高效学习的关键,对教师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应当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安全协议”等主题为教学内容,定期开展兴趣小组学习比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学习中的浓厚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达到巩固学生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知识、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中涉及到的概念性与问题性知识,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心解答,鼓励学生建立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2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来说,要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组织者以及主导者,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教师的特殊性比较突出。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课程特别强调实践性,若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则其在实际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操作知识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生问题指导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平时要不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新技术的学习,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资格各类认证考试,参与学校攻防实验室建设和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教师要注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以最直观生动的方式进行复杂网络知识的展示,由此学生也能更加能理解与掌握网络安全知识,改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市价教学中,应对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如分组丢失和延迟、数据报网络、DnS等内容,利用视频、Flash动画以及现场演示等众多技术手段,融合文字、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向学生传授更加生动、有趣地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增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效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充分调用更多网络资源,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有利于拓展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教学空间。

3.3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增强网络安全教学效果

在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际教学中。例如,在黑客攻击方法的讲解分析中,可以先播放一些网络上一些专业化的动画短片,将黑客攻击技术引入其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思考,并在思考、分析与判断中掌握黑客攻击的相关原理内容。教师可以先设置出一些问题,使得学生能通过阅读与学习,以及在课堂的自由讨论中,积极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在教师的总结中,应逐渐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充分了解与掌握。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实际教学成效比较理想,这一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应当站在其实际授课角度引入现实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共鸣。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病毒时,可以列举一些众所周知的案例。例如,“熊猫烧香”的病毒案例,可对“熊猫烧香”这一病毒作者、创作背景、病毒工作原理以及病毒入侵防止方法进行有效讲解,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各大高校应当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性,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得学生能进行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实现“知行合一”。教师应按照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伟.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实验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8):115-116.

[2]曾志高,杨凡稳,易胜秋,等.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110-111.

[3]陈礼青,步山岳.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108-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