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4:23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1

一、配合班主任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学生思想稳定

1、配合学校和学院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同学们能够真正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把青年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就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就学习、生活、作风、理想、信念以及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加强引导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充分发挥他们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同时,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竞争的优良品德以及效率意识和开拓精神。在辅导员常规工作中,坚持每周至少要找2~3名学生个别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两周参加一次学生不同类型的班会、座谈会、早操、晚自习等活动,贴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到学生的肯定。

3、各位辅导员坚持做好所带班级广大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工作,使同学们始终在思想上保持积极向上,在生活中要求进步,为我院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4、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把同学们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使同学们在思想上永不松懈,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继续加强学院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超前防范,信息畅通,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狠抓学生管理,形成良好的院风和学风

1、院风学风建设:一方面,辅导员抓好所带班级的班集体建设,因势利导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重视学生的日常纪律,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及时、公正、公平。同时,结合和谐校园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了院风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对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严格管理,抓好落实,抓考风,促学风,把学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另外,还大力抓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大批学生,促进了良好的系风、学风的形成。

2、学生干部的管理与指导工作:辅导员们通过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干部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布置下周任务,加强了的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还进一步指导他们积极围绕“服务为先导,创新为龙头,文体为载体,学术造氛围”的指导思想,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活动,活跃全院同学的业余文化生活。

3、学生社团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建立几个学习兴趣小组,做好各社团的建章立制工作、纳新工作,积极开展活动,见效果出成果。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以学习为中心,丰富第二课堂。辅导员们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及提高。如成立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等活动小组,经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同时,督促学生学好所开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不定期收集有关专升本、等级考试的有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2、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完成《成长导刊》的编写工作,根据每期主题的不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辨证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对于他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和他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2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辅导者在辅导工作开始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被辅导者的情况,以及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艺术发展规模等制定出一套完整、周密、详细的辅导计划。该计划是整个辅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辅导者自身具有的文化知识、形成的观念、意志,直接影响着计划的成功与否。辅导计划的作用在于对辅导工作的引领与规范,并为辅导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所以辅导计划是辅导工作组织和实施的纲领,是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的指针性文件。对于审定批准的教学计划,我们必须本着认真的态度贯彻实施到辅导工作中。

想要建立一个完美、经典的辅导计划,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即内因与外因。外因要求辅导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与科学规律,不能凭空想象或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为中心,内因要求辅导者应该以辅导的目的、对象、内容、人物为中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制,所制定出的计划应有明确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所以在辅导计划的制定中应有以下三点要求。

(一)可操作性

辅导计划作为对辅导工作的概括,其内容包括辅导方法、辅导目的、辅导时间、辅导内容及与辅导相关的必要条件。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没有发生的对工作的一种假设,所以其涉及的相关内容都应建立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可量化的尽量量化,可细化的尽量细化,可实化的尽量实化。辅导工作从横向来说,参与计划制定的可能是几个人或是几个部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使计划达到完美。所以在辅导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协调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而且要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人或各个部门。只有这样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的工程程序,才能使辅导计划顺利的实施下去,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查找具体工作中所出现的错误与不足,加以及时改正,提高工作效率。从纵向来说,即在制定辅导实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时,对于其中的难点、重点应制定更为详细的计划以及更有效教育方法,同时明确在时间、质量、数量、人员上的具体要求,用以确保辅导能够按计划顺利的进行下去。

(二)目标的准确性

辅导目标其定义是辅导者根据自身能力以及外界因素对辅导的最后结果设定的一种标准或境地。它不仅是辅导工作所预测的最后结果,同样是制定辅导计划的的出发点。而在“准确性”是所有辅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把握好准确性才能使目标得以实现。辅导者在进行辅导工作之前,应该对辅导最后的结果,即学员所能够达到的水平以及知道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作出一个正确的预想设定,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对辅导课程的分配,对辅导可能每个阶段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的分析研究,以及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准确而符合实际的判断。如果制定的辅导计划主次不分,方向不明,将会大大影响辅导的效果。

(三)周密性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辅导员;成才规划;辅导;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66-02

近年来,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成才规划(以下简称“成才规划)工作,成才规划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措施,是促进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新途径。辅导员是学生进行成才规划的引路人、培养人和监督人。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成才规划工作,本文在梳理分析辅导员在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实效性的对策。

一、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的现状和困境

(一)辅导员在开展成才规划辅导中的现状

1.工作任务繁杂,专业领域不深。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繁杂,各个学院(系)的辅导员的工作安排各有不同,涉及到教学、行政、学生工作(学生奖惩、资助、文体活动等)、党建等领域,辅导员在工作上成了“杂家化”。有的辅导员重视自己的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研究,导致缺乏应有的知识体系和较好的工作方法。

2.规划意识不强,理论知识不足。一方面辅导员对于成才规划看法和重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辅导员认为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全面了解成才规划的意义;有的辅导员认为成才规划是自己工作的一个小部分,简单安排或只要学生填写内容就行;有的是在学校检查时才安排学生填写或补充相关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多数辅导员未全面掌握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在学生成才规划辅导上缺乏理论支撑和指导,也直接影响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的力度和宽度。

3.辅导方法简单,创新措施不够。部分高校还未建立成才规划教育服务体系,辅导员在开展成才规划辅导时存在方法和措施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给新生讲解成才规划时缺乏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激发学生对成才规划的兴趣和重视。二是在辅导学生撰写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时偏重就业问题,辅导形式单调不系统,缺乏实质内容。三是辅导员因学生多未能对每个学生进行一一辅导,大部分学生的成才规划没有得到反馈和指导,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要学生改正。

(二)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中的困境

1.成才规划辅导的延续性与辅导员管理机制的矛盾。成才规划的动态过程决定了辅导具有延续性。从进校后对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进行整体规划到每个学年的具体目标撰写,从每学期日常执行到期末自查整改,这些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辅导员的跟踪辅导。然而,部分高校在辅导员管理机制上存在宽口径松管理问题,导致辅导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辅导员培训机制上存在重日常工作轻学习培训,导致辅导员理论水平较低;在辅导员的业绩考核机制上无成才规划的工作量,导致辅导员无激情、无心思去开展成才规划辅导。

2.成才规划辅导的特殊性与辅导员自身定位的矛盾。成才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辅导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导师队伍要专职化和专业化。辅导员在“规划――执行――整改――执行”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要进行跟踪辅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后进生存在的问题,与心理问题学生交流谈话,对成才规划敷衍的学生要督促整改等。在实际中,由于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社会地位低、待遇差,辅导员所开展的学生工作不能量化又无自身专业领域的提高,部分辅导员并没有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个事业定位,都想往专职教师或行政部门转岗,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成才规划辅导缺乏长期连续性,常常出现间断和断线现象。

3.成才规划辅导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在理想性方面,成才规划要求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时就对四年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实现各项目标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并为学生安排专职辅导教师,辅导学生撰写成才规划,监督学生认真执行规划目标,督促学生自查整改,帮助学生解放思想、学习和生活的难题。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的实效性对策

(一)重视成才规划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构建学生成才服务体系

1.做设计抓队伍重辅导。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把成才规划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工程来抓。一是做好管理、培训、辅导和评估为一体的顶层设计,制定符合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在全校教职工中强化人才意识、育人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让辅导员成为成才规划工作的有力推动者和建设者,激励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以引路人、培养人和监督人的身份从事辅导工作。三是制定成才规划辅导联动机制。建立以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导师队伍,辅导员将学生专业的学习情况与专业教师对接,共同帮助学生实现规划目标。

2.建机制办培训重建设。一是建立辅导员工作机制,合理分配辅导员的工作。学校要尽量让辅导员从繁杂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制定辅导员成长计划,安排辅导员接受相关专业学习,鼓励辅导员往成才规划的管理、辅导和研究方向发展。二是建立成才规划培训交流制度。让刚上任的辅导员通过培训交流会尽早熟悉成才规划流程和事项,确保成才规划工作不间断、不推延。三是制定成才规划考核机制。建立成才规划辅导奖惩制度,把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中。积极调动各部门、辅导员队伍重视成才规划工作,主动开展工作,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用创新思维创造性开展成才规划工作。

3.开课程编手册重实效。首先,开设成才规划辅导课程,课程要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成才规划”、为什么要做成才规划”、“如何做好成才规划”和“如何自查整改”等问题。在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激情和信心,帮助学生把学业和职业规划好、监督学生把各项目标执行好以及督促学生把问题整改好。其次,为学生设计编撰成才规划记录手册。手册内容包含成才规划介绍、四年总规划目标、每学年具体目标、每学期执行情况、整改措施和导师评语。在规划范围上将手册分为学业生涯篇和职业生涯篇,学业生涯篇包含思想政治素质目标、专业学习目标、个人素质提升目标等内容,职业生涯篇包含职业目标、职业技能和素质、职业测试和职业体验等内容。

(二)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成才规划专业导师

1.明确工作定位,增强育人意识。一是辅导员要明确自己是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生活心理的关怀者”的定位,把成才规划辅导作为辅导员生涯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成才规划辅导中承担引路人、培养人和监督人的重要角色,把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的作为自己的职业使命。二是成才规划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全面发展,辅导员要在思想上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关爱学生在心理上的健康,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学生走对路,培养学生做好人,鼓励学生有进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科研。首先,辅导员在成才规划工作中不能停留在事务性工作中,要不断扩展知识结构,提高辅导水平。成才规划辅导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加强对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规划等学科进行系统的学习,了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方法,真正懂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辅导,使辅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辅导员长期从事成才规划辅导有着较好的科研资源,可以将成才规划辅导工作经验方法和丰富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再结合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课题式研究。这既提升了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又不断为成才规划工作输出更多的理论成果,为今后完善成才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善于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由于校情不一样,在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要主动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和总结问题,归纳经验,创新工作方法,要找到成才规划辅导的切入点、突破点、着眼点和落脚点,提高成才规划的实效性。一是要客观分析自己的辅导思路和方法,发扬优点摒弃缺点;二是要摸准学生对成才规划的心理趋向,引导学生端正成才态度;三是要结合自己在成才规划辅导中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新点子、好方法;四是要对学校制订实施方案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好的措施和不足之处,为学校改进和完善成才规划工作提供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家鹏.高校开展大学生成才规划的意义探析[J].管理观察,2014(16):95.

[2]李莉芳.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能[J].经济师,2008(3):94.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4

 

“三实”,即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实”,究极根本,是人格,是力量,是执政之要、兴业之道、做人之本。

 

[1]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在成为一名辅导员之前,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做到“三实”,这是由我们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决定的。“三实”为我们的工作作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

 

一、谋事要实——遵循“计划可行、落地成行”原则,做好“三步走”

 

所谓“计划可行,落地成行”,就是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事前有计划,且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充分做好可行性分析,确立任何计划前都要充分考虑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计划得以精确高效的落地。

 

具体到高校辅导员工作,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实现“三步走”:第一步,要对本职工作和学生状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脑中的“可行性”的信度与效度,这是做好一切工作计划的重要前提;第二步,要养成善于做工作计划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管理井然有序,一切工作有条不紊;最后一步,就是要逐渐摸索出并熟练掌握适合自己的一套做计划的方式方法。

 

以一年一度的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例:首先,作为辅导员,要对贫困认定工作本身有足够的认识,要知道这项工作以“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为宗旨,以“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为原则,做工作前,在思想上要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对本班同学的实际家庭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本帐”,尤其对于疑似不符合贫困生标准的同学要多角度多方面了解,避免由于表象或流言蜚语影响我们的正确判断;

 

其次,要根据所辖每个班级学生的风格和班委的工作方式,提前考虑周全,确保在开展认定工作前,有自己坚定正确的计划原则、计划方向以及备选方案;最后,在进行全班范围的民主评议前,召开班委会议,认真听取班委、同学代表反映的班级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在坚持评定工作自身原则并充分思考与讨论“可行性”的前提下,结合以往的评定工作经验,制定出新的评定计划方案,并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它的顺利施行。

 

二、创业要实——准确定位,勇抓机遇,争做“四核”辅导员

 

创业要实,对高校辅导员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认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化职业,具有规范的从业标准和职业标准等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2]我们的职业是一个地位上举足轻重、业务上有着极高极强专业性要求的职业。新的时代环境已经给这个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赋予它崭新的时代意义,它不再是一个低门槛低标准的“过渡性”职业,而是一个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力的政策保障,需要不间断的理论学习和不断累积的从业经验才能胜任的职业。

 

所以,创业要实,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准确定位,勇于抓住这个时代赋予的发展契机,积极进取,加强业务训练,踏下心来以终身学习的心态致力于本职工作研究、以毕生事业的心态致力于本职岗位奉献,争做辅导员工作的专家,推动整个辅导员事业向前发展。

 

创业要实,还要求高校辅导员高瞻远瞩,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争做“四核”辅导员。所谓“四核”指的是辅导员的四种核心能力:学生事务管理能力(基础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中心能力);服务能力(关键能力);课程讲授能力和科研能力(发展能力)。[3]创业要实,就是要求我们依据“四核”辅导员这个总体目标,结合工作环境,制定好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短期目标,真抓实干,共同将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推上新的高度。

 

三、做人要实——诚实做人,以点带面,争做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做人要实,就要求辅导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和党组织负责,诚实做人,诚信做事。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付出的努力,实实在在做工作,铭记自己的义务和职责,对待工作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脚踏实地,既不好高骛远、见异思迁,也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辅导员是整个教育事业中基础性很强的环节,连这个最基础的职位都无法胜任的人,其从事教育事业的动机和自身能力都是值得怀疑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人要实,首先要求辅导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一个工作上脚踏实地、时刻为学生着想,生活上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辅导员,首先会对学生干部产生直接正面的影响,进而推动班委会工作作风的纯洁和做事效率的提高,再进一步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带动整个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

 

班级整体的良好风气一旦形成,学生们的热情便会得到有效调动,进而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性,以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辅导员只须稍加指点,丰富充实的大学生涯便会在大多数同学身上得以实现,即便班里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学习、思想上稍显落后的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也必将得以有效的带动,只要辅导员适时给予必要的关注,其学习和思想得到改善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这样,学生管理工作便形成了良性循环,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实”理念,究其自身,也是互为依存的。欲为事,先为人,做人要实是先决条件,是为人底线;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则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总体而言,“三实”理念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准绳,为我们的工作建立了严格的标准。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5

一、项目化概述

(一)项目化的含义。所谓的项目化,就是把工作中的各种项目进行细分,进行复合型管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项目化,立足于现代项目化的管理观念,主要是把管理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项目进行集中管理。

(二)项目化的发展历史。项目化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项目化的观念最早诞生在二战时期,美国把项目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在原子弹的研制项目中,对原子弹的生产、试验、运行进行项目化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项目化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从武器领域扩展到建筑领域、软件领域等生产作业型领域。在我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更是渗透了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中的一种新方法。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中,项目化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主要是依据一定的科学标准,把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进行划分,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从而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使高校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之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更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指导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菰嚼丛焦惴海?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内容越来越繁杂。根据社会学家的相关调查,高校辅导员需要处理的业务类型大约有30种以上,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庞大。高校学生的生活具有丰富性,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会越来越复杂。在处理复杂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精力会出现透支情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经常会出现过多重视某一问题,忽略全局的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性和覆盖性。一些高校辅导员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布置工作时把班干部的汇报作为唯一的参考指标,通过班干部来进行遥控指挥,使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还有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召开学生的工作会议时,仅仅对工作进行布置,没有在会议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工作缺少系统性和常态性,阻碍了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大部分的高校都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的现象。一些高校以学生的成绩和竞赛水平作为参考指标,忽视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职能形同虚设。

(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但是一些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对学生灌输了理论知识,让学生背诵一些假大空的理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为继。

(五)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大学校园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辅导员思政骨干的地位都被严重弱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辅导,生活辅助职能的突出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发生动摇。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根据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进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辅导员实行项目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辅导员想要进入课堂,势必会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因此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能增强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应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细分,把大的项目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工作项目,并进行科学策划和推进工作。在应用这种管理模式之后,辅导员的繁杂工作能更具体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压力和负担。在细化工作之后,辅导员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中,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使辅导员在课堂上进行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更具针对性,因此辅导员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之后,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指导未来工作的实践,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四)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处在较为尴尬的状态,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琐碎,考核依据很难确定下来。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思进取,无所事事,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之后,可以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评价来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进而建立奖惩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不仅属于教师的队伍,更属于管理队伍,也就是高校的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两重身份。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可以让辅导员带着项目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引导,突出自身的双重身份。辅导员进入课堂之后,可以和高校教师一样进行职称评定,享受一样的工资待遇,这样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策略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原则。1.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项目化的思政模式主要建立在现代项目的管理理念之上,主要目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因此在进行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时,应该以现代项目管理观念为基点,促进项目内容的创新,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2.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中,高校辅导员处于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可以让学生干部、学生组织委员等辅助工作,形成项目小组。在建立项目小组的过程中,应该限制小组人数,对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采用跨年级多人配合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常规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突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学院领导提供应有支持。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学院领导应该提供应有支持。学校的支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在项目化思政模式的建构中,学院领导也应该加大支持,设立专门的协调小组,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有效补充。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项目开展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课堂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收集学生的意见,作为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科学依据。学校的协调小组在组建时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把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老师、团委书记、党委组织委员等纳入小组之中,提高协调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内容。1.项目化管理的指定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指定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要在入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辅导员要在班级建设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辅导员要在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项目化管理的自选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自选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可以以专题项目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高校辅导员可以对勤工助学、人际关系等项目进行改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可以把社会焦点、政治热点作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流程。1.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高校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调研,明确项目的目标。辅导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阶段的侧重点,然后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展开调查。比如,在调查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当前高校学生存在哪些思想困惑亟待解决?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高校学生面临怎样的两难抉择?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高校辅导员制定相应的调研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在完成调研工作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把得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实现教育工作的项目化转变。在组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把计划细分成不同的环节,保证计划的科学性,然后再让相关人员进行落实,确保项目计划的准确无误。3.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在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之中,如果贯彻落实项目计划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了确保项目成功,高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高校要确保辅导员的主体地位。第二,高校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组建学生队伍和协调小组,辅助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其他部门的作用,(下转第69页)(上接第65页)保证项目取得成功。4.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在完成项目计划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自评,总结经验教学。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终结标志是学生毕业,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阶段,高校辅导员都要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在学生毕业之后,高校的辅导员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项目循环?r收获更好的工作效果。

五、结语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成因对策

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长期的过度的紧张,会使个体产生疲劳、焦虑,甚至身体、情感的衰竭,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专家学者们将这些现象称之为职业倦怠。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领域,并认为它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而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辅导员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有加重的趋势,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状亟待缓解和消除。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工作压力大导致职业倦怠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常被弱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事,学校的各个部门和职能机关都能对辅导员相关的工作安排和任务,高校辅导员实际上是充当了学校各部门在各院系的办事人员。辅导员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干部的培养、各类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学生党建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奖贷助工作及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社会和高校当中突发事件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给辅导员带来了心理压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大多超过200人。另外,由于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90”后,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自我意识强,有主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同时,由于扩招,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且学生间素质层次增多,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1],这也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二)职业成就感低导致职业倦怠

思想政治工作是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辅导员工作的效果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不止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是通过学生终生的状态体现的,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较难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与专业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相比,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见效周期长、绩效隐性化、成果无形化等特点,导致辅导员产生一定的失落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上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还是偏低的,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最终导致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感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职业倦怠

目前,辅导员在高校中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调查显示:辅导员任职周期绝大部分低于4到5年,有近6成的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不认同,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意愿,很多辅导员萌生了以辅导员岗位为基础,瞅准机会就要跳出苦海,转入教师岗或行政岗的想法,辅导员的流动使整体队伍未能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年龄结构,缺乏有效的传、帮、带,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陷入困境。从事辅导员工作者大多将该工作视为过渡性、临时性的,因而缺乏深入的规划和思考。辅导员由于缺乏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努力奋斗的目标,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同时也缺乏专业和学科的支撑,因而导致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缺乏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易于滋生职业倦怠。

二、缓解和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岗位职责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要稳定辅导员队伍,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首先要从工作制度上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和确保障。高校应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学生评优和违纪处理、学生安全教育、贫困生帮扶和学生工作研究等方面,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根据职责要求,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例会制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度、班集体活动制度、工作情况记录制度、与学生谈话制度等,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防止辅导员工作无边界化。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工作上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工作范围,强化工作职责,从而使辅导员从杂乱繁重的非岗位工作的事务性束缚中解脱出来。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老师要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全员育人观念,从根本上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部门职责规范,理顺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把辅导员的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让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管理服务工作。

(二)优化考核和激励机制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是充分调动辅导员积极性和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也是缓解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的考核评估方法,并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务和职级晋升相结合。在职称评定上,高校有必要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在行政职务提升上,高校有必要把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的储备力量,拓宽辅导员成长发展的渠道。不断完善考评的方式,创建《辅导员工作日志》等记录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痕迹”考核机制。同时重视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辅导员的考评当中,客观公正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和工作成绩,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岗位培训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各高校应该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力度,让辅导员能开阔工作视野,学习更多工作技巧,掌握学生工作领域的政策与最新动态,从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2]。各高校可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吸收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通过脱产学习和进修,提高综合能力水平,组织选派辅导员出国进修、赴校外进修、参加挂职锻炼和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等,使辅导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还应定期开设辅导员工作论坛,交流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帮助辅导员在专业上成长,应大力倡导辅导员参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工作的深层次思考和创新研究。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预防职业倦怠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研究无疑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维护高校的稳定和促进高校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帮助辅导员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将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给辅导员以发展和选择的机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设计是组织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同时,辅导员对职业生涯如何进行规划和管理最终取决于辅导员个人。辅导员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制订科学的计划与措施,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辅导员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把寻求自主发展作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确定了发展目标之后,辅导员必须有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求,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

美国学者Dworkin指出:“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所教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4]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关心辅导员的发展,关注辅导员的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对于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活质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牟海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3-65.

[2]骆帅,袁雪花.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报告[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11X):324.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成才规划;辅导;基本要求

大学生成才规划是许多高校实施大学生成才工程的重要项目。充分发挥成才规划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需要高校制定工作机制,建设专业导师队伍,设计规划运行载体,落实辅导和考核工作。目前,不少高校还未建立一套全面、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辅导体系,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成才规划不重视,成才意识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不明确、撰写成才规划方法不当、执行规划目标不持久等问题。辅导员是高校成才规划工作中的具体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辅导员对成才规划的辅导效果不佳,对辅导工作的基本问题缺乏具体的了解和掌握。本文立足成才规划辅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围绕成才规划辅导的设计、范围和方法进行研究,整理出了成才规划辅导的“三个关系”“三个结合”和“三个要点”基本要求,为辅导员有效开展成才规划辅导提供方法参考。

一、在成才规划辅导的设计上要理顺“三个关系”

1.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辅导员要明确在成才规划辅导上共性和个性的内容、关系和要求。共性是基础和基本要求,个性既是重点和又是难点。成才规划辅导中的共性包含了成才规划的内涵、范围、方式、意义和辅导的方法和理论。成才规划辅导的个性是指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业方向、职业理想等规划内容上的差异。要求辅导员在共性辅导上要做实、做全和做好,在学生的个性辅导上要用心、用力。

2.全面发展和重点推进的关系

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重点推进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的具体运用。全面发展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自主成才的重要体现。在成才规划辅导课程上,辅导员要把全面发展的内容、范围和意义给学生讲透彻,引导学生自觉地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撰写成才规划。同时,重点推进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目标分解法把总目标细化在每一学年和每学期进行重点推进。

3.长远规划和具体计划的关系

辅导员要让学生明确对待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既需长远规划,也要做好阶段性的具体打算。长远规划是指在四年至六年的总目标,具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目标、专业知识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目标、社交能力目标、职业目标、生活目标等。辅导员引导学生把长远规划按四个学年度划分为阶段性目标,经过两个学期来完成每一个学年度目标,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年度目标执行情况评估。同时,对下一个阶段目标进行适度调整。

二、在成才规划辅导的范围上要做到“三个结合”

1.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高校培养人才要立足社会需求,要让学生能就业、好就业。辅导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要引导学生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结合自身兴趣、专业、家庭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选择。一是引导学生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意向地的岗位需求确定职业方向;二是引导学生针对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需要撰写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三是根据职业目标和要求分阶段分步骤进行职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职业测评,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与专业方向相结合

学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成才规划的基础核心部分,而专业学习又是学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辅导员引导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要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把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关能力作为学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二是以提高专业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和信心,结合专业课程上好每一堂课,围绕专业知识开展自主学习,根据专业技能要求做好每次实践活动,通过四年的学习要实现专业上的提升。

3.与兴趣优势相结合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兴趣能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提高工作效率,又是职业稳定和职场成功的重要保障。兴趣优势是学生在进行学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学生对学业某个方向或领域感兴趣,就会自主学习和培养优势;对某个职业目标感兴趣,就会以这个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来要求自己。辅导员让学生把要全面发展与培养兴趣优势进行协调推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培养兴趣、巩固优势具体打算融入到成才规划中。

三、在成才规划辅导的方法上要注重“三个要点”

1.以思想和行为上引导为切入点

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要找准“思想和行为”这个切入点,通过对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了解、关注和引导,帮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逐渐成熟。一是以辅导撰写成才规划书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转变对成才规划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二是以检查成才规划为手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促进学生提高行为规范和学习效率;三是以日常管理为渠道,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就要进行干预,提醒学生认真执行规划目标。

2.以知识和技能上指导为突破点

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要把握“知识和技能”这个突破点,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基础知识扎实全面、专业主攻方向有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较强的外语水平;指导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和扩大知识视野;鼓励学生通过各类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素质拓展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积极调动学生充分利用好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完成各个阶段学业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3.以生活和心理上开导为着眼点

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要明确“生活和心理”这个着眼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对学习的影响。通过调查学生的考勤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和散漫;通过查阅学生的各科成绩,了解学生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引导学生做好自查整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走访学生寝室与学生交流谈心,认真倾听学生对学业和生活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生活上面临的难题,开导学生找到问题根源,鼓励学生做生活的勇者,永不言弃。

参考文献:

[1]门忠民.矛盾普遍性含义辨析[J].齐鲁学刊,1987(2):107-108.

[2]刘荣军.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62.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胜任力;辅导员;培训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29-02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人力保证。优化辅导员的培训开发工作是提升当前辅导员队伍素质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将胜任力理论引入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工作,构建基于胜任力的新型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可有效地加快辅导员队伍高水平建设进程,拓宽辅导员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的路径。

一、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内涵

1.胜任力理论。“胜任力”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博士于1973年提出,之后这一概念便风靡全球。胜任力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并且能够将表现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mcClelland指出应当使用胜任力取代传统的智力测量员工工作绩效的方法,找出绩优者和绩平者的差异,为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某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多种胜任力,这种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就是胜任力模型。它更全面地描述了承担某一特定任务角色产生高绩效所具备的个性特征。目前最流行的胜任力模型是“冰山模型”。该模型认为:各种胜任力特征可以被描述为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冰上部分代表表层特征的知识、技能等基准性特征,冰下部分代表内层特征的态度、价值观、动机等鉴别性特征,这部分是决定人们外在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

2.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内涵。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是指依据辅导员胜任力模型,通过各种方式使辅导员具备高效履行工作职责所需的关键胜任力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这种形式的培训开发不仅停留在注重知识、技能等外显层次上,更关注履行工作职责应具备的深层次素质。构建此体系主要有五个步骤:一是构建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二是培训需求分析;三是制定培训开发计划;四是实施培训开发计划;五是实施效果评估。

二、建立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的必要性

传统的以满足工作需要为目标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局限于履行事务工作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等表象内容,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辅导员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的是从分析绩优者和绩平者的区别特征出发,注重完善辅导员内在职业素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了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多元角色为一体的职业定位。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1.注重内在特质的培养。传统的辅导员培训开发从事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外显特质,这种传统的方式不能有效发挥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和人生导师的功能。研究表明,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是将绩优、绩平者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通过引入胜任力理论,可以建立培训开发与绩效改进的有机联系,从而保证辅导员成功履行其工作职责。

2.内容前瞻性强。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开发体系不仅能满足当前工作要求,而且通过富有前瞻性的内容设计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辅导员的要求。辅导员工作的大环境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需求多元化、个性特征多样化,这些对辅导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建立着眼未来发展要求的培训开发体系,提升辅导员内在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3.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是以个人胜任力为基点的培训开发模式,它能多方位地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让辅导员感受到来自上级的支持和重视,增强其组织承诺度,同时也能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的构建步骤

1.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是构建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的基础。目前学界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进行了广泛探讨,杨继平、顾倩在编制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基础上,提取了语言表达能力、职业忠诚感等16项胜任特征;彭庆红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提出了高校辅导员mKi模型;郝英杰提出了辅导员胜任力的CCR模型,即能力、素质和人格魅力模型;陈岩松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提出的模型由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个性魅力构成;姚凯等将辅导员胜任特征分成管理特征、学生意识、个性特征、心理管理等六大胜任群特征;霍晓丹通过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双层耦合模型,将辅导员胜任特征分为包括政治意识、原则性、创新性等14项区分性特征和包括沟通能力、关系协作、责任感等14项共有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实际操作中,构建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操作可分为这样几步:第一步成立由学工部负责人、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一线辅导员、学生等组成的设计小组;第二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确定辅导员胜任力要素,并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优化,确定辅导员胜任力要素;第三步通过问卷调查打分的方式对各胜任力进行权重设置,最后分类排序构建胜任力模型;第四步定义各胜任力要素进行行为描述并进行分级。

2.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开发体系良性运行的首要环节,更是必须的环节,在培训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是指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来对组织成员的绩效、胜任力水平及职业发展愿望等方面进行系统地辨别和分析,以建立卓越绩效、职业发展所需胜任力和培训内容之间的关联。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要基于胜任力模型中的胜任力要素,并紧密结合辅导员自身基本素质情况和发展定位,通过自我评估、360度全面评估等手段对辅导员现实胜任力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培训需求。

3.培训开发计划设计。培训开发计划是从组织战略出发,在客观、全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讲师以及培训时间、地点等工作的预先安排。培训开发计划是做好培训开发工作的重要保证。笔者据自身工作经验认为,培训讲师和培训内容是影响辅导员培训开发成功的关键。对于培训讲师的选择,主要考虑由学校内部师资力量进行培训,可以从学校管理者、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的领导以及优秀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择,但要多从现职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他们来自一线,其讲授内容可能具备更强的实用性。同时为了增强吸引力,拓宽视野,也要适当地借助外部智力,通过聘请他们到学校进行讲座、素质拓展的形式开展辅导员专题培训。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依据辅导员胜任力调查问卷和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综合考量,既要重视外显性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也要注重内隐性的能力、思维观念开发;既要融入对辅导员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因人而异、因工作而异的个性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可遵循内外兼修和点面结合的原则。内外兼修是指培训内容要涵盖外显和内隐胜任力,均衡设计包括全方位要素的内容;点面结合则为因辅导员分工不同导致培训需求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培训内容既要考虑共性,更要考虑个性,培训内容需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实务并通过内容模块的排列组合使服务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辅导员培训需求均能满足。培训内容确定后,就需要配套设计紧扣培训内容的课程体系,可以尝试通过提供“自助餐”式的课程模块让辅导员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学习的课程。

4.培训计划的实施。培训实施阶段是根据预定的培训开发计划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监控整个培训过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在培训计划实施的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实施差别化的培训方法,充分运用讲授法、案例法、研讨法、角色扮演、网络教学和外出观摩等培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培训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效果,避免单调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5.培训开发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是对整个培训开发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它一方面可以评估辅导员胜任力结构改善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为培训开发提供经验并指明方向。本文基于Kirkpatrick的培训效果四层评估模型,提出了一种适合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效果评估的三层模型。第一层级是培训反应评估。培训反应评估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水平、培训组织管理等,这一层面的评估可以采取直接发放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进行。第二层级是培训学习评估。评估辅导员通过培训学到了多少东西,其胜任力水平是否提高,提高了多少,这一层面的评估可以通过书面测试、情景模拟和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第三层级是行为绩效评估。胜任力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工作行为表现出来的,因而可以通过其工作行为的变化判断培训的效果。这一层面的评估可以由系部学生工作负责人、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及学生组成评估小组,通过设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测评指标对辅导员受训前后的行为变化进行评判,据此来评估培训对辅导员行为改善的影响程度。

四、小结

胜任力模型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将其引入到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的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培训开发体系,是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探索。但目前理论研究多,实践探索少,下一步应坚持在工作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思路,切实提升辅导员培训开发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传承创新;辅导员;工作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15-03

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变化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刻都在考验着辅导员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能力。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取得既让领导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又让自己深感欣慰的工作成绩,这既是每一个高校辅导员的心愿,也是高校辅导员不断探讨的新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体会,结合学习全国优秀辅导员事迹的认识,提出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方法。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施展才能的机遇,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辅导员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能力。

1.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辅导员编制不足,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荷。虽然教育部和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均明文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全国全省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高于这个比例,有的达到1:300甚至更高,无形之间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导致辅导员工作压力加大,疲于应付日常事务,难以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

2.高校教育资源紧缺、周边环境复杂,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成效。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紧张,学生上课多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合堂课,也没有固定教室或自习室,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给辅导员召集和看望学生带来诸多不便,如挤时间、借教室等;校园周边钟点房、网吧、饭馆比比皆是,噪杂、混乱甚至有些肮脏的环境,给学生成长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给辅导员管理教育效果打了极大的折扣。

3.应试教育、社会影响、教管脱节,促使辅导员工作更加复杂。大学生入校前基本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与外界接触甚少,主要处于被管状态,进入大学后由于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生活模式的变化,大学生在情绪调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耐挫折能力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社会的两极分化、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在深刻地改变着学生的人生信仰、生活和学习态度;学校内部教学、学习、管理之间的相互脱节,在学生工作事务上出现的空白只能由辅导员填补。诸如此类的问题,使辅导员工作更加复杂。

二、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

面对这些变化,高校辅导员仅凭一腔热血干好工作,是相当困难的。高校辅导员要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就必须在传承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笔者认为,要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应在下面几个方面下功夫:

1.了解情况是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前提。了解情况是辅导员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全面具体深入地了解工作情况,辅导员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具体要来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了解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和职责。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规定》),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教育法令,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制度。《规定》第四条明确提出了辅导员工作五项要求,第五条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八项职责。高校辅导员特别是普通高校辅导员,只有了解辅导员工作的五项要求和八项职责,才能解决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否则,就会不知所措,更不会提高工作质量。②了解学生。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对象,辅导员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提高工作质量。一般来说,辅导员主要应了解学生的入学成绩、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家庭经济状况等。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有:一是研究书面材料,初步了解学生;二是参加学生活动,在活动中真实了解学生;三是与学生广泛交往,加深了解学生;四是注重调查,全面了解学生;五是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辅助了解学生。我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常用的方法是谈话,这种谈话决不在办公室进行,而是在课堂之外和特定的学生在一起的时候进行。因为离开了课堂、学校的环境,师生面对着一个广阔的社会,能够摆脱固有角色的束缚,谈话更自由些,离社会实际总是更近些,也更能贴近学生的心。③了解学生班级。学生班级是学生的组成单位,也是建设班集体的母体。新生入校后,辅导员关键是了解学生,着眼建设好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工作进入正轨之后,则主要了解各个班级的情况,包括班子建设、干部作用发挥、学习情况、课外活动开展情况,以便于指导班级自主开展工作。主要方法:一是看班级工作材料;二是看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三是听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四是直接观察。

2.“借力”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有效办法。面对七八个甚至十几个班级的几百名学生,受时间、环境、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辅导员要事必亲躬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分身乏术的。即使事必亲躬,也只是疲于应付,工作滞后。要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就要学会“借力”。①借班主任的力。大学里的班主任既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主任贯彻上级和学校的部署,指导班级开展工作;在工作任务繁重、时间要求紧的情况下,辅导员可以先与班主任统一思想要求,然后按照统一要求和标准在同一时间多个地点开展工作,如选举班委会、团支部委员会,评选先进,或组织不同专业(班级)参加不同地点的活动等。②借任课教师的力。任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力量,也是在课堂上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的人。限于时间精力限制,辅导员不可能从课堂上和教学过程中直接地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员借助任课教师的力量,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如学习状态、出勤、完成作业情况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请任课教师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如学困生等,促进教学相长。③借班集体的力。辅导员只有两只眼睛、一双手,如果只靠辅导员一个人,那是很难管理好几个甚至十几个班级几百名学生的。所以辅导员不仅要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力量,也要善于借用学生自身管理的力量。为此,一要在观察与考虑的基础上,经全体学生民主选举,确定班干部名单,使班干部既接受学生挑选又接受学生监督;二要统一明确班干部的职责,使他们责任明确、各司其职;三要在此基础上再将班级分成小组,实行小组长承包负责制,将班级各项事务分配给每个学生,力求“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四要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依靠班级学生的力量,制订出既简洁、易记、便于执行,又有利于贯彻上级意图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规章制度。以此将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各司其职,增加成功感。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之所以在担任教导主任、校长的情况下,又担任学生班主任并把学生班级带得出色优秀,就在于他深谙其道,淋漓尽致地借用班集体的力,把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到最大化。

3.“计划”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工作不仅面广量大线长,而且工作内容变化快。如果不能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就会感觉工作十分繁杂。有些辅导员感觉自己很忙,时间不够用,但忙了一天,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了什么,就是因为工作缺乏计划造成的。为此辅导员一定要学会做工作计划。制订工作计划,就是通盘考虑一天、一个周、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辅导员每天上班时要把当天要做或必须做的工作预先写下来,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依次进行;如果有领导临时交办工作或遇到突发事件时,就要对原工作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把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或突发事件处理列入当天的工作进行处理,从而做到日常工作程序化,主次工作分明化。制订计划后,就要按照计划立即执行。辅导员不仅要制订计划执行计划,还要养成检查落实的习惯。凡未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的工作,不但要分析原因,还要将其列入第二天或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进行落实。海尔集团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就是因为他们形成了“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实行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方法。

4.把握分寸是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辅导员工作中,批评和表扬学生是经常性的事情,推优入党、评选先进等也是经常性的工作。这些工作既牵扯到工作导向问题,也牵扯到学生的直接利益,因此把握分寸和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在表扬和批评学生中,适时适当的表扬能对学生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但表扬要实事求是,也要适时适当还要适人。比如,对于比较内向的学生,就要多留意他们在生活中的坚强与感人的地方,然后在同学面前详细叙述,既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老师和同学都在关注着他们,也让其他同学懂得如何去欣赏一个人,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也要适时适地的进行批评,晚了就失去批评的意义,对于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仅进行批评还是不够的,必须进行纪律处分,它对被处分的学生有利,对其他同学更是一种提醒和保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甚至处分,都要本着热情爱护、从严要求的原则进行,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班集体建设。

5.创新是提高质量的不竭源泉。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尚且如此,更何况辅导员呢?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迁以及自身的进化,辅导员必须在传承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要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等新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利用QQ、mSn和飞信等工具和学生畅谈人生,利用博客平台为学生规划未来,利用微博、BBS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在指尖与键盘之间开启心灵的一片广阔天地,实现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十甚至上百人的交流,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创新的形式不拘一格,不在一时,贵在发挥自身优势,关键在坚持。

6.提高素质是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关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辅导员素质。为此,作为政府特别是高校自身不但要为辅导员工作科学量身、适当减负、改善工作条件,而且要制订有力措施,提高辅导员政治和经济待遇,把有经验的优秀辅导员留下来,能够安心从事辅导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职业化、专家化、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牢记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坚定教书育人的信心;二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三是要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加强师德修养,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新时期学生管理百科全书》[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10)第一版.

辅导员个人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78-03

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数据,高校毕业生的待业人数逐年攀升。笔者认为,导致高校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很复杂。第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以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真正能够吸收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企业尚未发展成熟。于是在这些年便出现了农民工“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但是转型非一日之功,就业压力却由来已久。第二,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招计划,201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80万。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大学生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从以前将工作看作求生的手段变成现在将工作看作自我实现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重视自我实现。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合理,对工作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了解还不够全面,年轻的他们不能客观地分析现实的情况,这种认识和准备的不足使得他们在择业的时候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甚至会浪费许多好机会。第四,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有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就业服务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笔者拟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对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促进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指对个人自身条件的了解和对职业生涯各个发展阶段的规划,主要包括充分和准确的自我认识、设置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较为普遍的职业指导教育方式是授课,使学生获得一般的职业规划理论和知识。少部分资源较好的学校可以为部分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个体咨询,这是效果较为理想的指导方式,但是会受到教育资源和范围的影响。笔者的研究采用的是团体辅导形式,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对组员进行辅导的一种形式,是通过团体内部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体验,学习合理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为了促进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团体辅导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以及对理论方法的使用和训练。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者在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用海报的方式招募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大学生,最终确定24名大学生组成研究被试,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男生6人,女生6人)和对照组(男生6人,女生6人)两个组。两组成员在SCL-90量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得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研究工具(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是由国外学者奥西波夫、卡内伊和巴拉克(osipow,Caney&Barak)于1976年编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最先由陈金定于1987年改编,之后再由台湾学者林香君于1992年修订而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0。(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本研究主要是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匹配理论进行设计的,后者主要包括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类型说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这三种理论都认为每种职业都有与之匹配的人,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并且做好某一个职业,他们都提出了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的特点进行匹配的原则。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于帕森斯的理论模型,而霍兰德的类型说及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对于本方案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团体辅导方案中,我们的辅导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兴趣、认识职业、职业与自己的匹配及时间管理的基本技巧。

研究过程在该研究正式开始之前,需要提前设计好该研究的实施计划,包括:被试招募的时间、宣传方式、报名表及初步筛选访谈提纲;团体辅导的内容设计;前测和后测所需问卷;团体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材料等。在团体辅导开始之前,将24名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团体辅导的干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并要求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和SCL-90量表。对实验组的12名被试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每周一次,每次100分钟,共8周。对该团体实施结构化、发展性团体辅导,中途不允许他人随意进入。在第8次团体辅导结束后,要求24名被试再次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并采用spss17.0分析其差异。

研究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比较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问卷前侧中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各项指标中得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因此,此次两组被试的选取是同质的,可以进行后续比较。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通过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在接受干预前和接受干预后,被试的各项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有差异,总体而言,实验干预后被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要高于实验前,且在总分、自我认识、生涯目标和生涯决策维度上差异显著,说明被试的自我认识、生涯目标和生涯决策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如表2所示)。被试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自我信心维度得分在统计学角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是也有一定的提高。

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通过对对照组的前、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对照组被试的前、后测之间在总分、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得分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如表3所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之间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自我认识维度上,两组的差异不显著;在总分、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生涯决策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结果显著(如表4所示)。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团体辅导在提高实验组生涯规划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效果。

分析与讨论

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入进行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简而言之,自我认识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与对待自己的统一。G.H.米德认为,只有将社会反馈与自我觉察结合起来,才能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在接受职业规划团体辅导之后,自我认识维度的得分显著增高,而对照组在该维度的得分无显著增加,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得到了显著提高。夏海燕于2006年在关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团体辅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提高是通过提高个体自我认识水平实现的。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团体交往过程中,互相信任、真诚与理解的交流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听取其他成员的反馈和建议,而且成员之间也有机会将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眼中的“我”进行比较,调动起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另外,团体辅导中也有关于自我认识的针对性活动,如“一周大事分享”、“20个我是谁”、“我的自画像”、“放弃练习”和“自我探索”等都可以有效地形成成员的自我认识。雷雯于2007年在关于团体辅导对人际交往的研究中,也发现团体辅导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水平。

团体辅导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领导者对于每位成员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且引导每位成员对于其他成员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使得在团体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观点和行为都会得到尊重,正是这种相互尊重、支持的团体气氛,可不断地提升成员的自信心。本研究中实验组前、后测自我信心维度的均值差大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自信心提高的程度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就可以说明问题。

团体辅导可以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向团体辅导中有一些根据职业理论设计的活动,使得团体成员能积极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潜在能力。例如,“我的岛屿计划”的理论依据是霍兰德职业生涯类型说,霍兰德根据其研究将绝大多数人分为六种类型:自然型、学术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每个人都是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结合。同样,霍兰德也将主要的职业分为六种大的类型,每个职业都是一种或几种类型的有机结合。通过本活动可使成员初步把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与对应的职业相匹配。“生涯幻游”通过在放松的情境下带领成员想象每个人未来10年的生活内容,并且通过自由作画的方式来表达,这一活动可使成员的职业生涯目标更加明确。“生涯拍卖活动”通过模拟人生选择,可以明确成员在生活中最为重视的价值观,了解自己最希望拥有的生活状态。在本研究中,团体成员在良好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生涯探索活动,对自身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实验组成员在生涯目标维度上的得分更是有了显著的提高。

团体辅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生涯决策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指一个人选择目标或职业时,会做出选择使得自己获得最高的报酬,并将损失降至最低。由于在团体辅导中,成员的自我认识更加清晰,分析了自己拥有的资源,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可使成员更容易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在本研究中,只有实验组的生涯决策得分显著提高,也就是说,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之后,被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与姜旭于2005年、张菊红于2011年进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形式,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雅罗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李敏,李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陈春辉.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1(12):113-115.

[3]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张菊红,杨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11(4):144-147.

[5]姜旭.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6]雷雯.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7]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