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经济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5:05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1

担负其相应的社会责任,讲究一定的社会效益。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无庸置疑,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和生产,企业应当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企业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如果失去了生产和创新功能,那么企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因此,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是搞好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争取为社会多纳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各个企业、经济实体愈加清晰其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当前有不少企业只片面强调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二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四是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五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润,企业主堕落成资本的奴隶,赚钱的机器。六是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七是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一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垄断企业,大量侵吞垄断利润,并极力排斥市场竞争。八是普遍缺少诚信,国有企业对国家缺少诚信,搞假破产逃避债务,民营企业通过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这些表现的共同特点就是只讲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近些年来这一思想,为流行,连《财富》和《福布斯》这样的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可见西方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总起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方面。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用这个标准来对照我们中国企业,可以看nip-多差距。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目标距离国际标准还差得很远。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做肯定是不可取的。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在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之外,更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公共影响和社会责任。我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经济效益提高,更多的老百姓开始关注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民生问题,也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若经济效益的获得要以社会效益为代价,就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

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中药老字号。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这是他们只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同仁堂把“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作为制药行业的职业道德,成为全体同仁堂人的必修课,突出了同仁堂的职业特色。抗非典期间,同仁堂向社会公开三项保证:保证质量、保证供应、保证不涨价。虽然赔了600多万元,却再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才是同仁堂长久不衰的秘诀。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也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生生死死,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它的后果。更主要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为了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兼顾,也可兼顾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来引导社会。比如:制定污水废气排放指标,限制噪音污染的时间等等。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要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尽快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

其次,企业本身要严格自律,把社会效益也当作足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紧环保的科技创新,不仅仅要把科技应用在提高经济效益上,还应该应用到社会效益的保护上。让企业不仅成为推动经济的力量,而且成为推动社会全而进步的主要力量。

再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完善健全有关社会效益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把社会效益纳入法制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保障社会效益随着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2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我国的体育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在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上,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受其思想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部门“等、靠、要”,体育经费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仍有27.5%的人认为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所以,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体育产业的内涵,这是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每一个研究体育产业的人不得不首先回答的问题。本文所讨论的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社会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

关于体育产业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发展公益性的体育事业运行方式,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享有法律规定获得利润的权利,按照法律规定交纳税赋,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入市场进行服务和相关产品的经营。把体育中的一些内容当作一项产业进行经营,是以市场为基础和依需求为基本前提的。体育产业的经营者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配置体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项目进行投资,成本核算,提供各类体育服务和相应的体育产品,才可能在体育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经营性是体育产业的基本特征。

二、体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1 体育经济效益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的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体育产品与任何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和区分。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应该归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2 体育社会效益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都具有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应该归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文化研究范畴。

3 体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

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的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是平等的,唯一区别的是所属的研究范畴不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的领域不同,其地位而不断变化。从微观角度,经济效益应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从宏观角度,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应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至于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三、微观领域研究二者的关系及地位变化

从微观角度去研究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确立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社会效益的思想观念。体育产业同其他产业企业一样,都是把经济效益当作企业的经营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自己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己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体育产品包括体育劳务与体育用品。体育产品即是商品,在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就必须遵循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在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主体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在此基础上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的体育需求,惟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政府与私人合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体投资兴办的一些职业俱乐部、商业化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占领市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新聘请外籍教练、运动员,购买本国优秀运动员,投资培养二、三梯队运动员,其目的当然是服务于长远的经济效益。

体育产品含有两种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认为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应该坚持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这种认识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从某种角度上讲,恰恰是因为它的社会价值和公益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使得体育的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如今,正因为有了体育劳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从而带动了广阔的市场消费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来说,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8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升到13亿美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达到16亿美元。

再拿发行体育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作为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我国自1994年3月起,截止到2002年底,已经顺

利发行数千亿元体育,除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249.70亿元,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保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要求,才能吸引更多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资基础。

四、宏观领域研究二者的关系及地位变化

从宏观角度研究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树立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体育产品按其不同的价值可分为职业体育产品和业余体育产品。业余体育产品作为体育产品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基础设施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我国体育法第41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这就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鼓励微观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利用税收等手段,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五、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取决于法制健全和国家宏观调控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3

2005年是“超级女声”取得空前成绩的一年。李宇春的异军突起让“超级女声”的影响力瞬间上升到国际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平民偶像能像李宇春这样如此神速地蹿红国际舞台。2006年的“超级女声”在做强做大“超女”品牌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驾齐驱,步步为赢。特别是面对2006年中国泛滥的电视选秀市场,“超级女声”依然凭借其稳固的市场占有率,良好的品牌影响力,独到的市场化运作,以及千百电视工作者集体智慧的节目策划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继续稳坐电视选秀节目和娱乐节目“龙头老大”的宝座。无论是“超级女声”品牌的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还没有哪一档选秀节目能够企及。

一、社会效益是前提

作为主办方的湖南卫视一直以来都是走在娱乐最前沿的省台,是娱乐界的领头羊,风向标。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能把一档娱乐选秀节日做到具有国际影响力,其商业操作、策划、包装等等,无疑都是成功的。但“超级女声”成功后所引发的严重跟风现象应当是湖南卫视最感头痛的事情。特别是“超级女声”的节目赛制被一大批选秀节目所克隆,很多类似电视选秀节目动不动就pK,a进B的晋级赛被广泛盗用。有些节目更加直接,连节目的程序都不去修改,而直接套用“超级女声”的操作模式。众多此类行为加剧了电视选秀节目的恶性竞争,同时也凸现了我国对于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健全。而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凸现了“超级女声”的优势。尤其是纯女性比赛和整体的比赛赛制、规则等方面,都是咱们中国电视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否则,也不会出现异常重视品牌保护的国际大型传媒机构要购买“超级女声”的电视节目制作模式和纯节目带的情况。

这里所要阐叙的媒介的社会效益,依我看来就是“超级女声”这个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了。试问,在社会影响力已经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还用得着发愁经济效益这等问题了吗?大量涌入的广告赞助商,争相的为能得到栏目的黄金时间段而拼得你死我活。在招商会上,一千万一千万的叫价争夺,那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然这幕后笑的最开怀的没过于湖南卫视以及天娱传媒了。姑且先不谈这些,总之,能满足受众的节目就是好节目。正如吴海荣说道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导致损害传媒的社会效益;满足受众的要求既是传媒社会效益的要求的基础。也是传媒经济效益的要求和基础;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产生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相反,正是二者相互统一的要求和基础”。超级女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湖南卫视能把一档娱乐节目在短短三年的时间早做到国际影响,其商业操作、策划等等,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

而这一娱乐节目之所以风驰电掣般的风靡华夏大地,引得无数男女高声尖叫,其中最主要打动大家的原因,应该就是一“超女精神”了。而它最具特点的体现就是:在时下年轻一代缺少信仰的时候,“超女”给了她们激励,激励她们勇于拼搏、自强不息,让每一个有梦想的女孩有了一个施展拳脚的空间,并让她们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我想唱歌可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如今,“超级女声”完全颠覆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给“超女”足够的表现空问,让自由歌唱成为精神焕发、积极进取的奏鸣曲。而每一个到“超级女声”舞台的人都是需要勇气的。从18岁到80岁,无论年龄差异多大,地域差异有多大,她们都在“超女”的舞台上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这应该也是21世纪的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就象每个人部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在“超级女声”舞台上,快乐是属于大家的,不管歌唱得怎么样,开心、快乐无疑是最重要的。可以说,“超级女声”是一场署名快乐的精神盛宴。当然,“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诚如今年年度总冠军“尚雯婕”的黑马传奇,所能映证的是:只有平凡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打拼出人生的精彩。

同样,站在“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位超女都是坚强的。面临一场场残酷的pK,她们用她们的坚强感染并激励了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坚强。

超女感动天下。“快乐中国,感动中国”,是湖南卫视的品牌宗旨。在这个“娱乐并营销着”的时代,大众早已开始了他们的狂欢,这种狂欢是自发的,不由自主的。生活中充满意趣,生活中充满向往,生活中充满欢乐,生活中充满微笑的意味。参加这个狂欢的不仅是大众,同样还要有商家,他们的“上帝”需要他们同样提供感动与快乐。

人的一生是在故事中度过的。故事的本质是要通过情节感动人心。在媒介经营当中注入戏剧性,将使其在必要的时候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突如其来或激动人心!“超级女声”

真正做到让粉丝们一次又次地在“pK故事”中被感动。每位超女都是粉丝们自己选出来的明星,都是一个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生动、感动人心的励志故事,这应该就是“超级女声”成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超女”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一起为“超女”呐喊助威的时候;当“超女”们走进聋哑学校,和聋哑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在湘南出现灾情的时候,“超女”们站在了公益舞台上,为灾区群众募捐的时候……太多的公益之举,让“超级女声”的意义又更加的深远了。

总之,能够让中国人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驰名品牌:能够让全世界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着名品牌。品牌的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也就越大,同时创收也就越来越可观了。由此,社会效益作为成功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

二、经济效益是基础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4

[关键词]生物质热解气化经济评价社会、环境效益

生物质,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的通称。生物质能是指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现今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能源、电力供应趋紧,而化石能源和核能贮量有限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有利于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是使生物质在控制氧含量条件下,通过高温热解气化将固体生物质转化成为主要含Co,H2,CH4,CnHm等可燃气体,用于工业发电、热电联产、液体燃料合成、居民集中供气、工业燃气锅炉、工业干燥和采暖供热等方面。将各种生物质能转化成为高品位气体燃料、电力或蒸汽,已经受到国内外政府和专家的广泛重视。

一、我国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概况

从80年代初开始,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生物质气化技术也日趋完善。我国自行研制的集中供气和户用气化炉产品已进入实用化试验及示范阶段,形成了多个系列的炉型,可满足多种物料的气化要求,在生产、生活用能、发电、干燥、供暖等领域得到利用。目前,我国已进入实用阶段的生物质气化装置种类较多,用途广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已应用或商品化的生物质热解气化炉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能源动力所的nD系列、HQ~280型生物质气化炉,以及10GF54生物质燃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

2.山东能源研究所的XFL系列生物质气化炉系统;

3.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GSQ~1100大型生物质气化系统和木粉循环流化床装置等。

近年来,已将煤气化技术引入到生物质气化方面来,如沸腾流化床技术可用在细粒状的生物质气化,克服了此类原料在固定床连续加料的困难,同时开发生物质流态化热化学转化制备生物燃气和固体产品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也被很多研究单位和高校重视,有关该项技术的实验研究也在进行中。

二、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了生物质能这一清洁、可再生能源,改变了传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具有重要的能源经济意义和突出的环境效益,能逐步改变我国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特别是为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提供清洁方便的能源,产生重要的影响。

1.经济评价

nD-600型生物质热解气化炉已批量生产,用于木材烘干。北京顺义京成木材厂使用三台气化炉,每台每窑可节省6400kg的木材,增收640元,全年烘干30窑,可节省(增收)19200元,提高劳动生产率2~3倍,缩短烘干周期一半以上,取得明显经济效益。10GF54生物质燃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节油率70%,全年节油5.7t,合8000多元,扣除成本,年节油效益6000余元,同时降低发电成本50%。GSQ-1100大型上吸式气化炉以及木粉循环流化床装置,投资回收期仅3个月左右,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民用燃气方面,若开展生物质热解气化集中供气,户均投资仅相当于城市煤气的三分之一,为户用沼气建设投资的2倍左右。

随着生物质流态化热化学转化制备生物燃气和固体产品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实施和推广应用,以秸秆、枝桠、木屑等为原料,利用农林废弃物制备生物燃气并联产生物质炭,主要产品为生物燃气,同时获得副产品生物质炭。如果将生物质燃气用于发电考虑,目前生物质资源价格情况,按照250元/t计算,生物质原料发电消耗为2kg/kwh,原料成本达到0.50元/kwh,发电成本较高,考虑人工工资、自身电力消耗、维修费用、管理费用、设备折旧费等,发电成本达到了0.62元/kwh,在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支持下,江苏省生物质电力上网价格为0.63元/kwh,因此将生物燃气用于发电运行利润微薄。然而,通过综合利用技术,发电所带来的副产品蒸汽和生物质炭,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在发电保本运行的情况下,按照规模5.0mw/h的实验工程计算,每年运行6000h,消耗原料10000t,可得到1500t生物质炭,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炭售价为1000元/t,共收入150万元/a,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弥补发电的利润不足。

2.社会、环境效益

我国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为生物质热解气化发电和热电联供,提供了资源保证。可以充分利用能量品位较低的生物质,减少能量品位较高的煤、油等的消耗,从而缓解化石资源带来的能源短缺的压力。从环境角度看,它能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

生物质能可广泛地用来生产电力,确保了国家电网电力供应安全。要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保障可靠的电力供应是必备的,但目前我国在电力供应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因而因地制宜的利用当地的生物质资源(秸秆、薪柴、谷壳和木屑等),建立分散、独立的离网或并网电站显得尤为重要。洁净的生物燃气还能合成多种化学燃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

生物质能属于清洁能源,有助于国家的环境建设和Co2与So2的减排。生物质的有害物质(硫和灰分等)含量仅为中质烟煤的十分之一左右,另外,生物质产生和能源利用过程所排放的Co2可纳入自然界碳循环,实现Co2零排放,是减少Co2的重要的途径。

生物质热解气化的研究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有助于提升我国生物质能源领域的技术研究水平,推动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对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实现循环经济良性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21世纪将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今后的能源发展格局,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掠夺式粗放模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资源,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三、结论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气化技术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缓解能源紧张、提高能源品位、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故大力开发生物质气化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

随着气化技术的成熟和完善,生物质气化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剑春:生物质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2(2)

[2]朱清时:生物质洁净能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钟浩谢建杨宗涛张无敌宋洪川: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1)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5

关键词:科学储粮仓效益

一、推广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家庭式农户储粮数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分布面积广、数量多,其中13个粮食主产区当年的农户储粮总量约占同期家庭式农户储粮总量的73%,因此主产区农户储粮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但在现实中,由于鼠害、虫咬、霉变等问题,造成家庭式储粮平均损失在8%左右,全国年均损失达到400亿斤。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成为重灾区,年均损失率约为10.2%。在农户所储存的粮食中,玉米的损失最为严重,损失率达到了11%。以吉林省为例,在未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之前,农户多以玉米楼子、玉米栈子等工具以及采用地趴等方式储存粮食,年均粮食损耗达到40亿斤。

东北三省的相关历史数据显示,2008年4月东北三省因天气原因以及农户不良的储粮方式,导致玉米霉变损失达到25亿斤以上,农户损失严重。由此可见,农户科学储粮仓的推广迫在眉睫。

在“十一五”期间,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选取了部分省份作为示范区域,科学储粮初见成效。但其所投入的资金有限,覆盖的储粮农户范围小、数量少,未能形成大规模效应。

二、政策的可操作性

在推行《“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之前,国家粮食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十一五”期间即开始启动农户科学储粮工程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投入中央补贴资金7.06亿元,帮助近200万个农户安装了新型的储粮设施,此批粮仓的投入在粮食减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农户科学储粮的技术方面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中,各方面均汲取了前期项目的经验。技术方面,在“十一五”农户科学储粮工程落实期间,技术部门根据各地区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粮食作物特点,设计了多种储粮仓型,例如东北地区的钢骨架矩形仓、华北地区的圆形彩钢板组合仓等,在“十二五”期间,各地区粮食科学研究院根据原有粮仓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改良,更凸显了粮仓的耐用、方便等特点。项目组建方面,粮仓项目由各地区粮食局主导采取公平、公证、公开的招投标采购方式,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支持并提供国家资金免除税收优惠政策,由粮食科院研究院等专业部门对企业提供的粮仓质量进行监督,实现了粮仓产业化供给,保证了《“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落实期间项目的稳步推进。

三、经济效益

中央在“十一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财政能力、粮食产量和农户的积极性,计划在2011-2015年再次按照一户一套的原则,投入资金93.4亿元,为800万农户配备科学储粮设施。

按照前期粮食减损程度测算,农户自储粮的损失率能够由10%左右降至2%以下,平均降幅达到8%。单独从减损增收方面来看,按照规划覆盖区域的平均水平测算,每年总体因鼠害、虫咬、霉变等问题造成的粮食损失可减少21亿斤,按照粮仓使用寿命为10年进行测算,规划执行和延续期间能够降低损失约为210亿斤,实际可视为增产210亿斤。粮食价格按照每斤1元计算,可减少农户损失约为210亿元。

以吉林省为例,每套粮仓价格为4000元,其中中央投资30%、省级配套30%、市县财政和农户自筹资金比例为40%,按照各市县财政资金能力不同,农户购买粮仓的价格为900-1600元。粮仓可储存粮食2万斤,干粮每斤可多卖2分钱,因此每年可多卖400元,使用粮仓降耗8%(每斤玉米1元),全年可降低损失1600元,以上两项即可为农户每年增收2000元,因此农户在粮仓购买当年即可收回成本。与此同时,国储粮中干粮的比例将有所增加,为国家节约的烘干用煤电费用、减排二氧化碳的环保费用以及库存管理费用等综合成本每年可达到1200元以上。总体来看,一套使用期限为10年的粮仓,可为国家和农户增加收入3.2万元。

四、社会效益

(一)科学储粮意识提高

从时间上来看“十二五”规划实施即将结束,随着项目的推进,农户在使用科学储粮仓的过程中了解到了科学储粮为自身带来的益处,因此农户的科学储粮意识逐步提高,粮仓的推广形式逐渐由政府主导宣传转变为农户主动报名购买。科学储粮仓的外形美观、坚固耐用,在为农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从整体上提升了农村的环境形象。

(二)储备干粮节能减排

经初步测算,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实施的5年中,将减少化肥使用量为7.5万吨,能够减少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以及水源污染等问题。在东北地区,还将降低因处理高水分粮食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储藏。

(三)保证粮食安全供给

大范围推广和实用农户科学储粮仓等同于再造“无形粮田”。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储备安全一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国家粮食安全已上升为各届中央政府所应研讨的战略问题,降低粮食损失、提高粮食质量,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国家粮食安全隐患。

在《“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的推广过程中,政府主导、企业执行、人民受益的模式已基本形成,此模式可复制到其他关乎国计民生领域,其示范效应为其他行业安全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6

为了积极稳妥地做好1998年企业工效挂钩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审核1998年工效挂钩方案

1.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新挂钩企业一般以上年财务决算数为基数。1998年以前已挂钩企业以上年计提工资的经济效益数为基数。调整因素包括:

(1)列入国家计划新建扩建项目移交生产后增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应参照同行业或该企业人均效益水平,合理核增挂钩的经济效益基数。

(2)跨单位成建制划入划出,原则上按上年决算数调整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2.工资总额基数

新挂钩企业,原则上以上年上报国家统计局工资总额年报数为基数。1998年以前已挂钩企业,以上年工资清算应提取的工资总额为基础核定。调整因素包括:

(1)核增企业上年计划内接收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成建制划入增人、列入国家计划的新建扩建项目移交生产后增加人员的工资。

(2)核减新挂钩企业一次性补发以前年度工资、各种不合理的工资性支出及已挂钩企业成建制划出人员的工资。

3.挂钩浮动比例

根据企业人均税利率、工资税利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确定,原则上控制在1:0.7以内。实行工资与经济效益总挂钩的部门,挂钩总浮动比例控制在1:0.75以内。对工资水平高、增长快的垄断行业和特殊行业(企业)要适当调低挂钩浮动比例。

对实行复合指标挂钩、单一实物(工作)量指标挂钩的企业,要视其工资水平及经济效益情况,适当调整挂钩经济效益指标、挂钩指标权数、挂钩浮动比例。

二、加强对企业的工资管理,完善工效挂钩办法

1.继续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作为挂钩企业提取新增效益工资的否定指标。未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的,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资。

2.国家对企业的工资管理将逐步由工资总量的调控向工资水平调控转变。有条件的地区、部门可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人均工资与人均经济效益挂钩的试点。

3.对有条件的亏损企业要实行工资总额与减亏指标挂钩办法。企业不得因提取新增效益工资使亏损超过上年实际数。

4.要加强对挂钩企业的管理,除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以外,不得再以其他形式在成本中列支任何工资性项目。挂钩企业的所有增资,均应由效益工资列支。

5.对企业新增效益工资的提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新增效益工资相当于工资总额基数10%以内(含10%)的部分可以全部提取;10-25%(含25%)的部分最高提取50%;25-40%(含40%)部分最高提取30%;40%以上部分最高只能提取10%。

三、审批程序和工作要求

1.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规定和各部门、总公司、企业集团的调整情况,对中央直属企业继续实行分级管理,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核各部门、总公司、企业集团的工效总挂钩方案,部门、总公司、企业集团负责审核所属企业的挂钩方案;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企业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1998年工效挂钩方案暂按原上报和审批程序办理。

2.外经贸行业的工效挂钩办法,应按本通知和《劳动部、财政部、外经贸部关于印发〈外贸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通知》(劳部发〔1997〕235号文)的规定执行。

3.对从企业中整体剥离出去组成独立核算单位的多种经营企业要从原挂钩范围中分离出去,予以规范;要按减少的人数适当调整原经济效益基数和工资总额基数。

4.企业应认真编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方案,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应对有关数据进行复核、抽查,对虚报、瞒报等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5.中央直属企业的工效挂钩方案应于1998年10月底以前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批。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新形势下;图书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F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88-02

引言

知R改变命运,科技带来进步。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储存和搜集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营造了较强的文化氛围。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需求,图书馆要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图书馆改革中的关键。因此,笔者对图书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怎样更好进行效益提升展开科学分析,为建设现代化图书馆提供理论支持。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解读

1.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所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一些资源的投入与所获得的成果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投入成本和获取效益之间的比值。这种经济效益可以作为图书馆自身发展和运营的资本支持,比如日常的设备购买、管理投入、人员成本、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支出。

2.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组成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经济效益,另一部分是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利用管理过程中的相关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高效利用,然后以服务的方式获取一定的货币收入[1]。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在运营的过程中通过研发一些新的服务项目、扩充一些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并使之服务于社会,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产生一定的价值。无论是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间接经济效益,都可以促进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图书馆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

图书馆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图书馆获取经济效益的模式是依靠增加文献资源的数量、种类,针对性进行文献资源的服务,改变检索流程使服务更快捷,设置一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等等方式来获取经济效益的。但是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完全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机构,而是要尽量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文献,保证所提供的文献资源丰富、实用、准确,保证服务过程方便快捷,以读者利益为核心。

(二)图书馆社会效益解读

1.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含义

图书馆是一个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文化知识、提升社会文化氛围和提供相关阅读服务的平台。建立的本质就是为了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知识使用价值的高效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通过特定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可以促进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比如减少社会问题、提升国民素质等。

2.图书馆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分析,图书馆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有两方面。第一是图书馆可以通过为读者提供文献和电子资料的方式,使读者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然后利用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管理、科研、投资等等方面的使用转化,利用这种转化来创造财富。其所创造的财富是可以进行计算的,但是图书馆的具体作用是难以计量的,属于一种显性的效益。第二是图书馆通过自身的特性形成一种很强的文化氛围,并对精神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这也增强了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属于一种隐性的效益。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效益都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3.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主要表现方式

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表现的主要方式就是针对性和广泛性。所谓针对性就是图书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对不同需求的读者进行不同知识资料的搜集,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模式,增强了服务的实效性。广泛性就是图书馆文献和信息储量丰富,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服务范围较广,使资源得到共享,这就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地位。

二、图书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联性

(一)图书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产生可以营造良性的阅读氛围,增加读者的数量,这样一来图书馆就可以通过服务获取更多的资金收入,然后再将这些收入运用到图书馆建设当中提升服务质量,加大信息的搜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搜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将其有效应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经济效益定位于社会效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新形势下的图书馆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特性,从资源的获取、服务、更新、利用等方面来提升,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争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来提升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但是,无论怎样,图书馆都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公益机构,经济效益必须包含在社会效益之内。

(二)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效益可以加强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在实际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例如,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来增强文化知识传播和图书馆的知名度,提高大家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识[2]。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图书馆获取了具有价值的信息,产生了实际的收益,才会与图书馆之间产生更多的业务往来,增加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所以说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影响重大。

(三)图书馆经济效益是增强社会效益的前提

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济收入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资金支持,那么就无法进行相关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比如,管理软件研发、信息搜集、网站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只有这些方面有了提升才能使图书馆更好服务于社会,否则将无法产生较大社会效益,也没有能力举办公益活动和进行文化宣传。

三、新时期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社会效益,将其作为发展的基础部分

图书馆要以公益为主,这一服务性质是不能改变的。图书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一旦二者之间发生分歧,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尤其是当前,在市场化经济氛围的影响下,很多图书馆都开始施行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企业化运营模式,虽然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改变了图书馆服务的本质,使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定位发生了变化。

(二)在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要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路线

传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相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难以满足图书馆自身发展。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必须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路线,用经济效益来加强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社会效益,与此同时,用社会效益来促进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提升,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这一过程,不能完全的依靠国家的支持,要学会自主、自强、自立,减少财政负担,提高工作热情,从压力中寻找动力。

四、提升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方法

(一)图书馆要建立与时展要结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首先,要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馆要建立一种适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的管理制度,制度在制定时可以借鉴一些运作模式较为科学的图书馆,聘请一些专业于制度制定的专家和服务公司,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建立,来促进效益提升。其次是国家对图书馆的管理。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建设的管理,无论是资金上的支持,还是重视程度和相应的政策都要以加强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为主。再次是鼓励创新。图书馆要多进行意见征集,了解读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增强服务质量,提升效益,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政策,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走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路线

图书馆要想提高效益就必须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融合,无论是精神文化方面还是知识、信息的需求方面[3]。首先,建立智能化的运作模式。引进一些高科技的软件进行文献的搜集和管理,研发一些便于人们阅读的系统,消除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时性的服务,这样一来,效益自然会得到提升。其次,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增强信息量。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一定要有价值而且要真实和准确。再次,图书馆的相关系统和平台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如果一些信息和资源被窃取,就会导致原本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服务收益减少,因此要建立保护和预警机制,提升管控能力。

(三)加强公益活动的组织和服务项目的开发

首先,图书馆要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大家对图书馆现实价值的认识。比如,建立公益阅读日,大家可以免费阅读,通过宣传,让大家掌握一些对电子系统操作的流程和技术,开展一些赠书活动等等,这都会增强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其次,图书馆要多开发一些服务项目,合理的进行相关服务的收费,比如,根据读者的需求,实现所需信息的预定,然后由图书馆去进行相关资源的搜集,在提供给读者,增加经济效益。再次,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图书馆要建立一些个性化的服务,与时代的理念相融合,比如,建立个人的阅读空间小屋、阅读平台的界面设置新颖有特色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具有针对性,这样就会提升业务量。

结语

新形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机构,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去改变原有的服务模式,合理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注重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实现针对性、科学性、快捷性的服务,将网络图书与纸质图书相结合,拓展阅读空间,建立优质的文化平台。

参考文献:

[1]刘云霞.新形势下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J].企业导报,2013,(12):26-27.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图书馆;经济效益;特点;内涵;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空前繁荣,在较好的经济环境下,对文化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众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图书馆在新形式下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性机构,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不能忽视。

1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内涵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是指进行图书管理正常活动过程中的消耗与图书馆在此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之比,其评价标准在于图书馆满足社会及相关用户的需求,以及图书馆投入与产生实际效果的程度。在经济效益内涵方面,针对图书馆的有三个要素:其一,投入。经济效益的基础是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也就是在图书馆发展和维护过程中投入的所有资源。其二,产出。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投入产生的实际结果,包含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馆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图书信息收集、加工、开发以及在进行相关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其三,效果。效果也就是对经济效益检验的指标,是图书馆通过投入,实施功能服务,在过程中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可以得到读者的满意。只有图书馆的实际运营中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构建三要素之间的互补管理和联动作用,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长足提升。

2新时期经济效益内涵在图书馆运营中的特点

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文化信息外,图书馆理还需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提供多种检索工具,检索工具作为图书馆的有形物质是图书馆的重要产出。但是,由于图书馆的社会服务的定位,图书馆的各种产出多数不能进入流通领域,不能作为商品估算其价值。因而,图书馆的各种产出不能直接体现在其产出物质之中,更多的体现在一般劳动过程中。新时期下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2.1隐蔽性特点

由于图书馆产出的物质形态的特殊性,其价值不能在其产品中直接体现,不能以商品价值来直接衡量,而是通过图书馆的投入与产出效果之间的比例来呈现的,包含了通过图书馆的服务,读者能够从中而得到的实际效益,所以,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2.2具有社会性特点

图书馆经济效益要求其劳动成果通过读者的满意度来评价,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社会性与经济性的统一,通过图书馆员的劳动消耗与产生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对比所呈现,而实际效果是具有极大社会性的,特别是现阶段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在其运营过程中必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性。

2.3形式的复杂性特点

图书馆社会实施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在提供信息服务时连同信息一起传递给读者,通过读者的满意度以及获得的信息帮助成效体现出来。由于图书馆的经济因素一方面不能用商品衡量,另一方面经济效益涉及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涉及到对应的服务对象的精神层面,因而经济效益具有形式上的复杂性。

3新时代下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现状

图书馆一直以来注重的是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在进行社会服务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呈现,特别是国有性质的各类图书馆,拿着财政支持,对经济效益的诉求较低。当前图书馆追求的是馆藏数量,而非质量,通过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图书馆的好坏,图书馆相关工作没有社会分析,没有行业调查,只有一味的增加馆藏,不考虑图书利用率,没有成本控制,经济效益无法体现。通过对现阶段图书馆工作实施效果的分析,在经济为主的社会下,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有以下特点。首先,轻视经济效益。图书馆在极大化社会效益的同时,需要与经济社会同步,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协调好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图书馆一方面注重馆内藏书增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并不考虑馆内藏书带来读者的变化,只是单纯的为了提升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不要说经济效益了。这样的经营理念与现阶段经济社会格格不入,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具有社会性的图书馆工作也不能,必须与社会同步发展,不能只是重视数量的增加,还应该考虑提升社会效益,并同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社会效益止步不前,经济效益重视程度有限。其次,经济效益难于评价。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发展、经费的计划。图书馆的发展计划,实施管理必须与实际投入相对应,如何确定投入效果以及后续计划均与阶段内的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测评的难度。目前,多数图书馆没有经济效益的测评体系,只有工作的绩效考评,或者是图书馆整体的考评。因而,要研究新形式下图书馆的评价方式及标准,为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参考是当务之急。最后,管理理念的落后。图书馆人员流动性小,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只是片面追求馆藏数量的增加,没有注重管理理念的学习,经营观点需要与时代同步,然而现实却是管理观点落后,没有体制的创新。

4新形势下提升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策略

4.1要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提升,需要在成本上思考出路

通过资源共享,建立资源流通通道,提高信息流动效率,强化知识结构,提升图书利用效率,这是现阶段提升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作为公共服务平台,首先需要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图书馆电子借阅平台,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共享电子文献资料,在降低投入的同时,提升图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4.2提升宣传推广,加强用户教育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体现在读者反馈中,图书馆有责任通过提升宣传工作,增加图书馆的受众群,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认识图书馆,进入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才有提升的基础。同时,需要加强对用户的教育,提升图书馆使用技巧,增加图书馆使用效率和效果。

4.3提供个,建立馆藏特色

在新形式下,图书馆需要从市场出发,分析用户需求,以此为图书馆发展基础,建立信息服务定制化服务,创建全新服务理念,以个为出发点,深化服务质量和层次,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机会,经济效益的提升不再难于实现。

5总结

时代在变,图书馆工作也需要与时代同步,通过加强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社会效益提升的同时强化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图书馆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路保安,马明霞.数字图书馆理经济效益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0(01).

[2]张东华.图书馆经济效益初探[J].网络财富,2008(04).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法基本原则关系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后,包括法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讨日趋深入。就经济法领域而言,许多经济法学者将研究目标转向了经济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问题上,但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的研究还未深入展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深入研究两者关系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有助于将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推动经济法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1]

二、我国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构成的理论分歧

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学者们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存在着很大分歧。国家干预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有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适度干预、社会本位、经济民主、经济公平、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七大原则。[2]国家调节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有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两大原则。[3]经济管理和市场运行经济法论认为有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和责权利效相统一三大原则。[4]而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更提出了有经济法主体利益协调和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法定两项新的原则。[5]

以上论述各有其合理之处,但有的不是法的原则,有的不是经济法特有的原则,有的只是具体原则而非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本质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用来指导经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对整个经济法内容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这表明经济法基本原则需要反映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适度干预的本质属性,需要具备明确的导向性,以及大体体现和适应经济法体系中所有法律和法规的本质要求。所以,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为: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经济民主和经济法治原则、社会本位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

经济法的最基本原则应该是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和兼顾各方经济利益,即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全部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归宿,同时也是国家加强经济立法所要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目标。无论是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法,还是社会分配调控法都要把促进和保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摆在首位。经济法追求的公平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社会总体公平要求绝大多数个体和团体间必须公平。目前,影响经济公平的因素很多,如行政干预、权力经济、分配不公、价格体制不健全、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要克服这些因素,就需要把实现经济公平作为重要原则。[6]

(二)经济民主和经济法治原则

“经济民主”是作为经济高度集中的对立物而存在的。经济民主不仅与国家行政权、国家所有权、企业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劳动者的民主参与权以及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紧密相关,同时,这些权利本身就是经济民主实现的法律形式。经济法治即国家干预本国经济运行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即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法主体的行为、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后果都要以法律的规定为基准。现在,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战略。而经济是国家的命脉,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应加强依法治理,用法来规范经济领域活动者的行为,维护国家经济秩序。鉴于经济法治的重要性,经济法治原则应该成为经济法的重要原则。

(三)社会本位原则

社会本位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本位思想。社会公共利益满足程度是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市场的运行和社会分配行为紧密联系的。经济法把社会本位作为调整原则表明,经济法在对产业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产品质量控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进行调整时,要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与此同时,任何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行为时,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否则,也是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背离。[7]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一项要求经济发展的公平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相统一,个体与整体、当代与后世的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经济法基本准则,它反映了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人力和产业的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和价值取向。作为社会本位法,经济法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价值理念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范畴之中,做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鉴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这样可使经济法在调整社会经济关系时,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应有的高度,从而有意识地通过相应的健全、完备的经济法律、法规加以遏制。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关系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就要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这又是经济法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经济法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正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效益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便是和谐,单纯的追求效益或公平都不是经济法的追求目标,和谐才是经济法所追求的主导价值。[8]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达到最佳结合点即和谐。效益和公平之间存在矛盾,社会调节的结果会使收益者的实际收入减少从而有可能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而带来某些效益的损失。但两者也相互促进,机会均等、贡献和收获对称必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效益的提高,效益的提高必然带来财富的增加,又有助于经济公平进一步实现。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同时兼顾各方经济利益。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诸如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城乡收入差距、贫富两极分化等种种有失公平的现象。在今后一个时期,都需要经济法在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指导下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民主和经济法治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经济民主打破了信息不对称,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的利益侵害,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使企业真正拥有作为法人应有的权利,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公平与效益的统一,促进效益的提高。经济民主协调了国家、经营者、劳动者的关系,平衡了三方的经济利益,使经济法主体的权、责、利、义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只有把经济民主原则落到实处,才能形成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而这正是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事务,能够有效治理国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依法治国反映在经济领域即国家干预本国经济运行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加强市场监管,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改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防止或消除经济中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都需要经济法发挥其作用。坚持贯彻经济法治原则,全面加强经济法的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9]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本位原则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解以人为本理念必须与更高层次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对社会负责,亦即都必须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负责,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好和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经济法的社会本位,要求在经济法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经济活动、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中,时时处处以社会利益和平衡协调为先,竭力促进私人与私人、私人与国家的合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并按社会化之内在要求,促进公有制及其经济关系和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不难看出,社会本位原则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进一步落实,而其处处体现出的“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对社会共同尽责”等字眼,更是与和谐社会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精神不谋而合。[10]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和追求的正是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它强调的不仅仅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为本位,涵盖了经济、人口、环境、科技、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则必须在经济法的完善中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须和谐同步发展;在关注社会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的需要的同时协调和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平衡各地区、各行业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宏观上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平衡发展。经济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之一均有如下体现:在生态持续发展方面,环境保护法等部门法律的制定实施均以促进生态持续发展为己任;在人力持续发展方面,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产业持续发展方面,产业结构调节法建立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促进经济的协调及持续的发展。[11]

[参考文献]

[1][9]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6][7]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漆多俊.经济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10]杨紫煊.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J].中国经济法网,2005.12.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10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生产要素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列举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种种误区,在此基础上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作了分析。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一直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利润增减等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经济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明经营效果是“盈利”或“亏损”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即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则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上。

2.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好坏。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消耗大,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多,而劳动消耗又少,则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寡等同于经济效益高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越好。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增加产品数量,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采用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尤其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4.企业规模大小等同于其经济效益好坏。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多,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不能适销对路,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规模适度,经营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自然也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同于经济效益优劣。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劳动的消耗,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

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核传统生产要素,设备、原材料、资金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之间的对比关系。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和我们自身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大自然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