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十篇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十篇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7:18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大学生就业定量分析

applicationofaHpintheemploymentprospectsofCollegeStudents

LiUwei,XUeDongmei

(Jilin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Jilin,Jilin132000)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collegestudentsincreaseeveryyear,employmentofcollegestudentshasbecomethefocusofattention,thepaperbytakingquestionnairesaHpfactorsaffectingtheemploymentprospectsfor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collegeofuniversitygraduates,theresultinganalysistheresultsprovidesomeusefulreferenceinformationonthedirectionof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andschooleducationreform.

KeywordsaHp;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quantitativeanalysis

0引言

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复杂,工作难找,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难,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个很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经调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在因素如下:一是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①②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从数量与结构的关系看,结构性失衡加剧和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第二,选材要求高: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材”上要求有至少一到两年的工作经验,这就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第三,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③④⑤第四,普遍应届生就业岗位初始薪酬低,低于应届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的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此外,大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少,一些虚假广告铺天盖地,许多大学生由于害怕被骗,错过了很多信息渠道。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个人的属性,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本文将以上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因素归结为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实际能力及个人的就业态度。应用层析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运用层次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

1.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处理,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大方面因素及其诸多指标,层次分析结构划分如下:第一层(目标层):大学生就业前景a;第二层(a下设判断/指标层):学校因素B1,社会因素B2,个人能力B3,个人就业态度B4;第三层:B1下设四个指标:学校就业指导情况C11,学校知名度C12,学校专业设置C13,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尺度的吻合程度C14;B2下设三个指标,家庭背景C21,市场对人才的需求C22,区域因素C23;B3下设四个指标,个人属性C31,专业知识技能C32,个人实践和应聘能力C33,社会交往能力C34;B4下设三个指标,就业准备C41,就业行动积极性C42,就业观念C43。

1.2构造判断矩阵

我们用9级判断尺度法将比较判断定量化,规定用1、3、5、7、9分别表示根据经验判断,要素i与要素j相比:同等重要、比较重要、重要、很重要、极重要,而2、4、6、8表示上述两判断级之间的折中值。⑥以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能力、个人对就业的态度来测定指标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对这四个指标两两比较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判断矩阵a-B

1.3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的计算⑦

运用求和法近似计算特征向量。步骤如下:(1)将判断矩阵按列归一化,即=/;(2)按行求和,即=;(3)归一化处理计算出,如表2。

表2相对重要程度表

所以,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能力、个人对就业态度四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12、0.26、0.55、0.07。

1.4一致性检验

通过一致性检验,求特征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

求得最大特征值=(+++)=4.012。

一致性检验有:===0.004。

表3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得到=0.89(表3)。

故==0.0045

1.5计算各方面指标分别在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能力、个人对就业的态度的权重

表4学校因素的各个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的判断矩阵

表5社会因素的各个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的判断矩阵

表6个人能力因素的各个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的判断矩阵

表7个人就业态度因素的各个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的判断矩阵

同理可以得出: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能力,个人对就业的态度各个方面具体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分析中所占的权重,分别如表4、表5、表6、表7所示。

1.6大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因素的层次总排序

经过对针对每个准则的子准则进行排序和一致性计算得到的各个准则层的总权重如表8。

表8各准则层、子准则层权重一览表

根据以上分析,C41个人的就业准备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占的权重最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到C32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次要原因。

2结束语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四个方面(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的能力、个人对就业的态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客观的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当然,分析结论的准确性也与我们调查的数据的客观性有关,并且层次分析法的一致性检验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合理性。

注释

①刘巍,李思晴.基于结构方程的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30(9):113-117.

②李彬.中国高校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城镇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6):27-37.

③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82-89.

④张宏远,杨森,徐永其.论金融危机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i):268.

⑤赖德胜.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2012)[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环境心理学课程引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04-0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而这些挑战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现代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是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高级人才的基础阶段。因此建立完善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从业能力以及理论研究水平,关系到该学科的未来发展,从而解决社会需求量增长和专业人才培养输出欠缺的不平衡矛盾。

1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Landscapearchitecture),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立。在我国,正式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显著教育成就的同时,由于风景园林学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中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学术地位大大降低,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大多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名义下进行,内容与名称严重不符,导致无法与国际同学科接轨,造成学术思想混乱,而风景园林分属不同学科门类,学科门户之见和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影响构建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时存在盲目和局限等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要求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如上述日益凸显的学科发展问题及社会关注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此做出了重要调整,在已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显示,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列入一级学科,这一调整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风景园林教育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已有184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业界人士纷纷呼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在协调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

1.1现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渊先生对于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所划分的层次进行构建。其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2]。其中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史等,而这些课程占了本科专业教育的绝大多数课时;以“城市绿化”为专业教育的并行侧重点,主要开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以“大地景观规划”为本科专业教育提升,主要开设风景名胜区规划等一系类的拓展课程,但是这个层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学课时以及课程体系的限制,没有构建出完整的体系和教育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宏观研究内容及方向把握不准确。而“大地景观规划”是学科应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是学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其任务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从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发展策略来解决当下人地关系失衡、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现行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正是由于认识到风景园林业务范围已从原来单纯的规划设计转换为保护利用、恢复更新等发展研究趋势,最经几年在一些风景园林专业院系中出现了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课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场地认识和分析”相关的介绍、体验类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更趋于完善,从而使得设计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2课程体系中引入“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为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实就风景园林目前的发展趋势,溯其根本,就是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园林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回答有若干种,但是有一种最具代表性――是“为了寻求某种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变化?”肯定是要满足某种需求,那么“是谁的需求?”这个答案唯一,即为“人的需求”。因此经过这样一个设计反思的过程,即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园林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而这个过程是要建立在对场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知识的宏观把控,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的微观方法,才能促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此从课程体系完善的角度考虑,将“环境心理学”引入,是对专业设计过程培养最好的补充和铺垫。而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应用型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大众行为角度,探索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发展。在人与环境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从大众行为和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对现代景观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图1所示)。

1.3“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应用

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激发了景观设计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设计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实现设计环境的最优化,为很多细节提供了设计理论和依据。将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解决了许多除设计因素之外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观影响。

就目前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现状,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及其对园林设计的一些影响,如由almoFarina和andrea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三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生态假设理论;再如Jadertolja和ClaraCardia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影响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和空间说明。二是研究大众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截取相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园设计以及扬.盖尔对于如何使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支持或引导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观中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理论研究,将重点投射在运用国外的研究理论,在具体设计中加以改进和完善。综合国内外的综合研究成果,现在的景观设计重点是关注景观与人的相互影响和关系,而非景观本身,这是环境心理学带给景观专业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环境认知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人际距离――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对景观场所设计的影响;个人气泡、领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园林景观体验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对园林景观的影响都将成为每一个专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4]。正如彼德.沃克所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如同一个编剧,如果他的景观设计得好,那么每个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剧目中的演员,尽职尽责地演着编剧为他导的剧”,由此可见,如果掌握了大众行为中所蕴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观设计作品的使用频率和社会评价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对景观使用者的控制从无序走向可控化。

2“环境心理学”课程缺失对专业培养的影响

在现行的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作为设计根本和前提的“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并没有相应课程的讲授,只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涉及到具体设计内容时,浅显地分析下此类型园林项目对适用人群该如何进行考虑,但是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虽然设计到心理相关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心理学范畴较宽泛,讲授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针对园林专业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使学生感觉所学无多大用处,因此造成学生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由于“环境心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层研究,因此只把这方面的知识仅作为一门园林专业基础课上分散讲授的内容,一方面难以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这类知识在相关设计中得实用度大大下降。

2.1导致设计目标不明确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盲目拼凑、目标不明确,缺少对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场地功能的考虑,最终使方案的认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无论是设计那一种类型的园林绿地,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虑,不仅要满足各类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过一系列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分析来充分展示景观对人的吸引力,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只有这样,设计的内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标的实现某种使用需求。

2.2对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任课老师在布置“园林规划设计”或者“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不同设计作业时,虽然一再强调学生要对整个地块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提倡人性化设计,但是学生仍然感觉对此要求无从下手。因此,作为讲授者,应该改变枯燥的纯理论教学,试着引导学生以一个景观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从景观认知过程及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等多重角度,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导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大众行为与景观的关系,不断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实用、舒适性。

2.3引发对传统设计程序的反思

我们现在做设计,一般采用直线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从解读任务书完成设计纲要,确定设计方法和内容,再到最终的设计实施,全程建立在设计师在独立思想之上,没有使用者的参与。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合理的设计程序应该是环形设计程序(如图3所示):通过对设计纲要的理解从而预测出设计目的,或者说是设计构想、意图或假设,然后通过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对这种设计意图进行恰当的表达,至此是没有使用者的参与的,与传统设计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设计实施之后,新加入一个设计环节,就是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使用后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验证当初的设计预测是否准确,如果条件容许甚至对方案进行合理修改,可以说这个过程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参考信息。这种环形模式使我们的设计更趋于完善,提高了景观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景观的认同程度,这种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续性设计发展之路。

3“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引入

针对当前的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环境心理学”课程应作为当前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先行课程,起到普及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和具体方法的作用。同时,为了避免纯理论讲授的单调枯燥,本门课程可以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景观认知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各种设计信息和参照依据,从而为核心课程的开展铺垫合理化设计的理念。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由认识人的基本行为开始、在认识交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了解景观行为的空间构成、从景观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观认同度、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调查作业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课程答题的建设构想(如表1所示)。

4结语

约翰.波特曼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得因素融汇到设计中去,我讲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感应力,这样,我就能创造出一种为人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和谐环境。”这个和谐环境就是人们所期盼的完美空间,也是园林设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园林景观设计溯其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创造出人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生产环境,而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往往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评判园林设计成果的好坏,不能仅仅以美观、实用为唯一标准,而是要换位思考,以使用者的身份去感受景观的作用[7]。由于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景观的认知也存在差异,这也就是说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人性化的设计,这也就回归到了现在风景园林专业培养人才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以人性化的设计,实现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渴望,这是对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要求,更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3-5.

[2]张善峰,许大为.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场地认识与分析”课程的引入[J].高等农业教育,2010,7(7):49-52.

[3]孙雪芳,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4):162-165.

[4]张溪明.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5):349-351.

[5]李允菲.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3-137.

[6]徐岩岩,牛海珍.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对其研究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09(4):115-116.

[7]冯茜茜.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思维的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6(2):36-37.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3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现状

“专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首次提出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1]o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的内涵、测量维度等方面。专业认同的内涵很广泛。王顶明认为专业认同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概念,学习者在与其他参与者互动的过程中,会因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专业的看法%官春兰等人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认可、接收、喜欢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愿意将专业或相关职业作为个人终生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在对测量维度的研究方面,白凯等人认为学科认同由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个维度构成邱宏亮等人认为导游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和职业发展等5个维度气徐帅等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和专业期望5个维度。

综上所述,对专业认同内涵的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对测量维度的研究上基本可概括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从研究对象上看,相对比较广泛,对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等的专业认同均有研究,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做进一步的深人研究,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二)研究假设

在上述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借鉴了白凯等人的测量维度的设计,以及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对于维度的设计,再结合现实的情况,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划分为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职业偏见等7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含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职业偏见。

二、研究设计

为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笔者于2014年10月至12月期间,对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査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依据上述假设的七个维度,设计了23道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为五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专业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其中龙岩学院105份,三明学院90份,厦门理工学院70份,武夷学院85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26份,其中龙岩学院102份’三明学院85份,厦门理工学院62份,武夷学院77份,有效率达到93%,符合要求。其中,男生72名,占22%;女生278名,占78%。从性别看,男女生数量差距较大,原因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从总体来说女生要比男生多。

三、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使用SpSS21.0进行题项纯化,标准如下:(1)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值小于0.4且删除题项后内部一致性^系数反而变大者删除;(2)旋转后因子载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4者删除吒23个题项删除了10项,对剩下13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3个题项的Kmo检验统计量的值为0.87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1271.770,Sig值为0.000,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

其次使用SpSS21.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前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363%,符合要求,可以提取。第一个公因子包括“专业将来很赚钱”、“专业将来很吃香”、“专业前景好”、“家人对本专业的支持”,可以归结为“专业前景”;第二个公因子包括“总体学习氛围很好”、“和专业师生一起有归属感”、“旅游业很规范”、“按照专业要求规范发展”、“就职于旅行社、酒店等服务型企业”,可以归结为“专业归属与发展”;第三个公因子包括“教材有利于学习”、“课程设置合理”、“专业实习安排合理”、“老师的授课能学到很多”,可以归结为“专业教学”。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3个公因子,并分别命名为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专业教学,但这三个公因子是否能够代表该测量模型,则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即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这里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因此,利用amoS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

认同测量模型通过检验,具体说明如下。

1.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采用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来进行验证。一般而言,组合信度的值在0.6以上就说明该模型通过信度检验'由表2可以看到,三个公因子对应的组合信度的值都大于0.80,符合信度检验的要求。因此,该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主要包括拟合优度检验、区别效度检验和聚敛效度检验。首先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是用来说明模型的适配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拟合指标值基本达到规定的标准值n,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整体拟合优度。

表3拟合优度检验指标聊RmR^GFiaGFi晒RFli其次进行区别效度的检验。对于各维度间是否存在足够的区别效度,通常是采用比较各维度间完全标准化相关系数与所涉及各维度自身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值大小,当前者小于后者,则表明各维度间存在足够的区分效度,反之,则区分效度不够?'由表4看出,3个公因子的aVe值的平方根分别为0.8233,0.7141,0.7153;而三个公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大为0.683,小于最小的aVe平方根值0.7141。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测量模型具有区别效度。其次进行区别效度的检验。对于各维度间是否存在足够的区别效度,通常是采用比较各维度间完全标准化相关系数与所涉及各维度自身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值大小,当前者小于后者,则表明各维度间存在足够的区分效度,反之,则区分效度不够?'由表4看出,3个公因子的aVe值的平方根分别为0.8233,0.7141,0.7153;而三个公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大为0.683,小于最小的aVe平方根值0.7141。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测量模型具有区别效度。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最后进行聚敛效度的检验。检验聚敛效度的标准为:(1)所有标准化的因子载荷要大于0.5且达到显著水平;(2)组合信度CR值大于0.8;(3)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大于0.5191。如表5所示,l3个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军大于0.5且均在0.01(p<0.o1)水平上显著;根据前面计算的结果可知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931、0.8366和0.8068,均大于0.8;表4所示的aVe值也均大于0.5。因此,可以说明该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聚敛效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括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专业归属与发展包含了专业归属和专业发展的部分指标。

在文章开头假设了7个维度的情况,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社会偏见,但通过调査及分析,最终只剩下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不显着的3个维度也反映了目前学生的认知状况。首先,“专业意识”维度不显着的原因可能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不如重点院校,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将来要做什么,怎么做没有什么,更多的是学好目前设置的课程,其他可能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很少去涉猎,所以他们的专业意识就相对比较缺乏。其次,在“专业投机”这个维度设置了两个问项,分别是“我觉得考资格证书比专业学习重要得多”和“我的专业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不显着,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较好,依然想学好这个专业,并不是单纯为了考证和考试,这点在部分访谈中可以看出,所以该维度不显着。最后,在“职业偏见”这个维度上不显着,说明目前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偏见在逐渐减弱,虽然部分学生是调剂到该专业的,但大部分学生仍然是第一志愿报考该专业,不能说完全代表社会的看法,至少能够说明学生的家长已经基本认可本专业。分析得到的3个维度也说明了学生目前更关注的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的学习以及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内部的归属感、未来的就业情况等。

{二)建议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培养专业归属感

加强专业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培养专业归属感是学生专业认同感建立的重要途径,可以由校方和专业教师共同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比如毕业前需完成导游讲解、服务员操作技能、旅游英语、茶艺、舞蹈、声乐、调酒等各方面的相关专业考核鉴定来引导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给予一定实践经费,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饭店、旅游集团等进行社会调查,提升专业认知度和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同时专业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整个专业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归属感的提升。具体方式如下:(1)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行“导师制”和“学徒制”,学生从大一人学开始分配导师,导师对学生进行人学适应教育、专业认同培育、专业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例如推荐专业书籍、介绍专业实习、带领参观考察等。除此之外,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成“师徒”,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例如操作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科竞赛的指引等;(2)加大与旅游相关企业合作力度,联合举办一些专业知识竞赛,例如与旅行社合办导游之星比赛、旅游线路设计比赛,与酒店合办操作技能比赛,与餐饮企业合办营销推广比赛等。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一些资金、场地、设施设备等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让学生更有激情和动力参与其中,从而锻炼实践能力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中吸纳优秀人才,拓宽发展思路,升级更新旅游产品,实现共同发展;(3)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类旅游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做好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专业认同;(4)在高年级的学生中成立项目小组,进行课题或者项目申报,并开展后续的运作;(5)联系校友、熟知旅游企业在校内开设旅行社、餐厅甚至酒店等,或者利用校内已有的宾馆、餐厅、咖啡厅、酒吧等,通过高年级学生分组运营管理比拼业绩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服务、管理、经营的改革和创新;还可以成立旅游文化创意公司、市场调查队等,专门为市场提供创意和信息调查服务等,既锻炼能力又可以获得收益。

2.加大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及对就业信息的学习

在调查了解中发现旅游管理学生大多为其他专业调剂或末位专业录取,她们自身和家长都对旅游管理专业缺乏了解和专业信心。因此要大力培育学生的专业信心,其中一个关键在于要明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这关系到未来学生的就业取向以及在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学生和家长双方人手,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定期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问题,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对专业充满期待,能够支持孩子的专业选择和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专业认同。具体操作中要根据不同年级进行针对性辅导,如一年级进行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情况,激发兴趣爱好,培养专业认同,初步确立专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二三年级侧重专业实践技能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提高专业认同,增强竞争力,明确就业方向;四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选择和决策的辅导,进行择业方法、应聘技巧、心理准备等求职知识的指导,帮助学生减少职业选择困难,提高应聘成功率,做好人职准备。

除了从思想上提高学生专业信心和明确就业前景外,还需要从实际技能上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校内技能训练的广度和多样性、趣味性,建设各种类型实训室,例如会议服务、展演、旅游礼仪、3D模拟导游、餐饮、前厅、客房、酒吧、康体服务等。另外考虑到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发展趋势,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旅行社、酒店、餐厅、咖啡厅、酒吧等,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服务,既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又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实习机会;同时,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实施中要转变“重酒店轻旅行社”的观念,重点选择那些规模大,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理念超前的旅游企业,行业可以覆盖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域可以是国际化。选择确定好校外实习基地后,整个过程必须合同化,确保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合作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开发符合他们岗位需求目标的实训教材,共同制定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实训教学考核方式及标准等,确保顶岗实训教学效果,更好满足提升学生专业综合实力,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建立良好的渠道,实现校企双赢。

3.突出应用性,强化“双向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首先应该从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入手。

通过调研得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分为转专业教师、专科教师和新晋教师等,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水平不足和实际操作经验欠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分派转专业教师和专科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进修,完善、拓展其知识体系,了解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方向,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带领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分步骤地安排新晋教师到知名酒店、旅行社、旅游集团、景区景点参观、学习、挂职、带队实习,在实践中学习服务流程、操作技能和标准,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完善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学历科研能力为相关旅游服务企业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措施,实现双赢。

另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应鼓励专业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导游证、领队证、酒店星评员等,进人相应企业挂职锻炼,也要结合最新业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尝试成为酒店试睡员、旅游体验师、美食体验师、茶艺师等,从而更好完成教学工作。除了将专业教师“派出去”以外,可以运用“请进来”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聘请知名旅游企业的专家、管理人员、业务能手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智囊保障。例如全面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课程指导、合作开发课程、定期开设讲座或专题报告,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这种“请进来,派出去”的操作模式意在建立包含专任教师和旅游企业在职服务管理人员的教师队伍,双方可以相互合作,交流经验,从而强化“双向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4.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

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强烈的实践性和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化,要对过往以教师为主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建以培养学生应用、创业、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案例教学首先要解决案例收集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案例都是教材或者参考书上的资料,都较为陈旧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收集整理:(1)学生在旅游企业定岗实训亲眼所见或经历的事汇编成报告;(2)让学生在相关课程社会调查中分组深人旅游企业走访、访谈相关服务和管理人员,搜集相关案例;(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整理大型旅游服务网站上关于旅游消费者点评的相关事例,例如携程、途牛、去哪儿、阿里、艺龙、蚂蜂窝等,让学生换位思考,从消费者角度了解真正的旅游需求;其次将案例资料整理成教学资源数据库,专业内部可以共享案例教学资源。在课堂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进行’让学生结合最新最前沿的典型旅游行业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启发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4

教研组现有的仪器分析教学大纲是以1996年在内蒙古大学召开的分析化学教学与教材建设研讨会上的共识为基础(“综合大学化学专业仪器分析教学大纲”),融入林业大学的特色以及现有的仪器设备条件,并考虑到不同专业教学反馈意见来修订的。例如,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林产化工、材料化学和轻化工程3个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具有极强专业特点,同时有近1/3的学生会在其专业相关学科攻读硕士乃至博士学位。在此情况下,仪器分析的教学将不得不考虑专业背景的需求。为此,我们在广泛研取了专业教师的意见后,结合我校这些专业的科研动向,在有限的学时下,调整了教学大纲。调整的原则是根据上述3个专业在电化学分析领域的科研和实际应用不是很多的特点,在保留基本的电位分析法之上,酌情删减了电解和库仑分析,极谱分析等电化学部分章节,同时增加了表面分析技术和波谱分析等不同的章节,以期能符合这些专业的就业及科研发展需要。具体对于林化专业,针对其专业广泛从事天然林化产物的提取、高附加值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该专业的仪器分析大纲增加了核磁共振分析和显微分析的章节内容;对于轻化专业在制浆造纸领域的科研优势,大纲增加了分子荧光等光学分析章节;而材化专业增加了X射线衍射分析法等表面分析技术。不过相比较而言,我校环境科学及食品科学类专业在大纲的修订上则不同,后者则主要突出培养学生在仪器分析方面定量检测的能力,而具有材料研究属性的相关专业在定性分析部分和显微分析的领域是有其独特要求的。

2重视夯实基础,也要体现不同专业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鉴于很多专业将仪器分析设定为基础课,就不能过分放大不同专业背景下教学内容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编排中,我们始终坚持着“广”的原则,也就是说,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基本掌握各类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应用特点,并了解仪器分析发展的新方向及新动向,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具有选择适宜研究与测试方法或分析手段的能力。针对这一要求,教师在课程讲授时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绪论介绍要讲求系统性,并注重绪论与讲授内容的连带关系。课程的绪论分为仪器分析总体绪论及光学分析法绪论、电化学分析法绪论和色谱分离分析法绪论4个部分,必须让学生捋顺仪器分析总体绪论和光、电、色部分绪论的关系以及光、电、色部分绪论与每个知识点间的关系,让学生始终明确仪器分析理论的整体框架。(2)注重各个章节基础理论的讲授,突出仪器间的特性比较。也就是说,除每种仪器的工作原理、构造、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基础问题外,对比不同仪器测量上的特性也是教师理论讲授的重点。例如:通过对工作原理的讲授,使学生意识到对于常见阴离子的检测,离子色谱定量分析是一种强有力的方法;但对于金属阳离子来说,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分光光度法却有着从分析速度和检测限上的优势。(3)重视应用实例教学,讲授内容需联系专业背景。前已提及,我校在不同专业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不同的专业介绍不同应用实例。例如:(a)对环境科学专业,具体讲解如何对饮用水、水资源和土壤中的成分进行分析,如何对废水、废液、废气等进行分析;(b)对林产化工专业,着重讲解如何使用所学仪器,对林业提取产物的结构和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等;(c)对食品专业,强调如何对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甜味剂、发色剂、漂白剂等进行分析,如苏丹红、三聚氰胺在食品中是如何检测的等等。

3讲课内容追求“新”,并与相应学科前沿紧密融合

仪器分析理论的发展速度很快,新仪器、新技术的研发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跟踪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当前的学科实践,尤其是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尽快主动地融入到仪器分析的学习中。与此同时,新仪器往往需要与不同学科的前沿交叉融合才能发挥作用,这也属于仪器分析教学的目的之一。因为只有让课程传授的知识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在一起,学生才会知道这门课程的用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多联系,多沟通,多学习,甚至参与到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中。一方面,有关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在专业仪器分析课程讲授中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也有助于授课教师融合不同学科的发展动向,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开拓思路,做到教学相长。

4依据专业学时,灵活设置实验项目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作者简介]秦春林(1970-),女,广西兴安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179)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度教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1a0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5-02

近些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各种职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因而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在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获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开发逐步得到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内涵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体系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共同创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是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学科的相关知识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是以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的,将一个工作的完整过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职业学习与实践直接对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真正达到了教会学生懂得工作的职业教育目的,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为:整体化的职业分析—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首先,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行业专家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通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根据学习目标,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最后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在此,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知识涵盖面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传统的“讲、练、评结合”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景观设计职业要求。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索和理解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学会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如下:

1.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邀请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的老板和专职景观设计师以及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的多次专家座谈,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介绍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具备基本的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能力,强化设计思维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现代景观设计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范围的环境设计、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面积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等都包含其中。在课程选题的设置上,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选择合适的、多样性的项目,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他的设计就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在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学生的经验以及就业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一方面,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等题目,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体会设计的内涵;另一方面,选题偏重于新颖、趣味性、探讨性较高的设计项目,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等,力图激发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对空间的遐想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按照实用、够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较有代表性的庭院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等六个典型景观设计工作任务。

3.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设计方案、绘图、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从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准备、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设计方案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内容确定之后,就要创造类似景观设计工作过程的环境,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掌握工作过程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六个典型工作任务中,以任务一庭院景观设计为例,设计学习情境,其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可以参照组织设计。庭院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步骤如下:(1)提出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包括:确定具体任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有关庭院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设计前期准备。教学内容包括: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由组建景观设计公司、业主团,由业主、设计公司双向选择,签订设计合同;组织学生现场勘测;针对设计任务组织课堂教学,分析设计中各种功能的实现;设计公司与业主进行初步沟通,了解业主的设计意向,确定设计风格;相关设计资料的收集,确定设计计划。评价内容包括现场勘测草图和设计计划表。采用学生现场展示、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0%。(3)方案初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现场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的分析;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设计前期的分析报告,制订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确定设计构思方案,绘制设计图纸和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各组方案汇报、方案评介,教师检查学生的计划、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并提出参考意见。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采用学生现场展示讲述、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5%。(4)方案深化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在总结前期汇报的基础上,参考教师的意见,深入与业主沟通;教师讲授拓展性知识,对诊断出的设计问题,进行课堂分析指导;对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设计方案;完成全套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的编制。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评价方式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上交,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5)设计方案讲述。教学内容为各小组设计方案的陈述。从方案讲述是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能否打动业主等进行评价,采用教师、学生业主团评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10%。(6)方案总结评价。教学内容包括:各小组自我评价学习和工作效果;各业主团阐述各组设计的优缺点,给设计方案打分;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方案打分;教师总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今后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内容包括设计方案主题鲜明、新颖,图面效果,可行性,采用学生业主团、教师分别对各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20%、15%。

四、教学的反映与评价

1.加强了学生对景观设计知识的理解。以前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面对的多是一些文字、图片、设计图纸,不能很清晰地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现在的学习模式建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了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吸收效果理想,一些以前不清楚的知识点现在都能在工作实践当中得到解决。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走入了真实的景观环境,感受空间,在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也在作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学生更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由于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工作步骤与表达方式,掌握了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得心应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通过一个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这种课程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加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方式一定会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开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韩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6

【论文摘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分析

an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nthementalHealthStatusof638medicalpostgraduatesinGuangzhouDistrict.HuangJunyu,Linaihua.GuangzhoumedicalCollege,Guangzhou510182,p.R.China

【abstract】objectvetoinvestigatethementalhealthstatusofmedicalpostgraduates.methodstheinvestigationwasmadeabout638medicalpostgraduatesinGuangzhouDistrictbymeansoftheSymptomChecklist90(SCL-90).Results26.96%ofthemedicalpostgraduatesarefoundtohavevariousdegreesofmentalhealthproblemswhichtheirscoreinSCL-90islowerthanthatofthewholecountryandthedifferenceissignificantstatistically.thescoreoffirst-yearmedicalpostgraduatesinSCL-90islowerthanthatofthesecond-yearandthird-yearmedicalpostgraduatesrespectivelyandthedifferenceissignificantstatistically.thescoresofmedicalpostgraduateswhohavestudiedpsychologyarelowerthanthoseofmedicalpostgraduateswhohaven'tstudiedpsychologyandtheirdifferencea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thescoresofmedicalpostgraduateswithgreatself-feltpressureduringtheiryearsofgraduatestudyarehigherthanthoseofmedicalpostgraduateswithgreaterorlowerself-feltpressureandtheirdifferencearesignificantstatistically.thescoresofmedicalpostgraduateswhohaveagoodexpectationoftheirprospectofemploymentarethelowestinSCL-90,followednextbythosemedicalpostgraduateswithaverageexpectationoftheirprospectofemploymentandthosewithabadexpectationoftheirprospectofemploymentrespectivelyandtheirdifferencesaresignificantstatistically.Conclusioningeneral,thementalhealthstatusofthepostgraduatesinthemedicaluniversitiesandcollegesofGuangzhouareroughlysuperiortothoseoftheadultsthroughoutthecountry.But,somemedicalpostgraduatesstillhavementalhealthproblems,whichshouldbetakenseriouslyandhandledbystrengtheningmentalhealtheducation.

【Keywords】medicalpostgraduates;mentalhealth;SCL-90;analysis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群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医学院校的研究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承受着学业、择业、生活等压力,同时正在或即将承担治病救人的工作。这些因素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并由此对他们的心理状况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选取医学研究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按宿舍号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一、二、三年级研究生共70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38份,有效回收率为91.14%。其中,硕士研究生599人(93.9%),博士研究生39人(6.1%),男生293人(45.92%),女生345人(54.08%),25岁以下144人(22.61%),25~30岁378人(59.23%),30岁以上116人(18.16%)。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情况和个人感受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医学研究生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专业与年级、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应届生、是否学过心理知识等)和个人感受调查(包括专业就业前景、读研压力等内在的个人感受)。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Derogatis[1]编制,由吴文源引进修改,包含90个测定项目共含10个因子,各因子分别是: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睡眠与饮食)。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方法,1分表示“从无”,2分表示“轻度”,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严重”。

1.2.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医学研究生SCL-90总体情况638名医学研究生中任意一项因子分≥2的有172人,阳性检出率为26.96%。对SCL-90各因子呈阳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发现强迫症状最多,阳性检出人数有124人(占19.41%);其次为抑郁,阳性检出人数有104人(占16.33%);最少出现的症状为恐怖,有40人(6.20%)(见表1)。

2.2医学研究生SCL-90与全国常模比较将医学研究生SCL-90调查结果与全国常模[2]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医学研究生的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因子得分都低于全国常模;而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2.3医学研究生SCL-90各亚群比较

2.3.1把医学研究生SCL-90的测试结果按性别、年龄(25岁以下、25~30岁和30岁以上)、专业(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来源(城市、农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应届考生、婚恋状况(已婚、未婚有恋人、未婚无恋人)进行亚群比较,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的性别、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婚恋状况等亚群之间心理健康状况无统计学差异,而专业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研究生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的分值皆高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为25岁以下组除躯体化因子外各因子的分值都高于25~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上组除敌对因子外各因子的分值都高于25~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岁以下组和30岁以上组的医学研究生在SCL-90各项指标上皆无统计学差异。应届生躯体化因子得分低于非应届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2是否学过心理知识之间的比较表3显示,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的SCL-90各项指标得分皆低于没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3不同年级的比较对医学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SCL-90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除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在其余因子得分上,一年级皆低于二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和偏执的因子上,一年级得分低于三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年级的恐怖因子得分高于三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4不同自感读研压力的比较将医学研究生自感读研压力分为很重、比较重和轻3组,不同组SCL-90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读研期间自感压力很重的医学研究生SCL-90总分和各因子的得分高于自感压力较重和自感压力轻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自感压力较重和自感压力轻的医学研究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

2.3.5不同自感专业就业前景的比较将医学研究生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分为好、一般、差3组,不同组之间的SCL-90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好的医学研究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皆低于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差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偏执因子和恐怖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都是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好的医学研究生低于自感专业就业前景一般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躯体化因子之外,其余因子得分都是自感专业就业前景一般的医学研究生低于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差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见表4。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总分≥160y=1,总分<160y=0),年龄、年级、性别、专业、来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过心理知识、是否应届考生、婚恋状况、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和自感读研压力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自感专业就业前景、自感读研压力、是否学过心理知识和年级对SCL-90总分有影响,而专业、年龄、是否应届考生等对SCL-90总分没有影响。

3讨论

3.1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有26.96%医学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状况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以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相近[3,4]。同时本次调查发现在读医学研究生在就业、学习、经济等方面自感压力较高,可能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了部分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与成人常模比较,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成人水平,与以往国内的研究基本一致[5,6],分析其原因可能:一是医学研究生对相关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产生心理问题时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适,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心理问题的发展和激化;二是医学研究生在填写问卷时,因对于心理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可能有一定的掩饰性。

3.2影响医学研究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医学研究生各亚群的比较检验,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显示自感专业就业前景、自感读研压力、是否学过心理知识和年级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相关。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一年级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而二、三年级的较差,原因可能是一年级医学研究生刚从考试中挣脱出来,心理处于较放松状态,面对的压力较小,二年级研究生正是选题、开题和开始撰写论文的关键时刻,学业压力较大,而三年级研究生面临着就业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未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说明教育医学研究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在读研期间,自感压力很重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而且自感就业前景好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自感就业前景一般的次之,就业前景差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说明心理自我调适和良好的心理感受,是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

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到,广州地区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略优于全国成人水平,但仍有部分医学研究生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上,提出以下提出下面几点建议以供参考:①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预防和减少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发生。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研究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同时减少由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③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就业建议和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提供心理辅导。

4参考文献

[1]DerogatisLR.HowtousetheSystomDistressChecklist(SCL-90)inclinicalevaluations,psychiatricRatingScale,VolⅢ.Self-RaportRatingScale,Hoffmann-LaRocheinc,1975:22-36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2

[3]毛富强,等.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及生活事件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63-665

[4]杜婷.286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87-91

[5]孟馥,等.研究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2):141-143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物流管理;课程研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20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专业改革要切合国情,充分分析目前高校物流专业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寻找一条适合中国高校发展之路。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太过广泛,学校的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要求,因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出现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当今国内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科型知识结构设计的,注重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未能很好地与社会相衔接,所以重新开发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很有必要。

建立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是一种新型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联系了企业,促进了校企合作,了解了企业的工作用人要求;对于学校重新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专业培养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则[1]

21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

专业课程开发必须切合社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优秀毕业生;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充分与当地经济相联系,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全面优化

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做到内部课程体系协调一致,避免课程的重复开发。课程开发要有主次性,重点开发核心课程,合理开发支持课程和基础课程[2];合理协调学生技能、课程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综合发展。

23特色化

每个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专业化人才。

3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专业课程设计工作,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就是指在一个大型的物流企业里,各个分部门、各个岗位日常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物流专业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物流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景设计五个环节[3]:

(1)学校要进入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物流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职责和企业管理制度等,为物流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学校根据归纳出来的物流职业能力的复杂程度有效整合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归纳行动领域的内容。

(3)学校根据学生的认识和物流专业的职业成长规律重新构建行为领域,将其转化为学习课程,重新设置课程内容。此外,学校根据物流专业的岗位群职业能力具体要求,结合职业的成长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归纳物流领域重要岗位的工作能力需求,分析岗位工作能力的属性和关联性,整合知识技能,达到“能力―课程”的开发目的,课程开发难度从易到难,合理排列物流课程教学顺序。

(4)合理规划设计物流专业教学情景和内容,采用情景式教学,以某一项产品、项目、服务或者功能为载体,真实反映物流活动整体工作流程,合理设计学习单元;根据职业特征和完整思维分解学习内容,借助某一真实企业为载体落实课程内容。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仓储配送技术专业课程中一共设置了普通货物仓储、冷藏货物仓储、危险品仓储、集装箱仓储、仓储型配送、流通性配送、加工型配送和综合型配送八个教学环节[4];每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由易到难,将每一个教学环节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学习子单元,详细设计教学教案、教学任务书、工作单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项目评价等,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4物流管理专业有效课程开发策略

企业需求是物流专业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依据职业工作过程得以架构;高效物流专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关心学生的未来。

41重新构建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必须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设置应该由浅及深、从概括到具体、由零散到系统。学校要灵活设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需求;将一个整体的学习板块划分成多个小的学习单元,难度系数由易到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科学配置、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42精心编排课程内容

学校要在满足企业需求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编制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程内容。采用比较学习法编排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编制课程遵循职业发展规律,结合真实的企业案例,有效反映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43科学设置学习情景

学校在设置学习情景之前必须理解每一个情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在学习多个典型工作过程中,采用比较学习法,逐渐掌握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工作过程,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有利于学校完成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5]。情景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克服表象化的缺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职业信心和岗位迁移能力。

44合理选择课程载体

创建情景学习的载体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重要环节,载体是设置学习情景的根据,设计载体要充分考虑其可迁移性、代替性和操作性;可迁移性要求载体要注重质量,贴近生活,发生概率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备真实的教学案例;可代替性要求载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运用不同的载体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可操作性要求载体设计简单,方便教学使用;又要控制成本,凸显经济实用性。学校要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5结论

物流专业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精心编排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技能型人才;改革创新课程模式,专业培养要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实现高效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金丽,周朗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物流技术,2014(21):480-481,488

[2]任俊圣,陈玉婷高职院校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56-57

[3]徐伟莲,贾世玲,秦志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2014(Z2):30-31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9

关键词:非园林专业;规划;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71-02

园林专业相关课程中,《园林景观规划》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园林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从事常见绿地方案的规划设计[2,3]。与园林专业学生相比,非园林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课程学时分配上相对薄弱,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是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非园林专业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以供参考。

一、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从业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之一,《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园林绿地的基本概念,奠定各专题性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园林专业从业人员应有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视角[3,4]。对于非园林专业,大部分院校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亦有部分学校为迎合潮流开设为专业必修课,不同学校课程定位参差不齐,最终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专业与非专业学生一视同仁,致使本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学生营养不足,难以达到专业培养要求,而对非专业学生营养过剩、消化不良,亦难以实现开设本课程的理想效果。

2.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大纲,没有考虑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教学计划均衡而没有考虑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比如,绪论、各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顺序安排不合理,让学生产生理解困难、抽象、与实际脱节等一些不易于接受和认同的现象,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对课程的兴趣。另外,教学大纲陈旧而没有根据学科发展以及专业差异加以更新和调整,亦不能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

教学内容上将土方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栽植工程作为重点,弱化园林花坛砌体和挡土墙工程、园林的排水工程、供电工程。对此内容减少学时。园林的给排水工程和供电设计内容专业性强,有些学校专门开设此专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学精,园林专业的学生只须在实践工作中能与想关的技术人员协调沟通即可。

园林工程施工图,是园林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手段,为按图施工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地形竖向设计图、园林给排水官网图、喷泉设计施工图、园林施工图、假山施工图、种植设计图等。教学中适当增加施工图的识图和绘制,减少毕业生就业中的看不懂图纸的困惑。

3.教学内容。《园林景观规划》教材不少,但是适合非园林本科专业的教材较少。目前,非园林专业开设本课程的院校基本都是采用专业教材施教,教学内容与专业类的教学内容相同,对于非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相当一部分内容都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同时,在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等内容的比例上,亦存在不合理分配的问题。《园林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等部分章节对各种园林绿地功能、特点、定位、结构布局形式等内容阐述较为笼统,而对如何针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却详细讲授,结果既不能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和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理论,又不能从微观角度从事实际设计工作。另外,对《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讲授,很多学校的老师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去启发式教学,其后果造成学生难以把园林景观规划的知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不能为其所用,达不到教学目的。

4.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空谈园林景观规划理论,缺少典型规划案例的剖析。目前在非园林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或“注入式”的传统方式,教师通过口述或多媒体放映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是,《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创新能力要求高等特点[5,6],所以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与课程要求相匹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园林景观规划相关工作是一种要求团队合作、思维创新、注重实践的工作,而目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优化

1.准确定位课程。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本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对园林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知识面的拓展,与园林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应属于选修课范畴。作为教学的初衷,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更好地学以致用,便于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挖掘自身潜能,运用所学的园林景观规划知识开拓思路并创新性地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2.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结合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删减部分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章节,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在案例与实践中掌握课程的知识,同时,结合学科前沿更新与调整陈旧教学大纲,使学生在在了解本专业的前言知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找到不同学科发展的异同点,让学生从学科发展的宏观层面找到学习《园林景观规划》的兴趣点。

3.优化教学内容。针对非园林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类教材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注重规划设计等问题,在《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上,首先,需弱化学生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而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园林审美的视角和思想辨析各园林绿地类型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思想;其次,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删减陈旧过时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园林绿地规划的发展动态和新方法、新理论,以便学生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经典内容与学科的发展;然后,正确处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相互关系,加强实践教学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理论,同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分析现有规划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最后,把《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启发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4.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针对“填充式”的教学模式无法匹配园林绿地规划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采用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包括ppt幻灯片,声音、动画)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画演示方法呈现某类型景观绿地完整方案的构思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教师讲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总结。第二,园林绿地规划是一个从概念到形式的逐步分析的理论活动[5-7],在非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宜采用对比分析和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采用同一项目不同规划方案对比分析和先整体后局部的讲解方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实现宏观上把握和细节上入手。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各类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和位置后,了解园林绿地的分类和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中定位、设计原则和特点,然后带领学生到实际项目中进行实地踏察,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回顾课堂理论知识,同时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等过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亦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三、结语

总之,园林绿地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不单单是对学生园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园林艺术修养的熏陶和审美的培养。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为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与规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和知识更加全面,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总结,以期抛砖引玉,相信通过该课程的逐步改革与创新,非园林专业的学生对园林绿地规划会有进一步认识,为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就业方向更广、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飞.“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9,(8):35-36.

[2]张晓佳.培养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探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182-185.

[3]李永华,张淑梅,刘保国,等.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4,(9):88-90.

[4]楼一蕾.风景园林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园艺,2013,(11):223-224.

[5]王艳安,安运华,曾俊峰,等.非重点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5004-5005,5015.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现状与形势;就业率;前景;出路

音乐表演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曾经是高职高专院校乃至本科综合类院校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专业,前几年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很乐观,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是一门较热门的充满特色的专业。可这几年随着社会人才构造的不断变化以及职业市场的饱和度增加,使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前景面临一些困难,这可以从这几年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中明显的发现。音乐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外国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欣赏、教育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声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分布在广东省内有音乐专业(包括表演类、师范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州大学、韶关学院、肇庆学院、嘉应学院、湛江海洋大学等。

一、从2个方面分析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与形势

1.广东的就业地区分布

a广州(23)44%;B深圳(12)23%;C潮汕地区(7)13%;D清远(4)8%;e湛江(3)6%;F惠州(3)6%

2.单位用人要求

a薪酬工资:2000-2999占53%;3000-3999占33%;4000-5500占9%;5501-7999占5%;

B经验要求:经验不限占63%;0-1年经验占23%;2-3年经验占9%;3年以上经验占5%;

C学历要求:无学历要求占36%;中学(包括中专、初中、高中)占9%;大专占了19%;本科占了36%;

D职业技能证书要求:无技能证书要求占9;考级证书1至4级占12;考级证书5至7级占23;考级证书8级或以上占56。

二、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以前总被形容为只会吹拉弹唱的“无用”才能,那些被形容为没实际意义的,不能赚钱的,不能谋生养家的音乐专业人士,已经被慢慢重视起来。基层的教育机构,类似琴行、培训机构、早教中心等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大家普遍认识到,培养小孩良好的形象思维,提高小孩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型人才,比单一的学科成绩高,更加重要。家长更认识到,想要培养这些素质,很大一方面,应该从音乐艺术教育入手,从小就开始锻炼培养,早点拥有艺术思维,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些社会需求,面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培训机构,也会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的音乐方面的人才,正好是这些机构需要的人才。所以说,“吹、拉、弹、唱”的音乐人才并不是只是很单一的用人单位所选择。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相对提高了,对于音乐这种属于精神上层建筑的学科人才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的就业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各种乐器、声乐及音乐理论教师:音乐教育方面工作;舞台音乐编导:电台电视台的舞台音乐编导工作;音乐制作:专业音乐团体和公司的音像资料制作者;音乐表演家:各专业团体声乐、器乐演员。

三、就业率低的本专科专业名单(排名按就业率最低算起)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音乐表演专业榜上有名。因此,音乐表演专业相对于其他艺术类专业学科来说,其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四、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总结:就业率低并非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