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7:50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1

社会用字调查报告范文一

正确的汉子是中华儿女的象征。可现在却出现一些滥用繁体字、滥用词语、滥改词语滥用谐音字的商贩。

早上,我去买书时看到一个名叫缘来饰你的饰品店,其实想这样那样乱用词语的还有很多,例如:用玲珑踢透的宣传标语行容某球鞋;用骑乐融融的宣传标语形容某牌自行车;用充气斗牛的宣传标语形容某牌气枕。这不仅使中华汉字面目全非,还对教育下一代造成一定影响。

有个二年级小孩儿写了这样一段话:

早就听说收集邮票是一件骑(其)乐融融的事,听说街上有个邮票展览,我和妈妈信(兴)高采烈地去餐(参)加活动。街上车死(水)马聋(龙),人来人望(往)。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片段竟然出现在某日报上,这种纵容是使得的让非正确汉子在小孩子脑海里变为正确汉字的主要原因。我还发现在一些高中的学生也在使用错别字,这些错别字也是儿时留下的伤痕。而这些写错别字的学生有的还丢弃学业去开办幼儿园,用那些儿时的伤痕去教育下一代,下下代。这样的话,汉字、词语将完全瘫痪,语文课程也将封闭。还有的人说先学英语,再学语文,因为英语很重要,我要劝你们一句:自己国家的语言都搞不明白,学习外语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国家的语言代表这个国家的根基;一个民族的语言表达这个国家的智慧。如果一个国家失去语言,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垮掉;如果一个民族失去语言,那么这个民族将会消失。

让我们携起手来,保卫我们的语言吧!保卫我们即将失去的语言吧!否则国家将会垮掉,民族将会消。

社会用字调查报告范文二

调查时间:20xx.x.22-25

调查地点:学校及附近

调查目的:了解汉字不规范使用情况,增强大家正确使用汉字的意识,促进汉字健康发展。

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用到汉字。可以说,汉字与我们的一切都息息相关。没有了汉字,不可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尊重汉字的现象也应运而生。这种现象不仅会损坏我们城市的文明形象,更严重的是还会影响汉字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社会用字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规范使用汉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由于读音相同而用错

比如把进写成了近,把珍惜写成了珍稀。出错率最高的是的、地、得这三个字。应用的写成地该用得写成的。我们小组共十个人,有九个人的日记里都有用错这三个字的问题。

二、由于字形相近而写错

比如把席写成了度,把期望写成了欺望。我们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就把虚心使人进步写成了虑心使人进步。

三、由于粗心而多笔少画

比如在武字的斜钩上多写一撇,在具字的里面少写一横。像这样由粗心造成的错别字还有很多。在我们学校门口,有个卖蛋卷的,他就把八笔的卷写成了九笔,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字。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我们才发现,用错写错汉字的现象很严重。所以我提议,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每一个汉字。正确书写汉字,规范使用汉字,这是一件人人有责的事,希望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行动起来,为净化汉字做出最大的努力。

社会用字调查报告范文三

调查时间:XX年11月22日

调查地点:贵港市步行街

调查目的:搜集街上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向有关部门提出改正建议。

调查材料分析:通过一天的调查,看来街头错别字还真不少。

我们一共调查了50家大小不同的商店,有6家出现了错别字如:一家饭店门口招牌上写着抄一个家具店把家具的具字错写成惧字,还有一家水果店门口写着波萝

在调查的300张街头小广告中我们发现有50张,错误出现率达28、8%,错别字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如:将篮球的蓝字写成了蓝煮两顿饭写成了煮两吨饭。看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通过讨论,我们整理出几点错别字的成因:

1、同音字产生混淆。

2、形近字搞混。

3、字义分析错误。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2

调查时间:11月6日7:36

调查范围:上网查资料

调查目的:寻找错别字

调查情况:许多的商家为了讨好客户把一些四字成语更改,例如以下的这一些成语:

步步为赢(步步为营)酒负胜名(久负盛名)天尝地酒(天长地久)有杯无患(有备无患)

鳖来无恙(别来无恙)一明惊人(一鸣惊人)九酒归地(九九归一)钙世无双(盖世无双)

默默无蚊(默默无闻)喝喝有名(赫赫有名)鸡不可失(机不可失)有痔无恐(有峙无恐)

投笔从融(投笔从戎)盒情盒理(合情合理)别具一革(别具一格)穿流不息(川流不息)

股往金来(古往今来)首屈一纸(首屈一指)无胃不治(无微不至)饮以为荣(引以为荣)

别无锁求(别无所求)食全食美(十全十美)精益求金(精益求精)洗出望外(喜出望外)

一网情深(一往情深)净如人意(尽如人意)

在许多的店铺都会在招牌上出现错别字例如以下这篇报道:小吃店招牌上灌汤包中的汤字写成了荡还有一家大排档的档字写成了挡说起街头错别字,家住南新路的退休小学教师马女士感触颇多:现在很多人用字不规范,影响市容市貌。

近日,记者在马女士的陪同下,走访前海路、南新路等主要干道,发现不少商铺的招牌上面有错别字。在南园社区一家小吃店门前,招牌上的灌荡包十分显眼。待记者向店家指出错别字后,老板娘依然一头雾水,称自己没注意过招牌上有错别字。她告诉记者,这些招牌都是在一些文印店制作的,当时是口头上告知对方的,也许对方也没有认真检查有无错别字。

随后记者一行还走访了几家店铺。被纠正错别字后,部分店家表示,招牌代表了一个店的形象,会重新制作一块招牌。

市民张先生表示,用错一个字,看起来是件小事,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文明程度。但是细节文明决定整个城市的文明水平,特别是深圳即将迎来大运会,多数市民还是期待店家能自纠错别字,以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调查分析:1.商家的文化水平不过关,2.店铺对招牌的不重视,对城市的综合文明程度不理会。

调查建议:让商家把错字更改过来,把店铺的招牌重新印刷。

错别字的调查报告范文二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8日

调查地点:福田区园岭新村

调查目的:自从仓颉造字以来,汉字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但是如今错别字现象非常普遍,商店的广告、招牌,街头广告,社区标语等常出现错别字。这些街头错别字影响了市容,污染了祖国的语言文字,急需得到治理,以净化祖国的语言文字。

调查材料分析:今天,我就带着相机到我居住的园岭小区转了一圈,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竟发现了不少错别字,我拍了三十五张,下面是只是一部分。我发现有的是乱用汉字,乱写汉字;有些是简繁体字混用,方言乱用;有的是中英文不规范使用,不符合标准等。下面我分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第一种是乱用汉字,用错汉字。这种乱用汉字,乱写汉字的情况,大多数是文化修养不高的人手写的,比如说:卖鸡蛋的小贩把鸡蛋的蛋写成了元旦的旦把公厕写成了公则把库写成了裤收破烂的把留写成了莫名其妙的字;但是,我发现正规商店的广告和路牌也有错误。比如说:眼镜店广告把需写成了须通心岭社区的标语牌把通心岭的心写成了新年的新。

第二种是简繁体字混用,方言乱用。现在在深圳,简繁体字混用,方言乱用的情况十分普遍,因为深圳靠近香港,很多香港人来这里工作,所以用了很多繁体字;而且有些商家错误地认为繁体字体现了这家公司的国际化,于是赶时髦也采用。还有些从外地人来到深圳,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方言。例如照片中的楼什、波鞋等,虽然大家都明白,但这是一种很不规范的用字,真让人担心。

第三种是中英文不规范使用。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在一些路牌上,出现了中英文不规范使用,不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例如,市少儿图书馆用的是汉语拼音却有大写;园岭一街和广告牌是中英文并用;红荔天桥是英文。都不统一,让人眼花缭乱,可能更让外国朋友如坠云雾中。这些也属于用字不规范的行为之一。

第四种是网络新语乱用汉字,广告中乱用汉字。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在网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名词,虽然这是时代的发展导致的汉字的变革,但也不能乱用汉字,有些人为了时尚,也就用上了;有些广告为了吸引顾客,故意把成语乱用。你看,上面几幅网络新派流行的漫画,虽然很幽默搞笑,但是里面的错别字却触目惊心,尤其会让青少年儿童产生误解和歧异。广告牌竟然把长久安写成了肠久安。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错别字,我感到真后怕,我平常在作文和作业中也常出现错别字,想来真脸红呀!真对不起老祖宗的汉字!我建议:商家应该制作标准的广告牌,政府应该加大对使用规范汉字的宣传,城管和文化稽查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出台整治措施。让我们共同努力,净化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它的发扬光大!

错别字的调查报告范文三

调查时间:20xx年10月4日11月16日

调查地点:学校附近的街头

调查目的:搜集街头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并思考为什么会写错别字,最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改正。

调查材料分析:行走在街头,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调查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

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一些服装店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三国演义写成衫国演衣、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家具写成家俱、摩托车写成么托车、百依百顺写成白衣百顺。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在调查的102个街头广告中,有48个出现了错别字,错误率达到47.1%,错别字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如:将打折写成打拆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示停车写成仃车更有甚者,将防火栓写成放火栓,看后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啼笑皆非!

通过本次调查,我认为街头错别字的出现主要原因是:

写字人文化水平较低,对汉字的使用随意;

同音字混淆;

形近字混淆;

字义分析错误;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3

语言研究所最早是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两方面的来源,一是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部分成员,二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等院校抽调来的部分学者。建所初期,语言所规模不大,却汇集了丁声树、罗常培、吕叔湘、陆志韦、傅懋勣等著名学者,他们领导了语言所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方言研究、汉语音韵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汉语语音研究等学科的工作。

1,现代汉语规范工作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对语文规范化工作提出了要求,《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语法的热潮。语言研究所五十年代的主要工作都围绕着促进汉语规范化的目标而展开。如《语法讲话》的编写,方言调查工作的开展,《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以及《中国语文》杂志对现代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和文字改革工作的探讨等。

1955年10月,由语言所负责筹办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在开幕词里说:“我们所提出的汉语规范化问题,那就是要确定汉民族共同语的组成成分尽可能地合乎一定的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这全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语汇方面减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统一性。”吕叔湘在会上宣读了他和罗常培合作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报告,报告中对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原则和需要做的具体工作项目作了详尽论述。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提出了若干研究课题,并就组成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拟订《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计划、拟订汉语方言初步普查计划等工作形成了决议。这次会议的文件后来汇编成《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这以后,语言研究所的各个研究组分别就语法、语音、词汇、方言、词典编纂等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汉语语法研究

1952—1953年,语法小组在丁声树的主持下编写了《语法讲话》,参加者有丁声树、吕叔湘、李荣、孙德宣、管燮初、傅婧、黄盛璋、陈治文。开始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名义,分十七次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载,后经修订出版了单行本,书名改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这部书选例精当,分析透辟,以重视语法结构为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代表了国内语法研究的最高水平。

1953—1956年,陆志韦主持编写了《汉语的构词法》(科学出版社,1957;修订本1964),参加者有陆志韦、管燮初、蒋希文、任建纯等。该书以北京口语为研究资料,提出了构词研究的“扩展法”,对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语法小组为撰写《现代汉语语法》作准备,提出了若干研究课题。在陆志韦指导下,刘坚、陈建民、饶长溶、王福庭分别就助动词、兼语式、副动词和连谓式写出了专题研究报告;在吕叔湘指导下,范继淹、李临定、范方莲等研究了形名组合问题、趋向结构问题、带“得”的补语问题、动词重叠问题等。吕叔湘这个时期发表的《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等文章成为语法学界的指导性论著。

五十年代末组建了汉语史组,陆志韦任组长,郑奠任副组长,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作了专题研究,郑奠、麦梅翘编辑了《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1964,中华书局),郑奠、谭全基编辑了《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1980,商务印书馆),管燮初系统地对上古汉语的代表文献进行语法分析,陆续出版的成果有:《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1953,中国科学院)《西周金文语法研究》(1981,商务印书馆)以及《左传句法研究》(1994,安徽教育出版社)。

3,汉语方言研究

1954年成立了方言组,由丁声树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建组以后不久就在中央团校和中央民族学院进行了方言调查,1956年起,语言研究所和教育部联合开办了三期“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方言调查研究的专业人才。此后,在丁声树、李荣的带领下,进行了张家口、昌黎两地方言的重点调查;1956—1959年,语言所组织并指导了全国性的方言普查,以县为单位,共在全国调查约2000个点,写出方言调查报告1195种。这期间由丁声树和李荣等为方言调查工作编写成的《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55,科学出版社)《方言调查字表》(1955,科学出版社)《汉语方言调查手册》(1957,科学出版社)《汉语音韵讲义》(1984,上海教育出版社)《古今字音对照手册》(1958,科学出版社)《昌黎方言志》(1960,科学出版社)等著作,成为指导方言调查的重要工具书和编写方言调查报告的范本。

4,汉语语音研究和机器翻译研究

当时的第三研究组以语音研究为主。建所初期,设有语音实验室,它是以原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语音乐律实验室为基础形成的。仪器主要有各式浪纹计,乙一和乙二声调推断尺、各式海尔姆荷兹共鸣器、各式音叉、渐变音高管及钢丝录音机等等;五十年代末,添置了丹麦B.K.公司出产的声学分析仪器,用于研究普通话元音和辅音的声学特性。研制了颚位照相装置,与X光照相配合,对辅音作了生理分析;研制了音高显示器,用于研究声调,还研制了切音机。在此期间,写成了《普通话语音实验录》共五卷(未出版)和《普通话发音图谱》(周殿福、吴宗济,1963,商务印书馆)。1965年,该室购买了美国Kay公司出产的662B型语图仪,正要进一步开展普通话语音实验研究之时,在“”中被迫中断。

这个研究小组的部分人员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机器翻译的探索,跟其他单位合作,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分别研制出了俄——汉、英——汉机器翻译系统。

5,少数民族语文研究

建所不久,罗常培在语言所组建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小组,由傅懋勋、罗季光、王辅世等负责,到1956年12月,以这个组为基础正式成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

自1950年起,罗常培就着手选派一些青年语言学者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初步调查了解全国民族语言分布的概况;此后,又在语言所里举办丁语文干部训练班;1952年起,语言所先后派遣专家率领部分青年干部组成少数民族语文工作队,前往各民族地区调查民族语言。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桂西壮族地区、海南黎族地区、贵州布依族地区,以及蒙古语、苗瑶语区、新疆各民族语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952—1954年,语言所参与了北京大学开办语言专修科的工作,帮助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编写了一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短短的几年内,不仅为日后全面展开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打下了基础,也从田野工作中培养了一批既有语言科学知识,又能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专家。

6,《中国语文》和《语言研究》杂志

《中国语文》杂志创刊于1952年,初为月刊,现为双月刊,1966—1977年停刊。罗常培、林汉达、丁声树、吕叔湘、侯精一先后担任总编辑或主编,周定一、陈章太也曾主持常务工作。《中国语文》开始是一个综合性大于专门性、兼顾普及和提高的杂志,六十年代以后以刊登研究性文章为主。1953—1955年开展的关于汉语词类的讨论,以及1957年关于单句复句的讨论,1961—1962年关子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等都在语言学界产生很大影响。

《语言研究》创刊于1956年,1956—1959年共出四期。这是由语言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研究专门刊物,内容主要是:一,语言科学理论研究;二,现代汉语(包括方言)和汉语史的专题研究;三,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专题研究;四,外国语的专题研究;五,有价值的语言研究资料;六,国内外语言学重要论著的评论。

五十年代《中国语文》以综合性为主;《语言研究》以专门性为主,六十年代以后,《语言研究》停办,其内容分别转入《中国语文》和《语言学资料》。

7,《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

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是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的任务,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规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该“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现代汉语词典”。同一年,由语言所部分人员和新华辞书社、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共40人组成了词典编辑室,当时任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的吕叔湘兼任室主任和《现代汉语词典》主编,自1958年开始编写,1960年就排印出了“试印本”;1961年丁声树接任室主任和主编,1965年排印出了“试用本”。

8,对国外语言研究动态的关注

建所之初,语言所就设置了一个情报资料组,了解和介绍国外语言研究的动态;1956—1958年,语言所设立专门小组,编辑出版了《语言学论文选辑》,先后出了八辑。六十年代初成立了外语研究室,由赵洵任室主任。这个室的一组人员投入《俄华大词典》的编写工作,另一组以研究普通语言学理论为主,他们曾参加了《中国语文》附属刊物《语言学资料》(双月刊,1961—1966年共出32期)的编辑工作,其中的“描写语言学专号”等辑在语言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语言研究所的工作完全停滞了五六年,直到七十年代初,大部分同志从干校回到北京以后,才逐渐恢复了工作。尽管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不很理想,一代学界前辈还是以惜时如金的精神,勤勉地推动着各方面研究的展开。语法小组为撰写一部大型《现代汉语语法》积极准备;方言研究、语音实验研究、机器翻译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都开始走入正轨;《语言学资料》也更名为《语言学动态》恢复出版,1978—1979年共出12期(现改名为《国外语言学》)。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语言研究所改属社科院后,对原有学科作了进一步的调整,设八个研究室,分别是:现代汉语研究室(室主任为吕叔湘),古代汉语研究室(室主任为王显),近代汉语研究室(室主任为周定一),方言研究室(室主任为李荣),语音研究室(室主任为吴宗济),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室主任为刘涌泉),情报资料室(1980年改为国外语言学研究室,室主任为伍铁平),词典编辑室(室主任为丁声树)。

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熟的标志——《现代汉语八百词》的出版

语法小组恢复工作以后,吕叔湘主持着手准备一部详尽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编写工作,并亲手撰写了十万字的编写提纲(部分章节后来曾公开发表)。为了这项工程,吕叔湘积数十年研究心得写出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翻译了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后来计划改变,在吕叔湘主持下用几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现代汉语八百词》,参加者有李临定、刘坚、范继淹等十余人。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汉语语词用法的工具书,具有汉语语词用法词典的性质。书中虽然也简单交代了汉语语法要点,但不以阐述理论和建立体系为目的,而是着重于用法的观察,分析细致,举例贴切,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这部书的意义在于,跳出了名目和体系之争,着力于汉语事实的挖掘,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走向成熟。因此,它不仅成为汉语教学的必备参考书,也在推动语法研究的描写方法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汉语方言研究空前繁荣——《方言》杂志的创刊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绘制

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丁声树、李荣做的《汉语方言调查》报告里说到“我们今后的方言调查一定要加强计划性,使各地方言的调查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方法上,不仅要调查语音情况,还要重视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的研究。”“全国范围的方言调查应该把绘制全国汉语方言地图作为长期奋斗的目标。”这两方面的理想在七十年代以后得到实现。1979年丁声树患病住院后,李荣主持方言研究。创办了我国方言学科唯一的专业杂志《方言》;发起成立了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组织力量投入了“六五”国家重点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部分)的绘制工作。《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部分主编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中文本及英文本,1987,1989,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首次用多幅彩色地图的形式总结了几十年来方言调查研究的成果,反映了汉语各种方言分布分区的情况。地图集以及附带的文字说明,第一次向人们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方言的使用人口和主要特点,、以及汉语方言统一和分歧的实际面貌。这是我国国情调查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我国科学文化领域的一项基本建设。

3,《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

七十年代里语言研究所推向社会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一部《现代汉语词典》。“”期间,《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受到“”的严重干扰,1973年印行的“试用本”遭到无理指责,直到1978年;这部词典才得以正式出版发行。《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填补了我国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的空白,并以精当的释义和举例垂范于世。它集科学性和通俗性于一身,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部词典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刊行以来屡次重印,至今印数已超过2300万册,并在海外有多种版本印行。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老一代学者不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一批中年学者成了各学科的带头人,他们继承了老一代的良好传统,使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现代汉语研究

《现代汉语八百词》的工作完成以后,李临定着重进行句型研究,对汉语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句型做了全面细致的描写,结合变换分析和语义解释论述句型特征(《现代汉语句型》,1986,商务印书馆);范继淹集中进行汉语人机对话研究,从自然语言理解角度对汉语语法的形式概括和语义制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1986,语文出版社);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重点进行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研究(《动词用法词典》,1987,上海辞书出版社;《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1991,湖南出版社),《动词用法词典》对名词宾语的分类超越前人,在动词及其支配成分的研究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徐枢、饶长溶的语法研究也在语法学界引起重视,身为《中国语文》杂志的编辑,他们还为语法研究后备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由《中国语文》编辑部编辑的《语法研究和探索》系列论文集已出版八集,极大推动了国内语法研究。

2,汉语方言研究

方言研究八十年代后继续往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熊正辉、贺巍、张振兴带领方言研究室先后进行了国家“七五”“八五”规划项目《汉语方言重点调查》(九种专著已出版)《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2部分地方言词典已出版)等大型研究,并在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积累了基础。

八十年代方言研究的另一个突出成果是一批高质量的方言志的编写出版,自侯精一的《平遥方言简志》(1982,《语文研究》增刊)《长治方言志》(1985,语文出版社)以后,山西省已为81个县市编写了方言志,其他地方的方言志也陆续有不少问世。

由侯精一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现代汉语方言音库》自1992年开始采录和编写,计划中的40种方言音档多已开始工作,其中《上海话音档》(1994,上海教育出版社)首先出版,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3,实验语音学研究

1973年起,原来的语音实验室就逐渐恢复了语音实验工作,1978年语音研究室成立以后,在室主任吴宗济的带领下,大规模地开展了语音分析和语音合成工作,在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吴宗济主编,198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实验语音学概要》(吴宗济、林茂灿主编,1989,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话单音节规则合成系统”(杨顺安主持,1987)《现代语音基础知识》(曹剑芬,1990,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正在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人机对话中的语音学问题”、国家“八六三”计划中“智能接口”的“普通话两音节间音联模型及其规则合成”等项目,都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4,近代汉语研究

为了加强汉语史研究中对白话材料的重视,1977年经吕叔湘提议,成立了近代汉语研究室。十几年来,这个室的研究进展令人瞩目。吕叔湘《近代汉语读本·序》里不仅精辟地论述了近代汉语的分期问题,还特别讲到“进一步开展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我以为有几件事要做。第一,做好资料工作。……第二,总结研究成果。……第三,编辑读本。”近年来,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都已有重要成果问世,《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1985,上海教育出版社)是全面反映近代汉语概貌的第一部深入浅出的教材;《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1992,语文出版社)是近代汉语虚词研究成果的总结;《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刘坚、蒋绍愚主编,唐五代卷,1990,宋代卷,1992,元代明代卷,1995,商务印书馆)汇集了近代汉语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细加校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1985,学林出版社)的出版以及刘坚、江蓝生、曹广顺等的一系列论文,标志着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杨耐思的《中原音韵音系》(19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是近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成果。

5,古代汉语研究

古代汉语研究室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菜八十年代初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1985,北京出版社)是文言虚词研究的集成之作。同时,专书研究、断代研究和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乐士的《左传虚词研究》(1989,商务印书馆),王海棻的《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1991,安徽教育出版社),王克仲的《助语辞集注》(1988,中华书局)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邵荣芬的《切韵研究》(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原雅音研究》(1981,山东人民出版社)和王显的一系列论文。

6,汉语辞书编纂

《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以后,词典编辑室又相继编出了《现代汉语小词典》(1980,商务印书馆)《倒序现代汉语词典》(1987,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补编》(1989,商务印书馆)等。此外,还编出了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新词新义词典、方言常用词词典等多品种的辞书;适应新变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本1995年出版,《现代汉语大词典》自1990年开始编写,现已基本完成

。近十几年来,语言所的其他研究室也编出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专业词典。

7,应用语言学研究

应用语言学研究近年有了较大发展,1979年成立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刘涌泉任室主任;1985年改组为计算机室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分别由刘倬和刘涌泉任主任,1995年起,由于工作的需要,两个室再度合并。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是机器翻译和中文信息处理,这些年来,在刘倬的主持下,开发了各种实验型机器翻译系统8个(包括英语一汉语和世界语一汉语);主持开发或指导开发了实用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3个;建立了中文信息处理系统及语料库两套;以及各种文字形式和软件形式的成果等,都在国内同行里获得高度评价。

由王广义主持的《天语》英汉题录翻译系统、《GRa篇名英汉机器翻译系统》都已投入应用,《GRa文摘英汉机器翻译系统》正在进行中。

8,语言理论研究

语言理论研究是近十几年来语言所发展较快的学科,已从早期的以介绍和翻译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为主,逐渐转向研究和评论国外语言理论和方法,并借鉴这些理论和方法,结合汉语开展实际语言的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音研究;汉语篇章分析、汉语语用研究、英汉语法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在这些方面做出重要成就的是廖秋忠、陈平和沈家煊,他们积极引进最新的观念和方法,对汉语中一些长期悬而未解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廖秋忠文集》(1992,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陈平,1991,重庆出版社)《语用研究论集》(廖秋忠、沈家煊、杨成凯等,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等文集反映了他们的研究水平。赵世开、黄长著、卫志强、沈家煊、林书武等积极翻译国外语言学名著,如《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语言与语言学词典》(1981,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1989,华夏出版社)《语言导论》(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等都为国内的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9,《中国语文》、《方言》和《国外语言学》杂志

《中国语文》于1978年复刊,为双月刊。这是我国语言文字研究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汉语现状、历史以及应用、实验等的调查和研究,语言理论,语言政策的研究,汉语教学,汉外对比研究,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课题的研究,汉字现状、历史以及应用调查和研究,语言文字著作的评论文章。

《方言》杂志创刊于1979年,季刊,至今出版68期。李荣、熊正辉、贺巍、张振兴担任主编。这是全国唯一的方言学专业刊物。杂志集中反映了汉语方言研究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曾对连读变调、方言分区等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1980年创刊的《国外语言学》是国内唯一的国外语言学理论研究学术刊物。伍铁平、赵世开、廖秋忠、卫志强、沈家煊先后担任主编。杂志大量评介国外语言研究成果,刊载相关资料,成为国内学者了解国外语言学的重要窗口。

10,图书资料工作

语言研究所图书室组建于1950年,至1966年藏书有16万册左右;90年代初期,藏书已达到27万册左右,其中中文书刊约23.5万册,外文书刊约3.6万册。藏书,内容包括:一般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语语言学、传统语文学等方面的著作文献;可提供语言研究素材的文献资料;各种辞书、地方志、丛书、期刊等。语言所图书室历任主任或负责人有:刘际尧、魏民、袁璋、冯家荣、阎征、许长江。1994年起和社科院其他研究所的图书室一起归入组建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为社科院图书馆的语言学库。

四十五年来,语言所的工作人员在吕叔湘等专家的直接指导下,编辑了《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清末一1949,1965年出版)《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乙编》(1950—1963,1963年出版;增订本1965年出版;1950—1980,1983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198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开创之作,吕叔湘为这项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撰写了卷首专文《语言和语言研究》。语言所不少学者为该卷撰写了条目。吕叔湘还为我国语言学界另一项开创性工作《中国语言学年鉴》(1993,语文出版社)亲自起草了详细的编写体例。

作为部级的语言研究专门机构,语言研究所不仅推出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而且组织了很多全国性的学术活动,良好的学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工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是吕叔湘个人捐助设立的,1983年,吕先生捐献多年积蓄六万元作为这项奖金的基金;1987年,吕先生又把他荣获首届吴玉章奖金语言文字学特等奖的五千元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语言所负责这项奖金的管理工作1984年首次评奖至今已评定7次,获奖者25人。

我国语言科学工作者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语言学会的常设机构设在语言研究所,十几年来,语言所为学会的各种活动做了许多工作。早在1957年初,罗常培等就曾筹备成立全国性的语言学会。1980年正式成立以后,积极推动语言科学研究,开展全国性学术活动,组织国内学术交流。中国语言学会历任会长是:吕叔湘、季羡林、熙、刘坚;现有会员近900人。语言所直接负责了历届学术年会的组织工作和《中国语言学报》(1982年至今已出版七期)《中国语言学会通讯》的编辑工作。为了加强国内语言学家与国际语言学界的交往,1988年由语言所负责协调中国语言学会加入了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使中国成为该组织的正式会员国。

汉语方言学会的秘书处设在语言研究所,李荣任会长,自1981年成立起已召开了八届学术年会;由语言所和其他单位合办的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古代汉语学术讨论会、国外语言学研讨会等也一直定期举行,大大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对外交往与合作在语言所四十五年的历程中也形成了传统。五十年代起,语言所的专家和苏联、东欧的语言学者就有来往和交流;八十年代以来,欧美、澳洲、日本以及港、澳、台湾地区等许多知名语言学家频繁来到语言所访问,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等。1982,年8月,由语言所参与主办的“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国外学者有百余人。近年来,语言所也有不少学者应邀出访,进行学术交流。不少专家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出国讲学,与国外同行研究合作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合作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绘制是语言所参与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国家“六五”计划实施以来,语言所承担的各种重点项目有:“六五”国家重点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七五”国家重点项目“汉语方言重点调查”“语音分析与合成的基础研究”“山西方言通志”,“八五”国家重点项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人机对话中的语音学问题”,国家“八六三”项目“普通话两音节间音联模型及其觌则合成”;中华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现代汉语话语关联”“近代汉语助词研究”“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汉语方言计算机处理系统”“北京口语句式研究”;社科院重点项目“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汉语成语语义检索”“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句型研究”“唐宋语言研究”“白话小说语词研究”。

四十五年来,语言所的研究队伍人才辈出,良好的学风代代相传,务实求新的传统不仅体现在几代学者的研究工作里,也表现在他们的积极倡导和对年轻同志的言传身教中。早在五六十年代,丁声树、吕叔湘等就在所里为年轻同志开办了音韵讲习班和英语讲习班,使研究人员的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每个时期所里都经常举办研究人员的学术报告会,九十年代以来,更形成了固定的“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和高研学术演讲会活动,学术气氛异常活跃。语言所里不少同志还经常自发地组织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专题研讨,其中每月一次的“理论语言学沙龙”自1985年起至今目连续举办了127次,国内外许多同行都曾参加过这里的讨论,为活跃所里的学术空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十五年间,语言所的几代学者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努力挖掘汉语事实,继承良好的学术传统,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不断更新学术观念和研究手段,为我国语言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古语说四十而不惑,正当盛年的语言研究所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征程上,一定会以更加丰硕的成果奉献给社会。

参考文献

傅懋勋、罗季光1978我国少数民族语文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语文,1期。

傅懋勣、周定一、张寿康、罗慎仪主编1984罗常培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李荣1989丁声树,方言,2期。

王均1989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纪念罗常培先生九十诞辰,中国语文,6期。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秘书处1956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

张伯江1992《中国语文》四十年,中国语文,6期。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编写组1981,1982,1984,1985,1986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一至五分册),河北人民出版社。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4

在汉语汉字的语境下,汉字字频常常简称为字频,汉字字频是汉字使用的一个重要属性。冯志伟指出:“传统的文字学认为,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但是,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它必须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存在,在交际过程中,有的汉字使用得多些,有的使用的少些,呈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性。因此,从使用的角度来看,汉字还具有第四个要素——字频。”①顾名思义,字频就是字的使用频度。苏培成在《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给字频下的定义是:“字频就是汉字的使用频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经抽样取得的文字资料里,每一个汉字的使用次数与抽样资料总字数的比例。”②他所说的“字频”,就是指汉字字频。沙宗元在《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中收了“字频”这个词条,他给出的定义是:“某个汉字在一定语料中使用(出现)的次数与样本总字数(又叫样本容量)之比。”③这个“字频”也指汉字字频。两家的定义大体不错,但表述不够严密。第一,用来作为字频统计的文字资料不一定是经抽样取得的,如《史记》的字频统计这类专书字频统计是根据特定目的选取的,而非“经抽样取得”的。“经抽样取得”不能作为字频统计的必要条件。第二,“总字数”的说法比较含混,应该改作“总字次”。第三,“样本总字数”的“样本”表意不明确。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汉字字频可以定义为:个体汉字字符在按特定原则选定的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与选定文本总字次之比。

对使用中的汉字进行字频统计,并按字频的高低排列汉字的顺序即可以得出汉字的频序,依据频序给汉字分级可以划分出汉字的频级,汉字的频级是对使用中的汉字进行分级的主要依据,对汉字规范、汉字教学及汉字信息处理有重要意义。汉字字频统计是汉字研究中的一项具有实用意义的重要工作。

二、汉字字频统计的主要成果

以往的汉字字频统计与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汉字的研究与应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字频统计一般分综合字频统计及分类字频统计两类。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现代汉字综合字频统计的主要成果有:1.《汉字频度表》,此表于1976年12月由“七四八”工程查频组完成。本次字频统计使用的语料时间范围为1973-1975年,语料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政治理论和新闻通讯四类,统计方式为手工操作。备选语料3亿多字次,选用语料2160多万字次,统计得出6376个字种。2.《汉字频率表》,此表包含在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频率辞典》中,1986年6月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本次字频统计使用的语料时间范围较多选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作品,语料内容包括报刊政论文章及专著、科普书刊材料、剧本和日常口语材料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四类,统计方式采用人工和计算机相结合。选用语料180万字次,统计得出“不同汉字4574个”。(参考该书“前言”和编纂说明)3.《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此表由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汉字处研制,于1992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出版署名单位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局。本次字频统计使用的语料时间范围为1977-1982年,语料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统计方式完全采用计算机自动统计,选用语料13800万字次,抽取出的统计样本语料11873029字次,统计得出汉字7754个。(参考该书说明)4.《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本表收录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中,《报告》于200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是由国家语委首次向社会的年度语言生活报告,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是2005年年度用字字频统计表。该表语料时间范围为2005年,语料介质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统计手段采用计算机,共选择892034个文本文件,包括732143010字次,统计得出字种数8128个。(该书把字种界定为“这里的字种,指字形不同的汉字。”④)

古代文献使用汉字的综合字频统计成果主要有《古籍汉字字频统计》,该书由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编写,2008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统计的语料为电子版《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统计方式完全采用计算机自动统计,使用语料8亿字次,统计得出汉字30127个。(在该书收录的“大规模古籍汉字用字统计报告”中“统计结果汇总与初步分析”一节中介绍该书统计出的总字数时说:“1.文渊阁《四库全书》汉字总字数:29088字;2.《四部丛刊》汉字用字总字数:27606字;3.《四库全书》与《四部丛刊》汉字用字合计:30127字。”⑤但是该书《古籍字频统计表》的顺序号的最后一号是30136,比30127多出9个数字。查《古籍字频统计表》中含有部分空格和非汉字符号,如八卦卦符、古琴书中的指符等,甚至有新式标点和网址符@。因此,本书给出的总字数并不准确,只是个大致的数字。)

古代文献专书使用汉字字频统计的成果主要有《史记字频研究》,李波著《史记字频研究》,2006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的字频统计以汉代司马迁所撰《史记》一书的全部文字为对象,选择中华书局标点本130卷《史记》三家注本作底本,统计方式采用计算机手段。全书计572864字次,统计得出4932个字。

上述字频统计的成果在汉字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理论研究方面,如周有光在字频统计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汉字效用递减率⑥。王凤阳在字频统计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汉字常用字笔画递减率⑦。社会应用方面,如1980年由国家标准总局,1981年5月1日实施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是在《汉字频度表》的基础上研制完成的。1988年1月26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研制参考了《汉字频度表》(常用字部分4152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汉字频度表》(常用字部分3500字)和《汉字频率表》(4574字)⑧。1988年3月25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也参考了上述字频统计成果。这些字频统计的结果和在字频统计成果基础上研制的《字表》对汉字教学、汉字水平测试、汉字识别、汉字信息处理、汉字字典编纂、汉字规范等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汉字字频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汉字字频统计取得了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受汉字自身的复杂性以及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汉字字频统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字频统计的质量。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近些年来多数汉字字频统计依据的是电子语料库,这些电子语料库建库目标主要是为语言研究服务的,加之计算机字库收字的限制,在把纸质文本转换成电子文本的过程中未能保持文字使用的原始状态,影响到统计结果的客观性。比如,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在此之前报刊图书主要使用繁体字(偶尔也用简体字)。1955年12月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下简称《一异表》),要求从1956年2月起在全国实施,这之前异体字未经整理。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报纸发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2月21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1978年7月停止试用这批简化字,1977年12月21日至1978年7月之间《人民日报》等曾经用过“二简”的字。而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年编的《汉字频率表》使用了1956年1月31日前的资料,如1951年1月31日的《人民日报》、1955年出版的《田汉剧作选》、1954年至1955年在《独幕剧选》上发表的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的《子夜》的第五、第十九章、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老舍的《骆驼祥子》第十六章、195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巴金的《家》第一、第三十八章、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的《春》第一章等,却没有出现繁体字⑨。使用了1956年2月《一异表》实施前的大量资料,却没有出现异体字。以1951年1月31日的《人民日报》为例,该日报原版中有繁体字“對”、“装”、“數”、“會”等,而《汉字频率表》有“对(频序60、频次5138)”、“装(频序435、频次841)”、“数(频序286、频次1325)”、“会(频序32、频次7075)”,而没有“對”、“装”、“數”、“會”等。该日报纸中有《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淘汰的异体“遊(旧字形)”、“鎻”、“週(旧字形)”、“誌”等,而《汉字频率表》有“游”、“周”、“志”等正体,有“鎻”的正体“鎖”的简化字“锁”,而没有“遊”、“鎻”、“週”、“誌”等。该日报原版中文字有旧字形,而《汉字频率表》中的字均为新字形。推测《汉字频率表》的研制者在测查文本时按当时的规范修改了原始文本,用规范字替换了不规范的字。这种测查结果显然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用字的实际情况。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下编)的《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报纸文本是从网络下载的,没有与纸质版本作比较。”又说:“本次统计不包括以下两种字符:(1)汉字部件。共有25个,计529字次,主要出现在报纸语料或网络语料中。包含以下两类情况中:①讲解汉字中用到的偏旁部首,如‘言语的“语”这个字旁边是个“讠”字旁’。这种部件共出现四个:亻、辶、宀、讠。②拼字,大部分出现于人名、地名,如‘讲述人刘亻思亻思,14岁,树德试验中学’、‘本市宝坻区林亭口镇帐房瞿阝村农民’、‘广东中山南(艹朗)(上下结构)镇横门港码头彩旗飞扬’、‘20岁的广西姑娘小(崩刂)昨天回广州了’。(2)乱码和无法显示的字符。这些字符共出现765个,计23221字符次,占整个语料字符数的0.0026%。”⑩根据作者的自述,本次统计不是依据原始的纸质文本,而是依据电子文本,并且电子文本并未与纸质文本校对,因此,电子文本转录错误的未加改正。受转录者使用的计算机编码字库的限制,字库中没有的字,在电子文本中或用拼字表示,或用替代符号,或根本无法显示,均不能统计。(举例中出现的偲、、蓈、剻四个字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中也都未收录。)

2.未能严格规定统计单位,或规定的统计单位不一致,影响到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不同的统计结果也无法进行比较。前面提到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的《汉字频度表》、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汉字处研制的《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李波著《史记字频研究》以及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编写的《古籍汉字字频统计》均未明确界定统计单位。只有收录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的调查报告中对统计单位有粗略的说明:“字种数:8128个。这里的字种,指字形不同的汉字。”(11)这里无论是用的“字种”这个术语,还是“字形不同的汉字”,这样对字种的解释,表意都不够明确。首先,使用的字种这个术语与学术界一般的用法不同。周有光在《现代汉字学发凡》一文中曾用具体实例区别“字次”、“字种”和“字形”三个术语,他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羣衆中去,是一条群众路线的原理’。这个句子里有几个字?甲答:20个字。乙答16个字。丙答:18个字。为什么答案不同?甲讲的是‘总字次’,有一个算一个。乙讲的是‘字种数’,同字异形合并计算。丙讲的是‘字形数’,同字异形分别计算。”(12)他在《现代汉语用字的定量问题》一文中又指出:“‘定量’是定‘字种’的总量。一个汉字可以繁简不同,形体不同,但是属于同一‘字种’,以‘正字’为标准。”(13)沙宗元在《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一书中根据周有光的研究设立了“字形数”和“字种”两个术语,并分别给出了定义,他给“字形数”下的定义是:“根据汉字字形而不考虑其繁简、正异等字际关系进行统计所得出的汉字数量。”给“字种”下的定义是:“一个汉字即使有多个繁简体、异体字,也只作为一个来计算的汉字统计单位。”(14)该文中所定义的两个术语也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跟“字种”匹配的术语是“字形”,跟“字形数”匹配的术语应是“字种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中用的字种大致相当于周有光所说的字形。在实际操作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繁简字、异体字、新旧字形都作为不同的统计单位来统计的。在该表统计的8128个统计单位中包括繁体字361个,异体字193个,旧印刷字形47个,另有不合现行规范的类推简化字7个。

前面提到的那些未对统计单位作出明确规定的统计,在实际操作中所用的统计单位各不相同。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汉字频度表》的统计单位大致是按照周有光定义的字种来操作的,统计的语料中包含繁简字、异体字和新旧字形,统计结果中有个别异体字和错误类推简化字,但未见繁体字和旧字形,应该是用简化字替代了繁体字,用新字形替代了旧字形。统计出的异体字,包括《一异表》收录的异体字,如,並(276)、并(1766);黏(1719)、粘(2495);渺(2321)、淼(4336)等;《一异表》未收的异体字,如,沙(649)、砂1756;衖(1901)、巷(2034)等;错误类推简化字,如,4475号“垅”(2189垄);4174号飚(当是技术错误)。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的统计单位近似于周有光的字形,繁简字、异体字、新旧字形均作为不同的统计单位进行统计。表中收录繁体字361个(15),异体字193个(16),旧字形47个(17)。

统计单位的不明确、不统一,不仅影响到字频统计的科学性,也不利于统计结果的正确、有效使用。

四、汉字字频统计的改进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必须加强字频统计的理论研究,完善统计原则,改进统计方法,提高字频统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首先,要实现字频统计的客观性,必须建设满足文字学研究需要的字料库。所谓字料库“是指以文字的整理和文字学的研究为目标,按照语言学和文字学的原则,收集实际使用中能够代表特定文字或文字变体的真实出现过的文字书写形态,运用计算机技术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电子文字资源库。字料库是在大规模真实文本的基础上生成的真实的文字书写形态的有序集合,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形体进行各种分类、统计、检索、综合、比较等研究的基础。”(18)只有根据字料库的原则建设字料库,基于字料库进行汉字的字频统计,改变以往基于语料库进行字频统计的做法,才能解决以往字频统计客观性不足的问题,实现字频统计的客观性,使得字频统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用字的实际状况。

其次,汉字字频统计必须明确界定统计单位,划分不同层级的汉字统计单位,根据不同需要对汉字的不同层级的统计单位进行分类分层的字频统计。

汉字统计单位的界定与划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必须专门研究,不是本文能够全面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以印刷楷书为例,以字频统计为目标,示范性地讨论字的概念界定与划分方法。

学术界不少学者曾经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中字的单位做过区分,但是,着眼点又有所不同,有的是着眼于汉字规范对字的单位进行界定,有的是着眼于对汉字使用实际状况的调查对字的单位进行界定。前者,如前文所述周有光在《现代汉字学发凡》一文中曾区别“字种”和“字形”。后者,如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构形学系列研究,从文本提取字形进行归纳,实际上也涉及汉字单位。王贵元的《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是最早从文本中提取字进行构形分析的专著。该书第二章“单字整理”,专门讨论从文本中提取字制作字表和进行统计的单位问题。文中先讨论了异写字、异构字、同形字三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字样认同与别异、通行体与变体、单字统计原则等问题(19)。李运富在《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一书中,也在第二章设立了“单字整理”一章,并进一步把单字整理程序化,专门讨论了字样的提取与辨认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字样群的处理,设立了字位与符位等概念,把字的单位区别为同体字样与异写字样、同符位异构字、异符位同形字等,已经有了字单位的层级性的思想(20)。到陈淑梅的《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和齐元涛的《隋唐五代碑志楷书构形系统研究》,字样提取及不同层次单位的归纳程序基本成熟。王宁先生在为《汉字构形史丛书》写的总序中对此作了理论总结,她说:“对文本中的汉字加以整理,也就是必须对写在文本上实际使用的汉字进行三种性质不同的归纳:(1)字样的归纳。这是将重复出现的汉字字样归纳到一起并进行统计的工作,是将一切文本形式的汉字改变为字库形式第一步要做的工作。(2)字组的归纳,也就是对结构、功能相同书写略有变化的异写字的归纳。这些字属于同字异写,或称同构异写的关系。(3)字种的归纳,也就是对功能相同结构不同的异构字的归纳。这些字或因构件的选择不同,或因构件的增减不同而异形,因而有着不同的构意,但记词的功能是相同的。它们的关系属于同职异字,或称同词异字。”(21)王宁先生所说的“三种性质不同的归纳”如果都把它定义为字的话,也就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字单位”。

从规定的角度可以采纳周有光先生的界定,把字的单位划分为字种、字形两级。

字的单位确定了,字频统计则可以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规定统计单位,可以以字型为统计单位统计型频,也可以以字样为单位统计样频,可以以字式为单位统计式频,可以以字种为单位统计种频。这样,不仅统计单位明确、清晰,而且每次特定的统计,统计单位统一、等质,便于统计数据的使用,以及不同统计数据的比较,使得字频统计的科学性得到保障。

注释:

①冯志伟:《现代汉字和计算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②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③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④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页。

⑤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古籍汉字字频统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15页。

⑥周有光:《中国语文纵横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⑦王凤阳:《汉字频率与汉字简化》,载《语文现代化丛刊》,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3辑,第92页。

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联合通知》,1988年版。

⑨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编辑说明》,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⑩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第6页。

(11)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第6页。

(12)周有光:《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6页。原载于《语文现代化》丛刊第2辑,1980版。

(13)周有光:《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第339页。原载于《辞书研究》,1984年第4期。

(14)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第401页。

(15)(16)(17)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第257-261、262-264、266页。

(18)李国英、周晓文:《字料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9)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4页。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5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传播意识

对外汉语的教育方案设计探析

对外汉语文化词语及其教学

中文组织名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电影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中文组织名识别困境与解决方案

基于使用的模型与汉语语法研究

基于使用的模型与语言习得研究

速成汉语教材编写的突破与创新

瑞典隆德大学《初级汉语》教材浅析

法国汉语教材汉字设计考察与分析

中文组织机构名命名规范化问题刍议

马礼逊文献中关于清中期“官话”的描述

韩国职前汉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调查研究

简论江户时代前期汉语教育发展特点

《金光明经》异译本中的时间连接成分

几种常见语义分析方法与汉语歧义的分化

《新著国语文法》语法思想初探

天人合一观——开启汉语世界的一扇窗

“(X)整个一(个)Y”的分类及相关问题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纠错行为的礼貌分析

来华长期进修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对外汉语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问题探析

留学生入学分班汉语口试监考教师语言分析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HSK作文语料库词语偏误频次统计分析

中古汉译佛经复句的文体差异

汉语学习者副词使用的中介语对比分析

如何在报刊教材的编写中构建语言图式

警务汉语教学与教材编写初探

经贸汉语听说课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产出性词汇研究述评

境外对外汉语教师短期培训的几点思考

留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与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对外汉语口语课课程测试区分度问题解析

谈现代常用汉字中部件“又”的来源及含义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疑问代词

对外汉语语言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谈现代汉字中部件“月(含冃)”的来源及含义

韩国孔子学院本土汉语师资培训模式类型构建

谈现代常用汉字中部件“口”的来源及含义

评《日本文学翻译读本》——兼议译事三难

日本本土汉语教材——《中文课本基础编》分析

谈现代常用汉字中部件“日”(含“曰”)的含义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人称代词

比较语义学初探——中英文“空”义语源流变刍议

早期对日汉语教材考察——以《汉语初阶》为例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6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在其职业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秘书职业活动对汉语运用的具体要求是规范性、得体性和灵活性。培养汉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多样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职业需求;高职;秘书;汉语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89-04

汉语运用能力是秘书的职业核心能力

通常来说,秘书职业能力主要是指秘书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办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办会和办事,其中除了少数(如办公设备的操作及档案管理)是独自完成较少与他人沟通协调的事务,绝大多数都是需要秘书与组织内外的各种人物进行沟通协调获得他人支持完成某一项工作,从而协助领导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组织目的。会办事的具体表现就是秘书要善于交际、会公关、善于协调各种关系、活动能力强、容易与人沟通等。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也将文秘专业归入“语言”大类之中,明确规定文秘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专业核心能力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已经不是秘书独具的竞争力了,而且,随着在校生各种社团的蓬勃发展,许多学生社团的组织者办会办事的能力远远超越一般的文秘专业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保持文秘专业的基本特色,就必须回归到文秘专业的根基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要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的高职文秘

专业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

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做法是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之类的课程,但对于现阶段的高职生来说,“大学语文”等同于高四语文,而“现代汉语”围绕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既无趣又无用,无论教师怎样改进教学方式,效果都不甚理想。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发展于70年代并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引进推崇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交际能力是交际语言教学法的理论核心,该理论主张把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作为出发点,而不是把语言平面结构放在首位。对交际能力的进一步研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卡耐尔和斯温。他们把交际能力总结为四项能力元素:(1)语法能力: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等语言知识,所注重的是正确理解、表达话和句子的字面意义所需的知识;(2)社会语言学能力:涉及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3)语言策略能力: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的策略,主要用来补救交际较集中因缺乏应用能力导致的交际中断;(4)论述能力:指话语规则和在话语组成句子和话段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应注重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包括生活交际和职业交际。对于初进高职文秘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母语(汉语)的基本词汇储备及语言策略能力,基本具备日常生活交际的能力,其所缺乏和亟待发展的是使用汉语的社会规则,即如何运用汉语进行职业交际的能力。

那么,培养基于秘书职业需求的汉语运用能力具有怎样的目标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层面的目标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层面:使用汉语的规范性。中国多方言,为提高职业交际沟通效率,普通话作为标准语受到应有的重视。要求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会区分方言词语及句式、外语词汇及句式;能用书面语写作格式规范、无错别字无病句和方言的规范的公文;能正确使用公文专用语及应用文常用语;能区分应用文中容易混淆的词语的含义,如“定金”与“订金”、“遵照”与“参照”等。这个层面的标准可以使秘书上传下达的各种信息传递工作准确周密,忠实可信,体现出秘书的专业素养。

第二层面:使用汉语的得体性。语言文字是在人际之间使用的,由于职业交际沟通的场合和对象不同,交际目的内容不同,人境、心境、情境、物境不同,就会出现使用效果的差异。所谓得体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沟通,是指在职场中,秘书的沟通对象多样化,上司、部门领导、同事、客户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各持不同的“情”和“理”,秘书应该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去沟通,做到沟通的内容切合其情其理,恰如其分,沟通的形式切合其物其境,从而被对方接受和认可,顺利实现交际沟通的目的。这条标准高度体现了秘书使用语言文字的有效性,是秘书汉语运用能力的核心标准,也是衡量秘书交际能力和办事能力的重要标准。

第三层面:使用汉语的灵活性。即应通过多样化的表达,体现汉语的文化表现力。职场交际与生活交际有一定的交叉,人们在实现沟通目的的同时同样需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的满足,比如一些时尚网络语言的使用,恰当的方言使用、幽默的语言技巧都能增强秘书的亲和力和个人魅力。在职业交际沟通中,它只是起辅助沟通成功的作用。

培养高职秘书专业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设置相关课程并对各课程进行科学清晰的定位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贯穿一条培养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主线(见表1中标的课程)。在这条主线当中,各门课程遵循语言运用的规律性,科学有序地或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规范性、得体性和灵活性。《实用口才与交际》定位于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减少口语交流障碍,要求获得国家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应用文写作》定位于书面交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应用文以处理公私事务为写作目的,以精确严密和规范系统的语言按照一定的格式写作。作者写起来简便快捷,读者看起来直截了当,这样能迅速做出判断和处理意见。应用文的格式或者是“约定俗成”,或者是“法定使成”。在秘书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基于秘书职业需求的语言运用“规范性”,一是指写作格式和语言文字运用符合该文种本身的规范,二是指同时也要符合秘书职业交际本身的需求。

秘书职业写作的文种有两大类,一类是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13种公文,无论是公文格式、语言、行文规则、收发文处理都是严格按法定规范进行训练,这一类的文种具有普遍的效应;另一类就是涉及行业的日常应用文书、事务性文书、财经类文书、传播类文书、礼仪类文书,这类文书的格式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互相效仿,习惯成自然,得到社会的公认。对这类文种的写作,就必须结合秘书职业交际沟通的需求,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大胆摒弃“大而全”的写作理论,删繁就简,只让学生按最基本、最符合该文种特点和秘书职业需求的写法去写。如教授调查报告,教材介绍调查报告的标题有二种写法(文件式、文章式),前言有四种写法(简介式、结论式、评述式、提问式),主体有三种写法(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综合结构),结尾(或总结全篇加深读者印象,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对所调查的问题作归纳说明,指出其发展前景等等)有三种写法。如果从职业交际需求的角度来看,考虑秘书写作调查报告的目的都是给领导做决策提供参考,首先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不可过多地加工提炼,再次更没必要故弄玄虚以双标题去突出主题引起领导的注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标题只要求按文件式“(发文者+)事由+文种”去写作,就变成了规范的表达《关于……的调查报告》。为了证明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前言必须简介本次调查活动的时间、对象、范围、目的、调查方式等(采用简介式写法),这样学生牢记并掌握了标题和前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写法,也是最符合秘书职业需求的规范的写法。主体部分按“调查获得的材料+从材料中发现的问题”这样的结构循环排列,给领导鲜明的印象(调查获得的材料和秘书从该材料中得出的看法都一目了然),便于领导对调查报告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至于结尾的写法,就需要衡量领导的口味。有的领导对秘书的依赖性强,当然需要调查报告结尾提出建议,有的领导根本不希望受他人影响,该报告结尾顶多归纳一下所调查的问题,甚至不需要专门结尾。这样写出的调查报告就理性客观、平和内敛、张弛有度,适应交际对象的需求。这种写法既简便实用,又极大地提高了秘书职业交际沟通效率。

围绕学生提高交际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我院的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偏重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中外文学作品鉴赏》定位于增强学生对人性和人情的感性认识,掌握一些人境、心境、情境、物境的规律性和共性,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提高情商,为人际沟通的得体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经典文学作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从其社会角色到人物本我的角色直至最隐秘的内心世界,对人性人情的解剖深刻独到,引人深思。这些作品能把学生代入故事情节,与主人公同喜同悲。这不仅活络了学生在浮躁的功利社会几近麻木的情感,也训练了他们敏感细腻地琢磨、感受他人情绪变化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感知能力,为他们职业交际沟通的得体性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商务沟通》定位于传授秘书职场文化和职场语境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综合训练秘书在不同职场语境下,面对领导、部门、同事、客户、媒体,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对象不同的需求,如何运用汉语进行得体的沟通交际的能力。语言交际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际的主体(年龄和婚姻状况、职务和身份、兴趣爱好、处境心情、文化素养等)、交际的环境(时间、地点,人际环境、文化背景等)、参与者的交际动机等。秘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秘书交际沟通的语境特点是:(1)角色功能的多样性。秘书要发挥多种角色的作用,必须善于在各种语境中沟通。(2)沟通对象的层次性。主要指沟通对象的职位、文化程度、年龄等是多层次的。这种多层次性,制约着秘书的言语表达。(3)交际场合的广泛性。交际场合,是指沟通的具体地点、情境。这是沟通语境不可或缺的客观要素。秘书部门处于联系上下、左右、内外的位置,决定了秘书说话场合的广泛性。(4)关系环境的多变性。沟通主体之间构成的关系,就是关系环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秘书的人际关系同样复杂多变。

秘书使用的语言文字与常人使用的无异,其使用语言文字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演戏、说相声,平实性和得体性就成了秘书沟通的基本风格。其活动能力、办事能力强弱,取决于其语言沟通能否随交际基本要素的改变而恰当变换,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被交际主体接受和认可,从而顺利实现交际沟通的目的。使用语言交际沟通的平实性容易做到,而得体性的培养非常艰难,需要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提高培训效率。

第一,要帮助学生树立好角色意识,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和交际沟通对象的角色,沟通要符合秘书身份,不使用不符合职业角色的语言。“90后”大学生不少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在待人处事诸多方面都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尤其是秘书的角色错位是常见的。例如,公司每年年终都要召开一次由各部门经理参加的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题的会议,以前会议都是由张总主持,这天张总正好有事,他要求秘书代替他主持这次会议。秘书组织会议的开场白有两种,第一种“各位同仁,张总临时有事,会议就由我来主持”(“二老板“角色);第二种“各位同仁,张总临时有事,委托我主持本次会议”(秘书角色)。通过大量案例训练学生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角色,超越职业角色的语言坚决不使用。

第二,要帮助学生掌握公序良俗知识,辨识沟通对象的层次和需求。职场中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都必须遵守公序良俗,但社会地位确有不平等,需求也千差万别,如果把握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及沟通对象的层次差别和需求差别,运用语言文字就比较容易合情合理,被对方接受,实现交际沟通目的。例如,一员工下班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家属到公司闹事,要经理去给死者磕头,经理回避了。其家属不罢休,在公司打闹,弄得一片混乱,正常工作无法开展。关键时刻秘书挺身而出,冷静地对死者家属说:“我们公司的员工,自然是我们的亲人,他的不幸罹难,我们都很悲痛。我是经理秘书,我一定代表经理前去吊唁,并参加治丧。与此次交通肇事单位交涉处理善后工作,我会向经理请示并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快给你们答复。况且,经理比死者年长,让他去磕头,你们于心何忍啊!”一席话,说得有情有理,不卑不亢,掷地有声,对方哑口无言,一场风波基本平息。此案秘书沟通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抓住了对方对“赔偿”的需求并尽力想法满足,其次利用公序良俗的道理使其沟通内容既有原则又切合实际,非常得体。

第三,要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明确每一次交际沟通的目的,根据交际沟通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度的沟通内容和方式。例如,公司总经理因贪污受贿被绳之以法,新的总经理已经到位,公司拟对外发一则告启,承诺公司的经营活动将不会受该事件的影响,并希望得到更多客户的支持。在撰写过程中,应根据沟通目的考虑如何对该事件定性并回避有关细节问题(分寸的掌握),通过怎样的措辞使客户放心与公司合作。

以上四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和得体性,除《中外文学作品鉴赏》外,其余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在使用汉语中训练规范性和得体性。在训练得体性方面所占的课时数多于训练规范性的课时数。

此外,“经济法”、“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与客服”在完成各自教学目标的同时,对学生掌握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提升职业交际沟通的规范性和得体性都起到辅助作用。

(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阅读交流时尚流行语、朗诵演讲、主持人大赛、文学沙龙、话本剧表演、方言接龙游戏、现场作文大赛、主题海报制作等。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运用的灵活性,增强语言的文化表现力。秘书交际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表现出特殊的社会生活美,是精神美、形象美、技巧美诸多要素完美和谐的统一,语言美与行为美的统一,语言美与仪表美的统一,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技巧美与质朴美的统一。这四个统一,归根结底是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内秀与外美的统一。语言的文化表现力在秘书职业交际沟通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况且它与使用者个人的情趣爱好性格关系较大,短时间内难以在课程体系中实现,所以主要放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培养途径。

(三)搭建社会生活和职场环境的桥梁,启发学生随时随地对自己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如亲朋聚会、各种义工活动、三下乡活动、勤工俭学、求职应聘,主动地、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不同人境、心境、情境、物境中得体地运用汉语交际沟通,这是学生运用汉语实现职场有效交际沟通的前奏。

参考文献:

[1]杨群欢,吴新化.新时期秘书职业能力调查与高职文秘人才培养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马慧.交际语言教学法及其对高职应用型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2010(3).

[3]王艳慧.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9(8).

[4]刘桂婷,刘志忠.秘书实用口才艺术[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赵丽光.浅析秘书从业人员口才要求[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6]欧海龙,周红梅.应用文写作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广告用语;偏误;应对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了解商品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广告经过市场的考验已经成为品牌价值的体现,给品牌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好地诠释了企业和品牌的核心价值。但是,在广告中使用不规范用语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尤其是广告的用字不规范,乱用谐音,混淆概念等现象,由于广告借助于电视、网络、电台、报纸等媒体,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很容易对人们进行误导。特别是那些正在求知的中小学生,他们接受性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弱,一旦接受,很容易导致以讹传讹。本文就以广告用语偏误进行分析,以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2006年6月12日,深圳市语委联合文化局和工商局,经过三个月的调查取证,对全市广告进行整治,拆除用语不规范广告牌700多块。其中,滥用繁体字占15%,滥用谐音成语占50%,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广告管理法规占25%。2007年1月18日,针对北京市人大代表张毅在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的“尊重汉字、尊重母语”的建议,北京市有关部门进行了回复——诸如“百衣百顺”、“食全食美”、“与食俱进”这样在广告中故意用谐音篡改成语的现象,工商部门将一律不予核准登记。由此可见,广告用语偏误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亟需加以规范。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偏误类型

(一)繁体字:泛滥成灾

近年来繁体字不断凸显,严重影响了广告信息传播的畅通有效性。如好?配好鞭,好工配好?器(松本?工);?基人?⑷巳擞卸Y大?送!(?基人参系列);人性化的房型??(?懦焦?ⅲ??br>文字历来都是朝着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文字工作,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并于1964年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对现代汉语用字进行简化。“40多年的实践证明,简化字有利于人民群众,特别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扫盲工作,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1]。

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部分商家热衷于使用繁体字,特别是在电影、电视、商标、牌匾中,繁体字更是层出不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思维走入了误区,极力迎合西方社会的结果。因为他们认为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只认识繁体字。于是,某些企业广告就随风倒,热衷于用繁体字,甚至连厂名、商品名称都改成繁体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它的订户中90%左右是年轻留学生,这些人恰恰并没有多少人认识繁体字。即使是在繁体字使用较多的港、澳、台,也不像有人臆想的那样拒而不纳简体字。其实,早在1985年,台湾的《自立晚报》就发表专论,盛赞我们的简体字,简得合理,简得妙,是“大胆地采用了笔划很少的同音字,但又无碍于字义,兼取了简繁体的优点”。历史的实践己经证明,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进步,繁体字的回潮是历史的倒退。

(二)错别字、生造字:五花八门

由于网络媒体和影视广告日益侵占消费者的接受领域,所以包含错别字的广告借助媒介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严重冲击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发展,特别是贻害处于求知阶段的中小学生。如:(1)消费者化几千元(福达家具);(2)与阳光相约享金彩人生(阳光小区金荣苑);(3)主、付出入口设无线微波监控系统(碧水庄园);(4)丰盛你的人生。(洋参冲剂广告)。

例1、例3是误用错别字的偏误,“花”错用于“化”,“副”错用于“付”。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化”与“花”作动词讲时,“化”是“变化”、“感化”、“融化”、“消化”、“化学的简称”等义;“花”是“用”、“耗费”之义,由此可见,表耗费了“几千元”之意的是“花”而不是“化”。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付”是一个动词,而这个句子需要一个形容词,并且是“主”的反义词,所以只有用“副”了。

例2是生造词语的偏误。把“精彩”生造为“金彩”,取“金”财富义,这违背了现代汉语规范。(4)句中,“丰富”和“丰盛”表示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但它们的词性和句法功能有所不同:“丰富”是一个兼类词,既可以做形容词,也可以作动词接使动宾语;“丰盛”只能作动词,不能接宾语,所以应改为“丰富你的人生。”

(三)成语谐音的滥用:惨不忍睹

“‘谐音双关’是利用语言文字同音不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修辞手法。”[1]但是,广告用语只求“同音”忽视“同义”,存在滥用谐音字的现象。例如:“咳”不容缓(药品广告)、“骑”乐无穷(山地车广告)、“鳖”来无恙(补品广告)、一“明”惊人(眼镜广告)、默默无“蚊”(驱蚊器广告)、无可替“带”(透明胶带广告)一“网”情深(网吧广告)、一见钟“琴”(钢琴广告)、随心所“浴”(热水器广告)、终生无“汗”(空调广告)、“衣帽”取人(服装店广告)、“衣衣”不舍(某洗衣店广告)、步步“糕”升(某蛋糕广告)、一步到“胃”(胃药广告)、百“衣”百顺(电熨斗广告)、“烧”胜一筹(快餐店广告)、“闲”妻良母(洗衣机广告)、大“石”化小(治结石病广告)、百闻不如一“键”(打印机广告)、好色之“涂”(涂料广告)、有“痔”无恐(痔疮药广告)、领“鲜”一步(海鲜广告)、“快治”人口(口腔门诊广告)、“礼”所当然(礼品店广告)……

滥用谐音字是一种破坏语言规范的行为,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而受伤害最大的则是中小学生,会导致以讹传讹,把汉字引向毁灭道路。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2]由此可见,不恰当的使用谐音字属于违法行为。广大广告主顾和经营者不要一味追求广告效益滥用谐音字而违法,对于以往曾使用过的要加以整改,以规范用语取代不规范用语。

(四)不合语法规范

部分广告不遵循汉语语法,出现了诸如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模糊歧义等语法错误,这些错误通过媒体消解着受众已有的语法模式,久而久之,有颠覆传统语法的危险。

一是搭配不当在广告中有逻辑上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缺漏等。如:(1)让你热焰红唇,与春争俏(奇士美化妆品);(2)蚊子死光光(雷达水性蚊子喷杀剂);(3)虽然是夏季,也应当当心着凉(新麦肯华丽空调);(4)体积虽小,总是高人一筹(海尔空调);(5)无论是书信、签合同、下订单,您只要交给欧普2106s,保证一切ok!(欧普传真机);(6)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

例1、2是逻辑上词语搭配不当。例3~5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或关联词语缺漏。其中例3是转折句,“虽然……也”构不成转折关系。应改为“虽然是夏季,但是要当心着凉。”例4也是转折关系,“虽……总是”构不成转折关系,应改为“体积虽小,却高人一筹。”例5偏误是关联词缺漏,这样就无法构成“只要……就”的条件关系。所以在“保证”前面加上“就”构成完成的条件关系。例6这句广告违背了逻辑学矛盾律的原则,“矛盾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不允许相互矛盾,以保证思维的一致性。”[3]第一句说“不收礼”,第二句又说“收礼”,这种矛盾用语难以得到消费者认可。

二是现代汉语的构词造句严谨整饬、结构平稳,韵味悠长,但是有些广告抛弃规范,只是一味标新立异,违背了汉语的构词造句规则。下面以“又”字为例分析这一现象。如:(1)“豪华型双门双温风冷式冷柜,对社会又一贡献。”(冷柜广告);(2)“在炎热的夏日穿上它稳重又不流汗。”(夏装广告);(3)“冬天的蔬菜,价格又便宜。”(蔬菜广告)。

例1中的“对社会又一贡献”应该是“对社会的又一贡献”的简写,还原全句就是“豪华型双门双温风冷式冷柜是对社会的又一贡献!”这是一个包含“是”字的判断句,其构成是:“名词性结构+是+名词性结构”;而把“对社会的又一贡献”中的“的”字省掉后,“对社会又一贡献”就不是名词性结构了。这样一来,“名词性结构”与“名词性结构”相对称的判断语义关系就无法构成,即句子存在语法错误。

例2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可知,广告语中的“a又b”相当于“形1+而+又+形2”结构,即“a而又b”。其中“而”用来连接并列的形容词时表互相补充的语义。如:“少而精”、“严肃而认真”。同时已知“a而又b”中“又”表“累积”义,这说明,在“a而又b”格式中,a、b的语义还要能相互补充。但是由常识可知:“稳重”与“汗流浃背”似乎没有什么补充关系。因为并非“流汗了”就显得“不稳重”,并且,从“a而又b”中“a”与“b”的语义相关性可推知,“a而又不b“中“不b”与“a”也应具有语义相关关系。可是,“稳重”与“流汗与否”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无论是“稳重而又汗流浃背”还是“稳重而又不汗流浃背”都显得不那么规范。[4]

例3可有两种不同理解。第一种理解,由《现代汉语八百词》可知,“又”可表“另外”,若把此用例中的“又”解释为“另外”义就讲不通了。第二种理解,还原广告语为:“冬天你不仅能吃到蔬菜而且蔬菜的价格也便宜”,这里就出现了“又”与“而且”的混用问题。

二、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五种偏误类型,本人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1.广告用语用字应遵守国家的语言政策,以《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指针,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一是广告中不得单独使用汉语拼音。广告中如需使用汉语拼音时,应当正确、规范,并与规范汉字同时使用。广告中不得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广告中如因特殊需要配合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时,应当采用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主、外国语言文字为辅的形式,不得在同一广告语句中夹杂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广告中的外国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中文意思不一致的,以中文意思为准。

二是广告用语应当清晰、准确,用字应当规范、标准,包括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使用繁体字,不得使用国家已废止的异体字和简化字,不得使用国家已废止的印刷字形,不得故意使用错别字,不得故意用谐音乱改成语,广告中因创意等需要使用的手书体字、美术字、变体字、古字,应采用易于辨认的,不得引起误导。

2.广告用语应维护社会伦理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不得使用“部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不得利用或篡改领袖人物名言作为商业广告用语,不得含有不良文化内容。

3.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广告语言使用的审查力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广告审查监督,不合格的不予审批;另一方面也要对广告创作者进行语言文字培训,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正确运用谐音双关、比喻拟人、历史典故、成语熟语,以规范的广告语言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避免不健康的思想和错误的语言对社会精神生活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2]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m].语文出版社,2000.

[3]李行健主编.汉语新词词典[m].语文出版社,198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7.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8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的基础课,包括语音文字、文学、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这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产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有所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定位

国内大学的新闻院系多从中文系分出,新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中文专业有较多的“姻亲”关系。许多基础课程甚至教材都一样,如汉语课、文学课等。从走访的几所高校的新闻院系看,讲授这些基础课的教师也多数为中文专业出身,这就难免使新闻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带有相当多的中文专业色彩。相继而来的问题是,因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同样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新闻专业要用一个学期的教学完成中文专业两个学期的授课内容,即新闻专业为60多个课时,而中文专业则为120多个课时。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如仍像中文专业那样基本按教材授课,教师往往会出力不讨好。那么,立足于新闻专业特点,如何定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比中文专业,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按照刘大为、染宗棋“语言能力大致分为语言研究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观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理应以提高其语言研究能力为最终目标,而新闻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则应以实用性为主,以提高其语言技能为最终目标。同是基础必修课,中文专业强调对现代汉语知识、理论、规律的把握,强调对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在新闻专业中,该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各种语言现象的能力。具体地说,包括听音辨音、学说普通话的能力,辨认字形、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选词析句、正确组织语言的能力,修饰润色、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深入理解鉴赏的能力,等等。

新闻专业课程的60多个课时,可分配如下:40个课时讲授,15个课时语言调查,5,6个课时为专题总结(如不规范用字、网络词语调查、语法新现象、新修辞用例分析等)。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相比新闻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如文字课、新闻写作课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似乎缺失很多。许多学生也反映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中“现代汉语”是最倾向于理科的课程,学起来“枯燥乏味”。更大的问题在于,许多教师对现代汉语的认识也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这门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有的教师就拼命地把各种各样的概念、术语塞给学生,让学生死命地记、背。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甚至智育领域也有偏颇,忽视了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显然,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不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方向。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汉语”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当前,课程教学的中心应由传授知识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使学生在快乐、民主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形成乐于探究知识的学习欲望。为此,结合教学内容,“现代汉语”教学可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社会意义及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根据语言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语言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认识现代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微观上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力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恰当选用笑话、相声和小品片段,选用有关诗文和寓言故事等学习语音与词汇知识,体验审美感受,培养语感能力,赏析语言大师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体悟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妙用,提高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语言材料学习语言,如老百姓的鲜活口语,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时尚词语等。

再次利用讨论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确立观点、组织语言、陈述看法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将来工作时必备的素质。现在的记者,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在现场根本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准备就要开始工作。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敏捷的思维,还要有连贯、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结合“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像“文字的概说’、“语言的发展’、“语言的规范”等问题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最后,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此鲜活的语言事实,要研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的实际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三、多向度的评价考核

目前,在许多大学的学科教学中,其主要考核方式是学期末的闭卷(必修课采取的形式)或开卷(选修课采取的形式)考试。此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这门课学习成效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并根据及格与否确定能否拿到这门课的学分。显然,这种“一考定学分”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也很难体现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建立新闻专业“现代汉语”多向度的考核体系很有必要。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景区语言;外观语言;语言文字规范化;人文和谐

[Doi]10.13939/ki.zgsc.2017.08.121

城市旅游景区建设中,其硬件和软件共同决定景区旅游品质和形象,而作为景区建设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外观语言彰显景区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旅游景区外观语言指的是存在于旅游景区户外环境的语言文字,是对景区形象的塑造具有直接作用和影响的语言文字形式总和,包括景区外在的导游解说词及文物古迹、景区标志牌、门店招牌、户外宣传广告等语言文字。城市外观语言也是城市人文景观的一部分,能够直观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作为中国著名的沿海旅游城区,其景区语言环境对城市和谐语言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针对山海关景区外观语言状况的调查中,调查组重点通过对“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孟姜女庙”及“长城博物馆”四个景点及古城内的实地考察,掌握了景区用字现状,分析归纳了景区外观语言的文化特征及不规范用字情况,并为景区外观语言规范化建设提出了策略。

1山海关旅游景区外观语言的文化性

山海关,地处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它历史悠久,名胜荟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山海关景区(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古城、孟姜女庙)是国家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于197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也是2007年国家首批66家5a级景区之一,其外观语言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性特征。

1.1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海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走进山海关景区,长城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本土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汇集,每一处语言文字都铭记着一段悠远的历史,每一处文物古迹都记述着一串动人的传说。

矗立在镇东门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巨匾,为民国九年(1920)杨宝清所摹刻,见证了山海关6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一”字一笔1.09米,繁的“关”一竖1.45米,五个大字结构合理,精神贯通,与这座建筑浑然一体。迎恩楼上悬有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祥蔼_桑”,是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皇帝去东北拜谒祖陵,途经山海关,来到西门迎恩楼,见此处霞光普照,瑞气东来,乃亲题赐额。

老龙头地势险峻,天容海色,澄海楼更是居高临下,吞波吐浪。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即兴赋诗,一首首名篇佳句记录下老龙头长城的优美风光和历史变迁。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在此留下了御书墨宝。老龙头碑林亭旁立有10通卧碑,刻有明清时期文臣武将所作有关老龙头诗词。碑林内还保存有明代“一勺之多”碑、清乾隆御制碑、清道光御制碑及明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杨琚所作《观海亭记》。其中,“一勺之多”碑是明天启五年(1625)山石道刘永基题写,天启六年(1626)海运同知王应豫勒石立。把浩瀚的大海说成只有“一勺之多”,足见题者的宽阔胸怀和非凡的气魄。

1.2多元的国际化风范

景区对外开放以来,始终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着力推进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和普及,并兼顾国际交往接待需求,为满足国际化需求,招聘日、俄、韩、英等6个语种的政务导游,配备到景区一线开展导游和翻译服务。景区标志牌、导引牌全部实现了中英文对照。在公共场合和宣传中需要配合使用英语或汉语拼音的,均按照以规范汉字为主、英语或汉语拼音为辅的形式,规范汉字的字体当大于外国文字,加注的汉语拼音应书写在规范汉字的下方,拼音符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范》的规定及要求。

1.3规范的外观语言风貌

据调查,山海关景区导游词历经三轮次的修订和完善,目前已编辑形成8个篇章、8万余字的《山海关导游词汇编》。景区导览标识系统较为完备,各类标识牌、指示牌、导引图、全景图的设计与制作上,不仅注重规范汉字的使用,还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风貌的协调一致。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目前有导游员243名,其中,政务导游9名,普通话水平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景区导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4和谐的景区人文生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随处都可以感受得到独特的关城文化和质朴的关城民风,透过一个个承载着历史印痕的人文典故,游客能够充分感受景区的人文风貌。山海关城东6公里的孟姜女庙,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和“姜女寻夫”的动人故事。殿前的抱柱联就是那副誉为“天下第一奇联”的著名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相传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1521―1593)所作。它巧妙地运用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及谐音等特点,进行重叠组合,意趣无穷。“朝”通“潮”,“长”通“涨”、谐“常”,从而形成了如下的读法: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许多游客朋友的努力,这副对联已有了近20种读法,表面看虽是文字游戏,却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2山海关旅游景区外观语言的不和谐现象

和谐、规范的语言是游客获取精准的旅游景区文化信息和服务信息的主要工具,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景区和古城范围内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2.1景区用语层面

本次在对景区周边从事餐饮及商业服务的人员进行调查时发现,从业人员用语存在一定不规范现象。调查对象多源于本市各县区(冀鲁官话方言区),也有对象来源于东北地区(东北方言区),个别商户存在一定的方言乡音,交谈时发现有舌尖前后音不分或“r”“l”不分的;有声调调值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的;有使用方言词的等。

2.2景区用字层面

一是存在不规范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和说明性文字、广告中的错别字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四条、第十七条及《河北省实施〈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精神,公共场所的设施、招牌、广告用字、企事业组织名称用字等,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文物古迹、题词和牌匾、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等,允许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但应当在明显位置配放规范汉字的招牌。调查发现,在景区内一些介绍性文字及周边店面有使用繁体字现象,在不规范字中占有绝对比重。其中一部分为建设开发时间较早(即1987年前后所立)。手书繁体字、异体字招牌,没在明显位置配放规范汉字的副牌的情况比较普遍;另外就是印刷体繁体字直接作为店铺名招牌和部分介绍性文字,这些既缺少名人书写的艺术美感,也不利于游客辨认。个别错别字情况主要出现在说明性文字和广告中。二是有误用标点符号、序号现象和阿拉伯数字纪年写法不规范情况。按照“规范使用序号、标点符号、汉语拼音”中的要求,文字材料中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第五层为“①”。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在介绍性文字中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后面的圆点符号“.”被用作了顿号“、”及介绍文字中涉及书名号和引号的使用有不妥之处等现象。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中规定:“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应在同一行中,避免被断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介绍文字中,公元纪年“1987年”的千位数“1987”被分割成“198”“7年”,以两行呈现,有违上述规定,属于不规范情况。三是景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精细化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多年来,虽然山海关景区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景区用语用字越来越规范,导游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但对于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来说,景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需在制度化等细节上进一步提升,更上一层楼。

3构建和谐的景区外观语言

和谐、规范的语言是游客获取精准的旅游景区文化信息和服务信息的主要工具,它不仅对公众起着重要引导和帮助作用,而且能有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进一步搭建旅游城市与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理解的桥梁,应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

3.1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和谐意识

语言文明、规范是人们的文化修养在语言上的反映,作为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对于语言文明、规范化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景区及周边单位或商家管理者要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切实贯彻《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应充分认识到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共识。

3.2重视普法宣传教育

法纪是文明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保障,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以有效避免语言违法、违规现象,有利于城市的和谐与稳定。

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群众中的知晓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应广泛利用包括传统纸质和声像媒体以及现代网络和电子媒体在内的各种旅游语言资源,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3.3强化景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管理

景区用字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重点领域和人群的作用,各部门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3.3.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龙头作用

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过程中应起带动作用,管理者要主动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测试和培训。

目前,基层管理者使用方言较多。因此,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大对普通话水平未达标管理人员的培训,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见《河北省实施〈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条)完成《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所提目标。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培训。

3.3.2充分发挥媒体的榜样示范作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媒体对受众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能力起到示范、促进和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媒体语言的科学研究,加快这一领域相关条例规章建设,根据新情况科学规划媒体语言。

3.3.3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

要对旅游服务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尤其是景区周边餐饮及商业服务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科学地制定出完整评测要求,有效地提高其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景区周边餐饮及商业服务人员,多来自城郊或县级以下地方,具有流动性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常以方言作为服务用语。因此,应积极协调并推动用人单位、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和进城务工人员输出地相关部门对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增强规范意识,提高用语用字规范化能力,从而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3.4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开展对景区不规范字的集中整治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地方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以及广告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据此,地方文化、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应严格履行法律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用字的监管执法力度,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在企业名称登记、商标注册、户外广告审批上严格把关,决不让一个不规范用字蒙混过关。对已有的景区及周边不规范用字,一经发现,立即责令改正,该换的换,该加副牌的加副牌。同时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作为一项群众性事业,还需公众积极参与,可广泛开展公众有奖举报等活动。设立不规范社会用字举报电话,使不规范社会用字再无藏身之所。

4结论

语言文字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社会现象,其文明、规范程度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

山海关,作为地处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上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其景区语言文字,一方面承续着中华历史文明的乐章,另一方面又残存着语言文字变革发展中个别有悖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不和谐音符。对此,本文重点针对体现长城文化的“老龙头”“第一关”“孟姜女庙”及“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景区及周边临近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以期从源头上,为该区域管理者治理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提供决策参考。

由于采集的语料主要源自“老龙头”“第一关”“姜女庙”和“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等重点景区及周边语言文字现象,并只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因此此次调查有明显不足之处:首先,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只列举了重点景区的一些典型例子,所分析的语料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次,调查的领域不够全面,文中重点调查了景区及周边店面牌匾、招牌、广告等语言文字,而没涉及网络媒体语言文字;最后,限于调查队伍专业结构和调查时间不足等因素,未能涉及拼音和外语问题。因此,调查结论必然带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王玉.漫谈规范语言文字与提高城市形象[J].咸宁学报,2009(5).

[2]张先亮,谢枝文.生态观视野中的汉语言和谐[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程展.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外观语言考察[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3.

[4]苏培成,尹斌庸.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王铁昆.汉字规范通俗讲话[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6]郝铭鉴.文字的味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现代汉语调查报告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小语种课程开设

为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的意向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泛收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利用小语种优势培养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该专业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分发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回收有效率为98%。在认真梳理、分析调研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意向基本情况

1.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现状

据调查,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有一部分在大一即已自觉开始进行小语种的学习,这一部分学生所占比例为18.4%,即受调查学生中共有18位分别进行了西班牙语、德语、日语、韩语、法语等小语种的学习,且有部分学生还不只参加了一种小语种的培训。对该部分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有72.2%的学习小语种的学生觉得自己选择的小语种是自己最愿意学习的语种,而其中17.8%的学生则是因为学费便宜、时间冲突或者没有找到相应的培训机构等原因选择了自己并非最愿意学习的小语种进行了学习。通过这一部分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有部分在接触小语种的学习,且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选择愿意进行学习。

2.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开设小语种课程的态度

数据统计显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具体数据为:认为应该掌握两门外语的学生占53.1%,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认为应该掌握三门以上外语的占32.7%;认为应该掌握四门外语的学生占12.2%;认为只应该掌握一门外语的仅占2%。数据显示,除了对掌握两门外语的普遍认可以外,尚有42.9%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认为应该掌握三门以上的外语。在学生对学习小语种的看法方面,有30.1%的学生认为小语种课程应当纳入必修课,且56.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小语种课程,同时有59.2%的学生认为小语种课程应该计有学分,仅有5%的学生认识无所谓或者不感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小语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

3.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小语种学习目的的认识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愿意进行小语种课程学习的原因,我们对学生学习小语种的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2%的学生以“拓宽就业渠道”为学习目的;有21.4%的学生是因为“对该门语言感兴趣”而愿意学习小语种;有12.2%的学生为了“增长知识”而学习小语种;有6.1%的学生学习小语种是为出国而准备;“便于考研时转专业”项没有学生选择。统计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视就业为学习小语种的首要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普遍非常关心自己的就业,且认为小语种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就业,同时也不排除仍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当然,出于功利目的(就业,出国)而学习小语种的学生数量占有绝对优势。无论学生是出于功利目的还是兴趣爱好,学习目的都还是相当明确的,有着积极的态度。并且从“便于考研时转专业”没有学生选择来看,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还是充满信心的。

4.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认为学习小语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虽然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小语种保有极高的热情,但是仍然提出了一些他们所担心的问题。比如说害怕没有基础,不能胜任小语种的学习;担心专业课任务过重,无法抽出时间来学好小语种;或者担心小语种教师的配备不够专业,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关心是普遍的。另外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在学习了小语种以后是否能够产生实用价值表示了担忧。从统计情况来看,由于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开设小语种是首试,因此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存在信心上的不足,普遍对小语种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另外,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希望能够配备专业的教师。至于小语种的实用价值,部分取决于小语种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在小语种的听、说、写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对实用价值的置疑可以得到部分消释。

5.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开设小语种课程的期望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开设小语种课程表现出了极高的期望,首先从“希望开设的语种”选项来看,学生开出的语种共有十二种之多,包括西班牙语、德语、日语、韩语、法语、意大意语、越南语、阿拉伯语、印第安语、葡萄牙语等。其中以选择西班牙语、日语、韩语及法语的居多。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20学时、180学时、240学时、300学时、360学时这几个小语种总学时设定意向的选择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360学时”,约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9%,可见,学生对多开小语种课时有强烈的期望。另有约22%的学生选择了“240学时”;约15%的学生选择了“300学时”;余下的11%与2%分别选择了“180学时”及“120学时”。从选择的结果来看,约87%的学生都希望课时能够设定在240学时以上。那么,240―360学时应当是一个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小语种开课总课时设定区间。

在对于小语种开设学期的选择上,受调查的学生中约61%希望能够在第三学期开设小语种课程;约22%的人希望是在第一学期开设;希望在第二学期及第五学期开设的学生各占受调查学生总人数的7%左右;仅有1%左右的学生选择了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及第八学期未有学生选择。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在第三学期开始小语种学习,可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大学有一个适应过程的考虑,一般而言,大一是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阶段,学生一般希望在这个阶段结束以后,能够在专业课之外,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言及小语种课程的学习。至于选择第一学期的22%的学生,表现出了学习小语种的迫切心情。另外选择第二、第五及第六学期的学生是少数派,可能在制定小语种学习培养方案的时候,仍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期望为主要考虑。

二、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小语种课程需要考虑的问题

1.对小语种的实用性要求较高

一门语言的学习,除非是专业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否则,一般都是为了应用而教与学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小语种显然不是以培养该门语种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是定位于应用。且根据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目的以就业为主来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小语种的实用性要求是占第一位的。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小语种课程设置的方向应该定位于实用。

2.对小语种授课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从学生认为学习小语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调查项目中,无论是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小语种的学习,还是直接表达出对授课老师不够专业等的选择中,都可以看出小语种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这些担心的消解与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小语种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非外语专业开设小语种课程的种种担心,这就对小语种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小语种课时分配是否科学合理

以调查结果来看,在小语种的学习中,学生存在着如何分配专业课与小语种学习时间的问题,专业课是学生的本职任务,小语种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两者之间有轻重,但也不可偏废,因此,如何能够让小语种的学习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存在一个课时分配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愿,即对课时与开课学期的选择。因此,对小语种科学分配课时的问题上,教师亦可适当考虑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

4.对多种小语种学习需求的满足

现在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小语种的学习,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性。因此,他们所选择的“希望开设的语种”多达十二种,几乎超出了一所二本外语类专业院校的小语种开课能力。学生有如此纷呈的学习愿望,是否需要尽可能地去满足,如何满足?这些都是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开设小语种课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1.小语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考虑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小语种课程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的小语种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区别,前者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考虑为主,比如说听说方面的课程量应该在有限的课时中占据相当的比例,要让学生能够切实做到学以致用,至于坚深的语法与读写方面的内容则可以适当弱化,着重口语方面的练习与培养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小语种学习的一个特点。

2.小语种授课教师的选择

基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普遍是零基础、课时又较短且学习期望值较高等特点,对小语种授课教师的选择要考虑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达到该语种专业授课老师水平;其次,教师应该有丰富的该语种教学经验;最后,教师应对对外汉语专业有所了解。配备了这样的老师,可以充分保障对外汉语专业小语种教学的效果。

3.小语种课时设定与其它课程课时之间的平衡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以二外学习的形式开设小语种的,因此如何在繁重的专业课及一外学习任务保障完成的情况下,实现小语种学习的效果,是一个小语种课时设定与其它课程课时之间的平衡保持问题。尊重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在第三学期开课,按总学时360课时开课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设定方案。

4.多语种课程的开设

一般的学校的小语种师资是有限的,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小语种的语种要求往往会超越这个限度。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以宁缺毋滥的态度,利用优势资源,保障教学效果,兼顾学生愿意,是小语种课程开设中语种选择应该持有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开设语种数量盲目追多,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王路江.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之路.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