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8:18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教学工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多媒体教学工具

课堂教学中教学工具必不可少,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中,常常强调多媒体课件与电子教案这两重教学工具的区别。其中电子教案是将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使用者,通常用powerpoint开发,用光盘或网络服务器存储。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开放性好,教师在拿到范本后可随意修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而多媒体课件又称cai课件(cai,英文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缩写,可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可以单独运行的教学软件,通常用专用的开发工具开发或者直接用高级语言编程,主要目的是用动画、仿真等技术讲解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辅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中,它们都是多媒体教学的有力工具。

2 计算机课程的分类

2.1 根据专业性分类

根据课程是否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可分为: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

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一般指计算机基础科学,包括计算机概论、软硬件、信息安全、数据库、网络、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多媒体、信息检索等领域的基础内容。重点在于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的各个方面,在有些高校分为两个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介绍。

计算机专业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编译原理、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制图等课程,重点在于对计算机领域各个方向的专业知识介绍。

2.2 根据学科性分类

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言,根据课程内容所属的二级学科可分为系统结构、软件与理论、应用技术三大类。

系统结构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性能分析、计算机系统设计、计算机结构仿真、操作系统设计与分析、数字信号处理、asic设计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程序设计等。

软件与理论类课程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原理、程序设计方法学、面对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方法、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算法分析与设计、密码学与安全计算理论、可计算与计算复杂性理论、数据库技术、数理逻辑、数据安全与保密技术、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智能等。

应用技术类课程包括: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web系统开发、asp编程、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系统仿真、人机界面与虚拟环境技术、数据挖掘、智能接口与控制等。

2.3 根据理论性分类

根据课程偏重于理论还是实践可分为:理论型、实践型、理论与实践结合型。

理论型课程指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介绍与分析,包括的课程有:离散数学、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性能分析、程序设计语言原理、程序设计方法学、数理逻辑、计算方法、编译原理、人工智能、密码学与安全计算理论等。 

实践型课程指课程内容偏重于实际操作与应用,包括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图形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辅助制图、图像处理与分析、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web系统开发、asp编程、计算机结构仿真、系统仿真、人机界面与虚拟环境技术等。

理论与实践结合型包括: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数据挖掘、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工程、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程序设计等。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一般属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型。

在研究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相对来说,以上三种常用的分类方法中按专业性区分时,课程性质不够明确;按学科性区分时,涉及课程不够全面;而按理论性分类的方式基本区分了所有计算机课程的性质,适合于研究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3.1 理论型课程

对于理论型课程,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也是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因为在没有引入多媒体之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讲解。在讲解中,教师为了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难懂的重点讲清楚,往往借助挂图、模型等比较直观的教具来实现,这些教具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挂图仍然不够形象,而模型制作会花费教师大量时间,还有像化学反应等瞬间效果不能持续。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促使多媒体技术在理论型课程的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课堂上由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将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和在难以以实物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素材来展示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外观,因为它是庞大的,与当前使用的微机完全不同,教师不可能用语言描述和实物展示使学生对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印象深刻;接着可以使用多媒体中的视频素材来介绍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继而引出这四个阶段的实质区别在于计算机所使用的电子元件不同;然后可以利用演示软件的功能,通过缩放、旋转等一系列功能,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这四个发展阶段的电子元件的构造和特点展现给学生。也许有人会说,对于以上知识的传授,我们似乎用挂图和文字也可以达到效果。的确,用挂图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知道各种电子元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许就足够了,但是作为计算机专业内容的一部分,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认识各种电子元件,还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在不同阶段使用的电子元件的构造和实质的区别,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论教学的优势所在。

又如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时,往往会给学生讲授通过声音判断故障来源,例如在ami bios 中: 一短声表示内存刷新失败,内存损坏比较严重; 四短声表示系统时钟出错,维修或更换主板;六短声表示键盘控制器错误;一长八短声表示显示测试错误,显示器数据线松动或显卡未插牢;一长九短声表示主板flash ram或eprom(bios损坏)错误;不停的响(长声)表示内存没有插牢或者损坏;不停的响(短声)表示电源、显示器和显卡未连接好;等等。那么什么是长声,短声又是怎样的呢?不是个个教师都会用嘴发声来模拟的,也不可能破环性的让计算机产生故障,这个时候多媒体中的声音元素正好就发挥了他的强大作用。教师可以把以前或实验机器出故障时的短声和长声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这样学生就可以分辨长声、短声,进而判断计算机的故障。这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以及挂图、模型等教具不能实现的,在这里声音元素的应用必然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2 实践型课程

对于实践型课程,与理论型课程相比较而言,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是无法正常进行的,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开发工具和软件日益专业化,在计算机课程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需求,不可避免地要讲授一些开发工具的使用和软件的操作,传授这些知识的课堂教学,离开多媒体的应用,课堂教学寸步难行。首先,一般开发工具和软件的安装使用,需要多媒体计算机作为硬件平台,没有多媒体计算机,开发工具和软件将无法使用;其次,一般开发工具通过程序编写生成一些实际的界面、图形、图像等各种各样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展示离不开多媒体设备,一般软件的操作过程更需要多媒体设备的连续使用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好技巧。

例如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 basic(简称vb)课程中,要解决一道习题:创建窗体,在其上实现通过输入半径控制得到圆面积。在这道习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展示窗体、文本框、按钮这三种不同的对象和控件它们各自的外观形态和属性;其次要指出编写程序的位置,讲明为什么在此位置编写;接着给出具体实现的程序代码,并运行调试程序;最后,演示程序的运行过程和结果。在这四个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步骤都离不开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窗体、文本框、按钮、编程的位置,这些都不可能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程序的编写、运行、调试、结果的显示也都依赖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

又如在动画制作课程中,讲到形状渐变时,如果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不会有形状渐变的产生。在形状渐变的具体制作过程中,只需要在两个关键帧中绘制原始形状对象和目标形状对象,然后创建形状渐变,而中间的渐变帧由软件本身经过一系列的计算自动生成,这些渐变帧反应了形状的逐渐变化过程,其中的每一帧都根据各自所处位置包含在这一阶段由软件自动生成的具体形状对象。形状渐变由多媒体软件产生,变化过程由多媒体设备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于两种不同形状对象之间需要设计形状渐变时,形状的变化过程更加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供学生对这一渐变过程进行深入的理解。

3.3 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课程

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课程都具有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在这种类型的课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具有在理论型和实践型中应用的特点,不仅能够辅助教师准确清楚的表述概念,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应用效果生动的表示出来,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例如在介绍excel软件中的公式及应用时,教师往往先介绍什么是公式,公式由哪些成分组成,接着介绍公式在excel中的作用是什么,然后介绍公式在excel中的使用方法,最后给出实际应用的例子。而在具体实例的讲解中,就需要先通过理论分析,再进行实际的验证。假设给定公式e3=$a1+b$1,它表示e3单元格的结果由a1和b1单元格中的值相加得到,那么复制e3单元格直接粘贴到f4时,f4中的结果是什么,它的公式又怎么表达呢?对于这个问题,解决时可以先根据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原理,确定f4单元格的公式中应为a2和c1的值相加,这是理论的分析,然后通过在excel中实际的复制、粘贴操作,看到单元格的结果和其中的公式,以验证理论分析;反过来,也可以先在excel中通过实际的复制、粘贴操作,看到单元格的结果和其中的公式,然后分析推断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应用规律,这两个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

又如对于数据库的查询功能,有学生成绩表(表1)和学生基本信息表(表2),通过这两个表查询籍贯为“山西太原”的学生的成绩,理论上应该得到如表3的查询结果表,当然这是理论的结果,实际实现查询结果时就需要用特定的形式来表示,就是用编程语言了实现。比如使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实现,如果仍然以表格形式来显示,那么这种特定的形式是否可以按照设计正确显示出来,也就是说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呢,就需要进行调试了。在运行调试的过程中,每一条语句的作用都要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给学生以供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够不仅知道怎样写,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也正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效果。

4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关系密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已体现出其辅助理论教学、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其应用也必然更加深入,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继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是进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晓枫,黄重庆,高晓虹,张翠丽,马莉,王洪伟. 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7-318.

[2] 胡光顺,叶延君. 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和应对策略[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3):235.

[3] 周任慧. 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应用之探讨[j].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2):115-116.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2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教学

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教学创造了条件。以模块化课程设计理论为基础对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进行有目的的重组,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优化设置课程、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原因

有研究学者对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校、山西运城职业技术学校和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三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其所调查的学生中,有14.43%的学生在入校前通过网络对学校信息进行过主动查询,有34.27%的学生仔细阅读过招生简章,有23.21%的学生向熟悉的人咨询过学校信息,其余28.09%的学生并未对学校信息有过咨询行为。由此可见,学生作为信息主体的信息意识不强,但信息渠道比较闭塞,并未认识到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缺少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关注。现阶段,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资金投入有限,计算机设备软硬件设施不达标现象极为普遍。部分院校前期虽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但后期维护不合理,实际应用效果低下。还有些院校师资队伍不达标,教师半路出家,并非计算机专业,他们要么只掌握理论不懂操作,要么只会操作不懂理论,课堂讲授能力有限。相关教材并不能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而更新,同样制约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开展。模块式教学可以将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模块式教学是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最优选择。

二、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操作性较强的必修公共课程,在模块式教学设计中要将教学过程及专业运用整合成完整统一的模块,使学生在模块式学习过程中形成并不断提升信息素质,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化发展。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自身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特点,在进行模块式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又要认清课程综合化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面向计算机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要灵活多样地设置课程,展示模块化教学的优势,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学生实际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模块化教学的实用性。

首先,要以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就业目标等为指导,形成体现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一般性信息技术处理的需求。以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差异为依据,设置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高层次课程,以此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效性。在此模块式设计中,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及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配合。

其次,要在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施任务驱动,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结合现阶段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进行模块设计,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选修的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office办公组建、internet基础知识等。

再次,教师在教学反馈过程中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推动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的优化升级,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发展做出努力,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生根本的变化,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需求。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培养的学生在技术应用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而模块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培养计算机信息素养,形成计算机思维,产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是其发展、落实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黄金超.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研究———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0-23.

[2]王改霞.CDio理念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3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不单单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才能够参与到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很多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由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使用,越来越多的软件需要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设计与开发。因此,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高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以此来适应广大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需要。

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学生方面

C语言作为软件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大多数学生C语言基础较差,学生掌握比较困难,C语言本身的概念多而复杂,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太抽象。多数学生感到C语言程序学而无用,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精华及编程技巧,不知如何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在学习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后,难以抓住重点,还会觉得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二者不具有内在联系。

1.2老师方面

担任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师感觉这门课程非常难教,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则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基本概念等的讲述上,分配给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很少,分配给课程的教学学时数也较少,然而课程教学内容很多。

1.3课程方面

课程覆盖范围广泛,内容多,对学生是一个挑战,要在短的时间内学好所有的内容,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该课程的学时一般是54学时,学时数的限制,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要把各部分的内容综合到一门课程中去,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数据结构4个部分,都是单独的一门课程,但是现在都集中到这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1.4硬件方面

虽说当前各个学校都不断地改善实验条件,不断地增加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投入,但仍然没有更多的自由上机实践时间提供给学生,实验室也不是开放型的,不能有效的保证同学们的上机学习时间,仍存在实验室不够用等情况。

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

笔者根据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经验,阐述自己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分析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对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2.1分主次且有偏重的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编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大多数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最后根本没有掌握软件设计的一般方法,引起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通常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将学时硬性平均分为若干部分,再加上该课程学时数的限制再加上内容繁多,这样就会使得学生接受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应当有偏重的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课程内容分主次,在教学进度分配时进行适当的调节。具体方法就是不按书本设置独立击破,穿插一些章节的内容,以C语言课程内容为主线。在开课时,适当的复习C程序设计中的结构体与链表部分,对数据组织结构和算法思想的理解,立足于对问题的抽象理解,理解和掌握变量、指针、存储单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数据结构部分对软件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适当增加对数据结构部分的时间。同时还应当偏重C语言的内容,其他几个方面为次,以C语言为主,在学习最后做小项目时引入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的内容。

2.2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在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至关重要。探究解决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蕴涵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烈的好奇心和满腔的热情驱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他们最终完成总任务,成就感驱使他们提出新的问题。

2.3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开放实验

缓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还必须增加学生业余自由上机时间,除了尽量提高实验的课时数外,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去继续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适当予以启发指导,进行合理控制,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学生通过个人的理论学习、操作训练、任务实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参照实验学习指导计划,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提示实现方法,结合具体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教师提出系列任务目标。

2.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如何设计该类软件有一个基本思路,如何去解决问题,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知道如何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对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可以从“拿到题目”、“如何分析”、“如何解决”、“最后具体程序实现”有全面的了解,可以利用更多的课时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在介绍完基本概念和语法知识后进行引导。在以往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授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上机时就会不知从何下手,忽略对能力的培养,比较注重概念、语法的讲解。

2.5结合多媒体教学

许多高校进行多媒体教学仅仅停留在静态显示的层次上。应当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直观,很好的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的优点来进行教学,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进行多媒体。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方式,许多难理解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显示能够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和清晰的认识。

3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理工类类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根据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晓洁,黄欣.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3,23(3):64~66.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879-02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比较实用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知识和网络通信技术几方面。伴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对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等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正在呈现出大批量的需求之势,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预计今后5年将达到60-100万人,但是虽然目前高校每年向社会上输送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较多,但是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还不足20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计算机网络所开展的课程教学实践就显得十分地必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网络通信和网络协议,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由于该课程是由一组组数字和符号等抽象概念组成,所以它的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上的讲解也需要更加系统和全面,同时在也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种种特性,学生们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有些知识在课堂上面能够大概的了解可是不能长时间的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了,学生们会感觉到不仅是理论还有实践都没有学到什么,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因此,寻求一种适合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的先进教学模式是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以下我们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讨论。

1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我们在教学当中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和麻烦。让学生们最头疼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及原理,大量的专业词汇、专业术语、协议概念等让课程充满难度;其次则是动手操作实验。通常学生们不是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操作,而是将实验步骤一一抄写下后按图索骥,操作后仍然无法理解其意义。然而这些问题是由于很多高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当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造成的。

1.1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很多高校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还是会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缺少实践性和操作性,单一的对照课本进行讲解,学生们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就需要进行死记硬背,使得学生们对很多地方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进行应用,偶尔进行上机课,也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能够全面的系统的理解知识体系,缺乏创造性和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在面对实际问题上更是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应用。久而久之,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得一批批高校的学生们不能够学以所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2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教师能力偏低或过于依赖教材

在高校中,很多教师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刚刚参加工作岗位,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讲解,而由于传统的教学使得这些教师本身对知识掌握就不够深刻。所以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师对知识理解的不够,造成教师教学能力偏低,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只能过于依赖教材。很多教学内容也过分依赖教材,理论知识偏多,计算机网络应用却相对较少,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感觉到非常的枯燥和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从而不能去主动的进行学习。另外有一些教材过于注重软件产品和网络硬件设备的介绍,这样的情况会造成学生们对工作原理理解不够透彻,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所以我们在当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紧紧的结合到一起,并且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1.3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践缺乏目标性和实用性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方法只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们在下面做听课笔记。教师对照课本念,学生们对照课本划重点。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们只能是被动的去学习和接受,难以激发学生们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无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而实验课成为学生们按实验要求简单地验证理论后的自由活动课,学生们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后放松的环节。这样的情况便会造成学生们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实际运用,所学和所用两个方面严重脱钩,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1.4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观念过于传统,不能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需求

在当今的现代化的教育当中,应该更多的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需要培养的是有能力有才干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知识型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熟读课本的书呆子。所以在现代化教育当中,应该更多地强调人文关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比如说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在当今传统的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下,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的不同教学,使得学生们不能够表现各自的所长。我们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们各自的特长,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和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应该如何改善的思考及建议

当今社会人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在教学中应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会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好的培育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我觉得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善。

2.1首先要改善的是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如何让学生们不挂科,顺利毕业,而忽视了对知识掌握的能力和提高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们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最首要的就要是改变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根据网络的应用分析出岗位需求和职业定位,形成小型局域网技术、无线网接入技术、中型企业网技术、大型企业广域网技术的逐步升级式职业培养体系,规模不同的企业其岗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也不相同。那么想要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有所改变,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营造出“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工作过程与学习是紧密结合的。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学科过于偏重理论,我们应该结合学生们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内容上突出典型工作任务,重点解析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若能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教师已经成功了一半,但做到这点不容易,需要教师长期的积累与研究,也是教师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2.2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内容应该有所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也是非常之快,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更新,如ip语音电话、网络视频监控等等。企业对网络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各个高校在教学也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如在大中型企业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运营与维护,在对其具体工作如:网络设备的调试、网络操作系统配置、网络流量控制分析、网络用户管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将以上具体工作分模块设计项目让学生身处“工程过程”,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通过模拟工作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在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也要保证教学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重点,选择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有计划的删减一些繁冗和实际工作淘汰或不常用的知识,如在配置路由协议中,eiGRp协议虽然功能强大且技术较新,但其理论复杂,又不适用于国产路由器上,所以建议删除这部分内容,可以着重讲解Rip协议和oSpF协议。从而学生们会了解到自己所学知识既先进又实用的,这样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3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有所提高和加强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学手段的改变是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视频等手段生动的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在课堂的讲解上也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小道具,形象的进行比喻和分析。这样便会使得本身不容易理解的概念理论形象化和生动化。教师们在备课阶段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效率的备课,在课堂上应该脱离课本,讲解到重点部分也应该采用一些手法加深同学们的印象。通过实验,照片,多媒体,模拟软件等多种手段展示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教师和学生们都彻底的从书本和传统黑板书当中解放出来。这样的做法不但会提高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加大了学生对信息量的吸收,加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同时在教学当中更应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组成员来评判,这样可以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参加课堂讨论,在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让大家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们便会更好的掌握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和疑点。使得问题明朗化,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4要更好的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必要的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源头,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该设定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家职业技能或国外技术考试,特别是国外考试非常注重考察实践。多拿证书使得教师的知识能力不断的发展,也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了榜样。光有知识能力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有说服力。但实操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实际工作的大量经验的积累,笔者建议如果有条件可以让教师每年去企业进行顶岗实践,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实操能力,而不是只会一味的空谈,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传授机器。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是兴起时间不算太长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正因为它发展的迅速,各高校在教学方式方法中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改善教学思路,吸取新的学科技术方式方法。对于教学内容应结合实际需求,及时的做相应的调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企业输送更多的网络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正保,王胜.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13).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5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学习兴趣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研究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它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高职和高专各类工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测控技术等主干专业课之一。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目的的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不论教师讲得多好,如果学生对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感觉没用,他就不会努力学习这门课程,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的误解,对它失去兴趣,起初上课时,教师不要讲授太多太深的理论知识,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现场参观和动画演示。实例的有效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另外,还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交流,巩固学生已经树立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网上论坛上设立留言板和讨论板,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相关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往教师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式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吃透教材,形成适合教学的讲义

作为一门现代的交叉学科,计算机控制涉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诸多学科,呈现开放性、集散性、智能性和信息电子化与网络化的特点。基于本学科的这种特征,初学者很难掌握计算机控制的精髓,并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因此,一本好的教材将有助于初学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

选用教材的原则:首先,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对于高职学生,不能选择本科教材,因为对于不同的学生,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但教师可以选用本科教材作为参考书。其次,尽可能选用优秀教材、名校教材。最后,不能只凭订书单上的名称和简介来选定教材,选定之前应该看到样本。总之,选择合适的教材,既要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又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拿到教材后,应尽早地备课。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对教材有整体把握,才能根据大纲的要求,合理地安排章节的取舍、章节的学时数,包括理论课、实践课等。教师应当发挥创造性,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地穿插一些实际的资料,从而形成适合教学的讲义,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示范校建设,将逐步对专业课教材进行改革,我所讲授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也进行了一些有目的的尝试。其核心就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教材更接近学生实际,更接近生产实际。

3.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控制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的技能。实施“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课为主,要求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但是教学方法极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打破课程界限,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是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也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现有课程一般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授课。教师通过广播系统可将讲课内容和操作计算机的过程同步显示在所有的学生机上,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传递信息的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这种方式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多数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相应学习经验。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课内容制作成电子教案或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如果速度太快,学生将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因此,我改进了教学方法,建立了个人的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文件,也可以下载相关学习课件、实验素材和习题等,进行复习或自学,以加强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原有理论课教学、上机指导、习题课以外,还需加强包括网上通知、网上答疑、在线讨论等方面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4.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许多知识和技能是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获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经验表明,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基于问题式的学习能力。

合理安排课堂讲授与实践的比例,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我的经验,过去安排的学生实践比例太少了,应该适当增加。

实践方式也应该丰富多彩。实践的目的首先是印证对理论的理解,然后熟悉、掌握所学技能,最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环节里,应尽量减少验证型实验的比重,适当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及实用型实验。目前大部分实验项目都在实验台上进行,缺点是学生无法看到真正的实物。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授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如传感器、调节阀、小电机等实用的散件,要求学生完成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6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优化该课程教学的一些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7

【关键词】aR技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aR技术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在各种电子产品大面积推广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心,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在教学行业内普及,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将aR技术引入其中,让学生处于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可以让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得到根本上的提高。

2aR教育教学平台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受到专业因素的影响,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此基础上基于aR技术,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打造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出和现代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人才。aR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光电显示技术、交互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以此创造出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将aR技术应用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构建教学平台,让教学形式更加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问题。此外,aR技术可以打造沉浸式教学,改变传统的静态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抽象思维知识形成具象化认识,学习难度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培养。

3aR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方式

3.1头戴式aR教育教学平台

利用位置跟踪器和数据手套等设备组建而成的头戴式aR教育教学平台,应用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知识,并且对一些情境形成直观的认识。比如,将设备应用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场景拆解计算机设备,将其中一些软件系统具象化,对软件系统之间联系性形成深刻的了解,甚至直观的感受到计算机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走向。2016年曾经推出一款头戴式aR教育教学平台,具有一键操作和一键统计等功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还有一些公司设计了光学投影系统,真正摆脱电脑和手机,在空气中完成操作,真正落实计算机系统组件设计任务。

3.2手持式aR教育教学平台

利用手持设备和app软件,打造出高效教学流程,借助手机将虚拟形象融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教学体验,确保特殊化。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持式aR教育教学平台需要和配套的图书共同完成教学,学生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图片,就可以将静态例题转变为演示效果。如,病毒的传播,利用手持式aR教育教学平台,学生扫描病毒传播文字后者病毒传播图片时,就可以的看到病毒传播的动态过程,并且进一步明确杀毒、建立防御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

近几年来,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得到了大范围发展,美国曾经设计了一款手持式aR教育教学平台设备,其中包含了六门基础课程,借助系统内部的教学工具完成教学,并且及时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学生借助眼镜、激光笔等道具进行操作,打造出了裸眼3D立体的感受[1]。比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涉及到软件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需要应用到大量的插件,借助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可以将所有的插件和系统囊括在内,从而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编程体验,不仅如此,学生编程的过程中,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也会及时发现学生的编程错误,并且将编程状态及时的展现出来,简化编程的应用测试工作。

4aR教育教学平台的具体设计

aR教育教学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动态化的吸收理解知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计算机基础模块、增强现实接口以及系统设计模块,利用相应技术。比如,计算机病毒传播教学中,利用aR教育教学平台将通过摄像机拍摄到的病毒传播文字描述,传输到计算机屏幕上,计算机此时就会创新形成一个虚拟的程序系统界面,病毒的传播过程和文字描述相重叠,然后将其传递到手持式虚拟系统中,学生可以操控病毒或者操控防御机制,形成一个对抗游戏,从而系统的了解病毒传播过程,不仅简化了病毒传播学习难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aR教育教学平台还可以通过编程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出的不同的训练。通过aRmL人机交互技术,建立系统的编程操作系统,获得更真实的体验,最终得到高质量的系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微软Hyper-V虚拟化技术,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完善相应的硬件设备,包括声卡、网卡、USB等关键配件,选择相应的网络模式和操作系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这种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中,存储多个不同的编程程序,完成更加复杂的编程。而且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方便数据移植,数据备份能力也极强[2]。

5结语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8

关键词:微机原理;课程;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81-02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信息和控制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了结合,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计算机替代传统的控制器构成闭环反馈系统并实现较为复杂的控制算法。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系统正由集中的模拟控制体系加速向开放的数字控制体系发展。越来越多的控制系统正采用计算机来取代传统的控制器。与传统的控制系统相比,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装和维修简便以及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同时可实现计算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这类日益广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已在各类工农业生产、航空航天、交通系统、无线通信、机器人、智能建筑、国防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要求相关专业人员在了解并掌握工业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以及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将被控对象、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相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预定的任务。

本门课程是在开设了《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及《电路电子技术》等先修课程后,再为学生开设。《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在掌握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上,动手构造有关电路并上机调试设计的程序,才能充分领会、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认知和接受的位置。《计算计控制技术》课程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讲解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认知、提高应用能力。但以往的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试验实践研究不够重视。尤其传统的实践教学通常是以验证为主的实验方法,一般只要求学生根据试验原理总结实验现象,而这些试验现象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往往可以使学生取得一些深层次的认识或体验,但是对学生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不够。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1]。因此,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

1.重新编写与实验设备配套的实验指导书。试验教学的改革从编写新的试验指导书开始,新的试验指导书既与选用教材又与试验设备相配套。实验指导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增加学生独立设计试验步骤的部分。具体而言,在试验指导书中只需提出实验的目标、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所需要的试验步骤。只提实验要求,能够改变学生只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而不加思考的状况[2]。第二,由学生独立设计试验数据表格。试验的结论都是由试验数据总结出来的,所以要求学生能够完成试验表格的设计,且系统的设计与实验过程等所有工作也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第三,增加一些加宽、加深的试验内容。由于学生的试验能力不处于同一层次,所以需要为那些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教师要从教授实验方法、检查实验结果转变为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共同分析、解决实验中的相关难题。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学习压力,促使其提高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向自觉的研讨。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减少验证性的试验内容并相应增加综合性的试验。除个别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外,不给定实验电路图,不指定详细的接线步骤,完全由学生在掌握现有实验资源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实验电路。在程序设计上也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除专门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外,不指定详细的编程步骤,不给定详细的流程图和实验程序,对学生完全开放,由学生自主地编写相应的程序。同时学生也可以自由发挥,去做自己想做的不受教学内容局限的实验[3]。根据一直以来的教学总结,发现计划实验教学课上的时间还不足以满足同学门的实践需求。这就要求实验室除进行计划实验教学之外,还应满足学生自由进行实验的要求。为此,采取了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将空闲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自己拟定试验目的以及预期试验结果,并设计构造相关的试验内容以及试验步骤。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去做想做的实验,这样学生的实验内容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以上讨论的都是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除了规定的课程实验之外,教师还要组织对计算机控制技术感兴趣的同学成立计算机控制技术兴趣小组。这种兴趣小组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比如,对新技术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最新技术收集资料,探索科学研究的前沿,成立讨论小组,并开设专题报告,从而增加自己的阅历;对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提供基本的原材料,让学生开发和研制一些实用的科技小产品。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同时还能让同学在无意识之中巩固了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兴趣小组成立后,在兴趣小组中选取一部分优秀作品,根据作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指导学生申报校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学生科研课题。对于有课题的教师,可以让部分优秀同学加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让同学尽早地接触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再从学生的科研课题中选拔优秀的项目参加设计大赛,比如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使学生受益非浅,从学生被动地要求做实验,到学生主动地要求进实验室做实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培养了创新设计能力。

四、《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1.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实验指导书中的设计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新案例自行设计的。这些案例在学生身边都能经常地接触到,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而又特别好奇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这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跟得上时展的需求并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部分实验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无法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解决,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不用思考也不需思考,只是按照已知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很难谈得上训练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改变学生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问题本身出发的思路,摆脱书本的束缚。让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编写控制算法程序、调试系统、选择参数、直到得到最佳实验结果。在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中,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和大胆创新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实验把动脑和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之源,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才是工科教学的重点之重点3]。由于编写了新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中必须考虑各部件之间的电路连接、相互控制、整体配合等细节,需要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对实验过程做有效的梳理,认真总结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地认识设计的优缺点,为探索更加优化的设计、实现方案,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学生不论是从知识的积累上还是能力的提高上都会产生一个极大的飞跃[4]。

五、结论

通过实验指导书的改编,提倡学生自己编程做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思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随着学科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已经到位,如过程控制实验系统、倒立摆实验系统、随动系统等,我们将逐步把这些设备与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结合起来,开发更加先进、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新实验,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纵深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常旺,林卫星,谢建军.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25-128.

[2]孙坚,王强.宽口径培养模式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改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30-131.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9

关键词:计算机接口技术;教学改革;proteu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112-02

abstract:Computerinterfacetechnologyisanimportantprofessionalcoursetothemajorofmedicalinformationengineering.withthecoursetheoreticalandStrongpractical,aseriesofreformmeasuressuchasapplyingsoftwareofproteus,optimizingexperimentalteachingcontentandimprovingtheexaminationsystemareputforwordtoachievethegoalsofinspiringstudents'enthusiasmforlearning,andimprovingtheeffectofteaching.

Keywords:computerinterfacetechnology;teachingreform;proteus

1引言

《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大学本科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常用接口技术的入门课程[1]。课程由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和微处理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常用接口技术三个部分组成。该课程目的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建立起整机概念,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具有知识点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生掌握起来并非易事,就以往学生的反应,此门课程学习难度大,知识不易理解,普遍存在“重软件、轻硬件”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2引用proteus仿真软件

proteus嵌入式系统仿真与开发平台是英国labcenterelectronics公司开发,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完整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仿真平台。它包括原理图编辑与仿真软件包isis和布线编辑软件包ares两部分组成。proteus7.5Sp3及其以上版本新增对8086CpU及其相关接口芯片的仿真。硬件实验设备由于结构固定、资源有限且成本高、损耗大以及寿命低等缺点,proteus的引用对于改善教学实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学生只要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proteus软件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设计仿真操作,既节约了成本,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对实验教学来说是一个课堂的延伸[2]。

对于8086来说,将其编写好的源程序可通过外加emU8086编译器生成.exe文件,然后在proteus上进行仿真,达到教学目的。proteus的引用不仅可在实验教学上使用,也可在理论教学中使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边讲理论知识,边进行教学演示,直观形象,使学生对生涩难懂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是教学的有力的辅助工具。实践证明,引用proteus,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更加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proteus是教学的一个有利的补充,但它只是一个仿真软件,不能完全代替实物实践,仿真实验和实验箱上的实验还是有区别的,由于实际电路运行时表现的各种电气特性等,使在proteus上调通的,在硬件上不一定能够成功的实现,基于以上认知,采取proteus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先课下通过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效果,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际硬件电路的操作,查看实验效果,这种教学搭配,充分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的形象直观性,增强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课时安排

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主要分为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接口技术三大模块,共64学时,为兼顾各个模块之间的承上启下以及知识的连续性,主要分配学时如下表1:

微机原理主要讲授微机基本知识,如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机系统的概念以及微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序知识、指令系统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涉及内容有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变量属性、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子程序设计,接口技术涉及内容有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常用i/o接口芯片等。

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实践教学总学时1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表2,其中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安排4学时,由于此部分上机实践只需计算机即可,不需其他硬件,学生在课上学习好程序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后,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在图书馆或宿舍完成作业和上机实践,节约课上学时,为其他内容的讲授提供充足的时间。

接口技术实验共分为6次实验,分别为proteus的使用、8259中断控制器、8255并行接口芯片、8253定时计数器以及a/D、D/a转换。每次实验安排2学时,要求学生课下提前预习,为下次实验做充分的准备,保证每次实验顺利地进行,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其中proteus的使用这一实验安排1次,是因为在本门课程学习之先,学生已学习过《电路制图与仿真》这门课程,此门课程主要介绍proteus软件的使用,因此在proteus的实验主要介绍emU8086编译器的使用,学会使用proteus进行8086的仿真。

常用接口芯片部分的5次实验均设置了基本实验部分和提高部分两个层次,其中基本部分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按照电路原理图进行连线,编写实验程序,完成实验效果。提高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部分后,有余力的学生可对电路进行设计并编写相应的程序改善接口的性能。每一个层次的实验,要求学生进行现场演示。

4实验考核

实验评分标准分为实验操作部分、现场提问环节以及实验报告三个部分组成。学生抽签决定实验考核内容,并进行现场演示,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结果以及对现场的提问回答情况等形式进行现场评分,以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操作部分占实验总成绩的比例为50%,现场提问环节所占比例为30%,实验报告占20%,其中实验报告要求学生重点报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实验的心得体会,避免抄袭和实验报告的形式化。

5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在实验过程中难懂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动画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更加能蛄旎崾笛榈哪谌莺湍康模便于理解和记忆。

6结论

《计算机接口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此门课程的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对于本门课程的改革实践,实验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改善,学生主动性、学习热情有所提高。此课程是一门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3]。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也应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志军,杨延军,王道宪.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内容的层次化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05-106.

计算机技术课程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组教学;分层教学;体态语言

第一,利用第一节课做好调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及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问卷的问题很简单:如什么是信息技术你了解信息技术吗;你在小学阶段有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具体学过哪些;你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吗等等。通过调查我发现几乎没有学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认为信息技术课就等于计算机课(电脑课),而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水岭: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来学习,另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技能,一种工作,学习,生活的手段来学习,并能用这种技能适应现代社会;有一部分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也只会画画,打字等简单操作和简单软件等,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很缺乏;而对于这门学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喜欢,但有很多学生喜欢的原因是认为信息技术课轻松,可以玩玩游戏,上上网。调查之后接着我就讲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使学生正确的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端正态度。又通过讲解有关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讲人类信息技术五次革命,古代战争时人们用狼烟来相互传递信息,马拉松比赛的由来,今天我们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计算出来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等,学生就感到非常神奇,由此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第二,分组,分层教学,个别辅导

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要实施差异教学,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分组教学具体做法将每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10人。采用异质分组(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异质分组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恰当地安排上机座位(各组连续坐一块且组长坐中间),每组推选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因为小组长承担一部分的工作,就有时间直接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这部分学生在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全组的带动下有了学习积极性,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组长通过组织,指导组员也使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煅炼。同时分组教学还可以在各组之间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工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和练习实践。分组,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在我这几年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演示你观看,作你模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机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失,出现了呆坐机房,懒于动手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时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如在进行"文档的润色"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未进行润色的文档,接着显示同样内容,但经润色,字体,字型,色彩有变化,又有精美插图的文档。问学生,如果你是读者,将会选择哪一个文档在学生作出选择后,再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冲动,一种渴求知识的氛围就形成了,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究知识。

第四,注重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和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