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的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8:32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内乡县农村财务帐据管理调研报告

为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我县财务管理行为,我站自2009年开始,与县纪委农风室结合,历时三年时间,对全县的“三资管理”进行了全面检查,特别是对农村财务帐据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提出了粗浅的改进意见。

一、帐据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我县村组财务帐据管理混乱的现象比较突出。据检查情况看:村级,帐据按规定要求使用的有50个村,占受检村数150个的33%;未按规定要求使用的100个村,占受检村的67%。组级,有据有帐使用规范的30个组,占抽检组数300个的10%;有据有帐使用不规范的255个组,占抽检组数的85%;无据无帐的15个组,占抽检组数的5%。从整体情况看,村级帐据使用好于组级;单据使用好于账簿记录;近年份使用不如前些年份。

在财务管理上,由于领导重视,管理办法作了一些改革,但在帐据管理上没有什么改观。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目设置不全。村组应按《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目,可是村级财务实行财政代管后,部分乡镇未按要求操作使用,账目不清;组级成了账目管理盲区,90%的组没有设置往来明细帐,5%的组没有使用帐薄核算。二是票据管理使用不规范。没有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由县农经站设计监制的统一票据。检查中发现,在村级取得的报账票据中,33%的票据不合法或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在组级报销的票据中,不符合规定与要求的票据,达85%;个别组甚至不索取票据,单凭所列支出附件白条入账。三是收款不开收据。绝大多数村组收入款项,不向收款对象出具收据,多采用捏疙瘩办法填制一张或几张收据入账;有的组收款,甚至从来就不填制收据,而是用收款花名册或自制白条代替收据。四是凭证使用极为随便。在凭证的使用上,尤其是付出凭证基本没有使用。

二、产生帐据管理混乱问题的根源

1、事权不分。农业部多次发文,明确规定“农村财务管理”由各级农经部门管理,可是河南省把这项工作交财政部门代管,其结果使该工作处于“两不管”的境地。财政代管,在县财政局没有明确具体股室管理此事,乡镇财所大多只管了转移支付与财政资金部分。而农经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能既未与财政合并也未撤销,无法管理,从而形成帐据管理的“盲区”。

2、认识不足。由于缺乏上级指导与业务培训,一些村组干部在思想上对帐据管理的重要性和混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欺上瞒下、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现象;在监督上,由于事权不分,对帐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无人问津,很少追究。

3、有章不循。中央、省、市多次下文,提出农村财务管理要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然而有的村组我行我素,置若罔闻,没有把农村财务帐据管理当成一回事。对发生的财务事项,不是主动索取票据,而是采取简单应付了事。究其原因是,有章不循。

4、责任心不强。部分组财务人员调换过于频繁,造成财务队伍不稳定,再加之待遇低,个别财务人员存在着干业务不如出外打工挣钱等杂念。为此,部分人员把财务管理工作当成附带事情来做。在村组,核算不认真、结帐不及时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半年一核一结,有的甚至一年一核一结。

5、业务水平低。检查中发现,部分组财务人员由于文化低,上岗时又未受到系统的业务培训,有的不会使用会计科目;有的借贷方向颠倒;有的从未使用过记账凭证。这些问题,一是直接影响了会计反映与监督职能的发挥,二是使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应用作用。

三、意见与建议

1、要重新划分事权,终结“两不管”局面。省市县要重新赋予农经部门农村财务管理职权,取消财政代管行为。要给农经部门重新定编,定人,定经费,使其尽快负起农村财务管理重任。

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财务帐据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关系到基层党组织与干部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各级党政组织要报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把财务帐据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研究财务管理工作,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在工作上,要多给予财会人员以关心和帮助,支持他们依法办事,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农村财务管理上轨道。

3、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农村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中肩负着管理与监督的职责,保持财会队伍的稳定,对于规范农村财务帐据管理十分必要。今后调任、更换村组会计,应报经乡镇农经站同意,挂帅领导批准,并报县农经站备案,否则,不能随意调动或更换财务人员。与此同时,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县财政每年要拨出专款,支持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县乡农经部门每年要抽出一定时间集中对农村财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技术培训,确保财会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管好家理好财。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资本保全报酬契约博弈纳什均衡信息不对称

浙江的民营经济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民营经济已经占到其GDp总值的53%,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形式上表现为企业集团化和股份化,内容上通过市场份额的增加、技术创新和管理革命改变企业产品结构和管理素质,建立起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机制。现时的民营企业比以往更注重依法经营,以防因违规而受罚和因纠纷而延误企业发展。实践中评价民营企业的最佳经营业绩首先将意味着它的利润最大化和其构成的合理化,它是民营企业充分适应环境、科学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可见经营业绩管理和控制的内容复杂,手段多样,尤其对企业财务报告的会计面或财务面上的创造性管理,即对资产、负债、收益的计量、报告以及对报告的管理等,最终都体现为对财务报告中各会计要素的计量与陈报时机问题的延伸或拓展,民营企业客观上存在着大量管理财务报告的行为。

“财务报告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数量化资料,并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保管工作或核算工作责任的成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iaSC,1980年)“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七条,2001年)可见,财务报告的运行工作就是围绕着一定目标展开的,同时,报告运行需要调节,无论是自发调节还是自觉调节,都是为了使报告系统协调地平衡地运行。对报告运行实施调节,实际上就是平衡或校正财务报告运行与目标的偏差,以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在变化着的内部、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按预期目标运行。所谓“管理财务报告”是指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介入到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运行处理过程中,对所揭示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以达到各有关利益主体的非公开化的目的。

民营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研究范围

民营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主体是企业的股东、经营者。经营者受所有者之托经营管理公司,但二者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各自追求的具体利益是不同的,所有者投资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实现个人财富或市场收益最大化,而经营者阶层却可能利用他们控制企业资源的优势谋取个人效用最大化,并且委托人能了解的有关人的信息是有限的,正是由于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利益的偏离和信息不对称两方面原因,造成了所有者利益的损失。他们彼此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都有可能采取管理财务报告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民营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不违反有关经济法律、经济法规以及财务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的规定,管理财务报告的行为是在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等法律规范允许范围之内的一种行为。因此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以及管理腐败行为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管理财务报告可以理解为民营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对财务报告中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行为。民营企业的利益主体有可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如更方便地获取银行贷款、经营者报酬契约的履行、所得税方面的考虑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利润、资产、负债的会计数据或财务指标。

管理财务报告问题的研究对象,是民营企业所有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内部财务报告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因为管理财务报告行为是有关利益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介入行为,所以对一些方案的随机决策等行为也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民营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思考

对财务报告的前提控制

在任何情况下,会计收益都应当是企业资本得以保全后的数额,因此资本保全构成计量会计收益的最必要前提。亚当斯密将收益解释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从而提出资本保全理论。资本保全理论成为真实收益理论的核心,严格区分资本补偿和资本收益是对财务报告中有关收益计量实行前提控制的最重要方面。假如失去对这一前提的控制,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收益就将是不可靠的和令人怀疑的。

对财务报告的要素控制

与收益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入和费用。对收入和费用的控制标准主要是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应规定,这显然是一种内含合理性的合法性标准。民营企业管理利润和财务报告行为,无疑是一种在法律、法规约束下的企业行为,但也不排斥通过正确的职业判断有意识地使管理利润及财务报告的行为合理化。一般而言,随着现行法规、制度的完善,在收入和费用的内容方面,将不会再有更多的管理利润及财务报告行为。

对财务报告的程序控制

从程序上看,财务成果只是一个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配比程序,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确认和计量费用,已成为很难加以改变的要求和传统。权责发生制一方面使现行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具有了合理性的基础,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上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到企业收益的确认,为企业管理利润和财务报告行为提供了合法的空间。

民营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现实基础

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的制度和规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只能依靠专家专门经营,出资者不再直接从事经营活动,上市公司的出资者由直接投资企业转向间接投资股票,越来越远离企业,两权分离采取了越来越有效的形式,与此同时也激化了众多私人所有者之间以及私人所有者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民营企业对管理财务报告行为尤其积极主动:

只要民营企业的股东在二个或二个以上,股东们就会非常关心他们投资的内在风险和投资报酬,民营上市公司的股东们需要资料帮助其决定是否买进、保持或卖出其证券,股东们还关心能帮助他们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资料,对委托经营者的民营企业,股东们需要资料以评估管理者对资源的使用与受托责任;考虑到民营企业急速扩张而又融资困难的现状,民营企业会按债权人关心的内容调节管理财务报告的有关要素,以便使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作出对企业有利的信贷决策;研究表明,民营企业隐瞒利润的现象是最严重的,其隐瞒的金额高达了总资产的9.7%(香港大学刘俏教授与肖耿教授的研究成果,2004年),也就是接近了十分之一的总资产水平,有没有可能因为民营企业难融资的情况严重,进而迫使民营企业隐瞒利润呢?根据学术界的看法,这种可能性当然是有,但是民营企业本身想逃税而多放钱在自己口袋的思维可能是隐瞒利润的主因,这就又激发其创造管理财务报告的积极性。民营企业中的经营者受所有者之托经营管理公司,但二者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各自追求的具体利益是不同的,所有者投资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实现个人财富或市场收益最大化,而经营者阶层却可能利用他们控制企业资源的优势谋取个人效用最大化,并且委托人能了解的有关人的信息是有限的。正是由于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利益的偏离和信息不对称两方面原因,再加上银行的融资基本上不会向私营企业倾斜的现状,为民营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创造了条件。

当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就会想办法达成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协议,理论上称为合作博弈。在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中,博弈参与人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民营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决策时遵从的就是期望效用极大化原理,民营企业选择“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期望收益是“少交或延迟交纳所得税、争取债权人支持、美化经营业绩”等,而选择“放弃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期望收益为“立即交税、还贷与获得税收、债权人支持的可能性的乘积”,但是民营企业所处的环境是比较艰难的,银行的融资基本上不会向民营企业倾斜;除了外资企业享有惊人的税负优惠外(外资16.1%,港台资18.7%,香港大学刘俏教授与肖耿教授的研究成果,2004年),民营企业争取税负优惠基本没有可能性,而且太低的外资企业税负反而造成了竞争的不公平性,严重的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选择“放弃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期望收益几乎是零。所以,民营企业在这次行为博弈中会理性地选择管理财务报告行为,各利益主体通过建立足够的控制力度和激励效应,来促使当事人自觉遵守行为规则,重复博弈的结果是最终形成纳什均衡,产生一项比较完美的、各方都较为满意的管理财务报告的可行手段。

民营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判断

对一种企业行为进行利弊分析,应立足于其是否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否符合经营者、股东、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的最终利益。对民营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研究,可以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企业向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充分、更加公正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加全面丰富地认识企业管理财务报告行为,并通过合理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企业行为,进一步寻找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而不过度的一系列约束手段。适度的管理财务报告行为,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是企业自我保护的需要,它表明民营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将会采取合法的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允许适度的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存在,也是对民营企业有关利益主体利益的尊重。因此,对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约束,不能一味地限制、打击,否则会损害有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不能为消除管理财务报告行为而消除管理财务报告行为,而应着眼于民营企业真实收益的增加、财务状况及融资环境的改善。

管理财务报告现象难以彻底消除,原因是消除的成本太高,远远大于允许其适度存在所发生边际成本,而且适度的管理财务报告行为有利于民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再加上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对财务报告揭示的限制因素的客观存在,实际上财务报告中的大多数内容如利润总额的大部分是不容易纵的,因此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将管理财务报告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机会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努力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强信息交流,在一定范围内限制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负面影响;加强产权制度建设,完善报酬契约设计,可使有关利益主体的目标取向长期化,使其管理财务报告行为具有长期性的特征,更多地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发挥管理财务报告行为的正面效应。

参考资料:

1.朱元午,企业集团财务理论探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3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of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and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of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4

市场经济与财务报告规范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土壤。研究会计理论,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特别是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当前会计学术界应重视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市场经济和财务报告的规范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第二部分从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行为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最后一部分归纳了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一些启迪。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一)市场调节学说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1.理论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2.信号理论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3.私有合同理论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ofdisclosure)的政策。(二)政府规范论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者。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wattsand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of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市场经济与财务报告规范研究(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5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能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次调查的对象是200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和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采用网上测试和观测的方法,对其互联网使用条件和水平、公司重视程度、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审计信息的披露、信息利用等六个方面,通过28项指标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报告披露调查

一、导言

199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internet)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internet的用户呈几何级数迅速膨胀。1998年初internet用户突破1亿,1995年5拢澜缟贤耸汛?.7亿多。199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达890万,www站点数约15153个……不久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财富》论坛第六届会议将2000年的会议主题聚焦于“网络经济”,与会的500强企业巨子们纷纷表示要把整个企业都搬到网上,有些还拟出了精确的时间表。许多国际企业开始对自己在线和非在线客户有所区别,对前者实行各种优惠倾斜政策。这些制定未来市场游戏规则的巨头们的行动,以及各国政府加速出台的网络化进程计划预示着网络经济的全面启动。使用internet为工具来交流公司信息正变得越来越普及。internet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也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让信息使用者们感受到的影响和变革之一是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改变。

在国外,1995年美国证监会(SeC)就要求上市公司用磁盘、光盘或计算机网络接口向SeC的eDGaR系统(电子数据收集、分析与检查系统)提交通用财务报告。eDGaR系统与internet连接,为进入internet的用户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之后许多国家也先后采取措施加快这方面的动作。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发展很快。一项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之托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在检验了欧洲、亚太地区、北美和南美22个国家,660个公司在internet上的企业报告后证实有86%的企业上网,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某种形式其财务报告。为能很好地适应网上报告的发展和实施必要的监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度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动态,它委托有关学术团体专门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及其的研究报告,被认为是iaSC进行网上财务报告准则研究的先导。

在中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其1999年度的财务报告。据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959家上市公司1999年报的网上披露……,上网浏览1999年报的投资者达9000万人次,累计下载年报共566万份,平均每家年报下载5000次。2000年6月27日,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又联合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全文上网。这一切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应用internet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外,沪深两所网站的访问人次和年报的点击数激增,也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网上披露方式的关注和认可。可以预见,通过internet披露财务信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和技术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影响企业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影响用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使用internet提供信息,以此吸引投资,拓展业务和改进经营;信息使用者急需更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信息,支持其决策。因而,了解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现状,查明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乃至财务会计发生怎样变化的任务已现实而急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我们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调查对象、调查问题和数据收集

(一)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在有关上市公司排行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调查对象,按网上搜索与观测渠道的不同分为三组:

1.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6月27日公布的上交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以下简称“沪市最佳”。

2.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简称“上证30指”。

3.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简称“大陆百强”。

(二)调查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1.使用条件与水平。了解调查对象中有多少公司已经具备使用互联网披露财务信息的基本条件及其使用水平。

2.重视程度。了解调查对象对在各自网站中披露财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公司利用各自网站以何种方式、披露哪些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

4.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

5.审计信息的披露。了解调查对象如何进行审计信息的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6.信息利用。主要调查利用网上财务信息的便捷程度。

(三)数据收集方法

主要采用网上测试和观察方法进行。

1.分别采用搜索引擎Sohu、YahooChina和《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速查手册》提供的网址,对调查对象在线网站进行检测。

2.通过28项指标对上述六方面调查内容进行分项检测,指标设计见文中调查表。

3.本次调查网上测试时间截至2000年7月25日,之后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将调查结果汇总于“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调查表”,并分析如下:

(一)基本条件

在网络环境下,网址是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联接、沟通最基本的前提。所以,我们首先通过“网址”与“进入网站”两项指标的测试,说明公司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与水平。

1.网址。采用中国证券报《2000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中提供的网址,发现沪市最佳36家信息披露公司中,有同址的公司仅为30家,占83.33%;通过Sohu进入“中国上市公司”网站,发现上证30指网页中有网址公司仅11家,占36.67%;通过YahooChina进入大陆百强网页,有网址公司仅24家,占24%。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前23年的水平。如美国95%(Delletal,1998)、英国92%(Lymer,1997),除沪市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外,其他两组调查对象还低于爱尔兰37%(nianihBrennan,1998)。

2.进入网址。根据调查对象网址,测试能否顺利进入各公司网站。结果发现:部分公司有网址,但无法进入;部分公司有网址,却无法找到公司网站(可能网址有错);能够顺利进入的比例三组分别是:沪市最佳组75%;上证30指组33.33%;大陆百强组20%。

(二)重视程度

我们通过设置“网上信息的主要类型”、“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两类指标,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在自己的网站中主要披露了哪些信息?财务信息居于何地位?以反映公司对在互联网上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

1.各公司网站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如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新闻、股票与投资、电子商务、市场动态、信息反馈、企业文化、人才招聘、网站图、娱乐天地等等。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背景(或简介)、产品或服务介绍,位居第三或第四位的网上信息即为财务信息。已有半数以上的公司披露了财务信息,具体比例是:沪市最佳组55.56%,上证30指组80%,大陆百强组50%。

2.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在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情况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因而,醒目程度关系财务信息在“争夺眼球”之战中,能否有效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关键之一。本次调查将在公司网站首页中有独立财务信息链接或经1-2次点击即可发现财务信息标识的列为醒目。结果发现:沪市最佳组为29.63%,上证30指组为30%,大陆百强组为30%。而不易发现或很难查找的多为网页中没有单独体现财务链接,如海尔公司将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放在股票信息栏中,还有的公司包含在投资栏或新闻栏中。

(三)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

我们发现三组调查对象中,部分公司按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全文披露财务报告,全文披露的比例:沪市最佳组7家,占46.67%;上证30指组4家,占50%;大陆百强组5家,占50%。其他公司则大大缩减披露信息的数量,对信息披露形式也进行了重新选择:一部分公司采用文字形式摘要说明财务状况(多为原报载摘要文字部分的拷贝);有的公司则重新选取部分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披露,如前述海尔公司仅在股票信息区列出主要财务指标表,报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股东权益”“股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虽以往的研究均说明财务报表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但本次调查未见有公司单独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公司财务情况。许多采取摘要披露策略的公司反将报表略去,仅以文字摘要形式披露公司财务信息。这种在无强制要求和监控状况下进行的网上报露,反映了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自然心态”,但大大简化或省略的做法究竟出于避免导致竞争劣势的考虑,或单纯简化或便于下载之目的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不少公司同时提供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财务报告。

(四)网上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

对现有网上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我们主要通过“披露是否充分”、“有否披露审计信息”、“有无信息安全说明”。“是否可比”等指标进行检测。首先,披露信息的充分程度以会计规范要求为准,我们认为,大大简化和省略的财务披露将有可能对用户准确理解和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形成阻碍,导致理解上的误差,或发生潜在问题。第二,“有否披露审计信息”和“有无信息安全说明”主要针对网上信息的可靠性而言。检测结果,渡蠹菩畔⒌墓驹?3%以上,其中:沪市最佳组11家,占73.33%;上证30指组6家,占75%;大陆百强组8家,占80%。信息安全说明在三组调查对象中均为零。这说明网上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仍无保障,存在应用财务信息的风险。第三,有些公司提供了往年的财务信息,有的则没有提供。总的看来,前者提供信息的口径基本一致,后者则部分地出于各公司建网时间不一之故,新建网站公司有些没有以前年度信息。

(五)审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本项检测旨在了解公司提供审计信息的形式。分“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简要说明”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多数公司采用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的方式来披露审计信息,其中:沪市最佳组有7家,占63.64%;上证30指组有4家,占66.67%;大陆百强组有7家,占87.5%。其余公司则采用简要说明或提示的方式说明所被露信息已经经过审计。另外,各组均未见有任何提示提请读者关注信息传送安全问题。

(六)利用情况

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在此主要从用户能否方便地利用信息的角度考察。我们采用“便于浏览”、“便于分析”、“便于下载”、“便于反馈”等指标进行检测:1.便于浏览。主要观察财务信息有无明显标识、必要的链接、是否能在网上打开浏览等。从实际观测看,三组中有60%-75%的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本便于浏览,但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性问题,如无醒目的路标或网站图;许多公司报告中缺乏必要的链接,因而在浏览报表时可能发生不便察看有关报表附注的情况;不能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还有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须下载后方可打开阅读等。2.便于分析。主要观察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有无在线分析工具、能否下载等。调查结果各组的比例是:沪市最佳组为40%;上证30指组为50%;大陆百强组为50%。那些不完整或经过大量简化的财务信息加上没有提供任何在线分析工具,或不便下载,这样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少价值值得探讨。3.方便下载。我们发现调查对象的财务披露一般均能较方便地下载,只是全文披露公司的财务报告文件较大时,若不采用pdf文件,则须花费较长下载时间。4.便于反馈。沪市最佳组为60%,上证30指为62.5%,大陆百强组为90%。

四、总结、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提供了中国部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现状的实地研究结果。文中就调查内容所实施的检测揽括了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

1.目前许多中国上市公司已经积极、大胆地在自己的网站中自愿披露财务信息。这使财务信息跨越地理限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更迅捷、广泛地传播,使公司财务信息真正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产品。internet上的财务披露对改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加强公司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变传统纸质报告仅限于在已要求和被要求收到财务信息各方中流动的状况,进一步拓宽财务信息的披露面,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大大降低财务信息的传播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调查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比例仍然偏低。版权所有

2.互联网的特性导致网上财务报告产生了许多在传统传播媒体(印刷媒体)下不可能产生的问题,如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不仅受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本身的影响,还受到发现网址和进入难易、披露信息的数量、信息传送安全,以及使用者能否下载和分析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当然,也受信息消费者“网上冲浪”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此项暂未列入本次调查)。据观察,各调查对象的网站状况、披露策略和披露结果很不一致。鉴于目前尚缺乏网上报告准则,我们应该提醒信息提供者,他们的网上仍应遵守现存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免误导读者或发生潜在问题。同时,在衡量和评判网上报告优劣之时还应结合考虑网上报告的特殊性,对此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事务协会的《“最佳互联网年度报告”指南及简要说明》中列示的最佳实务要求值得借鉴。这份最佳实务的要点包括:(1)年度报告要能独立且巧妙地集成于公司网站。(2)提供及时的信息。(3)能发挥电子媒体的杠杆作用,而不仅仅是复制报告的印刷版本。(4)应考虑电脑的屏面效果,而非页面效果。(5)灵活地使用pdf文件,使报告易于下载。(6)规定醒目的标志(路标)和网站图。(7)适当的提示能有效地导航。(8)保存历史记录,增加透明度,便于使用者对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9)具有反馈机制。(10)与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如投资者协会。(11)使用多币种和多语言,增加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12)提供价格信息,反映当前和过去的趋势。(13)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公司的网上报告实践也为我们作了较好的示范:英特尔、微软等在网站中留给使用者公司财务部分的清晰的提示;他们的网址中提供各种可下载的格式、采用各种不同语言的报告、反映以不同国家公认会计准则表述的财务报表,并均给予明示;还有丰富的在线分析工具。

3.关于网上财务信息的完整与安全。由于目前网上财务信息的本实施管制者监控,且网址中的内容又可以经常变换。信息提供者似有可能偏离会计准则要求的信息,或增减原按法定要求进行的披露。因而,对信息者应进一步明确其提供信息的责任;使用者应关注所读信息的可靠性;监管者应考虑可能的控制措施,如开展网上审计;建立一个可在监管部门控制下的服务性财务报告网站,这是一个带有强制性质的存档性财务信息网点,以牵制公司网站中的财务披露。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信息使用者在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时不致于承担太大的牺牲财务信息可靠性的风险。

4.关于网络会计研究。网上财务报告实践发展很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看来网络会计的研究和对网上财务披露管理的研究已滞后于实务,现应大力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实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

2《电子发展与决策》第1期第5页

3JFigg.StudyUrgesonlineReportingStandards,theinternalanditor,Feb.2000

4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9年年度报告的通告.1999.12.28

5上海证券报.2000.6.29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报告披露调查

一、导言

199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internet的用户呈几何级数迅速膨胀。1998年初internet用户突破1亿,1995年5拢澜缟贤耸汛?.7亿多。199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达890万,www站点数约15153个……不久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财富》论坛第六届会议将2000年的会议主题聚焦于“网络经济”,与会的500强企业巨子们纷纷表示要把整个企业都搬到网上,有些还拟出了精确的时间表。许多国际企业开始对自己在线和非在线客户有所区别,对前者实行各种优惠倾斜政策。这些制定未来市场游戏规则的巨头们的行动,以及各国政府加速出台的网络化进程计划预示着网络经济的全面启动。使用internet为工具来交流公司信息正变得越来越普及。internet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也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让信息使用者们感受到的影响和变革之一是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改变。

在国外,1995年美国证监会就要求上市公司用磁盘、光盘或计算机网络接口向SeC的eDGaR系统提交通用财务报告。eDGaR系统与internet连接,为进入internet的用户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之后许多国家也先后采取措施加快这方面的动作。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发展很快。一项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之托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在检验了欧洲、亚太地区、北美和南美22个国家,660个公司在internet上的企业报告后证实有86%的企业上网,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某种形式其财务报告。为能很好地适应网上报告的发展和实施必要的监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度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动态,它委托有关学术团体专门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及其的研究报告,被认为是iaSC进行网上财务报告准则研究的先导。

在中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其1999年度的财务报告。据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959家上市公司1999年报的网上披露……,上网浏览1999年报的投资者达9000万人次,累计下载年报共566万份,平均每家年报下载5000次。2000年6月27日,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又联合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全文上网。这一切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应用internet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外,沪深两所网站的访问人次和年报的点击数激增,也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网上披露方式的关注和认可。可以预见,通过internet披露财务信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和技术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影响企业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影响用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使用internet提供信息,以此吸引投资,拓展业务和改进经营;信息使用者急需更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信息,支持其决策。因而,了解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现状,查明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乃至财务会计发生怎样变化的任务已现实而急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我们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调查对象、调查问题和数据收集

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在有关上市公司排行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调查对象,按网上搜索与观测渠道的不同分为三组:

1.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6月27日公布的上交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以下简称“沪市最佳”。

2.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简称“上证30指”。

3.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简称“大陆百强”。

调查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1.使用条件与水平。了解调查对象中有多少公司已经具备使用互联网披露财务信息的基本条件及其使用水平。

2.重视程度。了解调查对象对在各自网站中披露财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公司利用各自网站以何种方式、披露哪些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

4.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

5.审计信息的披露。了解调查对象如何进行审计信息的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6.信息利用。主要调查利用网上财务信息的便捷程度。

数据收集方法

主要采用网上测试和观察方法进行。

1.分别采用搜索引擎Sohu、YahooChina和《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速查手册》提供的网址,对调查对象在线网站进行检测。

2.通过28项指标对上述六方面调查内容进行分项检测,指标设计见文中调查表。

3.本次调查网上测试时间截至2000年7月25日,之后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将调查结果汇总于“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调查表”,并分析如下:

基本条件

在网络环境下,网址是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联接、沟通最基本的前提。所以,我们首先通过“网址”与“进入网站”两项指标的测试,说明公司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与水平。

1.网址。采用中国证券报《2000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中提供的网址,发现沪市最佳36家信息披露公司中,有同址的公司仅为30家,占83.33%;通过Sohu进入“中国上市公司”网站,发现上证30指网页中有网址公司仅11家,占36.67%;通过YahooChina进入大陆百强网页,有网址公司仅24家,占24%。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前23年的水平。如美国95%、英国92%,除沪市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外,其他两组调查对象还低于爱尔兰37%。

2.进入网址。根据调查对象网址,测试能否顺利进入各公司网站。结果发现:部分公司有网址,但无法进入;部分公司有网址,却无法找到公司网站;能够顺利进入的比例三组分别是:沪市最佳组75%;上证30指组33.33%;大陆百强组20%。

重视程度

我们通过设置“网上信息的主要类型”、“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两类指标,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在自己的网站中主要披露了哪些信息?财务信息居于何地位?以反映公司对在互联网上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

1.各公司网站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如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新闻、股票与投资、电子商务、市场动态、信息反馈、企业文化、人才招聘、网站图、娱乐天地等等。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背景、产品或服务介绍,位居第三或第四位的网上信息即为财务信息。已有半数以上的公司披露了财务信息,具体比例是:沪市最佳组55.56%,上证30指组80%,大陆百强组50%。

2.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在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情况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因而,醒目程度关系财务信息在“争夺眼球”之战中,能否有效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关键之一。本次调查将在公司网站首页中有独立财务信息链接或经1-2次点击即可发现财务信息标识的列为醒目。结果发现:沪市最佳组为29.63%,上证30指组为30%,大陆百强组为30%。而不易发现或很难查找的多为网页中没有单独体现财务链接,如海尔公司将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放在股票信息栏中,还有的公司包含在投资栏或新闻栏中。

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

我们发现三组调查对象中,部分公司按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全文披露财务报告,全文披露的比例:沪市最佳组7家,占46.67%;上证30指组4家,占50%;大陆百强组5家,占50%。其他公司则大大缩减披露信息的数量,对信息披露形式也进行了重新选择:一部分公司采用文字形式摘要说明财务状况;有的公司则重新选取部分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披露,如前述海尔公司仅在股票信息区列出主要财务指标表,报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股东权益”“股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虽以往的研究均说明财务报表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但本次调查未见有公司单独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公司财务情况。许多采取摘要披露策略的公司反将报表略去,仅以文字摘要形式披露公司财务信息。这种在无强制要求和监控状况下进行的网上报露,反映了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自然心态”,但大大简化或省略的做法究竟出于避免导致竞争劣势的考虑,或单纯简化或便于下载之目的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不少公司同时提供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财务报告。

网上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

对现有网上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我们主要通过“披露是否充分”、“有否披露审计信息”、“有无信息安全说明”。“是否可比”等指标进行检测。首先,披露信息的充分程度以会计规范要求为准,我们认为,大大简化和省略的财务披露将有可能对用户准确理解和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形成阻碍,导致理解上的误差,或发生潜在问题。第二,“有否披露审计信息”和“有无信息安全说明”主要针对网上信息的可靠性而言。检测结果,渡蠹菩畔⒌墓驹?3%以上,其中:沪市最佳组11家,占73.33%;上证30指组6家,占75%;大陆百强组8家,占80%。信息安全说明在三组调查对象中均为零。这说明网上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仍无保障,存在应用财务信息的风险。第三,有些公司提供了往年的财务信息,有的则没有提供。总的看来,前者提供信息的口径基本一致,后者则部分地出于各公司建网时间不一之故,新建网站公司有些没有以前年度信息。

审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本项检测旨在了解公司提供审计信息的形式。分“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简要说明”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多数公司采用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的方式来披露审计信息,其中:沪市最佳组有7家,占63.64%;上证30指组有4家,占66.67%;大陆百强组有7家,占87.5%。其余公司则采用简要说明或提示的方式说明所被露信息已经经过审计。另外,各组均未见有任何提示提请读者关注信息传送安全问题。

利用情况

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在此主要从用户能否方便地利用信息的角度考察。我们采用“便于浏览”、“便于分析”、“便于下载”、“便于反馈”等指标进行检测:1.便于浏览。主要观察财务信息有无明显标识、必要的链接、是否能在网上打开浏览等。从实际观测看,三组中有60%-75%的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本便于浏览,但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性问题,如无醒目的路标或网站图;许多公司报告中缺乏必要的链接,因而在浏览报表时可能发生不便察看有关报表附注的情况;不能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还有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须下载后方可打开阅读等。2.便于分析。主要观察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有无在线分析工具、能否下载等。调查结果各组的比例是:沪市最佳组为40%;上证30指组为50%;大陆百强组为50%。那些不完整或经过大量简化的财务信息加上没有提供任何在线分析工具,或不便下载,这样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少价值值得探讨。3.方便下载。我们发现调查对象的财务披露一般均能较方便地下载,只是全文披露公司的财务报告文件较大时,若不采用pdf文件,则须花费较长下载时间。4.便于反馈。沪市最佳组为60%,上证30指为62.5%,大陆百强组为90%。

四、总结、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提供了中国部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现状的实地研究结果。文中就调查内容所实施的检测揽括了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

1.目前许多中国上市公司已经积极、大胆地在自己的网站中自愿披露财务信息。这使财务信息跨越地理限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更迅捷、广泛地传播,使公司财务信息真正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产品。internet上的财务披露对改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加强公司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变传统纸质报告仅限于在已要求和被要求收到财务信息各方中流动的状况,进一步拓宽财务信息的披露面,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大大降低财务信息的传播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调查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比例仍然偏低。

2.互联网的特性导致网上财务报告产生了许多在传统传播媒体下不可能产生的问题,如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不仅受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本身的影响,还受到发现网址和进入难易、披露信息的数量、信息传送安全,以及使用者能否下载和分析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当然,也受信息消费者“网上冲浪”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据观察,各调查对象的网站状况、披露策略和披露结果很不一致。鉴于目前尚缺乏网上报告准则,我们应该提醒信息提供者,他们的网上仍应遵守现存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免误导读者或发生潜在问题。同时,在衡量和评判网上报告优劣之时还应结合考虑网上报告的特殊性,对此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事务协会的《“最佳互联网年度报告”指南及简要说明》中列示的最佳实务要求值得借鉴。这份最佳实务的要点包括:年度报告要能独立且巧妙地集成于公司网站。提供及时的信息。能发挥电子媒体的杠杆作用,而不仅仅是复制报告的印刷版本。应考虑电脑的屏面效果,而非页面效果。灵活地使用pdf文件,使报告易于下载。规定醒目的标志和网站图。适当的提示能有效地导航。保存历史记录,增加透明度,便于使用者对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具有反馈机制。与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如投资者协会。使用多币种和多语言,增加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提供价格信息,反映当前和过去的趋势。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公司的网上报告实践也为我们作了较好的示范:英特尔、微软等在网站中留给使用者公司财务部分的清晰的提示;他们的网址中提供各种可下载的格式、采用各种不同语言的报告、反映以不同国家公认会计准则表述的财务报表,并均给予明示;还有丰富的在线分析工具。

3.关于网上财务信息的完整与安全。由于目前网上财务信息的本实施管制者监控,且网址中的内容又可以经常变换。信息提供者似有可能偏离会计准则要求的信息,或增减原按法定要求进行的披露。因而,对信息者应进一步明确其提供信息的责任;使用者应关注所读信息的可靠性;监管者应考虑可能的控制措施,如开展网上审计;建立一个可在监管部门控制下的服务性财务报告网站,这是一个带有强制性质的存档性财务信息网点,以牵制公司网站中的财务披露。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信息使用者在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时不致于承担太大的牺牲财务信息可靠性的风险。

4.关于网络会计研究。网上财务报告实践发展很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看来网络会计的研究和对网上财务披露管理的研究已滞后于实务,现应大力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实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

2《电子发展与决策》第1期第5页

3JFigg.StudyUrgesonlineReportingStandards,theinternalanditor,Feb.2000

4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9年年度报告的通告.1999.12.28

5上海证券报.2000.6.29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7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成为市场经济调控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出两种解决办法:由政府进行规范和市场进行调节。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务;规范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28-01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近20年的考验,这中间以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突破,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与世贸成员国之间,多次在贸易战中交锋,并与一些发达国家、转轨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进行了比较。通过调查研究,对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评估,结合我国会计理论在这期间的发展,研究会计理论,规范我国的市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特别需要给出个规范做法。这也是现在会计行业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两种方法:由政府进行规范和市场进行调节。

一、由政府来进行规范

一个完全独立在政府规范外的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没有政府规范的财务报告也将会是混乱的。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首先,财务报告如果失去了政府的规范,财务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所发出的信息质量的下降。

公司企业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是可以随意选择。每个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就无从比较,在证券市场越来越规范的今天,就市场的总体来看需要统一的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标准,如果财务报告信息如果没有可比的成分,直接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太差会使可用性程度下降。这样必将误导投资者,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一个准确、规范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依靠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信心大多来自于高水准、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

其次,财务报告也是一种信息产品,必然具有产品的特征。

消费者一旦可以免费使用产品,那么生产者就不会再愿意生产这类产品。会导致这种产品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失去竞争性的表现。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信息时代,信息作为商品是有价值的,一旦信息沦为可以免费使用的资源,那么生产者自然也不会或不愿很认真地生产这种产品,如果会计信息产品被迫成为短缺产品,当然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因此,为防止或者杜绝财务信息沦为短期产品,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最后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信息也必将像其他产品一样被垄断。

如果离开政府的规范,很容易形成一个竞争的、不规范的市场,竞争的结果必将使信息被垄断。财务报告属于信息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遵循在市场上竞争的一切规则。如果财务报告被垄断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从长远的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看,要求政府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必要的强制的整治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目标是:使整个社会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好的利用,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与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整治相辅相成的。从政府规范的角度来看,规范财务报告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能够公平,生产者和消费者有对称的合理的信息,从而使利益得以合理分配。

二、市场进行调节

如果市场调控功能明显有效,无人怀疑公司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那么,市场还有调节财务报告的呈报的可能。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我们通过以下观点来加以论证其可能性。

(一)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决定的

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者与投资者很多都存在着委托关系,很少只归属于一个人,这种关系多是由契约关系来约束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当然都希望自己会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签订的合同就是为取得这种最大的经济利益。财务报告就是能体现经营者(者)对公司管理的功绩重要指标,投资者将通过它来监督经营者的履约情况。

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的经营者不会同意市场对财务报告进行整理规范。因为规范得太多,财务报告的成本当然相应的也就会加大;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因为对财务报告的规范增加而会提高,他们只要手中有判断和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就可以。

(二)向市场提供详实的信息进一步提升公司信誉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公司很容易做到将财务报告公布于市场。能够、也将向市场公布,所以,在信息资源公开的今天,通过市场调节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根本就不再需要有更多的规范。

(三)信息使用者和财务分析家的供求关系决定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非调节利润;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然而,由于成本的普遍存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频发,舞弊性财务报告提供的重大误导信息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公平。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最终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隐瞒亏损、获取配股增发资格而虚增利润,主要手段包括虚构销售交易、少转成本、少计费用等;二是为了隐瞒负债或隐瞒关联方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其中,隐瞒的关联方利益侵占手段主要包括关联方资金占用、为关联方提供借款担保、关联方资金往来、为关联方承担借款和借款费用等关联方交易行为,此时的关联方交易通常不会带来或很少带来上市公司利润的虚增。以此为基础,本文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虚增利润为目的,称为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另一类是以隐瞒负债或隐瞒关联方利益侵占行为为目的(本文中不包括能够虚增上市公司利润的关联方交易),称为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

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已有研究成果中,对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研究已较为深入,而对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针对性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拟构建非调节利润舞弊识别模型,以便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作出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非调节利润类舞弊特征指标的选取

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目的是隐瞒负债或隐瞒关联方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其所隐瞒的负债或关联方利益侵占行为将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资产运作效率、费用率和偿债能力,使得舞弊报表体现出与正常公司不同的特征。

另外,在舞弊动机的情况下,舞弊行为是否发生,将受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团队的不同特征将对财务报告舞弊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最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被称为上市公司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在实施了充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注册会计师应识别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舞弊公司审计意见与非舞弊公司应存在显著不同。同时,国外已有研究证明,大规模的事务所在一些特殊事项的审计方面更有经验,因而能够提供更好的审计服务。

综合以上分析,并借鉴财务报告舞弊的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初步选取以下19个指标,作为非调节利润类舞弊的“红旗标志”。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及计算方式见表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标准及数据来源

1.舞弊公司的选取标准

本文选取的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为2004年起至2009年12月份为止,由证监会正式处罚公告予以处罚的上市公司,并且仅包括因2001年以来的年报舞弊而被处罚的公司,舞弊行为包括隐瞒为关联方提供重大担保、隐瞒重大关联交易、隐瞒关联方资金占用等非调节利润行为。不包括2001年之前年报中舞弊的公司,也不包括半年报中舞弊的公司及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

整理后得到41家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79个观测值。

2.控制样本的选取标准

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的控制样本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与舞弊公司同行业、同一上市地点;与舞弊公司资产规模相当(选取规模最接近的公司);选取与舞弊公司舞弊报表处在同一年的年度报告。

整理后同样得到41家非舞弊公司的79个观测值。

3.数据来源

舞弊公司的确定来源于证监会网站公布的处罚公告,经逐个整理得到。舞弊公司及控制样本财务数据和治理机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系列研究数据库(CSmaR)。

(二)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财务报告舞弊(FFS,FraudulentFinancialStatement),该变量为二元变量,某公司在某年度实施了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0。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包括19个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模型的选取

由于因变量Fraud属于二元变量,样本的选择采用配对的方式,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舞弊识别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的理论前提比较宽松,没有关于分布类型、协方差阵的严格假定,避开了线性回归所面临的各种难以满足的前提假设,方程的回归系数可以解释为一个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机率对数的改变值,可以有效解决分类问题。Logistic回归方程为: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通过前述理论分析,本文选取了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可能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的17个指标,但各指标的显著性尚未检验,为保证识别模型的效率,本文先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各指标的显著性水平,以采用显著的指标构建模型。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

(一)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特征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9个财务特征指标全部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其中非常显著的指标有: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总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四个指标的显著性水平Sig.(双侧)均低于0.01;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有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

在舞弊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只有监事会会议次数和高管持股比例2个指标与非舞弊公司在10%的水平上存在显著不同。审计师特征的2个指标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

结合13个显著指标的均值分析,可以看出,非调节利润类舞弊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较高;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舞弊公司;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显著高于非舞弊公司;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非舞弊公司。同时,舞弊公司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较低;在总资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原始规模较小的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舞弊公司总资产运作效率显著低于非舞弊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低于非舞弊公司。舞弊公司的监事会会议次数均值为3.81次,显著高于非舞弊公司的3.37次。这一结论与假设相反,原因可能是当上市公司发生违规关联交易等事项时,监事会作为公司职工发挥监督作用的机构,为制止相关舞弊行为采取了措施,但其权利有限,并不能阻止舞弊行为的最终发生。另外,舞弊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均值为0.368%,显著低于非舞弊公司0.916%的均值。这一结论说明适当提高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有助于形成利益协同效应,抑制非调节利润类舞弊行为的发生。舞弊公司的审计意见显著差于非舞弊公司,说明注册会计师对非调节利润类舞弊行为保持了较高的职业谨慎态度;舞弊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显著小于非舞弊公司。

根据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可以运用选出的13个显著性指标构建Logolistic回归模型,以识别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特征的独立样本Logolistic回归结果及分析

为考察识别模型的预测效果和泛化能力,本文将2001年~2006年的所有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分为两组,其中,2001年~2004年的公司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集,2005年~2006年的公司数据作为检验样本集,运用前4年的数据构建模型和2005年~2006年的数据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预测精度越高,表明模型的泛化能力越强,在后续年度运用的效果越好。

在Logistic回归方式构建模型时,各指标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将影响到识别模型的效果。为此,应先考察选取的9个财务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9个财务指标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应收账款/流动资产和存货/流动资产、资产负债率和其他应收款/总资产、存货/流动资产及管理费用率、其他应收款/总资产和管理费用率、资产负债率和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和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考虑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将具有线性关系的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主因子,来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4列示了非调节利润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9个财务特征指标的Kmo与Bartlett's球形检验(KmoandBartlett'stest)的结果。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Kmo统计量为0.513,高于0.5,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71.490,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也适合作因子分析。

经过最大方差法旋转后,提取的公因子及其累积贡献率如表5所示。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3个主因子之后,4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仅为69.831%,提取5个主因子后的累积贡献率也仅为80.691%。此时如果继续采用因子分析法降维,信息损失量较大,也会影响到回归模型的准确性。此时,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Forward-wald(向前步进)进入方式进行回归分析,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指标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将前述选取的158份年报分为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分别用来构建模型和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其中,2001年~2004年的公司数据作为训练样本构建识别模型,2005年~2006年的公司数据作为测试样本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

首先,利用2001年~2004年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的12个显著指标的数据代入SpSS13.0的LogisticRegression模型,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见表6所示。

将表6中各指标的系数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可得:

Fraud=-1.768-4.524×F1-2.777×F2+8.825×F3+5.153

×F4-1.421×F5+0.329×F6(3)

将2005年~2006年的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和配对样本的数据代入公式3,再运用公式2计算出各公司的舞弊概率,概率大于0.5的公司,判断为舞弊公司;概率小于0.5的公司,判断为非舞弊公司。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中的数据可以看出,Logistic回归模型对2005年~2006年测试样本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83.33%,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2004年~2009年间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对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的财务特征和治理机制特征进行检验的基础上,运用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的11个指标,构建了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的Logistic回归识别模型。结果表明,采用2001年~2004年的数据构建模型的识别模型,对2005年~2006年的数据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预测精度达到了83.33%,说明该识别模型可以为有关各方识别后续年度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提供参考。

本文在构建非调节利润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时,尚未考虑股权结构的影响,且未考虑财务特征中的动态指标,可能会影响到模型的预测效果,有待于后续研究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UzunH,SamuelHSzewczyk,RajVarma.BoardCompositionandCorporateFraud[J].FinancialanalystsJournal,2004,(5/6):33―43.

[2]Jensen.m.C,“themodernindustrialRevolution,exitandtheFailureofinternalControlSystems”,JournalofFinance,1993,48(3):831-880.

[3]Jensen,m.meckling,w.the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4):305-360.

[4]朱学义,孙自愿,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期权股权激励及管理层收购方案设计总结报告[R].江苏省财政厅科研项目,2003.

[5]王泽霞.识别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之预警信号[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7:72-88.

[6]袁树民,杨召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关联方交易[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37-40.

[7]薛祖云,黄彤.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7):85-89.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公司财务硬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

1引言

知识经济对公司财务观念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主要有:

2.1泛财务资源观念

一般来讲,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工业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战略性资源为硬资源即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而知识经济则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而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硬资源而是知识资源。因此,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2.2风险理财观念

知识经济对公司财务目标的影响

公司财务的目标是公司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的目标从“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发展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现财认识上的一大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公司财务的目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般来讲,公司财务的目标也就是将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配置什么资源,二是将资源配置给谁,三是如何判断配置优化的实现?

财务资源配置内容

公司财务所配置的资源应包括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硬财务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下降,而软财务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上升。因此,企业的理财应在尊重硬财务资源的同时,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

财务资源配置主体

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同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如出资人(股东与债权人)、员工和顾客,也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所在社区、特殊利益团体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在配置财务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企业的理财,应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财务资源配置规则

按照“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观点,当企业资源配置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时,就被认为是优化的,否则就认为是非优化。如果没有合理的财务资源配置规则,难免会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因此,财务资源配置规则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应包括社会规则、人的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等方面,并使几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

知识经济对公司财务内容的影响

资本是公司经营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传统财务的研究对象,公司财务的主要内容是解决财务资本的合理筹集与配置,即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收益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公司财务的内容应进行调整与拓展。

将知识资本纳入公司财务

公司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一方面,企业应把培育知识资本作为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另一方面,财务在运作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公司财务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应尽可能多的吸收外部知识资本来改善企业的软资源环境,并通过传播、扩散、对外投资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资本的潜能。知识资本比财务资本更具有增值性。知识资本化后,企业应研究知识资本所有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与方法,并且还要研究知识资本的价值和运作效率的指标,来构筑一套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将资本经营纳入公司财务

知识经济加剧企业的技术竞争与商品竞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司应善于寻找和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和机会,资本经营就属此类。资本经营是对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其类型有三种:一是资产重组,即通过调整资产存量和增量结构及资产功能来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多元化经营、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二是负债经营与债务重组;三是产权重组,即通过产权主体的换位、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功能的分割等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资本经营活动中,收益、成本与风险并存,因此应研究对资本经营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将其纳入公司财务体系,研究制定一套资本经营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3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

知识资本所反映的是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公司,尤其是英特尔、微软等高新技术企业在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账面价值高3—8倍;而有些公司虽然其账面价值巨大,但其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以致最后陷入破产的绝境。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必将成为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评估”作用,即反映一个公司的发展潜力情况;二是“导航”作用,即指明公司存在的缺点以及将来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还是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顾客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必将十分关心和重视反映公司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

知识经济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根据知识经济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和要求,不同于以往财务报告模式的新型财务报告观念将会大量出现。

按需提供财务报告成为可能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范围要比工业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范围广泛的多,而且他们的信息需求是不同的和变化的。比较经济地、大规模地按需编制的财务报告模式有两个基本条件:会计信息模块化和会计报告自动生成模块化。而这两个基本条件在传统经济手工账务处理环境下,在技术上是很难实现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因特网、信息技术及管理方法的进步使得许多行业中企业可以大规模快捷地按顾客需要提供财务报告。

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兴起

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任何时点,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电子联机适时系统可以使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实时计量,信息使用者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报告,从而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预见,随着未来会计信息和传输逐步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会计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将形成。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建立,是对现行报告模式以及围绕现行报告模式而建立起来的概念、观点、会计规范、审计规范等进行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未来会计信息披露迈向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5.3强调投资决策信息

传统财务报告存在着重财务分配表述、轻投资决策分析的倾向,而在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报表的有用性要求会计面向未来,提供与更多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强调与财富相关的会计信息和投资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并重,并在会计原则上权衡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5.4财务报告目标进一步转向以顾客为中心

传统的财务报告目标侧重于具体的实现和配比规则所形成的净收益的计算和呈报,即关心的是数据的收集程序和财务报表的格式。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FaSB)发表了詹金斯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这一报告的特征是彻底以顾客为导向,即提高信息使用者的满意度。该报告建议的关键问题是:第一,推荐未来信息和预测信息的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化,企业的将来并不是过去事物发展的延伸,即依靠过去的信息预测企业的未来状况以及未来现金流量是不十分充分的。现行的公开信息报告将面向顾客,而且将变得更大,更具长远性。第二,外部财务报告与内部财务报告谋求融合。第三,不局限于财务信息,还要求揭示与企业经营环境和竞争状况、且反映行业发展动向相适应的非财务信息。

6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知识经济对公司财务观念、财务目标、财务内容及财务报告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企业管理中心的财务,只有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光远,吴联生.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0,10:8-12

财务的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审计;注册会计师;“红旗”标志法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095-03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连续发生了几起重大舞弊案,aiCpa被迫作出反应,于1977年1月SaS16和SaS17,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对舞弊负有审计责任,对整个审计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财务报告舞弊审计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难题。此后美国审计准则又经过3次制度变迁。2001年前后发生了世界著名公司如安然、世通等的财务欺诈及审计失败案件,为了恢复公众对会计师职业的信心,aiCpa颁布了SaS99“财务报告中对舞弊的关注”,这是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入手解决舞弊问题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了与国际趋同,2006年我国了《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2010年修订的审计准则中增加了“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出现了银广夏、蓝田股份、科龙等重大舞弊案例,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本文拟以回顾和评述这十年来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我国未来的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舞弊审计研究成果

从现有文献分析,这十年来,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围绕财务报告舞弊审计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一)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及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的理论研究

在2006年之前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相关研究中,多数学者(李爽,2002;张龙平等,2003;蒋卫平等,2003;李若山等,2004;辛金国等,2004;连宏彬2004等)借鉴国际和美国审计准则,提出修订和完善我国审计准则的建议,指出应从明确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和加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可操作性两方面进行修订和完善。叶雪芳(2006)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Cpa不能有效揭示会计舞弊的原因,提出应将Cpa审计和政府审计相结合,共同揭示企业会计舞弊。2006年我国了《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之后,一些学者(王春兰,2006;杨阳,2008;王临川,2008;陈毓圭,2010等)分析了新修订的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认为这次修订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缓解财务报表舞弊严重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还有些学者(聂江武等,2007;刘明辉,2007;朱萍,2008等)从理论上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责任问题及职业怀疑的合理边界问题。武恒光(2010)基于一个舞弊博弈模型分析,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审计风险并非随着审计证据的引入而降低,在特定条件下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职业谨慎对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不规则关系具有“放大效应”。张慧(2011)在进行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有在成本与风险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

(二)财务报告舞弊审计技术的规范性研究

完善财务报告舞弊审计技术,提高注册会计师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能力,是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和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实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邓菁晖等(2002)认为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实务中,应格外关注分析性复核、函证、存货监盘和询问等重要审计技术的应用,以有效揭露舞弊。章立军(2006)和柏春华等(2008)主张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以战略系统观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测评、评价和决策,并综合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一步步推导和落实审计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王泽霞等(2003)从履行职业谨慎、“红旗”标志法的舞弊预警能力、影响独立审计师评估舞弊风险的因素及辅导独立审计师评估审计风险工具的有效性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美国独立审计师有效揭露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成果,并说明对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借鉴意义。王泽霞(2004)深入剖析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揭露管理舞弊的缺陷,探索提高审计管理舞弊的有效途径,发展创立管理导向舞弊审计。辛金国等(2004)根据美国反舞弊审计的成功经验,提出四方面来完善我国的舞弊审计程序:深入了解企业、正确评价内部控制、对管理当局进行舞弊风险评估和拓展询问。王建新(2004)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常用的方法,提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主要方法: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现场调研及利用专业机构帮助、仔细寻求关联方及其甲乙、关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邵汝军(2009)介绍了西方战略推理法在舞弊风险评估、审计计划制定及审计计划实施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应用,认为我国可将战略推理法应用于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运用舞弊三角理论指导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利用小组讨论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怀疑能力。杨明增(2011)总结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舞弊审计适合使用开放式头脑风暴法、循环头脑风暴法和电子头脑风暴法。张东宁(2011)探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诊断会计舞弊中的应用。

(三)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案例研究

郑朝晖(2001)通过对我国十大管理舞弊案例的分析,认为会计师可以实施五大方法来侦查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分析性复核、专业怀疑、现场调研及利用专家工作、管理舞弊侦查策略。葛家澍(2002)通过安然事件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的经典案例分析,从审计和公司治理的角度得到一些启示,从审计角度得到的启示是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完全依赖市场力量和民间自律进行会计审计规范是不切实际的。黄世忠等(2003)深入剖析了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美国司法部亲自督办的第一要案——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从独立审计和公司治理角度提出了若干警示,从审计角度的启示是:恪守应有的执业审慎是防范审计失败的关键、警惕谙熟审计流程的舞弊分析对重要性水平的规避、重视控制环境的审查、警惕“独裁者”现象、内部治理机制的失衡是财务舞弊的重要现实信号。李铁群(2004)通过一些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了收入舞弊的一般财务特征,提出收入舞弊审计的关键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方法(比如财务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表分析)和常用审计程序要执行到位。李三喜等(2010)通过五个舞弊审计分析说明了在舞弊审计实务中可用到基本、常用的审计方法:可通过“红旗”标志法发现舞弊嫌疑(贪污组织资财)、可通过内查外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转移收入的舞弊;舞弊审计的基本流程是:发现舞弊迹象、舞弊的检查、舞弊审计的评价、出具舞弊审计报告;收受贿赂和回扣舞弊具有高度隐蔽性,取证难度大,可以寻求司法途径解决取证难题。郝玉贵等(2012)以紫鑫药业2010年涉嫌虚假财务报告为例进行分析,发现该案例反映出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有: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实施不到位、舞弊风险识别不到位、分析性复核程序不到位等。

(四)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实证研究

张苏彤等(2007)在介绍奔福德定律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资料对奔福德定律进行实证测试,提出以奔福德定律为信息时代舞弊审计新工具查找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征兆的新思路。韦琳等(2011)选取2000—2009年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a股上市公司及其配对的非舞弊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压力越大、机会越多,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其建立的舞弊审计识别模型的正确识别率达到93.7%。洪荭等(2012)基于Gone理论,选取2006—2009年因财务舞弊受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风险偏好和剩余索取权引发的个体贪婪程度越高,治理结构不完善制造的舞弊机会越多;增发配股引发组织需要程度越高,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审计意见类型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代表的发现机制越完善,舞弊的可能性越小。

二、回顾与展望

根据前述的简要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舞弊审计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笔者基于这些特点对未来的舞弊审计研究作一展望。

第一,研究的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全面。从前面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信息可以看到,在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研究内容中,既涉及到国外介绍的内容,也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修订、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的界定及注册会计师职业怀疑的合理边界问题,还有大量研究涉及到舞弊审计技术方面的问题,这就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全面研究确立了一个基本范围和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明确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和如何加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可操作性。研究过程中注重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舞弊审计实务相对滞后,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完善我国的舞弊审计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中借鉴他国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理论依然是一大趋势;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则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制度环境进行研究;对舞弊审计技术的研究也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第二,研究人员的对象构成不够广泛。从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对象分析,致力于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研究的主要是理论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而作为审计实务一线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研究成果相对少。从所搜集的文献看,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比如李三喜等)的研究主要从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舞弊审计技术,对审计实务相对具有更多的实践指导性。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如果有更多的从事审计实务的会计师参与到舞弊审计的研究中,对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建立和舞弊审计技术的完善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从技术领域来看,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在舞弊审计中的应用也是必须的,还有政府及监管部门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从制度上关注和研究也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实证和案例文章相对较少。从目前有关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研究内容来看,多数学者较为注重国外理论、准则、经验、案例等的介绍和研究,而对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失败的制度环境研究、审计责任界定和审计技术方法研究相对较少,而且这些研究主要是规范性的研究,实证和案例研究相对较少,使得研究成果欠缺实践指导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学者和实务界的审计人员更多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失败案例和资本市场其他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修订和舞弊审计实务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明辉,毕华书.论审计职业怀疑的合理边界[J].会计研究,2007(8):76-80.

[2]王泽霞,张龙平.美国独立审计师揭露舞弊财务报告的研究成果及启迪[J].审计研究,2003(3):24-29.

[3]张龙平,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3(4):61-64.

[4]韦琳,徐立文,刘佳.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基于三角形理论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1(2):98-106.

[5]赵德武,马永强.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J].会计研究,2006(4):16-22.

[6]叶雪芳.基于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6(2):25-31.

[7]杨明增.头脑风暴法在舞弊审计中的运用研究:回顾与启示[J].审计研究,2011(4):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