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行业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01:31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1

应该说,报纸目前的生存压力是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造成的;但从长期来看,报业的危机来自网络数字媒体的挑战,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报业的前景并没有那么悲观,按一个产业的发展惯性,至少在未来十年仍然会有巨大的市场和盈利空间,但是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前景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不久前,美国《时代周刊》发文指出,亚洲正在经¬历世界报业的最后一次大繁荣。根据世界报刊协¬会的数据,世界十大付费日报中的10家都是在亚洲出版的,而全球最大的3个报业市场也集中在亚洲(中国、印度和日本)。根据世界报刊协¬会最近的数据,欧洲和北美报刊发行量在2006~2007年分别萎缩了1.84%和2.14%。然而即便是在欧洲人和美国人抛弃了他们的付费报刊之时,亚洲的报刊发行量却在同期增长了4.74%。仅仅在印度一国,2008年就新增了1150万报纸读者,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这样的增长虽然不如前两年,但仍然相当强劲。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经¬济危机已经¬大大地缩短了这个“最后繁荣”的期限。从世界性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看,2009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受金融风暴冲击,都难以走出低迷。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增大了2009年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2009年中国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但在外需趋弱、内需不足及经¬济景气面临周期性收缩的多重压力下,未来一段时期,企业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这必然会造成社会投融资萎缩,进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内生性收缩,从而使传媒产业生存的资源环境进一步恶化。

目前,考察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报纸广告收入、报纸发行数量和报社的人数规模。中国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报纸广告收入的多少是报纸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从2008年报纸广告额的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中国报纸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期。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影响实体经¬济,对中国报业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步加重。报纸的广告客户因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双重压力被迫压缩开支,这将导致其广告投放的减少。中国各地报纸的广告从2008年10月开始明显出现下滑。房地产广告是许多报纸广告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次金融危机将使本来就下滑的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报纸的房地产广告大大减少。金融危机带来了不安定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短期来看,报纸的主要压力是阶段性的危机导致,但长期来看,报业不仅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挑战,而且报纸产业自身也存在诸多管理“危机”。

根据我们对2009年春节后全国30家强势都市报的调研,报纸广告收入下滑普遍在15%左右,受影响比较严重的达20%。应该说,报纸目前的生存压力是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造成的,但从长期来看,报业的危机来自网络数字媒体的挑战,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报业还有多久的市场前景?这是全世界报业经¬营者都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各种研究资料表明整个世界的报业其实从1990年中期以后就开始衰退了。日本是个报业大国,但从1998年以后报纸发行数量逐年下降,报纸广告也逐渐萎缩,并且近两年的下降幅度达5%~10%,经¬营形势很严峻;欧洲报业的发行量从1992年就开始了轻微的衰退;美国报纸的销售量则从2000年以后开始衰退。

比如,《纽约时报》在2000年达到了广告收入的最高点,2008年9月《纽约时报》广告营收比前年大幅下降约4.6%,分类广告营收也锐减,发行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全美报纸的发行量一直在递减,而报纸的制作成本却在增加。令人能看到光明的是,《纽约时报》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对报纸的深刻影响,1999年《纽约时报》成立了独立核算的数字《纽约时报》部门,负责《纽约时报》网站在内的40余个网站的业务,并设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以供读者查阅。尼尔ɬ互联网研究的最新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在线版报纸中,《纽约时报》网络版全美访问量最大。数字版的《纽约时报》在创办的第一年就已开始盈利,被认为是报业广告业低迷以来,最有雄心壮志并可能大有作为的试验者和行动者之一。

中国报业是幸运的,抓住了报纸媒体在世界传媒发展史上最高峰期的机遇,成就了中国报业的辉煌。但2005年中国报业广告遭遇大滑坡,报业似乎刚刚经¬历了“盛唐”就迅速进入了“晚唐”,刚刚成就了辉煌,马上就遭遇冬季的冰霜。然而,报业的前景并没有那么悲观,按一个产业的发展惯性,至少在未来十年仍然会有巨大的市场和盈利空间,但是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前景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未来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如何转型:如何进行产品结构的转型,如何实现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由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

数字报业战略是我国报业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字报业开辟了新的增长领域。传统报业与数字报业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融合发展,而不是代替关系。无论是传统报业还是数字报业,其核心竞争力都是新闻内容的创新能力和正规化、职业化能力。无论信息传播技术怎么变化,报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改变。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2

《世界银行在9月13日了《全球金融发展报告:重新思考国家在金融业中的作用》,该报告建议各国重新思考国家在金融部门中的作用,以使政府能够在危机爆发时更好地平衡信贷需求和给银行提供应急支持与促进加强透明度和竞争的措施之间的关系。世行认为国家在金融部门的作用应转向减少直接干预,注重改进监管、促进竞争、改善金融基础设施。

一个世纪以来,政府在金融方面的具体作用都是各国探索的重要议题。亚当·斯密(adamSmith)在1776年提出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应由政府干预,而应由整个社会需求进行选择。调节市场的这只由社会需求决定的“看不见的手”被认为是多年来的市场经济“原则”。可是,随着人类金融发展的不断复杂化,市场动荡越发地频繁,到今天全球已出现了多次危害极大的金融危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职能导向不得不让人们在下一场金融危机来临前进行透彻深入的思考并对此作出相宜的调整。

世界银行集团常务副行长马哈默德·穆辛丁说:“政府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监管,确保金融业的健康竞争。政府还需要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提高信用信息的质量和促进系统性的共享。但是,政府直接参与发放信贷的结果好坏参半,值得认真研究。在我们走出全球金融危机之际,政府可能要考虑转向间接干预。”《全球金融发展报告:重新思考国家在金融业中的作用》报告审视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报告时间正值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标志全球金融危机达到顶点的周年纪念日。报告援引几项新的全球性调研的结果,汇总210个经济体自1960年代以来的独特的国别数据。在回溯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体系的表现,评估了截至目前其恢复程度,《全球金融发展报告:重新思考国家在金融业中的作用》从以下四个特点做了分析——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规模、金融可及性、效率、稳定性。报告作者确认,发展中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体系相比其深度不够,金融可及性滞后,但在稳定性方面差异不大。在危机期间,许多发展中经济体求助于国有银行来克服信贷紧缩。在智利、突尼斯等国,政府给国有银行大量注资以支持现有贷款或给出口厂商或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贷款。韩国提高了国有银行的信贷上限,印度和突尼斯对国有银行规定了信用额度,巴西和中国最大的国有银行在危机期间显著扩大了信贷规模。报告还发现,此类干预措施帮助遏制了危机蔓延,但可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贷款效率低下,有时是出于政治动机,反过来导致了扭曲,而随着对国有银行大量注资或者对其规定新的信用额度以鼓励对出厂商和中小企业贷款从而使扭曲进一步放大。在有些情况下,国有银行在经济复苏期间仍在继续提供信贷,引起了对其可能挤走民营银行的担忧。

对过去危机的新老研究都揭示,银行国有制与金融发展水平低、金融不稳定程度高及经济增长速度慢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全球金融发展报告:重新思考国家在金融业中的作用》建议各国认真考虑国有银行带来的风险,关注其治理方式,这一点在制度环境薄弱的情况下尤其具有挑战性。报告还回顾了近年来国家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外部评估显示,在很多地方,譬如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加坡,监督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而且,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对引发危机的风险行为的暴露有限,多数得以避免彻底陷入困境,包括马来西亚、秘鲁等国,他们采取了审慎政策而获得赞誉。尽管如此,部分国家受到直接打击,特别是在欧洲和中亚地区,对母银行的依赖和在危机爆发前资金失衡不断加剧致使许多国家弱不堪击。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3

——《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

2009年8月19日,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与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联合《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此份报告调查过程涉及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六大区域的30个省、市、自治区,最终获取有效问卷3306份,调查采取分群随机抽样,利用结构式问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对象包括正在或者曾经创办过企业的人,调查结果反应出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百姓创业致富的新特征。

谁在领跑创业?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失业率增加,农民工大量返乡,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调查报告在此背景下,对百姓创业主体做了多角度分析,描绘出了百姓创业致富领跑者的清晰轮廓。

男性为主、女性创业比例在提升

2006-2007年,我国创业者的男女比例为74.24%和25.76%。但2008-2009年度,男性创业者的比例下降到72.96%,而女性创业者上升至27.04%。进一步对比之前的相关数据,可得出不同年代,创业者主体还是男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创业者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年轻、高学历创业者逐渐增多

在创业年龄的选择上,26-35岁仍然是最佳时期,报告中49.73%的调查者在此年龄段创业;其次是36-45岁和18岁-25岁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5.72%和18.39%,创业群体的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

与2007-2008年的调查报告相比,创业者主体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但其中高学历的创业者有增多的趋势。此次报告显示,本科生创业比例和研究生创业比例分别占样本群体的20.46%和4.33%,而2007-2008年度的数据为16.67%和3.25%,两项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

企业雇员创业领先

企业雇员是创业者的主体,为样本总量的38.84%,农民以24.65%居次席。同上年度相比,农民和无职业者所占比重在减小,学生参与创业的人数略有增加。

个人消费服务业:现阶段创业者的优选行业

报告显示,在2000-2009年这一时期,个人消费服务业创业的人数有较大增加,占样本总量的17.71%,成为现阶段我国创业者的优选行业。同时,公共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在创业行业中的比例,从1990-2000年间的1.65%上升至2000-2009年间的4.23%,增长较为迅速。总体看来,对比于种植、养殖及加工行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显。

在资金投入上,公共服务业进入门槛是最低的,创业资金投入在1万元以下的企业比重远高于其他行业产业。基础服务业和个人消费服务业初期投资大部分在5-10万之间,而工业加工业(30万元)以及农产品加工业(10万元)的资金进入门槛最高,创业初期投资在1万元以下的企业极少。

大学生:优秀的创业群体

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更多涉及到个人的工作经验以及成就感的追求,分别占据样本总量的21.19%和15.37%。而生存问题的影响较小,仅为样本总量的9.10%。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都是基于对个人能力的考虑进行创业。客户资源、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是首要考虑因素;在资源积累方面:经验、渠道和技术也成为他们赖以依存的关键优势。

对比于其它类型的创业者,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年龄更多地集中在了18-35岁期间;他们主要通过合伙集资的方式,创办私营和股份制企业;他们主要活跃在基础服务业(通信、信息)和生产服务业(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中介咨询)上,而在农业上的比重明显偏低。

大学生群体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金和市场竞争因素,其次是经营管理不善和产品、技术落后,而排位偏后的原因“项目选择错误”的比例(3.54%)明显低于样本总体比例(15.85%)。

金融危机谁主沉浮?

2008年9月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百姓创业的环境也产生了影响,创业者感受到了经济寒冬给企业带来的阵阵寒意。金融危机到底对中国的百姓创业活动带来了哪些冲击?创业者应该怎么面对挑战与机遇,在危机中寻找转机,确立生存之道?报告对上述问题做了一一回答。

金融危机的冲击波

调查涉及的3306样本中,大部分创业者认为金融危机对自身企业存在影响,占样本总量的62.54%。而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中,外部环境受到影响比较大的为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从行业所属看个人消费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18.42%),农业受影响程度极小。与大部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并存,也有极少数创业者认为金融危机对于自身企业没有影响,这一比例仅为样本总数的13.65%。调查结果显示,那些资金规模在20万以下、员工不足20人的企业所受冲击相对较小。

企业外部环境风云突变

金融危机加剧以来,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均出现变局,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在风云突变的外部环境下,产品需求下降、利润减少、融资越发困难、很多出口业务的终止使企业被迫转内销。

不同企业受到的冲击存在差异性。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股份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最大;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基础服务业外部环境变化最大,加工业其次,农业受影响程度极少。

危机下的挑战与机遇

金融危机让近半数以上的企业出口减少,但企业出口减少的降幅最多不超过30%。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受到直接影响,利润下降幅度多在20%以下,极少数的企业利润下降率超过50%以上。为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不少企业通过裁员减薪等方法来减少成本,但研究发现,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内企业裁员规模多在50人以下。其中,约40%的企业在危机来临时并没有进行裁员,而70%以上的企业即便裁员也不超过10人,裁员较多的企业,所占比例极少。

但历次危机都是产业重组的起点,危机总是会带来资产重组、并购的机会。商品价格下降,有利于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方面,创业者最为认可的是对企业流程的改进与组织、企业管理的改善方面。

危机下的生存能力

金融危机引起的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生存能力经受了一次考验。本次调查将影响企业生存能力的因素分为五个方面: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组织因素、战略因素以及企业家个人因素。结果表明,创业者认为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影响都是正面的,而数据对比显示,资源因素的影响最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相比于无形资源(包括声誉、组织、技术等),创业者认为有形资源(包括原料、设备、场地等)更加能够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而战略因素对企业的生存能力影响最弱。

企业家个人因素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体现出的差异性最为明显,也是提高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家的作用方面,调查将其分为17个方面,结果显示创业者对企业家的作用持正面评价。而他们最为重视的企业家能力是制定“正确的公司战略”,其次是企业家应该拥有“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相对而言,创业者认为最不重要的能力是企业家能够“找到合适的投资人”。

危机中的变局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景区;隧道群;技术前期;研究要点;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及规模

1.1杭州属于世界风景名胜旅游名城。对西湖的保护历代都非常地重视,留下了许多人文墨客和名居、名寺、名园、名人。西湖景区面积为4235.76公顷。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著名的人文环境和历史遗迹。对于生态环境、地下水的保护、大气环境、水土保持都非常敏感。为减少启动车尾气对景区环境的影响,杭州市城市建设前期办公室于2009年2月开始了杭州紫之隧道工程(紫金港路—之江路)的技术前期工作,并于2012年12月完成全部技术前期工作。

1.2杭州主城区三面环城一面山。紫之隧道地处杭州市西湖景区的西侧,项目设计全长14.4公里。由三个连续特长隧道组成[东线:4899(隧道)+83(桥涵)+4052(隧道)+88(桥涵)+4987]。隧道全长13.938公里。项目以解决过境交通为主,兼顾区域通的双向六车道机动车专用隧道。在孟坞谷和西溪路设置匝道进行分级分流,为区域交通进行服务的总体设计模式。隧道等级为城市主干道。总投资为44.62亿元。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城市景区连续的隧道群。也是单洞最长的城市景区隧道。

紫之隧道工程区位图

二.技术前期专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风景区特长隧道群的技术前期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项研究。工可阶段的地质勘探、植物生态调查及保护方案、地下水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研究、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八个专项研究。

2.1工可阶段的地质勘探。

2.1.1勘探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项目的工程特征、工程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为拟定隧道工程方案比选及编制可行行研究报告等提供地质资料。

2.1.2勘探的主要内容: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地形地貌特征;了解洞身段的围岩级别、地应力分布、水位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条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沿线运输条件和水系状况。

2.1.3勘探孔的布置:勘探孔可以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调查布孔结合起来进行。勘探孔每个隧道不少于三个。线位巨中心线5-7米布置。深度进入隧道低下5米左右,便于方案深化时留有余地。

2.2植物生态调查及保护方案。

2.2.1植物生态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为评估项目建设对该区域植被与濒危植物的影响,查明隧道建设范围内的濒危植物与古树名木的种类与数量,提出合理的保护和迁移措施。并结合地下水及环境监测相关数据,评估紫之隧道的建设对该区域丘陵山区植被的影响。同时有利于长期监测隧道建设对该区域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动态变化,以维持该区域植被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水平。

2.2.2植物调查的具体方式。第一部分,采用样本方法对隧道洞口左右、上下50米范围内的物种进行调查,评估其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并调查濒危物种以及古树名木,真实地反映资源量的客观情况,评估隧道建设过程中的生物量损失情况。第二部分,在每个隧道上方的三个山头设立样方调查点,记录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各种植物的盖度,多度,生活型,高度,冠幅,胸径,以及生物量和分布地理信息等。

在隧道进出口上下、左右以及隧道上方山顶共取26个20m×20m样方进行所有植物调查,并在调查样方内取3个5m×5m样方进行灌木草本植物调查。

2.2.3植物调查后保护措施。通过样方调查,隧道施工区域共涉及的植物种类有56科,105属148种,其中多数种类为本地区常见属种,珍稀濒危植物仅有2种,分别为豆科的花榈木,和樟科的樟树,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因此对于施工区域内涉及到的少量珍稀濒危植物完全可以通过迁地保护的方式进行有效保护。

2.3地下水环境评价报告。

2.3.1评价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但本标准主要是对工业企业建设的地下水环境评价,在评价范围、评价等级,现场测试标准上面并不完全适合交通工程。对于建设项目要根据项目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3.2评价的目的。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主要是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特别是对地下泉水的影响而引起植被、水土流失、和居民生活生产的危害。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3.3评价等级的确定。

建设项目类别确定。首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确定项目建设的类别。本项目为属Ⅱ类建设项目。

评价等级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应根据建设项目①地下水供、排水(或注水)规模、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③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④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确定本项目隧道工程区属于Ⅱ类三级。评价等级与项目的地下水观测年限有直接的联系。

2.3.4评价范围的取用。要根据工程建设特点,涉及工程建设、永久生产运行可能引发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主要为山体隧道段的引起地下水流场、地下水位变化,并结合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本项目评价范围面积约43km2。。

2.3.5评价的主要内容。地下水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布置、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位观测、室内试验六方面内容。

水文地质测绘。收集当地的气象条件,掌握降雨强度和降雨天数和时段,气压值、季节风向、年水汽平均蒸发量、冰冻天气和基本雪压等。调查现状的沟谷水系、地貌特征分析、

水文地质调查。要调查清楚地层的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如断层、褶皱、节理、层面)、地下水的类型(如空隙水的类别)、地下水的流场、划分地下水地质单元、分析地下水补、迳、排特征,

水文地质钻探。根据水文地质测绘和调查,进行地下水勘探孔位的布置。孔位的布置原则在每个隧道段,于隧道山体最高处的最大埋深区域进行三点横向孔位布置,和下游的横向三个地质钻探孔组成一对水文地质试验区。来获取地下水的流向和岩体空隙水的状况。同时结合工可阶段的地质勘探孔进行地下水的观测数据的记录。水文地质调查孔要与工可勘探孔进行综合一起布置。

水文地质试验。通过对孔位的压水试验,取得岩体的透水率q(Lu)、渗透系数(m/d),绘制出地下水监测成果图。为隧道工艺设计提供参数,确保在施工阶段不出现较大的地下水流失和喷岩,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和地下水系的改变,以及水土的流失。

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位观测记录主要由钻探孔的地下水位观测和既有水井观测、溪沟、和其他能反映水位变化的区域的观测。

室内试验。主要是对岩样进行物理试验,对水样进行化学物质的测定,有否对钢筋及混凝土的腐蚀性物质的存在。

2.3.6地下水评价的结论和建议。要为隧道的走向和埋深提出建议性的意见,判定项目建设对植被、地下水流向、径流系数的改变、泉眼、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以及提出隧道施工阶段的工法和防水措施、和水质对结构的影响程度做出科学的结论。

2.4.水土保持方案.

2.4.1水土保持目的。工程的建设将占用及扰动所用的土地。通过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评价项目对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涵养能力、土石方流失对区域植被、自然景观、河流、水库、土壤及周边居民安全等的影响程度。界定防治责任范围,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提出方案实施的各项保证措施,做到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要求。

2.4.2水土保持方案的等级确定。等级的确定应根据区域生态功能规划建设项目的准入程度、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界限划分来确定水土保持方案等级。本项目属于龙坞风景区及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因此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执行一级标准。

2.4.3评价的主要内容。首先对项目建设的工程规模及形式、施工工艺、技术措施和开挖部位、出渣方式、临时渣场堆放场地、对外交通及场内交通布置、房屋拆迁、临时和永久的给排水系统、影响的绿化范围进行分析,确定水土保持界限区域面积。计算涉及区域的挖、填土方工程量和绿化影响面积。计算水土流失预测值、计算防治目标值[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提出工程各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进行水土保持方案措施所需要的资金估算。

2.4.4水土保持方案的主要保护措施。分析工程地质状况、土壤植被形态和地理地貌。对工程工程施工工艺、技术措施进行评价和作出优化方案的建议;对施工区域落实表土剥离及回铺、提出土方开挖的顺序和地表土的堆放要求;沉渣池的设置区域、容量和数量;开挖区的施工临时维护与边坡支护方案、地表的植被覆盖、渣土运输要求、临时道路边坡的植被覆盖、落实渣土去向。对项目建成后的绿化种植、植被恢复、土方回填提出要求。提出水土保持的监测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2.5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2.5.1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以及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50年及100年的峰值加速度)。评价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近场区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

2.5.2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近场区地质及工程场地范围内翔实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工程勘察、工程物探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后,制定具体的野外及室内工作方案。通过数据模型的建立和现场实验(土层的分层剪切波速测试、分层取土进行室内共振柱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后对项目的安全性作出准确的评价和建议。

2.5.3场地危害性分析。通过对项目地震带的活动性、震源及深度、地质构造、断裂带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主要的内容有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活动特征统计分析、地震动衰减关系、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基岩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基岩地震动时程。

2.5.4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动参数是工程抗震等级确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性数据。主要是在50年超概率(63%、10%、2%,),和100年超概率(10%、5%、2%)状态下合成值的基岩水平加速度,作为工程设计的峰值加速度。

2.6地质灾害评估

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6.1评估的主要目的:项目建设是否会引起地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预测评价地质灾害的可能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2.6.2评估的范围。以实际征地边界及考虑实际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进行纵横穿越调查,及根据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确定范围。本项目南到钱塘江,北到文三街,东到西湖景区分水岭、西到大清谷路,评估面积13.1平方公里。

2.6.3评估级别的确定:主要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分级确定。本项目按一级评估。

2.6.4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地质环境在水文、气象、地貌、岩性、地层构造、工程地质条件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评价现状地质灾害活动的危险程度和预测地质灾害危险区受灾体的可能破坏程度,即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灾害区的易损性评价,通过对既有建筑、构筑物、溪沟、湖泊的评估,进行单项指标或综合指标定量化反映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和破坏损失程度。对隧道山体岩体爆破及基坑支护引起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作出确定,进行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2.7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7.1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通过对水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进而对项目污染防治、工程设计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对策和措施。为工程设计文件的和工程建设提供环境保护的依据。

2.7.1评价等级的确定。主要确定地下水环境评价、声环境、环境空气、水环境、生态环境的等级。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Ⅱ类三级,其他都为二级评价。

2.7.2评价范围。声环境、环境空气、社会环境评价为规划红线两侧200m范围内,生态环境为红线两侧300m,水环境跨越河流为两侧500m。

2.7.3评价及措施的主要内容。营运期间的地下水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方案评价、植物生态影响及保护方案评价、地表水系的影响分析与评价、机动车噪音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影响评价、工程通风方案的评估计、雨污水系统排放方式的评价以及相应的措施;施工期间的噪音防治及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污水排放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系等的影响分析和防治,有害垃圾及渣土等固体废物的分析和防治措施,土方开挖及施工便道对生态的影响分析与措施,隧道爆破引起的震动污染防治措施,和房屋拆迁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评估。

2.8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根据现有《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深度规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和补充。

2.8.1.建设项目的定位:景区隧道群主要是解决过境交通为主,

同时兼顾区域交通。如果在项目定位上不能科学地加以明确,如以区域交通为主,那么对于工程设计来说,投资的增加是必然的。而且对于景区的环境影响会带来更大损害。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水系的影响等。也会给区域的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会出现整个区域交通路网格局的调整。

2.8.2.对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的评估:规划选址论证报告提出的线

位着重解决的是项目的位置和规模。对于竖向设计、施工工艺、节点的技术性设计深度是远远不够的。考虑环境的制约因素也不多。如植物、树林、茶地、溪沟、地下管线交叉、既有桥梁限制等的技术节点、敞开段开挖的交通组织、隧道的施工方式、出渣通道、管理用房的规模及选址、既有建筑及文物古迹等都有可能会引起线位的调整。同时围岩等级、地震带的影响也会引起规划线位的调整。

2.8.3交通问题的研究。对于两端接线要科学地分析进出口的交通状况,切实解决过境交通与区域通的分流问题,以及出口段地面道路的路幅宽度是否能满通组织的要求,对于行人过街的安全·问题是否有切实的保障。如果以上这些存在问题和不足,就必须对原有的规划控制性详规进行调整。优化路网结构或加大道路红线宽度。

2.8.4隧道开挖方法的研究。上体隧道段开挖方法主要受到围岩等级的影响,开挖方法主要有钻爆法。爆破用的药量是影响开挖的进度要根据所处地域的外部环境来决定,如是否有环境影响的敏感点,社会影响问题等。钻爆法分为分层法或断面法等,这都与围岩等级有关。地面接线段隧道埋深要根据所涉及的地质状况、沿线建筑物、构筑物、桥梁、地下管线、交通组织等外部环境来综合确定。施工工艺采用暗挖法,即可以解决由于地层不均匀引起的施工难度及投资的节约。敞开段的支护方法也要综合考虑交通的组织和施工的难度。

2.8.5灯光照明设计方案。由于是连续特长隧道群,在行车舒适度上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洞内的装饰及灯光色彩的变换来改善行车的疲劳度,同时使室内的色彩及效果变得丰富及富有艺术性。

2.8.6配电系统网络构成的选择:配电系统是确保照明、通风、给水、排水、智能交通、消防、防雷、监控、车辆服务、管理用房供电不间断的重要基础设施。变电所设置的服务半径按0.6—1.2公里范围进行布置。高压网络供电方式有分散供电方式、集中供电方式、和混合供电方式三种。对于等级高的城市隧道群采用混合供电方式优于前两种供电方式。中压网络供电方式有小串接环网方案、小串接环网方案+联络开关方案、大串接环网方案三种。由于城市外部电源均失的几率很低,易于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因此对于城市隧道群还是采用小串接环网方案比较经济,一次性投入低。同时实施性好,占地面积也小。也便于管理。

2.8.7监控及通信系统方案的选择:监控管理模式有一级管理两级控制(隧道群串联控制型)、和一级管理三级控制(隧道群并联控制型)。从安全性而言一级管理三级控制高于前者。其中一个隧道的失控状态不会引起隧道全部的瘫痪。

2.8.8中央系统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集成的中心。主要是对照明、通风、给水、排水、智能交通、消防、防雷、监控、火灾报警系统、车辆服务、管理用房各系统的集成。实现管理智能化、措施高效化、对点精确化、数据科学化。

2.9.9估算的编制:项目估算编制中首先要对分析清楚有多少个专项研究,分别列支研究费用。同时哪几个专项研究相应地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理的、和检测的,这些费用也需要列支。其他的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标准需要按地方标准执行。征地拆迁的土地费用按土地性质进行市场化编入,房屋拆迁也按市场价进行列入,同时适当考虑为鉴房屋的费用支出。对于绿化迁移费用按政府投资项目类的市级标准执行。对于整个项目的景观绿化工程要以高等级的标准进行建设,使整个项目建成的后的绿化环境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3.项目专项研究的推进与管理。

3.1对于项目专项研究的管理与推进,作为项目业主要对相关的主要规范、政府行政性文件进行阅读,特别是涉及到产生专业之间、和各行政政府管理上产生的不同要求时,需要统一编制的口径,提出统一的措施和要求,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2编制项目研究大纲。对于地下水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环境评价报告、工可阶段的地质勘察需要提前编制工作大纲,专项研究报告的编制有一个更为准对性的实施方案,和协同其他专业工作带来指导性的意见和帮助。

3.4组织召开协调推进会。根据专项研究的进程,项目业主要及时召开专项研究协调会,对于编制专项研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统一和明确。这对项目研究的推进工作使非常有必要的。

4.结论。

城市景区隧道群的技术前期工作,所涉及八个方面的主要研究专题,对于项目的工程设计及建设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做到有准对性和管理上职责范围的确定。因此,作为工程设计单位、专项研究单位、建设管理单位、施工单位都有必要了解和基本知晓每个专业所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在实际建设中落实相关的保障措施。对于有效做好项目的技术前期工作和工程设计文件的严谨与科学,使工程建设在功能、生态保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件:

浙江华东建设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地下水环境影响报告》

浙江华东建设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可研阶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大纲》

浙江华东建设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报告书》

浙江大学《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植被调查报告》

浙江广川咨询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水土保持报告书》

浙江省工程地震研究所《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评价报告》

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5

穴位注射治疗腰痛病例1500例报告葛银根,倪秀萍,陈伟达

对二氯苯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李明,于朝贵,李永林,陆清香,田桂英,成淑梅

蔺草加工业劳动卫生学调查周承来,徐来荣,马磊,马藻骅,肖国兵

工伤事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夏昭林,顾学箕,杨富,刘强,吴春源,李朝林,苏志,梁友信

车间空气中聚氯乙烯粉尘卫生标准的研究张涛,赵志刚,王自齐

生产性噪声对工人听力影响的调查韦丽姣

20例伽玛刀作业人员5年健康状况的动态观察刘波,张仲元,王

建立企业职业卫生保健机制的思考与对策郭九吉,曹钟兴

综合医院创伤急救网络的建设与实践濮文虎,诸维祥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化判断通用标准中有关问题的探讨陈爱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令

上海市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对二氯苯致癌性研究进展王兰

急性氨中毒318例临床分析李艳萍,王晓辉,张立仁,杨风雨

阿托品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的应用王世梅,吴红涛,胡秀丽

甲硝唑注射液在化脓性腹腔手术中的应用

四氯化碳致肝硬化一例临床分析石颖,杨萍,蔡洁

24例急性环氧乙烷中毒的急救与护理金明珠

关于"南京12.1特大环氧乙烷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报告张琳

抢救急性重度光气中毒1例体会施玉兴

一氧化碳对作业工人健康的慢性影响吴红

婴儿急性有机磷中毒8例简报鲍秀敏,支洪波

苯乙烯聚苯乙烯联合装置劳动卫生学评价董定龙

浅谈预防性放射卫生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与体会孙秀玲,王连生,王启珍,王希忠,孟冰,孙健

82例急性氯气中毒临床分析曹雪梅

铂病1例报告与分析曹春燕,朱景田

三例慢性汞毒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杨萍,石颖

慢性溶剂汽油中毒二例唐国富

重大危险源等级、评估和定级方法介绍李一

复方儿茶酊治疗小面积化学性烧伤临床分析戚峰

用液压扩张补充疗法治疗骨关节炎的探讨张小达,葛京华

常州市1988~1999年职业中毒发病情况分析施玉兴

石化企业工业探伤人员生物学效应初步观察王剑,付迎春,张海川

工业性外伤的调查报告尉康岭,郝成信

赴美考察"化学品管理技术”情况简介孙维生

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临床研究进展黄金祥

美国化工企业的化学危险品管理特邀通讯员

浅谈救治急性化学中毒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闻建范,金文玮

维生素C防治急性有机磷中毒心脏损害的临床观察朱志云,陆也福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46例临床分析吕智尉

52例急性职业中毒原因分析丁邦梅

4起集装箱货运业职业影响的分析及预防对策周敏,许西元,秦景香

一起氢氟酸灼伤合并急性中毒事故调查及教训马福云,罗进斌,王晓红,陈寿江,李炳雄

我国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与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续前)刚葆琪,张忠义

昊天公司开展健康监护10年调查报告郑玉向

工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分析及思考贾明山

自动连续化硫酸二甲酯生产工艺职业危害预防与污染水平分析张伟,张德恩,隋海东,李亮

一起环氧树脂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调查报告张迅,蔡青,王福平

四氯化碳中毒防护的探讨(附3例报告)陈海珍,谢兰兰,王佩丽,朱文桃

急性二氯甲烷重度中毒1例报告杨渤生,洪一飞,林航

16例慢性铍病临床分析(附2例误诊报告)彭娟娟,王飞云,周泽深

急性氮氧化物中毒3例报告施建俐,高萍

急性重度硫化氢中毒一例心肌血清标志酶临床观察施达,高珂

职业性正己烷中毒4例临床分析卞红霞,夏玉静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近五年引文分析陈图文,卢仁仁,余顺得

生物标志物在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续前)任爱国

国际"妇女健康:职业、癌症和生殖”会议概况王兰

工伤流行病学中分析性设计方法的选择吴玉霞,金如锋,夏昭林

宁波市职业病报告资料分析(1989~2000年)蒋帆,马藻骅,孙新囡

综合指数法在某建设项目卫生评价中的应用与探讨李亮,李淑萍

宝山区集装箱制造业职业卫生现状及其对策许西元,周敏

X线介人放射学辐射场分布调查与分析孙秀玲,王连生,刘蓓莉

企业内部放射卫生t作考核评分管理办法探讨孙健,聂兴田,王士然

高频电磁场对作业工人神经系统影响的探讨苗泉,王晓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待续)

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职业卫生郭平,巩翠华

慢性镉中毒临床研究进展黄金祥

氨气刺激反应1例诊断体会施玉兴

苯对血液系统损害的时程变化管继如,童亚芳,叶榕

撰写劳动卫生学术论文的几点体会夏猛,王龙义,李亮

氢氟酸灼伤25例治疗与体会喻三宝,杨顺江,张元海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防治措施探讨关宏

油漆生产对作业工人白细胞影响的探讨夏猛,周丽敏

一起混合性化学气体吸人事故调查鹿应欣,刘淑芹,范晓秋,曲莉

某农药厂29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肖方威,陈建超,王建平

氮气严重窒息事故的教训吴铁军

某光学仪器厂职工五官疾患的调查李洁,陆代凤

职业健康促进的进展孙维生

饮食业油烟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张峻,陈蓉

淄博市乡镇陶瓷厂通风防尘措施的探讨李登久,何漪,刘静,王晓方,赵海峻

某橡胶轮胎厂劳动环境质量评价陆忠亮

"涡轮排风机"通风除尘效果评价钱晓勤

高频设备电磁辐射防护措施及效果评价苗泉,周丽敏,王晓方,马娟

化学灼伤气道狭窄时镍钛合金支架治疗的应用探讨马爱平,王莹

急性氟化氢吸人6例临床分析何云仙,何琦

急性氨中毒22例临床分析陈安琴

丙烯酰胺中毒合并视功能异常1例报道李少朋

儿童铅中毒性脑病一例临床分析陆伟东,邵迪初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Colles骨折15例向洪

急性重度甲酚中毒伴灼伤一例报告谢兰兰

淄博市各级医院消毒工作质量监测分析董恒兰,翟云丽,孙秀玲

急性光气中毒的临床特点研究王招兄,李思惠

腈纶生产中职业危害的调查分析夏猛,王龙义,赵海峻

氯乙烯职业接触评估及其健康危害调查李玉芳,邵涛,任雪峰,谭晶,夏昭林

上海市2000年职业性驾驶员伤害死亡分析杨斌杰,陈绍明,周顺福

炼油作业女工生殖机能及子代健康状况的调查蒋东方

北京某工业区急性职业中毒情况分析王彦宏,袁红

某稀土生产厂放射卫生学初步调查成君方,范金荣,边云秀,袁杨,汪春亮

危险化学品伤害事故分析黄顺根,韩子茜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孙维生

浅析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法定义务王晓芳,何漪,张伟

乡村打磨工矽肺调查李登久,王光栋,赵海峻,毕先伟,王晓芳

水泥行业噪声危害状况的调查毕先伟,王龙义,赵海峻

一起急性有机氟吸入事故的调查徐进,余清卿,王荣仙,余延山,兰天丽

淄博市废弃放射源管理情况调查与建议汪春亮,成君方,袁杨

一起三氯氧磷泄漏致发生群体急性氯化氢中毒的报告李艳萍,岳诚真,郭伶俐,张立仁

一起柴油助燃引起急性有机溶剂中毒事故的调查与处理刘长胜,王凡,徐洪有,许恕中

一起蕃薯地窖Co2中毒事件调查分析倪素红,邵迪初

汞对女工生殖机能及其子代健康的影响周华

电化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调查饶子龙,王建平,林述莲,邓长荣,陆代凤

某工程竣工验收劳动卫生评价及整改措施马明英,刘学成,王宝卓

某工程劳动卫生设施效果评价路晓萍,李颖,张吉芳

中毒性哮喘伴过敏性皮炎的救治措施徐建军

一例急性重度氮氧化物中毒的早期诊断与救治李艳萍,张立仁

甲苯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周华

一起汞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分析马明英,刘秀玲,刘峪

宾馆用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质量调查与分析王连生,李鲁宁,杨金妹

浅谈工业X射线的辐射防护王希忠,孟冰,袁杨

倒班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韩向午

一起急性苯中毒死亡事故的调查王彦宏,袁红

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脑疝的抢救护理程蕾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6

报业:走过“严冬”迎“春天”

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的金融危机让中国报业感受到了瑟瑟寒意。一些专家分析认为,今年恐怕是中国报业真正的“寒冬”,报业究竟该如何应对?是否能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顺利“过冬”呢?

成本控制。“报纸的成本是所有媒体中最高的,本身利润就很低,去年又遇到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报业的利润大幅下降。”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委员会主任梁勤俭表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报业人力成本攀升,四川地震又使企业将更多的广告营销费用以捐款的形式投放出去,再加上奥运给大多数报纸广告带来的影响以及新闻纸价飙升造成的利润消耗,已经迫使报业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经营形势进一步恶化。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也表示,尽管不断攀升的新闻纸价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有所回落,国家的增值税退税政策也能够惠及报业尤其是其印刷环节,但这些能够降低报业成本的利好还不足以抵消广告市场上带来的利空,报业利润下滑依然非常严重。

目前,出于减轻成本压力、维护自身利益等目的,一些报社已经采取了减版面、减刊期、减发行量、减少赠阅以及控制无效发行等措施减少用纸量,一些报社还通过精简队伍、降低薪酬来缩减人员成本。

梁勤俭认为,尽管这些办法有利于降低成本,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报纸对受众的吸引力,影响广告的投放效果,进而可能降低对广告的吸附能力,导致广告定价的下降。“目前,报业的管理水平还比较粗放,也很少讲究成本,金融危机迫使报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我认为,必要的减版面、减刊期、减发行量等措施则当然可以用。但更有必要采取提高管理水平、有效控制无效发行、压缩各项开支、增加创收渠道、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措施来降低成本费用。”

调整广告结构。梁勤俭认为,金融危机的到来,逼着报业必须调整对今年经济增长和广告主要支柱产业的预期。“期望值必须下降,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这种心理上、思想上的准备,就不会有项目上、智慧上、资源上的各种准备,那么,你也适应不了变化了的市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广告收入一天天减少,而束手无策。”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王一义也坦言,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放缓,使得中国报业的经营环境更加趋紧,因此,报业必须做好过紧日子甚至是苦日子的思想准备。

实施转型升级。当下的金融危机给中国报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也加速淘汰那些生命力较弱的媒体。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报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积极在“严冬”中寻找机会。

金融危机迫使报业不得不寻找更多的增长点,减少对单一经营模式的依赖。梁勤俭也表示,必须尽快改变报业产品结构和经营结构单一的现状。“如果一家报社既有平面媒体,又有户外媒体,还有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而且每个都赚钱,即使有一两个赚得少一点,总体上还是赚钱的。可如果产品和经营结构单一,一旦市场出现什么问题,遇到一些风吹草动,马上就会受到严重打击。”

王一义从报业集团的角度分析说,在目前的多重压力下,集团的转型升级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首先,要努力实现做大、做强、做深、做精主业经营的新跨越。做‘大’报业集团,即向多媒体融合的大型传媒集团发展,构建以报纸为主,杂志、网站、出版社、电台、电视台协同发展的多媒体产品结构,真正形成立体化经营的跨传媒集团;做‘强’,即进一步优化媒体产品的布局和结构,既要打造几个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高的热门大众媒体,也要在有关细分市场中培育有成长性的分众媒体,既要形成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又要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组合、开发和储备,作为培育未来业务的基础;做‘精’,不仅要研究对手,也要研究市场和客户,深化竞争力分析工具的运用,掌握推进主业发展的科学方法和先进手段,提高报业集团的研发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做‘深’,即在主业经营的纵深度上下功夫,利用数字技术平台实现传统报业内容的分众化传播,发挥整合优势,延伸平面媒体经营范畴,真正将主业产品做‘深’。”

其次,王一义认为,要努力实现多元业务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新跨越。“要抓住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快和完善集团产业布局;要以资产的眼光发现存量资源的价值,除了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的内部产业链运作之外,进一步链接包括品牌、资金、人才、管理、机制和实体在内的外部资源,向有影响、高回报的领域进军;以股权投资为特色的资本运作要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推进主业建设,将目光聚焦文化产业领域,真正实践‘资本壮大传媒’的理念。”

“此外,要努力实现集约化科学管理的新跨越。”王一义认为,体制机制的先行,已经使浙报集团在上一轮发展中取得了先机。在新一轮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深化和完善体制机制。同时,探索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我们专门聘请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等三家咨询公司,为集团发展特别是传媒主业发展‘搭脉开药方’。既有战略发展、集团管控组织架构、薪酬体系设计等集团层面的,也有媒体差异化定位、版面内容监测、党报广告价值评估等微观层面的。希望通过这种对主业发展的‘软投入’,推动集团又好又快地发展。”

修复内容短板。《扬子晚报》总编辑刘守华分析认为,对报业而言,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报纸办好。“报纸具有竞争力,无论在广告淡季还是旺季都能吸引广告主,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广告主会更加重视选择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媒体。”

对此,梁勤俭也表示,要渡过眼前的难关,关键还是要做好内容,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中国报业仍然处在爬坡阶段,还没有到达山顶,还有发展的空间。但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报纸的品质和内容还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我们的表达方式还不能够真正贴近时代。”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潘堂林表示,同质化是目前业界讨论最多的问题,一座城市同类型定位的综合性日报有三五家甚至七八家,几份报纸百分之六七十的内容重复,这种状态是世界少见的。由于报业历来的模式是靠比较高价位的广告收入来支撑低价位的发行,过剩危机和同质问题也被高价位的广告所掩盖。“中国报纸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边界不断突破的过程。随着新闻空间的不断扩展,中国报业逐渐发展起来,但空间拓展毕竟是有限的。新闻边界的拓展如果有了质的变化就能够带来报业的繁荣。目前,世界金融危机正波及和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报业的格局也会带来冲击,现在可能是我们反思综合性日报过剩危机的最好时机。”

广电业:现实或潜在的影响不容忽视

就目前而言,金融危机对我国广电行业的负面影响似乎并未充分显现,广播电视产业链各相关环节的表现还算稳定,但金融危机作为当前经济大环境给广电行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节目制作。金融危机作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一件大事,必然成为所有媒体的兴奋点,可能使我国电台、电视台处理重大新闻事件的能力得到加强,引导舆论的水平得到提高。金融危机还可能拓展创作者思维空间,加大艺人之间的竞争,促进制作班底采用优良设备,进而使影视剧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就节目交易环节而言,由于金融危机对内地冲击相对较小,节目播出机构的广告收入暂未受到大的影响,因而无需变更节目购买计划,节目供应市场因此得以安生。但节目交易市场的繁荣能持续到几时仍然有待观望。网络与电视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则可能逐步改变整个中国电视剧产业以往的运行方式。

广告招标。尽管在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央电视台2009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央视取得了92.56亿的好成绩,创造了15年来的新记录,但由于央视本身的特殊性和新媒体对广告市场的分割,各大电台、电视台不应当盲目乐观。CtR市场研究整合营销中心总经理姚林认为,央视招标并不表明广告业走出了低谷,相反“今年央视招标的大幅度增长恰恰反映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规律”。这意味着,广告商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会将广告集中投放到诸如央视、SmG等被认为是最有效媒体的平台,弱势媒体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境地。去年12月10日,调研机构尼尔森的针对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主要城市公交移动电视总体收视到达率等关键数据堪比甚至超过传统电视。从广告投放的成本来看,公交移动电视成本也相对较低。业内人士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广告主将更倾向于维持央视和重点全国卫视、媒体的投放,压缩部分地方媒体的投放,同时增加网络和交通类媒体的投放,这对地方电台、电视台极为不利。出于对金融危机的担忧,在新一轮的广告招标会上,许多电视台已经开始减少广告商的中间介入环节来降低成本。据CtR市场研究最新的广告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广告市场投放总额达到2604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3%,但明显低于08年首季度17%的增幅,呈放缓趋势。在各媒体投放方面,去年前9个月电视媒体情况还算稳定,总投放达2063亿人民币,占市场总额的79%,较2007年同期增长14%;电台媒体则表现欠佳,广告投放仅增长3%。考虑到金融危机可能对现有形势造成进一步冲击,CtR预测2008年全年的广告增长仅为11%-12%,对于2009年,则需持审慎乐观态度。

对于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中国广播电视业来说,企业广告投放对节目播出机构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级扩散,实体经济业受到冲击,广告主将更加看重现金的作用,广告支出成为他们首要的削减对象,加之奥运会期间广告的爆炸式增长和三聚氰胺事件给乳制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导致媒体获得的广告投放相应减少,势必影响到电台、电视台的发展计划;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国人对地产的消费力度下降,这种消费不旺可能反过来刺激开发商加大宣传投入,大力助推待售楼盘,加快资金回笼,规避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对于房地产广告集中投放的广播媒体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各大电视台也可借此机会发展与地产相关的节目,从中受益。另外,就广告形式而言,植入广告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也会引起更多的广告主的重视,所占的市场份额应该会越来越大。

针对这些现实和潜在的影响,一些应对措施或能帮助广播电视业度过这个经济的“寒冬”。

追踪金融危机,争取话语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于财经信息和商业新闻的关注随之高涨,众多外国传媒受累金融危机自顾不暇,这为我国媒体赢得话语权创造了机会。电台、电视台应当迅速反应,推出金融危机专题节目,采集第一手资料,对当前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政府部门建立固定的信息通道,及时公布各级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以此为契机发展节目联播网,形成统一的供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行业的整体实力,扩大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提升节目制作水平,繁荣电视剧创作。金融危机下,浪漫的爱情故事与现实差距太大,难以引起共鸣。因而,各节目制作机构应当重视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在影视剧中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摆脱长期模仿外来文化的尴尬局面,重塑我国影视剧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明确的行业标准,规范制作班底对电视技术的利用;加强对演艺人员的管理,通过竞争促使艺人演技得以提升,打造品牌国产剧。

警惕恶性竞争,稳定广告收益。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媒体在广告市场的混战。中央电视台及上星电视台应发挥覆盖面广、到达率高的优势,吸引急于改善企业形象或计划进军欠发达地区的商家,实现广告收益的稳步提升;省市级地面电视要把握好本地市场,为广告主提供详细的节目收视情况,协助商家在本地的推广宣传活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各广播电台则应当充分利用栏目设置灵活的特点,抓住地产、汽车、奢侈品行业急于回笼资金的心理,推出相关栏目,吸引广告主;满足消费者缩减开支,追求实惠的愿望,提供有关低层次休闲娱乐方式、场所的讯息,提高收听率,为二次销售积蓄力量。

拓展节目融资渠道,应对资金问题。将目光转向实业资本,以优秀的项目方案和良好的行业前景重塑投资者信心;通过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与银行业进行沟通,行业协会可为银行提供客观的项目评估报告,为优秀的项目争取贷款;大胆尝试与播出平合拍摄的节目制作方式,降低项目成本;积极推进跨媒体合作,出售网络版权,进行正版分成合作。

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增强行业活力。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国家已经出现了进一步的经济衰退,国外大量优秀人才可能流向我国。各电台、电视台应当建立高效的用人机制,为外来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金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人才的归属感;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办法,解决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对新理念、新技术的吸收、利用,增强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活力。

新媒体:如何应对金融冬天

发力2009。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达6.01亿户、互联网用户达2.53亿户、网络视频用户达1.5亿户、博客用户1亿户。分析人士称,互联网用户迅速增多,为中国网络媒体和广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历次的金融危机,对互联网而言都有硬币的另一面,在这个情况下,互联网用户会增加,网民的上网时间也会有所增长,对网络媒体而言,与盈利同样重要的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增加用户数量以及黏度是不容忽视的。

“没有冬天就不会有春天。”在资本寒冬期间,广告主往往因为预算有限,要找一个性价比高的媒体做广告投放,而视频网站广告在技术、版权、人气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之后,会呈现出较高的性价比。所以就像上一场经济危机后的第一年,门户网站收入突飞猛进一样,视频网站在2009年的收入也会有明显突破。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实力与耐力,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网络媒体必备的“过冬要素”:自身要有用户规模、产品品牌做“好身体”;要有充足丰厚的资本储备做“厚衣服”;此外还要探索业务发展之路,寻找营销收入模式,“常跑步”。

新媒体并购。据世通华纳总经理孔国和世通华纳传媒研究院论证,在金融危机下由于媒体上市公司和风投资本等多重影响,中国新媒体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态势呈以下几个趋势:

其一,风险投资金进入蛰伏期,资本压力迫使中国新媒体之间产生并购。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风投本身资金的流动性和回报率降低,投资进入相对的蛰伏期,而资本对收益的预期远远高于市场的反应,资本在它自身的压力下,会迫使媒体之间相互整合和并购。

其二,户外新媒体行业整体会继续发展,但市场份额会向少数几家公司集中,行业发展会更加苦乐不均。过去户外新媒体市场的发展是一个资源垄断型的发展,企业借助资本不断跑马圈地。而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的资源整合,促进各企业回到了市场基本面的竞争,包括最基本的品牌竞争、销售能力竞争、广告主与消费者培养上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市场基础比较扎实的公司会越做越好,而与此相反的公司估计则会江河日下。

其三,二三级城市对一级城市的这些新媒体的模仿和克隆将会进一步加剧。现在,二三级城市的公交车移动电视、电梯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式都逐渐涌现出来了,但是整个市场还不是特别的大。纯粹就媒体而言,二三级市场覆盖面将会非常的广泛,而预计在二三级市场上这些新媒体的成长周期将会比较漫长。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7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园林绿化部门)负责全市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各区(县)林业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市和区(县)林业植物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林检机构),负责执行林业植物检疫任务。

本市农业、工商行政管理、交通运输、邮政等有关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职责分工,做好林业植物检疫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市和区(县)林检机构应当配备林业植物检疫员(以下简称检疫员),根据需要建立检疫检验实验室,配备相应的检疫工作设备和除害处理设施。

市园林绿化部门和区(县)林业行政部门可以依法聘请兼职检疫员协助林检机构开展林业植物检疫工作。

第五条检疫员执行检疫任务时,可以进入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存放等场所进行现场检查、调查和检疫工作,可以采集相关样品,查阅、复制和拍摄与检疫有关的资料,收集与检疫有关的证据,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检疫员在执行检疫任务时,应当穿着检疫制服,佩带检疫标志,出示执法证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阻碍检疫员开展检疫工作。

第六条检疫机构应当对下列林业植物及其产品和可能被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污染的运载工具、存放场所实施检疫:

(一)乔木、灌木、竹类、花卉等林业植物,及其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二)木材、竹材、藤条、中药材、果品、盆景和标本等木质成品或者半成品;

(三)用于承载、包装、铺垫、支撑、加固货物的木质材料;

(四)国家和本市确定的其他应施检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

检疫机构应当加强对调入本市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复检工作。

第七条林检机构应当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和市园林绿化部门公布的补充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开展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检查林业植物及其产品是否带有林业有害生物。

第八条单位和个人发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林检机构报告。接到报告的林检机构应当迅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验鉴定,确定是否属于疫情。

属于本市新发现的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林检机构应当按规定向市园林绿化部门报告,并采取封锁、扑灭或者控制措施。

第九条本市局部地区发生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当按规定划定疫区和保护区。疫区、保护区的划定、变更和撤销,由市园林绿化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市园林绿化部门和区(县)林业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并落实突发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

第十条市园林绿化部门应当加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工作,每年组织开展重点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开展普查。

市和区(县)林检机构应当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档案,编制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分布资料和封锁、除治方案,并报上一级林检机构备案。

第十一条林业植物种苗繁育基地、母树林、花圃、果园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在生产期间或者调运之前向当地林检机构申请产地检疫。林检机构应当加强对下列场所的植物检疫工作:

(一)木材加工、贮存或者转运场所;

(二)果品贮存、转运场所;

(三)苗木、花卉集散地。对检疫合格的,由检疫员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对检疫不合格的,签发《检疫处理通知单》。

第十二条调运林业植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或者从发生疫情的地区调运应施检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调运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检疫手续:

(一)拟调入本市的,应当事先向市林检机构或者其委托的区(县)林检机构提出申请,由其向调出地林检机构开具《森林植物检疫要求书》;调运人取得调出地林检机构签发的《植物检疫证书(出省)》后,方准调入。

(二)拟调出本市的,应当持调入地林检机构出具的《森林植物检疫要求书》向市林检机构或者其委托的区(县)林检机构报检;经检疫合格,取得《植物检疫证书(出省)》后,方准调出。在本市跨区(县)调运林业植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应当凭《产地检疫合格证》调运。

第十三条运输、邮寄应施检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时,应当凭《植物检疫证书》办理托运手续;其中,在本市跨区(县)运输、邮寄林业植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应当凭《产地检疫合格证》办理托运手续。

托运物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运人不得办理托运;发现相关物品的,应当及时通知当地林检机构,不得擅自承运:

(一)未按规定取得《植物检疫证书》或者《产地检疫合格证》的,或者所持证书超过有效期的;

(二)相关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种类、名称或者数量与证书记载内容不符的。

第十四条使用单位应当对用于承载、包装、铺垫、支撑、加固货物的木质材料进行妥善保管,发现可能带有林业有害生物的,应当及时向当地林检机构报告,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

第十五条经批准从境外引进林业植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在本市种植的,引进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取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放的准予入境证明,并按照市林检机构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隔离试种。

引进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引进的林业植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进入本市之日起7日内,告知市林检机构。

市林检机构应当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联系,及时互相通报经批准从境外引进林业植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在本市种植的情况和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动态情况,共同做好引种后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禁止在非疫情发生区使用或者饲养活体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因教学、科研确需使用或者饲养活体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单位,应当在使用或者饲养前,报市园林绿化部门,由其进行审批或者按照规定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后,方可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在非疫情发生区使用或者饲养活体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应当制定并落实防治预案,防止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逃逸、扩散蔓延,并严格按照批准的试验时间、试验场所、试验种类和数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第十七条林检机构检查过程中发现林业植物或其产品、相关运载工具以及存放场所被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污染的,应当签发《检疫处理通知单》,责令并监督当事人进行处理。

当事人应当按照《检疫处理通知单》的要求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进行除害处理;难以除害处理的,应当按照规定停止调运、改变用途或者就地销毁。

第十八条本市实施林业植物检疫行政许可不收费。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行政许可、检疫执法、疫情监测调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和疫情紧急除治等活动所需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十九条市园林绿化部门应当将本市林业植物检疫行政许可的申请条件和办理情况、国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疫情以及疫区划定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便于公众查询和知晓。

第二十条市园林绿化部门和区(县)林业行政部门及其林检机构应当加强林业植物检疫的宣传工作,普及检疫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十一条市园林绿化部门和区(县)林业行政部门应当开展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检疫人员的执法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调运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检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一)应施检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未办理《产地检疫合格证》或者《植物检疫证书》的;

(二)在报检过程中不如实报检,谎报或者瞒报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种类、名称、数量的;

(三)擅自开拆检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封识、包装,调换植物或其产品,或者擅自改变植物或其产品规定用途的;

(四)伪造、变造、买卖、转让、骗取林业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的。

承运人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擅自承运不具有《植物检疫证书》或者《产地检疫合格证》的应施检疫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所持证件与承运货物不相符或者所持证件超过有效期的,由林检机构责令补检,可以对相关承运人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擅自从境外引种或者未按照检疫要求隔离试种的,由市林检机构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引进林业植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后未及时告知的,由市林检机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罚款。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在非疫情发生区进行活体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教学、科研的,由市林检机构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时,未制定防治预案或者未按照批准的试验时间、试验场所、试验种类和数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由市林检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逃逸、扩散蔓延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14-02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2007年金融危机中会计准则漏洞的讨论仍在继续。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会计准则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会计准则的发展和新准则的创新对经济持续平稳运行的推动作用。

1一直存在的会计准则漏洞

会计准则中主要存在四方面的漏洞:销售数据作假,资产估价没有明确规定,账外债务,兼并收购导致问题复杂化。

会计准则漏洞虚增企业净资产,让投资者们高估利用漏洞的企业的价值,继而投资者抬高股价,使经济市场上产生越来越多的泡沫。一旦泡沫被刺破,金融资产价格就会大幅下跌,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2会计准则国际化

会计准则的漏洞一直存在,但是并未大规模爆发。为何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如此之广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漏洞所引发的问题在早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大的关注,但彼时已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这种埋伏期很长的慢性病,应是从根本上,即会计准则出现了问题,特别是会计准则国际化。

21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原因

美国会计学会国际会计经营和教育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出具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各国会计模式可分为五类[1]。每个模式的特点及影响范围,影响国家均不同。受影响国家分布在全球各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交易双方要利用彼此的财报预测风险和收益。但不同准则表现的信息并不一定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同时,交易中利润、成本等要素不能统一计量。因此报表使用者要求提高可比性,准则是规范报表的一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化便成为必要。

当然,各国为了发展和提高本国的经济也是推动会计标准国际化的一个潜在原因。在当今,要想使本国的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应当保持创新精神和开放原则,加强与别国的联系。每个持有这种目的的国家都会主动积极地与别国进行融合或影响,这就促使会计标准趋于一致。

22国际化后的会计准则

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中,美国的会计准则备受各国关注,它是许多国家标准制定机构在制定本国会计准则时的依据和参考。

2000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进行重新的改组,3名美国人担任了该组织的重要职务,主要负责各项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等工作[2]。这次改组使iaSC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身份。美国准则不仅是各国制定自身标准的依据和基础,还大大影响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23国际会计准则引危机

国际会计准则的弊端,是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它提出了获取公允价值的三种情况,而这三种获取方式或者通过客观事实观测,或者通过主观推断。这使公允价值和市场情况同向变动,且具有惯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这些特性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在选择会计准则时,首先应考虑市场资本的流动性,政府调控的能力、市场有效性、会计信息透明程度等因素。另外各国资本化程度越高,会计准则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大,国家受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就越大,这导致了金融危机严重的后果。

3金融危机暴露会计准则缺陷

31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

2007年4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此次危机迅速波及全球,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都在本次危机中遭到重创。除了金融业长期普遍存在的监管漏洞的问题之外,金融学家们将原因归于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是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自此公允价值开始被质疑。

32金融危机中信息披露存在缺陷

除公允价值外,信息披露也是又一关键因素。

一方面,缺乏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必然使得会计在危机中缺失预警功能,使债权人和投资者无法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或判断决策的正确与否。

另一方面,信息披露过度复杂,关键信息会被次要信息掩盖。对于投资者和监管者而言,要想从复杂的“信息灌木”中找出有用的关键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金融监管的信息填报要求中便可看出该问题。此次危机爆发前的近30年来,很多国家的监管报告要求金融机构填报的数据不断增加。1974年,英国刚刚引入监管报告,银行填报的数据条目只有150项,而现在7500多项,是1974年的50倍。1930年,美国银行向美联储填报的数据约为80项,而到2011年,达到了2271列,每列包含的数据量也有了大幅增加。信息披露过度复杂加大了寻找有用信息的难度,并且增加了信息使用的风险,因此信息披露并不一定越多越好。[3]

自此,针对公允价值的争论还未停止,但可以肯定的是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大趋势,不过该准则应该与时俱进,以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信息充分披露制度的监管也要加强,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

4金融危机后的会计准则

41金融危机后国际会计准则的改革

从市场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的表达并未真实地将市场上和主体本身的风险反映出来,相反,甚至在经济泡沫的背景下对投资者有误导作用。

那就应当使用所谓一点水分都没有的新的计量方法吗?事实上也不妥,“干货”形式的计量法则会导致该主体的计量既没有相关性也没有可靠性。因而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仍旧是会计上进行计量的最好方法。为了弥补其固有缺陷,我们认为应进一步增加报表附注在会计报表中的比重,并在列报中作为重要事项,通过附注列示出的经济环境数据等要素,以多角度尽可能将风险反映出来。

针对几个突出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对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并且允许将执行日期追溯回7月1日。2009年7月14日,征求意见稿2009/7《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确认和计量》,建议针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用新的分类和计量模式,禁止会计主体在初始确认后对金融工具的重新分类,明确了各计量方法下金融工具变动损益的计入。2011年5月12日iaSB又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新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将公允价值重新定义为:“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手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4],提供了公允价值的单一指引,引入了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一致披露要求。

42各国、各地区会计准则的修改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不断做出准则调整的同时,各国家地区也针对国内经济环境做出了会计准则的调整。

2012年,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提案金融机构提前对坏账的确认时间。此次提案规定企业在发现潜在损失的初期迹象时,金融机构即开始确认损失,有效避免冲击所造成的影响。

继美国后,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也针对公允价值对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

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并未做出过多调整。这是因为,中国在引入公允价值时设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公允价值并未在我国真正推广。

5反思

由以上的例证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讨论与修改在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缓解和后期各国经济重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较现行的准则与危机前的适用准则,细节化、复杂化成为了新准则与之前的最大区别。我们认为,这样的改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准则本身的属性与意义,二是现行经济市场的变化。

51准则的属性与意义

随着市场细分的进一步展开,以及高度技术化的推广,信息的专业化需求越来越高。而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行业通行的语言与规范,专业程度也随之愈发提高。

这一方面迫使会计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财务信息从收集到决策制定再到披露整个过程的合规性。

另一方面,会计准则高度专业化有利于管理部门对相关主体监管。旧准则作为一种会计语言,其表达存在不少模棱两可或者极软性的内容,致使主体可以利用准则漏洞避过可能的处罚,使一些错误会计信息出现和传播。同时,高度专业化也能够减少审查时不同部门间的扯皮,提高监管效率。

52经济市场的变化

当前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使得市场业务需求难以把握。这种客观环境推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工具推陈出新。由于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四个缺陷,为使监管部门加强对其约束和限制,更为细化的会计准则十分必要。

目前,经济市场的治理结构仍然存在人治盖过法治的现象。我们所希望达到的市场治理应该是以高度法治作为治理主体,以人治弥补法治上的漏洞。在这样的发展观下,细节化和复杂化的会计准则将有利于约束市场行为。

细节化的会计准则将全方位规定企业及相关主体的经济行为,从细节入手,从源头制定规范。另外,经济实体存在即是为了获取利益,从准则的角度在利益这个经济行为的根源上进行规范的指导和约束,将更有利于经济合理的发展。

6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说,会计准则漏洞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后危机时代,对会计准则的思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危机带来的后续影响;同时,准则的调整也对经济复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今形势下,会计准则作为一门会计专用语言在各个方面起到了助推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作用。同时,金融危机辐射性带来的后续影响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在保持与国际准则同方向的同时,还必须依照我们自身的经济环境做出相应的微调或修改,以真正的起到作用。参考文献:

[1]周善文,林哲夫国际会计界定及模式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FinanceandtradeResearch,1996(1):67.

[2]窦仁政,陈巧风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Z].2006-04-05.

[3]宋志国黄丽新,金融危机下对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及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0(4).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透明度财务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10-040-06

一、公允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会计信息的透明度(accountinginformationtransparency)是与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相对的一个概念。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信息不对称是指商业交易中一些人可能比另一些人具有信息优势,从而具有信息优势的交易者就能够在交易中通过损害交易对方的利益而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信息劣势方如果意识到交易并不是一个“公平游戏”,就会降低交易的意愿,甚至退出这个市场。所以,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阻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是指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层和市场或投资者之间的对称程度,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能够缩小或消除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弥补投资者在掌握企业或交易信息中的弱势地位,压缩企业“内部人”在资本市场上借助信息优势攫取超额利润的空间,促进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

企业可被看作利益相互冲突的理性主体之间的一组契约,它将股东、经理、职工等主体联结到特定的期望或行为模式之中。会计在实施和推行企业所包含的契约方面承担着计量主体投入、确定主体利益、告知履约情况、维持企业存续、提供“共同知识”的职责,以便进行协商和拟定契约。相对于公允价值会计下利润指标的波动性,管理者当然倾向于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以便更容易控制利润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成本会计信息比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更具透明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来说,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能够帮助其估计企业投资价值的信息,要能够反映估价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及其所包含的风险,尽可能使得这类信息在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对称才是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实质意义所在;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成本固有的自由裁量空间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存在,投资者并不能确信管理者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赢利状况。如果说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都存在可靠性问题,那么,单从提供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来看,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就比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具有更好的信息透明度。

从会计计量的角度看,历史成本代表的是过去公司在相关资产(负债)上实际支付(收到)的金额,除相关的摊销外,一经记录对其账面价值就不再进行调整,既不能反映相关企业的经济资源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更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这些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的影响。这种情况下,作为内部人的管理者,在掌握这些经济资源的现时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信息方面,比投资者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公允价值的计量强调的则是使用管理者和投资者能够共同观测到的估价参数和普遍认同的估价技术,“活跃市场的公平交易假设”的计量基础使得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在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具有更好的对称性,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一级次“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反映了所有市场参与者对同一标的物的市场价值的共同判断,而最终能够达成的自愿、公平的交易价格,这一价格是市场参与者都能观测到的公允价值估价参数。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被要求采用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替代估值技术,并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尽可能不使用与企业特定相关的参数,即替代估值的结果要尽可能接近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一旦交易双方就同一标的真的在活跃市场进行了交易,其交易价格很可能就是替代估值的结果,是运用替代估值方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追求的最高境界。显然,公允价值脱手价格的界定摆脱了持有资产或欠有负债的市场参与者对资产使用和对负债处置的特定限制,而在掌握这些特定限制信息上,管理者比投资者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三个级次,即使不存在可观察的输入参数,公允价值计量脱手价格的目的依然不变,估值中使用的不可观察的输入参数也被要求反映市场参与者在进行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使用的假设只有在无相反证据表明市场参与者会使用不同的假设的情况下,报告主体才能使用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估计公允价值,如果那些‘不同的假设’存在,报告主体必须对自己的假设予以调整,使其包含这些市场信息。FaS157还要求对使用大量不可观测估价参数进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及这些计量对报告主体利润的影响进行扩展披露,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在过去,报告主体被迫调整他们的结论去适应披露要求,而不是将披露要求作为支持他们得出结论的手段。iFRS7改变了这种状况,报告主体被要求披露那些与管理者使用的相同的信息,这使管理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去描述和管理企业,而这些信息也正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RobbertLabuschagne,2009)。可见,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投资者描绘报告主体的真实经济状况,而使投资者能够据以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与企业财务稳定性的权衡

FaSB和iaSB之所以大力推进公允价值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看重它在信息透明度上的优势,并期望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来提升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Davidtweedie(2008)在其报告中明确表示,公允价值揭示那些证券的价值变动纵然不甚完美,但却提供了必需的透明度,能够使市场做出必要的调整,尽管这些调整很痛苦。国际注册财务分析师协会(CFa:theCharteredFanancialanalystinstitute,2008)在其会员中的一项调查显示,74%的分析师认为对金融机构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要求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并能够帮助投资者正确理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然而,由于固有的动态性和波动性,公允价值带来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却常常被认为与企业财务稳定性(financialstability)相冲突。所幸的是,这种冲突并不是一个不可调和的命题,因为,提高信息透明度的目的并不是维持报告主体的财务稳定性。信息透明度意在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对报告主体的基本经济状况有一个真实和公允的认识,或者说,财务报告要忠实反映报告主体的经济真相(economicreality)。而财务稳定性虽然从表象上看是财务报告的结果,但实际上二者的因果关系正好相反。只有在报告主体的基本经济状况是稳定的,并且财务报告又忠实反映了这一经济实况时,才会导致“稳定”的财务报告结果。事实上,市场环境经常处于波动和变化之中,企业由于要进行各种交易、做出各种经营决策,其财务状况的不稳定也就成为常态。所以,如果说财务报告是用来忠实反映报告主体的经济真相的,那么稳定性不能成为会计信息的目标。如果为了获取表象上的稳定性而使财务报告脱离了企业的经济真相,报告就失去了意义。相反,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经济真相的变动,从而合理评估自己的投资和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从整个市场层面来看,当人们认识到这些被报告的数字代表了企业经济状况的真相时,投资者或市场也会对这种为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而带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波动或不稳定做出合理而及时的反应。

三、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并很快演化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许多银行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它们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空间,进一步加速了危机的蔓延。为此,代表金融机构利益的美国银行家协会致信相关管理层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会计界则断然否认公允价值是导致危机的主因之一。认为公允价值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也指出,资产价值背离它们的真实市场价格将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人为假象,最终会导致储蓄和贷款市场的崩溃,并将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一样出现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衰退。许多业内人士撰文指出,抵押资产估值方面的问题不是导致信心危机的原因,通过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王诚军,2008)。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此轮金融危机中被指责为“落井下石”的“帮凶”的公允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却被美国经济界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利器而倍受推崇。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手段掩盖了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概念正是由于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如果说在上一轮储蓄和贷款危机中,会计处理被指责为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那么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会计处理却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再往前追溯到1930年以前,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被允许使用市场价值报告贷款和其他金融工具,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大萧条令这些资产的价值轰然崩塌,银行不得不调低这些资产的价值、报告损失、减计资本。1934年成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坚持其下辖的公司提交的会计资料只能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实际上,从1934年到20世纪70年代,SeC驳回了绝大多数的资产估值增计和建立在一般物价水平上的固定资产的重估和折旧(Zeff,2007)。

(一)本轮金融危机的缘起

2007年,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不断的上调联邦基准利率,导致房屋抵押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越来越大,次贷风险开始萌芽。到了6月,两只贝尔斯登公司的对冲基金损失惨重,以致停止赎回。8月5日,这两只基金宣告破产,此次事件成为次贷风波爆发的标志。随后次贷危机逐渐蔓延,并在全球扩散,一些规模较大的金融公司相继宣告其资产亏损状况,比如澳洲麦格理银行、德国iKB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全球数十家机构宣布,因投资次贷相关债券所导致的资产亏损,需冻结资产、拒绝赎回资金或破产,美国花旗集团在2007年第四季度的损失就达到了100亿美元。此外,2008年1月,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把重要的债券保险商―安巴克公司的信贷评级从aaa降到了aa,这意味着次贷风波对保险业也产生了冲击。以上种种事件导致全球证券价格下跌、市场流动性萎缩、贷款成本上升以及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了信用风险向信用危机的转化。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向产业经济的蔓延,美联储等中央银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维持市场的稳定性,同时美联储不断的下调基金利率以维持市场的信心。总的来看,这次次贷风波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根源于利率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环境中,信贷条件和评级的放松所导致的信用风险,而创新型住房按揭贷款和贷款资产证券化、错误的信用评级以及大规模信贷违约掉期市场错误定价(austinmurphy,2008)使得危机被成倍地放大。

(二)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

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美国金融界和监管层开始热议引发危机的真正背后原因,并开始出现了归罪于会计上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论调。这些论调一度迫使iaSB于2008年10月13日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两项准则的修正案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美国证监会和FaSB也不得不改变一向强硬的不妥协立场,公布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澄清说明,指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

此次金融危机中,证券资产和房地产的价格直线下跌使投资者数以十亿计的财富化为乌有。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当属持有巨额担保债务(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信贷违约掉期(CDS:creditdefaultswap)、公司股权(corporateequity)、抵押贷款证券(mBS:mortgage-backedsecurity)和其他衍生金融产品等投资品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要求,巨额的资产价值减计和相关损失的确认直接危及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促使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行套现,从而使市场进一步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而且,在市场缺乏流动性和交易不活跃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此时的公允价值极易被指不具有信息含量。这种情况下,急于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为自己的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所遭受的挫折开拓责任的金融界把矛头指向了会计上的公允价值计量。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就公开宣称,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使危机进一步加剧。

2008年9月16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美国金融形势骤然恶化,这场原被认为是隔靴搔痒的会计准则之争迅速升级。部分国会议员也认为繁重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已经恶化了信贷危机,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帮助纳税人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救助成本,从而将会计准则的变动提升到减少纳税人损失的高度。9月26日美国众议院否决救助法案后,对会计准则的指责达到了顶点。众议院一些议员将暂停公允价值计量与否决金融救助方案联系起来,要求停止公允价值计量规则。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改变了最初反对变动会计准则的观点,指出银行可以自己形成对这些资产估值的基础,而不用必须采用这种“跳楼价(fire-saleprice)”进行计量和披露。10月1日,60多名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证监会,强烈要求监管者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3日众议院通过的救助法案最终稿中,专门有两条针对会计准则,其中第132条授权美国证监会可以在其认为必要的情况下,有权停止执行157号准则等规则;第133条要求证监会调查157号准则中提出的公允价值计量对美国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修改该准则的可行性,并要求证监会在法案生效90日内向国会提交研究报告。10月7日美国证监会任命副首席会计师詹姆士.克劳克为负责人,开始根据救助法案对会计准则进行调查。就在众议院通过的救助法案最终稿同一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就《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开征集意见,并在10月10日正式该准则修订稿(FaS157-3)。该文件中仍然坚持公允价值定义,认为即使市场活动较少,也不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但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

(三)公允价值反映了危机,而不是引发和加剧了危机

阻止信贷紧缩和由此引起的损失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向市场参与者及时、准确、完整披露有关次贷状况的信息加速定价调整进程。尽管不够完美,但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关于这些状况的更好的信息,比历史成本会计等其他会计计量属性为强制的和自愿的披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Ryan,2008)。公允价值之所以受到指责,是因为在金融机构看来采用公允价值导致了资产价值的减计,进而造成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看起来不稳定并招致严格的监管,如果不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事实上,正如德勤的会计学教授LisaKoonce(2009)所说这种观点只是在“指责信使(Blamethemessenger)”。公允价值并不是危机的原因,它只是向市场如实传递了那些诸如准许次贷、签署信贷违约掉期等错误决策的后果。即使是在缺乏流动性、确定公允价值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公允价值也只是为市场带来了“透明度”,相反,在账面上维持这些资产的初始金额是无视经济真相。例如,初始花费1000美元的股票投资的市场价格降到了400美元,则财务报告中就应该用400美元来反映,而不是1000美元的初始投资。

有人认为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本充足率被迫甩卖那些减计至“跳楼价”的投资,引起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从而造成的价格下降螺旋(pricesSpiralDownward)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从起点上来看就存在逻辑错误,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没有要求公司按照“跳楼价”对其资产进行计量和披露(SanjayKallapur,2008)。如iaS39就申明,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当是正常商业目的驱动下的日常交易中普遍存在的价值。美国的SeC和FaSB也明确表示,非正常交易的结果不能用来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依据。金融危机下的“大甩卖(fire-sale)”属于财务困窘或被迫清盘的销售,显然不属于正常交易之列。退一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确要求公司以“跳楼价”披露,那也要比历史成本等其他替代计量要好得多。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所经历的储蓄和贷款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许多银行因为资产的市场价格低于他们的负债实际上已经破产,由于当时没有使用公允价值会计,这个经济真相就被当时的历史成本会计反映的会计数字所掩盖。这些事实上已经破产的银行继续运营,甚至变本加厉地进行风险更高的贷款。因为,对于一个事实上已经破产的银行来说,冒险贷款失败的损失是由银行的债权人和政府的存款保险机构承担,仅负有限责任的股东并没有再增加什么损失,而一旦冒险成功利益却由股东享有。危机的延迟使得最终的损失和所需的救助要比原本会有的金额要高的多,而日本的经济则在这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停滞,就是人们所说的“失去的10年(lostdecade)”。英格兰和威尔士注册会计师协会(iCaew:the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inenglandandwales)(2009)就认为,公允价值会导致对现存问题的正确和真实的评估,以使这些问题得到快速和有效的解决。

还有人指责公允价值信息不透明,但真正不透明的恰恰是那些复杂的创新金融产品本身。单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崩溃就已经重创金融市场,那些基于次贷的创新金融工具更是把这种影响超比例地放大了。比如担保债务(CDos)在被金融机构分割、打包后,通过评级机构的不恰当的“吹捧”评级,再经柜台交易(overthecounter)销售给完全不了解实情的投资者。这些创新金融工具完全摆脱了市场监管,在这样一个放任自流的市场上,信息完全是不透明的,人们只能通过传言或小道消息进行判断和决策,金融工具的定价过程变得非常盲目和杂乱无章。实际上,正是信贷违约掉期这样的金融创新工具导致了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轰然倒塌。所有这些创新金融工具的复杂操作使投资者无法鉴别其信用水平和风险,也无法将偿债义务追溯到原始的债务人。正是这种操作和信息上的不透明掩盖了金融工具的风险,阻碍了市场的有效运行。

美国证监会(SeC)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调查、研究之后,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调查报告,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研究报告对围绕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争论的两方观点予以了归纳,指出许多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要求的联动引起了一些金融机构的倒闭。而许多市场参与者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性,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时期公允价值的信息更为重要,取消公允价值只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并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报告还通过大量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只涉及到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45%的资产项目和15%的负债项目,影响损益的资产项目小于25%。研究报告也同时指出,对同一金融机构,公允价值计量确实显著影响了报告收益。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对2008年银行失败的影响,报告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并未在2008年银行失败事件中扮演重要作用,银行的失败应当归之于上升的信贷损失、关于资产质量的担忧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放款人和投资者信心丧失等因素。在公允价值会计对投资者所获得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大多数投资者支持公允价值计量,认为其提供了最为透明的财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的合理决策。

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迫于部分欧盟金融机构的压力,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两项准则的修正案《金融资产重分类》,这被认为有助于缓解反对者认为的公允价值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恶化和金融危机的加剧作用。但是,根据最新对欧盟上市金融企业2008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的分析表明,欧盟大多数上市金融企业并没有采用金融资产重分类修正案。另据报道,均富会计师事务所最近公布了针对银行和储蓄机构的339名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高管人员的年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家们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三大原因分别是:宽松的贷款政策、提高住房拥有量的政治压力和对抵押贷款业松散的监管。选择这三个原因的银行家分别占到54%、46%和44%。只有15%的银行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总之,公允价值反映了企业和市场的经济真相,能够比历史成本等其他替代计量属性提供更为相关的决策支持信息。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只是如实反映了市场波动或危机的真相,而没有引发危机或使危机加剧。

四、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改进

以上讨论对公允价值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它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本轮金融危机中有关公允价值的争论就启示我们,尤其是在市场剧烈波动、流动性匮乏等非常形势下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需要制定更为详细和可操作的指南,引导企业合理、恰当地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iaSB、FaSB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有关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工作。SeC、FaSB的联合研究报告就指出,需要改进减值要求、指导157号准则的应用(尤其在金融低迷时期)、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改进相关披露要求等。并具体提出八项改进建议:第一,改进157号准则,但不是废止。第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应当废止。第三,虽然不建议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需要采取措施改进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应用。第四,金融资产减值需要重新设计。第五,需要更清晰的指南以提高正确的判断。第六,会计准则需要继续满足投资者的需求。第七,采取新的正式措施,规范现行会计准则的实践。第八,进一步简化金融资产投资会计要求。iaSB也已经颁布了有关金融工具重分类的修正案,并与由公共权力机构授权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稳定论坛(FSF:theFinancialStabilityForum)密切合作(Davidtweedie,2008),和参与国际趋同的其他各国准则制定机构一起加速改进有关表外披露金融工具的准则,提高对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增强有关估价、估价方法和与估价相关的不确定性的披露的准则。

除上述改进外,作者还认为应将企业自创商誉的计量和披露提上日程。公允价值计量的“活跃市场公平交易假设”将具体计价项目的价值锁定在了市场平均预期上,同时也将企业价值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计价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部分是企业超额获利能力(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王志亮,2007)。历史成本会计下的利润是企业资本增值(企业超额获利)和资本保值(计价项目的公允价值减去历史成本后的余额)的混合物。公允价值在将企业的超额获利从计价项目中分离出来的同时,也把历史成本会计利润包含的保值那一部分还原到了计价项目(的公允价值)中。所以,当历史成本计量转向公允价值计量,进而财务报告的利润表观转向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观的同时,应对企业自创商誉(Goodwill)进行会计计量并纳入财务报告。否则,公允价值会计下的资产负债表就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而且,如果对企业自创商誉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并纳入资产负债表,也可防止在现行计价资产市价非正常超跌的情况下,企业股权资本比例过小,危及企业财务稳定性和企业持续经营情况的发生。本轮金融危机之所以对银行财务稳定性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还在于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工具账面价值进行巨额减计的同时,没有将企业自创商誉纳入资产负债表。如果自创商誉作为企业计价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将有效缓解本轮金融危机中银行财务稳定性危机。所以,在今后的公允价值会计推行的过程中,应尽快对企业自创商誉的计量和披露项目进行研究并早日付诸会计实践。

五、结语

在历史成本计量和谨慎性原则下,企业通过预计负债和费用,低估资产和收益的会计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而公允价值会计对收益和费用进行对称性地会计处理,使得企业资产和负债完全暴露在市场风险之下,及时地提供了市场和价值波动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及时做出反应,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从而在风雨飘摇的市场环境中维持财务的动态稳定性,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和整体投资价值。本轮金融危机根源于金融创新,并在缺乏监管的市场环境下,因信贷条件和信用评级的过分放松导致信用风险而引发。公允价值反映了危机,而不是引发和加剧了危机。在经过了本轮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洗礼之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必将在不断改进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诚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金融危机“帮凶”?中国证券报.2008(10).news.省略/fortune//2008-10/31/content_10283420.htm

2.王志亮.公允价值会计下的企业投资价值评估初探.投资研究.2007(11).

3.austinmurphy.FinancialCrisisof2008:CausesandSolutions.november4,2008.省略/abstract=1295344

4.Davidtweedie.Bringingtransparencytofinancialreporting.availableat:banque-de-france.fr/gb/publications/telechar/rsf/2008/etud12_1008.pdf

5.LisaKoonce.Fair-valueaccounting:aBetterReflectionofReality.texas:themcCombSchoolofbusinessmagazine.mccombs.utexas.edu/news/magazine/08f/chaostheory.asp

6.iCaew.Fairvalueaccountingandthefinancialcrisis.2009.availableat省略/index.cfm/route/163413

7.RobbertLabuschagne.Usingtransparencytotacklefairvalueandliquidityrisk.themagazineoftheFinancialServicesFaculty.January2009:6-8

8.Ryan,StephenG..accountinginandfortheSubprimeCrisis(march2008).省略/abstract=1115323

9.SanjayKallapur.Don’tblamefairvalueaccountingforthecrisis.theeconomictimes.economictimes.省略/opinion/articleshow/3571819.cms

10.Zeff,S..”theSeCruleshistoricalcostaccounting:1934tothe1970s,”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Vol.37,2007:49-62.

作者简介:

郭桂环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危化行业调研报告篇10

年,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紧密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以职业健康建设年为主线,按照“夯实基础、完善机制、稳步推进”的工作要求,重点推进“职业病危害申报和分类管理”两个制度,探索实施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监管模式,逐步提高职业病危害综合监管能力。

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做好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

(一)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对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情况进行调度和总结,研究解决申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企业定期检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认真填写《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

(二)督促指导企业建立职业病危害检测监控制度。依法开展职业危害检测,年底前重点行业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60%。加强监管与引导,督促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制度,确保监测系统、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检测、评价工作,检测、评价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同时向劳动者公布。

(三)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警示告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和执法,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等标准规范,建立完善企业内部警示标识及危害告知卡悬挂、设置管理制度,在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告知卡、划定警戒线等。严格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年底前重点行业职业危害告知率达到60%。

二、积极探索,研究实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新模式

(一)探索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防治意识,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预防、控制、减少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有效缓解及控制职业病高发势头,根据市局工作部署,逐步开展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试点工作。

(二)开展职业健康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各街道安监办(中队),根据辖区内企业职业危害特点,在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分别推荐并培育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化企业,全区共培育标准化企业20家(街道及各4家),其中重点培育职业健康管理示范企业5家(街道及各1家),确立全区职业健康管理标杆企业,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达标一家、带动一批”的效果,推动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示范企业培育推荐名单请与3月31日前报区安监局。

三、依法行政,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治理专项行动

开展重点行业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市安监局工作部署,将制鞋及皮革加工、木质家具及人造板两个行业纳入治理范围,进一步核实底数,建立整治台账。督促指导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彻底消除职业病隐患,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将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对职业病危害严重且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严厉查处,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四、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为重点,深化职业健康宣传和培训工作

(一)深化培训教育工作。采取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对《职业病防治法》主要精神及重点内容进行宣贯。加强职业健康法规标准知识培训工作,提高安全监管部门及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依法履职能力。

(二)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活动。在5月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6月份“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期间,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和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努力营造职业健康“政府大力倡导、全民广泛支持、职工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要组织力量开展送法上门服务,切实使《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

五、有关要求

(一)各街道安监办(中队)要充分认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严峻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严格监督管理,全面落实职业病防治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