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十篇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十篇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06:1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1

一、本通知适用于国有金融企业,包括所有获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国有担保公司以及其他金融类国有企业。

本通知所称直接股权投资,是指国有金融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相关行业监管法律法规等规定,以自有资金和其他合法来源资金,通过对非公开发行上市企业股权进行的不以长期持有为目的、非控股财务投资的行为。

本通知所称投资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外依法注册登记,从事直接股权投资的机构;所称专业服务机构,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可,具有相应专业资质,为投资非上市企业股权提供投资咨询、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和法律意见等服务的机构。

二、国有金融企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遵循稳健、安全原则,综合考虑效益和风险,建立完备的决策程序,审慎运作。直接股权投资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投资、宏观调控政策。

三、国有金融企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业务,可以按照监管规定组建内部投资管理团队实施,也可以通过委托外部投资机构管理运作。内部投资管理团队和受托外部投资机构应当符合监管部门要求的资质条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决策流程和内控体系,设立资产托管和风险隔离机制。

四、国有金融企业通过内部投资管理团队开展直接股权投资业务的,应当按照风险控制的要求,规范完善决策程序和授权机制,确定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决策及批准权限,并根据投资方式、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做好相关制度安排。

五、国有金融企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可以聘请符合相关资质条件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尽职调查和估值、投资咨询及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对拟投资企业的经营资质、股权结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等进行清查、评价。

六、国有金融企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应当根据拟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国际通用的估值方法,对拟投资企业的投资价值进行评估,得出审慎合理的估值结果。估值方法包括:账面价值法、重置成本法、市场比较法、现金流量折现法以及倍数法等。

国有金融企业可以按照成本效益和效率原则,自主确定是否聘请专业机构对拟投资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由企业履行内部备案程序。

国有金融企业应参照估值结果或评估结果确定拟投资企业的底价,供投资决策参考。

七、国有金融企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应当根据尽职调查情况、行业分析、财务分析、估值或评估结果,撰写投资项目分析报告,并按公司章程、管理协议等有关规定履行投资决策程序。决策层在对投资方案进行审核时,应着重考虑项目的投资成本、估值或评估结果、项目的预计收益、风险的可控性等因素,并结合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情况统筹决策。

八、国有金融企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应当加强项目投后管理,充分行使股东权利,通过向被投资企业提供综合增值服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

进行直接股权投资所形成的不享有控股权的股权类资产,不属于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但国有金融企业应当建立完备的股权登记台账制度,并做好管理工作。

九、国有金融企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应当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包括:公开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协议转让、股权回购等方式。

按照投资协议约定的价格和条件、以协议转让或股权回购方式退出的,按照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由国有金融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或其他机构自行决策,并办理股权转让手续;以其他方式进行股权转让的,遵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十、国有金融企业所投资企业通过公开发行上市方式退出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国有股减转持义务。可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的,应按相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提出豁免申请。

十一、国有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本通知要求,加强对直接股权投资业务的管理。各地方财政部门可依据本通知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2

在当前国企改革困难重重的状况下,债转股对很多企业特别是亏损企业可以说是最简便可行的一种改革方式。虽然目前实施债转股的投资主体只有信达、东方、华融、长城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国家开发银行,仅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但可以预见,在我国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的进程中,债转股必将成为我国今后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改革范围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在这种背景下,理论界有必要对债转股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将从对债转股的认识出发,探讨债转股过程中涉及到的所得税问题。

一、债转股过程中必须明确的几点认识

(一)对债转股的认识

债权和股权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债权转股权是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债转股从财务的角度理解,是企业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看出。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转股的核心是债权人作出的利益饶让,目的是希望以短期的利益损失来换取长期的有可能弥补短期损失的潜在收益。从债权人角度讲,是被迫将短期借贷行为转化为长期投资行为,将现实的短期信贷风险转化为潜在的长期投资风险,同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现实债务重组损失,这明显有悖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初衷,是银行不得已采取的下策。从债务人角度讲,是获得了即时的债务重组收益,在短期内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债;但从长期看,企业能否持续盈利,不在于财务负担的高低,而在于对资金的运作效率。虽然企业对股权投资不需要还本付息,但股本融资最后所要求的回报率实际上比债务融资所要求的回报率更高。

我国目前实施的债权转股权主要是将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由于种种原因所形成的大量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使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大幅度下降,明显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其资信程度,增强其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分离的法律现实看,银行不能直接把对企业的债权转为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只有再成立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购买、承接银行的债权并负责转为对企业的投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银行的风险,但加大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实际上是风险的转移。

(二)债转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债转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1)从银行的角度看,大量不良资产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巨大障碍和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据统计,我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已达19700亿元,占其贷款总额的25%,其中大约有10%是无法收回的呆、坏账,而银行的资金充足率只有8%,在技术上我国的银行都已经破产。(2)从企业的角度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落后,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加上背负着许多历史负担和社会负担,经济效益不理想,资产盈利率和资金利税率逐年下降,根本无力偿还贷款本息。(3)从政府的角度看,在《商业银行法》实施之前,银行不能自主按贷款原则发放贷款,而是由政府直接出面,指定企业、指定项目,银行只管付钱,充当政府出纳的角色,这本身已为贷款偿还的可靠性埋下了隐患。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批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纷纷关、停、并、转,由此形成了大量的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政策性资产。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使企业和银行都能活起来,还得由政府出面,于是债转股就应运而生了。

目前,中国信达、东方、长城、华融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从国有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13939亿元,实行“债转股”签约的国有企业587家,涉及金额3400多亿元。收购不良资产任务已基本完成,处置不良资产工作也已步入实质性阶段。

(三)债转股的相关利益主体

目前,我国实施的债转股实际是由政府出点子,将银行的不良贷款转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并对其进行管理、经营直到盘活而最终退出。因此,从大的方面讲债转股的相关利益主体有政府、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在债转股改革之前,国有企业各利益主体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不是真正的债权人,国有企业经营者和“股东”并不对企业的负债承担责,任;另一方面,银行也不是真正的投资者,银行给哪个企业贷款或不给哪个企业贷款,常常不是立足于投资者的角度,而是由政府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权实际上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股权,这就是投资主体的错位。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改革,希望借此来盘活存量资产。由于政府在法律地位上是一个虚的利益主体,它本身不受公司法的约束,所以也不存在纳税问题。我们这里要探讨的仅是涉及税收问题的三方利益主体,即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在特殊时期肩负特殊使命的国有独资公司,对于以前的不良贷款,政府已出面接管,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太多的价钱可讲,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也是如此,因而银行可以很轻松地甩下包袱。在银行、企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三者的关系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的关系最难解决,仅不良资产的重估就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主动权在企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于被动地位,而企业的现有机制是无法激活自身的。作为股东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想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并顺利完成其历史使命,目前及今后都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债转股过程中涉及到的所得税处理问题

前文我们提到,债转股的涉税利益主体有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因此债转股过程中必然涉及这三方利益主体的税收处理。目前的债转股为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之间的三角转换型债转股,即把国有企业欠国家几大商业银行的过度负债也就是银行中企业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债务,从银行中剥离出来,委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转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原负银行债的国有企业的股权。在债转股企业良性运行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向公众出售股权。因此,整个债转股过程可以分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受不良贷款、债转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股权等3个阶段。

在债转股三方涉税利益主体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税收处理比较简单。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二十八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免交在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和承接、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业务活动中的税收。”债权转股权,并对企业阶段性持股正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和承接、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业务活动之一。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接受5家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股权以及最终退出股权时的企业所得税全部免征。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应制定具体的免税审批程序,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生的免税业务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资料以证明要求免税的业务与处置不良资产有关。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的税收处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是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有3种:(1)无偿划拨;(2)作为商业银行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3)购买。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比较大,资本充足率较低,绝大部分资产是由负债形成的,无偿划拨将对商业银行的损益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公司制企业,依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进行投资。因此,大多采用第3种方式,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1.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处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在国务院确定的额度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账面价值收购有关贷款本金和相对应的计入损益的应收未收利息;对未计入损益的应收未收利息,实行无偿划转。”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一方面要减少不良贷款的账面价值,即将贷款本息由不良贷款类科目、应收利息类科目转出,并冲减已提贷款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另一方面,将出售款作应收账款入账。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只是将有关贷款科目和应收贷款利息科目按原账面值转化为应收账款类科目,而无偿划拨的表外利息部分并未计入损益,所以,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只是进行一些会计处理上的账务调整,商业银行本身并无影响当期损益的收益和损失产生,不存在对收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问题。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所得税处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购买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本金及其利息按原账面价值入账,分别列入收购贷款本金和收购贷款应收利息账户。原账面价值与收购价之间的差额用作处理收购贷款呆账准备金和收购贷款坏账准备金,免缴企业所得税。

(二)债转股的税收处理

债转股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是债权转为股权,对于企业是负债转为资本金。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税收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规定,债转股时(即债务重组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首先要确定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然后将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转股损失,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计提损失准备金,可先冲减,余额确认为损失。实施债转股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核算其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如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占企业股权低于20%且处于非控股地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债转股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占企业股权超过20%且处于控股地位,则采用权益法核算。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取得债转股企业的股权支付的全部代价,属股权投资支出不得计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当期费用,也不得通过折旧或摊销方式分期计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费用,应作为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待将来转让股权或收回投资时,用以计算股权投资所得或投资收益。不论会计上采取何种方法核算,除追加或减少投资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一律不得调整。因此,对于在会计上采取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每年有作为投资损失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应调整增加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并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规定享受免税。

2.债转股企业的税收处理。

债转股企业作为债务人首先要确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当债务人为上市公司时,股权的公允价值按对应的股份的市价总额确定。债转股企业应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份额确认为股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当债务人为其他非股份制企业时,股权的公允价值按评估确认价或双方协议价确定。债转股企业应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份额确认为实收资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记入当期收益,并作为应税收益,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股权的税收处理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企业只是阶段性持股,因而必然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一段时期后退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股权的方式主要有4种:(1)债转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企业的成长性、盈利性和投资价值不断提高,逐步被社会所认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将股权转让给境内外投资者;(2)由债转股企业、原集团企业或母体企业回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3)通过规范化的公司改造后,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推荐上市,以证券化的方式退出股权;(4)债转股企业经营失败,最终导致清算破产。

对于第4种情况,债转股企业适用破产清算会计,对清算终了后的清算所得按照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因债务人破产等原因得不到清偿的,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处理”。所以,本文不再赘述。对于前3种情况,其税收处理如下: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股权时取得的股权投资收入与其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转让当期的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按规定免缴企业所得税。

2.受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境内外投资者(这里仅指涉及企业所得税的经济实体)、原债转股企业的集团公司、母公司,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其为取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支付的全部代价,属股权投资支出,不得计入投资企业的当期费用,也不得通过折旧或摊销方式分期计入投资企业的费用,应作为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待将来转让股权或收回投资时,用以计算股权投资所得或投资收益。不论会计上采取何种方法核算,除追加或减少投资外,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的投资成本一律不得调整。因此,对于在会计上采取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企业,如果每年有作为投资损失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应调整增加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3.原债转股企业只是股东发生变化,如果股权转让时对净资产进行评估,只是股东为了确定股权转让收入的目的,原债转股企业的资产不得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但是,如果原债转股企业将资产评估价值大于其账面净值的差额确认为应纳税所得,则该公司可以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计税成本。并按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

三、几点思考

(一)关于债转股的投资主体

目前,我国债转股的投资主体只限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暂不允许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债转股改革局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而且建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是国有企业,这种体制本身将大大限制债转股作用的发挥。目前的债转股改革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改革,其思路是狭窄的,最终很难找到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投资者缺位现象依然存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仍然来源于旧体制,而不是市场机制本身的产物,其效用是令人怀疑的,很难保证这种类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取得更大成功。

笔者认为,债转股不应当理解为仅仅是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事,而应该是市场经济下每一个企业与其他若干企业之间的正常经济行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不应当仅仅是独资的国有企业,可以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甚至是私营企业。

债转股是市场经济下一种特殊的债务重组行为,本身并不神秘,也不需要全社会大加炒作。通过这种资本运作,能使各方得到更满意的效果就应该肯定,否则,就不能实施。其实,早在国家实施债转脸改革之前的1992年,深圳市就已经有了债转股改革(也许当时还不被称为债转股)的有益尝试。1992年,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根据深府办(1992)43号文的要求,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批准将某公司(公司真名隐去)属下企业拖欠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外汇贷款债权折实转为人民币投资(假设为60%股权),经过约7年的运作,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又将这60%的股权于1999年转让给深圳市的另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可见,债转股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更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如果将其市场化、规范化,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类型的债转股为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也许对整个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财务会计制度、税收政策与债转股改革

这两年我国财务会计制度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正逐步替代行业财务制度。《投资》、《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会计准则从会计核算角度对企业股权投资、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交易作了规范。由于会计与所得税法的目的不同,要正确贯彻现行所得税有关股权投资、债务重组的政策,也迫切需要从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上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债转股作为企业债务重组的一种形式,在会计核算上已被《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所认可和规范,但在税收政策上仍是空白,现行的有关企业投资和改组、改制的税收政策,如《企业所得税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国税发[1998]9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等规定,都不能完满解决债转股过程中涉及的税收问题。着手研究债务重组业务中的所得税问题,是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我国企业资本经营正常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债转股的税收政策

如前文所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按照现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规定免缴其在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和承接、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业务活动中的税收,这一政策也应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样属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债转股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企业常用的改组、改制手段,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被其他类型的企业所取代,特定的免税政策就必须随之取消。那时,其所得税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3

[关键词]金融服务营运资金管理应用

一、引言

营运资金如同人体内的血液,它的生命在于“活”。营运资金周转越快,企业价值增值的速度就越快,企业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反之企业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陷入“黑字破产”的困境。营运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企业内部资金循环与外部金融市场资金循环是紧密联系的。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对改善企业内部营运资金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金融服务应用的可行性

1.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对于企业的CFo来说,营运资金管理最大的挑战就是不仅需要把握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因素而且需要熟悉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以便实现对营运资金更有效的管理。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孤立的对单一会计要素进行分析与控制,忽略了营运资金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打破以往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界限,将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关系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外部金融市场等有效结合起来。管理理念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寻求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以改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2.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的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资银行凭借其拥有的国际品牌声望、完善的经营管理和创新的差异化产品积极抢占中国市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面对严峻的行业形势积极推进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原则,把客户作为一切经营活动的中心,以客户的需求作为其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企业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客户群体,也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最大的受益群体。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推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资金管理的外部环境。

3.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个行业在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上的重新调整与组合。对于非金融类企业而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也为企业与银行进行信息共享与密切合作创造了条件。对于金融类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使银行传统业务的处理实现了电子化,而且有能力向客户提供更多金融信息增值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深度与难度。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业务的兴起为金融类企业未来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金融服务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有充足的现金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筹资活动,不断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在资金顺畅流转中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在实务中,目前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和大额应收账款问题,导致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因资金不足而受到严重限制。选择适合的商业银行,有效利用其提供的金融服务是企业在“现金至尊”时代下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企业接受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保理池融资、现金池等。

1.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整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营运资金在供应链上的流动会形成一条连接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的价值链。供应链融资使得整根链条形成了一个闭环模式,银行能够准确掌握各个环节上企业的信息,通过核心企业的优质信誉,为它的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注入资金。这项金融服务可以帮助供应链上个别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使得价值链上每一个节点的企业都能做到按时供料生产、准时配送、及时付款。只有整个链条都处于高效运转状态,企业才能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2.应收账款抵押

应收账款抵押是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同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信贷限额条件下采取随用随支的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短期借款的融资方式。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物权法》将应收账款纳入质押范围,企业可用于担保融资。这为该项业务在中国的开展扫清了法律障碍。以往企业进行融资多是依靠不动产进行担保,有些企业因为抵押担保资产不足导致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开展具有良好前景的投资项目。现在法律将应收账款纳入担保财产范围,一方面,企业可以有效解决应收账款造成的资金沉淀问题,将会计账面上的应收账款转化为企业实际可以使用的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拥有更多可供抵押融资的资产,帮助企业及时筹足经营所需资金。

3.保理池融资

保理池融资是卖方将其对特定买方或所有买方的应收账款整体转让给银行,银行以应收账款的回款为风险保障措施,根据稳定的应收账款余额(最低时点余额)向卖方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业务。保理池融资也是针对企业应收账款开展的一项业务创新。利用“保理池”可以将企业对不同客户的应收账款汇集到一起集中使用,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坏账担保、买家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服务。保理池融资帮助企业实现应收账款的提前兑现,大大降低了企业因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所带来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这项业务使合作银行充分参与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中来,企业可以全方位改善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保证企业未来良性发展。

4.现金池

现金池基本操作模式是以集团公司总部的名义在银行设立集团现金池账户,同一集团下不同成员单位以委托贷款的方式每日定时将资金余额上划总部现金池账户,用款时需要从总部现金池账户提取。现金池不仅满足了当前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而且有利于集团总部加强对成员单位日常经营财务状况的掌控。现金池将集团内各个公司的资金汇总起来统一调配集中使用,避免一部分公司因资金盈余造成的沉积浪费,也帮助一部分资金短缺的公司渡过难关,减少因资金不足进行融资所增加的财务费用。现金池业务在使用中应当注意主账户和成员公司账户之间无论是上划还是下借资金,对产生的利息收入需要按照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四、企业如何充分应用金融服务

1、遵守现行国内法律制度

目前,国内现行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并非亦步亦趋,法律制度的建设步伐明显落后于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速度。例如电子票据的应用虽然可以提高票据业务办理效率、节省企业交易费用,但是我国现行的《票据法》并不承认经过电子签名认证的非纸质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有些产品在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上是一种先进、成熟的银行产品,但是在国内却缺少相应法律制度的保护与认可。所以企业在实际应用金融产品与服务时,首先应该关注其在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遵守现行的法律制度,规范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第二企业要密切关注法律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和国家政策导向。一旦一项制度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会尽快修订完善,以保证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在更为合理完善的法律框架下发挥最大价值。

2、识别并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选择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和愿景的商业银行非常重要。这个银行必须有能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承诺和成本效益措施,并与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控股银行,以华夏、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以花旗、汇丰为代表的外资银行等,各个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风险存在一定差异。在选择商业银行及其提供的产品服务时,企业需要设计一个专业综合的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金融创新能力、产品收费标准、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企业根据评价结果选出核心竞争力强、战略目标一致的金融机构作为企业长期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理财活动,实现企业与商业银行“双赢”的目标。

3、提升企业信誉和抗风险能力

“人无信不立”。同样企业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信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也很难立足发展。信誉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对企业进行市场开发、筹集资金等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商业银行在做出是否合作的决策以前也会对企业的资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测试,以尽可能降低自身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活动等途径给社会公众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通过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公认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信用状况做出权威的评价结果。另外,企业日常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制度,不断降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凭借良好的企业信誉和抗风险能力赢得商业银行的信任与支持,以充足的营运资金来应对市场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濮秀君,吕顺利.中西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比较.四川预算与会计,1999;1

[2]王凡.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会计系,2007

[3]严晓燕.商业银行客户服务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93-295

[4]张卓其.电子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5]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杨立霏,张欣怡.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7-2008.会计研究,2009;6:51-57

[6]中国资金管理网.在国内建立现金池所应关注的政策问题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4

关键词:控股金融机构;现金持有水平;权衡理论;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5009508

一、引言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出现现金流危机,企业将面临财务困境甚至破产[1]。出于流动性需求,企业通常保持一定的现金持有量。然而,现金资产具有低收益性,持有过多的现金资产会带来较高的成本,因此保持合理的现金持有水平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财务决策[2]。近年来,中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存在持续增长的趋势,1990年中国企业的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6%,2012年该比重已攀升至21%[1-3]。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企业偏好持有高额的现金资产?

本文选取2006―2010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上市公司控股金融机构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金融机构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与非控股金融机构企业相比,控股金融机构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显著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资金,控股金融机构更有助于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相对于高管问题严重的企业,高管问题较弱的企业控股金融机构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更强。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对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影响因素,理论上主要有理论与权衡理论两种解释。理论认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自利的高管倾向于保持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这一方面可以方便高管的自主决策,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外部融资时,来自资本市场的监督[4]。权衡理论认为,企业的现金持有既存在收益,也存在成本,持有现金的收益包括避免因外部融资约束严重、资金缺乏而导致的投资不足收益,也包括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较高外部融资成本的节省;持有现金的成本包括现金资产的收益低而带来的损失、过高的现金持有量导致的较高机会成本等。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取决于持有现金收益与成本二者之间的权衡。诸多实证研究主要从这两个视角展开。

Faulkender[5]发现,高管的持股数量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负相关,并且现金持有水平随大股东数量的增加而减少,随股东数量的增加而增加,Faulkender将其归因于过于分散的股东无法对高管进行有效监督,因而增加了成本。almeida等[6]发现,即使在不存在融资约束时,管理层持股较低的企业仍然会选择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Dittmar等[7]发现,与投资者保护好的国家相比,在投资者保护差的国家,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是前者的两倍。总体而言,他们为现金持有量的理论解释提供了经验证据。Kim等[8]以1986―1991年美国高额现金持有水平的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的流动性资产持有水平取决于持有该流动资产的成本与避免较高外部融资成本的收益之间的权衡。opler等[9]发现,那些更容易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外部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具有相对低的现金持有水平。mikkelson和partch[10]发现,企业持有较多的现金是为了满足投资机会以及研发支出的需要。almeida等[11]发现,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会保留大量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以备企业后续投资之用,而不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则不会出现此类情况。Custodio等[12]发现,当经济衰退时,那些具有外部融资约束的企业会选择持有较高水平的现金决策。Bates等[13]认为,为了缓解融资环境的约束,美国企业会增加预防性现金持有水平。almeida等[14]认为,企业对现金资产管理的根本原因在于缓解外部融资约束。

在中国,一方面,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约束[15],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仍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仍然是企业主要外部资金来源[16-17]。因此,中国国内诸多学者主要考察了企业信贷资金获取的便利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祝继高和陆正飞[17]发现,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企业难以获取信贷资金,为应对外部融资约束,企业通常会持有较多的现金资产。代光伦等[1]进一步发现,相对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而言,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更难以获取信贷资金,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在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江龙和刘笑松[18]以及孙杰[3]发现,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上市公司较难获得信贷资金、外部融资约束加重,为缓冲外部融资约束的冲击,上市公司会保持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陈德球等[19]的研究表明,治理良好的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增加企业贷款融资的便利性,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

上述中国学者的研究表明,获取信贷资金的便利程度是影响中国企业现金持有量的重要因素。当企业获取信贷资金便利程度高时,通常持有较少量的现金资产;当企业不具备获取信贷资金的能力或获取信贷资金的便利程度低时,通常持有较多数量的现金资产,当企业存在外部融资约束时,这种影响更加明显[1-3]。近年来,中国金融行业改革不断向前发展,一些实业企业通过控股金融机构进入金融行业,这可能会对企业的贷款融资行为产生影响,提高企业获取信贷资金的便利程度。其影响机理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控股金融机构能够对其信贷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东依据其拥有的股权进行投票表决。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之后,拥有较多的股权,在股东会和董事会投票表决时占主导地位,能够对贷款对象、贷款数额和贷款成本等决策施加影响,能够利用控制关系帮助企业获取数量更多、成本更低的信贷资金。诸多的研究也表明,控股股东依据控制权对盈余管理[20]和现金偏好[21]等决策或行为产生了影响。

第二,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入金融关系圈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关系的国度。在信贷市场发展不甚完善以及正式制度缺乏的条件下,关系这种非正式的契约便会替代性地发挥重要作用[22]。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入金融关系圈子,圈子的关系机制有助于增加圈子内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23],这种信任会降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门槛。petersen和Rajan[24]的研究发现,金融机构会优先为其信任的企业发放贷款,并且在贷款数量和贷款利率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刘浩等[25]的研究表明,当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较熟悉时,企业能够获取更多数量的信贷资金。

第三,控股金融机构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融资技巧。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信贷资金遭遇失败不外乎以下情况:一是不予贷款;二是贷款数额少、贷款利率高;三是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这三种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企业掌握的贷款融资技巧有关。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是按照一定的审核标准和程序进行,企业不清楚金融机构制定的审核标准,不了解、掌握金融机构的融资技巧,不仅获得信贷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低,而且还有可能获得的融资数额少、融资成本高。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诸如审核标准、信贷政策等内部决策信息,掌握金融机构贷款“诀窍”,帮助企业成功获得贷款,或数量多、成本低的信贷资金。

在当前,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仍是中国企业的主要外部资金来源,企业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的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应对外部融资约束的限制,避免较高的融资成本[16-17]。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后,信贷资金获取的便利程度明显增强,减弱了持有较多的现金以应对外部融资约束的动机和需要,企业有可能保持较低的现金持有水平。非控股金融机构企业则不同,为应对外部融资约束的目的,它们有可能保持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中国国内诸多学者发现,获取信贷资金的便利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1-3-17-18]。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与非控股金融机构企业相比,控股金融机构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更低。

中国的资本市场脱胎于转轨经济,上市公司主体主要由国有和民营企业构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是两类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二者在信贷资金获取的便利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已有研究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受到金融机构的融资歧视,更难以获得信贷融资[16-26],需要持有更多的现金资产以应对外部融资约束的限制。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之后,虽然获取信贷资金的便利程度增强,减弱企业持有大量现金以应对外部融资约束的动机和需要,但控股金融机构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可能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有所不同。

代光伦等[1]以及孙杰[3]发现,在较难获得信贷资金的企业中,信贷资金获取便利程度高的企业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更强。民营企业成立时间普遍较短,与金融机构的交易关系不密切,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严重[27];另外,民营企业大多处于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经营风险大。在中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背景下,民营经济的私有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受到经济政策的限制[28],民营企业获取信贷资金的条件更为苛刻[29],需要持有更多的现金资产以应对外部融资约束的限制。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除了成立历史较长、与金融机构的交易时间较长之外,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利润丰厚的垄断性行业,企业经营风险小,当遇到困难时,更容易获得政府的帮助。在金融体系仍然由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更容易得到政府父爱主义的关爱,更容易获得信贷资金[30]。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控股金融机构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更强。

高管问题提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前提是企业具备充足的资金来源[4],即企业资金稀缺会抑制高管滥用资金的自利。在中国企业仍普遍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企业高管的自利行为缺乏资金基础,因而国内研究较少发现高管问题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企业拥有了充足的资金后,高管追求自利行为具备了资金基础,此时,高管问题可能成为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重要因素。almeida等[6]发现,即使企业不存在融资约束,管理层持股较低的企业仍然会选择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他们还认为,管理层持股较低往往意味着缺乏激励,管理层的自利行为更加严重,在外部融资约束较弱的情况下,企业会保持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因而,严重的高管问题能够弱化信贷资金获取便利性、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

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为企业信贷融资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企业高管的自利行为提供了资金基础。当高管问题较为严重时,自利性高管会利用信贷资金,增加企业现金持有量,弱化控股金融机构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而当高管冲突较弱时,高管利用信贷资金、增加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动机较弱,控股金融机构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更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相对于高管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在高管问题较弱的企业中,控股金融机构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更强。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笔者以2006―201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剔除相关变量缺失的数据后,获得7866个观测值。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笔者借鉴祝继高和陆正飞[17]以及陈德球等[19]的做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上下1%分位数的winsorize处理。文中使用的企业控股金融机构数据、财务特征数据、公司治理特征数据以及行业信息数据来自于国泰安的CSmaR、winD与ReSSet数据库。

2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本文设定了如下模型:

CaSH_LeVe=α0+α1Fin+α2ContRoL+inDUSj+YeaRi+εt(1)

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控制变量包括:BoaRD、Ratio_inDe、DUaL、top_SHaRe、oCF、DiViDen、Roa、SUB、LeV、SiZe、inDUSj和YeaRi。

调节变量为企业的性质、管理费用率。参考夏立军和方轶强[31]的做法,当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可以追溯为自然人、民营企业、村办集体企业等时,将该企业认定为民营企业;当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可以追溯至中央或地方国资委或地方政府时,该企业认定为国有企业。若上市公司所有权为国有,则State为1,否则为0。借鉴罗炜和朱春艳[32]的做法,笔者将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管理费用率)作为高管问题(aDm)的替代变量,若样本期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率大于(等于)样本中位数,则该上市公司的高管问题较为严重,此时aDm为1,否则为0。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企业现金持有水平(CaSH_LeVe)的均值为178%、最大值为0705、最小值为0003、标准差为0143,与祝继高和陆正飞[17]以及陈德球等[19]的研究结果类似,本文的数据同样表明,中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较高,不同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回归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企业控股金融机构(Fin)的均值为36%,标准差为0187,说明即使按照20%的判断标准,中国仍然存在一些控股金融机构企业,当该判断标准降低为10%时,控股金融机构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

2单变量分析

表3给出了控股金融机构企业与非控股金融机构企业在现金持有水平方面的差异。表3中数据显示,控股金融机构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均值为0136,非控股金融机构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均值为0180,前者比后者少0044,二者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企业控股金融机构能够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支持假设1。但单变量分析未纳入控制变量,可能夸大了二者的关系,因此需要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

3多元回归分析

表4为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与现金持有水平的多元回归结果。模型(1)中,变量Fin显著为负,说明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了获取信贷融资的便利性,企业持有大量现金资产应对外部融资约束的动机较弱,因而现金持有水平较低。上述结论支持假设1。模型(2)中,乘积项Fin×State显著为正,说明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企业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更强,回归结论支持假设2。模型(3)中,乘积项Fin×aDm显著为正,说明高管问题具有弱化控股金融机构企业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相对于高管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高管问题较弱的企业控股金融机构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更强,回归结论支持假设3。

控制变量中Roa、oCF显著为正,说明获利性较强的企业,其现金基础更为雄厚;变量DUaL显著为正,可能是因为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后,高管的权力更大,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

4稳健性检验

借鉴王化成等[33]的研究,笔者将企业控股金融机构的持股判断标准由20%降低为10%,重复上述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主要结论基本保持不变。另外,笔者使用Roe替代Roa重新进行检验,回归结果仍然支持本文假设。

五、结论及研究意义

笔者以2006―201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与现金持有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了获取信贷资金的便利性,弱化了企业持有大量现金资产以应对外部融资约束的动机,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而非控股金融机构则需要持有大量现金资产,以应对外部融资约束的限制,从而导致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较高。(2)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更难以获取信贷资金,其外部融资约束更大,因而民营企业控股金融机构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更大。(3)当高管问题较为严重时,高管会利用信贷资金获取便利,提高现金持有水平,弱化控股金融机构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因而相对于高管问题严重的企业,高管问题较弱的企业控股金融机构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更强。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是基于中国金融行业改革中出现的实业企业控股金融机构这一现象,研究其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为分析中国企业较高的现金持有量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文献。二是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同时关注信贷融资约束与高管冲突,考察中国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影响因素,为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权衡理论和理论解释提供了经验证据。三是尽管中国诸多学者发现了国内企业也存在着高管问题,但鲜有研究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视角发现支持理论的直接证据(可能是因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企业高管的自利缺乏资金基础),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之后,便利性的信贷资金获取为企业高水平的现金持有提供了保障,为企业高管的自利奠定了资金基础,此时,高管问题便会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此外,随着中国金融行业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不断出现实业企业控股金融机构的现象,考察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动机以及控股金融机构后的企业财务行为等,对于稳步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及相关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代光伦,邓建平,曾勇货币政策、政府控制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化[J]投资研究,2012,(11):45-60

[2]李维安,戴文涛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动机、后果及成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8):96-104

[3]孙杰宏观经济波动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3,(5):83-93

[4]Jensen,magencyCostsofFreeCashFlows,CorporateFinanceandtakeover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76(2):323-329

[5]Faulkender,mwCashHoldingsamongSmallBusinesses[R]washingtonUniversityworkingpaper,2002

[6]almeida,H,Campello,m,weisbach,mStheDemandforCorporateLiquidity:atheoryandSomeevidence[R]UniversityofillinoisandnewYorkUniversityworkingpaper,2002

[7]Dittmar,a,mahrt-Smith,J,Servaes,HinternationalCorporateGovernanceandCorporateCashHoldings[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3,38(1):111-133

[8]Kim,CS,mauer,D,Sherman,atheDeterminantsofCorporateLiquidity: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998,33(3):335-359

[9]opler,t,pinkowitz,L,Stulz,R,williamson,RtheDeterminantsandimplicationsofCorporateCashHolding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9,52(1):3-46

[10]mikkelson,wH,partch,mmDopersistentLargeCashReservesHinderperformance?[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3,38(2):275-294

[11]almeida,H,Campello,m,weisbach,mStheCashFlowSensitivityofCash[J]JournalofFinancial,2004,59(4):1777-1804

[12]Custodio,C,Ferreira,ma,Raposo,CCashHoldingsandBusinessConditions[R]iSCteBusinessSchoolworkingpaper,2005

[13]Bates,tw,Kahle,Km,Stulz,RmwhydoUSFirmsHoldsomuchmoreCashthantheyUsedto?[J]theJournalofFinance,2009,64(5):1985-2021

[14]almeida,H,Campello,m,weisbach,mSCorporateFinancialandinvestmentpolicieswhenFutureFinancingisnotFrictionless[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11,17(3):675-693

[15]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42-55

[16]胡奕明,林文雄,李思琦,等大贷款人角色:我国银行具有监督作用吗?[J]经济研究,2008,(10):52-64

[17]祝继高,陆正飞货币政策、企业成长与现金持有水平变化[J]管理世界,2009,(3):152-158

[18]江龙,刘笑松经济周期波动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2011,(9):40-46

[19]陈德球,李思飞,王丛政府质量、终极产权与公司现金持有[J]管理世界,2011,(11):127-141

[20]雷光勇,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2006,(1):129-136

[21]罗琦,胡志强控股股东道德风险与公司现金策略[J]经济研究,2011,(2):125-137

[22]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管理世界,2008,(8):9-21

[23]putnam,RDtheprosperousCommunity:SocialCapitalandpublicLife[J]theamericanprospect,1993,13(2):35-42

[24]petersen,m,Rajan,RtheBenefitofCreditmarkCompetitiononLendingRelationships[J]theJournalofFinance,1994,49(1):3-37

[25]刘浩,唐松,楼俊独立董事:监督还是咨询?――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信贷融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41-169

[26]allen,F,Qian,J,Qian,mJLaw,FinanceandeconomicsGrowthinChina[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5,77(1):57-116

[27]Loren,B,Hongbin,LBankDiscriminationintransitioneconomies:ideology,information,orincentives[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003,31(3):387-413

[28]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中国私营企业银行贷款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5,(3):605-621

[29]Fan,Jp,wong,tJ,Zhang,tYpoliticallyConnectedCeos,CorporateGovernance,andpost-ipoperformanceofChinasnewlypartiallyprivatizedFirm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7,84(1):330-357

[30]谢德仁,陈运森金融生态环境、产权性质与负债的治理效应[J]经济研究,2009,(5):118-129

[31]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J]经济研究,2005,(5):40-5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5

[关键词]金融资产分类;盈余管理;损益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86

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金融资产已成为众多企业资产中的一项重要资产,其会计处理是否规范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现行金融资产存在分类模糊、可理解性不足、缺乏可比性等诸多问题,同一项金融资产的不同划分便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相应的会计处理直接影响会计利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目光聚集在了金融资产分类的盈余管理基础上,企业不当的盈余管理已成为其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完善金融资产分类、计量、重分类等信息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规范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人为操纵利润意图等方面提供了思路。

1金融资产分类现状

11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出台的国际会计准则39号(iaS39号)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9年开始对金融工具准则的计量、分类、减值、重分类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并于2014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依据iFRS9,金融资产根据合同现金流特点和商业模式依据划分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两大类,其中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又可以分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和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两类。

12我国金融资产分类现状

2006年我国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现行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如下图所示。

2金融资产分类导致的问题

企业在对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时,应遵循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不能随意选择或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以真实反映企业金融工具交易实质。但由于金融工具本身复杂性以及现行金融资产分类的局限性,导致实务会计处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2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区别不明确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业务会计处理做出了相应规定,但由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本身认定标准的交叉性,存在模糊空间,标准不一致,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持有意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客观性。在实际业务中,管理层当局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以及对当期利润的考虑,将金融资产业务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2对企业管理者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金融资产不同的分类会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分类和计量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报表使用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很难从财务报表本身直观地辨别出企业金融资产的划分是否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如果一项金融资产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贷款应收款项,则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导致流动比率变大,相关的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及营运资本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都会变大;如金融资产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则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非流动资产,将会导致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下降,营运资本减少。因此,金融资产不同的分类会给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和相关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投资决策带来影响。

23为企业利润操纵留下了空间

在初始金额确认计量、后续公允价值变动等方面,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所有者权益下资本公积科目,对当期损益不造成影响,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投资收益科目,影响当期损益,对当期期末会计利润造成影响,管理层可通过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操纵利润、提高自身业绩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4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由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图和投资决策不同,对同一项金融资产企业管理者会根据本企业的实H情况来确认,其公允价值变动有的计入相关损益,有的计入所有者权益,对企业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业绩指标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比。

3金融资产分类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完善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

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界限的不明确导致企业在进行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时出现理解偏差,出于管理者意图人为地调节利润。因此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应完善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对其分类标准做出明确规定。

32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两分类法

我国会计准则可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即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两大类。iFRS9准则坚持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观念,并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应用范围,保留了企业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或直接计入权益的选择权,减少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企业盈利波动,排除了管理层判断的主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33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能力

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能力高低对企业财务至关重要,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财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遵循会计准则,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同时,财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失真带来的不良影响,坚持做到在工作中坚持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可靠,从源头上杜绝主观调节会计信息的现象。

34强化外部监督,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有利于规范企业财务体制,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护债券人、投资人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严惩劣质审计行为,对重大审计责任严肃惩处,监管部门应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遵守职业道德守则,切实提高执业质量,关注企业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

4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在确认金融资产时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会计处理,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可比性,也给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分类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上述对策,为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提供依据,防范企业操纵利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凌辉贤金融资产分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11(7)

[2]张秀梅金融资产分类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J].商业会计,2010(11)

[3]许良虎,宋道勇,黄金鑫金融资产归类的利润操纵问题及监管[J].会计之友旬刊,2009(1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金融缺口;金融创新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4-0017-05

中图分类号:F830.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多年来,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强位弱势”群体,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高度关注。一方面,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创造社会财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扩大出口以及培育企业家精神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其中一个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融资难问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为社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为国家创造了60%的国民收入和40%的利税,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常常会遇到金融缺口,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占66%,银行贷款仅占11%,但80%以上难以获得相应的贷款。可以说,金融缺口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Stiglitz、weisss(1981)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信贷配给现象,指出由于借贷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倾向于给那些能够提供充足抵押的企业或项目放贷。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中国由于缺乏中小金融机构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张捷(2002)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来自于企业经营规模“小”这一共同的经济特征。陈晓红(2004)从银行角度分析了融资难的信用评级、抵押担保和风险管理等问题。王丽娅(2005)从政府层面和宏观领域论述了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和战略选择。孔继红(2006)从企业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解释了金融缺口形成的原因。王亚飞、杨华荣等(2009)研究指出我国长期金融抑制政策造成了农村金融缺口,对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存在也有很大的解释力。可见,如何缩小金融缺口将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并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成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生效,创业板相继推出。但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融资难问题仍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约束。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要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单靠一或几种制度安排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从它产生的根源――金融缺口着手。金融创新对于缩小中小企业金融缺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供给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对中小企业金融缺口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金融创新的视角提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二、中小企业金融缺口形成的机理及原因

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性存在,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直接原因。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形成有其内在的规律,同时又受信息不对称、政府管制、金融结构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原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中小企业金融缺口形成的机理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的资金流程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以形成资本,即国内储蓄一投资一资本。上面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形成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作为资金需求方难以从资金供给方获得有效需求资金,导致供求关系链条断裂,即出现中小企业金融缺口,从而难以达到资金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中小企业有效资金供不应求,出现金融缺口,既有供求双方的原因,又有来自政府管制的影响。从根本上说,金融缺口是由我国严重的金融管制造成的,在我国货币市场上,实际利率没有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来自政府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导致资金的过渡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从而出现金融缺口。同时,由于银企信息显著不对称,使得资金有效供给减少,加剧了金融缺口。下面构建一个中小企业金融缺口模型,对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在完全竞争的货币市场上,初始的资金供给曲线为S0,需求曲线为D0,二者的交点e0(p0,Q0)为市场均衡时资金的价格和数量。但在我国,由于贷款基准利率是由国家制定的,从而决定了管制的资金利率低于市场出清利率,即i

另外,我国的金融市场高度国有垄断,国有金融机构占据了社会资金的绝大部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大大降低,供给曲线在图上由S0向左上方平移到S1,加上利率管制,金融缺口由Q1Q2变为Q1Q2,扩大了Q1Qi。

(二)中小企业金融缺口形成的原因

1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广泛且客观存在于所有的融资活动中,企业无论是向国有金融机构,还是非国有金融机构或是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都会遇到与资金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障碍。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投资风险认识的不对称。中小企业认为可行的项目,金融机构等出资者却可能认为风险太高予以拒绝,或要求更高的利率或者抵押品。(2)赢利与亏损负担的不对称,企业可以借用财务杠杆为公司赚取更多的财富,而一旦亏损,为公司错误决策买单的则可能就是出资者。(3)经营能力的不对称,资金供给方虽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企业家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决策能力等,但是无法做到确切掌握。

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普遍分布着经营风险不同的众多企业和银行等资金供给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对自己生产经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情况了解十分透彻,具有信息优势,而银行等资金供给者对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等不甚了解,信息不对称可能诱发中小企业在交易中的欺诈行为。银行等资金供给者为防范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就会借贷或者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所以会制定出一个比较折中的贷款利率。这样,又会造成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和效益的减少,会导致那些风险低的项目认为贷款利率高于其可承受的范围而逐渐退出融资市场,最终风险低的企业全部退出。于是,银行等资金供给者会根据剩余高风险企业提高贷款的利率水平,形成新的折中利率,最后市

场上剩下的都是高风险的企业。银行等资金供给者就会产生逆向选择,不给企业贷款或者少给企业贷款或者贷款的门槛加高,所以金融缺口就出现了。

2 政府管制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政府为维护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往往会对金融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如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利率是贷款资金的价格,调节着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资金供给者提供了一种风险补偿和激励。当银行遇到风险较大的贷款需求时,就会调高利率以弥补可能的损失,如果利率被人为地压低,银行就会借贷或者拒绝此类贷款。为防范金融风险,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管制一般很严,常见的是对贷款利率规定上限,即非均衡信贷配给。加上中小企业的风险普遍较高,银行等资金供给者对中小企业贷款往往得不到合理的风险收益补偿,于是就吝啬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将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挤出信贷市场,从而导致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形成。

此外,政府管制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寻租活动盛行,导致腐败。寻租活动盛行使得进入保护层的企业处于有利的融资环境,而那些合法经营的企业反而处于不利的环境,融资需求更是难以满足。

3 金融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的构成直接决定了融资效率的高低。目前,我国独特的金融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是十分不利的,主要表现在:

国有银行对信用的过度垄断。由于特殊国情和历史因素,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源被国有商业银行垄断,非公有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只能拥有少量的资源。近年来,国有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其绝对控制权和垄断权是没法动摇的。国有银行主要业务对象是国有企业,大量的中小企业被排斥在融资的边缘,中小企业金融缺口出现就很显然了。

资本市场不成熟,主板市场门槛太高,创业板市场作用有限。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快,主板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创业板相继推出。但主板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太高,作用寥寥,只能依靠创业板市场,而创业板市场是旨在协助高成长的新兴创新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筹资并进行资本运作的市场,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在高科技行业的范围,创业板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十分有限。这样,大部分急需融资的中小企业被排除在资本市场的边缘。

4 中小企业自身障碍

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出现,有一般性的理论解释,而中小企业自身障碍是其特殊原因。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3―4年,自身经营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管理落后,财务报表残缺不全,产权关系混乱。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中小企业典型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出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个体私营性质的,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监控不严,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残缺不全,内控制度不严。另外,大量的中小企业产权结构很不完善,产权关系混乱,也给其融资造成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信用等级低,缺少认可的抵押担保物。目前对中小企业融资,我国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的、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另外,中小企业融资缺乏足够的贷款抵押担保物,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拥有的土地、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有限,而流动资产价值变化大,不易做抵押担保物。这样,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担保的企业就很少,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剧。

融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单位融资成本大。受自身资本规模、业务范围和经济效益不高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要小于大企业,但每一笔贷款的程序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样,银行等资金供给者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单位融资成本就会很高。据测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为大中型企业的5倍左右。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就很自然而然了。

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缩小中小企业金融缺口,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然而,宏观方面和制度层面(如政府管制和金融体制等)的制约难以改变或者至少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克服中小企业自身障碍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创新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和融资方案设计,通过在信贷市场上寻找多个参与者或者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来共同分担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风险,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则更加切实可行。下面以金融产品创新为例,利用金融产品充分挖掘中小企业的资源,合理利用各融资主体,从而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机制分析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在金融产品、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明显的创新、变革。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实质是分散与降低风险,提高资产收益。金融产品创新是指通过将不同金融领域的工具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工具,并配合相应的监督和担保设计,平衡各方的风险收益,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创新和间接融资创新。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平台,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将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问题。

从金融产品供给的角度看,资金供给者和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选择考虑的主要是创新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对比。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多的风险,如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和投机风险等。因此,对中小企业多出的额外风险,应收取较高的补偿费用,并立足于控制和分散这些风险,来畅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金融产品需求的角度看,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特征,选择金融市场上可以实现的金融产品,并从现金流、资金成本和时间周期等多个角度进行金融产品的组合,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优化资本结构。

由于大企业的信息是外部化的,金融机构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有关大企业的信息,而中小企业则不同,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所以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潜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在同样风险条件下,银行更愿意向大企业贷款,而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要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就必须有效地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金融产品创新,一方面,改善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渠道,提高了有效资金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大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出现,有利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另外,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金融业务

和金融产品创新是否具有实际价值,金融创新就是对科技进步导致的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的目的就是降低融资交易中过高的交易成本,从而使交易可以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成本内进行。

四、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缩小中小企业金融缺口,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结构具有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从金融创新人手来化解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着眼点应落脚在金融产品创新上,但金融产品创新也离不开合理的制度和良好的融资环境支撑。目前,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产品还比较少,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将相继出现,服务于中小企业。

(一)金融制度和融资环境创新

在金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基础,合理高效的制度直接决定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尤其是在我国严格的金融监管背景下,政策和制度创新是关键环节。为此,必须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的前提下,特别是要加快商业银行制度改革,为中小企业融资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1 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可以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营机构,包括设置专门经营中小企业业务的专营支行、以中小企业业务作为重点业务和特色业务的特色支行、在分行或综合性支行设立的只经营中小企业业务的营销部门,以及到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开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

2 放宽民间金融,发展中小企业私人银行。民间金融和中小私人银行具有正规金融没有的优势,可以为缩小中小企业金融缺口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民间金融资金来源广泛,运转灵活,中小私人银行对当地中小企业资信状况、经营状况等更为了解,可以较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合理地确定贷款利率,形成价格优势。通过放宽民间金融和发展中小企业私人银行,可以加强和丰富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问题。但要加强对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私人银行的合理引导和监督管理。

3 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善融资担保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不仅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同时分散部分信贷风险,为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力度提供激励。目前在我国部分试点地区已设立了省级和地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担保以地市为主,再担保以省为主。建议在信用担保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中小企业可跨地区进行担保申请,同时在省市试点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或担保保险中心。

(二)直接融资创新

直接融资创新是根据金融工程基本原理,设计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或融资方案,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成本。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融资途径是银行信贷,渠道单一,交易成本大,效率不高。今后,中小企业融资应注重直接融资。

1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能够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通过分离高质量的资产和收入流稳定的项目或产品,形成高信用资产,以此为担保进行融资,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2 资产置换与并购。中小企业的劣势之一在于资本规模较小,难以实现内源融资。然而通过资产置换和并购创新,可以实现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双赢的战略目标,进而实现融资内源化。从产业链角度看,通过并购将上游中小企业纳入下游中小企业,通过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内源融资,不但大大减少了关联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3 推动创业板上市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已开通了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产权交易、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不少企业的融资难题,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发展,应在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增加信息透明度的基础上,适当简化上市程序,尽可能减少筹资成本。

(三)间接融资创新

间接融资创新是指根据不同的中小企业特点,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目前,我国的金融结构和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决定了银行信贷仍然是其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间接融资创新对缩小中小企业金融缺口,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7

[关键词]融资;融资管理;融资方式;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领域逐步放开,这一系列的变革都对我国企业的融资产生深远的影响。融资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融资出现新特点。而理财环境国际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融资风险多元化,既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促使理财者遵循国际惯例,规范财务信息,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客观上要求我国企业管理者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融资管理体系。

一、融资管理

从狭义上讲,企业融资是以企业为资金融入者(即企业是资金融入主体)的融资活动,它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从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看,作为企业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金融知识、了解金融机构、了解金融市场,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企业必须与之打交道。

企业融资方式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内源融资是指在企业内部通过留用利润而形成的资本来源,其来源渠道有两个方面: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内源融资无需花费融资费用,资本成本低;外源性融资主要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两种方式,间接融资主要是指银行贷款。

企业融资的基本目的在于维持企业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但企业具体的融资活动通常是受特定的目的驱使的。通常来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及时充足的融资支持,融资驾驭控制得当,可以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动力,企业可以通过融资获得快速发展。因此,科学有效的融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企业需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合理确定资金需求,适时获得资金,并寻求最优的融资方式或组合,以降低融资成本,保证融资效益,为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使之服务于自身的发展战略。

二、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融资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而且,伴随着近年来企业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和发展速度的提高,企业的融资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

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反映出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比较单一。首先,企业长期以来在融资方面,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对于一些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尤其明显,其次,在直接融资,即资本市场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失衡,企业往往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所需资金,而较少利用债券方式,目前债券市场管理体制还有待理顺,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流动性也不强,限制了企业发债融资,并且股票融资渠道也不通畅,融资租赁、票据贴现与转让、应收账款让售等融资方式也很不发达。其后果是使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财务风险过高,资金调度灵活性差。

2.对融资风险意识不足,成本观念较差。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盲目举债经营的现象,使得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必然要面对融资风险。借入资金需定期还本付息,一旦企业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企业融资风险具体可分为现金性风险和收益性风险,无论是哪种风险发生都会给企业集团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成本观念较差体现在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缺乏成本―收益原则的考量,融资工作的立足点不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综合资金成本,违反了现代财务成本原理更多的时候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需要资金时,财务人员才去融资,并且是筹措到资金就算完成了融资任务,并没有考虑资金结构与资金成本。

因此,企业融资管理上淡薄的风险意识和成本观念使得企业的融资管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融资管理对资本市场的变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适应性较差。

我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经常会出台一些财政金融政策,影响企业融资方式、融资规模及融资成本。很多企业的融资往往仅仅一味满足自己的资金需要,而忽视了资金市场的宏观环境。对于那些缺乏中长期资金需求规划的企业来说,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当资金市场供不应求或者是政府紧缩银根时,利率上升,而企业又可能正是处于需要资金的时期,这时企业就不得不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来满足自身的融资需要。因此,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详细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计划,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情况适时调整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融资周期和资金市场、政府调控周期相背离,企业由此不得不承受本来可以避免的高融资成本。

4.我国企业缺乏先进的融资观念。

我国企业的融资观念落后。受历史因素和财务人员素质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通过金融市场融通资金的能力,这些企业更多地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等、靠、要”思想严重。它们往往在经营遇到困难时,需要获得资本注入时,不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筹措资金摆脱困境,却依仗曾为国家上缴多少利税而要求国家追加投入资本、减税让利、银行贷款停息挂账等优惠政策,致使企业融资环节缺乏动力和活力。更常见的是企业通过“游说”或贿赂,要求政府干预银行,迫使银行对不符合经营规定的企业发放贷款或实行优惠的贷款条件。

三、企业有效融资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企业融资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企业融资管理的改善:

1.尽可能多地开拓融资渠道,利用融资方式。

我国企业的传统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针对我国企业目前融资结构的现状,尤其应在拓宽企业自有资金融资渠道上下工夫。而开拓企业自有资金融资渠道,除利用国内现有各种自有资本市场以外,还应走出国门,积极吸纳企业海外自有资本。

企业融资方式大致有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扩股配股等,企业选择融资方式的重点应根据资金需求的特点选择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方式。因此,我国企业要充分重视内源性融资这种低成本、风险小的融资渠道。首先,要完善现有的股票市场,提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其次,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支持债权融资,提高债务融资比例。

另外,由于不同公司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还要求进行融资方式的创新,以满足不同类型公司融资的要求。融资方式的创新一方面包括品种的创新,另一方面包括融资体制的创新。

2.加强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

加强企业融资管理,增强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的基本原则是,在融资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使融资成本最低,或者在融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使融资风险最小。

树立资金成本观念,提高融资效益。首先要合理地预测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因为各种融资方式资金成本的高低与资金市场中“资金商品”的可供量直接密切相关;其次,考虑各种融资方式间的资金成本差异,通过资金成本的比较分析,从中选择资本成本最小的,避免企业融资的盲目性,提高融资效益。

树立融资风险意识,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因为不同融资方式的风险各不相同,并且,即使同一种融资方式,在不同时期和处于不同时期的融资风险都是不同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融资风险防范机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融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3.善于利用融资环境和时机,实现适时融资。

企业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资金需求计划和融资计划,在融通资金时,要结合融资环境和自己的融资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在融资时要注重时机的选择,要对资金市场,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合理的预期和完备的分析。

4.转变落后的融资观念,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确立企业所有者主体地位,转变“等、靠、要”思想,企业要积极融资。另外,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融资方面就要求必须做到融资规模适度、融资时机得当、资金结构合理、资金成本节约。要达到这一融资目标,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资本营运能力。除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外,还需掌握金融、证券、外汇管理、贸易、投资等相关知识,运用现代财务管理模式和快速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不断拓宽企业生存空间,依靠金融市场,开辟融资渠道,扬长避短,不断提高企业筹资效益,降低筹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融资活动。加强融资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融资管理体系,提高融资效益,降低融资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解决企业融资管理问题任重道远,为使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市场、企业自身三方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加强企业融资管理[J].江苏商论,2004,(11).

[2]陈岩峰.企业融资管理方法[J].经营与管理,2003,(11).

[3]孙忠强.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2000,(4).

[4]郭瑞丽.关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管理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5]李健.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及其优化[J].商业经济,2008,(6).

[6]郭敏.股份公司的融资风险与防范[J].四川财政,2000,(5).

[7]胡国柳,廖进中.论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J].湖南大学学报,1997,(3).

[8]孔韦.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策略[J].当代经济,2009,(1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8

关键词:企业年金;同质化;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0-0084-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1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是我国居民养老金收入的重要来源。自2005年我国企业年金开始市场化运作以来,企业年金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各金融机构也非常重视年金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然而,就目前企业年金市场上的产品而言,在市场定位、运营方式上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2006年,国际著名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华信惠悦对国内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状况的调查显示,就年金产品线而言,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迫于政策限制,同时也出于市场营销的考虑,往往给类似的年金产品冠以不同的名称和投资基准。但经过深入分析后发现,近90%的受访公司提供的是比较相似的大而全的年金产品线,且不能充分反映其投资技能中的特长。2009年,华信惠悦对具有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质的21家机构又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年金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①。

企业年金产品的同质化是金融机构粗放式经营模式的体现,其结果是各金融机构特有的竞争优势无法显现。这一方面造成金融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不断,利润受到严重挤压;另一方面,客户多元化的养老福利需求却因市场缺乏相应产品而难以得到满足。因此,系统分析我国企业年金产品体系的现状,探究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金融机构规划企业年金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年金产品同质化的现状

(一)目标客户同质化

在当前企业年金市场,企业年金产品的目标客户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烟草、金融等垄断行业的中央企业,而对其他行业、其他所有制的客户需求未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优质客户的争夺非常激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下降。在大部分垄断行业央企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情况下,目前各金融机构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年金需求研究不足,针对居民的年金产品仍为空白。

(二)产品设计同质化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开发的年金产品除名称不同外,在盈利模式上极为相似,除在投资比例、品种搭配等方面有一些细微调整外,并无实质区别。因此,市场上的年金产品能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有限,自身优势不突出,其结果必然是产品之间的价格竞争。同时,企业年金产品与保险公司寿险产品之间的区别也不明显,与市场上一些保本基金产品的区别也很模糊。

(三)营销渠道同质化

就企业年金产品的营销渠道而言,目前以金融机构的部门营销为主,而通过管理咨询机构、保险公司、银行柜台、网络、远程银行等营销渠道的年金销售还有待加强。此外,很多金融机构没有意识到企业年金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性,缺乏通过打造企业年金产品品牌、推行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来将客户的年金需求转化为实际产品消费的能力。

二、企业年金产品同质化的原因

(一)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极为极限

投资范围是影响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目前,受企业年金补充养老性质的制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①。而在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市场上投资领域十分广泛,如购买政府公债、存入银行获取利息、购买有价证券(股票)、投资不动产、直接经营获取利润、直接组建投资银行以放贷获利、对被保险人提供消费信贷和服务等。我国对企业年金设定如此有限的投资范围,极大限制了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力度,无法体现企业年金产品区别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特色,“同质化”在所难免。

(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首先,企业年金产品创新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产品开发人员,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根据精确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再经过特定的步骤来开发产品。然而,受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阶段的制约,市场基础数据极度缺乏,数据商对企业年金市场数据开发的投入偏少,管理咨询机构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也不可能将所掌握的数据对外公布,而单一金融机构目前还无法对整个年金市场进行全面数据分析,从而影响了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基础条件。

其次,企业年金在我国市场化运作的时间不长,年金产品开发人员从对企业年金产品的基本认识到能自如应用创新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年金方面的人才仍处于紧缺状态,企业年金产品开发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企业年金运营系统跟不上产品创新的需要。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与运营需要系统的支持,而金融机构在运营系统的开发上还存在瓶颈。在有些时候优秀的产品创新思路无法在运营系统上实现,不能将创新的观点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或者金融机构已经根据产品创新思路设计好产品,但运营系统无法及时地开发出来,从而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反而被竞争者领先,丧失了绝佳的市场机会。

(三)产品创新的动力不足

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要求金融机构对其经营的企业年金产品有一全面系统的规划,并配备专门人员进行宏观经济形势、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市场、税收制度、客户行业发展趋势、国外养老金市场的演进等的全面研究,按照设计流程进行产品体系的系统设计与规划,需要金融机构长期的积累与努力。当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受人员、资金的限制,在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投资比较有限。此外,由于企业年金产品的公开程度高,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上采取紧跟策略的居多。金融机构往往针对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模仿或进行局部的改进和创新,但基本原理和结构与已有产品相似。这不仅可以省去前期产品开发的巨额成本,也规避了产品创新带来的市场风险。由于模仿者节约了产品开发成本,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更有条件采取低价策略。而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者在竞争中却处于劣势,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从事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动力。

三、破解企业年金产品同质化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1.寻求政策对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支持

在金融业发达的国家,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的金融市场很多,而我国金融机构由于分业经营,面对的市场环境相对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应当与政府机构的积极沟通,努力扩大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力求实现年金计划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否则,企业年金在极其有限的投资范围下,其收益水平很难战胜通货膨胀,企业年金也会演变成强制储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保障职能。

在寻求企业年金产品投资范围扩大的同时,还应建议监管部门对于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给予扶持。一是为鼓励产品创新,监管部门应对年金创新产品给予一定的保护期;二是促进企业年金市场良性竞争,增强年金市场产品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健全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保护机制,找到调动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积极性和共享产品创新成果之间的结合点,处理好监管与鼓励创新的关系。

2.时刻关注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变化,寻找产品创新的助推力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参与者承担风险的意愿较低,但又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较理想的收益。在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之前,资本市场可投资工具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策略和投资产品基本相同,很难满足企业年金客户的这种风险收益要求。在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市场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投资管理人可以利用多种投资工具进行组合,提供丰富的投资策略和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国外,养老基金已经广泛运用衍生品交易来实现长期的投资目标。1995年,Greenwich合伙公司对200家养老基金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40%的养老基金曾经使用过股指期货,30%使用过期权,11%使用过互换。就我国企业年金产品而言,在市场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后,新的投资标的将被纳入基金的投资范围,衍生品将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这都将促使企业年金产品设计发生新的变化。衍生品虽然具有高风险的特性,但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成为企业年金投资提供规避风险、提高收益的有效投资工具。当然,我国衍生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年金基金对衍生品投资应采取审慎态度,仔细研究衍生品在投资组合中的作用。

3.加强与国内外机构的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年金产品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信息的沟通。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当认真研究国外养老金市场产品创新的历程与经验,通过借鉴国外企业年金产品的开发经验,从组织体系、业务领域、核心产品、战略管理等方面发挥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同业之间应定期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由于企业年金业务的专业性较强,产品创新需要运用社会保障学、金融学、会计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与高校进行合作课题研究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市场化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分析客户需求,加强年金产品的品牌建设与宣传,拓宽产品营销渠道

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由于不同客户的需求迥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对客户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着重分析企业及其员工的风险收益偏好、行业特征与财务状况、员工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员工的预期工资增长率等因素[1]。在这一过程中,就金融机构面对的企业年金市场基础数据缺乏的难题,可以采取金融机构与管理咨询机构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数据开发成本,根据金融机构运营的年金客户来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从而降低产品创新的风险。在确定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需求时,既应包括客户已经认识到的需求,也应包括客户尚未认识到但客观存在的需求,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预留空间。

在企业年金市场存在严重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加强年金产品的品牌建设尤为重要。实际业务中,促使客户选择某一只年金产品而不是另外一只年金产品的原因就在于品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企业年金基金良好的品牌建设和业绩宣传建立了客户对该品牌旗下年金产品的信任和忠诚度。企业年金产品与普通产品在品牌建设上的区别在于年金产品的品牌,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营该产品的金融机构;二是该产品的管理团队。前者着重强调金融机构的运营能力,关系到客户购买、操作年金基金的便利性;后者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者运用基金的能力,其关系到客户的投资收益及抗风险能力。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打造一个优秀的企业年金产品品牌,而客户的选择模式也会自觉变成“挑选由某金融机构某基金管理团队管理的企业年金产品”的选择模式,这种通过建立品牌来引导客户的营销方式将使年金产品的营销效率大大提高。

优秀的企业年金产品能否取得骄人的市场业绩,需要积极主动的产品宣传相配合,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加大对已有年金产品优势的宣传,使客户真正了解到产品的优势。很多客户对已有的企业年金产品并未完全了解,在客户已经真正了解产品特性的前提下,才具备客户价值挖掘的条件。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创新的企业年金产品,也应加大在客户中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客户了解产品的特性,提高产品的销售水平。

在拓展营销渠道方面,除发挥传统的部门营销的优势外,金融机构还应充分利用管理咨询机构与客户的密切联系来对客户的福利产品采购决策进行营销。此外,利用保险公司销售、在线年金购买、远程银行销售等方式进行年金产品的营销,既能适应现代营销渠道拓展的趋势,又能降低营销成本[2]。

(二)基于深度挖掘角度思考的企业年金产品创新

1.明确年金产品设计目标

企业年金产品设计要求实现年金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多项目标,核心目标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3号令允许的框架范围内,充分满足客户的风险收益需求。这就要求:一是使资产配置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到期的债务,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在债务预测方面,既要考虑到具有明确预期的事件,即在投资期间内有多少参加年金计划的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和需要领取多少年金待遇,也要考虑到不确定事件,例如参保员工出境定居、变动工作单位等带来的资金提取支付需求。二是坚持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理念。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短期波动较难预测,而奉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则可以有效避免短期行为带来的市场风险和交易风险,减轻短期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价格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2.标准化与方案化产品应当并存

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是否能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上,更应体现在是否具备为客户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上。标准化的企业年金产品与服务可以起到降低产品成本、满足中低端客户需要的作用。因此,广大中小企业的企业年金产品应当具有一定的标准化格式。然而,企业年金产品为客户提供的是一项理财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将提供给一家企业的年金产品简单复制和推广运用到其他企业上,而是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特点“量身定制”适用的产品方案,避免年金产品的同质化。要彻底消除同质化,就应建立起差异化产品创新的战略。具体而言,企业年金差异化的产品创新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依风险偏好的高低对员工或者资金实行分级管理。承担低风险部分的资金以较低比例的超额收益分配权换取基准收益优先分配权;承担高风险部分的资金通过对基准收益优先分配权的让渡,获取较高比例的超额收益分配权,从而体现年金受益人个人的风险收益偏好。也可以由受益人本人介入年金产品级别的选择,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允许受益人定期在不同级别之间进行转换。

二是以开放性程度的高低对年金资金进行分类。可以对部分资金设定较长的锁定期,在锁定期内不允许任何资金撤回。这种制度的安排有助于对处于锁定期内的资金充分运作,享受长期投资带来的好处。

三是按一定规则调整高风险资产与低风险资产的比例。这既包括双向调整,例如在Cppi保本策略中,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是反复变化、互有消长的;又包括单向调整,例如生命周期型产品中,股票投资比例是逐渐下降的,债券投资比例则是递增的。

四是通过选择特定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对象来实现年金产品的差异化。例如以历史上分红次数较多的股票为投资对象;以资源稀缺行业或垄断行业为投资对象;以重点区域为投资范围;以封闭式基金为重要投资对象,利用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缩小实现保值增值。

(三)基于广度拓展角度思考的企业年金产品创新

如前所述,在企业年金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各金融机构的年金产品相互模仿,应市场需求推出的年金产品缺乏对客户需求的深刻认识,对由年金需求派生的员工福利管理、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等需求认识不足,相应产品的设计也极为有限,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企业年金产品体系。此外,企业年金产品与金融机构其他产品之间的联动不够紧密,协同效应不明显。

本文认为,金融机构在提供企业年金产品与服务的同时,应认真分析不同服务年限与年龄阶段的员工对福利产品的需求,开发出与之配套的产品与服务,最大限度地挖掘客户价值。

基于广度拓展的企业年金产品体系可包括以下内容。

1.客户养老金计划管理

金融机构除为企业客户提供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服务及配套产品外,还可为行政事业单位客户提供职业年金计划管理,为家庭及个人客户提供家庭养老金计划管理与个人养老金计划管理。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为客户提供养老金策略和方案设计、精算和相关辅助服务、养老金财务管理、结算解决方案、合规和管治策略、风险管理、投资咨询服务等。

2.员工福利管理

随着员工福利制度复杂性的增加,由员工福利引发的成本和风险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加。金融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其企业年金计划管理的丰富经验,从企业层面出发为企业设计体现成本效益原则的福利制度,使其发挥吸引和保留高端人才的作用。在奖酬方面,金融机构可为企业提供员工的奖酬实施方案,确保员工的薪资和其他奖酬计划符合成本效益。在人才管理方面,金融机构可为企业制定整合性的计划和流程,并将其应用于企业高管与员工的聘用与职业发展中,使企业高管与员工努力为企业提高经营绩效。

3.企业高管薪酬管理

基于企业年金管理的经验,金融机构可协助企业制定合理决策,确定向企业高管支付薪酬的方式和数额。该企业高管薪酬管理计划应当鼓励高管承担适当风险,以实现关键业务为目标,并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在设定高管的绩效指标时应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借此提升企业绩效及留住能力突出的高管。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薪酬理念和策略、年度和长期激励计划建模和估值、按绩付薪的奖酬方案和风险评估、整体高管薪酬的评估和标杆比较、持股策略和计划、绩效衡量指标选择和分类、董事会薪酬和方案设计、高管养老金等。

4.医疗福利管理

养老保障与医疗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养老需求的迅速增长,养老金管理与医疗福利管理将日益紧密。就业务运营而言,医疗福利管理与企业年金计划管理相似度很高。金融机构应以企业年金管理为契机,介入企业的医疗福利管理业务。医疗福利管理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企业医疗福利计划的策略、设计、融资、实施、持续管理和沟通提供咨询建议;对医疗福利计划涉及的财务操作、资金配置、投资核算和监控等内容根据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进行管理。

5.福利咨询服务

金融机构可借助其专业的管理团队与丰富的养老金管理经验,利用最新技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福利咨询服务,帮助客户管理风险和资本、增加收益并创造竞争优势。福利咨询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管薪酬与公司治理、人才与组织绩效管理、薪酬评估与管理、医疗福利管理、精算评估、养老计划管理。

参考文献: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9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转型;发展

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额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在新形势依照国内外经济以及金融环境的变化创新公司的发展模式,更新理念,寻求一种可以推动自身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

早在1999年,为了应对亚洲经济金融危机,帮助国内各个企业摆脱改革的困境,党中央寿险在国内创立了东方、长城、华融以及信达私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用于处理国家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各种不良资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时至今日,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顺利完成了当初的历史使命,促进了国有银行的改革发展,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减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冲击。在这期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实现的任务包括以下几点,首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推进了实施债转股,使得国有企业摆脱了改革困境。通过政策性的破产、债转股以及债务重组等当事,减轻了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并且使国有企业在技术方面得到更大的进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正确处理了各类不良资产,支持国有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比如,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先后以商业化形式收购了大约7791亿元的不良贷款,并且接受了国有银行中的不良贷款1.4万亿元,这方面的改革为促进国有企业的商业化转变和改革提供了发展基础。到2006年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完全完成了财政部为其制定的各项目标考核责任机制。

最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得以成功的托管了各类危机企业,减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各类不良影响。比如,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按金融机构的改革要求,得以成功托管了多加危机金融机构,化解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从2004年起,大约三年的时间,华融公司受国家有关部门的委托,整体托管了德隆系企业,对信托公司、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十三家金融机构进行停业整顿和重组处置,按照“边化解、变处置、边重组、边发展”的整体思路,化解了德隆危机,使企业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发展

金融业中存在的巨额的不良资产是国内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发展的基础。在2006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理之后,在自身的发展方面遇到了不良资产市场供给不足,不良资产减少的生存困境,为了适应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必须转变传统的不良资产管理处理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理技术的专业化水平,以不断完善经营管理不良资产的综合性途径。为此,近年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实现转型发展,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途径,积累业务经验,锻炼专业化人才队伍,实现自身的发展转型。现阶段,华融公司正在按照一司一策的方式推进公司的股份制改革,而信达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转型发展的目的在于顺应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不断顺应公司自身业务转型和发展的需要,从世界的角度分析,世界的经济格局正发生各种新的变化,这些都成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继续生存和发展的依据,为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向业务拓展更加专业化、资本集中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的综合性方向转型。比如,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不仅要积极合作而且要相互竞争,从而使得金融资本越来越集中,最后通过操作程序以及管理模式的一致性,进而有效的控制决策风险,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顺利实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发展,必须首先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增强金融资产公司办事处的经营职能,办事处作为成文效益的主体,是公司的利润中心,加之,金融资产公司的各地办事处在资源、人才以及市场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支持,为此,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实行差异性的发展战略,以构建办事处的业务平台体系,进而不断提升办事处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种独特的企业经营发展格局。

其次,不断强化总公司一级法人的经营和调控职能,现阶段,公司总部的重要职能是负责公司的经营运作、战略管理、财务控制以及人事管理,为此,需要增加公司总部机构的改革,将公司总部由单纯的管理职能转化为经营管理职能,特别是在处理各种不良资产以及资本金、和业务的处理方面,必须发挥公司总部的整体组织作用,强化整体的企业理念。

再次,进一步增强办事处的经营职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运营运作平台,它是公司的控制利润中心,并且通过自己的资源以及人才等时机情况,制定各种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以建构诸如金融服务公司平台,委托平台以及投资管理业务平台等,以此不断提高办事处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坚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推进公司的股份制改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可以吸引电信、石化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并且与其结合成为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让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可以相互融合,最后实现强强联合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境外的金融机构,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由于受政府的影响较少,在金融资产管理方面存在更多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都可以成为国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功转型发展的借鉴,而且可以使我国金融资产公司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遵守国际规则,提高公司的国际综合竞争实力。

结语:

现阶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策性资产的处理完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转型的必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转型对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金融社会稳定,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都具有重要影响。(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肖铖,姚德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5(02)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突破;产融;结合

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产融结合就是将产业投入产出的整个过程与金融资金融通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产融结合一方面包括各部门企业之间的互相结合,也涉及到企业内部产业与金融业务的结合。资本逐利性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是国有企业实行产融结合路子的根本推动原因,目前,产融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国企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必然之路。国内很多企业已经以各种渠道实现了产融结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研究出对策,才能更好突破“产融结合”路子。

一、全球产融结合主要路子和成功典范

在产融结合道路上,西方发达国家跟中国企业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西方国家主要路子主要模式。西方企业产融结合路子主要有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类。市场主导模式以英、美为代表,就是指金融市场在社会储蓄资金的投入和转化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任何金融中介都是以同样的地位,无差别的参与市场竞争。例如,美国的通用公司(Ge)的金融产业几乎占到了集团众多产业的大半。美国通信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都拥有自己的金融部门或投资控股了一些金融机构。美国企业设立的财务公司,在1999年就达到了1250家。Ge集团的资本占销售收入的50%,利润贡献30%到40%,资产规模达到7000亿。银行主导模式是指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金融部门在社会储蓄的投入与转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以日、德为代表。这种模式的典型典范有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德国的工业巨头西门子公司在1997年底成立了西门子金融服务公司,大众汽车公司早在1949年就成立了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到1998年,大众汽车金融股份公司已经拥有德国马克500亿的资产,相当于大众汽车集团总资产的40%。

(二)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路子模式。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企业也都陆续走上了产融结合之路,而其中以国有控股的公司法人治理的模式为主,也就是通过控股公司的模式共同管理产业与金融,构成一个共同隶属同一主体的产融结合模式。中国企业产融结合的典范有家电制造业领跑者海尔集团。海尔集团在2001年投资了5亿多人民币在青岛市商业银行中入主该行,持有该行百分之六十的股份。后来,海尔集团又投资了资金在鞍山信托和长江证券等金融机构。而海尔集团的财务公司也于2002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正式开业,新希望集团入主民生银行,发起成立投资公司,将巨额资金投向证券~保险业。截至2000年底,财务公司便已发展到71家,总资产达2533亿元。掀起了中国企业产融结合的高潮。

二、国企产融结合路子的瓶颈

因为目前国内产融结合之路还发展的不是很成熟,与国际上的水平相差较远,而且还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遇到了一些瓶颈。

(一)产融结合的发展关系失衡。中国国企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作为其战略发展的双赢策略,这种定位虽说在理论上说的通,但是就必须考虑如何有效整合产业与金融两种资源,发挥好二者的共同效应,让二者相互促进、有序的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产业资本要实现循环就必须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并存。但是现实中的很多国企进行产融结合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经营目和更多的盈利资金,而缺乏长期一体化经营机制的计划,目的性不强,也欠成熟。而另一些国企只看重融资量,而忽视了无形资本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殊不知,无形资产关系着企业未来价值的创造,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的持续的基础。其实产融结合就如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两面性:当发展不快时,其均衡性比较容易控制,相应的高速发展时就不易控制。虽说企业依靠低速发展,可以保持核心竞争力,吸引人才,但此时其他企业都在快速发展,势必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二)缺乏足够的产融结合风险认识。

1.金融风险。国企普遍存在只重金融业的发展潜力和产融结合导致的协同效应,而缺乏对金融行业负面效应的认识。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金融创新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并且隐蔽性风险也越来越多,让国企产业资本进军金融界之路充满新挑战。并且事实上到最后,金融部门不可能独立,而会成为集团的一个工具,最终侵蚀中小股东、包括普通民众的权益。

2.利润风险。国企要进军金融业一定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经营管理、运作机制,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当前很多国企因为受到利益的驱动,产融结合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对于金融业本身的资金流动性和无形资金链都很有兴趣,而产融结合就好比资金链的剂,对资金融通很有利。由于金融行业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各企业都想以最低成本价介入,但是随着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市场准入门槛慢慢放低,使得证券业佣金制度得到调整,保险业操作日益规范化,这一切使金融业由暴利转入微利时代。现实中企业在决策时总会忽略收益风险。

(三)产融结合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目前鲜有法律约束工商企业金融行为,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缺。我国大型的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归属国资委管理考核,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只能对集团公司旗下具体行业的各个子公司进行监管,难以有效规避整个公司的风险。尽管有的大企业表示作为集团母公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管理好自己的金融子公司,但这毕竟只是一厢情愿的表态。现阶段如何管理金融分业监管模式下的企业集团混业经营,为我国的金融稳定带来新课题。

三、国有企业“产融结合”路子突破

(一)合理调整资产运作。企业要打造资本聚集平台,由生产经营迈向资本经营,最低境界就是把资产运作做好,把高流通性的资本变成资产,就要看是不是有高议价、能不能高变现等等。比如,企业可以在其旁边引入一些高品味销售品的店面,就算免租金或以低租金出租,从长远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虽然楼下亏,但是整个写字楼赚,形成了资产运作内涵式资本运作。企业要探寻能盘活公司内资本,并通过并入外部资本的形式,在核心业务、上市公司和金融板块之间形成有效的关系,剥离出优质资产上市。

(二)正确权衡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是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置于一个公司控制主体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企业要妥善处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它们二者缺少了其中一个环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国企应适当采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发展的战略,确保二者协调有序的发展,杜绝为了谋求短期的盈利就把产业与金融本末倒置的现象,真正实现国企自身的快速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三)大力培育产业金融资源,发展产融结合战略。必须理清产融结合与企业发展间的关系,让企业通过创新升级增强企业实力,探寻推进产业高度发展的产融结合手段:

一是积极组建财务公司。国企一旦符合条件,就可以申报组建财务公司,这样就可以利用财务公司集中调度企业内部资金头寸,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运营费用;还可借助企业客户和市场资源,开展消费信贷、买方信贷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

二是设立产业基金。借助国企强大的产业背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利用外部资本,推进产业并购重组。以做强做大为目标,以企业所具备的产业资源为依托,结合基金专业的金融平台,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利用产业基金优秀的投资平台,发挥优质中小企业引导和孵化的作用。

三是试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借助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资源,利用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平台,提供经营性资金、买卖方贷款等金融服务。

四是布局期货、信托、保险及证券等与产业发展具有协同效应的金融资产。依托企业大宗原材料、主要产品采购与销售的产业背景,发展相关的期货平台和开展相关业务;借助物流、商贸及上下游客户资源,发展保险业务;培育与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的信托业务和载体;基于国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全面提升资产证券化,打造先进的证券业务平台。

五是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借助企业的资金优势、大型设备制造优势,为同行业及上下游客户提供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国企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产融结合有极大的风险,所以必须注重风险管理。企业要打造出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管理能力,来应对多元化和产融结合带来的风险。产融结合必须赢在起点,从一开始就做好系统规划、科研资源嫁接、战略协同等工作,而非等到企业进入金融机构后去找协同点,那时就为时已晚。在产融结合中必须注意防范财务风险、战略风险和法律风险。当前最需要重视的就是最战略风险,其他两个风险还比较容易控制。

总之,因为传统行业在人才和管理上与金融行业存在的差别太大,国企在产融结合的道路上要慎重对待这个过程当中的一切跨越经营问题,以促进国企整体的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