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十篇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十篇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06:18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科学管理;安全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7-0087-01

0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科教、军事、工作、经济、生活等诸多领域,甚至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随着互联网络的规模和结构日益庞杂,入侵者大量使用各种新型攻击手段来冲击着计算机应用安全,脆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计算机应用安全的定义及评估标准

1.1计算机应用安全的定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很多领域都广泛应用计算机。但计算机应用自身具有较大的脆弱性,这样就必然会有许多安全风险。计算机应用安全是指不会由于恶意或者无意的原因而让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程序、数据、硬件等遭到泄露、篡改、破坏,或者出现非授权的访问或使用,以便能够让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可持续性运行,进而对黑客的攻击进行有效地防御。基于用户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在网络上传输个人信息时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避免出现冒充、篡改、窃听等问题。基于国家机密部门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能够避免机密信息外泄,同时将一些对社会有害、非法的信息进行过滤,进而尽量减少或者消除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由此可见,网络安全既涉及管理方面,又涉及技术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补充。

1.2计算机应用安全评估标准

1.2.1美国国防部的tCSeC

美国国防部在1983年首次公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规则》,简称tCSeC。tCSeC主要用于评估操作系统,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安全评估标准,tCSeC第二版在1985年被公布。目前美国军方和政府都已经不再开展tCSeC的研究工作,转而采用国际通用准则CCiSo/ieC15408-1999。

1.2.2欧共体委员会的itSeC

荷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1991年统一制定了itSeC(《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itSeC的目标在于成为欧洲国家网络安全评估的一致性基准,直到被CC所取代。虽然itSeC的可操作性不强,抽象性强,只是一种标准框架,但它分别基于产品的角度和系统的角度来对安全评估准则进行制定。

1.2.3信息安全管理标准BS7799

BSi(英国标准协会)在1995年2月首次公布了BS7799,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一种安全评估权威标准。与此同时,2000年12月,BS7799-1:1999(BS7799的第一部分)被接纳为国际标准(iSo/ieC17799:2000)

1.2.4国际通用准则CCiSo/ieC15408-1999

欧盟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开发了国际通用准则CC,它目前取代了itSeC(欧共体委员会制定)、CtCpeC(加拿大系统安全中心制定)、tCSeC(美国国防部制定)。iSo在1999年正式将CC批准为国际标准CCiSo/ieC15408-1999,并公布执行。

1.2.5中国安全评估标准

中国是在最近十来年才开始制定网络安全评估标准,目前主要有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和GB17859-1999等标准。

1)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规则》。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1999年9月了GB17859-1999,它是一种基础性标准,建立在实施安全等级管理、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之上。它有三个主要用途,第一,为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指导;第二,为执法部门检查和制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规则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三,为研制安全产品提供技术支持。GB17859-1999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价划分为五个等级,通过描述安全要素需求来开展。

2)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我国一直比较关心CC的发展情况,并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1年3月8日在参考CC标准的基础之上正式公布了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2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措施

2.1大力开展计算机应用安全检查

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定期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对网络设备运行情况、网络专线线路连接情况、重要数据的备份情况以及网络维护人员日常对网络及设备管理维护情况的检查,找出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规范信息安全管理。

2.2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

应该明确主要领导是网络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定专人负责单位计算机应用的安全管理维护工作。同时,为了能够确保单位网络安全、稳定并持续运行,严防黑客攻击。还可以聘请专业网站安全测试机构来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安全测试,通过工具扫描、渗透测试,检测网站安全的有效性,发现系统的漏洞或弱点,及时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对网络、服务器进行全面安全加固。提高网站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能力。此外,对现有的计算机管理及安全维护制度进行细致梳理,及时对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形成长效安全机制,确保安全管理不留死角。

2.3开展信息安全检查,严控安全风险

一是对单位内各个计算机、服务器杀毒软件安装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及时更新病毒库,并定期全盘查杀病毒;二是对各部门网络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杜绝统计专网与互联网混用的情况发生;三是对各部门计算机安装安全管理软件情况及客户端接入策略进行检查,要求所有接入统计专网的计算机、服务器必须安装此客户端软件,对接入计算机进行严格管理。四是对各项应用系统备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发生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系统恢复,不影响统计业务工作。

3结论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益增多,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务必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应用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李捷,温聪源.基于RSa公钥体制的数字签名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6(4):109-113.

[2]黄滔.数字签名技术在校园网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5):109-113.

[3]赵红言,许柯,许杰,赵绪民.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技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S2):178-182.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2

关键词:科技经费;监管流程;直接监管;分级监管;集中监管;控制机制

科技经费的监管日渐重要,主要决定于:一方面,我国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经常“跑冒滴漏”,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投入强度要快速提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41%提升到2020年的2.5%)。而科技经费监管并非易事,监管若不利,科技经费则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监管不当,会影响整个科技创新活动;监管过度,会降低科技创新活动效率;监管不足,会让一些“不法者”钻空子。

一、科技经费监管现存的问题

(一)宏观监管不够

目前,科技经费监管缺乏对科技工作的有效性评价和评估。一方面科技工作在大经济和大民生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总体效果如何,国家科技计划的总体执行效果有何重大变化,缺乏有效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于科技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也不完善,因而对经费使用的效率与问题就不很清楚。这也是财经部门和科技部门争议的焦点。如有关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底是多大,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再如863计划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还是超出了预期目标,可供量化的总体分析是匮乏的。

(二)对科技事权监管不够

科技经费使用是否合规可以看财务制度,但看其是否合理就需要看科技事权的正确与否。目前的科技经费监管制度,过于偏重财务检查,而轻于对科技事权真实的认定和检查。

(三)全过程监管不够

全过程监管不够以致多数问题未能做到防微杜渐。科技工作本身就比其他事项复杂,如果不从源头把握和控制,就可能延迟问题爆发的时间并可能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

(四)服务意识不够

科技经费监管的一层重要含义就是服务,包括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普及,政策适用性的优化和相应的政策辅导等。科技工作特别是科技项目的承担者都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的专长在科研,对复杂的经费预算和使用并不专业,经常会出现一些初级错误。

(五)经费管理的公开性不够

目前,我国科技经费管理的公示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和健全,往往造成了科研项目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常出现谁往机关跑的多,谁获得的信息多,谁就容易得到科研项目,也容易得到科研经费的支持;同时,也使经费分配过程和经费分布状况透明度不够,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六)经费管理部门角色不明

有经费管理权的政府部门既管经费,又管项目;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这就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腐败滋生。如各政府部门科研项目立项存在一定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多个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科技经费,科技经费难以集中;评价体系不科学,用过于定量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考核不确定的科研活动,导致研究人员规避创新度高、风险大的项目;科技经费配置中缺少竞争机制,大量科技经费用于追逐少数知名或著名专家,以追求政绩,而从年龄上来说应该最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却无人雪中送炭。

二、科技经费监管流程设计

(一)直接监管

1、工作流程(见图1)。直接监管模式是指科研项目出资单位通过组建项目经费部门来直接监管项目经费。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出资单位项目经费监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组织部门协作,共同对项目组的经费到位和使用、经费节余进行监管,以减少出资单位项目经费监管部门一定的工作量。在这种模式中,整个监管必须接受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为了确保公平性和公正性,外部审计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

2、优势。由于项目出资单位直接监管项目经费,除监管的效果比较好之外,有利于项目出资单位调整项目经费,提高项目经费的利用率。

3、缺陷。这种监管模式的主要缺陷如下:一是项目出资单位经费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太大;二是监管环节较少,容易产生腐败。

4、适用科研项目。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地方性政府基金课题(市、县级为主);除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之外的其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委托课题;企业委托课题。

(二)分级监管

1、工作流程(见图2)。分级监管模式是指整个项目经费监管按项目出资单位承担单位负责人科研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的顺序逐级监管。整个监管过程必须接受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而外部审计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其中,承担单位负责人科研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这部分工作流程接受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的审核和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

2、优势。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工作流程内的单位、部门权责明确,对各“级组”的问责也方便明了,有利于经费监管和寻找使用经费存在的问题。

3、缺陷。这种模式的缺陷如下:一是项目出资单位的工作任务繁重;二是适用这种模式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数是承担单位的负责人或其单位部门负责人,可能会弱化本单位科研组织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管作用。

4、适用科研项目。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等。

(三)集中监管

1、工作流程(见图3)。这种模式强调科技经费监管的专业性和集中化: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市县两级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也挂靠在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将整条工作流水线:财务验收经费使用情况调查专项审计经费使用绩效评估专题报告公示受理举报,都交给专业科技评估机构去完成。

2、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如下:一是科技经费监管权集中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二是在该模式中科技经费监管工作的完成者是专业科技评估机构,提高了监管的专业性,保障了监管的质量;三是专题报告公示环节彰显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劣势。一方面,必须要尽快解决成立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提高专业科技评估机构业务水平等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因监管权统一集中,必须要防止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独断、专行和腐败。

4、适用科研项目。这种主要适用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委托项目等。

三、完善科技经费的控制机制

(一)预算机制

1、调整预算科目。在我国现行的科技预算管理体系中,既存在着没有R&D分类预算科目的问题,又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重复导致的预算科目重复、交叉和漏失问题。因此,我国需要从调整科技预算科目入手,理顺各部门在科技发展中的关系,并通过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对科技预算的管理。

2、创新预算编制方法。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不能完全给予预见。因此,很难在事前对科技项目的经费进行非常准确或十分完全的估算或预算。由于科技活动的不确定性,对一个具体项目而言,所需费用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科技项目预算经费不是一个具体数值,应是一个数值区间。显然,目前科技经费预算普遍采用的固定预算编制方法不符合科研经费运动的规律,应采取在一定区间值范围内的弹性预算编制法。

(二)监管机制

1、建立科研项目预算评审评估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编制包括来源预算和支出预算,来源预算除申请财政经费外,有自筹资金来源的,要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支出预算要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对项目预算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评估,评审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决策、预算执行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2、建立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严格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重点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设备费支出的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逐步推行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研究人员不直接经手现金。重大科技项目经费实行财政国库直接支付。

3、健全科技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监督体系,实行科研项目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制度,财务验收结论作为申报新项目的重要依据。

4、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在政府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引入了评估机制,不仅重视立项前的预算评估,还重视立项后的绩效评估。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定期的经费使用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经费监控,并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成果评审制度,完善成果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估,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经费的产出和效益,促进科研经费增长,提升科研水平。绩效评估机制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

5、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建议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尽快成立筹建科技经费监管中心,其主要职能有:从财务方面、科技经费效益方面对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依法实施监管;制定科技计划管理与健全监督机制相关的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管理主体在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目标责任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问责问效与层级管理机制;构筑全过程监管的科技计划管理统一信息平台、建立科技计划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任务合同制等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科研项目支出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在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逐步建立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和评价制度。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工程稳步推进,科技经费投入强度日趋增大,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科技经费监管和控制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在加大。科技经费监管是系统工程,难以一劳永逸,对一个项目、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区来说,一两种监管模式的应用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在具体实际监管工作中多种模式并用,多管齐下。

参考文献:

1、房汉廷.科技经费监管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2009(9).

2、石燕.国外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3

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本身需要双语教学,这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我国已加入wto,在东西方文化传统的碰撞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证,这是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若我们的高校教师只会用汉语教学,所有的课程都用汉语讲,既不利于外国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也降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美国和欧洲,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传播方式从来就是从中心向边缘地带扩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加强英语学习,才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产品和物资的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要在世界开展大量的交流活动,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外语”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在世界各个方面的份额,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昌增益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是英语,科技交流语言更是英语。用英语教学能使我们更好地检索、利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献,因为从20世纪中后期以后高水平科技文献绝大多数都是英文的,和专著、国际会议一般使用的也是英文。用英语掌握科学与技术能使中国学生更为自信地走向世界,更为有效地了解世界和参与国际交流,从而使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轻松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社会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竞争。社会越发达,科技越进步,地球就变得越小,中国人与外国人、外国书的接触就越频繁,特别是计算机这个人类已经离不了的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的通用性。缺乏“外语+计算机”的复合性人才,国家信息技术犹如缺少了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和科技巨人,要想成为软件大国、计算机强国便是一句空话。目前社会急需大批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人才,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培养既懂计算机专业又能熟练使用外语的人才正是时代的要求。而目前的状况却是许多大学生尽管学了多年专业和英语,也拿到了该拿的“通行证”,但实际应用时却是“瞎子”“哑巴”。网上内容读不懂,英文资料不会查,计算机出现的提示信息看不明白,解读程序代码不知道什么意思,与外国人交流开不了口,这实在是一种尴尬的局面。

一个国家使用本国的语言无疑是独立的象征,但英语作为一种衔联科技和财富的工具却使双语国家的印度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科技大国,其软件生产量现已占世界总量的16.7%,从而在某种意上讲正是因为双语才使其快速地走上更高层次的独立。难怪比尔・盖茨惊呼“印度将会在21世纪成为软件的超级大国”,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鉴于目前状况,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这是国家首次将双语教学提高到重要位置。

计算机双语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1.在计算机双语教学中教师是关键。计算机专业教师用英语准确表达计算机的专业概念,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让英语教师来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是否得心应手呢?其实不然,因为师范大学的外语系毕业生所学的都是生活英语而非计算机专业英语。这与会汉语却不一定能懂高等数学、流体物理是一样的道理。

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为此,可以从如下几点考虑:首先,要让专门从事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人精通计算机专业英语。尤其是年轻教师,要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进修、出国深造、有计划地提高计算机外语水平,不把外语做专业,而要把外语做工具。另外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提高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词汇量。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以适应、熟练计算机双语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制订一些相关政策,给有志于学外语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创造合适的环境,从多方面努力,力求尽早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优秀的、能胜任计算机双语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师资力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而且双语教学课程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批改作业等的工作量常常大于母语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语课程的开设数量及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师资培养是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双语教学队伍,计算机双语教学就永远挂在口头上。

2.在计算机双语教学中学生是根本。计算机双语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也要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保证学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的外语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就盲目地进行双语教学,无异于拔苗助长,将会事倍功半。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好外语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加大对双语特别是英语的投入,逐渐形成用外语学习计算机各门学科知识的习惯和氛围,培养和造就双语人才。

3.课程的选择是载体。计算机双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简单渗透,计算机双语教师上课时用外语讲述计算机的重要理论和关键词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外语环境;第二是整合层次,计算机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和解答问题。要达到这三个层次,并使学生能听得懂、跟得上、学得会,就需要选择一门计算机课程,使其能够实现上述三个层次的要求。除了教师的精讲多练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使计算机双语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师生互动。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了《C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网络》三门课程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并且对上述的三个层次分别进行实践,择优弃劣,效果较好。

4.教材是保证。计算机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外语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计算机专业外语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外语。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时,可以从中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到新的教育思想和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更容易了解到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选用教材需中外结合,不可一味的求洋,若外文原版教材内容、教育理念确实很新,主讲教师在进行挑选比较中,要选用,有些我国自己编写出版的专业外语教材已经站在世界前沿,也要选用。同时,还要鼓励高水平教师自主编写教材,编写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教材,并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媒体教学配套软件,以保证计算机双语教学的效果。

5.评估是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各校开设的计算机双语教学课程多为本校的重点课程,从事计算机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本学科的年轻骨干教师,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比较高。但他们的双语教学究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尚无法进行衡量,这就牵扯到一个评估的问题。现在令教师们困惑的是,究竟由谁来对双语教学成效进行评估,谁又有资格和能力评估双语教学?

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或许英语水平有欠缺,英语水平高的教师或许学科水平又逊一筹。专业老师达不到语言要求和语言老师达不到专业要求的问题普遍存在。此外,许多双语教学课程多为近几年才刚刚开设的课程,要在短期内对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准确地评估还不太切合实际。再有,不同的学校条件和水平不尽相同,当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估,这些都是有待探索和探讨的问题。

鉴于此,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专家应与部分高校的专家一起尽快拿出对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评估方案,以保证各个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的准确评估。与此同时,各个高校也应成立相应的评估机构,以国家的评估方案为基础,联系本学校的教学实际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评估,通过评估促使计算机双语教学上档次、上水平。

6.培养目标要明确。计算机双语教学虽然目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双语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必须要有一个量的考评标准,在此培养目标的要求下,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计算机双语人才。

尽管计算机双语教学暂处于摸索阶段,但我们进行双语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目标要明确,这是双语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在双语教学时,要首先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目标才能有动力,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的要求,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4

在CHi97(ConferenceonHumanFactorsinComputingSystems1997)上,计算机技术作为劝导技术而首次被介绍[Dillard,J.&pfau,m.,2002]。劝导技术是指设计及应用计算机系统、设备或软件用于影响使用者的想法或行为[Berdichevsky&neunschwander,1999]。劝导技术最初出现于七十年代及八十年。劝导技术是一门包含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跨学科技术。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更多的学科包含在劝导技术应用中。因此劝导技术是一门多领域学科交叉合并而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尽管许多劝导技术产品应用于商业、教育界、健康问题预防及经济领域,其实际应用有着巨大的潜能,但本学科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本学科前瞻性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大学B.J.Fogg博士创立了一个新名词“计算机劝导学/Captology”用于描述此学科,计算机劝导学是一个基于英文词组“用于劝导的计算机技术/Computersaspersasivetechnologyies)”的合成词。计算机劝导学是一门致力于设计、研究和和分析以改变产品使用者观念、态度或行为为使用目的的互动性计算机技术产品的的学科。

劝导技术的载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电脑,另一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有三个功能使之成为优秀的劝导者:

1)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作为工具计算并引导使用者。

2)当计算机作为媒介,利用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环境为使用者来提供信息及经验。通过仿真信息,计算机可以劝导使用者改变想法和行为。

3)计算机可作为社会行为者,利用互动技术对使用者做出回应。

利用计算机技术劝导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有意以劝导为目的,另一种无意劝导使用者而产生了劝导效果。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一类劝导技术应用,即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使使用者接受或改变某种想法或行为。例如Skilltek1开发的软件模拟了特定的工作环境来劝导使用者对改变对某些行业工作者如医疗工作者或重型机械操作员的偏见。

2劝导技术的可信性

劝导技术的可信性是劝导技术特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在计算机提供仿真环境时格外重要。可信性共有四种不同类型:感知型、据称型的、表面型的以及经验型的[tseng,S.&Fogg,B.J.,1999]。感知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感知者的普遍假设。例如,相对陌生的营销员,人们会更相信自己的好友。通常计算机都被认为是高度可信的。据称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第三方的描述。

根据可信性的类型,有不同变量用于使用者评估劝说技术产品的可信性。

1)如果使用者熟悉产品某些的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有错误出现,使用者会认为该产品不可信。但当使用者不熟悉产品,他们可能会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2)如果使用者非常需要某类信息,那么他们更可能接受该产品提供的此类信息,并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只有在使用者有恰当的专业知识并进行客观的评估时,可信性的评估结果才是可接受的。对于劝说技术产品的设计者来说,任何时候保证产品的可信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3劝导力/persuasibility

劝导力/persuasibility在传统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但是在网络字典中,可以看到它的解释为:劝导的能力。

劝导力是劝导产品设计固有的特性。当今,对于软件易用性系统化的设计及评估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作为软件易用性的一个要素,劝导力的系统设计及评估仍然是研究领域的一片空白。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率先将以生命周期为导向的系统化理论和方法用于计算机仿真软件产品劝导力的设计及评估。

4劝导产生的行为上的结果

劝导的研究曾经被界定在非常有限的背景下,例如公共场合的演讲和政治性的传媒。今天,劝导已经非常普遍的用于人际交往、商业、广告和许多其他领域。学术界对劝导的研究兴趣的出现是由于劝导潜在的社会意义。通过劝导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的行为上的结果,区别这三种不同的行为上的结果是非常必要的,这三种结果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往往会相互交叉重叠。根据不同的劝导结果,劝导力的评估会产生并侧重不同评估标准。

4.1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

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之前,有非常有限的相关知识。想法及行为塑造往往不被认为成典型的“被说服”。劝导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是一种学习过程。传统上,有关劝导的文献将这一过程称为“想法形成”而非“想法改变”。儿童学习过程可以视为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但此过程并不局限于儿童。例如,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使用者可能完全不了解如何照顾婴儿。所以使用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并通过学习接受劝导。

4.2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

许多劝导过程实际上是强化感知者的固有想法或行为而使之抵制改变。在我们的社会里,许多劝导过程都是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因而许多劝导技术产品不仅仅用于改变使用者想法,而是让使用者保持并强化原本的想法且拒绝改变。例如,如果青少年使用者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就认为成为少年父母是不合适的,那么通过使用模拟器,会强化使用者原本的想法并拒绝改变。

5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

在概念性预设阶段,设计者必须对产品劝导力要求进行质化及量化的确定及分析。劝导力设计评估的计划流程必须在此阶段确定。产品设计者及潜在的用户在此阶段必须清楚的理解该产品的劝导力要求。在预设计阶段,产品劝导力设计要求需要分配至产品的产品的子系统中。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在此阶段必须被在产品为单元的层次上审核以确保达到设计使用的要求。

5.1细节设计研发阶段

在细节设计研发阶段,设计者确定详细的细节化的设计需求,分析劝导力的需求以支持产品设计。产品劝导力的预测行为是反复的并穿插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来辅助劝导力的评估。同时,产品劝导力的自我评估也为产品设计者提供了修正劝导力设计的指导方向。如在概念性预设计阶段一样,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审核也是必要的,但此阶段,设计的主要工作已转移到产品子系统的层次,以产品细分之后的子系统的层次上进行设计及评估。而这一工作在子系统生命周期中也是重复进行的。

5.2生产阶段

在生产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劝导技术进入了实施阶段。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在这一阶段展开。用户必须参与此阶段的产品测试。设计者收集并分析相关的数据及信息。如果产品的测试评估表明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劝导要求,设计者必须实施有必要的产品修正工作以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劝导效果。

5.3使用及废弃阶段

在此阶段,对产品劝导力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及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信息可以为产品的改进和升级提供有效的帮助。如有必要的修正和改进,设计者将会对此备案,用于将来系统升级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使用。

6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5

关键词: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存在缺陷;改进措施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现行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方面的缺陷

1.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例如中国联想集团,是一家极富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联想集团的高产值和利润与集团的自创商誉有很大关系。但由于《会计准则》不确认自创商誉,会使得这类企业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2.评估管理不规范,评估市场混乱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评估机构都曾挂靠政府部门,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估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后,主要的问题就集中在:一是评估机构无信誉等级。二是垄断严重。三是评估机构的自利行为的选择。无形资产评估市场大,利润高,诱惑力强,评估机构纷纷出动,极力把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的权限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各自为政,加剧了评估市场的混乱。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及权威的管理部门,所作结论难以客观公正,从而失去其权威性。

3.会计核算未重视实质流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用与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相比注册费、律师费,研究与开发费用都是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经济实质部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自创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应当以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价值计量的主体,而不是仅仅依据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计量。然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量原则却恰恰相反,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忽略了研究费用,违背了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歪曲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4.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资产评估工作涉及到会计学、工程技术、市场学、等多门科学,知识含量高,要求执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而对于无形资产评估人员素质要求则更高,而我国目前不少执业人员是从行政机关分流的离退休人员及聘用人员,未经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资格审查,结果导致评估中操作不规范,鉴定不科学,数据不准确,评估质量不高。

二、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方面的改进建议

1.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要仅局限于《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而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创的商标、品牌、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环境管理体系等新的无形资产均进行确认,以全面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2.改革评估管理模式

在无形资产评估发展早期,我们把它作为一项政府职能,无论是评估机构还是对评估人员及评估事务基本上都是采取行政管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不利于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的。西方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对市场中介机构一般都采用行业管理模式。如美国资产评估基本上是行业自律性管理。目前,我国评估机构“脱钩改制”还未最终形成一些行业自律性组织,如“中国评估者协会”等虽已建立,但还未完全转到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的轨道上来。为促使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管理走向科学化,应在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分别成立由上而下的无形资产评估协会。

以企业研发能力为会计核算基础,借鉴自建固定资产价值计量模式。

结合企业自建固定资产的价值计量模式,设立“在研项目”中间核算科目与“研究开发费用”费用核算科目。通过“在研项目”与“研究开发费用”科目,合理计量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反映企业高科技研发资金投入量和研发能力。企业进行专利、非专利技术或商标等某项无形资产的研发时,将研发过程中投入的相关资金全部计入“在研项目”科目借方核算。研发成功了,将申请无形资产产权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直接计入“无形资产”科目借方,作为入账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将“在研项目”借方发生额全部转入“无形资产”,作为入账价值。研发失败了,将“在研项目”发生额全部转入“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计量“在研项目”借方发生总额以及“研究开发费用”期末余额,能准确了解企业在高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量,掌握企业研究开发的成功率。最终,较为客观地计量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解决当前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

3.提高评估人员素质

我国目前无形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从总体上来说,素质与实际需要还不相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执业人员一是要认真学习、熟悉、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依法评估;二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评估的技术和水平;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执业人员能够提高自我约束力,不出现越轨、失职行为。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6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计算机基础分级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1-02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学科呈现出强烈的交叉和扩展趋势,信息过程处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深层结构中。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了计算思维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计算思维和阅读、写作和算术一样,将是21世纪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在生物、物理、化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中的影响已经显现。可见,计算机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在上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发生着重大变化,经历了扫盲式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等一系列的变化。

但是,从我国目前信息化教育水平的现状来看,发展极不平衡。尽管很多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有些省份甚至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列入了中学会考科目,但在绝大部分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均未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直接造成大学一年级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

因此,如何在全校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为目标,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开展因材施教,为学生将来能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对其他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

二、国内外差异性教学研究分析

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之后,近现代就开始了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克龙巴赫和斯诺的开创性研究,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了起来,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直到现在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但也正是教育的艺术之所在。如何认识学生的差异并因材施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教育绝不是把所有的人培养成同样的人的过程,而是培养独具特色的个体。

从国内外教学方法和研究及实践情况上看,在教学活动起点上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都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

三、主要研究内容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结合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和教学内容新特点,在学生差异性评估、差异性教学方法和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三个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1.学生差异性评估

首先,定义科学合理的差异性评估指标体系(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从学生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对新知识的理解力、自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角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其次,研究基于上述评估指标的差异性评估方法,采用测验、实习、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评估;再次,研究评估结果的分析技术,包括从结果评定学生差异性的方法,以及基于学生差异性的教学实施规划方法。

2.差异性教学方法

差异性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过程跟踪与反馈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些研究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方面,从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操作能力、理解力等方面出发,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大纲要求,在计算机原理性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和计算思维等方面研究教学内容差异性规划方法,以及差异性与教学内容的映射关系分析技术。在课堂教学方面,从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角度出发,研究课堂教学实施规划方法,研究课堂讲解、课堂游戏、课堂故事、课堂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的方法,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实践环节方面,研究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综合性实验设计技术。在过程的跟踪与反馈方面,研究利用作业与实验、课程网站、面谈、面试等多种方式的跟踪与反馈技术,研究跟踪与反馈结果的分析方法与技术。

3.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

从短期和长期评估方面考虑评估指标,包括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等环节,建立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在短期评估方法中,基于跟踪与反馈结果、考试结果、差异性教学短期评估结果,研究基于这些结果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建立结果与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长期评估方法中,建立长期评估指标体系,在2~3年的跨度上跟踪评估差异性教学结果,研究差异性教学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分析方法。

四、具体实施

我们自2009年开始,就上述研究内容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与实践,试行分级分类的差异性教学实践,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采取的具体实施措施总结如下:

第一,通过差异性试点教育实践,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供畅通的交流平台,实现7×24小时模式的沟通模式,允许学生表达个性,从而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让每个学员都能有所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凝练出科学合理的差异性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掌握学生个体的计算机素质差异和兴趣焦点,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对教学内容的设定、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研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适应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新方法、新手段的教学观摩,同时将在差异教学方面有心得的老师请进来,与此类专家型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提升课程组老师的教学技巧,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全校的基础公共课程,因此结合各教学班的专业需求进行施教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需求是不同的,统一的教材和授课内容是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重点实践了如何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实施专业化教学。

第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不同工作岗位对学员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结果可以得知,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用性要求更强,课程组依托现有的实验条件,更新了各层次教学的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方法,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第六,建立了通畅的反馈渠道。不仅为正在教授的教学班构建交流平台,还为已经通过课程考试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建立畅通的交流平台,以推进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动作已在分级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试行。

第七,借鉴国际上流行的小班教学模式,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大课中率先实践了研讨式小班教学的组织模式。国际上流行的小班教学模式普遍采用“一人主教、多人辅助”的方法,除了课堂大课式教学,还配以更小规模的小班习题课辅导式教学,小班辅导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第八,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计划和方案,优化资源配置,3轮教学周期积累了大量实践素材和数据,可用于分析和总结适合我校教学体制的差异性教学的组织模式、实施办法和管理规范,逐步建立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五、实践成果总结

2009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三级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由于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实验内容设计科学,计算思维培养特点突出,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反响热烈。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出现了“差生不差”、“强手如林”、“各具专业特色”的崭新局面。2010年,分级施教又推进为四级施教模式:钱学森班、高级、中级、普通。在分级教学中,课程组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以突出教学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妥善协调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并做出课程特色,在强调基础知识宽度的前提下,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中进行计算思维培养。在学校重点教学课题的资助下,课程组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教学平台,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该网站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能够及时反馈国内外最近研究成果,课程网站作为示范课程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进行了推荐。按照前期制定的差异性教学研究内容,具体实践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如何综合考查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差异性评估方法选择和制定的关键,宜宽不宜紧,灵活性和全面性是评估方法的重要属性。我们在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自愿选择+问卷调查+水平测试”三位合一的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开课后又配套实行了“教学适应期”的自由升降级机制,在教学适应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实际情况重新选择不同分级的教学班。这样的弹性多方评估方式使得教学针对性更强,教与学的相互匹配度更高。从实施情况看,每个教学周期的学生成绩分布都符合分级教学的预期,而且每期都有学生申报不同级别的教学班调换,说明设置“教学适应期”,是对评估方法误差进行合理补偿的有效途径。

第二,在差异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实践方面,如何发挥教师个性和创新性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由于实施了分级教学,同班次的学生水平大体相当,专业划分相对集中,教师授课的范围、深度、详尽程度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张扬个性、特色,许多教师积极探索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计算思维”、“军事之家”、“智能天地”、“快乐学习”、“开放式教学”、“不做学生的拐杖”等特色鲜明的教学班不断涌现。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高级班的教师由于在各自教学班发挥各自特长进行特色教育,在广大新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在高级班内部留下良好口碑,对教师评价的优秀率超过90%,同时在普通班甚至在他们教授过的其他年级学生中引起热议。高班学生的标杆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部分普通班的学生主动要求到高班参加学习。可见,高级班教学带来的“焦点效应”获得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分级教学“点面双赢”的良好局面。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7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模型建立实现

中图分类号:a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04201

现存的信息安全问题已经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因此,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模型建立与实现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就是指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储存、传输、处理信息时免于信息泄漏、修改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法使用等,充分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真实性以及可用性。尤其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不断发展,构成系统的信息流方式、网络结构、实体类型、实体数量以及信息处理方式也都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另外,系统的安全还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比如能源资源数据、商业经济信息、股票证券信息、银行资金转账信息、政府宏观调控决策以及科研数据等,这些都是一些敏感的信息,甚至于关系着国家机密,因此,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有效控制和防范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为攻击。

二、安全体系模型

传统的安全体系模型主要是静态安全体系模型,但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动态变化,尤其是现代网络环境的多维化、动态化发展,使得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适应网络安全体系模型应运而生。

1.模型设计

2.安全体系框架

目前的安全体系框架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之处。为了适应现代网络安全的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对安全体系框架进行改进,具体如下:首先,需要加强无线应用的安全维护,通过多种信息保障技术,为系统的安全维护提供科学的指导方针;其次要加强应用性产品的应用与研究,使其功能和作用在信息保障技术方面得到充分发挥,为商业产品组合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法;第三,要加强对安全框架防御策略的分析与探讨,将信息基础设施,局域网、、计算机环境、公网接口等各个方面综合应用,既要做到局部安全,还要做到全局安全,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

3.防御机制

根据图示分析,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尽早发现系统的脆弱点,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析,明确系统的安全事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安全遵守原则,同时,使用安全问题综合技术,结合具体的安全防护评估体系,引入相应的动态反馈机制,提升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动态免疫力,构建一个全新的安全体系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与分析,为安全体系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建立安全模型时,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物理安全。通过对计算机设施、设备以及其他媒体免遭环境事故、地震、其它环境事故破坏等的措施与过程,可以设计相关的安全等级。

其次,引入入侵检测系统。计算机入侵检测系统作为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及时发现网络入侵者和闯入者,还可以对系统和网络资源进行实时检测,更加可以控制对合法用户的误操作。

第三,引入安全分析系统。简单来讲,就是在系统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问题信息的整理、收集、分析和存储提供相应安全策略。

4.用户界面逻辑

根据以上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基于p2DR模型建立起来的自适应模型,数据服务、日志审计、权限管理,充分实现系统的安全,并可以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有效地保证了安全体系的功能,并突破传统安全体系的限制,将检测、防护、策略、响应等相互结合,构建一个全新的体系。

5、异常探测

网络异常检测数据来源主要源于网络数据流和日志数据,地包括网络异常探测器和日志分析器,通过对相关日志数据的分析,对网络数据流进行安全分析,分析的结果,给予系统以安全警告,一方面,既可以解决安全体系框架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而且可以适应现代网络安全的发展,另一方面针对系统的异常行为进行探测,加强应用的安全维护,充分应用信息保障技术,为系统的安全维护提供科学的指导,将信息基础设施,局域网、、计算机环境、公网接口等各个方面综合应用,使其系统安全模型功能和作用在信息保障技术方面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真正的安全。

三、系统安全评估

系统安全描述:为了适应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动态变化,满足系统的安全需求,为分析框架提供相应的陈述范围,并且在评估的内容和形式上,对产品的类型以及系统的信息技术特性进行描述,同时,还要包括以下的评估行为;安全域划分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系统框架与系统描述的一致性;系统预期与现实的一致性,系统评估行为的所有要求和内容。

安全域边界评估:对于任何假定或者是已知的通过边界安全域而损害的内部资产威胁,要求遵守安全评估策略和原则,对安全域的边界进行陈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通讯信息系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目前其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为此必须要加强系统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强调管理,尽早发现系统的脆弱点,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析,明确系统的安全事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安全原则和方案,并建立安全防护评估体系,引入动态反馈机制,全面提升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动态免疫力。

参考文献

[1]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模型建立与实现[D].中国人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2]蒋春芳.信息作战环境下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蒋,胡华平,王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01:38-41.

[4]靳春霞.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构建[J].河南科技,2011,23:62-63.

[5]李凤华.分布式信息系统安全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8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硕士质量保障认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57-03

一、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概况

信息产业是20世纪以来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中的发展重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业务创新已经成为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推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创新计算机学科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为信息产业提供相当数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支撑,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满足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我国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全国在包括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等40个工程领域开设了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至今教育部先后授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8所高校为计算机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还授权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19所高校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

在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规模日渐扩大的同时,其教育质量也受到了来自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分为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一般在各培养单位内部开展,其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实施、监管都由培养单位的教职人员做出判断并进行管理;而外部质量保障主要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负责。根据我国学者陈玉琨和陆震的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政府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大陆模式”,因而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展开研究。

二、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体系现状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证机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成立和应用时间较短,但已形成了一套明晰的组织架构,制定了较完备的认证标准和程序。

(一)组织结构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是经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授权,负责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组织机构,其下主要设有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监督与仲裁委员会和各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根据2007年出台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整理其总体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全国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结构采用了企业组织中的职能型结构,这种组织是以工作方法和技能作为部门划分依据的,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开展的工作将为整个组织服务,同时专业人员属于同一部门,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有助于技术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

(二)认证标准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专业认证遵照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08年制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进行,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如表1所示。

为了突出各专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从一般标准落实到特定专业的具体标准,通过从共同到专业标准的不断提高,使教育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以保证学生学习输出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涵盖7项指标,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就7项指标下共18个方面的内涵,按照认证标准给予是否合格的判定;专业补充标准则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考查学校的输出结果,即学校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成以后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二是考查教学过程,即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是如何设计和实施,是否能够根据本专业特点从适用范围、课程体系、实践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几个方面来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表1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三)认证程序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相关规定,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6个阶段,大致流程及时间安排如图2所示。

图2中国认证专家委员会认证流程

(四)认证结论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流程,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四种情况,而认证状态的保持又分为两种情况。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相关内容整理如表2所示:

表2我国认证专家委员会认证结论及状态保持情况表

认证过程中遭遇不受理申请或者未通过认证的,则认证专家组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认证工作到此停止,申请单位须在达到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后重新申请认证。

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的,申请单位应在有效期内针对认证专家组的认证意见以及本校专业建设方面的新进展定期向秘书处提交一次改进报告。在有效期内如对课程体系做重大调整,或师资、办学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向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申请对调整或变化部分进行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届满;否则,终止原认证的有效期。重新认证工作参照原认证程序进行,但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简化。

三、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于2006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以学习产出评估和教育过程评估并重,以评估研究与评估实践相结合,变单纯的教育系统评估为社会评估,规范学校管理和鼓励办学特色相统一,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相关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学位设置及相关教育发展的指导法规仍然是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随着经济社会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社会参与角色缺失

我国的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是由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是从属于政府机构的组织,独立性较差,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较强,这直接导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较为缺乏说服力。而在社会参与方面,虽然我国有一些事业单位性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评估机构,但多数还是直属于相应的教育部门,对于我国专业学位的外在约束和鞭策力相当有限,也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缺乏可靠的约束机制。

(三)评估标准有待加强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评价指标没有提出可量化的、可操作的、全面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认证的标准是2007年8月颁布的试行标准,其在制定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aBet(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内容,aBet评估标准的一大特点是尤其强调持续改进,每隔几年时间都会重新预测未来的工程教育质量要求,并对认证标准进行大范围的修订,这是尚处于试点阶段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短期内难以达到的。

(四)国际认可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尚缺乏国际互认的概念,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或机构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工程评估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从评估标准中也没有看到与国际评估标准衔接的导向。同时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质量评估只是合格评估,结果仅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情况,各培养单位绝大多数只追求及格,按照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来进行,而不太会主动追求特色化、国际化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

四、完善我国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体系的对策

为了加强本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程序,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工程教育界、产业界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推进工程教育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相关法规,准确定位专业学位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得到初步发展并且还将有更大发展的背景下,要解决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将专业学位放在与其他学位同样的教育地位来办,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学位制度。目前国务院学位办正在积极起草《学位法》,以取代1980年颁布的《学位管理条例》,其中将把专业学位与传统的学术性学位并列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还将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专业学科一个规范的专业目录,这将为改变专业学位的地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转变政府定位,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需要政府、教育界、工业界、行业协会都参与的系统工程,政府应逐步转变定位,从直接参与向间接指导、从微观具体事务到中宏观政策制定过度。举办“高校排名”的民间组织、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等中介机构都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介机构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宏观管理下独立进行评估和研究,评估和研究的结果既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参谋意见,也可以向公众提供咨询服务

(三)强化质量理念,强调持续改进概念

追求卓越的良性循环是认证标准、认证机构的生命源泉,尤其对于计算机类更新速度快、周期短的学科,只有质量跟上了时代的要求,与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齐步,认证机构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发现落伍的坚决抛弃,察觉不全的及时丰富补充,尤其是认证标准要具有前瞻性,保证与社会经济发展并行,真正做到持续性改进。

(四)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认证适用范围

伴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也会不断调整,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研究国际认证标准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认证机构内部应单独设置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专门负责和关注世界范围的认证工作交流和相关协议(如《华盛顿条约》等)的谈判等事务。还应对认证标准进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使我国的认证标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认证水平相当,使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为我国的信息产业走向世界创造积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

[2]周远清.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9

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不仅能够保证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科研水平,而且有助于高校学术风气的端正,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更事关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为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效益,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绩效评估已成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共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对于提高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绩效评估对促进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产出和效益,提升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发达国家在政府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引入了评估机制,不仅重视立项前的预算评估,还重视立项后的绩效评估。199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政策绩效与结果法案(GovernmentperformanceandResultsact,GpRa),从而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绩效评估的概念与制度,并指出对于科学研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估。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是指通过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规范化管理,并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最终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持续高效健康发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既关系到高校改革发展工作的整体推进,同时也是高校实现规范化管理、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要求。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实际,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规范,但科研经费监管工作还处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中。

1.监管机制基本确立

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制主要分为高校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两个层次。外部监管主要是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组成的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内部监管主要是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以及财务、监察、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2.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理念存在偏差。高校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驱使,如科研经费量与各种评定、晋升、奖励等挂钩,导致过分追求科研经费量的增长,而忽视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和效用的管理。

二是规范使用意识不够。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是学术型人才,他们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相关财经制度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对于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不能严格把关,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合理、违纪甚至违法现象。

三是监管机制尚待健全。首先是外部层面的监管体系不完善,高校与财政部、审计署等主管部门和项目资助方的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高校内部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存在一定脱节,财务、审计、监察共同参与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协作机制,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各监管主体难以实现优势互补,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的综合效果不强。

四是责任追究力度不大。科研经费审计多属于事后管理,高校出于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便利性的考虑,对科研经费管理整体比较宽松,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灵活性和随意性,对相关违纪问题处理较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研经费监管概况

澳大利亚科研经费投入量大且立法完备详尽,通过科研评估及审计等方式进行管理,资金产出效果很好,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以预防为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迄今已培养了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极强的科研实力及科研管理水平。

1.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拨款及aRC拨款

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对于科研的投入非常巨大,2011年~2012年度政府科研投资高达94亿澳元,其中20%的资金投向高校;此外,公共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等各科研主体也从其他非政府机构获得部分资金。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ustralianResearchCouncil,aRC)是以资助竞争性项目为主的方式支持科学研究并向政府提供研究咨询的联邦机构,其作用是对联邦政府的研究资助和科学政策提出建议,并推动开展最高水平、有益于澳大利亚全社会的科学研究与研究培训,主要负责“国家竞争力资助计划”(nationalCompetitiveGrantsprogram,nCGp)的实施与管理,资助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在澳大利亚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科技项目管理及项目绩效评估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nCGp计划分为“发现”(Discovery)和“合作”(Linkage)两种资助类型。“发现”类资助项目旨在发展和保持澳大利亚在大多数学科领域内具有高水平的科学基础;而“合作”类资助项目则旨在通过加强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系统内部及与国外创新系统的联系,鼓励和拓展各种合作方式,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aRC在2011年~2012年度nCGp计划拨款81亿澳元,其中“发现”类资助项目拨款计划为50.2亿澳元,“合作”类资助项目拨款计划为30.8亿澳元。

2.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完备

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都以《澳大利亚负责任研究的行为守则》(australianCodefortheResponsibleConductofResearch)为基本规范。该行为守则由aRC、国家健康和医疗研究理事会(nationalHealthyandmedicalResearchCouncil,nHmRC)和大学共同制定,对于如何处理违反守则及科研不端行为的指控,如何管理研究数据和材料,如何和传播研究成果,包括适当的著作权归属,如何进行有效的同行审查,以及如何管理冲突等作了明确界定,对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普遍约束力。

3.科研评估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高

aRC借鉴英国科研评估系统Rae,建立了澳大利亚自己的科研评估系统(theexcellenceResearchinaustralia,eRa),该系统具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聘请经验丰富且国际公认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开展3类评估:学科评估与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资助类型的评估与研究以及管理政策的评估与研究。学科评估与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中,通过评估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机构及学科研究能力,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院校和学科寻找投资机会。2009年以eRa对物理、化学、地球科学、人文学科、艺术创作等进行评估作为试点,2010年的评估涵盖了所有学科集群,2012年将进行新一轮eRa评估。评估结束后,aRC以会《年度评估报告》(eRanationalReport),作为aRC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院校和学科开展重点投资的依据。评估结果同时也向社会公开以便接受广泛监督。澳大利亚41所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对eRa评估都非常重视,以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也参与其中。

4.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内部科研管理部门

2010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全部预算为9.75亿澳元,80%的经费用于科研及与科研相关的项目。anU的科研管理部门是科研办公室(Researchoffice),下设科研资助办公室(officeofSponsoredResearch)、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ofResearchintegrity)、产业化办公室(officeofCommercialisation)以及科研评优办公室(officeofResearchexcellence)4个办公室。

科研办公室(Researchoffice)负责对科研进程进行监管。该办公室主要协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各项科研活动,制定科研政策建议,起草各类科研报告和文件,与优质客户服务和大学外部组织建立和保持有效的沟通与联络,争取包括英联邦国家资助机构、民间非营利组织和行业的各类资助。

科研办公室下设的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ofResearchintegrity),依据《澳大利亚负责任的科研行为规范》,负责对科研诚信及学术不端行为等进行监管,促进“负责任研究”的开展。科研办公室下设的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办公室(officeofCommercialisation),致力于为anU的各级研究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服务,通过特许或是出售知识产权,以及基于知识产权成果成立公司,从而保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知识产权。

5.国家层面、aRC层面以及学校内部的审计

一是国家审计。澳大利亚国家审计办公室负责对联邦财政的审计。政府执行预算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执行与预算保持一致,所以审计工作的重心转向对绩效的审计。审计办公室设有专门的绩效审计机构,其主要职能有:提出绩效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基准线服务(基本标准线);良好行为规范;其他。绩效审计重要的是搜集大量信息并进行处理,需要相关专家的极大参与和帮助。

二是aRC审计。aRC科研项目审计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aRC组织内部独立的审计师,或雇佣社会审计师,对aRC科研经费进行随机审计;二是各高校从aRC申请的科研经费要和学校的年度经费一起接受大学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经费使用人员保留相关票据,审计时提供备查。

三是anU内部审计。anU校董会下设5个委员会,其中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auditandRiskmanagementCommittee,aRmC)是根据1997年《联邦政府和公司法案》(theCommonwealthauthoritiesandCompaniesact)要求而成立的一个法定机构。根据anU《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章程》(anUaudit&RiskmanagementCommitteeCharter)的规定,aRmC直接隶属于校董会,这种独立性确保了监督的有效进行;aRmC每年召开5次会议,并负责对校长及其领导下的行政部门及各学院进行监督。aRmC下设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办公室(Riskmanagementandauditoffice,Rmao),基于风险鉴别、排序、处置和管理,制定3年滚动审计计划,主要审查合规性及商业促进功能,审计计划中包含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审计办公室借助计算机辅助审查技术,重点关注3个关键区域:资金往来交付过程审计,如供应商、仪器设备采购、付款等;人事管理程序审计,如工资详单、科研辅助人员工资状况及人员离职状况等;管理需求审计,如关键资金账户确认等。

加强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启示

澳大利亚现行科研资金监管理念和做法侧重于预防,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科研绩效评估及不同层面的审计等,将滥用科研资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管理体系建立于澳大利亚文化、社会及法制的大背景之下,能够发挥实际效用。

近年来,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我国逐年加大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庞大的科研经费要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对其的使用进行监管非常必要。当前科研资金监管所面临的现实背景是:一方面,我国的大学数量远远超过澳大利亚,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因此监管复杂程度很高;另一方面,我国与澳大利亚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高校管理体制及科研管理体系,不可能完全照搬澳大利亚的做法。

借鉴澳大利亚科研经费监管做法,在我国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宏观监管、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和审计部门的项目中和项目后监管,形成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管,以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规、合法,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和保障学术自由。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是常态的工作,在科研学术人员入职之初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及时进行诚信教育、学术道德教育、行为守则教育等,通过法规和制度教育,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和参与人员的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预防在前。

2.形成制度体系

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是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前提。高校通过制定完备的制度和详尽的流程,将各类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按项目单独建账,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集中核算、专人审核,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防范风险。

3.进行绩效评估

科研项目和经费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尚在起步阶段,要尽快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估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管理,保证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绩效评估一般采取定量分析、会议研讨、问卷调查、信息收集以及国际比较等方法进行。

4.审计监察监督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篇10

【关键词】课题制科研管理政策

一、课题制科研管理政策的概述

1、课题制产生的背景

在对传统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中,我国曾尝试了诸如基金制、合同制、同行评议制度等措施;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于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种基本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课题制应运而生。

2、政策解读

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和规定的立项程序确立课题,并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它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科技部有关管理部门确立了管理三要素以保障课题制的实施,即科学的组织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有效的财务监督。

3、特征

课题制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将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以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与开发。课题制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课题申请部分引入招投标机制,并按照招投标方式管理;课题组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可以打破单位所有制界线,自主聘用课题组成员;课题实行合同制管理。

(2)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课题责任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过去课题负责人只能是法人。课题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同时对完成课题任务承担法律责任。有些研究课题,特别是基础研究,自然人作为课题责任人是很合适的,这样自然人在法律上有了明确的地位,责权利是统一的。

(3)完善的课题立项审批制度。坚持以专家评议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为主体。专家评议与政府决策相结合,强调最终的决策权在政府部门,但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专家可以是我们请来评议的专家,也可以请中介机构来进行评估,中介机构组织评估的时候,也是依赖专家的意见。

(4)参与课题管理与课题研究各方的责权明确。课题制体现了参与课题各个主体方(发包方――资助主体和相关管理机构、承包方――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及协助者)之间的自主、平等关系和责权利基本统一的原则。课题制实行合同管理,课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同协议成为规范各方行为及权责关系的法律依据。管理各方公开办事程序,特别是公开审批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5)严格的经费预算与使用管理制度。依据课题规模,将经费资助方式分为成本补偿式和全额补助式(如863计划)及全额补助式(如973计划)等,资助金额一经确定,不能调整。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对课题中期检查、审核,并依据审核结果进行下一阶段拨款,解决了课题研究经费与课题进度脱节问题,使课题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一致,这是课题制管理在实践中的重大突破。课题制科研管理模式把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经费使用范围与其预算相一致。

(6)课题验收、资产管理规范。课题验收中技术成果验收、资产验收和固定资产的验收要同步进行,有的课题验收完了,但财务账还没有结,很多课题到把经费花完才结账,很不规范。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一般归依托单位。在课题制中提出用课题经费购置资产是国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归依托单位。资产的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使用权和将来的经营权归单位之后,实际上资产是视同单位所有。但由于明确了所有权是国有的,有的企业改制、上市时应如何处理,还需要研究。

(7)加强了课题成果,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课题制实施后,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到空前高度,成为科技部实施的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之一,这有助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总量的增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国家、依托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合法权益。

(8)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机制。2001年,国家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实施后,又于2002年成立了专门监督机构,使得课题监督工作能做到独立、公平、客观、及时,并且又不干扰和干预课题的实施,同时实行了重大课题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专家信用记录制度,这些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行课题制管理,需要对科研计划从立项到业务管理、经费管理、资产与成果管理、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加以规范,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难点与问题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与管理方式,固然比传统的行政化科研组织模式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难点甚至问题。完善课题制不能仅看其优点而忽视其问题。根据对国内外课题制管理制度的了解,我们发现课题制管理方式也有不少矛盾与问题。

1、课题招投标申请方式有待完善

课题制的实施明确了课题(项目)的确立采用评估评审制度,有条件的采用招投标方法,使课题的立项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提高了科研项目立项的科学性,但投标过程中准备的材料过于复杂,涉及的中间环节多,耗费精力极大。这类课题适宜较大的工程化、产业化项目,对于研发类项目应保持合适的比例。

2、课题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立项课题需编制经费预算书,其预算内容不全面,过于笼统、随意,支出项也没有经过认真考虑和估算,预算内容没有反应出课题的实际需求;预算和支出不对称,不合理支出普遍存在。课题制管理原则的核心是经费管理,而经费管理的核心是预算及其执行。按《规定》课题制允许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有的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列入支出预算,这与以往的科研项目预算有明显的差别:人员费用可以作为科研成本直接在课题经费中支出,充分体现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托单位课题服务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可作为间接费用在课题经费中支出。因此,只有在立项时准确地做好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资助方、项目承担者和项目依托单位的利益。但目前在申报项目做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时,往往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出课题所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3、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课题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实践证明,实行课题制能极大地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潜能。课题制的实施,要求全国乃至各个科研院所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与之相配套。但是目前不少地方还沿袭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实行院、所、室多级管理。研究所是由法人资格的所长负责的独立科研机构,存在多级行政领导与课题负责人之间的协调问题。难免造成课题责任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课题组主持人在人才使用、招聘自主性较弱。科技人员流动受到户口、住房、职称、职务、考核、收入、家庭等条件限制,使得在进行动态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系统成本大大增加,甚至受阻。目前,不少科研机构开放程度依然不高。课题组织管理和运行受到各种行政干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4、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课题制由于参与者众多有投资人、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管理程序复杂整个过程包括从申请、资质审查、评审立项、经费拨付、研究展开、结项评审、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客观上存在着监管困难、成果质量难以稳定预期等实际。正是由于课题制有上述特点,使一部分缺乏职业道德、企图以投机方式谋取私利者有机可乘。一段时期以来,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如资历的弄虚作假,研究中的剽窃抄袭和粗制滥造,评审中的彻私枉法、走后门、托关系、代人设计课题等等,不同程度地出现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中,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引进的课题制在中国出现了异化。

5、课题依托单位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不够密切

课题制实施后,管理方式的根本变化在于将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以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与开发,赋予课题负责人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这一方面加强了立项主管部门与课题负责人的直接联系,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淡化了依托单位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也不利于课题负责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依托单位的科技资源,提高科学研究效率,促进科研的发展,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完善课题制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课题评估体制和机制

比较完善的课题评估体制和机制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关键配套措施之一。对国家重大课题以及科技计划项目的进展情况、财务状况、研究成果的水平、研究成果的应用等应建立全方位的评估制度,充分发挥评估在课题立项和执行、经费使用和监督、成果管理等各环节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

在课题申报、立项过程中引人招投标制度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平竞争,规范课题管理,保障课题制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重大课题涉及国家安全的除外应该逐步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投标制度。

3、建立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以及科研人员的学术信誉体系和课题担保机构的信誉体系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课题资助方依据课题组成员尤其是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影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术信誉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合同的信誉、以及科研道德等。课题资助方还有必要对课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信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逐步积累,以形成科研信誉数据库系统。该系统既可作为以后选择课题承担者和课题担保机构的重要参考,还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以便形成一种有序的、平等的竞争和监督机制。

4、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在课题的招投标、监督、评估等方面,鼓励发挥各类中介机构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的作用,处理好科研人员包括科研机构与市场的界面关系,促进良好的社会分工和合作体系的逐步形成,提高整个活动的效率。

5、营造良好的环境

课题制能否顺利实施,营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体制、政策等各个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和科研条件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改革,逐步打破阻碍课题制实施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创造一个与课题制要求一致、配套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贺德方:对课题制管理相关政策问题的研究[J].中国机电工业,2002(8).

[2]戴国庆:关于课题制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4).

[3]王延中: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J].学术界,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