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08:13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1

“共享心智模型”(Sharedmentalmodels)的概念最早由Cannon-Bowers和Salas提出,他们将“共享心智模型”定义为:团队成员所持有的一种知识结构,它使团队成员形成对于任务的准确解释和期望,从而能够协调成员的行为,并能适应任务和其他成员的需求[4]。过去的十几年里,“共享心智模型”被用来研究团队功效。团队中存在的能够指导成员行动的“共享心智模型”有助于提升团队工作的效率[5]。适应能力被认为是高绩效团队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共享心智模型”能够提供关于上述团队适应性的机制的解释,即“共享心智模型”所提供的能动性能够使团队快速高效地在困难的情况下重新组织策略。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深入的相关研究。白新文[6]、曹科岩[7]指出,“共享心智模型”可帮助团队成员正确一致地对任务进行评价和预期,从而使成员的行为相互协调,尤其对于需要密切配合的工期紧张的任务,能够通过降低过程损耗来保持甚至提升团队绩效。吕晓俊[8]的研究指出,共享心智模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越高,越能促进团队绩效。同时,针对“共享心智模型”形成过程的研究,白新文[6]指出团队成员在共享信息和想法的基础上修改和提高各自的“心智模型”,最终形成“共享心智模型”。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共享心智模型”能够改善组建成工程项目团队不同背景的成员之间缺乏共同认知的局面,通过共享机制,使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增强且更易形成共识,降低信息沟通成本,避免重复错误的发生,从而提高工程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

2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导致某些人员在面临棘手的工程问题时,难以及时获取并应用必要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何帮助工程项目团队构建“共享心智模型”,以实现个人知识的及时共享,从而其他成员能够掌握并应用解决问题所必要的知识,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要找到影响“共享心智模型”形成的因素。Kraiger等[9]提出了一个用以分析影响“共享心智模型”的不同因素的概念架构,具体包括环境、组织、团队和个体4个层次。武欣等[10]指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关系、团队成员的满意度与“共享心智模型”之间有正向关系。基于以上关于“共享心智模型”研究成果的分析,并且确立构建工程项目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目标是提升项目团队知识管理水平之后,可以从环境(包括是否存在推动知识共享的条件等)、组织和团队(包括内部关系是否和谐、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等)、个体(包括是否有知识共享的主动性等)3个方面考虑并构建工程项目团队内部“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模型(见图1)。“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分为3个过程:内部和外部知识交换过程、内部环境作用过程、措施实施过程。工程项目团队在这3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阻碍其形成“共享心智模型”。2.1内、外部知识交换过程内、外部知识交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知识流失到外部。这是因为工程项目团队内部与外部存在着知识的交换,一方面,项目团队从外部获取必要的知识以弥补自身某方面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项目团队内部的知识流到外部,而这两种知识流动的过程都是非可逆的。因而,一旦工程项目团队内部成员流失到团队外部,而其个人“心智模型”中的知识还未能转化到整个工程项目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中,就将为整个项目造成损失。例如,在技术招标过程中,负责技术方案的工程师流失到项目团队外部,导致该技术方案要求的核心知识一并流失,最终使工程项目团队在技术招标中失败。2.2内部环境作用过程“共享心智模型”产生于项目团队内部,因此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整个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所指的是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使项目团队成员产生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成员进行分享的心态,并有助于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而促进“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然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利己心理,而“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需要利用的是利他心理。利己心理将导致知识囤积,而利他心理会促使共享行为的产生。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团队成员在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作用下的行为,对“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3措施实施过程措施实施过程是指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的管理人员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共享心智模型”能够在整个工程项目团队快速地形成。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工程项目团队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1)共享的模式单一。传统上,工程项目中的技术类知识的学习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干中学”方式,即徒弟通过观察师傅如何工作并且亲身练习和操作的过程,慢慢地掌握诀窍、逐渐形成类似的“心智模型”。这种共享的方式能够使徒弟较好地掌握必备的技能,但要对某些专业技能有较深的理解和运用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这样就很难适应工程项目在时间上的要求,因为某些工作要求的工期非常紧迫。因此,工程项目团队有必要在传统的知识共享模式之外发展并应用更多的知识共享模式。(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个人的“心智模型”很难产生共享的自发性。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虽然需要合作,但是更存在着竞争。因此,员工会担心将知识共享之后将导致自身地位的降低。特别是当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为自己带来比其他人更多的报酬时,这些成员就更加缺乏进行共享的动机。因为他们进行知识共享的结果是自己丧失了原有的技术优势,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工程项目团队必须要实行适当的激励措施,对知识共享者进行奖励,弥补由于知识共享可能给其造成的损失。(3)缺少“心智模型”共享平台。尽管目前网络技术在大部分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但就我国而言,网络技术在工程项目领域利用程度仍然很低。例如,项目团队成员一般将自己做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储存在个人计算机上,很少将方案共享。这样,当其他人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时,因无法从以往的解决方案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就得从头做起,导致团队工作绩效下降。因此,通过构建“心智模型”共享的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团队成员及时获得解决棘手问题的必要知识,这对于项目团队工作绩效的提升大有裨益。

3工程项目层面“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

鉴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信息以及繁多的工序,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了实现高效准确的知识管理,有必要结合信息技术,搭建以网络信息平台为载体的“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另外,还需要将线上的共享活动与线下的交流活动有机结合,配合必要的能够促进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推动工程项目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构建的“共享心智模型”框架如见图2所示。3.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构成了工程项目知识的传输渠道,它是文中基于“共享心智模型”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底层。基础设施层由通信网络和硬件设备两部分组成。其中,通信网络层位于基础底层,用于支持工程项目信息的传输。而硬件设备层是知识管理系统内存取工程项目信息的物理结构,它与通信网络层协同工作,共同为该系统提供硬件支持。3.2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为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层。通过利用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管理技术,该系统构建了能够帮助解决工程项目中问题的案例库、知识库和专家库。这些数据库相互关联,有力地支撑系统用户对工程项目领域中知识及专家信息的获取和类似案例的借鉴。3.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位于数据资源层和业务应用层之间的一个逻辑平台。它由若干基础性软件组成。在功能上,它与上下两个层次紧密关联。对于下面的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提供最基础的对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进行数据处理的服务。它能够挖掘并整合数据资源层的各类数据,具有包括文本挖掘等数据处理机制,检索算法和案例推理,以及维护案例库、知识库和专家库等功能;对于上面的业务应用层,应用支撑层能支持其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它能提供外部数据接口,便于将外部必要的能够解决工程项目问题的知识导入系统内部,实现标准、规范的数据和信息的操作与管理。另一方面,应用支撑层下设的用户界面可以为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支持。因此,应用支撑层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建筑业中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和整合,尽量地避免由于人员流出造成的工程项目团队在知识上的损失。同时,在知识流入一侧,应用支撑层能够使工程项目团队有效地获取外部的知识,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团队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始终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3.4业务应用层在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中,业务应用层处于核心位置。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该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知识挖掘、表示、共享、利用等服务,指导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升工作绩效。为了适应系统的功能需求,需要将业务应用层划分为3个功能更加具体的子层面:知识整合平台、实践社区和专家黄页。(1)知识整合平台是业务应用层的核心模块。它能够为知识管理系统的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针对工程项目知识具有“碎片性”的特点,知识整合平台能够完整地支持知识挖掘以及案例的表示、储存、检索以及更新等知识管理过程,实现从信息到案例,从经验到知识,从专有到共享的转化。(2)实践社区将工程项目团队内的工作人员依据不同的工作角色和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临时性的讨论团体。不仅能够有效地总结、记录和存储讨论组内部人员的知识,还可提供一个在线交流的平台,从而有助于知识在团队成员之间及时的共享。(3)专家黄页的功能是将与项目相关专家的个人背景和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处理过的案例等信息进行整合,并提供查询功能,使得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能够查找到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同时,系统提供在线答疑的功能使得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直接向专家提问,从而能获得相应的知识。由此可见,通过业务应用层的3个子层面相辅相成的作用,系统能够为工程项目团队提供一个“用户友好型”的网络交流环境,促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使面对棘手工程问题的人员及时获得必要的知识。3.5知识门户层知识门户层是用户进入系统的接口,使用户能够访问各个业务子系统。用户进入系统进行操作之后,该层会进行响应并且能够显示处理结果。利用这个平台,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可以查询工程项目领域中类似的案例和知识,或与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成员进行在线交流和探讨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专家黄页来查找并问询某个领域内的专家。通过上述各种途径,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这种方式有助提高知识共享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程项目团队工作绩效。同时,系统赋予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上传案例的权限,并按照其上传案例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积分奖励。另外,用户进行问题解答、分享知识等操作也将获得积分奖励。积分的高低对应用户权限的多少,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成员共享知识行为。3.6线下活动层线下活动层与线上活动层相互配合。线下活动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能够“面对面”地进行近距离交流。这有助于加深成员相互的了解,提升协同合作默契程度。同时,通过召开线下讨论会、讲座等活动,可以促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友好的知识分享的氛围,强化各个成员进行共享知识的心理。更重要的是,线下活动层是开展激励措施的重要环节。在线上活动中积分高的团队成员将被邀请举办讲座、开设培训等活动,并将被授予“知识明星”等荣誉称号。同时,可以根据成员积分高低划分档次,给予对应的物质激励。3.7访问控制层访问控制层是基于“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工程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外层。它的功能主要是确保系统用户能够对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安全的访问。由于系统用户包括工程项目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专家以及系统管理员,他们各自对于用户界面、系统功能以及访问权限需求不同。因此,通过认证身份和管理权限等方式,知识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4“共享心智模型”框架的实施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将工程项目领域的大量知识存储在数据库中,提升共享知识的效率,形成知识管理的设施基础。其次,通过设置用户访问知识管理系统接口,用户可将自己所掌握的经验、技能等信息上传到系统中,经过整合和再表达的过程形成易于被分享的工程项目知识表示形式,从而可将基于项目特性的知识更新到数据库中。同时,该系统不仅允许用户组建“实践社区”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知识的分享,还能够组织用户开展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会、讲座等活动,这样就可以丰富知识共享的途径。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项目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自发性,该“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设计考虑采用必要的激励措施,包括给予上传和分享知识较多用户线上的积分奖励,以及线下分级的荣誉和物质奖励等措施。用户的共享活动使系统不断完善。通过上述的共享平台设计,创造利于知识共享的条件,从而实现有效的项目层的知识管理。

5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2

【摘要】本文概述了项目管理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作用。并基于知识经济环境下工程项目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从宏观管理思想、项目管理的实施者、项目管理的实施手段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全面提高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最后,从微观角度,浅谈了实践中项目管理所遇到的普遍性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与我国的工程施工

(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施工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总体战略是在八十年代末,这是将国外目管理引进我国施工企业的开始。经过10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企业由固定建制式转向工程项目管理,这是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而以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它带来了企业体制、承包方式、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外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和巨大的进步。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建筑施工领域。因此,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把项目管理技术理作为施工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二)项目管理的基本涵义

众所周知,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期望目标。这里所说的资源即:人、材料、机械、资金、信息、科学技术和市场等。项目通常分为若干阶段,其包括:启动、规划(计划)、实施(执行和控制)、结尾。各阶段都有其实施特点,它们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用系统论的观点可以对项目管理的这些组成部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三)项目管理在我国工程施工中的巨大作用

项目管理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经营者也将其广泛地应用到了施工的具体环节中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的市政工程大中型项目的平均工作量强度大约达到每天10万元至50万元。这就是说,工期提前或滞后一天,意味着经济方面的重大得失。虽然,项目管理的效果有时往往是非显现性的,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但这种效果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资料分析表明,同期、同环境、同结构形式,各工程项目每工日完成工作量差异率可达10%-50%。在工程中应用项目管理技术,可大大降低成本,不仅使施工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而且能使生产有序、稳定、协调地发展。实践中的成功实例主要有:鲁布格水电站引水系统施工、小浪底工程。应用项目管理技术,使施工指挥者有总体概念,目标明确,能定量分析问题,为正确决策创造了条件。

二、知识经济对项目管理的挑战及当前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对项目管理的要求

正如人们所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已愈来愈明显,知识推动已成为现实现象。而中国传统项目管理是传统估算,盲目施工,多退少补的模式,其既不能将项目概算、预算、决算等重要的控制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它又显得缺乏活力。

知识经济的挑战,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以高新技术来武装传统工艺,从一定程度上实现项目施工的工业化。其次,项目管理要全面转向信息化,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反馈”活动的重要性。美国管理专家西蒙说:“没有反馈就没有管理”,反馈和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特征。再次,要善于运用知识化的资源来缓解工艺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等。最后,在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体的经济指标相结合,达到项目管理最佳经济效益值。

总而言之,就是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项目管理活动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现代化的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当前项目管理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当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项目决策者缺乏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者在项目施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科学的决策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当前的项目管理现状说明,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实践中的“干了再说”,花钱买教练的情况不在少数。项目决策人应从总体的大局出发,善于倾听不见意见,通过归纳假设演绎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据调查,不少企业的施工管理是粗放型的,投标时无可靠依据,施工中顺其自然。这使得企业在决策中无依据、具体施工管理活动中又无章法,企业的经营活动因而就不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次,项目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整体视角和长远眼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社会,以资源的过分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经济的快速飞跃,同时也助长了一些企业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管理思想。甚至有的企业不惜以牺牲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来达到所谓的经济目的。例如淮河流域小型造纸厂污染淮河水质问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观点应该坚决杜绝。

再次,决策者对现代科技理解不深刻、利用不恰当。决策者利用现代科技,片面追求所谓现代化,如许多中小城市也片面追高层建筑越多越好就是一例,管理者应正确看待科技,使用科技,使科技真正地成为管理的臂膀,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三、全面提高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

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对现阶段项目管理所带来的挑战,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宏观上,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首先,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建立项目管理的系统模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将一个项目看作一个系统,按系统的等级特性可以将之分为六个阶段,即六个子系统,它们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施工段、竣工后物业管理阶段和残值回收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项目各阶段内部有自己的最小成本值。同时,考虑到各阶段在系统状态下会互相影响,如设计阶段的成果,即对施工阶段有影响,也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在系统的各个阶段中,它们是作为相互先后的工序,共同存在于一个系统中,所以可以对它们进行优化,进而求出最佳成本。

其次,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害后代人的需求,以破坏较少、代价较小的发展来达到最终目标。建筑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必须考虑到后一阶段的实施。实际上它是项目经济、环境和各阶段协调的三位一体的发展。

用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现代化项目管理是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筑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标志。我们知道,一个项目从它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必须有全局的观念、综合考虑。在规划每一阶段计划的过程中,必须留有相应的灵活性,以便在该阶段实施过程中能有充分利用进一步获得的信息做出更细更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在本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对下一个阶段实施的影响,达到最佳综合收益。

施工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需要不断地发掘和探讨。如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三原则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可以使用较少的资源达到同样或更好的效果;如施工中减少材料的二次倒运、落地灰的回收、废弃砖石作铺路材料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必将给项目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并产生一种全新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

(二)从实施主体上,项目管理者要适应科技的发展趋势的变化

大规模协同合作的集团行为是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活动提出的崭新要求。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当前科技总体发展趋势是综合化、加速化、社会化。其具体表现为科技的种类相互渗透,科技发展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在加速增长。科技内部的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单兵独战转向需要大规模协同合作的集团行为。

项目决策者要尽快适应和学会三个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科技发展趋势,首先,项目决策人必须从专才向通才转变,这是科技综合发展的要求;第二,科技发展的加速化要求项目决策人要多掌握方法型知识,即从知识型学习走向智能型学习为重点;第三,科技发展社会化要求项目决策必须从纯粹科研转向社会型,利用科研与外部社会的相互影响,达到项目管理目标值的最佳实现。

为了适应这一转变的新要求,要提高项目决策人的素质,具体做法除了加强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外,还要实行全员的终身岗位教育,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从实施手段上,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项目管理现代化

项目管理要重视科学技术,利用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通过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来保持技术优势,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

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并进行项目目标控制。进度、质量、投资三条主线对项目进行优化组合,科技先行提高决策水平。其次,要增加项目决策者的科技责任。一方面项目决策者要关注科技,但不能满足于纯枝术而要以科学人的基本素质来进行决策;另一方面,项目决策者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杜绝“三拍”;同时,必须始终站在专业、科技应用的前沿,广泛应用、传播新科技,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另外,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管理中要创造有利于科技正面作用的社会环境,在物质方面给予支持,组织方面给予帮助,观念方面获得弘扬。

四、实践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通过实践来看,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因受企业内部环境以及项目部自身因素的影响,项目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从项目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的角度来看,建设工程的项目法施工对推进建设工程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便捷的途径,特别是项目经营责任制和质量责任终身制的实行和完善,可以说是对工程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但是项目施工是施工组织的最小机构,它的健全与完善取决于项目部自身的发展。我认为实践中具体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之间的矛盾,理顺企业和项目的关系

建筑施工企业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企业与项目在管理上的关系还没理顺,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主体对项目的约束体系,一方面是因项目管理重心下,企业的管理职能有所减弱,致使项目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另一方面,有些项目经理大权独揽,随意指控,分配不均,根本不能调动项目部成员的积极性,难以保证施工过程的严肃性、规范性,也就无法保证工程质量。

因此,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理顺企业和项目的关系成为推进项目管理的必要环节。实行项目管理,目的是发挥项目短小精悍的优势,使企业从全面干预转向行使决策、监控、协调、指导、服务职能,保障项目经理顺利行使其职权,保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推进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

(二)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

实行项目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工程质量,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懂业务、善管理,既能抓住重点,又能调动项目部成员的积极性。而实际上有很多项目经理业务水平低,一个项目经理承包施工多个工程,或者是高资质项目经理承包工程而由低资质项目经理施工。这样不利于工程的系统和整体把握,从宏观上影响到了工程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推行项目管理,是促进工程项目建设重要的一步,它对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地搞好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项目管理就是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项目的优越性,发挥项目管理小而精、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

项目经理合格与否是保证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第一是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要经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人尽其才;第二是实行项目经理答问制度,对任何工程的投标或承包施工,都应由评委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提出问题让项目经理回答,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确定是否中标或承担施工;第三是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促进项目经理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项目内部管理

项目内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更是工程质量好坏的落脚点。加强项目管理首先是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加强项目管理,就是要坚持施权到位、管理到位、责任监督到位。其次是要求每个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前编制项目管理大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分包监控体系和经济约束体系,把工程项目质量落到实

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应该看到项目管理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作用,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环境下工程项目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并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项目管理者要适应科技的发展趋势的变化,应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项目管理现代化。实践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之间的矛盾,理顺企业和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把加强项目内部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作为工程质量好坏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张宗伟.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J].管理科学,2004,(5):99-100.

[2]刘景江,王勇,许庆瑞.R&D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25-30.

[3]丛培经.建筑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4]杜训,陆惠民.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知识的时代,知识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最核心的部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人员和相关工程管理组织的关注。只有开展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加强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保证各组织部门提升组织绩效和核心竞争的能力。

一、知识的种类以及知识的共享过程

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清晰明确表现出来具有规范化的内容,容易共享;而隐性知识是指难于用语言表达,不易传播共享的没有外在表现形式的知识,存在于组织内部和外部,具有个人性特点。例如:个人的能力、技巧、经验,个人的感悟、人生观、直觉信念等。

组织内部对于知识共享的难度,主要对于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一个组织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将隐性知识的价值表现出来,其意义深远,而在知识转化的过程就是知识共享的过程。

知识共享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知识的持有者通过合理的渠道,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知识的接收方,同时知识被接收方吸收的过程。知识的共享是互动的过程,是双方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知识的共享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接收方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向提供方表明态度,寻求知识。2、提供方通过分析评估,决定共享知识的质量数量以及是否共享。3、提供方根据对接收方的知识需求分析,通过相应的方式将知识传递。4、接收方接收知识,并且进行整理吸收。5、接收方将共享的知识进行深加工,合理运用知识。6、接收方产生新的知识需求,从而保证知识传递的循环性。良好的知识共享过程对接收方有所帮助,同时也能够激发提供方对知识分享的意愿。

二、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特点和共享方式

2.1知识共享特点

基于现代工程建设项目技术高与规模大等特点的分析,导致工程管理相关人员必须具备大量的知识,才能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加强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管理部门与职能部门不断沟通,有助于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从而提高工程管理的效果,知识共享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工程组织成员的流动性,而且部门之间相对比较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所以不同其他企业组织,多项目环境下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具有复杂性、必要性、独特性、以及难度大等特点。

2.2知识共享方式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共享方式,例如是师徒之间的传承。另一种是非正式的知识共享方式,例如非正式场所。多项目环境下的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需要在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共享传播下共同来完成。

三、多项目环境下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许多的研究者已经对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做出研究分析,但是很少针对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特点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效果,基本因素上具有相关系的性质。

通过对相关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资料的分析与研讨,可以从知识共享主体、客体以及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3.1.主体因素的影响分析

工程管理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比其他行业更加的频繁。在担任多个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时,工程管理组织往往会依照项目的紧要程度以及重要程度,来安排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入新的组织中,组织成员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的融入都新的组织中,才能进行合理的沟通,进而进行知识上的互换。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影响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基本因素是组织内部人员的频繁流动。

3.2客体因素的影响分析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现代工程的建设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设规模不断壮大,科学技术的引用不断加强,种类丰富的各种知识应用到共行项目建设中来,只有不断的快速更新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完善工程建设,跟上建设的步伐。工程建设各类知识的快速更新,导致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需要不断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掌握最新的知识。同时,对于学习到的新知识要及时进行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基于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力上的消耗,经济上的支出也必不可少,由于部分人员的自我局限性和自私性,很难做到将自己的知识分享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知识的共享效果。

3.3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工程管理组织承担的项目不是固定在某一地点的,而是分布的相当分散,不仅仅是全国范围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而对于这些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企业都会通过派驻的方式来完成,希望在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之下,科学有效的管理每一个建设项目。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每一个部门都是独立工作,彼此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多,缺乏有效沟通,而且项目建设的时间长,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内部对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与知识资源的垄断现象的发生。从而致使每个项目管理部门间的知识共享很难做到有效开展。

总结:综上所述,知识共享的对组织发展的作用巨大,在知识经济飞度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组织必须充分利用内部的知识资源,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才能保持核心竞争能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影响因素给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带来的阻碍,我们有信心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对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倪国栋,黄付帅,路飞月,等.多项目环境下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识别[J].工程管理学报,2015,第2期:96-100.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4

根据对多家项目型企业的知识管理咨询经验,am咨询认为,项目型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实现三大目标:

项目知识经验积累:通过项目案例库实现所有项目过程文档和经验总结的积累,从而形成项目型企业的核心财富。

项目的快速交付:通过提炼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标准方法,提高项目的快速复制能力,使每一个新的项目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避免了每个新项目都是从“零”开始。

人才培养和经验复制:项目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项目型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瓶颈,通过知识管理可以系统地梳理专家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共享进而加速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和员工个人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双赢。

项目型企业的知识该如何管理

对于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amt咨询认为,首先要识别项目型企业需要哪些核心知识,一个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反映了该企业业务的内在逻辑和核心知识。知识分类体系构建的核心是根据业务部门工作的习惯和需要的信息,重点分析客户、项目、人员、文档、工作流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单维度的文档管理转变成多维度的知识管理,图1为某项目型企业的知识分类体系示例。

我们可以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维度来具体分析项目型企业的核心知识及其管理方式。

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方式

项目型企业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各种项目过程文档、产品信息、外部资料等等,显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企业稳定的、可积累的知识分类体系,以便于知识的沉淀和获取。

通过长期的业务运营和项目运作,很多项目型企业都积累了丰富的显性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应该如何管理呢?这里,我们介绍几种适合项目型企业的显性知识管理方式:

项目案例库:项目型企业对知识管理需求的重点在于如何积累各产品在运作过程中的成功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形成产品模式的最佳实践,并以项目案例库和知识地图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展现。项目型企业的项目案例库,内容一般包括:项目过程文档管理、项目中的经验总结。项目案例库的建立可以使项目成员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之前的类似项目,为目前工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以及借鉴各种可复用的知识成果。

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一种帮助用户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知识的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地图是一种向导,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知识的集合,而是关于知识来源的知识,知识地图指向的是知识源。知识地图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存储地,通常也能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地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员工实现知识的共享。

通过项目案例库和知识地图,可以将存在于企业中的丰富的知识转化成为可分享、可复用的知识资源,让各部门、各项目组的知识转移和分工协作更加容易,使项目成员可以参考更多的以往成功项目的工作经验,降低项目运作的成本,提升项目运作的效率。

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

项目型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项目运作的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些隐性知识对于项目型企业的作用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因此,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aaR是一个结合了技术和人的因素的快速报告的方法或工具,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过程,供团队用来获取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以便改进未来的表现。它为团队提供反思一个项目、活动、事件或任务的机会,让团队成员参与诊断和评估过程的形式来加强他们的学习过程,并同时提供关于团队表现的反馈。

警示报告是一种通过建立快速响应的机制和渠道,将经验教训、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法快速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扩散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组织中的不同团队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实效性强,对其他团队又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问题与疑惑,通过警示报告可以迅速将解决方案传递到可能需要的团队那里去,避免组织内部不同的团队间重复解决同样的问题,避免组织犯同样的错误。

导师制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知识管理工具,类似于以前“帮传带”的师徒关系。它是指为每一位新员工有针对性的指定一位导师(mentor),这位导师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途径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新员工,使新员工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导师一般由企业里富有经验的资深员工担任,他有培养和指导别人的责任和义务。对新员工来说,借助导师的经验也可以早点进入工作状态.

员工黄页是一个特定的员工名单目录,通过查询促进内部某个领域、某个知识点的员工与需要该知识的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得到传播和共享。员工名单目录里面包含了员工擅长的知识信息,通过查询的方式让大家都知道:谁能够帮助我?

Cop(Communityofpractice),实践社团。实践社团是由一群专业工作者所组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团体,社群因为共同的兴趣或目标而聚集在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内部演讲是组织内部的一种非正式的交流与培训活动,是互相学习的渠道、充分共享的工作氛围与环境,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内部演讲也是员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上面我们介绍了六种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那么这些方式如何在项目运作中应用呢?

图2清晰地展现六这6种隐性知识管理方式适用的项目阶段。

如何保障项目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有效实施

其实,很多项目型组织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真正地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知识管理需要和业务紧密结合

大部分项目型组织已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实施起来依然难以推行,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积累和业务过程相脱离。具体表现为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进度,忽略相关知识文档的同步提交和保存,相关文档往往是在项目结束后再整理,这就导致知识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无法保障,很多宝贵的资料散落在各项目组内部。另外,企业内独立的知识管理部门往往脱离业务部门,通过知识管理平台收集到的都是一些和核心业务关系不大的文档资料。

“1+1+1”解决方案(项目型组织的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知识管理有机集成)是解决知识管理与业务过程脱节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项目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的同步。在项目活动和流程环节的每一步明确相应的输出文档和参考文档以实现显性知识的传播。通过对输出文档制订模板和样例,对于以往的项目最佳实践予以提炼,同时相关的参考文档可方便项目组快速地获取相关的知识资料,从而实现快速学习和交付。

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和业务过程紧密结合,发挥作用。在流程梳理优化的基础上,在流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我们需要找到最佳做法,并大面积共享,从而提升流程的执行效果,而非简单的执行效率。

知识管理需要有共享的文化来保证

知识管理最终需要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来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保证,项目就非常容易失败。据一项学者的研究调查发现,有高达54%的企业主管认为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来自于组织文化层面。为什么文化的作用如此重要?还在于文化就如企业的空气一样,其质量状况如何,直接会影响到所有员工的身心健康。由于其辐射圈很大、继承性很深,要想净化它并不容易,而一旦得以净化则会对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则产生影响。

塑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项目型企业的共享文化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使员工具有积极的知识取向。员工聪慧、好奇、愿意自由探索,管理人员鼓励知识创造和运用,高度评价各种学习活动。

*使员工愿意与别人共享知识。员工没有和别人共享自己知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共享知识;二是不愿与别人分享成功经验,相信自己的价值及工作保障在于独有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与原有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公司原有的企业文化有时并不利于知识管理,甚至会妨碍人们共享知识,如在一些大的设计公司里,设计师们往往对个人设计有很高的成就感,因此不屑于使用已有的设计。但知识管理要真正在公司中有效的实施,就必须要考虑到公司已有的文化,因为要改变它是一个非常困难和长期的事情,尤其是当一个公司的文化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对其做大的改变。

*应取得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有利于在公司内形成知识管理的氛围,也可以取得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支持。

“分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知识管理成败的难点和重点。每个想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都可以拿起“K文化”这把镜子照照自己,看着你的现在,想像你的未来。

知识管理的it实现

管理和业务的需求最终要落实到it系统上实现。“1+1+1”解决方案对于it系统的实现提出以下特殊功能需求:权限管理要求:对于流程和知识的管理,如何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看到合适的知识信息”,对系统权限管理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比较特殊的就是根据项目的授权,如项目的文档根据项目组成员自动进行授权。

项目任务、工作流程、项目文档的三位一体:可按照项目类型和项目级别定义所对应的项目过程标准化模版,包括项目工作任务分解,相应的流程和每个活动相关的项目文档定义,实现项目任务、工作流、项目文档管理的统一,从而通过it系统使知识共享和复用得到强制进行。

项目过程标准化模板的积累与应用:项目实施完成后,可将实际实施的项目导入到组织经验知识库中进行提炼、完善与改进,从而形成新的项目标准模板。项目建立时,系统会根据项目的类型和项目的重要级别所对应的项目过程标准模版自动初始化项目,实现知识的再利用。

项目动态知识地图的生成:可按照项目、项目阶段、项目类型等动态地提取相关的知识资料生成知识地图,以进行项目知识的聚类展示,从而以简化信息检索过程,提高知识获取的便利性。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5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项目这类常见的投资项目的投资规模日渐加大,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工程内容日趋复杂,涉及方面也越来越广。建设工程的设计对工程整体的进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深化,国内外的建筑设计企业间的竞争越演越烈。

建设设计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它具有如下特点:知识型企业有完备的智能信息系统,通过组件系统和企业内综合信息网络将生产经营活动结合成一个整体;知识型企业的员工包含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知识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的比例正逐步减小,企业的生产工作多由知识型人才实施、组织、完成;知识型企业的具备有效生产组合形式的生产组织系统。与此同时,作为面向项目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是整个组织的基本业务活动。建筑设计企业依赖相关专家的经验与知识,以某种形式进行着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但多数企业缺乏结构化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建筑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1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结合

1.1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是一种组织的内部知识流动过程,通过对已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生产经营所依赖的知识的转移、获取、分享和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使得企业中的各种知识资源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得到增值或共享,进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出更大企业价值目的的一种管理过程[1]。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其划分方式各学者们看法有所不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将知识管理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与扩散、知识应用。

(1)知识获取包括:商业伙伴之间或组织之间原有的知识经过整合、再创造,进而获得新的知识。企业中知识获取主要是将数据、文档等显性知识与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检索、可复用的知识的过程。(2)知识转移主要是知识从发送者转换成知识接收者可以消化吸收的形式的过程。知识通过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转换,扩大了组织内部的知识,促进了组织创新的产生。知识转换的形式主要有共同性(从隐性到隐性)、外化(从隐性到显性)、结合(从显性到显性)、内化(从显性到隐性)四种形式[2]。(3)知识共享包括:知识拥有者外化知识、知识需求者内化知识两个步骤。通过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内员工所拥有的经验知识与他人分享,进而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的创造。(4)知识应用是企业的员工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的过程。企业应注重知识的存储、积累、重组,建立开发与共享知识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应用。

1.2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把各种技能、知识、手段、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3]。项目管理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复杂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包含:范围管理、整体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这九各主要构成部分。

项目有多中过程组成,主要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即具体到项目产品的生成;与项目管理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项目的管理与组织。项目管理的过程可归纳为启动过程组、计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控制过程组、收尾过程组这五大过程。启动是用于正式认可一个项目或一个新阶段的过程;计划是定义项目目标,选择最佳策略并制定对应的项目计划;执行是协调项目各类资源,按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控制是都项目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纠偏,确保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收尾是按程序对项目或阶段正式验收。(如图1)

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相对独立,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知识管理在具体环节有重要影响作用。项目管理的成功反映着项目团队成功地应用了团队所拥有的知识。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相互借鉴将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

2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体系

现如今,我国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仍存在诸多管理弊病,由政府和法律法规缺乏造成的困境较难解决。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是设计单位对知识进行收集、整合、共享、利用与创造的过程,是知识运动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延伸、应用与创新。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开展知识管理十分必要,这是知识共享与沟通的需要,是人员管理的需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构建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体系,需将企业整体战略和知识管理体系整合起来,构建学习型组织、完善企业的知识价值链、形成员工知识共享风险防范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选择恰当技术工具实施和建设体系,以便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2.1建筑设计项目各阶段的知识管理

建筑设计项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同项目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工作侧重点各有不同,活动的主要逻辑框架如图2所示。

(1)方案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主要工作有:收集建筑设计相关的项目信息和文件并建库保存;记录所有建筑设计项目相关的沟通与讨论,获取隐形知识;建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专业知识、地理知识等的建筑设计项目的术语名词目录和初始数据库;有效选择适合承包商完成设计项目的设计与施工。(2)初步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应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机集成,促使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具体应注意:及时有效提供所需的相关知识,验证恰当、正确与否;记录并收集项目进行中的知识,更新改进知识管理系统。(3)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侧重总结项目的教训、经验及成果的推广。与此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项目的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成可流通传播的知识形式,打造有效的“学习型组织”。

2.2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

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主要工作为计划、执行、控制与收尾四个过程。项目过程中产生的特定项目知识,流入建筑设计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包括:真实获取和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四个阶段,知识获取除了项目知识外,还存在外部知识。知识管理通过绩效评价对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进行反馈。

2.3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支撑系统

为项目设置兼职或专职的知识管理组织机构,保证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的人力资源,该机构中包括:负责微观操作的知识工程师、负责中层指导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负责宏观控制的首席知识官。首席知识官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整个团队的知识创新、企业新型文化的创立、知识组织的加强、人员作用的发挥等负责。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以便项目知识的即时采集、在线咨询、远程、交流与传递。知识管理中涉及到的工具有内部网、internet、外联网、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地图与其他信息技术等。

通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知识管理中来,学者们开发出一种具有知识协同工作能力、知识管理能力的软件系统,即知识管理系统(KmS)。该系统是知识管理实施的平台,是集知识处理、管理方法、组织战略发展规划、智能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通常状况下,KmS是以知识为中心,包含:知识提供和采集系统、知识检索和挖掘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知识仓库系统、系统管理等组成部分。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6

1知识管理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也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且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到底何为知识管理呢?所谓知识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在组织或者是企业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该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以及创新等过程从而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且回馈到知识系统之内,因此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

2知识管理的作用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将成为组织或者企业的智慧资本,它有利于企业或组织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知识管理也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平台,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管理正是抓住了创新的重要性,利用集体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它在充分肯定了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知识创造与共享的环境,最终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类型。高新技术项目属于科学技术密集型,又称为智力密集型,高新技术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复杂性、综合性、技术性以及风险性。它的项目成果是知识产品。对于高新技术项目而言,知识就是它的全部,是它所拥有的各种经营权、专利权、信誉、非专利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的集合。

3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实际上,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是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知识管理始终贯穿于项目管理之中,并且在项目管理的具体环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即是对人以及财物的管理,涉及到项目整体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以及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此外,知识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作为一种资本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如何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是当今的企业经营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就企业本身而言,首先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项目管理标准流程,并且按照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严格执行。项目管理标准流程的目标是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并且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建立项目管理标准流程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管理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就知识管理而言,组织科学、合理、高校的标准作业流程体系为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提供了通道,也对组织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另一方面,项目管理制度也为知识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的要求。

(1)建立徤全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制度。

知识管理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和徤全项目管理制度,以知识的创新、共享及应用效率为指导理念来设计和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使之形成了整体、有序的管理体系。同时,制定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和展示他们的才能与智慧。

(2)提供一个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

对于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来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合作环境并且建立一个完善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提供知识共享与交流平台的重要手段。它使得项目员工对于知识创新不断有新的需求,鼓励大家去分享自己与他人的知识,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此外,在知识的传输上,也要建立一个沟通交流,推广信任及开放式沟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都有更多的机会去与他人交流。通过这一平台,既为项目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

(3)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

所谓的“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是指柔性管理和弹性管理并举的方式。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的目标可能会随着企业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例如,在本企业未实现原定目标之前,别的企业或部门已经实现了该项目的目标,那么,项目组就应该充分学习别的企业或部门的经验或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将目标调整到比原定目标更高的位置上,这对企业经营者的灵活应变能力是个极大地考验。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强调目标管理、人本管理、弹性管理以及柔性管理。

(4)构建项目管理平台。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采用高效的知识管理方法,整合各种信息的项目管理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项目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若要提高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水平,必须借助于信息工具的利用。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来扩大并深化知识的应用,专业的信息工具,如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公司内部网站、决策支持系统等,可将各种信息工具相互之间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企业的项目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应该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a.项目管理平台并非是一个新的知识管理工具,而是对现有知识管理工具的聚集。应该利用这一平台营造一个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的良好环境,可通过开放式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交流,并且制定项目或者是活动的日程安排等事宜。

B.此项目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多方面的,具有广泛性,既可以针对项目管理的内部人员,也可以针对供应商、客户等。

C.项目管理平台上的知识可以方便整理,形成项目案例,并且可以被快速搜索出来。

5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在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学会灵活运用现有的知识,而且在解决新问题时还要学会在已有的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的过程。就个人的知识创新而言,将涉及到哲学、认知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个人的知识生产的过程一般是在是特定的需求或者启发下,通过不断调查、学习、实践等综合各种信息知识,并且通过思维的加工,从而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然后再经过实践及创造性思维,进行知识再创造,进而产生新的知识。而组织或者企业的创新,与个人的创新有共通点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它需要许多人的齐心合力,要求团队合作精神。这是由组织或企业内许多人的知识相互作用、转化而实现的。这种创新知识的源头或许是个人,但是在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形成新产品的构想与设计并促成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7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

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

    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8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

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

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9

1.现代项目管理发展。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以及热点,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等。

2.项目与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与项目相关的一些概念,项目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理念等。

3.项目管理知识框架。包括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知识框架、项目生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内容、项目管理职能要素及其内容、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及其内容等。

4.项目组织与团队。包括项目组织特点,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力,合格项目经理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项目经理的选拔,项目团队定义、特点,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团队组建与建设,团队成员的激励与考核等。

5.项目论证与评估。包括项目论证的定义、意义以及阶段划分,项目论证的原理与方法,项目论证的内容,项目评估的定义与论证的区别等。

6.项目计划与控制。包括项目计划的概念、层次、内容与方法,项目启动,项目目标,范围计划,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费用计划,质量计划,项目控制的组织、流程、工具、方法,项目采购的方式以及合同的类型等。

7.项目验收与后评价。包括项目验收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工具等。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大力推广从新产品试制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认识不到位。当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大都设在经管学院,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管理、轻技术、怕理工等课程的现象。而项目管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课程内容必然体现“工”、“管”结合的显著特点。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简单叠加。随着项目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创新,教材建设问题凸显。近年来,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几乎毫不例外地将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简单叠加。一般在介绍工业工程之后,就是项目管理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学到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很好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制造企业提出其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时无从下手。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历史较短,很少有实践性教学,并且设置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寥寥无几。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脱离,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更深入理解,培养技能的教学目的也受到影响。

4.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辅助运用案例分析,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项目管理课程课堂授课,教师较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期终以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一些直观感受,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6.信息技术平台未能充分利用。目前很多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多层次的项目管理应用软件投放社会,项目管理课程由于课时都安排紧张,客观上使得授课教师无暇有效地利用该信息技术平台。

三、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笔者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中,提出了以下对策,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丰富工程技术的管理知识,开展好的项目管理教学十分必要。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运作,或学校直接与一些项目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教师更多时间或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积极创办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利用暑假等较长节假日到制造企业参加生产活动,使其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项目管理程序、生产制造技术及项目计划与控制等环节工作及内容,以此加深对工业工程和项目管理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实际应用。

4.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市场应用的国外项目管理软件有p3、p3e、p3e/C、p6、oraclepri-mavera、oraclep6eppm、oraclep6ppm等,国内项目管理软件以上海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owerpip和poweron为代表。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搭建起信息系统平台,把项目管理软件引入教学过程,以便将理论方法与软件实用操作技巧相结合,使学生具体掌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及方法。

5.对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每次课程教学前后及时安排相对应的案例作情景演练,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课程考试方式上,将着重测试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案例讨论中的项目团队作业占总成绩的50%,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评估师和任课教师给分;项目管理软件操作占总成绩的30%,通过考核软件操作情况得分。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篇10

【关键词】知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一、引言

在管理项目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核心就是成本管理,同时成本管理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整体总经营业绩。实现施工项目利润的同时,需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将我国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与国际承包商之间进行有效的对比,发现其中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尤其是我国的整体效率太低,不利与市场中的有效竞争,占据不了有力的市场地位,所以提高施工项目盈利水平非常重要。

二、基于知识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行为以及相关管理中知识联动性不强

对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行为与问题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深入了解,发现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行为以及相关管理中知识联动性非常的弱,并且现在有效的控制成本以及有效管理成本的方式比较的落后,没有进行创新,根本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将其应用在管理以及控制成本的过程中不具有高效性,同时也无法及时地收集和处理好相关的数据信息,会导致相关的项目成本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状态,项目管理层也不能在了解实际状况的同时有效地实施正确的决策。另外,由于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行为以及相关管理中知识联动性不强,其中的关键点无法正确的掌握好,所以就不能够正常地进行成本定位有效措施的实施,这样直接性地会对项目效益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二)不良的市场竞争状况不利于承揽项目

当前的建筑行业市场化程度还在进行中,但是之间存在的施工企业价格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对于这么恶劣的市场竞争状况,很多的企业就容易丧失战略定位。不良的市场竞争状况不利于承揽项目,会促使整个企业无力维持正常的后期项目投入。

三、基于知识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对策

(一)建立知识遗忘机制

对于一些知识并不是内部网所存在的,而是源于外部知识网,知识来源于外部知识网就会更加容易产生异化,尤其是在被个人吸收的时候,越来越远离了组织所期待的方式,就会更加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一方面,项目在受到知识价值链的大量开放性影响之后,成本管理的深度以及广度进行有效的拓展;另一方面,因为施工项目拥有比较复杂的环境,更加应该针对于主要的遗忘机制建立起有效的体系来对全部知识网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更加有效的规避其中所存在的危害。

(二)营造全员成本管理文化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成通用知识以及特有知识这两种,(1)通用知识,其实是企业以及产业所拥有的专业知识。(2)特有知识,对于企业特有的知识而言,主要是将专业知识应用在企业的设备、人员构成以及特定企业文化中,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对于最重要的企业竞争力而言,其主要的表现状态就是有效控制成本的能力。对于一些主要的成本管理概念,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需要跨越职能,更好地创造出全员参与其中的良好氛围,按时安排相应的培训计划或者是讲座,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成本管理应用在项目的各个工作流程中,规范着所有员工的所有职业行为,将会促使成本行为进行传输,慢慢地成为一种意识反应缩。

(三)将知识交流平台建立在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

由于在交流知识的相关平台之上是非常显著的开放性项目,所以将知识交流平台建立在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对实现每个参与方之间的平等性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更加有助于对组织边界中流动知识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消除。对于大多数存在的施工企业接受到项目,通常情况下是已经与设计方或者是建设单位共同知识化的项目,这样在前期阶段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项目主要概念的缺失。在对设计图纸设置成显性化的过程中,就会促使项目的概念在业主方发生变动,然而设计方由于项目的施工和项目的设计分离状况所限制,很大程度上就更加难以对有效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衡量,同时设计方也比较缺乏专业的知识更加不利于对施工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观察。由此可知,施工企业能够借助于自身所具有的企业优势,对有设计方参与的施工方案进行快速地优化,促使双向流动知识的状态更好地实现,能够将成本降到最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改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进行,可以积累更多有关经验知识来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利用好已经存在的良好平台,以及不断创新管理的平台,这样更加有效地奠定了项目管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协作以及开放等基础工作。在不断深入了解到管理项目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知识管理,相对成本管理而言知识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在项目管理中将知识管理应用更好是当前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吕奎.基于中小型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门窗,2014,129(22):2064-2065.

[2]余勇.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13,115(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