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08:47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教育扶贫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师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61-02

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国家的教育扶贫方针里,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投资,怎样才能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呢?这与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至关重要。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实现了历史的飞跃,都经过了专业化的训炼。但是,教师结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截止2014年底,中国有17985113教职工,其中35岁以上教职工占比42.5%,而这42.5%中的绝大多数教职工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就造成我国农村地区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随着年龄的变化,农村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能力和作用越来越小。

2.教学资源薄弱。教学资源是为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学资源也相对落后,在农村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对于日新月异的今天,存在不小的问题。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在老师的黑板、讲述和粉笔之间得不到满足,这就造成农村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思维方式得不到更好的支撑,只能通过传统模式获取知识,容易造成农村小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超前的思维能力。

3.农村教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高。由于农村老师年龄结构的老化,加之总认为教师只是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对待工作得过且过,虽然很多农村教师工作多年,但无所用心,不去钻研业务知识,研究教法,不去想如何提高自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教师由于很多是民师转正、师范生及其他不同渠道进入教师队伍,造成学习能力不足,想学也不知道怎么学。种种原因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

1.逐步有序推进教师年龄结构化改革。我国目前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招录具有高水平的年轻教师,但是在农村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少之又少。虽然少,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加强这种比例建设,农村地区只有不断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充分运用年轻教师的知识、激情,再结合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让一个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达到一个合理水平,只有一个学校老、中、轻三代达到一个合理的运行区间,才能促使一个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有良性的发展,才能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2.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资源。只有让农村地区享受良好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学生上好每一堂课。现在我们国家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统筹城乡的教学资源,在农村地区实行了“薄改”项目,为农村地区送去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普及面还远远不够,许多偏远的山区还处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阶段,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这让许多偏远农村的孩子不能更好的享受国家的优质资源,让很多农村教师空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国家及教育部门虽然加大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同时,我们农村地区也要充分利用好相应的优质资源,建立好相应的配套设施,让更多农村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享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带给我们的好处。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育管理现状对策

一、现今农村初中教育管理现状

1.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与弱化

教师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一个学校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作为教师支撑就很难具有大发展,现今的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由于教学环境差、工资待遇不高等问题使得大量优秀的教师流失,同时在新教师的补充上也缺乏后劲,进而导致了优秀师资力量断层的现象。

2.教育制度管理存在问题,日常规章制度不健全

学校教师的工作效果以及该学校的教学整体质量的实际衡量实际上与学校的奖励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只有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虽然说学校的规章制度未必像是国家法律那样严苛和规范,但是对于教师的实际行为,无论是教学,还是学校管理等方面都要具有明确的要求,这样才能够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

二、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

1.因体裁衣,通过师资队伍的强化来提高总体素质

人才作为教学管理中占有重要作用的“软实力”,因此学校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就需要通过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农村教师构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来自支教的配给,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短期交流的人才来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例如,可以通过教师的不定期培训来实现教师教学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提高,鼓励教师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来实现薪酬等方面的提高,同时学校还可以在教学质量上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进而对于规范化的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验收,进而提高教师进修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的领导层也需要认识到,教师整体队伍的提升对于学校总体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秉持着公平性的原则和透明性的原则。

2.抽丝剥茧,通过教育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来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农村初中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就是需要通过有效管理制度的建立,来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的顺畅进行。例如,学校需要对于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评价、业绩考评、素质教育等多种方面来考核来实现监督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同时还需要改变传统的知识注重绩效而忽略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了考核不民主等问题。相关教育领导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教学实际,来实现教学细节的掌握,进而在管理方案和教学指标等方面的制定上与当地的具体实际相契合,实现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

3.在教学管理中注意多种因素的协调,进而实现科学的学生管理方式

在学生的管理问题上,学校和教师需要做到步调一致,进而针对管理经验多、实际理论支持少的问题来进行只是理论的不断丰富,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而减少对于制度上的约束,通过主动的落实来实现管理矛盾的不断消融。例如,在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认识到学校管理的延续性,进而通过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来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需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鼓励学生离开作用,走进自然,提

三、结语

在农村初中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进而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更加符合该学校的发展特色的重要管理模式,进而构建出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初中学校管理模式,进而为农村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积极的动力和智力支持。相关部门主管和高效的相关领导需要重视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其责任的明确来进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而实现国家“科教兴国”重要国策的施行,进而保证初中的基础教学管理顺畅。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于教育的不断投入,进而实现学校基础建设的不断落实,同时还需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种因素的调动,进而实现农村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清.农村初中教育管理现状的思考及对策探讨[J].赤子.2010.04.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3

调研对象: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教师、临时监护人。(本文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调研内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性格、行为表现、品德等方面以及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经济、文化、管理等情况。

一、概述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008年,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就有1个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留守”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等,但从总体上看,其消极影响更为突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党和政府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明显,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仍然严峻。学术界的研究报告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以及日常安全教育等问题。但仅仅是“就事论事”,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仅仅涉及了部分社会群体,而对于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却鲜少涉及。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支教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大学生支教这一角度分析其对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之相伴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加,他们所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援助研讨会”。随后,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对其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本文创新之处

⑴研究方法。①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横向比较了同一村落但教育水平不同的两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同时采用瑞文智力量表来反映留守儿童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下,其智力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了自然观察法,暑期我们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观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况。

⑵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在调查数据的统计方面用统计学的一些方法,用eXCeL和SpSS来处理数据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智力水平的数据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选取了a、B两所学校一年级与三年级共93个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我们假设两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差异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有影响。随后我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a、B两个小学一年级瑞文测验的智力结果:

从智商及标准分来看,其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所学校一年级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a、B两所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同时由于本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这两所学校的孩子基本无任何学前教育。我们可以认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新生的智力水平在同一个水平上。

a、B两个学校三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分析情况:

从标准分以及智商的p

综上表格分析,同时排除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在教育的低级阶段(一年级),两所学校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然而随着学校教育达到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层次后,两所学校的留守儿童的智力却出现了差异,我们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影响的。

为了进一步分析同等教育水平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智力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我们选取了a学校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三个年级共85个被试,其中55个留守儿童和30个非留守儿童,并对他们的瑞文智力结果进行了分析。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智力的差异性分析情况:

表中显示p

2.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⑴学习成绩的平庸性。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而导致上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下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得知,他们更愿意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出外打工,这种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状态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不佳。

⑵人格发展亚健康性。由于缺乏正常而必须的家庭教养,致使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良,心理问题突出。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守儿童非常难管,作业不交、上课不听,特别喜欢和老师对着干,逆反心理极强;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则非常自卑,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⑶思想道德素养的偏差性。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偏差性极大,并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出现异常。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发展偏低,甚至有极少部分留守儿童还有违法行为。

⑷安全教育缺乏保障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孩子身体擦伤,但是既不上药水也不找老师,而且吃饭的时候往往不会洗手,直接拿起馒头就吃。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人权意识淡薄,受到人身伤害时往往不知道去维护。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失衡的原因分析

现代的教育包括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暑期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本文主要分析在教育体系中占重要本分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影响。

1.家庭教育

7-12岁属于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是需要成年人进行抚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并通过父母的期望开始认识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从父母的期望中形成自我。双亲抚育是人类社会找到的一个最有效的抚育方式。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缺位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家庭教育处于缺位的状态,这种变化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⑴隔代教育难以胜任。孩子的父母或父/母外出后,大都由爷爷奶奶或者是母亲来承担基本的家庭教育功能,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处于小学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监督都缺乏科学而有效的手段。一方面由于血脉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大部分祖辈对孙子是过分溺爱的,不加管束,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在监护和施教中注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另一方面由于祖辈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基本属于文盲或者是半文盲,不能帮助儿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也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监督。然而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关键期,孩子的监护者却没有文化,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育。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有的老人确实想在学习上帮助孩子,但是苦于自己文化低,无法在文化层面给予帮助,于是就采取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提升孩子成绩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进而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现实表明,隔代教育的弊端很多,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⑵家长畸形教育观念。根据我们暑期的走访调查,大部分村民还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将来可以考上大学,但是也有部分村民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尤其是有的父母会把他们在外的一些感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并且向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对比目前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社会现实,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却可以从事着一些无需知识也可以挣很多钱的行业,进而使得孩子坚信读书与否都一样,久而久之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家长的消极教育观潜移默化的助长了孩子的厌学情绪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另外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因而常通过金钱来弥补父爱、母爱;但是由于孩子尚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不懂得金钱的意义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经常买零食玩具或者是上网,。暑期调查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不吃中午饭却拿出来一大堆的零食吃;而且一旦没有零食,就会偷偷跑出学校买,养成了盲目追求享受的不良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时不在影响孩子,这些畸形的教育观必然会导致孩子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畸形的心态,不利于孩子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会化群体。学校的角色在于将儿童统一起来接受国家的正规教育,这些教育显然是单个家庭不能胜任的。社会的发展是将学校教育逐渐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学校有一套预定儿童行为的规则体系,儿童将在学校学习遵守这一切。随着儿童在学校时间的不断延长,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教育本身的发展,都使得人们对于学校有强烈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外出后,儿童在学校内能否得到有力的监护与教育就变得更加重要。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多问题,并未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地区小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乡镇府,由于资金有限而且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往往只关注那些有影响力的示范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投入方面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在与校长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校老师和校长在县示范校听课的时候,发现学校大都配备多媒体设施,可以结合图片给孩子生动的讲课,但是由于资金状况,校长无力购买。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当地老师根本无法开展体育课,导致当地学校的体育课只能流于形式,孩子们几乎无法学到基本的体育知识。

⑵教师监管陷入尴尬境地。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需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更无法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学校的问题。老师的威信必须靠家长的帮助才能维持,没有家长的支持,老师对于一些难以管教的孩子几乎就没有办法。我们了解到学校虽然会召开家长会,但由于家长外出打工以及监护人不重视的原因,每次参加家长会的人数情况非常糟糕,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的空缺。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对策

引言

在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中,师资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由于农村条件比较差,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幼师都不愿意进入农村支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缺少专业的教师,进而影响到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此,要想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1.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现状

1.1教师职业素养不高

现阶段来看,幼儿师范学校的门槛比较低,绝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就读幼儿师范,虽然他们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文化素养却比较低。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大多是一些没有经验的,学历比较低,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2年龄结构不合理

就农村学前教育来看,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的教师资年龄较大,他们的知识结构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比较陈旧,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指导幼儿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有的教师比较年轻,这类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发挥出教师应有的作用。

1.3教师职业倦怠明显

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少,幼儿多,这也造成了幼师的工作量非常大,不仅要负责幼儿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忙于应付各类检查、验收、比赛等工作,再加上幼儿年龄小,好玩、好动,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关注幼儿的安全,可以说幼师的工作繁琐而又重要,基于这一特性,使得许多幼师开始出现倦怠心理,不愿意认真对待幼儿教育工作。

2.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建设一支专业的幼师队伍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保障,对此,我们应当认清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现状,立足实际,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的培训与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

2.1强化幼师专业培训

专业幼师是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保障,要想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就必须加强幼师的专业培训。首先,对现有的幼师进行职业培训,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其次,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不断总结教学工作,让教师学会自我批评和评价。作为教师,更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

2.2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队伍

在农村地区,专业的幼师很难走进农村,这也造成了农村学前教育大多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要积极对外引进专业的幼师。结合幼儿教育的需要,幼儿园要从示范院校招聘有理论基础、有教学经验的幼师来任教。另外,各地区政府要鼓励、倡导有教学经验的幼师深入农村支教,进而推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2.3强化教师的管理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强化教师的管理尤为重要。管理是一种手段,科学的管理,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首先,明确教师职责,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其次,强化教学管理,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出全面的评价;再者,完善激励机制,对工作认真、表现积极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消极怠工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处理,从而更好地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1]。

2.4加强对外合作

加强对外合作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处理。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各地区政府应当与周边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从学校应聘金牌教师担任幼师,进而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同时,各地区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各大院校实习,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变,进而更好地教育幼儿[2]。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5

1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总体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重庆市38个区县共闲置中小学校4501所(含教学点),闲置学校占地面积893.0万平方米(约1.34万亩),闲置校舍建筑面积196.2万平方米,形成的闲置校舍固定资产原值约4.51亿元,按现值估值约为5.16亿元。其中,幼儿园闲置11所,校舍14栋;小学闲置4383所,校舍7094栋,九年制学校闲置13所,校舍17栋;初中闲置79所,校舍265栋;高中闲置3所,校舍8栋;中职闲置6所,校舍16栋;成人学校闲置2所,校舍2栋;其他像勤工俭学点和教办的学校闲置分别是1所和3所,校舍1栋和8栋。可以看出,小学是整个农村教育闲置资源中比例最大的。

1.1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特点

①学校建设时间早。通过调研资料核查,闲置校舍建设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前的占56.5%;1990-2000年期间及2000年以后修建的分别占33.9%和9.6%。

②规模普遍较小。据调研分析,闲置学校大部分为村校,闲置学校平均占地面积为3.06亩,平均校舍建筑面积为481平方米。

③产权权属关系较为复杂。闲置学校主要可分为国有、集体所有和其它(含国有投资、集体出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共建)等3类,其中国有占70.6%,集体所有占21.9%,其它占7.4%。

④多数无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或权证不齐。这部分学校主要修建于实施“两基”及验收期间,部分区县国土部门只办理了临时权证,没有完善产权登记。在调查的学校中,有土地使用证的学校有3239所,占71.96%。

1.2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处置利用情况

目前,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使用和处置情况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教育系统内部划转,继续用于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学农基地等,占闲置学校的3%;二是无偿划转为当地卫生、福利、文化等其他公共用途,占闲置学校的7.3%;三是出售或出租,对交通便利、有处置价值的校舍进行出租或出售,其资产收益归教育部门,这类情况占闲置学校的17.7%;四是通过其它方式处置的占5.3%;五是尚未处置(废弃或暂时闲置)的占闲置校舍的66.8%。

调研显示,闲置校舍中处于闲置废弃状态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用于出租出售或用于公共事业。如荣昌县将仁义镇安瑶山小学教室等25栋闲置校舍转让给镇、村、社用作五保家园、敬老院、村办公室等;将双河长山中学教学楼等11栋校舍出租给企业;将吴家海棠中心校黄葛滩村小教室等6栋闲置校舍与镇政府进行置换,用作办五保家园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对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的需求。

整体而言,大部分区县对闲置校舍的利用率并不高。例如武隆县有闲置校园78所,其中出租6所,临时交村社保管使用的11所,划转给村1所,临时转作其他用途的5所,闲置的就有55所。即使已出租的校舍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也很普遍,相比偌大的教学楼和校园场地,出租的教室“大材小用”利用率也非常有限。

2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原因及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2.1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的原因

①规划布局不合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九”,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村村办小学”热潮中,全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体制,县办高中,乡镇办初中、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村办村校。当时各乡镇最大的教育目标任务,就是完成“普九”。由于管理体制、经费短缺等多种因素,对学校建设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对学校的整体布局规划缺乏分析、论证和统一安排。因此,出现诸多隐患,最终导致目前较大数量的农村村校资源闲置。

②生源逐年减少。在计划生育政策调节下,农村出生人口呈现波浪式增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部分学龄儿童随家长到城市异地就学,使农村学校生源进一步减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家里就只剩爷爷奶奶照顾学龄儿童,形成名副其实的“农村留守儿童”。

③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始。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这种办学模式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社会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适龄儿童的家长纷纷为孩子选择上寄宿制学校,政府又资助部分“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同时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爱心午餐”等,由此导致部分农村村校生源越来越少直至闲置。

④城镇化加快和农民新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近几年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迁移,乡村居住人口逐年减少;由于乡镇体制和行政村的改革,原有自然村的中心地位发生根本性转移,原有散居的村民集中建设到新选址的“农民新村”,学生发生转移,学校的布局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由此导致初级小学必须异地建设;为了节约成本和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一些生源较少的中小学被撤并,教育行政部门又缺乏闲置校舍处置的政策和有效措施支撑,形成的一批空置中小学,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校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⑤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很多学校属地方政府管理时为解决学生入学问题而修建,除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镇、乡政府所在地学校规划建设相对较好外,绝大部分村校由村民筹资、投工投劳修建,场地小、校舍少,多数学校满足不了最基本的功能设置要求。

⑥地质灾害和移民工程的影响。随着“三峡移民工程”、“生态移民”和“高山移民”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部分学校的生源减少而导致农村村校闲置。

2.2重庆市农村闲置校舍处置存在的问题

我市目前有大批闲置校舍未能及时得到合理处置和充分利用,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土地所有权不清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至2002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县、镇(乡)、村办小学的“三级办学”模式下,农村学校建设用地几乎均由乡镇和村无偿提供,土地属于村委会集体所有。建校时未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没有界定校、村双方产权。依据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这些没有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和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校园,所占用的土地仍然属于村集体所有。因此,要处置闲置学校必然面临土地确权和村民利益的调整问题,情况较为复杂。

②校舍产权不明晰。根据调研,目前未明确产权的土地、房屋都属于村校。其中大部分村校没有完善产权手续,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村校由乡村两级办学,大部分村校的用地是村社集体土地,校舍由村民投工投劳和教育部门适当补助建成,个别村社认为村校是村集体资产,闲置的村校土地、房产应归还村社;部分市人大代表还提出相应建议,要求将村校归还村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学校与当地村、社和村民存在一定纠纷,无法完善相关产权手续。

③缺乏相关处置政策。重庆市教委、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局等五委局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学校老校区置换暂行办法》,但基本不适用于农村小学校舍的处置。部分部门和个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个别村委会或村民强占闲置校舍,造成校产纠纷,个别学校不经评估随意处置校产,造成部分闲置国有资产流失。

④管理困难加剧资产浪费和流失。据调研分析,目前闲置校舍存在“三无”,即编制有限无人管,经费困难无钱管,地处偏僻、荒郊野外无法管。同时存在“三大隐患”,即:长久失修渐成危房,资产自然贬值,且形成新的安全隐患;因无人管理,明占暗偷现象较为突出,人为造成资产流失;责任不明,若因自然灾害出现倒塌伤人事故,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难辞其咎。有的闲置校舍距中心校较远,不便管理,需要请专人管护,增加教育成本。如不请人管护,出现安全事故、财产损失等,教育部门和学校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⑤安全维护成本高、利用率低。绝大多数闲置校舍建设年代久远,建筑质量差,部分干打垒校舍还存在,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利用价值不高。如需要处置,又需花费大量经费进行维修或维护,部分维护成本甚至远远高于校舍残值。闲置校舍大多地处偏僻,周围均为大山或农田、水库,交通条件十分不便,出租或转作他用困难,即便出租,价格也不高,总的利用率较低。

3对策研究

3.1全面排查,摸清家底,明确产权

由于被撤并学校布局比较分散,资产权属状况比较复杂,各区县应成立专门机构,尽快对闲置校舍逐校进行摸底排查并登记造册,全面掌握闲置学校的土地面积、建筑结构、建设年限、建设资金来源、学校用地及房屋权属等状况。

3.2尽快研究出台规范性指导意见

闲置校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减少浪费和避免资产流失,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应关于规范闲置校舍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各地开展闲置校舍的确权和利用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市应结合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因地制宜出台具体的处置办法。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完善,在农村中小学中的问题就更加严重,尤其是在贫困不发达的农村。即使有心理学毕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任职,也都是被安排教授其他的学科。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每400名学生就配备一名心理学教师。而在中国,根据国情要求每个学校安排至少一名心理教师,但这都无法实现。

1.1农村中小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目前,城市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匮乏,专兼职教师一般为1-2名,而农村中小学更是严重匮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是缺乏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大多数的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无法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1.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侧面放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包括教材建设及设施建设。在农村中小学中,该设备的匮乏程度严重。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甚至远远不足。这就无法满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

1.1.3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

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过多的了解,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干什么的,更不要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它的作用了。这样就无法使人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就无法进行。

从以上三点看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不仅仅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连基本的问题都尚未解决。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1.2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一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2.1经济方面问题

经济是基础,各项事业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而乡镇农村经济普遍落后,尤其农村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还无法使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精神需求是以物质需求为前提的。

1.2.2教师名额。

在中小学一般都有一定的正规教师名额,数量有限。学校更倾向于将这些名额分配给上其他科目的教师,认为这些教师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而心理教师则是占用了名额,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宁愿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而满足其他学科教师的要求。

1.2.3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落后的思想就决定了无法有先进的行动,即使国家有要求,但是无法深入人心,行动力自然迟缓。在乡镇农村,人们的观念依然陈旧,无法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定学生的素质。学习好就已经是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了,而是否有心理问题都是以后的事。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在乡镇农村发展起来。

1.2.4对心理的看法。

人们对心理的认识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了,很多人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但这种认识更多的来自电视和网络,很少有人真正的接触到它。电视和网络带来的认识又是片面的,无法使人们真正的看到心理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作用是渐渐积累才能显现出来,人们不能很直观的看到它的作用。这就使人们的真正认识大打折扣。也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发展。

这些原因的综合因素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原因复杂多样。但这些主要因素占了主导地位,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致的结果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整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志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这是学校教育向上发展的标志。而农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提高,那么学校从整体上就无法提高。这就影响学校的发展。

其次,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些是直接相连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基础,基础打好,学习才有可能提高。但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严重问题,使得学生的整体身心素质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学习成绩也不如发达城市的学生。

最后,导致生源外流。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基本,没有学生,学校就不能开设。学校有希望有更多的好学生来到学校,尤其是中学,好学生代表学习基础好,发展更容易。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反之学生希望到好的学校去,给自己一个好的学习机会。继而由于农村的中小学本身发展不利,导致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还有学习非常优异的学生都寻求好的学校,那些好的学校接受好的学生,学校自然越办越好。反之本地学校,由于恶性循环,学校越办越差。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政府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地方的发展少不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应该针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支持,包括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更加顺利。并且不用担心经济上所带来的困扰。所以相应的政府应该给与一定的支持,使学校面临的种种问题等到解决。

3.2转变教育观念

这里的转变教育观念意味着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3.3改革与完善教育评估的内容与办法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学校,还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师评定学生,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最主要的评定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直接导致过分重视智育,不重“心”育。因此,取消把升学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改革和完善目前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是普及和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4加强师资建设

要想办好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我们有相应的政策来吸引心理教师。例如提高教师工资,保证在农村中小学教课的老师的生活质量。还应分配给心理老师一些硬性的教师名额。

3.5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的要求,建设这里需要的基础设施。教材建设也是必要的,并且根据当地特点进行教材建设,而不是直接利用现有教材。还要有硬件设施的建设,让学生有相应的活动场所。

3.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更是如此。现在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做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明显增多,但农村的研究还是匮乏。因此,今后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心里健康教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国兴.(2012)心理健康教育新论[J].河北人民出版社.

[2]赵红,李桂萍.(2004)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的发展趋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03

[3]郭少华,叶媛秀,张梅龙.(2007)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13

[4]朱海霞,全.(2007)浅谈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1

[5]张东红.(2006)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十年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9

thementalHealtheducation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inCountry

LiXiaoFei

(Collegeofeducation,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91,China)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美盲误导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

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尽管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其一,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可以是“口头上重要,工作中次要,执行中不要。”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其二,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它是一个眼、脑、手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范画、挂图、图书资料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见到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具体的实物,学生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才能深刻体会。但一些中小学校领导不愿投入资金改善教学设施,购置教具和资料。

其三,应试教育的误导。尽管国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美术的学习,不作为升学手段。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外成绩,美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难免的。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虽然我国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加之近几年来各院校的扩招,美术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却存在“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的现象。现将原因分析

“来不了”。上述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外部环境让美术教师和美术师范毕业生“心寒”,加上我国农村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影响,一些高师的美术毕业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不愿到生活与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工作,甚至放弃分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养不起”。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受限制。一般情况下,一所农村小学养不起也用不足一个专职美术教师。这就使一些学校为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排够课时或照顾老弱病残,而让这些根本不懂美术的老师教美术,或让美术课只停留在课表上,教学得不到保证。即使有一名专职教师也成了基础课教师,或成了跑腿的、打杂的,使之不能专一地去研究自己所教学科。

“不稳定”。农村学校无能力更多地“创收”,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一个低水平线上,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美术教师除完成美术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学校办板报、墙报,为各班级布置教室,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写标语、布置会场、美化环境等等。白天上课,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加点,而这些工作并不起眼,不计报酬和功劳。美术课非统考科目,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不便计算成绩,工作辛苦又得不到承认,加之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具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在农村、山区工作的美术教师不安心。在教学上,不研究大纲和教材教法,对课堂教学敷衍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任,或跳槽、或改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美术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要增强教学设备的投入,按“普六”的标准配齐设备。同时,要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以保证美术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把美术教师的地位真正提高。在美术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美术科的特点,建立相应

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美术教师对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办板报、校园环境的美化、为其他学科绘制挂图以及为节日和会议刷写标语等,都应为美术教师计算工作量。尊重他们的教学劳动和科研成果,鼓励、支持他们外出交流学习、进修、函授等,以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

另外,对美术教学和教师也要提出要求。各级的教育行政领导与教研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应把美术教学工作列入检查的项目,每学期要制定检查制度,包括教学、教案、教研、教改、美术活动的开展、经费和设备添置等。开展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估,要有计划地对美术教师特别是兼职美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重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就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学校艺术工作规程》,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美术教育的投入,加强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八).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八).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监护人教育缺失

作者简介:贺连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王乙竹,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

一、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留守儿童的现象大多出现在中国,也是中国最近几年愈发严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因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中国留守家庭中,父母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生活条件艰苦,因为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所以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自己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凸显。

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呈现上升趋势。在我们亲自调研的小学中有120余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有80余人,约占总数的66.6%。这只是中国农村普遍现象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加之农村传统耕作收入低,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但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忙且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父母迫不得已把孩子留在家中。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保守量越来越多。

这些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由农村家庭、学校、社会、经济体制与人口制度等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所以关注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变化和更广泛的情景性因素,对于深入、真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提供针对性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将会十分有用。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现在及将来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方法

(二)课题选定对象

三、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背景情况类型

据调查,该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1.单亲型。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称之为单亲教育型。由表1可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留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占50%,而且爸爸外出打工的比例远远高于妈妈外出的比例。爸爸长期外出打工,妈妈在家料理琐事,照顾孩子。所以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与妈妈为伴的,很少与爸爸在一起生活学习,对爸爸很是生疏。留守儿童集体缺乏父亲的关爱,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祖辈型。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家庭我们称作隔代教育型。同时,这样的孩子我们也称之为全留守儿童。由表可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占总数的44%。父母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让父母照顾,虽然父母也知道让他们带孩子的弊端,但也只能这样做。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中大面积存在,属于最普遍的一种类型。

3.寄托型。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把孩子寄拖在亲戚或朋友家的我们称之为寄养教育型。由表格可知,把孩子寄宿在亲戚朋友家中的家庭占调查总人数的6%。走访时我们得知,当孩子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或已经去世时,父母不得不把孩子寄托在亲戚家抚养。而且,在与父母电话沟通时我们也了解到把孩子寄托在亲戚朋友家抚养实属无奈之举,孩子一般都会被“另眼相待”。

(二)留守儿童情感存在的问题

1.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缺少亲情沟通。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留守儿童每年只有一次机会见到远方的父母,大多是春节阖家团圆之时。在外打工的父母一般骑摩托车长途跋涉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在春节时回家,而且他们往往在家呆不上几天就急忙返回工作地。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真正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就这几天。但是,由于节日假期的特殊客观原因,家长往往忙于互相走访,喝酒吃饭,并没有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上。对于一直渴望与父母交流的孩子来说很是失望。而且我们也发现当提到父母时,很多孩子眼睛里表现出木讷的眼神,脸上几乎没有任何表情。在他们心中,父母早已是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象。很多孩子甚至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他们有限的记忆中,父母就一直不在身边。所以,在潜意识中,他们就认为父母就是不在身边的。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对于父母的感情呈现两极化分布。很是想念父母的孩子与根本不想念父母的孩子占绝大多数。这个调查结果令我们很是吃惊。在深入调查后,我们发现了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儿童在父母刚离家后不久都是极其想念父母的,这种情况在很是想念父母的孩子中占据绝大多数。但当父母离家时间过长,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他们已经对这种感情失望,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怎么想念也是没有结果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在根本不想念父母的孩子中占据大多数。2.祖辈给予的不恰当关爱。由调查可知,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后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对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说,孩子是他们的掌上明珠,几乎所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深深的溺爱着孩子。而且由于他们大多数未受过教育,在关爱孩子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走访时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放学回家以后并不做家庭作业,而他们的爷爷奶奶也会顺从孩子,不会向父母一样严格管教孩子。有些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很是乖巧,但放学回家以后就成为家里的“小霸王”。而且,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龄偏高,行动不便,孩子们就悄然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些重体力活就等到他们放学去完成。这也是留守儿童无法完成家庭作业的另一个原因。

3.父母的亲戚朋友不尽责的关爱。由于家中老人已经过世或居住偏远,疾病缠身,无法负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父母迫不得已只能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沟通时我们也了解到,把孩子寄托在亲戚朋友家中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他们知道亲戚朋友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在走访中,孩子们说他们在亲戚朋友家中的待遇不太好。特别是亲戚朋友家中有同龄孩子时,很多资源最优先给他们自己的孩子,而寄养在他们家中的留守儿童得到的少之又少。被寄养的家庭也表示,他们基本不怎么管这些孩子,只要他们不惹祸就行。至于学习方面,他们几乎没有问过。

4.情感无处发泄,对心理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与之在一起生活的抚养人又不会恰当的沟通交流,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使孩子的很多想法只能埋藏在心底,无法表达出来。在我们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交流,害怕陌生人。他们的内心极其渴望有一个发泄的渠道,但如果方法不得当的话,就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很多孩子的思想已经扭曲,世界观已经不正常,更严重的孩子对身边所有人都抱有敌意,久而久之使他远离人群,恶性循环,今后难以适应社会。

(三)留守儿童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抚养人没有督促孩子学习的意识。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等都很少受过教育,他们大多是文盲。而且受农村传统思想影响,家长们认为孩子读书无用,他们更愿意让孩子早早学会耕田农作,娶妻生子。特别是对女孩子的歧视更为严重,认为她们读书没有未来,家长们会在女孩子刚刚成年或还没有成年时就托媒人把自家孩子嫁出去,很少有女孩子会一直读书下去。

2.抚养人缺少抚养孩子学习的能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起到的影响独一无二。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人文化素质低,甚至不识字。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没有能力给孩子进行解答,回答孩子在学习上的疑惑,不能给孩子适当的帮助。

3.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条件很是艰苦。他们的教室大多是老式的砖瓦房,很多都年久失修。南方阴雨天频繁,孩子们大多在漏雨的教室上课。窗户几乎都没玻璃,孩子冻得瑟瑟发抖。而且学校的位置一般都建在平处,而南方很多家庭住房选址在山脚下,所以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在我们调查的山村小学中,很多孩子天还没有亮就起来爬山路上学。山区的山路泥泞非常难走,而且大都临崖而建,路面湿滑,十分的危险。很多孩子要走一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同时,学校的教学科目设置稀少,只有语文数学自然体育。缺少图书也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难题。很多书本孩子们都用了好几年,书本都翻烂了。而且,一个教室才配一本新华字典,同学们都排队轮流查阅。文具用品的短缺使孩子们学习更加的艰难,孩子们舍不得用铅笔,就用小石头在石板上练字,只有在做作业或考试时才小心翼翼的使用铅笔,然后像宝贝一样把它保存起来。学校几乎没有课外读物,孩子们只能听老师讲解。

4.老师资源奇缺。山区留守儿童学校条件艰苦,一般人难以接受,再加上生活单调,资源短缺,使得人们都不愿来这工作。在我们调查的小学一共有两位老师,一个是年近半百的老师,另一位是从当地考出上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义务支教的毕业大学生。两位老师负责120名同学6个班。据老师们讲,他们在学校很是繁忙,每位老师负责三个班,再给一个班上课时另外两个班就自习。老师几乎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同时,每位老师教授所有科目。所以,对于山区留守儿童来说,老师就是他们知识的源泉,老师们也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加入他们,共同服务于留守的山区孩子们。

5.孩子伙食质量差。孩子们大清早就从家里出发,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吃早饭。而到了中午时,他们拿着从家里带的饭进食。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只能自己从家中带。但这些饭菜质量很差,馒头、咸菜、馍是他们最习以为常的饭菜。有的学生甚至早上中午不吃饭,等到晚上回家才吃。孩子们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饭菜质量差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成长。

6.高级教育难。孩子们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学习条件不好。由于客观条件所致,同学们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很多同学在小升初时成绩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对于已经考入的同学,由于小学时知识基础薄弱,并不能很好的跟上初中甚至高中的学习进度,他们要比城镇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一些城镇学校也不愿意接受山区的孩子,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不能给学校争取更多荣誉,而且学校还要照顾他们,减免学费生活费等。所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迈向更高一级的求学路是艰难坎坷的。

四、解决对策

(一)政府的责任

1.政府要全面调查弄清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做到对每个县每个乡每个村的留守儿童情况都了如指掌,为日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做好准备。

2.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比如“西部支教”类型的活动。吸引更多的老师学生去偏远地区给留守儿童传授知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偏远山区支教,给平凡的岗位带来新鲜的活力。

3.政府应适当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怀。在财政上多给这些学校一些经费;在政策上帮助这些山村学校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努力改善学生老师的生活条件。优化硬件设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支教队伍。4.政府应联系社会上有爱心的企业集团来帮扶农村学校的建设发展。给予这些企业政策上的优惠,刺激企业主动愿意做好事,积极帮助留守儿童改善他们的学习条件。建立长远帮扶机制,让大学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到公司去实习,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

5.政府教育部门要给予从农村山区小学及中学的学生政策上的扶持;给城镇中学设定名额规定,给孩子创造公平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二)社会的责任

1.关爱留守儿童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每位公民所要做的。如果我们身边有留守儿童,请关爱爱护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行动上一点一滴的帮助留守儿童摆脱学习生活上的烦恼;友好和平的与他们相处,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

2.企业也应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企业应在政府的引导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助山村学校校舍的建设,帮助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长期不间断回访帮扶对象,了解他们所需,并给予适当帮助。

3.主流媒体、报社期刊也应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利用行业上的优势,定期持续的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现状,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大众传达事实,引导社会舆论焦点,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让更多的人、企业、社会团体了解真实的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生存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引导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风气。

五、结论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9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3)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4)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队伍严重匮乏。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我县十三所中学,一百多所小学中,除了一中、二中、三中、和为数不多的几所乡镇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师配备较全,其它学校严重缺编。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师资缺乏的学校,都是拿其它学科教师代替上体育课,业务教学水平不能保障,就不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序进行。

(3)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4)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体育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再提高,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犹如闭门造车、瞎子摸象。

(5)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严重的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3、场地器材、基础设施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在我所了解的近两百所学校里,体育设施暴露的问题很严重,只有三所学校有田径场,每年各学校的资金大多用于基建,对体育经费的预算和器材的购买没有纳入计划。场地器材的不足很难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4、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

二、改革中的反思

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等。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育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12年的时间(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足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篇10

关键词:体育教育现状分析改革

一、现阶段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应试教育影响和阻碍了农村体育教学

农村学生由于受制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小就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摆脱农村、农民身份的唯一选择。在农村孩子心中,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他们摆脱现状的唯一出路。具不完全统计,现在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初考升学标准,有很多学生被挡在了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门槛之外。为了能够接受高中教育,学生、家长只有不断地压缩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同时,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学校不得不把体育教学放在次要地位。久而久之,体育教育便被边缘化了。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难得到正确的对待。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也就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只是一句空话。

(二)农村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固定

现阶段国家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学生在每学年会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检测,这一检测结果会输入到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检测系统中,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相挂钩,这是一件好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关注。但这种制度也存在着缺陷,因为这些需要达标的项目是固定的,同时其测验与检测均由学校单方面来完成。这就造成了有的学校为了达标只让学生学习需要达标的项目,对不需要检测和达标的项目便不让学生进行学习,也不纳入平时的教学中,甚至有的学校在达标检测的时候弄虚作假,虚报、谎报检测数据。这样的后果是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长期下去,学生的体育素质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障,不但不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三)学校体育器械不足、场地建设不健全

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有器械没有场地,有场地没有器械,或者什么都没有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有全局意识和为学生长远考虑的意识,从思想上提高对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紧迫性的认识。同时,相关部门要从舆论导向、体育课程、师资队伍、督导评估等方面制定更加合理、可具操作的制度,为体育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要自上而下提高对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把体育教学理念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目的和要求结合起来,把体育放在与其它考试科目同样的地位,让学生、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对它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大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我们要把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作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探索,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较强的专业素养。此外,学校也要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去承担体育教学,把具有体育专业的教师调到体育教学的岗位上来,让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切实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