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6:02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1

多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而素质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两年高考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政治科高考试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教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等等,这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现代科学对智力的理解并非就是死记硬背仓库式的储存书本知识,而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全身心把握世界的能力,它不仅是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存储,更主要的是具有超前性和能动性,对实践目的、手段、方法等的预测性、对实践的操作性。因此,我们要摆脱狭隘的学习观,开拓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知识观。

二、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人们日常所理解的创新是指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出的东西的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面应试能力,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则明显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学习手段当成学习目的,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心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

2.进行扩散性提问,突破思维定式。

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科学思维方式比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爱迪生发明蓄电池曾失败了一万次,但他不说自己失败,而说自己发现了一万种不行的方法,发现一种方法不行,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逆向思维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高斯提出的“级数相加”理论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教师提出的问题,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得到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而应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地独创性地去思考、去探索。

3.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努力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发端于疑问和好奇心。要培养起创新质疑观,就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敢于进行合理想象;更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不强求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真正需要的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应多用讨论式、学导式启发学生思维,师生双方多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吸收对方创新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因为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大敌。

4.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书痴”型的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可能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从而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5.精心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2

钢琴是一门集人体运动力学、生理解剖与运动原理及其整体协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原理于一体,且囊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美学等人文科学内容。因此,钢琴教学在开发人的智力,锻炼人体协调能力,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是对培养人的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及塑造人的真善美的优秀品质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情商、智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手与脑的共同配合,有利于对大脑智力的开发,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立体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商;其次,钢琴演奏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的,学生在钢琴音乐的学习中通过对演奏作品的形式、思想内涵的理解和钢琴音乐旋律的变化感知其中丰富而细腻感情,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情商;另外,钢琴演奏是一项集手指、手腕、手臂、肘关节、肩部,直至腰骶部的协调配合工作,需要演奏者具有高度的手脑协调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钢琴的演奏不是简单的看谱演奏,而是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钢琴演奏技术,也要对作曲思想家的创作意图、曲谱的旋律认知理解,这样演奏出的作品才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将演奏者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然而,每个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创造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正是艺术表现本身的统一性和多变性的体现。如此,也为钢琴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提供了空间。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高校钢琴教育在其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高校钢琴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钢琴教育仍旧沿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教学方法忽略了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的“人本教育”,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钢琴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高校多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差异,盲目地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其次,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弹奏能力和演奏技巧,演奏忽视了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欣赏和对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艺术内涵的理解和体会。殊不知,钢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钢琴表演艺术,而非单纯的技巧和技能训练。

(三)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实践性

目前高校钢琴教学的选修课程大多为钢琴音乐欣赏,且多数为西洋音乐。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较为狭窄,学生难以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此外,高校钢琴教学着重强调提高学生演奏技巧和演奏水平,而忽略音乐的基础知识,严重偏离了钢琴素质教育的目标。钢琴素质教育不仅仅要培养音乐专才,更旨在通过钢琴教育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四)高校钢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新时期的高校钢琴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钢琴弹奏水平,也要从各方面做好教师的模范表率作用。但是,当前高校钢琴教师的水平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或擅长音乐理论知识,或优势于钢琴演奏水平,极少能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钢琴教学中的片面性,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音乐人才。

三、高校钢琴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品赏析与演奏技巧并重在钢琴音乐作品欣赏中,教师要注重传授音乐风格特征、时代特征和创新形式。基于文化视角下,使高校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背景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感受钢琴作曲家创作时真挚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影响。在钢琴音乐弹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将内容新颖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赏析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钢琴弹奏技巧,在弹奏过程中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中蕴藏的情感,引发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新型的教学理念替代传统的教学观念。作为国家有关各级教育教学的主管部门,尤其是本校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应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作为高校钢琴教师,要对素质教育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钢琴演奏作为一门集益智、运动、美学于一体的综合类表演艺术,其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所以也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奏钢琴的同时,通过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恰如其分的引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另外,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教学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推进钢琴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师资水平

为适应钢琴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钢琴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钢琴教师应通过不断地进修和学习,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和演奏技巧,同时不断地加强自身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然后,丰富教学内容。为了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曲目应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教师应通过多种教材,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形式多样的曲目,使学生在学习钢琴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文知识,使学生不断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以及良好的形象,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最后,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学到知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自演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还能锻炼学生的胆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学校也应多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胆怯和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通过这种实践平台能有效减轻日后登台表演的胆怯和紧张情绪。

(四)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和情感交流

传统的钢琴模式,多采用教师讲授、教师演奏示范的授课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演奏技巧,也要重视音乐作品欣赏,同时也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从而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3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theComprehensiveimplementationeducationpolicy

weiZheng

(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Zhejiang321001;

Zhejiangtrade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Hangzhou,Zhejiang310012)

abstractthe"nationalLong-termplanningprogramsofeducationReformandDevelopment"hasestablishedimportantstatusofqualityeducationintheeducationalreformenterpriseofChina,butfacedwiththebadtendencythatappearsindevelopingqualityeducation,wemustfullyimplementthepartyandnationaleducationpolicy,inodertopracticalandeffectivetosolveissues.

Keywordsquality;educationalplan;educationreform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然而这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变革也出现了如下一些值得重视的不良倾向与问题:

(1)家庭偏理想化。一些家长以自己的爱好与价值取向为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课余活动,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助于学生某些单项素质的提高,但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代价。还有一些家长深怕落在人后,于是照猫画虎,盲目跟风,反而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2)学校偏形式化。一些学校没有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课时,只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加上一些单项培养素质的课程,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有些学校只是单单减少了以往繁重的课后作业,教学计划、课时都不变,并无实质性的教学改革。还有些学校搞一些贴着“素质教育”标签的活动,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制造舆论和气氛。尽管形式多样,但实际上还是坚持抱着“升学率”的大腿,实施“应试教育”。

(3)教育偏教条化。教育理论上大多只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内涵,对素质教育的目标、结构、方法、评价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不能适应指导教改实践的需要。有的实践对由于缺少理论指导,比较盲目,不够理性,对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失之于偏颇。

(4)社会偏庸俗化。某些社会组织把一些与学生素质教育毫不相干或关系不大的活动硬扯进素质教育的范围,打上素质教育的招牌。更过分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名,推销产品,招揽顾客,高价提供家教服务,乱办兴趣班等与提高素质无关的活动。

要纠正上述存在问题,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既用素质教育这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去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深化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更要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有效地解决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十七大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的发展时,就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推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顾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表述略有不同,其实质和宗旨没有太大变化,但其反映出的人才素质观却是不同的。以1957年的教育方针为例:“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反映了前以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地找到了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清楚地指出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时期,重点强调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阶级观点、爱国主义、劳动(下转第15页)(上接第6页)观点等。而接下来的十年是教育事业停滞甚至倒退的十年,政治上过度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只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却完全否定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束这一段历史以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逐步走向正轨,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拨云见日的崭新时代。这一时期开始,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地提出了培养人的个性的问题,鼓励培养敢于思考、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就是邓小平同志,他在刚主持工作时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知识和人才。接着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开始真正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产生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人们对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更加丰富地认识和对培养目标内在联系与作用更加深刻地理解的结果。

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是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当然首先在于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培养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能保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坚持人的素质发展全面性与结构性的统一。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尽可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首先应当使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得到发展,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2)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平等性。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单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优秀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所以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专家,而且更要重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对未来的,这是对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素质教育不是以目前升学或就业做为直接目标,它的立足点是面向新时代的需要,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系列主张和基本要求,实质上是回归党的教育方针,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要求。当前,我国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逐步推进教育各条战线上的工作。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2-13.全国各报.

[2]佘曙初.浅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

[3]刘明坤.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4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障碍对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文试就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及对策作一粗浅探究。

一、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障碍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时至今日,片面追求升学率仍屡禁不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进展何其艰难,何其缓慢!原因何在?所面临的障碍何在?

1.“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而绝大多数学校仍以培养单一型人才——升学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试教育”依旧严重地束缚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手脚,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格格不入,不少领导、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容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出路,导致不少中小学以偏代全,以课外活动和所谓的“办学特色”代素质教育。不少人一提起素质教育,不知所云,竭力反对,认为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2.现行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和用

人制度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现行的考试和招生制度,忽视素质而只注重分数。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是否合格的一种手段。而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过分强化了它的选拔和淘汰功能,因此在招生考试制度的这个指挥棒下,广大中小学领导、教师虽深谙“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但出于对现实的无奈,不得不以补课为名,授新课,赶进度,以挤出一定的复习时间去应试。学生及其家长为了争取升学机会,提高择业、就业的能力,不能没有各种各样的考试策略。有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却常常遭到家长的非议和责难,另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奖励大都看升学。这些来自家庭、社会的强大攻势和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升学。

现行的用人制度有严格的框框:户口、干籍、文凭。你再有真才实学,若没有达到三方面的要求,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因此,学生们不得不围着考试这指挥棒转,至于素质修养,却无从谈起。现行的考试、招生、用人制度,一方面造就一大批高分低能族;另一方面,一些升学无望的“差生”,仍要痛苦地挣扎在分数的漩涡中,不断失败的体验,造成了他们压抑心理和情绪障碍。

3.教师队伍的现状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制约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素质是重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直接影响。教师队伍从目前量上看,普遍存在“缺员超编”现象;从质上看,部分教师缺乏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必备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使很多的优秀中学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使师范院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又由于教师的社会待遇较低,使在职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另外,现在在职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在的整体素质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就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4.不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不科学。评价教学效果,依然是知识质量检查;评定职称,依然是看中高考成绩;评先评模,当然离不开升学率;而奖惩标准,理所当然是升学人数。各级领导和社会,都不得不把升学率和考分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指标,学校和教师为了“政绩”、“职称”、“奖金”,大搞题海战术,强化应试训练。这样,素质教育的实施谈何容易。

5.教育投入不足阻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需要经济投入。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素质师资的培养、素质教育过程的启动和运行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素质教育是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顺应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需要排除阻力,克服困难,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及对策推进。

1.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中小学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除“片面追求升学率”,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得要自上而下进行教育思想转变,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自觉地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来。

2.改革考试制度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取消或放弃考试,学生素质不高并非由考试造成,进行必要的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矛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把考试目标的由选择淘汰转为及时诊断与纠正。改革考试,要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素质为导向,要有适当的内容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要将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卷面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考试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而不是素质教育为考试服务。

3.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素质教育成败如何,关键在教师。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通力协作。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改革师范教育。调整师范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培养高素质的新教师。

(2)开展中小学继续教育,提高在职教师的整体素质。

(3)抓好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授课质量。

(4)加快多种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5)大力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4.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及成效进行价值性评判的过程。教育评价标准反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愿望,是评价的依据,因而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和标准作用。笔者认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办学方向、目标评价、领导及管理评价、德育工作评价、教学工作评价、音体美劳教育及办学效益等方面。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素质教育;高校教育

自我国新课改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各高校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不断的关注。新形势下,为了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有组织的条件下开展,将素质教育与社团工作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选择。当前大学生的社团工作不断加强,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明显。

1大学生社团工作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1社团工作促进素质教育观念更新

随着大学生社团工作不断的广泛开展,更多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交流思想,增近关系,使得校园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不断的教育提升,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不断密切,使得学生互动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与个人素质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认知态度、交际原则等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大学生为了更好的融入社团活动,对自身的思想革新也不断的加快,从而促进了自身素质认知观念的提升。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言,在这种社团工作的环境下,素质教育观念能够得到不断提升,最终满足新时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2社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最终目的在于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客观认识、价值观等得到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美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由于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通过与其它社团成员的深入、广泛的接触,而受到了更多健康、进取的精神影响。因此在自身的品格塑造方面,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大学生的素质塑造更多的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大学生的社团工作正是这样一个能够为学生素质塑造提供良好契机的工具,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社团活动氛围中,学生们的素质塑造更加顺利、有效。

1.3社团工作支持素质教育工作落实

素质教育工作与社团工作结合起来,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对于高校素质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在学生之间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达到对学生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教育的目的。而传统的教育形式,以文化宣传、理论教育等形式,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反而会使学生们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必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以社团工作为支持,通过多元化的社团活动来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能够将枯燥的素质教育生动化,使得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被有效调动起来,最终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1.4社团工作改善素质教育工作环境社团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充盈、刺激功能,正是由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能够全面的涉及到文化、精神、心理、体育、交际等诸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思想与品格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素质教育工作与社团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促进社团工作向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更将社团工作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素质教育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建立起新的教育模式,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2大学生社团工作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的社团工作在正确的引领下,才能向着健康、进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有一个始终能够贯穿社团工作的思想主线,以素质教育的工作方向为引导,将社团工作向着素质优化的方向引领,就必然能够实现社团工作与素质教育的双赢。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现状,大学生社团工作应当以独立、自主为基本原则,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科技研究、文化娱乐、专业实践等活动,满足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正确的支持,促进社团工作的不断优化与丰富。

2.2结合学生兴趣进行科学管理

社团工作要想将其素质教育功能更加有效的发挥,需要保持与学生兴趣的结合,并且从学生兴趣出发,才能真正将其素质教育功能的效果最大化。通过与学生兴趣的结合,在社团工作方面,为学生获取相关知识、锻炼相关才能、张扬自身才能、提升综合素质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学生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兴趣得到了激发,就能够更加高效的接受素质教育。在进行社团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大学生社团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不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生们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念,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最终达到素质的提升目的。

2.3发挥素质教育导向功能

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对学生的社团工作起到重要的影响,就在于其导向功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为了使社团工作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将素质工作作为重要的价值导向,来对社团活动加以引导,根据学生社团活动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完整的素质教育导向体系,才能使得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发展与提升。一方面,可通过在社团中建立起校园自身的素质教育组织机构,用以传达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标准及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在社团活动开展时,将素质教育工作以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落实,使得素质教育与社团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发挥更加强大的素质教育作用。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团工作丰富多彩,促进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新时期为了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效果得到不断提升,以社团工作的优化提升为途径,有效结合素质教育工作要求,并引领社团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选择。

作者:李阳单位:大连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晓晨,张颖,李莎.试析高校社团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理论观察,2016,(2):144-145.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6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p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7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育

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常规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出发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入手,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从扩充教育本身创造,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在全省中学实行规范化学校建设,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当前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影响下,从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出发,不断地探索新形势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学校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的效率,增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活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它的运行机制,其系统内部应不断地进行协调,使之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其转化的直接成果表现为: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只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基础管理,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效益,还应使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使命。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典型,以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创造出较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新模式。

二、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设想和基本原则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补充、完善素质教育内涵、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要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学校的办学和改革的机制,这就要以常规管理的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从管理方式、方法、内容、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说从以下五方面实行突破: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弊端,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培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基础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作用。二要从素质教育常规管理和各种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三要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方式和运行机制。四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行为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五要重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常规管理规范化实验研究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整体性原则

把学校视为整体,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合理组合,争取最佳效果。做到把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层次和个人;机构设置要合理,做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运作;做到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全面安排,领导统筹全局,做好协调工作。

(三)全面性原则

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来研究常规管理工作。

(四)基础性原则

即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具体基本能力,培养基本修养出发,来构建常规管理的评估体系和标准。

(五)社会性原则

学校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管理要贯彻社会性原则。学校通过沟通与协调同社会的关系,把社会上各种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因素都调动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互相联系的网络,形成正合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社会的信誉。

(六)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诸方面素质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一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为基准,建立和完善各层次的管理职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评价(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情况等),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包括体质发展情况和心理状况等),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认识、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劳动素质评价(包括劳动观念、态度、习惯和劳动技能等)。

二是为进行素质教育而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办法方面的管理。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8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一、素质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使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决策。1999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并且强调:“国运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且明确地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正在积极地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和模式。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素质教育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教育的新理念。

二、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1、信息素养是人的必备素质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丧失其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正在显现蓬勃生机。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有效把握,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2、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造了包括六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该项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受到普遍欢迎。

信息素养已经从其传统的信息检索、存储的基本含义上升华,其涉及各种基本的技能和理念,下图就可以简要地说明信息素养涉及的基本技能与理念。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必然需要探索其发展轨迹开创面向素质教育的模式。本人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当前的各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考虑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平衡性,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当前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差距。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

2、面向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升人的各种潜能。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课程,将是一门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3、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面向学生发展之外,还应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性发展等方面。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构想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都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1、课程目标的架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具备同样的课程目标取向,其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根据我对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理解,特提出我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架构的设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分领域和分层次的动态的目标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除了体现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在高中阶段,应该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做试探性准备工作。

2、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将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有关学者提出了新型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革新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3、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一般说来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不同的学习单元,评价的重点也应不同。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为评价目的。

4、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构筑良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本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基本构成上来说包括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他们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资源支持。

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物质基础,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物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强调基于资源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教师作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导性因素,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人力资源最主要部分,教师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和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有效构筑,将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环境中实施。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高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上海教育》2001年第4期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4]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人民教育,2001,(1).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9

1从“数字鸿沟”问题看信息素质教育

关于数字鸿沟,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概括为:“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而另外有一部分人却没有这个机会和条件,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数字鸿沟’”。处于这一鸿沟低端的人群就意味着很少有机遇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这一定义主要从经济、技术、教育角度指出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数字鸿沟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的社会问题[1]。

从国际信息化发展水平看,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30,比2006年增长15.85%,居比较研究的33个国家(地区)中的第24位,属于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类型国家[2]。

从中国信息发展指数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划分为5类地区,其中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第一类地区是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87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在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比较中位于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行列;而以西藏自治区为代表的第五类地区是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50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和第一类地区的58%,可见我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3]。133229.Com

中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优于公共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的趋势。目前,江浙、北京等地区已形成信息素质教育联合体,而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水平则处于封闭的各自为政阶段,教育层次、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高校文检课的形式,面向大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传授新知并提高其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就导致接受教育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技机构,其他领域人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都比较薄弱。

由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环境、普及技术和教育水平的差异,造成国民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包括信息接收、生产、传递与利用等方面的差距),影响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对网络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等不平等,造成“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结论是:信息素养是造成“信息鸿沟”的关键。究其原因:①理念上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社会信息意识淡薄;②管理上信息素质教育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③行动上缺乏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统一规划,处于各系统、行业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④环境上缺乏设备、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必要条件;⑤人才上缺乏师资力量的有效管理和培训等。

数字鸿沟分为3类:一个是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解决这三种鸿沟的办法有所不同。要解决国家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应该培育出几个这样的地区来,由这些地区和国际接轨;解决地区间数字鸿沟问题,要靠政府采取转移致富或财政方面的政策支持;解决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要靠科普和教育。本文仅把局部地区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严峻的社会问题加以研究。

2推进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发展战略》将提高全民信息素质作为国家信息化推进战略目标之一,提出: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4]。为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之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缩小数字鸿沟等战略行动计划,北京市制定的《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针对8类重点人群落实全民信息化培训,提升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5]。

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突破现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局限性,提出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想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的整体方案,以普及教育的形式,解决一个区域人群间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技能的共享和平等交流问题,达到培养全民信息意识,提高各类人群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逐步缩小“信息鸿沟”差距的目的。其作用在于:①通过全民信息素质教育改变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象。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平等、协调的社会环境。②提高全民的信息素质有助于完善民众自身、终身学习的基础框架。提高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达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目的。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完善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质教育层次;普及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城镇居民的信息素质;加强政府、企业管理层的应用能力有助于扩展思维,提高决策能力;深化科研人员信息分析能力。③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中、西部崛起”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④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活动半径小、响应速度快、效果周期短等显著特点,能对区域性信息化的普及、推广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服务共享。

3构建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对策

3.1建立“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实现面向社会的观念转型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用户已不再局限于教学和科研机构,而是遍布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因此,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应从单一人群转为面向全社会的各类人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中西部地区应采用区域带动、行业带动战略,树立区域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创建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由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省图书馆和省高校图书馆联合组建区域性的“三位一体”信息素质教育培训中心,以横向联合和纵向辐射的组织形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将信息用户教育推进到区域内的各类人群和各个行业。

构建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以整体提高一个地区全民信息素质为目标,重点提高全民信息化认识水平、基本知识、实用技能和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力争3-5年大幅度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信息化专业人员、在校学生、科技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能力,使大多数城乡居民掌握基本信息技能,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为创新体系建设、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转贴于

3.2推动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能力

普及地域内全社会的信息理念。信息理念的普及率是社会信息化的前提,是产生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基础。通过对社会信息用户的信息教育,增强社会全员的信息意识,激发调动用户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转化,产生主动信息行为。

提高地域内全社会的利用能力。培养信息用户对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获取的能力及技能,有利于提高社会用户的信息综合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快实现信息化社会的进程。

促进地域内全社会的信息交流。通过学习交流、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学术交流优化用户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3以联合协作模式构建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框架

设计出包括组织体系、人群结构、信息素质水平、教育内容多元素一体化的“矩阵式”体系结构。反映出信息素质教育组织体系间的横向联合和纵向贯通的协调与分工的关系;显示出信息素质教育面向社会各类人群的辐射面积、应达到的素质水平和教育内容。以下体系结构主要以河南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架构为例。

3.3.1矩阵式体系结构的概念将m×n个数排成m行(横排)和n列(竖排)的矩形表,并用圆括号把它的两侧括起来,这个表叫做矩阵.当m=n时,构成一个方阵,每一个数都叫矩阵的元素。矩阵结构是从多维问题的事件中,找出成对的因素,排列成矩阵图,然后根据矩阵图来分析问题,确定关键点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多因素综合思考,探索问题的好方法[6]。将“矩阵”概念引入到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形式中,就是在m行(横排)上实现高校系统、情报系统、公共社会系统信息素质的横向联合;在n列(竖排)上面向各类人群实现有系统、有分工的纵向贯通,并在每个矩阵的交叉点上实现教育内容、技能和应用水平的全方位立体辐射。

3.3.2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元素

组织体系元素:河南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行政虚拟管理机构)、高校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河南省高校图工委)、情报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河南省情报学会)、公共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河南省图书馆学会);

人群素质元素:领导干部、公务员、党政机关人员、不同层次在校学生(中学生、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科技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信息素质水平元素:基础信息素质(中学、高校低年级和城镇、农村普及人群)、通用信息素质(高校高年级、机关、技术、企业管理等人群)、专业信息素质(研究生、科研、高级管理等人群)、研究信息素质(科研、信息技术等人群);

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元素:信息(网络)知识教育、信息资源分布教育、检索技能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教育、信息传递能力教育、知识创新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

3.3.3河南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矩阵结构

用矩阵表示:

a=

其中,

a1=〔a11a12a13a14〕

a2=〔a21a22a23a24〕

a3=〔a31a32a33a34〕

a4=〔a41a42a43a44〕

符号说明:

a表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a1表示组织体系:a11=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a12=高校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a13=情报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a14=公共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

a2表示施教人群:a21=行政人员;a22=科技人员;a23=在校生;a24=居民;

a3表示信息素质水平:a31=基础信息素质;a32=通用信息素质;a33=专业信息素质;a34=研究信息素质;

a4表示信息素质内容:a41=信息知识教育;a42=信息技能教育;a43=信息意识教育;a44=信息道德教育;

即:

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注:行政人员包括:领导干部、公务员、党政机关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包括: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校生包括:中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居民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将“矩阵式”组织结构和现代组织的无边界管理等理念引进到解决组织横向联合不协调问题的领域,用于构建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突破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研究院(所)、公共图书馆的组织壁垒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政”的部门隔阂,把协同作战作为一种社会职责,有利于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推广、深化和落实,激发出各个人群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平等共享和高效利用。

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横向是一种联合、共享、互动、协调的关系,各系统教育中心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与其他部门的配合而独立行事;纵向是系统内的贯通与分工的常规职能层关系,对各自固有的用户群体和不同分工群体,承担具体落实全民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的任务,彰显出各团队功能模块间的沟通协作,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机动性[7],有助于信息交流和推动河南地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化。随着组织的整体优势对部门间协同作用的增强,这种矩阵式组织结构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3.4河南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多层结构框架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环境、资源、人力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各种用户群体展开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培训教育。结构图如下:

该结构分为4个层面:区域用户教育管理中心、系统用户教育培训中心、各系统所属培训用户、培训内容:①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可以以教育厅的河南省高校图工委、科技厅的河南省情报学会、文化厅的河南省图书馆学会为依托,成立虚拟的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作为核心管理层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打破系统行业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统一协调用户教育并加强对用户教育的评估。②成立高校、科研、公共三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在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服务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和分工协作,针对各类人群的需求特点制定信息素质教育计划和评价标准。③面向各系统的下属用户和分工负责的教育群体,形成广泛辐射各类人群,纵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格局。④面向各类人群,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推进不同层次、水平、内容的素质教育计划[8]。

3.3.5河南各类人群信息素质教育水平结构图

在以上8类人群和所达到的4个信息素质教育的层次是连续提升和相互衔接的[9],应随着不同阶段、层次、内容的深入而递增。

4高校在构建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定位

4.1发挥本地区高校优势,推进信息素质教育深化

据调查,全国已开展各种形式用户教育的高校达85%以上。以河南省为例,现有83所院校中(其中28所本科院校、55所大专院校),本科院校专题讲座和信息检索课的开课率达83%,一般18学时,而且教学内容在其主页上都有所体现。从用户教育的形式上看,课堂教育的传统方式和网络教育的新方式都有很大发展和变革;从用户教育的内容上看,正在从纸本检索工具向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转变;从电子资源种类和培训条件上看,高校在资源、设备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例如:郑州大学图书馆作为河南省高校的龙头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halis)”的管理中心,共有47个数据库可提供网络服务,全省高校可共享7000余种外文、8000余种中文期刊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转贴于

郑州大学分别对理、工、医、文科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检索过国内外专利的占77.8%;不了解科技查新的占82%;没有使用过文献传递的占73%;没用过个性化推送服务的占93.3%;不了解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占62%。研究生对信息需求的意见主要集中在:①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信息检索的技巧、步骤,途径等相关课程;②研究生教育应比本科生更加深入;③当数据库中没有原文时,如何获取原文;④须深刻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缺乏必要的指引,使同学们在现有资料的利用上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由此可见,高校虽在本科生阶段进行普及性的“信息利用”课程教育,但不能满足研究生阶段的信息需求,研究生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的教育应比本科生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也体现出信息素质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对企业、科研、机关及社会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①拥有万方、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中任一个数据库的企业占81.8%;②缺乏必备知识和资源的占72.7%;③需要高校提供信息服务的占50%;④以各种形式了解或参加过检索培训的占54%;⑤需要进行网络资源、企业竞争情报、专利等资源利用培训的占99%。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推进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中,高校的突出作用体现在:

由学校信息素质教育转向全民教育。高校与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之间在普及内容、深入层次和信息需求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国家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时代,高校应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发挥网络、资源、教学、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责无旁贷地成为本地区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和主力军,面向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开展普及、补充、更新、拓宽、提高和传播信息知识的全民素质教育[10],以此推动整个地区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协议:充分利用科研、人才培养、信息资源等优势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面向开发区各部门领导、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提供图书馆借阅、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搭建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平台。高校的科研、资源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是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信息素质教育也应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领域,实现学校信息素质教育向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转型。

成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培训基地。信息素质教育应体现出优质、高效的教育内涵,这样才能使接受教育的群体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而提供优质、高效教育则是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教学艺术、应用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推进质量,因此,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及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适应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制定出适应各类人群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方案。

要加强两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一支是专业师资力量,包括:高校任课教师、公共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专业咨询人员(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能够承担通用级——研究级水平的信息素质教育;一支是普及教育师资力量,包括:中小学、政府、企业等机构具有一定信息技能的人员,经过正规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成为面向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宣传员、培训员,能够承担基础级——通用级水平的信息素质教育。用这种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对教师要高起点选拔,高规格培养,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研究环境并组建能满足现代信息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实习室。建立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艺术、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考核[11]。

4.2企业可作为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信息能力正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信息资源缺乏,企管人员和企业员工信息素质不高正是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因素。目前,郑州大学迈出了面向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信息服务的步伐。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99%的企业有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对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的强烈需求。只有具备信息资源和信息能力的企业为本企业实现信息的高速流动和高效开发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被快速转化为宝贵的财富,为经营决策所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素质教育的方向篇10

[摘要]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摆脱旧的教学思想束缚,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一本、三化、五性”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造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于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概括出四个基本特征即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一本、三化、五性”的素质教育模式,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一本、三化、五性”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1.“一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教学改革之根本。

着眼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调整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综合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

2.“三化”:教学模式科学化、教学管理规范化、课外活动多样化。

教育模式科学化:教学过程中,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教学管理规范化: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方法,要用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课外活动多样化: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既能面向全体同学,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五性”:方向性、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全体性。

“五性”:评价“一本、三化”的理论依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遵循的原则。第一,把握方向性,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突出主体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坚持全面性,不仅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第四,注重基础性,必须做到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第五,体现全体性,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二)实施“一本、三化、五性”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教育规律,着眼于使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要由身体发展教育转向身心素质教育,由重技能传授向培养体育能力转变,由共性教育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加强健身、健心等理论的传授,突出体育的愉悦身心功能,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和激励。

2.转变教育目标、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转变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个性,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改变,选择以健身体育、终身体育为中心的教材,更新教材内容。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为中心”转移,将“技能论”、“体质论”、“娱乐论”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3.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全面意识、重视个性发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表及教学内容、环节,力求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在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与健身方法的过程中把握时机,抓住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育体与育心共同发展;重视教学中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美的素材,让学生体验体育美,在体育美的熏陶下,产生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美学素质。转贴于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习中的独立人格。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去吸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发展与提高。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与评价,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合作学习,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结语。

近年来,围绕“一本、三化、五性”进行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向、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必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弘扬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才能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淑云.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8,(9):45~47.

[2]钱春旭.论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1999,(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