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6:20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1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1引言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我国教育部于2015年调整了会计专业的目录,会计专业将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同时开设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同年10月份,教育部在财指委的要求下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二次调研,重生设定了专业标准。现今,我国高职院校中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等与会计信息管理相关的专业,其教学规划、目标以及教学方案都与会计专业差异不大。我国会计信息化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否一样?会计信息化只是让会计人员掌握浅显的计算机知识吗?会计核算是否还是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标准?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以期能够发现会计信息管理的基础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管理人才提供依据。

2有关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调研

第一,我国指出会计信息化该如何发展:摆脱手工账,实现网络化工作,向着决策电算化,管理电算化发展,和企业系统统一合作,推行电子发票、财税一体和电子银行。现阶段,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促使企业更加现代化,在核算方面,企业借助计算机进行全程管理,实时收集、处理各种财务数据。账务模块作为企业核算的核心,其重要性也说明了决策高层和财务管理应用方面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新《会计法》出台后,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完善和统一,并给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已经明白,真正的会计人才不能只掌握单一的会计核算能力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eRp系统,这样才能符合社会人才要求。第二,人才需求预测情况。①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来临后,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等层出不穷,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现今,很多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网络,基本呈现“人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情况,因此企业要尽快完成eRp建设,提升会计人才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企业必须明白企业管理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而管理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竞争,所以想要提升竞争能力就必须提升员工工作能力。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都依赖于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会计信息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失控、财务信息失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过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改善条件,让其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企业应加大建设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力度,提高监控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管理力度,控制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然,企业所有管理工作都离不开相应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努力吸纳数据分析能力高、知识理论丰富的会计信息管理人才。

3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

会计信息制造软件企业以及合作伙伴涉及的渠道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维护岗位,非营利组织、中小企业以及行政事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应该职位等是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可选择岗位。对此,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有现代公民意识,要坚持党的政策,要有合作、诚信、敬业等基本素养,同时要掌握财务软件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能够胜任财务方面业务管理、信息核算的创新型、发展型人才,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还必须有以下职业能力:一是具备会计核算技能。如能够建立会计账簿和会计账户;具备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能力;具备小型企业会计报表编制能力;具备会计账簿登记、核算能力;熟悉财务清查工作流程。二是熟悉税法实务基础知识,掌握会计核算和业务相关的操作,懂得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并能进行准确解决,可通过会计信息知识对企业盈利情况与实际能力,评估现有项目风险。三是熟练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掌握手工账务和会计信息化两者处理方式的关系与区别;熟悉日常经济业务账务工作内容;熟悉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方式;掌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掌握会计信息化内控制度内容;熟悉记账凭证填制、记账、审核、查账的流程;熟悉会计信息化期末业务工作内容;懂得系统初始化中如何进行人员分工和设置权限;熟悉供应链模块业务工作,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以及同业务模块交接;知道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知道如何进行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

4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具有计算机、会计与管理三方融合的特色。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也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懂得管理学、会计学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是复合型的人才。因此,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规划课程时要注意与社会挂钩,让学生能够学习不同软件的账务处理方式,而且能够维护、管理、评析会计软件,并通过软件生产与企业会计信息相关的会计报告,具有较强的综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娟.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7(7).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直接肩负着培养各种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灵活多变的设置和调整专业。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院多年来一直秉承着“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并且坚定不移的贯彻教学之中,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在当前已经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本院还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以及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在专业定位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以及岗位技能等。

一、学生们的专业定位

(一)市场定位

根据细致入微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大部分西部地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都是选择中小企业,尤其是it行业的企业在这些学校的学生中是很少会产生这种就业预期的。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非it企业的计算机保有量、所需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以及业务子系统数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增加,潜在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

(二)课程定位

从以往的实践经验上来看,由于信息管理岗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本院校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了规模很大的调整,将课程加以分类和整合,真正意义的从提高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通过考证、专项竞赛、实战考核等多种形式考核操作能力(下面将会做详细介绍)。

(三)学生能力定位

高职学生的才能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出高职操作熟练、准确、快捷、高质。建立在学生能力及市场岗位需求,应想方设法高it通认能力和服务能力而并非设计与创新能力方面。具体的说就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重要前提构建“项目主导,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的岗位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

二、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

(一)健全和完善教学条件

大家都知道的是,在整合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会产生非常频繁的互动交流,从这一点上来讲教学用机房应当安装能够让大家进行互动的教学软件平台,比较出名的是netmeeting等。另外,教室的布置应该尽可能多的营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或者相似的氛围,学生上机座位安排应当最大限度的便于分组。与此同时,为了有效的开展课程整合教学,各大院校可以让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的管理办法,同时要求组建具备“双师素质型”的教学团队,指的是兼具专业理论教学行家及操作能手,能够充分利用他们以往的实践经验,同时借助实际案例,来与任课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同时配有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教师,其中一名主讲和操作演示,其他的教师进行辅导操作,这样做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重视教学组织的构建

整合项目教学中同样包括备课、授课、作业与考核等多个环节。而且整合项目教学的备课在通常情况下比常规备课难度要大一些。备课前任课老师要对教学的场所了如指掌,明确教的内容以及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准确的说,任课老师一看到教案就能够立即看出融学习与工作、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习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案的制定最好是经过集思广义,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之后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集体备课、教学团队备课、跨课程备课等方式,这样做能够非常好的体现出课程知识服务于岗位技能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项目结题答辩的方式来考核小组成员掌握情况的好坏,并且将日常学习中的出勤、作业、问答与最终的考核成绩直接挂钩。

三、教学评价及监控

一般地说,教学监控和评价如果正确的话能很好的辅助教学改革,一个整合项目教学的完整教学过程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学期来完成,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依然沿用一般监控教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全过程监控教学的质量,才能更客观的评价教学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建议实施。

(一)监控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由于教学所需要时间比较长,设计整合课程教学往往都经过反复的论证,教师在这个时候会将项目单元的分解、教师指导的方法、学生练习的内容等详细的填写在项目任务书、指导书中。。

(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来,教师们所写的一体化教学日志包括授课时间、内容、学生表现、实训设备等,所以教学督导人员可由此对一体化教学进行分阶段监控。仔细检查课后作业。这是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高职院校都应当紧随时展的需要进行整合项目教学改革。通过实践结果表明,自从改革以来,在本院学生和任课教师中反响很大,并且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同样获得了启发。同时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也给任课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新问题,但我们应当坚定不移的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更合理、更灵活和更加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4).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eRp沙盘 

1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影响。一般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已有专业分工为原则,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却有些特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专业岗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从建立至今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职业定位,但是大多没有系统化地从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职业定位的角度来反思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专业技能,使得教学体系的改革始终与学生就业脱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与将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从理念上说,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相关课程和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等。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侧重在信息管理。 

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管理岗位需求比较少,且多数是要求从事电子化办公秘书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可言,这样的岗位各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由此反映出现行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职场上没有体现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这是影响信息管理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来检索具体的社会岗位需求,发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很少提供信息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即使提到也是等同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要求。 

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已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建设高潮期,毫无疑问,社会需要信息化建设人才。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包括技术领域、制造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信息化建设人才,同时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人才。 

技术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制造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制造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要求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很明显,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应该在管理领域(覆盖政府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上。 

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岗位需求没有进行专业细分,它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引进、实施、维护和信息管理等工作需求统归为做软件。因此,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入门要求就是能够编程,包括企业内部覆盖供产销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软件,也包括企业各层次网站系统开发。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则以网站系统开发和工作流管理为主。 

也就是说,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基础技能是软件开发,这一点与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要求相近。但在开发过程中,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即

[1] [2] [3] 

在系统需求分析过程中,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更容易理解管理者的要求,对管理理论思想方法的掌握使其能够在理解现行管理系统的同时提出更高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在信息化建设中找到合适岗位,软件开发技能培养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而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则是其未来成为企业Cio的奠基石。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体系构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既不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也不是管理人才,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它的专业知识体系是二者的融合,与二者有很多交叉,又有很大差别。在基础理论上它强调管理学基础,在应用技能上则强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能力,编程能力将是其走入社会成功就业的基本要求。 

应对现行的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构成至少要包含下述几个方面: 

()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理论知识 

要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知识面涉及企业计划、采购、生产、财务、销售、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管理理论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基础知识 

要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基础、网络基础知识等。 

()管理学思想理论方法综合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运筹学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引导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能力 

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和相关开发工具,实现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现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管理流程再设计,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的信息化建设人才,要掌握必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不能只是认识和了解,必须经过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磨炼,形成系统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支持学生进入信息化建设行业中,胜任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等信息化建设工作。 

 

建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将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专业实践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分阶段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各阶段学习与积累,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能力培养 

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管理学基础。参考教育部规定,开设下述课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 

()信息管理专业管理运营技能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运营管理方面专业素质为目标,在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经营管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设eRp沙盘模拟演练实验课,通过实际运营的模拟演练,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升到实际运用阶段。同时,通过运营能力的竞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系统管理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建立立体的管理学思维方式。 

()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 

在管理学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主要开设下列课程:计算机导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4

信息or管理,还是二者兼有?

信管专业是1998年才设立的年轻专业,其脱胎于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从它的前身我们就可以看出信管专业的三大根源:一是由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等管理类型的学院创立,这些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内容,还要学量经济管理类课程,知识结构比较合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都是采用这种形式。二是由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院系创立,学生除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类课程之外也还学习少量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都是这种类型。三是由计算机为主的院系创立,这类院校有更多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对计算机水平的培养更为重视。东北石油大学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由于专业创立时间不长,直到现在学界仍对信管专业到底是应偏向管理,还是应偏向计算机技术而争论不休,因此各个院校之间对本专业学生的定位也有一定差别,一些学校的信管专业甚至还招收文科生。另外,各个学校还会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一些方向,如医科类大学的信管专业就会开设医疗系统方向。如果对某个方向特别感兴趣,你可以考虑报考这个方向的信管专业。

键盘上的建筑师

要了解这个由诸多专业组成的“混合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信息系统。百度百科上说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人们如何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这正是信息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与计算机结合,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内容。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现代化,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例如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车票这种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除此之外,信息管理还涉及咨询、服务、物流等多个行业。

对于企业来讲,好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是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存在的。而我们信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是这信息系统的构建、维护,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取得有效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把构建信息系统比喻成建房子,程序员就是建筑工人,我们就是画图纸、与客户交流的建筑师,系统分析与设计课则是教会设计师怎样做设计的课程。通过学习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等,我们能更好地与客户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再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如Java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我们就能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对系统的构架和设计,从而绘制出设计图纸,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然后转交给程序员,指导其编写代码。而将两类课程融会贯通,才是我们信管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技术。那些之前担心我们既学管理又学计算机技术,从而导致两头不到岸的人,我只能说,你们多虑了。

和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热衷于考证一样,信管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各种证,但在本科阶段我们很难取得专业性很强的证书,诸如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等。一般来说,我们会先选择考取国家计算机三级证书。然后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工作,选择考取管理类或者计算机类的证书。另外,信管专业属于对英文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因此英语四六级证书也是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所必备的。

多面手易入职高薪行业

据麦可思对我国毕业三年后薪水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统计,信管专业2008年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薪为5931元,列所有专业第五。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5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课程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专业[1]。由于其具有涉及学科领域广、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动态性。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不同学校该专业的办学背景不同,教学侧重点差别大,导致课程体系不尽相同,因此给出一个该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统一”体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本文旨在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一种思路,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相关的研究的队伍中来。

1计算机类课程的重要地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2],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课程是教学的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3]。虽然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有工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导向3种模式[1],课程体系方面有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课程重点在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院校,课程重点在于情报学、信息学等基础课程;以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课程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侧重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教育三大类[4]。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与课程体系其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照搬任何一种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社会需要,结合实际提出一种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构建一套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

2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以科学性、专业性与广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稳定性和动态性为原则[5],课程设置坚持“基础为先,重在主干,突出特色”的导向。从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充分考虑教学规律、学生知识结构、学生成长和能力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本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1)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2)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特色;(3)体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风貌和要求;(4)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发的知识基础。

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决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无论何时,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培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在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完成信息分析、服务于管理决策、实现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6]。围绕这一目标,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是社会人才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推导知识模块,在由知识模块决定开设课程,构建一个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设计

3.1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可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系统工程知识、系统开发、设计知识、系统集成、应用和维护知识和信息化管理知识七大模块,分类于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底层是上一层的基础,上一层是对底层知识的应用。

(1)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具有熟练利用计算机从事文档、办公及通讯工作的能力。

(2)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模块。使学生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的硬件体系基本结构和发展趋势,能自主学习常用软件的使用,会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和维护,具有对实用软件和硬件维护的实际操作能力。

(3)系统工程知识模块。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懂得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用此引导学生加深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4)系统开发、设计知识模块。这一知识模块是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至少会用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小型系统的开发设计,并将所学管理融合到系统开发与设计过程中。

(5)系统集成、应用和维护知识模块。在对信息系统有全面认识和开发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能将小型系统集成起来,并加以应用,同时能系统进行整体的维护。

(6)信息化管理知识模块。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借助计算机或相关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能把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

3.2专业方向设置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要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社会的竞争能力,仅有知识面广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在具备广博知识面的同时还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使学生具备某一方向的专业能力。为此,在第4学年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分专业方向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本专业的学生分为信息管理方向和信息系统方向来进行培养,开设不同侧重的课程。前者注重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后者重在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专业方向的设置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3知识模块与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思路和原则,将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计算机技能类课程、技术与管理融合类课程、信息管理类课程五大类型。知识模块所对应的课程群,课程所属类型和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

3.4课程开设建议

第1学年: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具有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管理工作的能力。针对这一目标,可在本学年第1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第2学期开设常用工具软件使用和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第2学年: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存储、信息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本学年可在第1学期开设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2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存储与检索。

第3学年: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简单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调试与维护的能力。本学年可在第1学期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第2学期开设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综合型实验课)。

第4学年: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能有效进行信息组织与管理,并能解决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和使用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本学年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分两个方向(信息管理方向、信息系统方向)进行选修。信息系统方向可开设计算机应用新技术、it项目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web数据库开发技术、软件系统开发实践等;信息管理方向可开设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原理与技术、电子商务应用案例等。

4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计算机技术由于其发展变化快,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能只进行简单的知识累加和课程增加,而应该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并准确把握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实时构建面向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颖,黄淑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8-381.

[2]张基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5(8):48-52.

[3]查先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情报学报,2003,4(22):507-512.

[4]翟丹妮,黄卫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10):41-43.

[5]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102-106.

[6]蔡淑琴,张子刚,张金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25-29.

theDesignonComputerClassCurriculumSystemfortheSpecialtyof

informationmanagementandinformationSystem

LVYong-lin,SHiwei

(DepartmentofeconomicinformationmanagementandComputerapplication,

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675000,China)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6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类民办高校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sofinformationmanagementand

informationSysteminthethirdLevelprivateColleges

minGYun

(wuhanmedieColleg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205)

abstractthirdlevel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anewmodelofeducationfollowingdevelopmentofpopularizationofadvancededucationandisanimportantpartofhighereducationcourse.thispaperresearchesandexplorescurrentsituationofconstructionforcourseofinformationmanagementandinformationsystemsthechoiceofpersonneltrainingobjectives,curriculumsystemsettings,planning,practiceteachingin-depthstudyanddiscussioninthethirdlevel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presentsstrategiesandadviceforstandardizedandcharacterize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andinformationsystemscourseastoprovideausefulreferenceandsuggestionsforadjustingandoptimizingdevelopmentplanforthecourserelyingontheparentuniversitiesinthirdlevelprivatecolleges.

Keywordsinformationmanagementandinformationsystem;thirdlevel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curriculumsystemsettings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有20年历史。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已有386所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民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需要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应立足于三本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专业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学院,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又称iS专业),给出了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列为管理学门类,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进行介于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和管理之间的专业,进行人才定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个新专业于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在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此专业综合了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维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信息素养层、信息管理层、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层。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定位也应不同。

三本民办高校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认识,并利用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2)信息知识。它不仅体现着三类民办高校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4)信息道德。这需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信息管理层是在信息素养形成基础上的提升,它主要包括三大板块知识,分别为信息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和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最主要特征是将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能力层则是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实践技术开发的能力。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理论是基础,而信息技术能力则属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在不断地变革,这要求学生能不断适应这种变革,掌握最新的开发工具。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

3.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包括管理与计算机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整合多学科内容,又要注重课程实践。此专业课建设的原则有:

(1)整合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上,要避免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多门相近课程的重复部分去掉,再进行整合;二是将不同类课程整合成综合化课程。

(2)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应该提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有很多。这样可以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有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单独设课,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注重课程设计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图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层次图

3.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四大块:基础课程(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管理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信息系统理论与课程实践。这四大块的主修课程分别为:

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一般大学本科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管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计算机课程,主要有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iS(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另外,还需要加入一些实践课程,如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具体实践环节可以从课程设计开始,如专业生产实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等。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应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目前,很多教师在认为本专业的实践,主要内容是系统设计与开发。严格来说,实践环节还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软件编程和运行维护等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应该从企业运作角度出发,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等控制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利用等一系列能力。经营能力,包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使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顺畅和谐地流动。其中后三种能力主要靠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积累和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其中,技术能力属于专业实践环节的核心,不仅需要安排上机,还应从毕业论文或设计来抓。

通常来说,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阶段。实践教学具有强有力的整合知识的作用,可以将信息资源根据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融汇。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可以让学生组建信息系统开发兴趣小组,每个小组2~3人,按照特长来分工。实践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竞赛以及毕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中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这门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本民办高校在开办此专业时,应建设专门的机房,除了软硬件设施以及网络设施应尽可能齐全外,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创造一个好的实践课程支撑平台。同时,三本民办高校每年应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教学效果,根据反馈对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图2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图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在师资力量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都要合理搭配。在知识结构方面,教师要有一部分偏向于管理方面的,另一部分偏向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目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缺乏管理知识以及如何把计算机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例如:讲授《数据库系统》只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实现方法,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到底对管理工作起到哪些作用,针对不同的环境如何发生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等。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年龄结构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这是由于专业发展速度快,变化快,知识更新也很快,很容易被淘汰。因此,要求教师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主要是年青教师。因此可以选择管理方向的教师最好是硕士以上学历,而偏向于计算机操作应用的教师或者是实验室指导员等,本科学历就可以,辅助学生在编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动手能力强就行。

6总结

本文立足于三类民办高校的特点,阐述了三类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介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由来及现状,然后分别研究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课程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本文突出阐述了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将对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蔡淑琴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3]何永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新专业信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7(2).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信息化;财务共享服务;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87-02

1前言

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会计实施的情况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状况,管理会计是一门具有很强技术性的专业,在管理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它不仅要运用到管理学的思想,更要把会计学、财务管理融入到其中,管理会计也是针对经管人员所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当前社会状况下,如何将管理会计进行信息化时期,使其在财务共享服务的大环境下得以有效的运用和实施,这是当前会计人员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管理会计虽然是一门专业,但在现在的大学课程中,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也很少有人会认识到它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管理会计也逐渐呈现碎片化的趋势,所以有效的将管理会计这门专业与信息化进行联合,使我国在财务共享服务下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科学严谨,是本文所要考虑的议题[1]。

2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在这样一个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如何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成为相关学者以及企业家所要思考的问题,而与企业盈利相关的管理会计是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在进行企业战略的制定还是相关财务活动,均需要管理会计的深入。将管理会计与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并且赋予管理会计以信息化,这些都是当前财务会计领域所要研究的专业焦点。在现代财务共享服务的大趋势下,如果能够将财务共享制度更好地贯彻实施,那么它就会在企业管理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将管理会计进行有效的信息化,不仅可以为较多的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并且也会对其进行融资和投资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从而更快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3解释管理会计信息化

本文的议题是探讨在财务共享服务下如何将管理会计得以信息化,首先,需要明白何为管理会计信息化,以便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会日益趋向规范化、科学化。针对企业财务方面进行财务再造,让其与共享服务的概念进行联合,可以使财务管理更加的规范和专业,由此所形成的财务共享服务,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顾客的满意度,也可以使企业提高财务分析、处理的运营效率,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这也是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并非很难理解,它是指在财务工作过程中,将一系列的数据信息与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程度地有效融合。在现代社会,伴随着it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会计能与信息技术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工作的绩效。将管理会计信息化有非常多的好处,例如,它可以使企业财务工作保持相对的可持续性;将信息化融入到管理会计当中,可以使管理会计的工作保持一定的客观性,避免了管理者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加入到工作当中。

4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困难分析

在当代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财务人员或管理人员认识到在信息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意义,虽然他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行动,但是仍然遇到很多的挫折和问题[2]。

4.1企业管理者及财会人员专业认识不高

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专业认识不高,其实财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它不仅要求相关财务人员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也会对财杖嗽钡男愿瘛⑺刂实确矫嬗幸欢ǖ囊求,只要二者均兼顾,才会使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顺利进行。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如何信息化这方面还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他们虽然知道将管理会计进行信息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财务工作进行地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标准,但对于其具体实施的工作仍然一头雾水。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困难度,这就会导致相关的工作者望而却步。

4.2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够

在财务共享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具体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不够,并没有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完全信息化,因此,也会使相关工作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趋势。通过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具体工作当中,缺乏严格的信息化程度标准,即并没有一定的规范和保障来告诉企业将管理会计进行信息化到哪一种程度,所以很容易出现管理会计并没有充分信息化,这就导致了这项工作在进行时并没有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提高。

4.3管理会计信息化控制工作不到位

在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过程中,相关的财务会计人员对并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管理控制工作,没有及时纠正在信息化工作当中出现的偏差问题,究其原因,仍然是相关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度和专业性不够。在管理学领域中,在进行管理控制工作之前,要有一个严谨而具体的计划,管理中的控制职能便是严格按照此计划来进行的,如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情况有偏于这个计划,那么就需要管理的控制工作来进行纠偏行为。所以,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中也需要拥有一个计划,才能保证相关财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工作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方可会使管理会计更好地进行信息化[3]。

5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5.1防止信息化过程中数据泄露

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当中,要融入较多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如果在这个时候,信息保密工作没有做好,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或者被篡改,进而引起严重的问题。因此,企业需要重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采用一些信息加密的手段,来防止信息泄露的事情发生。

5.2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培训,提升专业知识

要想在财务共享服务下,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性,就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专业培训,使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始终,并对其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其次,还要明白如何对管理会计信息化进行有效的实施,以及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带当前的局势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士是较为稀缺的。

5.3完善企业人才培养体制

对于盈利企业来说,员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情况以及其能够存续的时间,所以,任何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都需要将人才培养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应该有一套规范的人才培养与晋升机制。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过程中,企业不仅要重视高级财会人员的引入和培养,还要注重内部竞争机制的完善,并根据最后绩效考核的结果来有针对性地对于表现优秀的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养,在这方面,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就会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企业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不断学习,尤其是针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企业对其进行培训仅仅是一方面,更需要的是员工自己进行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自己财会能力的提高,进而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4]。

5.4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度

在企业运营的任何一个环节中,企业管理者的态度和专业度直接会影响到该项目最终完成的效率以及质量。虽然在现代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尽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但是仍然有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针对财务工作信息的宽度和广度受到局限,并没有及时跟进企业管理信息的潮流;另一方面是在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稀缺,企业很难招到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一个企业的领导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格局和发展状况,相关企业管理者如果本身对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不了解,不知道其如何顺利实施,对这个领域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那企业的员工也是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为了管理会计信息化顺利执行,就需要提高高层管理者在这方面的专业意识,使管理者能够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具有的价值。在这方面,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座谈会、研讨会或者专家讲座来普及[5]。

6结语

当前是一个信息时代,企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其财务和资金也会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现如今,管理会计的有效实施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将管理会计进行信息化,是现在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管理会计的实施中,将管理会计与信息化进行深度融合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熊磊.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J].会计之友.2015(08).

[2]刘亚鹏,林婕,张蓉.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探索[J].中国商论.2015(19).

[3]魏瑶琴.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8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普通高校在该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对专业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训练体系建设、产学研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1.高校加快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球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的难题,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行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人,并通过实施科技移民和绿卡政策,吸引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和留学生。目前,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争夺的焦点,即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基于我国低成本的优秀信息技术人才和巨大的市场两个基本因索,跨国企业仍纷纷扩大在华投资规模,建立和扩大信息技术研发机构,招纳我国的优秀人才,通过实施本地化策略,占领信息化高端市场,通过参股、控股和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向中低端市场渗透,企图主宰我国的信息化进程。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缺日将越来越大。从根本上说,解决信息化人才短缺的途径在于教育和培训,各高校承担着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较强的复合性特点,主要承担着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一培养的任务。因此,各高校要用创新的理念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人,满足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2.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发展与信息化人才培养要求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信管专业是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复合性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培养信息化建设“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经过30年的发展,全国设立信息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40多所,已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专业培养体系。

信息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具体来说,就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资源、改造生产,将信息技术融人产品,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互联网、软件服务)。社会信息化是信管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驱动力。因此,各高校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能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特定行业或专业领域从事信息管理工作。

3.当前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对多个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合并,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背景、条件,以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此外,各高校信管专业产生的背景不同,有的在计算机学院,有的存信息学院,也有在经济管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一方面,各高校对专业内容、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另一方面,各高校又要兼顾教育部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最终导致各高校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差异较大,课程体系又多是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有凋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信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管理知识和素质方面又比不上管理专业的学生,超过60%的信管专业毕业生认为没有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3.2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研究.最后确定了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等6门骨干课程。教育部只规定了信管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强调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以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基础课和面向急需发展方向的课程.同时鼓励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应与各高校特色相结合。应该说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是有很大空间的,问题在于多数高校建立的是“拼盘式”的课程体系。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课程构成,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分析设计等计算机课程构成,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是两张皮.知识点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导致从管理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

3.3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有效方法。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灵活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许多高校一开始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设计就缺乏科学性,尽管大家都知道信管专业是一个复合性专业,但许多高校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都是根据相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作一定修改和扩展而成.很少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3.4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学生。目前.各高校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如自动化、应用数学等),他们有着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所缺乏的是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思维,在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中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术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也有些教师是由管理专业转向信息技术方向发展的,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例如在讲授《数据库系统》课程时,教师往往只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原理、技术实现方法,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能运用在哪些管理工作中;在讲授《生产管理》时.教师往往只讨论在手工模式下生产流程控制,而没有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控制生产流程。目前能够将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信息化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

3.5学校投入不足,产、学、研建设薄弱

普通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学校的知名度,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总是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一些重点专业.以求形成自身特色和为申硕、申博打基础,而一般非重点专业只能维持正常教学。信管专业是新兴专业,一般都是非重点专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信管专业又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又不像计算机专业那样被社会和企业所认同,由于没有学校在公关和经费上支持,该专业很难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能为学生提供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实习基地。虽然所有的高校都强调加强“产、学、研”建设,但在具体支持措施上又不到位,最后成了一句口号。这样就导致信管专业的“产、学、研”相互脱节,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基地,使得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4.建立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4.1专业定位要更明确,专业特色要更鲜明

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划分很细致,专业定位很明确.突出了院校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给学生多元化的选择。纵观我国各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从其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四大类培养目标。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4.2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

信管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加强经济与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已有的信息技术或管理专业来包含或替代的,也不能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简单拼凑.它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信管专业的知识体系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高校不仅应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流程及其实质,知道管理流程及管理问题,而且要使学生了解伴随管理流程中的数据流动过程.这样学生才知道如何把管理问题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信息流程。学生不仅必须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网络通信等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描述和模拟管理过程.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相应的管理问题转化为信息系统的功能。

4.3不断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些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首先是课程实践.它是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知识点的实践技能而设置的实践环节,如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上机实验、erp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的使用等。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开发实践、信息化调研实践等。再次是毕业实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职业实践技能。最后是毕业设计,各高校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实习单位的信息系统研发工作或参加指导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在实战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企业信息化咨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各高校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组成学科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做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其次,各高校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外培、企业挂职等途径创造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师资队伍转型。最后,各高校可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兼职上课或开设讲座,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适应。

4.5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取学校和社会更多资源投入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技术发展变化快、实用性强。专业教师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科研和教学改革方面锐意创新,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积极主动争取学校各级部门的全方位支持,积极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信管专业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如专业机房可以提供良好的模拟开发环境:利用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组织的项目团队与it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做企业信息化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方面.信息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能得到锤炼,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赢得企业的信任,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资源投入,外部环境更加宽松,专业发展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9

1.1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社会的发展正在走出工业化时代,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现代化信息时代广泛影响着社会经济,对会计领域必将产生巨大冲击。可以说,信息化会计在会计领域的发展是必然的,并且对传统的会计行业提出新一轮的挑战。会计实践反映出会计模型,也就是根据会计实践所得出的经验、特征等,对会计进行描述。工业时代下的传统会计模式适应了工业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环境和技术要求。因此,传统会计技术对会计的管理、计算以及决策等方面的要求相对信息化会计较落后。首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会计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会计领域的需求,如及时精准的信息等。其次,作为建立在信息及知识的产生、分配及运用等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更是要倚靠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现如今,知识经济以新媒体的方式进行传输,在高速的特殊信息传输下,传统会计模式已经达不到财务信息的输出和加工方面的要求。另外,新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开始不断地发展,作为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条件,它们依赖着知识信息,这对现代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型,特别是会计领域是一个巨大挑战。这些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要向企业各部门提供完善真实的财务信息,就必须发展会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化网络。综上所述,会计发展到会计信息化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出现是因为传统会计模式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不相符。二是知识经济影响着会计信息化。三是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要求会计行业发展信息化会计。

1.2会计发展的趋势

会计信息化有力地推动着会计发展。在全球经济信息化进程中,会计将会如何发展,要怎样发展成为会计领域探究的焦点之一。面对企业的需求,适应当下信息化社会的节奏,会计信息化如何影响着会计的发展,本文将归纳出以下几点:第一,会计理论和实践都受到了会计信息化的影响,扁平化管理响应了企业的经营决策——企业经济信息高速化。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会计封闭孤立的传统模式,创新了会计理论。第二,信息化会计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让财务信息更加真实、迅速、全面和精准,这些信息支持着财务管理,成为财务管理决策的基本条件,而财务管理的结果反馈又是核算信息的一部分。第三,会计信息化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强度。会计的实务因会计信息化发展而改变,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信息化让会计信息得到共享,使信息分析力提高,更全面地开发其价值。第四,会计信息化起到了企业经济管理作用。会计信息化使得企业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质量的提升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第五,信息化背景下,会计领域法规不断改进。随着会计步入信息化,会计相关的法规也开始了适应性调整和改革。研究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科学合理的会计法规,更有助于推动会计的发展。第六,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会计是企业的重要部门之一,提升会计在企业中的能力,能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

2会计信息化趋势下会计发展策略

2.1加强网络信息设施的建设

要更好地构建企业信息化,推动会计发展,就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研制信息传送设备、开发信息技术和建设网络信息传输等。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投入到建设国家信息网络主网中,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一个高速、宽带、高水平和高容量的网络信息环境。逐渐改变部分地区资源信息垄断、会计信息孤岛等现状。协调企业财务信息网络化,使得财务信息得到共享。多元化报表、远程报表的审计都是网络财务的功能,财务实现网络化、信息化能够协调企业的业务和经济。让企业管理集中化,改变了企业财政信息的传输与运用,发展会计信息化,实现企业电子商务化。

2.2培养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

要全面实现会计信息化,培养创新性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是关键。以往,会计行业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经济信息化的时代,这样的会计人员是不能适应新会计时期发展需要的。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企业和市场的敏感度,以及对会计专业技术熟练度是一个会计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根据现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加强信息化会计专业教育的投资,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培训、讲课或支持人员进修等方式提高会计员工的整体素质。让会计界的人士不仅能够对信息化会计操作熟练,更能够为企业带来创造性的价值。建立起一批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2.3完善相关法律,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机构

完善在宏观条件下会计的相关法规,是保证会计得到全面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法律管理是国家在履行其职能的内容,因此,应该在这一方面给予指导。如规划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模式;制定并且完善会计信息化专业的管理制度和准专业评定标准;建设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等。会计信息化发展下,企业需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机构,才能让会计的发展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员、统筹专家、计算机人员、管理专家等参与到其建设中。在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时,必须明确其定位,仔细观察,采纳多方意见,加强决策公开性和民主性。

2.4根据实际,创新会计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发展,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力。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在制订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运用时,要根据实际,开发会计信息化软件,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作用力。将企业经济和业务实现一体化,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前提,研究出如何迅速地供给企业全面、正确、多层次的信息,如何更清楚地看到信息化的过去,规划会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

3结语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篇10

从1967年,美国明尼苏大学成立第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博士学位项目,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在学术界正式出现开始,信息系统学科在欧美各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于1980年由清华大学首次试办。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已有六百余所高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1]。

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多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其所处的学科背景,教育资源的影响,信管专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致使其发展受限。本文从探讨了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专业发展的模式。

1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专业建设方向不明朗

根据研究视觉和方法的不同,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而又各具特色的方向:技术研究、行为研究和经济研究[1]。与此对应,国内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也呈现三种方向[2]:一是侧重技术,注重于根据人的生活和商务活动的需求,创造、设计出有效帮助人们提升生活质量和商务活动效率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二是侧重情报、信息学,注重于分析现代组织环境中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三是经管方面,主要以财经院校为主,侧重于运用经济学方法,探讨信息产品的经济属性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市场结构特征,包括信息技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

大多财经类院校的信管专业都沿袭了综合类或理工类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专业建设侧重技术与信息学,而在经管方面却很少触及。有的即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将信息管理用于金融系统,但由于找不到两者结合的切入点,而使得专业建设在三个方向之间摇摆不定。

1.2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

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CiS2011)描述了信管专业主要有四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理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应用,具体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变通[1]。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以下简称我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参考了多所高校的方案,各门课程来自不同的课程体系,除了上述四个层面的课程以外,还开设了中级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与创业管理等课程。在课程组织和讲授中,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和做法将它们整合为一体,导致这些课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与联系。学生很难将所学课程串联起来使用,学习积极性不高。

1.3专业地位被边缘化

财经类院校以金融、会计、工商管理为主流专业,信管专业如果不具备财经特色,没有形成对学校其他专业的支撑作用,在学校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因而专业发展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少。我校的信管、计算机与管理工程专业同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信管专业发展有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支撑,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由于与学校主流专业结合不紧密,没能充分展示信管专业自身的优势,因而在学校的地位无足轻重,专业发展得不到重视。

1.4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信管专业在财经类院校普遍生源不足,其生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调剂,由于这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专业的原因,使得他们缺乏兴趣,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时候,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对信管专业的了解不够,使得学生对未来的行业与发展方向感到困惑,故缺乏足够的兴趣。有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打算往计算机或是管理方向发展,信管专业自身发展方向不能被坚持,专业发展非常被动。

1.5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信管专业的教师知识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这有利于信管专业向技术和情报方向发展。以我校为例,信管专业的教师研究方向主要为计算机技术、情报学、信息管理等,知识结构有利于专业自身的发展。但作为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要想使其在学校的地位举足轻重,应与学校主流专业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财经类相关知识的,找到两个专业的衔接点,开展专业之间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2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发展模式

2.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1.1完善信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财经特色

很多财经类院校制定了相应的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海财经大学旨在培养掌握经济管理、系统科学、计算机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经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经贸和金融业务的高级人才[5]。中央财经大学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具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传播、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维护运营、评价及其相关业务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6]。

2.1.2促进学科交叉渗透

作为财经院校的主流专业,无论是金融、会计还是工商管理,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信管专业应立足于全校各专业,通过沟通,请求其他专业给予信管专业发展必要的支持,并从思想观念上促使其他专业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开始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方式达到学科交叉渗透的目的。另外,可研发基于信息技术的跨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信管专业与经管类专业相互存进与共同发展。

2.2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2.2.1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单位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实验是针对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部分课程开设,如数据结构、信息系统设计、数据库应用等,对于重要的知识点,都应该设置相关实验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为了使每门课的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最好在学期结束时设置综合性实验,即课程设计,实验题目的选取可结合经济管理类相关的应用领域。通过实践环节,既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对经管业务流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应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具体可以利用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及优势,与企事业单位以及会计事务所、证券公司、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关键环节,选题应本着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的目的,同时,导师对设计应严格把关,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2.2完善教学手段

信管专业教学手段应充分体现专业优势,通过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互动平台,开发教学辅助软件,建立专业知识数据库等方式,使授课方式更加全面、人性化。学生不仅能从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同时这些信息化平台的展示也能提高信管的专业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改革考核体系

对于某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大胆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比如可以采用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完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

财经类院校的信管专业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要实现真正的交叉渗透,课程之间要自然衔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就变得至关重要了。首先,教师应紧跟专业发展的需求,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了解经济、金融、工商管理等的业务流程;其次,学院也可组织教师集体培训,聘请经管类和信管专业专家进行讲学,传授知识与经验;最后,开展与经管类专业教师的交流,把握专业之间的交叉点,从而促进本专业教学活动的优化。

2.4促进产学研合作

高校教师由于缺乏接触一线的机会,导致知识结构陈旧,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解决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同时,企业也可为学校提供科研素材,从而推动专业建设的进程。2)邀请企业参与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结合社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引导,调整技术类课程的授课内容。3)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安排实习,首先可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其次可从第6学期开始安排企业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工作,加强专业技能。4)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企业工程师、管理人员向学生传授就业技能和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产学双方日常对接不足、合作的层次不够深入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合作机制,同时产学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深合作。

3结束语

总体上讲,我国各大财经类院校开设信管专业的历史都不长,专业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信管专业如何在财经院校的大环境中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专业发展相辅相成,如何提高专业在学校的地位,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坚持专业间的融合与交叉的大的发展方向上,对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各方位进行改革与完善,建设有财经特色的信管专业,使之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课题组.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

[2]徐生菊.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98-299.

[3]翁鸣.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人才,2012(01):80-82.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介[eB/oL].http://sime.shufe.edu.cn/structure/xkzy/xkzy.htm.